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孝敬的故事有哪些?

作者:郁煦锟时间:2023-07-18 01:39:55

导读:" 孝敬是中华文化中重要的美德之一,它体现了对父母的尊重、关心和照顾。下面是一些关于孝敬的故事,以及如何孝敬父母的一些方法:1.小草孝敬父母:有一次,一个小草看到父母被猛烈的风吹倒了。它用自己的细小的根扎进泥土中,支撑住父母,保护他们不受伤害。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孝敬"

  孝敬是中华文化中重要的美德之一,它体现了对父母的尊重、关心和照顾。下面是一些关于孝敬的故事,以及如何孝敬父母的一些方法:

  1.小草孝敬父母:有一次,一个小草看到父母被猛烈的风吹倒了。

  它用自己的细小的根扎进泥土中,支撑住父母,保护他们不受伤害。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孝敬父母不一定要依靠物质财富,而可以通过关心和保护他们来表达。

2.孝敬的方式:孝敬父母有许多方式,以下是一些例子:

  a.经常与父母交流,询问他们是否需要帮助或关心。

  b.尽量陪伴父母,尤其是在他们需要照料的时候,如生病或年老。

  c.尊重父母的意见和决定,听取他们的建议。

  d.经济上的支持,如提供必要的生活费用或支付医疗费用。

  3.孝敬的重要性:孝敬父母不仅是一种道德责任,也是一种情感和情感的表达。它可以建立亲子关系的紧密联系,并增进家庭成员之间的互信和理解。

  4.孝敬的奖励:孝敬父母不仅能给他们带来幸福和满足感,还能为我们自己带来许多好处。例如,我们可以学到关爱他人、对他人负责任的品质,同时也会得到家庭成员的支持和关爱。

  5.孝敬的挑战:有时候,孝敬父母可能会面临一些挑战,例如工作压力、时间限制或与父母之间的代沟。但是,我们可以通过增加交流、寻求帮助和灵活适应的方式来克服这些挑战。

  总之,孝敬父母是一种传统和美德,它体现了我们对家庭和亲情的重视。通过关心、保护和支持父母,我们可以为他们带来快乐和满足感,并建立一种强大的亲子关系。

关于孝顺的中华传统美德小故事有哪些?

1,瞎野鹿乳奉亲

  周朝时,有一位叫郯子的,从小就很孝顺。

  他的父母年老的时候,双目均患眼疾,想吃鹿乳。

  郯子苦思冥想,终于想出一个办法。

  于是他穿上了鹿皮,往深山鹿群中走去,想这样去取得鹿乳供奉双亲,没想到被打猎的人发现。

  正当猎人举起了弓箭要射杀他时,他急忙喊道:”我为了取得鹿乳,给患有眼疾的双亲吃才穿上鹿皮,混到鹿群中采取鹿乳。

  ”猎人知道原来是人不是鹿,才放下弓箭没有射他,并且对他这种孝敬父母的行为赞叹不已。

2:笼负母归

  鲍出,字文芳,是后汉时新丰人,天生魁伟,生性至孝。

  一天他不在家,一伙强盗把他母亲劫走。

  鲍出闻讯后,怒发冲冠,抄起一把刀就不顾一切地追下去。

  沿途杀了十几个贼人,终于追上了劫掠他母亲的强盗,远远看见母亲和邻居老妪被绑在一起。

  他大吼一声,奋力上前。

  众贼见他来势凶猛,锐不可挡,吓得四散逃命。

  鲍出顾不上追敌,径直跑上前来,叩头请罪。

  跪着给母亲和邻居老人解开绑绳,将她们解放回家。

  后来战乱纷起,他就侍毕袜奉母亲到南阳避难。

  贼乱平定,其母思归故乡。

  可是路上跋山涉水,抬轿难行,鲍出思虑再三,就编了一个竹笼,请母亲坐在笼中,将她背回家乡。

3:彩衣养亲

  唐朝有个姓杨的人,家贫如洗,但十分孝道,靠讨饭养其父母。

  故人们叫他杨乞。

  他所讨食物,都带回家中奉献双亲。

  父母没有尝过,他虽然饥饿也不敢先尝。

  如有酒时,就跪下捧给父母,等父母接过杯子即起来唱歌跳舞就像小孩子一样,使父母快乐。

  有人怜悯他穷困,劝他给人家打工,用所得收入养亲。

  杨乞答道:“父母年迈,若为人家打工,离家太远,就不能及时奉侍他们。

  ”听的人感到他真是个孝子。

  后来父母去世了,他又乞讨棺木安葬。

  每逢初一、十五,就拿着食物去墓前哭祭。

4:哭竹生笋

  在三国时,有一个孝子,姓孟,名宗,字恭武,从小就丧了父亲,家里十分贫寒,母子俩相依为命。

  长大后,母亲年纪老迈,体弱多病。

  不管母亲想吃什么,他都想方设法满足她。

  一天,母亲病重,想吃竹笋煮羹,但这时正是冬天,冰天雪地,风雪交加,哪来竹笋呢?他无可奈何,想不出什么好的办法,就跑到竹林抱竹痛哭。

  哭了半天,只觉得全身发热,风吹过来也是热的。

  他睁眼一看,四周的冰雪都融化了,草木也由枯转青了,再仔细瞧瞧,周围长出了许多竹笋。

  他的孝心感动了天地。

  他把竹笋让母亲吃了,母亲的病就好了。

5:打虎救父

  晋朝时,有一位叫磨数喊杨香的孝子,十四岁的时候就经常跟着父亲去田里收割庄稼。

  有一天,突然一只老虎把他的父亲衔去。

  当时杨香手无寸铁,但他深深地知道必须去救自己的父亲,于是不顾自身的危险,立即爬上虎背,紧紧扼住老虎的脖子,老虎终于松口逃走。

  他的父亲也就脱离虎口,保全了性命。

关于“孝心”的故事有哪些?

1、亲配烂尝汤药

  汉文帝刘恒,汉高祖第三子,为薄太后所生。

  高后八年(前180)即帝位。

  他以仁孝之名,闻于天下,侍奉母亲从不懈怠。

  母亲卧病三年,他常常目不交睫,衣不解带;母亲所服的汤药,他亲口尝过后才放心让母亲服用。

  他在位24年,重德治,兴礼仪,注意发展农业,使西汉社会稳定,人丁兴旺,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他与汉景帝的统治时期被誉为“文景之治”。

2、啮指痛心

  曾参,字子舆,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的得意弟子,世称“曾子”,以孝著称。

  少年时家贫,常入山打柴。

  一天,家里来了客人,母亲不知所措,就用牙咬自己的手指。

  曾参忽然觉得心疼,知道母亲在呼唤自己,便背着柴迅速返回家中,跪问缘故。

  母亲说:“有客人忽然到来,我咬手指盼你回来。

  ”曾参于是接见客人,以礼相待。

  曾参学识渊博,曾提出“吾日三省吾身”(《论语·学而》)的修养方法,相传他著述有《大学》、《孝经》等儒家经典,后世儒家尊他为“宗圣”。

3、百里负米

  仲由,字子路、季路,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的得意弟子,性格直率勇敢,十分孝顺。

  早年家中贫穷,自己常常采野菜做饭食,却从百里之外负米回家侍奉双亲。

  培卖仿父母死后,他做了大官,奉命到楚国去,随从的车马有百乘之众,所积的粮食有万钟之多。

坐在垒叠的锦褥上,吃着丰盛的筵席,他常常怀念双亲,慨叹说:“即使我想吃野菜,为父母亲去负米,哪里能够再得呢?”孔子赞扬说:“你侍奉父母,可以说是生时尽力,死后思念哪!”(《孔子家语·致思》)

4、卖身葬父

  董永,相传为东汉时期千乘(今山东高青县北)人,少年丧母,因避兵乱迁居安陆(今属湖北)。

  其后父亲亡故,董永卖身至一富家为奴,换取丧葬费用。

  上工路上,于槐荫下遇一女子,自言无家可归,二人结为夫妇。

  女子以一月时间织成三百匹锦缎,为董永抵债赎身,返家途中,行至槐荫,女子告诉董永:自己是天帝之女,奉命帮助董永还债。

  言毕凌空而去。

  因此,槐荫改名为孝感。

5、刻木事亲

  丁兰,相传为东汉时期河内(配纤今河南黄河北)人,幼年父母双亡,他经常思念父母的养育之恩,于是用木头刻成双亲的雕像,事之如生,凡事均和木像商议,每日三餐敬过双亲后自己方才食用,出门前一定禀告,回家后一定面见,从不懈怠。

  久之,其妻对木像便不太恭敬了,竟好奇地用针刺木像的手指,而木像的手指居然有血流出。

  丁兰回家见木像眼中垂泪,问知实情,遂将妻子休弃。

关于孝顺的故事有哪些?

1、陆绩怀橘

  陆绩六岁时,在九江拜见袁术。

  袁术让人(招待)他吃橘子。

  陆绩在怀里藏了三个橘子。

  临走时,陆绩(弯腰)告辞袁术,橘子掉落在地上。

  袁术笑着说:“陆绩,你来别人没梁家做客,怀里怎么还藏着橘子?”陆绩跪在地上,回答道:“橘子很甜,我留给母亲吃。

  ”。

2、芦衣顺母

  周闵损生母早死,父亲娶了后妻,又生了两个儿子。

  继母经常虐待他,冬天,两个弟弟穿着用棉花做的冬衣,却给他穿用芦花做的“棉衣”。

  一天,父亲出门,闵损牵车时因寒冷打颤,将绳子掉落地上,遭到父亲的斥责和鞭打,芦花随着打破的衣缝飞了出来,父亲方知闵损受到虐待。

  父亲返回家,要休逐后妻。

  闵损跪求父仔察陪亲饶恕继母,说:“留下母亲只是我一个人受冷,休了母亲两个孩子都要挨冻。

  ”父亲十分感动,就依了他。

  继母听说,悔恨知错,从此对待他如亲子。

3、刻木事亲

  丁兰幼年父母双亡,他经常思念父母的养育之恩,于是用木头刻成双亲的雕像,事之如生,凡事均和木像商议,每日三餐敬过双亲后自己方才食用,出门前一定禀告,念蠢回家后一定面见,从不懈怠。

  久之,其妻对木像便不太恭敬了,竟好奇地用针刺木像的手指,而木像的手指居然有血流出。丁兰回家见木像眼中垂泪,向他人问知实情,遂将妻子休弃。

4、戏彩娱亲

  老莱子,春秋时期楚国隐士,为躲避世乱,自耕于蒙山南麓。

  他孝顺父母,尽拣美味供奉双亲,70岁尚不言老,常穿着五色彩衣,姿态手持拨浪鼓如小孩子般戏耍,以博父母开怀。

  一次为双亲送水,进屋时假装自己跌了一跤,于是他模仿小孩子啼哭的“呜呜”声[1],二老大笑。

5、孝感动天

  舜的母亲早亡,继母生子名象。

  继母与弟象对舜心怀嫉恨。

  舜的父亲眼瞎,又不辨善恶,偏听偏信,对舜虐待,以至加害于舜。

  有一次,他们要舜去修仓,待舜登上仓顶,他们却抽去梯子,放火焚烧。

  舜挟着两个斗笠,从仓顶飘然而落,毫发无损。

  又有一次,他们要舜去淘井,舜刚下到井中,便有土石滚落,舜从井下的地道中不慌不忙走出,使继母及弟象十分惊恐。尽管他们对舜屡次加害,舜对父母孝敬如初,对弟象依然友好。

6、百里负米

  孔子的学生子路,他非常孝敬父母。

  因为从小家境贫寒,为人非常节俭。

  经常吃野菜度日。

  仲由觉得自己吃野菜没关系,但怕父母营养不够,身体不好,很是担心。

关于孝敬的故事有哪些?

孝亲敬老的故事1

  晋朝人吴猛,幼年母亲早逝,与父亲相依为命。

  由于家贫买不起蚊帐,每到夏夜,吴父常常因蚊虫叮咬而睡不好觉,吴猛年纪虽小,但非常有孝心,为了让父亲睡好,自己竟赤裸上身,让蚊子咬吸自己的血,希望蚊子喝饱了血就不再叮咬父亲。

  吴父去世后,吴猛为父亲守丧三年,三年里他烧纸供奉,早晚祭奠,从不间断,受到后人的赞誉。

孝亲敬老的故事2

  卧冰求鲤,出自二十四史。

  传说晋时王祥,小时生母早丧,继母朱氏多次在他父亲面前说他的坏话,弯拿使他失去父爱。

  继母患病,很想吃鲤鱼,适值天寒地冻,河里结冰无法捕鱼。

  王祥不计前嫌,于是心生一计,解开衣服卧在冰上,冰忽然自行融化,跃出两条鲤鱼。

  继母食后,果然病愈。

  人们都说孝感天地,必得天佑。

孝亲敬老的故事3

  包公即包拯(公元999-1062年),字希仁,庐州合肥(今安徽合肥市)人,父亲包仪,曾任朝散大夫,死后追赠刑部侍郎。

  包公少年时便以孝而闻名,性直敦厚。

  在埋逗搭宋仁宗天圣五年,即公元1027年中了进士,当时28岁。

  先任大理寺评事,后来出任建昌(今江西永修)知县,因为父母年老不愿随他到他乡去,包公便马上辞去了官职,回家照顾父母。

  他的孝心受到了官吏们的叫口称颂。

  几年后,父母相继辞世,包公这才重新踏入仕途。

  这也是在乡亲们的苦苦劝说下才去的。

  在封建社会,如果父母只有一个儿子,那么这个儿子不能扔下母不管,只顾自己去外地做官。

  这是违背封建法律规定的。

  一般情况下,父母为了儿子的前程,都会跟随去的。

  或者儿子和本家族的其他人规劝。

  父母不愿意随儿子去做官的地方养老,这在封建时代是很少见的,因为这意味着儿子要遵守封建礼教的约束--辞去官职照料自己。

  历史书上并没有说明具体原因,可能是父母有病,无法承受路上的颠簸包公这才辞去了官职。

孝亲敬老的故事4

  闵损,字子骞,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的弟子,在孔门中以德行与颜渊并称。

  孔子曾赞扬他说:“孝哉,闵子骞!”(《论语先进》)。

  他生母早死,父亲娶了后妻,又生了两个儿子。

  继母经常虐待他,冬天,两个弟弟穿指肆着用棉花做的冬衣,却给他穿用芦花做的“棉衣”。

  一天,父亲出门,闵损牵车时因寒冷打颤,将绳子掉落地上,遭到父亲的斥责和鞭打,芦花随着打破的衣缝飞了出来,父亲方知闵损受到虐待。

  父亲返回家,要休逐后妻。

  闵损跪求父亲饶恕继母,说:“留下母亲只是我一个人受冷,休了母亲三个孩子都要挨冻。

  ”父亲十分感动,就依了他。

  继母听说,悔恨知错,从此对待他如亲子。

孝亲敬老的故事5

  郯子,春秋时期人。

  父母年老,患眼疾,需饮鹿乳疗治。

  他便披鹿皮进入深山,钻进鹿群中,挤取鹿乳,供奉双亲。

  一次取乳时,看见猎人正要射杀一只麂鹿,郯子急忙掀起鹿皮现身走出,将挤取鹿乳为双亲医病的实情告知猎人,猎人敬他孝顺,以鹿乳相赠,护送他出山。

孝亲的故事有哪些

1、子路借米孝敬父母的故事

  子路,春秋末鲁国人。

  在孔子的弟子中以政事著称。

  尤其以勇敢闻名。

  但子路小的时候家里很穷,长年靠吃粗粮野菜等度日。

有一次,年老的父母想吃米饭,可是家里一点米也没有,怎么办?子路想到要是翻过几道山到亲戚家借点米,不就可以满足父母的这点要求了吗?

  于是,小小的子路翻山越岭走了十几里路,从亲戚家背回了一小袋米,看到父母吃上了香喷喷的米饭,子路忘记了疲劳。邻居们都夸子路是一个勇敢孝顺的好孩子。

2、少女曹娥,投江背父

  汉朝的时候,浙江上虞县,有位女孩名叫曹娥,他的父亲叫曹盱,是一位巫师。在五月五日端午节的那天,他乘船在江上迎神,一不小心坠入江中淹死了。

  曹娥那年才十四岁,她沿着江边,寻找父亲的尸体,但是却都遍寻不着伍闷唤。曹娥就在江边哭泣了七天七夜,然后就跳入江中,经过五天,曹娥背着父亲的尸体,两人一同浮出了江面。

  远近的人看到之后,都感到十分震惊。

  上虞县的县令度尚,专门把这件事情,奏报朝廷。

  皇帝因而下诏书表彰曹娥的孝行,并且为曹娥在江边建立了一个祠堂。

  曹娥至今,仍然被人们所祭拜、敬重。

3、黄香温席的故事

  东汉时的黄香,是历史上公认的“孝亲”的典范。

  黄香小时候,家境困难,10岁失去母亲,父亲多病。

  闷热的夏天,他在睡前用扇子赶打蚊子,扇凉父亲睡觉的床和枕头,以便让父亲早一点入睡;寒冷的冬夜。

  他先钻进冰冷的被窝,用自己的身体暖罩樱热被窝后才让父亲睡下;冬天,他穿不起棉袄,为了不让父亲伤心,他从不叫冷,表现出欢呼雀跃的样子,努力在家中造成一种欢乐的气氛,好让父亲宽心,早日康复。

4、朱德孝亲故事

  老一辈革命家朱德著文《回忆我的母亲》腔凯,以无限的深情赞颂了母亲无比的爱和高尚的品质。毛泽东接到母亲病危的家信,星夜上路,昼夜兼程,他抚摸着母亲的棺木放声恸哭,悲痛之中挥笔写下《祭母文》:“吾母高风,首推博爱”。

  宋庆龄孝心至诚,在母亲灵前“饮泣不已”。

  陈毅探母,执意要给瘫痪在床的母亲洗衣服。

  李鹏事母至孝,每逢假日,李鹏夫妇总要带上母亲喜爱的食物,到母亲处请安问好。

5、陈毅孝敬父母

  1962年,陈毅元帅出国访问回来,路过家乡,抽空去探望身患重病的老母亲。

  陈毅的母亲瘫痪在床,大小便不能自理。

  陈毅进家门时,母亲非常高兴,刚要向儿子打招呼,忽然想起了换下来的尿裤还在床边,就示意身边的人把它藏到床下。

  陈毅见久别的母亲,心里很激动,上前握住母亲的手,关切地问这问那。过了一会儿,他对母亲说:“娘,我进来的时候,你们把什么东西藏到床底下了?”母亲看瞒不过去,只好说出实情。

  陈毅听了,忙说:“娘,您久病卧床,我不能在您身边伺候,心里非常难过,这裤子应当由我去洗,何必藏着呢。”母亲听了很为难,旁边的人连忙把尿裤拿出,抢着去洗。

  陈毅急忙挡住并动情地说:“娘,我小时候,您不知为我洗过多少次尿裤,今天我就是洗上10条尿裤,也报答不了您的养育之恩!”说完,陈毅把尿裤和其它脏衣服都拿去洗得干干净净,母亲欣慰地笑了。

中国有哪些关于孝亲的故事?

  1、曾参,少年时家贫,常入山打柴。

  一天家里来了客人,母亲不知所措,就用牙咬自己的手指。

  曾参忽然觉得心疼,知道母亲在呼唤自己,便背着柴迅速返回家中,跪问缘故。

  2、陈毅见久别的母亲,心里很激动,上前握住母亲的手,关切地问这问那。

  得知母亲因为不好意思藏起尿湿的裤子,主动要求去清洗。

  把尿裤和其它脏衣服都拿去洗得干干净净。

  3、王祥对父母孝敬,从不懈怠。

  有一天,继母要吃鲜鱼,天寒地冻,无处购买。

  王祥冒着凛冽寒风,在河上脱衣卧冰,冰被暖化了,冰下竟跃出两条鲤鱼,他高兴地拿回家孝敬继母。

4、著名文学家鲁迅的孝顺故事

  鲁迅从小到大旅尺毕都拥有一颗孝心。

  少年时,作为长子的鲁迅困余,为了减轻母亲的压力,主动地承担起典当旧物和为拆芹父亲请医买药等杂务。

  母亲六十大寿时,鲁迅先寄回60元钱,给母亲过生日,在生日将临时,又特意从北京赶回绍兴,为母亲祝寿。

  为了让母亲愉快,鲁迅特邀请演员来家里唱戏。这一天,全家热闹非凡,也是鲁迅母亲最欣慰的一天。

  后来,鲁迅在北京西城八道湾购置了一套住房,购房当年,鲁迅就亲自返回绍兴,把母亲和全部家属接到了北京。

  母亲爱吃火腿,鲁迅在上海时,经常寄火腿给母亲吃。

  母亲爱读言情小说,鲁迅多次购买张恨水、程瞻庐的小说寄给母亲看。

提交信息测一测您提升学历详细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