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基础理论教学课件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作者:纪升凯时间:2023-07-23 12:43:43

导读:" 中医基础理论教学课件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1.引言:-中医基础理论是中医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培养中医药专业人才具有重要意义。-传统的中医基础理论教学多以讲授文字和示意图为主,存在一些局限性。-随着科技的发展,利用现代技术手段制作教学课件已成为改进教"

中医基础理论教学课件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1.引言:

  -中医基础理论是中医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培养中医药专业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传统的中医基础理论教学多以讲授文字和示意图为主,存在一些局限性。

  -随着科技的发展,利用现代技术手段制作教学课件已成为改进教学方式的一种选择。

2.利用多媒体展示:

  -中医基础理论的教学课件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以图文并茂的方式呈现内容。

  -通过多媒体展示,学生可以更加直观地理解抽象的理论概念,加深记忆和理解。

3.丰富的教学资源:

  -制作中医基础理论教学课件可以整合丰富的教学资源,包括文字、图片、视频等。

  -学生可以通过观看相关视频、查阅相关资料等方式,进一步了解中医基础理论的实践应用。

4.互动学习方式:

  -中医基础理论教学课件可以设计互动式学习环节,增加学生参与度和学习兴趣。

  -通过问题解答、小组讨论等形式,激发学生积极思考,提高学习效果。

5.实践案例分析:

  -中医基础理论教学课件可以结合实际临床案例进行分析,帮助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

  -学生可以通过分析病例,探讨中医基础理论在临床中的应用,提高问题解决能力。

6.考试模拟和反馈:

  -中医基础理论教学课件可以设置考试模拟环节,帮助学生及时发现和纠正知识中的不足。

  -教师还可以通过课件提供反馈和建议,指导学生进一步巩固和提高学习效果。

7.结论:

  -中医基础理论教学课件的运用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多媒体展示、丰富的教学资源、互动学习方式、实践案例分析以及考试模拟和反馈等措施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中医基础理论知识。

  -在不断完善和创新中医基础理论教学课件的同时,也需要教师的引导和学生的积极参与,共同提高学习效果。

如何学好中医基础理论

联系实际,结合临床加深理解

  结合生活实际,融深奥医理地浅显生活常识之中.中医基础理论重于思辨、抽象、实践性强,但弱于直观、具体、可操作性差。因此,在学习中,注意结合自己既往的文化知识及生活常识进行理解,常常受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如,联系夏天长期在河水中浸泡的石头或其他物体的表面所生苔藓形状为例,来理解滑腻之性状,说明舌苔滑腻与水湿的关系,并由此理解湿性粘腻的致病特点。

  结合既往临床实践,融抽象理论于常见病证之中。

  如人体皮肤受凉之后,凯埋乎可见恶寒、无汗,鼻塞流涕,胸闷咳嗽等感冒症状,中医给以宣肺解表药物治疗后,感冒痊愈。

  以此说明肺主宣发、开窍于鼻、在体合皮的医学道理。

  结合养生保健知识,融医学理论于预防保健之中。

  结合现代医学理论,加深对中医理论科学性认识。

  2.归纳异同,总结规律,帮助盯悉记忆。

  歌诀记忆法:将一些难以掌握的内容编成歌诀,进行忆忆。

  归纳记忆法:对于相关或相似章节的内容,注意从整体把握,找出其共同规律,以帮助学生进行记忆。

  比较记忆法:对于有些容易混淆的内容,则注意鉴别液和,找出其异同。

  图表记忆法:将内容繁杂、形式相近的知识进行归纳,绘成图表,既简单明了,又有助于记忆。

  总而言之,在学习班要注意紧扣教学大纲,注意联系生活及临床实际,做到将深奥的医学理论融入浅显的实例之中;并及时总结归纳,帮助记忆。

  如此,便能达到在较短的时间内,既能深刻理解,又能牢固掌握的目的。

大一的我 ,怎么学好《中医基础理论》这门课

如何学好《中医基础理论》课程

谷鑫李丹琳

    《中医基础理论》是阐释和介绍中医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思维方法的课程,属于中医学的专业课,其内容涉及到中医学体系的基本特点、哲学基础、藏象、经络以及病因、病机、治则等方面。

  通过该课程塑造出的认知结构为其后各科课程的学习提供了自我组织、同化的能力。

  但此课程的授课对象是大学新生,仅凭借他们以往的思维模式来学习是远远不够的,只有加速思维的发展、夯实相关基础,才能学好这门课程。

  一、促进抽象思维的发展

    初次学习《中医基础理论》的学生,对其中抽象的概念产生似懂非懂、“雾里看花”的感知,这是因为人在进入青年期之前的思维主要是动作思维和形象思维,刚入校大学生正处在青年前期。

  而抽象思维是思维的一种高级形式,其发展较晚,一般成长到青年期之后,才有比较发达的抽象思维。

  且中医基础理论的思想毕竟跟现代人的思维方式存在一定的差距,正是这种差距导致学习中医基础理论的障碍。

  因此,需要在新生原有思维的基础上,促进其抽象思维的发展。

  1.接银迅受——抽象思维的养成——理解

    对于一门新的知识,都有一个接受的过程。

  从陌生、熟悉到掌握,对待知识的态度随知识的深入而改变,同时接受知识的锋禅此能力也不断提高。

  所以,对初学中医基础理论的学生来说,不妨先接受它的内容,在头脑中产生感性认识,熟悉它所阐述的观点和主张。

  以此为基础,再来促进抽象思维的养成。

    为什么要接受了中医基础理论的内容后才来促进抽象思维的养成呢?主要原因有两点:一是根据学生的接受能力所决定。

  学生在进入中医药院校以前,虽然在思想上对中医已有大体的了解,立志为中医学事业的发展做贡献。

  但在理性上对中医的认识还很模糊。

  表现为“两性”:①盲目性。

  不清楚中医学理论的内容和主张。

  ②被动性。

  学习目标不明,也没有明确的思维概念。

  这两方面的因素促使学生应在很长时间内培养自己的接受能力。

  二是为养成抽象思维做准备。

  人的高级思维的养成,需积累一定的理论知识。

  医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和学习的深入,除应及时、主动地充实自己已具备的思维形式外,更要注重用抽象思维去理解中医基础理论的概念。

  2.养成抽象思维的重要性

    由于受环境的影响和认识的差距等诸因素的制约,古代学者对事物本质的认识跟现代人的认识不相同,建构了一套独特的中医概念。

  如“心藏神”的定义与现代医学有异。

  现代医学明确认识到脑是人的精神、思维和情志的器官,而中医强调心主管人的精神、思维和情志。

  可见,中医基础理论的部分概念是很抽象的。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应该避免已有的思维和抽象思维的冲突,必要时还应剔除现代观念对学习中医基础理论的束缚。

  3.抽象思维突出“悟”性

    随着抽象思维的发展,对知识的理解也要上升到更高的层次。

  不仅要掌握书本上的内容,更要有一种“悟”性。

  学生用抽象思维分析书本上的概念时,会用自己的认识去理解,而这样的认识恰恰是在对知识的深刻理解后“悟袭孙”到的。

  作为理解知识的主体,学生能自己“悟”出一些对中医基础理论的看法,这对学习帮助很大。

  例如,在学习“病”、“症”、“证”三者的联系时,可以“悟”出以下三条结论:①症是客观表现出来的,证候是主观归纳的;②当出现了症后,才能判断出某症相应的证候;③证候是对病理的综合概括。

  当然,在对知识进行深刻地领悟后,会发现掌握知识的程度比原来更深了。

  二、思维过程

    中医基础理论讲求以整体观念为基本特点,通过阴阳、五行辨证各个脏腑的生理特点、病理表现,论证病因、病机,从而寻求“防”和“治”的原则。学生在学习时应注意使思维顺着一条主线,提纲挈领,掌握知识的渐进性,使学到的知识为己所用。

  1.归纳总结

    学生在学习中医基础理论时往往看重的是重点内容,忽略了细微的知识点。

  如果在每一章节学完之后,进行归纳总结就能抓住这些细小的知识点。

  比如在“五行相乘与相侮”的章节中,由于木的亢盛而引起的相乘称为“木旺乘土”。

  但类似“木旺乘土”的五行相乘、相侮的名词术语在中医基础理论的学习中有很多。

  这时应及时归纳。

  把它们一一罗列出来,找出规律进行记忆。

    当然,归纳总结的形式要新、方法要巧。

  尽量避免抄书罗列。

  可以用列表、作图等方法把一些复杂的知识点变得生动、一目了然。

  2.比较辨析

    比较、分析是思维的基本过程。

  运用比较辨析很容易分析出两个相似名词或术语的异同。

  在比较“营气”与“卫气”、“津”与“液”、“痰”与“饮”的实例中。

  拿“营气”与“卫气”作比较,通过从它们的含义、生成、分布和功能上进行辨析,加深记忆,深刻理解:“营气”和“卫气”都是由脾胃运化的水谷精微化为水谷之气的某些部分化生。

  不同的是,前者由“精专柔顺”的部分化生。

  后者由“僄疾滑利”的部分化生。

  而且一个是行于脉中,具有营养作用的气,另一个是行于脉外,具有保卫作用的气。

  三、夯实思维模式的基础

  1.拥有文言文知识

    众所周知,中医理论形成和发展的主要时期是在古代。

  古代医家的思想大多是以医古文的形式流传下来。

  学生在学习时,必须有一定的文言文知识。

  《中医基础理论》中引用了许多古代医学著作的精辟论述。

  如果没有坚实的文言文基础,就不会理解这些论述的观点。

  2.积累医家名句

    《中医基础理论》中引用的句子是对知识的总结,对内容的分析往往起到“一针见血”的效果。

  例如在讲到“五行相乘和相侮”时,引用了《素问·五运行大论》中的一句话“气有余,则制己所胜而侮所不胜;其不及,则己所不胜,侮而乘之,己所胜,轻而侮之”这句话是对五行相乘与相侮产生的原因及其相互关系所作的充分说明。

  因此,学生应注重记忆一些医学著作中的名句,去更好地掌握《中医基础理论》中的内容。

    为了学好《中医基础理论》,师生需要在教与学的过程中不断探寻方法,总结经验。

  本着一种发扬、创新的精神,继承中医基础理论的思想。

  只有对《中医基础理论》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得到充分发挥,产生强烈兴趣的时候,才能全面深入地掌握基础理论知识。

>>

医学院《中医基础理论》的教学改革

    医学院《中医基础理论》的教学改革是我为大家推荐的论文范文,欢迎阅读。

    摘要:《中医基础理论》是中医学专业最为基础性的专业学科,对于学生今后的专业知识能力培养具有非常重要的奠基作用。

    因此,必须重视这一门学科教学。

   毕野 尤其是在教育面临着改革的背景下,其教育改革工作更应当成为中医学专业教学的重要内容。

    本文主要分析了医学院对于《中医基础理论》教学改革的措施。

  关键词:中医基础理论;医学院;教学改革;措施

    随着素质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各个学院都在进行着必要的改革。

    在医学院的改革重要内容就是对其基础性的专业理论科目《中医基础理论》的改革。

    本文主要对这一门科目的改革措施进行了必要的论述和探讨。

  1重视绪论教学,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中医基础理论》的第一部门内容时绪论部门,这一部门的教学对于接下来内容的学习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

    因此,教师必须利用各种有效的手段,达到提升学生学习兴趣的目的。

    ①教师可以引用经典名故。

    在讲解《中医基础理论》部门时,教师就可以引入著名医学家的故事,例如华佗、扁鹤等著名人物的故事。

    这些小故事的引入不仅能够达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集中他们的学习注意力的目的。

    同时,还能够让他们更深地了解这些著名的医学家的道德品行。

    ②引入多媒体教学。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多媒体已经成为教学中常见的教学辅助工具。

    它集成声音、图像等为一体,大大解放了学生的思维,同时也突破了教室讲课的空间限制,是一个不可多得的教学方式。

    并且,这种新型的教学方式,带给学生以不一样的体验,对于勾起学生学习的好奇心这一方面具有很大的帮助。

    ③结合中国医学史。

    《中医答贺基础理论》中的内容与《中国医学史》这门科目之间有许多的相通之处。

    这种相同性也决定了在开始学习《中医基础理论》时,应当结合中国医学史。

    引入这一内容之后,学生能够正确的看到中医发展的过去,现状,从而完成这一基础上的`合理发展展望,以培养学生学习中医的信心。

    而且,相比较于枯燥的理论,历史的内容更加的活泼和引人入胜,对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来讲具有重要的作用。

  2丰富教学手段,塑造活泼的课堂氛围

    科学的教学手段不仅能够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还能够帮助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完成知识的理解,并且还能够达到帮助学生建立良好学习习惯的目的。

    因此,在《中医基础理论》教学的改革当中,应当有意识的丰富教学手段,以为学生营造一个和谐而良好的学习环境。

    目前,常见的集中有效的教学手段主要有以下几个。

    ①引入案例教学,帮助学生理解晦涩的理论知识。

    例如,在讲解肝脏功能时,教师就可以以感冒和感冒的症状为案例,为学生讲解肺功能在人的日常生活中的主要作用,同时将涉及到的理论知识:肺主宣肃、开窍于鼻、在体合皮等中医知识讲解出来。

    又或者,在讲解人的情绪对于身体健康机能的影响时,教师还可以利用一些文学上的典故进行具体的说明。

    例如,范进中举的典故说明了喜伤心、喜气缓。

    对于帮助学生消除中医理论枯燥的学习情绪,以及帮助他们尽快理解理论,从而树立学习的信心来讲具有重要的意义。

    ②使用启发式教学。

    在素质教育改革理念的引导之下,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中心主体,教师只是扮演者引导者、指导者的身份。

    因此,在进行《中医基础理论》教学的改革中,教师必须引入启发式的教学方式,以帮助学生形成一个自主探究形式的主动学习模式。

    这就需要教师在实际的理论教学中,要善于利用恰当的时机向学生抛出问题,清数派以激发他们潜在的求知欲望。

    这样的一种形式,能够让学生在发出疑问,提出问题,寻找答案,总结学习,提出新的问题......这样一个良性循环的过程当中,建立良好的学习习惯。

    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方式,还能够有效的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这对于锻炼学生的创新能力,以帮助他们在今后的医学学习上取得更大的进步具有非常大的帮助。

    另外,学生自主学习为主,教师辅助学习为辅的教学方式。

    ③加强中医基础理论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任何一门学科都与人的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

    中医更是关系到人的身体健康。

    也就是说,任意两门学科之间都有着一定的共同特点。

    所以,教师应当抓住学科之间的相同点,积极引入其他学科的知识,以达到开拓学生视野,增强学生对于中医理论知识理解以及帮助学生对这一知识形成系统的认知的教学目的。

  3加强教材建设,促进学生中医思维模式构建

    建材是学生理论知识学习的根本依据,也是教师进行教学的权威指导。

    因此,在《中医基础理论》的教学改革当中,必须进一步加强对于教材的建设。

    在建材的建设当中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则需要遵循。

    首先,要紧跟时代潮流。

    中医具有悠久的发展历史,其重要的经典也多以古文的形式呈现。

    而对于从出生就是以白话文的形式在学习的大学生来讲,古文虽然保证了教材的权威,却也会增加学生的学习负担,严重的甚至会造成学生的排斥情绪。

    因此,在进行教材的编纂时,应当保证古文的数量,即使有古文的出现,也应当做好必要的注释。

    其次,教师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完成教材的二次编排。

    这就要求教师必须熟悉教材结构,并能够根据自己的专业水平完成更益于学生接受的科学编排。

    再次,增加传统的知识和文化内容,并尽可能的以学说代替理论,以为学生提供一个更加具象的教材。

    最后,编纂必要的配套教材。

    这也是帮助学生完成由理论向临床实践过渡的重要方式。

    所以,医学院的学生必须建立起专业性的中医思维模式。

    这就要求教师在中医理论知识的讲解之前就能够向学生讲明中医思维模式结构的特别之处。

    在素质教育改革的大背景之下,《中医基础理论》教学的改革时顺应潮流的必然,也是能够培养出具备更为扎实的中医理论储备人才的方式。

    而且,对《中医基础理论》进行改革,也是为中医学专业注入新的生机与活力,保持其持久发展动力的重要举措。

    因此,必须重视《中医基础理论》教学的改革。

    在改革中除了要从学生的角度,培养他们学习中医的兴趣之外,还应当从教师的角度出发做好教学手段丰富和教材建设的重要工作。

    只有这样,《中医基础理论》的教学改革才能够彻底,也才能够达到提升中医理论教学效果,实现其教学木目标的目的[1-3]。

  参考文献:

  [1]张竞之,刘彬,刘慰华,等.浅谈西医内科学在中医专业中的教学改革[J].医学理论与实践,2014(9):22-23.

  [2]李逊.基于专业特点的中医学课程教学改革研究[J].卫生职业教育,2014(16):45-46.

  [3]李新明.关于中药专业中药学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J].健康必读(下旬刊),2012(4):60-61.

中医教材能培养出好中医吗?

  目前,对于现行的中医教材,尤其是本科阶段教材的编写,中医界人士有了不同的看法。

  有些人认为,这些教材能在短时间内传授给学生中医最基本的理论和概念,应该予以肯定;也有些人认为,现行的教材应该是原汁原味的经典,而不应该是现在教材中某些内容的断章取义,甚至有些是对经典的误导。

  对此,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话要说——观点1本科教材应以传授知识点为主山东中医药大学教授、《中医基础理论》主编孙广仁中医基础理论课程是中医学的专业基础课,是其他基础类课程和临床类课程的基础,属中医学专业的龙头课程。

  编写好《中医基础理论》本科教材,关系到中医学专业的教学和人才培养,责任重大。

  以我指厅为主编的编委会编写的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第一、二版的《中医基础理论》,是中医药行业的规划教材,也是目前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中医药专业和综合性大学、医科院校的中医相关专业使用最广的专业基础课教材。

  我担任了十多年的国家级规划教材的主编,在《中医基础理论》教材的编写方面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对中医基础理论范畴内的一些学术疑难问题也有了较为深刻的认识。

  我认为,这本《中医基础理论》教材的编写原则应该以给学生传授到最基本的中医基础理论知识为目的,达到这个目的,就能称得上是一本好吵灶教材了。

  《中医基础理论》教材的编写指导思想应该贯彻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以适合本科学生的学习为出发点,走继承与创新相结合的编写思路。

  《中医基础理论》教材的编写应该遵循的原则是:“以人为本,量体裁衣”的原则。

  《中医基础理论》教材的编写以符合五年制大学一年级学生的认知能力为宗旨。

  在内容上既有一定的广度,又有一定的深度,高于以往任何一版教材,符合大学一年级学生的接受能力和《课程教学大纲》的要求。

  继承与创新相结合的原则。

  《中医基础理论》教材以中医学的传统(即原汁原味)内容为主体,兼以吸收近5年来的研究成果,包括近5年发现的新理论和创建的新假说,注重中医基础理论的完整性、系统性和科学性。

  每章后附有“现代研究进展”,体现中医学理论进展的时代性特征。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

  《中医基础理论》教材将在充分阐释中医学的基本理论的同时,适度指出它们的临床指导意义,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让学生学以致用。

  医学与哲学分论的原则。

  中医学与中国古代哲学有着密切的关系,也有着严格的区别。

  《中医基础理论》教材坚持把中医学理论与古代哲学思想分开叙述,如将中医学的精、气理论与古代哲学的精气学说分开叙述,并明确它们之间的关系。

  术语规范统一与概念逻辑建构的原则。

  《中医基础理论》教材中涉及的中医术语,尽量采用现有的国家标准中的表述,以体现我国在中医术语标准研究方面的成绩。

  术语含义的统一标准,便于中医学术的交流和发展。

  概念和理论体系的逻辑建构是中医学科学理性的重要标志。

  《中医基础理论》教材将对涉及的概念和理论体系进行逻辑建构,使其层次清晰,逻辑性强。

  注重思维方法和能力培养的原则。

  《中医基础理论》教材将在重点阐述中医基础理论课程中的基本理论、基本概念和基本知识的同时,着重叙述中国传统文化、古代哲学思想及中医学的思维方法,以引导学生尽快打通认知方面的盲区,增强对中医学理论和概念的认知能力,为其后的学习铺平道路。

  注重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不仅培养学生的同源性思维,而且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拓宽学生的视野,有利于全面深入地认识中医学。

  观点2中医教材需要更新安徽中医学院教授顾植山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对中医药不可谓不重视,中医院校规模空前,培养的学生不少,但为什么大家感到中医院校毕业生的整体临床水平不尽如人意呢?笔者认为,中医教育的不成功,问题首先出在教材上。

  现行教材基本承袭民国教材模式古代中医教育以家传师承为主。

  真正意义上的中医学校教材的系统编写始于民国时期。

  当时社会风气以西方科学为时髦,对中医学持怀疑、否定态度,卫生行政机关也由西医掌握,认为中医“不科学”而将中医排斥在学校系统之外。

  中医为求生存,升逗扮争取中医教育加入学校系统,不得不向西医学靠拢,以西医为参照系整理构建出中医基础学科体系的雏形。

  现代中医高等教育,基本承袭了民国时期中医教育的模式及课程体系。

  编写第一、二版统编教材时,为顺应当时的现实,以取得立足之地,在内容上用辩证唯物主义和西医学的一些知识对中医基本理论进行了改造,构建了一套现代中医理论的新模式。

  以后的各版教材都只是稍作修补而已。

  现行教材存在诸多问题在上述历史背景下形成的中医教材,打上了深刻的时代烙印,与以《黄帝内经》为代表的传统中医思想已有很大差距。

  兹将主要表现简述如下:五运六气是古人研究自然界周期性节律变化而总结出来的规律,是阴阳五行思想在更高层次的结晶。

  五运六气思想起源很古,对中医学基本理论模式的形成产生了重要影响,“五藏六府”的模式即来源于五运六气。

  已故中医学家方药中先生讲:“五运六气是中医基本理论的基础和渊源。

  ”此言极有见地。

  《黄帝内经》中曾运用五运六气探讨了疫病发生的规律,我们的科研课题显示运气理论用于疫病预测具有很高的研究和应用价值,但疫病预测仅是运气学说临床应用之一端,不能说五运六气就是疫病预测,中医学的许多重要原则都是在运气“七篇大论”中总结出来的。

  近代有些学者不去认真研究五运六气的精神实质,却把社会上一些简单利用五运六气常位推算方法,仅凭天干地支的机械推算就去搞疾病预测的现象认作是五运六气的代表加以评判,从而粗暴地否定了五运六气。

  中医教材中摈弃了五运六气,许多中医的道理和原则都讲不清楚了。

  教材宣扬中医看病的主要特色是辨证论治,但辨证论治是中医较低层面上的特色,《黄帝内经》并不突出辨证论治,反复强调的是谨守病机、无失病机。

  辨证时把某一时间点上采集到的症状集合在一起,分析它们的寒热虚实等属性,是空间的、静态的思维方式;抓病机则要求从动态的、时间的、相互关系的、综合角度看问题。

  证是象,证象不明显时会无证可辨;而抓病机每能握机于病象之先,抓的是先机。

  辨证论治引导学生有是证、用是方,容易被理解为对症疗法;抓病机则要抓产生证的关键因素,深层次的因素往往是不显于表的隐机、玄机。

  分析病机时还要把握时机,七损八益是从动态的角度教人抓时机的重要原则。

  更新中医教材到了关键时刻国医大师陆广莘呼吁重铸中华医魂。

  中医的魂是什么?首先是中华文化之魂。

  中医药理论植根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土壤之中,凝聚着中华优秀文化的精髓。

  中华文化的源头是太极河洛,是阴阳五行。

  太极河洛是古人对自然变化规律的基本认识,阴阳五行是时间的动态模型,这些都是中医思想的灵魂。

  教材把太极河洛摈弃了,把阴阳五行改造了,现在讲中医是弘扬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我们要向社会和世界弘扬中医文化,但我们完全不讲中医理论中对太极河洛思想的精妙运用,反而讲阴阳是朴素的辩证法、五行是构成世界的五种基本元素,这样的文化还能作为中华文化的代表吗?不是讲西医的知识和技术对中医没有用,问题是教材有意无意地用西医的思想来要求中医、改造中医,抽换了中医的魂。

  中医要发展,教育是基础;教育要发展,教材是根本。

  观点3教材编写应留有空间广西中医药大学教授刘力红作为院校教育和师承教育的体验者,更有幸作为国医大师邓铁涛的入室弟子,对中医教材多少有些许感悟。

  教材,顾名思义乃施教之材。

  过去的教材乃教师所有,以兹确定教授的范围,学生未必全有。

  如教授《四书》,便以《四书》为教材;教授《内经》,便以《内经》为教材。

  《四书》、《内经》基本为原文,最多加少许名家之阐释,以为举一反三。

  现在的情况略有不同,教材乃教师和学生共有,故教材不仅是教师教授的材料,亦为学生学习的材料,这便成为教材编写必须考虑的两个基本因素。

  然而教与学本相因相长,故虽曰二,实为一。

  教是一个鲜活的过程,唯有其活,方有化的功用,故曰教化。

  此为中医教授的一大特征,是我们今天探索教材编写需要注重的问题。

  所以教材绝不应该仅限于集聚知识,只做硬件,而必须是软硬的结合体。

  依据这一原则,教材虽然必须确定教授学习的范围,但亦须确保足够的空间。

  唯有足够的空间,教师方有充分展示探求、体悟、修学过程的机会,而这一鲜活的过程,最是学生需要吸取的。

  教材留有空间,教师和学生皆有事可做。

  教材若无空间,越填越满,越编越厚,教师无事可做,只是照本宣科,学生无事可做,只是强记应考,教便成为“死”的过程,便难以产生“化”的功用,此最为教学之所忌讳。

  当然,有感悟、有上进心的教师每每不甘于此,干脆弃教材不用,完全按照自己设定的内容和方法教授。

  如此一来,反受学生欢迎。

  若国家花费大量人财物不断更新的教材,不为求取上进的教师和学生所喜爱,那么教材将成为名副其实的鸡肋,这实在是值得大家认真思考的问题。

学习完中医基础理论应当读什么书或通过什么渠道进一步提高?_百度知...

学习完中医基础理论有一下步骤:

(1)接下誉纤来中医诊断学、中药学、仔慧方剂学这些都是基础医学

(2)临床医学:中医内科学、中医外科学、中医妇科学、中医儿科学、中医骨伤科学、中医五官科学、针灸学等

(3)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念虚答全面了解后:金匮要略、伤寒论、温病学、黄帝内经、血证论等

通过勤奋好学!

中医内科学的学习方法

  理论学习:紧密联系前期基础学科的知识进行学习。应用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等学科的知识和理论,理解中医内科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

  各论学习,各系统(章)的概述,概括了该系统相关病证的主要证候特征,病因病机和治疗原则,对整个系统病证的把握具有指导性。

  病证的学习,应以各病证的定义为纲进行学习。

  每一病证的定义概括了该病证特有的、区别于其它病证的病因、病机和临床特征,把握病证定义对学习该病证具有指南作用和提纲絜领作用。

  病因病机学习,应明确病因、病位、病性和基本病机的逻辑关系,便于理解记忆,尤其要抓住基本病机,这样可以将具有相似或相同病因、病位的病证从本质上加以区别。

  学习临床表现,应把握该病证有哪些基本症状,各基本症状有些什么不同表现,以及不同病程经过的临床特点等,如肺痨病,以咳嗽、咯血、潮热、盗汗等为主要症状,又以其中的咳嗽为例,肺痨咳嗽主要为干咳,少痰,也可以出现咳嗽痰多,痰呈泡沫耐拍状,更有少数表。

  现为痰热咳嗽,症见痰黄且稠,或痰中带血。

  咯血,肺痨不同病程阶段可以表现为阴虚火旺、气阴两虚、阴阳两虚等不同临床表现。

  学习诊断与鉴别诊断,仍应抓住基本症状特征,以及发病方式、发病季节、伴发症状和相关的实验室检查等进行诊断与鉴别诊断。

  辨证论治的知识和技能,是学习的重点。

  辨证的目的,无非是耍弄清病证的寒热、虚实、阴阳、脏腑等性质,故成为辨证的要点。

  治疗原则是由基本病机所确定,又是具体治法、方药的依据。

  分证论治的学习虽然重要,但内容较多不易掌握,只要抓住证候名称,根据中医基础知识、中医方剂学、中药学等学科知识,结合该病证的证候特征、病机要点等去推导,就可以简化繁重的学习内容。

  转归预后、预防与调摄,只要结合病因病机去理解,不难掌握。

  每一病证的结语,是该病证有关病因病机、临床特征、辨证论治等有关内容的结。

  对学习该病证具有提要作用,应用心领会掌握。

  善于应用比较归纳学习法。

  对于同一病证中不同证型间的异同,如感冒中的风寒感冒证与风热感冒证病因、临床表现的异同要进行比较。

  对于相似病证如中风、痫病、厥证间的异同,吐血与咳血的异同;对相关病证如心悸与胸痹心痛的异同,眩晕与中风病的异同等要进行比较。

  比较病证间的异同,界限宜清,但理解其间的关系宜活。

  界限不清,则概念模糊,区别太死,则脱离实际。

  通过比较学习,弄清病证间的区别与联系,疑似问题自然豁然开朗。

  每学完一个病证后,要自觉地进行归纳总结,并与结语进行比较,找出差距,这样不仅能即时发现学习中的问题,并能使所学知识条理化,如能持之以恒,还能提高自己归纳总结的能力。

  在学习《中医内科学》教材的同时,如有精力和时间,应带着问题去阅读一些中医内科学的古今文献,无疑对解惑释疑,提高对教材的理解能力定有帮助。

  临床学习:中医内科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临床学科,最好的学习方法是理论联系实际。一般通昌者羡过观看、动手协助、老师指导下独立操作等步骤完成临床学习任务。

  见诊:是观看老师接诊病人,了解诊治疾病的过程和方法。

  侍诊:是在老师接诊的过程中,由老师口述,记录病案及处方等。

  助诊:是协助老师接诊病人及书写病案等。

  试诊,是在老师指导下独立接诊病人及书写病案等。

  上述过程应重点学习如何收集临床资料,对资料的分析判断,从而确立诊断,据证立法、处方、用药的思维过程和动手能力。

  实践学习时要自觉运用所学的中医内科学理论为指导,去分析、判断、解决每一个疾病实际问题,同时要对所学的理论进行检验。

  经过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过程,理论学习和临床学习的循环往复,从而不断充实和提高中医内科学的理论水平和处理中医内科疾病的实际工作能力。

感冒

[概述]

  一、定义:感冒,俗称伤风,是感触风邪或时行病毒,邪犯卫表,引起肺卫功能失调,临床表现以鼻塞,流涕,喷嚏,头痛,恶寒,发热,全身不适等的一种外感病。

  本病四季可发,尤以春冬为多。

  轻者为感受当令之气,称为伤风、冒风、冒寒;重者多为感受非时之邪,称为重伤风。

  在一个时期内广泛流行、病情类似者,称为时行感冒。

  二、嫌瞎病机概要:卫表不合,肺失宣肃而为病。

  三、历史源流:《仁斋直指方》首提“感冒”一名。

  但类似感冒症状的论述在《内经》中已有记载。

  如《素问·骨空论》篇说:“风者,百病之始也,…风从外入,令人振寒汗出,头痛,身重,恶寒”。

  这些描述符合感冒的特点。

  汉代张仲景在《伤寒论·辫太阳病脉证并治》中,详细论述了太阳病由于腠理不固、风寒之邪侵袭太阳经脉,致营卫失于调和,出现太阳表证,而见发热恶寒或恶风、头项强痛、脉浮等症状。

  并制定桂枝场、麻黄汤等著名方剂,对后世治疗感冒具有指导意义。

  《诸病源候论》提出“时行感冒”。

  四、范围:包括普通感冒、时行感冒,及西医中的感冒、流行性感冒、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等。

[病因病机]

  一、病因:⑴风邪—六淫之首,每与当令之气相合伤人;以风寒、风热为多见;

  ⑵时邪病毒—有传染性的时行疫毒之邪,非时之感,反常之气。

  二、病机:外邪侵袭人体致病,往往与正气强弱、感邪之轻重有关。

  卫外功能减弱,肺卫调节疏懈,外邪乘袭卫表,卫表失和,肺失宣肃即可致病。

  病机:肺卫失和。

  一方面为外界环境突变,冷热失常,六淫猖獗,卫外之气失于调节应变;另一方面为体虚,卫外不固,腠理疏松而感邪。

  外邪侵犯途径有二:或从口鼻而入,或从皮毛内侵。

  外邪乘袭,以皮毛口鼻为途径,皮毛者,肺之合也,风邪侵入皮毛,必然影响肺;鼻也为肺窍,喉为肺系,下连气道而通于肺,风邪从口鼻而入,也可影响肺,感邪后即出现卫表不和和肺失宣肃两组症状,即肺卫失和。

  卫表不和——头痛,恶寒,发热,重则高热,全身不适等。

  肺失宣肃——鼻塞,流涕,喷嚏,咳嗽,胸痛。

  三、病位:肺卫。

四、病理性质:实证居多,也可有虚实夹杂

五、病理因素:风寒、风热、暑湿

  六、病理演变:由于感邪不同及体质的强弱差异,临床表现有风寒、风热、暑湿三证:风寒――皮毛郁闭,肺气失宣;风热暑燥――皮毛疏泄不畅,邪热犯肺,肺失清肃。

  感受时行病毒则病情多重,易生变证。

  病程中可见寒与热的转化。

中国医学教学视频光盘网

医学教学课件高校视频光盘中国医科大学货到付款

内科学外科学妇产科学儿科学诊断学神经病学中医学皮肤学护理学

解剖学影像学药剂学药理学生理学五官护理学生殖泌尿呼吸消化系统

[诊查要点]

一、诊断依据:

  ⒈临床表现:初起多见鼻道和卫表症状,如鼻咽痒而不适,鼻塞,流涕,喷嚏,咽痒、咽痛,周身酸楚不适、恶风、恶寒或有发热等,鼻涕开始为清水样,2~3日后鼻涕变稠,继而发热,咳嗽,,肢节酸痛等。由于夹邪的不同如夹暑、夹湿、夹燥,还可见相关症状;

  ⒉时行感冒呈流行性,有同时同症的特点,多突然起病,恶寒、发热(高热)、周身酸痛、疲乏无力,病情较重。

  ⒊发病特点:四时皆有,但以冬、春季多见。

  病程较短,3~7日即可痊愈。

  普通感冒多不传变。

  时行感冒少数可传里。

二、相关检查:

  血常规:WBC↑;N↑;L↑;

  X胸部摄片:可见肺纹理增粗。

三、病证鉴别:

1、感冒与风温

病因主症传变情况发病季节病程

感冒风邪为主发热不高或不发热多不传变四时皆可较短,易于治愈

风温早期温邪为主高热,甚则神昏惊厥有传变,由卫而气,入营入血有明显季节性长短不一,重者难于治愈

2、感冒与时行感冒

病因发病季节流行情况症状传变情况

普通感冒风邪为主冬春季为主常呈散发性发热不高或不发热,全身症状轻浅多不传变

时行感冒时行病毒不限季节广泛传染流行高热,全身症状较重传变化热

[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点:

⒈分清表寒、表热、暑湿兼夹症:

  风寒者:恶寒重,发热轻,无汗,流清涕,口不渴,苔薄白,脉浮或浮紧;

  风热者:恶寒轻,发热重,有汗,流浊涕,口渴,苔薄黄,脉浮数。暑湿者:身热不扬,汗少,头重如裹,口粘泛恶,胸闷脘痞,苔薄黄而腻,脉濡数。

2.分清体虚感冒的特殊性:

  气虚感冒:素体气虚,复感外邪,邪不易解。症见恶寒较重,或发热,热势不高,鼻塞流涕,头痛无汗,肢体倦怠乏力,咳嗽咯痰无力舌淡苔薄白,脉浮。

  阴虚感冒:阴虚津亏,感受外邪,津液不能作汗达邪,身热,手足心热,微恶风寒,少汗,头昏心烦,干咳少痰,鼻塞流涕,舌红少苔,脉细数。

  二、基本治则:解表达邪:风热者辛凉解表;风寒者辛温解表;挟暑、挟湿之感冒应加祛湿清暑解表之法;体虚感冒,发汗时需注重固表实里,补益气血。

三、证治分类:

1、风寒束表证

  症状:恶寒重,发热轻,无汗,肢节酸痛,鼻塞声重,或鼻痒喷嚏,流清涕,恶寒,咽痒,咳嗽,痰白质稀,口不渴或渴喜热饮;舌苔薄白,脉浮

证机概要:风寒外束,卫阳被郁,腠理闭塞,肺气不宣

  治法:辛温解表;

  代表方:荆防达表汤或荆防败毒散加减。

  常用药:荆防达表汤:荆芥、防风、苏叶、白芷、生姜、葱头辛温解表,橘红、杏仁化痰降气,赤苓,建曲健脾除湿。用于风寒感冒轻症。

  荆防败毒散:荆芥、防风辛温解表,前胡、柴胡、桔梗、枳壳宣肺通气,羌活、独活、茯苓祛风除湿,人参防止发散太过。用于时行感冒,风寒夹湿证。

  加减:①风寒重,恶寒甚者加麻黄,桂枝;

  ②表湿较重,肢体酸痛,头痛头胀,身热不扬者,加羌活、独活或羌活胜湿汤加减、;

  ③湿邪蕴中,脘痞食少,或有便溏,苔白腻者,加苍术、厚朴、半夏化湿和中;

  ④头痛甚,配白芷、川芎散寒止痛;

  ⑤身热较重者,加柴胡、薄荷疏表解肌;

  ⑥风寒兼气滞者用香苏散;

  ⑦风寒兼咳嗽者用杏苏散。

2、风热犯表证

  症状:恶寒轻,发热重,汗泄不畅,头胀痛,面赤,咽痛,咳嗽痰稠,鼻塞喷嚏,流稠涕,口干欲饮;舌边尖红,苔薄黄,脉浮数;

证机概要:风热犯表,热郁肌腠,卫表失和,肺失清肃

  治法:辛凉解表;

  代表方:银翘散或葱豉桔梗汤加减;

  常用药:银翘散:银花、连翘、薄荷、淡豆豉、竹叶、牛蒡子清热解表疏风,荆芥穗疏风解表,芦根清热生津。用于风热重症。

  葱豉桔梗汤:葱白、豆豉、薄荷、连翘、竹叶、辛凉宣肺解表,栀子清热解毒,桔梗利咽化痰,甘草调和诸药。用于风热袭表,肺气不宣者。

  加减:①发热甚者,加黄芩,石膏,大青叶;

  ②头痛重者,加蔓荆子,菊花,桑叶;

  ③咽痛者,加板蓝根,马勃,玄参、土牛膝;

  ④咳嗽痰多者,加杏仁,浙贝,前胡;痰黄者加黄芩、知母、瓜娄皮;

  ⑤挟湿热者,加藿香,佩兰;

  ⑥身热口渴,尿黄,加石膏、鸭跖草;

  ⑦热为寒遏,烦热恶寒,少汗,咳嗽气急,痰稠,声哑,苔黄白相兼,加石膏、麻黄;

  ⑧风热化燥伤津,或感燥邪,呛咳少痰,口鼻咽唇干燥,苔薄,舌红少津,配南沙参、天花粉、梨皮。

3、暑湿伤表证

  症状:身热,汗少,肢体酸重或疼痛,头昏重胀痛,咳嗽痰粘,鼻塞流浊涕,心烦口渴,口粘泛恶,胸闷脘痞,腹胀,大便溏,尿短赤;舌苔黄腻,脉濡数。

证机概要:暑湿遏表,湿热伤中,表卫不和,肺气不清

  治法:清暑祛湿解表。

  代表方:新加香薷饮加减。

  常用药:香薷发汗解表,鲜扁豆花、厚朴化湿和中,银花、连翘清热解表,加鲜荷叶、鲜芦根清暑解热;

  加减:①暑热偏胜,加黄连,黄芩、青蒿;

  ②湿困卫表,加藿香,佩兰、豆卷;

  ③小便短赤,加六一散,赤茯苓。

4、体虚感冒

  体虚感冒是素体虚弱,或病后、产后体弱,气虚阴亏,卫外不固,感受外邪,以致反复不已。

  阳虚者感邪多从寒化,易感受风寒之邪;阴血虚者感邪多从热化、燥化,易感受燥热之邪。

  临床上表现肺卫不和及正虚症状并见。

1)气虚感冒

  症状:恶寒较重,发热,无汗,头痛,肢体倦怠乏力,咳嗽,痰白,咯痰无力,平素神疲体弱,气短懒言,反复易感;舌质淡苔薄白,脉浮;

证机概要:表虚卫弱,风寒承袭,气虚无力达邪

  治法:益气解表;

  代表方:参苏饮加减;

  常用药:党参、甘草、茯苓补气扶正以祛邪,苏叶、葛根、前胡疏风解表,半夏、陈皮、枳壳、桔梗宣肺化痰止咳。

  加减:①表虚自汗,易伤风邪,可常服玉屏风散;

  ②恶寒重,发热轻,四肢欠温,语音低微,舌淡胖,脉沉无力,再造散加减。

2)阴虚感冒

  症状:身热,微恶风寒,少汗,头昏,心烦,干咳少痰;舌红少苔,脉细数;

证机概要:阴亏津少,外受风热,表卫失和,津液不能作汗

  治法:滋阴解表;

  代表方:加减葳蕤汤;

  常用药:玉竹滋阴,甘草、大枣甘润和中,豆豉、薄荷、葱白、桔梗疏表散邪,白薇清热和阴。

[其它疗法]

一、注射剂

  ⑴清开灵注射液:由牛胆酸、猪胆酸、水牛角、珍珠母、黄芩素、金银花提取物、桅子、板蓝根组成。

  功能清热解毒、镇静安神,用于温热病引起的发热、神志不安及小儿惊风。

  每次20—40毫升加入5%的葡萄糖或生理盐水中静点,每日1—2次。

  ⑵柴胡注射液:疏肝解郁,解热镇痛。

  用于流感、发热、上呼吸道感染。

  每次2-4毫升,每日1—2次肌注。

  ⑶鱼腥草注射液:消炎、解热。用于各种感染性疾病,每次100毫升,静脉点滴,日l—2次。

二、针灸疗法

  针刺以泻法为主,对风寒感冒,取穴列缺、风门、风池、合谷;风热感冒者,取穴大椎、曲池、合谷、鱼际外关。

  三、时行感冒,临床以高热为主,且全身症状较重者,治宜用清热解毒之法,用银花,连翘,板蓝根,贯众,黄芩等。

  四、治感冒的中成药,如通宣理肺丸;风热用银翘解毒片,桑菊感冒冲剂;暑湿证或感冒而兼见中焦诸症者用藿香正气水等,时行感冒用板蓝根冲剂等。

[转归预后]

  预后多良好,病程较短而易愈;

老年、婴幼儿、体弱者、时行感冒重症——防止发生传变,或夹杂其他疾病

[预防调护]:

  1、居室应适当地进行通风换气以保持室内空气新鲜。同时注意患者保暖,切忌汗出当风,以防重感。

  2、适当注意休息,多饮开水。

  重症或发热甚者应卧床休息。

  时行感冒(流感)患者,禁止外出活动。

  生活用具定期蒸煮,衣被定期曝晒,以防相互染疫。

  3、宜食清淡富营养、易消化的流质或软食,忌会辛辣油腻之品。

  4、注意观察其发热、呼吸、神志、眼脸、巩膜、咽喉、皮肤、关节、大小便等全身或 局部病情变化。尤其发热疾病病程超过一周以上者,应注意与其它全身性疾病相鉴别,争取尽早作出正确诊断。

  5、中药煎服法:解表药物多属气轻昧薄之品,应轻煎(以免有效成分挥发而影响药效)风寒感冒者,服药后应再让患者进一些热饮料,并稍加衣被,以达微微出汗之目的。

  6、患者出汗后不宜沈洗浴、擦澡、吹风。

  7、平时应适当体育锻炼,增加机体抗病能力,根据季节、气候变化、随时增减衣着,预防感冒。

[结语]

  感冒四时皆有,病位在肺卫,临床表现多样,主症以鼻塞,流涕,喷嚏,头痛,恶寒,发热,全身不适为特征。

  辨证时,有风寒,风热,暑湿之区别;有普通感冒与时行感冒之不同。

  治则是解表发汗,疏风宣肺,时行感冒则偏重于清热解毒,体虚感冒则应在疏散达邪的基础上,注意扶正。

  一般来说,感冒预后良好,病程短,不传变。

  感冒预防也很重要,应早治疗,时行感冒流行时应早报告,早隔离,早诊断,早治疗。

  [研究进展]。

1.经验介绍

  姜春华教授在20世纪70年代,首先提出了治疗温病的截断扭转理论。

  其截断理论的核心是采取果断措施和特殊方药,直捣病巢,祛除病邪,快速控制病情,截断疾病的发展蔓延,缩短病程;倡导治疗急性热病一要早用清热解毒,可在卫分阶段即加入清热解毒之品;二要重用清热解毒,剂量要大,甚至可日夜连服2—3剂;三要注意通腑攻下,认为温病下不嫌早,把用大黄,称“得大黄促之而下,实为开门祛贼之法”;四主张早用凉血化瘀,认为病邪初入营,除仍重用清热解毒外,应及时采用凉血化瘀,不必坐等入血分后再“凉血散血”。

  朱良春先生亦提倡治疗温热病早用通利,认为温热病应用下法,主要目的是逐邪热及存阴保律,下燥屎、除积滞是其次,无论邪之在气、在营,或表里之间,只要体气壮实而无脾虚塘泻之象均可通下逐秽,泻热解毒,选择承气、升降散之类以迅速排泄毒素,促使机体早日康复。

2.单味药的研究

  流感实验研究多采用鸡胚培养、组织培养和动物试验几种方法,并且根据用药与病毒攻击前后不同而有体外直接作用、模拟预防和模拟治疗等不同形式。

  不少学者使用鸡胚培养及组织培养等方法筛选出的有效中草药及复方制剂大体有如下数十种:大青叶、金银花、连翘、板蓝根、败酱草、紫草、鱼腥草、大黄、黄连、黄芩、黄柏、山栀、虎杖、贯众、蚤休、知母、瓜萎皮、百部、枇杷叶、香薷、佩兰、紫荆皮、西河柳、防风、常山、槟榔、丹皮、赤芍、胖大海、茵陈、石苇、五味子、石榴皮、五倍子、地骨皮、海金沙、鹅不食草、艾叶、七叶一枝花、肿节风、六月雪、蔓荆子、满山香、南蛇藤、地锦草、山腊梅、甘草、厚朴花、白芷、野菊花、金樱子根、苦谏子、麻黄、桂枝、生侧柏叶、罗布麻等。

  先后有不少学者对板蓝根、金银花、连翘、黄芩、黄连、黄柏、大黄、大蒜、柴胡、佩兰、鹅不食草、鱼腥草、贯众、槟榔、黄芪等单味药对流感的作用进行过较深入的研究,如黄芪能增强小鼠腹腔巨噬细胞吞噬功能,而且增强作用与抗病毒作用的高峰期一致。

3.复方研究

  祖国医学防治感冒多用复方,这些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所形成的行之有效的方剂,目前仍被广泛采用,许多已得到现代药理学和临床方面的验证。

  陈汝兴等报道,以黄芩、柴胡、羌话各20克,板蓝根、蒲公英各50克,生甘草10克,制成“风热合刘”200毫升1瓶,每日50毫升,分3—4次口服。

  共治疗证属风热型的单纯性感冒患者100例,总有效率为88%,其中32例白细胞数增高者,20例治疗后复查18例于48小时内下降至正常范围.仅2例未恢复。

  另有报道用达原饮治疗湿热郁遏型病毒感染性发热16例,药用槟榔、白芍各20克,知母、黄芩各15克、厚朴10克、草果9克、甘草3克,根据邪传部位再加引经药,少阳加柴胡,太阳加羌活,阳明加葛根、若邪人里加大黄。

  每日2剂,每剂煎300毫升,每6小时服150毫升,多数服药4—6剂后热退,2例6天热退,脾脏、肝脏随体温下降回缩至正常。

提交信息测一测您提升学历详细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