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周其凤被误解得“一塌糊涂”?

作者:左昌涵时间:2023-07-28 15:48:30

导读:" 为何周其凤被误解得“一塌糊涂”?周其凤是一位备受争议的人物,他在过去的几年中经常被误解和批评。这些误解主要源于他的言论和行为,以及媒体对他的报道和解读。以下是一些可能导致周其凤被误解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1.缺少全面了解:很多人对周其凤的观点和"

为何周其凤被误解得“一塌糊涂”?

  周其凤是一位备受争议的人物,他在过去的几年中经常被误解和批评。

  这些误解主要源于他的言论和行为,以及媒体对他的报道和解读。

  以下是一些可能导致周其凤被误解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1.缺少全面了解:很多人对周其凤的观点和立场并不了解,他们只是通过媒体的片面报道来判断他。解决方案是通过多方面的渠道获取信息,包括阅读他的正式发表的文章和演讲,与他直接对话,以及听取其他人的评价。

  2.言辞激烈和极端立场:周其凤在一些话题上的言辞往往激烈和极端,这容易让人对他产生偏见。

  解决方案是试着理解他的观点背后的逻辑和理由,而不是仅仅看表面上的言辞。

  同时,周其凤也可以适当调整自己的表达方式,用更冷静和理性的语言来表达自己的观点。

  3.公众对特定观点的敏感性:周其凤的一些观点涉及到敏感的话题,如性别平等、宗教和民族问题。

  在这些问题上,人们往往有非常强烈的情感和立场,容易对持不同观点的人产生偏见和误解。

  解决方案是提倡公众对多元观点的容忍和尊重,鼓励开放的对话和辩论,以促进理解和包容。

  4.媒体的片面报道和解读:媒体在报道周其凤时往往会有选择性地挑选他的言论,以满足他们自己的利益和立场。

  这种片面报道和解读容易让公众对周其凤产生误解。

  解决方案是鼓励媒体进行客观、公正和全面的报道,同时公众也应该积极地去了解事实,多角度地思考问题。

  通过对周其凤被误解的原因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可以帮助人们更全面地了解他的观点和立场,减少对他的误解和批评。同时,这也提醒我们在评价他人时要保持客观、理性和包容的态度,避免因为个人偏见而误解他人。

时评:周其凤为何被误解得“一塌糊涂”

  “北大校长称美国教育一塌糊涂”,这是12月25日在网络上非常火爆的一则新闻。

  说实话,看到这则新闻时第一感觉是“不相信”。

  一位中国学府的校长说世界大国家的教育“一塌糊涂”,这与周其凤的身份和地位有些不符。

  他是在什么“语境”里说的这句话,他所表达的意思有没有被媒体断章取义?还容不得你认真思量报道的客观真实性,看过报道的网民们便开始“痛斥”周其凤,“丢人”、“无知”、“悲哀”甚至“垃圾”、“脑残”等负面评价如潮水般涌来。

    “批评家们”习惯了炮轰,很少有人愿意冷静下来去还原事情的真相。

  在“脑残砖家”遍地开花的社会里,只要一出现让人震惊的“雷语”,围观者的态度大多是敏姿,“不管你信不信,反正我信了。

  ”在围观者“我信了”的态度里,当事人是否被误解是否受了委屈这已无关紧要了,可事实上,“北大校长称美国教育一塌糊涂”确实是被报道者误解得“一塌糊涂”。

    不妨简单回顾一下事件的大致脉络。

  报道周其凤说“美国教育一塌糊涂”、“美国总统不尊重人”的,实际上都只来源于湖南当地一家媒体的报道。

  在长沙一中结束演讲后,周其凤在湖南大学的演讲中再次提到了他对美国教育的看法,在这个问题上,周其凤的意思是——“现在有一种说法,似乎中国的教育一团糟,西方的教育就很好。

  我也认为美国的教育很好,但得看你的教育的目的是什么。

  从培养杰出的美国公民的角度来看,美国的教育绝对是的,但如果我们从世界公民的角度来看,我就认为美国的教育是一团糟。

  ”。

    在长沙一中时的演讲中,周其凤的表述未必与在湖南大学的表述完全一致,但应该不至于差别太大。这表明,周其凤确实有被媒体“断章取义”了以至于让网友们“冤枉”了他。

    进一步反思周其凤为何会被媒体“断章取义”。

  一方面这可能和记者采访的职业素质有关,在采访中引用受访者的原话时,没有完整准确地表达出发言者的原意。

  用中山大学传播与设计学院副教授、博导张志安的话说,“报道对象的发言可能很长,作为记者应当区分哪些是重要观点,哪些是非重要观点;哪些是发言要表达的主要方面,哪些是次要方面;哪些是前提,哪些是结论;哪些是代表机构,哪些代表个人。

  记者应当考察发言者的立弊唤场和背景,比如他的观点是否有连续性,或者是临时性的观点,也应当注意他在什么场合讲话,因为尺度是不一样的。

  媒体一篇报道虽然做不到展现全部观点,但应该注意观点的主次和平衡。

  ”。

    技术的缺陷可能会导致无意识的错误,但另一方面,媒体在传播时也会发生主观错误。比如在对周其凤的演讲报道中,“批评美国教育一塌糊涂”的“新闻点”一定具有租拿凯很强的传播价值,为了强化新闻的传播力度,媒体也有可能故意“忽视”周其凤其他方面的观点平衡,专门挑出来“批评美国教育一塌糊涂”这一极具“眼球价值”的内容刻意传播。

    周其凤“批评美国教育一塌糊涂”被断章取义,这一事件从一个侧面也呈现了媒体的浮躁。

  网络时代,人人都强调自身影响力,为了扩大影响力,故意迎合社会情绪以引爆新闻传播力度,这一倾向并不鲜见。

  我们常常强调真相,可是很多时候我们需要的却是“符合自己想象”,如果新闻爆料的信息一旦符合了身需要的真相时,它的传播效应便可以爆发,而真正的真相是否被掩埋,已经无关紧要了。

  这是社会情绪发酵的后果,当然也是互联网时代浅阅读的弊端所在。

    在一个人人都愿意急于表达的网络时代里,表达的效率和表达的质量未必正相关。

  很多时候,那些独立的正确的判断,往往是慢一拍后才出现的。

  如果能够慢一些,周其凤“批评美国教育一塌糊涂”的事也不至于被我们误解得一塌糊涂。

作文素材之北大校长周其凤“惊天一跪”为哪般

作文素材之北大校长周其凤“惊天一跪”为哪般

  浙江黄宝镄

  【话题】

  7月13日,北大校长周其凤回湖南浏阳为母亲庆祝90大寿,拜寿时跪在母亲面前,说:“您80岁生日时,由于工作原因,我没能回来陪您,对不起!您90大寿,我一定要回来陪您!”

  (摘自2012年7月16日“和讯网”)

  【评论摘录】

    江力(北大著名文化青年):周其凤老师是北大校长,也是性情中人。

  他敢爱敢恨,热情善良,坦诚洒脱,是我见过的当今中国最可爱最真诚的人之一。

  他对待老师,像家人一样;对待先生,像父亲一样;对待学生,像儿女一样;对待工作,像家事一样。

  李开复(创新工场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对老人来说:长跪不如常探,用钱不如用心……

    沈东军:北大校长周其凤为母亲庆祝90大寿,在众人面前给母亲跪下,情景感人。

  但这应当被广泛“正面报道”吗?大概不应该。

  孝敬父母应是每个公民的道德底线,而非夸耀线。

    新闻工匠(网友):没有谁反对孝敬父母,但突然加倍的孝敬会把父母吓着。

  尤其是作为北大校长的周其凤,突然当众来这么一手,比起以往他在公开场合行为举止夸张的风格,这次更是叫人感觉有些怪异。

  跪,似乎也是有礼仪的:远远给母亲磕一个头,长跪在那里,说些感谢的话,然后轻轻地起来……。

    子闻韶(网友):一大早看到北大校长周其凤回乡为母亲祝寿长跪不起的新闻,心里一阵感动。在这个热血冰冻、理想枯萎的全民拜金时代,从刺耳的新闻噪声里跳出这样一个音符,多么珍贵。

  【观点碰撞】

  正方:北大校长周其凤

  跪舞母亲显大孝

  周碧华

    如果说去年11月周其凤在发表“美国教育一塌糊涂”的观点时,他的面孔是模糊的,而这一次,他真实地还原了自己,他就是个儿子,是个有孝心的儿子。

    65岁的著名学者周其凤就像没长大的孩子,跪在母亲面前流泪,这是忏悔的泪。

  自从1965年考入北京大学后,他就在求学与治学的路上苦苦追求,与亲人聚少离多,双亲忽然间已到鲐背之年。

  即使他的官位再高,学术成就再大,又怎能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呢?。

    从照片中我们看到,周其凤的父母是一对慈祥恩爱的乡下老人,可以想象,他们当年把儿子培养成北大高材生之后,在众乡邻面前享受了多少羡慕的目光。

  但随着岁月的流逝,他们渐渐感受到的却是孤独,儿子离家乡越来越远,离家越来越远,离亲情越来越远,二老只能把对儿子的思念埋在心底,在老家过着安静的日子。

  这一次儿子终于回来了!母亲当年能抱住襁褓中的小其凤,现在枯瘦的她却无法抱住北大校长宽厚的背,但毕竟抱到了,儿子扑到了自己的怀里,这比任何书信电话的问候更真实,比赡养费更可贵。

  65岁的周其凤也许为北大殚精竭虑从不示弱,但在母亲的怀里,他可以把积攒了一生的委屈全部倾诉出来,只有母亲能够宽容他。

  天下的母亲,含辛茹苦不求回报,只望儿女有出息,而稍有人性的儿女,不跪母亲又跪谁?。

    但有相当一部分读者认为周校长是作秀,认为即使工作再忙,每年看望一次父母应做得到。

  说句公道话,这是凡人不知名人累,普通人确实可以做到,但是许多人“人在江湖身不由己”,即使是暑假,也是学校争抢生源的时候,抽身回老家,这个决定一定是很难做出的。

  子欲孝而亲不待,母亲如此高龄,在世一天算一天,也许这次相见便斗告是永别,所以,周其凤的泪更多的是忏悔。

  认为周其凤作秀者,皆因此前他的一些言行被人误解,一个学者要作秀,会以母亲为道具吗?周其凤跪拜母亲引热议的背后,显示出这些年来中国人伦丧失的悲哀。

  中华民族自古遵循的传统美德在商品化社咐局会里一度遭到抛弃后,现在逐渐回归。

  乌鸦尚且知道反哺,羔羊犹知跪乳,何况是受过教育的人呢?碧华先生真诚希望,读者要忘却周其凤的身份,他和千千万万普通人一样,是个孝子,跪拜母亲空简明是他的真情流露。

  (摘自2012年7月16日“华声在线”)

  反方:北大校长蹿哭老母,只关作秀,何干孝道?

  刘阳仁

    北京大学校长周其风在母亲90大寿之日,跪在地上与老母抱头痛哭的照片,被现场的亲朋好友发到微博上,恶评与好评纷至沓来。看了很多评论,绝大部分网友并非反对周其凤给母亲行跪拜礼,而是质疑其极度夸张的“抱头痛哭”举动。

    有人质疑:“周校长是等到家人亲朋好友都到齐了,坐好准备拍照了,才突然跪拜的吗?一般情况下,如果校长觉得自己内心有愧,会在一回到家见到母亲的第一面就跪倒的。

  ”是周其凤多年未回家探母而心生愧疚吗?非也!据公开的报道,周其凤是个远近闻名的大孝子,每年过年都回家陪父母。

  正因如此,有人讥讽照片中是“多年失散的母子吗”?“看那个激动的样子,应该是有10多年没见了”。

    中国人过寿乃喜事,尤其90大寿,更是大喜事。在这大喜的日子,周其凤校长既没做过愧对老母的事情,也没有遭受不白之冤,忽地跟老母抱头痛哭,难免让人惊讶、生疑,乃至感到肉麻。

    跪拜礼是中国人表达情意的传统大礼。

  《礼记》云:“礼者,因人之情而为之节文。

  ”“节者,无过之,无不及,合乎中道之谓也。

  ”若给老母行跪拜礼,无可厚非,而且值得赞许。

  但行礼之际,突然抱头痛哭,则是过犹不及,说成大白话就是:太过了!。

    尽孝乃私情,若真的内心有愧,私下里怎么跟老母表达都不为过,但在众目睽睽之下,在相机摄像机环绕之中,这种举动,难免有“拿老母当道具”的嫌疑:“有鼓掌的,有笑的,有哭的;有摄像有摄影,有卡片机有单反;有多角度抓拍,有特写镜头……其凤跪母这出戏的演职员和演员都很配合。”——作秀,而且秀过头了,这就是旁观者的感受。

    其实,这次周其凤跟老母抱头痛哭的照片之所以引起这么高的关注,是因为他是中国最著名的大学校长,名气不谓不大,声誉不谓不高。

  也许,身为“副部级”领导的周其凤校长,混迹官场久了,难免沾染官员作秀的习气,而失却了书生本色。

  身在官场,作秀难免,但作秀水平有高低,最失败的作秀,就是让人一眼看出是作秀而且浑身起鸡皮疙瘩,周其凤校长“跪哭老母秀”,可谓经典案例。

    套用别尔嘉耶夫评述爱情的话,与周其凤校长共勉:只有日常生活才具公开性,孝道是超出日常生活的;孝道是隐秘的个人生活领域,一旦高调公开,即意味着死亡。

  (摘自2012年7月18日《侨报》)

  【思考】

    在谈感受之前,笔者先更正正方的一个小小错误,照片中周母边的老者不是周校长的父亲,周其凤的父亲周常国在1996年就因病去世了。

    “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同样,对于北大校长周其凤下跪祝母90大寿这件事,笔者认为国人有各种看法也是正常的。这里选取了正方反方两种具有代表性且互相对立的观点,前者认为是大孝,后者认为有作秀嫌疑。

    笔者了解到,周其凤校长能有今天的成就,在一定程度上要归功于母亲吴美华。

  这个目不识丁朴实善良的农村妇女,立志培养孩子做个文化人,走出浏阳尚埠这个穷山沟。

  吴美华一直以剥卖杉木皮为主要经济来源供周其凤上学。

  周其凤从考进北大到出国攻读到学成留校教书到出任吉林大学校长,最后任北大校长,一步步走来,每一步都凝聚了母亲的心血。

  “我周其凤40多年前能够从家走出去,靠的是父母的养育之恩,靠的是乡邻的关爱……”周其凤如是说,可见母子情深。

  由于母亲80大寿之际,周其凤未能在母亲身边,心存愧疚,现在迎来母亲90大寿,周其凤下跪祝寿,这种感情是发自肺腑的,应该肯定。

  【驳斥反方】

  “作秀”的莫须有指控和话语暴力

  曹林

    北大校长周其凤近日在家乡为老母亲庆祝90大寿,在众人面前给母亲跪下,与母亲抱头痛哭,表达思念和孝敬之情,本是很动人的场景,没想到被媒体报道后,在网上引起了争议,甚至招来了一些苛评恶评,称周其凤这样做是以孝作秀,是借老母亲的生日塑造自己的.形象,批评私人情感不应拿到公共平台上去“秀”。

    公众人物,难免会被媒体紧盯着,也难免要承受外界的指手画脚和说三道四。

  没有这种心理承受力,就不要做公众人物,对此,北大校长应该有心理准备。

  但是,针对周其凤跪拜行孝的批评,很多实在算不上正常的批评,而是缺乏基本人情和善意的恶评。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作为游子的周其凤跪拜在慈母膝下痛哭流涕,网众却因为种种情绪和偏见而扔砖头——这对周其凤很不公平,更伤害了社会的善心和善意。

    说周其凤不该回家时还带这么多记者——可记者是周其凤带过去的吗?作为北大校长,他不至于糊涂到公私不分。

  作为地方走出去的名人,回家给母亲祝寿,地方媒体看到新闻价值而去围观,这是可以理解的。

  说周其凤不该在大庭广众之下跪拜和痛哭,带着浓厚的表演意味——这就有些苛责了,情到深处,不能自已,这是人之常情。

  如果普通的打工者这么做,一定会让很多人感动,为什么换成北大校长,就不被理解了呢?还有人说,周其凤应该想到此举会引起争议,跪拜本就是情之所至,而非周密计划,哪能想到那么多?。

    评论需要冷静的思考,不能不近人情,乃至冷血。

  跪在母亲面前的,不是北大校长,而是一个常年在外工作思念母亲的游子。

  在这个社会上,我们都有着不同的身份,不同的职业,不同的背景,但剥去这些社会化的符号后,我们都是人,都有父母,也都将为人父母。

  面对这样的尽孝,为什么不能将心比心,用善心去感受,而非要用最大的恶意去揣测和质疑?。

    是的,我不会在公众场合以这样的方式表达对母亲的爱,但我理解一个公众人物,他的行为会被媒体和公众围观,他的隐私会被窥探一虽然很多时候他们并不喜欢被围观,但作为公众人物无可选择;我也理解,当一个人面对日益老去的母亲却不能在身边尽孝时,会因愧疚而情难自禁。

  我认为对周其凤很不公平的是,很多媒体一边围观他的跪拜,围观他情不自禁地痛哭流涕,窥探他的家事私事,一边批评他在媒体前作秀一伤害了周其凤,还一笑而过;消费了周其凤,还骂他是表演。

  公正的旁观者,无法容忍这样的无良逻辑大行其道。

    作秀,是很多批评家动辄挂在嘴边的词。

  我讨厌作秀,但我更讨厌动不动就批评别人作秀。

  因为作秀是莫须有的指控。

  所谓莫须有,就是好像有,也好像没有,说你是就是,说你不是就不是,并不需要确凿的证据。

  说一个人作秀,而没有明确的证据,这纯粹是一盆污水,指控者不需要去证实,被指控者无法自证。

  所以,很多时候,“作秀”这盆莫须有的污水泼出去后,当事人就被污了。

  公正的舆论,不应该动辄以这种“莫须有罪名”的大棒为武器,让公众批评变得弱智化、简单化和标签化。

    在这件事上,作秀的指责是十足的话语暴力,它撕碎人心,解构和恶搞了这个场景中应被弘扬的孝道。

  我知道,有些人之所以不待见北大校长周其凤的跪拜,并非就事论事,而是不喜欢他“美国教育一塌糊涂”的言论。

  不过媒体后来已澄清那是断章取义,已被媒体过度解读并妖魔化了;还因为“北大校长”的身份常与体制联系在一起,在很多人心中,北大是体制的受益者,是体制的一部分,人们常将对体制和权贵的恨与北大联系起来,北大及其校长常常被“恨屋及乌”。

  当然,可以不喜欢北大,可以反感周其凤,但不应该恶评一个在慈母面前跪下的游子。

    收回那些恶评,收回那扭曲阴暗的思维吧,在那自恃正义的话语暴力下,人情和人心被击得粉碎。

  (摘自2012年7月17日《中国青年报》)

  【思考】

    曹林犀利地指出了“作秀”的实质——是莫须有的指控!“在这件事上,作秀的指责是十足的话语暴力,它撕碎人心,解构和恶搞了这个场景中应被弘扬的孝道”,这是对“作秀”之说者的迎头一击。

吉大历任校长周其凤【北大校长周其凤】

    日前,一组北大校长周其凤回湖南浏阳老家给母亲祝寿的照片在网上传播。

  图中,周其凤跪在90岁老母膝前,母子相拥痛哭。

  据了解,7月13日是周母的90岁大寿,周其凤回到家乡,为母亲祝寿。

  “母亲80岁的时候,由于工作原因,我没能回来陪您,对不起!您90大寿,我一定要回来陪您!”周其凤含泪哭诉,最后母子二人抱头流泪。

  校长拜母村民教子

    “他跪在母亲面前,足足有10分钟,这感人的场面看得当场很多人落泪……”浏阳市龙伏镇尚埠村村支书周极端说起13日北大校长周其凤回老家为母亲庆祝90大寿的场面,他说这一辈子也忘不了。

    周其凤是13日悄悄回家的。

  村民们也是后来才知道。

  90大寿是人生一大喜事,13日,不少村民自发来到周家,为周母祝寿。

  “到了祝寿的时候,周其凤动情地跪在母亲面前,紧抱着母亲,母子二人抱头流泪。

  ”周极端说,当时,很多村民看到这动情的一幕,也禁不住流下热泪。

  “给母培握亲祝完寿后,14日,周其凤便离开了家乡。

  ”。

    1947年农历十月,周其凤出生在尚埠村。

  周父去世早,母亲费尽心力,将他们兄弟四个拉扯大。

  周其风小时,学费是一大困难。

  学校老师经常宽容他拖欠学费。

  有一次实在不好再拖,周其凤拿走家里仅有的一只铜壶去交学费。

  母亲追出来,周其凤慌忙把铜壶丢进水塘里。

  后来母亲捞起铜壶,借钱给他补交学费。

  还有一配隐庆次,周其凤放学回家,母亲病得很重,弟弟哭着埋怨他,说母亲是为他交学费急病的。

  周其凤听后边哭边跑出家门,躲进村后山林。

  母亲请全村人举着火把敲锣打鼓才找到他。

    后来,周其凤考上了大学,飞出了穷山窝,因为工作原因,他多年难得回家一次。

  最近3年,周其凤每年都回家看望老母亲。

  “每次都是当天回来,住一晚就走。

  ”周极端说,这次周其凤回家祝寿,在当地已经传为美谈,很多家长都拿这件事来教育孩子要孝顺长辈。

  写歌作词赞颂母亲

    周其凤,湖南浏阳龙伏镇尚埠村人,理学博士,是我国著名化学家、教育家。

  从事高分子合成及液晶高分子领域的研究,是中国科学院院士,教授,博士生导师。

  曾任吉林大学校长,现任北京大学校长。

    周其凤1965年考入北京大学化学系,1970年留校工作;1981年9月于美国麻省大学获得硕士学位;1983年2月于美国麻省大学获得博士学位。

  1983年5月起在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任教,1990年被聘为教授。

  1999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化学部院士。

  2001年6月至2004年7月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主任、教育部携差学位管理与研究生司司长。

  2004年7月由国务院任命为吉林大学校长(副部长级),同时继续担任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教授、高分子科学与工程系主任、高分子科学研究所所长、教育部高分子化学与物理重点实验室主任等职务。

  周其凤教授的主要研究领域是高分子合成、液晶高分子、高分子的结构与性质等。

    记者联系北大新闻发言人蒋朗朗,他表示也是在网上看见了这组照片,从照片来看图中人应该是校长周其凤,但由于给母拜寿是个人行为,学校对于此次行程并不掌握。蒋朗朗表示,周其凤在很多场台都动情地讲述过自己和母亲之间的深厚感情,由于他幼时贫困,母亲将他培养长大非常不易,两人之间的感情很让人动容。

    据了解,在2010年lO月,周其凤曾在北大百年讲堂动情演唱《唱给妈妈的歌》,这首歌的作词者就是周其凤,歌词中写道:“妈妈,亲爱的妈妈,今天是你的生日,孩儿不能回家,不是孩儿不牵挂,不是孩儿不想妈。世上让几陶醉的是你温馨的气电,给儿力量的是你轻柔的双手,催儿奋进的是你期待的目光,还有你绵长的唠叨就像孩儿总也没有长大……”

    高调言行屡遭质疑从《化学歌》开始,周其凤便不断遭到质疑,作为北大校长他还将录取条例进行了修改一“凡是发现不孝顺的学生,一律不予录取。”将“孝顺”列入录取的条件也是北大的先例,也成了其继续被质疑的靶子,2011年12月,周其凤在家乡演讲时称“美国教育一塌糊涂”,引起网友热议……

  张琳据《京华时报》、广东电视台等综合整理

北大校长周其凤:美国的教育其实是一塌糊涂!

   我又重新看了有关北大校长的言论,有关媒体已经证实,北大校长遭遇标题党。关于美国教育的言论是断章取义,希望读者能够根据自己理性来判断。

   在录音中,记者发现,跟报道有关的讲话出现在整场演讲的中段。在谈到中国传统教育思想时,周其凤谈到了美国的教育,完整表达如下:

    “现在大家都觉得美国的教育好,我们也在向美国学习,什么哈佛、MIT等等,其实美国的橘好教育也不是那么好。

  它有它好的地方。

  怎么讲?美国的教育对于培养合格的或者说优秀的美国公民,这是很成功的,因为为美国培养了那么多人才,把美国建成为这么一个很霸气的强国。

  但是如果是从我们现在是个地球村,在培养世界公民这个角度来说,我认为美国的教育是一塌糊涂。

  它培养的人,也就是说他们感到骄傲的是他们的总统,哪个总统懂得尊重人家?就想欺负人家,就想把它的价值观强加于人,就想按照美国说怎么样就怎么样办。

  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美国的教育是一塌糊涂,这是我的看法。

  ”。

  周其凤接下来表示:

    “我们的教育有我们教育的优势,特别我们中华民族的一些教育思想,是值得我们很好地学习和发扬的。

  如果我们的教育能这样的话,我们培养的人才能够懂得尊重人家,同时也会尊重自己,不会看不起自己。

  我们也有的人一天到晚就是看不起自己,一天到晚都是觉得美国什么都好,我们中国自己的什么都不好,要全盘学人家的。

  其实不是,我们中国的教育思想有很多非常优秀的精华、传统,是值得我们很多地挖掘、学习、继承和弘扬的。

  ”。

    对上述发言,赵雅茜等人也向记者证实,这确实是周其凤校长的表述,而且只占了全部演讲的极少一部分。“但很明显,周校长并没有全盘否定美国的教育,相反,他还在很多方面予以了肯定”。

    记者联系了与周其凤同行去湖南的多位北大人士,但他们拒绝予以置评。周其凤的秘书也对记者表示,周校长不愿回应。

    张志安认为,在报道中,引用他人表述有很多规范圆坦铅,“完整准确地表达发言者的原意非常重要。”

    他说,报道对象的发言可能很长,作为记者应当区分哪些是重要观点,哪些是非重要观点;哪些是发言要表达的主要方面,哪些是次要方面;哪些是前提,哪些是结论;哪些是代表机构,哪些代表个人。

  “从更深入的角度说,记者应当考察发言者的立场和背景,比如他的观点是否有连续性,或者是临时性的观点,也应当注意他在什么场合讲话,因为尺度是不一样的。

  媒体一篇报道虽然做不到展现全部观点,但应该注意观点的主次和平衡。

  ”。

    张志安说,对于直接引语,从新闻专业主义角度出发有更严格的规范,“必须是对方的原话,原话不是不可以修改,比如有过于口吃的停顿或者过于粗鲁的词汇,可以做处理,但除此之外不能在报道对象的原话上随意加减字词。”

    在张志安看来,在网络时代,有一种新闻操作主要着眼于捕捉最有可能点燃社会普遍情绪的新闻点,从报道过程来考察,有时候不见得是记者的原意,在我加工的过程中,有时我会通过我手段予以放大,从而产生一种“标题党”效应。

    “互联网时代是浅阅读时代,在这个时代,越是有惊人之语,公众越是要提高警惕,不要跟风。

  ”张志安说,作为记者,对于容易点燃情绪的报道要更加审慎,避免因情绪性报道引发社会本已形成的刻板印象更为深化,“记者要在操作上更专业,思考每个报道是否促进了对社会的理性认识,当然这是对记者信灶的更好的要求。

  ”。

   前天,身为湖南人的北大校长周其凤在回到家乡长沙一中演讲时,批评美国教育称赞中国教育。“美国的教育一塌糊涂,总统都不懂得尊重人”此话一经抛出,引起了网上激烈的争议。

周其凤的介绍

  周其凤(1947年11月20日-),男,湖南浏阳人,理学博士。

  中国著名化学家、教育家。

  从事高分子合成及液晶高分子领域的研究,是中国科学院院士,教授,空告博士生导师。

  2004年-2008任吉林大学校长。

  2008年-2013年任北京大学校长。

  12015年8月当选国际纯粹与应用化学联合会(IUPAC)副主脊亏旁席。

  2011年12月,其在家乡演讲时称从世界公樱橡民角度来看“美国教育一塌糊涂”,引起网友热议。

济南日报:美国教育真的“一塌糊涂”?

  《济南日报:美国教育真的“一塌糊涂”?》由12月27日报道。

  12月24日,北大校长周其凤在长沙一中演讲,多次称颂北大是中国最好的一所大学,还痛批美国教育“一塌糊涂,每一任美国总统都不懂得尊重人,总把自己的意愿强加给别人”。(12月25日《潇湘晨报》)

新闻回顾:北大校长称"美国教育一塌糊涂"学生称可能被陷害

相关评论:中国学生为何拿美金跳美国教育的“火坑”

  “美国教育一塌糊涂”、“中国教育很成功”,周校长如此惊人论断,让人惊诧。

  众所周知,美国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虽然谈不上完美,但也不至于“一塌糊涂”。

  不仅如此,其在全世界范围内的先进与成功,都是公认的。

  正如此前英国杂志在一篇题为《美国高等教育何以如此成功》的文章中所引用的数据:“目前世界上70%的诺贝尔奖获得者在美国的大学供职”;“局盯笑全球大约30%的科学和工程类论文以及44%的最常被援引的论文出自美国的大学”;“在世界大学排名中,世界前20名大学美国占据了17所”。

如果大师云集、世界一流大学富集的美国教育都算“一塌糊涂”,那么还有哪个国家的教育不是“一塌糊涂”?以此为标准,至今仍“没有一流大学”(北大前校长许智宏语)、“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钱学森之问)的中国教育,又该是怎样的“一塌糊涂”?

  在质疑美国教育“一塌糊涂”的同时,冷静仔细分析一下其具体语境、用意,笔者觉得对于这一雷人说辞其实也没必要太当真。

  听听周校长在长沙一中的演讲便可看出端倪———“北大是中国最好的一所大学”,“如果错过北大真的很亏”,则颤而美国教育“一塌糊涂”。

  这些话语的背后,“揽生源”的意味相当浓烈。

  我们知道,近年来“招生争夺战”已近白热化。

  诸如北大、清华这样的名校,不仅要面对其他高校的挑战,还要面临日益激烈的来自香港、欧美等高校的招生竞争。

  不久前新浪网的一项在线调查显示,超过50%的“90后”学生表示,如果条件允许会选择出国留学,高考(微博)不再是他们唯一的选择。

  教育部公布的数据显示,2010年高考弃考人数接近100万,其中因出国留学而选择弃考者占21.1%。

  在这种招生背景下,周校长的美国教育“一塌糊涂”说,更像是一个为所在大学卖力吆喝的“宣传策桐含略”、“招生广告”,而非严肃正经的教育观点、客观评价。真正值得关注思考的或许是这样几点:其一,通过刻意“贬低”美国教育来抬高自身地位,是否符合北大作为“中国最好大学”的身份?其二,仅凭这种“一塌糊涂”式的广告,北大是否足以吸引学生报考、尤其是将那些弃考留学的高中毕业生吸引回来?其三,如果“中国最好大学”都如此夜郎自大地沉浸于自身的成功,中国的教育改革是否还有必要并能持续进行下去?

提交信息测一测您提升学历详细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