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考高起专历史常考考点秦朝

作者:边老师时间:2022-11-11 16:39:36

导读:" 成考高起专历史常考考点秦朝的2300中学榜眼,若果受令和条件、人物、影响,应以实现当前的社会发展的道路。成人高考高起专层次只考语、数、外三门,高起本考语数外及史地(文)或物化(理)四门,专升本层次考政治、外语、专业课三门。哲学、文学、历史学以及中医、中药学:政"

  成考高起专历史常考考点秦朝的2300中学榜眼,若果受令和条件、人物、影响,应以实现当前的社会发展的道路。

成考高起专历史常考考点秦朝

  成人高考高起专层次只考语、数、外三门,高起本考语数外及史地(文)或物化(理)四门,专升本层次考政治、外语、专业课三门。

  哲学、文学、历史学以及中医、中药学:政治、外语、大学语文。

  艺术类:政治、外语、艺术概论。

  工学、理学:政治、外语、高数(一)。

  经济学、管理学以及职业教育类、生物科学类、地理科学类、环境科学类、心理学类、药学类等:政治、外语、高数(二)。

  法学:政治、外语、民法。

  教育学:政治、外语、教育理论。

  农学:政治、外语、生态学基础。

  医学:政治、外语、医学综合。

  体育类:政治、外语、教育理论。

  成考高起专是高中起点升专科,考试科目各有不同,每个省份的成考报名时间也有所不同,但大概在每年的8月份就可入学。成人高考的考试难度不大,每年的通过率是比较高的。

2017年成人高考历史考点

第一部分中国古代史

  中国古代史于100多万年前,止于公元1840年鸦片战争前夕。

第一章远古时代

学习要求

  1.了解元谋人,北京人及山顶洞人的距今年代和发现地点、制造工具和使用亮拦火。了解仰韶文化、河姆渡氏族的距今年代和发现地点。

  2.了解河姆渡、半坡的文化及大汶口文化的内容。

  3.理解我国是人类文明发源地之一。

  了解我国原始社会的分期和发展过程。

  了解仰韶文化和河姆渡等文化遗址所表明的我国先民的生活状况以及对世界文明的贡献。

  通过考古材料和传说材料说明私有制和阶级的产生。

考试内容:

一、我国境内的早期人类

  元谋人:元谋人距今约170万年,发现于云南元谋,是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的人类。

  北京人:北京人距今约70~20万年,发现于北京西南周口店龙骨山的山洞里。北京人能利用打制石器(旧石器)和天然火,有简单语言,过群居生活。

  山顶洞人:距今约一万八千年,在北京人遗址的山顶洞穴中,生活着一种模样接近现代人的古人类“山顶洞人”。他们不仅会打制石器、人工取火,而且掌握了磨光和钻孔技术,还能缝制衣服。

二、远古文化

  仰韶文化:仰韶文化是中国新石器时代的一种文碧键游化,因1921年首次发现于河南渑池仰韶村而得名。

  仰韶文化分布于黄河中下游。

  生产工具以磨制的石器为主,常见的有刀、斧、锛、凿等,打制石器仍占一定的数量,骨器相当精致。

  日用陶器以细泥红陶和夹砂红褐陶为主。

  细泥红陶上,常有彩绘的几何形图案或动物形花纹。

  经济生活以农业为主,渔猎为辅,并饲养猪、狗等家畜。

  学者们认为仰韶文化属于母系氏族公社制的繁荣时期。

  由于它的遗物中常有彩陶,所以也曾被称作彩陶文化。

  据测定,整个中原地区的仰韶文化,包括不同时代的各种类型,约为公元前5000~前3000年。

  半坡氏族遗址是在陕西西安半坡村发现的一处距今约五六千年的氏族村落遗址,是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的重要遗址,反映的是黄河流域母系氏族公社的情况。半坡氏族普遍使用磨制石器(新石器),已使用弓箭;开始种植粟(世界最早),原始农牧业开始发展;能用麻线织布,烧制和使用彩陶;会建造房屋,形成了村落,过定居生活。

  河姆渡文化:距今约7000年,发现于浙江省余姚县河姆渡村,它是长江流域氏族公社的一个典型。

  能使用骨器、木器、石器和陶器。

  开始种植水稻(我国是世界上最早栽种悔销水稻的国家之一),饲养猪、狗、水牛,建木结构房屋,过定居生活。

  大汶口文化中晚期:距今约四五千年,我国一些地区相继进入父系氏族公社时期,黄河下游的大汶口文化中晚期,为这一时期典型。

  那时,生产工具更加进步,社会经济有很大发展。

  大汶口居民制作的黑陶和白陶,工艺水平很高,纺织技术也有新的进步。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养蚕和丝织的国家。

第二章先秦

学习要求

  1.了解我国奴隶社会的起讫时间,了解夏商西周春秋战国各朝代的起讫年代。

  了解奴隶社会各王朝经济情况和开国、亡国之君和名王、暴君生活时代和主要事迹。

  了解春秋五霸和重要的战争。

  了解战国七雄和商鞅变法。

  2.了解王位世袭制、分封制的基本含义和历史作用。

  3.通过史实,综合分析我国奴隶社会的形成、发展和瓦解过程,以及我国奴隶社会的灿烂文明对我国和世界历史的影响。

  4.掌握诸子百家出现的社会背景、百家争鸣的实质和主要派别的代表人物及其主张。

考试内容

一、夏、商

  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夏王朝。

  夏朝是我国最早的奴隶制国家。

  从此,王位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

  夏朝统治约400多年。

  二里头文化:二里头遗址是夏商时代重要的考古遗址。

  从1959年秋天开始,至今已进行了20多次大规模的发掘。

  二里头遗址位于河南省偃师市西南约9公里处,范围很大,包括二里头、圪墙头和四角楼三个自然村。

  二里头遗址的文化,主要是针对二里头遗址本身的考古遗存所反映的文明状况而言的。

  二里头文化,既包含了二里头遗址的文化,又包括了二里头遗址以外具有二里头遗址文化特征的上百处遗址所反映的文化面貌。

  二里头文化成了探索夏文明的主要对象。

  殷墟:夏朝最后一个王桀实行暴虐统治,约公元前1600年,汤灭夏建立商朝。

  商初,都城屡迁。

  约公元前1300年,商王盘庚迁都至殷(今河南安阳),商朝从此稳定下来。

  后来殷都因为年久而成废墟,称为殷墟。

  甲骨文:19世纪末在殷墟发现的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叫甲骨文。

  甲骨文是—种比较成熟的文字,今天的汉字即由它发展而来。

  甲骨文反映了商王活动和当时的社会情况。

  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

  甲骨文经过发展、演变,成为今天的汉字。

  青铜器:青铜器制造业是商朝最重要的手工业部门。

  青铜是铜、锡、铅的合金。

  司母戊大方鼎是现今世界上发现的最大的青铜器;另一件四羊方尊是青铜器中的精品。

二、西周

  武王伐纣:商朝末王纣统治残暴、生活腐朽,激起人民反抗。公元前11世纪中期,周武王伐纣,商朝灭亡,周武王建立周朝,定都镐京(在今陕西西安),史称西周。

  分封制:西周统治者为了巩固奴隶制国家政权,把王族、功臣和先代贵族分封为诸侯,他们建立的国家叫诸侯国。

  诸侯要服从周王命令、向周王贡献财物、派兵随从周王作战。

  周初的主要诸侯国有鲁、齐、燕、卫、宋、晋等。

  分封制使周朝巩固了统治,扩展了疆域。

三、春秋战国

1.春秋五霸

  (1)春秋五霸:公元前771年,少数民族犬戎攻破镐京,西周结束。公元前770年,周平王迁都洛邑

  (今河南洛阳),东周开始,东周分为春秋、战国两个阶段。

  其中,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476年的春秋时期,是我国奴隶社会的瓦解时期。

  一些较大的诸侯国,为了争夺土地、人口和对其他诸侯国的支配权,不断进行兼并战争,谁战胜了,就召开诸侯会议,强迫大家公认他的“霸主”地位。

  五霸有两种说法:一种是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和楚庄王;另一种说法是: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越王勾践。

  (2)争霸战争:①齐桓公称霸:齐国是今山东境内的一个诸侯国。

  齐桓公任用管仲为相,进行改革,发展生产,改革军事,国力强盛起来。

  并以“尊王攘夷”(即尊重周王,打退少数民族进攻)为号召,逐渐在诸侯国中树立威信。

  通过兼并战争,齐灭掉30多个小国。

  最后通过葵丘会盟正式建立了霸主地位。

  ②晋楚争霸:晋国是今山西境内的一个诸侯国。

  晋文公当政时,发展生产,训练军队,成为北方一大强国。

  楚国是今汉水和长江中游的一个诸侯国,春秋时期逐渐强大,晋楚各自发展势力,在黄河流域发生了冲突。

  晋文公在城濮之战中打败楚国,成为霸主。

  ③吴越争霸:吴国和越国是长江流域的两个诸侯国。

  开始是越国被吴国打败,越向吴称臣。

  越王勾践不忘亡国之耻,卧薪尝胆,立志报仇。

  最后越国重新强大,灭掉了吴国。

  (3)争霸的影响:①诸侯争霸战争给广大人民带来深重灾难;②争霸战争中,诸侯国数量日益减少,这有利于国家走向统一;③华夏族和其他各族接触频繁,联系加强,促进了民族融合的发展。

2.战国七雄

  战国时期从公元前475年至公元前221年,是我国封建社会的开端。经过春秋长期的争霸战争,到战国开始,主要的诸侯国有齐、楚、秦、燕、赵、魏、韩七国,称为“战国七雄”。

3.商鞅变法

  背景:随着春秋末年井田制的破坏,土地国有制逐渐被封建土地私有制代替,一些贵族、立功将士、商人成为新兴地主。

  新兴地主阶级要求废除奴隶主贵族特权,发展封建经济,建立地主阶级专政。

  在新兴地主阶级推动下,各国先后进行变法。

  其中秦国的商鞅变法是最彻底、最成功的一次变法。

  内容:公元前356年,秦孝公任用商鞅进行变法。

  ①废井田、开阡陌。

  承认土地私有,准许自由买卖。

  ②废除特权、奖励耕织。

  禁止弃农经商。

  ③建立县制。

  全国设31县,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

  意义:经过变法,秦国的旧制度被废除,封建经济得到发展,逐渐成为七国中实力最强的国家,为后来秦的统一奠定了基础。

4.都江堰

  战国时,秦国蜀守李冰在成都附近岷江流域修建的综合性防洪灌溉工程都江堰,为川西平原变成千里沃野创造了条件。

5.诸子百家

  春秋战国时期,许多思想家从不同的立场和角度对社会变革发表不同主张,并逐渐形成墨家、儒家、道家和法家等不同的派别,史称“诸子百家”。

  他们著书立说,宣传自己的主张,批评别人的主张,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诸子百家”主要代表人物及其主张见下表:。

秦朝

1.秦的统一

  统一的过程:秦王赢政当政后,发动大规模的兼并战争。

  从公元前230年到公元前221年,秦国先后灭掉东方六国,统一全国。

  秦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

  统一的意义:结束了诸侯割据纷争的局面,有利于人民生活的安定和社会生产的发展,符合当时各族人民的愿望,具有重大进步意义。

2.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

  政治上:①规定封建国家的最高统治者称“皇帝”,赢政自称“始皇帝”。

  皇帝把国家的政治、经济、军事大权集中在自己一人手中,政事无论大小,最后都要由皇帝裁决。

  ②在中央设丞相、御史大夫、太尉等官职。

  丞相帮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御史大夫负责监察百官,太尉负责管理军事。

  他们全由皇帝任免,必须绝对服从和执行皇帝的命令。

  ③在地方上实行郡县制。

  郡的长官叫郡守,县的长官叫县令,郡守和县令都由皇帝直接任免。

  他们负责管理人民,收取赋税,征发兵役和徭役。

  这样,皇帝就把统治全国各地的权力牢牢地控制在自己手里。

  经济上:统一度量衡和货币。

  文化上:①统一文字。

  以小篆为标准字体,后又出现隶书,促进了文化交流。

  ②焚书坑儒。

  公元前213年,秦始皇采纳李斯建议,焚毁秦以外的史书、诗书及诸子百家书,只有医药、卜筮、种植的书不烧。

  第二年又活埋儒生和方士460多人。

  焚书坑儒钳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

3.秦末农民战争

  原因:①赋税沉重。

  秦朝时,农民的负担非常沉重,经常要把收获物的三分之二交给官府做赋税,使许多人不堪重负。

  ②兵役、徭役沉重。

  秦始皇征发大批农民修筑万里长城,修筑宫殿和陵墓,戍守边疆,使壮年男子都离开了生产,男子不够,就由妇女补充。

  很多人被繁重的兵役和徭役折磨而死。

  ③法律严酷。

  秦朝时,往往一人犯死罪,亲族都得处死,叫“族诛”。

  一家犯法,邻里都受牵连,叫“连坐”。

  犯罪的人往往被斩脚、割鼻、甚至处死。

  ④秦始皇死后,秦二世即位,他的统治更加残暴,进一步激化了阶级矛盾。

  经过: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在大泽乡起义。

  起义军攻占陈,建“张楚”政权,并攻人函谷关,打到咸阳附近。

  后吴广、陈胜被害,起义军失败。

  陈胜、吴广失败后,刘邦、项羽两支起义军壮大起来。

  公元前207年,项羽以少胜多,在巨鹿大败秦军主力。

  与此同时,刘邦攻入咸阳,****了秦朝统治。

  意义:陈胜、吴广发动的秦末农民战争是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战争,****了秦朝的暴虐统治。他们的革命首创精神,在我国历史上永远闪耀着光辉。

历史中考考点

历史中考考点如下:

  考点1、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秦朝的统一:韩赵魏楚燕齐。

  (1)皇帝制度:君权的至高无上。

  (2)秦朝的中央机构:三公的职权范围要注意区别,也是选择题中经常命题的重点。

  三公的职责:①丞相:帮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②太尉:负责全国军务;③御史大夫:是副丞相,执掌群臣奏章,下达皇帝诏令,并负责监察百官。

  (3)郡县制:郡县的设置的影响。

  郡县制的建立:秦灭六国后秦始皇采纳李斯推行郡县制度的建议,把郡县制推广到全国。

  郡县制的特点在于郡县的长官都有皇帝任免。

  郡县制建立的梁迹影响:郡县制的建立,是中央集权制形成过程中的重要环节。

  (4)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维护了国家的统一,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

  考点2、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1)汉初郡国并行制:郡县制与封国制并存,封国制的存在是对中央集权的威胁。

  (2)唐朝三省六部制:把握好三省六部的职权范围、工作流程:中书省(负责决策、草拟诏令)--门下省(负责审批诏令)--尚书省(负责执行),最高长官都是宰相,宰相权力一分为三。

(3)元朝的行省制度:认识到行省制的实施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是我们现在省制的开端

  (4)汉到元政治制度的特点:表现为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中央不断加举谨强对对方的控制和管理,国家的权利不断集中在君主手中。

  考点3、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1)明朝废丞相设内阁:至此中国古代的宰相制度被废除了,君主专制发展的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

  (2)清朝军机处的设置:雍正时设立,标志着中国古代君主专制发展到顶峰。

  (3)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君橡答并主专制的加强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加强国家的统一和社会经济的发展,但从却妨碍了社会的进步和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

2021年山东成人高考高起本历史——两汉历史事件介绍?

  山东成人高考高起本历史——两汉历史事件介绍

1.文景之治

    汉初的统治者亲自参加了秦末农民战争,亲眼看到了农民起义残暴的秦朝的伟大力量,注意吸取秦朝灭亡的教训。

  另外,经过多年战争之后,社会经济遭到巨大破坏,急需恢复生产。

  为巩固统治,恢复发展社会经济,汉初统治者实行了休养生息政策。

  稿卜。

    (1)汉高祖:①让士兵复员回家生产,免除若干年的徭役。

  ②让战争期间逃亡的人回家,恢复原有的田宅。

  ③把因饥饿卖身为奴隶的人释放为平民。

  ④减轻田租,实行十五税一。

  即每年征收收获物的十五分之一。

    (2)汉文帝、汉景帝在位期间,继续推行汉初的“休养生息政策”,减轻田租鼓励农耕,提倡节俭,减轻刑罚。

  文帝、景帝都重视农业生产。

  景帝下诏说:农业是天下的根本,黄金珠玉,饥不可食,寒不可衣,都不如谷物和丝麻;文帝两次把田租减为三十税一,甚至有十多年不收田租;文帝提倡节俭,尽量避免浪费;文帝还减轻刑罚,取消了“连坐”和残损肢体的肉刑。

  这样使社会生产得到发展,阶级矛盾相对缓和,出现了我国封建社会时期一次著名的盛世局面——“文景之治”。

  2.汉武帝

    汉武帝即位后,推行了一系歹珏实现封建大一统的措施。

  (1)政治方面:①改革官制、组成内朝和外朝,加强皇权。

  ②大量选拔人才,重视官吏的任用和考核,实行刺史制度,加强朝廷对地方官僚的控制。

  ③削弱王国势力、加强中央的权力。

  ④强化完美封建法制、打击豪强地主势力,维护封建社会秩序。

  (2)军事方面:①出兵匈奴,改变了汉朝在与匈奴关系中的被动地位。

  ②进军南越,设南海等九郡。

  (3)经济方面:①改革币制,铸造五铢钱,作为通行全国的法定货币。

  ②盐铁官营,由国家垄断生产和销售。

  ③平抑物价、征收工商业者营业税和财产税,等等。

  (4)思想方面:①采纳董仲舒的建议,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即尊崇儒家学说,提倡大一统。

  儒学从此成为西汉的统治思想。

  ②创建了中央太学与地方郡国学两级官学,确立了中国封建官学制度。

  ③尊儒的同时,汉武帝还崇尚法制。

  尊儒尚法 是他实行统治的根本思想。

  总之,汉武帝是一位具有雄才大略的封建皇帝,在他的大一统之下,主义中央集权空前加强,西汉统治达到鼎盛。

  3.光武中兴

    公元25年,刘秀称帝,定都洛阳,史称“东汉”。

  为缓和阶级矛盾,光武帝刘秀调整了统治政策:下令释放奴婢和禁止残害奴婢;减轻赋税,恢复西汉三十税一的田赋制度;废除王莽时的苛捐杂税;整顿吏治,提倡节键则穗俭。

  在他统治十多年后,全国出现安定局面,史称“光武中兴”。

  4.西域都护府

    公元前60年,西汉在西域设西域都护,对西域进行军事、政治管理,并保护商旅往来,这是西域正式归属中央的开始。

  5.丝绸之路

    汉朝时候,我国甘盯大肃玉门关和阳关以西、葱岭以东,新疆天山南北等地区叫做西域。

  那时西域大小儿十个政权受匈奴奴役,不能和汉朝有正常的经济文化交往。

  汉武帝为了解除匈奴对西汉的威胁,联络大月氏夹攻匈奴,派张骞出使西域。

  张骞因此出使了西域。

    张骞出使西域共有两次。

  第1次出使西域在公元前138年。

  他带着一百多人从长安出发,途经匈奴人控制的地区,被匈奴人扣留,十年后才乘机逃出。

  此时大月氏已经西迁,不想攻打匈奴了。

  张骞得不到结果,回到汉朝,只剩下两个人。

  但这次张骞了解了西域地区各国的情况以及他们渴望同汉朝来往的心情。

  第二次出使西域在公元前119年。

  张骞带领300人随行。

  他们分头访问了西域各国。

  西域各族政权也派人跟随汉使到汉朝回访。

  张骞出使西域取得了成功。

提交信息测一测您提升学历详细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