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历史知识点总结:谁、什么、何时、为什么、怎样?

作者:席浩卓时间:2023-07-17 23:48:02

导读:" 高一历史知识点总结:谁、什么、何时、为什么、怎样?1.汉朝建立:谁,何时,为什么,怎样?-谁:刘邦(汉高祖)-何时:公元前202年-为什么:刘邦领导的农民起义推翻了秦朝的统治,建立了汉朝。-怎样:刘邦通过与其他诸侯的战争,逐渐统一了中国大陆,并成为汉朝的创立者和第一任皇帝。2.秦"

高一历史知识点总结:谁、什么、何时、为什么、怎样?

1.汉朝建立:谁,何时,为什么,怎样?

-谁:刘邦(汉高祖)

-何时:公元前202年

  -为什么:刘邦领导的农民起义推翻了秦朝的统治,建立了汉朝。

  -怎样:刘邦通过与其他诸侯的战争,逐渐统一了中国大陆,并成为汉朝的创立者和第一任皇帝。

2.秦始皇统一六国:谁,何时,为什么,怎样?

-谁:秦始皇

-何时:公元前221年

  -为什么:秦始皇通过战争和政治手段,统一了当时分裂的六个诸侯国,建立了秦朝。

  -怎样:秦始皇通过强力中央集权和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加强了国家的统一和集权,如推行了统一的货币、文字、度量衡等。

3.魏晋南北朝时期:谁,何时,为什么,怎样?

-谁:魏晋南北朝时期涉及多个朝代的统治者

-何时:公元220年-589年

  -为什么:东汉灭亡后,中国陷入了分裂和动荡的局势,形成了多个割据政权。

  -怎样: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分裂为三国(魏、蜀、吴),后来又形成了南北朝时期,其中南北朝时期又出现了多个朝代,如南朝宋、南朝齐、南朝梁等。这个时期的政治动荡和分裂对于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4.唐朝盛世:谁,何时,为什么,怎样?

-谁:唐朝

-何时:公元618年-907年

  -为什么:唐朝在李渊等人的领导下,通过战争和政治手段,统一了大部分的中国领土。

  -怎样:唐朝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辉煌时代,经济繁荣、文化昌盛、国力强盛,丝绸之路的开通促进了对外文化和贸易的交流。

5.清朝的建立:谁,何时,为什么,怎样?

-谁:满洲人(后金势力)

-何时:公元1644年

  -为什么:满洲人入侵明朝,推翻了明朝的统治,建立了清朝。

  -怎样:满洲人通过与明朝的战争,最终攻入北京,明朝灭亡,清朝建立。清朝实行满洲人的统治,并对中国进行了一系列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方面的改革。

高一历史必修一重点知识点总结

  很多人对历史学科的理解仅仅停留在记住时间地点人物事件上,真正的历史体现在历史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的引领上。下面给大家带来一些关于高一历史必修一重点知识点总结,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点击获取“历史知识”↓↓↓

★历史必修1各个单元知识★

★中国近代历史简介★

★中国历史朝代顺序表★

★★中国历史常识大全★★

高一历史必修一重点知识点总结1

第1课夏商制度与西周封建

一、夏商政治制度

  1、夏朝(前2070—前1600):中国第一个国家政权,出现凌驾于全社会之上的公共权力,出现了王位继承的传子制度。

  2、商朝(前1600—前1046):成汤灭夏。(1)内服外服:内服是王畿,即商王直接统

  治地区。

  外服是附属国管辖地区,商王控制着支配内外服的实际权力。

  但控制力非常有限。

  (2)神权色彩:垄断神权,强化王权。

  二、西周政治制度(前1046—前771):封邦建国。

1、分封制

  (1)概念:保证王室强大的条件下,将亲族和功臣分派各地,建诸侯国。

(2)方法:A、周王:最高统治,王都镐京,都城王畿,直接驻地B、同姓亲族:分封主体,富庶之处,战略要地,土地人口C、异姓诸候:(姻亲、功臣、先代贵族)待遇不同

  (3)影响:周王通过授土授民,势力范围不断扩大;确立天下共主地位,巩固了统治。但是后来逐渐导致诸侯割据称雄和国家分裂局面。

2、宗法制

(1)目的:巩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权力、财产和土地的继承矛盾

(2)特点:血缘纽带和政治关系结合起来

(3)核心:嫡长子继承制

  (4)体系:大宗、小宗;大宗和小宗的关系是相对的。

  (5)影响:既是家庭等级关系,也是政治隶属关系;有利于凝聚宗族力量,强化王权,保证“世卿世禄”。

  3、礼乐制:成为政治生活准则,维护宗法分封的工具。

  三、中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带有浓厚的血缘色彩和上古部落联盟体制的遗贺颂侍存。

高一历史必修一重点知识点总结2

第2课大一统和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

一、秦朝的统一

1、背景: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进步,分封宗法制逐渐崩溃;商鞅变法,秦国逐渐强大

2、统一:前221

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确立

1、特征:权力的高度集中;表现在皇权至上、“家天下”的皇位继承制

  2、中央集权制度的基本内容(措施):①皇帝制度。

  ②三公九卿制度(中央政府)。

  三公指丞相、御史大夫和太尉。

  丞相为百官之首;御史大夫掌管律令、图籍,监察百官;太尉管理军务。

  中央官员互相配合,互相牵制,大权操纵于皇帝手中。

③地方:实行郡县制

④制定官吏选拔和考核制度

⑤制定严密而严苛的法律,成为中央集权工具

三、影响:

  彻底打破传统的贵族分封制,奠定了中国大一统王朝制度的基础,对2000多年的中国政治与社会产生重要影响。

高一历史必修一重点知识点总结3

第3课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

一、中枢权力机构(中央行政体制)的变化——削弱相权,加强皇权

  1、秦朝:三公九卿制度。丞相位高权重。

  2、汉武帝:中朝制度,与“三公”相制衡。东汉时期的尚书台取代了三公的权力。

  3、隋唐时期:三省六部制确立。

  A、即中书省(起草)、门下省(审议)、尚书省(执行),三省长官皆宰相。尚书省下禅吵设六部(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处理日常政务。

  B、影响:三省之间相互牵制,互为补充,分工明确,提高效率,分割相权,加强皇权;标志着中国古代政治体制发生深刻变化,对后世的国家体制产生深远影响。

  4、宋朝:二府三司制。

  三省长官不参与政事,另设“中书门下”,作为办公机构,只保留行政权。

  军政归枢密院,财政归三司(度支、盐铁、户部樱迅)。

  5、元朝:废除三省,只设中书省。

  宰相为左右丞相和平章政事。

  六部也归中书省。

  地方实行行省制。

  6、明朝(1)明太祖朱元璋:废除丞相,权分六部,皇帝亲掌六部。(解决了皇权和相权的矛盾),设殿阁大学士,品秩较低,仅备顾问,协理奏章,不参与决策。

  (2)明成祖时设立内阁:。大学士开始参与军国大事,内阁地位逐渐上升,有了专门

  衙署属官,阁臣权力越来越大。起草对大臣奏章的批复意见,称“票拟”,皇帝朱笔裁定,称“批红”。

7、清朝:设军机处

  (1)、背景:清朝建立,承袭明制,设立内阁,处理日常事务。军国大事,由满洲贵族组成的议政王大臣会议来处理。

  (2)、设立:雍正年间为处理西北军务而设。

  军机大臣参与处理内政外交,制定军政大计,审理重大案件。

  但本身品级不高,不得私自交往,日夜轮渡值班,完全听命于皇帝,只能跪奏笔录。

  (3)、影响:提高行政效率;标志着专制皇权发展到顶峰。

二、选官制度的变化

1、秦朝:军功爵制度

2、汉武帝:察举制和征辟制

  察举制:地方向中央推荐人才。征辟制:中央和地方政府向社会征聘人才。

  3、隋唐时期:科举制度。

  影响:(1)积极:为打破了身份的限制,体现了公平和择优录取的原则,对后世影响深远;扩大了统治的社会基础,为官僚队伍提供了高素质人才;促进了官僚体制的成熟;保证了中华帝国的长期繁荣。

  (2)局限:到了明清时期,科举制的八股取士方式束缚了人们的思想。

三、监察制度和谏议制度

1、监察制度

  (1)秦朝:御史大夫。

  (2)汉代专设御史府,汉武帝在地方设刺史。

  (3)隋唐:门下省。

  (4)明清时期:中央设都察院(监察御史)、六科给事中,合称“科道”;地方设按察使司。

2、谏议制度:隋唐时期的门下省、北宋的谏院

  3、评价:积极:作为一种常设的政治制度,有利于整顿吏治,打击地方割据势力,维护中央集权,谏正皇帝过失,防止决策失误。

  局限:不能从根本上约束皇帝的无上权力,也不能杜绝官僚队伍中的腐败和低效。

四、地方政治制度的演变

  (1)秦朝:郡县制(2)汉初:郡国并行制。东汉到魏晋实行州郡县三级制(3)元朝:创立行省制,实行省路府(州)县制。

  五、(1)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的体现:以三省六部制为代表的中央行政体制、以科举制为代表的选官用人制度、维护官僚队伍廉洁高效的监察制度。

  (2)汉唐以来政治制度的特点:为了维护中央集权的需要不断加强对官吏和地方的控制;同时随着社会结构的变化,不断吸纳新生力量,保持统治基础的稳固。

高一历史必修一重点知识点总结4

第4课专制集权的不断加强

一、西汉时期:

  1、汉朝初年,刘邦推行郡国并行制,以巩固皇权,稳定天下。但结果是地方诸侯国权力膨胀,在公元前154年,发生“七国之乱”(实质:中央与地方矛盾激化)

  2、汉武帝刘彻:实行推恩令解决王国问题;设刺史加强监督;强干弱枝。

  二、唐末五代:节度使权力膨胀,造成藩镇割据(实质:中央与地方矛盾),国家分裂。

三、北宋时期:中央集权强化

  1、背景:960年,后周大将赵匡胤陈桥兵变,袍加身,建立宋朝,为宋太祖。

  2、措施:宋太祖采纳宰相赵普的建议,从权、钱、兵着手,加强中央集权。

(1)收精兵:

  A、中央:将实力最强的禁军划归互不统属的三衙——殿前司、侍卫马军司、侍卫步军司统领(统兵权),发兵权归枢密院。使统兵权与调兵权分离,利于皇帝控制军队。

B、地方:强干弱枝、守内虚外

(2)削实权:

  A、中央:削夺宰相和武将的权力,实行二府三司制度。

  B、地方:削夺节度使权力,所有州郡直属中央;派文臣出任州郡长官,州郡长官之下设通判监督,有权向朝廷直接奏报,。

  (3)制钱谷:州郡财赋,除自留小部分,其余运往京师或指定地点,由中央掌握,消除地方割据的物质基础。

3、影响:

  A、改变唐末五代藩镇割据的分裂局面,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统一,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经济的发展。

  B、中央集权日益加强,中央与地方分权的斗争已处绝对上风。

  C、造成了冗兵、冗官、冗费和积贫积弱的局面,造成了北宋中期的社会危机。

  D、皇权与相权矛盾变得突出起来。

四、如何看待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1、积极: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社会稳定;有利于抵御外来侵略;有效组织大规模经济活动,奠定中华文明长期领先世界的基础;有利于各地区、各民族间的经济文化交流。

  2、消极:容易形成暴政,民主政治无从发展,容易出现腐败的局面;封建社会后期,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思想上的专制严重阻碍了近代科学的发展。

高一历史必修一重点知识点总结5

第12课鸦片战争

一、第一次鸦片战争(1840——1842)

  1、背景:(1)根本原因:英国走上资本主义道路(完成工业革命),寻找原料产地和商品倾销市场。

  (2)重要原因:中国地大物博,闭关自守,政府腐败。

  (3)直接原因:禁烟运动(英国为了扭转贸易逆差,向中国走私鸦片,导致中国白银大量外流。

  )(4)导火线:1839年虎门销烟,鼓舞了中国人民的斗志。

2、结果:近代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

  (1)、内容:A、五口通商(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B、割香港岛C、协定关税(最能反映列强发动战争的目的)D、列强取得领事裁判权和片面最惠国待遇。

  3、影响:(1)政治:领土完整遭到破坏,独立发展道路中断,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2)经济:被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作为资本主义国家的原料产地和商品倾销市场)

二、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860)

  1、原因:列强进一步扩大在华利益。

  (本质上与第一次鸦片战争相同,所以是第一次鸦片战争的继续和扩大。

  )。

  2、过程:1860年英法联军攻入北京,火烧圆明园。

3

  3、结果:1858签订《天津条约》、1860《北京条约》:开放11个通商口岸;赔款;割九龙司;外国商船在长江各口岸往来;允许到内地游历、通商、传教。

  4、影响:A、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程度。

  B、清政府权力结构发生变化。

  C、地主阶级掀起洋务运动——迈出了近代化的第一步。

第13课太平天国运动(1851——1864)农民阶级领导的反封建反侵略的斗争

  一、背景:A、阶级矛盾尖锐:鸦片战争后,列强倾销商品,冲击传统经济结构,手工业者破产;鸦片输入增加,白银大量外流;战费分摊,官吏搜刮,人民困苦。

  B、自然灾害严重,激化矛盾。

二、过程:

1、1856年颁布《天朝田亩制度》

  (1)内容:按人口平均分配土地;建立“四有二无”的理想社会。

  (2)评价:积极——突出反映了农民要求摆脱封建剥削、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的愿望,将农民运动推向了高峰;局限——这是一种绝对平均主义,超越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只是一个空想,无法实施。

2、《资政新篇》洪仁玕

(1)内容:象西方学习,发展资本主义

  (2)评价:近代中国第一次提出资本主义性质的改革方案;未能反映农民阶级最迫切的愿望和要求,缺少必要的实施条件,没有真正实行。

三、意义:A、动摇清政府统治;B、第一次提出资本主义性质的改革方案《资政新篇》;

  C、拉开了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序幕。

高一历史必修一重点知识点总结相关文章:

★高一历史必修一复习知识点总结

★高中高一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梳理

★高一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整理

★高一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整理归纳

★高一历史必修1知识点总结归纳

★高一历史必修一每一个单元知识点总结

★高一历史必修一每单元知识点总结

★高一历史必修一复习知识总结

★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高中历史必修一第3课知识点及练习题

高中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总结归纳

【#高一#导语】高中的历史,经常的归纳总结是非常的有必要的,那么高中历史必修一的知识点有哪些呢,整理了相关信息,希望会对大家有所帮助!

第一课从内外服联盟到封邦建国

1、公元前2070年建立

2、古代中国的第一个国家政权

3、政治制度的特点:出现了凌驾于全社会之上的公共权力

(公共权力——国家机器,一般指历法、行政、司法等国家和社会公共机构行使的权力,具备了国家的基本特征)

二、商代

1、公元前16XX年建立

2、主要政治制度:内外服制度(内服指商王直接统治的地区;外服是附属国管辖的地区)

3、商朝政治拦拿袜制度的特点(政权特点):

①以商部族为中心的内外服联盟

②弥漫着神权色彩(与文化上甲骨文相联系)

③商王对附属国的控制力有限(具体内容:要求了解)

各附属国基本保持原有的社会结构

  除对商承担应尽的义务外,有很大的自主权,有的附属国经常与商处于战争状态。

三、西周

1、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建立

2、基本政治制度:分封制(政治)、宗法制(家族血缘)、礼乐制度(维护分封、宗法制度的工具)

(1)分封制

目的:为了巩固周王朝的统治(“封建亲戚,以藩屏周”)

内容:①将土地和人民授予同姓亲族、姻亲功臣、殷商降族和古国后代,让他们建立诸侯国,保卫周王室

②各诸侯国必须承认周王权威,承担义务(与商代相比,臣属关系更加明确)

③层层分封

作用:①周人势力范围不断扩大

②形成了“周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平民”的等级序列,确立了周天子“天下共主”地位

(2)宗法制

目的:巩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

内容:大宗小宗制、嫡长子继承制

(大宗:在宗法制度下,由嫡长子传宗继统,这个系统被称为大宗;

  小宗:嫡长子的同母弟或者是庶母兄弟是小宗。

  大宗和小宗的关系是相对的。

  )。

特简激点:①嫡长子继承制(核心、特点)

②双重关系(血缘关系和政治关系)

实质:血缘关系和政治关系相结合

作用:①保证了贵族“世卿世禄”(贵族不仅世袭土地和人口,而且还世袭职务和待遇)

  ②有利于凝聚宗族,防止内部纷争,强化王权。(与原始笔记有所改动)

  (3)礼乐制度是西周的等级名分制度,是维护宗法分封制的工具。

第二课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

一、春秋时期

政治特征:宗法分封制受到破坏,周天子天下共主的地位衰落

1、根本原因: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铁制农具和牛耕的使用使井田制逐步瓦解)

2、表现:①小宗取代大宗的现象发生②诸侯不断擅自进行分封③强大诸侯国发动兼并战争

二、战国时期

1、各国纷纷进行变法

2、商鞅变法使秦国强大,为统一创造了条件

3、公元前221年,秦统一六国

三、秦朝

(中央集权制度在秦朝确立,以后中国的封建社会就是中央集权制度的强化过程)

基本政治制度:中央集权制度

(一)中央集权制度的内容:

1、皇帝制度

特点:①皇权至上(皇帝将立法、司法、行政、军事权力全部揽于自己手中)

②帝位终身制和皇位世袭制

2、三公九卿制(中央官职)

三公:丞相、太尉、御史大夫

  ①职能:丞相是“百官之首”,辅佐皇帝处理全国政务;御史大夫负责监察百官;太尉协助皇帝管理军务。

  ②相互关系:互相配合、互相牵制。

九卿:三公以下的中央政府官职

3、郡县制(地方)

特征:①郡县官吏由中央任免,不能世袭(与西周分封制的根本区别)

②县以下设乡、里、什伍

(二)中央集权制度的根本特征:权力高度集中

  (三)中央集权制度的作用:彻底打破了传统的贵族分封制,奠定了中国古代大一统王朝制度的基础,对此后XX多年的中国政治和社会产生了重大影响。

第三课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斗争

(贯穿中国古代的第一条主线索:中央和地方的斗争)

一、西汉

(一)七国之乱

1、原因:①历史原因:汉高祖刘邦推行郡县制的同时,又分封同姓诸侯王

(郡国敏做并行,上次青岛市摸底考试有一个郡国并行的看图题)

②直接原因:面对诸侯国尾大不掉之势,贾谊、晁错等人上书,主张消减封国

  2、过程:公元前154年,汉景帝接受建议,开始着手削夺诸侯国的封地,七个诸侯王发动叛乱,史称“七国之乱”。

(二)汉武帝改革

1、根本目的:为了加强皇权,巩固国家统一

2、措施:

  ①建中朝(“中朝”(内朝)是决策机构,由皇帝左右亲信充任中朝的主要官吏尚书令、侍中、常侍等职。

  原先以丞相为首的三公九卿机构,逐渐成为执行机构“外朝”。

  )。

【要点解析】

②设刺史(刺史是一种监察官员,负责监察地方)

  ③推恩令(解析:诸侯王死后,除嫡长子继承王位外,其余儿子也可以获得王国的一部分土地成为列侯,由皇帝直接控制的郡守管辖。通过推恩令,消弱了地方实力,使中央

对地方的控制逐渐加强)

3、作用:

  ①积极:巩固、发展了大一统局面,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②消极:皇帝权力过于集中,造成后来外戚和宦官专权。

  (注意与经济和文化相联系,文化上之所以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根本上是由政治上加强中央集权所决定的;而经济上“重农抑商”也是政治对经济的反作用产生的。)

二、唐代

  经过东汉末年三国两晋南北朝的大动荡之后,隋唐实现了统一。

  唐中叶发生了安史之乱,参与平叛安史之乱的唐朝大将和安史降将被封为节度使,他们拥兵自重,使唐中叶后出现了藩镇割据的局面。

三、五代十国

1、实质:唐末藩镇割据的继续和扩大

2、特点:政权更迭频繁,南方相对稳定

  3、后周世宗改革为北宋统一奠定了基础。

四、宋太祖改革

(公元960年,宋太祖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建立北宋)

1、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1)收精兵

统兵权归“三衙”掌管(三衙由殿前司、侍卫步军司和侍卫马军司三部分组成)

调兵权归枢密院掌管

  使统兵权和调兵权分离,兵权最终由皇帝掌握。

(2)削实权

兵权——枢密院

中央:削弱了宰相权力财权——三司使

行政权——中枢门下(宰相权力被一分为三)

  地方:规定所有州郡直属中央,派文臣出任州郡长官,州郡长官下设通判,负责监察。

(3)制钱谷

  规定各州郡的财赋,除自留一部分外,其余运往指定地点,由中央掌握。从而消除了地方割据势力的物质基础。

2、影响

  积极:改变了唐末五代以来藩镇割据的分裂局面。

  消极:造成了“冗官”、“冗兵”和“冗费”的国家财政危机。

  (到北宋为止,中央和地方的斗争基本告一段落,以中央的胜利而结束。)

第四课专制皇权的不断加强

(贯穿中国古代史的第二条线索:皇权与相权的斗争)

一、三省六部制的确立及其演变

1、三省六部制的确立(隋唐时期)

①三省为中书省(负责起草诏令)、尚书省(负责执行)、门下省(负责封驳审议)

  ②尚书省下设六部。

三省六部制的作用:三省之间既互相配合,又互为补充,提高了办事效率;

  完整的相权又被分割,有利于加强皇权。

2、发展(宋朝)

三省长官基本不参与政事,另外设置

①中枢门下——负责行政

②枢密院——负责军事

③三司(盐铁、度支、户部)——负责财政

3、三省六部制的废除(元朝)

  元朝废除三省、实行一省制,只设中书省,六部也归入中书省。

二、明朝皇权的加强

  1、明朝初年,沿袭元制,设中书省。

2、明太祖朱元璋时期

  ①下令裁撤中书省,废除丞相,由皇帝亲自掌管六部。(专制皇权达到新的高度)

  ②由于事务繁忙,皇帝不可能一一亲自裁决,明太祖设立殿阁大学士,但不参与决策。

3、明成祖时期

  正式设立内阁,大学士开始参与军国大事的商讨,此后内阁地位逐渐上升。

注意:“票拟”和“批红”

三、清朝专制皇权的加强

  1、清朝初年:承袭明制,设立内阁。重要的军国大事,由议政王大臣会议来处理。

2、军机处的设立

(1)时间:清雍正年间

(2)职责:可参与处理内政外交、制定军政大计、审理重大案件等政务,但由于军机处官员品级不高,只能跪奏笔录

  (3)影响:①简化了处理政务的手续,提高了清王朝的行政效率。

  ②军机处完全听命于皇帝,军国大事皆由皇帝一人裁决,军机处的设立,是专制皇权高度发展的重要标志。

高一学期历史必考知识点总结

  进入高中后,很多新生有这样的心理落差,比自己成绩优秀的大有人在,很少有人注意到自己的存在,心理因此失衡,这是正常心理,但是应尽快进入学习状态。我为正在努力学习的你整理了高一学期历史必考知识点总结,希望对你有帮助!

高一学期历史必考知识点总结1

一、第一次工业革命(18世界60年代——19世纪中期)

1.英国首先发生工业革命的原因:

  (1)前提:资产阶级统治的确立。

(2)条件:

  ①资金:通过国内圈地运动及海外的殖民扩张、黑奴贸易、海外贸易积累了大量资金。

  ②劳动力:圈地运动使得大批失去土地的农民成为自由劳动力。

③技术:工场手工业时期积累了大量的技术基础

  ④市场:英国海外市场日益扩大,工场手工业时期的商品生产已无法满市场的需要。(直接原因)

2.英国工业革命的成就

首先开始的领域:棉纺织业

  第一次工业革命使人类进入了“蒸汽时代”:英国、瓦特、改良蒸气机。

  交通运输业新的发明有:1807年,美国人富尔顿发明了轮船;1814年,英国人史蒂芬孙发明蒸汽机车(火车)。

3.英国工业革命的影响

  (1)经济上:工业革命极大的提高了社会生产力,使英国成为“世界工厂”和世界第一工业强国。加快了城市化进程。

  (2)政治上:巩固了资产阶级的统治,使社会分裂成两大对立的阶级——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由此促进工人运动的兴起。

  (3)生产方式上:客观上传播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生产方式,猛烈冲击了当地的旧思想旧制度。

  (4)思想文化上:促进了科学教育事业的发展,也促进了科学共产主义的诞生。

  (5)世界格局上:密切了世界各地的联系,确立了资产阶级对世界的统治,东方从属于西方,促使了资本主义市场的初步形成和逐步成熟。

4.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1)形成过程:

世界市场进程时间推动因素主要途径

初具雏闷衡形新航路开辟后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和掠夺

初步形成19世纪中期第一次工业革命以炮舰开路行不平等贸易

最终形成20世纪初第二次工业革命瓜分世界

  (2)初步形成的标志:日本的“开国”、澳大利亚成为英国的殖民地和中国的“门户开放”。

  (3)逐渐成熟标志:国际经济交流基本准则的确立。

二、第二次工业革命(19世纪70年代——20世纪初)

  1.中心:美国和德国。

  2.主要成就:1866年德蚂烂做国西门子发明第一台大功率发电机。(开始的标志)

  电动机、电灯、电车、电话、电影放映机等问世,人类进入“电气时代”。

  新的交通工具:汽车和飞机(内燃机驱动)。

3.特点(与第一次工业革命比)

  (1)科学和技术紧密结合。

  (2)速度快,范围广,规模大,多国同时进行。

  (3)一些国家两次工业革命交叉进行。

  (4)经济结构:从重工业开始。

  4.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促进生产力发展:使人类进入了电气时代和钢铁时代。

  垄断组织(实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

  )的形成;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建立。

5.第一次工业革命中出现的新兴行业:棉纺织业、机器制造业、交通运输业

  第二次工业革命中出现的新兴行业:电力工业、电气产品制造业、石油工业、汽车工业等。

  6.世界一体化趋势(19世纪末20世纪初)根本原因: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开展。对一体化趋势的评价,有利有弊。

高一学期历史必考知识点总结2

1、春秋战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了解诸子百家中道、儒、墨、法诸家的代表人物

道家:老子(春秋)、庄子;

儒家:孔子(春秋)、孟子、荀子;

墨家:墨子;

法家:韩非子

理解孔子、孟子、荀子的主要观点

孔子:

  ①孔子的主要成就:春秋晚期鲁国人。

  中国古代大思想家和大教育家。

  儒家学派创始人,首创私人讲学,晚年编订古代文化典籍。

  孔子整理的《诗》《书》《礼》《易》《乐》《春秋》,后称为“六经”。

②孔子的主要观点:

  A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仁”。他认为仁就是爱人,要求人与人之间要互相爱护,融洽相处;实现“仁”,要做到待人宽历镇容,“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B强调统治者要以德治民。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

  C主张“克己复礼”。希望恢复西周的礼乐制度,使每个人的行为符合礼的要求。

  D主张“有教无类”。

孟子:

  A主张实行“仁政”。

  B提出“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

  C主张“性善论”。

荀子:

  A主张统治者施政用“仁义”和“王道”,以德服人;B提出“君舟民水”的论断。

  C提出“性恶论”,强调用礼乐来规范人的行为,使人向善。

  经过孟子、荀子对儒家思想的总结和改造,战国后期,儒学发展成为诸子百家中的蔚然大宗。

2、汉代儒学

了解汉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和太学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①提出:汉武帝时,儒生董仲舒对儒家思想进行了改造,把诸子百家中道家、法家和阴阳五行家的一些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中,形成了新的儒学体系。

  董仲舒提出了“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

  他提出不在儒家六经范围之内的各家学术都应罢黜。

  目的是为适应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以思想上的统一来巩固政治上的统一。

  著有《春秋繁露》一书。

  ②实施: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并付诸实行。

  ③影响:儒学思想逐渐被统治者确立为正统思想,逐渐成为两千多年来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太学:汉武帝根据董仲舒的建议,在中央兴办太学。太学的兴办,打破了以往由贵族官僚世代为官的陈规,同时也大大提高了儒学的地位。

高一学期历史必考知识点总结3

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到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1、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A、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社会经济前提:工业革命推动资本主义迅速发展,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日益暴露,出现了资本主义经济危机(1825年,世界第一次经济危机首先在英国)

  阶级基础:工人阶级作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政治舞台。

(法国里昂工人起义、英国宪章运动和德意志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

三大思想来源:德国的古典哲学、英国的古典政治经济学、英法的空想社会主义;

主观条件:马克思、恩格斯的革命实践和理论研究

B、诞生的标志:1848年2月《共产党宣言》的发表

①第一次较为完整系统地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指出阶级斗争推动历史的发展;

②阐明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肯定共产主义最终将取代资本主义;

  ③揭示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用暴力_资产阶级统治,建立无产阶级政权,建设共产主义。

  C、影响:无产阶级进行斗争有了科学理论的指导,社会主义运动更加蓬勃地发展起来。

2、马克思主义的实践----巴黎公社

1)、背景

  普法战争法国失败,第三共和国的成立,临时政府对外投降、对内镇压的反动政策。

  1871年,3月28日,巴黎公社正式宣告成立。

2)、革命措施

  在政权建设方面:废除资产阶级国家机器,代之以工人阶级的国家机器。

  民选供职人员,人民有权监督和罢免。

  在经济建设方面:没收逃亡资本家的工厂,交给工人合作社管理。

维护工人权利,实行八小时工作制

3)、失败

主观原因:没有接管法兰西银行,也没有同外省取得联系,更没能发动广大农民;

  根本原因:法国资本主义还处在向上发展时期,还不具备_资本主义制度的条件。

4)、意义

  是无产阶级建立政权的第一次伟大尝试。

  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关于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的学说。

  它的经验教训是国家社会主义运动的宝贵财富。

(二)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

1、十月革命的历史条件

(1)客观条件

  经济:俄国资本主义有一定的发展,但仍然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国。

  政治①腐朽的沙皇制度占统治地位,是军事封建性的帝国主义。

  ②俄国各种矛盾错综复杂,国内矛盾尖锐。

  ③一战激化了各种社会矛盾。俄国成为帝国主义链条上最薄弱的环节。

(2)主观条件

俄国无产阶级革命性较强;布尔什维克党的正确领导;广大农民成为革命同盟军

2、十月革命的过程

1)、二月革命(1917年3月)性质:资产阶级性质的革命

结果:_了罗曼诺夫王朝,出现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

工兵代表苏维埃、临时政府(掌握实权)

2)、《四月提纲》的发表(列宁)

  内容: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转化;提出“全部政权归苏维埃”的口号;争取以和平的方式取得政权。

  3)、七月事件结果:标志着两个政权并存局面的结束。和平夺取政权已经不可能。

  4)、十月决议内容:举行武装起义,提出“全部政权归苏维埃”。

5)十一月起义

攻打东宫

苏维埃第二次代表大会的召开(具体内容P128)

内容:《告工人、士兵、和农民书》;《和平法令》;《土地法令》;

  选举产生了第一也工兵苏维埃政府——人民委员会,列宁当选为人民委员会主席。

  意义:苏维埃政权在俄国的建立,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国家的诞生。

3、意义

性质: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

  俄国:是人类历第一次取得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劳动人民开始实现“当家作主”的美好愿望;它成功地将社会主义理论变为实践,开创了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新局面。

  世界:沉重地打击了帝国主义的统治,鼓舞了国际无产阶级和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革命斗争,推动了中国等亚洲国家的民族独立运动。

高一学期历史必考知识点总结相关文章:

★高一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总结2020

★高一历史必修一必背知识点

★2020高一历史知识点总结归纳

★高一历史必修一常考知识点

★高中必备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高一上学期历史知识点梳理

★高一历史必修一每单元知识点总结

★高一历史重点知识点归纳

★高考历史必考知识点总结

★人教版高一历史知识点总结

高一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总结基础知识

  高一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总结篇一

  第一次鸦片战争的影响

    鸦片战争是资本主义的英国用武力打开中国大门的一场侵略战争。

    社会性质的变化。中国由一个独立自主的封建国家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社会矛盾的变化。

  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由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开始转变为外国资本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

  而外国资本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成为各种社会矛盾中最主要的矛盾。

    革命任务的变化。

  鸦片战争以前,中国人名的革命任务是反对本国的封建统治。

  鸦片战争之后,中国人民肩负起反对外国资本主义侵略和反对本国封建统治的双重革命任务。

  中国从此进入了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鸦片战争是中国历史的转折点,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高一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总结篇二

  洋务运动

  背景:内忧外患

    时间: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

  名为:师夷长技以自强

    前期:自强为旗号。后期:求富为旗号

  前期创办的工厂:曾国藩——安庆内军机械所,李鸿章——江南制造总局,左宗棠——福州船政局,满洲贵族崇厚——天津机器制造局

  后期创办的工厂:李鸿章——轮船招商局(上海),李鸿章——开平煤矿(天津),张之洞——汉阳铁厂(湖北),张之洞——湖北织布局

    创办新式学校和选派留学生是有远见的措施。

  失败的标志:清政府在甲午中日战争中的失败

  洋务运动失败的原因:

  西方列强并不希望中国富强,他们不会让中国掌握真正的先进技术

    清政府内部的顽固派对洋务运动百般阻挠和破坏。

    整个洋务运动,在中央缺乏一个健全、有力的领导核心。

    洋务派企图靠单纯引进西方的先进技术和设备,而彻底改变封建制度就让国家富强起来,这是导致洋务派运动失败的根本原因。

  高一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总结篇三

  中国无产阶级的产生

    产生的时间及地点:19世纪四、五十年代,中国无产阶级产生于外商企业中。注意:中国无产阶级先于中国资产阶级产生。

    中国无产阶级的特点:中国无产阶级具有国际无产阶级的共同有优点,与最先进的经济形式相联系,具有远大的政治目光,富有组织性和纪律性,是人类最进步的阶级橘岩塌。

  中国无产阶级自枣态身的特点:

    他们身受外国资本主义、本国封建主义和资本主义的三重压迫,革命性。

    他们大多数出身于破产的农民,圆圆和农民阶级有着天然的联系,便于结成联盟。

    集中程度高,便于宣传、组织工人进行斗争。

  高一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总结篇四

  甲午中日战争

    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日本明治维新之后,大力发展资本主义,国力逐渐强盛。

  但是由于日本依然保留着浓厚的封建残留势力,国内市场狭小,因此人民起义不断。

  日本统治集团急需从对外侵略扩张中寻求出路,为此制定了以侵略中国为中心的“大陆政策”。

  战争爆发时间:1894年7月

  第一阶段:平壤战役,黄海战役

  第二阶段:辽东战役,威海战役

  《马关条约》的影响:

    《马关条约》是继《南京条约》以来最严重的不平等条约,它给近代中国社会带来了严重危害。

    台湾等大片领土的割让,进一步破坏了中国主权的完整。

  并且刺激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

  此后,帝国主义各国争相在中国划分“势力范围”,中国的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

    巨额的赔款,加剧了中国人民的负担。清政府无力偿还,不得不大量借外债,便利了列强通过贷款控制中国的经济命脉。

    新的通商口岸的开放,使帝国主义侵略势力深入到中国内地。

    允许日本在华投资设厂,其他列强援引“利益均沾”的条款,争先恐后地在中国开设工厂,进一步掠夺中国的原料和廉价劳动力,严重阻碍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马关条约》反映了帝国主义资本输出、分割世界的侵略要求。外国资本主义对中国的侵略进入一个新的阶段,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大大加深了。

  高一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总结篇五

  一、夏商政治形式

    1、商的政治特点:(1)商代贵族以血缘为纽带;(2)实行宗法制;(3)王权与神权紧密结合。

  二、西周

  1、分封制:

    (1)背景:武王伐纣,商朝灭亡。

    (2)目的:巩固统治,扩大统治疆域。

    (3)含义:周天子把王畿以外的土地和人口分封给同姓子弟,功臣和古代帝王的后代,让他们建立诸侯国,拱卫王室。即“封邦建国”、“以藩屏周”。

  (4)权利和义务:

    权利:建国、继续分封、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派赋役等。

高一历史考试知识点归纳

  学会学习,需要发现并保持对学习的兴趣。

  需要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还有意味不同的学习方法。

  ‘’独学而无友,孤陋而寡闻‘’。

  这些都是帮助你学习的方法,以下是我给大家整理的高一历史考试知识点归纳,希望能帮助到你!。

高一历史考试知识点归纳1

1、夏商政治制度的内容:

中央:

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漏槐;

  参与决策的相、卿士,负责祭祀占卜和记录王朝大事的卜、祝、史,执掌军权的师等。

地方:

侯、伯

夏商政治制度的影响:

  夏商的早期政治制度,对西周宗法制和分封制有直接影响。

  王位世袭制保护了私有制,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前提:生产力水平当时较低)

2、西周的分封:

目的:巩固统治,拱卫王室

被封范围:王族,功臣和古代帝王的后代

被封的诸侯国的义务:镇守疆土、随从作战、缴纳贡赋、朝觐述职形成贵族统治阶级内部的森严等级:天子—诸侯—卿大夫—士

3、影响:

  积极影响: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西周开发边远地区,扩大统治区域,形成了对周王室众星捧月般的政治格局。

消极影响:西周后期王权衰弱,春秋战国时期列国纷争

结果:西周后期分封制受到破坏;春秋时期瓦解;战国到秦朝时期废除,被郡县制替代(直接原因:诸侯国势力太大;根本原因:井田制的瓦解)

4、西周的宗法制:

  目的:为了加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的权利、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西周实行了与分封制互为表里的具有政治性质的宗法制。

  内容:用父系的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国家政治的制度。

特点:嫡长子继承制

  影响:保证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高一历史考试知识点归纳2

一、春秋战国时期

春秋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476年

东周

战国公元前475年至公元前221年(东周公元前256年结束)

二、春秋时期诸侯争霸

(一)背景:王室衰微

(二)目的坦顷:争夺土地和人口

(三)齐桓公称霸(公元前7世纪中前期)

  1.条件:(1)齐国富庶。

  (2)管仲改革。

  (3)尊王攘夷。

  2.过程:北御夷狄,南制楚蛮。

  3.标志:葵丘会盟。

(四)晋楚争霸(公元前7世纪后期~公元前6世纪初)

  1.晋文公称霸:公元前632年城濮之战。

  2.楚庄王称霸:公元前六世纪初。

(五)吴越争霸:吴(长江下游)王阖闾和越(钱塘江)王勾践

(六)评价

  1.性质:非正义。

  2.影响:进步性:有利于统一;便利地主阶级势力发展;促进民族融合。

三、战国时期的兼并战争

(一)战国局面形成

  1.三家(韩赵魏)分晋。

  2.田氏代(姜)齐。

(二)经过

1.魏齐争霸(公元前4世纪中期)

  桂陵之战、马陵之战后,魏国势力大为削弱。

2.秦国独霸

  公元前260年长平之战后,东方六国在也无力与秦抗衡。

四、民族融合

  1.民族:华夏族、北方:东胡、匈奴;西:戎;南:越。

  2.融合途径:经济文化交流和频繁战争。

  3.结果:为秦建立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奠定了基础。

高一历史考试知识点归纳3

  义和团运动爆发的直接原因:德国强占胶州湾,进一步欺压山东人民。

义和团运动的口号:“扶清灭洋”

  “扶清灭洋”的口号具有爱国的性质,它反映了当时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已经成为主要矛盾,义和团打击的对象是外国侵略势力。

  但是,这个口号带有很大的局限性。

  “扶清”有利于争取官兵,却容易让群众放松对返信友清政府的警惕;“灭洋”能够动员广大群众参加反帝斗争,却带有笼统排外的色彩。

《辛丑条约》的影响:

  巨额的赔款,是列强对中国空前的打大规模勒索;为支付这笔巨额赔款,清政府加紧搜刮人民,使人民生活更加贫困,社会经济更加凋敝。

  在北京设立的“使馆界”,实际上是“国中之国”,是帝国主义策划侵略中国的大本营。外国侵略者控制京津地区,使清政府完全处于外国军队的控制之下,便于侵略者直接派兵镇压中国人民的反帝斗争。

  按照条约规定,清朝官吏严厉镇压中国人民的反帝斗争,进一步成为帝国主义的帮凶。

  改设外务部的规定,便于清政府能够按照外国侵略者的意旨实行卖国的外交政策。

  《辛丑条约》是帝国主义国家强加给中国的一个严重的不平等条约,列强除了穷凶极恶地对中国敲诈勒索外,还重新确立了以慈禧太后为首的清政府继续充当它们的在华代理人。

  从此,清政府彻底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的工具。

  《辛丑条约》的签订,标志着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统治秩序的完全确立,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形成了。

高一历史考试知识点归纳相关文章:

★高一历史知识点归纳大全

★高中历史考试必备知识点总结

★高一历史必修一知识点归纳

★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高一历史必修一知识点归纳总结

★高一历史必修一常考知识点

★高一历史重点知识点归纳

★高一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整理归纳

★高一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整理

★高一历史知识点汇总

高一历史知识点汇总

  知识不是智慧,只有学习也不能达到智慧的境界。

  智慧必须是知识与事实的相辅相成,智慧使你感到学无止境,虚怀若谷。

  那么接下来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高一历史知识点汇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一历史知识点1

一、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一、夏商政治形式

  1、商的政治特点:(1)商代贵族以血缘为纽带;(2)实行宗法制;(3)王权与神权紧密结合。

二、西周

1、分封制:

  背景:武王伐纣,商朝灭亡。

  目的:巩固统治,扩大统治疆域。

  含义:周天子把王畿以外的土地和人口分封给同姓子弟,功臣和古代帝王的后代,让他们建立诸侯国,拱卫王室。即“封邦建国”、“以藩屏周”。

权利和义务:

  权利:建国银扮、继续分封、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派赋役等。

  义务:随周天子出征,随同作战;定期朝觐述职;缴纳贡赋等。

  特点:层层分封,等级森严;具有长期的稳定性和延续性,但也具有一定的分离性和独立性。

  性质:商周时期实现的一种地方行政制度。

  作用:巩固了(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边远地区得到开发,并扩大了西周的统治区域;形成对周天子众星捧月的政治格局;西周成为一个延续数百年的强国。

  衰落:受分封的诸侯国本身就具有相当大的独立性,诸侯国势力的强大;西周后期周王室的衰落。

  其衰落的根本原因是:生产力的进步和发展;其衰落的具体表现为:诸侯争霸等。

2、宗法制:

  含义:是用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国家统治的制度。

  目的:为了加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西周实行了与分封制互为表里的具有政治性质的宗法制。

  特点:嫡长子继承制;大小宗相对。

评价:

  作用:保证了各级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即,凝聚宗族、防止纷争、强化王权、家国合一)。

  影响:对中国传统社会结构产生了重大影响。

3、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1)神权与王权相结合;(2)血缘为纽带形成的国家政治结构;(3)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形成权力高度集中。

三、补充与拓展:

  1、宗法制与分封制的关系:相辅相成(互为表里),宗法制在政治方面的体现就是分封制,在家中、族内就是宗法制,上升到国家就是分封制;宗法制是分封制的基础,宗法制是分封制实施的法则,宗法制的实施进一步巩固了分封制。

  2、宗法制也是一种宗庙之法。其实质是按照血缘关系在其宗族内分配政治权利,以保持贵族对政治权利的垄断和财产的分配。

高一历史知识点2

二、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

一、帝国的建立,即“六王毕,四海一”

  1、秦的统一:过程(略);意义: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持续数百年的战乱,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秦王朝。

2、军事上的巩固:

  史实:筑长城、开“直道”,北击匈奴;开灵渠,平定岭南;开“五尺道”,开辟西南。

  意义:加强了北方的边防;首次把岭南、西南归入中央王朝的政治版图内。

3、评价(意义):

  秦朝的军事、政治措施,不仅加强了对周边地区的政治控制,扩大了统治区域,而且推动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化格局的形成。

二、如何巩固其帝国统治?

1、地方制度:实行“废分封,行郡县”,即“海内为郡县”

  出现:春秋战国时期;大规模推行:秦统一之后。

  内容:郡、县、乡、里;少数民族聚居地的同级地方行政机构称为“道”。

  性质:是中国古代自秦王朝以来长期实行的一种地方行政制度。

  特点(与分封制相比):形成了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形式;郡县长官由皇帝直接任免;不锋笑灶得世袭。

  巩固:西汉继续实行郡县制,并逐步消除了与中央抗衡的地方割据势力。

  评价:实现了这样对地方政权的直接有效的控制和管辖;是中央集权形成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也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

  2、中央集权制度,即皇帝、百官公卿。

  皇帝制度的创立:至高无上。

中央官制:

  三公九卿:“三公”的职责。

  丞相:统领百官,协助皇帝处理朝政。

  御史大夫:监察百官。

  升或太尉:负责军事。

  九卿:略。

  特点:互相配合,彼此牵制,军政大权操纵在皇帝手中。

朝议制度:

  概念:丞相、御史大夫、诸卿讨论国家军政要务的方式。

  评价:集思广益,减少决策的失误,但秦始皇晚年遭到破坏。

  (4)汉承秦制:有所损益。

  增加了“刺史”和司隶校尉。

  意义: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对于巩固政权,防止地方分裂势力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三、评价:

  1、秦汉建立的“大一统”政体为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巩固的定了基本格局。

  2、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王朝所沿用,且不断加强和完善。

四、知识拓展:

  1、秦朝虽有太尉一职,但是实际上并没有设立官员,而是由秦始皇自己亲自担任。三公真正的确立是在西汉

  2、秦汉时期:郡守和县令每年定期是向丞相述职,而不是向皇帝述职。

  3、君主专制的两大基本矛盾:军权和相权;中央和地方。两大矛盾的趋势: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直至被废除;中央的权力越来越集中,地方的权力不断被削弱。

  4、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本质特征:封建地主阶级的专制统治。

  5、君主专制的弊端:独断性和随意性,不可避免决策中的重大失误,且容易导致暴政。因此皇帝的品行在其执政过程中至关重要。

  6、三公九卿的评价:三公九卿组成的朝廷是秦代中央集权制度的核心,是绝对受制于皇帝并代行皇帝政务的最高权力机关,三公的出现是对世卿世禄制的彻底否定。

高一历史知识点3

三、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和强化

一、中央官制

1、皇帝制度(法令初一):

  基本内涵(基本特征):独尊、至上、世袭。

  根本特征:至高无上。

  本质:君主专制。

  皇权具有随意性和独断性,因此皇帝个人的品行和执政能力决定了王朝的稳定和兴衰。

2、相权与君权的矛盾

丞相的职责:(略)

  根源:制度本身。

  历代皇帝调整相权的原因:防范宰相擅权,加强统治、提高行政效率;也是弥补这是繁多而宰相才干不足的缺陷。

3、汉代:中外朝的形成

  原因:卿相的无能;为了抑制丞相的权利。

  结果:中朝成为了决策机构,外朝变为执行机构;丞相权利受到削弱。

  中外朝的出现:是君主专制本质的反映。

4、唐代:三省六部制

  出现于隋,完善于唐。

  评价:三省分工明确,相互合作又相互制衡,保证了皇权的独尊(特点);是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重大创新。是唐代社会繁盛的政治保障。

5、宋代:

  措施:设副相、枢密使、三司分别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军权、财政权,确保君权的独断地位。

  评价:相权进一步削弱,皇权加强;也给宋朝带来了冗官、冗费问题,是宋朝中期社会危机的一个重要原因。

二、监察制度:

1、历代王朝的监察制度:

  秦朝:中央:御史大夫;地方:监御使。

  汉朝:中央:御史大夫;地方:刺史。

  唐朝:御史台;(4)宋朝:提点刑狱司。(5)元朝:御史台。

2、评价:

  积极:在监督官员规范执政,防止官员的贪污-腐败上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局限:实际效能是有限的,无法从根本上监督和扼制官员的腐败行为。监察官员并不能代表社会履行职责,而只是帝王的耳目和工具。

  知识拓展:刺史制度的特点:以轻制重(以小制大)。

三、选官制度:

1、世官制(世卿世禄制):

  开始于先秦,衰落于春秋战国。

  选官依据:血缘和出身。

  世袭。

2、察举制:

  开始于秦朝;完善于西汉;衰落于东汉。

  选官依据:品行和才能。(品行中孝、廉是士大夫做官的主要途径)

  方式:自下而上推荐人才的为官的制度。

  途径:征召、举荐等。

  特点:封闭性,民意无从体现。

3、九品中正制:

  开始于魏晋,盛行于南北朝,衰落于隋唐。

  选官依据:血缘和门第。

  特点:世袭,等级森严。

4、科举制:

  开始于隋,完善于唐宋,衰落于明清。

  依据:文学才能。

评价:

  进步性:打破了世家大族对官场的垄断局面;保证了行政人员的来源;提高了行政效率;形成了重学风气;体现了公平公正。

  弊端:考试的内容和范围不出儒学经义,尤其是到了明清选拔的多是缺乏进取精神和创造意识的人才。

高一历史知识点汇总相关文章:

★高一历史知识点汇总,高一必修易错点汇总

★高一历史知识点归纳大全

★高中历史知识点超详细归纳总结

★高一历史知识点总结

★高一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整理归纳

★高中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汇总

★高一历史必修一知识点归纳总结

★高一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整理

★高一历史必修一重点知识点总结

★高一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提交信息测一测您提升学历详细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