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沁园春·长沙》优秀教案的特色是什么?

作者:权德涵时间:2023-07-23 12:55:54

导读:" 高一语文《沁园春·长沙》优秀教案的特色是什么?1.清晰的教学目标。教案明确指出学生需要通过学习《沁园春·长沙》,了解作者对长沙的赞美之情以及表达方式,并能够分析诗歌的结构和语言特点。2.多元化的教学方法。教案中提供了多种教学方法,如课前导入活动、小组合作探"

高一语文《沁园春·长沙》优秀教案的特色是什么?

  1.清晰的教学目标。教案明确指出学生需要通过学习《沁园春·长沙》,了解作者对长沙的赞美之情以及表达方式,并能够分析诗歌的结构和语言特点。

  2.多元化的教学方法。

  教案中提供了多种教学方法,如课前导入活动、小组合作探究、课堂讨论等,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同时,教案还结合多媒体资源,通过图片、音频等方式呈现长沙的景色和诗歌的朗读,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感受诗歌的意境。

  3.合理的教学安排。

  教案中将学习过程分为三个部分,即课前导入、课堂探究和课后拓展。

  通过逐步展开的学习过程,让学生由浅入深地理解和掌握诗歌内容和解读方法。

  同时,教案中还设计了不同层次的问题和任务,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和能力水平。

  4.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教案中除了针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还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表达能力和合作能力。

  通过小组合作、课堂讨论等活动,让学生积极参与,锻炼自己的思辨和沟通能力。

  5.拓展课外阅读。

  教案中还提供了相关的拓展阅读推荐,让学生进一步了解长沙的文化和历史,并与《沁园春·长沙》进行对比和思考。

  这样可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提高他们的阅读素养和综合能力。

  6.评价与反思。

  教案中明确提出对学生的评价标准,以及对教案本身的反思和改进。

  这样可以让教师及时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效果。

  综上所述,高一语文《沁园春·长沙》优秀教案的特色主要体现在教学目标的明确性、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合理的教学安排、培养学生综合能力、拓展课外阅读和评价与反思等方面。这样的教案能够帮助学生全面理解和掌握诗歌,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和综合能力。

高一必修一《沁园春·长沙》教学设计

    《沁园春·长沙》是经典的诗词课文,那么在设计教学的时候要怎么做才好呢?这是我给大家推荐的人教版高一必修一《沁园春·长沙》教学设计,一起来看看吧。

  【学习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认识本词的意象、意境和作者的豪情壮志,能够背诵本词。

    (2)通过多种形式的读来领悟本词“含蓄”、“精炼”、“优美”的语言特点,从而提高语言感悟能力。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感知、品悟、探究、拓展等活动过程提高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培养学生学习能力。

    (2)学习本词中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学会以词的意象为切入点来鉴赏词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诗人博大的情怀,培养“以天下为己任”的历史责任感。

  【学习重难点】

    1.认识湘江秋景的意象和意境,感受毛泽东及其同学当年的生活情境。

    2.理解词中情景交融的表现方法。

  【学习设想】

    本课是略读课文,我尊重学生学习的主体性,根据新课标所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潜能,特设置学案。

  本学案分三个部分:预习案、课堂段橡喊案和巩固案。

  课堂案中我首先检查学生的预习,然后引导学生感知文本、品情悟境,再组织学生进行探究,最后联系现实,进行拓展。

  本课的课时安排为1课时。

  【学习过程】

  一、预习案

    (一)读课文,利用字典等工具梳理字词,初步感知本词。

    (二)利用网络等资源搜集本词的写作背景,了解毛泽东同志的生平事迹。

  二、课堂案

  (一)新课导入(3分钟)

    复习导入:由作者诗人政治家的身份作为切入点,通过对初中阶段学习过的《沁园春雪》的温习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二)明确目标(2分钟)

  (多媒体课件展示)

    明确:熟悉字音(生字:舸gě遒qiú稠chóu遏è);

    理解词义(生词:寥阔、挥斥方遒,中流);

    把握韵脚,读出韵味(韵脚:秋、头、透、流、由、浮、游、稠、遒、侯、否、舟)。

    2.学生展示搜集的相关背景资料,教师总结。

    明确:这首词作于1925年。

  当时革命运动正蓬勃发展。

  同时,国共两党的统一战线已经确立,国民革命政府已在广州正如灶式成立。

  这年深秋,毛泽东去广州主持农民运动讲习所,在长沙停留期间,重游橘子洲,写下了这首词。

  (四)整体感知(5分钟)

    听范读,归纳概括本词的主要内容。

  用设疑的方式让学生思考:词的上下片主要写什么?

    明确:这首词上片描绘了一幅多姿多彩、生机勃勃的湘江寒秋图,并即景抒情,提出了“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问题。

  下片回忆了往昔的峥嵘岁月,表现了诗人和战友们为了改造旧中国英勇无畏的革命精神和壮志豪情。

  形象含蓄地给出了“谁主沉浮”的答案——主宰国家命运的,是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统治者、敢于改造旧世界的青年革命者。

  (五)品情悟境(8分钟)

    (1)学生读上片,找出描绘意象的语句,试着用自己的语言口述这些意象的内容并体会本词极富表现力的语言。

    明确:上片写远山、近水、飞鹰、游鱼,描绘出一幅缤纷绚烂的湘江秋景图,远眺岳麓山一带群峰,枫林美景尽收眼底,一个“红遍”,一个“尽染”,泼墨淋淳,气韵酬畅。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点明了时间、地点和特定的环境。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竟自由。

  ”一个“看”字总领七句。

  这几句,诗人描绘了在橘子洲头所见到的一幅色彩绚丽的秋景图,远近相间、动静结合、对照鲜明,为下面的抒情提供了背景、烘托了气氛。

    “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这一问道出了诗人的雄心壮志,表现了他的博大胸怀。

    (2)学生读下阕,找出表露青年毛泽东博大胸怀和革命壮志的语句,口述内容,试着谈谈自己的感受并体会语言的表现力。

  学生讨论,明确:

    青年毛泽东的胸怀和壮志主要体现在“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一句,握野表露出作者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军阀的博大胸怀和勇气。

    “携来百侣曾游。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橘子洲曾是诗人与众多革命同志聚会的地方,旧地重游,自然引起诗人对往昔生活的回忆。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一个“恰”字,总领七句。

  这几句形象地概括了早期革命者雄姿英发的`战斗风貌和豪迈气概。

    “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表露出激流勇进,意气风发的革命壮志。这里以设问结尾,实际上是对“谁主沉浮”的巧妙回答。

  (六)分组探究(10分钟)

    读课文,然后体会诗人的思路,探究诗中景与情的关系。分小组讨论、交流。

  明确:上片:写景——抒情(问)

  下片:叙事——言志(答)

    上片先写湘江秋景,由景生情,情景交融,发出“谁主沉浮”的疑问;下片通过回忆形象的概括了革命青年的战斗风貌和豪迈气概,艺术地回答了谁主沉浮的问题。

  (七)拓展延伸(5分钟)

    联系当代中学生的学习生活,请同学们思考:我们该树立什么样的理想?组织学生课堂讨论。

    明确:努力学习,将来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发光发热。

  (八)课堂小结(5分钟)

  (学生反思学习本课的收获,教师对本课的学习内容加以总结)

    这首词通过对长沙秋景的描绘和对青年时代革命斗争生活的回忆,抒写了革命青年对国家命运的感慨和以天下为己任的壮志豪情。我们也应该努力学习,既要考虑自己的前途,也要考虑国家的前途。

  附:

  板书设计:

  沁园春长沙

  毛泽东

  上片:湘江寒秋图写景——抒情(问)

  (远山、近水、飞鹰、游鱼)

  下片:峥嵘岁月图叙事——言志(答)

  三、巩固案

    1.背诵本词。

    2.将本词与《沁园春雪》相比较,任选角度,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赏析。

    3.课外欣赏毛泽东的诗词与书法作品,并与同学交流心得。

  【教学反思】

    我在对文本的研读过程中,基本上能把握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我对于教学目标的设计业能够符合三维目标的要求,在教法和学法的运用上也充分尊重的学生主体性,整堂课围绕学生的自主学习来展开,努力促成学生的精彩生成。在这次备课的过程中,我也充分认识到了备课的重要性,只有精心准备的课堂才是精彩的课堂。

高一语文课文《沁园春·长沙》教学设计|高一语文必背课文

    《沁园春·长沙》一词以反帝反封建作为创作主题,是毛泽东所写的著名诗词,下面是我给大家带来的高一语文课文《沁园春·长沙》教学设计,希望对你有帮助。

  高一语文《沁园春·长沙》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一、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语言,体会壮阔深沉的意境,感受抒情主人公的形象,培养诗词鉴赏能力。

    二、背诵全词。

  教学设想

    一、教时:1课时。

    二、重点与难点:诗词欣赏与评价。

    三、学法指导:诵读入境,欣赏诗意;联想比较,鉴赏评价。

  四、教具准备:

  1.投影片

    2.录音带:范读带、配乐带。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新课

    中国是一个诗歌的国度。

  谈起中国诗歌传统,人们总是喜欢把诗经楚辞汉赋相提,唐诗宋词元曲并论。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20世纪的中国又造就了一位“前不见古人,后不见码型念来者”,独领一代风骚的大诗人——毛泽东。

    毛泽东用古典诗词形式写现代精神。

  他的诗词,记录了他革命人生的心路历程,反映了中国革命各个时期的现实生活,是一部中国革命的英雄史诗。

  他生前同意并公开发表的诗词有39首,其中,以“沁园春”为词牌的长调(91字以上)只有两首。

  初中我们学习了《雪》,今天我们要欣赏的是《长沙》。

  长沙是毛泽东革命人生的起点,让我们追寻伟人的闪光足迹,走进伟人的崇高心灵。

  二、诵读鉴赏

  1、整体感知,熟悉内容

  ①听范读正音:舸、寥廓、峥嵘、稠、遒、遏

  ②生齐读,熟悉内容

  2、感受形象,理清思路

    《长沙》是一首记游之作,它的突出特点是塑造了抒情主人公“我”的形象。读这首词就要从整体感受抒情形象入手,理清思路。

    ①默读圈点,找出塑造“我”的形象的关键词。

  明确:立、看、怅、问、携、忆、记

  ②理清思路:(见预习提示)

  明确:上阕写眼前景物和心中所迟困思;

    下阕追忆往事,表现青年时代的精神和理想,暗答了上阕的提问。

  ③初步概括形象特征:(外观其行,内察其心)

    明确:独立深思,忆旧言志。

    ④自由朗读,试行背诵。(记关键词顺着思路背)

    检查背诵,若不能背,说明原因可能是没有进入意境;若能背,指出还要深入体会,具体把握情感特征。

  3、鉴赏评价

    理清了思路,初步感受了抒情主人公的形象后,我们还要深入体会,具体把握情感特征。

  ①联想设疑,制造悬念:

    前3句的正常语序为——寒秋,(诗人)独立(于)橘子洲头,(望)湘江北去。

  诗歌语言常用变序,这里将“独立”置前,增强了表现力。

  它用一个“特写”镜头把人物从景中推出,凸现出抒情主人公卓然而立的形象,更激发读者生发种种想象与联想:。

    孤独的诗人最见个性。李白“独坐敬亭山”闲适,柳宗元“独钓寒江雪”隐逸,晏殊“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超脱,那么诗人“独立”橘子洲头,又要表达怎样的情思呢?

    在“寒秋”的氛围中,联系“长沙”、“湘江”,我们会想见屈原“哀秋冬之绪风”,宋玉“悲哉秋之为气”,杜甫“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杜审言“独怜京国人南窜,不似湘江水北流”。湘江北去,诗人南下——广州接办农民运动讲习所(参见P171注释①租团背景说明),是不是也要抒悲秋之情呢?

  ②了解抒情方式,体会深情

    要深入体会抒情主人公的情感特征,我们有必要了解诗词的抒情方式常识。

  (参见练习三提示:抒情诗词有的直抒激情,有的通过写景、状物、记事、写人来抒发感情。

  )就《长沙》的内容而言,有借景抒情,有直抒胸臆,有怀人忆事抒情。

    明确:上阕“看”统领的7句是借景抒情,“怅”、“问”是触景生情,直抒胸臆;下阕的“携”、“忆”、“记”表明是怀人忆事抒情。

  A.“看”统领的借景抒情

  写到哪些景物?

    明确:山、林、江、舸、鹰、鱼:万类。

  体会到怎样的意境?

  讨论提示:红叶、绿水、鸟飞鱼跃,这些景物单独看上去也很平常,我们可以联想到一些诗文名句:

  霜叶红于二月花(杜牧《山行》)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吴均《与朱元思书》)

    海阔凭鱼跃,天空任鸟飞。

  (从唐僧玄览诗中化出的名句,见初中课文《鸟飞鱼跃的联想》)但诗人眼中之景,意象密集,组合有序,或远或近,或高或低,有分有总。

  并从数量(万、百)、范围(遍、漫),色彩浓度(尽染、碧透),运动力度(争、击、竞)等方面突出景物特征。

    明确: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个自由开放的空间,是一幅色彩瑰丽的图画,晚秋静穆的伟大中律动着勃勃的生机,扫尽千古悲秋之气。

  从这壮阔的深秋意境中,我们感受到诗人怎样的情感态度呢?

  提示:假如是一个消极悲观的诗人,面对同样的景物,可能是这样的感叹:

  山如人意懒,石似我心空;

  水流无情,逝者如斯;

  黄叶飘零,生命终结;

  苍鹰孤独地盘旋,小鱼无力地漂游;

    不是万类竞自由,而是树倒猢狲散,飞鸟各投林。

    明确:对比中,我们可以看出,诗人在对大自然中万类生物的激情关注中融入了自己对人生的积极追求,对家国命运的由衷关怀。

    朗读提示:要想象画面,进入意境,读出关注热爱的积极情感。

  B、“怅”、“问”直抒胸臆

    诗人立而观景,借景抒情,蓄积的情感终于爆发为直白的发问,升华为哲理的思索。这时候,站在我们面前的已不是一般的游人,也不是普通的诗人,而是一个关怀天下的哲人。

    朗读提示:要读出深思。

  C、“携”、“忆”、“记”怀人忆事

  深沉的思索自然唤起了诗人对年青时的革命同志和革命活动的思念和追忆,那是怎样的人和事呢?

  放投影片,补充事实,印证词意:

    1911年,18岁的毛泽东来到长沙,开始了他在此地长达13年之久的求学和革命斗争生活。

  a.1913-1918年,他在湖南一师读书,常和同学在橘子洲一带游览游泳;

  b.1918年4月,与何叔衡创立了以改造中国和世界为奋斗目标的新民学会;

    五四时期,主编《湘江评论》,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论文,引起了全国进步思想界的重视。

  c.1915年9月,诗人印发反袁称帝的小册子;

    1919年底组织和领导湖南驱逐军阀张敬尧的运动。

    这首词用诗的语言形象地概括了那段往事。

    讨论:“携”、“侣”“同学”表明人物关系亲密团结。

    “峥嵘”、“稠”表明时代特点,艰难时世反衬人物的奋发有为。

    “恰”引起的铺叙表明人物的气质禀赋、精神状态和战斗行动。

    “粪土”形象不美,表现对军阀官僚的蔑视恰到好处。

    “中流击水”写尽豪情壮志,意味深长,令人联想到“中流砥柱”。

  从诗人对往事的追忆中,我们联想到怎样的形象呢?

    提示:想其人忆其事,我们看到的既非古代书生“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也非当代某些青年“我拿青春赌明天”。倒令我们想起顾宪成“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的情怀,更令我们想到鲁迅先生“我以我血荐轩辕”的誓言,周恩来“面壁十年图破壁”、“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崇高理想。

    明确:忆的是“同学”、“书生”,站在我们面前的分明是一群敢于向旧世界宣战的斗士。

    朗读提示:要读出情志。

  三、整合小结

    综观全词,造像写意,我们看到的是一个游人;借景抒情,我们看到的是一个诗人;深沉发问,我们看到的是一个哲人;怀人忆事,我们看到的是一群斗士。

    鉴赏方法:诵读入境,抓关键词句理清思路,整体把握形象;了解抒情方式,体会情感特征。

    依据朗读提示,朗读全词,读出感情。

  四、赏读结束

    放投影片毛泽东诗词手迹,听配乐朗诵带。

    请朗诵水平好的同学朗读全词,要求读出感情。

高一语文必修一《沁园春·长沙》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是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高一语文必修一《沁园春·长沙》教学设计,欢迎参考!

  高一语文必修一《沁园春·长沙》教学设计(篇一)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品味诗歌语言的表现力,体会诗的宏阔意境和抒情主人公的形象,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2、过程与方法:反复运用进而掌握朗读的方法,自由发挥想象并合作探究。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诗人开阔博大的心胸和以天下为己任的抱负,陶冶情操。

  教腊大学重难点

    1、重点:运用联想、想象体会并把握诗歌形象,理解诗的意境。

    2、难点:体会诗中所运用的情景关系并掌握一般诗歌的鉴赏方法。

  教学方法

  朗读法、联想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正式上课之前,我想先请同学们跟我来一次穿越,(多媒体播放抗战时期中国国内的片段,炮火连天,山河破碎;然后画面转入一座山顶,其下可见河流树木)请大家闭上眼睛想象,此刻你就站在山顶,秋日的天空段缺显得无比辽阔、高远,远处有一只雄鹰在展翅飞翔,漫山火红的树林,山下是滚滚而去的长河,河面千帆相竞……而你就站在山巅,你会有何感想?

    请学生畅谈,教师稍作评价并总结。

    现在我们回到课本,通过一首词,走进1925年的那个秋天,看看毛泽东在我们刚才所体验的情境中都看到、想到了什么,都生发出了怎样的感慨。

  这首词就叫《沁园春长沙》板书

  2、简要解轮燃竖题(可根据学生情况简化)

    词,因句式长短不齐,又叫长短句,最初被称为“曲词”或“曲子词”,是配音乐的,后来逐渐跟音乐分离,称为诗的一种别体,有人将它称为“诗余”。

    词有词牌,或称词调,词牌就是词的格式的名称,不同的词牌,其段数、句数、韵律,每句的字数、句式、声律,均有各自不同的规格。

  作者按照不同的规格去写,又叫做“填词”。

  词按字数多少,分小令、中调、长调。

  《沁园春》属于长调,分上下阙,也叫双调。

  本课的“沁园春”是词牌名,“长沙”是题目。

    沁园春:相传东汉明帝女儿沁水公主园,后来被外威窦宪仗势夺取,有人作诗咏其事,此词牌由此而得名。

  二、听读全诗

  1、布置思考题:①词中表现了哪些主要景物?其典型特征是什么?

  ②词塑造了一个什么样的主人公形象?

    2、播放配乐朗诵,注意字词读音,感受词中所抒情感。

    3、请学生读,注意节奏、停顿,控制语调、重音,其他学生评价,教师简要总结。

    4、师生齐读,进一步感受理解。

  5、回答思考问题:

  ①寒秋的湘江(碧绿清澈),山(多),林(红),舸(多),鹰鱼(有力)

    ②独立深思,忆旧言志,胸怀天地宇宙。

  三、鉴赏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起句)【湘江一去不复返的壮景,更易使人缅怀逝去的峥嵘岁月】

  1、点明时间——寒秋(指深秋),地点——橘子洲

    2、为增强词的表现力,语序被打乱(前三句正常语序应是——深秋,诗人独立于橘子洲头,望着湘江北去。)“独立”前置,就像用一个特写镜头把主人公从背景中推出,凸显出抒情主人公卓然而立的形象,并将读者的视野不断扩展。

    3、关于“独”。李白有“独坐敬亭山”的闲适,柳宗元的“独钓寒江雪”里有隐适,晏殊的“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是落寞中的超脱,而毛泽东的“独立寒秋”,表现的是一种卓然超群与大气无畏。

    4、关于“秋”。

  屈原“哀秋冬之绪风”,宋玉言“悲哉,秋之为气也”,杜甫更有“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古人笔下的秋景多是萧杀悲凉、清冷惨淡,而毛泽东笔下的秋景是怎么样的呢?看下文。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

  万类霜天竞自(铺叙)。

  1、一个“看”字引出一幅秋景图,沿着诗人的视野你看到了什么?能否尝试着概括一下其特征?

  (万)山——红(遍)

  (层)林——(尽)染

  (漫)江——碧(透)

  (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

  鱼——翔浅底

  万类——霜天竞自由

  要点:

    ①“万”写山之多,“遍”写红之广,“层”写林的层次之丰富,“尽”写红之透彻,“漫”写水之多,“百”写水之多,“击”透出猛、劲;“翔”突出轻、快,这远比用“飞”与“游”好得多。

  ②请用几个词组概括这幅秋景图【绚烂多姿,生机无限】

  ③作者在表现这幅图时有什么特点?

  a.意象密集,有山、水、江、舸、鹰、鱼,这些意象具有的共同特征:充满活力与生命力

    b.视野开阔,有远眺、近观、仰视、俯察,这是一个自由开放的空间。

    c.组合有序,山上、江中、天空、水底;表现有分有总,“看”领起,“万类”收束。

    d.用词极富表现力。(“万”“百”表现数量之多,“遍”“漫”突出范围之广,“尽染”“碧透”强调色彩之浓,“争”“击”“竞”体现竞争之烈)

    e.动静结合,对照鲜明,突出景物特征。

    可以看出,这幅图不是词人纵目所及,顺手涂抹而成,而是经过词人细致的艺术加工,宇宙万物在秋日生机勃勃的自由舒展,蓬勃生长。

  这种艺术加工必须融入词人的情感,才能使客观景物有机结合,富于诗意,而这幅生机无限的秋景图也使我们感受到词人对人生的积极追求,尽扫千古悲秋之气。

  这样这幅图就达到了情景交融。

  现在看到毛泽东笔下的秋景与古人的差异了吧?(毛泽东的有豪情在,是积极充满活力的,壮丽的)

  2、以“万类霜天竞自由”作结,是作者对自然特征、规律的认识和揭示,此时词人胸中已充溢了无限感慨,接下来,词人的心绪该奔向何处呢?

  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小结)

    1、“怅”这里表达的是由深思而引发的激昂慷慨的心绪。词人由上文的景自然生出无限心绪,终于冲口而出“谁主沉浮”这样的诘问,万类有大自然掌控,那人世呢?这大地上的人世间的一切,该由谁主宰?

    2、这里,词人由景及情,最终借景抒情,积蓄的情感终于以直白的发问爆发。这一问,让我们看到了一个胸怀天下的青年的豪情壮志,这一问,也拓宽了词的意境,使词有了深沉的哲理意味,这一问,还将词人的心绪拉到了另一幅画面,所以有承上启下的作用,那么到底开启了什么呢?

    我们下节课继续讲解。

  【第二课时】

    一、回忆上节课,上阕为我们描绘了一幅绚烂多姿、生机无限的秋景图,并即景抒情,发出了对家国命运主宰者的诘问。

    这一问题的答案你知道了吗?我们一起看词的下阕。

  二、赏析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与上阕“独立寒秋”形成对比,今游引起对往昔的回忆)

    1、“曾”“忆”表明词人在回忆,上阕中所表现的深沉思索很自然的唤起了词人对年青时的革命同志和革命活动的思念和追忆。

  2、略作背景介绍

    3、“忆”领起下文八句,回忆当年岁月。

    “峥嵘”“稠”:表明年代特点,时事艰难反衬人的奋发有为。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1、“恰”引起的是一段铺叙,表现了当年人物的气质禀赋,精神状态和战斗行动。

    “恰”“正”“方”:极写年华之美。

    “茂”“遒”:极写才情之美。

    “粪土”表明对军阀官僚的蔑视。

    2、这些句子怀人忆事,形象化了早期革命者雄姿英发的战斗风貌和豪迈气概。

    3、最后一句写尽豪情壮志,意味深长,令人联想到“中流砥柱”。词人以设问作答,照应上阕;主宰国家命运的是胸怀家国、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统治者,立志改造旧世界的革命青年;呼唤青年,发扬蓬勃的朝气,激流勇进,搏击风浪,做革命的中流砥柱。

  三、归纳总结

    上阕写景,宏阔的深秋意境,是壮景;下阕抒情,以天下为己任的伟大抱负,是豪情。

  四、作业布置

  1、背诵全词

    2、查资料阅读毛泽东的其他诗词,并写一篇200字左右的赏析短文。

高中语文《沁园春长沙》教案设计

    《沁园春·长沙》是近代诗人毛泽东所写的一首词。

  该词通过对长沙秋景的描绘和对青年时代革命斗争生活的回忆,抒写出革命青年对国家命运的感慨和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统治者,改造旧中国的豪情壮志。

  接下来是我为大家整理的高中语文《沁园春 长沙》教案设计,希望大家喜欢!。

  高中语文《沁园春 长沙》教案设计一

    课题?《沁园春.长沙》提交者单位?课时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三册第一单元第一课授课对象高二学生教学对象分析我的教学对象是刚刚进入高二的学生,对文学作品的认知已经有了一定的水平,但是在主动鉴赏、探究方面还是有很大的不足,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特别注意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热情,力求层层设问,或者由浅入深,化抽象为具体的探究文章的主题和细节。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进行学习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1、简单掌握诗歌作者及写作背景?

  2、领会诗歌抒情性的特点,把握诗歌的情感走向?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仔细探讨品味诗歌语言,把握其精练、准确的特点?

  2、反复朗读课文,直至熟练背诵?

  三、情感态度及价值观目标:?

  理颂含御解、体会诗人崇高的情怀及豪情壮志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1、教法:讲读法、引导法、拓展课堂内容

    2、学法:阅读法、讨论法、感悟法、写作强化法教学重难点重点:初步理解毛泽东这首词在意象选择上的特点及意义,从而把握词人的宽广胸怀和深沉的思绪。 以语言为依托,抓住关键词语,引导学生深入挖掘出这些词语的丰富含义

    2、难点:上下阙的景、情、志如何和谐地统一。教学准备准备多媒体 教学过程与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温故知新《沁园春·雪》的内容,教师有感情的朗读,学生朗读。师问:你今天重读这首词感受如何,以一句话表述。

  二整体感知

  1.明确本节课学习内容及学习目标

  板书课题

  板书:诵读、领会;品味、鉴赏

  1.?诵读

    生自读、生齐读,大家对某生的朗读作评析,看该如何准确把野岩握节奏和感情。

    老师范读或朗读较好的学生范读。

    2.视教师和学生情况,可采用就本词的内容、写法或理解有困难之处质疑,根据质疑,迅速梳理,组织学生讨论作答。或直接以任务驱动的方式,直接组织学生学习。

    ①?诗歌语言的跳跃性很大,为了表达的需要,语序往往倒装,而且常省略一些成分,就需要我们借助想象把诗意组合起来。

  看看开头三句“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怎样调整就更顺畅一些,请具体表述出来。

  (深秋时节,我独自站立在橘子洲头,望着湘江水向北滚滚流去。

  )。

  ②“看”这一领字,一直控制到哪里?这几句视角和写景顺序极有特色,以四人小组为单位讨论特色何在?(远眺,近观,仰视,俯察;先勾勒出群山、层林、江水、船只、雄鹰、游鱼……,然后染色“尽染”“碧透”色彩鲜艳丰富美丽,最后赋予动态“击”“翔”“竞”……)动词用得好,为什么好?作者笔下的秋景给我们的总体感觉是什么?(绚丽多彩、充满生机)

    ③联系我们曾经学过的马致远的小令《天净沙·秋思》、郁达夫的散文《故都的秋》笔下秋景,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差异?(作者对景物的选取,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于立益,同时也与作者的身份、性格、胸襟、气度、经历关系密切。

  毛泽东是叱咤风云的一代伟人,是胸怀大志的杰出政治家。

  他有博大的胸襟,崇高的风范,奋发向上永不消沉的乐观性格,所以他的诗词也不同凡响,充满豪情壮志。

  )。

    ④有同学说“上阙就是纯写景”,你也这样看吗?请结合课文具体分析?(宇宙万物给在秋天里生气勃勃地自由舒展、蓬勃生长,给人以积极向上的感觉。

  面对此景,诗人不由发出“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通过询问大自然的盛衰荣枯应由谁来主宰的问题,自然联想到人类社会。

  形象地写出了词人关注国家命运,写出了词人对当时革命形势的深切感受。

  写景中融入抒情,景中寓情。

  )。

  ⑤上阙提出“谁主沉浮”,下阙怎样回答的?(小组讨论明确)

    (“携来”两句,写出就在这橘子洲头,词人曾与许多战友聚会、老孙游览,度过了许多不平凡的岁月。

  自然从上阙的旧地独自重游,自然引起对往昔生活的回忆。

  “恰”统领中间7句,形象地概括出早期革命者雄姿英发的战斗风貌和豪迈气概。

  最后三句,以设问作结,形象含蓄的回答了“谁主沉浮”。

  主宰国家命运的,应是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统治者、改造旧世界的革命青年。

  蕴含着意气风发的豪迈之情,抒情中显露出主宰沉浮的凌云壮志。

  )。

    ⑥联系“时代背景资料”,突破难点,体会本词景、情、志如何和谐统一的。

    齐声诵读全词。

    所谓“意”是指诗人(创作主体)的思想感情,所谓“象”是指所写的客观物象(创作客体)。诗歌的意象就是把情感化为可以感知的形象符号,就是诗人的思想感情和客观景物的融合。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 设计意图

  高中语文《沁园春 长沙》教案设计二

  教学目标

  知识:

    1、了解词的一些体裁知识。

    2、品味关键词语,体悟词中描绘的意象,理解景中寓情、情中显志的特点。

    3、把握词作的情感脉络,感受毛泽东博大的情怀和革命的壮志。

    能力:培养学生读诗品诗的能力,进而能对诗歌做出正确的评价。

    情感:教育学生珍惜幸福,并树立以天下为己任的博大情怀和高尚的爱国精神。

  教学重点:

    1、让学生通过品味意象,进一步感悟词中阔大的意境。

    2、领会毛泽东主宰大地浮沉的宽广胸襟和无所畏惧的革命乐观精神。

  教学难点

    从意象角度了解《长沙》中湘江秋景的描写,把握词作形象性和抒情性,深刻体会“浪遏飞舟”的含义。

  教学步骤

  导语设计:

    古来有才学、有抱负之士,一旦登临送目,凭高览胜,必生万端感慨。

  日月的变迁,家园的忧患,人生的苦辛一齐涌上心头,奔赴笔端。

  曹操横槊赋诗“对酒当歌,人生几何”,以显英雄气概。

  杜甫吟唱“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以叹时运不济。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二十世纪的中国又造就了一个“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独领一代风骚的大诗人——毛泽东。

    作者青年时代与朋友诗词唱和,有对亲友的悼亡、送别之作。

  如:“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

  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

  ”革命战争年代和建设时期,虽戎马倥偬,日理万机,仍坚持写作,乐此不疲。

  其诗词继承并发扬了我国优秀文化传统,内容博大精深,艺术造诣极高,家喻户晓,广为流传,影响很大。

  他的《沁园春长沙》一词便以其境界的开阔、气势的恢弘令吟赏者叹为观止。

  让我们充满激情地追寻伟人的闪光足迹,走进伟人的崇高心灵。

    评论:“诗词外,经纶余事,泰山北斗。

  ”(郭沫若)“才华信美多娇,看千古词人共折腰。

  算黄州太守,犹输气概;稼轩居士,只解牢骚。

  更笑胡儿,纳兰容若,艳想浓情着意雕。

  君与我,要上天入地,把握今朝。

  ”(柳亚子)。

  二、解题

    1、写作背景:1911年,十八岁的毛泽东同志来到湖南省会长沙,开始了他在此地长达十三年之久的求学和革命斗争生活。

  自1913年至1918年,他在省立第一师范学校读书。

  1918年4月,与何叔衡等同志创立了以改造中国和世界为奋斗目标的新民学会。

  1919年起,他先后在长沙修业小学、第一师范附属小学等校任教。

  “五四”时期,他组织领导了长沙学生和市民的爱国运动,主编《湘江评论》,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论文,引起了全国进步思想界的重视。

  随后,又领导了驱逐湖南督军兼省长、皖系军阀张敬尧的斗争。

  1920年9月,他与何叔衡等同志建立了湖南共产主义小组。

  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诞生后,又组建了中共湘区委并任书记。

  1923年4月,他离开长沙,赴上海、广州等地继续从事革命工作。

  1925年春,他回湖南老家指导农民运动。

  同年秋,自韶山赴广州接办农民运动讲习所,途经长沙,游橘子洲、岳麓山,追怀1911至1923年间在长沙的求学生活和革命斗争经历,因有此作。

  本篇首次公开发表于《诗刊》1957年1月号。

    2、讲解词的基本常识。

    词,是我国传统诗歌中的一种特殊体裁,起源于隋唐之际,大盛于宋,以后作者仍代不乏人。

  它原本是配合燕乐(兴起于隋唐,由汉族音乐、少数民族音乐与外来音乐融合而成,随着金元北曲的盛行而衰亡。

  燕,同“宴”,因常用于会,故名)曲调的歌辞,在发展过程中渐与音乐分离,成为纯粹的文学样式。

  词牌,最初是特定的词乐曲调的名称,后来成为特定的词体格式的标目。

  某些词牌的命名,与创始之作的内容有关联,但后人倚声或依谱继作,则不一定受此限制,可以赋词牌本意,也可以撇开词牌本意自由发挥(为了说明词作的主题或内容,有时作者在词牌下自拟标题或加写小序)。

  毛泽东同志的词,皆属后者。

    教师补充:《沁园春》(词牌名。

  沁园,东汉明帝女沁水公主的园林。

  窦宪仗势夺取沁水公主的园林,后人作诗以咏其事,此调因此而得名。

  又名《寿星明》、《洞庭春色》等。

  双调,平韵114字,上阕13句,四平韵,下阕12句)。

  本篇押用一部平韵,韵脚分别为“秋”、“头”、“流”、“由”、“浮”、“游”、“稠”、“遒”、“侯”、“舟”。

  按律,首句不必入韵,“秋”字盖添叶。

    介绍几个词牌名:蝶恋花(因梁简文帝诗有“翻阶蛱蝶恋花情”句,故名。

  初名《鹊踏枝》,又名《凤栖梧》、《一箩金》、《黄金缕》、《卷珠帘》等。

  双调六十字),如梦令(原名《忆仙姿》,相传为后唐庄宗自制曲,中有“如梦,如梦,和泪出门相送”句,苏轼改今名。

  又名《宴桃源》等。

  单调33字,仄韵。

  其复加一叠为双调者名《如意令》),浣溪沙(唐教坊曲名,后用为词牌。

  一作《浣溪纱》,又名《小庭花》等。

  双调42字,平韵。

  南唐李煜有仄韵之作。

  又宋周邦彦曾作《浣溪沙慢》,双调,仄韵)。

    3、简单介绍意象、意境名词概念。

    “意象”是我国古典美学中的一个术语,它包括“意”和“象”两方面的内容。

  “意”指的是创作主体的思想感情,“象”指的是作为创作客体的客观物象。

  诗歌的意象就是诗人的思想感情与客观物象的融合。

  而意境则是诗人通过种.种意象的创造和组合所构成的一种充满诗意的艺术境界。

  (“折柳”“折梅”表示送别、离愁别绪;“斜阳”表日暮,含凄惨之感;“残月”表示不圆满,孤独忧愁的心情;“落叶”表示悲秋,含有悲苦之意;“秋风”表示萧瑟冷落;“兰草”表高洁、友谊;“归雁”表思乡之情,游子思念故乡;“短笛”表送别思乡,寄寓思念之情;梅花表凌雪傲霜,坚强之意)诗离不开意象构成的意境,有的诗由有一个主题意象展开联想。

  有的诗围绕一个中心由多个意象展开联想,比如《沁园春·长沙》。

  本诗不仅内容丰富,而且气势磅礴,画面壮阔,意象壮美,意境高远。

  三、整体感知,诵读鉴赏

    1.圈出塑造了主人公“我”的形象的关键词。

    明确:立、看、怅、问、忆、记。领字:看、忆。

  2.在内容上,上片和下片各有什么侧重?

    明确:上片侧重写眼前之景,下片侧重法追忆往事,表现作者青年时代的精神和理想。

  3.通过哪些典型意象的创造和组合,构成了哪些诗意的境界或哪几幅画面?

    明确:独立寒秋图、湘江秋景图、峥嵘岁月图、中流击水图。

  四、分析课文

  1.上阕重在描景:

    着重引导学生分析其中的感情:景是热烈的,情是低沉的豪情,胸怀是广阔的。(以乐景写豪情)具体分析如下:

  独立寒秋图独立寒秋橘子洲头

  远眺:万山红遍

  层林尽染静问:

  湘江秋景图近景:漫江碧透谁主沉浮

  百舸争流景中寓情

  仰视:鹰击长空动情中显志

  俯瞰:鱼翔浅底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点明了时间、地点和特定环境。

  抒情主人公在深秋时节,独自一人伫立在橘子洲头,望着湘江水向北奔流不息。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一个“看”字,总领七句。

  远望群山,重重叠叠的树木遍染红色。

  近看湘江,满江秋水碧绿澄澈,船只争相行驶。

  仰望天空,雄鹰有力地翱翔。

  俯视水中,鱼儿欢快地畅游。

  宇宙万物都在这秋天里生气勃勃地自由舒展。

  一个“竞”字写出了秋天里自由舒展,蓬勃生长的宇宙万物的热烈和活泼,赋予秋景以旺盛的生命力。

  这几句,诗人从山上、江面、天空、水底选择了几种典型的景物,描绘了在橘子洲头所见到的一幅色彩绚丽的秋景图,远近相间、动静结合、对照鲜明,为下面的抒情提供了背景、烘托了气氛。

    “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面对这一派生机勃勃的大千世界,诗人怎么会不思绪万千?不禁发问:广阔无垠的大地呀,谁才是主宰你消长兴衰命运的真正主人呢?这一问道出了诗人的雄心壮志,表现了他的博大胸怀。

  2.下阕重在抒情:

  书生意气挥斥方遒答:

  峥嵘岁月图指点江山激扬文字同学

  中流击水图中流击水浪遏飞舟少年

    意象——同学少年(1911年到25年,长沙学习,工作,革命活动)怎样的少年?概括:风华正茂,意气风发,才华横溢,激情奔放,慷慨激昂,敢说敢做(从三方面写中心意象:精神风貌,活动,志趣)。

    “携来百侣曾游。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橘子洲曾是诗人与众多革命同志聚会的地方,它见证了许多不平凡的岁月。

  旧地重游,自然引起诗人对往昔生活的回忆。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一个“恰”字,总领七句,形象地概括了早期革命者雄姿英发的战斗风貌和豪迈气概。

  正值青春年少的同学们,意气风发,才华横溢,激情奔放,敢说敢做,革命斗志十分旺盛。

  面对祖国大好河山,指点评论,经常在一起讨论国家大事,写出激浊扬清的文章,把主宰一方的军阀统治者看得如粪土一般。

  “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还记得吗?当年我们一同到江心游泳,尽管风高浪急,连船只行进也很困难,但我们这些人却以同汹涌的急流拼搏为乐。

  这里采用象征手法,以设问结尾,实际上是对“谁主沉浮”的巧妙回答。

  谁?我们,我们这些“粪土当年万户侯”的少年。

  “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诗人不仅限于抒发同学少年的无畏激情,还赋予他们以高度的爱国爱民的热忱,使人读后仿佛听到一颗赤子之心在怦怦跳动,从而感受到一种伟大胸怀所反映出的崇高美。

  下阙写活了一群视天下事为己任,蔑视反动统治者,乘风破浪,鼓帆前进,立誓改造旧世界、振兴中华的革命青年。

  (朗诵注意豪迈之情,凌云之志的抒发)。

  补充注释:

    A、百舸:泛指众多的船只。

  汉·扬雄《方言》卷九:“南楚江湘,凡船大者谓之舸。

  ”争流:三国·魏·嵇康《琴赋》:“尔乃颠波奔突,狂赴争流。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卷上《言语》载晋顾恺之赞会稽山川之美曰:“千岩竞秀,万壑争流。

  ”本为群波竞逐而涌流,此处转以形容群舟争相行驶。

    B、鹰击长空:谓雄鹰展翅搏击长天,迅猛矫健。

  鹰击:宋·李昉等《太平御览》卷一四《天部》一四《霜》引《春秋感精符》:“季秋霜始降,鹰隼击。

  ”《汉书》卷二七《五行志》:“故立秋而鹰隼击。

  ”皆谓搏杀凡鸟。

    C、翔:本指鸟儿不扇动翅膀的飞行,此谓鱼儿悠然自得地轻缓游动。

  以上二句,可参看《诗·大雅·旱麓》:“鸢飞戾天,鱼跃于渊。

  ”?三国魏曹植《情诗》:“游鱼潜渌水,翔鸟薄天飞。

  ”。

    D、峥嵘岁月:南朝·宋·鲍照《舞鹤赋》:“岁峥嵘而愁暮。

  ”宋·陆游《十二月二十九日夜半雨雪作披衣起听》诗:“岁月惊峥嵘。

  ”皆为感叹流年之辞,毛泽东同志转用以指不平常的斗争岁月。

  峥嵘,本形容山势高峻,引申则有特殊义。

    E、中流:此指湘江江心。

  江河中央往往水深流急。

  击水:毛泽东批注道:“击水:游泳。

  那时初学,盛夏水涨,几死者数。

  一群人终于坚持,直到隆冬,犹在江中。

  当时有一篇诗,都忘记了,只记得两句: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

  ”《庄子·逍遥游》:“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

  ”。

  高中语文《沁园春 长沙》教案设计三

  《沁园春长沙》教案

  师:上课!

  生:老师好!

    师:同学们好!请坐!我叫唐浩,和你们学校的一位老师同姓、同名、同字,很好记,这节课由我和大家一起学习,希望能学得愉快。

    我们今天学习的是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板书)这是高中语文开篇第一课,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希望我们能以良好的状态,学的良好。今天这节课,我主要用追问式读书法,教会大家如何读这篇文字,就是在追问中学习知识,在朗读中体会感情,最终在理解的基础上会读这篇文字,下面我先追问——)

  《沁园春长沙》的体裁是什么?

  ——词!(板书)

  大家了解词的相关知识吗?初中是我们都学过,回忆一下,待会我找同学起来给大家温习温习,可以从概念、名称、特点、分类(板书)四个方面说一说,哪位同学先说一说“概念”?

  ——学生回答,教师补充:

  刚才这几位同学们讲的很好,很全面,也很准确,

    (1)释义:词是我国传统诗歌当中的一种特殊体裁,它原本是配乐的歌词,后来在发展的过程当中逐渐和音乐相分离,成为一种纯粹的文学样式。起源于隋唐之际,盛行于宋朝,随着金元北曲的盛行而衰亡。

    (2)名称:初起,人们称它为“曲子”“杂曲子”“曲子词”,后来也称作“乐府”(如《东坡乐府》)“长短句”(如《稼轩长短句》),“诗余”(如南宋何士信编的《草堂诗余》)等。这些称谓都是根据它的特点给他命名的,你比如“长短句”啊,“诗余”啊。

    (3)特点:每一首词都有一个词牌名,这个词牌名是这首词的曲调名称,起初的词牌,与词的内容有关系,后来乐曲失传,词牌和词的内容就并没有必然联系了。

  词牌就成了词的形式格律的标志。

  只起到规定了这首词的字数、句数和平仄声韵的作用了。

  (规定你填词必须按固定的词牌来填,一个词牌之下的所有的词都有固定的句数,每个句子的字数也是确定的,就是在押韵上也有固定的要求!)这首词的词牌就是“沁园春”,沁园相传是东汉明帝女儿沁水公主的园林,后来被外戚窦宪所夺,有人就作诗咏怀这个事,这个词牌就由此得名。

  但是,我们今天学习的这首词就与词牌的本意没什么关系了。

    当然也有个别的词人依附于词牌的本意填词的。

    有的词在词牌的下面还有词题和小序,它与词的内容就关系密切,你像毛泽东的《卜算子》下有标题“咏梅”,又有“小序”,“读陆游咏梅词,反其意而用之”,用来进一步说明写作意图。还有我们这首词的词题是“长沙”,就表明这首词所写的内容就是词人在长沙时的所见所感。

  分类:①词根据它的长短字数可分为小令、中调和长调,一般认为:58字以内为小令,59—90字为中调,91字以上为长调;

  ②词从片数也有单调、双调、三叠、四叠之分;

    ②词从风格上也有婉约和豪放之别:婉约派的代表作家有李清照、晏殊、李煜,今后我们还将学到柳永、姜夔、周邦彦等,豪放派的代表作家有苏轼、辛弃疾等。

  ——我们这首词从长短来看是小令,中调,还是长调?

  (上阙13句56字,押四平韵(头、流、由、浮)

  下阙12句58字,押五平韵(游、稠、遒、侯、舟)

  属长调

  ——从片数上看是双调,上下两片

    ——从风格来看,是婉约还是豪放的呢?学习之后才能知道。虽然有的同学已经知道呵呵。

    师:好,下面我们就正式来学习这首词。

  刚才已经讲了:今天这节课,主要用追问式读书法,教会大家会读这首词。

  那么下面开始读诗,第一遍:。

  一读读准音知节奏(板书)

    我们都知道词最初是配乐朗诵的,所以学习词绝对不可以不朗读,我们千万不要以为我们只能够通过逐字逐句的分析才能够理解一首词的内涵,实际上很多时候我们都可以用我们的声音把我们所理解到的内容传达出来,所以我说,我听大家读诗读词就知道大家对这首词理解的怎么样。

    因为这首词同学们已熟悉了,借助工具书先自由读,再私下交流的这个环节就简略过去了,我现在直接请一位同朗读,根据他读的具体情况,再针对性的做以处理和强调。

    哪位同学愿意给大家读一读?其他同学注意他的读音和节奏。

    生:读课文。

  。

  。

  。

  。

  。

  师:音读的准吧?有没有读的不当的地方?不过有两个个字音我还要强调一下:

  (1)沁园春()

  (2)百舸争流

  (3峥嵘岁月()

  (4)怅寥廓()

  (5)挥斥方遒()

  (6)浪遏飞舟(

  节奏把握的也还算准确,

    讲到节奏,在这里强调两个注意事项,第一个要注意语法上的停顿,不能把词读破了。古人读书是吟诵,,有腔有调,不管意义结构,只按音节自然去读;而今人读书要求注意语法上的停顿,不能把词读破了。

  师:如“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应该这样读“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我们不能读成“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因为“问苍茫大地”是动宾结构,“谁主沉浮?”是主谓结构的,动宾结构的要先把动词和宾语划开读,主谓要先把主语和谓语本划开读,如果你觉得后面部分很长,不好表达感情的话,也可以根据语法结构再化成若干小节来读,如“谁主沉浮?”的谓语部分是动宾结构,也可以读成“谁/主/沉浮?”

    再比如:“鹰击长空,鱼翔浅底”这两句,不能读成“鹰击/长空,鱼翔/浅底”。这是纯音节的读法,因为他是个主谓句,首先应该主谓分开来读“鹰/击长空,鱼/翔浅底”,如果觉得谓语部分不容易表达感情,你可以再分,把谓语的动宾结构再划开:“鹰/击/长空,鱼/翔/浅底”

    这是第一个注意事项。

    第二个注意事项是注意领字的停顿。比如上片的“看”和下片的“恰”都要稍作停顿,以突出领字的作用。

  知道了吗?有没有不太明确的地方,提出来,我们一起解决?

    生:自己感受,提问,先找学生试读一阕,再统一订正。

  师:只是读准音,通节奏,不算会读诗词,我们接下来还要继续读——

    二读通文意,悟感情(板书)。就是在研读课文基础上,深悟感情,然后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才能把文章读的更准确一些。

    下面我又要追问了。

  ——这首词分上下两阙,上阕写景,下阕写人,上阕写的是什么时候的景啊?(书中的原词是哪个?)

  秋景(寒秋之景)

  ——“寒秋”是秋天的哪个阶段?

  最后的阶段,已近寒冬

    ——在同学们的心中“寒秋之景”一般都是什么样的?用一些词语来概括一下。

    萧瑟、肃杀、破败。

  。

  。

  。

  (可描述)。

  ——能想起描写秋景的相关诗句吗?

  生描述:

    ①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马致远)。

    ②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曹操《观沧海》)

    ③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张继《枫桥夜泊》)

    ④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忘记天涯路。(晏殊《蝶恋花》)

    还有:“风急天高猿啸哀”“秋风秋雨愁煞人”等等。

    ——这些词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充满哀伤的悲秋情调。

  我们这首词也是描写秋景的词,而且还是寒秋之景,我们刚才读过了,你觉得这首词有哀伤的悲秋情调了吗?

  ——生读:没有!

  师:没有,那它是什么情调呢?

    一起看看这“寒秋之景”的七句。

  ——这七句写了哪些景物?(山、林、江、舸、鹰、鱼、万类霜天)

  这些景物有静景,有动景,我们区分来看,哪几句是静景,哪几句是动景啊?

  静景:万山红遍

  层林尽染

  漫江碧透

  动景: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

  鱼翔浅底

  万类霜天竞自由

  静景我们分析的时候,重点分析句子当中形容词、副词、数词等修饰的成分的词

  动景中重点分析动词,

  先看静景——

  形容词:万、层、漫——范围广

  红、碧、白——色彩绚

  副词:遍、尽、透——程度深

  根据我们简单的分析,静景给我们什么感受?

  ——赏心悦目,充满勃勃生机的!

  再看动景——主要是看动词(有哪几个动词?)

  动词:争(千帆竞发的热闹场面)、

  击(展翅奋发、强劲有力之状)、

高一语文《沁园春 长沙》教案

  高一语文《沁园春长沙》教案

  一、导入课文

    上课前我先作个调查:喜欢读小说的请举手……多得很;喜欢读诗歌的请举手……少得可怜。

  很多同学不喜欢读诗歌,哪埋其实诗歌是最古老的文学样式,也是很高雅的文学样式,有“文学之母”“语言的钻石”之美称。

  美学家朱光潜先生说“要养成纯正的文学趣味,最好是从读诗入手,能欣赏诗,自然能欣赏小说、戏剧及其他种类的文学。

  ”希望同学今后能多读一点诗歌,培养自己的“纯正的文学趣味”。

  特别是古典诗词,更是我们民族文化的瑰宝,很耐咀嚼。

    毛主席是一位古典诗词的爱好者,他的一生,不仅是在临窗伏案时,就是在戎马倥偬之间也不断地默诵吟咏,写诗填词。

  许多长篇叙事诗泱泱大国的文化甘露,浸润、哺育了毛泽东这位诗风雄奇的伟大诗人。

  著名诗人臧克家说“毛泽东诗词是伟大的篇章”。

  二、整体感知

  师:同学们是喜欢老师范读,还是自己齐读一遍?

    生:老师范读。(老师读)

  三、明确学习目标

  师:这首词我们重在“诵读、领会、品味、鉴赏”(板书)

  四、学习全词

    师:这首词写于1925年,当时毛泽东32岁,正是风华正茂的年代。

  下面请一位同凯缓枣学读注(1)——这是这首词的背景。

  开头三句……诗歌的盯拆语言跳跃性很大,语序往往倒装,而且有些成分省略了,要靠想象把诗意串合起来。

  哪个同学按调整好正常语序,把三句有大意说一下?。

    生:在深秋时节,毛泽东独立于橘子洲头,看着湘江小滚滚北。

  师:“独立”能否改为“站立”、“直立”?

    生:不行。“独立”不仅表明一个人,而且显示了诗人砥柱中流的气慨。

    师:对,联系当时的背景,军阀赵恒惕正在通缉毛泽东。

  诗人身处险境却能“独立寒秋”,坦荡从容。

  唐朝柳宗元有一首《江雪》的绝句,谁还记得?。

    生:“千山……,万……,孤……,独……。”

    师:背得很好。

  这是柳宗元政治改革失败逅被贬永州,身处逆境写的一首诗,表达了诗人与恶势力决不妥协的心志。

  柳宗元是“独钓寒江”,毛泽东是独立寒秋,境相似,但封建士大夫与革命家的胸怀是不可同日而语的。

  一个“看”字,一直控制到哪里?。

    生:万类霜天竞自由。

    师:对,一共七句,这在古诗词中叫“一字领起”,俗称“领字”一般上下阙各一个。初中阶段学过的《沁园春?雪》上阕的领字是哪个?

    生:望。

    师:对。

  也是控制七句直到“欲与天公试比高”。

  这里诗人都看到哪些秋景?我请一位朗诵水平高的同学来读一下。

  (生1读“看万山红遍……万类霜天竞自由”7句)

  师:哪位同学能读得更好一些?

  (生2再读)

    师:个别地方处理得还不够理想。

  “看”是领字,要稍顿,以下几句要读得抑扬顿挫,充满兴奋喜悦之情,最后一句“万类霜天竞自由”是哲理概括,要有彻悟、慨叹之情(师范读此7句)。

  现在大家再齐读一下这7句(生齐读)。

  这几句视角变化和写景顺序极有特色。

  前两句“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诗人是怎样看的?。

    生:放眼望去。

    师:对,是“远眺”,你能摹仿一下吗?(生摹仿)这写得是“远景”。接下来两句“漫江碧透,百舸争流”,诗人的视线又怎样?

    生:收回来。

    师:这是“近视”,你再摹仿一下。

  (生摹仿)这写的是“近景”。

  “鹰击长空”怎样看?写的什么景?。

    生:“仰视”,写的是“高景”。(生摹仿)

  师:“鱼翔浅底”怎样看?写的什么景?

    生:“俯察”,写的是“低景”。(生摹仿)

    师:真是“远近高低各不同”啊!现在请同学们设身处地,体会诗人独立橘子洲头,饱览大好秋色时的情景,把观赏这些秋景时的神情、动作连起来表演一下。咱们班谁的表演能力最强?(生上台演示)毛主席的“手”该怎样放?是倒背好,还是插腰好?

    生:插腰。

  师:“视角“的转换是快点好,还是慢点好?

    生:慢点好。

    师:对。

  是兴味盎然地品味观赏,而不是急匆匆地走马观花。

  你刚才视角转换得就太快了点。

  现在我读着这几句,你再来表演一遍好吗?(生演示)神态自然、从容多了,颇有点伟人的气度。

  现在同学们展开想象,最好是闭目冥想,把诗人所描绘的秋景由文字变成形象的画面,在“大脑荧屏”上放映出来。

  雨果说:“想象是人类思维中最美丽的花朵。

  ”黑格尔说:“想象是最杰出的艺术本领。

  ”想象力是创造的核心与前提,世界各国都把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作为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近几年的高考作文特别是1999年的高考作文,更是突出考察学生的想象力。

  现在看谁的脑海中绽开的想象的花朵最美丽,谁具备这种最杰出的艺术本领。

  可分四步:第一步“勾勒形态”,将群山、层林、江水、船只、雄鹰、游鱼……的轮廓勾勒出来;第二步“染上色彩”,把黑白荧屏变为彩色荧屏,火红的枫林、蓝天碧水……看谁的脑海里的色彩更鲜艳,更丰富,更美丽;第三步“使画面动起来”,秋风送爽,吹动满山的枫叶,像熊熊燃烧的烈火,江水缓缓流淌,大小各式的船只争相竞发,雄鹰在蓝天翱翔,游鱼在清澈的水底自由轻快地嬉戏;第四步,“让画面更细致、逼真”,在脑海中来几个特写镜头,譬如船只耀眼的白帆,游鱼的细鳞,水底的沙石……同学在自己的“大脑荧屏”上看到了这一切了吗?嗅到秋的气息了吗?

    生:看到了,感觉到了,嗅到了。

    师:好。在这几句中,哪几个动词用得好?

    生:染、击、翔。

  师:“染”为什么好/

    生:用了拟人手法。

    师:对。其实古人早就用过“染”这个词,王实甫的《西厢记》中就有“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的名句,这漫山遍野像火一样的枫林,很容易使用权人联想起什么?

    生:让人联想起星火燎原的革命火炬。

    师:是的。

  革命形势蓬勃发展,“万山红遍”,大有燎原之势。

  “击”改“飞”可以吗?。

    生:不好。“击”能显示出雄鹰展翅奋飞、搏击天空的强劲有力,“飞”太一般了。

    师:说得好,这位同学的语言感悟力较强。“翔”改为“游”好像更准确一些,鱼儿怎能像鸟儿一样飞翔呢?

    生:“翔”写出了鱼儿在清澈见底、水天相映的水中游动得自由轻快,像在天空中飞翔一样。

    师:说得好。

  “浅底”并非真的水浅,而是清澈见底,显得水浅。

  你想,蓝天倒映在碧水中,看上去鱼儿像在天空中游动,在天空中游动不是很像飞翔吗?古人就有“秋水共长天一色”的名句。

  你们看,毛泽东用词是多么精妙,多么生动传神。

  据他身边的工作人员回忆:“毛主席写作时,常在屋里踱来踱去,时而凝眉沉思,时而昂首吟哦,时而坐下来写几句,又摇摇头,把纸揉成一团……次日清晨,工作人员发现纸篓里已装满了大半。

  ”毛主席这种苦心孤诣、语不惊人死不休的铸炼语言的精神,值不值得我们学习?。

    生:值得学习。

    师:最后一句“万类霜天竞自由”——由眼前景物一下扩展到世间万物,并作了哲理性升华。既然世间万物都在秋光中争着过自由自在的生活,在斗争中获得生存自由,那么做为万物之灵的人类,特别是被压迫被剥削的人民,不是更应该“竞”自由吗?这实际上是对被压迫人民的一种什么?

    生:号召和呼唤。

    师:对,如同说:饥寒交迫的奴隶要起来为生存的自由而斗争。同学们看,毛泽东笔下的秋景,给人的总体感觉是什么?

    生:绚丽多彩,生机盎然。

    师:是的,绚丽蓬勃,充满生机(板书)。

  古人写秋多怨秋、悲秋,把秋写得萧杀悲凉,清冷惨淡,什么“自古逢秋悲寂寥”“万里悲秋常做客”“秋风秋雨愁煞人”等等。

  我们高一学过的郁达夫的《故都的秋》也是写秋的什么特征?。

    生:清静悲凉。

    师:是的。

  那么毛泽东笔下的秋为何如此绚烂多彩、充满生机呢?为何如此与众不同呢?(生沉思)。

  这与一个人的什么有关?。

    生:与气度、胸襟、性格、身份有关。

  师:毛泽东最与众不同的是什么?他是一介普通书生吗?

    生:不是。他是叱咤风云的一代伟人,胸怀大志的杰出的政治家。

    师:是的,他有经天纬地之才,再造乾坤之志,他有博大的胸襟,崇高的风范,奋发向上的永不消沉的乐观性格,不同于那些多愁善感的纤弱笔文人,所以他的诗词也不同凡响,充满豪华情壮志。

  古人云:“诗的品评地意境的高下,而说明书境的高下又决定于人的品格的高下。

  ”最后诗人笔锋一转,出人意料地提出一个巨大而严肃的社会问题——“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诗人面对广阔的宇宙思绪万端,深沉地思索,禁不住向苍茫大地发问:谁来主你的荣衰沉浮?“主沉浮”是什么意思?。

    生:主国家的命运,掌握民族的前途。

    师:这是全诗的“诗眼”。

  这样上阙通过“写景提出”“谁主沉浮”(板书)的问题。

  下面齐读一遍上阙。

    师:上阙提出“谁主沉浮”下阙是怎样回答的呢?“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百侣”与上文的哪个词呼应?

  生:独立

    师:对,“橘子洲”是青年毛泽东与同学战友(……)常来浏览的旧地,风物景观非常熟悉。

  旧地重游,回忆往昔那不寻常岁月值得回忆的太多了。

  同学们初中阶段学过《沁园春?雪》,词牌相同——字数、句数也应相同。

  哪位同学能参照《长沙》的下阙格式,把《雪》的下阙背诵一下?(生背)《雪》下阙的领字是哪一个?。

  生:惜

    师:对,它领起七句,到“只识弯弓射大雕”。据此推断这首词下阙的领字是哪个?

  生:恰

    师:对。一直“领”到哪里?

  生:粪土当年万户侯

    师:也是七句,请一同学读这七句。(生读)

    师“恰”应稍顿一下,突出其领字作用。

  以下几句要读得激昂慷慨,充满自信,语速稍快。

  (师范读)(生齐读)“恰”——正值,同学们正值青春年华,风采才华旺盛勃发,革命青年们意气风发,正强劲有力,他们指点江山。

  江山指什么?。

  生:国家大事

    师:指点就是评点、关心;并且写出激励昂扬的文字,宣传真理,蔑视权贵,把大军阀、大官僚视若粪土。

  这几句是回忆往事来抒情(板书)用以“回答”(板书)“谁主沉浮”。

  可能有同学问:为什么这几句就能回答“谁主沉浮”呢?谁能解释?。

    生:这些青年有能力、有才华主宰国家命运。

    师:有道理。方才同学们背诵的《雪》时的“秦皇汉武,唐宗宋祖,成吉思汗”,都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人物,所谓马上打天下的人物,不什么诗人用一个“惜”字将他们全部否定了呢?

    生:因为他们“略输文采,稍逊风骚。”

    师:武功尚可,文治才华就差多了;成吉思汗更是“只识弯弓射大雕”的一个武夫,更不值一提,更谈不上风采。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这些人物都过去了,要数真正的能主沉浮的风流人物,还要看现在。

  “风流人物”指什么人?。

    生:能文能武的杰出人物、英雄豪杰。

    师:是的。那么现在的这首诗所列举的包括诗人在内的革命青年,都是些什么人物?

    生“风华正茂,书生意气——的才华,有能力,能文能武的风流人物。

    师:对,这样人不主沉浮,谁主沉浮?天不降大任于斯人,更与何人?所以说下阙通过抒情,巧妙地回答了“谁主沉浮”这一重大问题。可能有同学又要问:下阙为什么不直截了当地回答呢?如说“知识青年担当重任,仁人志士主宰沉浮”这样不是更明白易懂吗?(笑问)我这两句诗比毛泽东的诗怎样?

    生:诗味不浓,像口号不像诗。

    师:“稍逊风骚”是吗?诗歌宜形象,忌抽象。

  这也是一切艺术的共性,毛泽东曾说过“诗要用形象思维,不能象散文那样直说。

  ”我这两句诗就太白、太直。

  所以不像诗。

  最后三句“曾记否,到中注击水,浪遏飞舟?”多么大的气魄,这么大的气魄当然能主沉浮。

  毛泽东青年时代就有“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击水三千里”的鸿浩大志,革命气慨何其大!下阙抒发的感情是“慷慨激昂”(板书)。

    师:我们齐读一下全诗,要感情充沛,气势高昂。(生齐读)(若时间多,可分角色朗读:(领):起句,(男):万……,层……(女):漫……,百……(男)鹰……,鱼……(合)万……(领)怅……[下阙同]

    背诵全诗。

《沁园春·长沙》教学设计

  《沁园春·长沙》教学设计

    通过拓展阅读、写推荐词和阅读笔记等形式感悟诗人诗人博大的情怀和以天下为已任的历史责任感,培养生命故土情怀和积极健康的审美情趣。我为大家整理的《沁园春·长沙》教学设计资料,提供参考,欢迎阅读。

  一、教学指南

  (一)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课下注释、诵读和分析来品读诗歌的意象和语言,体会雄浑阔大的秋天意境,感受诗人豪迈的青春气息。

    2.通过比较阅读、类化学习来进一步理解毛泽东、“沁园春”和长沙,把握诗歌情景交融的手法(意象选取、词序排布、手法调度)和词作的基本体式。

    3.通过拓展阅读、写推荐词和阅读笔记等形式感悟诗人诗人博大的情怀和以天下为已任的历史责任感,培养生命故土情怀和积极健康的审美情趣。

  (二)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在吟诵与分析中学习诗词的意象和情景交融的写法,体味青春气息和革命豪情。

    教学难点:通过比较、拓展阅读学习诗词格律,领会诗歌意境,理解当时的历史情绪和时代情怀。

  (三)课时安排

    2课时。

  (四)学习建议

    青春是花样年华,也带有时代印记。

  不同文学体裁有各自的特点。

  诗歌运用意象抒情的手法很有特点。

  从语言、形象、情感等不同角度综合欣赏作品,把握时代脉搏、青春气息和写作技法,有助于语言的建构与运用、文化的积累与传承以及审美品位的提升。

    诗歌鉴赏一是要具相关知识支撑,二是在吟诵中品味,三是通过历史还原找到一些相关信息互相印证,这有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诗歌,更准确地走入作者的心灵世界。

  (五)课前研学

  5.1预习作业

    熟读课文,能准确流畅背诵;自学课下注释,初步完成单元相关练习。

    尽量借助搜索工具或其他途径获取与课文有关的作者、时代和文体信息。

  5.2阅读指导

    吟诵并注意诗词上下片的结构布局和虚实结合、情景交融、先景后事(人)的写法。在同类诗作中比较异同,发现特色。

  5.3写作准备

    学习推荐词和随笔的写法。

  5.4知识清单

    根据课下注释自学本课字词、文学常识(词),并可以关注“青春文学”(重点在中国现当代文学)的演变流畅和文学特点以及表现形式(如诗歌、戏剧、影视、音乐、绘画、工艺等,也可以是精神和商业文化方面)。

  二、过程设计

  【知识支架】

  1.1训练内容:品鉴诗歌

    1.2活动情境:背景——开学话青春。

  任务——阅读与推荐。

  分工——分类阅读、资源共享。

  1.3知识支架

    1.3.1词的文体知识、“沁园春”词牌知识与相关名家词作。

    1.3.2词的阅读知识。如意象,情景交融、虚实结合手法,一字领和过片知识历哪源等鉴赏词的基本方法。

    1.3.3长沙风物、相关诗词与时代背景。

  第1课时

  导语:名人笔下的诗意长沙

  昭君怨(豫章寄张定叟)

  宋:辛弃疾[1]

    长记潇湘秋晚,歌舞橘洲人散。走马月明中,折芙蓉。

    今日西山南浦,画栋珠帘云雨。风景不争多,奈愁何。

  长沙水陆洲

  明:叶子奇[2]

    长沙城西湘水流,客来城下系孤舟。隔江几树残杨柳,留与啼乌伴白头。

  橘洲晚霁

  明:陈洪谟[3]

    嘉树何年植,秋风万顷黄。寒沙频弄影,落日远浮光。

    锡贡珍堪拟,侯封富莫强。孔明亦贻后,肢态负郭只田桑。

  思考:这些诗人缓销笔下的长沙和橘子洲有什么共同的韵致和特点呢?

    这些诗歌不是透着文人的愁绪,就是满含书卷气,书写个人小天地的爱恨情仇,往往细腻有余而格局不够。这是由于诗词这种文体(甚至或某词牌子)限制所致,还是由于诗人的气度风韵、眼界格局或审美趣味决定的呢?这些复杂错综的情感在诗词的意象、语言、结构和技巧方面又有怎样的不同?

    下面,我们诵读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比较一下。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读毛泽东的秋意长沙,与前几位相较,视角不同,格调不同,气势不同,思想也不同。我们将从“品长沙诗味”“会意毛泽东”“了解‘沁园春’”“回眸正青春”等几个专题来领略青春的气息,聆听年轻的旋律,为高中语文学习破题。

  活动一、品长沙诗味(文本研读)

  从这些诗句你品读出了什么?

    1.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起句用倒装手法,突出“独立”与“寒秋”。

  这与既突出抒情人的主体地位,又与下片写往昔同学情谊呼应。

  “湘江北去”与作者要南下广东对照,突出“独”字。

  “橘子洲头”既是诗人的写景观察点,也是上下片景与事的地理起点,如全诗的定海神针,伏线千里,使上下片浑然一体。

    2.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如前所述,四字句为主而观察角度一句一变,既有景物的绚丽铺排又不失自由灵动的视角变化,远近、动静、点面结合,技巧上有夸张、移用、对偶,给人华丽、空阔、劲拔、灵动之感。

  整体的视野和格局也非常大气。

  本段先放后收,有放有收,从容不迫。

  3.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由景入情,抒发感慨,可谓水到渠成。

  而一味的总结又有些呆板,所以诗人借助疑问生发开去,意境更为辽阔深远,也自然过渡到下片。

  这里有疑惑,有探讨,有思考,有自信。

    4.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换头(过片),聚焦一个“稠”字,由景入事,古已有之,如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只是“稠”字化抽象为具体,又表达了浓郁的情感,完成虚实转换,一箭双雕。

    5.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本节还是四字句铺叙,“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与“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与“激扬文字”两两对仗,铿锵有力。

  “粪土当年万户侯”作一收束,“粪土”的活用是一个亮点,整饬中有变化。

  “万户侯”又有借古讽今之效力。

  6.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曾记否”由虚到实,由回忆到现实,回到全词之初。

  “中流击水,浪遏飞舟”,暗中用典,适度夸张,疑问的开放式结尾,情感更饱满,思想更深远,呼应开篇“独立”,与读者的互动更好。

  激越中有一丝惆怅,感情更丰满。

  【信息链接】

    毛泽东引导中国走上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

    毛泽东领导中国人民开辟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道路,开始了沿着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纪元。

    开创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新时代,开始了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艰辛而曲折的探索。

    奠定了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对保持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先进性和执政地位作了不懈的探索。

    奠定了新中国在国际上的大国地位,为开创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作了不懈的努力。[4]

    这是作为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的毛泽东。

  那么,作为诗人的毛泽东,在他的诗词中则有更多的情感流露,真诚而炽烈。

  两厢比照也很有意味。

  活动二、会意毛泽东(问题探究)

  1.豪放诗风从何道来?

  词的豪放风格从本文哪些地方可以体现出来?

  (1)分析意象

    明确:意象就是情感化了的物象。

  该诗上阕中寒江、霜天、万山、飞鹰、游鱼这些景物上可以看出具有豪放风格。

  选取这些意象。

  可见诗人对自然,对社会的乐观态度及壮志豪情,因为这些意象阔大、自由、有力;从下阕中的同学少年这个意象群可以看出他们自由阳光,以天下为已任,有改造旧社会创造新天地的战斗精神。

  (2)品味语词

  有人认为本诗的语言形象,且富有表现力,从哪里能看出呢?

    明确。

  一是动词。

  “染”,用拟人的手法,写出树色之浓;“争”,写出行之奋;“击”,写出雄鹰之健;“翔”,写出游鱼之乐。

    二是形容词。

  “红”写出树色的鲜艳颜色;“碧”写江水之色。

  红绿比对,动静相衬,视觉上极富冲击力。

    三是副词。“遍”“尽”写枫色之广;“漫”写江水之溢;“透”写江水之清。

    四是数量词。“万”写山峰之多;“层”写枫林层次;“百”写船只之多。

    对于古诗词的鉴赏,捕捉关键词分析很重要,而用词的技巧往往体现在动词、形容词、副词上。

  (3)分析语句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看”字领起,气势如虹。

  后面四字句铿锵有力,可以看出这是一派壮丽秋景。

  “万类”句总结点题,有力量。

    从“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可以这是一群气概豪迈、精力充沛的革命青年。

  (“2.豪放诗风从何道来?”部分参考了“薇薇的博客”)

  2.秋天的诗如何会有春意?

    毛泽东的诗歌素来以气势恢宏,华丽优美。那么是哪些因素造成的呢?

  (1)诗人的原因

    “毛泽东胸怀天下,生性好学,博闻强记,成为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承传者,和中华民族生存智慧的集大成者。

  他又能得时代风气之先,接受马列主义的西方先进思想文化,并使二者融会贯通,在中国的土地上生根、开花,长成参天大树。

  他情感丰富,精力旺盛,永不疲倦地寻求新知,探求真理,理性的思考结晶成为了开国定邦的思想体系,这就是毛泽东思想;情感的酝酿迸发铸成了横绝于世的瑰丽诗篇,这就是毛泽东诗词。

  经过半个多世纪的时光淘洗,毛泽东诗词中的上乘之作已然完成了一个经典化的过程,作为晶莹璀璨的浪花汇入了瑰丽壮阔的中华文化长河之中,并以其气势磅礴、想象浪漫、文辞华美三个鲜明的艺术特色傲立于中华诗词之林。

  ”[5]。

  (2)书法的侧影

    诗人既是革命家、思想家,也是诗人,书法独树一帜。

  清代文学家刘熙载在《艺概》中所言:“写字者,写志也。

  ”下面介绍一点相关内容。

    毛泽东始终对书法和诗词的研究孜孜以求,还把自己独特的精神气质融入到书法之中,从而逐步形成了具有自己独特神韵的书法艺术风格。

  在革命年代,他多次为部队题字,每次题字,点画如长枪大戟,运笔峻拔,势不可挡,而对将士和人民给予极大的鼓舞。

  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的书法风格向外柔内刚、柔以抒情的方向发展,呈现出淡雅之风,唤起人们的愉快、向上、平和之情,给人无限的美的享受。

  [6](《毛泽东:革命年代气势足运笔峻拔》)。

  (3)秋天的情愫

    秋天的诗句里确实有很多是悲怆的,秋天自古以来给予人们的印象就是万物凋零,绿叶枯黄,满地枯枝,满目颓败。

  以古代五行学说,“秋”属金,主刑杀。

  如杜甫的《登高》,欧阳修的《秋声赋》,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但也有反其道而行之的“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刘禹锡的《秋词二首·其一》)情感如何固然与季节景物有一定关系,还与作者当时心情、际遇和性格等有关。

  毛泽东有他豁达和乐观的一面,有革命激情和乐观主义。

  这与他广阔的视野密不可分,本诗也有表现。

提交信息测一测您提升学历详细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