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华师范大学教学管理系统入口在哪里?

作者:解振泽时间:2023-07-23 14:26:14

导读:" 西华师范大学教学管理系统入口在哪里?1.西华师范大学教学管理系统是学生和教师进行教学活动的重要平台。通过该系统,学生可以查看课程表、成绩、学分等信息,提交作业和论文,参与讨论等。教师可以管理课程、布置作业、批改作业、发布通知等。2.入口一:校内网站学生"

西华师范大学教学管理系统入口在哪里?

  1.西华师范大学教学管理系统是学生和教师进行教学活动的重要平台。

  通过该系统,学生可以查看课程表、成绩、学分等信息,提交作业和论文,参与讨论等。

  教师可以管理课程、布置作业、批改作业、发布通知等。

2.入口一:校内网站

  学生和教师可以通过访问西华师范大学的官方网站,找到教学管理系统的入口。

  通常情况下,入口会在网站的首页或者菜单栏中明确标注,方便用户快速访问。

  学生和教师只需点击相关链接,输入正确的用户名和密码,即可进入教学管理系统。

3.入口二:移动端应用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普及,西华师范大学教学管理系统也提供了移动端应用。

  学生和教师可以在手机应用商店下载并安装该应用,然后使用校内账号登录。

  移动端应用提供了和网页端类似的功能,方便用户在手机上随时随地进行教学管理活动。

4.入口三:校内教务系统门户

  西华师范大学教学管理系统的入口还可以通过校内的教务系统门户进入。

  学生和教师可以登录教务系统,然后在相关功能模块中找到教学管理系统的链接。

  这种方式适用于那些将教务系统作为学习和管理的主要入口的用户。

  5.学校对于教学管理系统入口的设置可能会因为各种原因而改变。

  因此,学生和教师在使用教学管理系统时,应及时关注学校的通知和公告,以获取最新的入口信息。

  同时,学生和教师也可以向学校的教学管理部门或者技术支持人员咨询,以获得帮助和指导。

总结:

  西华师范大学教学管理系统的入口可以通过校内网站、移动端应用和校内教务系统门户进行访问。

  用户只需正确输入用户名和密码,即可进入系统。

  然而,需要注意的是,入口可能会有变化,因此用户应及时关注学校通知和公告,以获取最新的入口信息。

西华师范大学教学管理系统入口

二、西华师范大学简介

  西华师范大学是四川省属重点大学。

  学校创建于1946年,发轫于抗日战争时期的国立东北大学。

  抗战初期,东北大学内迁至四川省三台县办学。

  抗战胜利后,东北大学迁回沈阳,在川北三十六县十盐场及各界有识之士支持下,部分东北大学的川籍师生在三台原校址创建了私立川北农工学院。

  1949年私立川北农工学院与著名墨学专家伍非百先生创立的西山书院合并组建私立川北大学。

  1950年学校迁至南充市,与川北文学院合并组建公立川北大学。

  1952年学校合并川东教育学院(原乡村建设学院)、四川大学和华西大学部分专业组建四川师范学院。

  1956年学校一分为二,留在南充的部分为南充师范专科学校。

  1958年学校升格为南充师范学院。

  1989年学校恢复“四川师范学院”校名。

  2003年学校更名为“西华师范大学”。

  经过70余年的发展,学校积淀形成了“勤奋、求实、敬业、创新”的校训,“铸魂励教、陶冶化育”的育人理念,“质量立校、人才强校、特色名校”的办学理念和“从严治校、严谨治学、艰苦奋斗、开拓进取”的校园精神。

  目前已经发展成为一所学科门类齐全、办学条件优良、师资力量雄厚、教学科研成果丰硕的综合性大学,是四川省基础教育教师培养基地、在职教师培训基地、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研究基地,被誉为“读书的好地方、选才的好去处”。

  学校是一所教师教育特色鲜明的高水平综合性大学,现有75个本科专业,有文学、历史学、教育学、理学、工学、农学、管理学、经济学、法学、艺术学等10个学科门类。

  学校学科实力和优势突出,生态学、政治学、中国语言文学、化学、马克没轿思主义理论、教育学、天文学、中国史等学科在国内有重要影响,生态学与生态治理学科领域、政治学与社会治理学科群纳入四川省一流学科建设。

  学校1979年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现有17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8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8个学科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1个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

  现有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个,四川省重点实验室1个,四川省高校重点实验室4个;拥有省级社会科学高水平研究团队3个,四川省青年科技创新团队3个。

  建有国家淡水渔业工程技术中心西南分中心、国家林业局竹资源培育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大熊猫主食竹保育示范基地,四川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四川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心、区域文化研究中心、落下闳研究中心、地方档案与文献研究中心、国家体育总局体育文化发展中心体育文化研究基地、巴基斯坦研究中心等省部级重点研究基地;建有国家环保科普基地、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川北历史文化社科普及基地、川东北航空模型科普教育基地、四川省中小学环境教育社会实践基地等科普教育和社会实践基地。

  拥有四川省组织修复材料工程技术协同创新中心、省级大学科技园和生态研究院、公共政策研究院、乡村振兴战略发展研究院等科技转化与社会服务科研机构。

  学校先后汇聚了一大批名师大家。

  著名墨学专家伍非百,著名古代文学专家郑临川、周虚白、傅平骧,哲学专家李耀仙,国际公认大熊猫生态生物学研究的奠基人胡锦矗等为代表的一大批知名专家学者为学校发展积淀了浓厚的学术底蕴。

  学枯纯肆校现有教职员工2500余人,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称教师1000余人,具有博士、硕士及以上学位教师1600余人。

  现有国家级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国家“*”、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中宣部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工程、四川省“”、四川省“天府*”、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和后备人选、四川省突出贡献的优秀专家等各级各类优秀人才98人;有全国师德先进个人1人,四川省教学名师6人;特聘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

  学校现有全日制本专科学生、硕士研究生33000余人。

  “十二五”以来,承担国家级“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项目”398项、省级672项:其中有国家级特色专业7个、国家级精品课程1门、国家级教学团队1个、国家级卓越农林人才培养计划1项、国家级卓越新闻传播人才培养计划1项、国家级专业综合改裤轿革项目1项、国家级“十二五”“十三五”规划教材各1部、国家精品视频公开课1门、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292项;教育部产学合作育人项目60项,获得国家级、省级教育教学成果奖77项,其中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2项。

  70余年来,学校为社会培养了各级各类人才近30万,他们在各自的岗位上勤奋工作,为经济和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十二五”以来,学校共承担各级各类科研项目3542项,包括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清代南部县衙档案整理与研究”、“5-11世纪中国文学写本整理、编年与综合研究”等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及其他国家级项目202项,省部级项目307项;在国内外学术期刊上发表科研论文17871篇,其中SCI收录论文814篇(52篇论文入选ESI高被引数据库,多篇论文入选ESI“热点论文榜”),CSSCI、CSCD来源期刊论文1131篇;出版学术专著297部,2项科研成果入选《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农业部中华农业科技奖二等奖1项(合作),四川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其中1项为合作)、三等奖3项,贵州省科技成果转化一等奖1项(合作);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1项,四川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荣誉奖2项、一等奖4项、二等奖8项(其中1项为合作)、三等奖38项(其中1项为合作);国家发明专利43项,实用新型专利69项。

  学校坚持开放办学,注重校地、校企、校校合作,积极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人力资源支持和科技创新服务。

  先后与南充、绵阳、德阳、巴中、阿坝等地市州签署校地合作协议;与重庆机场集团有限公司、四川省商业建筑设计院有限公司等签署校企合作协议;与法国兰斯大学、丹麦VIA大学等签署校校合作协议;组建“西华师范大学附属巴中实验中学”“西华师范大学德阳附属中学”;与中国大熊猫研究中心和四川省大熊猫生态与文化建设促进会,卧龙、蜂桶寨、唐家河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签署了合作协议。

  发挥学科优势,与中科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等研究机构搭建技术研发平台,多次牵头承担了国家林业局大熊猫全国调查研究项目;与地方政府就基层治理、川陕苏区党史研究与宣传、清代南部县衙档案整理与研究、地方立法等方面进行深度合作;投资建设了唯一一所由高校参与建设的50BiN中国节点望远镜,建立了与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紫金山天文台等天文学研究机构的科研信息数据共享机制。

  学校先后与美国、英国、法国、丹麦、日本、韩国、台湾等国家和地区的高等院校或科研机构建立了合作关系,开展双向学术交流、教师互派访学、学生交流等项目。

  近年来,学校通过国家留学基金委“西部地区人才培养特别项目”、“国家公派高级研究学者、访问学者、博士后项目”、“青年骨干教师出国研修项目”、“优秀本科生国际交流项目”、“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等各类项目选派师生分赴美国、英国、加拿大、德国、新加坡等多个国家或地区攻读学位、访学或开展科研合作,形成了对外交流合作的良好局面。

  学校重点面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招收语言生和学历留学生,近两年累计招收来自美国、尼泊尔、老挝、巴基斯坦、南非、科特迪瓦、几内亚等17个国家留学生来校学习,来华留学生教育初具规模。

  学校环境优美,教学基础设施完善、功能配套齐全。

  学校建有北湖、华凤两个校区,占地面积2600余亩,校舍建筑面积100余万平方米,绿化面积70余万平方米,运动场地面积10余万平方米。

  图书馆是四川省古籍重点保护单位,现有纸质图书300余万册,电子图书220余万册,中外文数据库63个,珍藏古籍5600余种、74000余册,图书馆向社会免费开放阅读。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学校将以为指引,深入学习*对四川工作系列重要指示精神,积极投身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治蜀兴川的生动实践,不断深化学校综合改革,扎实推进一流本科建设,打造一流学科,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实现人才培养质量更优、科技创新能力更强、开放办学水平更高、教师教育特色更加鲜明的高水平综合性大学目标而努力奋斗。

西华师范大学教务处入口:https://jwc.cwnu.edu.cn/

  西华师范大学教务处是在分管校长领导下,负责全校本科生大信旁教学业务管理的职能部门,是教学管理的中枢。

  教务处的基本职能是:遵循教育规律、深化教学改革、加强素质教育、培养创新能力、严格教学管理、提高教学质量。

  负责全面贯彻执行教育方针,一面抓教学思想建设、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教材建设、教风建设、教学管理干部队伍建设,一面抓教学计划管理、教学质量监控和教务行政管理。

  教务处现有职工22人。

  其中中共党员16人,高级以上职称5人,本科以上学历17人,研究生以上学历13人。

  队伍结构比较合理,充满朝气与活力,思想、业务素质高,管理能力强、身体健康,是一支精诚团结和特滚橡别能战斗的队伍。

  金秋九月,西华师范大学又迎来了新一届莘莘学子。9月4日至6日,各学院新生在领队老师的带领下参观了校史陈列馆。

  新同学们井然有序地进入坦盯校史馆,怀着激动的心情,精神饱满地认真聆听讲解员们追述学校数辈先贤和教职工七十多年辗转三台、扎根南充“教育报国”的办学历史,重温“勤奋、求实、敬业、创新”的校训、感受“从严治校、严谨治学、艰苦奋斗、开拓进取”的师大精神。

  同学们通过聆听讲解和仔细观看各类校史展板,对学校厚重的办学历史有了全新了解,对“质量立校、人才强校、特色名校”的办学理念和“读书的好地方、选才的好去处”的良好社会声誉有了充分的认识,纷纷表示要勤奋学习,为校增光。;

西华师范大学教务网(点击进入)

    西华师范大学是四川省重点建设的师范大学,座落在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南充手碧键。六十余年来,学校坚持“立足四川、面向西部、辐射全国”的服务面向,形成了“铸魂励教、陶冶化育”的办学理念,现已发展成为一所具有鲜明教师教育特色的综合性师范大学。

    学校创建于1946年,历经私立川北农工学院(1946)、私立川北大学(1949)、公立川北大学(1950.7)、川北大学(1950.9)、四川师范学院(1952)、南充师范专科学校(1956)、南充师范学院(1958)、四川师范学院(1989)等阶段,2003年4月16日,经教育部批准,学校更名为西华师范慧耐大学。

    学校现有22个二级学院,在校全日制本专科学生、研究生和外国留学生30343人;涉及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农学、管理学九大学科门类的54个本科专业(运动训练为教育部批准的单招专业),建设有7个国家级特色专业、1门国家级精品课程、1个国家级教学团队、16个四川省特色专业、7个省级教学团队、41门省级精品课程。学校教师近三届获得国家级、省级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39项,其中国家级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2项。

  西华毕巧师范大学教务管理系统(点击进入)

西华师范大学5122学校地址在哪里

  四川省南充市顺庆区师大路1号。

  西华师范大学(ChinaWestNormalUniversity),简称“西华师大”,是四川省属重点大学,四川省第一所师范类高等学府和全国首批学士、硕士学位授权单位、四川省首批免费师范生培养实施高校,四川省首个“四川省优秀大学生选调基地”。

  截至2021年3月,学校位于四川省南充市,现有北湖、华凤两个校区,占地面积3000余亩,有教职员工2500余人,全日制本科碰迅生、硕士研究生、留学生30000余人。工程学与化学两个学科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行列。

办学理念:

  在教学教研上强调“两转变、一构建”的目标,即在教学上要求仿敏教师积极转变教学方式,引导学生转变学习方式,打造高效课堂。同时备吵枝在全校范围内全面深化课程改革,构建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教学模式。

教师研修平台登录入口:http://www.bcvet.cn/

  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交通不便、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落后,给当地教育发展与教师成长带来很大局限。因此偏远地区教师培训如何“减负增效”问题,就成为大家关注的热点。

  近年来该地区整合了“国培”、校本研修与课题研究多种活动资源,不仅促进了教师教学方式和教学观念的转变,还促进了教师科研能力的提升,拓宽了教师成长的路径。

线上线下结合,激发彝族地区教师主动成长意识

  “我们学校只有一台多媒体机,音乐老师在用……”“之前从来没人给我录过课……”“山沟里的羊肠小道九曲十八弯,从学校走到公路上就要两三个小时,再搭车等大巴,去到县城的学校,天都快黑了,我们没事很少出去……”在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参加“国培”座谈会,能格外真切地感受到交通不便和少数民族地区相对落后的经济发展水平,给当地教育发展与教师成长带来的局限——凉山州属于国务院扶贫办重点扶持的“三区三州”国家层面的深度贫困地区之一,也是实施教育扶贫及西部乡村教师支持计划的重点地区之一。

  一个更重要的问唯洞题在于:与经济及社会发展状况相关的教学方法、教育观念的“贫困”。

  “刚开始,我特别不愿意上公开课,不想上,不敢上,也不会上。

  校长一推门听课,我就紧张害怕,倡导教学改革之后,各种教学活动多起来了,我苦闷彷徨了好长一阵子,一度怀疑过自己到底适不适合当老师。

  ”“国培计划(2017)”四川省甘洛县教师工作坊成员、城关小学数学教师徐万相看起来比较文弱内向,如果不是面对面交谈,很难想象他已经有20年的教龄。

  他坦称,此前他只是以传统的讲授方式,按部就班地给学生讲课,对于与学生课堂互动及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关注较少。

  此次国培线上培训与线下实践整合的学习方式,让徐万相受益匪浅。

  他说:“国培中我学到的不仅是教育教学的技巧和方法,更促进了我对工作以来教学方式的重新审视。

  课程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课堂实录,从中我学会了如何更好地去把控课堂……”。

  徐万相说,在线下磨课过程中,最感恩的是培训团队的战友,陪自己一次次试讲,一次次修改教学设计,帮助他最终克服了心理障碍,主动参与了送教活动。

  第一次送教到民族小学,因为对学生情况完全不了解,开始时他捏了一把汗,但此前反复的操练给了底气,课上他抓住教学重点,有条不紊地引导学生。

  “当我发现自己学到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技巧,应用到一所陌生学校的陌生学生身上,进行课堂教学取得成功的时候,我真的好开心,也重新找到了自信。

  我开始重新设计自己的教学,也期望自己的课堂教学更加丰富多彩。

  ”。

以“辩”促思,提升山区教师思考力

  “一些参加培训的老师,路上花的时间比听课时间还长。

  我们一直在想,怎样的培训对老师最有帮助?”盐源县教师进修学校副校长陈春海参加工作之初曾在偏远的昭觉县支尔莫乡任教——那个进村出村都要爬一段陡峭悬崖的地方,时下已成为网红的“悬崖村”。

  陈春海了解山区教师生活的甘苦和成长的艰辛,一直期望实实在在做一线教师最需要的培训。

  “同一节课”和“辩课”属于此次国培的创新设计。

  增设强化的“辩课”环节,旨在促进教师在评课中通过辩论的形式,搞清楚课堂设计背后的依据,帮助山区教师提高反思能力,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

  盐源县根据本县实际情况,把各学校分散的学员全部集中到校本研修学校参与研修活动。

  比如,到卫城小学参加培训的教师就有50名,项目组把网络研修与校本研修结合起来,实施了“同一节课”的研修模式,即同看一节课、同议一节课、同模(磨)一节课、同展一节课。

  卫城小学语文教师罗心泉说,“辩课”活动大家感到很新鲜,很历山知有活力。

  在场教师分为正反两方,畅所欲言,在思想碰撞的过程中,教学问题集中凸显出来,听课者也可以站在授课者的角度换位思考,对教学内容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思考。

  辩课之后,趁热打铁,进行同课异构活动。

  甘洛县城关小学数学教师伍春梅说,深入的思考带来了教学观念的转变,教学改革的胆子也大了很多。

  以前使用教材完全是照本宣科,比如,计算周长时书中以一片树叶为例导入,学生觉得太难了,之前刻板地随着教材教,没想过改变。

  受一些国培教改案例的启发,她想到日常生活中的东西学生可能更好理解,就将导入的例子改成了棒棒糖,学生的兴趣果然比以前高了许多。

以训促研:带来教师成长路径的转变

  甘洛县教师进修学校肢消副校长李成健介绍说,此次国培中,他们有意将一些培训活动与问题和课题研究结合起来,并期望由此带来教师成长路径的转变。

  为了探寻经济较为满后少数民族地区教师的成长规律,他牵头主持了“教研训一体化教师专业发展模式研究”的课题研究,此次国培的五位骨干成员参与了相关子课题“民族地区研究型教师生成的研训策略研究”。

  甘洛中学初中数学教师罗艳同时还进行了“基于核心素养的初中数学概念教学研究”的课题研究。

  李成健认为,应当重新认识国培,使它成为教研的起点和契机,以培促研,促进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与更新,增强教师对教育科学研究重要性的认识。具体对于少数民族地区教师来说,应促进他们自觉研究意识的增强,并培养敢于研究的勇气;应让他们认识到,时下教师不应只是传道授业的“教书匠”,而应成为具有创新意识的研究型教师,应像重视教学那样重视教育科研,从而使研究成为教师主动、自觉的行为,变“要我研究”为“我要研究”,自觉向研究型教师转化。

  “训中研”应当是提高教师研究能力的捷径之一,事实证明,大部分一线教师研究能力的提高,主要在于职后培训与自我反思。

  作为数学教师工作坊坊主,罗艳的微讲座标题“做研究型教师——让教学与生命得到升华”也正是她成长的写照。

  她做的“基于核心素养的初中数学概念教学研究”课题外行人听起来有点儿抽象,其实却发端于教学困惑,着眼于教学问题解决。

  她举例说,在讲解“负数”这一概念时,如果开门见山把课本上的定义直接端给学生,让学生去背,学生非但无法真正正确理解“负数”概念,在思想上还容易产生困惑。

  所以数学概念教学里面蕴藏着许多诀窍。

  罗艳的课题研究促进了她教学能力的提升,她的微课“切线长定理”获得全国第二届微课大赛优秀奖;她指导的年轻坊员秦媛去年获四川省初中数学青年教师优质课活动二等奖。

整合各方资源,扩大教师培训受益面

  中国教师研修网副总编陈昌发指出,此次四川省凉山州的国培教师网络研修项目,在西华师范大学全程指导下,中国教师研修网与凉山州甘洛县、盐源县、昭觉县、美姑县等项目县紧密合作,以“减负增效”为实施原则,规划设计了教师工作坊、网络研修与校本研修整合项目两年实施方案,围绕“部编教材新理念落地课堂”及“核心素养落地学科教学”设计了课程活动。

  在项目实施过程中,西华师范大学、中国教师研修网与地方教育部门三方通力合作,共同组织开展国培各项目的实施,同时也力争将国培作为支援偏远民族地区教师成长的一个平台。

  中国教师研修网邀请人民教育出版社及北京市、重庆市、四川省成都市的研培机构多位专家赴凉山州,亲自指导线下研修活动,开设讲座,还现场解答了坊员们提出的问题与困惑。

  西华师范大学先后选派30多名专家、教师到凉山州开展送教下乡活动。

  一些年长的专家不畏山高路险,千里迢迢先后亲临国培课堂进行方案解读,现场指导线下研修活动。

  让山区教师第一次如此集中而近距离地领略到知名教育专家的风采。

  凉山州相关教育部门在国培与校本研修整合方面下了很大力气,各县有许多微创新。

  此次教师网络研修项目注册学员主要来自凉山州的甘洛县、昭觉县、美姑县、盐源县,其中四个县的教师工作坊学员718名,网络研修与校本研修整合项目学员440人。

  但本次国培项目受益的教师并不局限于这1158名教师。

  以盐源县为例,共组建教师工作坊8个,依托两个国培项目班开展的送教下乡活动,参训人数每次都达到1250人以上。

  这只是一个县的不完全统计,国培中名师工作坊师带徒以及微课的传播使用,都使种子效应在扩大。

  可以说凉山州充分利用了国家对偏远民族地区乡村教师的扶持政策,整合了各级各类教育资源,让国培的红利惠及了更多的教师。

  ;。

提交信息测一测您提升学历详细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