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有氧呼吸教案设计范文:什么是高中生物有氧呼吸教案设计范文?

作者:卢鸿鹏时间:2023-07-23 14:11:10

导读:" 高中生物有氧呼吸教案设计范文:什么是高中生物有氧呼吸教案设计范文?1.引言-高中生物教学中,有氧呼吸是一个重要的概念。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有氧呼吸的过程和原理,教案设计是必不可少的。-本文将介绍一个高中生物有氧呼吸教案设计的范文,旨在帮助教师们更好地规"

高中生物有氧呼吸教案设计范文:什么是高中生物有氧呼吸教案设计范文?

1.引言

  -高中生物教学中,有氧呼吸是一个重要的概念。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有氧呼吸的过程和原理,教案设计是必不可少的。

  -本文将介绍一个高中生物有氧呼吸教案设计的范文,旨在帮助教师们更好地规划和组织有氧呼吸的教学内容。

2.概述有氧呼吸

  -有氧呼吸是指细胞利用氧气氧化有机物质,产生能量和二氧化碳的过程。

  -有氧呼吸是生物体能量代谢的重要环节,它发生在线粒体内,包括三个主要步骤:糖酵解、三羧酸循环和氧化磷酸化。

3.教学目标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能够理解有氧呼吸的定义和基本原理。

  -学生将能够描述有氧呼吸的三个主要步骤和其在能量代谢中的作用。

  -学生将能够分析有氧呼吸与无氧呼吸的区别和联系。

4.教学内容和活动设计

-活动一:引入有氧呼吸的概念(15分钟)

  -教师通过展示有氧呼吸的示意图,引发学生对有氧呼吸的认知和兴趣。

  -教师提出问题,如“什么是有氧呼吸?”“有氧呼吸与无氧呼吸有什么区别?”等,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

-活动二:有氧呼吸的三个主要步骤(30分钟)

  -教师通过PPT演示或实验示范,介绍有氧呼吸的三个主要步骤:糖酵解、三羧酸循环和氧化磷酸化。

  -学生分组进行小组讨论,总结每个步骤的关键反应和产物,并展示给全班。

-活动三:有氧呼吸与无氧呼吸的区别和联系(25分钟)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比较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区别和联系。

  -学生通过实例分析,了解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在不同环境条件下的应用和效果。

5.教学评估

  -教师通过课堂参与度、小组讨论的表现和问题回答的准确性等多种方式进行教学评估。

  -学生通过小组展示、问题回答和完成教学任务等方式进行自我评估。

6.总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对有氧呼吸的定义、基本原理和三个主要步骤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学生了解了有氧呼吸与无氧呼吸的区别和联系,掌握了有氧呼吸在能量代谢中的重要作用。

  -教案设计的范文为教师们提供了一个参考,帮助他们更好地设计和组织有氧呼吸的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果。

生物的呼吸作用教案 有氧呼吸的过程;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异同;呼吸

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异同

  有氧呼吸是指细胞在氧的参与下,通过酶的催化作用,把糖类等有机物彻底氧化分解,产生出二氧化碳和水,同时释放出大量能量的过程。

  有氧呼吸是高等动物和植物进行呼吸作用的主要形式,因此,通常所说的呼吸作用就是指有氧呼吸。

  细胞进行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是线粒体。

  一般说来,葡萄糖是细胞进行有氧呼吸时最常利用的物质。

  无氧呼吸一般是指细胞在无氧(缺氧)条件下,通过酶的催化作用,把葡萄糖等有机物质分解成为不彻底的氧化产物,同时释放出少量能量的过程。这个过程对于高等植物、高等动物亩毁和人来说,称为无氧呼吸

一区别

无氧呼吸:

  指生活细胞对有机物进行的不完全的氧化。

  这个过程没有分子氧参与,其氧化后的不完全氧化产物主要是酒精。

  总反应式:C6H12O6→2C2H5OH 2CO2 226千焦耳(54千卡)在高等植物中常将无氧呼吸称为发酵。

  其不完全氧化产物为酒精时,称为酒精发酵;为乳酸则称为乳酸发酵。

  在缺氧条件下,只能进行无氧呼吸,暂时维持其生命活动。

  无氧呼吸最终会使植物受到危害,其原因,一方面可能是由于有机物进行不完全氧化、产生的能量较少。

  于是,由于巴斯德效应,加速糖酵解速率,以补偿低的ATP产额。

  随之又会造成不完全氧化产物的积累,对细胞产生毒性;此外,也加速了对糖的消耗,有耗尽呼吸底物的危险。

有氧呼吸:

  有氧呼吸是指细胞在氧气的参与下,通过酶的催化作用,把糖类等有机物彻底氧化分解,产生出二氧化碳和水,同时释放出大量的能量的过程。有氧呼吸是高等动植物进行呼吸作用的主要形式。

无氧呼吸公式:

酒精发酵:C6H12O6----2C2H5OH 2CO2 能量

(横线应改为箭头,上标:酶)

乳酸发酵:C6H12O6----2C3H6O3 能量

(横线应改为箭头,上标:酶)

有氧呼吸公式:

C6H12O6 6H2O 6O2酶→6CO2 12H2O 38ATP

有氧呼吸主要在线粒体内,而无氧呼吸主要在细胞基质内.

有氧呼吸需要分子氧参加,而无氧呼吸不需要分子氧参加

有氧呼吸分解产物是二氧化碳和水,无氧呼吸分解产物是:酒精或者乳酸

有氧呼吸释放能量较多,有氧呼吸释放能量较少.

二、联系

  仔细分析呼吸作用的过程,我们不难发现,两种呼吸类型也是有共同点的。

  1.从物质和能量的变化看,两者都是分解有机物释放能量。

  2.从反应过程来看,这两种呼吸类型的第一步反应,都是在细胞质基质中把葡萄糖分解成丙酮酸。

  3.从生物进化的角度看,原始地球的大气不含氧气。

  所以,那时候的生物的呼吸方式都为无氧呼吸。

  当蓝藻等自养型生物出现以后,大气中有了氧气,才出现了有氧呼吸。

  可见,有氧呼吸是在无氧呼吸的基础上发展而成的。

三、优劣

  从能量供应角度看,有氧呼吸每分解1mol葡萄糖,可以释放2870kJ的能量。

  而无氧呼吸分解1mol葡萄糖漏颂,只能释放196.65kJ的能量。

  对于需氧型生物来说,生命活动所需要的能量,大部分由有氧呼吸提供,无氧呼吸所提供的能量无法满足维持生物生命活动的需要。

  所以,对迅搜备于提供能量来说,有氧呼吸要优于无氧呼吸。

精选高中生物教案范文三篇

    讨论细胞中结构与功能的统一性、部分与整体的统一性。以下是我为您整理的精选高中生物教案范文三篇,供您参考,更多详细内容请点击教案栏目查看。

  篇一:细胞器

  【考点解读】

    1.举例说出几种细胞器的结构和功能。

    2.简述细胞膜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3.制作临时装片,使用高倍显微镜观察叶绿体和线粒体。悄搜

    4.讨论细胞中结构与功能的统一性、部分与整体的统一性。

  学习重点

    1.几种主要细胞器的结构和功能。

    2.细胞膜系统的结构悔运饥和功能。

  学习难点

    1.细胞器之间的协调配合。

    2.制作人的口腔上皮细胞临时装片,使用高倍显微镜观察线粒体。

  【学习要点】

  [学习要求]

  1.举例说出常见细胞器的结构和功能

  2.认同细胞器在结构和功能是一个统一的整体

  3.生物膜系统

  【教学过程】

  【自主学习】

  [自主学习]

  1.分离细胞器常用的方法是

  2.线粒体是细胞进行的主要场所,叶绿体是的细胞

  含有的细胞器,内质网是细胞内蛋白质合成和 ,以及的

    “车间”。

  3.核糖体的功能是     ,其存在部位有的在上,有的在

    中。

  4.细胞内能生成水的细胞器有:、 以及

  5.液泡主要存在于中,内有,含有 、

  、和等物质,可以调节,充盈的液

    泡还可以使。

    6.中心体是由  以及组成。

  7.细胞质基质的主要成份有、、、、和

    等组成。是的主要场所。

  8.是专一性染线粒体的,可以使中的

    呈现,而接近。

  9.常见的分泌蛋白有    、    、    ;分泌蛋白最初是在

  中由形成肽链,肽链进入内质网中进行,形成有一定

    的蛋白质。内质网可以鼓出由膜形成的,包裹着要运输的,离

    开内质网,到达。还能对蛋白质做进一步的,然后

    形成包裹着蛋白质的。最后经过把蛋白质分泌到细胞外。

  大体过程:核糖体→→→细胞膜→细胞外

    10.生物膜系统包碧返括和、等结构。这些

  生物膜的很相似,在上紧

    密联系进,一步体现了细胞内的协调配合。

  【课堂讨论】

  一、细胞质

  细胞质包括哪两部分?

  二、实验

  用高倍镜观察叶绿体和线粒体

  1、实验原理

  2、目的要求

  3、材料用具

  (观察叶绿体关键是选材,最好用黑藻幼叶)

  4、方法步骤

  三、细胞器之间的分工

  1、细胞器有哪些?

  2、分离各种细胞器的方法?

  3、观察课本p45、p46线粒体、叶绿体、内质网、高尔基体结构图

  4、观察课本p46页亚显微结构模式图,识别各种细胞器

  四、细胞器之间的协调配合

  资料分析

  课本p48分泌蛋白的合成和运输

  1、分泌蛋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如________、________

    和一部分___________。

  2、分泌蛋白的合成和运输过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加工、“出芽”→囊泡→_____________→进一步修饰加工→囊泡→___________

    _→细胞外加工和运输过程中,需要消耗来自____________的能量。

  1、由膜构成的囊泡像潜艇在细胞中起运输作用,而__________________起重要

    的交通枢纽作用。

  五、细胞器之间的比较

  1、含有双层膜的细胞器?

  2、含有单层膜的细胞器?

  3、无膜的细胞器?

  4、与能量转换有关的细胞器?

  5、与分泌蛋白合成有关的细胞器?

  6、能产生水的细胞器?

  7、高等植物细胞特有的细胞器?

  8、高等动物和低等植物特有的细胞器?

  9、高等动植物细胞都有,但功能不同的细胞器?

  10、真、原核生物都有的细胞器?

  五、细胞的生物膜系统

  1、生物膜系统的概念是什么?

  2、生物膜系统的有什么重要作用?

  [小结]

  一、几种细胞器的功能

  1、线粒体:(呈粒状、棒状,具有双层膜,普遍存在于动、植物细胞中,内有

  少量dna和rna内膜突起形成嵴,内膜、基质和基粒中有许多种与

  有氧呼吸有关的酶),线粒体是细胞进行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生命

  活动所需要的能量,大约95%来自线粒体,是细胞的“动力车间”

  2、叶绿体:(呈扁平的椭球形或球形,具有双层膜,主要存在绿色植物叶肉细

  胞里),叶绿体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细胞器,是植物细胞的“养

  料制造车间”和“能量转换站”,(含有叶绿素和类胡萝卜素,

    还有少量dna和rna,叶绿素分布在基粒片层的膜上。在片层结

    构的膜上和叶绿体内的基质中,含有光合作用需要的酶)。

    3、核糖体:椭球形粒状小体,有些附着在内质网上,有些游离在细胞质基质中。

    是细胞内将氨基酸合成蛋白质的场所。

    4、内质网:由膜结构连接而成的网状物。是细胞内蛋白质合成和加工,以及脂质

    合成的“车间”。(有一种说法为,蛋白质的运输通道)

  5、高尔基体:在植物细胞中与细胞壁的形成有关,在动物细胞中与蛋白质(分

    泌蛋白)的加工、分类运输有关。

  6、中心体:每个中心体含两个中心粒,呈垂直排列,存在于动物细胞和低等植

    物细胞,与细胞的有丝分裂有关。

    7、液泡:主要存在于成熟植物细胞中,液泡内有细胞液。化学成分:有机酸、

    生物碱、糖类、蛋白质、无机盐、色素等。有维持细胞形态、储存养

    料、调节细胞渗透吸水的作用。

  8、溶酶体:有“消化车间”之称,内含多种水解酶,能分解衰老、损伤的细胞

    器,吞噬并杀死侵入细胞的病毒或病菌。

  二、分泌蛋白的合成和运输:

  核糖体(合成肽链)→内质网(加工成具有一定空间结构的蛋白质)→高尔基体

    (进一步修饰加工、包装、分泌)→囊泡→细胞膜→细胞外整个过程还需要线粒体供能。

  篇二:基因对性状的控制

  1.学习目标

  (1)说出中心法则的发展历程,明确中心法则——遗传信息流向的途径:

    ①从dna流向dna(dna自我复制);②从dna流向rna,进而流向蛋白质(转录和翻译);③从rna流向rna(rna自我复制);④从rna流向dna(逆转录)。

    (2)举例说明基因、蛋白质与性状的关系。

    (3)举例说明基因间的相互作用及对生物性状的精细调控。

  2.学习建议

    1.本节主要介绍了中心法则和基因、蛋白质与性状的关系两部分内容,在“中心法则”的学习中,可充分运用教材中的“资料分析”,探究中心法则的提出和完善过程。

    2.关于基因、蛋白质和性状的关系的内容,比较复杂,也较抽象。

  学习过程中要从遗传现象的实例入手,分析其本质原因,归纳总结三者间的关系。

  运用两类遗传现象的实例:一类是豌豆的圆粒与皱粒、白化病和侏儒症等实例,说明基因通过控制酶或激素的合成来控制细胞代谢过程,从而控制生物性状;另一类是类似囊性纤维病、镰刀型细胞贫血症等实例,说明基因通过控制结构蛋白的合成,从而直接控制性状。

  最后得出结论:基因控制性状是通过控制蛋白质的合成来实现的。

  再通过“人的身高”等事例,了解多基因对性状的控制以及环境对性状的影响等知识。

  自我测评

  一、选择题

    1.下列各项中,正确的是(  )。

  a.1982年科学家发现rna可复制

  b.1957年科学家发现疯牛病是一种结构异常的蛋白质引起的

  c.1965年,克里克提出中心法则

  d.1970年科学家发现逆转录酶

    2.揭示生物体内遗传信息传递一般规律的是(  )。

  a.基因的遗传定律  b.碱基互补配对原则

  c.中心法则     d.自然选择学说

    3.囊性纤维病的实例可以说明(  )。

  a.基因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来控制代谢过程,进而控制生物体的性状

  b.dna中某个碱基发生改变,生物体合成的蛋白质必然改变

  c.基因通过控制激素的合成,控制生物体的性状

  d.基因通过控制蛋白质的结构直接控制生物体的性状

    4.甜豌豆的紫花对白花是一对相对性状,由非同源染色体上的两对基因共同控制,只有当同时存在两个显性基因(a和b)时,花中的紫色素才能合成。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一种性状只能由一种基因控制   b.基因在控制生物体的性状上是互不干扰的

  c.每种性状都是由两个基因控制的  d.基因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

    5.遗传学家曾做过这样的实验:长翅果蝇幼虫正常培养温度为25℃,将孵化后4~7d的长翅果蝇幼虫,在35~37℃处理6~24h后,得到了某些残翅果蝇;这些残翅果蝇在正常环境温度下产生的后代仍然是长翅果蝇。此实验不能说明(  )。

  a.环境条件的改变可以引起生物性状的改变

  b.控制长翅果蝇的基因的表达受温度影响

  c.基因控制生物体性状时受环境影响

  d.翅的发育过程经过酶的催化作用

    6.当克里克提出遗传信息传递的中心法则后,人们又通过科学研究对中心法则进行的补充包括(  )。

  ①dna复制 ②rna复制 ③蛋白质的复制 ④转录 ⑤逆转录 ⑥翻译

  a.①②③  b.④⑤⑥  c.②③⑤  d.①④⑤

    7.下列有关细胞质基因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细胞质基因存在于所有的细胞器中

  b.细胞质基因存在于线粒体和叶绿体中

  c.细胞质基因能进行半自主自我复制

  d.细胞质基因控制的遗传病只能通过母亲传递给子代

    8.观赏植物藏报春,在20~25℃的条件下,红色(a)对白色(a)为显性,基因型为aa或aa的藏报春开红花,基因型为aa的藏报春开白花。但是,如果把开红花的藏报春移到30℃条件下,虽然基因型仍为aa或aa,但新开的花全是白色的,这说明(  )。

  a.基因完全决定性状

  b.基因对性状的控制受到环境因素的影响

  c.基因型相同,环境条件改变,性状一定改变

  d.每种植物在环境条件改变时都能开多种颜色的花

    9.在豌豆粒中,由于控制合成淀粉分支酶的基因中插入外来dna片段而不能合成淀粉分支酶,使得豌豆粒不能合成淀粉而变得皱缩。此事实说明(  )。

  a.基因是生物体性状的载体

  b.基因能直接控制生物体的性状

  c.基因可以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控制生物性状

  d.基因可以通过控制蛋白质结构来控制生物性状

    10.下列各项中,属于基因通过控制蛋白质分子结构直接控制生物性状的实例是(  )。

  ①人类的白化病  ②囊性纤维病  ③苯丙酮尿症  ④镰刀型细胞贫血症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11.下列各项中,不是蛋白质合成所必需的是(  )。

  a.mrna  b.核糖体  c.trna  d.内质网

    12.下列关于基因与性状的关系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

  a.很多情况下一个基因决定一个性状

  b.有的情况下多个基因决定一个性状

  c.有的情况下一个基因决定多个性状

  d.生物体的性状不会受到环境影响

    13.逆转录过程的发现对克里克提出的中心法则来说是(  )。

  a.完全否定      b.毫无意义

  c.补充和更加完善   d.彻底完善

    14.导致囊性纤维病变的根本原因是(  )。

  a.cftr基因缺失3个碱基  b.cftr蛋白结构异常

  c.支气管中黏液增多   d.细菌繁殖,肺部感染

    15.同一株水毛茛,裸露在空气中的叶和浸在水中的叶,表现出了两种不同的形态。下列各项中,对此说法正确的是(  )。

  a.水上部分只含有控制形成宽形叶的基因

  b.水下部分只含有控制形成窄形叶的基因

  c.水上部分既含有形成宽形叶的基因,也含有形成窄形叶的基因

  d.基因相同则性状相同,基因不同则性状不同

  二、非选择题

    16.(xx年江苏省高考题)艾滋病(aids)是目前威胁人类生命的重要疾病之一。

  能导致艾滋病的hiv病毒是rna病毒。

  它感染人的t淋巴细胞,导致人的免疫力下降,使患者死于广泛感染。

  请回答下面的问题。

    (1)该病毒进入细胞后,能以      为模板,在酶的作用下合成      ,并整合于人的基因组中。

    (2)整合后它按照      原则进行复制,又能以      为模板合成      ,并进而通过      过程合成病毒蛋白。

    (3)如果将病毒置于细胞外,该病毒不能繁殖,原因是            。

    17.已知甲、乙、丙三种病毒,它们的遗传信息传递和表达过程如下图。请根据图回答下面的问题。

  (1)这三种病毒的遗传物质依次是:

    甲           ;乙           ;丙           。

  (2)过程3、10表示           ;

  过程6表示           ;

  过程1、4、8、11表示           ;

  过程2、5、9表示           ;

    过程7表示           ,此过程需要有           的作用。

  (3)用简略图表示这三种病毒中遗传信息的传递和表达过程:

    甲:                      。

    乙:                      。

    丙:                      。

    18.如下图所示,在a、b两试管内加入的dna都含有30个碱基对,其他试管加入的rna,在适宜的条件下培养一段时间后,发现只有前四个试管内有产物生成。请根据图回答下面的问题。

    (1)能形成rna的试管是    ;若c、d、e试管中加入的信使rna都是由此产生的,则这些rna分子中均含    个碱基,最多有    个密码子。

  (2)写出试管中的产物名称:

    a        ;b        ;c        ;d        。

  (3)a、b两试管内的dna在作模板时的区别是

    。

    (4)若想在e试管内获取多肽,还应加入的物质是        。

  19.右图是囊性纤维病的病因图解,据图回答:

    (1)基因是指              。基因中的    代表遗传信息,如图中所示形成的cftr蛋白质结构异常的原因是       。

  (2)此种病例所涉及的是      基因对生物性状的控制,事实上,基因与性状并不是简单的线性关系,基因与     、基因与    、基因与

    之间存在着复杂的相互作用。

    (3)通过图解可以看出基因能通过      直接控制生物体的性状。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d 2.c 3.d 4.d 5.d 6.c 7.a 8.b 9.c 10.d 11.d 12.d 13.c 14.a 15.c

  二、非选择题

  16.(1)rna 逆转录酶 dna(2)碱基互补配对 dnamrna 翻译(3)病毒本身缺乏繁殖所需要的原料、能量和酶等

  17.(1)dna rna rna(2)dna复制 rna复制 转录 翻译 逆转录逆转录酶(3)如图所示:

  18.(1)b c 30 10(2)dna rna rna dna(3)前者的两链均作模板,后者只有一条链的片段作模板(4)转运rna

  19.(1)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 碱基排列顺序 基因缺失了3个碱基

  (2)单个 基因 基因产物 环境(3)控制蛋白质的结构

  篇三:孟德尔豌豆杂交实验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孟德尔两对相对性状的杂交试验(a:知道)。

    (2)两对相对性状与两对等位基因的关系(b:识记)。

    (3)两对相对性状的遗传实验,f2中的性状分离比例(b:识记)。

    (4)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及其在实践中的应用(c:理解)。

    (5)孟德尔获得成功的原因(c:理解)。

  2.能力目标

    (1)通过配子形成与减数分裂的联系,训练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

    (2)通过自由组合定律在实践中的应用及有关习题训练,使学生掌握应用自由组合定律解遗传题的技能、技巧。

  二、重点?实施方案

  1.重点

    (1)对自由组合现象的解释。

    (2)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

    (3)孟德尔获得成功的原因。

  2.实施方案

    (1)结合减数分裂过程精讲自由组合现象的解释及实质。

    (2)使用挂图、投影、多媒体进行直观教学。

    (3)使用表格进行归纳总结。

  三、难点?突破策略

    1.难点:*对自由组合现象的解释。

  2.突破策略

    (1)使用多媒体课件形象的体现由于非等位基因的自由组合导致性状的自由组合。

    (2)应用概率知识让学生理解不同配子的随机组合,从而出现性状比例9∶3∶3∶1。

  四、教具准备:

    1.豌豆杂交试验挂图;2.投影片;3.多媒体课件。

  五、学法指导

    本节内容与前面知识联系非常密切,在教学中指导学生边复习回忆所学内容,如减数分裂、生殖、发育、基因及基因对性状的控制等,边理解掌握孟德尔杂交试验现象及解释、测交验证、本质等,最终理解外在现象和内在本质相统—的观点,同时也为以后学习“生物的变异”打下扎实的理论基础。

  六、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教学程序

  导言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

    孟德尔发现并总结出基因的分离定律,只研究了一对等位基因控制的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

  但任何生物都不是只有一种性状,而是具有许多种性状,如豌豆在茎的高度上有高茎和矮茎;在种子的颜色上有黄色和绿色;在种子的形状上有圆粒和皱粒;在花的颜色上有红色和白色等等。

  那么,当两对或两对以上的相对性状同时考虑时,它们又遵循怎样的遗传规律呢?孟德尔通过豌豆的两对相对性状杂交试验,总结出了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

  [二]教学目标达成过程

  (一)两对相对性状的遗传试验

    学生活动:阅读并分析教材p9。

  教师列出如下讨论题纲:

  (1)孟德尔以豌豆的哪两对相对性状进行

  实验的?

  (2)fl代的表现型是什么?说明了什么问题?

  (3)f2代的表现型是什么?比值是多少?为什

  么出现了两种新的性状?

  (4)分析每对性状的遗传是否遵循基因的分

  离定律?

  学生展开热烈的讨论并自由回答,教师不

  忙于评判谁对谁错,出示挂图“黄色圆粒豌豆

  和绿色皱粒豌豆的杂交试验”,对实验过程和

  结果进行指导分析:

  (1)相对性状指同一生物同一性状的

  不同表现类型,不能把黄与圆、绿与皱看

    作相对性状。

  (2)fl代全为黄色圆粒,说明黄色对绿

    色为显性,圆粒对皱粒为显性。

  (3)f2代有四种表现型:黄色圆粒、黄

  色皱粒、绿色圆粒、绿色皱粒,前后代比

  较发现,出现了亲代不曾有的新性状--黄

  色皱粒和绿色圆粒,这又恰恰是两亲本不

    同性状的重新组合类型。这四种表现型比

  为9∶3∶3∶l,恰是(3∶1)2的展开,表明

    不同性状的组合是自由的、随机的。那么,

  孟德尔是如何解释这一现象的呢?

  (二)对自由组合现象的解释

  (1)孟德尔研究控制两对相对性状的基

  因是位于一对还是两对同源染色体上?

  (2)孟德尔假设黄色圆粒和绿色皱粒两

  纯种亲本的基因型是什么?推出fl代的基因型是什么?

  (3)f1代在产生配子时,两对等位基因如何分配到配子中?产生几种配子类型?

  (4)f2代的基因型和表现型各是什么?数量比为多少?

    学生讨论、总结归纳并争先恐后回答,教师给予肯定并鼓励。

  教师强调:

  (1)黄色圆粒和绿色皱粒这两对相对性状是由

  两对等位基因控制的,这两对等位基因分别位于两

  对不同的同源染色体上,其中用y表示黄色,y表示

    绿色;r表示圆粒,r表示皱粒。因此,两亲本的基

    因型分别为:yyrr和yyrr。

  板图显示:

    它们的配子分别是yr和yr,所以fl的基因型为yyrr,y对y显性,r对r显性,所以fl代全部为黄色圆粒。

    (2)f1代产生配子时,y与y、r与r要分离,孟德尔认为与此同时,不同对的基因之间可以自由组合,也就是y可以与r或r组合,y也可以与r或r组合。

    教师使用多媒体课件,让学生在动态中理解等位基因的分离和不同对基因之间的组合是彼此独立的、互不干扰的。所以f1产生的雌雄配子各有四种,即yr、yr、yr、yr,并且它们之间的数量比接近于l∶1∶1∶l。

    (3)受精作用时,由于雌雄配子的结合是随机的。因此,结合方式有16种,其中基因型有9种,表现型有4种。

  学生活动:自己推演黄色圆粒豌豆和绿色皱粒豌豆的杂交试验分析图解,并归纳总结f2代的基因型和表现型的规律,由一学生上黑板完成,结果如下左图:

    师生对f2代进行归纳,得出这样的三角规律来。

  a.四种表现型出现在各三角形中,如上右图:

  黄色圆粒(y—1)出现于最大的三角形的三角和三边上(yyrr、yyrr、yyrr、yyrr);

  黄色皱粒(y—rr)出现于次大三角形的三个角上(yyrr、yyrr);

  绿色圆粒(yyr_)出现于第三大三角形的三个角上(yyrr、yyrr);

    绿色皱粒(yyrr)出现于小三角形内(yyrr)。

  b.基因型:九种基因型中的纯合体(yyrr、yyrr、yyrr、yyrr)与两对基因的杂合体(yyrr)各位于一对角线上,如下左图:

  一对基因的杂合体以纯合体对角线为轴而对称,见上右图:

  c.九种基因型可作如下规律性的排列(用f2中两对基因组合方式及比率相乘的方法得出如下结果),每种基因型前的系数即为其比例数,见下表:

  [三]教学目标巩固

  1.一个基因型为yyrr的精原细胞和一个

  同样基因型的卵原细胞,按照自由组合定律遗传,各能产生几种类型的精子和卵细胞()

  a.2种和1种b.4种和4种

  c.4种和1种d.2种和2种

  分析:由于一个精原细胞经减数分裂可产

    生四个精子,其中两两精子的基因组成相同,而一个卵原细胞减数分裂只能产生一个卵细胞。

  答案:a

  2.在两对相对性状独立遗传的实验中,f2代里能稳定遗传和重组型个体所占比例是()

  a.9/16和l/2b.1/16和3/16c.1/8和l/4d.1/4和3/8

    分析:f2代里能稳定遗传意味是纯合体,共有4种,在16种组合里占1/4;重组型意味着是变异类型(与亲代不同的),共有6种,在16种组合里占3/8。

  答案:d

  [四]布置作业

  l.p12复习题,第一题

  2.具有两对相对性状的植株个体杂交,按自由组合定律遗传,f1只有一种表现型,那么f2代出现重组类型中能稳定遗传的个体占总数的()

  a.1/16b.2/16c.3/16d.4/16

  答案:b

  3.某生物体细胞中有3对同源染色体,经减数分裂产生的只含有父方染色体的配子占配子总数的()

  a.l/2b.1/4c.1/6d.1/8

  答案:d

  4.将基因型为aabb玉米的花粉传给基因型为aabb的雌蕊,所得到的籽粒,其胚的基因型最多有()

  a.3种b.4种c.6种d.9种

  答案:b

  总结

    本节课我们重点学习了孟德尔两对相对性状的遗传试验及对试验的解释,通过学习应该掌握子二代出现新性状是由于遗传过程中不同对基因之间发生了组合。应该对子二代中9种基因型和4种表现型的规律进行理解记忆,以便在以后的解题过程中直接运用。

高二生物上册教案五篇

1.高二生物上册教案

  一、教学目标:

    【知识】初步了解分子与生物学和备之间的关系了解中国合成牛胰岛素事件。

    【技能】培养分析分析资料的能力。

    【情感与态度】了解中国是首个人工合成有生物活性的有机物的国家,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初步了解分子生物学的成果,帮助学生树立学习的目标;阅读访谈,学习科学家们实事求是、艰苦钻研的精神。

  二、教学过程:

    (一)以概述《细胞与分子》模块作为引入。

    师:比较初中阶段所学习的生物知识特点,大家拿到课本可能会想,初中的时候不是已经学过细胞了吗?为什么高中还要再学呢?初中的生物知识着重让学生了解生物学的大概情况,而且因为学生没有相关的化学知识和足够的空间想象能力,所以很多知识在初中阶段是没有办法说明白的。

  就拿细胞结构来说吧,初中的时候,老师只能让学生知道动物细胞是由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构成,至于细胞为什么是有生命的,细胞是怎么样生活的,都没有办法说得清楚。

  只有在同学们在初三、高一学习了化学的基础知识后我们才可以对生命进一步的学习。

  学习科学就是这样,当你掌握的知识越多时候,反而觉得自己不知道的东西就更多。

    这个学期开设的《分子与细胞》模块,将为我们在化学分子的层面上,解释细胞的结构以及生命活动。解答在初中阶段没有办法解开的谜团,也为后面的学习打下基础。

  (二)人工合成牛胰岛素事件以及科学家访谈录

    师:要了解分子与生物学之间的关系,我们先来看一个我们国家在这方面的杰出成果。(展示出我国人工合成牛胰岛素的背景资料)。

  学生阅读背景资料和阅读课文中的访谈录,以问题引导:人工合成牛胰岛素在生物学上有什么重大的意义?从访谈录中,你认为造就了这次成功的因素是什么?阅读完了这些资料,你觉得对于你学习高中生物,在方法上有什么启发呢?

  (三)简单介绍高中生物的教材、学习方法和意义

    1.教材分为必修3个模块、选修3个模块。必修:分子与细胞、遗传与进化、稳态与环境,简述三者之间知识结构上的关系;必修:

    2.高中新教材的特点:需要学生更多的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增加了探究活动(什么是探究活动、探究活动的流程:发现问题,作出假设,设计实验,作出结论)、模型制作等,这些都要求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活动。

    3.学习生物学的意义:生物学在现代社会中的地位和相关领域的成果,各个学科之间的边界已经模糊,而出现了多学科的交叉;学习生物学不仅仅是知识的互动,更加是能力培养和思维方式不断完善的过程。

2.高二生物上册教案

  一、知识方面

  1、使学生理解矿质元素的概念,了解植物必需的矿质元素的种类和来源

  2、使学生理解根对矿质元素离子的吸收过程及其与植物根细胞呼吸作用之间的密切关系

  3、使学生理解根吸收矿质元素离子与根吸水的联系和区别

  4、使学生了解矿质元素在植物体内的存在形式、运输方式和利用特点

    5、使学生了解合理施肥、无土栽培原理和实用。

  二、能力方面

    通过引导学生分析根对矿质元素离子的吸收过程与呼吸作用的关系以及分析影响根吸收矿质离子的环境因素,训练学生分析实验和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

    通过在教学中介绍合理施肥、无土栽培原理和实用,增加学生学以致用的意识;培养学生关注科学、技术在现代农业生产中的应用,对学生进行生命科学价值观的教育。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教材主要讲述了植物必需的矿质元素、根对矿质元素伍冲离子的吸收、矿质元素的运输和利用、合理施肥以及无土栽培的基础知识。

  1、植物必需的矿质元素

  教材在第一章中已经学习过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基础上讲述了:

  (1)什么是矿质元素

    将植物烘干后充分燃烧,植物体中的C、H、O、N元素会以二氧化碳、水分、分子态氮和氮的氧化物等气体形式散失,而矿质元素以氧化物的形式存在于灰分中,所以矿质元素元素也叫做灰分元素,它们主要是由根系从土壤中吸收,氮元素虽在燃烧过程中散失,不存在于灰分中,但是氮与其它矿质元素一样,也是植物从土壤中以无机盐的形式吸收来的,因此,也将氮归于矿质元素一类。

  (2)什唤橘毁么是植物必需的矿质元素

    目前,科学家确定的植物必需的矿质元素有13种,其中N、P、S、K、Ca、Mg等6种属于大量元素,Fe、Mn、B、Zn、Cu、Mo、Cl等7种属于微量元素。

  (3)简要地讲述了确定植物必需的矿质元素的方法

    在人工配制的培养液中,除去某一种矿质元素后,植物的生长发育不正常了,而补充这种矿质元素后,植物的生长发育又恢复正常的状态,就说明这种矿质元素是植物必需的矿质元素。

  2、根对矿质元素离子的吸收

    教材主要从植物吸收矿质元素的器官、植物吸收矿质元素的主要部位、矿质元素的存在形式、矿质元素被植物吸收的形式、根吸收矿质元素的过程几个方面介绍了植物对矿质元素离子吸收,其中根吸收矿质元素的过程是重点,也是难点,这个过程教材概括为两步:首先矿质元素离子通过交换吸附到根细胞表面;然后吸附在根细胞表面的离子通过主动运输进入细胞内。

    教材特别强调了根对矿质元素离子吸收与根细胞呼吸作用的密切关系。

  3、矿质元素的运输和利用

  (1)矿质元素的运输

    教材简要讲述了矿质元素进入根毛以后如何最终进入导管和矿质元素如何被利用的知识。教材还通过列举科学家所做的实验强调了根对矿质元素离子的吸收与根对水分的吸收是两个相对独立的过程,即植物运输水分和运输矿质元素是一个同一过程;而植物吸收水和植物吸收矿质元素离子不是同一过程,因此蒸腾作用能促进水的吸收和运输,也能促进矿质元素的运输的道理,但不能促进矿质元素离子的吸收。

    教材还提到了植物体除了根以外、叶片等部位也能吸收矿质元素离子,及其在农业生产实际中的重要意义。

  (2)矿质元素离子的利用

    教材介绍了矿质元素离子在植物体内的存在形式与其能否被重复利用之间的关系。

    4、教材注意联系生产和生活实际,概括地讲述了合理施肥的基础知识,并且简要讲述了无土栽培这一新技术的基本原理、特点以及优点。此外,本节还在“课外生物科技活动”栏目,鼓励学生利用无土栽培技术培养植物。

3.高二生物上册教案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主要内容包括“染色体结构的交异”“染色体数目的变异”以及实验“低温诱导染色体数目的变化”。

  染色体结构的变异是需要学生了解的内容,教材通过4个示意图直观形象地说明了染色体结构变异的类型。

  染色体数目的变异是本节的教学重点,涉及染色体组、二倍体、多倍体、单信体等概念,其中“染色体组”是本节课的核心概念之--。

  理解这概念,才能正确理解依据染色体效目变异衍生出的单倍体育种技术和多倍体育种技术。

    学习本节之前,学生e经学习了近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即遗传规律)、减数XX、DNA的结构与功能以及基因概念和功能的知识。因此,将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和染色体变异的知识结合,能帮助学生构建更为直观而完整的知识体系,有助于学生对“遗传和变异”整体理解,也可为介绍人类进传病、生物育种及生物进化等知识作铺垫。

    染色体变异发生在细胞XX过程中,是细胞XX异常产生的结果,因此细胞XX是染色体变异的细胞学基础。如果以学生已经掌握的细胞XX为基础,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将会大大地降低学习的难度,并能有效帮助学生从已有知识中构建出新的知识,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

  本节主要的知识点及突破方法

  本节教学内容的难点较集中,如染色体组的概念及数目判断方法,单倍体、二倍体和多倍体之间的关系,多倍体和单倍体育种等方面,突破方法如下

    (1)染色体组概念:以辨图、设问、讨论和复习的方式理解染色体组的概念。

  染色体组的概念较为复杂,如果直接讲述,学生很难理解其实质。

  可以从展示男性人体染色体组成自制模型,让学生回顾同源染色体的概念,然后将人类染色体分成两组,让学生观察并讨论两组染色体组异同点等方式人手,设置一系列的问题情境,通过联系以前所学的知识,帮助学生认识染色体组的概念。

    (2)单倍体、二倍体和多倍体概念:通过具体实例概念的辨析和对比,认识单倍体、二倍体和多倍体之间的关系。

  单倍体的概念是教学中的难点。

  教师可以采用教材中提供的蜜蜂的实例来分析蚱王、工蜂和雄蜂体内的染色体组数目,提出单倍体的概念,并设置一些问题情境,让学生区分单倍体与一倍体,单倍体、二倍体与多倍体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3)单倍体与多倍体育种:用图解、事例和图表的形式引导学生学习多倍体和单倍体育种。

  二倍体、多倍体和单习是建立在这些概念的基础之上的。

  单借体具有可比性将多低体和单伤体育种放在一-起来学习,有助于学生对概念的理解。

  同时,育种的学。

    (4)染色体结构变异:以辨图、设问、讨论的方式理解染色体结构变异。

    (5)“低温诱导植物染色体数目的变化”的实验:学生先进行实验设计,制定实验方案后,第2节课进行实验操作。

  二、学情分析

    作为高二学生已经学过染色体、同源染色体非同源染色体等概念,为染色体组等新概念的构建奠定了认知基础。

  前面学习的有丝XX、减数XX和受精作用、染色体是遗传物质的载体等基础知识,为创设问越情境,新旧知识融会贯通形成完整的认知结构,开展探究性学习提供了可能。

  大多数学生对学习有精情,但学习的主动性不强,使乏深层次的思考.对基本概念、过程和原理往往一一知半锅,不能灵活远用所学知识。

  因此,教学中应设置好问题情境,让学生观察动手,思考和讨论,适时引导追时启发和酒时效励由浅人深,构建染色体组等基本概念。

  三、教学目标

  (一)生命观念

    1.说出染色体变异与基因突变、基因重组的区别。

    2.理解染色体组、单倍体、多倍体的概念、内涵和相互之间的关系。

  (二)科学思维

  举例说出单倍体育种、多倍体育种在生产中的应用

  (三)科学探究

  体验科学探究过程

  (四)社会责任

    1.体验科学探究过程,培养学生质疑、求实、创新的科学态度和精神。

    2.学生在合作的过程中学会与人交流、尊重他人。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说出染色体数目变异

  难点:

  1.理解染色体组概念

  2.理解二倍体、多倍体和单倍体的概念及其联系

  五、教学策略

  1.通过多媒体直观了解染色体结构变异的概念、种类

  2.通过具体事例、概念的辨析和对比,认识染色体结构变异

  3.以辨图、设问讨论的方式理解染色体结构变异

4.高二生物上册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说出人和动物体主要的激素。

    辨析因激素异常引起的病变。

  2、能力目标

    描述反馈调节机理。

    探讨动物激素的相互作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感恩生活。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反馈调节机理和血糖平衡的调节。

    2、教学难点:激素调节的实例分析。

  三、教学策略

  1、充分调动学生的知识经验

    本节内容学生在初中生物课中已经学过,教学中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知识经验,在此基础之上建立新的知识。例如让学生说出人和动物体的主要激素及作用,辨析幻灯片上因激素异常引起的病变。

  2、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尽量创设学生活动的机会,让学生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体,教师只是为学生的学习提供必要的指导和知识铺垫。激素间的相互作用时,学生分成二小组交流,进行知识的比较与归纳,然后再派代表全班汇报。

  3、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注生活

    本节内容与社会和个人生活密切相关。

  引导学生把所学的知识与社会和个人生活相结合。

  这种结合一方面可体现以社会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作为背景,分析挖掘这些问题中包含的科学知识;另一方面体现在运用所学的知识去分析解决社会生活中的问题。

  如怀特博士的病例分析,寒冷刺激时机体作出的反应分析,与新教材理念相符合。

5.高二生物上册教案

  一、教材内容分析

    呼吸作用是生物界中所有生物每时每刻都在进行的生命活动。

  “细胞呼吸”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必修1·分子与细胞》第五章细胞的能量供应和利用中第三节的内容。

  教材首先简要概括地介绍了呼吸作用的概念,再重点讲述有氧呼吸、无氧呼吸和细胞呼吸原理的应用三大部分内容,为学生了解不同生物生命活动的过程奠定了基础。

  它与前面所学的线粒体的结构和功能、主动运输、酶、ATP等内容紧密联系,也为今后学习其他生命活动及规律奠定基础。

  二、学情分析

    细胞呼吸是一个微观的化学反应过程,学生理解起来可能有一定的困难,需要教师借助于多媒体课件等手段把细胞呼吸的过程直观形象地展示出来,帮助学生理解。课堂上教师要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探索,提出并解决疑惑,敏锐地发现生成性问题,灵活地运用多种教学手段,使学生在轻松活跃的课堂氛围中掌握本节课所揭示的细胞呼吸的本质,使知识结构完整化、逻辑化、系统化,并能在一定范围内迁移应用。

  三、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说明线粒体的结构和功能;说明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异同;探讨细胞呼吸原理的应用。

    能力目标通过比较有氧呼吸与无氧呼吸的概念及过程,培养归纳、分析、比较的能力;通过资料和图片阅读。

    思考讨论,问题探究等活动,培养提取信息和分析信息的能力。

    情感目标通过学习线粒体是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树立结构和功能相适应的生物学基本观点;通过分析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关系,渗透生命活动不断发展变化以及适应的特性,逐步学会自觉地用发展变化的观点认识生命;通过联系生产、生活等实际,激发学习生物学的兴趣,养成关心科学技术的发展,关心社会生活的意识和生命科学价值观。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有氧呼吸的过程及原理。

    教学难点:细胞呼吸的原理及本质。

高中生物优秀教案范文三篇

    由于学生的实际操作水平还是比较低,线粒体较小,在高倍镜下,在短时间内学生可能较难观察到,所以教师要准备好示范镜。以下是我为您整理的高中生物优秀教案范文三篇,供您参考,更多详细内容请点击教案栏目查看。

  篇一:细胞的基本结构

  【学情分析】

    学生在第一章学习了高倍镜的使用及本章第一节的有关细胞膜的知识以后,再进行本节内容的学习,就有了良好的基础。由于学生的实际操作水平还是比较低,线粒体较小,在高倍镜下,在短时间内学生可能较难观察到,所以教师要准备好示范镜。

  【教学目标】

  1、知识目的

    ①举例说出几种细胞器的结构和功能。

    ②制作临时装片,使用高倍显微镜观测叶绿体和线粒体。

    ③简述细胞膜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④讨论细胞中结构与功能的统一、部分与整体的统一。

  2、能力目标

    通过制作临时装片,使用高倍显微镜观察叶绿体和线粒体的形态和分布。巩固高倍镜的使用方法和临时装片的制作方法,能在观察实验中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接受科学方法的训练,培养学生动手能力以及加强学生对细胞微观结构的认识。

  3、德育目标

  通过学习建立细胞器的结构和功能相适应的观点、部分与整体统一的观点,有利于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的教育

  【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

  ①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细胞中的几种主要细胞器的结构和功能;

    ②细胞膜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2、教学难点

  ①细胞器之间的协调配合;

    ②制造人的口腔上皮细胞的临时装片,使用高倍显微镜观察线粒体。

  【教学方法和手段】

    利用自制的多媒体课件,创设形象生动的教学氛围,同时应用实验探究法、讲述法、谈话首孙法、比较法、指导读书法等,引导学生思考一系列问题,使他们积极主动参与到教学中,在获取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动手、观察、比较和总结的能力。

  【教学准备】

    1.准备20台显微镜,载玻片,盖玻片,滴管,镊子,消毒牙签,新鲜黑藻叶,1%的詹那绿染液。

    2.课件制作:制作线粒体、叶绿体、内质网、高尔基体,动植物细胞的亚显微结清芹蚂构模式图等的幻灯片。

  【教材处理】

    根据教材的重难点、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及多媒体课件传递信息量有限制的特点,这部分内容我安排2个课时。

  第一课时学习细胞器之间的分工及使用高倍显微镜观察叶绿体和线粒体。

  第二课时学习细胞器之间的协调配合及细胞的生物膜系统。

  这里主要说明第一课时的教学方法和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教师的组织和引导

  学生活动

  教学意图

  问

  题

  探

  究

    (1)放映一张某玩具厂忙碌的车间的动画片。

  提出问题:

  ①一件优质的产品是如何通过个车间和部门之间的配合产生出来的?

  ②细胞内也存在类似工厂的各种车间吗?

  ③细胞内的各种“车间”是怎么样的?

    (2)总结:细胞在生命活动中发生着物质和能量的复杂变化。细胞内部就像一个繁忙的工厂,在细胞质中有许多忙碌不停的“车间”,这些车间都有一定的结构如线粒体、叶绿体等,它们统称为细胞器。

  ①观看动画片;

    ②结合生活经验,以及对细胞的观察,展开讨论。

    ③学生倾听,并参与交流。

  ①创设问题情景,引出新课;

    ②通过类比,学生能更形象地认识细胞内的各个“车间”──细胞器。

  (1)教师先引导学生制作黑藻叶片细胞及人口腔上皮细胞临时装片,并用显微镜观察黑藻叶片细胞和人口腔上皮细胞,记载和描述观察现象,然后依次讨论与交流:

  针对该试验提出如下问题:

    ①描述观察到的黑藻细胞的叶绿体分布和形态。

  ②植物的叶子为什么是绿色?

    ③描述观察到的口腔上皮答埋细胞的线粒体分布和形态。

    (2)总结:在显微镜下叶绿体散布于细胞质中,呈绿色的、扁平的椭球形或球形。

  正是由于植物叶肉细胞中有大量叶绿体,所以植物的叶子是绿色的。

  可以看到被詹那绿染成蓝绿色的线粒体均匀的分布在细胞质中,线粒体形态多样,有短棒状、圆球状、线形、哑铃形等。

  ①学生动手制作临时装片并用显微镜观察;

  ②记载和描述观察现象;

  ③展开组内讨论和小组间交流等活动;

    ④倾听总结,并参与交流。

  ①学生对微小的细胞总有一种神秘感,通过亲自观察细胞来解决自身的疑惑对学生来说是很有诱惑力的,这样能够使学生产生积极参与探究的学习兴趣和激情;

  ②训练了学生制做临时装片和使用显微镜观察的能力;

  ③知道叶绿体和线粒体在细胞内的分布和形态;

    ④对微观世界的细胞有了初步的认识。

  篇二:细胞呼吸

  一、教学目标:

  【知识】:

  说出线粒体的结构和功能

    说明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异同。(理解)

    说明细胞呼吸的原理,并探讨其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理解)

  【技能】:

    设计实验,探究酵母菌细胞呼吸方式的探究。

  二、教学重难点:

  有氧呼吸的过程及原理(重点);

  细胞呼吸的原理和本质,探究酵母菌的呼吸方式(难点)

  三、课前准备:

    知道两个小组学生分工完成探究酵母菌细胞的呼吸方式。

  四、教学用具:

  ppt幻灯片

  五、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引入

    回顾atp的生理功能,糖类、脂肪被细胞分解后把能量储存在atp的高能磷酸键中。

  提出问题:有机物进入细胞后以什么方式分解的呢?在体外,有机物与氧气发生燃烧反应,放出大量能量。

  而生物学家发现,有机物在细胞内也是通过复杂的氧化反映产生能量的。

  引出细胞呼吸的概念

    回顾旧知识,受教师的问题所引导,进入新课。

  (二)探究酵母菌细胞呼吸的方式

    对引导其他学生对参加实验的学生进行提问,并进行归纳。(问题如:为什么选用酵母菌作为实验材料,而不选用小白鼠等;naoh溶液的作用是什么)

    总结出结论:细胞呼吸分为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引导学生说出酵母菌的有氧呼吸产生co2;无氧呼吸产生酒精和co2

  对实验的设计、结果进行交流和表达,并回答老师和其他学生提出的问题

  (三)有氧呼吸

    提出问题:在学习细胞器的内容中,和细胞有氧呼吸有关的细胞器是什么?阐明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是线粒体。用幻灯片展示线粒体的结构,指导学生进行观察和表述,以问题作为引导:1.线粒体是由多少层膜组成;2外膜和内膜在形态上有什么区别,内膜的特点如何与线粒体的功能相适应;3.内膜和基质上有什么物质。

    以幻灯片为辅助,讲授有氧呼吸的三个阶段。注意整理三个阶段发生的场所、能量的变化、产物。

  提出问题:有氧呼吸与有机物在体外燃烧放能过程比较,有什么区别呢?

    简单介绍有氧呼吸能量的转化效率,可以让学生来计算。一般内燃机的效率为25%左右,而生物有氧呼吸的能量效率为40%左右,其余60%左右转变为热能。

  回答问题(线粒体)

    观察线粒体的结构,并回答相关问题,并把多个问题的答案进行整合,得出线粒体适应有氧呼吸功能的结构。

    学生阅读相关内容,填写表格,并进行分组讨论后,分别讲述有氧呼吸三个阶段。

  比较两者的区别

    分析有机物产伤的热能的生理意义。

  教学活动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四)第一课时小结及练习

  用幻灯片展示半成品的概念图,指导学生完成

  练习略

  小组讨论,完成概念图

  (五)无氧呼吸

  提出问题:人体所有的细胞任何时候都在进行有氧呼吸吗?师生共同列举一些无氧呼吸的例子(如马铃薯块茎,水稻的根、蛔虫、骨骼肌细胞在缺氧的情况下等

  无氧呼吸的场所、过程、产物、能量的变化

    以乳酸、酒为例子,讲授发酵的概念。

  通过用图表比较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两者的区别,指导学生概括无氧呼吸的概念

  举出生活中遇到的无氧呼吸的例子

  篇三:细胞增殖

  知识目标

    1、了解真核细胞增殖的方式及意义。

    2、理解细胞周期的概念。

    3、准确描述细胞有丝分裂各阶段的重要特征。了解动、植物细胞有丝分裂过程的异同。

    4、掌握有丝分裂的过程、特征和意义。尤其是dna和染色体的规律性变化。

  能力目标

  1、学习用曲线图描述dna和染色体数量的变化规律

    2、通过学习有丝分裂过程培养学生分析图像、解读图像的能力。

    3、通过实验培养学生制作临时装片的技能,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以及识图和绘图能力。

  情感目标

    1、通过对细胞周期以及有丝分裂过程中dna和染色体的规律性变化的学习,培养学生树立唯物主义的世界观。使学生对生命的运动性、对事物发展变化过程中由量变到质变的转化等哲学问题有正确的认识。

    2、通过对实验思路的分析和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严谨的科学工作作风。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细胞都是通过细胞分裂产生的,细胞分裂是生物体生长、发育和生殖的基础。

  在细胞的生命周期中,一个新形成的细胞要经历生长、分化以及衰老和死亡的过程;其中也有些细胞始终保持分裂增生能力,不发生细胞的分化过程。

  在细胞增殖这一部分中,有丝分裂是教学重点也是教学难点。

    细胞分裂的三种方式是真核生物细胞增殖的方式。原核生物没有细胞核,因此不可能象真核细胞那样进行无丝分裂、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

    细胞分裂的三种方式中,有丝分裂是最主要、同时也是最重要的方式。

  多细胞生物的生长发育过程中,体细胞的增多就是通过有丝分裂实现的。

  无论是单细胞真核生物还是多细胞生物他们各种形式的无性生殖也是通过有丝分裂完成的。

  这将在第五章“生物的生殖和发育”中再进一步阐述。

  有丝分裂还是学习减数分裂的基础,而减数分裂知识又是学习遗传变异规律的基础。

  由此可见有丝分裂是非常重要的基础知识。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讲透,要让学生真正掌握有关知识。

  可以通过不同方式;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分析,要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整个学习过程。

  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到认识和分析一个生命现象可以有多种不同的方法——除了一般的文字描述外,还可以用图形描述特点;用图解和表格突出重点;用曲线描述量的变化规律和趋势;通过实验观察、验证生物学知识等……。

  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了解一些常用的生命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方案

  教学题目:第二节细胞增殖(建议4课时内完成)

    教学重点:1、细胞周期的概念。

  2、细胞有丝分裂过程以及有丝分裂的特点

    3、有丝分裂过程中dna和染色体的规律性变化。

  4、细胞分裂的意义

  5、制作临时装片观察细胞有丝分裂的实验

    教学难点:1、细胞周期的概念。

  2、细胞有丝分裂的特点及意义

  3、有丝分裂过程中dna、染色单体和染色体的数量变化规律及其相互间的关系

  教学过程:

  讨论:生物体是如何长大的?

  1、从物质转化角度分析:同化作用强于异化作用

  同化作用主要发生在细胞的那些结构上?这使细胞发生了怎样的改变?

  (引导学生简要复习细胞的结构和功能)

  2、从细胞变化角度分析:细胞分裂——细胞数目增多

  细胞生长——细胞体积增大

    细胞的体积一般都是很小的,细胞生长到一定大小后就会通过细胞分裂使其体积减小。

  为什么细胞要进行细胞分裂呢?指导学生展开讨论。

  (请参考“细胞有丝分裂.ppt”)。

    学生总结:细胞分裂的生物学意义。

    对于单细胞生物体,细胞分裂意味着生物个体数的增加。

  多细胞生物体的生殖活动也是通过细胞分裂完成的。

  对于多细胞生物体,细胞分裂则是生物体生长发育的基础。

  细胞分裂保证了细胞有足够大的表面积与环境进行物质交换,从而保证了新陈代谢对物质更新的需求。

  因此细胞分裂是生物体生长、发育和繁殖的基础。

    根据对细胞分裂过程的观察,细胞分裂主要分为无丝分裂、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三种不同的方式。

    学生观察并讨论:认真观察39页青蛙红细胞细胞分裂图、37页植物分生组织细胞分裂图和107页产生精子细胞的细胞分裂过程图,简要说出他们的主要区别特点。

    归纳总结:提出三种细胞分裂方式并比较主要不同。

    三种细胞分裂方式中,无丝分裂通常是已经分化的细胞所采取的细胞分裂方式,如青蛙血液中红细胞的细胞分裂。

  (见扩展资料)减数分裂只发生于有性生殖过程中,多是用于产生有性生殖细胞如卵细胞或精子细胞等;而有丝分裂则是最常见的方式,如生长发育过程中体细胞的产生以及无性生殖过程中新个体或生殖细胞——孢子的形成……。

  人体就是经过连续的有丝分裂由一个受精卵细胞生长发育成的。

    有丝分裂可以连续发生,具有明显的周期性——细胞周期。

  学生阅读并讨论:

  1、学生分析有关文字描述找出关键词语(什么样的细胞?起、止的标志?为何这样划分?)

    2、根据图解描述什么是细胞周期。

  3、一个细胞周期包括哪两个阶段?它们在时间分配上的特点是什么?如果观察一个正在进行有丝分裂的组织,处于哪个阶段的细胞会更多些?

    (一个细胞从它产生开始直到它又通过细胞分裂变成两个相同的子代新细胞这就是一个周期。

  它包括分裂间期和分裂期两个阶段。

  )。

    细胞周期:连续分裂的细胞。

  从上一次分裂结束开始,到下一次分裂结束时为止。

  包括两次分裂间期的遗传物质复制,和分裂期的遗传物质的均分两个过程。

  设问:为什么有丝分裂可以连续进行?

    一般情况下,通过有丝分裂产生的全部细胞都具有相同的遗传性。

  克隆技术就是利用的这一原理。

  为什么有丝分裂能够产生相同的细胞呢?在一个细胞周期中分裂间期和分裂期这两个阶段各自完成了那些生命活动?。

  配合课件进行讨论学习,并且作笔记:

    根据课本给出的数据等资料可以知道,在一个细胞周期中分裂间期占有极大的比例。

  分裂间期是一个新生的细胞进行物质积累生长成熟的阶段,与此同时这个细胞还要为新一代细胞的产生做好充分的物质准备。

  因此看似静止的分裂间期其实是细胞最繁忙的阶段。

  根据给出的图形和照片比较并描述处于分裂间期的细胞具有哪些特点?是否发生了什么变化?分析造成这些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分裂间期:为细胞分裂做物质准备。(占时90~95%)

    细胞变化:细胞核大核仁明显,染色加深。核内渐出现染色体纤丝。

    分子变化:dna复制加倍,有关蛋白质大量合成。

  总结:

    1、细胞变化:细胞由扁变方,细胞核占有极大的比例。细胞核染色均匀,颜色渐深,核仁不止一个,非常显著。

    2、物质变化(原因):细胞核内完成了dna分子的复制,细胞核内dna分子数量增加了一倍。

  核酸容易被碱性染料染色,因此细胞核颜色明显变深。

  细胞内有大量的蛋白质被合成,其中有一部分与dna分子一同构成染色体。

  根据书中图示可以知道复制的两个dna分子是靠一个着丝点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

  (核仁部分见扩展资料。

  可以给接受能力较强的学生讲解。

  )。

    一切准备就绪后,细胞分裂就可以开始了。

  细胞分裂是一个相对较快的阶段,在这一阶段要完成遗传物质的均分和细胞质等结构的分离。

  分裂间期复制的dna要完整地分离,使新形成的两个子代细胞分别获得完全相同的一整套dna。

  如何保证复制的两套dna分子能准确无误地分到两个子细胞中去呢?。

  根据课件引导学生讨论:

    学习细胞分裂时要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导学生学会观察——看图说话,学会抓重点、要点,学会比较、分析……。

    细胞分裂是一个连续发展变化的过程,没有严格的阶段界限。

  在细胞分裂过程中细胞核的变化以及核内dna、染色体的变化是观察的重点,遗传物质的平均分配是主线。

  要引导学生从中体会生命精密合理的美感。

    为了研究方便,将有丝分裂的全过程被人为地分成前期、中期、后期和末期四个阶段。

归纳下高中有氧呼吸和无养

1.首先我们来归纳呼吸类型

(1)有氧呼吸

可分为3个部分:

第一阶段:在细胞质基质中,葡萄糖(C6H12O6)反应生成丙酮酸和【H】

第二阶段:在线粒体基质中,丙酮酸(CH3COCOOH)和水反应生成CO2和【H】

第三阶段:在线粒体内膜上,【H】和氧气反应生成水,同时产生大量ATP

(2)无氧呼吸

可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碰州葡萄糖(C6H12O6)在酶的催化下反应生成2丙酮酸和少量[H]

第二阶段:

植物:2丙酮酸在催化下反应生成2C2H5OH(酒精)和2CO2

  动物:2丙酮酸在酶的催化下反应生成2C3H6O3(乳酸)反应一般在细胞质基质中进行。

2.在自然界中,生物都可分为2种类型:

  A厌氧生物,是指一种不需要氧气生长的生物,而当中一般都是细菌。它们大致上可以分为三种(专性厌氧生物、兼性厌氧生物及耐氧厌氧生物)。

  一般指原核生物。

  B需氧生物,指必须在氧充足的环境中才能生长繁殖的州吵搏生物。

  一般指真核生物。

  3.并不是说一种生物只有一种呼吸方式。

  比如人,既可以有氧呼吸,也可以无氧呼吸,但人是一种需氧生物,而不是兼性厌氧生物。

  判断标准为册祥该生物以哪一种呼吸方式为主。

  祝你学而有成,一帆风顺。

高中生物教案设计万能模板

    每一个任课老师都有自己独有的教学方式,根据自己的教学特色和学生的学习习惯,两者交融,成了老师课前的一本本教案。下面是由我为大家整理的“高中生物教案设计万能模板”,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高中生物教案设计万能模板(一)

  一、教材分析

    新课标对光合作用的认识过程从原来的“了解”水平提高到了“说明”水平,教材中本部分内容从回顾科学家对光合作用的探究历程开始,让学生感知他们探索的科学精神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学习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和实验设计的原则,并且得出光合作用的反应式。教材中详细描述了各探究实验的关键环节,对学生的探究思维具有很好的启发性。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知道光合作用被发现的基本过程。

    2.简述出光合作用的原料、产物、条件和反应场所。

  (二)能力目标:

    1.重新走进科学家发现光合作用的有关实验,学会运用科学探究的手段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发展科学探究能力。

    2.在实验探究中掌握科学探究的一般原则,重点是对照实验原则和单因子变量原则。

    3.过读书和师生的讨论活动,培养学生自学和主动探索新知识的技能、技巧。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1.体验科学探究历程,体会科学概念是在不断观察、实验、探索和争论中形成。

    2.认同科学家不仅要继承前人的科研成果,而且要善于吸收不同学科中的有关知识,还要具有质疑、创新及勇于实践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

    3.学会参与、合作和交流探究的内容和结果。

   碰答 4.认识到技术的发展在科学研究中的作用,尊重科学且用发展的观点看待科学、树立辨证的科学观。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光合作用的发现及研究历史过程中的各实验设计顷饥、优缺点和结论。

    难点:光合作用的发现过程中各实验如何巧妙地连接起来,如何过渡,如何引导学生进行思考探究从而得出正确结论。

  四、学情分析

    学生在初中生物课中学习过有关光合作用的知识,而且生活实践中也对光合作用有所了解。

  但是,对于光合作用的发现历史却很陌生,关键对于我们这节课要达到的目标“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知之甚少。

  高中学生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认知能力,分析思维的目的性、连续性和逻辑性也已初步建立,但还很不完善,对事物的探索好奇,又往往具有盲目性,缺乏目的性,并对探索科学的过程与方法及结论的形成缺乏理性的思考。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尽量创设学生活动的机会,让学生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体,教师只是为学生的学习提供必要的指导和知识铺垫。

  五、教学方法

    探究式教学,结合问题、讨论、比较、归纳多种教学方法,并配以多媒体辅助教学,引导学生再现科学发现过程,并进行分析、讨论、归纳和总结。新授课教学基本环节:预习检查、总结疑惑→情境导入、展示目标→合作探究、精讲点拨→反思总结、当堂检测→发导学案、布置预习。

  高中生物教案设计万能模板(二)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认识动物细胞与植物细胞的亚显微结构,了解它们的共同点和重要的区别特征。

    2.了解细胞膜的成分,理解细胞膜的结构特点和功能特点之间的关系;正确认识并会区分物质通过细胞膜的几种不同方式。

    3.了解各种细胞器的分布、形态结构和功能特点。

    4.认识细胞核的亚显微结构特点和主要生理功能。

    5.理解染色质和染色体相互转变的动态关系。

    6.了解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的区别。

  (二)能力目标:

    1.通过学习真核细胞亚显微结构,培养学生识图能力和绘图能力。

    2.通过对细胞结构的学习,训练学生利用对比的方法归纳总结知识的能力。

    3.通过设计和分析实验,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4.训练学生利用资料分析、判断问题,进行研究性学习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

    1、围绕细胞不同于非生物的生命特点进行学习和讨论。

    2、细胞膜的选择透过性。

    3、线粒体和叶绿体的结构,为第二章中的呼吸作用和光合作用奠定基础。

    4、细胞核的结构和功能,为第五章学习奠定基础。

  三、教学难点

    1、细胞的雀吵返体积与相对表面积对于细胞的意义。

    2、细胞膜的结构和功能特点,理解膜的流动性。

    3、叶绿体、线粒体和高尔基体的结构和功能,理解细胞器间的关系。

    4、染色质与染色体间互相转换的动态关系。

  四、教学过程

    问题:病毒具有生命物质中最重要的两种成分——生命活动的体现者蛋白质和遗传物质核酸。

  可是病毒却不能单独存活,病毒只有侵入寄主细胞后才能体现生命的特点。

  上述事实说明了什么?你能分析这其中的原因吗?。

    小结:从物质基础方面考虑,病毒成分简单不足以完成复杂的新陈代谢;从结构基础上看病毒不具有细胞结构——细胞学说指出:细胞是新陈代谢的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因此病毒不能独立进行新陈代谢。

  病毒必须寄生于活的细胞生物中才能体现生命现象。

  问题:根据初中知识,举例说明细胞生物可以分成哪几类?它们在结构方面的主要区别是什么?是否有什么共同的基本结构?

    课件演示几种植物细胞、几种人体细胞、原核细胞。

    小结:讨论结果。

  高中生物教案设计万能模板(三)

  一、教学目标

    细胞分化、癌变和衰老的知识。

  二、教学重点

    细胞分化的概念和意义;癌细胞形成的原因。

    导入:近年来,关于细胞的分化、癌变和衰老的研究,已经成为细胞生物学的重要课题。

  其中细胞的分化与生物发育有密切关系,细胞的癌变与当今世界严重威胁人类的生存的癌症有关,细胞衰老与人类及动植物的寿命有关。

  下面我们一起讨论大家感兴趣的话题--细胞的分化、癌变和衰老。

  三、教学过程

  (一)细胞的分化概念和意义

    提问:一般多细胞生物体发育起点是什么?(回答:受精卵。)

    提问:受精卵进行分裂的方式是什么?(回答:有丝分裂。)

    提问:有丝分裂后,亲代和子代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是否相同?(回答:相同。)

    提问:那么,什么是细胞分化呢?(要求学生举例回答。)

    提问:细胞分化在什么时候达到限度呢?(回答:胚胎期。)

  提问:细胞分化的结果是什么?(回答:形成各种不同的细胞和组织)

    (概括细胞分化的概念和意义,引出细胞的全能性。)

  (二)细胞的全能性

    进述:观察植物细胞培养完整植株示意图。

    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出,由胡萝卜韧皮部分离的细胞,在适宜条件下,经过分裂和分化又能发育成新的植株,说明已经分化的细胞仍然有发育的潜能,这就是细胞的全能性。

  (三)细胞的癌变

    讲述:讨论第二个问题——细胞的癌变,癌细胞几乎人人都有,这并非危言耸听,病理学家经过大量尸体解剖和病理检查后发现,死亡原因虽然不同,但几乎每个人的体内都能检出癌细胞。只不过绝大多数人体内癌细胞很少,尚未形成癌肿。

  提问:常听说的癌症有哪些?(回答:胃癌、肺癌、肝癌、乳腺癌、宫颈癌、大肠癌、白血病、食道癌、恶性淋巴瘤、卵巢癌…)

    提问:癌症的危害是什么?(回答:癌症是一类严重威胁人类生命和健康的疾病。

  据最新的统计资料报道,我国每年新发现的肿瘤病人约100万左右,在全球因为癌症,每年夺去大约600万人生命,并把1000万人置于死亡边缘。

  随着人类生存环境的日益恶化,肿瘤的发生率呈逐年上升趋势。

  )。

    提问:引起细胞癌变的致癌因子有哪些种类?(回答:物理的电离辐射、x射线、紫外线,化学的砷、苯、煤焦油等,150多种肿瘤病毒。)

    提问:癌细胞是如何形成的?(回答:在物理、化学或病毒等致癌因子的作用下,致癌基因被激活。)

    总结癌细胞及其特征,人体细胞产生癌变的原因以及预防癌症的三级防治措施。

  (四)细胞的衰老:细胞衰老的特征和原因

    学生阅读"细胞的衰老"。

    提问:人体头发变白的原因是什么?(在学生各抒己见的基础上,总结:酪氨酸酶活性降低。)

    提问:那么如何使变白的头发再变黑呢?(回答:提高酪氨酸酶的活性,染发等。)

    讲述:总结细胞衰老的特征以及细胞衰老的原因。就如何提高酶的活性以及染发对人体的危害等加以解释。

    小结:要求了解细胞分化的概念和意义以及细胞的全能性,了解什么是癌细胞、癌细胞的特征、引起细胞癌变的致癌因子和癌细胞形成的原因,以及癌症的预防,了解细胞衰老的特征和细胞衰老的原因。真正明白细胞分化的概念和意义;癌细胞形成的原因。

提交信息测一测您提升学历详细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