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外古诗词及赏析有哪些?

作者:弓宝轩时间:2023-07-17 23:50:12

导读:" 课外古诗词及赏析有哪些?1.古代文学的瑰宝:古诗词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世界文学宝库中的瑰宝之一。课外学习古诗词不仅有助于学习语言表达和修养,更能够深入了解中国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2.唐宋诗词的经典之选:唐宋时期是中国古代诗词的鼎盛时期,其中诸多名"

课外古诗词及赏析有哪些?

  1.古代文学的瑰宝:古诗词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世界文学宝库中的瑰宝之一。课外学习古诗词不仅有助于学习语言表达和修养,更能够深入了解中国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

  2.唐宋诗词的经典之选:唐宋时期是中国古代诗词的鼎盛时期,其中诸多名家留下了一批经典之作。如杜甫的《月夜忆舍弟》,李白的《静夜思》,苏轼的《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等,都是课外学习古诗词的不可错过的作品。

  3.宋词的婉约风情:宋代的词作以婉约细腻、意境深远而著称,通过阅读宋词,可以感受到当时社会风貌和人情世故。如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李清照的《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等,都是颇具代表性的宋词作品。

  4.元曲的戏剧魅力:元曲是中国古代戏曲的重要形式之一,融合了音乐、舞蹈、诗词和戏剧元素,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学习元曲不仅可以欣赏其中的美妙旋律和戏剧表演,还能了解到元代社会生活的特点和历史背景。

  5.宋元明清四大家的作品: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四大家指的是苏轼、辛弃疾、杨万里和文徵明。

  他们各自在诗、词、散文和绘画方面都有出众的才华和独特的风格。

  学习他们的作品不仅可以领略到不同的创作风格,还能够深入了解他们的人生经历和思想境界。

  6.古诗词的赏析方法:在课外学习古诗词时,可以运用一些赏析方法来深入理解和欣赏作品。

  比如,分析诗词的结构和修辞手法,探究作者的意图和情感表达,了解作品所反映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等。

  通过这些方法,可以更好地领略到古诗词的魅力。

  7.培养诗词鉴赏能力的重要性:课外学习古诗词不仅仅是为了应对考试,更是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的重要途径。通过学习古诗词,可以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思维能力和审美能力,培养他们对美的感知和欣赏能力。

  总结起来,课外古诗词及赏析的范围广泛,涵盖了唐宋诗词、宋词、元曲以及四大家的作品等。

  通过学习古诗词,可以领略到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提升自己的文学修养和审美情趣。

  同时,课外学习古诗词也是培养学生综合能力和人文素养的重要途径。

课外古诗词及赏析是什么?

  课外古诗词及赏析举例如下。

  一、《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历首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赏析:作者送友人去蜀州赴任,虽依依惜别,却不作悲酸伤感之语,而是以宽广豁达的胸襟唱出了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这千古名句。此诗高昂豪迈的格调使一般充满离愁别恨的送别诗相形见绌。

  二、《终南别业》,王维。

  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

  赏析:这首诗是作者晚年之作,具体描写了诗人悠闲自得的隐居生活。

  兴来独往,沿江漫步,走到流水尽头,仰观天上云卷云舒,偶遇山芹烂中老翁,尽情谈笑,乐而忘归。

  全诗活脱地写出了一个悠闲自在,逍遥自得的隐者形象。

  语言平淡含蓄,形象潇洒飘逸。

  三、《无题》,李商隐。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赏析:全诗以一别字统领,书写了无比深挚的相思别离之情,极写凄怨之深、哀婉之痛,并借神话传说表达了对心中恋人的无比挚爱和深切思念。全诗肢告的抒情,回环往复,深沉婉转。

  双关语及比喻、象征等表现手法的运用,形象贴切,生动深刻。其中相见时难别亦难和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意蕴丰富,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

20首课外古诗 50字赏析

1、小池(杨万里

  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这首诗抒发了作者热爱生活之情,通过对小池中的泉水、树荫、小荷、蜻蜓的描写,给我们描绘出一种具有无限生命力的朴素、自然,而又充满生活情趣的生动画面

2、次北固山下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这首诗写诗人沿江东游,泊舟北固山下而触景生情,抒发了诗人的思乡之情。既写景又点明了时令,既暗示了时光的飞逝,又蕴含生活的哲理:光明驱尽黑暗,暖春赶走严冬

3、钱塘湖春行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诗中描绘了西湖早春的明媚春光,抒发诗人喜悦的心情颔联主要从动态方面进行描写,颈联主要从静态方面进行描写

4、访隐者不遇·贾岛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作者去拜访隐者,想必一定怀着一颗怡然的心,至少心情是淡然的。

  而来到隐者居住的地方,“言师采药去”,人不在,那必然有一些失望。

  等到第三句“只在此山中”,失望中又萌升了一点希望。

  最后一句“云深不知处”,方才彻底绝望了。

5、凉州词·王翰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描述的是军营中一场难得的酒宴。如果仅仅依照字面的意思,则容易误将这首诗定为一、两个人的低吟浅酌后对战争的恐惧和不满。

6、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包含了李白对朋友的深情和对美好未来的追求。李白向往孟浩然,也向往美好的明天,是李白的诗中积极向上的不可多得的佳句。

7、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李白

  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

  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

  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

  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览明月。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

  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饱含了诗人的抑郁和不平,整首诗春圆以跌宕的情感、飘逸的气质、惊人的想象和豪放的风格表达了诗人对现实的痛恨和对未来的希冀。

8、过零丁洋文天祥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风抛絮,身世飘摇雨打萍。

  皇恐滩头说皇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清。

绝笔处一生的坎坷艰辛、颠沛流离尽数涌来,眼前山河破碎、风雨飘摇景象撕裂亡国之痛,身陷囹圄之哀,皇恐滩头,零丁洋里,惶恐若此,随之一笔将所有悲苦扫去,铿锵誓言照彻古今:

9、于易水送人一绝骆宾王

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

崇敬荆轲古今一体,略去枝蔓直入史事,一种激越之情.后两句寓情于景,景中带比,荆轲精神千载犹存,还有诗人对现实环境的深切感受

10、观沧海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它通过写观沧海所见的壮丽景色,以浪漫的笔调,写出了大海的宏伟与博大,表现他在政治上的胸襟与抱负,抒发意气昂扬的豪迈情怀。

11、基森雹次北固山下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诗中诗人借景抒情,细致地描绘了长江下游开阔秀丽的早春景色,表达了诗人对祖国山河的热爱,流露出诗人乡愁乡思的真挚情怀,也表达了诗人思念故乡和思念亲人的思想感情

12、八阵图杜甫

  功盖三分国,名高八阵图。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

  赞颂了诸葛亮的丰搏帆功伟绩,尤其称颂他在军事上的才能和对刘备吞吴失师,葬送了诸葛亮联吴抗曹统一中国的宏图大业,表示惋惜。

13、月夜杜甫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全诗别出心裁,言在彼而意在此,将诗人自身对妻子的思念之情通过想像妻子思念他的情景而更加深刻地表现出来,也寄托了对战乱平息后幸福团聚的渴望。

14、江南逢李龟年杜甫

  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是感伤世态炎凉的。

  李龟年是开元初年的著名歌手,常在贵族豪门歌唱。

  杜甫少年时才华卓著,常出入于岐王李范和秘书监崔涤的门庭,得以欣赏李龟年的歌唱艺术。

15、忆江南白居易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

  此词写江南春色,首句“江南好”,以一个既浅切又圆活的“好”字,摄尽江南春色的种种佳处,而作者的赞颂之意与向往之情也尽寓其中。同时,唯因“好”之已甚,方能“忆”之不休,因此,此句又已暗逗结句“能不忆江南”,并与之相关阖

16、暮江吟白居易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

  当时朝政昏暗,牛李党争激烈,诗人谙尽了朝官的滋味,自求外任。这首诗从侧面反映出诗人离开朝廷后的轻松愉快心情这首诗语言清丽流畅,格调清新,绘影绘色,细致真切

17、花非花白居易

  花非花,雾非雾,夜半来,天明去。来如春梦不多时,去似朝云无觅处。

  这是一首情诗此诗由一连串的比喻构成,描述隐晦而又真实,于朦胧中有节律整饬与错综之美,是情诗的一首佳作。后人曾谱为曲子,广为流传。

18、岁暮道情二首白居易

  壮日苦曾惊岁月,长年都不惜光阴。为学空门平等法,先齐老少死生心。

  原诗是一首七绝,作于任江州司马时。

  这两句是说,你要知道佛门平等的道理,就要明白老死少生也是平等而没有差别的。

  诗人虔心研究佛门之法,以作精神寄托,隐含其内心的酸痛。

19、宿建德江孟浩然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这是一首刻划秋江暮色的诗。

  先写羁旅夜泊,再叙日暮添愁;然后写到宇宙广袤诗中虽不见“愁”字,然野旷江清,“秋色”历历在目。

  全诗淡而有味,含不露;自然流出,风韵天成,颇有特色。

20、与诸子登岘山孟浩然

  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

  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

  落鱼梁浅,天寒梦泽深。

  羊公碑尚在,读罢泪沾襟。

  诗意在吊古感今,开首二句揭题最后二句扣实诗的前半具有一定的哲理性,后半描写景物,富有形象,充满激情。语言通俗易懂,感情真挚动人

中学生课外古诗词鉴赏推荐

1.从军行

  第一首王昌龄的《从军行》诗意:从军行全诗写士子从戎,征战边庭的过程和心情,从而表达了国家有事,匹夫有责的使命感和建功立业的豪迈情怀。

全诗原文:

从军行  

作者: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译文:

  青海上空的阴云遮暗了雪山,站在孤城遥望着远方的玉门关。塞外身经百战磨穿了盔和甲,不打败西部的敌人誓不回还。

简析:

  诗的前两句描绘边地风光,借以渲染战争气氛。

  后两句集中概括了戍边将士长期参与的酷烈战争生活以及决心破敌的豪情。

  反映了戍边将士杀敌立功、保卫国家的豪情壮志。

2.《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第二首陆游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诗意:诗人热情地赞美了沦陷区扒行的祖国大好河山,对沦陷区百姓的痛苦予以极大的同情,而对南宋统治者不收复失春并哗地表示无比的愤慨。

全诗原文: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陆游

  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译文:

  三万里长的黄河奔腾向东流入大海,五千仞高的华山耸入云霄触碰到了青天。中原人们在胡人的压迫下眼泪已流尽,他们盼望着南宋朝廷的军队北伐,盼望了一年又一年。

简析:

  前两句“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描绘了奔腾入海的黄河与高耸入云的华山。

  这两处标志性景物,代表着祖国北方的壮丽河山(此时尚被金人统治)。

  后两句“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表达了渴望早日收复失地的强烈愿望。

3.《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第三首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诗意:写出了作者听到捷报后急于回乡的心情,表现了诗人真挚的爱国情怀。

全诗原文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唐代:杜甫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译文

  剑外忽然传来收蓟北的消息,刚刚听到时涕泪满衣裳。

  回头看妻子和孩子哪还有一点的忧伤,胡乱地卷起诗书欣喜若狂。

  日头照耀放声高歌痛饮美酒,趁着明媚春光与妻儿一同返回家乡。

  心想着就从巴峡穿过巫峡,经过了襄阳后又直奔洛阳。

简析:

  诗的前半部分写初闻喜讯的惊喜;后半部分写诗人手舞足蹈做返乡的准备,凸显了急于返回故乡的欢快之情。

  全诗情感奔放,处处渗透着“喜”字,痛快淋漓地抒发了作者无限蔽没喜悦兴奋的心情。

  因此被称为杜甫“生平第一快诗”。

  除第一句叙事点题外,其余各句,都是抒发诗人忽闻胜利消息之后的惊喜之情。

  诗人的思想感情出自胸臆,奔涌直泻。

  后六句都是对偶,但却明白自然像说话一般,有水到渠成之妙。

课外古诗词鉴赏精选5首

  【#能力训练#导语】古诗词是古代人们抒发内心情感的出口,是表达自我的一种方式,富有中华文明特有的美感。

  它们或是铿锵,或是婉转,风格各异,皆耐人寻味。

  下面是分享的课外古诗词鉴赏精选5首。

  欢迎阅读参考!。

1.课外古诗词鉴赏精选

  题菊花

  黄巢〔唐代〕

    飒飒西风满院栽,蕊寒香冷蝶难来。

    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渣凳处开。

  鉴赏

    唐末诗人伏知林宽有这样两句诗:“莫言马上得天下,自古英雄皆解诗。

  ”(《歌风台》)古往今来,却有不少能解诗的英雄,唐末农民起义领袖黄巢就是其中突出的一个。

  自从东晋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名句一出,菊花就和孤标傲世的高士、隐者结下了不解之缘,几乎成了封建文人孤高绝俗精神的一种象征。

  黄巢的菊花诗,却完全脱离了同类作品的窠臼,表现出不同的思想境界和艺术风格。

    “飒飒西风满院栽,蕊寒香冷蝶难来。”这首小诗的前两句是说,飒飒秋风卷地而来,满院菊花瑟瑟飘摇。

    第一句写满院菊花在飒飒秋风中开放。

  “西风”点明时节,逗起下句;“满园”极言菊花之多;说“栽”而不说“开”,是避免与末句重韵,同时“栽”字本身也给人以一种挺立劲拔之感。

  写菊花迎风霜开放,以显示其劲节,这在文人咏菊诗也不难见到;但“满园栽”却显然不同于文人诗中的菊花形象。

  无论是表现“孤标傲世”之情,“孤高绝俗”之态或“孤孑无伴”之感,往往脱离不了一个“孤”字。

  黄巢的诗独说“满园栽”,是因为在他心目中,菊花是劳苦大众的象征,与“孤”字无缘。

  菊花迎风霜开放,固然显出它的生命力,但时值寒秋,“蕊寒香冷蝶难来”,却是极大的憾事,在飒飒的秋风中,菊花似乎带着寒意,散发着幽冷细微的芳香,不像在风和日丽的春天开放的百花,浓香竟发,因此蝴蝶也就难得飞来采掇菊花的幽芳了。

  在旧文人的笔下,这个事实通常总是引起两种感情,孤芳自赏或怀才不遇。

  作者的感情有别于此,在他看来,如厅旅“蕊寒香冷”是因为菊花开放在寒冷的季节,他自不免为菊花的开不逢时而惋惜、而不平。

    “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

  ”小诗的后两句是说,有朝一日,我要当了春神,我将安排菊花和桃花同在春天盛开。

  后两句正是作者感情自然的发展,作者想象自己有朝一日做了司春之神,就要让菊花和桃花一起在春天里开放。

  这一充满强烈浪漫主义激情的想象,集中的表达了作者宏伟的抱负。

  诗中的菊花,是当时社会上千千万万处于底层劳动人民的化身,作者既赞赏他们迎风霜而开放的顽强生命力,又深深为他们所处的环境,所遭遇命运的而愤激不平,立志要彻底加以改变。

  所谓为“青帝”,不妨看作是建立农民政权的施政纲领,作者想象到了那一天,广大劳苦大众都能生活在温暖的春天里。

  值得注意的是这里还体现了农民朴素的平等观念,因为在作者看来,菊花和桃花同为百花之一,理应享受同等的待遇,菊花独处寒秋,蕊寒香冷,实在是天公极大的不公。

  因此他决心要让菊花和桃花一样享受春天的温暖。

  不妨认为,这是诗化了的农民平等思想。

    这里还有一个靠谁来改变命运的问题。

  是祈求天公的同情与怜悯,而是“我为青帝”,取而代之?其间存在着做命运的奴隶和做命运的主人的区别。

  诗的作者说:“我为青帝。

  ”这豪迈的语言,正体现了农民阶级领袖人物*旧政权的豪迈意志和信心,而这一点,也正是一切封建文人所不能超越的铁门槛。

    这首诗所抒写的思想感情是非常豪壮的,它表现了一位胸怀大志者的本色,但它并不流于粗豪,仍不失含蕴。这是因为诗中成功的运用了比兴手法,而比兴本身又融合着作者对生活的独特感受与理解的缘故。

2.课外古诗词鉴赏精选

  约客

  赵师秀〔宋代〕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鉴赏

    与人约会而久候不至,难免焦躁不安,这大概是每个人都会有的经验,以此入诗,就难以写得蕴藉有味。然而赵师秀的这首小诗状此种情致,却写得深蕴含蓄,余味曲包。

    “黄梅时节家家雨。

  ”作品开篇首先点明了时令,“黄梅时节”,也就是梅子黄熟的江南雨季。

  接着用“家家雨”三个字写出了“黄梅时节”的特别之处,描绘了一幅烟雨蒙蒙的江南诗画,每一家每一户都笼罩在蒙蒙的细雨之中。

    “青草池塘处处蛙。

  ”在这句中,诗人以笼罩在蒙蒙烟雨中的青草池塘,震耳欲聋的蛙鸣,反衬出了一种江南夏夜特有的寂静的美。

  蛙声愈是此起彼伏,愈是震耳欲聋,就越突出了夏夜的寂静,这就是文学作品常用的手法,以动写静。

    “有约不来过夜半”,这一句才点明了诗题,也使得上面两句景物、声响的描绘有了着落。用“有约”点出了诗人曾“约客”来访,“过夜半”说明了等待时间之久,主人耐心地而又有几分焦急地等着,本来期待的是约客的叩门声,但听到的却只是一阵阵的雨声和蛙声,比照之下更显示出作者焦躁的心情。

    “闲敲棋子落灯花”是全诗的诗眼,使诗歌陡然生辉。

  诗人约客久候不到,灯芯渐渐快燃尽,诗人百无聊赖之际,下意识地将棋子在棋盘上轻轻敲打,而笃笃的敲棋声又将灯花都震落了。

  诗人独自静静地敲着棋子,看着满桌的灯花,友人久等不至,虽然使他不耐烦,但诗人的心绪却于这一刹那脱离了等待,陶醉于窗外之景并融入其中,寻到了独得之乐。

  全诗通过对撩人思绪的环境及“闲敲棋子”这一细节动作的渲染,既写了诗人雨夜候客来访的情景,也写出约客未至的一种怅惘的心情,可谓形神兼备。

  全诗生活气息较浓,又摆脱了雕琢之习,清丽可诵。

    人在孤寂焦虑的时候,往往会下意识地作一种单调机械的动作,像是有意要弄出一点声响去打破沉寂、冲淡忧虑,诗人这里的“闲敲棋子”,正是这样的动作。

  “落灯花”固然是敲棋所致,但也委婉地表现了灯芯燃久,期客时长的情形,诗人怅惘失意的形象也就跃然纸上了。

  敲棋这一细节中,包含了多层意蕴,有语近情遥,含吐不露的韵味。

  可见艺术创作中捕捉典型细节的重要。

    这首诗另一个明显的特点是对比手法的运用。

  前两句写户外的“家家雨”、“处处蛙”,直如两部鼓吹,喧聒盈耳。

  后两句写户内的一灯如豆,枯坐敲棋,寂静无聊,恰与前文构成鲜明对照,通过这种对照,更深地表现了诗人落寞失望的情怀。

  由此可知,赵师秀等“四灵”诗人虽以淡泊清新的面目出现,其实颇有精心结撰的功夫。

3.课外古诗词鉴赏精选

  战城南

  卢照邻〔唐代〕

    将军出紫塞,冒顿在乌贪。

    笳喧雁门北,阵翼龙城南。

    雕弓夜宛转,铁骑晓参驔。

    应须驻白日,为待战方酣。

  赏析

    这是一首拟古诗,通过描写汉初与匈奴的边境战争,歌颂了当时边防将士浴血奋战,保卫疆土的功绩,反映了唐初对外战争的某些现实。

    诗的首联是严整的对句。

  “将军出紫塞,冒顿在乌贪”指出交战的双方,又介绍交战的地理背景。

  能征善战的单于冒顿,杀父自立,灭东胡,逐月支,征服丁零,侵入秦之河南(今内蒙古河套一带)地,势力强盛。

  西汉初年,不时进一步南下侵扰,严重影响西汉王朝。

  这里以“冒顿”对“将军”,冒顿既已如此勇猛,那么“将军”自然也是身手不凡的。

  这里为下文的酣战作铺垫。

  “乌贪”与“紫塞”相对,说明是在异域的。

  “紫塞”是古代人们对长城的习惯称谓。

  紫色,象征着高贵、庄严,不可侵犯,正与乌相对。

  “乌”字后再加以“贪”字,更易使人产生鄙薄感。

  诗歌利用字词的形、义及色彩在人们心中的定势,巧妙地造成一种邪不压正的气势,既为下文作铺垫,又表现必胜的信心。

    “笳喧雁门北,阵翼龙城南”,照应首句,指出“将军出紫塞”的原因。

  敌人如此猖狂,汉军自然要奋起抗敌。

  下句的“阵翼龙城南”也因此有了着落。

  不但正面迎击,还左右包围,两翼的战阵已达“龙城南”——直捣敌巢。

  足见汉军之强大,英勇抗击外敌的浩然正气充斥字里行间。

    “雕弓夜宛转,铁骑晓参驔”,进一步描写抗敌将士的战斗生活。

  他们严阵以待夜不释弓,晨不离鞍,随时准备飞矢跃马,追奔逐北。

  比起“枕戈待旦”,“夜抱玉鞍”这样的描写新颖而有气魄。

  “宛转”“参驔”,既恰当地表现了前方将士紧张而又镇定自若的心情,又充满了必胜的信心。

    “应须驻白日,为待战方酣”是流传千古的名句。

  诗里虽没具体说明这次交锋是什么时候开始的,但白日即将结束,战斗还在激烈地进行。

  将士们等待迎接决战的胜利,因此从心底发出了呼唤:“太阳呀!请您留下来,让我们与敌军决一雌雄!”日出日落是不可改变的自然规律,“应须驻白日”的呼唤,表面悖理而近痴,实则生动地表现了将士们高昂的斗志。

  这是由“安得长绳系白日”诗句变化来的。

  结尾以“战方酣”三字,并未直说战争的胜负,但孰胜孰负已然明了,因为第二联已表明直捣敌巢——阵翼龙城南了。

  总体来说,这是一首裁乐府以入律的佳作。

4.课外古诗词鉴赏精选

  踏莎行·雪似梅花

  吕本中〔宋代〕

    雪似梅花,梅花似雪。

  似和不似都奇绝。

  恼人风味阿谁知?请君问取南楼月。

    记得去年,探梅时节。

  老来旧事无人说。

  为谁醉倒为谁醒?到今犹恨轻离别。

  赏析

    吕本中的诗词以构思精巧见长,大多写得词浅意深,别有风味,胡仔说:“吕居仁诗清駃可爱。

  如‘树移午影重帘静,门闭春风十日闲’,‘往事高低半枕梦,故人南北数行书’。

  ”(《苕溪渔隐丛话前集》卷五十三)而吕本中的艺术风格在词中则体现得尤为明显。

  像《采桑子(恨君不似江楼月)》、《减字木兰花(去年今夜)》、《菩萨蛮(高楼只在斜阳里)》等词中,都鲜明地表现了词人这种艺术风格。

    词的上片以“似”与“不似”写梅与雪交相辉映的奇绝之景。

  梅花与飞雪同时的情景之下,写梅往往说到雪,以雪作背景。

  唐代齐己《早梅》:“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

  ”宋代陆游《梅花》绝句:“闻道梅花坼晓风,雪堆遍满四山中。

  ”正因为梅与雪同时,加之梅花与雪花有相似之处,诗人便常常将它们联系起来。

  唐代张谓《早梅》诗说它们形似难辨:“一树寒梅白玉条,迥临村路傍溪桥。

  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销。

  ”而宋代王安石则从另一角度表现其不似,《梅花》诗云:“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梅花和雪花形相似、色相近,而质相异,神相别,因而在本词中词人在写了“雪似梅花,梅花似雪”之后,即拔起一笔:“似和不似都奇绝”。

  “似”是言色,“不似”则言香。

  在朦胧月色之中,雪白梅洁,暗香浮动,这确实是种奇妙的境界。

    月下奇景,本应是令人赏心悦目的,可是词人认为是“恼人”的。

  “恼人”即“撩人”,此解释在诗词中屡见不鲜。

  会撩拨起人的心事的原因词人没有直接回答,只是含糊地说:“恼人风味阿谁知?请君问取南楼月。

  ”词人在此处设下了悬念,令人揣想。

    江淹《别赋》中名句:“春草碧色,春水渌波。

  送君南浦,伤如之何?”李白《渌水曲》:“渌水明秋日,南湖采白苹。

  荷花娇欲语,愁杀荡舟人。

  ”此诗说的是送行时看到春草如茵,绿水如染,正是此春光反而增加了诗人的惆怅。

  李诗说的是姑娘在湖上采苹,秋日明丽、荷花红艳,但此景不使人欢,反叫人愁,这是因为心中本有事,见了这乐景则与她心情抵触不入,反而触景添愁。

    词的下片则点明词人心事的由来:“记得去年,探梅时节。

  老来旧事无人说。

  ”原来是去年梅花开放时节,曾同情人共赏梅花,南楼之月可作见证,而今与情人离别了,风物依旧,人事已非,词到结句时才点明词人为什么别来频醉频醒,是为了“轻离别”的“恨”。

  整首词先设下重重迷障,层层云翳,然后驱雾排云,露出了本意这样使读者从深深的困惑中明白过来,得到了感情上的慰藉。

    “言情之词,必藉景色映托,乃具深婉流美之致。

  ”(吴衡照《莲子居词话》卷二)吕本中这首《踏莎行》见雪兴怀,睹梅生情,登楼抒感,对月寄慨,把离别恨委婉道出,有着一种朦胧美。

  这种朦胧美不同于明快之美,但也不是晦涩。

  如果一首词让人感到不知所云,百思不解,那就失却了意义。

  这种词没有朦胧美,而是晦涩。

  朦胧美如雾中之花,纱后之女,初看不清楚,细辨可见其形态,这种境界给人一种含蓄美。

  这首词的题旨全靠最后一句“到今犹恨轻离别”点出。

  艺术手法确如画龙,在云彩翻卷之中,东现一鳞,西露一爪,最后见首点睛,因而使画中之龙既显得体态矫健,又透出十分神韵。

5.课外古诗词鉴赏精选

  月下独酌·其一

  李白〔唐代〕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

    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

    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同交欢一作:相交欢)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赏析

    这首诗写诗人由政治失意而产生的一种孤寂忧愁的情怀。

    佛教中有所谓“立一义”,随即“破一义”,“破”后又“立”,“立”后又“破”,最后得到辨析方法。

  用现代话来说,就是先讲一番道理,经驳斥后又建立新的理论,再驳再建,最后得到正确的结论。

  关于这样的论证,一般总有双方,相互“破”、“立”。

  可是李白这首诗,就只一个人,以独白的形式,自立自破,自破自立,诗情波澜起伏而又近似于天籁,所以一直为后人传诵。

    诗人上场时,背景是花间,道具是一壶酒,登场角色只是他一个人,动作是独酌,加上“无相亲”三个字,场面单调得很。

  于是诗人忽发奇想,把天边的明月,和月光下他的影子,拉了过来,连他自己在内,化成了三个人,举杯共酌,冷清清的场面,就热闹起来了。

  这是“立”。

    可是,尽管诗人那样盛情,“举杯邀明月”,明月毕竟是“不解饮”的。

  至于那影子,虽然像陶潜所说的“与子相遇来,未尝异悲悦,憩荫若暂乖,止日终不别”(《影答形》),但毕竟影子也不会喝酒;诗人姑且暂时将明月和身影作伴,在这春暖花开之时(“春”逆挽上文“花”字),及时行乐。

  “顾影独尽,忽焉复醉。

  ”(陶潜饮酒诗序)这四句又把月和影之情,说得虚无不可测,*了前案,这是“破”。

    诗人已经渐渐进入醉乡了,酒兴一发,既歌且舞。

  歌时月色徘徊,依依不去,好像在倾听佳音;舞时诗人的身影,在月光之下,也转动零乱,好像在他共舞。

  醒时相互欢欣,直到酩酊大醉,躺在床上时,月光与身影,才无可奈何地分别。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这四句又把月光和身影,写得对诗人一往情深。

  这又是“立”。

    最后二句,诗人真诚地和“月”、“影”相约:“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然而“月”和“影”毕竟还是无情之物,把无情之物,结为交游,主要还是在于诗人自己的有情,“永结无情游”句中的“无情”是破,“永结”和“游”是立,又破又立,构成了最后的结论。

    题目是“月下独酌”,诗人运用丰富的想象,表现出一种由独而不独,由不独而独,再由独而不独的复杂情感。

  表面看来,诗人真能自得其乐,可是背面却有无限的凄凉。

  诗人曾有一首《春日醉起言志》的诗:“处世若大梦,胡为劳其生?所以终日醉,颓然卧前楹。

  觉来盼庭前,一鸟花间鸣。

  借问此何时,春风语流莺。

  感之欲叹息,对酒还自倾。

  浩歌待明月,曲尽已忘情。

  ”其中“一鸟”、“自倾”、“待明月”等字眼,表现了诗人难以排解的孤独。

  孤独到了邀月与影那还不算,甚至于以后的岁月,也休想找到共饮之人,所以只能与月光身影永远结游,并且相约在那邈远的上天仙境再见。

  结尾两句,点尽了诗人孤独、冷清的感受。

初中古诗课外赏析精选

  【#能力训练#导语】古诗词是初中阶段的重要学习内容,败袭古诗的魅力是无穷的,我们应该多学一些课外古诗词。

  下面是分享的初中古诗课外赏析精选。

  欢迎阅读参考!。

1.初中古诗课外赏析精选

  夜雨寄北

  李商隐〔唐代〕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赏析

    这首诗所寄何许人,有友人和妻子两说。

  前者认为李商隐居留巴蜀期间,正是在他三十九岁至四十三岁做东川节度使柳仲郢幕僚时,而在此之前,其妻王氏已亡。

  持者认为在此之前李商隐已有过巴蜀之游。

  也有人认为它是寄给“眷属或友人”巧猛的。

  从诗中所表现出热烈的思念和缠绵的情感来看,似乎寄给妻子更为贴切。

    诗的开头两句以问答和对眼前环境的抒写,阐发了孤寂的情怀和对妻子深深的思念。

  后两句即设想来日重逢谈心的欢悦,反衬今夜的孤寂。

  这首诗即兴写来,写出了诗人刹那间情感的曲折变化。

  语言朴实,在遣词、造句上看不出修饰的痕迹。

  与李商隐的大部分诗词表现出来的的辞藻华美,用典精巧,长于象征、暗示的风格不同,这首诗却质朴、自然,同样也具有“寄托深而措辞婉”的艺术特色。

    开首点题,“君问归期未有期”,一问一答,先停察宽兄顿,后转折,跌宕有致,极富表现力。

  其羁旅之愁与不得归之苦,已跃然纸上。

  诗前省去一大段内容,可以猜测,此前诗人已收到妻子的来信,信中盼望丈夫早日回归故里。

  诗人自然也希望能早日回家团聚。

  但因各种原因,愿望一时还不能实现。

  首句流露出离别之苦,思念之切。

    次句“巴山夜雨涨秋池”是诗人告诉妻子自己身居的环境和心情。

  秋山夜雨,总是唤起离人的愁思,诗人用这个寄人离思的景物来表了他对妻子的无限思念。

  仿佛使人想象在一个秋天的某个秋雨缠绵的夜晚,池塘涨满了水,诗人独自在屋内倚床凝思。

  想着此时此刻妻子在家中的生活和心境;回忆他们从前在一起的共同生活;咀嚼着自己的孤独。

    三、四句“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这是对未来团聚时的幸福想象。

  心中满腹的寂寞思念,只有寄托在将来。

  那时诗人返回故乡,同妻子在西屋的窗下窃窃私语,情深意长,彻夜不眠,以致蜡烛结出了蕊花。

  他们剪去蕊花,仍有叙不完的离情,言不尽重逢后的喜悦。

  这首诗既描写了今日身处巴山倾听秋雨时的寂寥之苦,又想象了来日聚首之时的幸福欢乐。

  此时的痛苦,与将来的喜悦交织一起,时空变换,。

    此诗语言朴素流畅,情真意切。

  “巴山夜雨”首末重复出现,令人回肠荡气。

  “何当”紧扣“未有期”,有力地表现了作者思归的急切心情。

2.初中古诗课外赏析精选

  峨眉山月歌

  李白〔唐代〕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赏析

    此诗是作者李白于开元十三年(725)出蜀途中所作。

  这首诗意境明朗,语言浅近,音韵流畅。

  全诗意境清朗优美,风致自然天成,为李白脍炙人口的名篇之一。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前两句是说,高峻的峨眉山前,悬挂着半轮秋月。

    诗从“峨眉山月”写起,点出了远游的时令是在秋天。

  “秋”字因入韵关系倒置句末。

  秋高气爽,月色特别明亮。

  以“秋”字又形容月色之美,信手拈来,自然入妙。

  月只“半轮”,使人联想到青山吐月的优美意境。

  在峨眉山的东北有平羌江,即今青衣江,源出于四川芦山县,流至乐山县入岷江。

  次句“影”指月影,“入”和“流”两个动词构成连动句式,是说月影映入江水,又随江水流去。

  生活经验告诉我们,定位观水中月影,任凭江水怎样流,月影却是不动的。

  “月亮走,我也走”,只有观者顺流而下,才会看到“影入江水流”的妙境。

  所以此句不仅写出了月映清江的美景,同时暗点秋夜行船之事。

  意境空灵入妙。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后两句是说,夜间乘船出发,离开清溪直奔三峡。

  想你却难相见,恋恋不舍去向渝州。

    次句境中有人,第三句中人已露面:他正连夜从清溪驿出发进入岷江,向三峡驶去。

  这位“仗剑去国,辞亲远游”的青年,乍离乡土,对故国故人不免恋恋不舍。

  江行见月,如见故人。

  然而明月毕竟不是故人,于是只能“仰头看明月,寄情千里光”了。

  末句“思君不见下渝州”,表达依依惜别的无限情思,可谓语短情长。

    诗中连用了五个地名,构思精巧,不着痕迹,诗人依次经过的地点是:峨眉山──平羌江──清溪──三峡──渝州,诗境就这样渐次为读者展开了一幅千里蜀江行旅图。

  除“峨眉山月”以外,诗中几乎没有更具体的景物描写;除“思君”二字,也没有更多的抒情。

  然而“峨眉山月”这一集中的艺术形象贯串整个诗境,成为诗情的触媒。

  由它引发的意蕴相当丰富:山月与人万里相随,夜夜可见,使“思君不见”的感慨愈加深沉。

  明月可亲而不可近,可望而不可接,更是思友之情的象征。

  凡咏月处,皆抒发江行思友之情,令人陶醉。

  连用五个地名,精巧地点出行程,既有“仗剑去国,辞亲远游”的豪迈,也有思乡的情怀,语言流转自然,恰似“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本来,短小的绝句在表现时空变化上容易受到限制,因此一般写法是不同是超越时空。

  但这首诗在时间和空间跨度上达到了驰骋自由的境地,二十八个字中出现了五个地名,共计十二个字,这在万首唐人绝句中是仅见的,人们不但不感到重复,而且认为是绝唱,其原因就在于诗境中无处不渗透着江行的经验和思友之情,无处不贯穿着山月这一具有象征意义的艺术形象它把广阔的空间和较长的时间统一起来。

  其次地名的处理也富有变化。

  “峨眉山月”、“平羌江水”是地名附加于景物,是虚用;“发清溪”、“向三峡”、“下渝州”则是实用,在句中的位置也有不同,所以读起来就觉得不着痕迹,自然入妙。

3.初中古诗课外赏析精选

  逢入京使

  岑参〔唐代〕

    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赏析

    这是一首传诵很广的名作。

  它之所以受到推崇,主要是写得自然、本色。

  岑参这次西行的目的,他自己曾作过这样的说明:“万里奉王事,一身无所求;也知塞垣苦,岂为妻子谋。

  ”因此从道理上讲,他是自愿的,情绪的基调当是昂扬乐观的。

  只是,理智是一回事,感情又是一回事。

  当时的安西都护府治所在龟兹,在通讯、交通都极不方便的唐代,对一个久居内地的读书人来说,要离家数千里,穿越戈壁沙漠,去到一个完全陌生的地方,岂有不想家的道理?。

    此诗首联塑造西行途中的旅人形象:“故园东望路漫漫”,在碰到入京使以后,作者久久不语,只是默默凝视着东方,思乡的主题一上来便得到有力的揭示。

  步步西去,家乡越来越远,“路漫漫”三字不仅指出这种事实,而且很容易勾起“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李煜[清平乐])一类的感触来。

  首句只叙事,不言情,但情感自生。

  第二句中的“龙钟”是沾湿的意思,全句说:揩眼泪巳经揩湿了双袖,可是脸上的泪水仍旧不干。

  这种写法虽有夸张,却极朴素、真切地再现了一个普通人想家想到极点的情态,没有丝毫的矫揉造作。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这两句是写遇到入京使者时欲捎书回家报平安又苦于没有纸笔的情形,完全是马上相逢行者匆匆的口气,写得十分传神。

  “逢”字点出了题目,在赶赴安西的途中,遇到作为入京使者的故人,彼此都鞍马倥偬,交臂而过,一个继续西行,一个东归长安,而自己的妻子也正在长安,正好托故人带封平安家信回去,可偏偏又无纸笔,也顾不上写信了,只好托故人带个口信,“凭君传语报平安”吧。

  这最后一句诗,处理得很简单,收束得很干净利落,但简净之中寄寓着诗人的一片深情,寄至味于淡薄,颇有韵味。

  岑参此行是抱着“功名只向马上取”的雄心的,此时,心情是复杂的。

  他一方面有对帝京、故园相思眷恋的柔情,一方面也表现了诗人渴望建功立业的豪迈胸襟,柔情与豪情交织相融,感人至深。

    这首诗语言朴素自然,充满了浓郁边塞生活气息,既有生活情趣,又有人情味,清新明快,余味深长,不加雕琢,信口而成,而又感情真挚。

  诗人善于把许多人心头所想、口里要说的话,用艺术手法加以提炼和概括,使之具有典型的意义。

  在平易之中而又显出丰富的韵味,自能深入人心,历久不忘。

  岑参这首诗,正是有这一特色。

4.初中古诗课外赏析精选

  龟虽寿

  曹操〔两汉〕

    神龟虽寿,犹有竟时。

    腾蛇乘雾,终为土灰。(腾一作:螣)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盈缩之期,不但在天;

    养怡之福,可得永年。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赏析

    《龟虽寿》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与《观沧海》是一致的。

  但《观沧海》是写景诗,以景抒情。

  此篇则完全是一篇富有人生哲理的抒怀言志之作。

  这首诗写于北伐乌桓胜利的归途。

  此时,曹操已经五十三岁,在古代,这已是将近暮年的年龄。

  虽然刚刚取得了北伐乌桓的胜利,踏上凯旋的归途,但诗人想到一统中国的宏愿尚未实现,想到自己已届暮年,人生短促,时不我待,怎能不为生命的有限而感慨!但是,诗人并不悲观,他仍以不断进取的精神激励自己,建树功业。

  《龟虽寿》所表达的正是这样一个积极的主题。

    诗以“神龟虽寿,犹有竟时。

  腾蛇乘雾,终为土灰。

  ”开头,作者用这两个形象的比喻说明世间万物都不是永恒存在的,新陈代谢是大自然的根本规律。

  这就等于告诉人们说,人虽寿夭有别,但最终都是要死的,表现了作者朴素的唯物辩证思想和无神论的观念,这在当时是难能可贵的。

  既然人总是要死的,那么是不是可以对人生采取消极悲观的态度呢?诗人认为这是不可以的。

  承认生命有限正是为了充分利用这有限的生命,建功树业,有所作为。

    接着诗人诗人紧承上意写道“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笔力遒劲,韵律沉雄,内蕴着一股自强不息的豪迈气概,深刻地表达了曹操老当益壮、锐意进取的精神面貌。

  “壮心不已”表达了要有永不停止的理想追求和积极进取精神,永远乐观奋发,自强不息,保持思想上的青春,曹操以切身体验揭示了人的精神因素对健康的重要意义。

    “盈缩之期,不但在天;养怡之福,可得永年。

  ”表现出一种深沉委婉的风情,给人一种亲切温馨之感。

  盈,是满的意思,可以引申为寿;缩,是专职的意思,可以引申为夭。

  这就是说,人的寿命的或长或短,不完全出于天定,只要调养有方,是可以保持身心健康、延年益寿的。

    人寿命的长短不完全决定于天,只要保持身心健康就能延年益寿。

  曹操所云“养怡之福”,不是指无所事事,坐而静养,而是说一个人精神状态是最重要的,不应因年暮而消沉。

  这里可见诗人对天命持否定态度,而对事在人为抱有信心的乐观主义精神,抒发了诗人不甘衰老、不信天命、奋斗不息、对伟大理想的追求永不停止的壮志豪情。

    《龟虽寿》更可贵的价值在于这是一首真正的诗歌,它开辟了一个诗歌的新时代,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把汉代人的思想禁锢了三四百年,弄得汉代文人不会写诗,只会写那些歌颂帝王功德的大赋和没完没了地注释儒家经书,真正有感情,有个性的文学得不到发展。

  直到东汉末年天下分崩,风云扰攘,政治思想文化发生重大变化,作为一世之雄而雅爱诗章的曹操,带头叛经离道,给文坛带来了自由活跃的空气。

  他“外定武功,内兴文学”,身边聚集了“建安七子”等一大批文人,他们都是天下才志之士,生活在久经战乱的时代,思想感情常常表现得慷慨激昂。

  正如《文心雕龙·时序》说:“观其时文,雅好慷慨,良由世积乱离,风衰俗怨,并志深而笔长,故梗慨而多气也。

  ”尤其是曹操,鞍马为文,横槊赋诗,其诗悲壮慷慨,震烁古今,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这种充满激情诗歌所表现出来的爽朗刚健的风格,后人称之为“建安风骨”,曹操是最突出的代表。

  千百年来,曹操的诗就是以这种“梗慨多气”风骨及其内在的积极进取精神,震荡着天下英雄的心灵。

  也正是这种可贵特质,使建安文学在中国文学闪灼着夺目光彩。

  钟嵘将曹操置于下品,主要是嫌其“古直”而少文彩,殊不知曹操这样一位豪气盖世的英雄,是不屑于雕章啄句的。

  钟嵘六朝时人,当时文学之士很讲究文彩华美,所谓“俪采百字之偶,争价一句之奇”,钟嵘对曹操的评价过低,显然是时代风气使然。

  任何文学——包括诗歌在内,文彩较之内容,毕竟是第二位的。

  关于曹操的文学地位,过去常为其政治业绩所掩,而不为人重视,其实,他在中国文学发展,是有卓越贡献的人物,特别对建安文学有开创之功,实在是应当大书一笔的。

5.初中古诗课外赏析精选

  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

  李商隐〔唐代〕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蓬山一作:蓬莱)

  赏析

    相见时难别亦难,说的是义山当时的处境艰难,离开徐州到长安后想进翰林院,向令狐綯说明此时,也就是找熟人走个后门,令狐陶升官之后,为了避嫌谢绝见客,致使义山处境尴尬,相见难,离别又不甘心,所以出此名句。

    东风无力百花残,当时义山已经很大年纪,东风无回天之力挽救百花的凋零,映射自己留不住青春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此名句献给所有为理想奋斗终生之人。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和上句呼应,青春难留,云鬓斑白,蜡炬燃尽,月光甚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最后一句起死回生,由深深地“到死”,"成灰"的绝望,到‘无多路’,可见作者还是对綯抱有希望,不肯决绝。

    从现在来看,此诗不难看出也是写给令狐綯,希望他看到之后体会到自己的心情,也希望綯能感受到自己并没有绝望,而是继续等待綯这个救命稻草的帮助。

提交信息测一测您提升学历详细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