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与摄像技术论文2000字:如何在摄影与摄像领域发挥自己的创新思维?

作者:席云鸿时间:2023-07-23 13:14:58

导读:" 摄影与摄像技术论文2000字:如何在摄影与摄像领域发挥自己的创新思维?摄影和摄像技术在当今社会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从个人生活到商业应用,无处不在。然而,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发展,如何在摄影与摄像领域发挥自己的创新思维成为了摄影师和摄像师们面临的重要问题。本篇论"

摄影与摄像技术论文2000字:如何在摄影与摄像领域发挥自己的创新思维?

  摄影和摄像技术在当今社会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从个人生活到商业应用,无处不在。

  然而,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发展,如何在摄影与摄像领域发挥自己的创新思维成为了摄影师和摄像师们面临的重要问题。

  本篇论文将探讨如何在摄影与摄像领域展现创新思维,以提升作品的质量和独特性。

1.了解行业趋势和技术发展:

  -学习和了解当前摄影与摄像技术的最新趋势和发展,包括新的相机、镜头、软件和后期制作工具等。

  -关注行业内的创新技术和研究文章,通过学习和掌握这些技术,为自己的作品注入新的元素和特点。

2.掌握摄影与摄像基础知识:

  -扎实的摄影与摄像基础知识是发挥创新思维的基础,包括光线、构图、色彩、曝光等方面。

  -学习不同的摄影与摄像技法,如长曝光、高速摄影、微距摄影等,通过这些技法,可以创造出令人惊叹的作品。

3.尝试新的拍摄角度和视角:

  -尝试从不同的角度和视角来拍摄,可以给作品带来新鲜感和独特性。

  -利用无人机、摄像杆等辅助工具,拓宽拍摄范围,发掘新的拍摄视角。

4.创造独特的故事和情感:

  -摄影和摄像不仅是技术,更是艺术。通过创造独特的故事和情感,可以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

  -深入了解拍摄对象,通过捕捉瞬间、抓住细节,展现出作品的独特性和感染力。

5.运用后期制作工具增强创意:

  -合理运用后期制作工具,如Photoshop、Lightroom等,可以增强作品的创意和独特性。

  -掌握后期制作技巧,如调整色调、修饰细节、添加特效等,通过后期制作,将作品打造成符合自己创意的形象。

6.参加摄影与摄像比赛和展览:

  -参加摄影与摄像比赛和展览是展现自己创新思维的重要途径。

  -通过与其他摄影师和摄像师的交流和竞争,可以不断提升自己的创作水平和创新思维。

7.不断学习和接受挑战:

  -摄影与摄像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要保持创新思维,就需要不断学习和接受新的挑战。

  -参加培训班、研讨会、讲座等,跟上行业的最新动态,不断提升自己的技术和创新能力。

  总结起来,要在摄影与摄像领域发挥自己的创新思维,需要了解行业趋势和技术发展,掌握基础知识,尝试新的拍摄角度和视角,创造独特的故事和情感,运用后期制作工具增强创意,参加比赛和展览,以及不断学习和接受挑战。只有不断创新和追求卓越,才能在摄影与摄像领域中脱颖而出。

摄影与摄像技术论文2000字

  摄影摄像结业论文

  标签:摄影学期平常心态论文

    从对摄影摄像知识的不熟悉到爱上了摄像活动,这是我经过摄影摄像课后最大的体会。

  我喜欢拍摄,之前用傻瓜相机,那时由于胶卷比较贵,所以只能拍很有限的一些照片。

  在上课期间,我有幸借到了一部数码相机,这次大大的满足了我对摄像的渴望。

    因为喜好,我之前就已经学习过摄影,所以我非常了解自己的摄像水平,还只是停留在初级阶段。本学期的广告学辅修课恰好开设了这门课,所以在学习期间,我一方面认真听课,汲取老师传授的知识,另一方面,我在图书馆借阅了相关的摄像书籍,然后又通过实践操作不断巩固理论知识,从而提高自己的摄像水平。

    摄影是一门艺术,更是一问学问。

  摄影与其它的众多门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如唤神同文学、历史、地理、建筑、音乐等。

  所以在学习的过程中就不能单纯的只从摄影上入手,还要培养广泛的兴趣、爱好,培养一种多生活深层次的洞查能力和对周边事物的理解能力。

  并且要不断的提高自己的人文素养和艺术修养,在众多生活的兴趣中寻找对摄影创作独特视角。

  生活是一个五彩斑斓的客观存在,生活中的人,尤其是一个摄影的人,就更应该时时处处做一个生活有心人,积累生活,突破生活。

    摄影应该多交流,忌闭门造车。

  一个人的理解力和想象力,思维都是相当有限的,有作品,有拍摄主题,有想法,最好能拿出来和大家讨论下或者参加比赛。

  交流的目的在于互相学习、取长补短。

  这种交流不仅在于老师之间,同学之间,其它的像在网络上,在各种摄影展中,在于摄影大师的论著中。

    俗话说:人活一世,平常心是最宝贵的。

  那么作为摄影人也是一样的。

  保持平常心态,戒浮戒躁。

  不要看到别人拍了一组什么样的题材或风格独特的照片,就开始怀疑自己的创作能力问题,甚至极度模仿、成名心迫切、浮躁不安,我认为这是大不必要的,作为摄影人最好在长期的日积月累中形成一种自己的观念和风格,忌讳千篇一律,艺术中没有超越,只有区别,成功者都是在千差万别中显露自己!。

    很感谢老师能够安排我们进行了两节实践操作课,使得我们能够根据理论结合实际,在一定程度上亲自体会到了摄影的趣味,在此同时,通过作品的反馈作用,我们进一步地提高了摄影的技术与更好地巩固了摄像的操作要领。

  在此过程中,手握着沉甸甸的照桐弯相机,对准了每一个耐人和轮亏寻味的镜头,“咔嚓”一下,留下了永恒的瞬间。

  还能欣赏到其他同学精彩的作品,又开阔了视野,真是一举数得的好事!!。

    在这一学期的学习过程中,我非常感谢余武老师,余武老师是一个非常随和的人,和他交流没有来自老师的那种严厉,有的只是一份畅快。余老师的言传加身教真正体现了“师者-----传道、授业、解惑”的目的,他教给了我们注重生活细节的那份细心,从事教育工作的那种一丝不苟,对待他人的那种热忱以及在生活中找寻快乐的方法。

  一学期很快就结束了,从这门课程学到的东西,我将会用一生去回味

浅谈摄影艺术相关论文范文

    摄影是人们记录客观世界的一种方式,随着现代摄影技术的发展,摄影已经深刻地影响了人们的日常生活。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摄影相关论文,供大家参考。

  摄影相关论文范文篇一:《浅析摄影课讲授艺术》

    上好摄影课不容易,上好大学生的专业摄影课就更不容易。

  笔者作为一名兼职教师,在艺术教团指铅育教学第一线,通过听课、走访、问卷、调研,发现目前我们有相当一部分大学专业课老师在教学中,仍然是“老三篇”:黑板粉笔、照本宣科、缺乏激情。

  这种讲课从表象看很像写作文,大家都在写,但精彩的篇章不多,多系平铺直叙,;有“标签式”硬贴,“商品式”硬配之嫌。

  这种讲课说老实话老师是花了苦力,也费了心血的,但大学生们不买账,不喜欢,学生掌握不了应该掌握的知识,素质提不高,教学成效甚微。

  笔者认为,要教好大学的专业摄影课,授课教师必须讲究授课艺术。

  要解决这个逗判难题,授课教师必须努力做到三个字:新、情、活。

  一、精心备课,内容求“新”

    内容求新,一是指对内容的开掘要深,要扩充新内容,向大学生提供足够的信息量。

  摄影课内容变化较快,特别是数码技术、网络技术的出现,对传统摄影的冲击较大,要适应这种变化,摄影课教学必须“与时俱进”。

  因此,我们不能抱住老教材不放,应该坚持“信息新、数量大、实用性、课题化”的原则来组织教学内容。

  摄影课只有在有限的时间里给学生提供最大量的最新的和有用的信息,他们听起来才会觉得过瘾。

  二是指对内容的创新和发展,要掌握其本质,占据制高点,讲到最前沿。

  在调研中发现,大学生对老师不满意的意见中有一条就是“我们知道的老师反复讲,我们不太懂的老师省略讲,我们不明白的老师又不讲,老师讲过后我们还是不会做”,这就是没有处理好这些问题,当然,有时是老师自己也不太清楚,怎么能讲得清楚呢?。

  二、细心讲解,表达含“情”

    这是研究“怎么讲”的问题。

    有了好的、最新的摄影知识内容,如何将它们变成可视、可听、可读、可析的对象,并通过老师的语言将各个知识点让大学生记住并掌握呢?这是另一个困惑老师的地方。

  笔者认为只有发挥情感的功能,细心讲解,方可解之。

  情感在讲课中的功能主要有如下四个:一是动力功能,即老师积极的情感能引起大学生的兴奋、激动、愉快的情智体验,使学生们充满活力,积极投身于自己感兴趣的各种课堂活动。

    因此,老师上课的每一段话,都要有感情色彩,都要努力从心灵深处自然流露,当然,这首先要求老师热爱学生、热爱教育事业,这样的话,大学生们就会在老师情感的动力驱动下,精神愉悦地学习,并转化为利于教学的行动。

  二是感染功能,即个人的情感对他人的情感具有施加影响的作用,也就是说老师的情感能感应大学生,使大学生们具有类似的情感,这表现在很多方面,如关怀、照顾、信任为主的温情式感染,以激发比、学、赶、超为主的示范式感染等。

  老师的关爱和信任会给学生以强烈的感染。

  三是调节功能,即人的情感对人的思想和行为具有调节作用。

    这一点反映在师生关系上特别明显。

  和谐的师生关系以师生的积极情感为基础,能够激发师生塌好的热情和智慧,唤起师生的责任感和积极性。

  因此,老师要热爱学生并尊重学生,及时与学生沟通,同时要情随境迁,善解人意,努力营造师生交流的和谐氛围。

  如给学生一种认真倾听的表情、一个信任鼓励的眼神、一种朋友商量的口吻、一封探讨问题的E-Mail等等,都会取得极好的效果。

  笔者认为在课堂上,师生要零距离接触,要有伙伴式交流,这有利于张扬学生个性,放飞学生思绪,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问题的主人、学习的主人。

  四是迁移功能,即个人对他人的情感会迁移到与他人有关的事物。

    当代大学生情感丰富,而且好激动、善迁移,他们的认识活动,常常靠情感的体验,经常因喜欢听老师的某门专业课而喜欢上这个专业,进而献身于这个事业。

  老师一定要以正面形象吸引和感染学生,教师对摄影艺术的执著和热爱,种种无言的、不求功利回报的关爱,对学生无疑具有强烈的亲和力和凝聚力。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我们老师只有做一个有德有识之士,才能使大学生实现积极的情感迁移,“爱屋及乌”,从而“亲其师而信其道”。

  三、用心设问,方法要“活”

    这是研究“谁来讲”的问题。

    一是课堂互动、连环问答。“知识是前提,表达是关键”。

    摄影课上用音乐做补充,老师有意识地在师生互动讲课,指导学生课上思考、观察、讨论、写感受时,运用精选的与摄影作品相协调的、与课堂氛围相一致的音乐来“讲课”,定会取得非常好的效果。

  这一方法能充分调动学生动眼、动耳、动手、动脑、动心,从而实现教学目的。

  大学生喜欢这种氛围,在这种氛围中,他们更容易接受老师提供的知识。

    二是让实践成为学生的又一老师。

  每节课都留下一个实践项目,精心设计一个创作主题,请同学课后做一下,下一次课时,请同学上台讲一讲实践经历。

  鼓励每一个同学站起来说话,表达自己的看法,从而引发大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保持学习的注意力。

  有的教师可能会有这样的困惑:引发了学生的主动性,学习没有结果怎么办?其实,激发了同学的学习兴趣和使其掌握了正确的学习方法,这不就是结果吗?这种没结果的结果倒是最重要的。

  在经历了一个教育过程之后,无论结果是否达到,实际上这个过程本身就是结果,是无形而珍贵的结果。

  什么是素质?这个结果就叫素质。

  在很多情况下,教育的结果还没出现,但过程已经存在,在此过程中,大学生的思维方式和学习主动性发生了变化,这个变化就是素质的变化,这理应是我们教育追求的目标。

  同学回答问题的对与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他敢于发表意见。

  学生做事有没有结果,这也不重要,他做事的过程已经很重要了。

  因为在这种过程中,实践在给大学生们“上课”。

  诚如江汉大学人文学院女生汪洋所言:“与其说摄影课是一门课,还不如说它是一面镜子,让我们学会从生活中、从实践中审视自己,审视自己的生活状态,从中得到人生的启迪和哲理。

  ”。

    综上所述,高校摄影课教师在授课时,认真做到三个字:新、情、活,细心解决好讲什么、怎么讲、谁来讲的问题,一定会受到大学生们的热烈欢迎,同时也会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摄影相关论文范文篇二:《浅谈摄影的构图

    摘要:在摄影艺术中,摄影构图有着自己独特的形式规律。

  一幅成功的摄影作品,在进行画面布局的时候是十分讲究的,它既符合人们的生活规律,又符合人们的心理和视觉习惯。

  只有掌握了这些固有规律之后,在进行艺术实践的过程中,才能将最优美、最感人的艺术形象传达给受众。

  关键词:对称与均衡主次关系黄金分割画面空白

  一、构图的意义

    构图在传统画论中称之为“章法”、“布局”、“经营位置”等。

  是指根据画面的需要,安排形象,体现作品的整体效果。

  构图作为摄影的第一步,因其创作手法的特殊性,决定了它的复杂性和丰富性。

  事实上,任何艺术形式都有其固有的形式规律,只有掌握了这些固有规律之后,在进行艺术实践的过程中,才能将最优美、最感人的艺术形象传达给受众。

  虽然摄影构图的形式规律不是死的,但了解这些形式规律可以避免一些初级的错误;掌握和运用这些形式规律,对塑造艺术形象、揭示主题思想则是一条捷径。

    在设计摄影画面的构图时,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构图的均衡美。

  在日常生活中,每个人可能都有过以下的体会:一把椅子倾斜了就会让人产生不稳定的感觉。

  而大多庄重、尊严的东西又是很对称的,比如古代宫殿门口的石狮子,它是成双存在的,给人以对称的美感。

  因此,摄影作品的画面均衡,在构图时十分重要。

  二、对称和均衡在画面中的运用

    对称,象征一种高度整齐的程度。比如蝴蝶,它的形体和翅翼花纹的对称美,一直为人们所欣赏,在摄影作品中对称的画面也时常可见,但大多数摄影作品,在构图中并不追求一半对一半的对称,而是刻意于画面的视觉均衡。

    摄影画面布局的均衡,是人们运用视觉和心理上的习惯,对画面内全部可视形象所处的部位,进行稳定与否的一种衡量。

  在摄影的构图中,绝对的对称会给人一种静止、拘谨、单调的感觉,生活中人们对审美的要求仍然以追求均衡居多。

  过多的运用对称会使人感到呆板,缺乏活力。

  而均衡则是为了打破较呆板的局面,它既有“均”的一面,又有灵活的一面。

  结构的均衡是指画面中各部分的景物要有呼应,有对照,达到平衡和稳定。

  均衡的范围包括构图中形象的对比:人与人,人与物,大与小,动与静,明与暗,高与低,虚与实等等。

    对摄影者来说,布局的均衡是结构理想的结果,因而处理均衡的问题,也就是处理画面结构的问题。

  作为摄影画面的两大组成部分,主体与陪体是表达思想内容的主要对象和辅助对象。

  所以在处理画面布局均衡的时候,首先要考虑的就是它们之间的呼应关系,这其中包括两者在情节上、情绪上以及动态、动势方面的呼应关系。

  三、构图中的主次关系

    根据主题思想要求,选择有价值的景和物,组成摄影画面。

  在这个画面中最能体现主题的对象,就是主体。

  而在画面中,那些不是最直接体现主题思想,仅对主体起到一定程度的烘托、陪衬,帮助主体说明主题思想的对象,习惯上称为陪体或周围环境。

  在摄影画面中要妥当的安排和处理好主次关系,避免出现零乱、主次不分,淹没或失掉主体,而造成没有主题的现象。

    在设计画面时要注意主体和陪体的关系,一幅照片如果只有主体而无陪衬,画面就会显得呆板而无变化,但陪体不能喧宾夺主;主体在画面上必须显著突出,要弃繁就简,必要时可改变拍摄位置和角度,或是搬动不必要的东西,以达到画面简洁,突出主体的效果。

  在照片画面的主次关系上可以掌握以下两点:第一,如果遇到杂乱的背景,可以采取放大光圈的办法,让后面的背景模糊不清,以突出主体。

  第二,选择适宜的角度进行拍摄,避开杂乱的背景,以使人物的形象突出。

  第四、构图中“黄金分割”的运用

    初学摄影者最容易犯的错误,就是把最吸引人的景物放在正中间。

  的确,在正中间的景物是最容易吸引人的注意力的。

  但是,将吸引人的物体放在正中间,很容易只让人专注在那个物体上,而令画面变得呆板。

    既然要避免居中,就要知道所谓的“黄金分割”,也就是“黄金比例”,将之运用于美术和摄影的构图中往往以5:8的比率来表示。

  另外,九宫格构图(也称井字构图),实际上也属于黄金分割的一种形式。

  就是把画面按水平方向在1/3,2/3位置画两条水平线,按垂直方向在1/3,2/3位置画两条垂直线,然后把主体尽量放在交点的位置上。

  实际上这几个交点都符合“黄金分割定律”,是最佳的位置,当然还应考虑平衡、对比等因素。

  这种构图能呈现变化与动感,画面富有活力。

  这四个点也有不同的视觉感应,上方两点动感就比下方的强,左面又比右面强。

  在具体的摄影构图中,可将其应用于情节对比、虚实对比、动静对比、大小对比等。

  五、处理好画面的空白

    摄影构图中的空白,既有因景物本身,如:烟、云、雾、天、水、空隙所制;又有因为光与色的艺术处理所制。实体与空白的相互衬托,形成有规律的起伏节奏,产生一定的的韵律感,是摄影艺术在处理画面构图虚实关系中,广为运用的手段之一。

    虚实关系在摄影画面中比较容易看出,也比较容易分辨。

  但在具体处理的时候,却要注意实体与空白的关系,使画面有变化、不呆板。

  空白常常可以刻画意境、渲染气氛,在画面中运用得当,会在构图的形式上添加积极的作用。

  空白还有在视觉上和心理上造成动势的功能,在运动和所注视的方向要留有一定的空白,可以给人们留下伸张的空间,造成一定的方向性,有助于加强运动的空间感。

  所以才有“大抵实处之妙,皆因虚处而生”之说,足见空白在构图中的重要性。

    同绘画一样,摄影也是一种艺术手法,线条的明快以及画面的和谐是关键,好的构图不仅让人感觉主题明确,而且会给人以视觉和心理上的冲击。

  所以,摄影水平的提高,必须从构图这个环节入手。

  当然,构图形式也不是绝对的,它只能提供对摄影表现形式的帮助与参考。

  有句话说得好:规则是用来打破的。

  所有的规则都不是死的,吸收前人的经验对摄影的形式表现将产生积极的作用,会有利于对形式美的理解。

  摄影相关论文范文篇三:《浅谈影视摄影课实践教学改革》

    目前的国内各大高校在摄影系、广播电视编导系、广播电视系的本科学习阶段几乎均开设了影视摄影课,将其作为一门专业基础必修课程。

  笔者所在的摄影系影视摄影方向在一二年级,分别开设了《摄像技术基础》和《影视摄影造型》课。

  影视摄影这门课程具有很强的理论性和实践性,如何更好的进行实践教学是教师要思考和解决的重要课题。

  一、合理实用的实践教学改革理念

    摄影系的学生在一二年级要学习好几门以实践为主的专业基础课,在学习《影视摄影造型》课之前,先修完《摄像技术基础》。

  应该说是《摄像技术基础》侧重基础知识和技术的学习与训练,而《影视摄影造型》更注重培养学生的艺术感觉,创新思维和画面造型能力。

  同时,摄影系的学生还要开设其他相关课程,作为有益补充。

  笔者在讲授影视摄影课程的过程中,根据学科特点和性质,秉承“理论和实践并举,更重实践”的理念。

  这样做是为了改进以往影视摄影课过多的依赖课堂理论讲授,教师大多是采用上单一的填鸭式理论灌输,而疏于实践技能培养的弊端。

  通常根据教学大纲的制定,将理论课和实践课的课时数量设置在1:2的比例左右,教学环节按照“理论―实践―理论―实践”的节奏推进。

  即每次课堂理论教学的落脚点最终是指导学生实践练习和操作,将上一阶段所学到的理论知识充分转化为实践能力,提升学生的实践技能和水平。

  然后再进行下一阶段的“理论课―实践课”学习。

  如在《摄像技术基础》课上,教师讲授完数字高清摄像机的基本基本原理和曝光控制白平衡调节等理论知识后,便在下一阶段课时中安排进行实践课部分,教师将学生分小组,讲解并示范摄像机的曝光与白平衡控制的操作步骤,然后指导学生分组逐个练习。

  在课堂上对学生出现的操作环节错误,教师及时指出并予以纠正。

  待此部分实践内容学生基本掌握后,再进行下一环节的“理论――实践”教学。

  二、改善实践教学方法

    影视摄影作为一门学科,具有很强的理论性和实践性,同时又是融技术性和艺术性于一体的学科。

  在实践创作中,一名影视摄影师艺术创意的体现有赖于扎实的技术素养和水平。

  而检验一个学生理论知识扎实与否的落脚点,就是看他的实践能力如何。

  因此,如何上好实践课以提升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是影视摄影专业任课教师面临的重要问题。

  笔者根据数年的教学经历和改革尝试,通常在理论教学时采用全班集体授课方式。

  而在实践课环节,采用分小组示范讲解,学生分小组练习实践的小班化学习方式。

  考虑到现在的每个自然班学生人数较多,而实验器材相对有限的现实状况,教师每次指导学生分小组时将组员人数控制在6人左右。

  每个小组成员人数不宜过多的目的,就在于确保每个学生在实践课上都有足够的时间量来练习操作。

  无论是课堂实践练习,还是课下的实践作业以及期末结课作业,学生都以这个相对固定的小组完成实践拍摄。

  1、利用多媒体技术,提升教学效果

    在实践课上,教师利用多媒体影像技术手段,结合优秀的影视作品案例,对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出现的普遍性和个别性错误进行对比和指导。

  教师可以选取摄影画面优秀的影视作品片段,对比学生实践作业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讲解和指导。

  例如学生在练习使用摄像机拍摄固定机位不同景别画面的实践内容时,初学者普遍存在的问题就是景别取景不规范,镜头与镜头之间景别运用不合理或景别过于单一等问题。

  这时任课教师利用多媒体为学生播放一些优秀影视作品中景别运用规范的镜头片段,然后来对比学生学生实践作业中普遍出现的错误案例,帮助学生分析问题所在并寻找解决办法。

    在这个环节,教师避免局限于单方面的讲授知识和技法,而是采用引导学生对比自己的练习作业进行思考,检查,分组讨论,分析问题,积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营造活跃互动的课堂氛围。

  这样,学生会在积极思考热情参与的状态下,更好的将专业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从而提高自身的实践水平。

  此外在课堂练习中,现使用的数字高清摄像机普遍具有USB串行接口,学生可以直接将拍摄练习的作业素材拷贝至教室内的多媒体电脑中。

  教师现场对学生拍完的练习素材进行回放,讲解。

  这样可以确保在实践课堂第一时间内就发现学生存在的问题。

  教师及时给学生指出问题症状,并和学生一起讨论解决办法。

  2、根据学生特点,帮助学生制定拍摄主题和计划

    影视摄影的实践需要学生调动自己多方面的能力,是一个“脑眼手”综合运用的过程。

  它需要摄影师用眼睛细致观察,大脑积极思考,最后由手(和身体)来掌控摄像机来完成操作和拍摄。

  因此影视摄影的实践创作考验的是一个人的综合协调能力。

  在分组拍摄中,它还考验着学生团队协作和沟通的能力。

  教师会根据自然班的学生数量、结构和特点,指导他们合理分组搭配,制定合理的拍摄进度安排,时间周期控制。

  有拍摄采访对象的,教师会指导学生如何与拍摄对象沟通(尽管如何采访不是影视摄影课的重点)。

  甚至在拍摄时长较长的期末结课作业时,教师要讲授一些制片管理方面的知识,对于拍摄过程中有可能出现的一些制片方面的困难,提醒学生提前做好备选方案和计划。

  对于大幅度更改实践作业拍摄计划和方案的,指导学生调动现有资源和条件,尽可能拍摄出更好的影像效果。

  3、扩展实践教学空间,紧跟行业发展趋势

    影视摄影这门学科有一个显著特点,就是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新的创作设备和拍摄理念层出不穷,更新换代的速度极快。

  例如笔者刚从事教学工作时,当时行业内领先的是数字全高清技术。

  几年的时间,现今行业内的发展趋势是4K技术,数字电影摄影创作,log模式拍摄甚至是未来VR技术的使用。

  这一切都意味着无论是专业教师、学生还是从业者,要想从事影视摄影这项职业,就必须要保持对新鲜事物的好奇心,保持一个不断学习新知识的状态。

  也只有这样,我们培养的学生才会在未来的专业发展道路中越走越宽,不被行业淘汰。

  基于此,教师积极利用互联网上的相关专业知识和信息资源,结合课堂实践内容。

  为学生拓宽知识面。

  例如在介绍行业领先的RED和ARRI数字电影摄影机的知识,市面上常见的纸质教材和资料鲜有这方面内容。

    教师搜索专业的技术网站,寻找适当的资料截取成视频影像,做成图片PPT和文字介绍,选取业内专家对此摄影机性能指标的介绍和使用注意事项,所有这些都可以作为实践教学的补充。

  不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更是将影视摄影行业内先进的知识和理念带给学生,让他们及时掌握专业发展趋势和动态。

  此外,专业的影视摄影交流网站和信息公众号也是教师指导学生拓宽知识面的好渠道。

  专业性比较强的影视工业网、拍电影网、V电影网,微信电影摄影师公众号,摄像人公众号等等,经常会有业内人士发表的技术文章和创作心得,教师会经常选取有用信息介绍给学生。

  这些网站一般还设有作品交流专区,学生可以将自己拍摄的作品放到这个板块内进行交流,听取更多业内人士的意见。

  这样,学生获取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的领域不仅仅局限在课堂和校园,他们有更多的可能接受更前沿的专业讯息,提升自己的实践水平。

    三、实践作业点评。

  1、学生实践作品课堂展示

    每次的实践作业后和期末结课作业之后,教师会安排每个小组将自己的作品用多媒体在课堂上公开展示,教师现场进行点评。

  这也是影视摄影课实践教学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课堂展示的过程中,小组成员会阐释自己的创作思路及理念,讲述拍摄过程中遇到的难题和解决办法,以及尚未解决的技术和艺术问题等等。

  教师如此安排是为了深入了解学生的实践创作过程。

  学生实践创作的过程,是检验他们对理论知识掌握程度的具体和真实体现。

  反映在学生作品中的一些问题,有些是大家普遍存在的,有些则是每个小组甚至每个学生的个别存在的。

  每个小组的学生在展示并介绍自己实践作业拍摄经历时,其他同学也会反观自身作品中存在的问题。

  好的实践经验可以得到印证并分享,存在的问题就需要由教师引导学生思考。

  必要时候教师可以明确指出,以帮助学生提高专业水平,在下一次的拍摄中取得进步。

  2、保护并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

(12.5)浅谈如何在摄影教学中培养青少年创新能力

  在摄影教学中,把创新意识和创作能力作为教学目标,以“创新”作为立足点,对学生进行创新思维的培养和训练,帮助学生形成创造性思维,以独特的视角观察世间的各种事物,以创造性思维拍摄,对同一现场产生独特见解,同一景物采用不同拍摄手法,同一题材应用多种表现方式。

  本人就在摄影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谈谈自己的几点做法:一、在小组活动中,激发学生思维为了使学生具备创新能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及其重要。

  创造性思维活动是人的创造性得以发挥和创造成果得以形成的决定因素,可以说,创造性思维是创造性的核心。

  它是突破传统思维习惯,以新颖独创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这种思维常使人产生独特的见解和大胆的决策,获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创造性思维过程应当由发散思维、形象思维、知拦直觉思维、时间逻辑思维、辨证思维和横纵思维等六个要素组成。

  创造性思维如何培养,首先教师要打破传统一讲到底、灌输讲授的传统模式,采用引导提示分析的方式激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学生在拥有一定知识的基础上以独特的视角观察事物,将形象思维与发散思维相结合举一反三。

  因此,我在进行摄影小组活动时,不但要传授摄影的基础知识,同时要不断地激活学生思维。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兴趣创设问题情境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引发学生认知冲突并积极思考问题,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摄影教学效果的优劣与兴趣的关系犹为突出。

  摄影兴趣浓厚的学生会主动观察,积极思考,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景别去尝试拍摄,乐而不疲;没兴趣的学生只会将摄影流于对事物的记录。

  因此我常采用的方法有:以旧引新,沟通引趣;揭示矛盾,设疑生趣;故事开场,引发兴趣;制造悬念,激发兴趣等。

  例如在讲授摄影作品要有鲜明的主题时,我采用一系列的校园内的学生活动的照片,组成一个小故事,边讲故事,边放映照片,学生兴致很高,听的很认真,对照片的印象非常深,学生分析照片主题时表达准确到位。

  因为学生感兴趣,抓住了学生的好奇心,激发了学生积极主动地探求知识的积极性,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学生的思维打开了,思路豁然开朗。

  (二)创设问题,鼓励学生思考古人云:“疑者,觉悟之机也。

  ”即怀疑是领悟知识的启点,是发现的设想,是探索的动力,是创新的前提。

  只有对问题敢于思考,才能用独特新颖的思维方式,创造出新观点、新知识、新方法,在摄影教学中,必须改变单一发展学生聚合思维的做法,突破思维定势的束缚,以发散思维为切入点和突破口,唤醒学生的问题意识,激励学生的创新思维。

  我在教学中恰如其分的出示问题,启发学生思考,让学生“跳一跳,就摘到桃子”。

  在讲授拍摄角度时,我没有直接告诉学生都有哪些角度,如何应用,而是用多张拍摄天坛祈年殿的照片,让学生作对比,启发学生思考为何同一景物拍摄的效果截然不同,强烈的视觉效果冲击着学生的视觉神经,学生往往都以祈年殿为主题拍摄正面拍摄,观察照片发现有采用剪影形式拍摄,有以人物为主体祈年殿为背景的拍摄方式,有从不同角度拍摄不同大小的祈年殿,学生在仔细思考对比过后,都能够准确说出作者的拍摄方位、角度、高度。

  同时有的学生指出在甬道上人物可以将祈年殿拎在手里(采用近大远小低角度拍摄的方式),学生对比思考综合总结同时能猜猛键够发现拍摄祈年殿的最佳拍摄时间、最佳角度以及产生自己的拍摄想法。

  这样穗巧一来,学生探求的闸门被进一步打开,激起了学生强烈的兴趣和求知欲,学生能够多角度观察、思考问题,求得多种设想,在同中求异的过程中摆脱思维定势,换位思考,探索新的拍摄方式。

  (三)借助“实物替代”,引发多角度思考,形成多项辐射心理学告诉我们:“借助原型”是对学生进行发散性思维训练的一种方式。

  任何创新都是由于某种启发而形成的,所以教师要善于借助“原型”引导学生去思考,去想象,去探索。

  这是一种移植思想,也是一种发散式思维方法。

  但是在摄影教学活动中尤其是室内教学时拍摄物受到限制,因此我拿苹果作为替代物,借用实物替代的方式引发学生探索,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在讲授在公园拍摄时如何使画面简洁的问题时,我用苹果替代人物,将两个苹果放在桌面上,让学生思考如何拍摄能够将两个苹果拍摄为一个,学生寻找最佳方向及角度进行练习,发现选取两个苹果位于同一直线上时前面的苹果可以挡住后面的苹果,既然苹果可以两个变为一个,那么在公园里人多杂乱的时候同样也可以采用遮挡法减少画面中的人物,使画面简洁。

  学生非常感兴趣,引发了他们多角度思考,学生们又找出了如何将两个不挨着的苹果拍摄成为紧密相邻的苹果的方法,引发出在拍摄人物交谈时如何缩短两个人物之间距离的方法。

  学生在借助实物替代的过程中,打开了想象的大门,探索了自己的方法,获得了创新性思维。

  二、实践活动中,保护学生创新性民主的师生关系、和谐的课堂气氛是发展学生创造思维的保障.陶行知先生指出:“创造力量最能发挥的条件是民主.如果大量开发创造力,大量开发人才矿中之创造力,只有民主才能办到,只有民主的目的、民主的方法才能完成这样的大事。

  ”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首先就应当创设出一种民主、宽松、和谐的教学环境和气氛。

  摄影是实践性的课程,不能仅仅将范围局限于课堂,走出课堂,走入生活,走入社会是摄影课的重要环节,也是使学生心情愉悦、思维活跃的最好方式。

  因此我经常采用的方式是“课堂——校园——家庭——社会——课堂”的方式,让学生多多实践,在实践中创新。

  例如在拍摄以人文北京为主题的内容时,我让学生先从校园、家庭、社区等地点去观察,去寻找,然后学生一起讨论自己发现的闪光点,学生之间互相交流,出现奇特观点角度的同时也会出现意见不一致的时候,通常我不否定学生的想法,而是鼓励学生去实践,去拍摄,去运用不同的拍摄方法展现自己想表达的内容,将自己的作品进行展示,鼓励学生去大胆创作,并且在学生展示作品时,经常使用表扬的语气词,如:“很好!”“太棒了!”“不错”“有进步”等等来表示我对他创作的关注和赞许。

  这样最大限度地挖掘学生个性化的创造才能,保护学生的创新意识。

  三、体验成功的乐趣,再度进行创新创新是一个永无止境的大课题。

  在学生进行一次有效的创作后,教师要引发学生的再度创新,再次点燃学生的创作热情,让他们在体验前一阶段创新成果愉悦感的同时,总结经验,进行再度创作。

  在此过程中要多鼓励、多引导他们从多角度去思考,以求再次获得与众不同的作品。

  我鼓励学生参加各种摄影竞赛,无论成功与失败,都要求学生去参与,当学生在竞赛中获得成绩后,我对学生进行表扬与肯定,并总结评价他作品获奖的原因,在这个数字时代,想要拍摄与众不同的作品,必须创新,获奖作品通常是由于立意新颖,表达方式与众不同,表现手法大胆夸张才能脱颖而出。

  因此在他体验成功乐趣的同时,主观能动性得到了充分体现,个性得到了发展,才能得到了展示,而创造思维和创新能力也在摄影活动中得到了培养和提高。

  每一个学生都有展示成功的欲望,都想体验成功后喜悦。

  因此我还经常将学生的摄影作品做成展板,开展摄影作品展览,对所有来科技馆培训参观的家长、学生进行展示,在展出的同时也能受到家长学生们的肯定,每一个学生都能够体验到成功的愉悦,感觉到自我的价值,品尝到其中的乐趣,进而愿意继续创作拍摄,使创造性思维培养得以延续,学生的创新能力得以提高。

  爱因斯坦说过:“解决一个问题也许仅仅是一个数学上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却需要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

  ”摄影正是要用特殊的角度拍摄,摄影作品的创作过程正是学生创新能力得以发掘的过程。

  学生在学习摄影的过程中,不仅养成了科学的思维习惯,能用科学的态度和方法去观察、提出、分析、解决问题,而且还提高了审美的情趣,陶冶了情操。

求摄影的艺术和摄影技术的关系论文(1500字左右)

  这儿有个艺术和技术的教案,你看有用么~

    就让我们一同走进这个五彩缤纷的光与影的世界——这就是令人着迷的摄影艺术。

  一、什么是摄影艺术?

    早在1839年,法国人达盖尔将他的“▲●银版摄影法”公诸于世,标志着▲摄影技术的正式诞生。当时的摄影主要是用来拍摄静物和人像,还谈不上艺术性;我们所说的摄影艺术,是指▲●运用一定的物质材料和技术手段(即照相机、胶卷、暗房工艺等),拍摄出具有审美价值的照片,来反映生活、表达情感的艺术。

    摄影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特别是在部队文化工作的开展中,扮演着重要迟灶的角色。好,我们首先来看一下,我们平时常看到的摄影作品有哪几种,通过它们再考察一下摄影相比其他艺术门类的独到之处:

  二、摄影艺术的种类和特征

  1、摄影的种类

    标准的不同会带来不同的分类方法。

    从▲感光材料上可分为●黑白摄影、彩色摄影两大类。

    从▲表现方法上看又可分为:●画意摄影(如香港著名画意摄影家郎静山先生)、写实摄影(如美国著名的摄影大师亚当斯先生)、抽象摄影和特技摄影等等。

  (因为表现方法的不同摄影才分为各种流派。

  )。

    从▲题材内容上,可分为▲●人物摄影、风景摄影、静物摄影、舞台摄影、体育摄影、新闻摄影等等(这是日常最普遍的分类法)。

    通过以上这些照片的观察和比较,可以明显看出其不同于其他艺术门类的突出特征。

  2、摄影艺术的特征

    我们所拍的每一张照片,都是现实场景的逼真再现,这就是摄影的第一个特征。

  (1)▲真实性

    真实性是摄影艺术最基本的特征。

  它可以将现实世界的每一个场景即时“留影”,镜头在一定程度陪旦裤上有“镜子”的功能,可将现实世界摄入其中,逼真再现。

  因此照片可作为流金岁月的“纪念”,重大历史事件的记录,可作为“呈布公堂”的证据,这芦简都源于它本身固有的真实的特性。

  (●1963年周恩来与邓小平在颐和园吕厚民)(震区一角●1976年唐山李耀东)虽然摄影艺术中,会有叠放、变形、甚至其它种种“超现实”的特技手法,但照片中的每一个对象都应是真实存在(而非虚构)的。

  摄影中特别崇尚抓拍,就是为了突出其真实性的特征。

  我们又注意到,照片所截取的不是生活中的某一个过程,而只是一个瞬间,这就是摄影的第二个特点:

  (2)▲瞬间性

    我们如果想用摄影表现一个“过程”,也只能截取其中具有代表意义的瞬间来完成。

  这就是摄影与影视、摄像的区别。

  所以摄影被称为“瞬间的艺术”。

  艺术中的绘画和雕塑也是表现瞬间的,但它们的瞬间可以是画家根据他对生活的理解而虚构的。

  摄影的瞬间带有极强的“纪实性”。

  (●抗洪题材的绘画和摄影的比较)。

  (3)▲科学与艺术的结合

    一开始,摄影的发明就起源于“●针孔成像”的科学发现。

  摄影还必须依赖于一定的“器材”,如照相机、胶卷、放大机、冲洗药液等等●。

  摄影的发展与照相器材的发展相辅相成,紧密联系。

  用于拍照的照相机,从最初形式的“暗箱”,到简单的●全手动照相机,再到现代全自动电子照相机、数码相机。

  一百多年的摄影历史是踏着科技进步的节拍器走过来的。

  摄影是科学与艺术完美结合的典型范例。

    那么,当我们用越来越先进的照相机拍摄风景、拍摄人像、拍摄生活时,却越来越应该讲究“艺术性”了。看一幅照片的“艺术性”应从些方面入手呢?下面我们说一说:

  三、摄影艺术欣赏要素

    艺术是要塑造形象的,摄影也不例外。

  ▲文学是用语言来塑造形象,音乐是用旋律与节奏塑造形象。

  ▲摄影塑造形象用什么呢?是通过构图、用光、影调、色彩等因素而完成。

  这些就是摄影艺术的造型因素。

  1、▲造型因素

  (1)▲构图

    ▲摄影构图是摄影画面的总体布局安排。

  构图是要把多个摄影对象有机地安排在一幅画面中,构成一定的造型形式。

  构图的成与败主要看它是否有利于主题思想的表现。

  要做到着一点,必须▲处理好以下三方面的关系:。

    ▲取与舍的关系:美术是“加法”的艺术、摄影则是“减法的艺术”,摄影者随时都要考虑将现实场景中的哪些人与物排除在曲景框之外。

  ▲根据主题的需要取舍的不同会带来不同的效果。

  ●(《阅兵村镜头》之一、之二)前者是通常的构图方法,它主要表现了军人的整齐合一;后者大胆地舍弃的人物的大半部分,而特别突出了刺刀的形象,表现了军人威武不屈,勇往直前的气概,“减法”的运用也使构图比较新颖。

  我们再来看一幅熟悉的照片:●《课堂上》。

  这幅被称为“大眼睛女孩”的照片是解海龙《希望工程》系列作品中最著名的作品。

  作品中孩子的渴求知识的眼神是作者要传达的主旨,所以在构图时,人物的半个脑袋也被“狠心”地裁去,人物的表情却更突出了;此外,作者又利用光影的作用,将次要的东西隐弱在暗影中。

  由此可见,摄影的构图应该是:▲突出主要的东西,保留次要的东西,剔除无用的东西。

  摄影构图还要处理好:

    ▲主体与陪体的关系。

    所谓▲主体,是表达作品主题思想和情感的主要对象,它是构图的中心。

  ▲陪体是画面中衬托主体,与主体构成一定情节,帮助表达主体的内涵和特征的对象。

  请看作品●《斗争地主》。

    对▲主体的处理要使之“突出”。

  突出主体的方法有很多,最直接有效的方法是将主体置于“黄金分割点”上●:如果将一个长方形的画框九等分,这里四个交叉点大约就是黄金分割点。

  这四条线就是黄金分割线,处于这四个点或四条线上的对象,不仅显得均衡和美观,而且特别吸引观者的视线。

    对于陪体的处理,只有一句话:▲要有效地衬托主体而又不至于喧宾夺主。

    请同学们分析一下这两幅照片中的主体和陪体,以及主体和陪体的处置方法。●《国事、家事……》、《五分钟情话》。

    摄影构图还要处理好▲前景和背景的关系。

    ▲处于主体前面的景物叫前景。

  举例说明:●《欧江船曲》:在画面上部加一些树枝,使二维照片▲增加了有远有近的空间感,观众的视线很容易顺着前景滑向主体,同时在构图上填补了天空的空白。

  ●《收获时节》前景的设置形成“框式构图”,处在画框中的主体得以突出。

  ●《诀别抗洪烈士》:前景交代了主体人物悲痛的原因。

  由此可见前景可以起到以下作用:一是▲增加画面的纵深感、空间感。

  二是突出主体。

  三是表达与主体有关的内容。

    ▲处于主体后面的景物叫背景。

  举例:●《威武之师》、《探亲》。

  ▲背景的作用:烘托、深化主题。

  表达与主题有关的内容。

    以上是摄影构图的常识。摄影的第二个重要造型因素是用光。

  (2)用光

    我们知道,没有光照明就无法使胶片感光,也谈不上摄影。但是,摄影中的“用光”不仅是指把光作为照明的方式,而更是指用“光”这种造型因素,更完美地表现主体,表达主题。

    这是常见光的光位图●。

    摄影中的“光”按照光的投射方向不同分为以下几种:正面光●、侧面光、逆光、顶光、脚光等。

  。

  这几种光都有明显的方向性,没有方向性的光叫散射光;阴天时的太阳光就是散射光。

    这几种用光的方法各有特点。

  其中最常用的是正面光、侧面光、逆光。

  (光位图)下面我们结合实例分析一下这几种光位的造型特点和拍摄方法。

    ▲●正面光:也叫顺光,光的方向和照相机摄轴的方向基本一致。

  适合表现明亮、纯净、细腻、平滑等情调。

  (女兵照片)。

    ▲●侧光:光的方向和照相机摄轴的方向成90度角。

  可加强被摄对象本身的质感和立体感。

  (《中华男儿》等照片)。

    ▲●逆光:能清晰地勾勒出物体轮廓,展现被摄物细节,空间感强烈。

  摄影的其他造型因素还有:

  (3)▲影调

    摄影中常说的“影调”一般是指黑白摄影中的黑、白、灰、明暗层次的变化。摄影大师亚当斯曾把自然界所有密度变化分成0—10个等级●,摄影家通过拍照和冲洗两个过程可以比较准确地控制影调等级。

    摄影很难把自然界中▲从0密度到10密度的十一个等级完全展示常常只是还原了其中一部分密度等级。

  如果照片整体密度偏重于白和浅灰,深灰和黑的分量少,这样的照片称之为“▲●高调”。

  如果照片的整体密度偏重于黑和深灰,浅灰和白的成份很少,这样的照片称为“▲●低调”。

  也就是说,整体密度小叫“高调”照片,整体密度大叫“低调”照片,介于二者之间的成为“▲●中间调”照片。

    另外如果一张照片灰的成分多,黑白两极成分少,叫做“▲●软调”或“柔调”照片。灰的成分很少,黑白过渡剧烈,很少中间层次,我们称之为“▲●硬调”照片。

  对于黑白摄影来讲,主要讲究影调,而对于彩色摄影来讲主要讲究色彩:

  (4)▲色彩

    不同的色彩给人以不同的感受,如红色给人以暖和、热烈、紧张;蓝色带给人清凉、冷静、平和。

  摄影家为表达主题的需要,往往为自己的作品确定一个整体统一的色调,即色彩的基调。

  色彩的基调有▲●冷、▲●暖和中间色之分。

    以上所讲的是摄影的基本造型因素。在摄影中,善于利用一些技术、技巧,也是成功的关键。

  (4)▲技术技巧

    自然和社会是不断流动和变化的,摄影只能从中截取某一时刻的画面呈现于读者,给人以美感。要使画面变得精彩,还要讲究以下拍摄技巧:

  (5)▲瞬间

    ●《赶鸭回家》。

  有一次,美国摄影家麦克马洪看到一个男孩赶着几只白鸭子走过一座木桥,乡间的田园情趣吸引了他,于是他顺手拍了几个镜头。

  冲洗出来一看,发现所拍的照片或多或少都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相比之下,只有第三幅比较理想,于是摄影家就选中了这个镜头。

  这一段胶片给我们一个启示:▲在某一个正在发展和进行着的事件里,最好的镜头(即最佳瞬间)只有一个。

  把握瞬间就是把握按动快门的最佳时机。

  生活中有哪些瞬间最值得按下快门呢?让我们结合实例看一看:

    ●《无名小站》。

  在某个冬天,一个战士的背影,一辆远去的汽车,特别是从残破的车窗玻璃中露出一张孩子的脸……不用任何语言,照片仿佛在讲述一个故事,引发我们的联想。

  也许每一个观者的想象不能完全一样,但不管怎样,小站惜别的场景深深地打动了我们。

  瞬间的内涵是靠观众的想象来完成的。

  ▲这种传达了对象间相互关系的“情节瞬间”是值得我们把握的。

    ●《飞车》。这种▲以被拍摄对象姿态为主要表现内容的“动态瞬间”,是值得我们把握第三种瞬间。

    ●《在结婚登记处》。

  照片反映的是我国刚解放不久,妇女终于可以婚姻自主,这位少数民族的女青年来到结婚登记处办理结婚登记的情景。

  ▲人物既甜蜜又羞涩的神态,非常典型,是这张照片取胜的关键。

  这种典型的有意义的表情瞬间也是值得我们把握的。

    要更好地抓住各种瞬间,要依照拍摄者高度的修养,敏捷的思维,细致的观察,以及熟练的技巧、正确的方法和先进的器材。

  (6)▲角度

    对于同一被摄体,由于相机拍摄角度的变化,在很大程度上会改变我们的审美感受,所以角度也是我们丰富影像表现力的重要技巧。角度可分为

  ▲●正视角度

  反视角度水平角度

  侧视角度

  平视角度

  仰视角度垂直视角

  俯视角度

    很多时候,水平角度和垂直角度相互结合,又可产生更为丰富的角度变化。

  (7)▲气氛

    ▲所谓气氛是指摄影作品特定环境中所洋溢的情调和气息。

  它是使摄影作品产生“意境”的重要手段。

  这种气氛的营造,有时是▲靠事物本身的态势:如万马奔腾、暴雨滂沱、斜阳晚照、静谧幽雅等,(●《驰骋原野》李晓宁摄)▲有时又要靠形与色、光与影等视觉元素来表达:如水面的反光形成五彩斑斓的意境(●《戏水》边疆摄);侧光、逆光的拖影造成的深邃、幽远的意境,等等。

    分析摄影作品的气氛,一是要看它是否抓住了人物形象所表露的真情实感或事物所处的真实状态;二是分析画面所造成的环境与背景是否能够很好地陪衬和烘托主体;三是看光线的运用和拍摄的角度是否得当,是否使人物和环境得到和谐统一。

  i.摄影的其它技术技巧

  ▲动感:

    是指表现运动物体的姿态、速度和力量。

  主要有两大类:一是用高速快门拍摄的物体运动过程中的最佳瞬间,画面影响清晰●;二是快门速度适当,画面出现虚实结合的动感效果●。

  前者重要表现动体的姿态,后者主要表现动体的速度。

    ▲●朦胧:有时“虚”比“实”更具有艺术魅力。

  使影像产生如梦似幻的朦胧效果则更具有表现力。

  朦胧绝不是焦点不实。

  它是在正常对焦的情况下,在镜头上加用柔焦镜、魔幻镜,或虚实两次对焦以及在镜头上抹上凡士林等方法完成的。

  《秋风》这幅作品就是在镜头上抹凡士林油创作的。

    ▲●质感:摄影可以通过特写或近景表现物体细腻的质地:木头表面的纹理、钢铁表面的反光、皮肤表面的汗毛孔,这些都可以在镜头下得以最逼真地表现,从中我们可以清晰地观察出被摄体原始的质料。

  这就是摄影中对质感的表现。

  《魂系大海》中钢铁的质感也是一种力量的象征。

  ▲4、表现方法

    由于摄影家的生活阅历和世界观的不同,会有不同的创作思想,在他们的整个作品中,往往会有不同的创作方法●。

  如在艺术领域中有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之分。

  在摄影中则有许多摄影流派。

  如:写实摄影、抽象摄影、画意摄影等。

  不同的流派可能遵从着不同的表现手法●。

  抽象摄影《马可宾的自画像》是用四重曝光的方法拍摄的。

  《渔光曲》(陈复礼摄)则带有浓重的中国画风格●。

  ▲5、主题思想

    创作的最终目的是摄影家通过审美创造表达自己的主题思想,如果一幅画面没有表达出任何思想倾向或思想感情,那末大约就不能算是一幅艺术作品。

  苏联评论家瓦尔坦诺夫说过:

    ▲“如果一幅照片只是反映了相机的作用,而没有作者本人的思想感情的活动,那它也是没有什么好看的。

    我们认为,摄影应当是一种应当是一种艺术创造的形式,这就意味着,照片上不仅可以看到记录的现实生活片断,而且还可以看到摄影者对现实生活的理解。”

    这种“对现实生活的理解●”就是一幅摄影作品的主题。

    《稻子和稗子》●:作者借用自然中的两种植物,表达对生活中的两种人的看法:赞扬了脚踏实地、谦虚稳重的人;批评了那些趾高气扬,又腹中空空的人。

    我们当然还可以通过分析许多优秀的作品,理解摄影家的表现手法和主题思想。希望大家多看作品,多作分析●。

论述综合运动摄影的拍摄方法与规律 3000字左右。好的追分。

  运动摄影

    指在拍摄一个镜头时,摄影机的持续性运动。

  既在一个镜头中通过移动摄像机机位,或者改变镜头光轴,或者变化镜头焦距所进行的拍摄。

  通过这种拍摄方式所拍到的画面,称为运动画面。

  如:由推、拉、摇、移、跟、升降摄像和综合运动摄像形成的推镜头、拉镜头、摇镜头、移镜头、跟镜头、升降镜头和综合运动镜头等。

  一、推摄

    推镜头是摄像机向被摄主体方向推进,或者变动镜头焦距使画面框架由远而近向被摄主体不断接近的拍摄方法。

  用这种方式拍摄的运动画面,称为推镜头。

  推镜头具有以下一些特征:。

  1、推镜头的画面特征:

  第一、推镜头形成视觉前移效果

  第二、推镜头具有明确的主体目标

    第三、推镜头使被摄主体由小变大,周围环境由大变小。

  2、推镜头的功能和表现力

  第一、突出主体人物,突出重点形象

  第二、突出细节,突出重要的情节因素

    第三、在一个镜头中介绍整体与局部、客观环境与主体人物的关系。

  第四、推镜头在一个镜头中景别不断发生变化,有连续前进式蒙太奇句子的作用

  第五、推镜头推进速度的快慢可以影响和调整画面节奏,从而产生外化的情绪力量

  第六、推镜头可以通过突出一个重要的戏剧元素来表达特定的主题和涵义

  第七、推镜头可以加强或减弱运动主体的动感

  3、推镜头的拍摄及应注意的问题

    第一、推镜头形成的镜头向前运动是对观众视觉空间的一种改变和调整,景别由大到小对观众的视觉空间既是一种改清悉变也是一种引导。推镜头应有其明确的表现意义,在起幅、推进、落幅三个部分中,落幅画面是造型表现上的重点。

    第二、推镜头的起幅和落幅都是静态结构,因而画面构图要规范、严谨、完整。

    第三、推镜头在推进的过程中,画面构图应始终注意保持主体在画面结构中心的位置。

    第四、推镜头的推进速度要与画面内的情绪和节奏相一致。

    第五、在移动机位的推镜头中,画面焦点要随着机位与被摄主体之间距离的变化而变化。

  二、拉摄

    拉摄是摄像机逐渐远离被摄主体,或变动镜头焦距使画面框架由近至远与主体拉开距离的拍摄方法。用这种方法拍摄的电视画面叫拉镜头。

  1、拉摄镜头的画面特点

  第一、拉镜头形成视觉后移效果

  第二、拉镜头使被摄主体由大变小,周围环境由小变大

  2、拉镜头的功能和表现力

  第一、拉镜头有利于表现主体和主体与所处环境的关系

    第二、拉镜头画面的取景范围和表现空间是从小到大不断扩展的,使得画面构图形成多结构变化。

    第三、拉镜头是一种纵向空间变化的画面形式,它可以通过纵向空间和纵向方位上的画面形象形成对比、反衬或比喻等效果。

    第四、一些拉镜头以不易推测出整体形象的局部为起幅,有利于调动观众对整体形象逐渐出现直至呈现完整形象的想象和猜测。

    第五、拉镜头在一个镜头中景别连续变化,保持了画面表现空间的完整和连贯。

    第六、拉镜头内部节奏由紧到松、与推镜头相比,较能发挥感情上的余韵,产生许多微妙的感情色彩。

    第七、拉镜头常被用作结束性和结论性的镜头。

    第八、利用拉镜头来作为转场镜头。

  3、拉镜头的拍摄及其要求

    拉镜头的拍摄镜头运动的方向与推镜头正相反,但它们有着基本一致的创作规律和一般要求。不同的是,推镜头要以落答凯乎幅为重点,拉镜头应以起幅为核心。

  三、摇摄

    遥摄是指当摄像机机位不动,借助于三角架上的活动底孙旦盘或拍摄者自身的人体,变动摄像机光学镜头轴线的拍摄方法。用遥摄的方式拍摄的电视画面叫遥镜头。

  1、遥镜头的画面特点

    第一、摇镜头犹如人们转动头部环顾四周或将视线由一点移向另一点的视觉效果。

    第二、一个完整的摇镜头包括:起幅、摇动、落幅三个相互贯连的部分。

    第三、一个摇镜头从起幅到落幅的运动过程,迫使观众不断调整自己的视觉注意力。

  2、摇镜头的功能和表现力

  第一、展示空间,扩大视野

  第二、有利于通过小景别画面包容更多的视觉信息

  第三、能够介绍、交待同一场景中两个主体的内在联系

  第四、利用性质、意义相反或相近的两个主体,通过摇镜头把它们连接起来表示某种暗喻、对比、并列、因果关系

  第五、在表现三个或三个以上主体或主体之间的联系时,镜头摇过时或作减速、或作停顿,以构成一种间歇摇

  第六、在一个稳定的起幅画面后利用极快的摇速使画面中的形象全部虚化,以形成具有特殊表现力的甩镜头

  第七、便于表现运动主体的动态、动势、运动方向和运动轨迹

  第八、对一组相同或相似的画面主体用摇的方式让它们逐个出现,可形成一种积累的效果

  第九、可以用摇镜头摇出意外之象,制造悬念,在一个镜头内形成视觉注意力的起伏

  第十、利用摇镜头表现一种主观性镜头

  第十一、利用非水平的倾斜摇、旋转摇表现一种特定的情绪和气氛

  第十二、摇镜头也是画面转场的有效手法之一

  3、摇镜头的拍摄要求

  第一、摇镜头必须有明确的目的性

  第二、摇摄速度会引起观众视觉感受上的微妙变化

  第三、摇镜头要讲求整个摇动过程的完整与和谐

  四、移摄

    移摄是将摄像机架在活动物体上随之运动而进行的拍摄。用移动摄像的方法拍摄的电视画面称为移动镜头,简称移镜头。

  1、移动镜头的画面特征

    第一、摄像机的运动使得画面框架始终处于运动之中,画面内的物体不论是处于运动状态还是静止状态,都会呈现出位置不断移动的态势。

    第二、摄像机的运动,直接调动了观众生活中运动的视觉感受,唤起了人们在各种交通工具上及行走时的视觉体验,使观众产生一种身临其境之感。

    第三、移动镜头表现的画面空间是完整而连贯的,摄像机不停地运动,每时每刻都在改变观众的视点,在一个镜头中构成一种多景别多构图的造型效果,这就起着一种与蒙太奇相似的作用,最后使镜头有了它自身的节奏。

  2、移动镜头的作用和表现力

    第一、移动镜头通过摄像机的移动开拓了画面的造型空间,创造出独特的视觉艺术效果。

    第二、移动镜头在表现大场面、大纵深、多景物、多层次的复杂场景时具有气势恢宏的造型效果。

    第三、移动摄像可以表现某种主观倾向,通过有强烈主观色彩的镜头表现出更为自然生动的真实感和现场感。

    第四、移动摄像摆脱定点拍摄后形成多样化的视点,可以表现出各种运动条件下的视觉效果。

  3、移动镜头的拍摄要点

    移动摄像主要分两种拍摄方式,一种是摄像机安放在各种活动的物体上;一种是摄像者肩扛摄像机,通过人体的运动进行拍摄。

  这两种拍摄形式都应力求画面平稳、保持画面的水平。

  在实际拍摄时尽量利用摄像机的变焦镜头中视角最广的那一端镜头。

  因为镜头视角越广,它的特点体现的越明显,画面也容易保持稳定。

  五、跟摄

    跟摄是摄像机始终跟随运动的被摄主体一起运动而进行的拍摄。用这种方式拍摄的电视画面称跟镜头。

  1、跟镜头的特点

  第一、画面始终跟随一个运动的主体

  第二、被摄对象在画框中的位置相对稳定

  第三、跟镜头不同于摄像机位置向前推进的推镜头,也不同于摄像机位置向前运动的前移动镜头

  2、跟镜头的作用

  第一、跟镜头能够连续而详尽地表现运动中的被摄主体,它既能突出主体,又能交待主体运动方向、速度、体态及其与环境的关系

  第二、跟镜头跟随被摄对象一起运动,形成一种运动的主体不变、静止的背景变化的造型效果,有利于通过人物引出环境

  第三、从人物背后跟随拍摄的跟镜头,由于观众与被摄人物视点的同一,可以表现出一种主观性镜头

  第四、跟镜头对人物、事件、场面的跟随记录的表现方式,在纪实性节目和新闻的拍摄中有着重要的纪实性意义

  3、跟镜头拍摄时应注意的问题

  第一、跟上、追准被摄对象是跟镜头拍摄基本的要求

    第二、跟镜头是通过机位运动完成的一种拍摄方式,镜头运动起来所带来的一系列拍摄上的问题,如焦点的变化,拍摄角度的变化,光线入射角的变化,也是跟镜头拍摄时应考虑和注意的问题。

  六、升降拍摄

    摄像机借助升降装置等一边升降一边拍摄的方式叫升降拍摄。用这种方法拍摄到的画面叫升降镜头

  1、升降镜头的画面造型特点

  第一、升降镜头的升降运动带来了画面视域的扩展和收缩

  第二、升降镜头视点的连续变化形成了多角度、多方位的多构图效果

  2、升降镜头的功能和表现力

  第一、升降镜头有利于表现高大物体的各个局部

  第二、升降镜头有利于表现纵深空间中的点面关系

  第三、升降镜头常用以展示事件或场面的规模、气势和氛围

  第四、利用镜头的升降可以实现一个镜头内的内容转换与调度

  第五、升降镜头的升降运动可以表现出画面内容中感情状态的变化

  七、综合运动摄像

    综合运动摄像是指摄像机在一个镜头中把推、拉、摇、移、跟、升降等各种运动摄像方式,不同程度地、有机地结合起来的拍摄。用这种方式拍到的电视画面叫综合运动镜头。

  1、综合运动摄像的特点

  第一、综合运动镜头的镜头综合运动产生了更为复杂多变的画面造型效果

  第二、由镜头的综合运动所形成的电视画面,其运动轨迹是多方向、多方式运动合一后的结果

  2、综合运动镜头的作用和表现力

  第一、综合运动镜头有利于在一个镜头中记录和表现一个场景中一段相对完整的情节

  第二、综合运动镜头是形成电视画面造型形式美的有力手段

  第三、综合运动镜头的连续动态有利于再现现实生活的流程

  第四、综合运动镜头有利于通过画面结构的多元性形成表意方面的多义性

  第五、综合运动镜头在较长的连续画面中可以与音乐的旋律变化相互“合拍”,形成画面形象与音乐一体化的节奏感

  3、综合运动镜头的拍摄

  第一、除特殊情绪对画面的特殊要求外,镜头的运动应力求保持平稳

  第二、镜头运动的每次转换应力求与人物动作和方向转换一致,与情节中心和情绪发展的转换相一致,形成画面外部的变化与画面内部的变化完美结合

    第三、机位运动时注意焦点的变化,始终将主体形态处理在景深范围之内。

    第四、要求摄录人员默契配合,协调动作,步调一致。赞同0|评论2008-4-2221:24今日晴朗|十五级

    首先要选择快门优先模式,如相机带有超声波马达最好,对焦快速。

  1、选择有利拍摄位置:在选择拍摄位置时,应根据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考虑,并优先选择一两个因素:

    ①在这个位置上拍出的照片,能够反映出这个项目的特点;

    ②在这个位置上拍出的照片,能够表现出运动员的技术、战术的特点;

    ③这个位置在关键时刻可以移动,随时靠近被摄体;

    ④这个位置要与自己具备的镜头相适应;

    ⑤这个位置能够尽量避免杂乱的背景。

  2、选择合适的快门速度

    快门速度快——运动影像被“凝固”。

  其优点是动体影像清晰地记录下来。

  缺点是影像的动感不足。

  “凝固”的动体影像往往擅长于表现动体的优美姿势。

  要取得这种效果,只需使用相机上快门的高速度,如1/1000秒往往能把大部分动体记录清晰,有些相机具有1/2000或1/4000秒甚至1/8000秒的最高速度,凝固动体更理想了。

    快门速度慢——动体影像虚糊。

  优点是具有强烈的动感,缺点是对动体了甚至面目姿势表现不清。

  虚糊的动体影像往往用于表现高速运动的体育项目。

  一幅影像虚糊的体育照片,能再快速运动的动体在我们眼前飞驰而过的情景。

  通过模糊的动体与清晰的背景之对比,来表现出强烈的动感,这种快门速度的选择就比“快门速度快”来得复杂些。

  对体操项目可能1/15秒是慢的,而对飞驰的赛车或百米冲刺1/60秒才是慢的。

  不同的“慢速度”对同一动体又会产生不同程度的虚糊效果,这就要求摄影者在实践中总结经验,而不能只是按照某些说教去记住一两种快门速度。

    3、预见性地按动快门:体育比赛中各种精彩的瞬间,理想的画面往往都是转眼即逝的,如果缺乏预见性,不能事先预见到这些典型的瞬间会在何时、何地出现,该在何处怎样拍摄,那就难以拍出优秀的体育照片。

    4、合理地运用提前量:就是当抓拍运动员的某一快速变动的动作时,要在动作的高潮和精彩瞬间出现之前的一刹那间按动快门。

    5、定点拍摄:这是体育摄影中经常采用的一种拍摄方法,就是是将相机的光圈和快门速度,根据现场的光线条件预先进行合理的组合,然后将镜头的焦点调到所要拍摄的点上的伺机拍摄。

    6、区域聚焦拍摄:利用控制相机的镜头的景深范围进行的拍摄。只有当运动员在你所确定的区域内出现理想镜头和精彩瞬间时,才迅速按动快门

    7、横向追随拍摄:当运动员的前进方向与拍摄者之间形成平行状态时(斜向、垂直状态皆可),就构成了横向追随的拍摄条件。

    横向追随的拍摄方法是:拍摄者的照相机镜头跟随动体,并与动体保持相同的速度向一个方向移动。

  当动体进入理想的拍摄点和拍摄时机时,轻轻按动快门。

  在按动快门的同时和按动快门之后,照相机要始终和动体保持相同速度移动。

  由于照相机跟随动体向背景的反方向移动,所以照片上呈现出许多流动的线条,而快门速度越慢,流动线条越明显。

  照片上的动体由于和照相机的移动方向、移动速度基本保持一致,所以形成清晰的结象。

  整个照片的画面给人以强烈的动感效果。

  补充:光线可以调节ISO感光度啊!

    收集参考。

  。

  。

摄影与美2000字论文,求大神指点!有范文最好!谢谢!

摄影是什么?

  有人说,摄影是一门科技。有人说,摄影是一门艺术。

  优秀的照片让人知真假,懂善恶,而且令人感美丑。

  美与丑,这是美学探讨的问题,也是摄影应该探讨的问题。然而,实际状况又如何呢?

  先看美学研究者的态度。

  王朝闻主编的《美学概论》,是高等院校使用的美学教材,厚厚的几百页,没有“摄影”二字,仿佛说,摄影与美学无关。

  北京大学著名美学家,宗白华教授的《美学漫步》提到了摄影。

  他认为“轻易的、表面的、虚假的东西”不是艺术,例如摄影,这位美学大师不仅看不到摄影有美学,而且看不到其中有艺术性。

  我认为,大师们不了解摄影,自然也不懂得摄影有美学。

  那么裤陆,让我们回过头来看看我们摄影人自己的态度。

1、关于摄影美学

  “美学”的定义,即使有不同的说法,但如果你说它是一种反思的哲学,应该不会有异议。

  所以说,“美学”不是“被指导”的学问。

  你不能说朝哪个方向才是摄影艺术最好的发展方向,也不好说要成为摄影家,必须如何如何来构置画面。

  我不反对人家有这样或那样的主张,我只觉得不应该认为这些主张就是“美学”。

  举个例子,有ABC三个摄影家。

  A专门拍水墨山水画风格的作品,而且认为这才是唯一有艺术价值的摄影。

  而B呢,一贯“创作”那些谁都不理解,拍的是没人能看懂的作品,然后罗列出诸多艰深的理论,证明他的作品才是“纯粹的艺术亏做”。

  C呢,则专门把镜头对准街头,美其名曰,摄影的天生使命就是“写真”。

  三位“专家”,都自诩为摄影领域的创新者,坚守着自己的“主义”,无论他人讲什么,总不为所动,坚持自己的工作方向。

  假设来个大辩论,那结果大概是,甲说甲的“摄影的艺术性”,乙说乙的“摄影的本质性”,最后没有结论。

  假设这三位有朝一日怀疑起自己的工作,开始学会退一步反省自身的立场,这时候如果能有所突破,就不能没有“摄影美学”这个抓手,以对过往进行系统的批判研究。真能这样,A也许会发觉,一味在摄影作品中追求绘画的笔法不免偏颇;B也许会注意到艺术作品避不开“客观性和主观性”的协调问题;还有C也许会恍然大悟,原来被自己一直忽略的地方,也还隐藏着微妙的审美空间。

  现实中,美学不但被很多人以各种形式“权力滥用”,而且还有众多“美学专家”不顾及现实艺术世界,只管将自己编织进抽象的理论大网里,自顾自地满足。

  我以为,中国在编纂自己的精神科学时,太多借鉴了西方国家的理论,所以对美学不免有些过于偏爱。

  作为摄影作品的创作者,需要具备美学方胡空顷面的反思态度。

  因为再伟大的美学专家的学说,即使完全构成体系,在实际操作者看来,也只是“常识的集成”而已。

  理论最多只是为你的想法搭个脚手架。

2、摄影美的特征

  从广义上讲,作为审美鉴赏对象的摄影作品,种类繁多。

  从日常报刊上的新闻报道照片到艺术至上主义的“创意作品”,其间还有街头摄影、商品摄影、肖像、风光摄影等。

  大到国家级建设项目的摄影,小到随身装饰品的广告摄影,统统算进。

  不用说,这些作品,均追求一定的“摄影效果”。

  正是这些被追求的“摄影效果”里,往往包涵了一定的审美价值。

  每一个作品里都有“摄影的美学”。

  而且,每一个摄影部门所追求的审美价值标准都不一样,想要从中挖出某种“共同原理”,的确有些勉为其难。

  如果实在要找点什么出来,最终能找到的也许只有片鳞只爪。

  事实上,要弄清这些作品的存在价值,必须向每一个摄影部门一一去求证。

  这样看来,仅就风景摄影而言,所谓“纯摄影之美”,就有好多种。

  所以,必须分门别类,以不同的标准给予相应的价值评价。

  这是“摄影美学”特有的性质。

3、摄影作品的审美标准

  摄影作品的审美标准,必须根据摄影类别的不同,以及所用科技的相异等,做出复杂多样的区分。在我们的摄影家之中,有一些人过快肯定自己的尝试,这种现象的出现,恐怕源于以下三种条件。

  其一,摄影的种类和技巧太多,可以尝试的空间太大。本来仅仅的“尝试之作”,很快,也很容易就被误认为是“具有一定价值的艺术品”。

  其二,看看摄影创作者的数量,会发现大部分是非专业人才。而且,不同于别的艺术,摄影不需要常年一点一点的训练才能学会,入门比较容易,那些本来觉着“好玩”来尝试一把的人,往往容易被误以为是“艺术家”。

  其三,因为摄影是新兴艺术,它不像绘画那样拥有数千年的历史、有伟大的先行者和严肃的传统。即使有“摄影艺术”一说,其中的“艺术”的含义,很容易被轻视,甚至被认为和所谓商业艺术、街头艺术没有两样。

  以上三个条件,如果正面运用,那么会使摄影具有特别的优势。

  反过来,如果被误解,会造成艺术价值水准的深跌。

  这就要求我们培养自己超强的批判精神,不断对种种新奇的尝试给予严肃的反省。

  不仅仅停留在理念和口号上,而是要切切实实去付诸实践。

  为了这种反省,我们还要加强自己与摄影相关的其他艺术的修养,学会在与其他艺术的比对中思考问题。

结语

  摄影的优势在于,它能在完全保持审美功效的前提下大量生产,需要的时候,谁都可以很容易地得到。

  摄影的这一强项,是不能否认的。

  而且,这一强项可以直接带来重要影响,那就是摄影所具有的社会效应,它肩负着相当重要的社会作用。

————————————————————————————————————————————

  摄影艺术的美学特征和美学本质体现在摄影这一整个过程的完成中,从摄影师对于生活的体验和观察;对观察到的事物在脑海中的加工和整理;运用摄影技术将美的事物记录下来的过程;以及最终欣赏者对于摄影作品的鉴赏才完成了对于摄影的整个艺术创作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每一步骤都包含着美学对于摄影艺术的影响和引领。

一、摄影艺术创作前期的体验阶段

  摄影艺术的创作过程实质就是摄影师在生活体验的基础上,对现实的审美认识与对审美认识的表现过程。因此摄影艺术的创作是从创作主体的生活体验开始的。

  生活体验即是摄影创作者在观察或接触生活中,被生活所感动,从而产生饱含感情的深刻的感受和难忘的记忆和思考,从而产生强烈的心潮起伏,形成物我同一、主客体交融的境界。简单的说就是摄影师发现事物或主体内在美,发现万物之次序与节奏,轮廓与线条,层次与空间,把一般人容易忽略的角度,处理成审美主体。

  在这个创作的前期或者准备阶段,对于世界和生活的体验阶段,无不要求摄影创作者必须具备发掘美和欣赏美的基本素养。

  首先摄影创作者必须有发现美的目光以及对美好事物的独到的感受力,这就要求摄影师本身要懂得什么是美的本质,并具备自觉的乃至下意识的在社会生活中观察和捕捉所需要的艺术创作的素材的能力和习惯,对这些被观察的对象的审美特征能迅速的把握住并产生深刻的感受。

  由于摄影创作者是带着自己丰富的审美经验,带着自己的艺术思想、情感、不同的心境去观察和感受他所认为的美的事物,对生活中美的体验也有所不同,因此被体验或观察到的客观事物必然受到创作者主观审美目的、态度、情绪的影响。

  才会出现同一景物,不同的摄影师,却能创作出风格、意境完全迥异的作品。

二、摄影艺术创作的构思阶段

  摄影创作的构思阶段是摄影师在既定的艺术心理定势和创作目的的指引下,在对客观事物的体验的基础上,发挥主观的艺术想象力,对美进行加工,从而在头脑中孕育出一个全新的审美意象的过程。

  其实质就是摄影师对生活体验和社会现实的一种审美认识活动。

  这一过程是将摄影师对生活的体验和自身思想情感高度融合的典型性过程。

  首先摄影艺术的创作过程并不是单纯刻板的将客观事物重复性的记录过程,在这个活动过程中,摄影师必须发挥其审美特质,对客观事物进行主观加工,使得这按下快门的决定性瞬间,包含了内心的感动,在静止的图像背后有创作者主观的情感体验。

  决定性瞬间的展现并不是美好景物的无序罗列和摆放,摄影师必须发挥主观情感、审美体验、审美认知对美好的事物进行审美再创造,在头脑中发现客观事物的次序与节奏、轮廓与线条、层次与空间、色彩与明暗,并按照以个别表现一般的规律,经过审美的加工改造,构思出具有典型性的艺术意象,这个典型性意象既具有鲜明独特、丰满的个性特征,又具有深刻普遍的代表性和概括性。

  例如在人物摄影中,摄影师往往抓住一个典型性人物的动作、或者表情的一瞬间来表达一群人的思想和面貌。

  这就需要摄影师在前期对拍摄主题的生活进行深刻的体验,他要掌握和理解他所要表达的这一群体的生活面貌和生活细节,从而在这生活细节中提炼出值得记录的瞬间,对这许多个瞬间进行选择、提炼、集中和虚构,最后抓住最有典型性的瞬间进行记录。

  这个构思的过程是摄影师对生活的审美发现和审美理想的集中体现。

三、将意象物化,记录瞬间的阶段

  意象物化和记录阶段是摄影创作最决定性的阶段,是摄影师运用摄影语言,将构思成熟的意象记录为可供审美和鉴赏的摄影艺术作品,其实质即是摄影创作者的一种审美表现活动。

  和其他的艺术创作相同,这也是摄影创作最重要的环节,是形成摄影作品的最具有决定性的阶段。

  在这个记录、物化的过程中,摄影师必然要借助照相机等一系列摄影器材,也必然更加需要发挥其艺术想象和审美思维,将艺术意象进一步具体化、明晰化和完善化,同时运用摄影师独到的审美素养,构造最具有美感的摄影语言,将最终的艺术形象记录下来。

  这期间,摄影创作者要将美学元素发挥的淋漓尽致。

  对于画面的构图即是这个阶段摄影师应用美学元素的体现。在摄影构图中,按美学原理就有很多种讲究。

  1、平衡,一幅摄影画面中,往往有多重事物组合而成,客观事物如何组合,取舍是最后画面有和谐美感的关键,因此在将摄影意象物化的过程中,摄影师必然要应用平衡的构图法则,对取景器中的所有景物进行细致主观的删选和组合,使得最后画面能呈现出视觉上的平衡之感;

  2、对比,在画面中难免会出现客观事物虚实、明暗、粗细、大小、方圆的对比等,此时摄影师为了表达其主观的创作目的,就会巧借画面中的对比,突出主题。例如为了突出颜色的醒目,可以采用万绿丛中一点红,这是颜色的对比,为了表现客观物体的高大,可以用极具反差的低矮来衬托,从而达到摄影创作的主观目的;

  3、虚实,虚实交互应用,是中国画的特色之一,但摄影中常用的清晰与模糊,留白等等也都与美学上的虚实观念有关。

  画面中什么地方应当留有空白的空间,什么地方应当满满当当,都看创作者想要突出的主体以及其表达的情感主题。

  虚实相生的手法也常被摄影师用来构造画面的空间层次。

  4、比例,画面中的部分与整体以及各个元素之间都存在着比例关系,这就需要摄影师发挥其审美想象和审美思维,将画面中各个元素展现的比例,大小恰到好处的展现出来。

  5、和谐,和谐也是中国古典美学中重要的准则之一。

  和谐建立在统一及类似的原则之下,同时也蕴涵着平衡,构图过分规整,则会缺乏生气,此时就需要或加强对比,或利用虚实来增强画面的活力。

  而相反的,若是过度变化,则又会显得画面散漫无章。

  因此在摄影构图中,美学就如同一把尺,平衡着画面中的各种元素,使得画面呈现出生动而不显杂乱,又有章可循的和谐画面。

四、摄影艺术作品的鉴赏

  摄影艺术的意象物化,最后形成了可供欣赏的摄影作品,这还没有完成摄影创作的最后步骤,摄影作品的形成以及摄影创作的最终完成是以观众对于作品的鉴赏为标志的。在这个鉴赏的过程中,由于受众要形成自身独有的审美态度和审美心理,要运用自身的情感、思想和经历去解读作品,在这个再创造的过程中,美学同样发挥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首先,当鉴赏者或者观众看到一幅摄影作品,会先从艺术的、审美的角度与作品进行交流和对话,其次,这期间受众的审美意识、审美理想和审美趣味决定了这幅作品对于鉴赏者产生的影响。

  由于鉴赏者的人生阅历,受教育程度以及审美习惯和趣味的不同,其对同一幅作品产生的审美效果也是各有不同的,会产生不同的感受。

  在审美态度的影响下,受众还会以自身的受教育程度、艺术的理解、生活的经历和阅历以及充分发挥其联想和想象解读作品中包含着的情感和寓意。

  综上所述,从摄影艺术创作的整个过程看,美学都始终指引和影响着其每一个步骤的完成,要创作出优秀的摄影作品,就必须要将美学元素充分的融入进摄影创作的点滴中。

提交信息测一测您提升学历详细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