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考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重点复习笔记

作者:家老师时间:2022-11-12 13:45:58

导读:" 自考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重点复习笔记1.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概念是什么?答:(1)答: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既不求,也要下一课。(2)查验的国民教育系列本科专业,在课程设置中常考的名词解释、简述的内容,比较。(3)搭配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毛泽东思想和中"

  自考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重点复习笔记

自考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重点复习笔记

  1.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概念是什么?

  答:(1)答: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既不求,也要下一课。

  (2)查验的国民教育系列本科专业,在课程设置中常考的名词解释、简述的内容,比较。

  (3)搭配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中学语文,普通逻辑,心理学,普通心理学,人体解剖生理学,社会学概论,普通逻辑,心理学,法学概论,中国文化概论,外国法制史,婚姻家庭法,法理学,宪法学。

  2.世界卫生与国际关系原理是国际市场与市场营销学的世界观和国际市场营销学。

  (4)保险学的理论与实务,国际家的经济00湾与国际市场,保险学理论与实务,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经管类),线性代数(经管类),管理系统中计算机应用,金融理论与实务,消费经济学,金融理论与实务,市场营销策划。

  自考单科课程及格分数线是多少

  自学考试每门课程的合格分数线都是60分,而满分为100分,自考单科课程考试合格者考后一个月从自考办取得单科合格证书。不及格者,可参加下一次该门课程的考试。

  自考一般专科专业的考试课程不少于15门,总学分不低于70学分;本科专业的理论考试课程门数不少于20门,总学分不低于125学分。

2022年10月自学考试《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知识点汇总

    2022年10月自学考试时间马上就要到伏悉了,各位考生准备的怎么样了呢?为了帮助各位考生在最后的时间更好的备考自考,我为大家整理了“2022年10月自学考试《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知识点汇总”,可供各位考生参考。

2022年10月自学考试《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知识点汇总

  1.马缺衡乎克思主义的科学内涵

    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内涵: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为他们的后继者所发展的,是关于工人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2.马克思主义主要组成部分的直接理论来源

    (1)德国古典哲学,代表人物有黑格尔和费尔巴哈。

    (2)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代表人物有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

    (3)英法两国空想社会主义,代表人物有圣西门、傅立叶和欧文。

  3.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分类

    (1)唯物主义哲学经历的三种基本形态: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原子论、元气说)、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原子是本原、机械运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物质是万物本原)。

    (2)主观唯心主义:“存在就是被感知”、“物是感觉的集合”、拦拆“心外无物”、“天地万物皆在吾心中”。客观唯心主义:理在事先;“绝对精神”是世界的本原。

  4.哲学的基本问题的两个方面

    (1)第一方面是物质和意识哪个是本原、哪个是第一性的问题。如何回答这个问题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

    (2)第二方面是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问题。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区分为可知论与不可知论。

  5.运动和物质

    (1)否认物质的运动和运动的绝对性,必然导致形而上学。

    (2)否认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或主体,必然导致唯心主义。

    (3)动中有静,静中有动(唯物辩证法的观点)。

  6.实践的本质、特点、形式和作用

    (1)本质:主体能动地改造和探索客体的客观物质活动。

    (2)特点:客观性、自觉能动性、社会历史性。

    (3)三种基本形式:物质生产实践(最基本的实践活动)、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科学实验。

  7.对立统一规律

    (1)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根本对立和斗争的焦点在于是否承认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2)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是宇宙的根本规律。

    (3)矛盾分析法是最根本的认识方法。

    (4)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

  8.否定之否定规律

    (1)我国对于传统文化采取批判地继承的态度体现了辩证的否定观。

    (2)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9.从理性认识到实践

    (1)第一次飞跃: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2)第二次飞跃: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用理性认识指导实践)。

  10.社会意识

    属于意识形态范围的思想体系,包括政治思想、法律思想、道德、宗教、艺术、哲学和绝大部分社会科学,它们是上层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映特定的经济基础并为之服务,在阶级社会里具有一定阶级性。

  11.生产力和生产力系统

    (1)独立的实体性因素,包括劳动者、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

    (2)运筹性的综合因素,包括分工协作、经济管理、预测决策等。

    (3)渗透性因素,主要指自然科学。

    (4)准备性因素,主要指教育。

  12.价值规律作用的表现形式

    价值制约着价格,价格以价值为基础;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

  13.生产剩余价值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本规律

    (1)提高绝对剩余价值的方法:延长工作日,提高劳动强度。

    (2)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是以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为条件的。

    (3)超额剩余价值:指商品的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的差额。资本家的直接目的是追求更多的超额剩余价值。

  14.单个资本的循环和周转

    单个产业资本在其现实循环运动过程中,依次经过三个阶段,即购买阶段、生产阶段、销售阶段。与这三个阶段相适应,产业资本依次采取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三种职能形式。

  15.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本质

    (1)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条件、关键)是劳动力成为商品。

    (2)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

    (3)剩余价值就是由雇佣工人创造的、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价值。

    (4)以生产资料形式存在的资本,在生产过程中不发生价值量的变化,叫不变资本(c)。以劳动力形式存在的资本的价值,叫可变资本(v)。

  16.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及其本质

    (1)资本主义意识形态具有历史进步性和阶级局限性。

    (2)利己主义是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核心。

  17.垄断组织形式

    20世纪上半期,较为重要的垄断组织形式有:卡特尔、辛迪加、托拉斯、康采恩。

    (1)卡特尔,即通过生产或经营同类产品的一些大型垄断企业之间较稳定的垄断协议形成的、在生产或流通的某个或某些环节实行垄断的组织形式。

    (2)辛迪加,即把一些在法律上和生产上是独立的大垄断企业在流通环节上统一起来,进行垄断经营的组织形式。

    (3)托拉斯,即垄断了某种商品生产和经营全过程的独立的大型垄断企业。

    (4)康采恩,即由一两个特大型垄断企业为核心,联合了各方面各领域一大批企业所形成的超大型垄断集团。

  18.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

    (1)早期空想社会主义代表作莫尔《乌托邦》和康帕内拉《太阳城》。

    (2)19世纪初期欧洲的三大空想社会主义者:法国的圣西门、傅立叶和英国的欧文。

    (3)马克思和恩格斯1848年2月发表《共产党宣言》,这是社会主义思想史上的第一个纲领性文件,它标志着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公开面世。

  19.马克思主义政党是新型的革命政党

    (1)马克思主义政党是科学社会主义与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

    (2)马克思主义政党是为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的党。

    (3)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最高纲领和最终奋斗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

    (4)马克思主义政党是为人民群众谋利益的党。

    (5)马克思主义政党是按照民主集中制原则组织起来的团结统一的党。

  20.马克思主义对共产主义社会的展望

    (1)实现共产主义的根本条件和基础:社会生产力的高度发展。

    (2)实行社会公有制和按需分配的分配原则。

    (3)劳动不再仅仅是一种谋生的手段,而同时成为生活的第一需要。

  21.实现共产主义是历史发展规律的必然要求

    共产主义社会的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或低级阶段为社会主义社会,第二阶段或高级阶段为共产主义社会。

马克斯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自考重点

  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组成部分、理论来源、理论品质及世界观方法论。

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

  理论来源: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英法两国的空想社会主义。

理论品质: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世界观方法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2.哲学的基本问题及内容。

  基本问题: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内容:

  ①存在和思维究竟谁是世界的本原,即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的问题。对这同一问题的不同回答,构成了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

  ②存在和思维有没有同一性,即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对这同一问题的不同回答,构成了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

  3.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及其理论意义。

物质观: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理论意义:

第一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

第二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批判了不可知论

第三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论的统一,克服了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缺陷

第四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

  4.物质的根本属性,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

  根本属性:运动。

  辩证关系:物质世界的运动是绝对的,而物质在运动过程中又有某种相对的静止。

  相对静止是物质运动在一定条件下的稳定状态。

  运动的绝对性体现了物质运动的变动性、无条件性静止的相对性,体现了物质运动的稳定性,有条件性。

  运动和静止相互依赖、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无条件的绝对运动和有条件的相对静止构成了对立统一的关系。

  5.意识的本质、作用,发挥主观能动性的条件。

  本质:意识是人脑这样一种特殊物质的机能和属性,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像。

  作用:第一,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

  第二,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

  第三,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

  第四,意识具有调控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

  条件:第一,从实践出发是正确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前提。

  第二,实践是正确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基本途径。

  第三,正确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需要依赖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物质手段。

  6.联系的基本特点。

  客观性,普遍性,多样性,条件性。

  7.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对立统一规律。

  (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变化发展的内在动力。

  提供了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矛盾分析方法。

  )。

  8.矛盾的基本属性。

对立属性(斗争性)和统一属性(同一性)

  9.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销老性及其相互关系。

  普遍性: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存在于一切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旧的矛盾解决了,新的矛盾又产生事物始终在矛盾中运动。

特殊性:是指各个具体事物的矛盾,每一个矛盾的各个方面,在发展的不同阶段上各有其特点

  相互关系: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辩证统一的关系,矛盾的普遍性即矛盾的共性,矛盾的特殊性即矛盾的个性,矛盾的共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矛盾的个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任何现实存在的事物的矛盾都是共性和个性的有机统一,共性寓于个性之中,没有离开个性的共性,也没有离开共性的个性。

  10.实践的基本特征:直接现实性,自觉能动性,社会历史亏袭升性。

  11.实践在认识活动中的决定作用。

第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第二,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第三,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第四,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12.认识的本质与过程。

  认识本质: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认识过程:是一个在实践基础上不断深化的发展过程,即表现为实践基础上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再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的具体认识过程;又表现为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循环往复和无限发展的总过程。

  13.认识运动的两次飞跃。

  第一次飞跃主要表现为在实践基础上认识活动由感性认识能动的飞跃到理性认识,也就是“从生动的直观到抽象的思维”。

  第二次能动的飞跃,从认识到实践,是“认识过程的第二个阶段,即由精神到物质的阶段,由思想到存在的阶段”。

14.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表现形式及其特点

  感性认识的形式是感觉、知觉、表象。特点是直接性。

  理性认识的形式是概念、推断、推理。特点是抽象性和间接性。

  15.真理的绝对性与相对性。

  真理的绝对性是指真理主观客观统一的确定性和发展的无限性。

一方面承认了真理的客观性,

  一方面承认了世界的可知性。

  真理的相对性是指人们在一定条件下对客观事禅轿物及其本质和发展规律的正确认识总是有限度的、不完善的。广度和深度有限度。

  16.人类实践活动的两个尺度:真理尺度和价值尺度。

  17.社会存在及其基本要素。

  社会存在也称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是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主要包括自然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物质生产方式。

  18.社会意识及其独立性。

  社会意识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是指社会意识在从根本上受到社会存在决定的同时,还具有自己特有的发展形式和规律。

  主要表现在,一是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完全同步性和不平衡性。

  二是社会意识内部各种形式之间的相互影响及各自具有的历史继承性。

  三是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能动的反作用。

  19.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及其规律。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关系是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和生产关系又反作用于生产力。

  20.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及其规律。

  经济基础的内涵,其一社会的一定发展阶段上往往存在多种生产关系,但决定一个社会性质的社区占支配地位的生产关系。

  其二,经济基础与经济体制具有内在联系。

  上层建筑是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应的制度组织和设施。

  在整个上层建筑中政治上层建筑居主导地位,国家政权是核心。

  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首先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其次,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在此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相互作用,构成二者的矛盾运动。最后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内在联系,构成了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

  21.社会形态的内涵。

  社会形态是关于社会运动的具体形式,发展阶段和不同质态的范畴,是同生产力发展一定阶段相适应的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统一体。

  社会形态包括社会的经济形态,政治形态和意识形态。

  经济形态是社会形态的基础上资料所有制关系具有决定性的意义。

  22.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物质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基础,在此基础上形成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社会发展的基本矛盾和根本动力。

  23.商品经济产生的历史条件。

  商品经济是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作为自然经济的对立物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

  商品经济是以交换为目的,而进行生产的经济形势,它是一定社会历史条件的产物。

  商品经济得以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有两个,一是存在社会分工,二是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属于不同的所有者。

  24.商品的二因素与劳动的二重性。

  商品是用来交换能满足人的某种需要的劳动产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或两种属性,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统一体。

  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同一劳动的两种规定。

  任何一种劳动一方面是特殊的具体劳动,另一方面又是一般的抽象劳动,这就是劳动的二重性。

  正是劳动的二重性决定了商品的一因素。

  25.商品价值量的决定。

  商品的价值包括,质的规定和量的规定两个方面。

  价值的质的规定回答的是价值的实体是什么。

  价值的量的规定则回答价值的大小由什么决定和怎样决定。

  26.价值规律的内容、表现形式及其作用。

  价值规律是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基本规律,这一基本规律的主要内容和客观要求是,商品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按照等价交换的原则进行。

  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是:商品的价格围绕商品的价值自发波动。

  作用:第一,自发的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各生产部门之间的分配比例。第二,自发的刺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第三自发的调节社会收入的分配。

  27.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构成私有制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这一矛盾贯穿商品经济发展过程的始终,决定着商品经济的各种内在矛盾及其发展趋势。

  首先,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决定着商品经济的本质及发展过程。

  其次,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是商品经济其他一切矛盾的基础。

  最后,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决定着商品生产者的命运。

  28.劳动力成为商品的基本条件。

  ①劳动者是自由人,能够把自己的劳动力当做自己的商品来支配;

  ②劳动者没有别的商品可以出卖,自由得一无所有,没有任何实现自己的劳动力所必需的物质条件。(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

  29.劳动力商品价值的内容。

  劳动力的价值,是由生产、发展、维持、延续劳动力所必需的生活必需品的价值决定的。它包括三个部分:

①维持劳动者本人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

②维持劳动者家属的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

  ③劳动者接受教育和训练所支出的费用。

  (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是价值的源泉,它在消费过程中能够创造新的价值,而且这个新的价值比劳动力本身的价值更大。

  )。

  30.资本的本质及其划分。

  本质:资本主义所有制是雇佣劳动赖以存在的基础,是资本与雇佣劳动之间剥削与被剥削关系的体现。

  划分:划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其中可变资本是以生产资料形态存在的资本;不变资本是用来购买劳动力的那部分资本。

  31.生产剩余价值的基本方法。

  ①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延长工作日的长度和提高劳动强度而产生的剩余价值。

  ②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通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而延长剩余劳动时间的方法,增加剩余价值的生产。

  32.资本的有机构成。

定义:由资本的技术构成决定反映技术构成变化的资本价值构成,叫做资本的有机构成.通常C:V表示,其中C为不变资本,V为可变资本.

(1)相对于过剩人口形成

  1.有机构成提高导致资本对劳动力需求相对减少甚至绝对减少。

2.劳动力供给日益增加

(2)相对过剩人口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存在与发展的必要条件

  33.利润与剩余价值的区别。

  剩余价值,当它不被看作雇佣工人剩余劳动的产物,而是当作全部预付资本的产物时,就转化为利润,用p表示。而商品价值从W=c+v+m转化为W=k+m,现在进一步转化为W=k+p,掩盖了利润的来源。

  利润是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

  利润和剩余价值的关系是:它们本来是一个东西,所不同的,剩余价值是对可变资本而言的,而利润是对全部预付资本而言的;剩余价值是利润的本质,利润是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

  利润这种现象形式歪曲了剩余价值的来源,掩盖了资本主义剥削实质。

  (百度的)。

  在现实的资本主义经济生活中,资本家并不是把剩余价值看作可变资本的产物,而是把它看作全部垫付资本的产物或增加额,剩余价值便取得了利润的形态。

  希望适用于所有人。

自考马原理知识点梳理

  自考《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主要包括以下几个知识点:1.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是关于社会现实和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理论体系,包括唯物史观、阶级斗争理论、剩余价值理论等。

  2.社会形态和社会发展:社会形态是指人类社会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基本生产方式和社会关系的总和,包括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等。

  3.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方法论:马克思主义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强调对社会现象进行综合分析和历史发展的研究,以揭示客观规律。

  4.阶级和阶级斗争:阶级是社会分工和社会关系的产物,阶级斗争枝猛是社会发展贺搭陆的动力,通过阶级斗争可以实现社会变革和推动历史进步。

  5.社会主义理论: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目标,包括社会主义社禅顷会的基本特点、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的原则和路径等。

提交信息测一测您提升学历详细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