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些是常见的小儿推拿手法?

作者:诸浩鸿时间:2023-07-14 10:20:47

导读:" 常见的小儿推拿手法包括:1.捏揉法:以拇指和食指捏揉小儿的肌肉或皮肤,轻柔但有力度地进行捏揉,有助于促进血液循环和放松肌肉。2.推拿法:用手掌或指尖轻轻按摩小儿的穴位,以调理经络和促进气血流通。可以采用拇指指压法、揉捏法或推拿法等手法。3.摇摆法:用双手轻轻抱住小"

常见的小儿推拿手法包括:

  1.捏揉法:以拇指和食指捏揉小儿的肌肉或皮肤,轻柔但有力度地进行捏揉,有助于促进血液循环和放松肌肉。

  2.推拿法:用手掌或指尖轻轻按摩小儿的穴位,以调理经络和促进气血流通。可以采用拇指指压法、揉捏法或推拿法等手法。

  3.摇摆法:用双手轻轻抱住小儿的身体,进行左右摇摆,既可以舒缓小儿的紧张情绪,又可以促进小儿的血液循环。

  4.摩擦法:用手掌或指腹在小儿的皮肤上进行快速摩擦,有助于提高皮肤的温度和刺激皮肤的神经末梢,促进血液循环。

  5.按压法:用手指或拇指在小儿的穴位上施加适当的力度进行按压,可以调理脏腑功能,缓解小儿的不适。

  6.针灸法:用细长的针插入小儿的穴位,以调理经络和促进气血流通。但需要专业的医师进行操作。

  7.敲打法:用手掌或指尖轻轻敲打小儿的身体部位,可以促进局部的血液循环和神经末梢的刺激。

  8.按摩法:用手掌或指腹在小儿的身体部位进行按摩,可以增强肌肉的力量和弹性,促进小儿的生长发育。

  以上是常见的小儿推拿手法,但在实施推拿时应注意手法的力度和节奏,避免过度刺激或造成伤害。同时,推拿应在专业人员的指导下进行,以确保安全和有效性。

小儿推拿手法

  小儿推拿的手法有揉法、提法、扳法、摇法、轻挫法。

  1、揉法:双手交握,掌心对掌心地放在小腿肚上,然后用力塑成一个球状,进行揉动按压。

  2、提法:用食指和中指从手背轻轻滑动到手腕并向上提起,再由腕部向肘部提起和向上提,轻柔而频繁的进行,能起到舒经活络,通血液的作用。

  3、扳法:手指穴位按压到了最后时再向上翘扳两次,重复进行。

  4、摇法:轻柔地托起双腿,一边轻轻摇动绷紧的腿部,一边叠加温橘陪和的按摩手法按摩小腿,改善小儿肌肉疲劳,促进提升活力的效果。

  5、轻挫法:用手掌根部、拍击小腿、肩部等穴位,轻柔按摩,能舒筋活络,促进血液循环。

小儿推拿的注意事项

  1、推拿时间控制:推拿时间不宜太长,以免长时间处于位置不动,影响孩子的活动及其他方面的正常发展。

  2、推拿手法轻柔:小儿身体柔软,手法应该温和、轻柔,刺激中碧力度不宜过大,避免不必要的损伤。

  3、注意按摩部位:小儿不宜按摩头、肚脐周围、喉咙和耳朵等部位,要选取安全可靠的部位,避免不必要的刺激。

  4、做好沟通:推拿前,需要先和孩子沟通,看看他们是否乐意接受推拿并告知推拿的目的,切忌惊吓小孩子,影响下一次推拿的有效性。

  5、环境安全:推拿的地点需保卖伍举持干净整洁,温馨舒适,避免在拥挤嘈杂的地方进行,切勿在室外或不安全的环境中推拿。

  6、推拿者专业:进行小儿推拿的人员需要具备专业认证和纯熟的技巧,以免过多刺激和不当处理等引起身体损害,危害儿童。

  7、孩子身体不适时不要进行推拿:如果小儿身体处于发热、咳嗽、呕吐等不适状态时,不要进行推拿治疗,因为此时身体处于较弱状态,可能会加重症状。

小儿推拿常用的手法有哪些 小儿推拿的特点

1

小儿推拿常用的手法有哪些

1、推法

  推法指的是用指面着力于穴位上,做直线移动的手法。推法可分为三种,一是补法,即向心推,由小指尖推向小指根;二是泻法,即离心推,由无名指根推向无名指尖;三是平补平泻法,即来回推。

2、揉法

  揉法指的是用拇指、食指或中指指腹按住某一穴位,不离开穴位本身,带动穴位处的皮肤、脂肪、肌肉等揉动,做左右、上下或顺﹑逆时针方向旋转的手法。

3、运法

  运法指的是用推拿者的左手端平被推拿者的左手,然后用推拿者的右手拇指指腹,从某一穴位开始,做弧形或环形运动至另一穴位,反复循环操作,直至在终止穴位处停下的手法。

4、分法

  分法指的是两拇指指腹由选定的穴位向两侧平行分推;或用一侧拇指指腹由选定的穴位向单侧平行分推;或用双手掌面平行向两边分推,反复操作。

2

小儿推拿的特点

1、简单易学,方便易行

  小儿推拿操作简单,不需要药品及医疗设备,只是依靠家长的双手在小儿体表部位施行手法,就可以达到防治疾病的目的,易学易懂,几次操作练习就可以掌握基本的方法。

2、见效快、疗效高

  小儿推拿对小儿常见病、多发病都有较好的疗效,尤其对于消化道疾病效果更佳。对许多慢性病、疑难病也有比较好的疗效。

3

小儿推拿的护理作用

1、提高小儿机体的各项机能

  大量的临床实践证明,小儿推拿确实具有增强免疫功能的作用,此外还可以保证小儿气血充盈,饮食不偏,食侍告欲旺盛、发育正常等。

2、缓解、解除小儿病痛

  当小儿生病时,可以按摩小儿身体的某一部位,通过经络的联系厅谈竖,使其体内相应的脏腑产生相应的生理变化,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作用。小儿推拿的治疗范围非常广,可以治疗发热、感冒、咳嗽、流口水、腹痛、腹泻、便秘、厌食、遗尿、夜啼等多种常见疾病,且治疗效果十分显着。

3、未病先防,提高小儿对疾病的抵抗能力

  小儿推拿对小儿强身防病的功能,主要体现在两个扮大方面,一是未病先防,通过按摩,使小儿经络通畅、气血调和、正气充足,从而起到未病先防的功效;二是防病传变,小儿得病后传变较快,容易发生危急状态,而推拿可以起到防止传变以及发生危急病症的作用。

小儿推拿21种常见手法,还不知道的赶紧收藏

01

天河水

  位置:前臂掌侧正中,自腕横纹中点至肘横纹中点呈一直线。

  作用:泻心火,安神,除烦,利尿,化热痰,退心火引起的发热等。此穴性凉,虚寒证者忌用。

  手法:向心推,自腕横纹推向肘横纹1~10分钟。

02

总筋穴

  位置:掌后腕横纹中点处。

  作用:清心火,除心烦,消口疮,降血压,镇静安眠。此穴性凉,虚寒忌用。

  手法:顺时针揉或左右揉3~5分钟。祥嫌

03

小天心穴

  位置:手掌面大、小鱼际交接处的凹陷中。

  作用:通全身经络,清心火,发汗祛邪,安神,止惊,促进睡眠等。

  手法:顺时针揉3~10分钟。

04

阴阳穴

  位置:手掌根部,从小天心穴开始向两侧分推,为阴阳穴。只推向靠拇指大鱼际侧的为阳穴,只推向靠小指小鱼际侧的为阴穴。

  作用:平衡阴阳,消积食,化痰,帮助消化等。分推阳穴适用于体内“寒大”者;分推阴穴适用于体内“火大”者。

  手法:分推阴阳,用双手拇指指腹自小天心穴向两侧分推,操作2~5分钟。

  ①分推阳穴:从小天心穴开始向大鱼际分推2~5分钟。

  ②分推阴穴:从小天心穴开始向小鱼际分推2~5分钟。

05

新板门穴

  位置:在大鱼际手掌与手背交界的赤白肉际处。

  作用:清脾胃热,调理气滞,化积食,止胃热引起的吐泻和发热等。

  手法:来回推(清法)5~10分钟,用于有些胃火,但胃火不是很大者;离心推(泻法)5~15分钟,用于胃热或胃气上逆者。

06

脾土穴

  位置:在拇指桡侧缘,赤白肉际处。

  作用:增脾阳,化脾湿,散脾寒,增进食欲,化寒痰,退寒邪引起的发热,止寒咳、寒喘。脾土是个热性的穴位,体内有热者喊中忌用。

  手法:拇指弯曲,向心推,由拇指尖推向拇指根,为补法。脾阳虚时,用补法3~10分钟。

07

内八卦穴

  位置:在手掌面,以手心为圆心,以圆心至中指指根横纹约2/3处为半径作圆周,八卦即在此圆圈上,分别是乾、坎、艮、震、巽、离、坤、兑八个卦区。

  作用:逆运左手内八卦可降气,消导,化痰,止咳,平喘;顺运左手内八卦可提气,用于阳气不足、食欲亢进、气陷而致脏腑下垂等。

  手法:做圆形运法。

  ①顺运左手内八卦:由乾卦起,顺时针方向连续运转,最后停止在兑卦,操作2~10分钟。

  ②逆运左手内八卦:由兑卦起,逆时针方向谨渗手连续运转,最后停止在乾卦,操作2~20分钟。

08

新小横纹穴

  位置:手掌面,第5掌骨和第5指骨关节间的缝隙处。

  作用:通肺气,化痰,退热,消腹胀,疏肝郁等。

  手法:顺时针揉或左右揉5~10分钟。

09

肾水穴

  位置:整个小指掌面。

  作用:补肝明目,补肾益脑,止肾虚喘。

  与热性穴位搭配可补肾阳,与清热穴位搭配可补肾阴。

  没事不要过度补肾水,否则会引起脾胃消化不良。

  手法:向心推(由小指尖推到小指根)5~20分钟,肾水只能补不能泻。

10

新肾顶穴

  位置:小指末节的整个指腹。

  作用:止汗,消水肿或囊肿,收敛元气。

  手法:顺时针揉2~10分钟。

11

肺金穴

  位置:整个无名指掌面。

  作用:清肺热,利咽止咳,降气化痰,通便。

  手法:来回推(清法)3~10分钟,用于有些肺火,但肺火不是很大者;离心推(泻法)3~10分钟,用于肺火旺者;向心推(补法)3~10分钟,用于肺气虚、肺寒者。

12

上三关穴

  位置:前臂桡侧,腕横纹至肘横纹呈一直线。

  作用:补阳气,活血化瘀,散寒气,发汗,退热(寒邪引起)。此穴性热,体内有火者忌用。

  手法:向心推2~10分钟。

13

大肠穴

  位置:食指桡侧缘,自食指尖至虎口呈一直线。

  作用:止泻,清大肠热。

  手法:来回推(清法)3~15分钟,用于有些肠热,但肠热不是很明显者;离心推(泻法)3~15分钟,用于肠热很明显者。

14

小肠穴

  位置:小指尺侧缘,自小指尖到小指根呈一直线。

  作用:止腹泻,利尿,去心火。

  手法:离心推,即用拇指、食指或中指指腹,由小指根推向小指尖5~15分钟。

15

下六腑穴

  位置:前臂尺侧,从肘横纹至腕横纹呈一直线。

  作用:凉血,止血,解毒,退实火引起的发热,消炎,消肿,化热痰等。此穴性寒,虚寒证者忌用。

  手法:离心推3~10分钟。

16

一窝风穴

  位置:手背腕横纹正中凹陷处。

  作用:发汗退热,祛外邪。

  手法:左右揉3~10分钟。

17

新阳池穴

  位置:在前臂背面,一窝风穴上1寸多,桡骨和尺骨相交的凹陷中。简易取穴法:用中指的中间指节从手腕关节正中向小臂背面量起,新阳池穴距离一窝风穴正好是中指的中间指节的长度。

  作用:利水肿,清脑,止头晕、头痛,降颅内压,降血压,通便。

  手法:顺时针揉2~10分钟。

18

外劳宫穴

  位置:手背中,与内劳宫相对,手背第3掌骨的1/2处。

  作用:补阳气,止腹痛或关节寒痛,收敛阴水。此穴性热,体内有火者忌用。

  手法:顺时针揉3~10分钟。

19

二人上马穴

  位置:手背无名指、小指掌指关节间的凹陷中。

  作用:利尿,利湿,补肾阴,能把“火”往下引。与热性的穴位搭配,可以补阳利尿;与凉性的穴位搭配,可以清热利尿。

  手法:顺时针揉或上下揉3~15分钟。

20

二扇门穴

  位置:手背中指根本节(中指掌指关节前方)两侧的凹陷处。

  作用:发汗,退热,止喘。

  手法:上下揉,即用食指、中指指腹按住穴位,上下揉动2~10分钟。发热的同时伴有汗多者,此穴不宜用。

21

合谷穴

  位置:在手背,第1、2掌骨间,当第2掌骨桡侧的中点处。简易取穴法:将拇指和食指并拢,骨缝处的肌肉最高点处即是该穴。

  作用:降肺胃之气,清咽,止喉痛、牙痛,止呕吐,增进食欲,清肠热,通便。

  手法:顺时针揉或上下揉2~10分钟。

22

肾纹穴

  位置:手掌面,小指第2指间关节横纹处。

  作用:清心热﹑肝热,明目,消除眼睛红肿、热痛、干涩,化热瘀,止眼出血、鼻出血,退高热,可用于真热假寒证。

  手法:顺时针揉或左右揉5~10分钟。

23

精宁穴

  位置:在手背,第4、5掌骨歧缝间。

  作用:化热痰,活血,破血,散瘀结,用于眼睛出血﹑红肿疼痛﹑胬肉﹑白内障等症。

  手法:按住穴位,上下揉2~10分钟。

?4种常见小儿推拿手法

  导读:4种,对儿童、多发均有较好疗效,对消化道病症疗效尤佳。以下4种常见,妈妈们一起来学两招吧。

4种常见

1、四大手法

  操作手法:拇指、食指、中指、无名指、小指末节的罗纹面分别为脾经、肝经、心经、肺经和肾经。

  循拇指末节罗纹面,由指尖向指根方向直推,或是旋推拇指末节罗纹面即为补脾经。

  补脾经有健脾胃、补气血的作用。

  摩腹即是用掌面摩腹部3-5分钟。摩腹具有健脾和胃、理气消食的作用。

  位于膝眼下3寸(相当于四个手指的宽度),胫骨外旁开1寸(相当于小儿中指的宽度)。按压具有健胃和胃、调中理气、通络导滞的作用。

  脊柱穴位于背部的正中线,颈部到骶尾骨的连线上。

  食指、中指在前,拇指在后自下而上捏脊柱穴3-5遍,即为捏脊。

  每捏三下将脊背提一下,即为捏三提一法。

  作用:以上四个手法合称为四大法。

  合用具有调阴阳、理气血、和脏腑、强体魄、促发育的作用。

  常用作小儿日常,尤适合身体或病后脾胃失运的宝宝。

  注意事项:一般早上或饭前进行,每日1次返蔽。

  急性感染病期可暂停,病愈后再进行。

  可用滑石粉或润肤油作为介质。

2、固表止汗四大手法

  操作手法:循拇指末节罗纹面,由指尖向指根方向直推,或是旋推拇指末节罗纹面即为补脾经。

  循无名指末节罗纹面,由指尖向指根方向直推,或是旋推无名指末节罗纹面即为补肺经。补肺经有补益肺气的作用。

  循小指末节罗纹面,由指根向指尖方向直推,或是旋推指末节罗纹面即为经(注意,是指根向指尖直推),次。经有益脑、温养下元的作用。

  肾顶,即小指顶端,按揉小儿小指顶端即为揉肾顶。揉肾机能收敛元气,固表止汗。

  作用:以上四手合用,能达益气固表止汗之功。用于自汗、盗汗、多汗。

  注意事项:自汗或多汗者,一般早上进行,盗汗可睡前1小时进行。

  每日一次。

  外感、发热时可暂停。

  可用滑石粉或润肤油作为介质。

3、通便四大手法

  操作手法:用食指或中指揉脐旁开2寸(约宝宝2个手指的宽度)的位置即为揉天枢。揉天枢能疏调大肠、理气消滞。

  摩腹(同上)。

  用拇指或食指、中指面自上而下直推背部第四腰椎至骶尾骨端这一直线,即为推下七节骨,推下七节骨能泻热通便。

  用拇指端或中指端揉尾椎的骨端即揉龟尾,揉龟尾能通调督脉之经气,大肠。

  作用:四法皆有通大便之功。合用于小儿便秘。

  注意事项:一般饭前进行。

  每日一次。

  可梁耐用滑石粉或润肤油作为介质。

4、治外感四大手法

  操作手法:用两手大拇指指腹自两眉中间直推至前发际,即为开天门。开天门具有疏风解表、开窍醒神、镇惊安神作用。

  用两手大拇指指腹沿眉毛上缘向两侧分推至眉梢,为推坎宫。推坎宫有发汗解表、醒脑明目的作用。

  用拇、中指指腹按揉两侧眉梢与目外眦之间的太阳穴,为运太阳。运太阳有疏风解表、清热、明目、止头痛的作用。

  耳后高骨位于耳后入发际,乳突后缘高骨下凹陷中。揉耳后高骨能疏风解表。

  作用:四法合用,能起到疏风解表、止头痛的作用。用于风寒、风热感冒。

  注意事项:外感发热时可用,次数不定,高热者每日可行2次。

  可用葱、姜水作为介质。

  风热感冒可用清水做介质,加强发汗、退热之功。

  专家提醒,在为宝宝漏渣州进行之前要先学习正确的,这样才不会由于方法错误而伤害到孩子的健康。

小儿推拿的四大常见手法

小儿推拿的四大常见手法

  小儿按摩是祖国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操作简单、无副作用的特点。

  小儿推拿主要是通过推拿手法作用于小儿体表特定的穴位,从而调节机体的功能,达到治疗和保健的目的。

  5岁以内的儿童保健推拿的作用最为显著。

  经常为宝宝做保健推拿,能宝宝增进食欲,精神饱满,增强抵抗力,减少疾病的发生,使宝宝健康地发育成长。

  下面介绍几种常用的小儿推拿方法。

  一弊纯、保健四大手法方法:补脾经300~500次、摩腹3-5分钟、按揉足三里50~100次。

  捏脊3遍,捏三提一2遍。

  作用:以上四个手法合称为小儿推拿保健四大法。

  合用具有调阴阳、理气血、和脏腑、强体魄、促发育的作用。

  常用作于小儿日常保健推拿,尤适合身体脾胃虚首源弱或病后脾胃失运的宝宝。

  注意事项:一般早上或饭前进行,每日1次。

  急性感染病期可暂时,病愈后再进行。

  可用滑石粉或润肤油做为介质。

  操作:1、小儿拇指、食指、中指、无名指、小指末节的罗纹面分别为脾经、肝经、心经、肺经和肾经。

  循拇指末节罗纹面,由指尖向指根方向直推。

  或是旋推拇指末节罗纹面即为补脾经(如图1)。

  补脾经有健脾胃,补气血的作用。

  2、摩腹即是用掌面摩小儿腹部3-5分钟。摩腹具有健脾和胃,理气消食的作用。

  3、足三里位于膝眼下3寸(相当于小儿四个手指的宽度),胫骨外旁开1寸(相当于小儿中指的宽度)(如图2)。按压足三里具有健胃和胃,调中理气,通络导滞的作用。

  4、脊柱穴位于背部的正中线,颈部到骶尾骨的连线上。

  食指、中指在前,拇指在后自下而上捏脊柱穴3-5遍,即为捏脊。

  每捏三下将脊背提一下,即为捏三提一法。

  捏脊具有调阴阳、理气血、和脏腑、通经络、强健身体的作用,是小儿保健推拿常用的手法。

二、固表止汗四大手法操作:

  1、循拇指末节罗纹面,由指尖向指根方向直推,或是旋推拇指末节罗纹面即为补脾经。

  2、循无名指末节罗纹面,由指尖向指根方向直推,或是旋推无名指末节罗纹面即为补肺经。补肺经有补益肺气的作用。

  3、循小指末节罗纹面,由指根向指尖方向直推,或是旋推指末节罗纹面即为补肾经(注意,是指根向指尖直推),300次。补肾经有补肾益脑,温养下元的作用。

  4、肾顶,即小指顶端。

  按揉小儿小指顶端即为揉肾顶。

  揉肾机能收敛元气,固表止汗。

  作用:以上四手合用,能达益气固表止汗之功。

  用于自汗、盗汗、多汗。

  注意事项:自汗或多汗者,一般早上进行,盗汗可睡前1小时进行。

  每日一次。

  外感、发热时可暂停。

  可用滑石粉或润肤油做为介质。

三、通便四大手法操作:

  1、用食指或中指揉脐旁开2寸(约宝宝2个手指的宽度)的位置即为揉天枢。揉天枢能疏调大肠、理气消滞。

  2、摩腹(同上)。

  3、用拇指或食指、中指面自上而下直推背部第四腰椎至骶尾骨端这一直线,即为推下七节骨(如图5)。推下七节骨能泻热通便。

  4、用拇指端或中指端揉尾椎的骨端即揉龟尾。揉龟尾能通调督脉之经气,调理大肠。

  作用:四法合用于小儿便秘或腹泻。

  注意事项:一般饭前时行。每日一次。

四、治外感四法操作:

  1、用两手大拇指指腹自两眉中间直推至前发际,即为开天门。开天门具有疏风解表、开窍醒神、镇惊安神作用。

  2、用两手大拇指指腹沿眉毛上缘向两侧分推至眉梢,为推坎宫。推坎宫有发汗解表、醒者卜态脑明目的作用。

  3、用拇、中指指腹按揉两侧眉梢与目外眦之间的太阳穴,为运太阳。运太阳有疏风解表、清热、明目、止头痛的作用。

  4、耳后高骨位于耳后入发际。

  乳突后缘高骨下凹陷中。

  揉耳后高骨能疏风解表。

  作用:四法合用,能起到疏风解表、止头痛的作且。

  用于风寒、风热感冒。

  注意事项:外感发热时可用,次数不定,高热者每日可行2次。

  风寒感冒可用葱、姜水做为介质。

  风热感冒可用清水做介质。

  加强发汗、退热之功。

?小儿推拿常用手法

小儿推拿常用手法有其一定的特点,现主要介绍如下:

【推法】

  推法在小儿推拿临床应用相当广泛。有直推法、分推法、合推法和旋推法四种。

1.直推法(图196)医生用拇指桡侧缘,或用食、中两指指面附着于治悔氏猛疗部,做单方向的直线推动

  动作要轻快连续,一拂而过,如帚佛尘状,以推后皮肤不红为佳。手法频率每分钟约250~300次。

  推动时必须行直线,不可歪斜,以恐动别经而招患。

  常用于推拿特定穴中的「线状穴位」和「五经」穴等。

  功效:清热解表,止泻通便,除烦安神。

  主治:外感发热、腹泻、便秘、惊惕烦躁等症。

2.分推法用双手拇指罗纹面以穴位为中心向两侧作分向的推动,称为分推法,又称为「分法」

  本法运用时,两手用力要均匀、柔和协调。一般分推20~30次。

  常用于额前、胸部、腹部、背部、腕掌部。

  功效:分理气血,调和阴阳。

  主治:发热、咳嗽、腹胀、便秘等症。

3.合推法合推法是与分推法相对而言,又称合法、和法

  动作要求同分推法,只是推动方向相反。

  适用部位同分推法。

  功效:和阴阳,理气血。

  主治:发热、腹胀、便秘等症。

  在临床上合推法常与分推法配合使用,一分一合起到相辅相成的作用。

  4.旋推法医生用拇指罗纹面轻附于治疗的穴位上,做顺时钟方向的环旋移动。即:碧桥◎

  旋推法仅依拇指在皮肤表面作旋转推动,一般不带动皮下组织。手法频率每分钟150~200次。

  主要用于「五经」穴。

  功效:健脾和胃,补肺益肾。

  主治:脾胃虚弱、消化不良、肺虚咳嗽等小儿虚证。

【运法】

  运是运转的意思,在治疗部位做弧形或环形推动(图197)称为运法。

  亦有人称运推法.属推法的一种。

  也是小儿推拿的常用手法之一。

  医生以拇指罗纹面,或用中指罗纹面,附着于治疗穴位,做由此穴向彼穴的弧形推动。或在穴周作周而复始的环形推动。

  运法在操作时,一是宜轻不宜重,仅是皮肤表面摩擦,而不带动皮下组织。二是宜缓不宜急,每分钟频率约80~100次。

  宜用于弧线状穴位或圆形穴位。

  功效:清热除烦,宽胸理气。

  主治:发热、胸闷、呕吐等症。

【捏法】

  以拇指和其他手指在治疗部位做对称性的挤压、捻动,称为捏法。

  若以捏法施于脊柱,就称为捏脊法。

  由于此法善治小儿「疳积」,收效神奇,所以又称为「捏积法」。

  下面介绍捏脊法(图198)的两种操作方法。

  1.医生双手呈握拳状,以食指中节的背侧紧贴于患者脊柱两侧,拇指伸直前置,并对准食指中节桡侧掌面,而后将皮肤捏起,并轻轻挤压、捻动,双手交替,缓慢移动向前(图198a)。

  2.医生双腕下垂拇指伸直,指面向前,与食核物、中两指指面相对;以拇指指端掌面分别紧贴于患者脊柱两侧,食、中两指与拇指相对用力将皮肤捏起,并轻轻挤压、捻动,双手交替,缓慢移动向前(图198b)。

  捏脊(积)的操作一般均由龟尾穴开始,沿脊柱两侧而上止于大椎穴,一般连续操作5~6遍。结合病情,对需加强手法***的患儿,常用捏三提一法;

  即先捏脊一遍,从第二遍起,每向前捏三次,双手在同一平面同时用力向上提拉一次;或者对重要穴位如肾俞、脾俞、肺俞诸穴位处进行提拉。在提拉皮肤时,常听到较清脆的「嗒、嗒」声,这属于正常的筋膜剥离声。

  另外在捏法应用时以拇指指端掌面为力点,而不能单纯以拇指指端为力点,更不能将皮肤拧转。捏起肌肤过多,则动作呆滞不易向前推进,过少则易滑脱;用力过重易疼痛,过轻又不易得气。

  功效:调整阴阳,疏通经络,健脾和胃,促进气血运行,改善脏腑功能,增强机体抗病能力。

  主治:小儿疳积、消化不良、佝偻病、腹泻等病症。

  此法常用作小儿保健,增进食欲,强壮体质。

  捏脊法除小儿推拿应用以外,对成人的失眠、神经衰弱、慢性胃肠功能紊乱等虚弱患者也同样有治疗作用。

【掐法】

  用拇指指甲去按压体表治疗部位的一种手法,称为掐法,本法***性强,力量集中,有以指代针之意,所以也称为「指针法」。可用以急救昏厥的患者。

  以拇指指甲为力点,对体表穴位进行按压。掐法操作时,宜垂直用力按压,不宜抠动,以免损害皮肤。

  当掐法施用后常继以揉法,以缓和手法***,减轻局部的疼痛反应。掐法施用次数一般以5~6次为宜,或中病即止,不宜反复长时间的应用。

  可适用于头面及手足部痛觉敏感的穴位,如人中、老龙、十王等穴。

  功效:开窍醒脑,回阳救逆。

  主治:小儿惊风、昏厥等症。

提交信息测一测您提升学历详细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