沁园春长沙完整教案是什么?

作者:云言乾时间:2023-07-23 12:55:52

导读:" 沁园春长沙完整教案是一份系统、全面的教学计划,旨在为长沙的学生提供高质量的教育资源。该教案包括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资源、教学评估等方面的内容。以下是沁园春长沙完整教案的具体内容:1.教学目标-明确指导学生的学习目标,包括知识、技能和情感态度"

  沁园春长沙完整教案是一份系统、全面的教学计划,旨在为长沙的学生提供高质量的教育资源。该教案包括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资源、教学评估等方面的内容。

以下是沁园春长沙完整教案的具体内容:

1.教学目标

  -明确指导学生的学习目标,包括知识、技能和情感态度的培养。

  -根据学生的不同水平和需求,制定个性化的学习目标。

2.教学内容

  -根据课程标准和学生的学习需求,确定教学内容。

  -将教学内容组织成有机的知识体系,确保学生学习的连贯性和系统性。

3.教学方法

  -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包括讲授、实践、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

  -根据学生的特点和学习需求,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4.教学资源

  -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包括教材、参考书、多媒体教学设备等。

  -根据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的需要,选用适当的教学资源,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5.教学评估

  -制定科学、合理的评估体系,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全面评估。

  -采用多种评估方式,包括考试、作业、项目等,帮助学生发现自己的不足之处,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

  通过沁园春长沙完整教案的实施,可以提高教学效果,使学生的学习更加有针对性和有效性。同时,教案还可以为教师提供有力的指导,帮助教师更好地组织教学过程,提高教学质量。

高一语文《沁园春·长沙》优秀教案

    《沁园春·长沙》是人教版高一语文课本中学生必须要掌握的课文,教师该怎么写该课文的教案?下面是我给大家带来的高一语文《沁园春·长沙》优秀教案,希望对你有帮助。

  高一语文《沁园春·长沙》教案(一)

  教学目标:

    1、了解解词的相关常识,掌握诗词的诵读技巧。

    2、品味词的语言,揣摩词的意象,体会词中的意境。

    3、感受诗人博大的情樱指芦怀和革命壮志,培养胸怀祖国的情感。

  4、教学重点:

    1、品味词的语言,揣摩词的意象,体会词中的意境。

    2、感受诗人博大的情怀和革命壮志,培养胸怀祖国的情感。

  教学难点:

    1、品味词的语言,揣摩词的意象,体会词中的意境。

    脊带2、感受诗人博大的情怀和革命壮志,培养胸怀祖国的情感。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用具: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导入。由《沁园春·雪》导入。

    二、讲授新课。

    1、简略讲介作者毛泽东。

    2、由“沁园春·雪”和“沁园春·长沙”的比较,学习词牌和词标题的常识。

    词牌:又称词调,是词的格式的名称。

  每个词牌都规定了这系列词的段数、句数、韵律,每句的字数、句式等。

  所以,人们写词又叫填词,即按照词牌的格式把内容填进去。

    而词的标题即是与词的内容有关。

    3、多形式诵读课文,掌握词的读音、节奏,初步感知内容。

    4、简述这首词的写作背景。

    这首首词写于1925年,当时农民运动蓬勃兴起,毛泽东逗升直接领导了湖南的农民运动,先后建立了20多个农协会,并创建了湖南省第一个党支部——韶山支部,把贫苦农民发动起来,开展了轰轰烈烈的斗争。

  而这引起了当时土豪恶霸的恐慌,湖南反动军阀赵恒锡通缉毛泽东。

  毛泽东被迫离开家乡来到长沙,同年秋天去广州接办全国农民运动讲习所。

  在长沙时,他重游橘子洲,看到绚丽的秋色,面对日益高涨的革命形势,回忆起当年在此求学和革命斗争的生活,不禁心潮澎湃,豪情满怀,于是写下了这首气势磅礴的词。

    4、赏析课文。

  (1)上片

    1)分析品读第一句的“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的语序及这一变序的作用。

    参考答案:平常的语序应为“寒秋,(诗人)独立(于)橘子洲头,(望)湘江北去”。这一变序凸现了诗人“独立”于天地间的形象。

  2)诗人独立于此,还看到了哪些景物?

  (见板书)]

  3)从这些景物——即词中的意象中,你体会到怎样的意境?你发现这些景物的选取和描写的角度等有什么特点?

  参考答案:

    a、多角度地观察事物:远眺、近观、仰视、俯瞰。

    b、景物中动景和静景互相映衬。

    c、选材典型。

    d、语言极富表现力。

  “层”写出了山的远近高低,“遍”写出了范围之广,“漫”字写出了江水的充盈之态,“争”点出了千舟兑发的壮观场面,“击”写出了鹰的矫健身影,“翔”写出了鱼轻快自由的神态,

    e、一改“悲秋”的传统,描绘了一个色彩斑斓、生机盎然的壮丽秋色。

    4)从“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一句,点明诗人此时此景的发问。

  (2)下片

  1)诗人和朋友们的“峥嵘岁月”具体是怎样的?

  (见板书)

  2)“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体现了诗人和战友们哪些精神品质?

    参考答案:以天下为己任,英勇无畏,蔑视反动军阀等黑暗势力的精神品质。

  3)“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体现了诗人和战友们的志向?

    参考答案:决心改造旧中国的豪情壮志。

    4)从“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一句,点明诗人对“谁主沉浮”的暗答。

  三、课堂小结:

    《沁园春·长沙》通过对长沙壮丽秋景的描绘和对青年时代革命斗争的生活的回忆,抒发了革命青年对国家命运的感慨和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统治者、决心改造旧中国的壮志豪情。

    四、巩固练习。

    1、有感情朗读全文,再次感受诗中的豪情壮志。

    2、就本文的内容或艺术技巧等写一篇300字左右的赏析性的文章。

  3、背诵全文

  高一语文《沁园春·长沙》教案(二)

  教学目的

    一、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语言,体会壮阔深沉的意境,感受抒情主人公的形象,培养诗词鉴赏能力。

    二、背诵全词。

  教学设想

    一、教时:1课时。

    二、重点与难点:诗词欣赏与评价。

    三、学法指导:诵读入境,欣赏诗意;联想比较,鉴赏评价。

  四、教具准备:

  1.投影片

    2.录音带:范读带、配乐带。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新课

    中国是一个诗歌的国度。

  谈起中国诗歌传统,人们总是喜欢把诗经楚辞汉赋相提,唐诗宋词元曲并论。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20世纪的中国又造就了一位“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独领一代风骚的大诗人——毛泽东。

    毛泽东用古典诗词形式写现代精神。

  他的诗词,记录了他革命人生的心路历程,反映了中国革命各个时期的现实生活,是一部中国革命的英雄史诗。

  他生前同意并公开发表的诗词有39首,其中,以“沁园春”为词牌的长调(91字以上)只有两首。

  初中我们学习了《雪》,今天我们要欣赏的是《长沙》。

  长沙是毛泽东革命人生的起点,让我们追寻伟人的闪光足迹,走进伟人的崇高心灵。

  二、诵读鉴赏

  1、整体感知,熟悉内容

  ①听范读正音:舸、寥廓、峥嵘、稠、遒、遏

  ②生齐读,熟悉内容

  2、感受形象,理清思路

    《长沙》是一首记游之作,它的突出特点是塑造了抒情主人公“我”的形象。读这首词就要从整体感受抒情形象入手,理清思路。

    ①默读圈点,找出塑造“我”的形象的关键词。

  明确:立、看、怅、问、携、忆、记

  ②理清思路:(见预习提示)

  明确:上阕写眼前景物和心中所思;

    下阕追忆往事,表现青年时代的精神和理想,暗答了上阕的提问。

  ③初步概括形象特征:(外观其行,内察其心)

    明确:独立深思,忆旧言志。

    ④自由朗读,试行背诵。(记关键词顺着思路背)

    检查背诵,若不能背,说明原因可能是没有进入意境;若能背,指出还要深入体会,具体把握情感特征。

  3、鉴赏评价

    理清了思路,初步感受了抒情主人公的形象后,我们还要深入体会,具体把握情感特征。

  ①联想设疑,制造悬念:

    前3句的正常语序为——寒秋,(诗人)独立(于)橘子洲头,(望)湘江北去。

  诗歌语言常用变序,这里将“独立”置前,增强了表现力。

  它用一个“特写”镜头把人物从景中推出,凸现出抒情主人公卓然而立的形象,更激发读者生发种种想象与联想:。

    孤独的诗人最见个性。李白“独坐敬亭山”闲适,柳宗元“独钓寒江雪”隐逸,晏殊“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超脱,那么诗人“独立”橘子洲头,又要表达怎样的情思呢?

    在“寒秋”的氛围中,联系“长沙”、“湘江”,我们会想见屈原“哀秋冬之绪风”,宋玉“悲哉秋之为气”,杜甫“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杜审言“独怜京国人南窜,不似湘江水北流”。湘江北去,诗人南下——广州接办农民运动讲习所(参见P171注释①背景说明),是不是也要抒悲秋之情呢?

  ②了解抒情方式,体会深情

    要深入体会抒情主人公的情感特征,我们有必要了解诗词的抒情方式常识。

  (参见练习三提示:抒情诗词有的直抒激情,有的通过写景、状物、记事、写人来抒发感情。

  )就《长沙》的内容而言,有借景抒情,有直抒胸臆,有怀人忆事抒情。

    明确:上阕“看”统领的7句是借景抒情,“怅”、“问”是触景生情,直抒胸臆;下阕的“携”、“忆”、“记”表明是怀人忆事抒情。

  A.“看”统领的借景抒情

  写到哪些景物?

    明确:山、林、江、舸、鹰、鱼:万类。

  体会到怎样的意境?

  讨论提示:红叶、绿水、鸟飞鱼跃,这些景物单独看上去也很平常,我们可以联想到一些诗文名句:

  霜叶红于二月花(杜牧《山行》)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吴均《与朱元思书》)

    海阔凭鱼跃,天空任鸟飞。

  (从唐僧玄览诗中化出的名句,见初中课文《鸟飞鱼跃的联想》)但诗人眼中之景,意象密集,组合有序,或远或近,或高或低,有分有总。

  并从数量(万、百)、范围(遍、漫),色彩浓度(尽染、碧透),运动力度(争、击、竞)等方面突出景物特征。

    明确: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个自由开放的空间,是一幅色彩瑰丽的图画,晚秋静穆的伟大中律动着勃勃的生机,扫尽千古悲秋之气。

  从这壮阔的深秋意境中,我们感受到诗人怎样的情感态度呢?

  提示:假如是一个消极悲观的诗人,面对同样的景物,可能是这样的感叹:

  山如人意懒,石似我心空;

  水流无情,逝者如斯;

  黄叶飘零,生命终结;

  苍鹰孤独地盘旋,小鱼无力地漂游;

    不是万类竞自由,而是树倒猢狲散,飞鸟各投林。

    明确:对比中,我们可以看出,诗人在对大自然中万类生物的激情关注中融入了自己对人生的积极追求,对家国命运的由衷关怀。

    朗读提示:要想象画面,进入意境,读出关注热爱的积极情感。

  B、“怅”、“问”直抒胸臆

    诗人立而观景,借景抒情,蓄积的情感终于爆发为直白的发问,升华为哲理的思索。这时候,站在我们面前的已不是一般的游人,也不是普通的诗人,而是一个关怀天下的哲人。

    朗读提示:要读出深思。

  C、“携”、“忆”、“记”怀人忆事

  深沉的思索自然唤起了诗人对年青时的革命同志和革命活动的思念和追忆,那是怎样的人和事呢?

  放投影片,补充事实,印证词意:

    1911年,18岁的毛泽东来到长沙,开始了他在此地长达13年之久的求学和革命斗争生活。

  a.1913-1918年,他在湖南一师读书,常和同学在橘子洲一带游览游泳;

  b.1918年4月,与何叔衡创立了以改造中国和世界为奋斗目标的新民学会;

    五四时期,主编《湘江评论》,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论文,引起了全国进步思想界的重视。

  c.1915年9月,诗人印发反袁称帝的小册子;

    1919年底组织和领导湖南驱逐军阀张敬尧的运动。

    这首词用诗的语言形象地概括了那段往事。

    讨论:“携”、“侣”“同学”表明人物关系亲密团结。

    “峥嵘”、“稠”表明时代特点,艰难时世反衬人物的奋发有为。

    “恰”引起的铺叙表明人物的气质禀赋、精神状态和战斗行动。

    “粪土”形象不美,表现对军阀官僚的蔑视恰到好处。

    “中流击水”写尽豪情壮志,意味深长,令人联想到“中流砥柱”。

  从诗人对往事的追忆中,我们联想到怎样的形象呢?

    提示:想其人忆其事,我们看到的既非古代书生“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也非当代某些青年“我拿青春赌明天”。倒令我们想起顾宪成“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的情怀,更令我们想到鲁迅先生“我以我血荐轩辕”的誓言,周恩来“面壁十年图破壁”、“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崇高理想。

    明确:忆的是“同学”、“书生”,站在我们面前的分明是一群敢于向旧世界宣战的斗士。

    朗读提示:要读出情志。

  三、整合小结

    综观全词,造像写意,我们看到的是一个游人;借景抒情,我们看到的是一个诗人;深沉发问,我们看到的是一个哲人;怀人忆事,我们看到的是一群斗士。

    鉴赏方法:诵读入境,抓关键词句理清思路,整体把握形象;了解抒情方式,体会情感特征。

    依据朗读提示,朗读全词,读出感情。

  四、赏读结束

    放投影片毛泽东诗词手迹,听配乐朗诵带。

    请朗诵水平好的同学朗读全词,要求读出感情。

  高一语文《沁园春·长沙》教案(三)

    今天我们来欣赏毛泽东的词《沁园春长沙》。

    欣赏诗歌,主要是欣赏他的语言美,意境美,情感美。欣赏诗词的主要途径是品味诵读,所以今天我们就用诵读的方法来品味这首词。

    中国是诗的国度,许多诗词气势磅礴,西楚霸王项羽留下了一首《垓下歌》:“力拔山兮气盖世”,何等的孔武有力,汉高祖刘邦写有《大风歌》:“大风气兮云飞扬”,何等的浑厚苍茫,豪杰之风,一脉相传,宋代苏轼又开创了豪放词派,“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何等的波澜壮阔。

  英雄之气,千年流转,现代中国文坛上又出现了一位超越古人,独领风骚的伟大诗人——毛泽东。

  他用古典诗词的形式反映现代精神,作品气势更加磅礴豪迈,意境更加深远开阔。

    今天我们就走进他的词《沁园春长沙》,领略他词中雄视千古的气势,感受他改天换地的雄心,看他是如何超越古人的。

    老师先朗读这首词,同学们注意朗读的节奏和字音。

    老师领读,学生跟读,进一步掌握诵读的节奏,订正字音。

    同学们朗读,尽可能把握好节奏。

    同学们朗读的比较有气势,有感情,但是同毛泽东词中的气势相比不是十分到位。看来我们很有必要对词的意境内容稍加分析,以加强理解,是我们读得更好。

    首先,我们学习上阙,学生单个读上阙。

    词的开头,“独------”这三句交待了哪些内容?毛当时的情态是立,时间是深秋地点是橘子洲头而“湘江北去”则点明了毛所处的环境。

    深秋季节,毛独立在橘子洲头,身旁是大江奔流,抬眼望去,毛看到了那些景色呢?请女生来朗读看的内容,要读的抑扬顿挫,男生勾画出看到的景物。

    在这里毛泽东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壮丽的湘江秋景图。他具体描绘了那些景物呢?山林,江舸,鹰,鱼。

    作者用语极其简练,我们来找一下作者在描绘景物是都用了那些词语来修饰呢?表示数目的万、百,表示范围的遍、层、漫,表示程度的尽、透。

  这些词语形象的表现了数目何其庞大,范围何其广阔,深度何其深邃,这些词语用得确实好,但使用的最好的是那几个动词,生动传神的抓住了景物的特点。

  这几个动词是染、政、击、翔。

  请同学们思考好在何处?。

    染:拟人化,大自然用神来之笔,晕染的山林一片绯红。

    争:争先恐后,生机盎然。

    击:有速度,有力度,搏击长空,自由翱翔。

    翔:鱼儿戏水,自由轻快。

    这些景物用词中的一句话概括就是“万类霜天竞自由”。景物由眼前之景化为时间万物,有实入虚,意境更加开阔。

    学生齐读这一小节,把握重点词语。

    请同学们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能力,随着我的叙述把书中的文字化为眼前的景象。

    诗人站在橘子洲头,眼前是重重叠叠的山林,一片嫣红,比二月笑放的春花还要绚丽,比六月飘舞的彩霞更加灿烂。

  而脚下的湘江是那样的碧绿清澈,像流动的翡翠,像透明的水晶。

  江面上千帆竞发,百舸争渡。

  万里无云的长天之上,雄鹰振翮高飞,矫健有力。

  清澈见底的江水之中鱼儿摆尾游动,轻快自在。

  这是一幅多么绚烂充满生机的山水秋色图,一扫千年来悲秋的苍凉之气。

  我们来设想一下,假如你是一个旅行者,面对此景你有何感慨?假如你是一位农民,面对此景,你又会想到些什么?或者你就是你自己,看到这样秀美的景色,你会产生怎样的思绪呢?

    请同学来回答。

  大家是这样想的,而毛泽东却是”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怅的意思市深思而感慨。

  怅寥廓的意思面对如此广阔的宇宙,思绪万千,毛泽东不由得发问道:”这苍苍茫茫的大地,由谁来主宰它呢?同学们请思考一下,为什么毛泽东提出的是这样一个问题,而不象同学们刚才所说的那些。

  谁有想法请站起来回答一下。

    对国家前途的担忧,对民族命运的关切一直萦绕在心,念念不忘。

  毛泽东有着包藏宇宙之心,吞吐天地之志,所以无论他做什么,看到什么,心中所想都只有这一点。

  面对如此生机勃勃的秋景,他必然要问出这样的问题。

    了解了这一阕的内容之后,我们再来读它。

  感受毛泽东的广阔胸襟和凌云壮志。

  同学们来跟我读。

  注意把握诗歌的感情韵律。

    下面大家再齐读一遍。

    上阕提出了谁主沉浮的问题,我们来诵读下阕,寻找一下答案。

    从表面上看,他并没有直接回答问题,我们来做一个简要的分析。

  作者曾在长沙师范学习,多次与同学畅游橘子洲,现在故地重游,自然而然回忆起往昔。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的意思是”不寻常的日子很多“这是对下文的概括。

  下面请男同学读”恰“字统领的几句。

  要读的慷慨激昂。

  女生结合课下注释,疏通一下文意。

  下面请同学来疏通一下文意,看这是怎样的一群年轻人呢?

    同学们正值青春年少,风采飞扬,才华横溢,意气奔放,强劲有力。

  (评论国家大事,写出激浊扬清的文字,把当时的官僚军阀看的同粪土一样。

  )。

    这几句是对这些年青人内在精神的概括,而后三句则是对他们外在形象的描绘。

    ”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还记得吗?当年我们在江水激流中游泳,击起的浪花阻遏了飞速前进的船只。

  请同学来想一下,能够主宰大地沉浮的人,应当有哪些条件呢?(2、3个)

    这些包括毛泽东在内的青年人就恰好具备了同学们所说的这些条件。

  他们年轻有力,才华横溢,有着强烈的爱国精神,有着沛然不可遏制的奋斗意志。

  所以这样的人不主沉浮谁主沉浮,天不降大任于斯人,降与何人?这些年青人气概如此豪迈,胸怀如此远大,我们一定要读出这种气概,这种胸怀。

  我们一起诵读。

  同学们再齐读一遍,深入体会一下词中的气概。

    上课伊始,我们提到了刘、项二人。

  项羽无论他的诗多么孔武有力,他考虑的是他自己和身边的人。

  刘邦无论他的豪气多么飞扬,考虑的都是他的家天下。

  而毛泽东却是“四面云山归眼底,万里忧乐到心头。

  ”他考虑的是整个国家民族的命运前途,所以他站的更高,看的更远,志向更远大,意境更壮阔,气势更恢弘,作品具有一种崇高之美。

    我们齐读课文,感受一下这种崇高之美。

  读诗要读出它的韵律美,也就是要读的抑扬顿挫.请学生发表看法,并示范.

  看,恰,后要停顿,鹰--高昂.鱼--低沉,万类--高昂而舒缓.问--低沉.恰--轻快坚定,曾记否--舒缓而高亢.

  学生跟老师试读,学生齐读

沁园春长沙优秀教案

    引导语:他是领袖,他为人民谋幸福,他是共和国的缔造者。下面是我为你带来的沁园春长沙优秀教案,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学习目标:

    1、品味诗词,理解景中寓情、情中显志的特点。

    2、感受诗人的博大情怀和革命壮志,背诵课文。

  学习重点:

    1、通过品味意象,感悟词中阔大的意境。

    2、领会诗人主宰大地沉浮的宽广胸襟和革命气概。

  学习难点:

    1、从意象的角度了解关于湘江秋景和少年同学的描写。

    2、领会浪遏飞舟的深刻含义。

  教学手段:多媒体

  教学方法:

    1、语言品读法。通过朗读、品读、诵读,体会词中意象,把握词作情感。

    2、比较法。如对《沁园春雪》《沁园春长沙》的比较。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他是领袖,他为人民谋幸福,他是共和国的缔造者;他更是诗人,他陪搭改用平平仄仄的枪声,写诗,二万五千里是最长的一行。

  梅花瑞雪,战地黄花,如血残阳,神采飞扬,指点江山,激扬文字,是今朝的风流人物,他就是伟人毛泽东。

  让我们追寻伟人的足迹,再回长沙,走进领袖的宽阔胸怀,走进诗人的崇高心灵。

  二、背景介绍

    1911—1925年,毛泽东在长沙学习、生活、从事革命活动长达十三年,这期间发生了辛亥革命、第一次世界大战、俄国十月革命、五四运动和共产党成立等,他与何叔衡、蔡和森等人创立新民学会,领导长沙学生爱国运动,主编《湘江评论》,建立湖南共产主义小组。

    这首词作于1925年,当时革命运动正蓬勃发展。

  五卅运动和省港大罢工相继爆发,湖南、广东等地农民运动日益高涨。

  毛泽东同志直接领导了湖南的农民运动。

  同时,国共两党的统一战线已经确立,国民革命政府已在广州成立。

  这年。

    深秋,毛泽东去广州主持农民运动讲习所,在长沙停留,重游橘子洲,写下了这首词。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一)诵读欣赏

    1、结合欣赏毛泽东手书《沁园春长沙》,听朗读录音。

  2、学生结合注释自由朗读,抓住关键词语,理清思路,熟读成诵

    诵读提示:上片“看”字、下片“恰”字都是领字,两字后要稍停顿,突出领字作用。

  “看”字所领7句要读得抑扬顿挫,充满兴奋喜悦之情,“万类霜天竞自由”要读出彻悟、慨叹之情。

  “恰”字所领7句要读得激昂慷慨,充满自信,语速稍快。

    抓住极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如“万”“遍”“漫”“争”“击”“翔”字,体会其作用,抓住点明人物、时间、和地点的词语,如“独”“立”“洲”,把握“看”和“忆”等起贯穿全词作用的词语,展开联想与想象,加深对内容的理解和领悟,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力求背诵全篇。

  (二)整体感知

  思考:这首词描述了几幅画面?可以根据内容给各幅画加个小标题吗?讨论、明确:

    描述了四幅画面:独立寒秋图、湘江秋景图、峥嵘岁月图、中流击水图。

  四、再读课文,诗歌鉴赏

  (一)写壮景,抒豪情

  1、研习“湘江秋景”图(“看”字所领的7句)

  提问:词人是怎样变换视角描绘眼前这大好秋色的呢?

  明确:远眺:万山红遍层林尽染(静)

  近观: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静、动)

  仰视:鹰击长空(动)俯瞰:鱼翔浅底(动)

  总写:万类霜天竞自由

    小结:远近结合,总分有序,动静交错,红绿辉映,描绘了一幅多姿多彩、生机勃勃、色彩绚丽的湘江秋景图。

  2、研习“中流击水”图(最后三句)

    品读“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想象词人当年曾和同学旧侣,在激流中奋臂划水,掀起的浪花甚至阻芦判挡了飞速前进的船舶的情景。

  讨论:“中流击水”这一情景蕴含着词人怎样的感情?

    明确:“中流击水,浪遏飞枝脊舟”,采取象征的手法,形象地表达了一代革命青年的凌云壮志,以天下为己任,以及在新时代的大潮里,乘风破浪,鼓桨前进,立誓振兴中华的气概豪情,含蓄地回答了上阕提出的“谁主沉浮”的问题。

  (二)对比手法的运用

    词中有多种对比,使描绘的形象鲜明。

  1、“万山红遍”与“漫江碧透”主要是颜色的对比

  2、“鹰击长空”与“鱼翔浅底”,“指点江山”与“激扬文字”主要是动作的对比

  3、“同学少年”与“万户侯”是与明处对比

  4、“万类霜天竞自由”与人民的压迫(未在词中点明)是暗含的对比

  (三)极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本词用语精当、形象,极富有表现力。

    如“万”字写出了山之多,“遍”字写出了红之广,“漫”字写出了江水溢满之状,“争”字活现出千帆竞发的热闹场面。用“击”而不用“飞”,准确的表现了鹰的矫健身姿;用“翔”而不用“游”,精当的描绘出游鱼在水中轻快自如、像鸟一样盘旋的神态。

  (四)景中寓情、情中显志

    《沁园春雪》上阙描绘北国风光,下阙评古论今,抒发壮志豪情。

    这首词上阙描绘了一幅多姿多彩、生机勃勃的“湘江秋景”图,通过寒秋、霜天(气候)、万山(层林尽染),湘江(碧透、百舸争流),飞鹰、游鱼(万类竞自由)等意象,形象的表现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关注和对当时革命形势的深切感受,并即景抒情,提出了苍茫大地有谁来主宰的问题。下阙回忆了往夕峥嵘岁月,表现了诗人与战友们为了改造旧中国的英勇无畏的革命精神和壮志豪情,形象含蓄的给出了“谁住沉浮”的答案:主宰国家命运的,是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统治者、敢于改造旧中国的革命青年。

  (五)比较分析

  1、背诵毛泽东的《沁园春雪》,思考:《沁园春雪》中的“风流人物”什么人?《沁园春长沙》中的“同学少年”可算是“风流人物”吗?为什么?从此可见,本词上、下阕是一种怎样的关系?

    明确:《沁园春雪》中的“风流人物”是指才华出众,品格超群,对历史发展有巨大影响的杰出人物,英雄豪杰。

  《沁园春长沙》中的包括词人在内的“同学少年”正是这样的人物,他们意气风发,风华正茂,关心国家命运,富有斗争精神,正是中国革命队伍的“中流砥柱”。

  词下阙通过写意气风发、挥斥方遒的同学少年,激扬文字,指点江山的同学少年,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的同学少年,艺术地回答了上阙提出的“谁主沉浮”的问题,这样,上下两阙浑然一体,天衣无缝。

    2、分析毛泽东《咏蛙》(独坐池塘如虎踞,绿荫树下养精神。春来我不先开口,哪个虫儿敢作声?)

    讨论、明确:这首诗写出了毛泽东年轻时期的雄心壮志,表现了他主宰国家命运、以天下为己任的博大胸怀。

  五、结束语

  朗读《诗人领袖》

    你用平平仄仄的枪声,写诗,二万五千里是最长一行。

  常于马背上构思,便具有了战略家的目光。

  战地黄花,如血残阳,成了最美的意象。

    有时潇洒地抽烟,抬头望断南飞雁,宽阔的脑际却有大江流淌,雪天更善畅想,神思飞扬起来,飘成梅花漫天的北国风光。

    相信你是最严肃的诗人,屈指数算,一首气势磅礴的诗,调动了半个世纪的酝酿。轻易不朗诵,天安门城楼上只那一句,便成了世界的诗眼,嘹亮了东方!

  六、作业与练习

  赏析《重阳》《北戴河》

沁园春 长沙教案(沁园春·长沙)

毛泽东(图片来源于网络)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①学会欣赏诗歌的画面美,通过朗诵原文来培养朗诵能力;

  ②体会宏阔的深秋意境,提高形象思维能力;

③通过沁园春长沙教案学会划分诗歌的层次,再通过沁园春长沙赏析来层层深入地理解诗歌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让学生感受词的魅力,体会毛泽东的伟人情怀以及他那伍唯陆种豪放雄奇的风格。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远大的抱负

二、教学重难点

(一)重点:理清词的思路,理解文意,把握词的思想感情和表现手法,

  (二)难点:掌握词中意象,体味词的意境。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

  有这么一位诗人,用平平仄仄的枪声写诗,二万五千里是最长一行。

  常于马背上构思,便具有了战略家的目光。

  战地黄花,如血残阳,成了最美的意象。

  有时潇洒地抽烟,抬头望断南飞雁,宽阔的脑际却有大江流淌,雪天更善畅想,神思飞扬起来,飘成梅花漫天的北国风光,于是我们跟随他看今朝,数风流人物。

  他就是伟人山巧毛泽东。让我们追寻伟人的腔顷足迹,再回长沙,走进领袖的宽阔胸怀,走进诗人的崇高心灵。

(二)诗人简介(让学生课前自主预习,课上回答)

  毛泽东,中国现代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文学家和书法家.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领袖,湖南省湘潭韶冲人,生于1893年12月26日,逝世于1976年9月9日。

毛泽东

(三)写作背景

  1925年2月,正是北伐战争的前一年,当时革命蓬勃发展,毛泽东直接领导了湖南农民起义,同时国共统一战线已经确立,但革命该由哪个阶级来领导,成为党内外斗争的焦点。这年深秋,毛泽东同志从上海回到韶山,从事革命活动。

  军阀赵恒惕要逮捕毛泽东同志。

  在韶山人民的掩护下,毛泽东同志秘密离开韶山,准备到广州主持农民运动讲习所,经过长沙,并独自去了橘子洲头。

  事后作了此词。

《沁园春·雪》

(四)文体知识

1.词:词兴起于唐,盛行于宋,配乐歌唱,始称“曲子”或“曲子词”,因句子长短不齐,故又称“长短句”.

  2.词的基本特点是:词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

3.词的组成

(1)标题:是词的内容的集中体现

  (2)词牌:是一首词的词调的名称,决定着词的字数、句数和平仄声韵。词以字数的多少分为小令(58字及以下)、中调(59-90字)和长调(91字及以上)。

  (4)沁园春:沁园相传为东汉明帝女儿沁水公主园,后来被外戚窦宪仗势夺取,有人作诗咏其事,此词牌由此而得名。

二、整体理解

1.配乐朗读,划分本诗“起——承——转——合”四个层次

引导提示:

起:“独立寒秋”到“橘子洲头”(提示:由独立寒秋统领全文,引出下文说看到的寒秋之景)

承:“看万山红遍”到“万类霜天竟自由”(提示:承接上文,描绘独立寒秋所看到的景象)

转:怅寥廓到粪土当年万户侯(提示:由景入情,转入到情感的抒发)

合:曾记否到最后(提示:小结显得言有尽,而意无穷)

2.扣景理解“起”与“承”两部分

天净沙·秋思(凄苦愁楚)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忧国伤己)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沉郁壮阔)

2)承:这首诗同样是写在寒秋中的那种悲情吗?请结合“承”的部分把诗人所描绘的秋景由文字变成形象的画面(画面包含三个步骤:布局、勾勒与染色)

从多角度观察描绘出一幅充满着力量,豁达向上、绚烂多彩的湘江秋色图

——小组讨论:找代表发言

【提示】

山上:万山红遍,层林尽染 (远眺)

江中:漫江碧透,百舸争流(近观)动静结合

天空:鹰击长空 (仰视)

水底:鱼翔浅底 (俯察)

(提示:“承”的部分,通过从多角度观察描写了群山、层林、碧江、船只、雄鹰、游鱼,描绘出一幅充满着力量,豁达向上、绚烂多彩的湘江秋色图)

——小结:寓情于景、借景抒情、情景交融(豁达向上)

三、探究作者情感与诗歌主旨

▲扣情探究“转”与“合”两部分

——提示:应该是意气奔放,才华横溢,心系国运,蔑视权贵的“同学少年”历史上的英雄豪杰“略输文采,稍逊风骚”,武功尚可,文治才华就差多了,“风流人物”应该是能文能武的杰出人物,英雄豪杰“现在”这首词里所列举的包括诗人在内的“同学少年”,这些朝气蓬勃,奋发有为的革命青年,这些意气奔放,才华横溢的革命青年,这些关心国家命运,斗志旺盛,蔑视权贵,敢为天下先的革命青年,不主沉浮,谁主沉浮?天不降大任于斯人,更与何人?所以说下阕通过抒情,艺术地回答了“谁主沉浮”这一重大问题

合:最后一句“曾记否”言有尽,而意无穷地作了总结,这里表达了一种怎样的气概?(时代背景理解诗人以天下为已任、忧国忧民的广阔崇高的心境)

——提示:“流击水,浪遏飞舟”是一种勇当中流砥柱,敢于阻挡一切困难去革命的豪情壮志

结合艺术手法总结全词主旨

——请同学们总结一下本词是运用了哪些主要的表现手法来表达了怎样的主题

分析上阕

讨论:“中流击水”这一情景蕴含着词人怎样的感情?

中流击水:

总结全词:

①上阕写了些什么?

  明确:主要写景,写眼前之景。

  即描绘了绚丽的湘江深秋景色,突出“万类霜天竞自由”的精神。

  顺流而下,自然地提出苍茫大地应该由谁来主宰的问题。

②下阕写了些什么?

  明确:主要抒情。通过追忆往事,表现革命青年的战斗风姿和远大抱负。

③上、下阕有什么内在联系?

  上阕为景,下阕为情,借景抒情,景情合一。上阕,诗人面对充满蓬勃生气之景发问谁主沉浮的问题;下阕,通过革命豪情的抒发,艺术地回答上面的问题,即由革命青年以及站起来的全国人民来主宰这个世界。

④中心思想

  明确:上阕为景,下阕为情,借景抒情,景情合一。上阕,诗人面对充满蓬勃生气之景发问谁主沉浮的问题;下阕,通过革命豪情的抒发,艺术地回答上面的问题,即由革命青年以及站起来的全国人民来主宰这个世界。

  谁主沉浮?—主宰国家命运的,是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统治者,改造旧世界的革命青年。

高中必修一

充实寒假生活,领跑学习,赢在起跑线!加油!

高一语文教案《沁园春 长沙》

  每一堂课都应该精心准备,《沁园春长沙》这篇课文该如何写教案呢?下面是由我精心为大家整理的“高一语文教案《沁园春长沙》”,更多优秀的文章尽在,欢迎大家阅读,内容仅供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高一语文教案《沁园春长沙》

  教学目的

    一、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语言,体会壮阔深沉的意境,感受抒情主人公的形象,培养诗词鉴赏能力。

    二、背诵早友全词。

  教学设想

    一、教时:1课时。

    二、重点与难点:诗词欣赏与评价。

    三、学法指导:诵读入境,欣赏诗意;联想比较,鉴赏评价。

  四、教具准备:

  1.投影片

    2.录音带:范读带、配乐带。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中国是一个诗歌的国度。

  谈起中国诗歌传统,人们总是喜欢把诗经楚辞汉赋相提,唐诗宋词元曲并论。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20世纪的中国又造就了一位“前不见古人,尺睁纳后不见来者”,独领一代风骚的大诗人——毛泽东。

    毛泽东用古典诗词形式写现代精神。

  他的诗词,记录了他革命人生的心路历程,反映了中国革命各个时期的现实生活,是一部中国革命的英雄史诗。

  他生前同意并公开发表的诗词有39首,其中,以“沁园春”为词牌的长调(91字以上)只有两首。

  初中我们学习了《雪》,今天我们要欣赏的是《长沙》。

  (板书课题)

    2、简介词的知识:词,又称长短句。

  词最初称为“曲词”或“曲子词”,是配音乐的。

  后来逐渐跟音乐分离,成为诗的一种,所以有人把词称为“诗余”。

  词有词牌,又称词调。

  词牌,是词的格式的名称。

  不同的词牌,其段数、句数、韵律,每句的字数、句式、声律,都有不同的规定。

  因为格式是固定的,所以写词叫“填词”,即按照词牌的格式把词填进去。

  今天学习的课文“沁园春”是词牌名,“长沙”是题目。

  沁园春:相传东汉明帝女儿沁水公主园,后来被外威窦宪仗势夺取,有人作诗咏其事,此词牌由此而得名。

  二、诵读鉴赏

  1、整体感知,熟悉内容

  ①播放范读录音磁带,听范读正音:舸、寥廓、峥嵘、稠、遒、遏

  ②生齐读,熟悉内容

  2、感受形象,理清思路

    《长沙》是一首记游之作,它的突出特点是塑造了抒情主人公“我”的形象。读这首词就要从整体感受抒情形象入手,理清思路。

    ①默读圈点,找出塑造“我”的形象的关键词。

  明确:立、看、怅、问、携、忆、记

  ②理清思路:(见预习提示)

  明确:上阕写眼前景物和心中所思;

    下阕追忆往事,表现青年时代的精神和理想,暗答了上阕的提问。

  ③初步概括形象特征:(外观其行,内察其心)

    明确:独立深思,忆旧言志。

    ④自由朗读,试行背诵。(记关键词顺着思路背)

    检查背诵,若不能背,说明原因可能是没有进入意境;若能背,指出还要深入体会,具体把握情感特征。

  3、鉴赏评价

    理清了思路,初步感受了抒情主人公的形象后,我们还要深入体会,具体把握情感特征。

  ①联想设疑,制造悬念:

    前3句的正常语序为——寒秋,(诗人)独立(于)橘子洲头,(望)湘江北去。

  诗歌语言常用变序,这里将“独立”置前,“独立”这个词,好像不符合毛泽东豪迈、潇洒的个性,是不是降低了词的格调?增强了表现力。

  它用一个“特写”镜头把人物从景中推出,凸现出抒情主人公卓然而立的形象,更激发读者生发种种想象与联想:。

    孤独的诗人最见个性。李白“独坐敬亭山”闲适,柳宗元“独钓寒江雪”隐逸,晏殊“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超脱,那么诗人“独立”橘子洲头,陵没又要表达怎样的情思呢?

    在“寒秋”的氛围中,联系“长沙”、“湘江”,我们会想见屈原“哀秋冬之绪风”,宋玉“悲哉秋之为气”,杜甫“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杜审言“独怜京国人南窜,不似湘江水北流”。湘江北去,诗人南下——广州接办农民运动讲习所(参见P171注释①背景说明),是不是也要抒悲秋之情呢?

  ②了解抒情方式,体会深情

    要深入体会抒情主人公的情感特征,我们有必要了解诗词的抒情方式常识。

  (参见练习三提示:抒情诗词有的直抒激情,有的通过写景、状物、记事、写人来抒发感情。

  )就《长沙》的内容而言,有借景抒情,有直抒胸臆,有怀人忆事抒情。

  那么课文中哪些句子是借景抒情、哪些地方是直抒胸臆、哪些地方是怀人忆事抒情?。

    明确:上阕“看”统领的7句是借景抒情,“怅”、“问”是触景生情,直抒胸臆;下阕的“携”、“忆”、“记”表明是怀人忆事抒情。

  A、“看”统领的借景抒情写到哪些景物?

    明确:山、林、江、舸、鹰、鱼:万类。

  体会到怎样的意境?

  讨论提示:红叶、绿水、鸟飞鱼跃,这些景物单独看上去也很平常,我们可以联想到一些诗文名句:

  霜叶红于二月花(杜牧《山行》)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吴均《与朱元思书》)

    海阔凭鱼跃,天空任鸟飞。

  (从唐僧玄览诗中化出的名句,见初中课文《鸟飞鱼跃的联想》)但诗人眼中之景,意象密集,组合有序,或远或近,或高或低,有分有总。

  并从数量(万、百)、范围(遍、漫),色彩浓度(尽染、碧透),运动力度(争、击、竞)等方面突出景物特征。

  如果让你用一个四字短语来概括毛泽东眼中的秋景的特点,应该怎么说呢?(色彩斑斓、生机勃勃、美不胜收)。

    明确: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个自由开放的空间,是一幅色彩瑰丽的图画,晚秋静穆的伟大中律动着勃勃的生机,扫尽千古悲秋之气。

  从这壮阔的深秋意境中,我们感受到诗人怎样的情感态度呢?

  提示:假如是一个消极悲观的诗人,面对同样的景物,可能是这样的感叹:

  山如人意懒,石似我心空;

  水流无情,逝者如斯;

  黄叶飘零,生命终结;

  苍鹰孤独地盘旋,小鱼无力地漂游;

    不是万类竞自由,而是树倒猢狲散,飞鸟各投林。

    明确:对比中,我们可以看出,诗人在对大自然中万类生物的激情关注中融入了自己对人生的积极追求,对家国命运的由衷关怀。(板书:诗人、关怀天下)

    朗读提示:要想象画面,进入意境,读出关注热爱的积极情感。(板书:读出关注)

  B、“怅”、“问”直抒胸臆

    诗人立而观景,借景抒情,蓄积的情感终于爆发为直白的发问,升华为哲理的思索。

  这时候,站在我们面前的已不是一般的游人,也不是普通的诗人,而是一个关怀天下的哲人。

  (板书:哲人)。

    朗读提示:要读出深思。(板书:读出深思)

  C、“携”、“忆”、“记”怀人忆事

  深沉的思索自然唤起了诗人对年青时的革命同志和革命活动的思念和追忆,那是怎样的人和事呢?

  放投影片,补充事实,印证词意:

    1911年,18岁的毛泽东来到长沙,开始了他在此地长达13年之久的求学和革命斗争生活。

  a.1913-1918年,他在湖南一师读书,常和同学在橘子洲一带游览游泳;

  b.1918年4月,与何叔衡创立了以改造中国和世界为奋斗目标的新民学会;

    五四时期,主编《湘江评论》,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论文,引起了全国进步思想界的重视。

  c.1915年9月,诗人印发反袁称帝的小册子;

    1919年底组织和领导湖南驱逐军阀张敬尧的运动。

    这首词用诗的语言形象地概括了那段往事。

    讨论:“携”、“侣”“同学”表明人物关系亲密团结。

    “峥嵘”、“稠”表明时代特点,艰难时世反衬人物的奋发有为。

    “恰”引起的铺叙表明人物的气质禀赋、精神状态和战斗行动。

    “粪土”形象不美,表现对军阀官僚的蔑视恰到好处。

    “中流击水”写尽豪情壮志,意味深长,令人联想到“中流砥柱”。

  从诗人对往事的追忆中,我们联想到怎样的形象呢?

    提示:想其人忆其事,我们看到的既非古代书生“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也非当代某些青年“我拿青春赌明天”。倒令我们想起顾宪成“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的情怀,更令我们想到鲁迅先生“我以我血荐轩辕”的誓言,周恩来“面壁十年图破壁”、“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崇高理想。

    明确:忆的是“同学”、“书生”,站在我们面前的分明是一群敢于向旧世界宣战的斗士(板书)。

    朗读提示:要读出情志(板书)。

  三、整合小结

    综观全词,造像写意,我们看到的是一个游人;借景抒情,我们看到的是一个诗人;深沉发问,我们看到的是一个哲人;怀人忆事,我们看到的是一群斗士。

    鉴赏方法:诵读入境,抓关键词句理清思路,整体把握形象;了解抒情方式,体会情感特征。

    依据朗读提示,朗读全词,读出感情。

  四、赏读结束

    放投影片毛泽东诗词手迹,听配乐朗诵带。

  请朗诵水平好的同学朗读全词,要求读出感情

  五、练习

  1、全诗的\"诗眼\"是什么?

  明确: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2、炼字炼意(体会下列词句中加点字的好处。)

  ①、独立寒秋

    \"独立\",不仅表明是一个人,而且显示了诗人砥柱中流的气概。

  ②、层林尽染

    \"染\"字用拟人手法,写出秋色之深。

  ③、鹰击长空

    \"击\"字显示出雄鹰展翅奋发,搏击大气的强劲有力。

  ④、鱼翔浅底

    \"翔\"字写出鱼儿在清澈见底、水天相映的水中游动得自由轻快,像在天空中飞翔一样。

  ⑤、万类霜天竞自由

    3、背诵这首词。体味词中的思想感情、精妙词句和开阔意境。

  附:板书设计

  沁园春长沙

  毛泽东

  读出形象——立——造像写意——游人独立深思

  读出关注——看——借景抒情——诗人关怀天下

  怅

  读出深思——问——直抒胸臆——哲人忆旧言志

  携

  读出情志——忆——怀人忆事——斗士主宰沉浮

  记

  诵读关键词思路抒情方式形象情感

《沁园春·长沙》教学设计

  《沁园春·长沙》教学设计

    通过拓展阅读、写推荐词和阅读笔记等形式感悟诗人诗人博大的情怀和以天下为已任的历史责任感,培养生命故土情怀和积极健康的审美情趣。我为大家整理的《沁园春·长沙》教学设计资料,提供参考,欢迎阅读。

  一、教学指南

  (一)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课下注释、诵读和分析来品读诗歌的意象和语言,体会雄浑阔大的秋天意境,感受诗人豪迈的青春气息。

    2.通过比较阅读、类化学习来进一步理解毛泽东、“沁园春”和长沙,把握诗歌情景交融的手法(意象选取、词序排布、手法调度)和词作的基本体式。

    3.通过拓展阅读、写推荐词和阅读笔记等形式感悟诗人诗人博大的情怀和以天下为已任的历史责任感,培养生命故土情怀和积极健康的审美情趣。

  (二)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在吟诵与分析中学习诗词的意象和情景交融的写法,体味青春气息和革命豪情。

    教学难点:通过比较、拓展阅读学习诗词格律,领会诗歌意境,理解当时的历史情绪和时代情怀。

  (三)课时安排

    2课时。

  (四)学习建议

    青春是花样年华,也带有时代印记。

  不同文学体裁有各自的特点。

  诗歌运用意象抒情的手法很有特点。

  从语言、形象、情感等不同角度综合欣赏作品,把握时代脉搏、青春气息和写作技法,有助于语言的建构与运用、文化的积累与传承以及审美品位的提升。

    诗歌鉴赏一是要具相关知识支撑,二是在吟诵中品味,三是通过历史还原找到一些相关信息互相印证,这有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诗歌,更准确地走入作者的心灵世界。

  (五)课前研学

  5.1预习作业

    熟读课文,能准确流畅背诵;自学课下注释,初步完成单元相关练习。

    尽量借助搜索工具或其他途径获取与课文有关的作者、时代和文体信息。

  5.2阅读指导

    吟诵并注意诗词上下片的结构布局和虚实结合、情景交融、先景后事(人)的写法。在同类诗作中比较异同,发现特色。

  5.3写作准备

    学习推荐词和随笔的写法。

  5.4知识清单

    根据课下注释自学本课字词、文学常识(词),并可以关注“青春文学”(重点在中国现当代文学)的演变流畅和文学特点以及表现形式(如诗歌、戏剧、影视、音乐、绘画、工艺等,也可以是精神和商业文化方面)。

  二、过程设计

  【知识支架】

  1.1训练内容:品鉴诗歌

    1.2活动情境:背景——开学话青春。

  任务——阅读与推荐。

  分工——分类阅读、资源共享。

  1.3知识支架

    1.3.1词的文体知识、“沁园春”词牌知识与相关名家词作。

    1.3.2词的阅读知识。如意象,情景交融、虚实结合手法,一字领和过片知识历哪源等鉴赏词的基本方法。

    1.3.3长沙风物、相关诗词与时代背景。

  第1课时

  导语:名人笔下的诗意长沙

  昭君怨(豫章寄张定叟)

  宋:辛弃疾[1]

    长记潇湘秋晚,歌舞橘洲人散。走马月明中,折芙蓉。

    今日西山南浦,画栋珠帘云雨。风景不争多,奈愁何。

  长沙水陆洲

  明:叶子奇[2]

    长沙城西湘水流,客来城下系孤舟。隔江几树残杨柳,留与啼乌伴白头。

  橘洲晚霁

  明:陈洪谟[3]

    嘉树何年植,秋风万顷黄。寒沙频弄影,落日远浮光。

    锡贡珍堪拟,侯封富莫强。孔明亦贻后,肢态负郭只田桑。

  思考:这些诗人缓销笔下的长沙和橘子洲有什么共同的韵致和特点呢?

    这些诗歌不是透着文人的愁绪,就是满含书卷气,书写个人小天地的爱恨情仇,往往细腻有余而格局不够。这是由于诗词这种文体(甚至或某词牌子)限制所致,还是由于诗人的气度风韵、眼界格局或审美趣味决定的呢?这些复杂错综的情感在诗词的意象、语言、结构和技巧方面又有怎样的不同?

    下面,我们诵读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比较一下。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读毛泽东的秋意长沙,与前几位相较,视角不同,格调不同,气势不同,思想也不同。我们将从“品长沙诗味”“会意毛泽东”“了解‘沁园春’”“回眸正青春”等几个专题来领略青春的气息,聆听年轻的旋律,为高中语文学习破题。

  活动一、品长沙诗味(文本研读)

  从这些诗句你品读出了什么?

    1.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起句用倒装手法,突出“独立”与“寒秋”。

  这与既突出抒情人的主体地位,又与下片写往昔同学情谊呼应。

  “湘江北去”与作者要南下广东对照,突出“独”字。

  “橘子洲头”既是诗人的写景观察点,也是上下片景与事的地理起点,如全诗的定海神针,伏线千里,使上下片浑然一体。

    2.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如前所述,四字句为主而观察角度一句一变,既有景物的绚丽铺排又不失自由灵动的视角变化,远近、动静、点面结合,技巧上有夸张、移用、对偶,给人华丽、空阔、劲拔、灵动之感。

  整体的视野和格局也非常大气。

  本段先放后收,有放有收,从容不迫。

  3.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由景入情,抒发感慨,可谓水到渠成。

  而一味的总结又有些呆板,所以诗人借助疑问生发开去,意境更为辽阔深远,也自然过渡到下片。

  这里有疑惑,有探讨,有思考,有自信。

    4.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换头(过片),聚焦一个“稠”字,由景入事,古已有之,如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只是“稠”字化抽象为具体,又表达了浓郁的情感,完成虚实转换,一箭双雕。

    5.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本节还是四字句铺叙,“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与“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与“激扬文字”两两对仗,铿锵有力。

  “粪土当年万户侯”作一收束,“粪土”的活用是一个亮点,整饬中有变化。

  “万户侯”又有借古讽今之效力。

  6.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曾记否”由虚到实,由回忆到现实,回到全词之初。

  “中流击水,浪遏飞舟”,暗中用典,适度夸张,疑问的开放式结尾,情感更饱满,思想更深远,呼应开篇“独立”,与读者的互动更好。

  激越中有一丝惆怅,感情更丰满。

  【信息链接】

    毛泽东引导中国走上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

    毛泽东领导中国人民开辟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道路,开始了沿着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纪元。

    开创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新时代,开始了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艰辛而曲折的探索。

    奠定了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对保持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先进性和执政地位作了不懈的探索。

    奠定了新中国在国际上的大国地位,为开创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作了不懈的努力。[4]

    这是作为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的毛泽东。

  那么,作为诗人的毛泽东,在他的诗词中则有更多的情感流露,真诚而炽烈。

  两厢比照也很有意味。

  活动二、会意毛泽东(问题探究)

  1.豪放诗风从何道来?

  词的豪放风格从本文哪些地方可以体现出来?

  (1)分析意象

    明确:意象就是情感化了的物象。

  该诗上阕中寒江、霜天、万山、飞鹰、游鱼这些景物上可以看出具有豪放风格。

  选取这些意象。

  可见诗人对自然,对社会的乐观态度及壮志豪情,因为这些意象阔大、自由、有力;从下阕中的同学少年这个意象群可以看出他们自由阳光,以天下为已任,有改造旧社会创造新天地的战斗精神。

  (2)品味语词

  有人认为本诗的语言形象,且富有表现力,从哪里能看出呢?

    明确。

  一是动词。

  “染”,用拟人的手法,写出树色之浓;“争”,写出行之奋;“击”,写出雄鹰之健;“翔”,写出游鱼之乐。

    二是形容词。

  “红”写出树色的鲜艳颜色;“碧”写江水之色。

  红绿比对,动静相衬,视觉上极富冲击力。

    三是副词。“遍”“尽”写枫色之广;“漫”写江水之溢;“透”写江水之清。

    四是数量词。“万”写山峰之多;“层”写枫林层次;“百”写船只之多。

    对于古诗词的鉴赏,捕捉关键词分析很重要,而用词的技巧往往体现在动词、形容词、副词上。

  (3)分析语句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看”字领起,气势如虹。

  后面四字句铿锵有力,可以看出这是一派壮丽秋景。

  “万类”句总结点题,有力量。

    从“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可以这是一群气概豪迈、精力充沛的革命青年。

  (“2.豪放诗风从何道来?”部分参考了“薇薇的博客”)

  2.秋天的诗如何会有春意?

    毛泽东的诗歌素来以气势恢宏,华丽优美。那么是哪些因素造成的呢?

  (1)诗人的原因

    “毛泽东胸怀天下,生性好学,博闻强记,成为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承传者,和中华民族生存智慧的集大成者。

  他又能得时代风气之先,接受马列主义的西方先进思想文化,并使二者融会贯通,在中国的土地上生根、开花,长成参天大树。

  他情感丰富,精力旺盛,永不疲倦地寻求新知,探求真理,理性的思考结晶成为了开国定邦的思想体系,这就是毛泽东思想;情感的酝酿迸发铸成了横绝于世的瑰丽诗篇,这就是毛泽东诗词。

  经过半个多世纪的时光淘洗,毛泽东诗词中的上乘之作已然完成了一个经典化的过程,作为晶莹璀璨的浪花汇入了瑰丽壮阔的中华文化长河之中,并以其气势磅礴、想象浪漫、文辞华美三个鲜明的艺术特色傲立于中华诗词之林。

  ”[5]。

  (2)书法的侧影

    诗人既是革命家、思想家,也是诗人,书法独树一帜。

  清代文学家刘熙载在《艺概》中所言:“写字者,写志也。

  ”下面介绍一点相关内容。

    毛泽东始终对书法和诗词的研究孜孜以求,还把自己独特的精神气质融入到书法之中,从而逐步形成了具有自己独特神韵的书法艺术风格。

  在革命年代,他多次为部队题字,每次题字,点画如长枪大戟,运笔峻拔,势不可挡,而对将士和人民给予极大的鼓舞。

  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的书法风格向外柔内刚、柔以抒情的方向发展,呈现出淡雅之风,唤起人们的愉快、向上、平和之情,给人无限的美的享受。

  [6](《毛泽东:革命年代气势足运笔峻拔》)。

  (3)秋天的情愫

    秋天的诗句里确实有很多是悲怆的,秋天自古以来给予人们的印象就是万物凋零,绿叶枯黄,满地枯枝,满目颓败。

  以古代五行学说,“秋”属金,主刑杀。

  如杜甫的《登高》,欧阳修的《秋声赋》,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但也有反其道而行之的“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刘禹锡的《秋词二首·其一》)情感如何固然与季节景物有一定关系,还与作者当时心情、际遇和性格等有关。

  毛泽东有他豁达和乐观的一面,有革命激情和乐观主义。

  这与他广阔的视野密不可分,本诗也有表现。

高中语文《沁园春长沙》教学教案

    我们学会忍受和承担。

  但我们心中永远有一个不灭的心愿。

  是雄鹰,要翱翔羽天际!是骏马,要驰骋于疆域!要堂堂正正屹立于天地!努力!坚持!拼搏!成功!接下来是我为大家整理的高中语文《沁园春 长沙》教学教案,希望大家喜欢!。

  高中语文《沁园春 长沙》教学教案一

  【教学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

    初步了解词的一些体裁知识,能够有感情地朗诵和背诵诗歌。(准确把握停顿、重音、语速、语调、节奏等)

  2.过程与方法

    抓住关键词语,梳理思路。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合作探究把握词作的情感脉络,感受毛泽东博大的情怀和革命的壮志,学习心系天下的人生大境界。

  【教学重点】

    通过品味关键词语,体悟词中描绘的意象以及形成的独特意境,理解诗歌景中寓情、情中显志的特点。

  【教学难点】

    对于诗词的词语的品味,对词人情感世界的把握。

  【学情分析】

    高中生正是价值观、人生理想的形成期,尤其是相对比较淳朴的上进的学生对毛泽东会十分感兴趣,对人生理想抱负也有自己的思索。因此我们可以引导学生联系自己对理想抱负的思索,激发他们了解伟人心灵的兴趣;然后可以通过对于词语的品味,而完成诗词的欣赏。

  【知识链接】

    1.词牌由来:相传东汉明帝有个女儿名沁水公主,她的园林名沁园。

  后来沁园被外戚窦宪仗势夺取。

  有人作诗吟咏这件事,“沁园春”词牌由此得名。

    2.写作背景:本词作于1925年,当时革命运动正在蓬勃发展。

  五卅运动和省港大罢工相继爆发,湖南广东等地农民运动日益高涨。

  毛泽东同志直接领导了湖南的农民运动。

  同时,国共两党的统一战线已经确立,国民革命政府已在广州正式成立,国共合作创造了蓬勃发展的大好革命形势。

  但是,革命应该由哪个阶级来领导,成为党内外斗争的焦点。

  这年深秋,毛泽东从韶山前往广州,途经长沙时,重游橘子洲,面对如画的秋景,回忆在长沙的求学生活和革命斗争经历,不禁浮想联翩,写下了这首词。

  ?本词实际上是毛泽东用词的体例所写的现代诗。

  3.文学常识

    词,是我国传统诗歌中的一种特殊体裁,起源于隋唐之际,大盛于宋,随着金元北曲的盛行而衰亡。

  最初称为“曲词”或“曲子词”,是配音乐的,后来逐渐跟音乐分离,成为诗的别体,所以又称为“诗余”。

  每首词都有一个曲词名称,叫曲子词_。

  词牌最初是特定的词乐曲调的名称,后成为特定词体格式的标题。

  词牌决定词的格式,与词的内容无关。

  不同的词牌,其段数、句数、韵律、每句的字数、句歼衡式、声律,都有不同的规定。

  因为格式是固定的,所以写词叫“填词”,即按照词牌的格式把词填进去。

  根据字数,词分为_小令__、_中调__、长调_,对应的字数要求分别为__58字以内_、__59—90字_、___91字以上。

  纳卖。

  【教学过程】

  以诗导诗

  提问:世界上最长的生命体是什么?

  明确:台湾诗人席慕容的回答:诗是何等奇怪的个体/生下来就会站起来走开/薄薄的一页瘦瘦的几行/不需衣衫不畏冻饿/就自己奔跑到野外/甚至只要有几句写到谁的心里去/就可以/从商周到隋唐/一直活到所谓的当代

  2.中国诗歌的发展流变

  诗经-楚辞--古乐府-唐诗-宋词-元曲-新诗

  3.词牌《沁园春》解

    龙榆生《唐宋词格律》:又名《寿星明》。

  格局开张,宜抒壮阔豪迈情感。

  苏、辛一派最喜用之。

  一百十四字。

  如陆游《沁园春孤鹤归飞》、毛泽东《沁园春雪》。

  “悲秋情节”的民族文化心理

  秋闱、落叶归根的乡土情节、人生迟暮

  5.生自由读

  6.生读生评

  7.教师范读

  【问题探究】

  1.这首词描绘了几幅画面?可以根据内容给画面各加上小标题吗?

  四幅画面;独立寒秋、

  湘江秋景、

  峥嵘岁月、

  中流击水(小标题概括准确即可)

  2.全词中有几个字可以把这几幅画面串联起来,你认为是哪几个字,并简要口述理由.

  答:“立”——“看”——“怅”——“问”——“忆”——“记”

  前人为何悲秋?毛泽东为何颂秋?

  悲秋:科举秋闱、乡土情结、人生迟暮

  颂秋:少年伟人气象、革命形势

  3.词的上下阕分别写了什洞改逗么内容,它们之间存在什么样的内在联系?

    答:上阕主要写景,描绘了美丽壮观的湘江的深秋景色,面对充满生机之景提出谁主沉浮的问题。

  下阕侧重抒情,通过回忆,形象地概括了20世纪二三十年代进步青年的特征:他们以天下为己任,肩荷着历史的重任,主宰着民族的命运,指点着祖国的江山,豪情满怀,壮志凌云。

  同时,艺术地回答了“谁主沉浮”这一问题,即由革命青年以及站起来的全国人民来主宰这个世界。

  上阕写景是下阕抒情的基础,下阕抒情则是上阕含蓄情感的直接再现、升华。

  全词借景抒情,由实到虚,由自然情趣到人生哲理,逐层推进,步步深入。

  (根据本班学情,适当表达)。

  沁园春长沙中的炼字艺术

    福楼拜:有几十个词可以描绘同一情景,但只有一个词最为准确,作家就是要找出那个惟一。

  高中语文《沁园春 长沙》教学教案二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⒈把握新诗与现代诗歌的概念,了解什么叫做意象,初步

    进行诗歌鉴赏。

    ⒉学习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

    ⒊背诵诗歌。

    过程与方法:⒈研究传统文化与诗歌意象间的关系,进而解读诗歌。

    ⒉反复诵读诗歌,体味诗人蕴涵于作品中的情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悟诗人博大的情怀,体会诗人以天下为己任的历史责任感。重点

    难点理解课文的情景关系,体味词中作者的感情。

    初步认识意象,了解意象在诗歌鉴赏中的地位和作用,鉴赏诗歌。教学过程设计1、播放多媒体《两只蝴蝶》的FLASH,“秋风起,秋叶落成堆”的小部分精彩片断,提问:你看到里面的景象,感受如何?

  2、“秋”是文人笔下无比丰富的意象,你能联想到有关“秋”的哪些诗句?

  3、导语:从这些诗句中我们可以看出古代文人常常把“秋”与“悲”“愁”联系在一起,然而,在曾写下“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的一代领袖毛泽东的笔下,秋天却换了一番景象,现在,让我们一起随着他的所见所思,去神游一遍湘江与麓山吧!

  二、朗读听读整体感知

    1、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现。

  要理解诗,更需要多读,通过读让自己置身于诗的境界中,去领悟诗歌不可言说之美。

  带着以下任务将本诗自由朗读三遍:配合注释疏通字词;了解诗人写作的大致背景;初步把握情感基调,互相评价朗读效果。

    2、请一学生朗读本词。出示课件,强调重要的音和词。

    3、有同学说,由于词境的壮阔,可以见到诗人内心的豪迈。

  是的,本词的基本基调是豪壮的。

  因为他写于1925年。

  这是一个什么样的年份?。

  三、再读鉴赏

  (一)、用幻灯片提问:①、从以往学词的经验来说,词一般分为上下两片,分别做什么?本词是这样安排的吗?

    ②词的上片写了哪些景物?由哪一个词引领?构成了一个什么画面?请结合景物特点,用自己的语言写一段描绘诗中画面的话。

  ③词的上下片由哪个词引出?引出了一番怎样的情景?

    ④结合上下两片,请说出本词美在何处。

    (二)、解决问题,重视学生在课堂中生成的一些问题。?

    幻灯片:崇高之美:德·康德——数学的崇高,如高山的体积;力学的崇高,如暴风雨的气势。

    俄·车尔尼雪夫斯基础——一件事物较之与它相比的一切事物要巨大得多,那便是崇高。

    中古·孔子——大哉!尧之为君也。

  巍巍乎,唯天唯大,唯尧则之。

  山河的壮丽,博大,巍峨,使词境宏远、开阔,令人豪气顿生,山河越是壮丽,就越能使人感到人民不能主宰大地的可悲,越感到革命的必要。

    (三)、深入探讨,思考:这首词不仅景美,而且语言更更美。找出词中的重要名

    词、动词和形容词,分组选点进行分析鉴赏,感受其情景交融的妙处。

  (四)、由学生的回答引出板书:

  看:山红林染江碧舸争鹰击

  鱼翔(远近相间动静结合)

  谁主沉浮?

  忆:风华意气挥斥指点激扬

  是粪土(中流击水豪情满怀)

  同学少年!

  (五)总结全词,放示范性朗读带

  四、吟诵全诗

  五、?拓展探究

    合作探究:出示曹操《观沧海》全诗,提醒学生背诵。

  提问:与《观沧海》相比,你认为谁的情感更为豪壮、深刻,具有震撼力?学生活动

    1、学生听音乐看画面各抒己见。

    2、学生结合已学和平时积累的回答,老师稍作提示。如:秋风秋雨愁煞人/自古逢秋悲寂寥/悲哉,秋这为气也/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高中语文《沁园春 长沙》教学教案三

  教学目标

    1.诵读诗词,初步领会诗词的内容。

    2.抓住词中的关键语句,对诗词的中心思想、写作思路和创作手法作深入思考与分析,读懂诗词的内涵。

    3.品味诗词,理解景中寓情、情中显志的特点,体会壮阔深沉的意境。

    4.把握词作的情感脉络,感受抒情主人公博大的情怀和革命的壮志。

  教学重点

    理解词中的主要意象通过阅读,能够体会词中富有表现力的词句,领会词中重要的词句的内涵。

  教学难点

    抓住作者内心的情感,同时把握作者是怎样运用写作手法的,是怎样来体现自己远大的抱负和革命情怀的。

  教学准备

    预习课文、自学生字词语,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谈起诗歌,人们总喜欢把诗经、楚辞、汉赋相提,唐诗、宋词、元曲并论。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20世纪的中国又造就了一位独领一代风骚的大诗人——毛泽东。

  毛泽东一生酷爱古典诗词,在他一生中,大量阅读古典诗词。

  毛泽东在打仗时是“用兵真如神”,而语言文字的运用上,则是“用字真如神”。

    毛泽东用古典诗词形式写现代精神,他的诗词,记录了他革命人生的心路历程,反映了中国革命各个时期的现实生活,是一部中国革命的英雄史。

  他生前同意并公开发表的诗词有39首,其中以“沁园春”为词牌的长调只有两首,一首是我们初中学习的《雪》,另一首是我们今天要欣赏的《长沙》。

  长沙是毛泽东革命人生的起点,让我们追寻伟人的闪光足迹,走进伟人的崇高心灵。

    沁园春是词牌名,那么什么是词呢?词是我国诗歌中的一种特殊文学体裁,特点是每首词都有词调,叫词牌,例如本词的词牌叫“沁园春”。

  词牌与内容没有必然的联系,所以有些词在词牌下另有标题或小序,表明主题或写作缘由。

  如本词的“长沙”就是小标题,词又分小令、中调、长调,这是依字数的多少来划分的。

  58字以内为小令,59至90字为中调,91字以上为长调。

  《沁园春·长沙》属于长调,有114字,分为上下两阕。

  二、初读感知

    (一)教师范读。

    (二)学生齐声朗读,教师指导点拨。反复诵读,助学生渐入佳境。

    (三)词作一般都是上阕写景,下阕抒情。这首词上下阕分别写了什么内容?

  三、解读文本

  (一)思路理清

    1.划分节奏。

    2.学生朗读这首词,找出生字词并解释。

  (二)品析上阕

    1.问:上阕是围绕那个字来描写景色的?请用自己的语言描绘一下上阕所绘之景。作者是怎么来构画这幅秋景图的?

  “看”字来描写的(“看”——寒秋景致)

  上阕写景:描绘湘江绚烂的秋景图

  秋景图:万山红遍层林尽染

  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

  学生讨论这里抓住了哪些景物,用了哪些富有表现力的词语,为什么说这些词语富有表现力?

    染:用拟人手法,写出秋色之深浓。

    击:显示出雄鹰展翅奋飞,搏击长空之强劲有力。

    翔:突出鱼在清澈见底的水中自由轻快地游动,犹如在天空飞翔。

  (这里不拟定标准答案,学生言之有理即可)

    2.请用两个以上的形容词准确概括这幅秋景图的特点。如果要在原文里找出一句话来表达画面特点,是哪一句话?

  色彩绚烂、生机勃勃“万类霜天竞自由”

  3.词人是从哪些方面、什么角度来描绘绚丽多采的秋景的?

  四个方面:山上、江中、天空、水底

  四个角度:远眺、近观、仰视、俯察

  4.大家都想象一下,如果你就是这幅画中实境的游客,你会有什么感觉?

  进行想像力的训练

    雨果说:“想象是人类思维中最美丽的花朵。

  ”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将诗人所描绘的绚丽多彩的秋色图由文字变成形象的画面,在“大脑荧屏”上放映出来。

  分为四步:。

    (1)勾勒形态:将群山、层林、江水、船只、雄鹰、游鱼的轮廓……勾勒出来。

  (2)染上颜色:把黑白屏变成彩色荧屏,火红的枫林、蓝天碧水……

  (3)使画面动起来:秋风送爽,吹动满山的枫叶,像熊熊燃烧的烈火;江水流淌,大小各式船只争发;雄鹰在翱翔,游鱼在清澈的水底自由轻快地嬉戏……

  (4)让画面更细致、逼真,在脑海中来几个特写镜头:船上耀眼的白帆,游鱼的细鳞,水底的沙石……

  描述画面:

  远眺:群山都变成了红色,一层层枫林树林经霜变红,好像被染过一样;

    近观:满江的秋水碧绿清澈,无数船只争相行驶。

  仰视:雄鹰在广阔的天空里矫健有力地高飞;

    俯察:鱼儿在江中轻快地畅游。

  (宇宙万物都在这深秋时节,争取生存的自由)

  5.作者是什么感觉?置身于这样一种万类多姿竞自由的蓬勃画境里,作者何来“怅”慨?为何会发出“谁主沉浮?”,这一发问的深层含义是什么?

    是由于当时革命形势,反动统治对革命进行疯狂的压迫,诗人不得不发出这样的感慨,显示了青年毛泽东以天下为己任的宏大胸襟与高远志向。

高中语文《沁园春 长沙》教学教案相关文章:

1.高中语文《沁园春·长沙》教学设计

2.高中必修一语文《沁园春长沙》优质教案范文三篇

3.高一必修一《沁园春长沙》教案教学设计

4.高一语文课文《沁园春长沙》教材视频

5.高一语文必修1《沁园春·长沙》教学设计

6.高一语文课文《沁园春长沙》教材视频

7.语文高一课文《沁园春长沙》教学反思

提交信息测一测您提升学历详细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