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考政治经济学(财)复习资料

作者:米老师时间:2022-11-10 18:14:51

导读:" 自考政治经济学(财)复习资料重要考点汇总(赵家概论)(二)自考实践数据的定义自考中国近现代史纲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二刷历年试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清单)中没有重大事件,这就需要考生多加练习的。这部分考生在备考方面的时候,需要适当地了解一下该专业的实践计划,"

  自考政治经济学(财)复习资料重要考点汇总(赵家概论)(二)自考实践数据的定义

自考政治经济学(财)复习资料

  自考中国近现代史纲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二刷历年试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清单)中没有重大事件,这就需要考生多加练习的。这部分考生在备考方面的时候,需要适当地了解一下该专业的实践计划,从个人的专业基础及学习习惯中常考通。

  自学考试怎么能提高通过率

  自学考试考生在备考时,一定要保证每天记忆的时间,切忌别人生病,但是有一定的时间学习,考生应该尽可能多看看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比如可以把自考考的科目、考点弄懂、备考的知识点、寻找自己的软实力等等。

  再者就是自考考生在复习的过程中要善于总结,往往可以根据考试大纲对教材中的难点进行分类,并且要根据历年真题中的出题分析、对比、分析、判断、综合比较等复习方式。

自考“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复习资料(25)

5.2.平均利润是怎样形成的?

    答:旅坦(1)不同生产部门的利润率有差别。

  影响利润率的因素在各个生产部门不同,特别是各个生产部门的资本有机构成不同和资本周转速度不同,从而使各部门的利润率存在差别。

  (2)利润率平均化是资本本性的要求。

  利润既然表现为预付总资本的产物,它在数量上也就要罩好同全部资本相联系。

  等量资本要求获得等量报酬,这是资本的必然要求。

  (3)利润平均化是通过部门之间的竞争实现的。

  那些资本有机构成高和资本周转速度慢,因而利润率较低的部门的资本家,不会甘于这种状况,于是同别的部门的资本家展开争夺有利投资场所的竞争,这就是部门之间的竞争。

  竞争的手段是进行资本转移。

  由利润率低的部门转向资本有机构成低和资本周转速度快,因而利润率高的物镇铅部门。

  竞争的结果导致利润率的平均化,其过程是:资本转移引起资本在各部门分配比例的变化,从而各部门生产比例发生变化。

  生产比例的变化导致各部门商品在市场上供求关系的变化,于是引起商品价格的变化。

  价格变化导致利润率的变化,直到各部门的利润率趋于平均,部门竞争才趋于停止。

  平均利润率就是这样形成的。

  5.3.生产价格是怎样形成的?

    答:(1)平均利润形成后商品的价值转化成生产价格。

  随着平均利润率的形成,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许多生产部门所得到的利润与本部门生产出来的剩余价值在数量上出现了差别,有的部门获得的利润高于剩余价值,有些部门的利润低于剩余价值。

  这样,这些部门的商品价格便与其价值不一致。

  现在,商品是以生产成本加千均利润所构成的价格出售。

  这种由商品的生产成本和平均利润所构成的价格,就是生产价格。

  因此,随着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价值便转化为生产价格。

  (2)生产价格和价值有一定的差别。

  在质上,价值是生产商品的抽象劳动创造的。

  而生产价格则由生产成本与平均利润构成,生产成本是由耗费的资本所构成,平均利润是按照预付资本的比例所获得的利润,因而生产价格表现为只是同资本相联系。

  在量上,商品价值量与生产价格经常不一致。

  资本有机构成高的部门,其产品的生产价格高于价值;资本有机构成低的部门,其产品的生产价格低于价值;只有资本有机构成相当于社会平均资本有机构成的部门,其产品的生产价格才与价值大体相等。

  (3)生产价格未脱离价值,是由价值转化而来的。

  因为生产价格是在价值基础上形成的,生产价格的变动以价值的变动为基础社会商品生产价格总额与价值总额是相同的。

  5.4.为什么生产价格是价值的转化形式?

    答:生产价格没有脱离价值,它是价值的转化形式,这是因为:(1)生产价格是在价值的基础上形成的。

  生产价格由生产成本加平均利润所构成。

  其中,生产成本本来就是商品价值的一部分,而平均利润不过是剩余价值在各个部门之间重新分配的结果,最终只能归结为剩余价值。

  因此,生产成本并没有脱离价值,它是以价值为基础形成的。

  (2)生产价格的变动归根到底是由价值的变动引起的。

  商品价值中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变动,会引起生产成本的变动,剩余价值的变动会引起平均利润率的变动。

  (3)从全社会角度看,商品生产价格总额和价值总额是相等的。

  个别部门产品的生产价格可以高于或低于价值,其差额也就是平均利润同剩余价值的差额。

  但是,一些部门平均利润多于剩余价值的部分,正是另一些部门平均利润少于剩余价值的部分,平均利润总额和剩余价值总额是相等的。

  因此,从全社会角度看,生产价格总额和价值总额也是相等的。

  5.5.生产价格形成后价值规律作用形式的变化为什么没有否定价值规律?

    答:(1)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后,价值规律作用的形式发生了变化。

  这种形式上的变化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商品的交换不再是以价值而是以生产价格为基础进行。

  二是由于供求关系变化,市场价格不再是围绕价值而是围绕生产价格上下波动。

  (2)价值规律作用形式上的变化并没有否定价值规律。

  这是因为:第一,平均利润是以剩余价值为基础,它是全部剩余价值按资本量在不同部门资本家之间重新分配的结果。

  因此,离开剩余价值理论根本无法说明平均利润率规律。

  同样,生产价格是价值的转化形式,只有在劳动价值论的基础上,才能阐明生产价格的界限及运动过程。

  第二,从个别部门看,价值与生产价格在量上是不一致的,但是,价值的变化对生产价格的变化仍然起决定作用。

  第三,从全社会看,在量上,利润量等于剩余价值量,生产价格等于价值。

  商品按生产价格出卖实际上也就是按照价值出卖,交换仍然是以价值为基础的等价交换。

  市场价格围绕生产价格波动,与围绕价值波动并没有质的差别,只有量的差别。

  总之,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后,价值规律的作用是通过由价值最终决定的生产价格进行的,既发生了作用形式上的变化,又没有违背价值规律本身。

  5.6.生产价格形成以后为什么存在超额利润?

    答:(1)超额利润是企业个别生产价格低于社会生产价格的差额。

  一个部门内部的各个企业的资本家之间,为了获得超额利润不断进行部门内部的竞争。

  (2)超额利润的形成。

  生产价格形成后,各部门之间的利润率趋于平均化。

  但是,这并不排除各部门中各个企业之间利润率的差别。

  我们在分析利润向平均利润转化时,是把每个部门作为一个整体来考察,以每个部门资本平均有机构成和资本平均周转速度为既定前提的。

  但是,在同一个部门内部各个企业的资本有机构成,资本周转速度等都存在着差别。

  由于各个企业的生产条件不同,因而它们所生产的产品的个别生产价格也不同。

  但是,商品是按部门平均生产条件决定的社会生产价格出售的。

  这样,生产力水平高于部门平均水平的先进企业,就可以获得超过平均利润的超额利润。

  其原因在于,个别企业生产条件优越,劳动生产率高,生产了超额剩余价值。

  部门之间的竞争只是使不同部门的利润平均化,超额剩余价值不会由于部门竞争而平均化。

  这样,超额剩余价值就会转化为超额利润。

  因此,超额利润反映的是同一部门内部不同企业之间的关系,平均利润反映的是不同部门之间的关系。

  所以,平均利润和生产价格形成后,并不排除部门内部的先进企业仍然可获得超额利润。

  5.7.平均利润与生产价格学说有什么重要意义?

    答:马克思关于平均利润和生产价格的学说,不仅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而且也具有重大的革命意义。

  (1)平均利润和生产价格学说的理论意义。

  平均利润和生产价格学说发展了劳动价值论,解决了政治经济学理论上的一个重大难题,即价值规律同等量资本获得等量利润在形式上的矛盾。

  马克思阐明了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并没有违背价值规律,相反,它是以价值为基础形成的。

  这就解决了从价值和剩余价值这些本质范畴上升到平均利润和生产价格这些更具体、更接近资本主义经济外部表现出来的范畴时遇到的难题,使劳动价值理论和剩余价值理论得到进一步的论证和深化。

  (2)平均利润和生产价格学说的革命意义。

  平均利润和生产价格是资本主义发展到一定高度时,必然产生的现象。

  马克思关于平均利润的理论,一方面揭示了各个资本家集团在基本利益上的一致性和特殊性。

  另一方面,更为重要的是,它揭露了整个资产阶级对整个无产阶级的剥削关系,阐明了这两个阶级之间整体上的利益对抗性。

  平均利润形成后,每个部门的资本家获得的利润多少,不仅取决于对本企业,本部门的工人的剥削程度,而且还取决于对整个工人阶级的剥削程度。

  工人不仅受直接雇佣他们的个别资本家的剥削,而且受整个资产阶级的剥削。

  因此,无产阶级要取得解放,不能只限于少数人反对个别资本家,而是要形成阶级力量去反对整个资产阶级,*资本主义制度。

  6.1.怎样认识商业资本的产生及其职能?

    答:(1)商业资本是从产业资本职能中分离出来的独立的职能资本形式。

  在资本主义发展初期,产业资本家自己既从事商品的生产活动,又从事商品的销售活动。

  随着资本主义生产的发展,市场范围不断扩大,产业资本家为了集中精力从事生产活动并节约流通资本的数量,便要求由专门从事商品销售业务的商业资本家为其推销商品服务。

  这样,产业资本循环过程中的商品资本的职能就逐渐从产业资本中分离出来,成为由商业资本专门执行的职能,商业资本是独立地在流通领域中发生作用的资本。

  (2)商业资本形成为一种独立资本形式的可能性。

  这种可能性在于,在产业资本的循环中,商品资本职能具有相对独立性,表现在:一是在产业资本的循环中,商品资本的职能本来就不同于生产资本和货币资本的职能,这就为商业资本的产生创造了条件;二是产业资本家的资本中,本来必须有一部分执行商品资本的职能。

  (3)商品资本的职能转化为商业资本职能的条件。

  第一,在产业资本家和专门从事商品流通的商人之间形成特殊的分工;第二,专门从事商品买卖的商人,必须有自己独立的投资。

  (4)商业资本的职能。

  商业资本是执行商品资本的职能,即销售商品,实现价值和剩余价值。

自考“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复习资料(20)

答案

  1.1政治经济学是怎样产生和发展的?

    答:①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的发展。

  政治经济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社会科学,是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产生与发展而逐渐形成的。

  16世纪进入资本主义时代,当时由于商业和海外贸易的发展,于是出现了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的第一个学派重商主义。

  从17世纪中叶起,工场手工业逐步成为资本主义生产的主要形式,代表产业资本家利益的资产阶级古典经济学应运而生。

  进入19世纪30年代,随着资本主义社会阶级矛盾开始尖锐化,产生了为资本主义制度辩护的资产阶级庸俗经济学,并逐步取代古典政治经济学而占据统治地位。

  ②空想社会主义的经济理论。

  在资产阶级古典经济学和庸俗政治经济学开始形成的同时,还产生了代表被压迫、被剥削阶级利益的空想社会主义理论。

  空想社会主义的经济理论在抨击和揭露资本主义制度弊端和矛盾方面虽然起过一定的进步作用。

  但它把实现社会制度的变革寄希望于资产阶级的开明之士,终究是一种无法实现的空想。

  ③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创立。

  19世纪中叶,产生了无产阶级政治经济学即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产生是当时时代的客观要求,它是在批判地继承前人一切优秀成果的基础上创立的。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创立了枣信科学的劳动价值论和剩余价值学说,揭露了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及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对立的经济根源,揭示了社会经济发展规律,解决了前人未曾解决的问题,使政治经济学发生了划时代的变。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不断发展的经济科学,它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的。

  1.2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如何创立和发展的?

    答:①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创立的条件和理论来源。

  19世纪中叶,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了无产阶级政治经济学,即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一方面,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已逐渐成熟,无产阶级作为新生产力的代表,登上政治舞台并进行强大的工人运动的理论表现。

  另一方面,资产阶级古典经济学和空想社会主义,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提供了理论来源,马克思、恩格斯批判地继承了它们当中的科学因素。

  ②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创立使政治经济学发生了根本变革。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阐明了人类社会各个发展阶段上支配物质资料生产、交换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产品分配的规律。

  它第一次指明生产关系是一切社会关系中最根本最本质的关系,第一次指明政治经济学研究的不是物,而是物掩盖下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这种关系在阶级社会中表现为阶级关系。

  马克思创建了科学的劳动价值论和剩余价值理论,深刻揭示了资产阶级剥削无产阶级的秘密。

  ③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不断发展的科学。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实践的科学和发展的科学,它随着社会经济条件的变化和经济实践的发展而发展,而不是封闭的、静止的、凝固的学说,不能用教条主义和本本主义的态度对待它。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在当代需要有大的发展,需要科学地回答当代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经济实践中提出的新问题,需要有新的经济思想凳行轮与理论,特别是面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实践,需要创建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1.3为什么政治经济学必须结合生产力和上层建筑来研究生产关系?

    答:①政治经济学必须紧密结合生产力研究生产关系。

  这是因为,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是社会生产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二者的有机结合和统一,构成社会生产方式。

  在社会生产方式中,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又反作用于生产力。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辩证关系,决定了政治经济学必须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中来研究生产关系。

  只有这样,才能从理论上弄清生产关系变化的原因,以及新的生产关系取代旧的生产关系的必然性。

  ②政治经济学必须紧密结合上层建筑研究生产关系。

  一定社会占主导地位的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该社会的经济基础。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存在着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的辩证统一关带基系。

  二者之间的这种辩证关系决定了政治经济学必须在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相互作用和矛盾运动中来研究生产关系。

  只有这样,才能认识生产关系变化和变革所需要的社会条件,才能适时地改革上层建筑,以适应生产关系发展的需要。

  1.4怎样理解劳动过程的三个简单要素?

    答:①劳动过程的三个简单要素。

  人们进行物质资料生产的劳动过程,必须具备三个简单要素,即劳动、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

  劳动是指有劳动能力和劳动经验的人在生产过程中有目的的活动。

  劳动对象是人们把自己的劳动加于其上的一切东西,也就是劳动加工的对象。

  劳动资料又叫劳动手段,是人们用来影响或改变劳动对象的一切物质资料,其中最主要的是生产工具。

  人的劳动是生产中能动的主体要素,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的总和叫生产资料,它是生产中的客观要素。

  ②劳动者的劳动、劳动对象、劳动资料是劳动过程的简单要素的原因。

  这是因为它们是劳动过程最一般、最抽象、最基本的,从而有普遍性的要素。

  任何社会的劳动过程都必须具备这三个基本要素,否则根本不可能进行物质生产活动。

  ③劳动过程的其他新要素。

  随着社会生产和劳动过程的发展,会在简单要素的基础上,逐步加入某些新的要素,如科学技术、经营管理、经济信息等,它们是现代化大生产劳动过程必不可少的要素。

  物质资料的生产过程,就是以上诸要素在一定形式下有机结合起来,创造满足人类生存和发展需要的物质产品的过程。

  1.5怎样认识生产力发展的动力?

    答:①生产力具有内在发展的动力。

  这种动力就在于构成生产力系统的诸要素之间的矛盾以及矛盾的不断解决。

  这些矛盾如生产资料特别是生产工具不适应劳动者的新需要的矛盾、劳动者未能掌握新的科技新的工具的矛盾、新旧生产资料之间不配套和不协调的矛盾、劳动者之间由于在技术和知识等素质上的差异而在生产过程中互不适应不协调的矛盾,等等。

  生产力诸要素之间的这些内在矛盾不断出现和不断解决,是一个无穷尽的过程,是推动整个生产力系统不断自我更新和发展。

  ②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反作用。

  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发展有巨大的反作用,它能推动或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但是这种反作用只是生产力发展变化的外部原因或重要的社会条件,而不是生产力发展变化的内因。

  正因为生产力有其自身内在的发展动力,因而当生产关系不适应生产力发展时,生产力并非完全停滞不前,生产力的发展并非完全依靠新的生产关系的推动。

  1.6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关系是怎样的?

    答:①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是社会生产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

  生产力是生产的物质内容,生产关系是生产的社会形式,两者的有机结合和统一,构成社会生产方式。

  它们是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的对立统一关系。

  ②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生产力的决定作用表现在两个方面:有什么样的生产力,决定有什么样或要求什么样的生产关系。

  人类社会各种生产关系的更替和发展,都是由一定的生产力发展状况决定的。

  生产力的发展变化,决定生产关系的发展变化。

  首先,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部分质变。

  即一定生产关系的根本性质不变的前提下,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关系会在某些环节或方面,出现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情况。

  这就要求调整生产关系。

  其次,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所能变化的程度。

  生产关系必须而且只能适应生产力现有状况而发展变化,若人为过早地变革生产关系,超越了生产力状况,反而不利于甚至阻碍或破坏生产力的发展。

  ③生产关系对生产力有重大反作用。

  这种反作用表现在:生产关系的变革同生产力的发展要求相适应时,就会推动生产力的发展;若生产关系滞后或超越了生产力的发展状况,就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④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归根结底,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的状况。

  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的状况,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

  1.7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方法?

    答:①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的根本方法是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

  在政治经济学的研究中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就是运用对立统一规律、量变质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来揭示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的本质及其发展运动的规律。

  运用历史唯物主义方法,就是把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制度的变革,看做是客观必然的历史过程。

  对一定社会经济制度及其变革的评价,要遵循生产力标准。

  ②从具体到抽象和从抽象到具体的方法。

  政治经济学的研究要运用科学的抽象法,这就是从具体到抽象的研究方法和从抽象到具体的叙述方法。

  ③逻辑方法和历史方法。

  逻辑方法是在研究社会经济现象时,按照经济范畴的逻辑关系,从比较简单的经济关系和经济范畴,逐步上升到比较复杂的具体的经济关系和经济范畴,阐明社会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的逻辑发展进程。

  历史方法是在研究社会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时,按照历史发展的真实进程来把握其规律。

  ④借鉴现代科学和经济方法。

  政治经济学研究应运用和借鉴现代自然科学的某些方法,如数学方法、系统分析方法,以及运用信息论、控制论、协同论、耗散结构论等方法论。

  同时还可借鉴和运用西方经济学中的一些方法,如实证分析、均衡分析、边际分析、总量与个量分析、静态和动态分析方法等。

  1.8学习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有何重要意义?

    答:学习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具有多方面的重要意义:①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强大思想武器。

  它揭露了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及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对立的根源,揭示了资本主义终将被社会主义代替和无产阶级革命取得胜利的必然性。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一旦和工人运动相结合,教育了人民,掌握了群众,就会产生巨大的力量,成为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强大思想武器。

  ②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的理论基础。

  它揭示了有关社会化大生产的某些一般规律,特别是商品经济的一般规律及其运行机制,它还揭示了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本特征。

  学习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不仅有利于我们坚持社会主义,而且有利于我们在认识和掌握经济规律的基础上,自觉制定和执行反映经济规律要求的社会主义建设的方针和政策,保证经济体制改革沿着社会主义方向发展,促进社会主义经济的繁荣和发展。

  ③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改造世界观的强大思想武器。

  它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理论基础,科学地阐明了人类社会从低级向高级发展的客观规律。

  学习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能使我们认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清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从而树立为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而奋斗的世界观。

自考“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复习资料(12)

3.2货币转化为资本和剩余价值的生产为什么既不在流通领域又离不开流通领域?

    答:剩余价值的产生,货币到资本的转化,既不在流通领域又离不开流通领域。

  之所以不在流通领域,是因为价值的增殖是在生产过程中发生的,生产过程中劳动力的使用即工人的劳动创造的价值大于劳动力的价值。

  之所以离不开流通领域,是因为价值的增殖以流通领域劳动力商品的购买为前提,而且还要通过流通领域出卖商品才能实现商品价值和剩余价值。

  剩余价值的产生必须在流通领域,又必须不在流通领域,这是解桥段决资本总公式G-W-G‘矛盾的条件。

  3.3劳动力成为商品的条件是什么?

    答:①什么是劳动力。

  劳动力是人的劳动能力,是存在于人的身体中并在进行生产时就运用的体力和脑力的总和。

  任何社会劳动力都是社会生产的基本要素。

  ②劳动力成为商品的条件。

  劳动力成为商品有两个条件:第一,劳动者在法律上有人身自由,有权支配自己的劳动力;第二,劳动者丧失了维持生存的一切物质条件,除劳动力外一无所有,必须靠出卖劳动力为生。

  这两个基本条件不是任何时代都具有的,只是伴随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产生才形成的。

  3.4绝对剩余价值是怎样生产出来的?

    答:①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

  在生产技术水平和工人的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工作日的绝对延长而生产的剩余价值,叫做绝对剩余价值。

  这种提高剩余价值率的方法,叫做绝对剩余价值生产。

  ②实行绝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原因。

  资本家之所以能够采取绝对剩余价值生产的方法,是因为工作日可以在一定界限内伸缩。

  工作日的最低界限必须大于必要劳动时间;工作日的界限取决于生理租咐和道德两个因素。

  生理因素是工人在一天中用于吃饭、睡眠等满足生理需要的时间;道德因素是工人用于家庭生活、文化活动、社会交往的时间。

  正因为工作日长度可以在最低界限和界限的范围内变化,因而资本家就可能利用延长工作日的办法生产绝对剩余价值。

  3.5怎样认识超额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的关系?

    答:①超额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

  超额剩余价值是率先采用先进技术,提高了劳动效率,使产品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仍按社会价值出售商品而获得的更多的剩余价值。

  相对剩余价值是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通过提高社会劳动生产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相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而生产的剩余劳动时间。

  ②超额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的关系。

  追求超额剩余价值是每个资本家改进生产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直接动机;而各个资本家追求超额剩余价值的结果,是资本家普遍获得相对剩余价值。

  超额剩余价值是首先采用先进技术的个别资本家获得的;而相对剩余价值是所有资本家获得的。

  个别资本家通过采用先进技术而提高劳动生产率所获得的超额剩余价值是暂时的,一旦全社会的劳动生产率都提高以后,个别资本家所获得的超额剩余价值就会消失,而所有的资本家却能长久稳定地获得相对剩余价值。

  3.6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是怎样的关系?

    答:①资本家提高剥削程度的两种基本方法。

  这两种方法即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

  绝对剩余价值是在生产技术水平和工人的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工作日的绝对延长而生产的剩余价值。

  相对剩余价值是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通过提高劳动生产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相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而生产的剩余价值。

  ②这两种方法既相联系又相区别:1)两者的本质和结果是一致的,它们都延长了工人的剩余劳动时间,增加了剩余价值量,提高了剥削程度;2)绝对剩余价值生产是资本主义生产的一般基础,也是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起点;3)两者的物质基础不同,在资本主义发展的各个历史阶段起着不同的作用。

  在资本主义初期,生产技术水平低,绝对剩余价值生产是增加剩余价值的主要方法。

  随着资本主义的敏型誉发展,生产技术水平不断提高,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日益成为增加剩余价值的主要方法。

  3.7怎样理解资本的本质?

    答:资本表现为货币、生产资料等物,但物自身并不天然就是资本。

  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只有它们被用做剥削雇佣工人的手段从而带来剩余价值时才成为资本。

  所以,资本本质上是资本家剥削雇佣工人的剥削关系。

  马克思指出:资本不是一种物,而是一种以物为媒介的人和人之间的社会关系。

  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作为直接生产者的财产,不是资本,它们只有在同时还充当剥削和统治工人的手段的条件下,才成为资本。

  3.8资本主义的名义工资与实际工资有何区别与联系?它们的变动趋势是怎样的?

    答:①名义工资和实际工资的区别。

  名义工资即货币工资,是指工人出卖劳动力所得到的货币数量。

  实际工资是指工人用货币工资实际买到的各类生活资料和服务的数量。

  ②名义工资和实际工资的联系。

  名义工资和实际工资有密切的联系,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两者变动是一致的,即名义工资越高,实际工资也就越高,反之亦然。

  但两者的变动也经常不一致,即名义工资不变甚至提高,而实际工资却可能降低,这是因为,实际工资的水平不仅取决于货币工资的高低,还取决于物价的高低。

  如果名义工资不变,物价上涨,或者名义工资的提高赶不上物价上涨的速度,实际工资就会下降。

  ③名义工资和实际工资的变动趋势。

  资本主义工资的变动趋势是,名义工资一般呈上升趋势,实际工资有时提高有时降低,从长其看是提高趋势。

  由于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比实际工资提高得更快,因而在实际工资提高的同时,剥削程度仍会加重。

  3.9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建立的条件是怎样通过资本原始积累形成的?资本原始积累的实质是什么?

    答:①建立资本主义生产方式需具备的条件。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建立,必须具备两个基本的社会经济条件:一是有大批的一无所有的自由劳动者;二是大量货币财富在少数人手中的积累,他们有条件雇佣大批工人,进行规模较大的资本主义生产。

  这两个条件在资本主义的发展历,是通过资本原始积累过程形成的。

  ②资本原始积累的实质。

  资本原始积累是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形成的初期,资产阶级运用一系列暴力手段,剥夺小生产者,并使他们与生产资料相分离的过程。

  这个过程是对本国和殖民地的劳动人民进行十分残酷的剥夺过程,通过这种社会暴力,加速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建立所需要的上述两个条件的形成,促进从封建生产方式向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转变,它是“用血和火的文字载入人类编年史的”。

  3.10资本积累为什么具有客观必然性?

    答:①资本积累的涵义。

  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是指资本家不是把剩余价值全部用于个人消费,而是将其中的一部分转化为资本,用以购买追加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使生产在扩大的规模上重复进行。

  把剩余价值再转化为资本,或者说,剩余价值的资本化,叫做资本积累。

  ②资本积累的必然性。

  这是由以下两方面的原因决定的:1)资本主义生产目的决定资本家追求剩余价值的欲望是没有止境的。

  为此,除提高剥削程度外,必须不断增加自己的资本总额,这是资本积累的内在动力。

  2)资本主义的竞争规律作为一种强制力量,也迫使资本家必须不断进行资本积累,以扩大生产规模和增强竞争能力。

  可见,资本积累是资本主义发展的必然趋势。

  3.11资本积累和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如何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实质?

    答:①资本积累和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的关系。

  在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情况下,资本家从工人身上剥削来的剩余价值,不是全部用于个人消费,而是有一部分转化为资本,用以购买追加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使生产在扩大的规模上进行。

  把剩余价值再转化为资本,或者说,剩余价值的资本化,叫做资本积累。

  剩余价值是资本积累的惟一源泉,资本积累又是扩大再生产的重要源泉。

  ②资本积累和扩大再生产揭示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剥削实质。

  从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可以看出,资本积累过程中的追加资本完全来源于剩余价值,即来源于工人的剩余劳动所创造的价值。

  资本家总是通过无偿占有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来扩大自己的资本来源,以便进一步扩大对工人的剥削和统治,这就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实质。

  3.12资本积累受哪些因素影响?

    答:资本积累的速度与规模受到一系列因素的制约,这些因素包括:①对劳动力的剥削程度。

  剩余价值率越高,同量可变资本获得的剩余价值越多,越能进行积累。

  ②社会劳动生产率水平。

  当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时,商品的价值就会降低,便会从多方面影响资本积累的规模。

  ③所使用的资本和所耗费的资本之间的差额的增大。

  所使用的资本就是在生产过程中发挥作用的全部劳动资料的价值,所耗费的资本则是指每次生产过程中实际耗费的资本便形成一个差额。

  这个差额越大,意味着有更多的折旧基金可暂用于资本积累。

  ④预付资本量的大小。

  在剩余价值率一定和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的比例不变时,预付资本量越大,可变资本也越大,取得的剩余价值就越多,积累规模因而也越大。

提交信息测一测您提升学历详细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