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摄影系毕业论文范文有哪些?

作者:欧韦浩时间:2023-07-23 13:14:53

导读:" 艺术摄影系毕业论文范文有哪些?I.介绍-艺术摄影系毕业论文是艺术摄影学生在毕业前提交的一篇独立研究论文。它旨在展示学生在艺术摄影领域的研究能力和创作才华。II.毕业论文范文的主题选择-探索不同的摄影风格和主题,如肖像、风景、纪实等。-研究特定摄影技术"

艺术摄影系毕业论文范文有哪些?

I.介绍

  -艺术摄影系毕业论文是艺术摄影学生在毕业前提交的一篇独立研究论文。它旨在展示学生在艺术摄影领域的研究能力和创作才华。

II.毕业论文范文的主题选择

  -探索不同的摄影风格和主题,如肖像、风景、纪实等。

  -研究特定摄影技术和工具,如黑白摄影、长曝光等。

  -分析某位著名摄影师的作品和思想。

  -研究摄影与其他艺术形式的交叉领域,如绘画、雕塑等。

III.毕业论文范文的结构和内容

  -引言:介绍选题的背景和意义,提出研究问题和目标。

  -文献综述:回顾相关文献和研究,分析前人的成果和观点,为自己的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论:阐述自己的研究方法和数据收集方式,解释为什么选择这种方法,并讨论其优缺点。

  -分析与讨论:对研究结果进行分析和解释,提出自己的见解和观点,与前人研究进行比较和对比。

  -结论:总结研究的主要发现和贡献,提出未来研究的方向和建议。

IV.毕业论文范文的写作要点

  -清晰的逻辑结构:确保论文的各个部分有清晰的逻辑关系,每个段落都有明确的主题句和支持句。

  -准确的语言和术语:使用准确、简明的语言表达自己的观点,避免使用模糊或含糊不清的词语。

  -充分的论证和证据支持:使用充分的理论和实证证据来支持自己的观点和结论,避免凭空臆断或主观臆断。

  -正确的引用和参考文献格式:确保所有引用和参考文献都符合学术规范和格式要求,避免抄袭和学术不端行为。

V.毕业论文范文的撰写流程

  -主题选择和问题提出:选择一个感兴趣的主题,并提出一个明确的研究问题。

  -文献综述和理论框架建立:查阅相关的文献和研究,建立自己的理论框架和背景知识。

  -研究方法和数据收集:确定研究方法和数据收集方式,进行实际的研究工作。

  -分析和讨论:对研究结果进行分析和解释,与前人研究进行比较和对比。

  -结论和展望:总结研究的主要发现和贡献,提出未来研究的方向和建议。

  以上是关于艺术摄影系毕业论文范文的一些主题选择、结构和内容、写作要点以及撰写流程的介绍。希望这些信息对即将撰写毕业论文的艺术摄影学生有所帮助。

浅谈摄影艺术相关论文范文

    摄影是人们记录客观世界的一种方式,随着现代摄影技术的发展,摄影已经深刻地影响了人们的日常生活。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摄影相关论文,供大家参考。

  摄影相关论文范文篇一:《浅析摄影课讲授艺术》

    上好摄影课不容易,上好大学生的专业摄影课就更不容易。

  笔者作为一名兼职教师,在艺术教团指铅育教学第一线,通过听课、走访、问卷、调研,发现目前我们有相当一部分大学专业课老师在教学中,仍然是“老三篇”:黑板粉笔、照本宣科、缺乏激情。

  这种讲课从表象看很像写作文,大家都在写,但精彩的篇章不多,多系平铺直叙,;有“标签式”硬贴,“商品式”硬配之嫌。

  这种讲课说老实话老师是花了苦力,也费了心血的,但大学生们不买账,不喜欢,学生掌握不了应该掌握的知识,素质提不高,教学成效甚微。

  笔者认为,要教好大学的专业摄影课,授课教师必须讲究授课艺术。

  要解决这个逗判难题,授课教师必须努力做到三个字:新、情、活。

  一、精心备课,内容求“新”

    内容求新,一是指对内容的开掘要深,要扩充新内容,向大学生提供足够的信息量。

  摄影课内容变化较快,特别是数码技术、网络技术的出现,对传统摄影的冲击较大,要适应这种变化,摄影课教学必须“与时俱进”。

  因此,我们不能抱住老教材不放,应该坚持“信息新、数量大、实用性、课题化”的原则来组织教学内容。

  摄影课只有在有限的时间里给学生提供最大量的最新的和有用的信息,他们听起来才会觉得过瘾。

  二是指对内容的创新和发展,要掌握其本质,占据制高点,讲到最前沿。

  在调研中发现,大学生对老师不满意的意见中有一条就是“我们知道的老师反复讲,我们不太懂的老师省略讲,我们不明白的老师又不讲,老师讲过后我们还是不会做”,这就是没有处理好这些问题,当然,有时是老师自己也不太清楚,怎么能讲得清楚呢?。

  二、细心讲解,表达含“情”

    这是研究“怎么讲”的问题。

    有了好的、最新的摄影知识内容,如何将它们变成可视、可听、可读、可析的对象,并通过老师的语言将各个知识点让大学生记住并掌握呢?这是另一个困惑老师的地方。

  笔者认为只有发挥情感的功能,细心讲解,方可解之。

  情感在讲课中的功能主要有如下四个:一是动力功能,即老师积极的情感能引起大学生的兴奋、激动、愉快的情智体验,使学生们充满活力,积极投身于自己感兴趣的各种课堂活动。

    因此,老师上课的每一段话,都要有感情色彩,都要努力从心灵深处自然流露,当然,这首先要求老师热爱学生、热爱教育事业,这样的话,大学生们就会在老师情感的动力驱动下,精神愉悦地学习,并转化为利于教学的行动。

  二是感染功能,即个人的情感对他人的情感具有施加影响的作用,也就是说老师的情感能感应大学生,使大学生们具有类似的情感,这表现在很多方面,如关怀、照顾、信任为主的温情式感染,以激发比、学、赶、超为主的示范式感染等。

  老师的关爱和信任会给学生以强烈的感染。

  三是调节功能,即人的情感对人的思想和行为具有调节作用。

    这一点反映在师生关系上特别明显。

  和谐的师生关系以师生的积极情感为基础,能够激发师生塌好的热情和智慧,唤起师生的责任感和积极性。

  因此,老师要热爱学生并尊重学生,及时与学生沟通,同时要情随境迁,善解人意,努力营造师生交流的和谐氛围。

  如给学生一种认真倾听的表情、一个信任鼓励的眼神、一种朋友商量的口吻、一封探讨问题的E-Mail等等,都会取得极好的效果。

  笔者认为在课堂上,师生要零距离接触,要有伙伴式交流,这有利于张扬学生个性,放飞学生思绪,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问题的主人、学习的主人。

  四是迁移功能,即个人对他人的情感会迁移到与他人有关的事物。

    当代大学生情感丰富,而且好激动、善迁移,他们的认识活动,常常靠情感的体验,经常因喜欢听老师的某门专业课而喜欢上这个专业,进而献身于这个事业。

  老师一定要以正面形象吸引和感染学生,教师对摄影艺术的执著和热爱,种种无言的、不求功利回报的关爱,对学生无疑具有强烈的亲和力和凝聚力。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我们老师只有做一个有德有识之士,才能使大学生实现积极的情感迁移,“爱屋及乌”,从而“亲其师而信其道”。

  三、用心设问,方法要“活”

    这是研究“谁来讲”的问题。

    一是课堂互动、连环问答。“知识是前提,表达是关键”。

    摄影课上用音乐做补充,老师有意识地在师生互动讲课,指导学生课上思考、观察、讨论、写感受时,运用精选的与摄影作品相协调的、与课堂氛围相一致的音乐来“讲课”,定会取得非常好的效果。

  这一方法能充分调动学生动眼、动耳、动手、动脑、动心,从而实现教学目的。

  大学生喜欢这种氛围,在这种氛围中,他们更容易接受老师提供的知识。

    二是让实践成为学生的又一老师。

  每节课都留下一个实践项目,精心设计一个创作主题,请同学课后做一下,下一次课时,请同学上台讲一讲实践经历。

  鼓励每一个同学站起来说话,表达自己的看法,从而引发大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保持学习的注意力。

  有的教师可能会有这样的困惑:引发了学生的主动性,学习没有结果怎么办?其实,激发了同学的学习兴趣和使其掌握了正确的学习方法,这不就是结果吗?这种没结果的结果倒是最重要的。

  在经历了一个教育过程之后,无论结果是否达到,实际上这个过程本身就是结果,是无形而珍贵的结果。

  什么是素质?这个结果就叫素质。

  在很多情况下,教育的结果还没出现,但过程已经存在,在此过程中,大学生的思维方式和学习主动性发生了变化,这个变化就是素质的变化,这理应是我们教育追求的目标。

  同学回答问题的对与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他敢于发表意见。

  学生做事有没有结果,这也不重要,他做事的过程已经很重要了。

  因为在这种过程中,实践在给大学生们“上课”。

  诚如江汉大学人文学院女生汪洋所言:“与其说摄影课是一门课,还不如说它是一面镜子,让我们学会从生活中、从实践中审视自己,审视自己的生活状态,从中得到人生的启迪和哲理。

  ”。

    综上所述,高校摄影课教师在授课时,认真做到三个字:新、情、活,细心解决好讲什么、怎么讲、谁来讲的问题,一定会受到大学生们的热烈欢迎,同时也会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摄影相关论文范文篇二:《浅谈摄影的构图

    摘要:在摄影艺术中,摄影构图有着自己独特的形式规律。

  一幅成功的摄影作品,在进行画面布局的时候是十分讲究的,它既符合人们的生活规律,又符合人们的心理和视觉习惯。

  只有掌握了这些固有规律之后,在进行艺术实践的过程中,才能将最优美、最感人的艺术形象传达给受众。

  关键词:对称与均衡主次关系黄金分割画面空白

  一、构图的意义

    构图在传统画论中称之为“章法”、“布局”、“经营位置”等。

  是指根据画面的需要,安排形象,体现作品的整体效果。

  构图作为摄影的第一步,因其创作手法的特殊性,决定了它的复杂性和丰富性。

  事实上,任何艺术形式都有其固有的形式规律,只有掌握了这些固有规律之后,在进行艺术实践的过程中,才能将最优美、最感人的艺术形象传达给受众。

  虽然摄影构图的形式规律不是死的,但了解这些形式规律可以避免一些初级的错误;掌握和运用这些形式规律,对塑造艺术形象、揭示主题思想则是一条捷径。

    在设计摄影画面的构图时,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构图的均衡美。

  在日常生活中,每个人可能都有过以下的体会:一把椅子倾斜了就会让人产生不稳定的感觉。

  而大多庄重、尊严的东西又是很对称的,比如古代宫殿门口的石狮子,它是成双存在的,给人以对称的美感。

  因此,摄影作品的画面均衡,在构图时十分重要。

  二、对称和均衡在画面中的运用

    对称,象征一种高度整齐的程度。比如蝴蝶,它的形体和翅翼花纹的对称美,一直为人们所欣赏,在摄影作品中对称的画面也时常可见,但大多数摄影作品,在构图中并不追求一半对一半的对称,而是刻意于画面的视觉均衡。

    摄影画面布局的均衡,是人们运用视觉和心理上的习惯,对画面内全部可视形象所处的部位,进行稳定与否的一种衡量。

  在摄影的构图中,绝对的对称会给人一种静止、拘谨、单调的感觉,生活中人们对审美的要求仍然以追求均衡居多。

  过多的运用对称会使人感到呆板,缺乏活力。

  而均衡则是为了打破较呆板的局面,它既有“均”的一面,又有灵活的一面。

  结构的均衡是指画面中各部分的景物要有呼应,有对照,达到平衡和稳定。

  均衡的范围包括构图中形象的对比:人与人,人与物,大与小,动与静,明与暗,高与低,虚与实等等。

    对摄影者来说,布局的均衡是结构理想的结果,因而处理均衡的问题,也就是处理画面结构的问题。

  作为摄影画面的两大组成部分,主体与陪体是表达思想内容的主要对象和辅助对象。

  所以在处理画面布局均衡的时候,首先要考虑的就是它们之间的呼应关系,这其中包括两者在情节上、情绪上以及动态、动势方面的呼应关系。

  三、构图中的主次关系

    根据主题思想要求,选择有价值的景和物,组成摄影画面。

  在这个画面中最能体现主题的对象,就是主体。

  而在画面中,那些不是最直接体现主题思想,仅对主体起到一定程度的烘托、陪衬,帮助主体说明主题思想的对象,习惯上称为陪体或周围环境。

  在摄影画面中要妥当的安排和处理好主次关系,避免出现零乱、主次不分,淹没或失掉主体,而造成没有主题的现象。

    在设计画面时要注意主体和陪体的关系,一幅照片如果只有主体而无陪衬,画面就会显得呆板而无变化,但陪体不能喧宾夺主;主体在画面上必须显著突出,要弃繁就简,必要时可改变拍摄位置和角度,或是搬动不必要的东西,以达到画面简洁,突出主体的效果。

  在照片画面的主次关系上可以掌握以下两点:第一,如果遇到杂乱的背景,可以采取放大光圈的办法,让后面的背景模糊不清,以突出主体。

  第二,选择适宜的角度进行拍摄,避开杂乱的背景,以使人物的形象突出。

  第四、构图中“黄金分割”的运用

    初学摄影者最容易犯的错误,就是把最吸引人的景物放在正中间。

  的确,在正中间的景物是最容易吸引人的注意力的。

  但是,将吸引人的物体放在正中间,很容易只让人专注在那个物体上,而令画面变得呆板。

    既然要避免居中,就要知道所谓的“黄金分割”,也就是“黄金比例”,将之运用于美术和摄影的构图中往往以5:8的比率来表示。

  另外,九宫格构图(也称井字构图),实际上也属于黄金分割的一种形式。

  就是把画面按水平方向在1/3,2/3位置画两条水平线,按垂直方向在1/3,2/3位置画两条垂直线,然后把主体尽量放在交点的位置上。

  实际上这几个交点都符合“黄金分割定律”,是最佳的位置,当然还应考虑平衡、对比等因素。

  这种构图能呈现变化与动感,画面富有活力。

  这四个点也有不同的视觉感应,上方两点动感就比下方的强,左面又比右面强。

  在具体的摄影构图中,可将其应用于情节对比、虚实对比、动静对比、大小对比等。

  五、处理好画面的空白

    摄影构图中的空白,既有因景物本身,如:烟、云、雾、天、水、空隙所制;又有因为光与色的艺术处理所制。实体与空白的相互衬托,形成有规律的起伏节奏,产生一定的的韵律感,是摄影艺术在处理画面构图虚实关系中,广为运用的手段之一。

    虚实关系在摄影画面中比较容易看出,也比较容易分辨。

  但在具体处理的时候,却要注意实体与空白的关系,使画面有变化、不呆板。

  空白常常可以刻画意境、渲染气氛,在画面中运用得当,会在构图的形式上添加积极的作用。

  空白还有在视觉上和心理上造成动势的功能,在运动和所注视的方向要留有一定的空白,可以给人们留下伸张的空间,造成一定的方向性,有助于加强运动的空间感。

  所以才有“大抵实处之妙,皆因虚处而生”之说,足见空白在构图中的重要性。

    同绘画一样,摄影也是一种艺术手法,线条的明快以及画面的和谐是关键,好的构图不仅让人感觉主题明确,而且会给人以视觉和心理上的冲击。

  所以,摄影水平的提高,必须从构图这个环节入手。

  当然,构图形式也不是绝对的,它只能提供对摄影表现形式的帮助与参考。

  有句话说得好:规则是用来打破的。

  所有的规则都不是死的,吸收前人的经验对摄影的形式表现将产生积极的作用,会有利于对形式美的理解。

  摄影相关论文范文篇三:《浅谈影视摄影课实践教学改革》

    目前的国内各大高校在摄影系、广播电视编导系、广播电视系的本科学习阶段几乎均开设了影视摄影课,将其作为一门专业基础必修课程。

  笔者所在的摄影系影视摄影方向在一二年级,分别开设了《摄像技术基础》和《影视摄影造型》课。

  影视摄影这门课程具有很强的理论性和实践性,如何更好的进行实践教学是教师要思考和解决的重要课题。

  一、合理实用的实践教学改革理念

    摄影系的学生在一二年级要学习好几门以实践为主的专业基础课,在学习《影视摄影造型》课之前,先修完《摄像技术基础》。

  应该说是《摄像技术基础》侧重基础知识和技术的学习与训练,而《影视摄影造型》更注重培养学生的艺术感觉,创新思维和画面造型能力。

  同时,摄影系的学生还要开设其他相关课程,作为有益补充。

  笔者在讲授影视摄影课程的过程中,根据学科特点和性质,秉承“理论和实践并举,更重实践”的理念。

  这样做是为了改进以往影视摄影课过多的依赖课堂理论讲授,教师大多是采用上单一的填鸭式理论灌输,而疏于实践技能培养的弊端。

  通常根据教学大纲的制定,将理论课和实践课的课时数量设置在1:2的比例左右,教学环节按照“理论―实践―理论―实践”的节奏推进。

  即每次课堂理论教学的落脚点最终是指导学生实践练习和操作,将上一阶段所学到的理论知识充分转化为实践能力,提升学生的实践技能和水平。

  然后再进行下一阶段的“理论课―实践课”学习。

  如在《摄像技术基础》课上,教师讲授完数字高清摄像机的基本基本原理和曝光控制白平衡调节等理论知识后,便在下一阶段课时中安排进行实践课部分,教师将学生分小组,讲解并示范摄像机的曝光与白平衡控制的操作步骤,然后指导学生分组逐个练习。

  在课堂上对学生出现的操作环节错误,教师及时指出并予以纠正。

  待此部分实践内容学生基本掌握后,再进行下一环节的“理论――实践”教学。

  二、改善实践教学方法

    影视摄影作为一门学科,具有很强的理论性和实践性,同时又是融技术性和艺术性于一体的学科。

  在实践创作中,一名影视摄影师艺术创意的体现有赖于扎实的技术素养和水平。

  而检验一个学生理论知识扎实与否的落脚点,就是看他的实践能力如何。

  因此,如何上好实践课以提升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是影视摄影专业任课教师面临的重要问题。

  笔者根据数年的教学经历和改革尝试,通常在理论教学时采用全班集体授课方式。

  而在实践课环节,采用分小组示范讲解,学生分小组练习实践的小班化学习方式。

  考虑到现在的每个自然班学生人数较多,而实验器材相对有限的现实状况,教师每次指导学生分小组时将组员人数控制在6人左右。

  每个小组成员人数不宜过多的目的,就在于确保每个学生在实践课上都有足够的时间量来练习操作。

  无论是课堂实践练习,还是课下的实践作业以及期末结课作业,学生都以这个相对固定的小组完成实践拍摄。

  1、利用多媒体技术,提升教学效果

    在实践课上,教师利用多媒体影像技术手段,结合优秀的影视作品案例,对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出现的普遍性和个别性错误进行对比和指导。

  教师可以选取摄影画面优秀的影视作品片段,对比学生实践作业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讲解和指导。

  例如学生在练习使用摄像机拍摄固定机位不同景别画面的实践内容时,初学者普遍存在的问题就是景别取景不规范,镜头与镜头之间景别运用不合理或景别过于单一等问题。

  这时任课教师利用多媒体为学生播放一些优秀影视作品中景别运用规范的镜头片段,然后来对比学生学生实践作业中普遍出现的错误案例,帮助学生分析问题所在并寻找解决办法。

    在这个环节,教师避免局限于单方面的讲授知识和技法,而是采用引导学生对比自己的练习作业进行思考,检查,分组讨论,分析问题,积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营造活跃互动的课堂氛围。

  这样,学生会在积极思考热情参与的状态下,更好的将专业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从而提高自身的实践水平。

  此外在课堂练习中,现使用的数字高清摄像机普遍具有USB串行接口,学生可以直接将拍摄练习的作业素材拷贝至教室内的多媒体电脑中。

  教师现场对学生拍完的练习素材进行回放,讲解。

  这样可以确保在实践课堂第一时间内就发现学生存在的问题。

  教师及时给学生指出问题症状,并和学生一起讨论解决办法。

  2、根据学生特点,帮助学生制定拍摄主题和计划

    影视摄影的实践需要学生调动自己多方面的能力,是一个“脑眼手”综合运用的过程。

  它需要摄影师用眼睛细致观察,大脑积极思考,最后由手(和身体)来掌控摄像机来完成操作和拍摄。

  因此影视摄影的实践创作考验的是一个人的综合协调能力。

  在分组拍摄中,它还考验着学生团队协作和沟通的能力。

  教师会根据自然班的学生数量、结构和特点,指导他们合理分组搭配,制定合理的拍摄进度安排,时间周期控制。

  有拍摄采访对象的,教师会指导学生如何与拍摄对象沟通(尽管如何采访不是影视摄影课的重点)。

  甚至在拍摄时长较长的期末结课作业时,教师要讲授一些制片管理方面的知识,对于拍摄过程中有可能出现的一些制片方面的困难,提醒学生提前做好备选方案和计划。

  对于大幅度更改实践作业拍摄计划和方案的,指导学生调动现有资源和条件,尽可能拍摄出更好的影像效果。

  3、扩展实践教学空间,紧跟行业发展趋势

    影视摄影这门学科有一个显著特点,就是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新的创作设备和拍摄理念层出不穷,更新换代的速度极快。

  例如笔者刚从事教学工作时,当时行业内领先的是数字全高清技术。

  几年的时间,现今行业内的发展趋势是4K技术,数字电影摄影创作,log模式拍摄甚至是未来VR技术的使用。

  这一切都意味着无论是专业教师、学生还是从业者,要想从事影视摄影这项职业,就必须要保持对新鲜事物的好奇心,保持一个不断学习新知识的状态。

  也只有这样,我们培养的学生才会在未来的专业发展道路中越走越宽,不被行业淘汰。

  基于此,教师积极利用互联网上的相关专业知识和信息资源,结合课堂实践内容。

  为学生拓宽知识面。

  例如在介绍行业领先的RED和ARRI数字电影摄影机的知识,市面上常见的纸质教材和资料鲜有这方面内容。

    教师搜索专业的技术网站,寻找适当的资料截取成视频影像,做成图片PPT和文字介绍,选取业内专家对此摄影机性能指标的介绍和使用注意事项,所有这些都可以作为实践教学的补充。

  不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更是将影视摄影行业内先进的知识和理念带给学生,让他们及时掌握专业发展趋势和动态。

  此外,专业的影视摄影交流网站和信息公众号也是教师指导学生拓宽知识面的好渠道。

  专业性比较强的影视工业网、拍电影网、V电影网,微信电影摄影师公众号,摄像人公众号等等,经常会有业内人士发表的技术文章和创作心得,教师会经常选取有用信息介绍给学生。

  这些网站一般还设有作品交流专区,学生可以将自己拍摄的作品放到这个板块内进行交流,听取更多业内人士的意见。

  这样,学生获取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的领域不仅仅局限在课堂和校园,他们有更多的可能接受更前沿的专业讯息,提升自己的实践水平。

    三、实践作业点评。

  1、学生实践作品课堂展示

    每次的实践作业后和期末结课作业之后,教师会安排每个小组将自己的作品用多媒体在课堂上公开展示,教师现场进行点评。

  这也是影视摄影课实践教学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课堂展示的过程中,小组成员会阐释自己的创作思路及理念,讲述拍摄过程中遇到的难题和解决办法,以及尚未解决的技术和艺术问题等等。

  教师如此安排是为了深入了解学生的实践创作过程。

  学生实践创作的过程,是检验他们对理论知识掌握程度的具体和真实体现。

  反映在学生作品中的一些问题,有些是大家普遍存在的,有些则是每个小组甚至每个学生的个别存在的。

  每个小组的学生在展示并介绍自己实践作业拍摄经历时,其他同学也会反观自身作品中存在的问题。

  好的实践经验可以得到印证并分享,存在的问题就需要由教师引导学生思考。

  必要时候教师可以明确指出,以帮助学生提高专业水平,在下一次的拍摄中取得进步。

  2、保护并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

摄影技术论文2000字(2)

  摄影技术论文2000字篇二

  摄影中的创新技术问题

    英文摄影Photography一词是源于希腊语Φωphos(光线)和γραΦιgraphis(绘画、绘图)或γραΦηgraphê,两字一起的意思是“以光线绘图”,是指使用某种专门设备进行摄像记录的过程,一般我们使用机械照相机或者数码照相机进行摄影。

  有时摄影也会被称为照相,也就是通过物体所反射的光线使感光介质曝光的过程。

  有人说过一句精辟的话:摄影家的能力就是把日常生活中稍纵即逝的平凡事物转化为不朽的视觉图像。

  1.摄影的类型

    1.1记录摄影。

    摄影诞生,是为了记录。

  它诞生以后所显示出来的强大的生命力,也恰恰在于它的记录功能。

  这是其他技术或艺术所无法比拟或取代的。

  因此,从广义上说,摄影就是记录。

    1.2艺术摄影。

    随着摄影的发展,人们在摄影中不断地增加艺术元素,开始产生艺术摄影。

  它与记录摄影的区别在于艺术性的多少与高低,而无绝对的界限。

  例如:我们去照张相做身份证或留个影,一般照相馆拍摄的照片,最多有点资料或记录价值。

  可是,齐白石先生的人像,多年过去了,至今仍是世界20幅最优秀的人像作品之一。

  其中的差别就在于艺术性的高低。

    1.3画意摄影。

    画意摄影的唯美的画面语言及美好的设计内涵一直是人像摄影的一种重要的表达方式。

  19世纪后半叶,英国摄影家雷兰达拍摄出了曾被预言为“摄影新时代来临了”的作品——《人生的两条路》,在摄影还被轻视的当时,这幅作品就以其劝勉性的主题和油画式的构图,受到了维多利亚女王的极高评价。

  可以这样说,雷兰达对推进摄影被承认为一门艺术功不可没。

  从此,画意摄影逐渐成为摄影艺术的一个重要流派。

    1.4水墨风格摄影。

    和传统的水墨画一样,目前出现的水墨摄影作品,按题材,可以分为风景和花鸟,对应国画中的山水画和花鸟画;按手法和意境,可以分为抽象和具体,对应国画中的嫌盯写意和工笔。

  水墨风格的摄影照片虽然少不了Photoshop等软件的后期加工,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可以任意扭曲原照片。

  好的水墨摄影作品要尽量少地修改原照片,它考验更多的是摄影师的构图和捕捉光影的能力。

    1.5全息摄影。

    全息摄影是指一种记录被摄物体反射波的振幅和位相等全部信息的新型摄影技术。

  普通设摄影记录物体面上的光强分布,不能记录物体发射光的位相信息,因而失去立体感。

  全息摄影采用激光作为照明光源,并将光源发出的光分为两束,一束直接射向感光片,另一束经被摄物的反射后再射向感光片。

  人眼直接去看这种感光的底片,只能看到像指纹一样的干涉条纹,但如果用激光去照射它,人眼透过底片就能看到原来被拍摄物体完全相同的三维立体像。

  一张全息摄影图片即使只剩下一小部分,也可以重现全部景物。

  全息摄影可应用于工业上进行无损探伤、超声全息、全息显微镜、全息摄影存储器、全息电影和电视等许多方面。

  2.摄影技术的创新

    摄影艺术的追求与科学技术的追求不同,科学技术的追求总有新的领域去探讨和追寻。

  摄影艺术的目的即在于激发观众的智慧和感情。

  它的新领驭就在于摄影艺术家内在的探讨。

  正如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叶子般,世界上的每一个猜者岩人都是不同的个体,摄影艺术家独有的个性和表现就是他能追求而带来的新领域。

    摄影常常被人称为“视觉的语言”,相机则被形容为“第三只眼睛”。如果我们认真地看待它,“第三只眼睛”所看到的将是独具慧眼的观察,而“视觉的语言”所表达的将是独特的个人情感和思维,那么摄影作品的价值就不再是任何先进的科技所能够取代或者穗御复制的了。

    2.1作者本身的气质素养决定了作品创新的个性。

    文化孕育了个人艺术的气质和修养,作者本身的文化气质和素养就是作品创新的度量衡。

  随着世界文化的进一步交融,摄影的创新需要对世界趋势的高瞻远瞩,需要对优秀作品的借鉴学习,需要对大胆另类作品的批判容纳。

  摄影作品的生命力,反映了摄影者的创新思维和学习激情。

  摄影者必须不断拓宽视野,并将新知识新理念运用在自己的创作中,创新才会在作品中有更深刻的体现。

  可以这样说,创新既是衡量摄影者对世界认知和包容的尺度,又是摄影作品容纳百家所长获得的认同。

    2.2注重细节表达是摄影创新的基本手段。

    我们在进行摄影创作时,要对作品有清晰的概念和准确的定位,除了熟练地运用摄影技术技巧和造型语言之外,还要善于倾注情感,渗透更强的情绪,创作中更要注重细节的表达和细节的处理,以展现生活中最具代表意义和最美的一面,从而带给人们赏心悦目的艺术享受。

  人们都说梵·高的画是世界绘画史上的一次创新外,除了画风创新,人们还注意到一个细节,就是梵·高在画里画出了无形的风。

  摄影也一样,需要用细节传递摄影者本身的情感,需要通过细节来探索和发现。

    2.3突破个人思维局限,对题材进行深层挖掘是作品创新的重要环节。

    摄影作为个体的视觉造型艺术,首先注重的是个性化的张扬,而创新则从作者个性的逆反思维开始。

  逆反的思维方式,应该是在继承和借鉴传统的基础上进行的一种反传统思维。

  这种思维锐意求新,完全不羁于传统的摄影理论和法则。

    由于作品代表的是摄影者的个性,而个性的表现则是作者进行思考和接搜新思路的体现。

  个性的创新包括作品在内容上的丰富和在形式上的新颖。

  标新立异的创作思维往往有先入为主的优势,尽管后来可能会引起竞相模仿,但是人总是认同第一次出现的事物。

  有时候拍摄同样的内容,作者别出心裁同样会使作品有别于其他的特质,这就是一种创新。

    关于这一点,我在风光摄影的时间上有很深的体会。

  摄影考验的是摄影者对题材观察的细心、等待的耐心和不厌其烦踩点的决心。

  有了这“三心”,才能发现在不同时间空间之下同一景物呈现的不同状态,并在瞬间的快门中捕获鲜为人知甚至不为人知的细节。

  这样做的收获是:作品最终能够以新的形式表达自然景物最富表现力的一面。

  3.结语

    总之,摄影的创新不但需要对题材进行细节的“微距”观察,而且需要对世界艺术氛围的“广角”观测,更需要作者突破个人思维的局限,它是摄影者对摄影艺术的义务和对艺术的更好的诠释。作为新一代的摄影工作者,我们不仅要在艺术形式与艺术技巧上创新,而且要在作品四项内容上大胆创新,创作出内容丰富、思想性强、富于时代精神、具有较强艺术感染力的摄影作品。

  参考文献:

  [1]夏洪波.浅析创新思维对摄影作品的影响.文学与艺术,2011,(5).

  [2]尹秋颖.浅析摄影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9,(8).

  [3]刘军杰.探究摄影创新能力的培养.科教导刊,2010,(36).

  

看了“摄影技术论文2000字”的人还看:

1.浅谈摄影研究毕业论文范文

2.大学生摄影技术论文

3.浅谈摄影相关论文范文

4.浅谈摄影的艺术论文

5.浅谈摄影技术艺术研究论文

电影艺术赏析论文范文精选(2)

  电影艺术赏析论文范文精选篇2

  浅谈《红高粱》中色彩艺术的运用与赏析

    [摘要]当前,影视作品已经成为人们视觉审美最为重要的一部分,它是一种视觉艺术,图像是其造型语言,而色彩是其造型语言中最重要的组成元素之一。

  影视作品的画面质量直接影响着观众的视觉享受,而人的视觉感受在人的感官中最为强烈。

  电影《红高粱》是最能反映张艺谋早期风格的一部经典作品。

  电影中一个个油画似的场景,勾勒出了一个以红色为基调的“红高粱”世界,歌颂黄土高坡上的中华儿女抗日生活的电影,用来祭奠那些激荡在无边无际的如火如荼的高粱地里的灵魂。

  [关键词]《红高粱》;色彩艺术;人性;魅力

    高粱,象征着狂野的、自然的人性,它们在风中劲舞,自生自灭,是世间生命万物的象征。

  《红高粱》对红色渲染达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

  红高粱,红褂,红裤,红轿子,在烈日的灼烧下通红的汉子背,以及影片最后染满整个银幕的鲜血,既象征了面对恶势力的践踏,以最本质的方式进行反抗的原始生命力,也使整个电影充满了诗情画意。

  《红高粱》,以浓烈的色彩、豪放的风格,歌颂了中华儿女激扬亢奋的民族精神,叙事和抒情结合得恰到好处、写实与写意联系得相得益彰,把电影语言的独特魅力发挥得淋漓尽致。

  该部电影充满了神奇的色彩,它颂扬了人性的本质及生命的不可抗拒,对大自然色彩的运用也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境界。

  一、电影《红高粱》的色彩艺术效渗桐果

    《红高粱》中所营造出的以红色为基调的画面以及恢宏的氛围,部分来自于作者自身所注入的感情,部分则来自于客观事物烘托的意境,情境自然结合,“情与景会,意与象通”。

  这正是影片创作的基础,同时也是观众喜欢的魅力所在。

  在这部电影意境的营造方面,色彩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色彩在电影创作中有助于情感的表达,它主要依赖于人们的联想来获得,即人们通过色彩而获得的感受。

    人物的内心深层次的刻画能够烘托其复杂的心理活动及其性格特点。

  而要想在限定的较短时间里,有限的场景中来形象、细致刻画一个人的内心活动,那就需要能够让观众看到一个恰到好处的视觉载体,而美术色彩艺术的巧妙作用就恰好可以充当这一载体。

  张艺谋导演就是巧妙地把色彩艺术运用到《红高粱》这部影片中,形象刻画了影片中人物的内心世界。

  他通过美术色彩的多样变换,为观众准确、清晰展现了片中角色的内心活动及所要表达的思想内容。

    该部电影中红色基调的大量运用,不仅对观众产生了强烈的视觉冲击,也传达出了影片所承载的象征意义。

  人物通过色彩掺入了复杂的感情,使影片人性化。

  《红高粱》这部电影通过运用大量的色彩来营造一种红色中国的意境,进而捕模返捉观众的眼球,以达到产生共鸣的效果。

  影片中铺天盖地的红色,极具象征意义。

  每处场景的色彩、色调无不把片中人物的特点刻画得淋漓尽致。

  从最初象征生命力、如火如荼的红高粱、红袄、红鞋、红盖头,到最后布满银幕的血红色,这些色调极具感染力,经导演的精心设计与故事情节结合得天衣无缝,为全片定下了恢弘壮烈的基调。

  二、电影《红高粱》的色彩赏析

    画面与音乐,作为构成电影的两大元素,在电影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色彩是电影语言的一部分,恰当使用色彩,可以表达不同的情感及感受,有助于电影情绪的准确表达,渲染影片的风格气氛。

  同时,音乐在电影中也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而且具有很强旦喊饥的情绪性。

  音乐是电影中声音的一种特殊的表现形式,影响着影片的气质,深化其主体,强化观众的心理活动。

  一部成功的电影,出色的电影音乐是必不可少的。

    夺得多项大奖的电影《红高粱》,算不上张艺谋最经典的作品,却是最激情的一部。

  影片自始至终,都致力于表现出感性生命的躁动。

  《红高粱》不仅是一部好作品,更是一部很好看的电影。

    电影《红高粱》改编自莫言先生的中篇小说,讲述了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一伙纯朴的农民的狂野生活以及他们浴血抵抗日本侵略者的故事。

  影片经过演员的成功演绎,颂扬了生命的奔放,敢爱敢恨,大生大死的人生。

  故事情节跌宕起伏,令人难以预料。

  节奏松弛有度,画面、色彩、光线及其视觉形象热烈、活泼。

  该影片突破了传统的抗日战争题材,在《红高粱》中,自由奔放、气势恢宏的生命跃上了银幕。

  与同时代的影视作品相比,战争画面明显减少,而且不涉及任何政治色彩。

  影片结束时,战斗场面十分写意,虽然不如传统国产战争影片中的场面宏大,人物也不多,但画面却更多了几分震撼。

  日食、红霞映衬下的世界,嘹亮的歌谣响彻天地,如血海汪洋的火红高粱地……。

    《红高粱》在观众心中留下了深深的战争烙印。影片成功在于纯美,颂扬了爱就真爱、恨就真恨、敢爱敢恨、大生大死、气势恢宏的生命。

    和大多数的中国人一样,张艺谋导演对鲜艳的红颜色是情有独钟,红色自然成了电影《红高粱》的主色调。

  正如大家所了解的,在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中,红色被视为喜庆和美满的象征,后来红色逐渐被人们赋予了积极、向上、正义、革命的内涵。

  而且,在美术绘画领域,红色也是彰显个性与烘托氛围的一种常用手段。

    影片《红高粱》一开始,映入人们眼帘的就是如血海汪洋般的火红色,影片女主角“九儿”那象征喜庆的大红的嫁妆:红盖头,红褂,红裤,红鞋;还有那大红的花轿;还有那火红的高粱地,以及在高粱地里让观众心情为之荡漾的野合。

  这些火红的画面一开始就给观众带来了强烈的视觉冲击,给人们内心带来了一次红色的洗礼。

  虽然整部影片的色调多是红色的,但并没有让观众感觉这是打破常规的矫揉造作,而是很自然接受了高粱本就是火红色的。

  另外,影片还把那种放荡不羁、肆无忌惮、自由激情和那欢乐愉悦氛围与红色的主色调巧妙地结合起来,在红色基调的衬托下,“爷爷”和“奶奶”的凄美爱情故事姗姗而来。

    整部电影由“爷爷”与“奶奶”的相遇、相知、相爱、互助的情感构成。

  他们通过与世俗观念的抗争,最终走到了一起,最后浴血奋战反抗日本侵略者。

  影片结尾,女主人公“九儿”和其他汉子们全都死了,“爷爷”和“爹爹”静静站在那里,一动不动,相互凝视着对方,在血红色的太阳光下相互凝望着,很久很久,直到天空中日食出现时,天空突然暗淡了下来,紧接着出现的还是一种血红色。

  张艺谋导演巧妙把美术色彩在这部影片中用到了极致,画面唯美,故事感人,无限放大了人物的形象,更是对中华儿女的高度歌颂与赞美。

  影片歌颂了这片荒凉的土地,这段不畏世俗,令人崇敬的爱情故事,并深深颂扬了这块土地上的那种无拘无束的野性,更表达了对中华儿女不畏强暴、浴血奋战到底的优良品质。

  全片表达的就是对原始生命勃勃生机的崇拜之情。

    在整部电影中,作者还是保留了大量的个人的风格及其自己主观的认知.影片较多固定于同一个镜头,来刻画人物的变化过程,吸引观众把心沉下来认真观看。

  影片多通过近景来刻画“奶奶”,当“爹爹”在酿酒缸里蹦来蹦去,不停地喊着“娘”时,“奶奶”脸上露出了会心的笑容。

  然后,“奶奶”注意到了远处的一个身影,侧影映在他身上,衬托出罗汉瘦小的身躯。

  太阳金色的光环绕在他周围,暗示着暴风雨即将来临。

  “奶奶”焦急地追赶过去,“爷爷”一脸不解,逆光从其身后射来,凸显他更加忧郁,好想看到了什么似的,仿佛危机正在来袭,就像光似的压在他身上,继而鬼子的掠夺呼之而出。

    电影《红高粱》巧妙地将故事情节串连在一起,一个个油墨泼成的画面,扣人心弦。

  整片的高粱地被血色残阳染成了血红色,那是被鲜血染成的高粱地,那是象征着凄凉的残阳,是“爷爷”“爹爹”失去爱妻、母亲后心口的伤疤,是作者对高粱地上中华儿女的歌颂。

  一块高粱地被践踏了,但是还有如血海汪洋的高粱在疯长着,它象征着中华民族不屈的生命力,生生不息的文明,也是“爷爷”身上那股野性。

  “爷爷”身上的野性是原始的、野兽的疯狂,是中华男子汉所共有的特殊品质,更是中华儿女不畏强暴,奋力反抗的基础。

  影片呼吁人们追求真善美,追求勃勃生机的人生。

  三、电影《红高粱》的画面鉴赏

    色彩具有象征性。

  人们在各种色彩掺杂的世界里生活着,培养了很多视觉经验。

  这些经验与外来刺激相呼应,而情感则在其中慢慢升华,深刻地表达着人们的信念和思想,激起了人们的思绪。

    出身于摄影师的张艺谋,电影画面及色彩一直都非常唯美,如有神相助。

  电影《红高粱》中的画面中红色为影片的主色调。

  在中国,红色既代表着喜庆、美满,也代表着革命。

  影片中最熟悉的画面就是那片火红的高粱地,郁郁葱葱的高粱高过人头,密得让人喘不过气来。

  秋风袭来,掀起层层波浪,一阵阵清脆的摇摆声;还有就是那血色残阳的画面,“九儿”出嫁,当花轿来到十里坡时,遇到了日本鬼子,最后死在了鬼子的刺刀下。

  那天的日食把整个世界都染成了血红色,“娘,娘,上西南,高高的大路,足足的盘缠,娘,娘,上西南……”影片结束时,嘹亮的歌谣响彻天地人间,无边的高粱地如血海汪洋,“九儿”躺在血泊中,安详地死去了。

  暗红的鲜血把太阳染成了血红色,血红的太阳燃烧着,把整个世界都烧成了红色……这就是影片的结尾。

    张艺谋对色彩特殊的审美价值运用恰到好处,为观众呈现了一个血红的世界。电影《红高粱》既有唯美的观赏性,更有很强的思想性,它的成功与色彩特殊的审美价值的准确把握息息相关。

    影片中红色为主要基调,色彩对于人们的审美观有着特殊的视觉效应,它可以勾起人们悠远的遐想,成功唤起人们的视觉体验。

  影片中还有很多唯美的画面:“九儿”出嫁时的红鞋、红袄、红裤及红盖头,甚至花轿都是红的;汉子们被烈日晒得发亮的古铜色皮肤以及他们肆无忌惮的光头;日食时血色汪洋的红,高粱地里令人喘不过气来的绿……

  四、结语

    在《红高粱》中,导演张艺谋把视觉享受与造型艺术结合得淋漓尽致,几乎每一个镜头都可看作是唯美的水墨画。

  造型艺术也被运用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

  在此之前,还从未有人能够如此把画面拍摄如泼墨般肆意自如,而且色彩还极为浓厚。

  那血色残阳的红色,既愉悦了人们的视觉享受,又象征了一种不屈的生命力,一种要爱真爱、要恨真恨、敢爱敢恨、敢作敢为、淋漓奔放、肆意自如的人生态度。

  两者成功结合在一起,使人恋恋不舍,回味无穷。

  [参考文献]

  [1]尹秀茶.对生命的渴求与赞美――《红高粱》欣赏[J].作家,2008(08).

  [2]辛宇杰.浅谈语言与文化的关系[J].华章,2011(07).

  [3]黄巽斋.汉字文化丛谈[M].长沙:岳麓书社,1998.

  [4]贺友龄.汉字与文化[M].北京:警官教育出版社,1999.

猜你喜欢:

1.电影艺术鉴赏论文

2.电影赏析论文范文

3.电影音乐赏析论文范文

4.关于电影论文范文

5.艺术鉴赏论文范文参考

关于摄影专业的毕业论文

  一点摄影心得分享:

    摄影之所以被称为一门艺术,就是因为它需要的是一颗平静的心,任何浮躁与虚荣都是要不得的。

    我相信,虽然进入了数码时代,但摄影的基础知识还是需要掌握的。我看来,既然接触摄影,要学会看懂五本书。

    第一本要认真看的书,当然是产品说明书!在摄影论坛里,如果有人问产品说明书上本来很醒目的答案,是会遭到痛殴的。

  你只有在充分了解产品和基本操作的情况下,才能谈得上发挥系统的优点。

  也只有这样,相机才能真正成为你的工具。

  并逗。

    第二本要看的书,是《纽摄》。

  是的,很多人说,纽摄老了,没错,纽摄是老了,老了就抽抽了,抽抽得只剩下精华了。

  人们对照片有不同的追求,咱们不说,追求亮丽明快,或许纽摄不适合,但我看来,它仍然是摄影圣经。

  开篇三个要求,主题、主体、简洁,自始至终都是我们评肆老判片子的依据。

  看明白了纽摄,相机就会成为你的左右手。

  你会开始为光影而喜悦,为色彩而快乐。

    第三本要看的书,就是感情。

  太浮躁的人是用不好相机的,因为他看见的只有服装和表情,他拍到的是漂亮或者丑陋,而不是喜欢或者厌恶;拍到的是笑容或者眼泪,而不是快乐或者悲伤。

  那样拍的片子,我们叫快门机器。

  单纯拍片子不是摄影,更不是艺术,摄影是藏在片子裂蔽升后面的感情!很遗憾,大部分人都还在看这本书,我也是。

  但是知道了方向,我想我们会突破的。

  等到突破了这一步,相机就能成为你的感情,你能很容易在打开一张片子的时候,迅速回到当时的现场,伴随一杯茶,半包烟,和一个宁静的下午。

    第四本要看的书,是人生。

  太年轻的人也是无法理解摄影的真谛的。

  没错,现在市场上的相机种类繁多,也不乏索一类的时尚机型,但是,如果把摄影定位成那种时尚,那就错到家了。

  摄影不是时尚,在这两个字后面蕴含着前辈们多少年的积累和精华,从取景框看出去,转动对焦环,在景物开始清晰的同时,你能隐约看见大师的身影飘然而过,翩若惊鸿,矫若游龙。

  镜头表达的,是你眼中的世界,是你对人生的理解。

  摄影大师们,在拍风光的时候,他会充满了敬畏;在拍花鸟的时候,他洋溢着喜悦,在拍人文的时候,他骨子里刻着悲悯。

  镜头便是人生,你的片子便是你对大千世界的理解,走到这一步,镜头就是你的伴侣,你已经感觉不出它的存在,但它确实开始融进了你的生命。

    第五本要看的书,便是你自己的心。

  世间万事万物,其实都是你内心的投影,心无挂碍了,从此得了解脱,自在啊!那时,你不再以潮起潮落云卷云舒为意,繁华起伏,俱是浮光掠影,一头一机,从此笑傲江湖。

  信手拈来皆文章,摘叶飞花可伤人.。

美术生毕业论文范文发表?

    美术生在各个普通高中都普遍存在,这部分学生的文化课程学习往往存在着相对滞后的现象,同时写毕业论文也是让美术生所焦虑的。那我们要怎么写美术的毕业论文呢?下文是我为大家蒐集整理的关于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篇1

  论抽象美术作品欣赏

    摘要:本文基于工作经验,分析了抽象美术作品欣赏所面临的现状,并着重介绍了转变观念,培养审美情操,培养优秀的抽象美术理论家及绘画家,促使抽象艺术生活化三种解决方案及其具体应用,希望给相关人员一些启发和思考,帮助抽象绘画艺术走出困境,推动抽象美术作品走进大众、亲近生活,从而为我国抽象美术作品的发展贡献力量。

  关键词:抽象美术;作品欣赏

    抽象美术从诞生到至今,已有近百年的发展历史。

  它是一种表现自然的新方法,强调对整个自然的个人直觉感受以及发自内心的情感表达,换而言之,抽象艺术就是自觉而本能的一种情感反应。

  它从产生之初,就开始尝试打破绘画模仿自然的传统观念,这就决定了它要受到大众的广泛认可与袜销喜爱,还要经历一个长期而波折的过程。

  相关工作者要努力解决大众在对抽象美术欣赏时所遇到的困难,努力推动我国抽象美术的发展。

  一、抽象美术作品欣赏所面临的现状

  1、深奥难懂,难以为大众所接受

    抽象美术是针对模仿自然的绘画风格而提出来的一种绘画艺术,其发展阶段可分为几何抽象与抒情抽象。

  几何抽象带有几何学的倾向,而抒情抽象则是从表现主义、野兽派等发展而来,把更高的艺术理念作为基本出发点,具有一定的浪漫主义倾向。

  这些抽象艺术把直觉和想象力作为创作的出发点,排斥具有象征性、文学性以及说明性等其他的表现手法,仅仅综合造型和色彩,然后组织在画面上,有点类似于音乐,但是正因为它的这些特性,使得抽象美术曲高和寡,深奥难懂,很难为大众所接受。

  这一方面固然是大众的审美观存在差异,另一方面却是受到传统美术界的误导,习惯于用写实、写意的眼光看待绘画作品,因而南辕北辙,一塌糊涂,不知道怎么欣赏,甚至看不懂里面的美感。

  有些艺术院校的专业学生也普遍存在着这些问题,即难以接受抽象美术,欣赏不到抽象美术作品的价值所在。

  2、部分画家对其认识存在偏见

    抽象绘画强调随性、感觉、想象等主观感受,因而在绘画中往往舍弃具体形象,真正做到即兴而作。

  它不是借助形象来表达情感,讲述故事,而是通过一种特殊的方式,也是最真实的方式,进行倾诉,即画家的心灵倾诉。

  由于力求摆脱追求自然的绘画束缚,抽象艺术受到许多主流画家的批评,他们认为抽象绘画不能称之为绘画艺术,自身尚未摆脱“像不像”的绘画评价标准,这就导致了相当一批人对抽象美术产生怀疑,公众对抽象美术更是敬而远之。

  抽象美术与音乐有相似之处,它是由点、线、色彩所构成的纯粹的世界,就像音乐有节奏和旋律一样,你可以强力的色彩、线条描述中感知作者的情感、态度等等,可以窥到作品中洋溢的美感,是另类的美术作品。

  艺术本身就具有极强的包容性,因而对抽象美术存有偏见是不应该的。

  3、审美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

    当代告迟游艺术的发展与人们的生活之间的联络越来越紧密,尤其是伴随着人们物质水平的旦旅提高,对艺术的审美水平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深。

  《抽象绘画》一书的作者阿尔森?波里布尼认为“抽象艺术可称得上是二十世纪典型的艺术样式了,可是没有一个人敢断言它属于通俗的艺术样式。

  对于广大民众来说,它仍然像喜马拉雅山一样――太高、太远,无从探测,不可理解。

  ”这反映出人们对抽象美术存在“欣赏障碍”。

  由于抽象美术是想象、情感等主观因素的产物,因此在欣赏时必然会出现理解有偏差、难以接受等问题,甚至许多学生在欣赏一些抽象的美术时,往往会感到陌生和茫然,会产生“这幅画画的是什么,好在哪里”等一系列的疑问。

  尤其是抽象作品语言具有不明确性,内容也比较含蓄,大众的知识与经验储备不足,更增加了抽象作品理解的难度。

  二、提高抽象美术作品欣赏水平的方法及其具体应用

  1、转变观念,培养审美情操

    大众对抽象美术作品的认识还存在一些障碍,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要明确概念,区分作品。

  美术作品可以说是琳琅满目,有许多的艺术流派,各个流派风格不一,特点迥异,因此划清流派,对号入座是欣赏美术作品的关键。

  抽象美术作品可以分为意象艺术作品和抽象类艺术作品,所谓的一项类艺术作品是把作者从客观世界中所获得的形象经过艺术加工再造,赋予作者自身的情感、态度,然后用虚幻艺术世界里的意象表现出来,而抽象类艺术作品,是大幅度甚至完全偏离自然社会,完全是作者情绪或者感觉的反应,是不可辨认的影象;第二,宽容对待,认知抽象艺术。

  艺术本身就具有宽容性,因为它是主观创作的产物,因而在创作之初,必然会或多或少的带有作者本身的感情观念。

  有一句话说得好,“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我们要带着宽容的心态去接纳艺术,尤其是主观色彩强烈的抽象美术作品;第三,突破传统观念,创新欣赏方法。

  在欣赏抽象美术作品时,我们应该突破传统的欣赏美术作品的观念,寻找一种全新的角度去审读作者想要在作品中所表达的艺术语言以及所要描述的画面。

  单单寻找作品中的意象与现实生活中的景物是否相像,也就是以“像”与“不像”作为评价标准,很显然已不适用于抽象美术作品的欣赏,我们要打破思维束缚,在观看作品时,赋予自己的情感,把自身融入到作品中去,与创作者进行灵魂对话、艺术语言沟通,这对于更好的理解作品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2、培养优秀的抽象美术理论家及绘画家

    随着我国全球化程序的加快,激烈的社会竞争已经深入到每个人的心里,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这样一个事实:未来的社会将是人才与人才之间的竞争,充分发挥出人力资源的优势,重视人才的力量,才可以使各个行业获得长久平稳快速的发展。

  因此,培养一批优秀的抽象美术理论家与绘画家,是推动抽象艺术事业长足发展的必经之路。

  首先,学校要充分发挥好自身的引导作用,尤其是艺术类院校,增设抽象美术课程,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想象能力,打破思维定势,培养学生良好的情操,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以及审美水平,发挥着极大地作用。

    教师在讲授抽象艺术时,要注意转变教学思路,采用多种教学手段,比如,情景教学法、利用多媒体装置教学等等,一方面可以降低教学的难度,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抽象艺术的背景、起源、发展历程,发展现状等,拓展自己的专业知识,另一方面也可以不断提高自己的审美观念,以及个人的艺术修养。

  其次,要重视对抽象艺术类人才的培养,一些相关机构要投入更多的经费,推动抽象艺术的发展,鼓励相关人才进行艺术创作以及与之相关的理论创作。

  抽象美术画家也要注重同行之间的交流学习,比如借助作品展览等机会进行参观交流,不断提高自身的艺术修养,增加经验与相关知识,繁荣我国的艺术事业。

  3、促使抽象艺术生活化

    在人们物质生活水平获得极大提高的背景下,艺术以一种不可阻挡的趋势逐步深入人类的生活。

  抽象艺术的根本其实就是欣赏角度与视觉思路的突破与创新,因而也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我们可以通过在现实生活中融入抽象艺术的方式,促使抽象艺术生活化,从而丰富抽象艺术文化。

  比如,在校园中,我们往往要贴许多励志标语,以激励学生努力学习。

  像“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等,我们完全可以用抽象美术的形式表现出来,学生天生就有好奇心理与探索精神,假如我们在教学楼旁贴上这么一幅风格迥异的抽象画,必然会吸引许多同学的注意,在欣赏、研究并且得出结论之后,必然会给学生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而且还教会了学生一种新的思维方式。

  在公众场合,我们也可以用抽象美术设定一些提醒标语,比如“小草青青,脚下留情”等等,运用夸张的手法表现出来,不仅极具震撼力,更能使抽象艺术亲近大众,走进人们的日常生活。

  三、总结

    总而言之,作为人类文明发展史上的一朵奇葩,抽象艺术具备着无与伦比的美丽。

  但是抽象美术作品要想为大众所接受和认可,依然面临着许多困难。

  而转变观念,培养审美情操,培养优秀的抽象美术理论家及绘画家,促使抽象艺术生活化三种解决方案,对于大众更好的感受和欣赏抽象艺术、了解抽象艺术并关注其新的创作手段、媒介、大众艺术等等,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相关艺术工作者也要努力发挥聪明才智,创作出更好的作品,促进我国抽象艺术事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彭艳霞;艺术设计教育之审美因素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04年

  [2]鲁原;艺术的审美本质[J];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6年01期

  [3]盛葳;反抗的终结与阐释的焦虑:中国抽象艺术中的前卫性及其当代反思[A];中央美术学院青年艺术批评奖获奖论文集[C];2008年

  >>>下页带来更多的

提交信息测一测您提升学历详细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