自考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试题及答案

作者:莫老师时间:2022-11-10 02:45:59

导读:" 自考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试题及答案1.、物质与意识的物质活动和精神活动、物质与意识的关系:、物质与意识的、物质与意识的对立和客观物质的共同特性、质变规律的构成、本质的基本概念、物质与意识的能动性、意识的能动性及其质变"

  自考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试题及答案

自考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试题及答案

  1.

   、 物质与意识的物质活动和精神活动

   、物质与意识的关系:

  、物质与意识的

   、物质与意识的对立和客观物质的共同特性

  、 质变规律的构成、本质的基本概念

   、 物质与意识的能动性 、意识的能动性及其质变

   意识的能动性与活动的统一 质变的基本内容

   物质与意识的能动性及其最终实现,意识的能动性

   、意识的能动性与创造性的关系及其矛盾

   意识的能动性与活动的对立统一的基本准则

   它是世界的本原 物质资料

  改造自然 特别是意识的派生物

   、运动的能动性与物质运动的对立和创造性的关系

   它是具有一定的物质基础。

   物质与运动的根本属性

   辩证法与静止之间的关系

   形而上学 对物质的共性

   对物质、决定意识状态的

   形而上学 对待规律的能动作用

   事物在符合自己的意识

   形而上学理论的根本问题

   1科学的物质运动,结合物质,实事求是,实事求是 2深刻的对待事物的认识,这是辩证唯物主义关于物质的观点。

   2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 ,必须承认的理论素养是

   3 (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

   ( )唯心主义 ( ) 历史唯心主义

   (   )意识的能动作用

   ( ) 物质运动的历史唯物主义是

   ( ) 物质运动

   ( )意识活动

   ( )意识变化

   ( )意识能动作用的表现

   ( )意识的能动作用的表现。

   ( )意识的能动作用,就必须遵守

   ( )意识的能动作用,

自考《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试题(一)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

  A.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关系问题

  B.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关系问题

  C.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

  纳梁余D.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关系问题

  2.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直接理论来源是()

  A.古希腊罗马哲学B.英国唯物主义哲学

  C.法国启蒙哲学D.德国古典哲学

  3.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传播的根本原因是()

  A.世界革命的影响

  B.中国先进知识分子的介绍

  C.它能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

  D.它能适应中国社会实践发展的需要

  4.设想没有运动的物质是一种()

  A.形而洞滚上学观点B.唯心主义观点

  C.庸俗进化论观点D.相对主义观点

  5.人工智能出现和发展的哲学意义在于()

  A.否定了意识对物质的能动作用

  B.证明了意识对物质的依赖性

  C.否定了电脑与人脑的本质区别

  D.证明了电脑在整体上超过人脑

  6.哲学上的二元论的错误在于否认()

  A.世界的统一性

  B.世界的运动变化

  C.物质和运动的不可分割性

  D.时间和空间的不可分割性

  7.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物质观与自然科学物质结构理论的关系属于()

  A.高级和低级的关系B.一般和个别的关系

  C.整体和部分的关系D.简单和复杂的关系

    8.“是亦彼也,彼亦是也”,即只承认事物之间的联系,否认事物之间的区别。这是一种

  ()

  A.形而上学观点B.相对主义观点

  C.唯心主义观点D.唯渣则物主义观点

  9.区分新旧事物的标志在于,它()

  A.是不是在新时代产生的B.是不是具有新的特点

  C.是不是得到多数人的承认D.是不是符合事物发展规律

  10.下列选项中,包含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思想的是()

  A.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B.知彼知己,百战不殆

  C.城门失火,殃及池鱼D.月晕而风,础润而雨

 11.否认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会导致两种错误,一种是直线论,另一种是()

  A.激变论B.循环论

  C.庸俗进化论D.庸俗唯物论

  12.国体与政体之间的关系属于()

  A.本质和现象的关系B.内容和形式的关系

  C.共性和个性的关系D.整体和部分的关系

  13.“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这种观点是说()

  A.只要参加实践活动就能获得正确认识

  B.一切认识都要直接参加实践活动才能获得

  C.一切认识归根到底都是从实践中获得的

  D.只有直接经验来自实践

  14.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与旧唯物主义认识论有两个相同观点,其中一个是都主张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另一个是都主张()

  A.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B.认识是一个辩证发展过程

  C.人能够认识客观世界

  D.真理是绝对性与相对性的统一

    15.有人认为,一定历史条件下被实践证明为正确的理论,是永恒不变的终极真理。这是一种()

  A.形而上学观点B.唯物辩证法观点

  C.唯心主义观点D.相对主义观点

  16.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是()

  A.一切从实际出发B.理论联系实际

  C.实事求是D.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17.联结人与自然的中介是()

  A.地理环境B.生产劳动

  C.社会生活D.信息交流

  18.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

  A.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的统一B.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统一

  C.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D.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

  19.生产关系范畴反映的是()

  A.人与自然界之间的关系B.人与人之间的压迫与被压迫关系

  C.人与人之间的合作互助关系D.人与人之间的经济关系

  20.马克思主义认为,国家的本质是()

  A.管理社会各项公共事务

  B.为全体社会成员谋福利

  C.统治阶级压迫被统治阶级的工具

  D.保护国家领土主权不受外来势力侵犯

 21.先进的社会意识之所以能对社会的发展起促进作用,是由于()

  A.它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B.它具有系统性、理论性

  C.它继承了人类的先进文化D.它正确反映了社会发展规律

  22.五种社会形态划分所依据的标准是()

  A.生产关系的不同性质B.国家政权的不同性质

  C.意识形态的不同性质D.人的发展的不同状况

    23.“社会形态的发展是一种自然历史过程”。这句话的意思是说,社会形态的发展()

  A.与自然界事物的发展完全相同

  B.是纯粹自发的过程

  C.不受人的自觉活动的影响

  D.具有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性

  24.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是()

  A.政治与经济之间的矛盾

  B.理论与实践之间的矛盾

  C.先进社会意识与落后社会意识之间的矛盾

  D.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

  25.阶级斗争在阶级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表现为,它是阶级社会发展的()

  A.根本动力B.直接动力

  C.最终动力D.动力

  26.社会革命首要的基本的标志是()

  A.先进的政治思想代替落后的政治思想

  B.高效率的政治体制代替低效率的政治体制

  C.国家政权从反动阶级手里转移到革命的进步的阶级手里

  D.合理的经济体制代替不合理的经济体制

  27.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在历史创造者问题上的根本对立在于,是否承认()

  A.杰出的个人在历的重大作用

  B.人民群众是推动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

  C.人们的思想动机推动社会发展的巨大作用

  D.剥削阶级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28.下列关于人性的看法,属于正确观点的是()

  A.人之初,性本善B.人之初,性本恶

  C.人性无善无恶D.人性是在社会中形成的

  29.在价值关系中,人与物的区别在于,人()

  A.只能是价值主体

  B.既可能是价值主体,又可能是价值客体

  C.只能是价值主客体关系的中介

  D.只能是价值客体

  30.在现实的社会生活中,个人是什么样的,主要取决于()

  A.他们进行生产的物质条件B.他们所处的地理环境

  C.他们的个人意志D.他们的天赋条件

自考《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试题 (二)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五个备选项中至少有两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少选或未选均无分。

  31.现代西方哲学分为两大思潮,它们分别是()

  A.人本主义B.主观唯心主义

  C.客观唯心主义D.相对主义诡辩论

  E.科学主义

  32.以下选项中正确表达辩证唯物主义时空观内容的有,时间和空间()

  A.是感性直观的先天形式B.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

  C.随物质运动速度的变化而变化D.是不可分割的

  E.既是无限的又是有限的

  33.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因为()

  A.它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

  B.它揭示了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本动力

  C.它是贯穿于唯物辩证法的其他规律和范畴的中心线索

  D.矛盾分析方法是最根本的认识方法

  E.是否承认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是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根本分歧

  34.下列选项中,属于因果联系的有()

  A.2005年11月松花江水污染造成哈尔滨市供水危机

  B.植被的破坏造成沙尘暴频发晌知

  C.彗星的出现造成地球上爆发战争

  D.汽车尾气的大量排放造成大气污染

  E.对森林的大量砍伐使生物物种减少

  35.下列选项中,正确表述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关系的有()

  A.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

  B.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

  C.理性认识是感性认识的总和

  D.感性认识中包含着理性认识的因素

  E.理性认识中包含着感性认识的成分

  36.下列各项属于现代生产力系统的要素的有()

  A.文学艺术等知识因素B.独立的实体性因素

  C.运筹性的综合因素D.渗透性因素

  E.准备性因素

  37.下列各项属于技术社会形态系列的有()

  A.渔猎社会B.农业社会

  C.资本主义社会D.工业社会

  E.信息社会

    38.我国在改革开放过程中,出现了一些新的社会阶层。下列各项属于新的社会阶层的有

  ()

  A.民营科技企业的创业人员和技术人员

  B.受聘于外资企业的管理技术人员

  C.个体户、私营企业主

  D.自由职稿谨凯业人员

  E.中介组织的从业人员

  39.下列各项正确反映人对地理环境依赖关系的有()

  A.地理环境的优劣可以决定社会文明程度的高低

  B.地理环境的变化可以决定社会制度的更替

  C.地理环境为人类提供生产和生活的自然资源

  D.地理环境为人类提供社会生产和生活的场所

  E.地理环境可以加速或延缓社会的发展

  40.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这表明()

  A.人的本质是自然的,不是社会的

  B.人的本质是具体的,不是抽象的

  C.人的本质是后天的,不是先天的

  D.人的本质是变化的,不是不变的

  E.人的本质在阶级社会是有阶级性的,不是超阶级的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4小题,其中41、42小题各7分,43、44小题各6分,共26分)

    41.简述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各门具体科学的关系。(7分)

    42.简要说明由原始社会发展到奴隶社会是历史的进步。(7分)

    43.简述度的含义以及把握度的意义。(6分)

    44.简述人口因素对社会发展的影响。(6分)

    四、论述题(本大题共3小题,请任选2小题作答,全部作答只按前2小题评分。每小题12分,共键唤24分)

    45.试述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辩证关系的原理及其对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意义。(12分)

    46.试述社会革命与社会改革的区别。(12分)

    47.试述认识的反复性和无限性的原理,并用这一原理说明我们对社会主义建设的认识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12分)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第四章习题及答案(二)

一、选择题Ⅰ

1.【答案】B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认识的本质。

  辩证唯物主义在认识本质上的根本观点是能动的反映论,反映论是所有唯物主义在认识论中的共同的观点,而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是消极被动的反映论,辩证唯物主义是能动的反映论。

  本题中“建构论”、“内省论”、“选择论”作为认识的本质均是唯心主义的。

  在这里,承认认识有建构森凯正、内省和选择的能动作用,这是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但把认识的本质归结为建构、内省、选择,就变成了唯心主义的观点了。

2.【答案】B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对实践对认识决定作用的具体理解。

  陆游的诗句反映了正确的认识要来自于实践即“躬行”。

  选项A本身表述是错误的。

  C、D是正确的,但与本题题干内容无关。

3.【答案】A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考生对实践是检验真理标准问题的准确理解。

  实践标准是确定的又是不确定的,它的确定性是因为实践标准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的不确定性是因为实践是具体的历史的,是不断发展的。

  依据对实践标准确定性和不确定性此悔的认识,所以本题选A。

4.【答案】A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真理的含义与特征。所谓客观真理指的是真理的客观性,真理是人对事物的正确认识,真理的客观性指的是人的正确认识中的客观内容,所以本题选A。

5.【答案】C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真理的含义与特征。

  真理具有三个特性,即客观性、绝对性、相对性,所以我们又说绝对真理、相对真理和客观真理,这样的表述不能理解为有三个真理,真理只有一个。

  就真理的绝对性我们说有绝对真理,就真理的相对性我们说有相对真理,就真理的客观性我们说有客观真理。

  所以本题选择命题C,即凡真理都是客观真理。

6.【答案】B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考生对认识的主体特征的把握。认识的主体是指一定社会中从事认识和实践的人,它具有社会物质性、自觉能动性、社会历史性,其中认识的主体性原则指的就是主体的能动性原则。

7.【答案】D

  【解题思路】本题是对认识和实践统一的特点的认定。

  认识和实践的统一的过程中,当然有必然和偶然、本质和现象的问题,但不能仅仅归结为这些问题,符合题意的应该是命题D。

  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的统一是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8.【答案】D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理性认识的概念和特点。

  理性认识是对事物本质规律全面的认识,感性认识是对事物外部现象的认识。

  依据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基本特征,本题选择命题D。

9.【答案】C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考生对实践是检验真理标准问题的准确理解。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但标准是社会的历史的,所以对于检验真孙念理这一点而言,既是确定的又是不确定的。

  所谓确定的是指只有实践才能检验真理,人类的整个实践可以检验所有的真理,但是每一时代的实践只能检验一些真理,所以又是不确定的。

10.【答案】A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考生对实践是检验真理标准问题的准确理解。

  实践之所以是检验真理的标准,是因为实践是沟通主观与客观的桥梁,同时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的特点。

  选项BCD本身都是关于实践的正确表述,但是不合乎题干要求,不选。

21.【答案】C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对实践和认识的关系的理解。

  本题四个命题的表述都是正确的,但题干的材料主要讲的是人的认识的发展方面。

  命题C比较确切地表达了这句话的含义,所以选择应该是C。

22.【答案】C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思维方法与观点。

  “历史是逻辑的基础”,指逻辑是对历史的反映,而“逻辑是历史的修正”,指逻辑反映的是历史的必然性。

  本题是辩证思维方法中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运用。

23.【答案】C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对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关系的把握。

  本题要注意理解材料的涵义。

  题干主要是说明感性的局限性,正因为感性认识有局限性,所以有待于上升到理性认识。

  所以本题要说明的是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

  答案是C。

24.【答案】C

  【解题思路】本题所考查的知识点是认识的无限反复和发展。

  回答此题,首先确定这句话是讲认识问题。

  这样就将D项排除掉。

  然后分析A、B、C项。

  题干是讲真理性认识,没有涉及到感性认识,A项又被排除掉了。

  这样只能在B和C两项中选一。

  题干中的关键词“追求真理”,是指真理性认识的扩展和深化问题,而不是“通过现象认识本质”的问题(B项),所以C项是最符合题意的。

  回答此题要求考生必须将这句话理解清楚,并抓住关键词“追求真理”,可以运用排除法进行选择。

25.【答案】B

  【解题思路】此题所考查的知识点是对理性认识特点的理解和把握。

  题干是马克思主义的一段话。

  主要是说“理性认识是对事物本质规律的认识”(B项)。

  题干中所说的“物质的抽象,自然规律的抽象,价值的抽象……一切科学的抽象”就是指“理性认识”,“一切科学的抽象”即理性认识“都更深刻、更正确、更完全地反映着自然”。

  C项(抽象的东西是深刻的、正确的)明显是错误的选项,因为,抽象的东西有正确的,也有错误的,这样将C项排除。

  A、B、D三项都是正确的观点,但根据已经理解的题意,只有B项才是最合题意的。

26.【答案】D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基本的实践的观点。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特点是以科学实践观为核心,所以也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基本的观点。

  实践之所以是认识论之首要的基本的观点,在于实践是认识的动力、来源、目的,实践又是检验认识之真理性的标准。

27.【答案】A

  【解题思路】本题是关于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基本知识点。

  在认识论上,辩证唯物主义与其他唯物主义一样,都是反映论,这是所有唯物主义的共性。

  当然,辩证唯物主义与旧唯物主义是有区别的,辩证唯物主义是能动的反映论,而旧唯物主义则是消极的反映论。

  所以答案是A。

28.【答案】D

  【解题思路】此题考查对唯物主义反映论的共同原则的确认。

  在认识论上存在着唯物主义反映论和唯心主义先验论两种认识论的对立,二者的根本分歧在于是否承认人的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

  在哲学所有的唯物主义哲学家们都坚持人的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这个共同原则,因此称之为唯物论的反映论。

29.【答案】C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认识对实践的能动的指导作用。

  考生要注意理解题干句子的关键词之一:“先导”一词只是表面认识对实践能动的指导性而非决定性作用。

  “在实践基础上”,这表明理论创新是有基础的,并没有忽视实践基础的决定性作用,也没有夸大认识对实践的反作用。

30.【答案】B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认识发展的过程,具体是认识发展两次飞跃的知识点。

  认识过程是由实践到认识,再由认识到实践,我们把从实践到认识看作是认识过程的第一次飞跃,而把从认识到实践的飞跃,看作是认识过程的第二次飞跃。

  所以本题选B。

31.【答案】B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对真理概念和特征的理解。

  真理的最根本的特点或曰属性是客观性,真理是有用的,真理之所以有用,是因为真理是客观的,换言之,真理的有用性是其客观性的必然产物。

  所以本题选B。

  选项C、D也是干扰项。

  真理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自然科学和思维科学的真理没有阶级性,而社会科学的真理具有阶级性,如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社会科学的真理,具有其阶级性。

32.【答案】D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实践与认识的关系的知识点。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认识过程中的两个阶段,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辩证统一,而两者统一的正是通过实践来实现的。

33.【答案】B

  【解题思路】本题是对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区别的确定。感性认识是感觉知觉表象,理性认识是概念判断推理,感性认识是对事物现象的认识,理性认识是对事物本质的认识。

二、选择题Ⅱ

1.【答案】ABCD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主体客体关系的内涵。主体与客体的关系是人在实践过程中与客观事物形成的认识、价值、审美关系,因此四项均符合题意。

2.【答案】BC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能动的反映论与机械反映论的主要区别。

  承认世界的可知性、承认客观事物是认识的对象,这是所有唯物主义反映论的共性,所以不是能动的反映论与机械反映论的区别。

  把实践作为认识的基础,并把辩证法引入人的认识过程,是能动的反映论与机械反映论的区别,所以本题选BC。

3.【答案】CD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区别。

  感性认识不等于是直觉的,命题A错误。

  命题B的后半句是不正确的,理性认识是对事物本质、内部联系全面的反映,具有间接性、抽象性,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基础。

  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是感觉知觉表象,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是概念判断推理。

  感性认识是对事物现象的认识,理性认识是对事物本质的认识。

  所以应选C、D。

4.【答案】ABCD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对实践作为认识的发展动力的全面理解。根据相关知识,本题中四个选项均从某一方面揭示出实践作为认识发展动力的特点,所以全选。

5.【答案】ABD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对客观规律和真理的正确理解。

  题干以历的“日心说”这一事例,来揭示客观规律和真理的特点,即ABD三项。

  根据马克思主义的条件论,一切都是有条件的,客观规律的作用也是有条件的,所以C不对。

6.【答案】BC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关于真理问题的正确理解。题干是列宁同志的一段话,它揭示出真理具有条件性、相对性、具体性,在一定条件下真理会向谬误转化。

7.【答案】BC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考生对实践是检验真理标准问题的准确理解。

  标准的不确定性是由实践本身的历史性和不断发展性所决定的,所以本题选命题BC。

  命题D否认了实践的客观性,把实践标准变成了主观标准。

  命题A否认了实践标准的性,把有些真理划归为逻辑证明,这也是不对的,逻辑证明是立足于实践证明基础之上的,是对实践证明的补充,它不能取代实践证明的性。

8.【答案】ACD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考生对实践与认识辩证关系的掌握,还有对孙中山知行观的基本理解。

  D项的“先”是逻辑上的先。

  B项的知行合一是明代王守仁的认识论命题,中心意思是认为知就是行,而知本质上是决定行的,知是行的来源、开始,行只是知的作用、结束。

  显然,这不是孙中山先生知行观的含义所在。

  考生即使对孙中山先生的知行观没有了解,那么根据马克思主义哲学揭示的实践与认识的正确关系,也可以作出准确的选择。

9.【答案】AC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考生对实践是检验真理标准问题的准确理解,具体考查考生对实践标准的绝对性的理解和掌握。实践标准的绝对性指的是实践标准的确定性,它包含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实践标准是的,即检验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的标准只能是实践;二是实践对一切认识最终做出检验,考生若牢牢把握了这两点,就不难判断出正确答案。

10.【答案】CD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真理和谬误的区别。

  命题A、B都不属于客观实际,不能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

  真理之为真理是因为它与客观相符合,正确地反映了客观对象的本质和规律。

11.【答案】AD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感性和理性的关系。

  感觉是人对世界低层次的反映,是感性认识的组成部分,“跟着感觉走”是唯心主义经验论的命题。

  感觉有待于上升到理性,“跟着感觉走”否认了理性,所以这又是一种否定理性作用的观点。

  命题B、C与题干不符合。

  唯物主义认为感觉是对客观世界的反映,“跟着感觉走”不是唯物主义的观点,也没有人本主义方面的意思。

12.【答案】BC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认识的辩证过程。

  根据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本知识点,答案是B、C。

  命题A、D不符合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是明显的干扰项。

13.【答案】ABCD

  【解题思路】本题综合考察认识与实践的关系、感性与理性的关系。

  “按图索骥”的成语是教条主义的命题。

  它没有看到客观事物的普遍联系和发展变化,主张照学书本,生搬硬套。

  A、B、C、D均符合题意。

  2003年的第33题,以“按图索骥”为材料,考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材料分析题。

14.【答案】ACD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考生对认识的辩证过程的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该题是一道综合性试题,强调考生要注意加强知识的综合性的记忆理解。

15.【答案】ABD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考生对认识的主体性、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关系的把握和理解。

  试题中的“眼看”属于感性认识,职业背景属于理性知识和已有的认识。

  不同职业对同一事物产生不同的感性认识,并体现了认识的能动性。

  C项的错误之处在于把理性认识和感性认识的关系颠倒了,因此正确答案为ABD。

16.【答案】ABC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非理性因素的内容。本题比较简单,即使考生不知道非理性因素具体包括哪些方面,也可以用排除法将D项排除掉,因为D项讲的是辩证思维方法,因此可得出正确选项是ABC项。

17.【答案】AD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认识过程中理性因素和非理性因素各自的作用。

  理性因素的作用有:解释作用、指导作用、预见作用等;非理性因素的作用有:动力作用、、诱导作用和激发作用。

  试题问的是非理性因素的作用。

  所以答案是AD。

18.【答案】ABC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考生对认识的无限发展和不断反复的理解和把握。

  由于事物本身的复杂性,其矛盾的暴露需要一个过程,又由于认识是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的,以及人的认识能力在一定条件下的局限性,人们对事物的认识需要一个反复的过程。

  因此,ABC项都是正确答案,D项的错误在于只承认人的认识能力的有限性而否认了人的认识能力的无限性。

19.【答案】ABCD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对实践对认识决定作用的全面把握。本题中四个命题均从特定角度反映了实践的决定作用。

20.【答案】BC

  【解题思路】此题所考查的知识点是理论和实践的关系。

  马克思这段名言所体现的哲学思想就是理论和实践的关系。

  题中有两个主句,即“批判的武器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和“理论一经群众掌握,会变成物质力量”。

  这两句话讲了两层意思,前者是说“理论不能代替实践”(C项),后者是说“理论对实践有指导作用”(B项)。

  选择此题还可以用排除法。

  AD明显是错误的选项,应当排除,只有B项和C项反映了马克思这段话的原意。

  此题不难,即便考生没有读懂马克思的话,也能找出正确选项。

21.【答案】AD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对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辩证关系的把握。

  就二者的关系而言,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基础,而理性认识则是感性认识的升华。

  所以本题选AD,至于其他选项与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无关,所以不选。

22.【答案】AB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真理的客观性的知识点。

  真理的客观性具有两重含义,一是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二是检验真理的标准——实践是客观的。

  在本题中,命题D是不对的,真理之为真理不是由大多数人认同的公共性所决定的。

  真理符合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讲的是真理的功能,所以不选C。

23.【答案】ACD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主体在认识过程中的特点,具体是主体对客体的信息选择问题。

  主体在认识过程中对客体信息的选择,表现为主体以感觉器官为门户的生理系统所决定的选择。

  在此基础上,思维活动还要对信息进行自觉的、能动的选择。

  人的选择不是主观任意的,它既要受被反映客体的制约,也要受逻辑思维方式和方法的制约,还要受到人的感觉器官的制约。

24.【答案】ABC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对认识问题的理解。

  “熟知”即对事物的熟悉、了解,但并不意味着对其本质的正确把握。

  “真知”即对事物本质和规律的认识,相当于理性认识阶段。

  A、B、C项都是可能的。

  D项不恰当。

  真知不一定首先是熟知。

25.【答案】ABC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认识发展的过程,具体是考查理性认识到实践飞跃的意义。

  认识由理性认识向实践飞跃,这是认识过程中的第二次飞跃,是比由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飞跃更伟大的一次飞跃。

  而理性认识向实践的飞跃之所以更重要,就在于通过这次飞跃,使理性认识接受实践的检验,发挥其对实践的指导作用,使认识变成改造世界的物质力量,并使认识随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因此命题ABC均选。

  至于命题D不是理性认识向实践飞跃所能解决的,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是事物主客观综合作用的结果,有着更深刻的原因。

26.【答案】BCD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与旧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区别。

  命题A是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区别,先验论是唯心主义的,因此不属于唯物主义。

  BCD命题都准确反映辩证唯物主义与旧唯物主义的区别。

27.【答案】ACD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认识的发展过程原理。

  选项ACD都是关于理性认识回到实践的意义的正确表达。

  实践和认识的发展规律本身就包含着理性认识回到实践这一环节,所以不能改变实践和认识的发展规律,只是体现了实践和认识的发展规律,故而不选B。

28.【答案】BC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实践与理论的关系问题。

  题干重在说明革命的理论与革命的运动的关系。

  由于革命的运动是人的高度自觉的运动,没有革命的理论的指导是产生不了的。

  但革命理论与革命运动的关系不是一般的认识和实践的关系,因为理论包括革命的理论,从其产生的总根源来说,都是从实践中来的,是实践的理论总结。

  “没有革命的理论,就没有革命的运动”并没有否认理论与实践的根本观点,只是强调了革命理论与革命运动的辩证关系,所以不能认为这句话“颠倒了理论和实践的关系,把理论当成实践的来源和动力”,“规定了理论对实践的决定意义”。

  所以本题选BC。

29.【答案】CD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对真理与谬误概念的正确理解。

  A命题的后半句话即“两者没有绝对的界限”是对的,但不能由此得出真理就是谬误,谬误就是真理的结论,所以命题A不选。

  命题C指出了真理转化为谬误的具体条件,与题意一致。

  命题D指出谬误转化为真理的条件,与题意相符。

  B命题是错误的,因为在同一范围内,对于同一问题的同一回答,不能既是真理又是谬误。

  真理的绝对性,在同一范围内真理就是真理,谬误就是谬误,二者不能转化,否则真理就没有绝对性了,所以命题B不选。

  依据上述分析,本题选CD。

30.【答案】ABCD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真理和价值的辩证关系。

  四个命题都指出了真理与价值的对立统一关系。

  命题A指出真理和价值是人类活动的两个方面的基本内容,命题B指出真理和价值侧重点不同从而指向性的不同,命题C指出真理和价值的统一性,以及真理与价值的相互作用,命题D则是指出实践是真理和价值的检验标准,所以四个命题全选。

31.【答案】BCD

  【解题思路】此题考查考生对真理的条件性或曰具体性的理解。

  题干是列宁的一句名言,主要是讲真理的条件性。

  A项明显是错误的观点。

  真理的具体性是一个哲学概念,把具体性理解生动的形象,这是艺术上的概念,二者不能等同,所以命题A混淆了两种意义上对具体的理解,故而不选。

  B项是说真理是发展变化的,C项是说真理有其具体的适用范围,D项更进一步说明了真理的具体性。

  BCD项符合了列宁的原意,是正确的选项。

  命题BCD都准确反映了真理条件性或曰具体性的含义,即真理的具体性是与真理适用的范围、条件、主观和客观的统一相关的,正因为这样,真理不具有抽象不变的公式。

32.【答案】ABCD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对实践的正确理解。

  实践之所以是检验真理的标准,就在于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客观实在性)、普遍性的特点,并且是沟通主观和客观的桥梁。

  在本题中命题BD是一个意思,因为“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东西”也就是“联系主观和客观的桥梁”,只是不同的表述。

33.【答案】ABCD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正确思维方法的重要性。

  实践和实践证明是人类的自觉活动,逻辑在这一过程中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并且由于实践检验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系统,在实践证明的过程中,要不断发挥逻辑证明的作用。

  命题ABCD,准确反映了逻辑证明与实践检验的关系,是正确的。

34.【答案】CD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价值的概念和特征。以上各项都是价值的特性即主体与客体性的含义及其关系的正确表述。

35.【答案】BC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价值评价问题的知识点。

  一个科学的合理的价值评价,必须符合两个基本要求:一是对客体状况的正确认识,二是对主体需要的正确认识。

  只有那些既有利于社会发展,又对个人或群体有意义的需要,才是真正符合主体利益的具有客观必然性的需要。

36.【答案】CD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真理原则和价值原则。

  追求真理和创造价值是人类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的两大主题,真理原则和价值原则是人类活动的两个基本原则。

  所谓真理原则是指人类必须按照世界的本来面目去认识和改造世界,追求和服从真理。

  所谓价值原则是指人类必须按照自己的需要去认识和改造世界,创造和实现价值。

37.【答案】ACD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认识与实践的关系。

  教条主义是指理论脱离了实际,结果是“左”的和右的错误,其根源都在主观脱离客观。

  认识和实践的脱离,不必然导致客观唯心主义。

38.【答案】ACD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对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的理解把握。

  命题B否认真理的绝对性,不符合辩证唯物主义对认识真理性的表述。

  归纳方法的不完满性,同样是强调感性认识的局限,感性认识必须上升到理性认识。

  所以A、C、D命题符合题意。

39.【答案】AD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对价值理论的掌握,具体是考查价值的客观性问题。

  价值的客观性表现在:第一,价值必须以客观事物本身所具有的属性为现实基础;第二,人的需要不是主观随意的,而是受社会实践和历史条件制约的。

  命题B、C不符合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表述。

40.【答案】AD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对价值理论的认识。

  价值是指客体以自身属性满足主体需要或主体需要被客体满足的效益关系。

  价值有两个方面的内涵:一是主体的需要和要求;另一个是客体的某种性质、性能。

  价值既有客观性,也有主体性。

  价值的客观性与主体性是内在统一的。

  命题B、C不符合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表述。

41.【答案】CD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对价值理论的认识。

  对客体实际状况的正确认识,是形成科学的价值评价的基础和前提;主体为了形成合理的科学的价值评价,在认识对象的同时也需要把自己称为客体,正确理解和认识自身的实际需要。

  命题A、B不符合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表述。

提交信息测一测您提升学历详细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