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分悬赏的软考系统分析师考试经验,哪位大牛通过过?

作者:席云鸿时间:2023-07-18 01:19:08

导读:" 高分悬赏的软考系统分析师考试经验介绍:软考系统分析师考试是一项非常重要的IT职业资格考试,对于想要在系统分析领域发展的人来说是必备的证书之一。然而,该考试的难度较高,考试内容繁多,因此很多考生在备考过程中感到困惑和无从下手。本文将从高分悬赏的角度出发,提供"

高分悬赏的软考系统分析师考试经验

介绍:

  软考系统分析师考试是一项非常重要的IT职业资格考试,对于想要在系统分析领域发展的人来说是必备的证书之一。

  然而,该考试的难度较高,考试内容繁多,因此很多考生在备考过程中感到困惑和无从下手。

  本文将从高分悬赏的角度出发,提供一些经验和建议,帮助考生顺利通过软考系统分析师考试。

解决方案:

1.查阅考试大纲和教材

  -详细阅读考试大纲,了解考试的内容和要求。

  -根据考试大纲,选择合适的教材进行系统学习。

2.制定学习计划

  -根据自己的时间和学习能力,制定合理的学习计划。

  -将学习内容分解成小模块,逐步学习,确保全面掌握考试知识点。

3.做好笔记和总结

  -在学习过程中,及时做好笔记,可以帮助记忆和复习。

  -学完每个模块后,进行总结,将重点知识点整理成思维导图或复习笔记,方便复习时查阅。

4.多做练习题

  -针对每个模块的知识点,多做一些相关的练习题,提高对知识点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考试前,可以做一些模拟试题,熟悉考试的题型和时间分配。

5.参加培训班或辅导课程

  -如果自学遇到困难或需要更深入的指导,可以考虑参加软考系统分析师的培训班或辅导课程。

  -培训班或辅导课程可以提供专业的教学和辅导,帮助考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知识。

6.注意时间管理

  -在考试过程中,要合理安排时间,不要花太多时间在某个题目上,而导致其他题目无法完成。

  -把握好每个题目的时间分配,根据题目的难易程度,合理安排答题顺序。

7.注重实践经验

  -软考系统分析师考试不仅要求理论知识的掌握,还需要考察对实际问题的分析和解决能力。

  -在备考过程中,可以参与一些实际项目,积累实践经验,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

8.关注考试动态和经验分享

  -关注软考官方网站和各种考试论坛,及时了解考试动态和经验分享。

  -在论坛上与其他考生交流,分享备考经验和解题技巧,相互学习和提高。

  通过以上的解决方案,考生可以更加有针对性地进行备考,提高通过软考系统分析师考试的概率。同时,考生也要坚持不懈,保持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心态,相信自己的能力,相信通过努力一定能够获得高分悬赏!

高分悬赏~软考 系统分析师 的考试经验~哪位大牛通过过?

  2006年下半年的时候胆战心惊的过了中级信息系统监理师考试,报着圆计划的想法填报了系统分析师考试。

  大概我如同监理师考试一般再次好运,以53/48/45的跨线成绩过了系统分析师考试。

  在一位朋友的博客上看到养成善于总结的好处之后,本着《45天监理过关心得》的“优良传统”,聊以此文。

从我走过的系统分析师考试之路——大家注意我只是说考试之路——回首来看,先要说明几个问题(请大家原谅不得不学习一下县委书记一条一条的列出来):

  1、系分考试不很难,至少不是非常难,如果你觉得系分考试非常难,你肯定是听别人说的或者你上次的努力还不到位,再然后,还有那么一点儿运气成分。

  2、坚持就是胜利,无论如何,制信耐槐定计划,再就是千万不要放弃。

  3、低调,一定要低调。

  记住这只是一个考试,不是其它的什么!如果你周围的人知道系统分析师多么“厉害”,那你千万不要告诉别人,或者一定要把“我过不了,只是报了试试而已”当成你考试之前的口头禅,如果你周围的人不知道系统分析师那最好!低调报名,低调应考,低调过关。

  你才能快步成长成熟成功。

  就算是失败,也可以给自己留足后路。

  4、考完了系分考试,如果过了,不代表你有了一个真正的系统分析师的能力,如果没有过,也亩唯不能说明你没有。有滑友很多高手虽然都考过了系分考试,但更多的人没有去考。

  5、很多高手告诉我:比自己厉害的人要学习,不如自己厉害的人,也要向他们学习。并将你的经验分享给别人,那是你成为真正高手的必经之路。

如果你报考了这个考试,那么下面几个建议或许对你有用:

  1、花足够的时间,我觉得最理想的时间应该是半年,有人虽然考了十年才过关,也有人只考前看了一天就过了,但注意,第一要利用好时间,第二不要投机,第三系分考试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

  2、考试最重要的不是证书,回顾一下知识,扩展一下视野,结识一些朋友,那才是最重要的。寻找能帮助你的人,更要帮助你能帮助的人。

  3、与志同道合者交流。在CSAI社区很容易找到奋战系统分析师的QQ群,并利用好这些群,群内几个朋友形成长久关系,时不时交流自己的复习状况,在考前的二三十天,大家多多讨论一下下午试题,很有用,并让每个人负责一个专题,整理出相应的资料文档,一起再讨论,那比你看一下午的书要强。

  4、注意个人修养,礼貌待人,高手们需要的是你的尊敬,菜鸟们需要的是你的态度,朋友们需要的是你的重视。作为一个系统分析师,良好的个人修养绝对必不可少,因为那是你与客户交流的除了技术以外的法宝,甚至可能是你工作中最需要和最重要的东西。

  5、拜读过CSAI博客上一位朋友写的《系统分析师修养》,建议大家能看看。

  6、注重细节,请不要在社区或者QQ群里发比如:什么时候考试?大纲是什么?我可以报名么?我可以过关么?等等之类的问题,因为这类问题要么你可以在网上找到,或者可以你自己分析得到东西,请注意,您是一名正在为系统分析师考试而准备的人。

  OK,系统的重点知识,大纲里说得很清楚,有位朋友说,考系统分析师,就是让我们把图书馆里所有的计算机书再看一遍。虽然这个说法有些夸张,但不无道理,系统分析师基本涉及了计算机的方方面面,记得我备考的时候,书有十来本了,有针对系统分析师的书,还有中级考试的一些书,也还有计算机三级计算机四级的一些书,不得不用个背包才能从寝室到自己学习的教室,真正考试的朋友,也不用我这么夸张,但不妨看看下面几本书:

  CSAI四朵金花是必买的了,《系统分析师考试辅导》《系统分析与设计技术》《系统分析师技术指南》《系统分析师常用工具》。其中,《系统分析师考试辅导》适合于上午考试,在书的最后,还有很多激励人奋斗的系分考试经验,准备考试的几个月当我疲惫的时候,我就靠它来给我打气.《系统分析与设计技术》《系统分析师技术指南》对于案例分析和论文写作都很有帮助,《系统分析师常用工具》对于下午论文也很有帮助,有锦上添花之妙。

  重点推荐一下《系统分析师之路》这本书,它是《中国系统分析员》杂志若干年来的精华版,虽然某些系统相对现在来讲年代有些久远,但仍不无参考价值,书中作者们的文笔流畅,当作下午二论文考试的参考再好不过,尤其是学生或者经验不足的朋友,十分受用。

  CSAI系统分析师考试的三把宝刀:《系统分析师考试综合知识试题分类精解》《系统分析师考试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案例试题分类精解》《系统分析师考试论文试题分类分析与范文》,这三本书分别是将系统分析师考试从1992~2004年的考试真题进行分类后再综合解答的产物,有参考价值。

  另外还有一本《系统分析师考试疑难问题解答》,这本书对比较疑惑的问题进行了对比分析,对于下午一考试很有好处。另外,再提一下那本《系统分析师技术指南》对下午一也有很大帮助!

  大家注意,上面的书基本上都是CSAI出的,所以,在内容上,可能有些重复,大家谨慎购买,不过我觉得,书多人不怪,买多无妨。

  说一下我的时间安排。

  我是在12月底大学英语考试完后开始准备系统分析师考试的,中间为了对付学校的期末考试,“浪费”了十多天。

  所以,前后有效复习时间加起来大约140天左右,。

  我把一天分为四个时段,早上从六点半到大约七点半,上午从八点到十一点半,下午从两点到五点,晚上从七点到九点半。早上是固定不变的,朗读需要背诵的东西,上午下午和晚上就是机动时间了。

  在前60天,我将所有的书看了一遍,并把重点内容全部勾下来,部分内容还做了笔记,这个过程不用看书仔细,浏览就行,速度要快。然后,用接下来的大约一个月,把所有有疑问的和重点的问题全部重新认真的再复习了一遍,这样,90天就过去了。

  后来,我买了一本治金工业出版社的《系统分析师全真试题精解》,这本书的质量的确让人不敢恭维,其一不是新题型,其二基本上是从1992~2003年的考试题目中选的,还真是“全真”。

  内容还大量重复,甚至在第一套模拟题出现的题目又一尘不变的出现在第二套第三套第N套中。

  实在是让人……但这也无妨,反正两天一套,两天的六个机动时间段前两上时段主要是做上午题目并在第二个时段对照书把有疑问的题目看看内容。

  第三个时段主要是看下午一,剩下的三个时段,以论文部分的试题为纲,把所有的书上找得到的相关内容看一遍。

  系统分析师疑难问题解答和系统分析师之路我专门的花了十来天,这对下午考试有莫大的帮助。

  时间差不多只剩下最后十多天,我把最近三年的所有题目打印出来,先花一天做一遍,再花一天时间,把所有内容,不管自己做得到做不到找到书上相应内容看一遍。

  在最后几天,基本主不做题目了,随便拿起某本书没有目的的看。

  在准备考试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多多浏览和积累对新技术的敏感,常上上TOPOINT,CSDN,CSAI等技术类网站。

  并与QQ群里朋友交流,把自己收集的资料与大家分享,并不时开展专题讨论,讨论过后,也要对讨论进行整理,这将对考试很有帮助。

  最后一段时间,大家不妨来开开玩笑,预测一下下午的考题,当然,重点不是预测,而是对自己预测的东西巩固巩固。

  强调一个知识点——面向对象,这包括面向对象基础知识,还包括UML的一些东西,每次考试上午题目就面向对象当头。

  知识点也不多。

  对于数学知识可能也比较麻烦,大家可以把近几年来所有的数学考题整理出来,对着书看看相关的内容,另外从今年的考题来看,数学知识已经不在是仅仅的数学知识,而是与实际结合非常紧密的题目,最经典的是今年考试的第54~55题,张友生老师的解答,很是让人自形惭愧。

  论文一定要多动笔,练自己的写字速度,在两个小时之内,你大约要写出3200字左右,所以速度很重要,字迹也不要潦草,丑了没有人看,漂亮了有的是人喜欢看。

  系统分析师考完了,有朋友说在学校考完并不代表你怎么样,我觉得很有道理,工作个几年,再来考,如果过了,那说明你的确不错了。这也很好解释为什么很多学生一次就考过了,而真正的高手却几失前足。

  顺便说一下,在备考的过程中,曾经在周建军老师的指导下为一个机电设备销售系统做了一个初步的分析,是实战的,通过系统功能详细描述文档画流程图,感觉收获很大,最后竟然接下了这个系统建设的项目,而且价格对于我来说很有吸引力,不过最后为系统分析师考试,还是放弃了,这是为系统分析师做的比较大的一个牺牲。

  在这里还要感谢周建军老师的帮助,和那位flyworm朋友给我的这个机会。

  但我却因为考试而不得不让他再去找其它人,在这里向flyworm深表歉意。

  我始终认为,证书是其次,不要太看重,最重要的是学习中认识的朋友们,那是很珍贵的友谊,与朋友们的交流很重要。不要只为了考试而考试,我这篇文章的题目太具功利性,所以文章的正文我想努力解释考试不要为了考试而考试,也希望我达到了这个目的。

  在本文的最后,我还要再次感谢几位朋友,感谢薛大龙老师和周建军老师给我的无私帮助,周建军老师的技术博客里有很多的原创技术文章,都是周建军老师的工作实践心得,对于大家增长知识和考试都非常有好处。

  感谢三小皮皮给我提供的大量考试备考资料,感谢czhou和系统分析师联盟QQ群里的朋友们,我们系分考试路上一路走过,还有感谢我的小妹,她让我很感动。

  我也要报歉没有能够及时把你的生日礼物给你送上,不过我一定会给你一个惊喜。

  剩下的路很长,我们还有很多事情要做,报着考试的态度继续走下去很重要。

考过系统架构设计师的都进来,请问一下大师们都是怎么过的,有什么的经验...

  经验就是一个:不断地学习。下列教材要学习好,当当或者京东都有卖。

《软件体系结构原理、方法与实践》——张友生、李雄编著,清华大学出版社,国家“十一五”规划教材

《系统架构设计师教程(第2版)》——希赛教育软考学院组编,张友生、王勇主编,电子工业出版社

《系统架构设计师考试全程指导》——希赛教育软考学院组编裤搏,张友生、王勇主编,清华大学出版社,全国计算机专业技术资格考试办公室推荐

《系统架构设计师考试试题分类精解与题型州纯戚练习》——希赛教育软考学院组编,张友生、桂阳主编,电子工业出版社

《系统架构设计师考试串讲视频教程》——张友生主讲,希赛教育软考学院出版

《新技术与新方法串讲视频教程(3课时)》——张友生主讲,希赛教育软考学院出版

《数学与经济管理视频教程(7课时)》——张友生主讲,希赛教育软考学院出版

《册陵系统分析师技术指南(2009版)》——希赛教育软考学院组编,张友生、王勇主编,清华大学出版社,全国计算机专业技术资格考试办公室推荐

《系统分析师考试培训视频教程(88课时)》——张友生主讲,希赛教育软考学院出版

谈谈系统分析师的考试经验

  对于参加系统分析师考试的人员来说,虽然其目的各异,但对于考试的难度,却是“众口皆碑”的。在学习和应考的过程中,有些人缺乏坚强的意志和毅力,抱怨考试太难,望而生畏,从而半途而废;有些人经过不懈的努力,数年如一日,终于能了结一个心愿;也有一些人,通过考试之后,就会大放厥词:“这个考试太简单”、“我没有看一天书,就通过了”。

  总结我的学习历程,从一个电脑搬运工成长为系统分析师,大致经历了三个过程。

过程一:离系统分析师的目标太远

  时发挥不够理想,只上了一个三流的重本。

  虽然学的是计算机专业,但当时年纪尚小,缺乏经历,不甚懂事,成天东游西荡。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

  大学四年,整个就是人穷志也短,自甘堕落,青春虚度。

  现在回想起来,真是感慨万千,悔不当初啊。

  大学毕业后,由于学校没有名气,自己水平也比较差,应聘到一个电脑公司当技术橡拿员。

  做一些送货上门和系统安装、维护工作。

  起初,我觉得很新奇。

  但不到3个月,我就开始厌恶,因为这个工作其实就是搬运工和清洁工,根本就没有IT的感觉。

  穷则思变,大约经历了1个星期的思想斗争,最后决定跳槽搞软件开发。

  但是,在找工作和参加面试的过程中,让我羞愧无比,梁猜搭我知道的东西太少了!还好,一个小公司收留了我,在这里,我发誓要好好学习,努力进步。

  也在这个时候,我知道了软考。

  经过1年多时间废寝忘食的“恶补”,2003年10月,以比较好的成绩通过了系统设计师的考试(当时的系统设计师,就是现在的软件设计师)。

  在准备系统设计师的考试中,我学到了很多知识,特别是一些应该在大学学好的基础知识。

  在这里,要特别提醒学弟学妹们,基础很重要,大学课程一定要学好。

  有了较好的基础后,2004年10月,我向系统分析师发起总攻。

  但是,很遗憾,无功而返,三科考试中竟然没有一科超过25分。

  这对我的自信心来说,无疑是一个沉重的打击。

  但从内心上来讲,我还是渴望通过这个考试。

  这个时候,我发现身边几乎没有志同道合的人,于是,孤帆只影,逛书店、上网站,寻找资源。

  知道得越多,就发现自己的不足越多。

  深感自己离系统分析师的目标太远。

过程二:英雄无用武之地

  2005年,对我来说,是艰难的一年。

  当时,因为上一次的惨败,使我正视了这个考试,从战略上重视了它。

  这个时候的我,已经是某中型软件企业的项目经理,带着40人的团队开发一个软件项目,因为学习的需要,我把自己的团队定义为学习型组织,在学习中进行切磋和交流。

  在学习和忙碌中,5月的考试来临了,结果还是惨败,31/27/29。

  经过仔细分析,发现还是自己的基础太差,软件设计师的水平和系统分析师的水平不仅仅是差一个级别的问题,而是一个质的飞跃。

  当时,我气馁了。

  但是,因为系统设计师考试通过后,给我带来的能力和实际利益,以及自己骨子里的不服输的脾气,使我更坚定,一定要通过系统分析师考试。

  这个时候,张友生老师关于系统分析师和系统架构师的书都陆续出版,出一本我就买一本。

  只要是上网的时候,就一定会去希赛网社区和第一书店逛一逛,生怕错过了一些关键信息。

  几乎把别人喝茶的时间都用到学习上了,一本一本地读,一本一本地圈。

  特别是国庆节期间,从未外出,“闭门造车”。

  11月4日,我满怀信心地走进了考场。

  第一场考试比较顺利,这得益于张友生老师的书,特别是《系统分析师考试辅导》和《系统分析师考试综合知识试题分类精解》。

  然而下午的两场考试让我汗颜,在考试中,我似乎感觉到英雄无用武之地,这些试题似会又似不会。

  好象在书中见过,又好象没有见过。

  考论文时,原本30个人的考场只剩下不到10个人了。

  看样子,很多人已经被下午一的试题吓跑了。

  考试结束后,总的感觉通过应该兆碧不成问题。

  于是,就着急地等待成绩。

  但遗憾的是,最后成绩是47/40/27。

  当时的心情可以用8个字来形容:恼羞成怒,欲哭无泪!。

过程三:付出终有回报

  是我读的书不够多?是我的能力太差?是我不懂考试技巧?是我缺乏项目经验?连续3次考试的失败,已经使我没了脾气。

  按理说,这个时候的我已经懂得“很多”了,自己又在带一个千万级的项目。

  当时,我也与一些朋友一样,开口就骂“软考这个鬼考试”。

  但是,骂归骂,心里却仍然是虚的。

  春节期间,又总结了一下,试图找出自己的缺点。

  主要原因是自己看书不够专心,由于项目事情多,顾此失彼,对有些理解性的知识点囫囵吞枣。

  考试前期,一个项目临近验收,失去了复习最好的时机。

  在下午试题方面,缺乏解答问题的技巧,论文写作不规范,不知道该如何表达。

  鉴于此,2006年春节后,我毅然报名参加了希赛软考学院的辅导,进行最后一搏。

  报名后,希赛的老师根据我的介绍,给我做了一个详细的辅导计划,规定了学习进度。

  但是,由于春节期间耽误了一些工期,项目时间要求紧迫,一上班就开始忙碌,平常几乎没有时间学习,就连五一放假都加了5天班。

  根据老师的安排,我的学习重点是做好希赛的模拟试题。

  所以,我一般在周末的时候做1-2套模拟试题,然后根据老师的评卷意见和系统判分,找到自己的弱点再去翻书,很难再有时间去系统地进行学习。

  就这样,对下午试题和论文逐渐有了一些感觉,上午的模拟试题有时能及格有时不能及格。

  特别是论文的写作,最开始的时候被老师说得一无是处,慢慢的,根据老师的意见进行修改,后来也就45了。

  总的感觉是,希赛的模拟试题要比实际考试的试题还要难一些。

  五一期间,又集中1天时间听了张友生老师的考试重点和难点串讲光盘。

  5月20日,我怀着忐忑的心情第4次踏进系统分析师的考场。

  第一场,感觉良好,2个小时交卷,养精蓄锐;第二场,感觉甚好;第三场,大笑不已(论文试题竟然是希赛模拟试题的原题!)。

  这次考试完后,我不再象前几次那样着急地等待成绩,因为我深信,这一次我一定“系分”了!成绩出来后,发个短消息,返回的信息是51/61/49。

  总结过去,经历了这么多,我从一个电脑搬运工到系统分析师,深深感觉到考试只是手段,隐含在考试背后的是,通过考试我学到了N多的知识。

  无论在理论基础,还是新的技术,或者是项目实践,都有质的变化。

  7月份,我以系统分析师的成绩通知单为“武器”,“抢”到了一个有近2万职工的企业的信息中心负责人的职位。

  但我深知,真正抢到这个职位的是我这几年参加考试的积累,是我以一个系统分析师的综合素质,而不是那张纸。

高分求软考过来人指教!

(一个高手的经验,如果你能看完,对你绝对有帮助)

软考,系统分析师成功之路-众多考友的经验

  软考,在中国已经走过了十多年的历程,今天,累计参加软考的考生已有百万之众。

  系统分析师——软考的最高级别之一,因其技术规格之高,通过人数之稀,一直以来就是众多考生的终极目标。

  可谓是“系分如此多娇,引无数考生竞折腰”。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ABCD1688等网友他们成功通过2005年下半年系统分析师考试的一些故事与体会。

  (一)“总结一下过系分的体会,不敢说是经验”,网友“ABCD1688”2005年12月29日的创作。文中介绍了ABCD1688从看不起软考(原文:我是个有点看不上咱国家考试的人)到成功通过系统分析师的体会,为大家提供了一些宝贵的经验,值得我们借鉴。

网友ABCD1688的经验:

  我是个有点看不上咱国家考试的人,所以96年毕业后,就一直什么试都没考(97年考了一个学校的夜大,想拿双学土,然后再去考博,上了一年感觉没意思,就去了北京,学也不上了。)

  结果到现在还是助工。在单位混是不太好了,又不想一点点地再从中级评上去,所以在05年6月份上网一查:

  局然有这么好的事,考过一个试就可以评高工了。我就想考了。

  报名前,在网上查了大量东东,下载了大量东东,感觉了解了,当时定的目标是3次通过。因为看好多人都是考了好多次,而一次过的总是傲的不行似的(sorry,别打我),所以想第一年先考一下,然后再报考CSAI的培训考第二次,第三次再看情况。

  6月底报了名,然后就去买书。张友生编的书,共买了有:

系统分析师技术指南(2004版),39元

系统分析师常用工具(2004版),22元

系统分析与设计技术(2005版),39元

系统分析师考试辅导(2005版),38元

系统分析师教程(2004版),67元

  共5本书。

  基础知识想考前二个月再买,结果到时却没有了。

  所以考前只看了这五本书。

  因为长含茄时间没考试,所以记忆力和系统学习的能力确实不行了。

  看了一遍有时连个概念都没有。

  好在俺还是很注意学习的。

  这里加点我的简历。

  我在96年毕业,学的郑帆是电子工程中的仪器仪表。

  学校是个二类本科。

  但我的学习还可以。

  毕业后做了三年单片机系统,后一年时,单位接了个不算小的计算机监控的东东,俺就用VB给搞了,还不错。

  之前,我的C和C 还可以,单片机的汇编也行。

  搞完那个项目后,不小心和一个姑娘谈上了,我就受不了单位的每月420元了,就走了,到北京,先是搞了二个月的C96,工喊老雹资低(1200),就又跳到一个3500,开始搞纯软件,用VB搞的MIS,然后又跳了两次,工次到6000,此时已2002年了,因老婆生孩子,又回家乡。期间创业惨败!(创业难啊,尤其是在管理不正规的中小城!)结果到现在这个单位,工资还可以,在这个城算是好的了。

  到此单位主要开始干软件,还行。

  这些期间,我是很注意学习的人,当然是用什么学什么。

  前期做项目经理,搞软件工程及系统分析,后来做技术总理,更加大了对软工的理解与应用。

  我对微软的技术稍微了解一些,尤其是WindowsDNA/COM等。

  而这次考的上午题中的英语正合我意,拿了7分,要是英语再好一点,就能全拿了。

  期间ROSE、Projext、Visio、PowerDesigner、ERWin等工具均用了一点,个别的也挺熟了,但离精通差远了。

  因有家小,看书的时间是不太好安排,这一点是在职人的通病。

  买的5本书,系分教程算是看1/3,常用工具没看,其它三本基本算看了一遍。

  至10月中时,做了一下05年上半年的,基础知识中的数学等基本不会。

  其它好多也不行,乱蒙最后搞了31分,很笨吧随后,也就只对着考试辅导看了,心里很放的下,抱着这次只看试卷的目的。

  我复习的时间并不长,有好多散事,集中起来也就是十一时在家看了四个整天。其它均是晚上看一会儿。

  考试时,一点不紧张。

  上午考完,还很高兴,感觉并不象以前了解的那么难,当然和同考的对题时,发现有几题稍微在想一下,应该就能对的。

  上午提前了半小时交卷,做完了不想检查,只是找了张纸把自己的答案记了下来。

  下午一感觉特惨。

  后来在CASI上发贴都骂出题的变态,让写这么多字。

  没想到的是考了52分,我始终想这个可能判的太松了。

  论文很顺利。

  我平时写的东西多,北京时一个顶头上司曾夸我说:每件事都能文档化。

  所以平时多写点东西还是好的。

  论文是提前15分钟交的,感觉很好,也感觉有点深度,愿以为能55分以上的,却得了个48的大众分,感觉有点。

  。

  。

  。

  。

  。

  可说的考试中的有:一是不紧张,我就是抱着看卷子的心态考的,所以一点不紧张。所以想给大家说,万事不可强求,参予不一定准有回报,心态宽一点,或许发挥的能更好一点。

  二是因为我对硬件比较熟,所以做的题多和硬件有关(心有侥幸:万一评卷的不懂硬件,就好蒙了,嘿嘿。

  。

  。

  )。

  下午一选了实时性的,论文则写了最后一个冗错的。

  不知这次过是否就是侥幸变真,还是确实可过。

  多谈一下下午一。

  第一题用了45分钟,再往下时,很匆忙,答的自己都非常不满意。

  现在想了得分可能是:。

  第一题答的大致对,估计在20分左右。

  第二题选上海和重庆工作协调的,我估计答的虽少,但应该答到点子上了,所以也可在18分左右。

  第三题答的就不行,第一问说了一些套话(嵌入式的好处等),第二问答完后,看第三问时,感觉答第二问的答案合适,结果把第二问的改的很少就抄到第三问了,都没抄完,老师让交卷了,只好画了个句号。

  再在想来,可能也得了10几分吧。

所以:

  考上午时,知识不一定很全面,我的数学分几乎全丢了,还是得了47分。虽然复习的不太充分,但平时注意学习积累,新的概念还是有的,考时多分析题意,并找那些答案简单的,别想复杂化,题本身不是太难。

  考下午一时,注意复习总结系分技术指南和系分分析与设计技术二书,答时简单额要,用时要注意:建议10分钟内通读并定题,然后开写,第一题顶多用25分钟,其它二题平分剩余的时间较好一些。考试辅导上建议的时间不太好,个人感觉。

  考论文时,要看你平时的文笔,多写写。

  考前我觉的还是总结一下好。

  我考前总结的是软件工程,我管理过外包,感触很多,想冒冷写一下外包,结果一看四个论文都没有。

  这里也给大家说一下,如果论文没有合适的,千万别慌。

  考试辅导上说在这种情况下,可以选个较熟的领域再把总结的往上套。

  很对啊。

  我近期正好刚完成一个项目,用的是485总线,实时性很差,又加上对现地的PLC和单片机二个子系统读写后,刷新极慢,后我把程序结构改了才好转。

  所以我决定写最后一个,有点无耻的是为了加深技术层次,我把485换成了CAN总线,而且软件方面我加了一些组态软件的东西(添油加醋,最后想起考试辅导上说的有图则图文并茂,更好,就在最后画了一个这个项目(电站项目)的总结构图,感觉很爽。

  其实添油加醋如果处理的好,还是不错的,况且处理的好也很容易,写时自己就当真的就行:)。

试考完了,我对了网上的上午题答案,除了不确定的4、5题,只有43分,再加上对下午一绝望,所以感觉是没戏,但上午能到40分以上,论文又感觉可以,我视之为胜利,原目标可以能过30就不错了(我给老婆说的是25分以上),前段时间又花了一百多元请朋友从北京买了:

一本专业英语、

一本数学与经济管理基础知识(张友生编)和

  一本张友生的分析与设计案例精解(以加大对付下午一的力度)。

  共计100多元,可见我是没有过的思想。

  现在这些书是用不上了,哪位考友给个合适价,这八本书我转让:)。价不合适不转,我觉的我还需要学习,这几本书内容很广,收藏价值很高的^_^

  最后要给大家说的是:别相信有些人介绍的所谓经验(包括我的,象CSAI上的经验,大多是考一次即过的,一写起来都是:我与XX年XX月一次性以XX分过了系分。

  感觉很傲气(或许有这个资本),还要再强调这个试多么多么有难度,有的还说什么:复习一天过系分什么的。

  我前面也说我的复习时间少,但我还是有些时间复习的,至少算看完了四本书吧。

  但我这次过,我感觉是运气好,虽然是一次通过,但也没什么感觉可傲的,很高兴倒是真的,必竟江苏的今年报名要177元。

  能过也不一定说明水平高。

  我以前和一个高校老师合作过,他的年龄比我小,能力也很强,水平绝对在我之上,只是对他来说时间太少,以致考了4次了,这次可惜上午44分,其它二门均过,真的很可惜。

  我衷心愿他下次通过,其实只要是他稍微有点时间学习,我想肯定一次过,也肯定是高分。

  所以别看那些什么一次过、二次过的,说不定都是像我一样运气好的,或许有比我运气还要好的:)。

  试是有点难度,但也非高不可攀,不管对自己的未来有多太影响,以考促学总是对的,我就感觉这段时间学了不少东东。

每个人情况都不同,所以我说的不一定适合你,如果没用也别骂我,写这么长不是我的错,情况不合你也不是你的错,权当看笑话啦:)

  实在生气,砸我几砖头也行,千万别人身攻击,容易上火,对你身体不好,况且我想的开,攻击我作用不大。:)

  提一下我的分数:47,52,48。不高,很勉强的,是吧!

  二)“我的系分十二年”,网友“FLITTER”2005年12月30日的创作。

  ABCD168873年出生,80年代就开始接触并喜欢上了电脑与网络,可谓是中国IT发展的见证人。

  93年ABCD1688第一次认识软考,并通过了程序员考试……2005年下半年终于通过了系统分析师考试。

  文中讲述了ABCD168812年来软考之路的故事,这种“持之以恒”的精神值得我们每一个人敬佩与学习。

网友FLITTER的经验:

其实我很早很早以前就开始用电脑喜欢上电脑了,80年代我就用APPLEII,紫金、还有日本的一款机子,当时的操作系统有CP/M,DOS(和后来的DOS完全不同,列目录命令不是dir而是catalog)

  我高中在安徽一所省重点,可是天意弄人,91年高考我考得一塌糊涂,读了个专科,而且不是我喜欢的计算机专业,读的是电子。

  93年我大二时一个同系的同学告诉我有计算机软件资格水平考试,我就开始狠读计算机方面的书,当年通过了程序员考试,当时程序员考试卷绝对很难,范围很广我觉得有现在高程的水平,安徽省93年程序员也就几十人。

  当年我这所专科学校同系有四人去考3人考上了,而安徽省其他几所重点大学却没有人上榜。

这是我系分之路的第一年,当年的考试政策是没有工作经验的可以参加水平考试,水平考试的分数线高于资格分数线,而通过水平考试可以拿水平证书和资格证书,而参加资格考试通过水平线的人也可以

  拿两个证书。94年发证我拿到了两个证书,理论上我没毕业就是助理工程师了。

  94年我毕业到了广东某市银行工作,虽有证书但不聘任,按常理专科毕业生是要实习一年后再过两年才可聘为助理工程师的,因为我有资格证,96年算是破格聘了。

  94年我刚工作,95年开始想提高自己的学历,由于当时没有计算机专升本的自学考试,曾经想要考会计的本科却要从专科开始,我考过两门,才发现有成人高考,我考上了华南理工大学的计算机专升本。

  在两个城市之间奔波在职就读。

  由于我在银行工作,95年我还通过了初级经济师的考试。

  96年参加高程的考试失败。

  97年我参加了经济师的考试,全市第二名的成绩通过。

  可是却不发证给我。

  说是我不符合报名条件。

  我报名时根据一条“中专生取得助理资格4年,后可以报考经济师”,我93年拿到助理工程师,到97年。

  有了4年,而且我当时是大专生。而97年的软考政策是参加水平考试不能拿资格证,发证人员可能不了解93年软考政策,说我93年还是在校生不可能有资格证。

  98年我在职就读本科毕业,开始准备考研,99年1月份考研失败,99年上半年通过第一届职称英语B级考试,当年只有通过与否没有成绩,证书就是一张纸,连照片也没有,和现在比起来怪怪的。

  99年下半年软考准备改革(当时准备增加多媒体、数据库等),后来改革失败,考试也取消了。改到2000年上半年,我不知道而错过了报名。

  2000年下半年报了经济师考试(这时候我够资格了),由于经济师考试和当年的高程时间重叠,我放弃了高程。

  当年我再次高分通过经济师。

  (记得两门我比分数线高了58分)。

  2001年我以60,61通过了高程考试,搞笑的是当时考试的名称叫做系统设计师,外人看起来好像是和系统分析师平级。

  可发证还是叫高级程序员(工程师)。

  当年我又拿到了两个证,可是水平证拖了很久才办到,而且还写错了我的出生地。

  我在广东考的,就写我出生地是广东。

  2001年我们行大规模网络改造,我12月底我以967过了640-509也就是当时的CCNA(合格线849)。

  2002年初到4月1日我全部九百多份通过CCNP的全部考试。

  (为了省钱我考的是最难考的640-509成绩为Routing936,Switching925,RemoteAccess928。当时的合格线为708,717,686,我的640-506成绩为965,当时的合格线为692)。

  2002年4月中旬突然得知6月1日特别加考我国第一届软件工程硕士,我考上了广东工业大学。

  我又开始在两个城市之间奔波在职就读。

  后由于我成绩优异,有多篇论文发表,学校特批我两年就参加答辩,并顺利通过(节约了一年时间),2004年6月毕业。

  2004年软考政策改为系分也发资格证,由于上半年我准备毕业论文没考。

  下半年我第一次系分44,48,41。

  2005年上半年第二次系分44,44,45。

  2005年5月参加职称英语理工类A的考试90分。这时的政策改为职称英语没有有效期而且不发证书,只发成绩单,当然这个成绩单很像证书。

  整整12年我终于在2005年11月过了系分53,47,49。

  这么多考试,我觉得美国的CCNA、CCNP考试好处是可以预约时间,考完立即知道成绩,考试非常实用(当时我银行大规模网络改造,基本上都用得上)。而且分数线浮动没有定死。

  可是价钱太贵,一门100美元,共500美元。还要被代理机构赚一笔。

  (三)“终于盼到成绩了!有话要说”,网友“灯火阑珊”2005年12月30日的创作。

  每次考试完后,公布成绩成了每个考生关注的焦点,成绩公布之后,希赛网社区内便是“一家欢喜,一家忧”的景象了。

  灯火阑珊不是学计算机出身的,但是2005年下半年一次便顺利通过了系统分析师考试,这期间的秘诀是什么呢?让我们来看看灯火阑珊是怎么说的……。

网友灯火阑珊的经验:

  我是广东的,终于等到成绩了!顺利通过。

  50/55/48。

  昨天我还打电话去催成绩了,没想到今天终于出成绩了。

  我不是学计算机出身的,但从事计算机已经多年了。

  可能是非计算机专业的人考试的愿望更加强烈一些,我2001年就参加了高级程序员的考试,很幸运一次就通过了(62/56)。

  后来多次想考系分,一直因工作原因没什么时间准备,也有点怕,因为每年的通过率都很低。

  去年上半年报名了,因为没时间准备就没考。

  今年下半年终于下决心无论如何考一次。

  在考前挤了半个月时间专门准备,已经做好了明年再考一次的准备,这次权当练兵。

  没想到运气好,一次就通过了。

  下面谈一下体会,希望对后来的人有所帮助。我也从这个网站上借鉴了不少经验,就算是报答吧!

  先说说我看了哪些书:系统分析师技术指南,系统分析与设计技术,系统分析师考试辅导,系统分析师教程,1999~2001年试题分析。

  首先我要强调一下,系统分析师考试辅导对我帮助很大,我认为是必读的。

  我可能花了一半时间在这本书上。

  它分知识点将近5、6年的上午题目几乎一网打尽,对准备上午的考试有非常大的作用,特别是对于象我这种没太多时间准备的人来说可以算速成教材。

  当然为准备上午考试,我还粗粗看了离散数学(没学过)、数据库原理方面(数据库范式搞得我头晕)的书。

  不过这本书的自编题目实在不敢恭维,错误比较多,我基本不看。

  希望下一版本能够修正。

  顺便说一下,考完我才知道,张博士还出了一本数学与经济管理基础知识和分析与设计案例精解。很遗憾。

  系统分析师技术指南、系统分析与设计技术这两本书对下午考试有帮助,不过有一本是按照系分大纲编的(忘记是哪本了),比较泛,感觉意义不大。

  系统分析师教程基本没看,主要是没时间,也感觉讲得太广,深度不够。

  可惜我没看过分析与设计案例精解,估计这本书对下午一会有很大帮助。

  当初看完这些书还感觉下午一没什么把握。

  完全靠平时的积累和运气了。

  下午的论文我感觉没什么特别好的方法准备的,借鉴前人的经验就是多动笔,考前一定要写几篇(至少象我写一篇),感觉一下字数和时间的压力。

  论文我是没什么压力的,因为我看过近5年的考题,每年都有可以动笔写的题目,对于没做过项目的人来说,只能多看别人的文章多思考多总结了。

  我觉得在系统分析师考试辅导里面提到的“多突出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不能泛泛而谈”这一点非常重要,要不然别人怎么通过这篇文章来考察你的水平呢,这次论文考试我花了大半的篇幅来讲遇到的问题和解决办法,所以感觉论文分数会比较高,没想到才48,呵呵。

  从网友的分数看,感觉大多数栽在上午上。

  所以我觉得上午题目应该是最难准备的。

  太广了,光看系统分析师考试辅导是不够的,还要对掌握不深的技术细节看相应的教材,这只能因人而异了,多花点时间准备,应该是没有问题的。

  通过准备上午题目,还可以拓宽自己的知识面。

  罗嗦了一大堆,希望对今后的考生有帮助。在这里也感谢前人的指点,感谢张博士的好书。

  (四)“系分通过,谈谈过程”,网友“NKTIANCI”2005年12月31日的创作,本文从“信息产业部发文:单位评职称必须通过……着实让咱郁闷了一把,没想到工作了还有这么多的考试。”开始,介绍了笔者一次性顺利通过系统分析师考试的过程。

网友NKTIANCI的经验:

  信息产业部发文:单位评职称必须通过……,着实让咱郁闷了一把,没想到工作了还有这么多的考试。

  俺从来不认为这考试有多大的用处,教科书上的东西,咳。

  04年下被逼报了程序员,62/36,竟然没过,丢人,当时的感觉。还好,后来说初级的就不用考了,所以也不用着急。

  05年上报了数据库系统工程师,工作一直很忙,虽然只做了历年的试题,但一直从事一线的开发,感觉通过没啥问题,结果不错,54/52。

  考虑到系分考的比较广,遂打算趁热打铁在05年下报了。

  10月份开始准备,之前要考注会(用了一个星期多准备,呵呵,和去年分数一样,没过,也没报希望),大略的看了一下系分教程,觉得没啥具体内容,都是一些理论及流程方面的东西。

  从网上找了历年试题和一些资料(主要是希赛CSAI和老顽童,在此表示感谢),做完了然后就上了考场。

  考完了觉得还行,就是论文写的时候没有太多的规划,结构有点乱,做完了才发现还有半个多小时,咳。

  所用资料:《系统分析师教程》、95-2005年历年试题、关于论文的范例、借的离散数学、数据结构、网络书等。

  详细的看了试题,大略的看了一些教科书,了解了论文的大体结构,其他自己也没时间管了。

  差不多10月份以后每天晚上都要看一会试题,坚持到考前,个人感觉做题很重要,查漏补缺,而且更容易知道考试重点。只要是考试,都是有一定局限性的,都是可以投机取巧准备的。

  运气很好,过了,46/54/45,过程比较辛苦,结果还算满意,特别是在24周岁阳历生日时得到这个消息异常高兴。北京今天终于下雪了,雪天里出生的我在下雪前得到一个好消息。

软考经验谈:如何轻松通过软件设计师考试

  我的计算机学习过程是与考试同步进行的,参加了一系列大大小小的计算机考试有十余次,其中有成功,也有失败,最大的收获是不怕考试。

  从初、中级职称计算机考试开始,参加过等级考试的二、三、四级考试,还参加过软考的网络程序员、程序员、软件设计师、系统分析师考试,还考过计算机专业在职硕士、统招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及计算机专业自学科目的考试等。

  在考试的同时,也尝试着把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工作,设计过一些小软件,初步实现了学以致用。

    计算机学习要经历一个从理论———实践———理论的认识不断深化的过程,下面谈谈本人通过软件设计师考试的一些体会。

    软件设计师考试大纲中计算机与软件工程知识  (1)首先基础知识中涉及到计算机硬件的内容和多媒体知识以及语言知识问题,这是一个量的积累,最后实现质的飞跃。

    (2)数据结构部分,这是首次学习线性表、数组、广义表、树、图、查找算法和排序及算法的分析等。

  这部分的学习,要吃透理论、适当加大习题量、最好能结合上机,深化理解。

  数据结构好比是武功中的内功,数据结构学习用了我一至二年的时间,以自学教材为主。

  吃透理论就是反复读书,以一本书为主(目前清华大学严蔚敏老师的数据结构是一个经典),可能的话,再搜罗其他版本的教程,这样可以互相印证,就同一问题,多看几本书这一做法,也可推广到其他学科的学习中。

    (4)计算机网络中对ISO/OSIRM七层的划分以及各种协议的功能。

  传输理论、互联设备、Internet知识,除参考模型理论外,其他的比较比较凌乱。

    (5)系统安全问题是目前社会关注的问题,也是应用价值较高的知识,可结合现实中的相关问题来加深理解。

    软考中的信息化、标准化知识是新增考点,是对基本素质的考查,也要重视。

    专业英语,不是软件考试特有的,是专业知识 英语水平,考前不需专业准备,平时有意识地上网读点英文专业资料。

    软考的考试内容既是大学计算机本科专业的必修课,同时又有着鲜明的侧重点,这对于没有经过系统学习的朋友们来说,无疑是一次全面、深入学习的机会,无论是自学或是参加培训,只要去学了就会对计算机有更深入全面的了解,而不只是停留在过去那些肤浅的认识上面。

    以上是专业背景知识,是对软件设计师基本素养的要求。

    软件设计师的专业能力  软件设计师,关键是设计软件的能力。

  考试大纲要求:要熟悉软件工程、软件过程改进和软件开发项目管理的基础知识;熟练掌握软件设计的方法和技术;掌握C程序设计语言及指定的四种面向对象语言中的一种。

  这部分专业能力严重依赖工作实践,要求有一定经验的积累,是具有工程师的实际工作能力和明梁铅业务水平的体现,但目前大量在校生参加考试,虽没什么工作经验可言,但通过学习和借鉴,仍可以取人之长,补已之短。

    在近几次考试中,下午试题分五个题目,一个数据库、一个程序填空题、一个面向对象的语言题,另两个题目分别为数据流图、UML或流程图等。

    数据库题目,要求补全SQL语言,这要求考生熟悉SQL的语言,无论对上午题目还是下午题目都很重要。

  这是学习和复习的一个重点。

  数据流图,DFD是一种分析系统数据流程的图形,意在让用户理解系统的功能、输入、输出和数据存储等。

  请认真弄清其应用后,在画出数据流图的情况下,系统的功能也就确定了,再经过细化,逐步向物理结构迈进。

  考核时,试题多从父图和子图的平衡来分析。

  这部分内容,解题的关键是高度重视题目说明,务必正确、深入理解其内容,必要时要读几遍,同时对于给出的图表,也要务必看懂。

  这样激好答题就轻松了,答案实际就蕴含在说明中。

    程序填空是答题形式最简单同时也是难度最大的。

  为便于阅卷,这类题目以程序填空形式出现,这不仅要求理解问题本质,同时也要弄清作者解题思路,这一点比自己独立完成程序设计要难得多。

  依个人经验,首先要针对问题,设计自己的思路,解决问题,确定先后顺序;然后试读程序渣陆,如果思路大体一致,题就容易解决了,如果思路不一致,就要设法弄清每一段代码的功能及其逻辑结构,进而弄清命题人的解题思路,再顺势解决问题。

  人们常讲,答案就在题目中,这是对的。

  在分析问题过程中,找到所求答案。

  不过前提条件是考生要熟悉这种语言,又要明白解题思路,这样才能正确作答。

    近年来对于统一建模语言UML考查较多,已引起了考生的注意。

  它代表了软件工程的发展趋势,目前是可视化建模的事实上的工业标准。

  人们对于图的理解相对其他形式更容易一些,图能更清晰地描述和说明问题的本质,因此,UML体现了这一特点。

  这类题目难度与数据流图相似,自然解题思想也相同。

  从形式上看,数据流图更朴实一些,UML类的题目则透出一种新颖、现代的气息。

    最后的题目面向对象语言是一个选做题,给考生以自由,可以发挥个人的优势。

  命题已注意到不同语言的考查难度的一致性,要求考生就同一问题回答,实现了形式上的公平。

    应考的核心问题  要高度重视近几年的试题。

  试题是对考试大纲的外化,是对相应知识的梳理,直接体现考查意图。

  如能把历年试题研究几遍,通过考试不成问题。

  因此,一个高效的学习方法,就是先研究历年考试题,通过做题,巩固已有知识,强化能力。

  针对试题不同内容,进行归纳总结,找出自己的优势和不足,然后带着问题去读书,查找相关资料,做到有的放矢,针对性强。

  从应考角度讲,这种方法效率可能最高。

    考试是对参考人的综合性评测,每个考生只要答对60%的题目就能通过考试。

  考过了,意味着一个学习阶段的终结,另一个学习阶段的开始,是对个人知识体系和实践能力的检测。

    我的考试经验:考前集中学习是必要的,研究往年考题很重要,考试信心要增强。

  虽然软考的通过率并不高,但要相信“天道酬勤”的道理。

    另外,本人是在职学习计算机的,个人的经历不适用于在校生,但是学习过程是一致的。

  从无知到有知,从知之不多到形成一定的学科知识体系,通过实践进一步强化能力,这一过程是不能逾越的。

  在校生基于自身条件、所处环境等因素,会更有优势。

系统集成项目管理工程师考试难不难?

    个人觉得考试通过率没必要去CARE,考试通过与否还是看自己,我就自己的经验说一下吧。

    第一,系统集成项目管理工程师的教材,书又厚、又啰嗦,重点也不够突出,对其大致的浏览一遍,了解每章主要内容及知识点即可,主要是通过教材了解一下考试的范围。

    第二,这几散搭年我过网络管理茄州员也好,过软件设计师也罢,上午的选择题全靠考前看了历年习题才得以通过,建议大家对历年习题的解析一定要认真研究,其实每年的考点差别不大,甚至很多题型都是年复一年的在考,也没那么容易。

    第三,主要还是下午题,其实下午题,我主要是听视频,怪不得人家说希赛网是系统集成项目管理工程师领域权威的软考网站,其实一点不错,我花了一个多月的时间纯粹听视频,考前半个月做模拟题,果然考出高分,其实软考考试真的是有近道可抄的,反正我的建议是不要纯粹看书本,抓重点,抓难点,听专家讲解你棘手的方面。

    第四,颤掘蔽一定不要放弃,上午考试考下来即使感觉再差,也要坚持下去。

提交信息测一测您提升学历详细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