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子日三省:为人谋而不忠,与朋友教而不信,传不习,如何才能改变?

作者:乜荣浩时间:2023-08-01 12:38:39

导读:" 曾子,名丘,字子思,是中国古代思想家和教育家孔子的学生之一。他在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等方面有独到的见解,被誉为“仁者之师”。然而,曾子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为人谋而不忠、与朋友教而不信、传不习等。那么,如何改变这些问题呢?下面是一些解决方案:。1.培养忠诚的品质"

  曾子,名丘,字子思,是中国古代思想家和教育家孔子的学生之一。

  他在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等方面有独到的见解,被誉为“仁者之师”。

  然而,曾子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为人谋而不忠、与朋友教而不信、传不习等。

  那么,如何改变这些问题呢?下面是一些解决方案:。

1.培养忠诚的品质

  -深入思考忠诚的意义和重要性,认识到忠诚是人际关系和社会交往的基础。

  -设立明确的目标,明确自己的忠诚原则和底线,坚守自己的信念。

  -在行为上表现出忠诚,比如遵守承诺、坚守信任、言行一致等。

2.建立信任的基础

  -坦诚待人,不说谎、不隐瞒,用实际行动证明自己的可信度。

  -尊重他人的意见和选择,不强行干涉或指责他人的决定。

  -不传播谣言或不实信息,保持良好的口碑和信誉。

3.善于倾听和学习

  -学会倾听他人的意见和建议,虚心接受批评和指导。

  -保持学习的态度,不断提升自己的知识和技能,不断进步。

  -通过阅读、思考、实践等方式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4.建立有效的沟通与传播方式

  -学会适应不同的沟通方式,根据对方的特点和需求进行沟通。

  -提炼和总结自己的思想,以简洁明了的方式表达出来,让他人易于理解和接受。

  -通过言传身教的方式,以身作则,影响他人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

  通过以上的方法,曾子可以改变为人谋而不忠、与朋友教而不信、传不习等问题,培养出忠诚、信任、倾听和学习的良好品质,建立起良好的人际关系和社会形象。

  这些改变不仅对曾子个人的修身齐家有益,也对他的治国平天下有着积极的影响。

  同时,这些方法也可以作为我们现代人改进自身问题的参考。

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是什么意思?

“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历山?传不习乎?”,要知道这句话是什么意思,首先要知道,这句话出自《论语》全文为:“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意思是说,曾子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别人出谋划策的时候是不是忠诚的?与朋友交往的时候,是不是讲诚信的?老师教授的知识温习了吗?

  这三件事看起来简单。

  实际或老上是人生道德修养的三重境界。

  第一重“为人谋而不忠乎”什么是“忠”呢?也就是从忠诚的意思。

  朱子说过:“尽己之谓忠”也就是说,首先要忠于自己。

  在为人处世的时候,是不是做到了表里如一。

  替别人出谋划策的时候,是不是真的替别人着想呢?如果不是替别人着想,那么就是对别人的不忠的。

  对他人不忠后果是严重的,对朋友不忠就会失去友谊,对妻子或丈夫不忠就会失去爱情。

  总之。

  为人谋要忠,这是做人的第一条原则。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这里用反问的语气说明了与朋友相处的原则是讲诚信。

  现代社会是一个人人需要讲诚信的社会。

  一个人如果不讲诚信的话,他怎么在这个社会上立足呢?他将很难在这个社会上立足。

  孔子在《论语》中也多次强调诚信的重要性。

  “传不习乎”是第三重道德境界。

  我们外在的接受道德知衫烂升识,然后才能够判断是非。

  所以,一个人只有不断地去学习然后才能有所进步。

  有句名言叫“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道德人格的修养绝不是一句口号,而应该是付诸具体的行动。

  这里传习的知识,不仅仅课本上的文化知识。

  而更仅仅指向的是具体的礼仪规范的演习。

  只有把礼仪规范演习好了。

  具体如何做,那么才会成为一名君子。

  以上就是这句话的意思。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这句话...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曾子为孔子的学生,名参,少孔子四十六岁。

  由这一点我们看到,孔子回到鲁国讲学传道的时候,都是培养年轻的一代,同我们的心情一样,怕自己死了以后,这个命脉,这个根本失传了。

  和我们现在一样,对于年轻学生,拚命讲给他们听,好办一个交代。

  曾子在当时孔子的学生中比较鲁,鲁就是拙一点,其实并不是笨,只是人比较老实,不太说话,后来谪传孔门道统。

  他著《大学》,孔子的孙子子思著《中庸》,也是跟他学的,所以现在一般人拿《大学》、《中庸》,代表了孔子思想,我们千万不要这样跟着搞错了。

  《大学》是曾子作的,原来是《礼记》里的一篇没世手,后来到唐宋的时候,才把它拉出来,变成了四书之一。

  所以把《大学》、《中庸》思想,就认为是孔子的思想,是不大妥当的,这仅是孔子思想的演变。

  孟子是子思的学生,孔子三传的弟子,这时已经到了战国时代。

  孟子的思想又与孔子的思想有些出入,孔子文儒雅、修养极高;孟老夫子,有时好像卷起袖子伸出拳头,有点侠气,也有一谈就使气的味道,和他们所处的时代有关。

  这也代表了时代和文化思想的演变。

  曾子说,我这个人做学问很简单,每天只用三件事情考察自己。

  要注意的,他古代与后世解释的“忠”稍有不同,古代所谓的“忠”是指对事对人无不尽心的态度——对任何一件事要尽心地做,这叫做“忠”。

  这个忠字在文字上看,是心在中间,有定见不转移。

  “为人谋而不忠乎”是我答应的事如果忘了,就是不忠,对人也不好,误了人家的事。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与朋友交是不是言而有信?讲了曾子说,我只有这三点枯嫌。

  我们表面上看这三句话,样文章很简单,如果每一个人拿了这三点来做,我认为一辈子都没有做到,不过有时候振作一点而已。

  做事体会出来,才知道它难,这就是学问。

  这个学问讲到这里,都是个人的修养。

  但是学问只讲个人修养是不是可以?不是的,扩而充之就是社会问题、政治问题返让。

...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_百度...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出裂态笑自《论语》曾子说:“我每天从三个方面反省自己,为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了?同朋友交往是不是做到诚实可信了?老师传授给我的学业是不是练习了?”曾子即曾参,以孝出名,据传,“孝经”就是出自他的手。

  可见其人做人的谨慎。

  需要注意的是,“三省”不是多次反省,而是从三个方面来警示自己,也就是后文所说的三件事。

  朱熹注得很清楚:“曾闭棚子以此三者日省其身,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但必需指出,这里的“忠”是忠于谋还是忠于“人”,这里的“信”是指对朋友信还是对交往原则信,这是运用儒学的一个重要分水岭。

  如果肆含忠于人,谋事就可能会丧失原则;如果信于友,交情就可能会失去意义。

  儒家以仁为根本,以义为原则。

  如果你只忠于那个人,那么,那个人就成为你的原则,如果他行为不义,结果你依然忠于他,你就会失去义。

  如果你的朋友杀人放火,你也守信不说,就是包蔽罪犯。

  忠有大忠有小忠,信有大信有小信,儒家的原则只有一个,那就是义,合适不合适。

  而义与不义的标准是看它合不合乎仁。

  后文常常看到孔子责骂他的弟子,原因就在这里。

  所以,曾子这段话是有深意的,千万不能只做字面上的理解。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文言文《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选自论语,其原文如下:

【原文】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注释】

吾(务):我

日:每天

三:多次

省(醒):检查,反省

传让亮:老师传授的知识

【翻译】

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为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毕档了呢?同朋友交往是不是做到诚实可信了呢?老师传授给我的学业是不是复习了呢?”

【赏析】

  老实说,每次读到曾子的这一章句,都手滑乱让自己觉得很惭愧。

  忠、信、好学,这三样末学只能说好偶然才能作到一次半次,而绝大多数的时候是根本沾不上边儿的。

  其实这章句中所说的,只要真作到,就能是一个能安心于现实世界的人了。

  与人谋而尽忠,则能无愧于同事、顾主,客户,甚至公司机构、社团、社会、而至于国家。

  与朋友交往而能信守承诺,则能无愧于人,则能立身于世。

  老师教导而能不断努力学习,让生命不断成长,则不止无愧于老师,也能无愧于生命,无愧于赐予我们一切机会的天地。

  能无愧于世人,无愧于天地,那不管现实环境再怎么变,我们也能心安了。

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的意思是什么?

意思是:我每天都要数次检查自己,为别人谋划办事,是否做到忠诚了呢?和朋友交往,是否恪守信用了呢?

原文:谈消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译文:曾子说:“我每天都要数次检查自己,为别人谋划办事,是否做到忠诚了呢?和朋友交往,是否恪守信用了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否温习了呢?”

  出处:春秋时期孔子《论语十则》。

见解

  曾子所谓三件事,即是“忠”、“信”、“勤”,堪称曾子“日省三要素”。

  它的核心是忠信于人,勤勉于己。

  讲究忠信,是处世为人之道,年深日久,则是无价之宝:终日勤勉,则是求知治学之本,日积月累,则是栋梁之才。

  朱熹《集注》说:“曾子以此三者,日省其身,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其自判厅治诚切如斯。

  ”可谓辨理擘肌,参详精辟。

  “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无论有没有做到“日省三要素”,都要坚持检查,或改正未能“忠信于人”的过失,或改变未能“勤勉于己”的懒惰;或坚持“忠信于人掘侍隐”的美德,或鼓励“勤勉于己”的成就,对于学者来说,对于君子而言,都是有百利而无一害的。

吾日三省吾身 为人谋而不忠乎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传不习乎是什么意思

意思是“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别人做事有没有尽心竭力?和朋友交往有没有诚信?老师传授的知识有没有按时温习?”

出处:春秋时期孔子的《论语十则》

  儒家十分重视个人的道德修养,以求塑造成理想人格。在当代社会我们也应当时刻反省自己,每天睡觉之前想想自己在今天为别人做事是否尽心尽力;有没有对家人或别人撒谎;有没有做一件或以上陆斗迹的好事;今天的学习任务是否完成了等等,或者给自己定一个目标,没有做到给自己一销绝定的惩罚。

扩展资料

  《论语》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语录结集,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编写而成,至战国前早并期成书。全书共20篇492章,以语录体为主,叙事体为辅,主要记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较为集中地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

  此书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与《大学》《中庸》《孟子》并称“四书”,再加上《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总称“四书五经”。

  作为儒家经典的《论语》,其内容博大精深,包罗万象,《论语》的思想主要有三个既各自独立又紧密相依的范畴:伦理道德范畴——仁、社会政治范畴——礼、认识方法论范畴——中庸。仁,首先是人内心深处的一种真实的状态,折中真的极致必然是善的,这种真和善的全体状态就是“仁”。

  孔子确立的仁的范畴,进而将礼阐述为适应于仁、表达仁的一种合理的社会关系与待人接物的规范,进而明确“中庸”的系统方法论原则。

  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即孔丘,字仲尼,出生于鲁国陬邑(今山东省济宁市曲阜市尼山镇境内),东周春秋末期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其思想对中国和世界都有深远的影响。

  孔子曾带领部分弟子周游列国十四年,晚年修订了《六经》。

  孔子开创了私人讲学的风气,相传他有弟子三千,贤弟子七十二人。

  孔子去世后,其弟子及其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了儒家经典《论语》。

  《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其行事。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论语

提交信息测一测您提升学历详细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