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从哪些方面入手赏析外国文学?

作者:容鸿远时间:2023-07-23 14:26:39

导读:" 如何从哪些方面入手赏析外国文学?1.了解文学的背景和历史:要赏析外国文学,首先要了解文学的背景和历史。通过了解作者的生活环境、社会背景和时代背景,可以更好地理解作品中的文化内涵和意义。2.学习作者的生平和作品:研究作者的生平和作品是赏析外国文学的基础。了解作者的"

如何从哪些方面入手赏析外国文学?

  1.了解文学的背景和历史:要赏析外国文学,首先要了解文学的背景和历史。通过了解作者的生活环境、社会背景和时代背景,可以更好地理解作品中的文化内涵和意义。

  2.学习作者的生平和作品:研究作者的生平和作品是赏析外国文学的基础。了解作者的经历和创作背景,可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作品的主题、情节和意图。

  3.阅读相关文学批评和研究:阅读相关的文学批评和研究可以帮助读者深入理解外国文学作品。通过了解专家学者的研究观点和解读,可以拓宽视野,提高赏析能力。

  4.学习相关的文化知识:外国文学作品常常融入了当地的文化元素和历史背景。学习相关的文化知识可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作品中的隐含意义和文化内涵。

  5.探索不同的文学流派和风格:外国文学涵盖了各种不同的流派和风格,如现实主义、浪漫主义、超现实主义等。探索不同的文学流派和风格,可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不同作品之间的差异和特点。

  6.参与文学讨论和交流:参与文学讨论和交流是提高赏析外国文学能力的重要途径。通过与他人分享观点和经验,可以拓宽视野,提高自己对外国文学作品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7.多读经典之作:经典之作往往是外国文学的代表作品,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艺术价值。多读经典之作,可以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外国文学的精髓和魅力。

  通过以上方面的努力,读者可以提高自己对外国文学作品的赏析能力,更好地欣赏和理解这些作品所传达的文化和艺术价值。

怎样分析外国文学作品?

针对外国文学来答一下

1.界定小说的类型,根据类型回答其特色,并且联系现实,反映了....揭露了……批判了.....

(古典主义、启蒙文学、现实主义、浪漫主义、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的结合、现代主义【又包括象征主义、表现主义、意识流小说、未来主义、超现实主义、达达主义】、后现代主义【包括存在主义、荒诞派戏剧、新小说派、黑色幽默、魔幻现实主义】)

2.人物的塑造

(典型化、个性化、女性形象、小人物、个人奋斗着、野心家、吝啬鬼等)

3.叙事特点

(1)结构、线索

(2)如何安排的故事情节

(3)手法(象激虚征、比喻、对比、心理描写、夸张、想象、渲染烘托等)

(4)方法形式(悬念、倒叙、顺序、插叙等,增加故事性)

4.语言

(简洁凝练、生动形象、朴实无华、热情洋溢闭铅歼、极富特色、高昂激烈、变化多端、地方色彩等)

5.是轿冲否有自传色彩

6.有没有人道主义精神

Emmmm暂时想出来这些,是我用来分析答题的套路,如果大家有更好的回答,欢迎补充

外国文学鉴赏的思路是怎么样该怎么解题

  首先要看鉴赏哪方面,一般我们从人物的塑造、凯正情节的设置来赏析外国文学.每个作家都有其写作风格,我们首先要清楚文学作品的作者,其次知道作品大致内容,根据此可以从情正孙余节、风格、主题、意义、人物象征等方面剖析作品。

  外国文学举滚的题材、体裁、风格、主题的凸显方法与中国文学作品有些区别,所以我们要弄清这些再对作品进行赏析。

如何赏析外国文学,应从哪些方面入手?

  这个题目比较大。

  简单的说从誉谈东西方槐伍文化上,从构思方法上,从艺庆明碰术表现手法上等诸多方面来比较赏析就行了。

  多读,多思就行了。

如何欣赏外国诗歌

  诗歌欣赏,无论中外都有一些共同规律。

  比如说,都要把握诗人的情感脉搏,追求诗的意境美;都要驰薯态胡骋想像的翅膀,获取言外之旨的蕴藉美;都要反复吟诵,领略诗的形式美和音乐美等等。

  然而,欣赏外国诗与欣赏中国诗又有所不同。

  这主要取决于三方面原因:首先,是外国诗同中国诗本身的差别(需要说明,外国诗这个概念极其宽泛,除了中国诗以外,世界各国的诗都可以包括在内。

  其中有些东方国家如朝鲜、日本等,它们的诗或受中国影响,或同中国诗比较接近,我们这里主要谈的是外国诗中的西方部分,以欧美诗为主)。

  每一国的诗数拦都植根于它民族的土壤,反映着不同的民族生活、时代风貌、社会习俗,在诗体、风格、形式上都自有特色。

  拿中国诗同西方诗相比,中诗重抒情,西诗重叙事;中诗以简隽短篇为优,西诗以长篇史诗见长;中诗讲含蓄,西诗多明朗……差别甚多,论诗的标准自然也有所不同。

  其次,是翻译的转折。

  诗是所有文体中最难翻译的,因为诗的音韵,诗的内涵是很难翻译而不受损伤的,无论是直译(按字义译),还是意译(按意思译),都将丧失许多原诗的精彩,甚至面目全非。

  正像茅盾先生所说:“诗经过翻译,即使译的极谨慎,和原文极吻合,亦只能算是某诗的Retold(译述),不能视为即是原诗。

  原诗所备的种种好处,翻译闭模时只能保留一二种,决不能完全保留。

  ”(《译诗的一些意见》)阅读译诗比起欣赏外国诗的原作,意趣锐减,不可同日而语。

  再者,是读者的口味。

  中国人吃面包香肠,总觉得不像正式饭食。

  中国历来以诗国著称,自己有世界上最丰富宝贵的诗歌遗产,唐诗宋词几乎家喻户晓,从而也养成了我们自己的欣赏习惯,审美趣味,中国人往往以欣赏中国诗的眼光、心理去鉴别外国诗的优劣,这就容易发生偏差。

  以上三方面因素造成了我们在欣赏外国诗时的一种隔膜感和心理障碍。那么,欣赏外国诗究竟有哪些值得注意的地方呢?怎样才能实事求是地,公允地去评价、鉴赏外国诗呢?我以为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不宜苛求外国诗的音韵美。

  我国明代诗人谢榛说过,好诗应当是“诵之行云流水,听之金声玉振,观之明霞散绮,讲之独茧抽丝”(《四溟诗话》)。

  这四条标准里,除了第四条外,前三条讲的都是诗的语言美和声韵美。

  黑格尔也曾说:“至于诗则绝对要有音节或韵,因为音节和韵是诗的原始的、惟一的愉悦感官的芬芳气息,甚至比所谓富于意象的富丽词藻还更重要。

  ”的确,朗朗上口、抑扬顿挫,吟诵如歌、悠扬悦耳,是诗的魅力之一,这对于格律诗来说尤为重要。

  自由诗虽无严整的格律,但仍需用别种方式体现出它的语言美和声韵美。

  然而,这种语言美和声韵美,一旦换了一种别国语言,它的美也就至少丧失大半了。

  因为各国的语言结构和特征差别很大,翻译主要是词语和意思的转达,却不可能转达语音。

  英国诗人雪莱在《诗辩》中曾说过,“诗人的语言牵涉着声音中某种一致与和谐的重现,倘若没有这种一致与和谐的重现,诗也就不成其为诗了。

  ”所以他认为“译诗是白费力气。

  ”这话虽然失之偏激,但有相当的道理。

  比如,我们读一下梁宗岱译的莎士比亚十四行诗之十八首:。

我怎么能够把你来比作夏天?

  你不独比他可爱也比他温婉;

狂风把五月宠爱的嫩蕊作践,

  夏天出赁的期限又未免太短;

天上的眼睛有时照得太酷烈,

  他那炳耀的金颜又常遭掩蔽;

给机缘或无常的天道所摧折,

  没有芳艳不终于凋残或销毁。

但你的长夏将永远不会凋落,

  也不会损失你这皎洁的红芳;

或死神夸口你在他影里漂泊,

  当你在不朽的诗里与时同长。

只要一天有人类,或人有眼睛,

  这诗将长在,并且赐给你生命。

  译者严格遵照莎翁的十四行体的格律,以四、四、四、二的句式,译成ABAB(天婉践短)CDCD(烈蔽折毁)EFEF(落芳泊长)GG(睛命)的韵式,译得很显匠心,文词优美,诗意甚浓。

  但这种韵律适用于英语的特点,却不适合汉语。

  我们读惯了中国诗的押韵方式(或一韵到底,或偶句押韵等),对于莎氏的这种韵律仍难感受到它的音乐美。

再如,雪莱的《西风颂》有许多模仿西风劲烈的声音,尤其是它的开头:

OwildWestWind,thoubreathofAutumn’sbeing,(哦,犷野的西风,秋之实体的气息!)

  用英语朗读起来大有西风扫荡一切的磅礴气势。

  魏尔伦的《泪洒落我的心》里,诗人大量采用了回旋韵(即每一节首尾两行重复同一词作韵)和谐音词(如ilplenre\|ilplent哭泣—下雨)造成一种和声共鸣的效果,来表达诗人心中难以排解的苦痛。

  尽管我们的译家尽了很大努力,体现出了原诗的部分风貌,但朗读英文和法文原诗的音韵效果用中文是绝难体现的。

  所以,我们欣赏外国诗,主要是读它的内容,对诗的音乐美不能苛求,外国诗的朗诵效果一般是不理想的。

  当然,诗的音韵美并不全靠外在的语言的音乐性,还需依靠内在的情感的韵律,即诗人情绪和情感波动的节奏。

  这种情感的韵律美同语言的音韵美,原是互为表里、和谐统一的。

  译诗虽难传达语言的音韵美,却可以较多保留情感的韵律美,这对自由诗来说更为明显。

  所以在译诗中,自由诗比起格律诗来,在音韵上的损失要小得多。

  何况还有一些外国诗,语言的音韵美也可以不同程度地翻译过来。

  比如马雅可夫斯基的诗,主要靠阶梯式的鲜明的节奏,字句又简短劲健,朗诵起来铿锵有力,很有感染力。

  由此可见,外国诗的音韵美并非全都丧失,只是不要像欣赏中国古典诗那样期望过高而已。

  二、不宜寻章摘句,一味追求文词美。

  诗的语言是高度精炼的,汉语又大多是以单音字为基本单位,欣赏中国诗往往着眼于字词之美。

  我国古典诗歌一向讲究炼字、炼句,有“诗眼”“词眼”之说。

  这些“诗眼”“词眼”大多能起到画龙点睛、提纲挈领、融贯全篇的作用,所谓“石韫玉而山晖,水怀珠而川媚”,所谓“一字妥贴,则全篇生色”。

  因而,从齐梁时代的诗论、文论巨著《诗品》《文心雕龙》始,就有了寻章摘句评诗的先例。

  寻找名句、佳句,并细加玩味,成了我国读者的一种欣赏习惯。

  外国诗里固然也不乏名句、警句。

  像雪莱《西风颂》中的“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像歌德的一些格言诗,像日本一些精彩的俳句,也很受人喜爱。

  因为外国诗也讲究语言的锤炼,讲究文词的华美。

  古典长诗不说,即便是现代派诗人的即兴之作也随处可见其用语之精妙,读读庞德的《地铁车站》、艾略特的《窗前晨景》就可见一斑。

  然而,外国诗的语言美,主要不在于个别字、词的妥贴上,能称之为名句传世的,也远不像中国古诗那样多。

  外国诗语言的魅力大多是以整体形式表现出来的。

  即使有些警辟的妙句,也往往离不开前前后后的整体结构,很难脱离全诗单独摘出,而不受损伤。

  比如莎翁的十四行诗,其结尾两句大多称得上是诗中警句,但它一般是全诗的总结,离开了前面十二句,只读最后两句是会深感逊色的。

  这同中国古诗里摘出某些名句可以独立欣赏是不一样的。

  倘同中国诗比较的话,它似乎更接近于那种“气象混沌,难以句摘”的汉魏古诗。

  三、不可拘泥于欣赏中国诗的传统习惯。

  正像白色在中国显示丧逝,在西方表证婚喜,不同民族有不同的心理、习惯,在欣赏诗歌方面同样如此。

  诗,所以能以少胜多,以一当十,很重要原因在于它能激发起读者的联想,得到言外之旨,弦外之音的乐趣。

  巴尔扎克曾在《幻灭》中说:“真正懂诗的人会把作者诗句中只透露一星半点的东西拿到自己心中去发展。

  ”艾略特也说:“一首诗对于不同的读者可能显示出多种不同的意义。

  ”从这个意义上说,诗,可以看作是一块激发人想像的多棱宝石,人们从不同角度,借助于不同的光照,可以焕发出绚丽缤纷的不同光彩。

  一般说,能够激发起读者的联想愈多,这诗的诗味就愈浓,也就愈值得人欣赏。

  所以雪莱把诗解作“想像的表现”。

  激发想像的多寡固然主要取决于诗本身的优劣,但也同读者的文化阅历、审美趣味相关,还同读者的心理素质、欣赏习惯以及想像力有关。

  就拿欣赏心理和想像力来说,我国的读者读中国诗,一见到“柳”字就会联想到春天,想到爱情,想到送别,想到缠绵;一见到“月”字马上会联想到思亲,思乡,团圆等。

  这是因为我国读者在中国古诗中见惯了这类诗句,诸如“客舍青青柳色新”,“杨柳岸,晓风残月”,“举首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之类。

  柳色伤别,望月思乡,已积淀成了我国民族的传统心理(我国人民对中秋团圆的重视即是一例)。

  所以,狄德罗说:“鉴赏力是由于反复的经验而获得的敏捷性”。

  可是,外国人对柳、月之类就未必如此。

  外国诗人很少咏柳,专写月亮的也不多,而且一般不把它同爱情、思乡直接联系到一起。

  这里既有民族的心理差异,也有语言习惯的不同。

  英国语言学家瑞恰兹认为科学的语言是“指称性的”,而诗歌的语言却是“感情性的”。

  故而同一词语在不同人心里往往会引起不同感受。

  这在语言学上叫做“语感”。

  夏丏尊曾说:“在语感敏锐的人的心里,‘赤’不但解作‘红色’,‘夜’不但解作昼的反面吧?‘田园’不但解作种菜的地方,‘春雨’不但解作春天的雨吧?见了‘新绿’二字就会感到希望,自然的化工,少年的气概等等说不尽的旨趣;见了‘落叶’二字,就会感到无常,寂寞等等说不尽的意味吧?”(引自《叶圣陶论创作》)很显然,这种语感的差别,对于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时代来说,无疑相距很大。

  中国把杜鹃当作哀怨的化身,有“杜鹃啼血”之说,李商隐所谓“望帝春心托杜鹃。

  ”而在华兹华斯的名诗《致杜鹃》里,却把杜鹃称为“欢乐的鸟”,激发起诗人的是美好的童年回忆;中国很少有人写诗咏唱玫瑰,玫瑰在中国人心目中十分平凡。

  但在西方,玫瑰却是爱情的象征,是西方人最喜爱的花种,咏赞玫瑰之作多不胜数。

  彭斯的名诗《一朵红红的玫瑰》,中国人读来未见十分出色,在西方却几乎家喻户晓,传诵不绝。

  这就告诉我们在欣赏外国诗时,不能用我们固有的心理定势和传统习惯去衡量,而要依据所在国的文化背景,民族心理去加以理解。

  对于中西诗风的差异也同样如此,中国人喜爱含蓄美,并不能因此轻视西诗的明朗美;中国人不喜爱读长诗,也不能因此贬低西方史诗的价值。

提交信息测一测您提升学历详细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