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三历史必背知识点有哪些?

作者:权德涵时间:2023-07-18 20:50:16

导读:" 必修三历史必背知识点有哪些?1.近代中国的政治变革:这一部分涵盖了晚清时期的政治改革,包括戊戌变法、辛亥革命以及中国共产党的成立等内容。学生应该熟悉这些历史事件的发生背景、影响及其对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推动作用。2.近代中国的社会变革:这一部分主要包括晚清社会的变"

必修三历史必背知识点有哪些?

  1.近代中国的政治变革:这一部分涵盖了晚清时期的政治改革,包括戊戌变法、辛亥革命以及中国共产党的成立等内容。学生应该熟悉这些历史事件的发生背景、影响及其对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推动作用。

  2.近代中国的社会变革:这一部分主要包括晚清社会的变革、封建社会的瓦解、农民起义运动以及中国社会主义革命等内容。学生需要了解这些社会变革对中国社会结构的影响,并能够分析其中的原因和后果。

  3.近代中国的外交与民族问题:这一部分讲述了晚清时期以及民国时期中国面临的外交挑战和民族问题。学生需要了解中国的不平等条约、国家主权的损失以及中国人民的反抗运动等重要事件,以及这些事件对中国外交政策和民族团结的影响。

  4.中国共产党的兴起与发展:这一部分介绍了中国共产党的创建、革命斗争历程以及党的发展壮大。学生需要了解中国共产党的初期组织、革命策略以及在中国革命中的作用和地位。

  5.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文化与思想变革:这一部分讨论了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和文化变革,包括五四运动、新文化运动以及马克思主义的传入与发展等。学生需要了解这些思想和文化变革对中国现代化进程和社会发展的影响。

  6.中国近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与挑战:这一部分涵盖了中国近代科学技术的兴起和发展,以及面临的挑战。学生需要了解近代中国科学家的贡献、科学技术的应用以及中国科技发展的阻碍和改革。

  7.中华民族复兴与现代化进程:这一部分讲述了近代以来中国民族复兴的历程,包括中国改革开放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学生需要了解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成就、挑战和未来发展方向。

  以上是必修三历史必背知识点的简要概述。

  学生在学习这些知识点的同时,应当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思考其对中国历史和现实的启示,并能够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和评价。

  通过对这些知识点的学习,学生将能够更好地理解中国的历史发展进程,提高自己的历史素养和综合分析能力。

高三历史科目必修三知识点

  【#高三#导语】仰望天空时,什么都比你高,你会自卑;俯视大地时,什么都比你低,你会自负;只有放宽视野,把天空和大地尽收眼底,才能在苍穹泛土之间找到你真正的位置。

  无须自卑,不要自负,坚持自信。

  高三频道为你整理了《高三历史科目必修三知识点》,欢迎阅读,祝愿天下所有的学子们都能取得的成绩!。

1.高三历史科目必修三知识点

  一、春秋争霸

    1.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洛邑,史称“东周”。东周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

    2.齐桓公任用管仲为相,积极改革内政,发展生产;同时改革军制,组建强大的军队,以“尊王攘夷”为号令,逐步成为春秋第一霸主。

    3.公元前7世纪后期,晋楚双方城濮大战后晋文公成为中原霸主。百年后,楚庄王做了中原霸主。

  二、战国七雄

    1.战国七雄按东南西北到中间的顺序排列为齐、楚、秦、燕、赵、魏、韩。

    2.发生于公元前260年,秦、赵之间决定性战役是长平之战。长平之战使东方六国再也无力抵挡秦国。

2.高三历史科目必修三知识点

  (一)诗歌

    1、《诗经》: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风雅颂;四言为主(现实主义)。

  2、楚辞:战国屈原新体诗歌《离骚》(浪漫主义)

  3、汉赋:司马相如(铺成排比,文采华丽)

  4、唐诗:李白、杜甫、白居易

  咐李(二)宋词:苏轼、李清照、辛弃疾

    (三)元曲:元朝XX,常用散曲抒发愁闷情怀。关汉卿《窦娥冤》

  (四)小说

  1、唐代:传奇《柳毅传耐敬》、《南柯太守传》

  2、宋代:话本

    3、明清时期兴盛原因:商品经济的发达和市民阶层的崛起。

  代表作品:

  明:四大奇书(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XX)、“三言二拍”;

  衡亩迟清:《红楼梦》、《聊斋志异》、《儒林外史》

  (五)戏曲

  1、原始—汉唐:傩舞

  2、唐:梨园

  3、两宋:南戏,形成完备的戏曲形式

  4、元代(黄金时代,标志戏曲的成熟):杂剧(关汉卿、白朴、马致远、郑光祖为元曲四大家)

  5、明:昆曲(百戏之主):王实甫《西厢记》,汤显祖《牡丹亭》

  6、清代:京剧,新的高峰

3.高三历史科目必修三知识点

  古代中国的科技发明

  了解古代中国四大发明的产生及外传

    XX、指南针、造纸术和活字印刷术等四大发明是中国古代有代表性的科学技术成就。

    造纸术:西汉前期,中国已经有了纸。

  105年,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人称“蔡侯纸”。

  造纸术的发明与改进,是书写材料的一次伟*。

    指南针:世界上最早的指南仪器是中国在战国时期发明的“司南”。

  后来,人们利用磁石指南的特性,制成指南针。

  北宋时,指南针应用于航海。

    XX:中国古代炼丹家在炼制丹药时发明了XX。

  唐末,XX开始用于军事。

  最早的XX武器有突火枪、火箭、火炮等。

  宋朝时,军事上广泛使用XX。

    印刷术:隋唐之际,中国出现了雕版印刷术。宋代是雕版印刷的黄金时代,人们已经使用了彩色套印技术,11世纪中叶,北宋毕升发明了胶泥活字印刷术。

  认识古代中国四大发明对世界文明发明的贡献

    造纸术、指南针、XX和印刷术的发明是中国对人类文化进程的伟大贡献。

  四大发明传入欧洲以后,对欧洲社会和文化的发展作出了伟大贡献。

  在古代中国“四大发明”中,纸的发明影响最为久远,对文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积极作用也最为显著。

    四大发明问世以后,逐渐走向世界。

  造纸术经阿拉伯人传入欧洲,促进了欧洲文化的发展。

  XX传入欧洲后,推动了欧洲XX武器的发展,使骑士阶层日益衰弱,还促进了欧洲采矿业和金属制造业的发展。

  指南针的使用促进远洋航行,迎来地理大发现的时代。

  印刷术大大推动了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促进人们思想的解放和社会进步。

    XX、指南针、印刷术——这是预兆资产阶级社会到来的三大发明。XX把骑士阶层炸得粉碎,指南针打开了世界市场并建立了殖民地,而印刷术则变成了新教的工具,总的来说变成科学复兴的手段,变成对精神发展创造必要前提的大的杠杆。

4.高三历史科目必修三知识点

  文学成就

    (1)诗经:收录了西周到春秋的三百多首诗,分风、雅、颂三部分,是现实主义的源头、儒家经典。

    (2)楚辞:屈原是代表人,《离骚》是代表作、浪漫主义源头。

    (3)汉赋:词藻华丽,手法夸张,内容丰富,反映大一统景象。代表人物有司马相如、张衡等。

    (4)唐诗:社会繁荣、对外开放、科举考试促进了唐诗的繁荣。代表人物有李、杜、白等。

    (5)宋词:有柳永、李清照等为代表的婉约派,苏轼、辛弃疾等为代表的豪放派。

    (6)元曲:包括元杂剧和散曲,代表人物有关汉卿、马致远。

    (7)明清小说:商品经济发展,市民阶层扩大,出现了四大名著以及文言短篇小说《聊斋志异》和讽刺小说《儒林外史》等。

5.高三历史科目必修三知识点

  中国古代文学

  了解春秋至明清时期的主要文学体裁、代表人物及代表作

    《诗经》:春秋末年,中国出现了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

  《诗经》收录了西周至春秋中期的三百多首诗歌,分风、雅、颂三部分。

  《诗经》经孔子整理编定,奠定了中国古典文学现实主义的基础,被后世奉为儒家经典。

    楚辞:战国时期,楚国诗人屈原以南方民歌为基础,采用楚国方言创作了一种新的诗歌体裁——楚辞。屈原的抒情长诗《离骚》,具有浪漫主义风格,是楚辞的代表作,楚辞因此又称为“骚体”。

    汉赋:汉朝时,文学家以楚辞为基础,创造出半诗半文的综合的文体——赋。

    代表人物及其作品:西汉司马相如的《子虚赋》《上林赋》,东汉张衡的《二京赋》。

    唐诗:唐朝时,诗歌的发展进入黄金时期。

  李白、杜甫、白居易的诗是唐诗发展繁荣的丰碑。

  代表人物及其作品:。

    A初唐的诗人有王勃、陈子昂。

    B盛唐时,边塞诗人高适、岑参;山水诗人孟浩然、王维;浪漫主义诗人李白,有“诗仙”的美誉;杜甫以现实主义的“诗史”,被誉为“诗圣”。

    C中唐的白居易,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创作了大量平实浅近、针砭时弊的讽喻诗。

    宋词:到了宋代,随着商业的发展,城市的繁荣,市民数量的不断增加,能够歌唱的词更适应市井生活的需要,受到市民欢迎。

  于是,词成为宋代文学的主流形式和标志。

  的词作家有婉约派的柳永、李清照,豪放派的苏轼、辛弃疾(南宋)等。

    元曲:到元代,散曲与元杂剧一起,合称为元曲。元曲以关汉卿、马致远等人的创作成就。

高二必修三历史的重点是什么

其中重点主要有:

  1、古代“百家争鸣”,尤其是儒家思想、法家思想、道家思想的融合、发展山并。儒家思想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这一知识点考查比较多。

  2、明末清初中国民主思想的萌芽。

  要结合商品经济发展、封建专制统治加强来综合复习。

  段中。

  3、中国古代科技的发展,以及逐渐落后于西方的原因。

  4、西方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是考查的重点。尤其是人文主义思想的发展。

  5、牛顿、爱因斯坦的科学贡献以及对推动两次工业革命的影响。

  6、中国的洋务派“中体西用思想”维新派维新思想和新文化运动。尤其是新文化运动后期向马克逗燃迹思主义的转变。

  7、三民主义的发展演变和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

  8、新中国的教育、国防科技、以及促进文化发展的”双百方针“。

高中历史必修三知识点梳理

  我们的事业就是学习再学习,努力积累更多的知识,由于有了知识,社会就会有长足的进步,人类的未来幸福就在于此。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高中历史必修三知识点梳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中历史必修三知识点1

第13课从蒸汽机到互联网

一、蒸汽时代的到来

1、历史背景:

  (1)英国取得了资产阶级革命的胜利,为经济发展扫清了障碍。

  (2)随着工场手工业的发展,应用机器生产成为可能。

  (3)科学技术为生产的发展提供了许多发现和发明。

2、过程:

  (1)18世纪60年代,瓦特制成了装有冷凝器的单动式蒸汽机。

  (2)80年代,他又制造了联动式蒸汽机,采用曲柄机构,使往复的直线运动转变为旋转运动。

  (3)瓦特还在蒸汽机上增加了可自动调节蒸汽机速率的装置。工业部门先后采用蒸汽机作为磨滑键动力。

  3、意义:19世纪三四十年代,人类进入蒸汽时代。

  蒸汽机促使工场手工业作坊转变为机器大工业工厂,真正意义上的社会化大生产逐渐形成。

  在工业化进程中,工业城市形成。

  英、法、美等国家成为工业国家。

  世界各地的联系更加密切,世界日益成为一个整体。

二、电气革命的出现

1、过程:

  (1)1831年,英国科学家法拉第发现了电磁感应现象,为发电机的研制奠定了理论基础。

  (2)随着发电机和电动机的发明和使用,电力成为影响人们生产和生活的一种新能源。人类开始进入“电气时代”

  (3)发电机不断完善,不同地方的人们通过输电可以很方便地使用发电厂传输来的电。

2、影响:

  (1)更多的工业部门涌现,生产技术也更加先进。

  (2)工业生产力的发展改变着社会结构和世界形势。

  (3)资产阶级实力日益壮大,开始确立对世界的统治。

  (4)企业的规模也越来越大,生产和资本的集中促成了垄断组织的形成。

(5)电气技术的广泛应用,使城市的面貌和人们的社会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三、信息技术的发展

1、过程:

  (1)1946年,美国研制成世界上第一台电子计瞎巧算机,奠定了现代信息技术的基础。

  (2)1969年,美国国防部建立了包括四个站点的网络,促进了互联网的产生。

  (3)20世纪90年代以后,互联网进一步发展为全球信息网。

2、影响(评价):

  (1)信息化社会开始出现。

  (2)信息让衫经济在世界各地全面发展,加快了经济全球化的步伐。

  (3)传统产业也借助互联网提高管理水平,并通过全球营销和采购扩大市场。

  (4)人们的社会交往方式也发生着改变,网络聊天、网上购物使人们足不出户也能够与其他人沟通并享受服务。

  (5)网络也给人们特别是青少年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

高中历史必修三知识点2

第14课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

一、“开眼看世界”

1、背景:

  (1)外部:欧美资本主义国家崛起,加紧对外侵略。

(2)内部:闭关自守,对外部世界一无所知

2、开眼看世界的状况:

  (1)林则徐,编译出《四洲志》《各国律例》等资料。《四洲志》介绍世界三十余国的地理、历史和政情,林则徐成为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2)魏源完成林则徐嘱托,在《四洲志》基础上,编撰出《海国图志》。

  魏源在该书序言中,阐述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

  明确了向西方学习的具体内容、方法和目的,引导着人们关注世界形势,对当时的思想解放有重要启迪作用。

二、“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1、背景:

  (1)外有西方列强的侵略(第二次鸦片战争)。

  (2)内有太平天国运动的打击。

2、过程:

  以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为代表的洋务派,认为“中国文武制度,事事远出西人之上,独火器乃不能及”。于是,他们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师夷长技以自强”的思想。

  3、目的:洋务派肯定封建制度,强调以封建纲常伦理作为国家安身它命的根本,同时主张采用西方先进科学技术,挽救江河日下的封建统治。

  4、实践:掀起一场洋务运动,创办了一批近代企业,开设了一批新式学堂,迈出了中国进代化历程的第一步。

三、维新变法思想

1、背景:

  (1)洋务运动的展开和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

  (2)早期维新思想的出现。代表人物有王韬、郑观应等。

(3)思想主张:

a.经济上主张发展民族工商业,与外国进行商战;

b.文化上主张兴办学校,学习西方自然科学知识;

  c.政治上主张革新,实行君主立宪制度。

  (4)特点:早期维新派还没有形成完整的理论。

2、维新变法思想的形成:

  (1)时间:19世纪90年代初。

  (2)这时主要代表人物:康有为、梁启超、严复等。

(3)过程:

a.康有为在广州办万木草堂,宣传维新思想.

  b.撰写《新学伪经考》,将封建统治者奉为儒学正统的古文经典斥为伪书。

  c.撰写《孔子改制考》一书,借助经学的外衣,否定君主专制统治,宣传维新变法的必要性和合理性。

  3、梁启超发表《变法通议》,抨击封建专制制度的危害和顽固派的因循守旧,宣传伸民权、设议院、变法图存的思想。

  4、实践:1898年,在维新思想的推动下,光绪帝实行变法,这就是戊戌变法。

  5、影响:尽管变法失败了,但资产阶级维新派反对封建专制,主张兴民权,提倡新学,起到思想启蒙的作用,促进了人民的觉醒,是中国近代一次思想解放潮流。

高中历史必修三知识点3

第15课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一、《新青年》的诞生

1、诞生的背景:

  (1)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封建统治,民主、自由、平等、博爱等思想得到进一步传播。

  (2)中国资本主义有了进—步发展。资产阶级强烈要求冲破封建思想牢笼,实行民主制度。

  (3)窃取大总统职位的袁世凯在思想文化领域掀起一股尊孔复古的逆流。

  (4)以陈独秀为代表的中国先进分子奋起反击,力图“根本之救亡”。

2、过程:

  (1)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在创刊号上发表《敬告青年》一文,提倡民主与科学,反对封建文化,揭开了新文化运动的序幕。

  (2)著名教育家蔡元培任北京大学校长。

  他锐意改革,实行“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方针,推动了新文化运动的发展。

  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等一批具有新思想的学者纷纷到北大任教,北大学术思想空前繁荣。

二、新文化运动

1、主要内容:

  (1)提倡民主与科学,反对专制和愚昧、迷信。

  “民主”,是指民主思想和民主制度。

  “科学”,是指科学精神和近代自然科学法则。

  (2)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有人甚至提出“打倒孔家店”的口号。

  (3)它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1917年,胡适在《新青年》上发表《文学改良刍议》,提出写文章“须言之有物”,“不作无病之呻吟”;主张用白话文代替文言文。

  陈独秀发表《文学革命论》,主张推倒陈腐、雕琢、晦涩的旧文学,建设新鲜、平易、通俗的新文学。

  文学革命由此开始。

  鲁迅写出《狂人日记》《孔乙己》等小说,深刻揭露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成为新文学的典范。

  2、影响和评价:新文化运动猛烈地冲击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使人们的思想,尤其是青年人的思想得到空前的解放;中国知识分子在运动中受到一次民主与科学的洗礼,也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有利条件。但在运动中出现一概否定的偏激思绪。

三、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

  1、1918年,李大钊发表《法俄革命之比较》、《庶民的胜利》和《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等文章,率先举起社会主义旗帜。

  2、五四运动爆发,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李大钊的《我的马克思主义观》,比较全面地介绍了马克思主义。

  3、一批研究马克思主义的社团出现,建立了一些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

  4、1921年,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工人阶级政党——中国共产党诞生。

高中历史必修三知识点梳理相关文章:

★高中历史必修三知识点总结

★高中历史必修三知识点总结2020

★高考历史必修三知识点归纳总结

★高中历史知识点总结(必修三)

★高中历史必修三知识点2020

★高中政治必修三知识点梳理小结

★高二历史必修三知识点

★必修三历史必背知识点总结

★高二历史必修三知识汇总,基础解读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知识点总结

高中历史必修三知识点小归纳

  教师进行劳动和创造的时间比如一条大河,要靠很多小的溪流来滋养它。

  教师经常要读书,平时积累的知识越多,上课就越轻松。

  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高中历史必轮棚修三知识点小归纳,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中历史必修三知识点1

第16课三民主义的形成和发展

一、三民主义的提出

1、孙中山创立三民主义的背景:

  (1)鸦片战争以后,民族危机不断加深。

  (2)许多先进的中国人提出不同的救国主张,通过这样或那样的改良,使中国免遭列强侵略、摆脱危机。

  (3)19世纪末,当中国面临瓜分危机的时刻,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登上历史舞台。

2、三民主义的创立:

  (1)1895年,孙中山学习西方资产阶级政治理论,丰富了民主革命思想。

  (2)1905年,孙中山同黄兴、宋教仁等在日本东京组建了中国同盟会。

  (3)在《中国同盟会总章》中,孙中山提出同盟会纲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答凳地权”。不久,又将这个纲领进一步阐发为以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为目标的“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作为革命的指导思想。

3、三民主义的基本内容:

(1)民族主义即“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就是用革命手段推翻帝国主义支持的清朝封建统治;

(2)民权主义指“创立民国”,通过政治革命,推翻封建帝制,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

  (3)民生主义即“平均地权”,主张核定地价,现有地价归原主所有,革命后因社会进步所增涨的地价归国家所有,由国民共享。

二、三民主义的实践活动

  (1)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建立了中华民国,推翻了清朝的封建统治。辛亥革命的成功,是孙中山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的一次实践。

  (2)1912年,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确认国家主权属于全体国民,国民在政治上一律平等。

二、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

1、原因:

  (1)共产国际和中国共产党的援助。在共产国际和中国共产党的影响与帮助下,孙中山决定吸收共产党员加入国民党,改组国民党。

  (2)孙中山本身的与时俱进的精神。

  (3)当时革命斗争形式的需要。

  2、过程:1924年1月,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通过宣言,接受中国共产党的反帝反封建主张,实际上确立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重新解释了三民主义,把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

  3、基本内容:新三民主义的民族主义,有两方面含义:一为中国民族自求解放;二为中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

  民权主义则指民权为一般平民所共有,凡真正反对帝国主义之个人及团体,均得享有一切自由及权利。

  民生主义指平均地权,节制资本,实行“耕者有其田”的政策。

  4、影响及评价:新三民主义和中国共产党的民主革命纲领有着基本相同的革命目标,即反对帝国主义侵略,反对封建军阀统治,这成为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和国民革命时期的旗帜。

  此后,轰轰烈烈的国民革命在全国展开。

  但是,新三民主义仍属于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范畴,。

高中历史必修三知识点2

第18课新时期的理论探索

一、伟大的转折

1、背景:

  (1)“---”结束后,中国将向何处发展,引人关注。

  (2)1978年底,在中共中央工作会议上,号召大家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在中国面临何去何从的重大历史关头,冲破“两个凡是”的禁锢,成为建设中国腊举则特色社会主义新理论的宣言书。

  2、转折:1978年底,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决定把党和国家工作的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我国的改革开放从此揭开序幕,中国人民开始走上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二、形成

  (1)1982年,在中共十二大上,提出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2)1987年,中共十三大召开,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确定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

  (3)1992年,社会主义的本质就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4)党的十四大,会议提出必须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武装全党,明确改革的下一步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5)1997年,中共十五大决定把作为党的指导思想写入《中国共产党章程》。

  (6)意义:除了对新时期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主义的论述外,还创造性地提出“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阐述了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等思想。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结合,继承和发展了毛泽东思想,是引导中国人民进行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旗帜。

三、重要思想

1、背景:

  (1)20世纪末21世纪初,国际国内形势发生了许多新变化。

  (2)中国共产党面临怎样完善自身、与时俱进的新问题。

2、内容:

  (1)中国共产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2)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

  (3)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3、意义:

  (1)涵盖了社会主义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是一个完整的科学的思想体系,是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开创新局面的强大思想武器。

  (2)在中共十六大上,被确立为全党的指导思想,写进了《中国共产党章程》。

高中历史必修三知识点3

第19课建国以来的重大科技成就

一、从“两弹一星”到载人航天

1、时代背景:

  (1)国际背景:美国敌视中国,中苏关系恶化,美苏争霸,世界局势紧张。

  (2)国内背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国家一穷二白、百废待兴。

  (3)目的:打破美、苏等国对核武器和空间技术的垄断。

2、重大成果:

  (1)1964年,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加强了中国的国防能力,打破美苏和垄断,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2)20世纪60年代初,中国仿制近程导弹成功。

  (3)1964年,中国自行设计制造的中近程导弹试验成功。

  (4)1970年,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的发射成功,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发射卫星的国家,中国开始进入航天时代。

  (5)1992年,中国政府作出实施载人航天工程的战略决策,载人飞船正式列入国家研制计划。这是中国在世纪之交规模最庞大、技术最复杂的航天工程。

  (6)2003年10月15日载人飞船载着宇航员杨利伟升上了太空,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

二、袁隆平与杂交水稻

1、过程:

  (1)1964年,袁隆平偶然发现了一株天然杂交水稻,优势非常明显,这给了他很大启发。

  (2)1973年,他选育出杂交水稻新品种——南优2号。

  (3)2001年,他获得中国国家最高奖项——“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2、对人类的贡献:袁隆平是世界上成功利用水稻杂交优势的第一人。

  他选育出的杂交水稻不仅大大提高了中国的水稻产量,也被认为有助于解决未来世界性饥饿问题。

  联合国粮农组织把在全球范围内推广杂交稻技术作为一项战略计划,还聘请袁隆平为首席顾问,为一些国家培训技术专家。

  袁隆平多次获得国际大奖,享有很高的国际声誉。

三、计算机和生物技术的发展

1、计算机技术的发展:

  (1)1946年,美国研制出世界第一台大型电子计算机。

  (2)20世纪70年代中国开始了计算机研制工作。

  (3)1983年,中国成功研制出第一台每秒运算速度上亿次的计算机,定名为“银河一I号”。

2、生物技术的发展:

  (1)1965年,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在中国首次实现,这也是世界上第一个蛋白质的全合成,开辟了人工合成蛋白质的时代。

  (2)20世纪末,中国在依靠基因工程技术改良动植物品种、治疗人类重大疾病的药物研究等方面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为提高国民生活水平和健康做出了贡献。

高中历史必修三知识点小归纳相关文章:

★高中历史必修三知识点总结2020

★高中历史必修三知识点总结

★高考历史必修三知识点归纳总结

★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三单元练习题及答案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知识点(第二单元)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三知识总结(完整版)

★高二历史必修三知识点总结

★高中历史知识点总结(必修三)

★高中历史必修三知识点2020

★高二历史必修三知识点

高二历史必修三重点知识点

  【#高二#导语】因为高二开始努力,所以前面的知识肯定有一定的欠缺,这就要求自己要制定一定的计划,更要比别人付出更多的努力,相信付出的汗水不会白白流淌的,收获总是自己的。高二频道为你整理了《高二历史必修三重点知识点》,助你金榜题名!

1.高二历史必修三重点知识点

  1、儒家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1)春秋末期,孔子是儒家学派创始人,提出“仁”;主张“礼”,维护周礼这是孔子政治思想中的保守部分;“以德治民”。

    (2)战国时期初步发展:孟子是战国时期儒家的代表,主张“仁政”、“民贵君轻”、“政在得民”,反对苛政;主张给农民一定的土地,不侵犯农民劳动时间,宽刑薄赋,儒家思想开始与政治相结合。

    (3)西汉的董仲舒以儒学为基础,以阴阳五行为框架,兼采诸子百家,建立起新儒学。

  其核心是“天人感应”,“君权神授”。

  还提出“三纲五常”,有利于巩固君权,维护统治秩序。

  他的思想集中于《天人三策》和《春秋繁露》。

  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学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4)理学是以儒家思想为基础,吸收佛教和道教思想形成的新儒学,是宋代主要的哲学思想。

  朱熹是理学发展的集大成者,朱熹继承了北宋哲学家程颢、程颐的思想,进一步完善和发展了理学体系,后人称之为程朱理学。

  其核心内容为:“理”是宇宙万物的本原,是第一性的;“气”是构成宇宙万物的材料,是第二性的。

  把“天理”和“人欲”对皮族立起来,认为人欲是一切罪恶的根源,因此他提出“存天理,灭人欲”。

  这实际上是为封建等级秩序辩护。

    (5)明中叶的王阳明反对朱熹把心与理视为两种事物的观点,创立与朱熹相对立的主观唯心主义理论——心学。理学由客观唯心主义向主观唯心主义演变,说明它已经走到极端。

  2.进步的思想家对传统儒学的批判

    (1)明朝:李贽是明后期“异端”进步思想家,他指责儒家经典并非“万世之至论”,揭露道学的虚伪,反对歧视妇女和压抑商人。他是我国反封建的思想先驱,他的思想在一定意义上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时代的要求,带有民主性色彩。

    (2)清初:黄宗羲:在明亡后,隐居著述,对封建君主XX制度进行激烈的批判,提倡“法治”反对“人治”,反对重农抑商,主张工商皆本,对晚清民主思潮的兴起也有一定的影响。

    王夫之是一位杰出的唯物主义思想家,他认为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不断变化的,具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2.高二历史必修三重点知识点

  百家争鸣

  一、背景

    根本原因: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处于大变革时代。

  经济:井田制崩溃,封建经济正在形成。

  政治:分封制瓦解,新兴封建阶级正在形成。

  文化:礼贤下士,私学兴起,学术下移。

  直接原因:不同阶级代表著书衡握辩立说,形成“争鸣”局面。

  二、概况

    1.孔子。

  政治思想,核心“仁”和“礼”。

  “仁”反对苛政;调整好人际关系,维护社会稳定;遵循“忠恕”之道。

  “礼”符合西周名分等级制度。

  “为政以德”。

  哲学思想,“敬鬼神而远之”。

  教育思想,办私学,“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知之为知之”、“当仁不让于师”;“温故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怠”。

  文化典籍,整理《诗》、《书》、《礼》、《易》、《乐》、《春秋》等。

  评价,“仁者爱人”具有积极性,“克己复礼”具有保守性。

  为儒家思想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奠定了基础,在世界文化也具有重要影响。

    2.孟子.发展了孔子的学说,被尊为“亚圣”。

  “仁政”学说和民咐缺本思想(“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人性本善”说。

  倡导“养浩然之气”,强调先义后利,舍生取义。

  评价,“仁政”、“民本”思想对约束、缓和阶级矛盾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并不以维护人民利益为出发点的,是封建统治的一种策略。

  “重义”对今天的精神文明仍然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深远影响。

    3.荀子.战国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

  “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唯物论);“性恶论”(但教育可使人由恶变善,认为环境和教育对人的成长非常重要。

  )治国以礼教为主,礼法并施;提出“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

  水则载舟,水亦覆舟”的观点。

  杂取百家,但思想主体继承了儒家学说。

  评价,基本继承了儒家思想,但很长时间不为正统儒家重视。

  作为战国百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对中国哲学影响深远。

    4.儒家结论: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争霸,各国都致力于富国强兵,争取通过暴力手段实现统一;儒家学说倡导“仁”“仁政”,不符合统治阶级的需要,故不受重视。

    5.老子.(代表没落奴隶主贵族的利益)“道”是天地万物的本源,否定“天命论”;朴素辩证法思想(矛盾对立面及转化)。

  “无为而治”、“小国寡民”。

  评价,中国第一个探讨宇宙本源的哲学家;思想体系博大精深,对中国文化,包括哲学、学以及中国人的思维方式、道德人格产生了深远影响。

    6.庄子.(代表没落奴隶主贵族的利益).“齐物”(任何事物在本质上都是相同的);“消遥”(对事物变化要采取旁观、超然的态度)。天与人“不相胜”,人必须顺从自然.

    7.墨子.(代表小生产者的利益),“兼爱”、“非攻”、“尚贤”、“节俭”.评价:代表了下层劳动群众特别是手工业者的利益,一度成为战国时期的显学;战国以后不再受重视。结论:战国时期,生产力的发展和封建生产方式的确立,出现大量小生产者,小农经济的脆弱性,他们希望有一个和平环境来发展生产,故墨家学说一度成为战国时期的显学。

    8.韩非.(代表新兴地主的利益),主张法、术、势结合,建立君主中央集权;认为历史是发展的,主张变法革新。评价:韩非是法家的集大成者;法家思想适应战国后期建立统一的中央集权政治体制的需要,为新兴地主阶级所接受。

  三、意义

  1.儒家学说:孕育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理想和道德准则.

  2.道家学说:构成了2000多年传统思想的哲学思想.

    3.法家学说:其变革思想成为历代进步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图治的理论武器。

    4.百家争鸣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源头,是中国历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3.高二历史必修三重点知识点

  一、欧洲共同体

  1、原因:

    ①根本原因:20世纪50年代,西欧各国生产力得到了较快发展,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各国经济联系加强。

    ②主要原因:欧洲只有联合起来,才能保证自身的安全和发展。

    ③直接原因:为了摆脱美国控制。

    2、成立:1967年,欧洲煤钢共同体、经济共同体和原子能共同体合并为欧洲共同体。

  3、性质:区域性经济一体化组织

  4、合作内容:关税、农业、货币,加强科技合作(其中关税同盟和共同农业政策是欧共体的两大支柱)

  5、影响

    ①促进西欧国家经济的发展和实力增强。

    ②美国霸权地位严重消弱,不得不改变对欧政策。

    ③有力地冲击了两极格局,促进了多极化的发展。

  二、日本

  1、经济发展的原因

    ①基本前提:日本推行民主化改革,铲除了残余的封建因素。

    ②美国大力扶植日本。

    ③日本政府重视科技和教育,利用国家政权大力推动经济发展。

  2、影响

    ①日本经济逐渐达到和超过战前水平,成为资本主义世界仅次于美国的经济大国。

    ②日本改变了战后初期向美国一边倒的政策,实行以日美关系为轴心的全方位外交。

    ③资本主义世界经济领域呈现出美国、日本、西欧三足鼎立的局面。

    ④冲击了美苏两极格局,加速了多极化进程。

4.高二历史必修三重点知识点

  重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主要特点

  1、两汉时期中央政治制度的特点:汉承秦制“中朝”和“外朝”

  2、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央政治制度的特点:逐步形成三省六部制

  3、我国古代三省六部制的完善是在:隋唐时期

    4、宋朝的政治制度特点:不断削弱和分割宰相的职权,进一步加强皇权。

    5、宋朝的“二府”:中书门下是行政机构;枢密院是军政机构。

  参知政事——副相,分割宰相行政权

  三司使——管理财政,分割宰相的财权

  6、元朝的中央政治制度的特点:综合汉蒙政治制度,加强皇权有新发展

  中书省——行政机构

  枢密院——军事机关

  元朝时统领宗教事务和管辖西藏地区的机构是:宣政院;

  7、中国省制的开端是:元朝时的行省制度;

    元朝行省制度的创立是地方行政制度重大变革。

  郡县制(秦朝)——郡国并行制与州郡县三级制(汉)——州县两级制(隋——宋)——行省制度

5.高二历史必修三重点知识点

  (一)诗歌

    1、《诗经》: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风雅颂;四言为主(现实主义)。

  楚辞:战国屈原新体诗歌《离骚》(浪漫主义)

  3、汉赋:司马相如(铺成排比,文采华丽)

  4、唐诗:李白、杜甫、白居易

  (二)宋词:

  苏轼、李清照、辛弃疾

  (三)元曲:

    元朝民族歧视,常用散曲抒发愁闷情怀。关汉卿《窦娥冤》

  (四)小说

  1、唐代:传奇《柳毅传》、《南柯太守传》

  2、宋代:话本

    3、明清时期兴盛原因:商品经济的发达和市民阶层的崛起。

  代表作品:

  明:四大奇书(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XX)、“三言二拍”;

  清:《红楼梦》、《聊斋志异》、《儒林外史》

  (五)戏曲

  1、原始—汉唐:傩舞

  2、唐:梨园

  3、两宋:南戏,形成完备的戏曲形式

  4、元代(黄金时代,标志戏曲的成熟):杂剧(关汉卿、白朴、马致远、郑光祖为元曲四大家)

  5、明:昆曲(百戏之主):王实甫《西厢记》,汤显祖《牡丹亭》

  6、清代:京剧,新的高峰

高二历史必修三部分知识点总结

  孔子说:“温故而知新”。

  复习是巩固知识的重要手段之一。

  创造各种条件,让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内容、性质、意义、因果等要素牢牢地印在脑海中。

  以下是我给大家整理的高二历史必修三部分知识点总结,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高二历史必修三部分知识点总结1

一、内外服制

  商朝的历史是信史:由于甲骨文的发现和解读,以及河南安阳殷墟等一系列考古资料的发掘,商朝成为我国历第一个有直接文字记载的王朝,商朝的历史也因文献、甲骨卜辞和考古资料的多重印证而成为信史。

二、青铜时代

1、商朝的青铜器

  (1)商朝处于青铜时代,商朝的青铜器主要是礼器,专用于王室和贵族的礼典、祭祀等重要活动。青铜器物的大小、性质和数量组合,是器主等级身份和政治地位的象征。

  (2)青铜器上还铸有浅浮雕的动物纹饰,商代人相信这些动物能帮助他们与祖先或神灵沟通,以庇护其在世间的权力和财产。青铜器被赋予了沟通天地和支持政治权力的功能。

  (3)的“司母戊鼎”是世界的青铜器。

2、甲骨文

  (1)商朝甲骨文是我国目前所发现的比较成熟的汉字,是商人刻在甲骨上用来记载占卜情况的古文字。

  (2)从结构和造字法来看,甲骨文已经具备了汉字构成和使用的“六书”规律,是一种较为成熟的象形文字。

  (3)甲骨文真实地记载了商朝社会各个领域的历史状况,为我们探究商史提供了第一手资料。

高二历史必修三部分知识点总结2

一、19世纪的音乐流派与杰作

1、浪漫主义音乐的兴起:

  (1)时间:19世纪。

  (2)特点:注重抒情性、自传性和个人心理刻画的形式,突出个人感受。

  (3)发展:以奥地利和德意志为中心,到19世纪中叶,浪漫主义音乐走简轮向鼎盛时期。

2、代表人物及作品:

  (1)德意志音乐家贝多芬的晚期作品,是连接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音乐的桥梁。他的交响乐作品中,表达了反对封建专制,歌颂资本主义的思想感情。

  (2)浪漫主义音乐的杰出代表还有奥地利的约翰o施特劳斯。他被誉为“圆舞曲”,作品旋律优美,节奏轻快,以《蓝色的多瑙河》最为着名。

3、歌剧的辉煌成就:

  (1)意大利音乐家威尔第告亏创作了歌剧《茶花女》等,他的作品表达了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和民族意识。

  (2)法国歌剧家比才的作品《卡门》,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浪漫主义色彩。

4、民族乐派的兴起:

  (1)19世纪的欧洲,出现了弘扬本民族特性的民族乐派。

  (2)19世纪中后期,俄国的民族乐派音乐兴起。柴可夫斯基的芭蕾舞剧《天鹅湖》等是世界闻名的杰作。

二、20世纪世界音乐的发展变化

1、现代主义音乐的兴起:

  (1)时间:起源于19世纪末的美国爵士乐,在一次大战后受到空前欢迎。

(2)特点:轻松活泼,通俗易懂,在世界各地广为流传

  (3)发展:二次大战后,以摇滚、蓝调和爵士等为代表的音乐更加通俗化,吸引了无数听众。新时代大众心理的变化,特别是青少年反叛精神的增长,使摇滚拦友信乐成为流行音乐的主流。

2、代表作品:

  (1)20世纪50年代初,摇滚乐《围着时钟摇吧》对美国青少年造成巨大震撼。

  (2)20世纪60年代,摇滚乐在美国更加火暴,出现了《时代在改变》等作品。

  (3)英国的披头士乐队在西方也有很大影响。

  3、影响:随着传播技术的革命和交通的日益便捷,日益繁荣的流行音乐活动改变着人类的娱乐和生活方式。各国间的音乐交流和交融日益增强,加深了对不同民族音乐的理解和尊重,推动着世界音乐的繁荣。

三、影视艺术的产生与发展

1、电影艺术的产生与发展:

  (1)条件:19世纪晚期,人类社会进入电气时代,科学技术的长足进步为电影的出现提供了技术和物质基础。

(2)产生:

  ①19世纪末.法国卢米埃尔兄弟制成兼有拍摄和放映功能的活动电影机。

  ②1895年底,他们首次向公众放映自已拍摄的电影短片,这标志着电影的诞生。

  ③20世纪初,美国人格里菲斯拍摄和导演了集故事性和艺术性于一身的电影作品,如《一个国家的诞生》等。但是最初的电影是黑白无声片,称为“默片”。

  ④苏联电影事业迅速发展,拍摄了《波将金号战舰》等影片。

2、成熟:

  (1)1927年,美国首次拍摄成功有声音、有对白、有音乐和歌唱的有声影片,电影进入有声片时期。

  (2)1935年,世界上第一部彩色电影《浮华世家》拍摄成功。

  (3)二次大战后,电影技术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宽银幕和立体声电影等相继问世。

3、电视的产生与发展:

  (1)产生:2O世纪20年代中期,电视机出现。

(2)发展:

  ①1929年,英国伦敦首次播送了电视节目。

  ②30年代播出世界上第一部电视剧.首次开办每天两小时的电视广播。

  ③30年代末,英国拥有电视机的家庭已达两万户。

  ④40年代初,美国开始试播彩色电视节目。

  (3)普及运用:二次大战后,电视进人大规模的普及运用阶段:电视节目从直播发展到实况录像转播,从多路传播发展到卫星传播。

  4、影响:影视艺术既反映人类在科学技术方面的进步,又直接敏锐地回应、影响文明的发展和社会风尚的变化,满足人们各式各样的审美需要和精神追求,对社会生活的影响日益深刻和广泛。

高二历史必修三部分知识点总结3

1、理学兴起的背景

①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道教迅速传播,儒学面临危机;

②隋唐时期,儒学家提出“三教合归儒”(三教合一)的主张,儒学吸收了佛、道精神,得到新的发展;

  ③到宋代,逐渐确立了一个以“理”或“天理”为核心,融合儒、道、佛三家的新儒学体系,即理学。

2、主要内容:

程朱理学(北宋——程颢、程颐;南宋——朱熹)

①“理”是世界万物的本源,主宰万物;

②“理”体现在社会上是儒家道德伦理,在人身上就是人性;

③要把握“理”,就要“格物致知”(接触万事万物才能明“理”)

④当人的私欲与天理发生冲突时,就要“存天理,灭人欲”

王阳明的心学:明朝——王守仁(王阳明)

①王阳明把理学发展为“心学”

  ②王守仁“致良知”学说认为良知就是本心,就是理,天理就在自己心中,只要克服私欲、回复良知就能成为圣贤,进一步发展了“仁”的思想,强调自我修养和奋发立志。

3、宋明理学的评价

①压抑人性,扼杀人生自然欲求;

  ②重视主观意志力、崇尚气节强调社会责任感等对塑造中华民族性格起积极作用。

【篇三】高二历史必修三文学知识点

(一)诗歌

  1、《诗经》: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风雅颂;四言为主(现实主义)。

楚辞:战国屈原新体诗歌《离骚》(浪漫主义)

3、汉赋:司马相如(铺成排比,文采华丽)

4、唐诗:李白、杜甫、白居易

(二)宋词:苏轼、李清照、辛弃疾

  (三)元曲:元朝民族歧视,常用散曲抒发愁闷情怀。关汉卿《窦娥冤》

(四)小说

1、唐代:传奇《柳毅传》、《南柯太守传》

2、宋代:话本

  3、明清时期兴盛原因:商品经济的发达和市民阶层的崛起。

代表作品:

明:四大奇书(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金瓶梅)、“三言二拍”;

清:《红楼梦》、《聊斋志异》、《儒林外史》

(五)戏曲

1、原始—汉唐:傩舞

2、唐:梨园

3、两宋:南戏,形成完备的戏曲形式

4、元代(黄金时代,标志戏曲的成熟):杂剧(关汉卿、白朴、马致远、郑光祖为元曲四大家)

5、明:昆曲(百戏之主):王实甫《西厢记》,汤显祖《牡丹亭》

4、清代:京剧,新的高峰

高二历史必修三部分知识点总结相关文章:

★高二历史必修三知识点整理总结

★高二历史必修三知识点归纳

★高中历史必修三知识点总结

★必修三历史必背知识点总结

★高二历史必修三知识点

★高二历史必修三知识总结

★高中历史必修三知识点小总结

★高中历史必修三知识点归纳

★高中历史必修三知识点小归纳

★高考历史必修三知识点归纳总结

提交信息测一测您提升学历详细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