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手抄报的内容资料大全(精选实用)是什么?

作者:慕光鹏时间:2023-07-18 00:13:18

导读:" 清明节手抄报是一种传统的中国文化表达方式,通过手绘、剪纸、书写等形式,展示清明节的传统文化和习俗。以下是关于清明节手抄报的内容资料大全:1.清明节的起源和意义-清明节起源于古代的寒食节,后来与寒食节合并,成为清明节。-清明节是中国传统的祭祀节日,用于祭奠祖先和"

  清明节手抄报是一种传统的中国文化表达方式,通过手绘、剪纸、书写等形式,展示清明节的传统文化和习俗。以下是关于清明节手抄报的内容资料大全:

1.清明节的起源和意义

  -清明节起源于古代的寒食节,后来与寒食节合并,成为清明节。

  -清明节是中国传统的祭祀节日,用于祭奠祖先和纪念先贤。

  -清明节也是春季的一个重要节气,标志着春天的正式开始。

2.清明节的习俗和活动

  -祭拜祖先:人们会前往祖坟,祭拜祖先,清理坟墓,烧纸钱和烛炷。

  -踏青郊游:清明节是春天的好时候,人们会外出踏青,欣赏春景。

  -插柳挂菊:清明节的习俗还包括插柳条和挂菊花,寓意吉祥和幸福。

  -吃清明粥:有些地方有吃清明粥的习俗,象征着祈福和祝福。

3.清明节的传统文化

  -纸钱和纸马:人们会用纸钱和纸马等物品,祭拜祖先和照顾祖宗的冥居之物。

  -剪纸艺术:清明节期间,人们会制作剪纸艺术品,展示传统文化和节日氛围。

  -手抄报:清明节手抄报是一种特别的表达方式,可以将节日的意义和习俗通过视觉图文的形式展现出来。

解决方案:

  -提供清明节的起源和意义的解释,让读者了解清明节的背景和重要性。

  -介绍清明节的习俗和活动,包括祭拜祖先、踏青郊游等,让读者了解节日的具体庆祝方式。

  -介绍清明节的传统文化,如纸钱和纸马、剪纸艺术等,让读者对传统文化有更深入的了解。

  -引入清明节手抄报这一特殊的表达方式,介绍如何制作清明节手抄报,提供相关的图文作品作为参考。

  通过以上的解决方案,读者可以全面了解清明节的起源、意义、习俗和传统文化,并且可以学习制作清明节手抄报,以传承和弘扬清明节的传统文化。

清明节手抄报的内容资料大全(精选实用)

    在制作清明节手抄报的过程中,不知道要写些什么内容在手抄报当中?以下是由我为大家精心整理的“清明节手抄报的内容资料大全(精选实用)”,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清明节手抄报的内容资料大全(一)

  清明节的别称

    清明节又叫踏青节,在仲春与暮春之交,也就是冬至后的第108天。

  是中国传统节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之一,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

  中华民族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距今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

  清明最早只是一种节气的名称,其变成纪念祖先的节日与寒食节有关。

  晋文公把寒食节的后一天定为清明节。

  在山西大部分地区是在清明节前一天过寒食节。

  榆社县等地是在清明节前两天过寒食节。

  垣曲县还讲究清明节前一天为寒食节,前二天为小寒食。

  清明节手抄报的内容资料大全(二)

  清明节的谚语

    1、继续造林把苗育,管好果树和桑园。

    2、清明不怕晴,谷雨不怕雨。

    3、清明宜晴,谷雨宜雨。

    4、清明雾浓,一日天晴。

    5、清明节降水较前有增加,一般年份仍干旱。

    6、雨打清明前,洼地好种田。

    7、棉花播下锄梦花,提温保墒效果显。

    8、栽树不过清明节,栽松不让春晓得。

    9、清明无雨旱黄梅,清明有雨水黄梅。

    10、清明难得晴,谷雨难得阴。

    11、牲畜配种抓火候,畜禽防疫要普遍。

    12、春雷日日阴,半晴半雨到清明。

    13、清明雨星星,一棵高粱打一升。

    14、清明北风十天寒,春霜结束在眼前。

    15、有的年份连阴雨,寒潮侵袭倒春寒。

  清明节手抄报的内容资料大全(三)

    清明节是中国传统节日,聚合寒食节又临春分好节气。主要的活动是祭祀、祭祖,文化底蕴丰厚,遂形成了今日清明节扫墓的习俗。

    中华民族极重视伦理、道德、文化,认为行孝义是人本精神、民族精神。这一优良传统是值得延承的、值的发扬的。

  1、扫墓行孝义

    扫墓是主题,因为在清明节这一天是祭奠亡灵的日子。

  中国传统的方法是土葬,所以也称上坟、扫墓、祭扫。

  为故人的坟墓添些土,清除墓碑上的灰尘,再摆些贡品鲜花等。

  或是远去的先人,或是刚离别的亲友,到清明节时,来到他们的坟前表示悼念之情思念之心。

  人生即意味着生死,岁月转换,回头便是年轮。

  缅怀故人,孝敬亲长是美德,让我们一起施行。

  芹睁2、清明好时节

    《历书》记载:“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丁,为清明,时万物皆洁齐而清明,盖时当气清景明,万物皆显,因此得名。”清明一到,气温升高,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种瓜点豆”之说。

    这时的天,不躁不寒拿首改,春风盎然,宜居宜行。

  去掉春冬的冷意,人们这时开始活动起来。

  农民伯伯开始犁他的田,种瓜种豆,种上新鲜的蔬菜。

  而闲适的工作人群可以带上孩子,扫墓踏青,插柳栽树,做一些有意义而又愉悦身心的事情。

  清明节的习俗自古有很多,荡秋千、放风筝等皆可效行倡导。

  3、延优良传统

    现在的学生教学,每至清明,必写清明文章、记录清明节扫墓祭拜感想。

  目的非常明确,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清明节日的了解。

  或是学生随家长去扫墓,或是学校组织一起进行烈士扫墓为,亦或是网上扫墓。

  为何要去扫墓?冰心《寄小读者》中语:“清明扫墓,虽不焚化纸钱,也可训练小孩子一种恭肃静默的对先人的敬礼。

  ”认识先烈,知荣辱礼敬,懂孝行深义,承优良传统,这就是我们中国人、这就是清明节扫墓的意义。

  清明节手抄报的内容资料大全(四)

  清明节的禁忌

  1、谨慎在墓地照相

    如今大家不管去哪里都不忘拍照发发朋友圈消判,有人甚至连清明节的祭祖扫墓也不放过,然而这是不对的。

  祭祖不仅是纪念祖先,同时也有敬拜,祈求的意思。

  谨慎在墓地照相,无论是扫墓者自身合影,还是扫墓者与墓地合影。

  更忌讳照相时将其他坟墓拍进镜头。

  给亲人扫墓时要心存敬意,专心致志。

  2、清明节拜祭辈分有讲究

    清明节拜祭不是随意的到哪祭拜哪儿,而是要讲究辈分,依次为:父亲、母亲、长男、长女、次男、次女……余此类推。拜祭完毕后,祭品是让祖先祝福过的,所以众人可食取祭品。

  3、扫墓时忌嘻笑怒骂

    扫墓的时候,不能跨过坟墓及供品,也不能有大声喧哗、嘻笑怒骂,污言秽语,乱跑乱碰,随处小便等对先人不尊敬之举。

  4、清明期间忌买鞋

    鞋与邪同音,故而通常不在此时买鞋。

  真有需要也要错开时间购买。

  如果不慎清明这天买鞋了,可用红纸包好鞋子,放在门口一晚,然后清早将红纸烧掉即可。

  5、清明节扫墓回来要净身洗衣

    与清明节前忌买鞋类似,清明节扫墓回来,一定要清扫你的鞋子,同时将鞋子的鞋尖朝里,同时勿忘将身上穿的衣服洗干净晾晒为宜。

    6、孕妇避免扫墓通常来说怀孕妇女是要避开清明扫墓活动的,除了强调风俗外,其实长途奔波对妇女和胎儿来说都是不宜的。相信家中如若有上了年纪的长辈多数都会阻止孕妇清明拜祭的。

  7、坟头长草必需修整

    坟墓上长植物的,必需要清除,所谓扫墓,就是让你清扫不利于墓地的东西,坟头的草木会对家族的成员造成伤害,包括了气运和健康,都是大大不利的。

  8、头发不能盖住额头

    按照古人的说法,清明节也是“鬼节”。

  如果需要在此期间走夜路的朋友,一定要记得随身携带护身的吉祥物,如桃木手珠等。

  同时要亮出你的额头,不能因头发而盖住,因为,那是你的气运命门所在。

  9、忌穿大红大紫

    清明节拜祭时忌穿到大红大紫的衣服,应穿上素色的服饰。另外,不要佩戴红色的配饰(本命年者除外)。

    10、身体不佳,时运不济者避免扫墓一个身体正处于生病状态,或是虚弱状态的,或者最近运气不佳,诸事不顺的人最好不要去参加扫墓活动,因为此类人正处于总体运势低迷的状态,极易招致晦气,说的难听点就是邪灵上身,因为阴晦之物最喜气运低迷的人,这种人缺乏人气,容易侵犯。

清明节手抄报内容文字清楚(实用)

    清明节就快要到了,我们有些时候需要制作清明节的手抄报,手抄报的内容文字你准备好了吗?以下是由我为大家精心整理的“清明节手抄报内容文字清楚”,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清明节手抄报内容文字清楚【一】

  清明节的由来

    清明节的起源,据传始于古代帝王将相“墓祭”之礼,后来民间亦相仿效,于返冲此日祭祖扫墓,历代沿袭而成为中华民族一种固定的风俗。本来,寒食节与清明节是两个不同的节日,到了唐朝,将祭拜扫墓的日子定为寒食节。

    “清明节”的得名还源于我国农历24节气中的清明节气。

  冬至后第105天就是清明节气。

  清明节气共有15天。

  作为节气的清明,时间在春分之后。

  这时冬天已去,春意盎然,天气清朗,四野明净,大自然处处显示出勃勃生机。

  用“清明”称这个时期,是再恰当不过的一个词。

    冬至后一百零五天谓之寒食,从前这天禁火,冷食,故又称“冷节”、“禁烟节”。

  民间传说寒食是为了纪念春秋时的介子推被火焚于绵山,晋文公下令禁火。

  介子推是山西人,所以冷食习俗在山西首先流行。

  旧时寒食断火,次日宫中有钻木取新火的仪式,民间也多以柳条互相乞取新火。

  清明节手抄报内容文字清楚【二】

  清明节简介

    清明节,又称扫坟节、鬼节、冥节,与七月十五中元节及十月十五下元节合称三冥节,都与祭祀鬼神有关。

    清明节,又叫踏青节,按阳历来说,它就是在每年的4月4日至6日之间,这正是春光明媚草木吐绿的时节,这也正是人们春游(古代叫踏青)的好时候,所以古人有清明踏青,并开展一系列体育活动的习俗。清明节古时也叫三月节,已有2000多年历史。

    公历四月五日前后为清明节,这个就是二十四节气之一。

  在二十四个节气中,这既是节气又是节日的只有清明。

  我国古代将清明分为三候:“一候桐始华;二候田鼠化为鹌;三候虹始见。

  ”意即在这个时节先是白桐花开放,接着喜阴的田鼠不见了,全回到了地下的洞中,然后是雨后的天空可以见到彩虹了。

    由于二十四节气比较客观地反映了一年四季气温、降雨、物候等方面的变化,所以古代劳动人民用它安排农事活动。

  《淮南子·天文训》云:“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乙,则清明风至。

  ”按《岁时百问》的说法:“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

  故谓之清明。

  ”清明一到,气温升高,雨量增多,这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

  故有“清明前后,点瓜种豆”、“植树造林袜尘,莫过清明”的农谚。

  可见这个节气与农业生产有着密切的关系。

    但是,清明作为节日,与纯粹的节气又有所不同。

  节气就是我国物候变化、时令顺序的标志,而节日则包含着一定的风俗活动与某种纪念意义。

  清明节就是我国传统节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这就是祭祖与扫墓的日子。

  扫墓俗称上坟,祭祀死者的一种活动。

  汉族与一些少数民族大多都是在清明节扫墓。

  按照旧的习俗,扫墓时,人们要携带酒食果品、纸钱等物品到墓地,将食物供祭在亲人墓前,再将纸钱焚化,为坟墓培上新土,折几枝嫩绿的新枝插在坟上,然后叩头行礼祭拜,最后吃掉酒食回家。

  唐代诗人杜牧的诗《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写出了清明节的特殊气氛。

  直到今天,清明节祭拜祖先,悼念已逝的亲人的习俗仍很盛行。

  清明节手抄报内容文字清楚【三】

  清明节的习俗

    清明节的习俗是丰富有趣的,除了讲究禁火、扫墓,还有踏青、荡秋千、蹴鞠、打马球、插柳等一系列风俗体育活动。

  相传这是因为清明节要寒食禁火,为了防止寒食冷餐伤身,所以大家来参加一些体育活动,以锻炼身体。

  因此,这个节日中既有祭扫新坟生别死离的悲酸泪,又有踏青游玩的欢笑声,漏好歼是一个富有特色的节日。

  荡秋千

    这是我国古代清明节习俗。

  秋千,意即揪着皮绳而迁移。

  它的历史很古老,最早叫千秋,后为了避忌讳,改为秋千。

  古时的秋千多用树桠枝为架,再栓上彩带做成。

  后来逐步发展为用两根绳索加上踏板的秋千。

  打秋千不仅可以增进健康,而且可以培养勇敢精神,至今为人们特别是儿童所喜爱。

  蹴鞠

    鞠是一种皮球,球皮用皮革做成,球内用毛塞紧。

  蹴鞠,就是用足去踢球。

  这是古代清明节时人们喜爱的一种游戏。

  相传是黄帝发明的,最初目的是用来训练武士。

  踏青

    又_游。

  古时叫探春、寻春等。

  三月清明,春回大地,自然界到处呈现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正是郊游的大好时光。

  我国民间长期保持着清明踏青的习惯。

  植树

    清明前后,春阳照临,春阳照临,春雨飞洒,种植树苗成活率高,成长快。

  因此,自古以来,我国就有清明植树的习惯。

  有人还把清明节叫作“植树节”。

  植树风俗一直流传至今。

  每年三月十二日为我国植树节。

  这对动员全国各族人民积极开展绿化祖国活动,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放风筝

    也是清明时节人们所喜爱的活动。

  每逢清明时节,人们不仅白天放,夜间也放。

  夜里在风筝下或风稳拉线上挂上一串串彩色的小灯笼,象闪烁的明星,被称为“神灯”。

  过去,有的人把风筝放上蓝天后,便剪断牵线,任凭清风把它们送往天涯海角,据说这样能除病消灾,给自己带来好运。

  清明节手抄报内容文字清楚【四】

  清明节禁忌

  1、清明节扫墓的时候坟头长草必需修整坟墓上长出草的,万万不可让其长出气候,扫墓顾名思义就是清扫不利于坟墓的东西,坟头的草木会对家族的成员造成伤害,包括了气运和健康,都是大不利的,所以扫墓的时候带好工具,指不定会用到哦!

    2、外人不要参与他人的扫墓明的时候作为外人的身份去参与扫墓是比较忌讳的,容易招致不必要的麻烦。

  毕竟不是一家人,各自加持的气运也不同,可能会造成气场的紊乱,导致不协调而走霉运。

  管好自己的事就行了,这种事情少参与。

    3、孕妇避免扫墓不仅仅是阴气重的影响。

  从别的方面来说,清明时节是非常拥挤的,为了胎儿的安全,并不建议孕妇去参加,再者扫墓的气象和周边的环境均不利孕妇的健康。

  此外是女性有例假,也要避免此类活动。

  孕妇好好注意身体,不要过多的走动,尤其是这个时候。

    4、不可在墓地照相扫墓的目都是为了祭祀祖宗,而非玩乐。举头三尺有神明,大家扫墓的时候,心怀敬意,专心谨慎,千万不要在墓地合影,甚至随意的照相,否则引来了不好气场。

    5、忌穿大红大紫清明节是不能穿的大红大紫去上坟的,相信大家也不会穿这样的衣服去参加此类活动的。

  不过总有人会疏忽大意,在佩戴或是内衣上不经意使用了红色。

  当然本命年是例外,内衣可穿红色。

清明节手抄报内容文字大全(各年级通用)

    清明节就快要到了,你在制作清明节手抄报的过程中会写些什么东西呢?以下是由我为大家精心整理的“清明节手抄报内容文字大全(各年级通用)”,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清明节手抄报内容文字大全【一】

  清明节的传说

  (介子推与晋文公的故事)

    相传春秋战国时代,晋献公的妃子骊姬为了让自己的儿子奚齐继位,就设毒计谋害太子申生,申生被逼自杀。

  申生的弟弟重耳,为了躲避祸害,流亡出走。

  在流亡期间,重耳受尽了屈辱。

  原来跟着他一道出奔的臣子,大多陆陆续续地各奔出路去了。

  只剩下少数几个忠心耿耿的人,一直追随着他。

  其中一人叫介子推。

  有一次,重耳饿晕了过去。

  介子推为了救重耳,从自己腿上割下了一块肉,用火烤熟了就送给袜尘重耳吃。

  十九年后,重耳回国做了君主,就是著名春秋五霸之一晋文公。

    晋文公执政后,对那些和他同甘共苦的臣子大加封赏,唯独忘了介子推。

  有人在晋文公面前为介子推叫屈。

  晋文公猛然忆起旧事,心中有愧,马上差人去请介子推上朝受赏封官。

  可是,差人去了几趟,介子推不来。

  晋文公只好亲去请。

  可是,当晋文公来到介子推家时,只见大门紧闭。

  介子推不愿见他,已经背着老母躲进了绵山(今山西介休县东南)。

  晋文公便让他的御林军上绵山搜索,没有找到。

  于是,有人出了个主意说,不如放火烧山,三面点火,留下一方,大火起时介子推会自己走出来的。

  晋文公乃下令举火烧山,孰料大火烧了三天三夜,大火熄灭后,终究不见介子推出来。

  上山一看,介子推母子俩抱着一棵烧焦的大柳树已经死了。

  晋文公望着介子推的尸体哭拜一阵,然后安葬遗体,发现介子推脊梁堵着个柳树树洞,洞里好象有什么东西。

  掏出一看,原来是片衣襟,上面题了一首血诗:。

    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

    柳下作返冲鬼终不见,强似伴君作谏臣。

    倘若主公心有我,忆我之时常自省。

    臣在九泉心无愧,勤政清明复清明。

    晋文公将血书藏入袖中。

  然后把介子推和他的母亲分别安葬在那棵烧焦的大柳树下。

  为了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把绵山改为“介山”,在山上建立祠堂,并把放火烧山的这一天定为寒食节,晓谕全国,每年这天禁忌烟火,只吃寒食。

    走时,他伐了一段烧焦的柳木,到宫中做了双木屐,每天望着它叹道:“悲哉足下。”“足下”是古人下级对上级或同辈之间相互尊敬的称呼,据说就是来源于此。

    第二年,晋文公领着群臣,素服徒步登山祭奠,表示哀悼。

  行至坟前,只见那棵老柳树死树复活,绿枝千条,随风飘舞。

  晋文公望着复活的老柳树,像看见了介子推一样。

  他敬重地走到跟前,珍爱地掐了一下枝,编了一个圈儿戴在头上。

  祭扫后,晋文公把复活的老柳树赐名为“清明柳”,又把这天定为清明节。

    以后,晋文公常把血书袖在身边,作为鞭策自己执政的座佑铭。他勤政清明,励精图治,把国家治理得很好。

    此后,晋国的百姓得以安居乐业,对有功不居、不图富贵的介子推非常怀念。

  每逢他死的那天,大家禁止烟火来表示纪念。

  还用面粉和着枣泥,捏成燕子的模样,用杨柳条串起来,插在门上,召唤他的灵魂,这东西叫“之推燕”(介子推亦作介之推)。

  此后,寒食、清明成了全国百姓的隆重节日。

  每逢寒食,人们即不生火做饭,只吃冷食。

  在北方,老百姓只吃事先做好的冷食如枣饼、麦糕等。

  在南方,则多为青团和糯米糖藕。

  每届清明,人们把柳条编成圈儿戴在头上,把柳条枝插在房前屋后,以示怀念。

  清明节手抄报内容文字大全【二】

  清明节的谚语

    1、清明无雨旱黄梅,清明有雨水黄梅。

    2、看天看地把种下,掌握有急又有缓。

    3、清明前后,点瓜种豆。

    4、麦苗追浇紧划锄,查治病虫严把关。

    5、家鼠田鼠一齐灭,保苗保粮疾病减。

    6、清明冷,好年景。

    7、春分有雨到清明,清明下雨无路行。

    8、清明断雪不断雪,谷雨断霜不断霜。

    9、地温稳定十三度,抓紧时机播春棉。

    10、清明断雪,谷雨断霜。

    11、清明晴鱼上高坪,清明雨鱼埤下死。

    12、清明不怕晴,谷雨不怕雨。

    13、清明刮动土,要刮四十五。

    14、清明忙种麦,谷雨种大田。

    15、涝洼地里种高粱,不怕后期遭水淹。

    漏好歼16、栽种枣槐还不晚,果树治虫喂桑蚕。

    17、二月清明一片青,三月清明草不生。

    18、阴雨下了清明节,断断续续三个月。

    19、春分雨不歇,清明前后有好天。

    20、瓜菜分期来下种,水稻育秧抢时间。

    21、三月清明不用忙,二月清明早下秧。

    22、清明暖,寒露寒。

    23、捕捞大虾好时机,昼夜不离打鱼船。

    24、清明风若从南起,预报田禾大有收。

    25、清明前后一场雨,强如秀才中了举。

  清明节手抄报内容文字大全【三】

  清明节的习俗

    清明是我国的二十四节气之一。

  由于二十四节气比较客观地反映了一年四季气温、降雨、物候等方面的变化,所以古代劳动人民用它安排农事活动。

  《淮南子-天文训》云:“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乙,则清明风至。

  ”按《岁时百问》的说法:“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

  故谓之清明。

  可见这个清明这个节气与农业生产有着密切的关系。

    但是,清明作为节日,与纯粹的节气又有所不同。

  节气是我国物候变化、时令顺序的标志,而节日则包含着一定的风俗活动和某种纪念意义。

  清明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

  扫墓俗称上坟,祭祀死者的一种活动。

  扫墓

    清明扫墓,谓之对祖先的“思时之敬”。

  其习俗由来已久。

  明《帝京景物略》载:“三月清明日,男女扫墓,担提尊,轿马后挂楮锭,粲粲然满道也。

  拜者、酹者、哭者、为墓除草添土者,焚楮锭次,以纸钱置坟头。

  望中无纸钱,则孤坟矣。

  哭罢,不归也,趋芳树,择园圃,列坐尽醉。

  ”其实,扫墓在秦以前就有了,但不一定是在清明之际,清明扫墓则是秦以后的事。

  到唐朝才开始盛行。

  《清通礼》云:“岁,寒食及霜降节,拜扫圹茔,届期素服诣墓,具酒馔及芟剪草木之器,周胝封树,剪除荆草,故称扫墓。

  ”并相传至今。

  挂纸

    “挂纸”在台湾的习俗中称为“压墓纸”。

  挂纸时,先要将生长在祖先坟墓上的野草,用锄头或镰刀整理清除,在用小石头或砖块将墓纸压在坟上,表示这个坟是有后嗣的,否则很容易被人误以为是无主的孤坟,而受到破坏。

  墓纸分为白色、红色、黄色的古仔纸以及五色纸(红黄蓝白黑)两类,现在则多用五色纸,其用意是盖厝瓦或表示子孙已祭拜过。

  至于传统的客家人挂纸时比较慎重,先用锄头挖一块绿色的草皮,并把带来一迭滴有鸡血的黄纸,用草皮压在坟上,然后在坟地四周摆上十二张银纸,除了挂墓纸的目的外,还有血祭的象征。

  踏青

    又叫春游。

  古时叫探春、寻春等。

  三月清明,春回大地,自然界到处呈现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正是郊游的大好时光。

  我国民间长期保持着清明踏青的习惯。

  著名画家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描绘的就是宋代清明时节,京都人民踏青郊游,市集买卖的热闹情景。

  植树

    清明前后,春阳照临,春阳照临,春雨飞洒,种植树苗成活率高,成长快。

  因此,自古以来,我国就有清明植树的习惯。

  有人还把清明节叫作“植树节”。

  植树风俗一直流传至今。

  1979年,人大常委会规定,每年三月十二日为我国植树节。

  这对动员全国各族人民积极开展绿化祖国活动,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插柳

    据说,插柳的风俗,也是为了纪念“教民稼穑”的农事祖师神农氏的。

  有的地方,人们把柳枝插在屋檐下,以预报天气,古谚有“柳条青,雨蒙蒙。

  柳条干,晴了天”的说法。

  黄巢起义时规定,以“清明为期,戴柳为号”。

  起义失败后,戴柳的习俗渐被淘汰,只有插柳盛行不衰。

  杨柳有强大的生命力,俗话说:“有心栽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荫。

  ”柳条插土就活,插到哪里,活到哪里,年年插柳,处处成阴。

  荡秋千

    这是我国古代清明节习俗。

  秋千,意即揪着皮绳而迁移。

  它的历史很古老,最早叫千秋,后为了避忌讳,改为秋千。

  古时的秋千多用树桠枝为架,再栓上彩带做成。

  后来逐步发展为用两根绳索加上踏板的秋千。

  打秋千不仅可以增进健康,而且可以培养勇敢精神,至今为人们特别是儿童所喜爱。

  蹴鞠

    鞠是一种皮球,球皮用皮革做成,球内用毛塞紧。

  蹴鞠,就是用足去踢球。

  这是古代清明节时人们喜爱的一种游戏。

  相传是黄帝发明的,最初目的是用来训练武士。

  拔河

    拔河发明于春秋战国时代,当时叫做“牵钩”。

  主要使用的设备是一条粗麻绳,两头还分有许多小麻绳,在古代比赛时,以一面大旗为界,视哪一方先把另一方拔过中线(代表河流)就算是胜利。

  拔河的目的是为了增强体质,最初是在军队中盛行,后来才流行于民间。

  唐玄宗时,曾在清明节时举行大规模的拔河比赛,从此以后,清明拔河遂成习俗。

  放风筝

    放风筝也是清明时节人们所喜爱的活动。

  每逢清明时节,人们不仅白天放,夜间也放。

  夜里在风筝下或风稳拉线上挂上一串串彩色的小灯笼,象闪烁的明星,被称为“神灯”。

  过去,有的人把风筝放上蓝天后,便剪断牵线,任凭清风把它们送往天涯海角,据说这样能除病消灾,给自己带来好运。

  清明节手抄报内容文字大全【四】

  清明踏青习俗详解

    踏青又叫春游,古时叫探春、寻春等。清明节祭祖活动往往在郊外进行,人们把祭祖扫墓和郊游踏青结合起来,即追思先人,又健康身心,于是踏青成为清明节的习俗之一。

    中国的踏青习俗由来已久,传说远在先秦时已形成,也有说始于魏晋。

  据《晋书》记载:每年春天,人们都要结伴到郊外游春赏景,至唐宋尤盛。

  据《旧唐书》记载:“大历二年二月壬午,幸昆明池踏青。

  ”可见,踏青春游的习俗早已流行。

  到了宋代,踏青之风盛行。

    清明时节,春暖花开,春和景明,正是人们出游踏青的好时节。不过,踏青习俗的形成最初却不是因清明节,而是与早于清明的上巳节有关。

    所谓上巳,原指三月上旬的一个巳日,旧时风俗因此日临水祓除不祥,叫做修禊。

  另据《宋书·礼志》:“自魏以后但用三日不以巳也。

  ”可知,曹魏以后,上巳节固定为每年的三月三日。

    上巳日,古人多到水边春游祭祀,除灾求福,主要是祈求人类的繁衍。

  这天,已经憋闷了整整一冬的人们纷纷走出家门,集体在水边举行仪式,祭祀主管婚姻和生育的神灵。

  所以,这个时候也是那些多情男女相会求偶的“春宵一刻”。

  此外,两个氏族之间也往往借上巳节日在野外相聚,搞些对歌、跳舞的活动,沟通彼此的感情。

  后来,上巳节演变成郊外踏青游春,水边宴饮赏春的节日。

    由于上巳距寒食、清明皆较近,上巳郊外踏青的习俗便延续到清明节后。你想,谁不喜欢醉身于自然去漫赏无边的春色呢?所以,清明踏青寻春便成为历代文人下笔的题材。

    实际上,清明踏青的内在意义在于顺应时令节气,阳春三月,生气始盛,万物萌生,人们走出屋门,来到野外,积极主动地迎合时气,以促进自身体内的阳气流转,这对身体的健康大有好处。

    改善血液循环。清明时节,气温转暖,郊野春游,做些轻微活动,可以增强下肢肌肉和筋键的活力,灵活百骸,使气血运转,冠状动脉血循环得到改善,是强心法。

    按摩人体脏器。

  清明时节,芳草萋萋,心恋崎岖,信步闲游,全身都会受到震荡,这种震荡可以防止血管壁出现沉淀物,加速里面渣滓的散退。

  有节奏的步行,低频、适度的颤动,对内脏器官更能起到按摩的作用。

    调整人体代谢。清明时节,春和景明,大地绿遍,空气新鲜,阳光充足,大气中的“长寿素”阴离子较多,是调整人体代谢的天然“药物”,更是治疗精神紧张的理想“解毒剂”。

清明节的手抄报内容大全三篇

  

【篇一】清明节的手抄报内容大全—传统饮食

  1、青团子

    清明时节,江南一带有吃青团子的风俗习惯。

  青团子是用一种名叫“浆麦草”的野生植物捣烂后挤压出汁,接着取用这种汁同晾干后的水磨纯糯米粉拌匀揉和,然后开始制作团子。

  团子的馅心是用细腻的糖豆沙制成,在包馅时,另放入一小块糖猪油。

  团坯制好后,将它们入笼蒸熟,出笼时用毛刷将熟菜油均匀地刷在团子的表面,这便大功告成了。

    青团子油绿如玉,糯韧绵软,清香扑鼻,吃起来甜而不腻,肥而不腴。青团子还是江南一带人用来祭祀祖先必备食品,正因为如此,青团子在江南一带的民间食俗中显得格外重要。

  2、馓子

    我国南北各地清明节有吃馓子的食俗。

  “馓子”为一油炸食品,香脆精美,古时叫“寒具”。

  现在流行于汉族地区的馓子有南北方的差异:北方馓子大方洒脱,以麦面为主料;南方馓子精巧细致,多以米面为主料。

  在少数民族地区,馓子的品种繁多,风味各异,尤以维吾尔族、东乡族和纳西族以及宁夏回族的馓子最为有名。

  3、欢喜团

    四川成都一带有以炒米作团,用线穿之,或大或小,各色点染,名曰“欢喜团”。旧时,在成都北门外至“欢喜庵”一路摆卖。

  4、清明果

    每到清明,家家户户都要做一种叫清明果的食物,那是扫墓时用来祭奠先人的。

    清明果形状有些像饺子,但味却截然不同。

  每年清明前,女人们手提竹蓝,三五成群来到田野喜滋滋地采摘艾叶,青青鲜鲜的艾叶满满当当地堆在蓝子里,煞是好看诱人。

  艾叶采回家后,便开始了繁杂的制作清明果的工序,女人们又像摩术师,青青的艾草一转眼就变成美味可口的清明果了。

  她们将艾叶捣烂与米粉搅伴在一起,那白色的米粉遇到绿绿的艾叶汁顿时变成碧绿色的粉团,鲜嫩欲滴。

  准备好了清明果的皮子,馅也是很讲究的,条件好的人家更是花样繁多,制作精细败闹。

  5、枣糕

    枣糕又叫“子推饼”,北方一些地方用酵糟发面,夹枣蒸食。他们还习惯将枣饼制成飞燕形,用柳条串起挂在门上,可以冷食,以纪念介子推不求名利的高尚品质。

  6、画卵

    在一些地方,于清明头一夜,把鸡鸭卵煎熟,染成蓝黄杂色,在卵壳上加以雕镂成画,作为冷食礼品赠送。据说吃画卵,在隋唐时盛行全国。

  7、清明螺

    清明时节,正是采食螺蛳的时令,因这个时节螺蛳还未繁殖,最为丰满、肥美,故有“清明螺,抵只鹅”之说。

  螺蛳食法颇多,可与葱、姜、酱油、料酒、白糖同炒;也可煮熟挑出螺肉,可拌、可醉、可糟、可炝,无不适宜。

  若食法得当,真可称得上“一味螺蛳千般趣,美味佳酿均不及”了。

  8、食薄饼

    潮汕人过清明节,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

  清明食薄饼在潮汕很盛行,几乎每家每户都不例外。

  薄饼分皮。

  馅两部份,皮是用面粉拌水搅成粘糊状,在热壤中烙成一张张圆形的熟面皮,其薄如纸。

  馅分咸、甜两种,由蛋、肉、肝类、腊味。

  香菇以及豆芽、韭菜等熟料混合成馅的称咸馅;用糖和麦芽糖经过特殊加工成为“糖葱”的为甜馅。

  食时用薄饼皮卷成圆筒状就食。

  9、蒸朴籽

    潮汕有一种树叫朴籽树,叶椭圆形,果实大如绿豆,味甘甜。

  传说先人在饥荒年,采此树叶充饥度荒。

  清明时节,气候转暖,草木荫茂,朴籽树叶满丛嫩绿。

  后人为不忘过去,便在清明节采此树叶,和米舂捣成粉,发酵配糖,用陶模蒸制成朴籽,有梅花型及桃型两种,也有叫碗酵桃的。

  品呈浅绿色,味甚甘甜,据说吃了还可解积热,除疾病。

  10、润饼菜

    每到清明时节,泉州人有吃“润饼菜”的食俗。

  “润饼菜”的正名应该是春饼。

  清明吃润饼,不仅塌镇是泉州独有的,厦门人也喜好之。

  泉州的“润饼菜”是以面粉为原料擦制烘成薄皮,俗称“润饼”或“擦饼”,食时铺开饼皮,再团枯粗卷胡萝卜丝、肉丝、蚵煎、芜荽等混锅菜肴,制食皆简单,吃起来甜润可口。

  晋江的“润饼菜”却复杂许多,那包“润饼菜”的主料肯定是要多种多样,摆了满满一桌的。

  有这么一些主料菜肴:豌豆、豆芽、豆干、鱼丸片、虾仁、肉丁、海蛎煎、萝卜菜。

  还有一些配料:油酥海苔、油煎蛋丝、花生敷、芜荽、蒜丝。

  吃的时候必须两张“润饼皮”才能保证其不被丰富的内容所撑破。

  11、乌稔饭

    关于清明食俗,不能不提到畲家的“乌稔饭”,每年三月初三,畲族人家家户户煮“乌稔饭”,并馈赠汉族的亲戚朋友,久而久之,当地的汉族人民也有了清明时食“乌稔饭”的习俗。特别是枯荣县民间,每年都须用“乌稔饭”祭祀。

    这“乌稔饭”的制作方法并不繁杂,将采摘下来的乌稔树叶洗净,放入清水中煮沸,捞掉树叶,然后,将糯米浸泡在乌稔汤中,浸泡9小时后捞出,放在蒸煮笼里蒸煮,熟时即可食用。制好的“乌稔饭”,单从外表来看,不甚美观,颜色乌黑,然而米香扑鼻与一般糯米饭相比,别有一番风味。

  12、菠菠

    清明,是福州民间的一个重要节日。

  每年春分过后15天,便是清明节。

  清明节日或前后,家家户户去郊外踏青,上山祭祖扫墓。

  扫墓的供品并不复杂,只有光饼、豆腐和面点等,但有一主味是绝对少不了的,即福州特制的“菠菠”,也叫“清明”。

  是福州特有的清明节供品,是用菠菠菜压榨成汁,渗入米浆内揉成皮,以枣泥、豆沙、萝卜丝等为馅捏制而成的。

  造型比较简单,菠菠菜的青绿色赋予菠菠以春天的绿意。

  清明节前后,福州家家户户都要做菠菠,如今,街上“米时”店也大量出售菠菠。

   

【篇二】清明节的手抄报内容大全—扫墓常识

  1、清明扫墓越早越好吗?

    其一,是清明节当日扫墓还是前后时间均可?越早越好吗?认为只要在清明节期间均可,看自己方便。

  当然,各地都有一些当地的习俗,我们要尊重这些习俗。

  还有,对于某些习俗来说,给去世一年内的亲人扫墓和给已经去世超过一年以亲人扫墓,时间上也有些差异。

  提醒朋友们要遵守当地的相关习俗去做。

  其二,扫墓当日出发的具体时间越早越好吗?

    需要根据自己情况。

  古代是在5-7点,即卯时,也即古代历法中,为一。

  当然,现在通常不会那么早,但是,提醒朋友们,在下午三点前完成清明拜山活动,因为阳气已逐渐消退,阴气逐渐增长,若是时运低的人,很容易会招惹阴灵缠身或骚扰。

  2、清明节祭扫的具体日期如何确定?

    祭扫的日期,各地风俗不同,有的是在清明节的前十天后十天。

  有的称"前三后三"。

  有的在清明前后逢“单”日举行。

  有些地方扫墓活动长达一个月。

  3、清明节悼念逝者买什么花合适?

    通常是菊花,因为我国古代把菊花当作寄托之花,有思念和怀念的含义。

  白色菊花是最适合的,也可以搭配一些绿草,如百合,绿叶,康乃馨等,会更漂亮。

  黄色菊花有长寿菊之称,比较适合看望病人。

  4、清明节早上为何要看看自己的额头?

    扫墓的当日早上,洗漱之前,先照镜看自己的额头,看看有没有乌黑的气色,如有则表示时运较低,尽量当日避开扫墓为宜。若一定要去,可随身佩戴玉器、桃木等,以作化解。

  5、扫墓之前需禁食吗?

    扫墓之前禁食:当你动身开始扫墓,就不吃食物或食素了,以表示对先人的礼貌和尊重。这一条,认为很重要,但是对一些朋友来说可能需要委屈自己一下了。

  6、扫墓时能随意着装吗?

    不可以。

  为尊重亡者,扫墓应庄重着装、念头和言行。

  通常来说扫墓时要着深色衣服,并衣着整齐,神情庄严肃穆为妥。

  

【篇三】清明节的手抄报内容大全—传统文化

    清明,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一。

  中国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距今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

  《历书》:“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丁,为清明,时万物皆洁齐而清明,盖时当气清景明,万物皆显,因此得名。

  ”清明一到,气温升高,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种瓜种豆”。

  清明节是一个祭祀祖先的节日,主要是扫墓,扫墓是慎终追远、敦亲睦族及行孝的具体表现。

  清明节是在仲春与暮春之交,也就是冬至后的106天。

  2016年5月20日,该民俗节日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另,咏清明诗极多,杜牧《清明》诗最为。

    按照旧的习俗,扫墓时,人们要携带酒食果品、纸钱等物品到墓地,将食物供祭在亲人墓前,再将纸钱焚化,为坟墓培上新土,折几枝嫩绿的新枝插在坟上,然后叩头行礼祭拜,最后吃掉酒食回家。

  唐代诗人杜牧的诗《清明》曰:“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写出了清明节的特殊气氛。

    清明节,又叫踏青节,按阳历来说,它是在每年的4月4日至6日之间,正是春光明媚草木吐绿的时节,也正是人们春游(古代叫踏青)的好时候,所以古人有清明踏青,并开展一系列体育活动的习俗。在古时,还有一种说法,就是“三月节”。

    直到今天,清明节祭拜祖先,悼念已逝的亲人的习俗仍很盛行。

    清明节是我国汉族的传统节日之一,为中国二十四节气之一,时间约在每年的阳历4月5日前后。古时清明前一天为“寒食节”之说,相传起于春秋时期晋文公悼念介子推“割股充饥”一事,后逐渐清明寒食合二为一。

提交信息测一测您提升学历详细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