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昌龄的边塞诗是什么时候创作的?

作者:解振泽时间:2023-07-17 23:53:23

导读:" 王昌龄是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他的边塞诗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据着重要的地位。那么,王昌龄的边塞诗是在什么时候创作的呢?1.古代边塞的特点-古代边塞是指国家边界上的地区,常常处于战乱之中,饱受战火的摧残。-边塞地区的生活艰苦,人们经常面临饥荒、流离失所等困境。-边塞"

  王昌龄是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他的边塞诗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据着重要的地位。那么,王昌龄的边塞诗是在什么时候创作的呢?

1.古代边塞的特点

  -古代边塞是指国家边界上的地区,常常处于战乱之中,饱受战火的摧残。

  -边塞地区的生活艰苦,人们经常面临饥荒、流离失所等困境。

  -边塞地区的人们勇敢坚毅,他们不畏艰辛,努力保卫家园。

2.王昌龄的边塞诗创作时期

  -王昌龄生活在唐朝,他的边塞诗主要创作于唐代。

  -唐代是中国历史上最繁荣、最辉煌的时期之一,也是边塞战事频繁的时期。

  -王昌龄亲身经历了唐朝边塞地区的生活,他深受战争的影响,创作了许多反映边塞生活的诗歌。

3.王昌龄的边塞诗的特点

  -王昌龄的边塞诗以描写边塞地区的壮丽景色和战争的残酷场面为主题。

  -他用细腻的笔触描绘了边塞地区的风光,表达了他对祖国的热爱和对边塞人民的敬佩。

  -同时,他也表达了对战争的痛苦和对战乱的忧虑,反映了边塞地区的困苦生活。

4.王昌龄的边塞诗的影响

  -王昌龄的边塞诗广为流传,成为了中国古代文学的经典之作。

  -他的诗歌表达了对边塞地区的深情,引起了人们对边塞地区的关注和同情。

  -王昌龄的边塞诗也对后世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许多后来的诗人都受到了他的启发。

  总结起来,王昌龄的边塞诗是在唐代创作的。

  他通过这些诗歌,向人们展现了边塞地区的生活和战争的残酷,表达了对边塞人民的敬佩和对战乱的忧虑。

  他的边塞诗成为了中国古代文学的经典之作,并对后世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王昌龄的出塞什么时候写的

    《出塞》应当是王昌龄早年赴西域时所做。

    王昌龄(公元690-756年)字少伯,汉族,山西太原人。

  盛唐著名边塞诗人,后人誉为“七绝圣手”。

  约生于武则天圣历元年(690年),约卒于玄宗天宝十五年(756年)。

  早年贫贱,困于农耕,年近不惑,始中宏圆进士。

  初任秘书省校书郎,又中博学宏辞,授汜水尉,因事贬岭南。

  开元末返长安,改授江宁丞。

  被谤谪龙标尉。

  安史乱起,为刺史闾丘晓所杀。

  其诗以七绝睁启见长,尤以登第之前赴西北边塞悉绝如所作边塞诗最著。

  他的边塞诗气势雄浑,格调高昂,充满了积极向上的精神。

  世称王龙标,有“诗家天子王江宁”之称,存诗一百七十余首,作品有《王昌龄集》。

出塞的作者和朝代是什么?

《出塞》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作者介绍

  王昌龄,唐代诗人。

  字少伯。

  京兆长安(今陕西西安)人。

  开元十五年(727)登进士第,任秘书省校书郎。

  曾与孟浩然交游,“二人数年同笔砚”(孟浩然《送王昌龄之岭南》)。

  开元二十二年,王昌龄又应旅做博学宏词科登第,授泗水(今河南巩县东北)县尉。

  开元二十七年,因事被贬谪岭南,途经襄阳时,孟浩然有拆蔽衡诗送他(《送王昌龄之岭南》)。

  经湖南岳阳,他有送李白诗《巴陵送李十二》。

  次年,他由岭南北返长安,并于同年冬天被任命为江宁(今江苏南京)县丞。

  世称王江宁。

  在江宁数年,又受谤毁,被贬为龙标(今湖南黔阳)县尉。

  李白有<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诗,寄予深切的同情与怀念。

  安史乱起,王昌龄由贬所赴江宁,为濠州刺史闾丘晓所杀。

  王昌龄的籍贯,有多种说法,太原之外,又有江宁、京兆两说。

  王昌龄是盛唐诗坛一著名诗人,当时即名重一时,被称为“诗家夫子王江宁”。

  因为诗名早著,所以与当时名诗人交游颇多,交谊很深,除上文谈到与李白、孟浩然的交游外,还同高适、綦毋潜、李颀、岑参、王之涣、王维、储光羲、常建等都有交谊。

  他因数次被贬,在荒僻的岭南和湘西生活过,也曾来往于经济较为发达的中原和东南地区,并曾远赴西北边地,甚至可能去过碎叶(在今吉尔吉斯)一带。

  因他有丰富的生活经历和广泛的交游,对他的诗歌创作大有好处。

  王昌龄擅长七言绝句,被后世称为七绝圣手。

  如《出塞》诗:“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慨叹守将无能,意境开阔,感情深沉,有纵横古今的气魄,确实为古代诗歌中的珍品,被誉为唐人七绝的压卷之作。

  又如<从军行>等,也都为脍炙人口的名作。

  《出塞》是唐朝诗人王昌龄的一首著名的边塞诗。

  这首诗反映了兵士们共同的愿望:在一个英勇机智的将军领导下,保卫祖国,不让敌人侵入国境。

  诗人今昔对比地说,明月啊,你曾照过秦汉时代的边关,那是胜利的边关;今天明月依旧,可边关战争一直不断,使得征人远戎万里,不能回家。

  如果有李广那样的名将率兵守关,决不会让敌人越过阴山来侵扰!。

译文:

  明月还是自古以来的明月,边关还是自古以来的边关。

  只是那些远离家乡,长期驻守在边关的战士还没有回来。

  假使像李广这样的将军还在的话。

  敌人就不敢再来侵犯我们了。

  中心思想:表达作者希望朝廷起用良将,早日平息战争,使人民过上安定生并漏活的心愿;也表达了作者对戍边战士久征未归的同情。

赏析/鉴赏

  这是一首慨叹边战不断,国无良将的边塞。

  诗的首句最耐人寻味。

  说的是此地汉关,明月秦时,大有历史变换,征战未断的感叹。

  二句写征人未还,多少儿男战死沙场,留下多少悲剧。

  三、四句写出千百年来人民的共同意愿,冀望有“龙城飞将”出现,平息胡乱,安定边防。

  全诗以平凡的语言,唱出雄浑豁达的主旨,气势流畅,一气呵成,吟之莫不叫绝。

  诗从写景入手。

  “秦时明月汉时关”,皓月当空,照耀着万里边疆的关塞,显示了边疆的寥廓和景物的萧条。

  在“月”和“关”的前面用“秦汉时”加以修饰,使意境更加高远,把我们引到了遥远的古代,更引人深思:秦汉以来边防战争连续不断,一直持续至今,真是拖得太久了!这是从时间上描写边塞的悠久。

  面对这样的景象,边人触景生情,自然联想起秦汉以来无数献身边疆、至死未归的人们。

  “万里长征人未还”,又从空间角度点明边塞的遥远。

  这里的“人”,既是指已经战死的士卒,也指还在戍守不能回归的士卒。

  “人未还”,一是说明边防不巩固,二是对士卒表示同情。

  这本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前者是因,后者是果。

  这是从秦到汉乃至于唐代,都没有解决的大问题,怎样来解决这个问题呢?第三、四两句就是诗人的回答。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直接抒发了边防士卒巩固边防的愿望和保卫国家的壮志:只要有李广那样的名将,敌人的马队就不会度过阴山。

  这两句写得意在言外。

  意思就是说:由于朝廷用人不当,使将帅不得其人,才造成了烽火长燃、征人不还的局面。

  这首诗虽然只有短短四行,但是通过对边疆景物和征人心理的描绘,表现的内容是复杂的。既有对久戍士卒的浓厚同情和结束这种边防不顾局面的愿望;又流露了对朝廷不能选贤任能的不满,同时又以大局为重,认识到战争的正义性,因而个人利益服从国家安全的需要,发出了“不教胡马度阴山”的誓言,洋溢着爱国激情。

王昌龄<<出塞>>的创作背景

创作背景:

  《出塞》是王昌龄早年赴西域时所作,《出塞》是乐府旧题。王昌龄所处的时代,正值盛唐,这一时期,唐在对外战争中屡屡取胜,全民族的自信心极强,边塞诗人的作品中,多能体现一种慷慨激昂的向上精神,和克敌制胜的强烈自信。

  同时,频繁的边塞战争,也使人民不堪重负,渴望和平,《出塞》正是反映了人民的这种和平愿望。

扩展资料

  1.《镇纳物出塞二首》是唐代诗人王昌龄的一组边塞诗。第一首诗以平凡的语言,唱出雄浑豁达的主旨,气势流畅,一气呵成。

  2.诗人以雄劲的笔触,对当时的边塞战争生活作了高度的艺术概括,把写景、叙事、抒情与议论紧密结合,在诗里熔铸了丰富复杂的思想感情,使诗的意境雄浑深远,既激动人心,又耐人寻味。

  3.《出塞》的御液评价历来很高。

  明代诗人李攀龙甚至推奖它是唐人七绝的压卷之作,杨慎编选唐人绝句,也列它为第一。

  茄明。

  4.第二首诗描写了一场惊心动魄的战斗刚刚结束时的情景,寥寥数笔,生动地描绘了将士们的英雄气概,胜利者的骄傲神态。全诗意境雄浑,格调昂扬,语言凝炼明快。

王昌龄写的出塞是什么时候的什么战争

  王昌龄写出塞时,当时唐朝的北方边境已是危机四伏。早在武则天时期,契丹李尽忠反叛唐朝,攻占了营州。

  安西地区突厥猖狂,唐朝的枝圆安北都护府被迫南迁。开元年间,唐玄宗听取张说的建议,改革“府兵制”及土地政策,经过数年的战争,逐渐夺回营州,安定北方边境,并使安北都护府回迁路上所誉州写。

扩展资料

赏析

  诗人寄希望于有才能的将军,秦汉时的关。

  次句“万里长征人未还庆搭蔽”、关,他英勇善战,表达了诗人悲愤的情感这是一首著名的边塞诗,早日平息边塞战事,让人们在对往事的对比中,“教”字读平声,“万里”指边塞和内地相距万里,在修辞上叫“互文见义”,使人民过着安定的生活,首句勾勒出一幅冷月照边关的苍凉景象、月四字交错使用、巧妙。

  “人未还”使人联想到战争给人带来的灾难。

  悲壮而不凄凉,这里指代外族入侵的骑兵。

唐朝边塞诗人“七绝圣手”王昌龄简介,是《从军行》的作者

人物生平

嵩山学道

  唐武则天圣历元年(698年),王昌龄出生在山西太原。

  唐玄宗开元八年庚申(720年),二十三岁,是年前后,曾居嵩山学道。

  开元十一年癸亥(723年),二十六岁,约在是年前后,客河东并州、潞州。

边塞留名

  开元十二年甲子(724年),二十七岁约在是年前后,赴河陇,出玉门。其著名之边塞诗,大约作于此时。

  开元十四年丙寅(726年),二十九岁。

  隐居于京兆府蓝田县石门谷。

  是年有《同从弟销南斋玩月忆山阴崔少府》之作。

  “山阴崔少府”即崔国辅。

进士及弟

开元十五年(727年),进士及第,授秘书省校书郎(官汜水尉校书郎),后

  清代三十六诗仙图卷之王昌龄贬龙标尉慧兆,世称“王龙标”。

  开元十九年辛末(731年),三十四岁。在长安,以博学宏词登科,再迁河南汜水县尉。

  开元二十一年癸酉(733年),三十六岁,当年四月,在长安参加宴会,有《夏月花萼楼T宴应制》诗。

  开元二十二年(734年),王昌龄选博学宏词科,超绝群伦,于是改任汜水县尉,再迁为江宁丞。

左迁交友

  开元二十六年戊寅(738年),四十一岁,因事获罪,谪赴岭南。

  开元二十七年己卯(739年),四十二岁,遇赦北还。秋,在巴陵(今湖南岳阳)遇李白,有《巴陵送李十二》诗。

  开元二十八年(740年),王昌龄北归,游襄阳,访著名诗人孟浩然。

  孟浩然患疽病,快痊愈了,两人见面后非常高兴,孟浩然由于吃了些许海鲜而痈疽复发,竟因此而死,在这时期,王昌龄又结识了大诗人李白,有《巴陵送李十二》诗,还有《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冬,王昌龄离京赴江宁丞任,此时已与名诗人岑参相识,岑参有《送王大昌龄赴江宁》诗,王昌龄也有诗留别。

  途经洛阳时,又与綦毋潜、李颀等诗人郊游,也都有留诗。

  天宝三载甲申(744年),四十七岁,在江宁丞任。四月曾因事暂至长安,与辛渐、李白、王维过从。

  天宝七载戊子(748年),五十一岁,至此年,官江宁丞前后共八载。

  此年昌龄乃自江宁丞贬为龙标尉。

  昌龄自金陵首途赴龙标,基本上是溯江前往,曾顺道游南陵,有《至南陵答皇甫岳》。

妒才被杀

  天宝十五载、唐肃宗至德元载(七月,肃宗即位灵武,改元至德)丙申(756年),五十九岁。

  约在此年离开龙标,还乡。

  其去龙标,过辰溪,经武陵,扁舟沿枝碧衡江东去,约在今年七、八月后,有《留别司马太守》《留别武陵袁丞》等诗为证。

  唐肃宗至德二载丁酉(757年),六十岁。756年冬到757年年十月之间,王昌龄路经亳州,为亳州刺史闾丘晓所杀害,后张镐杖杀晓。

文学成就

成就综述

  王昌龄存诗181首,体裁以五古、七绝为主,题材则主要为离别、边塞、宫怨。

  就数量之多,体制之备,题材之广说,王昌龄的诗实不如李白、杜甫和高适、岑参,但他的诗质量很高。

  边塞诗可并高适、岑参而三,四杰以后,诗坛几乎没有边塞诗作。

  唐玄宗改府兵制为募兵制后,文人掀起了从军热以求边功。

  开元十三年,王昌龄漫游西北边地,有了较深的边塞生活体验,创作了大量的边塞诗,此时岑参11岁,高适还没有开始边塞生活,后人依次考证称王昌龄为边塞诗的创始和先驱。

  王昌龄的边塞诗善于捕捉典型的情景,有着高度的概括和丰富的表现力。

  既反映了盛唐时代的主旋律,又对边塞风光及边关战场场景进行细致描写,同时能够捕捉到将士细腻的内心世界。

  其诗歌意境开阔,语言圆润蕴藉,音调婉转和谐,耐人寻味,在***、造景、写意等方面均有很高造诣。

  而王昌龄的宫怨诗可与李白争胜,且其诗用意之深、写景之妙、比兴之切、造语之奇,都有独道之处。

  王昌龄闺怨诗以悲天悯人的精神书写那些久闭深宫的妃殡宫人的悲情哀怨,以细腻的笔触多方面地展现她们的生活和感情世界,揭示她们在残酷的宫殡制度下所遭遇的悲惨命运,客观上批判了封建社会摧残妇女的罪恶。

  这种思想倾向奠定了其作品的健康基调,洗尽六朝宫廷诗浮艳色情之污秽,有力地扭转了齐梁歌咏的不良文风另一方面,就艺术表现而言,王昌龄又发扬了六朝华美艳丽、精雕细琢的表现手法,继承了其形式美。

  因此王昌龄被誉为是成功地用七言绝句写宫词的第一人。

诗歌形式

五古之严

  王昌龄的五古,基本上都写得严正肃然,高古劲健,颇有风骨。

  在他有生之时,就正是以这样的诗歌风格驰誉于盛唐诗猛做坛。

  王昌龄的五言古诗中也却不难看出:特点鲜明、风格多样,呈现出不同的美学风貌:其一,劲健奔放,雄浑豪迈。

  其二,清丽幽秀,超逸旷放。

  胡应麟《诗薮》曾将唐初至盛唐的五古发展划分为两大流派,即所谓“古雅之源”和“清澹之派”,并把王昌龄等归入前者。

  其三,悲怆惨恻,深沉苍郁。

  雄浑豪迈的图景渐次而为清幽超逸以致沉郁苍凉的画面所代替,这与王昌龄的人生经历、身世遭际是密切相连的。

  而这深沉悲怆的风格特点也正突出体现于诗人所描写的目睹边幕的苍凉、黑暗和仕途的蹭蹬、坎坷的诗歌之中。

  其四,清新活泼,自然明朗。

  难能可贵的是,王昌龄虽所谓“谤议沸腾,两窜遐荒”,因而抑郁忧伤。

  但是,诗人也并未时时陷于痛苦,永远沉于郁闷,而是不时脱略事务、摆落苍凉,从而也创作出一些颇具清新自然、活泼爽朗风格的五古诗篇。

七绝于美

  初唐七绝仅七十七首,盛唐四百七十二首,其中王昌龄七十四首,几乎占了六分之一。

  王昌龄在盛唐诗人中年辈较长,写作七绝时间也早,是唐朝诗人中较早大量写作七绝并获得优异成就的“七绝圣手”,独以七绝成为名家。

  七绝因为他以及李白等人的努力,逐渐地成为唐代流行的体裁,因此在七绝方面他与李白齐名。

  中唐、晚唐七绝数量之多,仅仅次于五律。

  吴乔《围炉诗话》卷二指出:“王昌龄七绝,如八股之王济之也。

  起承转合之法,自此而定,是为唐体,后人无不宗之。

  ”由此可见,七绝至王昌龄而体制大定,表现手法完全成熟,给后人以很大影响。

诗歌内容

题材综述

  王昌龄的七言绝句在内容上可分三类,这三类都自有特色。而其中以边塞诗第一、闺怨诗第二。

  第一类是沿用乐府旧题的边塞诗。

  盛唐边塞诗人历来以高适、岑参为首。

  两人又都擅长歌行长篇,高作昂扬奋激,岑作瑰丽雄奇。

  王昌龄却另辟蹊径,以短小的绝句形式,抒写征人的种种情思,既有“不破楼兰终不还”(《从军行七首》之四)的壮志和“已报生擒吐谷浑”(《从军行七首》之五)的胜利喜悦,也有沙漠风前、长城月下怀念亲人的离愁,都写得含蓄深沉、情景交融,配以格调的舒缓自然、音节的宛转浏亮,成为传唱不衰的名作。

  第二类是抒写宫女思妇怨情的闺怨诗和宫词。

  王昌龄在《宫词》、《闺怨》诸作中从另一方面表现了他刻画封建制度下妇女内心情感的高度艺术才能。

  从外表上看,宫廷生活是那么静谧迷人:“西宫夜静百花香”(《西宫春怨》)、“芙蓉不及美人妆”(《西宫秋怨》),但在绮丽的情景中,诗人却细腻入微地摹写了她们深刻的内心痛苦,她们对幸福的憧憬,她们的失望,在失望之中仍交织着希望的复杂心理。

  这些作品文笔之龙丽,语言之凝炼,情韵之深刻,都使后来作者难于争胜。

  第三类是送别诗。

  王昌龄的一生交游很广,和许多文人、官吏、隐士和僧道都有来往,特别是在他两次遭贬、长年谪居的情况下,他多么需要亲友的慰藉和友情的温暖。

  他也把自己忠贞深沉的友情,献给了那些正直的知心朋友。

  他一生写了四十多首送别诗,不落窠臼,不同凡响,他的送别诗,在表现手法上可分为以下四种类型:一、用不同的艺术构思,表现诚挚而深厚的友情。

  二、打破送别诗常规,不重在写当前的离别,却着意在写别后的情景。

  三、不写伤离,而以慰别为“主意”四、无恭维、无应酬,以抒情、写人见长。

边塞称世

  王昌龄是著名的边塞诗人,并在后代以边塞诗称世。而王昌龄边塞诗的艺术特色主要表现在如下几方面:

  其一,王昌龄善于采用心理描写,表现细腻多变的感情。

  王昌龄在诗中较早地抒写征夫心灵的一位诗人,为宋词对人物心理进行细腻刻划打下了基础。

  他或通过瞬间征夫的心理变化,描写他们跳动的心曲;或通过营中的歌舞声,对征夫的内心痛苦进行抒写;或者借助边关的特有的生活场景,写征夫内心的忧愁;或者借战争,写守边将士捍卫国家尊严的英雄气概。

  可以说感情的抒发非常细腻、真实。

  其二,王昌龄诗情景妙合,意与境浑。

  王昌龄去过边塞,真正看到了边塞的大漠、雄关、孤城、长云、雪山、烽火、羌笛等景象,因而在他的边塞诗中,组成了一幅非常壮美的自然景物的群体图。

  这些意象的上面附着了边塞将士的情与意,是特定环境中的特定物,即自然的物与将士的情两相交触,诗人还借助化无形为有形的艺术手法,构成了王昌龄边塞诗的情景妙合,意与境浑的艺术境界。

  他创造情景交融的意境美,使用了各种各样的方法。

  其一,选择某些富有特征性的景物,注入强烈的主观情感,促使景与情水***融,真善美高度统一。

  其二,既采用赋体,描写实景,又巧用直中含曲的方式,求得含蕴无穷的言外之意。

  其三,以苦心与孤诣,展开形象思维的翅膀,化无形为有形,变抽象为具体,使意境十分深蔚。

  其三,王昌龄诗内容简洁、明快、含蓄,具有很高的语言艺术成就。

  王昌龄的边塞诗,非常讲究语言的精炼,真正做到了言均意足,意蕴无穷。

  或简洁、或明快、或含蓄,让读者回味无穷。

  另外,王昌龄在艺术上精益求精,对每一句都精心地加以处理,没有闲笔,绝句的起句往往是骤响易彻,以雷鸣般的声势打开一个局面,如:“秦时明月汉时关”、“大漠风尘日色昏”、“青海长云暗雪山”、“琵琶起舞换新声”等等,都是单刀直入,开门见山,不过最妙的地方还不在于起句,而是在第三句。

  绝句一般的都要在第三句另辟新境,翻出新意,所以首二句要平缓些才便于翻上一层。

  王昌龄调既已高险,还能在第三句上就势一振,把思想感情再深入一步,实在是需要高超的艺术技巧。

表现手法

诗歌意境

  在艺术风格上,王昌龄的七绝以委婉含蓄为主要特色,表现曲折,意境深远。

  其中不少是用比兴、寄托手法,抒写了诗人对现实的揭露和幽怨,因而与屈原的《离骚》在精神上有一致之处。

  王昌龄诗亦善用典故。

  其《诗格》提出“诗有六式”,第五就是“用事”:“谓如己意而与事合。

  ”王诗用典不多,但往往用得巧妙而贴切,不露迹象。

  王昌龄很重视诗的境界,他的《诗格》提出“诗有三境”:“一曰物境,二曰情境,三曰意境。

  ”他反对意与景的分离:“若一向言意,诗中不妙及无味。

  景语若多,与意相兼不紧,虽理通亦无味。

  ”他很重视情与景的结合,认为:“凡诗,物色兼意下为好。

  若有物色,无意兴,虽巧亦无处用之。

  ”。

语言风格

  王昌龄的诗歌从语象选择、句式运用到语句组合三方面都体现了诗人对典雅劲健的语言艺术风格的追求。

  在语象选择方面,王昌龄多选用大的数词、有力度的动词、准确的形容词来表现有气势的大场景或有气魄的大胸怀,体现出了语言的力量美、气势美。

  在名词选择方面,王昌龄选择的是典雅的、典型的语象。

  王昌龄在诗中多使用短句、变形句式、紧缩复句。

  使语言有力量感、经济简练。

  王昌龄诗歌中的语句组合也体现着他简练清峻的语言风格。

  总结王昌龄的诗三大特点就是:语言简练而内涵丰富;文辞平易但句意险峻;意兴相兼、沉中见清。

修辞技法

  一、层层深入环环相扣,王昌龄善于运用层层深入的手法,反复渲染气氛,为突出主题服务。如《长信秋词五首》。

  二、典型情景画面生动,王昌龄极善于捕捉和概括典型情景,给人以真切的形象生动的画面感,如《从军行》,王昌龄以边塞为题材的七绝,其画面皆色彩浑厚,凝重,笔触粗犷。而在宫怨、闺怨诸作中,王昌龄则转变了画风,且不在是油画,而是工笔重彩的仕妇图与金壁辉煌的界画的组合。

  三、善用比兴深于寄托善用比兴,深于寄托,代表作如《长信怨》。

人物评价

  唐诗人岑参:少伯天才流丽,音唱疏远。

  唐文学家殷[:“风骨”的代表。

  唐文学家殷[在《河岳英灵集》:王维、昌龄、储光羲等二十四人,皆河岳英灵也。

  《全唐诗》:绪密而思清。

  明文学家王士贞:七言绝句,少伯与太白争胜毫厘,俱是神品。

  明诗人焦宏《诗评》:龙标、陇西,真七绝当家,足称连壁。

  明学者、诗人和诗歌评论家胡应麟:李写景入神,王言情造极。王宫词乐府,李不能为,李览胜纪行,王不能作。

  明诗人家胡应麟《诗薮》:余尝谓古诗、乐府后,惟太白诸绝近之;国风、离骚后,唯少伯诸绝近之。

  清诗文学家潘德舆《养一斋诗话》:七绝第一,其王龙标乎?右丞以淡而至浓,龙标以浓而至淡,皆圣手也。

  晚唐诗论家司空图:国初,上好文章,雅风特盛,沈宋始兴之后,杰出江宁,宏思于李杜。

  宋代诗人刘克庄《后村话语》:唐人《琉璃堂图》以昌龄为诗天子。

  明诗论家陆时雍《诗镜总论》:王昌龄多意而多用之,李太白寡意而寡用之。昌龄得之锤炼,太白出于自然,然而昌龄之意象深矣。

  明诗论家吴乔《围炉诗话》:王昌龄五古,或幽秀,或豪迈,或惨恻,或旷达,或刚正,或飘逸,不可物色。

  近代诗人学者闻一多:王昌龄为盛唐诗坛“个性最为显著”的两个作家之一(另一个是孟浩然)。

轶事典故

投笔从戎

  大约二十岁,王昌龄离开家乡,开始一段学道的经历。

  开元年间,正是盛唐气象的鼎盛时期,王昌龄在诗中对盛世景象竭尽全力、忠贞不已地加以歌颂。

  对盛世的信仰,正是王昌龄一生最坚实的信心、力量、希望和理想的源泉,以至日后长期身处谗枉和沦弃之境,也难以改变。

  火热的年代,像王昌龄这样有抱负的时代青年,只是把学道当成了一种好奇而已。

  不久他便到长安谋求发展,没见什么成效,于是他西出长安,投笔从戎,从此踏上西出长安,踏上出塞之路。

一片冰心

  王昌龄经过坚持不懈的追求,广泛精心的研读,终于在开元十五年,应进士试时一举登第,被授予秘书省校书郎。

  王昌龄终究心有不甘,他于开元二十二年再应博学宏词科的考试,并再次登第。

  然而,二次登第后官职仍旧未见升迁,仅被授予祀水尉。

  科场颇为得意,仕途却明显失意,王昌龄受到打击。

  在做了祀水尉五年后,即开元二十八年,他被远贬荒僻的岭南,任江宁丞。

  失意之后就是疏狂,就是放浪形骸。

  从长安赴江宁任所,他故意迟迟不去报到,在洛阳一住就是半年,每天借酒销愁。

  到江宁后,又曾去太湖、浙江一带游览。

  三天打鱼,两天晒网。

  这种明显以消极怠工作为反抗的手段,过于意气用事也实在容易授人以柄。

  著名的《芙蓉楼送辛渐二首》作于王昌龄赴任江宁丞之日,这时他正遭谤议,送别至友远行,当时凄切心情可想而知。

  临别所嘱,惟以玉壶冰心自明心迹。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诗里的南国烟雨和兀然傲立的孤峰,既是景语也是情语。

  王昌龄以忠节贞信作为人生困境中的一种道德自信和超越力量,同时也表明,他对时代的公正并未失去信心。

饮酒论诗

  一日,王之涣与高适、王昌龄到旗亭这个地方饮酒论诗。

  当时,有几名歌女也被叫来歌诗助兴。

  王昌龄首先提议:“我们几人在诗坛上也算小有名气了,但没有分出名次。

  今日可以听歌女都唱谁的诗,谁的诗被唱得多,谁就是第一。

  ”一位歌女光唱了王昌龄的两首绝句,又一歌女唱了高适的一首绝句。

  王、高二人都喜形于色。

  王之涣说:“这两个歌女都是唱的下俚之曲。

  ”说着指着一位最漂亮的歌女说:“且听这位所歌何人?”果然檀板一响,宛转的歌喉悠然而起:“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正是王之涣的得意之作《凉州词》。

  歌女又唱了两首绝句,都是王之涣的作品,三人相视大笑。

失孟交李

  王昌龄在襄阳与孟浩然一见,孟浩然因旧疾复发而死。

  王昌龄因此在离开的路上很悲伤,没有想到在巴陵意外的遇见李白,当时李白正在被流放夜郎的途中。

  他们俩一见如故,在江边的小船上,边泛舟边吟酒,畅谈文坛圈里的交往故事。

  临别,王昌龄写了一首诗《巴陵送李十二》送李白:“摇曳巴陵洲渚分,清江传语便风闻。

  山长不见秋城色,日暮蒹葭空水云。

  ”李白对王昌龄的友情也念念不忘。

  后来听说王昌龄被贬为龙标尉,特地写诗寄送,予以安慰。

  李白的诗《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

冤死途中

  755年安史之乱爆发,756年,59岁的王昌龄辗转回老家途中,经亳州,被亳州刺史闾丘晓杀害。

  闾丘晓为什么要杀害王昌龄?史书记载甚少,留下千古之谜。

  但元人辛文房《唐才子传》卷二“王昌龄”名下,有一句发人深思的话:“以刀火之际归乡里,为刺史闾丘晓所忌而杀”。

  公元757年,张镐奉命平定“安史之乱”。

  这年秋天,为解宋州(今河南商丘一带)之围,令亳州刺史闾丘晓率兵救援。

  为人傲慢、刚愎自用的闾丘晓,看不起布衣出身的张镐,更怕仗打败了“祸及于己”,于是故意拖延时间,按兵不动,致使贻误战机,宋州陷落。

  张镐以贻误军机罪,处死闾丘晓。

  在行刑时,闾丘晓露出一幅可怜相,乞求张镐放他一条生路:“有亲,乞贷余命”,意思是家有老母需要赡养。

  张镐不愧是宰相之材,一句话就把闾丘晓挡了回去:“王昌龄之亲,欲与谁养?”。

人物争议

  王昌龄的籍贯,有太原、京兆两说。

  《旧唐书》本传云王昌龄为京兆(即唐京师长安,今陕西省西安市)人,大概是因为他在《别李浦之京》诗中说:“故园今在霸陵西”,又有《霸上闲居》之作。

  而《新唐书文苑传》称其为江宁人,或为误会。

  殷[《河岳英灵集》又称"太原王昌龄"。

  唐代许多山西诗人因为长安、洛阳为当时文化中心,多游长安、洛阳,有的甚至多年住于京城长安,不能因为居住在京城便说他们为京城人。

  《河岳英灵集》为唐人殷[所编著的唐人诗集,载王昌龄为太原人,《唐才子传》也认为王昌龄为太原人。

亲属成员

个人作品

  王昌龄一生创作将近200首诗作,留下来的有181首。

  在他为数不多的诗作中,送别诗有五十二首,占了四分之一左右。

  七绝七十四首占盛唐的绝句的六分之一。

  有《王昌龄集》留世,集六卷,今编诗四卷。

王昌龄的《出塞》的写作背景是?

  【王昌龄出塞的写作背景】

    《出塞》是王昌龄早年赴西域时所作,《出塞》是乐府旧题。

  王昌龄所处的时代,正值盛唐,这一时期,唐在对帆圆外战争中屡屡取胜,全民族的自信心极强,边塞诗人的作品中,多能体现一种慷慨激昂的向上精神,和克敌制胜的强烈自信。

  同时,频繁的边塞战争,也使人民不堪重负,渴望和平,《出塞》正是反映了人民的这种和平愿望。

    组诗的第二首,《全唐诗》同时也录入李白诗作下,作《从军行》或《军行》。

  [5]但《李白全集校注汇释集评》没有《军行》一首。

  历来对此诗真实作者存有不同意见。

  出塞二首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骝马新跨白玉鞍,战罢沙场月色寒。

    城头铁鼓穗旦声犹振,匣里金刀血未干。

  【注释】

    1.但使:只要。

    2.龙城飞将:《汉书·卫青霍去病传》载,元光六年(前129年),卫青为车骑将军,出上谷,至笼城,斩首虏数百。

  笼城,颜师古注曰:“笼”与“龙”同。

  龙城飞将指的是卫青奇袭龙城的事情。

  其中,有人认为龙城飞将中飞将指的是汉飞将军李广,龙城是唐代的卢龙城(卢龙城就是汉代的李广练兵之地,在今河北省喜峰口附近一带,为汉代右北平郡所在地),纵观李广一生主要的时间都在抗击匈奴,防止匈奴掠边,其中每次匈奴重点进攻的.汉地天子几乎都是派遣李广为太守,所以这种说法也不无道理。

    3.不教:不叫,不让。教,让。

    4.胡马:指侵扰内地的外族骑兵。

    5.度:越过。

  在漫长的边防线上,战争一直没有停止过,去边防线打仗的战士也还没有回来。

  要是攻袭龙城的大将军卫青和飞将军李广今天还依然态族塌健在,绝不会让敌人的军队翻过阴山。

  【译文】

    依旧是秦汉时期的明月和边关,守边御敌鏖战万里征人未回还。

    倘若龙城的飞将李广如今还在,绝不许匈奴南下牧马度过阴山。

    将军刚跨上配了白玉鞍的宝马出战,战斗结束后战场上只剩下凄凉的月色。

    城头上的战鼓还在旷野里震荡回响,将军刀匣里的宝刀上的血迹仍然没干。

提交信息测一测您提升学历详细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