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的艺术是什么?如何追求?

作者:邴鸿泽时间:2023-07-24 15:10:02

导读:" 人生的艺术是什么?如何追求?介绍:人生的艺术是一种追求内心满足和生活意义的方式,它需要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寻找灵感、创造美好,并培养积极的心态。追求人生的艺术意味着探索自我,追求成长和幸福,并将生活转化为一种创造性的表达。如何追求人生的艺术:1.发现内在的热情和兴趣"

人生的艺术是什么?如何追求?

介绍:

  人生的艺术是一种追求内心满足和生活意义的方式,它需要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寻找灵感、创造美好,并培养积极的心态。追求人生的艺术意味着探索自我,追求成长和幸福,并将生活转化为一种创造性的表达。

如何追求人生的艺术:

1.发现内在的热情和兴趣:

  -认识自己的价值观和兴趣,从而找到真正让自己感到充实和满足的事物。

  -探索各种领域,包括艺术、音乐、文学、科学等,以发现自己的激情所在。

2.培养创造性思维:

  -学习新技能和知识,以扩展思维的边界。

  -鼓励自己思考问题的多个角度,并尝试新的方法和解决方案。

  -培养想象力和创新能力,以在日常生活中发现美妙的细节。

3.培养积极心态:

  -培养感恩的心态,珍惜生活中的每一个瞬间。

  -接纳挑战和困难,把它们看作成长和学习的机会。

  -培养乐观和希望的态度,以应对人生的起伏和不确定性。

4.在日常生活中寻找美好:

  -培养对美的敏感,欣赏自然、艺术和人与人之间的美。

  -创造美好的环境,包括整理和装饰个人空间,以及培养良好的人际关系。

  -深入体验日常生活的细节,并寻找其中的快乐和满足。

5.与他人分享和合作:

  -与他人分享自己的创意和激情,以激发更多的灵感和交流。

  -寻找合作的机会,与他人共同创造和实现目标。

  -培养支持和鼓励他人的习惯,以建立积极和充实的人际关系。

6.持续学习和成长:

  -培养自我反思和改进的能力,以不断提高自己。

  -寻找学习机会,包括书籍、课程和培训,以扩展知识和技能。

  -与他人交流和分享学习的经验,以促进互相成长。

总结:

  追求人生的艺术需要人们发现内在的激情和兴趣,并将其转化为创造性的表达。

  培养创造性思维、积极心态和对美的敏感,以及与他人分享和合作,都是追求人生艺术的途径。

  同时,持续学习和成长也是不可或缺的,以不断提高自己并与世界保持联系。

  通过这些努力,人们可以让生活变得更加充实、有意义,并发现自己的独特之处。

人生艺术化的含义的是什么?

人生艺术化的含义:

  美的产生需要人的参与,没有人的参与就无从谈美。

  同样,人的生存也离不开美,离不开艺术。

  艺术与斗汪美是在人生土壤中滋生出来的,没有它们人生也将了然无趣。

  饥裂。

另外,艺术和美最重要的功能就在于弥补人生的缺陷,

  使人超越自然的限制和实际人生的牵绊,从而获得心灵的自由和解放,实现生存的艺术化。

  人生本来就是一种较广义的艺术。

  每个人的生命史就是他自己的作品。

  这种作品可以是艺术的,也可以不是艺术的,正犹如同是一种顽石,这个人能把它雕成一团伟大的雕像,而另一个人却不能使它“成器”,分别全在性分与修养。

  知道生活的人就是艺术家,他的生活就是艺术作品。

扩展资料:

  朱光潜先生提出“人生艺术化”这个命题是在《谈美》一书的最后一章里。其中提到了这样一个小故事:阿尔卑斯山谷中有一条大汽车路,两旁景物极美,路上插着一个标语牌劝告游人说:“慢慢走,欣赏啊!”

  这是为了告诉游人们,不要忙于奔波,而忘记生活的意义在哪里。在这个车如流水马如龙的世界里,恰如在阿尔卑斯山谷中乘汽车兜风,匆匆忙忙的疾驰而过,无暇回首流连风景,于是这丰富华丽的世界便成为一个了无生趣的囚牢。

  朱光潜先生这样说也是这样做的,“人生艺术化”理念贯穿其美学思想,也贯穿在他的人生中。首先,这一观念的形成与当时的时代背景有莫大的关系。

  “五四”运动后,中国知识界弥漫着一种苦闷的味道。在那个内忧外患的年代,老一辈的哲学家、美学家都毫无例外地把自己的学术研究视野投向了人生。

  而朱光潜在经受了“五四”洗礼后,在对传统文化去粗取精后,既保留了独特的韵味又得到现代科学精神的滋润,这为他为学为人优良品性形成有着重大影响。在朱光潜看来,只有超脱到艺术等精神世界中去才能“养精蓄锐,为征服环境做预备”,这是理想与现实不可调和的结果。

  另外,在朱光潜留学欧美时,西方美学和文艺批评的思想使他有了更深的见解,他多多少少受了康德、叔本华、尼采、克罗齐等人的影响。尼采的酒神艺术和日神艺术都是逃避现实的手段,而他的“从形象中得救”思想更让朱光潜坚定自己的想法:艺术是“超脱”现实苦难的鹄。

  这一观点在康德的“无所为而为的关照”和烂销闭克罗齐的“直觉说”等处得到了印证。本着“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业”的态度,朱先生在为人处世和做学问方面始终严格要求自已。

  以非功利之心做功利之事,既保有道家的超然出世、隐逸趣味、无所为而为的处世观和审美观的影响又有着儒家宽容调和的文化心态和认真严谨的为学态度。他真正亲躬实践了“人生艺术化”的理想。

  在当今的社会环境与人文环境下,“人生的艺术化”这一美学命题有着伟大的现实意义。商品经济形成的金钱至上下人们对财富的欲望膨胀,在科技理性至上的片面偏见下人们的情感道德缺失迷失、只顾个人不顾集体的个人主义之风使人情寒凉、悲观颓丧失去趣味的百无聊赖使生活意义全无。

  追逐物欲、道德脆弱、自私自利、悲观颓丧等消极态度使人心蒙上了层层灰尘,纯净仁爱变得不值钱。

  不仅“过去”不及挽回,“现在”也正在被失去。

  这时候,就需要“人生艺术化”这样的美学思想去照亮蒙蔽的人心和漆黑的未来。

  “人生艺术化”理念主张“自然本性的生活”,这对于当下被物欲填埋、精神空虚的人们来说是一剂良药。

  不掩饰、不矫情,态度真诚、言行一致是人的最可贵的态度与品质。

  它可净化那些蒙垢已久的心灵,平抚愤世嫉俗的心态。

  当深厚的底蕴彰显为外在的言行,人就成了一个艺术化的人。

  由艺术化的人而艺术化的人生,就显得理所当然、水到渠成。

  另一方面,随着科技进步与社会飞速发展,世界贫富两极分化现象日趋严重。

  一些人在风花雪月中挥霍无度,另一些人在贫困线上苦苦挣扎。

  前者习惯于物质享受造成精神贫瘠,后者生活在自我与社会的双重压力下而不堪重负。“人生艺术化”理念在这里给出了指路的明灯:于彷徨苦闷之际,于生存压力之下,寻找一点乐趣、培养一些可以承担的小爱好,在精神领域慢慢提升自我、淡看生活中的贫富。

  但这并不代表可以安于贫困,而是要人们端正心态以待厚积薄发,将诗意的憧憬变为具象的现实。

参考资料来源:光明网-中国现代“人生艺术化”探究

人生的艺术是什么意思?

“慢慢走,欣赏啊!”

         ——人生的艺术化

                   

 

朱光潜

  一直到现在,我们都是讨论艺术的创造与欣赏。在这一节中,我提议约略说明艺术和人生的关系。

  我在开章明义时就着重美感态度和实用态度的分别,以及艺术和实际人生之间所应有的距离,如果话说到这里为止,你也许误解我把艺术和人生看成漠不相关的两件事。我的意思并不如此。

  人生是多方面而却相互和谐的整体,把它分析开来看,我们说某部分是实用的活动,某部分是科学的活动,某部分是美感的活动,为正名析理起见,原应有此分别;

  但是我们不要忘记,完满的人生见于这三种活动的平均发展,它们虽是可分别的而却不是互相冲突的。

  “实际人生”比整个人生的意义较为窄狭。

  一般人的错误在把。

  它们认为相等,以为艺术对于“实际人生”既是隔着一层,它在整个人生中也就没有什么价值。有些人为维护艺术的地位,又想把它硬纳到“实际人生”的小筑围里

  去。

  这般人不但是误解艺术,而且也没有认识人生。

  我们把实际生活看作整个人生之中的一片段,所以在肯定艺术与实际人生的距离时,并非肯定艺术与整个人生世枝唯的。

  隔阂。严格的说,离开人生便无所谓艺术,因为艺术是情趣的表现,而情趣的根源就在人生;反上,离开艺术也便无所谓人生,因为凡是创造和欣赏都是艺术的活

  动,无创造无欣赏的人生是一个自相矛盾的名词。

  人生本来就是一种较广义的艺术。

  每个人的生命史就是他自己的作品。

  这种作品可以是艺术的,也可以不是艺术的,正犹如同是一种顽石,这个人能把它雕成一座伟大的雕像而另一个人却不能使它“成器”,分别全在搭巧性分与修养。

  知道生活的人就是艺术家,他的生活就是艺术作品。

  过一世生活好比做一篇文章。完美的生活都有上品文章所应有的美点。

  第一,一篇好文章一定是一个完整的有机体,其中全体与部分都息息相关,不能稍有移动或增减。

  一字一句之中都可以见出全篇精神的贯注。

  比如陶渊明的《饮酒》。

  诗本来是“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后人把“见”字误印为“望”字,原文的自然与物相遇相得的神情便完全丧失。

  这种艺术的完整性在生活中叫做“人格。

  凡。

  最完美的生活都是人格的表现。

  大而进退取与,小而声音笑貌,都没有一件和全人格相冲突。

  不肯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是陶渊明的生命史中所应有的一段文。

  章,如果他错过这一个小节,便失其为陶渊明。下狱不肯脱逃,临刑时还丁宁嘱咐还邻人一只鸡的债,是苏格拉底的生命史中所应有的一段文章,否则他便失其为苏

  格拉底。这种生命史才可以使人把它当作一幅图画去惊赞,它就是一种艺术的杰作。

  其次,“修辞立其诚”是文章的要诀,一首诗或是一篇美文,一定是至性深情的流露,存于中然后形于外,不容有丝毫假借。

  情趣本来是物我交感共鸣的结果。

  景物。

  变动不居,情趣亦自生生不息。

  我有我的个性,物也有物的个性,这种个性又随时地变迁而生长发展。

  每人在某一时会所见到的景物,和每种景物在某一时会所引起。

  的情趣,都有它的特殊性,断不容与另一人在另一时会所见到的景物,和另一景物在另一时会所引起的情趣,完全相同的。

  毫厘之差,微妙所在。

  在这种生生不息的。

  情趣中,我们可以见出生命的创化。把这种生命流露于语言文字就是好文章;把它流露于言行风采,就是美满的生命搜培史。

  文章忌俗滥,生活也忌俗滥。

  俗滥就是自己没有本色而蹈袭别人的成规旧矩。

  西施患心病,常捧心颦眉,这是自然的流露,所以愈增其美。

  东施没有心病,强学捧心。

  颦眉的姿态,只能引人嫌恶。

  在西施是创作,在东施便是滥调。

  滥调起于生命的枯竭,也就是虚伪的表现。

  “虚伪的表现”就是“丑”,克罗齐已经说过。

  “风行水。

  上,自然成纹”,文章的妙处如此,生活的妙处也是如此。在什么地位,是怎样的人,感到怎样情趣便现出怎样言行风采,叫人一见就觉其谐和完整,这才是艺术的

  生活。

  俗语说的好,“惟大英雄能本色”。

  所谓艺术的生活就是本色的生活。

  世间有两种人的生活最不艺术,一种是俗人,一种是伪君子。

  “俗人”根本就缺乏本色,“伪君子”则竭力遮盖本色。

  朱晦庵有一首诗说:。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艺术的生活就是有“源头活水”的生活。

  俗人迷于名利,与世浮沈,心里没有“天光云影”,就因为没有源头活水。

  他们的大病是生命的枯竭。

  “伪君子”则于这种。

  “俗人”的资格之上,又加上“沐猴而冠”的伎俩。

  他们的特点不仅见于道德上的虚伪,一言一笑,一举一动,都叫人起不美之感。

  谁知道风流名士的架子之中,掩。

  藏了几多行尸走肉?无论是“俗人”或是“伪君子”,他们都是生命上的“苟且者”,都缺乏艺术家在创造时所应有的良心。象柏格荪所说的他们都是“生命的机械

  化”,只能作喜刷中的角色,生活落到喜剧里去的人大半都是不艺术的。

  艺术的创造之中都必寓有欣赏,生活也是如此。

  一般人对于一种言行常欢喜说它“好看”“不好看”,这已有几分是拿艺术欣赏的标准去估量它。

  但是一般人大半不。

  能彻底,不能拿一言一笑一举一动纳在全部生命史里去看,他们的“人格”观念太淡薄,所谓“好看”“不好看”往往只是“敷衍面子”。善于生活者则彻底认真,

  不让一尘一芥妨碍整个生命的和谐。

  一般人常以为艺术家是一班最随便的人,其实在艺术范围之内,艺术家是最严肃不过的。

  在锻炼作品时常呕心呕肝,一笔一划也。

  不肯苟且。王荆公作“春风又绿江南岸”一句诗时,原来“绿”宇是“到”宇,后来由“到”字改为“过”字,由“过”字改为“入”字,由“入”字改为“满”

  字,改了十几次之后才定为“绿”字。

  即此一端可以想见艺术家的严肃了。

  善于生活者对于生活也是这样认真。

  曾子临死时记得床上的席子是季路的,一定叫门人把。

  它换过才瞑目。

  吴季札心里已经暗许赠剑给徐君,没有实行徐君就已死去,他很郑重的把剑挂在徐君墓旁树上,以见“中心契合死生不渝”的风谊。

  象这一类的言行。

  看来虽似小节,而善于生活者却不肯轻易放过,正犹如诗人不肯轻易放过一字一句一样。

  小节如此,大节更不消说。

  董狐宁愿断头不肯掩盖史实,夷齐饿死不愿降。

  周,这种风度是道德的也是艺术的。我们主张人生的艺术化,就是主张对于人生的严肃主义。

  艺术家估定事物的价值,全以它能否纳入和谐的整体为标准,往往出于一般人意料之外。

  他能看重一般人所看轻的,也能看轻一般人所看重的。

  在看重一件事物时,。

  他知道执着;在看轻一件事物时,他也知道摆脱。

  艺术的能事不仅见于知所取,尤其见于知所舍。

  苏东坡论文,谓如水行山谷中,行于其所不得不行,止于其所不得。

  不止。

  这就是取舍恰到好处,艺术化的人生也是如此。

  善于生活者对于世间一切,也拿艺术的口胃去评判它,合于艺术口胃者毫毛可以变成泰山,不合于艺术口胃者。

  泰山也可以变成毫毛。

  他不但能认真,而且能摆脱。

  在认真时见出他的严肃.在摆脱时见出他的豁达。

  孟敏堕甑,不顾而去,郭林宗见到以为奇怪。

  他说,“既已。

  碎,顾之何益?”哲学家斯宾诺莎宁愿靠磨镜过活,不愿当大学教授,怕妨碍他的自由。王徽之居山阴,有一天夜雪初霁,月色清朗,忽然想起他的朋友戴逵,便乘

  小舟到剡溪去访他,刚到门口便把船划回去。

  他说,“乘兴而来,兴尽而返。

  ”这几件事彼此相差很远,却都可以见出艺术家的豁达。

  伟大的人生和伟大的艺术都要。

  同时并有严肃与豁达之胜。晋代清流大半只知道豁达而不知道严肃,宋朝理学又大半只知道严肃而不知道豁

  达。陶渊明和杜子美庶几算得恰到好处。

  一篇生命史就是一种作品。

  从伦理的观点看,它有善恶的分别,从艺术的观点看,它有美丑的分别。

  善恶与美丑的关系究竟如何呢?。

  就狭义说,伦理的价值是实用的,美感的价值是超实用的,伦理的活动都是有所为而为,美感的活动则是无所为而为。比如仁义忠信等等都是善,问它们何以为善,

  我们不能不着眼到人群的幸福。美之所以为美,则全在美的形相本身,不在它对于人群的效用(这并不是说它对于人群没有效用)假如世界上只有一个

  人,他就不能有道德的活动,因为有父子才有慈孝可言,有朋友才有信义可言。

  但是这个想象的孤零零的人,还可以有艺术的活动,还可以欣赏他所居的世界,还可以创造作品。

  善有所赖而美无所赖,善的价值是“外在的”,美的价值是“内在的”。

  不过这种分别究竟是狭义的。

  就广义说,善就是一种美,恶就是一种丑。

  因为伦理的活动也可以引起美感上的欣赏与嫌恶。

  希腊大哲学家柏拉图和亚里土多德讨论伦。

  理问题时,都以为善有等级,一般的善虽只有外在的价值,而“至高的善”则有内在的价值。这所谓“至高的善”究竟是什么呢?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本来是一走理

  想主义的极端,一走经验主义的极端,但是对于这个问题,意见却一致。他们都以为“至高的善”在“无所为而为的玩索”(Disinterested

  Contemplation)。

  这种见解在西方哲学思潮上影响极大,斯宾诺莎、黑格尔、叔本华的学说都可以参证。

  从此可知西方哲人心目中的“至高的善”还。

  是一种美,最高的伦理的活动还是一种艺术的活动了。

  “无所为而为的玩索”可以看成“至高的善”吗?这个问题涉及到西方哲人对于神的观念。

  从耶稣教盛行之后,神才是一个大慈大悲的道德家。

  在希腊哲人以及近代。

  莱布尼兹、尼采、叔本华诸人的心目中,神却是一个大艺术家。

  他创造这个宇宙出来,全是为着自己要创造,要欣赏。

  其实这种见解也并不减低神的身分。

  耶稣教的。

神只是一班穷叫化子中的一个肯施舍的财主佬,而一般哲人心中的神,则是以宇宙为乐曲而要在这种乐曲之中见出和谐的音乐家

  这两种观念究竟是哪一个伟大呢?在西方哲人想,神只是一片精灵,他的活动绝对自由而不受限制,至于人则为肉体的需要所限制而不能绝对自由。人愈能脱肉体需

  求的限制而作自由活动,则离神亦愈近。“无所为而为的玩索”是唯一的自由活动,所以成为最上的理想。

  这番话似乎有些玄渺,在这里本来不应说及。

  不过无论你相信不相信,有许多思想却值得当作一个意象悬在心眼前来玩味玩味。

  我自已在闲暇时也欢喜看看哲学书。

  籍。

  老实说,我对于许多哲学家的话都很怀疑,但是我觉得他们有趣。

  我以为穷到究竟,一切哲学系统也都只能当作艺术作品去看。

  哲学和科学穷到极境,都是要满。

  足求知的欲望。

  每个哲学家和科学家对于他自己所见到的一点真理(无论它究竟是不是真理)都觉得有趣味,都用一股热忱去欣赏它。

  真理在离开实用而成为情趣中。

  心时就已经是美感的对象了。

  “地球绕日运行”,“勾方加股方等于弦方”一类的科学事实,和米罗爱神或第九交响曲一样可以摄魂震魄。

  科学家去寻求这一类的事。

  实,穷到究竟,也正因为它们可以摄魂震魄。所以科学的活动也还是一种艺术的活动,不但善与美是一体,真与美也并没有隔阂。

  艺术是情趣的活动,艺术的生活也就是情趣丰富的生活。

  人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情趣丰富的,对于许多事物都觉得有趣味,而且到处寻求享受这种趣味。

  一种是情。

  趣枯竭的,对于许多事物都觉得没有趣味,也不去寻求趣味,只终日拼命和蝇蛆在一块争温饱。

  后者是俗人,前者就是艺术家。

  情趣愈丰富,生活也愈美满,所谓人。

  生的艺术化就是人生的情趣化。

  “学得有趣味”就是欣赏。

  你是否知道生活,就看你对于许多事物能否欣赏。

  欣赏也就是“无所为而为的玩索”。

  在欣赏时,人和神仙一样自由,一样有福。

阿尔卑斯山谷中有一条大汽车路,两旁景物极美,路上插着一个标语劝告游人说:“慢慢走,欣赏啊!”许多人在这车如流水马如龙的世界过活,恰如在阿尔卑斯山

  谷中乘汽车兜风,匆匆忙忙的急驰而过,无暇一回首流连风景,于是这丰富华丽的世界便成为一个了无生趣的囚牢。这是一件多么可惋惜的事啊!

朋友,在告别之前,我采用阿尔卑斯山路上的标语,在中国人告别习用语之下加上三个字奉赠:“慢慢走,欣赏啊!”

(一九三二年)

什么是艺术,什么是你心目中的艺术?什么是伪艺术,什么是追寻一生的艺术...

闲着没事,巧了,刚好今天和学生在讲这些,呵呵,解答解答你的问题吧,希望对你有所启发:

  1,艺术是一门技艺,生活造就技艺,技艺产生艺术。

  艺术是技艺的“量”与“质”的积累、沉淀和升华。

  当某种技艺达到近乎完美的程度,便成为一门艺术。

  2,任何人心中的艺术,都应该是至高无上的,她的种类大致分为两类,一类是被大家欣赏的、公认的;另一类是自娱自乐的...但即便是自娱自乐的,也会有一些人能得到共鸣。所以我是认为艺术应当得到公认才对。

  3,伪艺术,就是打着艺术的旗号在搞一些虚无飘渺、没人看得懂的慎中东西,也就是说,根本就没有共鸣的人,这样的东西,怎么能说是艺术呢?自然就是“伪”了。

4,追寻一生的艺术,也就是说,艺术家花费毕生的精力去寻找的、具有共鸣性质、人人都能品味的艺术,但是呢,艺无止境,根本是没有尽头的,需要靠各方面的修养,才能一点点的提高自己的艺术品味,难点不仅仅如此,究竟能不能把这些艺术品味反映到艺术作品中?那又不一定了,更加难了,所以呢,追寻一生,其实就是在追寻这些...

  5,艺术与生存如何发展?呵呵,你先要知道什么是艺术家:艺术的创作,是艺术品;艺术品中蕴藏的艺术内涵,就是艺术性;以创作艺术品为主要生活手段或生活内容或生活目的的人,即所谓艺术家。知道了这个,你就应该知道怎么去发展了,很简单,还是第二个问题,也就是说艺术需要得到大家的认可才行,这就是当代所说的“公共艺术”...

附问答如下:

市井隐仙2013-1-1504:01问:

  不好意思..请恕我直言。很多唯美的艺术,都是在“艺术家”死后才被认可的....例如梵高的最初的虚无缥缈,难道也是伪艺术?你说的似乎前后矛盾啊....囧..

danazaina2013-1-1904:50答:

  亲,请看清楚好不好,第二条的这句,即便是自娱自乐,也会有一些人能得到共鸣。第三条是彻底就没有共鸣的人....你以为梵高当年就没有共鸣么?当年的梵高其实是一个前卫画派的代表人,懂么?

songxihuanyu2013-1-1617:59问:

  我觉得挺好,观点不错,但是感觉有一些欠缺,我觉得不应该直接去追求共鸣,如果为了共鸣,那就是更多的去迎合,而迎合的如果过多,就会成为技艺,而不是艺术了。

  就好比,设计师与美工的区别。

  重要的在于自我的追求,虽然有时当下做的是不会引起共鸣的,随着岁月的发展,以后的观念转变,才会忽然出现共鸣,所以我觉得你这个回答有点在悬崖边的感觉。

  理解能力不足,或者稍微偏一点点就会想歪了。

  艺术高于生活,源于生活。

danazaina2013-1-1904:59答:

  你批评的是,是一个常见的观点,呵呵,怪我是写的太急了,没有表达清楚。

  但有一丝差异,重要的在于自我的追求?sorry,不敢苟同,我特别想问的是,假如完全追求自我,难道追求的自我就是正确的?若干年后就一定能得到认可么?不余正好意思,现在的艺术界,好多人正是利用你这种观点才胡作非为的....我说的共鸣与认可,是建立在艺术家对社会的认知之上的,其作品必然会有共鸣之人~并且,这些共鸣之人绝非凡人,至少,他们一定都是些真正有文化的人,我所说的文化,绝不是什么学历之类的伪文化,您能明白么?我所说的共鸣,你可以理解为,艺术家先人一步的共鸣,也就是说,真正的艺术家是能够判断艺术品的质量的,即便是目前接受的人很少,但其作品必然也会在若干年后得以共鸣,明白么?这个才是我们这些从艺者应该追求的东西,换句话说,宽毁山就是应该追求“文化”。

  当然,艺术的发展必然是离不开那些非常非常自我的、偏激的、不接受他人意见、完全没有共鸣的、所谓的“伪艺术”,为什么呢?因为这些伪艺术中,也有其独特思想的一面。

  真正的艺术家是善于学习与提升的,对么?所以,百家争鸣,才能发展...百家之首,定会融会贯通、引起共鸣,或是带动共鸣...亲,假如你也同我一样,是位从艺者,你还会独断独行么?呵呵,艺术是需要吸收才能传达的~。

  哦,忘了说了,我所说的共鸣,是要引起共鸣,而不是要迎合他人去产生共鸣,懂么?艺术家需要的是采集大众审美意识,然后在此大众意识中进行提升,换一种方式将这样的大众意识反映到其作品中,亦或将其独有的艺术思想,换一种方式表达到大众意识中,从而被大众接纳。这才是艺术家应该做的事~独断独行,自己首先不吸收不接纳知识,定会误入歧途的,这样的东西,怎能有内涵?只能称之为“伪”了...

  还有一点,您的满意答案,不才,判断,实为民间艺人之见,其见解也无大错,但,绝非您所说之“艺术”。艺术是什么呢?其概念应该是一个泛概念:

艺术,无规矩、无定律、无标准、无楷模、无样板、无大功告成、无登峰造极、无天下第一、无一劳永逸!

艺术,有思想、有情感、有意识、有孤独、有呐喊、有大哭大笑、有大痴大癫、有放浪形骸、有苦海无边!

艺术,皆有皆无,只有一字规律:变!

艺术之路到底该如何去追求

先提出了几个重要理论观点:

  1.文艺事业是党和人民的重要事业,文艺战线是党和人民的重要战线;

  2.文艺工作者应该牢记,创作是自己的中心任务,作品是创作者的立身之本;

  3.要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营造积极健康、宽松和谐的氛围,提倡不同观点和学派充分讨论;

  4.文艺工作者要自觉坚守艺术理想,不断提高学养、涵养、修养,加强思想积累、知识储备、文化修养、艺术训练;

  5.文学、戏剧、电影、电视、音乐、舞蹈、美术、摄影、书法、曲艺、杂技以及民间文艺,群众文艺等领域都要跟上时代的发展,把握人民需求;

  6.人民是文艺创作的源头活水,一旦离开了人民,文艺就会变成无根的浮萍、无病的呻吟、无魂的躯体,能不能搞出优秀的作品,最根本决定于是否能为人民书写、为人民抒情、为人民抒怀;

  7.要虚心向人民学习、向生活学习,不断从生活和艺术中汲取营养,不断进行美的发现和创造;

  8.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对人民要爱得真挚、爱得持久,就要深深懂得人民是历史创造者的道理,深入群众,深入生活,诚心诚意做人民的小学生;

  9.要把爱国主义作为文艺创掘昌首作的主旋律,引导人民树立和坚持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增强做中国人的骨气和底气;

10.艺术的最高境界就是让人心动,让人们的灵魂经受洗礼,让人们发现自然美、生活美、心灵美,文艺工作者就是要传递真善美、正能量!

  “艺术来源于生活”,这就话被无数人说了无数次,就因为它是正确的,并且在任何年代都适用,在我接触的大多数艺考生都有共同的迅孝坏毛病;好高骛远,眼高手低,觉得自己学了一些皮毛就开始到处炫耀,他们会找各种借口不去上课,就算来上课也是“身在曹营,心在汉”了,所以每个艺考班里最后考上好学校的没几个人。

在你选择艺术之前,先告诉你一些忠告:

  1.父母的支持;(有很多家长不知道到学艺术学的是什么,所以想让父母支持,就必须让他们清楚、了解学艺术的意义)

  2.足够的家庭条件;(艺术就是用钱铺上去,必要的花费也会给家庭带来不小的负担)

  3.愿意付出的心;不怕吃苦的精神;坚持不懈的努力;(想要优秀,突出,学到本事就必须做到)

  4.明确的目标和信念;(学艺术的人最怕没有目标,好的信念会支撑你一路向前)

选择艺术之后,务必要做到的几点:

  1.学好专业基础,固定基础,文化课不能丢;(重要!重要!重要!打好基础才能更好的向上走,文化课也是决定成功的关键)

  2.不在吃穿住行与他人攀比;(艺术生最忌讳攀比,可是见得最多的也是互相攀比,每天把心思放在这上面,怎么可能有出息)

  3.多学,多练,超过老师的课程;每天不断练习;(学艺术就是要坚持不懈,每天的练习会给你创造意想不到的奇迹)

  4.好的心态;(不仅在学习的时候,在艺考和高考拼的就是心态,自信会战胜一切)

5.他人的任何事情与自己无关!(艺术班里有非常明显的分群状态,和每个人保持距离,不说任何人坏话,不受他人影响)

  有些家长问我“学艺术的是不是很容易谈恋爱?”,我想说的是“谈恋爱和学艺术没什么关系,不管学生学什么,影响他们的都是自己。”,高中的确是人生的重要一点,恋爱不可避免,重要的还是在于自己,有判数的学生谈恋爱、玩游戏,成绩排前几名;有的学生只学习,可成绩依然上不去;学艺术也是一样,有些人只学过一两个月就能过很多学校;有些人学几年,考十几个学校一个不过。

  前天有一个粉丝评论说“就算艺术过了,文化课不过,照样是没学上。”,一点也不错,艺术的竞争越来越大,所以学校对专业和文化课成绩都很重视,这就是艺术生的双重压力,在艺术集训和艺考的时候,会有近半年时间不回去学文化课,美术生近一年时间,所以文化课也需要一个好的基础,并且高三下班学期要付出百分之百的努力,因为你只有不足100天的时间了!

怎么活出艺术的人生?

  首先自己要善待一切,觉得生活本来就是在创作艺术,这样一直到老,就是艺术人生。

人生艺术化什么意思

    所谓“人生艺术化”就是主张审美、艺术、人生相统一,倡导主体以美的艺术精神来濡染提升个体的人格情致与生命境界,从而建构诗意的人格和美的人生,实现并享受生命、人生的意义与韵味。

  简单地说,“人生艺术化”就是追求艺术的人格和审美地生活。

  在科技因素、实用理性占据重要地位的现实生活中,人生艺术化的理想及其精。

    神具有独特的意义。

  人生艺术化在本质上是试图从生存的事实超向生命的意义。

  它突出了人及其现实生存中情感隐衡、理想、诗意超越这些富有意义而又常常自觉不自觉被遗忘的纬度;同时,它也以对这些纬度的倡扬体现了对于现实实践中科学与艺术、理性与情感、物质与精神、扒槐尚实与超越和谐共生的期待,对于人的知情意全面和谐生成的期待。

  一

    “人生艺术化”的精神资源主要来自中国现代美学、文化的有关思想学说。它是民族美学精神与文化传统在现代中国的一种创造性建构。

    从人类历史实践看,对于生活或人生的艺术化、艺术灶此做性方面的追求中西都不乏其例,但在内在旨趣与精神实质上却有着分歧,其关键就在于对艺术美、艺术性、艺术精神的理解与把握有着巨大的差别。我们可以把这些思潮与学说主要分为三类:

    第一类是对生活形式的艺术化(性)追求。

  这一类把艺术美、艺术性主要理解为形式上的东西,追求装饰性、新奇性、感官享受等外在的东西。

  因此其艺术化主要表现为对生活用品、生活环境、人体等的艺术化装饰与修饰等。

  19世纪欧洲唯美派的“生活艺术化”思潮、20世纪以来西方后现代“日常生活审美化”思潮主要属于此类。

  这类艺术化在一定意义上有助于提升日常生活的品位与情趣,但对于外在形式和感官享受的过分重视亦可能流衍为奢靡、颓废、媚俗等生活情状。

    第二类是对生活技巧与社会关系的艺术化(性)追求。

  这一类把艺术美、艺术性主要理解为艺术创造、艺术表现的具体技巧。

  其在生活中的艺术化实践则表现为对生存技巧、生活情状、人际关系等的处理艺术。

  林语堂以“中等阶级生活”为基础的“生活的艺术”,在一定意义上可归于这一类。

  这种艺术化化衍得当,有助于人际关系的润泽,但过分雕饰则可能流衍为精神的退化和圆滑的生存哲学。

    第三类是人格与心灵的艺术化(性)追求。

  相对于前两类把艺术美、艺术性归结为艺术的某些局部性、外在性、技巧性要素,这一类关注的是艺术的内在精神与整体品格。

  因此,这个艺术化(性)倡导的是人对于整个自我人格与生命境界的美的追求,它的本质是人格与心灵的艺术化。

    以梁启超、朱光潜、宗白华等为代表的中国现代“人生艺术化”一脉主要体现为这种情致。

  20世纪20年代,梁启超明确提出了将生活“艺术化”的主张,并对其内在精神与实践方式作出了自己的阐释。

  他把“艺术化”与“趣味化”并举,提出其精神即在于“无所为而为”的以大我化小我的生命精神,是不执着于成败、不执着于得失的享受具体创造过程本身的生命情致。

  他倡导把这种趣味精神贯彻到劳作、学术、教育等相关实践活动中。

  30年代,朱光潜发表了著名的美学著作《谈美》,正式确立了“人生的艺术化”命题的理论表述形式。

  朱光潜以“情趣”作为艺术的核心,强调艺术创造与欣赏的统一,要求人生也应该像艺术活动一样秉持“无所为而为”的精神,实现创造与欣赏、入与出、动与静的和谐。

  30、40年代,“人生艺术化”的命题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中国现代许多重要的美学家、艺术家、文化人士等也都涉及了这一命题。

  宗白华早在20年代就提及过相关的概念。

  30、40年代他对“意境”理论的建构与阐释,使“人生艺术化”的理论达到了一个新的层面。

  宗白华深刻地窥见了艺术意境的生命底蕴与诗性本真,他指出“意境”的底蕴就在于“天地(宇宙)诗心”,它具有直观感相、活跃生命、最高灵境三个层面,是至动与韵律的和谐;每一个具体的生命最后都可以通向最高的天地诗心,自由而诗意地翔舞。

  梁、朱、宗等人的思想均从艺术之美化入,发掘了生命的坚守与大气、深沉与灵动、自由与超越。

  它们共同体现了对于艺术之美的内在精神的把握,体现了对于人格情致与生命境界的诗性理想。

    我以为,这才是“人生艺术化”的真义。这个艺术化建立在对美和艺术精神的深度理解上,它要求把艺术的美从形式与技巧的层面提升起来,导向内在的美丽情感与高洁情致;也要求把人与生命的品格从个别的外在的技巧性的要素中提升起来,导向整个人格情致与生命境界的美化。

提交信息测一测您提升学历详细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