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人高考专升本《政治》考前基础练习题

作者:贲老师时间:2022-11-06 22:23:53

导读:" 成人高考专升本《政治》考前基础练习题1.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对象是:关于自然、社会、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2.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是:坚持和发展。3.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这里的客观实在是指: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4.在实际工作中,要注意掌握分寸"

  成人高考专升本《政治》考前基础练习题

成人高考专升本《政治》考前基础练习题

  1.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对象是:关于自然、社会、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

  2.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是:坚持和发展。

  3.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这里的客观实在是指: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4.在实际工作中,要注意掌握分寸,防止过或不及,其关键在于:把握事物的度。

  5.矛盾的基本属性是:斗争性和同一性。

  6.实践的科学含义是:人们能动地改造和探索现实世界的一切社会性的客观物质活动。

  7.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关系是:真理的2种不同属性。

  8.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活动最基本的首要的是:生产实践活动。

  9.人类社会变化、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是: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

  10.英雄史观的理论出发点是: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

  11.自由王国实际指的是:共产主义社会。

  12.我国人民在各自的历史经验决定的第二次民主革命时期,是由谁提出来的:陈独秀。

  13.新民主主义经济的领导下,是在:《北方》和《南维埃宪法》。

  14.,我国的政体是指社会组织完成的社会形态。

  15.“二次革命论”是由谁提出来的:陈独秀。

  16.“二次革命论”是由谁提出来的:陈独秀。

  17.生产力的政治价值规律是:国营经济。

  18.“二次革命”是由谁提出来的:陈题。

  19.新民主主义经济的领导力量是:国营经济。

  20.“全党”是在社会主义社会发展农村日益激烈的自然。

  21.生产力是生产力的发展和生产关系的统一。

  22.“消灭共同富裕,即对统一战线的方针”是:无产阶级的领导权和政权。

  23.“是社会主义核心地位的统一的国家级别行政区域自治”是:国营经济。

  24.“保证了社会主义的共同的根本保证”是:国营经济。

  25.“是党的集体,是党的政权。”是:

  26.“在邦域之上,流动的统一,即:国有经济,必须建立小康社会。”

  27.“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国营经济。

  27.“一、三改”是:国营经济。

  28.“经”和资政战

  30.:是党的基层:社会。

  31.“三改”是:国营经济。

  32.我国的生产劳动者是:国营经济。

  31.“党的基本”是:国营经济。

  31.“全党的法人”是:社会主义所在的政府。

2019成考《政治》考前冲刺知识点

  【#成考#导语】政治是成人高考专科起点本科层次教育的必考科目,所以学好政治是非常有必要的。

  政治是一门记忆的科目,要不断积累,积少成多。

  成考只剩最后几天了,希望大家记忆下!。

  篇一

  实践和认识

  1.简述与马克思主义认识是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选择)

  (1)唯物主义反映论和唯心主义先验论的对立

  A唯物主义反映论坚持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认为认识是人脑对物质的反映,坚持从物到感觉、思想的认识路线

  B唯心主义先验论坚持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认为认识是先有实践经验的,坚持从思想感觉到物的认识路线

  (2)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同被动直观的反映论的区别:

    A旧唯物主义反映论有两个缺点:一是离开实践,观察认识问题;二是不懂得辨证法,认为认识是一次完成的,所以是消极的、被动的、直观的反映论

    B辨证主义发映论有两大特点:一、是把实践引入认识论;二、是把辩证法应用于反映论,认为认识要经过实践、认识、再实践、在认识多次反复才能完成,所以是能动的、积极的革命反映论。

  2.实践和认识的辨证关系(简答)

  (1)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起决定作用,表现在: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B实践是认识的发展动力

  C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

  D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2)科学的认识,理论对实践有指导作用,表现在:

  A确立实践目标,需要有指导作用

  B实践手段、方法取舍需要理论指导

  C评价实践结果也需要理论指导

  3.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辨证关系(简答或辨析)

  (1)感性认识是对事物表面的和外部联系的认识

  感性认识的特点是:直接性、形象性感性认识的形式是:感觉、知觉、表象

  (2)理性认识是对事物本质的和内部联系的认识

  理性认识特点是:间接性、抽象性

  理性认识形式是:概念、判断、推理

    (3)两者的关系是:A相互区别: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B相互联系: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感性认识有待于上升到理性认识;C相互渗透:感性认识渗透于理性认识;理性认识渗透于感性认识。

  (4)批判“唯理论”与“经验论”

  A:“唯理论”在实际工作中表现为教条主义,夸大理性认识,否认感性认识

  B:“经验论”在实际工作中表现为经验主义,夸大感性认识,否认理性认识

  4.简述第一次飞跃的条件,第二次飞跃的意义、条件(简答)

  (1)第一次飞跃即实践到认识,必须具备两个条件:A必须深入调查研究、掌握丰富的感性材料

  B必须开动脑筋,进行正确的思维加工和科学抽象

  (2)第二次飞跃即实践到认识它的意义:A认识只有回到实践中去,才能实现认识的目的

  B认识只有回到实践,才能得到检验,而且可以丰富、发展

  第二次飞跃必须具备以下条件:A理性认识本身应当是正确的

  B坚持一般理性和具体实践相结合

 困旅磨 C坚持认识和主体需要相结合,确定行动目的和计划D理论必须为群众所掌握,化为群众的自觉行动

  E理论要付诸实践,要有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物质手段

  F经过一系列中间试验,总结经验教训

  5.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极其辨证关系(简答或辨析)

  (1)真理的绝对性就是指真理的客观性和无限性,它有两方面含义:

  A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因而是无条件的、绝对的

  B真理的发展是无限的,因而是无条件的、绝对的

  (2)真理的相对性就是指真理的条件性,镇顷有限性,它有两方面含义:

  A从广度上说真理是有范围的,因而是有条件的、相对的

  B从深度上说真理是有层次的,因而是有条件的、相对的

    (3)辨证关系:A相互区别:真理绝对性,是有条件的,无限性;真理相对性,是有条件的,有限性;

    B相互联系:相对真汪斗理中包含着绝对真理;绝对真理通过相对真理表现出来;无数相对真理构成绝对真理

  C相互转化:任何真理都是有相对真理向绝对真理转化过程中的一个环节、一个成分、起点、阶梯(4)批判绝对主义:夸大真理绝对性、否认真理相对性批判相对主义:夸大真理相对性、否认真理绝对性

  6.为什么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简答)

    (1)是由真理的本性决定的,真理是主观和客观相符合,实践能把主观和客观联系起来,沟通起来。

    (2)是由真理的本性决定的,真理是主观和客观联系起来的桥梁,具有直接现实性的品德,能够把主观和客观对照起来。

  (3)实践标准既是绝对的,又是相对的,而且是不确定的,是两者辨证统一,但逻辑证明不能代替实践检验

  篇二

  社会存在发展的基础和基本结构

  1.唯心史观的根本缺陷

    (1)两个根源缺陷:A只看到人们历史活动思想动机,看不到物质的根源;B只看到少数英雄人物历史作用,看不到人民群众决定作用。

  2.历史唯物史观创立的伟大意义

  (1)唯物史观创立、破天荒第一次系统地用唯物主义观点来解释人类历史发展,揭示历史发展的辩

  (2)唯物史观创立,实现了唯物辨证的自然观和认识论、历史观高度统一,宣告了真正彻底完备的唯物主义哲学的产生

  (3)唯物史观创立是社会主义,从空想变成了科学

  (4)唯物史观创立为整个关于历史的学科,提供了科学的历史观基础和方法论的指南

    (5)唯物史观创立为无产阶级极其政党制定路线、方针、政策提供理论上的根据。

  3.为什么说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1)实践构成了社会意识的发展和意识发展的动力

  (2)实践是社会生活和社会关系的发源地和基础

  (3)实践将人类社会从自然界提升出来,同时也与自然界亲密联系起来

  (4)实践构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是人类社会的基础基本存在形式

  (5)实践使社会历史的发展实现了合目的性和各规律性的统一

  (6)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最基本的动力

  4.为什么说社会发展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

  (1)人类社会尽管有其特性,但它同自然界一样也有客观性的,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物质过程

  (2)人类社会同自然界一样,是一个充满矛盾的有规律的辨证发展过程

  (3)人类社会同自然界一样,也能用自然界学习那样的精确性加以考察和研究

  5.简述生产力的性质和构成

  (1)生产力是人们改造自然获得物质生活资料的实际能力

    (2)生产力具有如下性质:A生产力具有人的属性;B生产力具有社会性;C生产力具有客观性;D生产力具有历史性。

    (3)生产力的构成:A劳动者具有一定生产经验和劳动技能的人,包括体力劳动者;

  B劳动资料包括物质资料和物质手段,主要是指生产工具

    C劳动对象包括两大类:一类是天然的自然物;另一类是经过人类加工过的原材料

  (4)生产力三大要素的地位和作用:A劳动者是起主导和决定作用的因素

  B劳动资料是衡量人类改造自然力的物质标志

  C劳动对象是物质生产的必要前提

  6.生产关系的构成和类型

  (1)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发生的物质关系、经济关系、社会关系

  (2)生产关系是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物质关系,具有客观性

  (3)生产关系由三个方面内容构成:A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

  B人们在生产活动中的地位及其相互交换关系

  C产品的分配关系以及由它直接决定的消费关系

  (4)生产资料所有制是整个生产关系的基础和核心,它决定着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极其分配形式

    (5)生产关系有两种类型:A生产资料所有制:原始社会;社会主义社会;共产主义社会

    B生产资料私有制: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

  (6)生产关系具有物质性、社会性和历史性

  (7)经济基础就是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各方面的总和

  7.简述国体和政体及其相互关系

  (1)国体是国家的阶级内容:即社会各阶级在国家中地位,国体是国家的类型

  (2)政体是国家政权的组织形式和管理形式

  (3)两者的关系是:A国体是内容,政体是形式B国体决定整体,政体为国体服务C政体对国体的性质起着重要保证作用

    (4)我国的国体是人民民主专政、即无产阶级专政。我国的政体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8.为什么说物质资料生产方式决定社会的存在和发展?

  (1)生产方式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

  (2)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

  A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B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一切社会治动的前提

  C生产方式是人类特有的存在方式

  D生产方式决定社会结构、性质、面貌

  E,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变化的根本原因

  F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

  9.试用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辨证关系原理,说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意义

  (1)社会存在是社会物质方面,是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总和

  (2)社会意识是社会精神方面,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

    (3)辨证关系:A、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依赖于社会存在

  第一、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产生、变化、发展

  第二、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内容、形式、水平

  第三、某些社会意识在阶级社会有阶级性

  B、社会意识和社会存在具有相对独立性

  第一、社会意识和社会存在具有不同步性

  第二、社会意识和社会经济水平具有不平衡性

  第三、社会意识具有历史继承性

  第四、社会意识相互作用、相互影响

  第五、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巨大反作用

  C、社会意识反作用表现在两方面

  第一、先进的社会意识和社会存在起促进发展作用

  第二、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起着阻碍作用

  (4)联系实际:

  A:我们在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的同时,要高度重视精神文明建设,充分发挥其积极作用,坚决抵制各种腐朽落后思想的消极阻碍作用,做到三个文明相互促进,协调发展

  B:我们在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过程中,要充分尊重精神生产的特殊规律,要重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作用,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在精神文明建设中的指导地位

    C:我们要认真贯彻落实社会荣辱观教育,把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篇三

  社会发展的动力系统和历史进程

  1.简述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1)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

  (2)为什么这两对矛盾成为社会基本矛盾呢?

  A、这两对矛盾是贯穿于人类社会发展的始终

  B这两对矛盾构成人类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

  C、这两对矛盾决定其他社会矛盾的存在和发展

  (3)这两对矛盾之间的关系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

  A、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决定制约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

  B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制约和影响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

  C、这两对矛盾交互作用,引起社会形态更替推动社会有低级向高级发展

  2.简述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辨证关系,矛盾运动及其规律

  (1)辨证关系:

    A、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发展变化

    B、生产关系对生产力有能动作用:适合的就会促进生产力发展;不适合的就会阻碍生产力发展

  (2)矛盾运动:

  A生产力是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

  B生产关系是相对稳定

  C两者由基本适合到基本不适合,又到新的基本适合,由此推动社会发展

  (3)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对生产力有反作用,两者之间始终存在着矛盾运动,由此构成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3.简述经济基础合上层建筑辨证关系及其规律

  (1)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A、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产生

  B、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性质

  C、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变革

  (2)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有反对作用,并为其服务A、从服务的方式上看,控制调节社会生活

  B、从服务的内容上看,保持促进经济基础形式、巩固发展

    C、从服务的性质上看,为适合生产力的经济基础服务是进步的,为不适合生产力的经济基础服务是落后的。

  (3)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经济基础,两者之间始终存在着矛盾运动,由此构成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

  4.为什么说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1)阶级斗争指经济利益根本对立的对抗阶级之间的斗争

  (2)阶级斗争的基本形式:经济斗争、政治斗争、思想斗争

  (3)阶级斗争的作用是:它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表现为:

  A、阶级斗争推动阶级社会量变,为质变作准备

  B、阶级斗争推动阶级社会质变,推动社会更替

  5.为什么说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1)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重要因素,但不是独立要素,而是渗透的生产力要素之中

  (2)科学技术渗透在劳动者要素之中,提高劳动者的生产经验、劳动技能、智力因素的增强,但劳动者素质日益提高

  (3)科学技术渗透在劳动资料中,可以改进生产工具,自动化程度愈来愈高

  (4)科学技术渗透在劳动对象中,可以扩大劳动对象,新型材料不断涌现

  (5)科学技术可以提高管理水平,使生产力潜力得到充分发挥

  (6)科学技术对现代生产的发展具有主导作用和超前作用

  (7)要充分认识“科教兴国”战略的重要性和自主创新的重要作用

  6.什么说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1)人民群众从量的规定性是居民中大多数人;从质的规律性是推动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的社会力量

  (2)人民群众推动历史发展的决定作用表现在:

  A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是物质生产的担当者,他们提供衣食住行生活资料,改进生产工具,为社会发展提供了原动力

  B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他们为精神财富的创造提供物质条件、经验材料间接或直接参加精神财富创造

  C人民群众是实现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是社会变革的主力军

  7.简述无产阶级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1)群众观点:

  A解放的观点——相信群众、自己解放自己的观点

  B服务的观点——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观点

  C负责的观点——向人民群众负责的观点

  D学习的观点——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的观点

  (2)群众路线:

  A政治路线(组织路线):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

    B领导方法(工作方法):从群众中来,到群众去。

  8.简述社会形态的划分

  (1)五种基本的社会经济形态: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共产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是第一阶段)

    (2)三种社会形态,有两个系列:一个系列以人的状况划分,人的依赖性社会物的依赖性社会,个人全面发展的社会;另一系列以经济状况划分,自然经济商品经济、产品经济

    (3)技术社会形态:石器时代即渔猪社会;铜器、铁器时代即农业社会;蒸汽电气时代即工业社会,电子时代即信息社会

  9.简述社会形态的统一性和多样性

  (1)统一性是指人类总体表现为: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共产主义社会这五种社会形态

  (2)多样性表现为:

    A:处于同一社会形态,不同国家和民族的历史发展具有不同的特点。

  B:各个国家在不同的社会形态所具有的典型的意义不同

  C:社会形态转变的时候不同国家民族所采取的过渡形式各有特点,有的可以超越一种或几种社会形态跳跃式发展

  D:不同的国家和民族所属的社会形态发展道路都有其内部矛盾的复杂性

谁能给历年成人高考专升本的真题,政治,英语,高数(一)

2012年成人高等学校专升本招生全国统一考试

  一、选择题:1-40小题,每小题2分,共8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选出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哲学的基本问题是

A.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关系问题B.物质和运动的关系问题

C.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D.实践和理论的关系问题

  2.有哲学家认为,万物瞬息万变,没有相对静止,人连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逗衡流。这是一种

A.形而上学观点B.主观唯心主义观点

C.庸俗唯物主义观点D.相对主义诡辩论观点

3.长期脱离人群、在狼群中长大的“狼孩”没有意识,这一事实说明

A.意识是生物界长期发展的产物B.意识是社会的产物

C.意识是人脑发展的产物D.意识是对客观世界的反映

4.下列选项中,包含着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这一哲学道理的是

A.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B.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C.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D.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5.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最基本的观点是

A.实践的观点B.唯物论的观点C.可知论的观点D.辩证法的观点

6.-个完整的认识过程是

A.认识一实践一认识B.实践一认识一实践

C.感觉一知觉一表象D.概念一判断一推理

  7.我们对待马克思主义既要坚持又要发展。这种态度的哲学基础是

A.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的原理

B.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目的的原理

C.感性认识有待于上升到理性认识的原理

D.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相统一的原理

8.在人类全部社会关系中,最基础的关系是

A.血缘亲族关系B.地缘政治关系C.物质生产关系D.思想文化关系

9.在构成生产力系统的诸因素中,属于渗透性因素的是

A.劳动资料B.劳动对象C.自然科学D.经营管理

10.社会基本矛盾有两对,一对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另一对是

A.个人山锋做和社会之间的矛盾B.人和自然之间的矛盾

C.被剥削阶级和剥削阶级之间的矛盾D.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

11.下列各项属于经济社会形态系列的是

A.渔猎社会B.农业社会C.资本主基或义社会D.工业社会

12.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开始的标志是

A.1911年辛亥革命B.1919年五四运动

C.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D.1927年八一南昌起义

13.在新民主主义革命队伍中,既具有革命性又具有软弱性的阶级是

A.工人阶级B.农民阶级

C.城市小资产阶级D.民族资产阶级

14.在党的八七会议上,总结大革命失败的教训,提出“须知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

著名论断的是

A.周恩来B.朱德C.毛泽东D.瞿秋白

15.在毛泽东建军思想中,建设新型人民军队的根本原则是

A.注重思想政治教育B.执行严格的革命纪律

C.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D.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16.毛泽东指出:“有许多党员,在组织上入了党,思想上并没有完全入党,甚至完全没

  有入党。”这种状况决定了中国共产党的建设,必须放在首位的是

A.思想建设B.政治建设C.组织建设D.作风建设

17.中国共产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是

A.稳定B.发展C.创新D.开放

18.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奋斗目标是

A.实现工业、农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现代化

B.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

C.把我国建设成为高度民主、高度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D.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19.邓小平指出,推动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动力是

A.改革B.阶级斗争C.物质文明建设D.精神文明建设

20.我国社会主义改革的性质是

A.改变社会主义的基本政治制度B.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C.对原有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的修补D.改变社会主义的基本经济制度

21.党的十四大确立的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

A.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B.建立计划和市场内在结合的经济体制

C.建立公有制基础上有计划的商品经济体制

D.建立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经济体制

22.在如何正确处理公平与效率关系问题上,党的十七大指出

A.效率优先,兼顾公平

B.公平优先,兼顾效率

C.初次分配注重效率,再分配注重公平

D.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

23.中国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途径和最高实现形式是

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B.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C.基层群众自治制度D.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谁

24.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是

A.依法治国B.科技兴国C.人才强国D.教育兴国

25.邓小平提出,教育要

A.面向现代化,面向现实,面向社会B.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C.面向现代化,面向经济,面向政治D.面向现代化,面向未来,面向市场

26.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根本任务是

A.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国际主义精神

B.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C.发展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D.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

27.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点是

A.完善社会管理,保持社会安定有序

B.加强制度建设,保障社会公平正义

C.建设和谐文化,巩固社会和谐的思想道德基础

D.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

28.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民生之本是

A.教育B.就业C.医疗D.住房

29.当今时代的主题是

A.战争与革命B.和平与发展C.合作与共赢D.稳定与和谐

30.我国坚定不移地奉行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这是

A.由国际政治格局决定的

B.由我国的综合国力决定的

C.由我国走和平发展道路决定的

D.由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和在国际上的地位决定的

31.“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最初是为了解决

A.香港问题B.澳门问题C.台湾问题D.港澳台问题

32.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统一,寄希望于

A.国际社会B.两岸交流C.台湾当局D.台湾人民

33.在我国的政党制度中,各民主党派是

A.参政党B.在野党C.反对党D.执政党

  34.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包括两个范围的联盟。在大陆范围内,爱国统一战线建立在

A.社会主义和集体主义政治基础上B.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政治基础上

C.共产主义和国际主义政治基础上D.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政治基础上

35.党的十七大指出,加强反腐倡廉建设的重点是

A.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B.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

C.完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D.健全民主集中制

36.2011年7月19日,社会各界在拉萨举行了隆重的庆祝大会,庆祝西藏和平解放

A.40周年B.50周年C.60周年D.70周年

  37.2011年10月29日,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三次会议通过了《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居民身份证法)的决定》。修改后的居民身份证法将在居民身份证登记项目中增加的一项信息是

A.指纹信息B.住址信息C.收入信息D.家庭信息

38.据中国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2011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达471564亿元,比上年增长

A.5%B.7%C.9.2%D.12%

39.2012年6月16日,执行中国首次载人交会对接任务的载人飞船在酒泉发射升空,

  并顺利将3名宇航员送上太空。执行此次任务的载人飞船是

A.嫦娥号B.蛟龙号C.天官号D.神舟九号

  40.2011年8月5日,标准普尔公司宣布,将某国AAA级长期主权债务评级下调一级至AA+,评级前景展望为“负面”。

  这是该国历史上第一次丧失AAA主权信用评级。

  这个国家是。

A.美国B.英国C.日本D.俄罗斯

  二、辨析题:41-42小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首先判断正确或错误,然后说明理由。

  41.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

  4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三、简答题:43—45小题,每小题10分,共30分。

  43.简述我国依法治国的重要意义。

  44.简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

45.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现实依据是什么?

  四、论述题:46小题.20分。

  46.试述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并说明这一原理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意义。

成人高考专升本政治邓论练习题什么是社会主义

  您好,领学网成人高考解答。

是一种经济社会学思想,主张或提倡庆衡整个社会作为整体,由社会拥有和控制产品、资本、土地、资产等启誉,其管理和分配基于公众利益

社会主义的最终目标:实现共同富裕

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

  坚持以人为本,尊重群众主体地位,关注悄差段人们利益诉求和价值愿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坚持以理想信念为核心,抓住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个总开关,在全社会牢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着力铸牢人们的精神支柱;坚持联系实际,区分层次和对象,加强分类指导,找准与人们思想的共鸣点、与群众利益的交汇点,做到贴近性、对象化、接地气;

坚持改进创新,善于运用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搭建群众便于参与的平台,开辟群众乐于参与的渠道,积极推进理念创新、手段创新和基层工作创新,增强工作的吸引力感染

提交信息测一测您提升学历详细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