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鉴赏及赏析的核心是什么?

作者:云言乾时间:2023-07-17 23:50:11

导读:" 诗词鉴赏及赏析的核心是什么?1.诗词鉴赏及赏析的核心是艺术性。诗词作为文学的一种形式,其核心在于艺术性的表达。通过细致入微的描绘,独特的表达方式和丰富的意象,诗词能够引发读者的共鸣并产生情感上的共振。因此,诗词鉴赏的核心在于欣赏和体验其中的艺术之美。"

诗词鉴赏及赏析的核心是什么?

  1.诗词鉴赏及赏析的核心是艺术性。

  诗词作为文学的一种形式,其核心在于艺术性的表达。

  通过细致入微的描绘,独特的表达方式和丰富的意象,诗词能够引发读者的共鸣并产生情感上的共振。

  因此,诗词鉴赏的核心在于欣赏和体验其中的艺术之美。

  2.诗词鉴赏及赏析的核心是文化传承。

  中国古代诗词作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了丰富的历史、人文和哲学内涵。

  通过鉴赏和赏析诗词,我们可以了解古代文人的思想、生活和情感,进一步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因此,诗词鉴赏的核心在于传承和弘扬中国文化。

  3.诗词鉴赏及赏析的核心是审美品味。

  诗词作为一种文学形式,需要读者具备一定的审美品味才能够真正理解和欣赏。

  通过对诗词的深入研究和分析,我们可以培养自己的审美能力,提高欣赏和赏析的水平。

  因此,诗词鉴赏的核心在于培养和提升个人的审美品味。

  4.诗词鉴赏及赏析的核心是理解与解读。

  诗词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常常具有深意和隐喻。

  通过仔细阅读和解读诗词,我们可以理解其中蕴含的情感、意象和主题,进一步把握作者的写作意图。

  因此,诗词鉴赏的核心在于理解和解读诗词作品。

  总结起来,诗词鉴赏及赏析的核心是艺术性、文化传承、审美品味和理解与解读。

  通过对诗词的深入研究和欣赏,我们可以感受到其中的艺术之美,了解古代文化的精髓,培养自己的审美能力,并理解其中的深意与主题。

  这些核心元素相互交织,共同构成了诗词鉴赏及赏析的重要内容。

诗词鉴赏及赏析是什么?

  诗词鉴赏及赏析是指从古诗诃内容,语言,结构,写作技巧及数升作品风格,鉴薯闭老别其所表达的主旨,思想情感及社会意义。

  掌握这几个方面的知识和要领,就能很好地理解和阅读古诗词,提高的赏析能力。从个人对古诗词情感角度态戚进行理解和个性化解读,表达自己的对古诗词独特的观点审美进行分析。

  而且对读者来说,鉴赏就是一个反过程,需要读者通过对诗歌词语,意象的品味来把握诗人要表达的丰富情感。在这个过程中,特别需要读者具备联想与想像力来补充诗歌留白,在品味中领悟诗歌妙处,这就是“诗歌思维”。

山水田园诗鉴赏要点:

  1、意象特征:山水诗源于南朝(宋)谢灵运,田园诗源于晋代陶渊明,以唐代王维,孟浩然为代表。描写山水草木,鸟语花香,田园风光,农村景物农家,以及安逸恬淡的隐居生活。

  2、情感特征:或表达对现实的不满,或表达对宁静平和生活的向往、或表达自己从容闲适的生活态度,以及热爱自然,向往自由,向往归隐的情怀。

  3、技巧特征:融情于景,白描,动静结合,远近结合。

  4、语言特征:清丽洗练,清新自然,质朴。

古诗词鉴赏及赏析是什么?

  古典诗词赏析是我国文学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古诗词鉴赏也成为一门必修的能力,它直接或间接培养一个人的思想底蕴,因此在语文科目中占有的比重比较大,当然学习古诗词鉴赏更需要把握其核心的时代背景与表达感情,循序渐进地学好古诗词鉴赏。

  在高中语文教材中占有一定的分量。在全国语文高考中,古诗词赏析连考了七年,难度越来越大,题型越来越完善,题量有逐年加大的趋势,成为高考备考的一个亮点。

  无论从教材角度,从高考角度,还是从继承与创新文学遗产的角度上,培养扰御与提高学生古诗词的鉴赏能力,成为每一个语文教师刻不容缓的任务。

古诗赏析的方法:

  写赏析文章就是把我闹中们对古诗词的鉴赏成果用文字表达液李山出来,这种题型,既考阅读,又考写作,因此很为命题者所青睐。

  写赏析文章,首先遇到的一个问题是从哪里切入。

  这要看试题的指向。

  如果试题有明确的要求,就按照它的要求去写。

  例如,上海高考语文试卷,要求就明朝诗人杜庠《赤壁》一诗中“荒矶鸥鸟满烟芜”这一句,结合全诗写一段鉴赏文字。

  命题者提示考生按“情与景”的关系方面去鉴赏,照此切入就是。

  如果试题对切入点没有明确的要求,那考生得在理解全诗的基础上,自己选择一个觉得有把握的角度。

  一般来说,考生可从诗歌的思想内容、表现技巧、语言风格等方面去考虑。

古诗词鉴赏及赏析是什么?

古诗鉴赏和赏析:清液御

  鉴赏是指从古诗诃内容、语言、结构、写作技巧及作品风格、鉴别其所表达的主旨、思想情感及社会意义,掌握了这几个方面的知识和要领,就能很好地理解和阅读古诗词,提高的赏析能力。

  古诗赏析是从个人对古诗词情感角度进行理解和个性化解读,表达自己的对古诗词独特的观点审美进行分析。

古诗原文及赏析:

书湖阴先生壁

宋代:王安石

  茅檐长扫净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

  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

译文

  长把茅草屋檐扫干干净净无鲜苔,花木规整成行成垅是你亲手培栽。

  一条流埋扮水护着田将丛绿缠绕如带,两山排列矗立把碧清的翠色送来。

赏析

  这首诗是题写在湖阴先生家屋壁上的。

  诗前两句写他家的环境,洁净清幽,暗答岩示主人生活情趣的高雅;后两句转到院外,写山水对湖阴先生的深情,暗用典故,把山水化成了具有生命感情的形象,山水主动与人相亲,正是表现人的高洁。

  全诗既赞美了主人朴实勤劳,又表达了诗人退休闲居的恬淡心境,从田园山水和与平民交往中领略到无穷的乐趣。

  前两句是庭院之景,干净无苔是由于主人的“长扫”,“花木成畦”是由于主人的“自栽”,写景又写人。

  后两句写自然环境之美,水“将绿绕”,山“送青来”,自然山水如此有情,也表现了主人爱好山水的情趣。

  描写景物亦以表现人,写景见人,人于景中,表现了客观景物的美,又写出了人的美,颇有一箭双雕的感觉。

阐述学作为诗歌鉴赏的重要方法和思路其关键是什么

  关注整体语境。

  诗歌是一种充满想象力、抽象性和多义性派蠢陵的文学形式。

  在评价和欣赏诗歌时,要考虑诗歌作品的整体语境,从整体上理解诗歌的意义。

  只有深入了解、全面考虑诗歌作品的整体语境,才能准确档唯地理解诗歌尘戚的意义和表达,能更好地进行诗歌创作和鉴赏。

赏析一首诗的要素是什么啊

第一,要善于展开联想与想像的翅膀

联想与想像是一种特殊的思维活动,是人们进行创造活动的必要因素,也是诗歌鉴赏中必须具备的一种能力.“形象大于思维”的艺术现象就是读者、鉴赏者发挥了其联想与想像力的结果.

  没有想像就没有诗歌.从抽象的文字符号到栩栩如生、好拆有声有色的画面的形成,这中间的桥梁便是想像思维.“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刺勒歌》),读到这句诗时,我们自然会在脑海里想像成一幅壮阔无比、生机勃勃的草原的全景图,这是一种再造想像.然而不止于此,读此句诗,我们也不难想像到,在无比壮阔的自然美的面前,作为自然之子的人在这片土地上生存、劳动,是何等的欢乐和美好!这句诗又是一首多么快乐而又优美的草原牧歌!这“人”的内容在诗中是没有的,这是在诗歌鉴赏中的创造想像的表现.如此吟诵着这诗句,读者就仿佛被带入神奇美丽的北方大草原,领略千里草原、牛肥羊壮的绮丽壮阔的美裤销;审美的主客体有机地融和在一起,人和自然达到了最美妙的和谐.

第二,抓住意象,并反复揣摩意象

意象是指诗歌中熔铸了作者主观感情的客观物象(或说是指经作者运思而成寓意深刻的客观物象).意象对于意境的形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读者进入诗歌的意境总是从感受意象开始的.诗人对意象的选取与描绘,正是作者主观胡袜游感情的流露,因此,鉴赏诗歌时,抓住意象并反复揣摩、体味意象,是体会作者思想感情从而顺利进入诗歌意境的关键.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写道:“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这首曲叠用九个名词,描写了富有特征而又互有联系的景物,并以概括而巧妙的艺术构思组成一幅弥漫着阴冷气氛和灰暗色彩的秋郊夕阳图.暮色思归的乌鸦,安逸自适的人家,旅途劳顿的老马,烘托出浪迹天涯的游子思念故乡彷徨悲苦的情怀.曲中的九个名词正是九个意象,每一个意象都牵连着作者的那份羁旅愁思,它们有机地组成了密集的意象群,这种看似简单的意象组合,却出人意料地产生了强烈的艺术感染力,而成为元曲中的绝唱.

第三,把握抒情主人公的形象和性格

在诗歌鉴赏中如能充分地把握住抒情主人公的性格形象,则能有助于进入诗歌的意境.“诗而有境有情,则自有人在其中”(《围炉诗话》),这个人便是抒情主人公的性格形象,所谓“风格就是人”.所谓“诗品出于人品”.我国历代诗论都非常重视和强调人品与诗品的关系,一个成熟的伟大的诗人,其作品在很大程度上往往就是他的人格的自我写照.这里,我们可以从毛泽东的《咏梅》词和陆游的《咏梅》词的比较中深入地认识这一点.毛词:“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陆词:“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在毛词中,借梅作喻,树立起了伟大的国际主义战士的英雄形象,创造出了时代先驱者的崇高意境,而在陆词中,虽表现了受到挫折而不屈节的品质,但只是封建士大夫作个人奋斗,遘悯受侮后的哀怨牢骚,顾影自怜,孤芳自赏,流露着伤感,表现出脆弱.同是咏梅,为什么创造出了两种迥然不同的意境?由于诗人所处的时代不同,所站的立场不同,诗人的心胸气度不同,品格修养不同,审美标准不同,结果诗篇的意境也便不同.

古诗鉴赏的要点

《谈诗词鉴赏》

  诗词以其短小精悍、易于传诵,而别树一帜,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享有崇高的地位。

  言贵实用高妙,文贵简明精要。

  所以,诗词,是评判文学成就的重要载体。

  要想区分诗词的优劣,必须懂得鉴赏——而这能力的大小,取决于自身思想境界与文学素养的高低。越会欣赏,世界便越美好;越会品味,人生便越幸福。

  此外,高人的指点,对能力的提升,也大有裨益。而谈诗词鉴赏,必言《人间词话》——王国维的见解,可谓空前绝后,值得学者反复咀嚼。

  斯人全面地阐述了“意境”“情”“韵”“格调”“气象”“隔与不隔”“有无替代字”“名篇与名句”等赏析要点及方法,并结合相应的诗词,具体地予以点评,着实精辟透彻。鄙人作此拙文,旨在梳理鉴赏要点;并无高见卓识,可以补其未及之处。

  王氏以“境界”,作为判别诗词高低的核心依据,乃不易之论。

  境界,是文章的灵魂,恰似人类的道德:德愈高,则人愈贵;境愈低,则文愈贱。

  故“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

  人心之中,自有境界。

  其高低,取决于道德的深浅;且其隐藏于内,需通过言与行,方能彰显而为人所知。

  而内心的境界,经言行折射时,犹如阳光穿过玻璃,必定会有所损耗。

  故“书不尽言,言不尽意”;且言行所折射出的最高境界,与内心的最高境界,较为接近。

  文者,雅言也。

  其境界,自然制约于人心的境界。

  所以,心中若无境界蚂塌,文章必定低劣——虽有例外,亦不多见。

  故知文章的境界,取决于人心的道德。

  若心中无德,则笔下无境——写得再多,也是庸言俗语,难登大雅之堂。

  因而,要想作文,必先做人。

  文章的境界,既有高低之分,亦有显隐之别——境界很高或很低,则易显;介乎两者之间,则易隐。

  若显而易见,一眼便知高低;如隐而难知,需借道以窥探。

  唯有人心恬静,文境方能显高。

  王氏云:“有有我之境,有无我之境”。

  前者为动境,乃以静心论物,由思绪之流动,而直见境界之高远;后者为静境,乃以静心观物,因事物之静美,见心性之恬淡,而后境界显。

  动境与静境,本身并无优劣之分;其间高低,取决于具体的文章。

  以动境胜的诗词,较为稀少:如惠能之“闷滑圆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慧开之“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侯蒙之《临江仙·未遇行藏谁肯信》,杨慎之《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

  以静境胜的诗词,相对多见:如陶渊明之“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王维之“渡头馀落日,墟里上孤烟”,许浑之“鱼沉秋水静,鸟宿暮山空”,郑獬之“野色更无山隔断,天光直与水相通”。

  (《人间词话》中已有列举的,本处恕不重复。

  )。

  而境界隐暗的文章,通过“韵”与“意”,方能更精准地鉴赏。

  意,即意味;韵,即韵趣。

  韵本于意,而高于意:言尽而意不止,谓之韵。

  诗词的意味,如同饭菜的口味:好不好,一尝便知;但其中美妙,可以意会,而难以言说。

  若诗词不仅美妙,且令人读来而思不止,阅毕而情不平,则有韵趣——如同美食已经下肚,而口中仍有余味或(和)心中尚留思恋。

  当然,通常而言,以境胜与以意胜的诗词,均无“言外之味,弦外之响”——两者的区分,在于境界的呈现,是否明显。

  古人云:“不真不诚,不能动人。

  ”真与境同,须先存于心,而后见于文。

  有真性,方能写真景、道真情。

  景让亮与情愈真,则文愈自然,愈能引起共鸣而富有韵趣。

  心为欲所障,必伤人之真性,损文之自然。

  其诗词,则少“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之妙,而令人有雾里看花、隔靴搔痒之感。

  故文章的“不隔”与“隔”,根源在于心性的真与欠真。

  此外,诗词若用代字(如以婵娟代月),则不待读者品味,便自生隔阂;故大家作文,决不轻易用之。

  韵有情韵与思韵之分:前者乃因情而生韵,令人“情不平”;后者乃因思而生韵,使人“思不止”。

  文章真率深切,凄婉悲哀,则情韵易起;写小见大,言近指远,则思韵易生;若雅致高妙,则情韵与思韵,皆易相随。

  一般说来,情韵比思韵,更胜一层;但是,两者容易相互交融而模糊不清。

  李煜亡国后的佳作,皆以情韵胜;既有数量,更有质量——故其堪称一代词宗。而余人的词作精品,或质不如,或量不敌,终究难以望其项背。

  韵比境易出,故以韵胜的诗词,更为丰富。李白之《静夜思》,孟郊之《游子吟》,李清照之《武陵春·春晚》,纳兰性德之《长相思·山一程》,皆以情韵胜。

  白居易之“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陆游之“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朱庆馀之“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杨万里之“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均以思韵胜。

  境不明、韵不足的佳作,则以意取胜——其中,以气象大或(和)品格高,最为珍贵。

  有气象或(和)品格的诗词,多以意味胜;然亦有少数,以境韵胜。

  磊落雄豪,旷达洒脱,则气象易出;爱国悯人,心高志远,则品格易见。

  同以意味胜,诗词有气象,比有品格,更易混夹境韵,故更高一筹。

  所谓气象,即气势与景象:须两者俱佳,气象才大。

  王氏谓李白,“纯以气象胜”——王之涣,亦是如此,且毫不逊色。

  盛唐气象,最为宏大;后世诗词,差之甚远。

  王之涣之“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王昌龄之“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皆以气象胜。而宋词之中,绝少气象;即便有之,也低人一等——如苏轼之《念奴娇·赤壁怀古》,柳永之《八声甘州·对潇潇暮雨洒江天》。

  陆游与姜夔之佳作,多因品格高而以意胜,但气象俱小:前者有气势而缺景象,后者有景象而缺气势。文天祥之《过零丁洋》,李绅之《悯农》,柳宗元之《江雪》,于谦之《石灰吟》,均以品格胜。

  虽说境高于韵,韵高于意——但是,以韵胜的诗词,未必优于以意胜者,而劣于以境胜者。这恰似田忌与齐威王赛马:相同等级,则不如;以上一等对下一等,则有余。

  此外,境韵两者,可以共存:如王湾之“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杜甫之“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冯延巳之“雨晴烟晚,绿水新池满”,李璟之“回首绿波三楚暮,接天流”。

  须特别说明的是,境界与意韵,既可因情景而生,又可由文字而起。

  文字本身所具有的境界与意韵,谓之文韵。

  表意文字的文韵,远胜于表音文字;文言文的文韵,远高于白话文。

  故就诗词而言,中文比外文更美,古代比现代更优。

  文韵的来源非常广泛,譬如精美的声调与格律,巧妙的语法现象(如倒装)及修辞手法(如夸张)。此外,文韵也随字而异,即便是含义相同的不同字词,文韵也有高低之别。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因夸张而意味盎然;“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因倒装而去俗见奇。“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若改“终”为“誓”,更显气象;“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如以“淡”易“惯”,更出境界。

  人也好,文也罢,平中见奇,方为上品。

  大家之杰作,刻意求工,而不露痕迹——所用之字,普通如石;所成之文,精美似玉。

  故境高之文,并无警句:无一句佳,亦无一句不佳。

  境高之句,并无奇字:无一字妙,亦无一字不妙。

  有境界,则易出名篇;有韵趣,则易见名句。

  境界高于韵趣,故名篇胜于名句。

  纵观古今诗词大家,多有名句,而少名篇。

  诗词最忌冗长,否则伤韵,且更损境。

  长诗长词,罕有名篇;纵是佳作,也常以局部出彩——即便有李杜苏辛之才,亦难驾驭。

  张若虚之《春江花月夜》,境韵兼备,为长诗之中,一枝独秀的名篇;其有“孤篇压全唐”的盛誉,可谓名至实归。而今人诗作,文韵不如古时,文才亦不比前人,却既多又长,故味同嚼蜡。

  现代诗歌,均少境界;虽有精品,亦以意韵取胜——而这意韵,远不如前。

  其于中华文化,可谓无足轻重。

  但是,若剔除古诗词,传统文化必定魅力大减。

提交信息测一测您提升学历详细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