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会诊是否能促进教学反思?

作者:牧晟泽时间:2023-07-27 00:14:06

导读:" 专家会诊是否能促进教学反思?1.专家会诊在教育领域中的重要性专家会诊是一种专业的学术交流方式,通过邀请专家对教学进行评估和指导,以提高教育质量。在现代教育中,专家会诊被广泛应用于各个层次的教学,从幼儿园到大学。专家会诊的目的是通过专家的专业知识和经验,对教"

专家会诊是否能促进教学反思?

1.专家会诊在教育领域中的重要性

  专家会诊是一种专业的学术交流方式,通过邀请专家对教学进行评估和指导,以提高教育质量。

  在现代教育中,专家会诊被广泛应用于各个层次的教学,从幼儿园到大学。

  专家会诊的目的是通过专家的专业知识和经验,对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方式进行评估,促进教师的教学反思和提高教学效果。

2.专家会诊对教学反思的作用

  教学反思是教师对自己的教学过程和教学效果进行深入思考和评估的过程。

  专家会诊可以为教师提供一个客观的视角,帮助他们发现自己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之处。

  专家会诊可以通过专家的观察和评估,对教师的教学方法、教材选择、课堂管理等方面提出建议和改进建议,从而促进教师对教学的反思和提高教学效果。

3.专家会诊的优势和挑战

  专家会诊的优势在于专业性和客观性。

  专家会诊的专业性体现在专家拥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和专业知识,可以对教师的教学进行科学的评估和指导。

  专家会诊的客观性体现在专家作为第三方的角色,能够提供客观的评价和建议。

  然而,专家会诊也面临一些挑战。

  首先,专家会诊需要耗费时间和资源,需要专家与教师进行交流和沟通,这对于一些教育资源匮乏的地区来说可能是一个问题。

  其次,专家会诊的评价标准可能因为专家个人经验和观点的差异而存在主观性。

4.推进专家会诊的策略和建议

  为了推进专家会诊在教育中的应用,可以采取以下策略和建议。

  首先,加强专家队伍的培养和建设,提高专家的专业素质。

  其次,加强教师的专业发展培训,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反思能力。

  再次,建立完善的专家会诊机制和评价体系,确保专家会诊的科学性和公正性。

  最后,加强专家会诊与教学实践的结合,将专家会诊的成果应用于实际教学中,促进教学效果的提高。

  总结起来,专家会诊作为一种专业的学术交流方式,在教育领域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通过专家会诊,可以促进教师的教学反思,提高教学效果。

  然而,专家会诊也面临着一些挑战,需要通过加强专家队伍的培养和建设、加强教师的专业发展培训等策略来推进其应用。

  通过这些努力,专家会诊将为教育质量的提高做出更大的贡献。

如何让老师有效的进行教学反思

怎样进行“教学反思”?

(一)选准反思对象

  “教学反思”的主要对象有:回顾反思、记录改进自己的教学行为和理念;观摩反思同事的教学行为和理念,参与集体交流研讨,诊断自己或同事的教学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分析反思公开发表的课堂实录(课例)意图、理念,对比反思自己的课堂教学,发现别人成果的可资借鉴之处。

(二)熟悉反思过程

  反思过程一般包括以下几个步骤: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提出假设——验证假设。

  也有人以经验学习理论为基础,将教师反思分为以下四个环节:具体经验—→观察分析—→抽象的重新概括—→积极的验证。

  在此过程中提高教师的反思能力,从而提高他们的教学能力。

(三)明确反思方式

  1.内省式反思,即通过自我反省的方式来进行反思,可通过反思日记、课后备课、成长自传等方式完成。

  2.学习式反思,即通过理论学习或通过与理论对照进行反思。

  3.交流式反思,即通过与他人交流来进行反思,可用观察交流、学生反馈、专家会诊和微格教学等方法。

  观摩交流,即教师之间相互观摩,根据交流观摩的实际情景,进行分析提出问题,共同研究解决问题的方案。

  学生反馈,即教师通过从学生那里了解到的自己教学效果情况,分析提出改进措施,使之达到学生期望的效果。

  专家会诊,即专业研究人员、学校领导、同行教师定期对教师教学行为会诊,从中发现教师教学工作中的不足,并通过共同研究来解决问题。

  微格教学,即以少数学生、教师或专家为对象,在较短的时间内尝试做小型的课堂教学,并把教学过程制成录像,课后反复观看交流,积极听取他人的意见和建议。

  4.研究式反思,即通过教学研究来进行反思。以研究的态度从事教学、以研究的视角反思教学、以反思的成果改进教学。

(四)掌握反思方法

  1.自我提问法。

  指教师对自己的教学进行自我观察、自我监控、自我调节、自我评价后提出一系列的问题,以促进自身反思能力提高的方法。

  这种方法适用于教学的全过程。

  如设计教学方案时,可自我提问:“学生已有哪些生活经验和知识储备”,“怎样依据有关理论和学生实配兆旦际设计易于为学生理解的教学方案”,“学生在接受新知识时会出现哪些情况”,“出现这些情况后如何处理”等。

  备课时,尽管教师会预备好各种不同的学习方案,但在实际教学中,还是会遇到一些意想不到的问题,如学生不能在计划时间内回答完问题,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出现理解分歧等。

  这时,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反馈信息,思考“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问题,如何调整教学计划,怎样的策略与措施更有效”,从而顺着学生的思路组织教学,确保教学过程沿着最佳的轨道运行。

  教学后,教师可以这样自我提问:“我的教学是有效的吗”,“教学中是否出现了令自己惊喜的亮点环节,这个亮点环节产生的原因是什么”,“哪些方面还可以进一步改进”,“我从中学会了什么”等。

  2.行动研究法。

  行动研究是提高教师教育教学能力的有效途径。

  如“合作讨论”是新课程倡导的重要的学习理念,然而,在实际教学中,我们看到的往往是一种“形式化”的讨论。

  “如何使讨论有序又有效地展开”即是我们应该研究的问题。

  问题确定以后,我们就可以围绕这一问题广泛地收集有关的文献资料,在此基础上提出假设,制定出解决这一问题的行动方案,展开研究活动,并根据研究的实际需要对研究方案作出必要的调整,最后撰写出研究报告。

  这样,通过一系列培扰的行动研究,不断反思,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教学水平必将有很大的提高。

  3.教学诊断法。

  “课堂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而科学、有效的教学诊断可以帮助我们减少遗憾。

  教师不妨从教学问题的研究入手,挖掘隐藏在其背后的教学理念方面的种种问题。

  教师可以通过自我反省法或小组“头脑风暴”法,收集各种教学“病历”,然后归类分析,找出典型“病历”,对“病理”进行分析,重点讨论影响教学有效性的各种教学观念,最后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

  4.交流对话法。

  教师间充分的对话交流,无论对群体的发展还是对个体的成长都是十分有益的。

  如在集体备课时,教师可以向同事提出自己在教材解读、教材处理、教学策略、学生学习等方面遇到的疑点与困惑,请大家帮助分析、诊断、反思,并集思广益提出解决办法。

  这样合作反思、联合攻关,可达到相互启猜敏发、资源共享、共同成长的目的。

  5.案例研究法。

  在课堂教学案例研究中,教师首先要了解当前教学的大背景,在此基础上,通过阅读、课堂观察、调查和访谈等形式收集典型的教学案例,然后对案例做多角度、全方位的解读。

  教师既可以对课堂教学行为作出技术分析,也可以围绕案例中体现的教学策略、教学理念进行研讨,还可以就其中涉及的教学理论问题进行阐释。

  6.观摩分析法。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教师应多观摩其他教师的课,并与他们进行对话交流。

  在观摩中,教师应分析其他教师是怎样组织课堂教学的,他们为什么这样组织课堂教学;我上这一课时,是如何组织课堂教学的;我的课堂教学环节和教学效果与他们相比,有什么不同,有什么相同;从他们的教学中我受到了哪些启发;如果我以后教这一课时,会如何处理……通过这样的反思分析,从他人的教学中得到启发、得到提高。

  7.总结记录法。

  一节课结束或一天的教学任务完成后,我们应该静下心来细细想想:这节课呈现的教学内容是否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识规律,总体设计是否恰当,教学环节安排是否合理,教学方法运用是否得当,学生思维能力与动手能力是否得到了富有成效的训练,教学手段的运用是否充分,重点、难点是否突出;今天我有哪些行为是正确的,哪些做得还不够好,哪些地方需要调整、改进;学生的积极性是否调动起来了,学生学得是否愉快,我教得是否愉快,其成败得失的原因何在?还有什么困惑?等等。

  把这些想清楚,然后记录下来,这样就为今后的教学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经验。

  经过长期积累,我们必将获得一笔宝贵的教学财富。

  8、质疑法。

  质疑是人的思维走向深刻的开始。

  人们认识事物的初始只是以领会接受为主,而要真正理解其内在价值需要不断质疑才会有新的发现,有发现才会有努力,有努力才会有发展。

  建议教师进行这样的反思:“这样做对吗?”“这样合理吗?”“这是最佳方案吗?”。

  9、对比法。过去的经历对我们来说虽不可回,但我们可以通过反思它的对立面来坚定我们今后面对这类问题的态度,“用另一种方法会怎样?”“我先这样做会怎样?”这样的反思并非事后诸葛,它暗示着我们下一次类似经历,该怎样去做。

  10、因果法。

  事物处于普遍联系的状态之中,事物的发展都有其过去和未来,找出过去经历的因果关系,可以让我们更清楚地把握将要发展的方向。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状况?”“我这样教会出现什么结果?”教师经过这样的反思,其自主性、自觉性一定会得到很大程度的提高。

  11、归纳法。

  教学经验一般是在自然状态下零星地存在与我们的记忆之中甚至于记忆之外,而一旦我们将它们联系起来,找出它们的共同之处,这些经验就会显现出一般规律了。

  “我这些成功有相同之处吗?”“我坚持这样做会怎样呢?”经过这样的归纳反思,找出了解决问题的策略。

  12、换位法。

  横看成岭侧成峰。

  人的认识受自我经历的局限,会使自己的认识产生偏离,这样容易产生冲突,“如果我是学生会怎样想?”“如果我教会怎样设计?”经常进行这样的移位换情反思,对于形成互助平等、教学相长的学习氛围是大有裨益的。

(五)养成反思习惯

  教师的成长过程也就是不断反思、重构自己对教育教学理论与实践基本看法的过程。

  让教师真正意识到并切身体验到反思对其专业发展的作用,对于督促教师自觉进行反思、养成良好的反思习惯具有重要意义。

  教师自身也应树立高度的责任感、培养持之以恒的精神、创造良好的反思氛围,养成自觉反思的好习惯。

四、“教学反思”只是课后才做的事情吗?

  其实不然,教学反思应贯穿于教师的整个教学生涯,而不是某一阶段的特殊任务。

  “教学反思”不单单是教学经验、教训的总结,它是伴随整个教学过程的监控、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活动。

  就一节课而言,教学反思应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而不应只是课后才做的事。

  课前反思可以明确目标,加强自觉实践;课中反思可以调控教学,提高教学效益;课后反思可以使教学经验理论化,促进教师专业可持续发展。

  一句话,时时是反思之时,处处是反思之地。

五、如何写好“教学反思”?

  (一)从文体结构上,我们建议把“教学反思”看成“一事一议”的实用性议论文。

  其写作结构可以概括为“教学实例——得失(成败)分析——理性思考”,第一、二部分是“反”,第三部分是“思”。

  第三部分是重点,应详写,尽量写出深刻的切实可行的方案策略。

  一般来说,首先叙述具体的教学活动(应简略些),接着分析在这一活动中自己的成败得失之处,最后针对成败得失,结合新课程、新理念谈自己的思考和感悟。

(二)从写作内容上看,大致可以从以下五个方面选择话题来写“教学反思”:

  1.写成功之处。如教学过程中达到预先设计的教学目的、引起教学共振效应的做法;课堂教学中临时应变得当的措施;层次清楚、条理分明的板书;某些教学思想方法的渗透与应用的过程;教育学、心理学中一些基本原理有意使用的感触;教学方法上的改革与创新等等,把他们详细得当地记录下来,供以后教学时参考使用,也可在此基础上不断地改进、完善、推陈出新。

  2.写不足之处。即使是成功的课堂教学也难免有疏漏失误之处,对它们进行系统地回顾、梳理,并对其作深刻的反思、探究和剖析,使之成为今后再教学时的参照物。

  3.写教学机智。课堂教学中,随着教学内容的展开,师生的思维发展及情感交流的融洽,往往会因为一些偶发事件而产生瞬间灵感,这些“智慧的火花”常常是不由自主地突然而至,若不及时利用课后反思去捕捉,便会因时过境迁而烟消云散,令人遗憾不已。

  4.写学生创新。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学生总会有“创新的火花”在闪烁,教师应当充分肯定学生在课堂上提出的一些独特的见解,这样不仅使学生的好方法、好思路得以推广,而且对学生也是一种赞赏和激励。

  同时,这些难能可贵的见解也是对课堂教学的补充与完善,可以拓宽教师的教学思路,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

  5.写“再教设计”。

  一节课下来,静心沉思:本节课摸索出了哪些教学规律;教法上有何创新;知识点上有什么新发现;组织教学方面有何新招术;解题的误区有无突破;启迪是否得当、训练是否到位。

  及时记下这些得失,并进行必要的归类与取舍,考虑一下再教这部分内容时应该如何做,写出“再教设计”,这样可以做到扬长避短、精益求精,把自己的教学水平提高到一个新的境界和高度。

  总而言之,写教学反思,贵在及时、贵在坚持。

  一有所得,及时记下,有话则长,无话则短,以写促思,以思促教。

  长期积累,必有“集腋成裘、聚沙成塔”的收获。

结合化学学科教学实践,说明教育反思应当从何处入手?如何反思?

  j"反思教学"就是教师自觉地把自己的课堂教学实践,作为认识对象而进行全面而深入的冷静思考和总结,它是一种用来提高自身的业务,改进教学实践的学习方式,不断对自己的教育实践深入反思,积极探索与解决教育实践中的一系列问题。

  进一步充实自己,优化教学,并使自己逐渐成长为一名称职的人类灵魂工程师。

  简单地说,教学反思就是研究自己如何教,自己如何学。

  教中学,学中教。

  因此,如何写好教学反思呢?笔者从以下几个方面与大家探讨:。

  

  (1)、写成功之处

  

    将教学过程中达到预先设计的教学目的、引起教学共振效应的做法;课堂教学中临时应变得当的措施;层次清楚、条理分明的板书;某些教学思想方法的渗透与应用的过程;教育学、心理学中一些基本原理使用的感触;教学方法上的改革与创新等等,详细得当地记录下来,供以后教学时参考使用,并可在此基础上不断地改进、完善、推陈出新,达到光辉顶点。

  

  (2)、写不足之处

  

    即使是成功的课堂教学也难免有疏漏失误之处,对它们进行系统的回顾、梳理,并对其作深刻的反思、探究和剖析,使之成为今后再教学上吸取教训,更上一层楼。

  

  (3)、写教学机智

  

    课堂教学中,随着教学内容的展开,师生的思维发展及情感交流的融洽,往往会因为一些偶发事件而产生瞬间灵感,这些"智慧的火花"常常是不由自主、突然而至,若不及时利用课后反思去捕捉,便会因时过境迁而烟消云散,令人遗憾不已。

  

  (4)、写学生创新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总会有"创新的火花"在闪烁,教师应当充分肯定学生在课堂上提出的一些独特的缓乱唤见解,这样不仅使学生的好方法、好思路得以推广,而且对学生也是一种赞赏和激励。

  同时,这些难能可贵的见解也是对课堂教学的补充与完善,可以拓宽教师的教学思路,提高教学水平。

  因此,将其记录下来,可以补充今后教学的丰富材料养分。

  

  (5)、写"再教设计"

  

    一节课下来,静心沉思,摸索出了哪些教学规律;教法上有哪些创新;知识点上有什么发现;组织教学方面有何新招;解题的诸多误区有无突破;启迪是否得当;训练是否到位等等。及时记下这些得失,并进行必要的归类与取舍,考虑一下再教这部分内容时应该如何做,写出"再教设计",这样可以做到扬长避短、精益求精,把自己的教学水平提高到一个新的境界和高度。

  

    总而言之,写课后教学反思,贵在及时,贵在坚持,贵在执着地追求。

  一有所得,及时写下,有话则长,无话则短,以写促思,以思促教,长期积累,必有"集腋成裘、聚沙成塔"的收获。

  以上是笔者对教学反思的撰写一些看法,可能还有很多错误,希望老师们在教学实践中批评指正。

  笔者也将根据自己的教学反思认知和研究深入进行修正。

  

  课后反思的“七要”

  

    新课标非常强调教师的教学(包括课后)反思。

  思之则活,思活则深,思深则透,思透则新,思新则进。

  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总结教学的得失与成败,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回顾、分析和审视,才能形成自我反思的意识和自我监控的能力,才能不断丰富自我素养,提升自我发展能力,逐步完善教学艺术,以期实现教师的自我价值。

  

  一要反思教学行为是否达到教学目标

  

    新课标要求我们在制定每节课(或活动)的教学目标时,要特别注意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即“三个维度”----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现代教学要求摆脱唯知主义的框框,进入认知与情意和谐统一的轨道。

  因为对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来讲,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其扰凯适用性更广,持久性更长。

  许多知识都随着时间的推移容易遗忘,更何况当今知识更新的速度极快,只要具备获取知识的能力,就可以通过许多渠道获取知识。

  所以,情感、态度、价值观必须有机地融入到课程教学内容中去,并有意识地贯穿于教学过程中,使其成为课程教学内容的血肉,成为教学过程的灵魂。

  

  二要反思教学活动是否“沟通”和“合作”

  

    叶澜教授曾提出:“人类的教育活动起源于交往,教育是人类一种特殊的交往活动。

  ”教学活动作为教育活动的一部分,“没有沟通就不可能有教学”,失去了沟通的教学是失败的教学。

  教学,陪派是集约化、高密度和多元结构的沟通活动,成功的教学过程,应该形成多种多样的、多层面、多维度的沟通情境和沟通关系。

  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

  教学中的师生关系不再是“人?物”关系,而是“我?你”关系;教师不再是特权式人物,而是与学生平起平坐的一员;教学便是师与生彼此敞开心扉、相互理解、相互接纳的对话过程。

  在成功的教学过程中,师生应形成了一个“学习共同体”,他们都作为平等的一员在参与学习过程,进行心灵的沟通与精神的交融。

  没有交往,没有互动,就不存在或未发生教学,那是只有教学形式表现而无实质性交往发生的“假教学”。

  

  三要反思是否创造性地使用了教材

  

    教材,历来被作为课程之本。

  而在新的课程理念下,教材的首要功能只是作为教与学的一种重要资源,但不是唯一的资源,它不再是完成教学活动的纲领性权威文本,而是以一种参考提示的性质出现,给学生展示多样的学习和丰富多彩的学习参考资料;同时,教师不仅是教材的使用者,也是教材的建设者。

  因为本次课程改革中的一些改革理念仍具有实验性质,不是定论,不是新教条,不是不允许质疑的结论,还有待在实践中进一步检验、发展和完善。

  因此,我们在创造性使用教材的同时,可以在“课后反思”中作为专题内容加以记录,既积累经验又为教材的使用提供建设性的意见,使教师、教材和学生成为课程中和谐的统一体。

  

  四要反思教学过程是否存在着“内伤”

  

    要反思自己是否在刻意追求所谓的“好课”标准:教学环节中的“龙头”、“凤尾”、“铜腰”个个精雕细琢,教学手段中的“电媒”、“声媒”、“光媒”一个不能少;学生讨论热热闹闹,回答问题对答如流。这种“好课”似乎无懈可击,但有没有给学生思考的空间?小组合作学习有没有流于形式?讨论是否富有成效?“满堂电”是否有越俎代庖之嫌?有没有关注学生情感、态度、价值的变化?学生的创造性何在?对这些“内伤”必须认真回顾、仔细梳理、深刻反思、无情剖析,并对症下药,才能找出改进策略。

  

  五要反思教学过程中是否迸发出“智慧的火花”

  

    教学,不仅仅是一种告诉,更重要的是如何引导学生在情境中去经历、去体验、去感悟、去创造。

  教学过程中,学生常常会于不经意间产生出“奇思妙想”、生发出创新火花,教师不仅应在课堂上及时将这些细微之处流露出来的信息捕捉、加以重组整合,并借机引发学生开展讨论,给课堂带来一份精彩,给学生带来几分自信。

  更应利用课后反思去捕捉、提炼,既为教研积累了第一手素材,又可拓宽教师的教学思路,提高教学水平。

  将其记录下来,可以作为教学的宝贵资料,以资研究和共享。

  

  六要反思教学过程是否适应学生的个性差异

  

    学生的个性差异是客观存在的。

  成功的教育制度,成功的教育者,必须根据学生的个性特长秉赋优点,因材施教,因人施教,因类施教,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特长,让性格各异的学生争奇斗艳,各领风骚,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施展才能的天地与机会。

  换言之,成功的课堂教学,应让基础好的学生“吃得饱”、跑得快,让中等生“吃得好”、跑得动,让学困生“吃得了”、不掉队。

  因此,无论是情境的创设还是内容的呈现,无论是问题的设置,还是释疑解惑,均应“为了一切学生”,多层次、多维度、多渠道地开展教育活动。

  因为教育的最大使命就是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尽可能地创设条件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促进全体学生的发展。

  

  七要反思教学过程是否存在“伪探究”

  

    有的探究性学习只表现在问题的探究上,只要教师抛出一个问题,几个学生立即围成一团分组讨论,也不管小组成员的组合是否合理,问题的价值是否有讨论的必要;待几分钟后,教师一声击掌,学生的讨论戛然而止;再由小组中的“老面孔”??优等生发言。

  至于其他学生,尤其是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在讨论时是否真正心到神到力到?是否真正学会了应该学会的方法、技能、知识?就不得而知。

  这种“神散形未散”的“伪探究”掩盖了个性之间的差异,甚至会剥夺部分学生的独立思考、质疑、发言的权利。

  那么到底解决了多少“疑难病症”?又有多少学生真正参与、体验了学习的快乐、获得心智的发展呢?。

  

  反思教育教学实践

  

  1.反思的含义

  

    何谓“反思”?概而言之,反思,即教师以自己的实践过程为思考对象,对自己所做出的行动、决策以及由此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

  它是立足于自我之外的批判地考察自己的行动及情境的能力。

  从某种意义上说,教师的反思能力决定着他们的教育教学实践能力和在工作中开展研究的能力。

  有关研究证明,成功的和有效率的教师倾向于主动地和创造性地反思他们事业中的重要事情,包括他们的教育目的,课堂环境,以及他们自己的职业能力。

  因此,“反思”被广泛地看作教师职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美国学者波斯纳(G.J.Posner)十分简洁地提出了教师成长的规律:“经验 反思=成长”,并指出,没有反思的经验是狭隘的经验,至多只能形成肤浅的知识,教师如果仅仅满足于获得经验而不对经验进行深入的思考,其发展将大受限制。

  。

  

    反思教育教学实践不仅要求教师从教育教学技术上思考、质疑或评价自己教育教学的有效性,而且还要求教师运用反思的结果矫正其不良的教育教学行为,并在今后的教育教学实践中加以运用。

  美国教育家布鲁巴赫(J.W.Brubacher)等人认为反思性教育教学实践可分为三类:一是“对实践的反思”;二是“实践中反思”;三是“为实践反思”。

  “对实践的反思”是指反思发生在教育教学实践之后,“实践中反思”指的是反思发生在实践的过程中,而“为实践反思”则是前两种反思的预期结果,即“实践后反思”与“实践中反思”的目的,最终是要形成超前性反思的良好习惯。

  。

  

  2.反思的步骤

  

  概括国内外有关的一些研究成果,我们可以提出一个教师反思的框架:

  

    (1)发现问题。

  教师关注教育教学中的特定问题,并从学校环境、课程、学生、教师本身等方面收集有关的资料。

  收集资料的方法包括自述与回忆、他人的参与性观察、角色扮演、轶事记录、各种检查表、问卷、访谈等,也可以借助于录音、录象档案资料等等。

  教研组、平行班老师要创设轻松、信任、合作的气氛,在合作中帮助教师发现问题所在。

  

    (2)分析问题。

  教师分析所收集到的资料,特别是关于自己教育教学活动的信息。

  教师以批判的眼光审视自己的思想、行为,包括自己的信念、价值观、态度、情感和技术方法等,以形成对问题的表征,明确问题的根源所在。

  这里,教师可以利用自我提问来帮助对问题的理解,也可以通过合作的方式(相互观察和分析)来进行。

  

    (3)确立假设。

  明确问题以后,教师开始在已有的知识结构中(或通过请教专家、同事,或通过阅读专业书籍、网上搜索文献资料等途径)搜寻与当前问题相似或相关的信息,以建立解决问题的假设性方案。

  这种寻找信息的活动是自我定向式的,它所产生的研究结果有助于教师形成新的、有创造性的解决办法。

  

    (4)验证假设。

  考虑了每种行动的效果后,教师就开始实施解决问题的方案。

  在检验的过程中,教师会遇到新的问题、新的经验,当这种行动过程再次被观察和分析时,就开始了新一轮的反思循环。

  。

  

  3.反思的方式

  

  教师应当如何对自己的教育教学活动进行反思呢?国内外的有关研究表明,以下几种反思的方法值得我们借鉴:

  

    (1)课后备课。课后,教师根据教学中所获得的反馈信息进一步修改和完善教案,明确课堂教学改进的方向和措施,同时使有益的经验及时得到提炼和升华,不断增强教学效果。

  

    (2)写反思日记。

  教师在一天的教育教学工作结束后,写下自己的经验,并与教研组成员共同分析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缺点。

  另外,教师也可在上课和作业批改后主动征求、了解学生的意见,并详细记录教育教学的背景、效果、上课的具体感受、存在的问题以及通过反思后得出的解决办法等。

  写反思日记为有针对性地制定教育教学的改进计划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对新教师而言,有许多方式可以帮助他们学习自我反省,例如录下自己的一部分课堂教学内容,看完录制的授课情况后写下自己的看法,指出优点及可改进之处,并提出改进计划。

  指导教师应当在相应的训练过程中培养新教师的反省和探究的习惯。

  

    (3)课堂观摩。

  学科组(包括校内和校际)教师之间相互观摩彼此的课堂教学,详细描述他们所观察到的情景,并就有关问题进行讨论分析,最终形成一个最佳解决方案。

  参加研讨的教师把研讨的方案带回各自的课堂或学校,应用于实际的教育教学情景中。

  

    (4)专家会诊。请专业研究人员、教研室领导定期、追踪式听课,不断发现课堂教学观念、设计和操作中存在的实际问题,并通过共同讨论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5)行动研究。

  为弄清学校中所遇到的问题的实质,探索用以改进教育教学实践的行动方案,教师和校外专业研究者合作进行调查和研究。

  它不同于专业研究人员所进行的旨在探索普遍法则的“科学研究”或旨在树立教育理想的“哲学研究”,而是直接着眼于教育教学活动的改进。

  行动研究不仅在改善教育教学实践方面有着重要作用,而且有助于在整个学校教师集体中形成一种调查和反思研究的良好氛围。

  。

  

    总之,通过反思,促使教师主动地将与教育教学行为有关的因素纳入到自己教育教学活动的设计中来,慎重审视自己教育教学活动所依据的思想,并积极寻找新思维、新策略来解决所面临的问题。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教师将逐渐发展成为一个自觉而有效的反思者,从而不断促进自己的专业成长。

小学数学教学会诊反思

  现代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告诉我们,教学效果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是否参与和参与的多少。那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该如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呢?下面结合本人的教学实践谈几点体会。

一、创设和谐的教学情境,营造主动参与的课堂氛围

  罗杰斯说拿指:“有利于创造活动的一般条件是心理的安全和心理的自由”。

  认知心理学也指出,积极的情感体验能够使学生对学习产生积极的影响。

  大量实践也证明,营造民主、和消漏配谐的课堂气氛是促进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的前提。

  教学中,教师要把“教”与“学”当做师生之间“理解”与“交往”的过程,应强调师生之间的相互倾听。

  课堂上老师不能以权威形象自尊,要尊重、理解、信任和爱护每一位学生,把学生看作教学活动中的朋友或同行,使学生产生亲切感、信任感和举了很多不同的方法时,应立即肯定:“你们真行”。

  当学生回答错时,应该鼓励学生说:“你再仔细想一想,老师信任你,仔细想之后肯定能答出来”。

  在教学中老师要经常走下讲台,认真倾听学生的意见与学生亲切交流,这样的教学使学生倍感亲切,而且能激发学生探索欲望和主动参与意识。

  只有这样的课堂教学才能实现:人人学习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二、创设“悬念”情境,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兴趣

  学生兴趣是学生有选择地、积极愉快地学习的一种心理倾向,它是学习动机中最现实、最活跃的成分,是推进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的原动力。

  学生只有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学习起来才会乐此不疲,正所谓“乐学之下无负担”。

  因此,在数学教学过程中,老师要精心创设各种教学情境,使学生内心产生一种学习的需要,自觉地探索问题,获取新知。

  例如,在教学“年、月、日”时,我们是这样导课的:“同学们喜欢过生日吗?”学生们都高兴的回答:“喜欢!”接着提问了几个学生:“你几岁了?过了几个生日?”学生依次回答后我说:“同学们,一般一个人有几岁,就会过几个生日,可是小强满12岁时候,只过了3个生日。

  这是为什么呢?你们想不想知道其中的秘密?”学生们听了个个情绪高涨,一种强烈的求知欲油然而生。

  这时,我抓住学生迫切求知的心情,及时导入新课,学生的学习热情就会贯穿整节课的始终。

三、创设活动情境,提供主动参与机会

  “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

  ”学生的学习活动应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充满着观察、实验、模拟、推断等探索与挑战性活动。

  在数学教学中,老师应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他们是主动完成意义结构,创建性的解决实际问题,并积极思考,修正自己行为的真正主人。

  因此,在教学中,针对小学生喜爱做游戏的特点,将学生带入情境图中,参与情境中的游戏。

  例如:我在教学“我在教学:单价、数量、总价”这节课时,一开始,便以“超市”为基本活动情境中,让学生上台买货,在买卖对话中,了解并掌握了单价、数量、总价的概念以及三者的数量关系。

  紧接着,以小组为单位,让学生自主开展买卖活动。

  在活动中,对学生进行搜燃了明确的分工及要求:扮演顾客者必须口头编应用题,并用本节所学的数量关系进行解答;而扮演售货员必须根据顾客买商品的情况,正确填写发票。

  这样,使整节课都融入到活动中,学生在活动的开展中,学生既要动脑编题、动手计算,又要动口表达意图,不仅巩固了所学知识,更重要的是创设了一个充满生活气息的活动舞台,让学生仿佛就生活在一个数学世界之中,使学生体验到主动参与的无限乐趣。

  这样教学,学生真正参与到学习之中。

  学生在活动中不仅学会了要学的知识,而且还全身心的体验数学,获得了乐趣,从而更加喜欢学习数学。

  四、创设参与条件,让学生主动探索知识。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精心设计教学的各个环节,想方设法为学生提供操作实践的机会,使学生通过动手、动脑、动口等,把抽象的知识转化为可感知的内容,引导学生参与数学思维活动过程,这是学生主动参与探索知识的关键。

  (一)通过动手操作来参与。

  皮亚杰曾经说过:“要认识一个客体,就必须动之以手。

  ”可见让学生亲自操作,参与实践活动,是提高教学效果的一种非常行之有效的方法。

  教学时我尽可能多地为学生提供机会,让学生数一数、画一画、摆一摆、量一量、拆一拆、拼一拼,在动手操作中通过自己的努力主动的获取知识。

  例如,在教学“三角形的面积计算”一课时,我先引导学生认识到,应该先把三角形转化为熟知的图形,再推出面积计算公式,之后便让学生操作学具。

  结果,大多数学生用两个完全相同的三角形拼出了平行四边形、长方形以及正方形,但也有学生用一个三角形剪拼出了长方形、平行四边形。

  结果,大家从操作中都得出了相同的求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

  这样,学生自己推出公式,不但理解得深,记得牢,而且训练了动手操作的技能,培养了创新的意识,充分地体验到了成功的乐趣。

  (二)通过小组讨论来参与。

  在小组讨论中,学生参与的机会就更多了,他们可以围绕一个问题(一般由教师提出)进行合作研究,然后提出小组意见在全班讨论、交流,同时对其他组的意见进行评价。

  这种形式,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很高,往往能表现出极强的创造力,并且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和竞争意识。

  毋容置疑,小组讨论学习的确是一种能体现学生自主学习的很好的教学方式。

  例如,“分数基本性质”的教学,教师先让学生操作,拿出准备好的三张同样长短的纸条,分别平均分成2份、4份、8份,在分别取其中的1份、2份、4份涂阴影,并把涂阴影的部分用分数表示出来。之后,教师出示下列问题,组织学生讨论:1、观察操作结果,看看三张纸条涂色部分大小怎样?这说明三个分数的大小怎样?2、比较式子1/2=2/4=4/8,想想由1/2到2/4、1/2到4/8,你发现了什么?3、想想由2/4到1/2、4/8到1/2,你又发现了什么?4、你能用商不变的性质,结合分数与除法的关系说明这一规律吗?在上述问题的引导下,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维,能动的探索出分数的基本性质来。

  (三)通过同桌互说来参与。

  语言是思维的工具,在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讨论后,给机会让同桌学生说一说操作过程;公式推导后,说一说推导过程;概念理解时,让学生口述一下概念的关键字及本质特点;解答应用题时,说一说解题思路或方法。

  如较复杂的乘、除法应用题解题方法是:1、找准单位“1”的量,确定运算方法;2、找准对应关系;3、列出算式进行计算;4、检验。

  这样的口述让同桌互说,在互说中提高语言表达和思维能力,对每个学生巩固知识是十分必要的。

  五、加强参与指导,让学生学有方法。

  要想更好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和策略也是极其重要的。

  因此引导学生参与探索,获取知识的过程,决不是放任式的学习,而是适时点拨指导,设计适当的坡度,架设必要的桥梁,帮助学生寻找思维的突破口。

  教师不仅要尽量给学生提供充分的参与条件,而且还应加强参与方法的指导。

  如,在学习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推导时,如果学生掌握了推导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化归”思维方法,那么在教学三角形、梯形、圆的面积公式推导时,学生就会利用这种思维方法,潜移默化地进行知识迁移。教师教给学生一些思维方法,学生通过灵活运用这种方法,解决问题,从而使学生在参与中获得知识。

六、创设成功情境,激励再次主动参与

  在数学学习中,让学生动脑、动手,运用所学知识,分组解决问题,为学生创设成功的机会,这样教学有助于学生体验学习成功的喜悦,再次以饱满的热情参与到学习中。

  例如,在教学“玩一玩,拼一拼”活动课上,我让学生用所学的简单图形拼自己喜爱的图形,并把它献给自己最喜欢的人。

  活动时,所有同学都投入到紧张的活动中,对他们拼出每一种图形,我都给予肯定与赞赏,并鼓励他们拼出更漂亮的图形。

  这样每一位学生都获得了成功,享受到了成功的喜悦,强化了学生的学习动机,使学生更喜欢学习数学,从而不断地参与到新知识的探索过程中。

  现代教育理论与教学实践都告诉我们,教学效果的优劣是由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参与程度来决定的。

  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是知识内化的重要标准。

  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在参与中培养兴趣,学会方法。

  学生有了兴趣、掌握了方法,他们才会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过程中来,他们的潜能才会得到最大限度地开发,个性才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发展,才能更加适应未来的学习与生活。

如何撰写教学反思

  五要反思教学过程中是否迸发出“智慧的火花”教学,不仅仅是一种告诉,更重要的是如何引导学生在情境中去经历、去体简桐验、去感悟、去创造。

  教学过程中,学生常常会于不经意间产生出“奇思妙想”、生发出创新火花,教师不仅应在课堂上及时将这些细微之处流露出来的信息捕捉、加以重组整合,并借机引发学生开展讨论,给课堂带来一份精彩,给学生带来几分自信。

  更应利用课后反思去捕捉、提炼,既为教研积累了第一手素材拦散坦,又可拓宽教师的教学思路,提高教学水平。

  将其记录下来,可以作为教学的宝贵资料,以资研究和共享。

  六要反思教学过程是否适应学生的个性差异学生的个性差异是客观存在的。

  成功的教育制度,成功的教育者,必须根据学生的个性特长秉赋优点,因材施教,因人施教,因类施教,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特长,让性格各异的学生争奇斗艳,各领风骚,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施展才能的天地与机会。

  换言之,成功的课堂教学,应让基础好的学生“吃得饱”、跑得快,让中等生“吃得好”、跑得动,让学困生“吃得了”、不掉队。

  因此,无论是情境的创设还是内容的呈现,无论是问题的设置,还是释疑解惑,均应“为了一切学生”,多层次、多维度、多渠道地开展教育活动。

  因为教育的最大使命就是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尽可能地创设条件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促进全体学生的发展。

  七要反思教学过程是否存在“伪探究”有的探究性学习只表现在问题的探究上,只要教师抛出一个问题,几个学生立即围成一团分组讨论,也不管小组成员的组合是否合理,问题的价值是否有讨论的必要;待几分钟后,教师一声击掌,学生的讨论戛然而止;再由小组中的“老面孔”?优等生发言。

  至于其他学生,尤其是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在讨论时是否真正心到神到力到?是否真正学会了应该学会的方法、技能、知识?就不得而知。

  这种“神散形未散”的“伪探究”掩盖了个性之间的差异,甚至会剥夺部分学生的独立思考、质疑、发言的权利。

  那么到底解决了多少“疑难病症”?又有多少学生真正参与、体验了学习的快乐、获得心智的发展呢?(许传利)摘自《德化教育信息网》反思教育教学实践1.反思的含义何谓“反思”?概而言之,反思,即教师以自己的实践过程为思考对象,对自己所做出的行动、决策以及由此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

  它是立足于自我之外的批判地考察自己的行动及情境的能力。

  从某种意义上说,教师的反思能力决定着他们的教育教学实践能力和在工作中开展研究的能力。

  有关研究证明,成功的和有效率的教师倾向于主动地和创造性地反思他们事业中的重要事情,包括他们的教育目的,课堂环境,以及他们自己的职业能力。

  因此,“反思”被广泛地看作教师职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美国学者波斯纳(G.J.Posner)十分简洁地提出了教师成长的规律:“经验 反思=成长”,并指出,没有反思的经验是狭隘的经验,至多只能形成肤浅的知识,教师如果仅仅满足于获得经验而不对经验进行深入的思考,其发展将大受限制。

  反思教育教学实践不仅要求教师从教育教学技术上思考、质疑或评价自己教育教学的有效性,而且还要求教师运用反思的结果矫正其不良的教育教学行为,并在今后的教育教学实践中加以运用。

  美国教育家布鲁巴赫(J.W.Brubacher)等人认为反思性教育教学实践可分为三类:一是“对实践的反思”;二是“实践中反思”;三是“为实践反思”。

  “对实践的反思”是指反思发生在教育教学实践之后,“实践中反思”指的是反思发生在实践的过程中,而“为实践反思”则是前两种反思的预期结果,即“实践后反思”与“实践中反思”的目的,最终是要形成超前性掘弊反思的良好习惯。

  2.反思的步骤概括国内外有关的一些研究成果,我们可以提出一个教师反思的框架:(1)发现问题。

  教师关注教育教学中的特定问题,并从学校环境、课程、学生、教师本身等方面收集有关的资料。

  收集资料的方法包括自述与回忆、他人的参与性观察、角色扮演、轶事记录、各种检查表、问卷、访谈等,也可以借助于录音、录象档案资料等等。

  教研组、平行班老师要创设轻松、信任、合作的气氛,在合作中帮助教师发现问题所在。

  (2)分析问题。

  教师分析所收集到的资料,特别是关于自己教育教学活动的信息。

  教师以批判的眼光审视自己的思想、行为,包括自己的信念、价值观、态度、情感和技术方法等,以形成对问题的表征,明确问题的根源所在。

  这里,教师可以利用自我提问来帮助对问题的理解,也可以通过合作的方式(相互观察和分析)来进行。

  (3)确立假设。

  明确问题以后,教师开始在已有的知识结构中(或通过请教专家、同事,或通过阅读专业书籍、网上搜索文献资料等途径)搜寻与当前问题相似或相关的信息,以建立解决问题的假设性方案。

  这种寻找信息的活动是自我定向式的,它所产生的研究结果有助于教师形成新的、有创造性的解决办法。

  (4)验证假设。

  考虑了每种行动的效果后,教师就开始实施解决问题的方案。

  在检验的过程中,教师会遇到新的问题、新的经验,当这种行动过程再次被观察和分析时,就开始了新一轮的反思循环。

  3.反思的方式教师应当如何对自己的教育教学活动进行反思呢?国内外的有关研究表明,以下几种反思的方法值得我们借鉴:(1)课后备课。

  课后,教师根据教学中所获得的反馈信息进一步修改和完善教案,明确课堂教学改进的方向和措施,同时使有益的经验及时得到提炼和升华,不断增强教学效果。

  (2)写反思日记。

  教师在一天的教育教学工作结束后,写下自己的经验,并与教研组成员共同分析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缺点。

  另外,教师也可在上课和作业批改后主动征求、了解学生的意见,并详细记录教育教学的背景、效果、上课的具体感受、存在的问题以及通过反思后得出的解决办法等。

  写反思日记为有针对性地制定教育教学的改进计划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对新教师而言,有许多方式可以帮助他们学习自我反省,例如录下自己的一部分课堂教学内容,看完录制的授课情况后写下自己的看法,指出优点及可改进之处,并提出改进计划。

  指导教师应当在相应的训练过程中培养新教师的反省和探究的习惯。

  (3)课堂观摩。

  学科组(包括校内和校际)教师之间相互观摩彼此的课堂教学,详细描述他们所观察到的情景,并就有关问题进行讨论分析,最终形成一个最佳解决方案。

  参加研讨的教师把研讨的方案带回各自的课堂或学校,应用于实际的教育教学情景中。

  (4)专家会诊。

  请专业研究人员、教研室领导定期、追踪式听课,不断发现课堂教学观念、设计和操作中存在的实际问题,并通过共同讨论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5)行动研究。

  为弄清学校中所遇到的问题的实质,探索用以改进教育教学实践的行动方案,教师和校外专业研究者合作进行调查和研究。

  它不同于专业研究人员所进行的旨在探索普遍法则的“科学研究”或旨在树立教育理想的“哲学研究”,而是直接着眼于教育教学活动的改进。

  行动研究不仅在改善教育教学实践方面有着重要作用,而且有助于在整个学校教师集体中形成一种调查和反思研究的良好氛围。

  总之,通过反思,促使教师主动地将与教育教学行为有关的因素纳入到自己教育教学活动的设计中来,慎重审视自己教育教学活动所依据的思想,并积极寻找新思维、新策略来解决所面临的问题。

  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教师将逐渐发展成为一个自觉而有效的反思者,从而不断促进自己的专业成长。

如何撰写教学反思

    对于教师来说,"反思教学"就是教师自觉地把自己的课堂教学实践,作为认识对象而进行全面而深入的冷静思考和总结,它是一种用来提高自身的业务,改进教学实践的学习方式,不断对自己的教育实践深入反思,积极探索与解决教育实践中的一系列问题。

  进一步充实自己,优化教学,并使自己逐渐成长为一名称职的人类灵魂工程师。

  简单地说,教学反思就是研究自己如何教,自己如何学。

  教中学,学中教。

  因此,如何写好教学反思呢?笔者从以下几个方面与大家探讨:    (1)、写成功之处    将教学过程中达到预先设计的教学目的、引起教学共振效应的做法;课堂教学中临时应变得当的措施;层次清楚、条理分明的板书;某些教学思想方法的渗透与应用的过程;教育学、心理学中一些基本原理使用的感触;教学方法上的改革与创新等等,详细得当地记录下来,供以后教学时参考使用,并可在此基础上不断地改进、完善、推陈出新,达到光辉顶点。

      (2)、写不足之处    即使是成功的课堂教学也难免有疏漏失误之处,对它们进行系统的回顾、梳理,并对其作深刻的反思、探究和剖析,使之成为今后再教学上吸取教训,更上一层楼。

      (3)、写教学机智    课堂教学中,随着教学内容的展开,师生的思维发展及情感交流的融洽,往往会因为一些偶发事件而产生瞬间灵感,这些"智慧的火花"常常是不由自主、突然而至,若不及时利用课后反思去捕捉,便会因时过境迁而烟消云散,令人遗憾不已。

      (4)、写学生创新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总会有"创新的火花"在闪烁,教师应当充分肯定学生在课堂上提出的一些独特的见解,这样不仅使学生的好方法、好思路得以推广,而且对学生也是一种赞赏和激励。

  同时,这些难能可贵的见解也是对课堂教学的补充与完善,可以拓宽教师的教学思路,提高教学水平。

  因此,将其记录下来,可以补充今后教学的丰富材料养分。

  洞亏。

      (5)、写"再教设计"    一节课下来,静心沉思,摸索出了哪些教学规律;教法上有哪些创新;知识点上有什么发现;组织教学方面有何新招;解题的诸多误区有无突破;启迪是否得当;训练是否到位等等。及时记下这些得失,并进行必要的归类与取舍,考虑一下再教这部分内容时应该如何做,写出"再教设计",这样可以做到扬长避短、精益求精,把自己的教学水平提高到一个新的境界和高度。

      总而言之,写课后教学反思,贵在及时,贵在坚持,贵在执着地追求。

  一有所得,及时写下,有话则长,无话则短,以写促思,以思促教,长期积累,必有"集腋成裘、聚沙成塔"的收获。

  以上是笔者对教学反思的撰写一些看法,可能还有很多错误,希望老师们在教学实践中批评指正。

  笔者也将根据自己的教学反思认知和研究深入进行修正。

      宽模课后反思的“七要”    新课标非常强调教师的教学(包括课后)反思。

  思之则活,思活则深,思深则透,思透则新,思新则进。

  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总结教学的得失与成败,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回顾、分析和审视,才能形成自我反思的意识和自我监控的能力,才能不断丰富自我素养,提升自我发展能力,逐步完善教学艺术,以期实现教师的自我价值。

      一要反思教学行为是否达到教学目标    新课标要求我们在制定每节课(或活动)的教学目标时,要特别注意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即“三个维度”----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现代教学要求摆脱唯知主义的框框,进入认知与情意和谐统一的轨道。

  因为对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来讲,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其适用性更广,持久性更长。

  许多知识都随着时间的推移容易遗忘,更何况当今知识更新的速度极快,只要具备获取知识的能力,就可以通过许多渠道获取知识。

  所以,情感、态度、价值观必须有机地融入到课程教学内容中去,并有意识地贯穿于教学过程中,使其成为课程教学内容的血肉,成为教学过程的灵魂。

      二要反思教学活动是否“沟通”和“合作”    叶澜教授曾提出:“人类的教育活动起源于交往,教育是人类一种特殊的交往活动。

  ”教学活动作为教育活动的一部分,“没有沟通就不可能有教学”,失去了沟通的教学是失败的教学。

  教学,是集约化、高密度和多元结构的沟通活动,慎颤缓成功的教学过程,应该形成多种多样的、多层面、多维度的沟通情境和沟通关系。

  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

  教学中的师生关系不再是“人?物”关系,而是“我?你”关系;教师不再是特权式人物,而是与学生平起平坐的一员;教学便是师与生彼此敞开心扉、相互理解、相互接纳的对话过程。

  在成功的教学过程中,师生应形成了一个“学习共同体”,他们都作为平等的一员在参与学习过程,进行心灵的沟通与精神的交融。

  没有交往,没有互动,就不存在或未发生教学,那是只有教学形式表现而无实质性交往发生的“假教学”。

      三要反思是否创造性地使用了教材    教材,历来被作为课程之本。

  而在新的课程理念下,教材的首要功能只是作为教与学的一种重要资源,但不是唯一的资源,它不再是完成教学活动的纲领性权威文本,而是以一种参考提示的性质出现,给学生展示多样的学习和丰富多彩的学习参考资料;同时,教师不仅是教材的使用者,也是教材的建设者。

  因为本次课程改革中的一些改革理念仍具有实验性质,不是定论,不是新教条,不是不允许质疑的结论,还有待在实践中进一步检验、发展和完善。

  因此,我们在创造性使用教材的同时,可以在“课后反思”中作为专题内容加以记录,既积累经验又为教材的使用提供建设性的意见,使教师、教材和学生成为课程中和谐的统一体。

      四要反思教学过程是否存在着“内伤”    要反思自己是否在刻意追求所谓的“好课”标准:教学环节中的“龙头”、“凤尾”、“铜腰”个个精雕细琢,教学手段中的“电媒”、“声媒”、“光媒”一个不能少;学生讨论热热闹闹,回答问题对答如流。这种“好课”似乎无懈可击,但有没有给学生思考的空间?小组合作学习有没有流于形式?讨论是否富有成效?“满堂电”是否有越俎代庖之嫌?有没有关注学生情感、态度、价值的变化?学生的创造性何在?对这些“内伤”必须认真回顾、仔细梳理、深刻反思、无情剖析,并对症下药,才能找出改进策略。

      五要反思教学过程中是否迸发出“智慧的火花”    教学,不仅仅是一种告诉,更重要的是如何引导学生在情境中去经历、去体验、去感悟、去创造。

  教学过程中,学生常常会于不经意间产生出“奇思妙想”、生发出创新火花,教师不仅应在课堂上及时将这些细微之处流露出来的信息捕捉、加以重组整合,并借机引发学生开展讨论,给课堂带来一份精彩,给学生带来几分自信。

  更应利用课后反思去捕捉、提炼,既为教研积累了第一手素材,又可拓宽教师的教学思路,提高教学水平。

  将其记录下来,可以作为教学的宝贵资料,以资研究和共享。

      六要反思教学过程是否适应学生的个性差异    学生的个性差异是客观存在的。

  成功的教育制度,成功的教育者,必须根据学生的个性特长秉赋优点,因材施教,因人施教,因类施教,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特长,让性格各异的学生争奇斗艳,各领风骚,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施展才能的天地与机会。

  换言之,成功的课堂教学,应让基础好的学生“吃得饱”、跑得快,让中等生“吃得好”、跑得动,让学困生“吃得了”、不掉队。

  因此,无论是情境的创设还是内容的呈现,无论是问题的设置,还是释疑解惑,均应“为了一切学生”,多层次、多维度、多渠道地开展教育活动。

  因为教育的最大使命就是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尽可能地创设条件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促进全体学生的发展。

      七要反思教学过程是否存在“伪探究”    有的探究性学习只表现在问题的探究上,只要教师抛出一个问题,几个学生立即围成一团分组讨论,也不管小组成员的组合是否合理,问题的价值是否有讨论的必要;待几分钟后,教师一声击掌,学生的讨论戛然而止;再由小组中的“老面孔”?优等生发言。

  至于其他学生,尤其是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在讨论时是否真正心到神到力到?是否真正学会了应该学会的方法、技能、知识?就不得而知。

  这种“神散形未散”的“伪探究”掩盖了个性之间的差异,甚至会剥夺部分学生的独立思考、质疑、发言的权利。

  那么到底解决了多少“疑难病症”?又有多少学生真正参与、体验了学习的快乐、获得心智的发展呢?    反思教育教学实践    ?1.反思的含义?    何谓“反思”?概而言之,反思,即教师以自己的实践过程为思考对象,对自己所做出的行动、决策以及由此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

  它是立足于自我之外的批判地考察自己的行动及情境的能力。

  从某种意义上说,教师的反思能力决定着他们的教育教学实践能力和在工作中开展研究的能力。

  有关研究证明,成功的和有效率的教师倾向于主动地和创造性地反思他们事业中的重要事情,包括他们的教育目的,课堂环境,以及他们自己的职业能力。

  因此,“反思”被广泛地看作教师职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美国学者波斯纳(G.J.Posner)十分简洁地提出了教师成长的规律:“经验 反思=成长”,并指出,没有反思的经验是狭隘的经验,至多只能形成肤浅的知识,教师如果仅仅满足于获得经验而不对经验进行深入的思考,其发展将大受限制。

  ?    反思教育教学实践不仅要求教师从教育教学技术上思考、质疑或评价自己教育教学的有效性,而且还要求教师运用反思的结果矫正其不良的教育教学行为,并在今后的教育教学实践中加以运用。

  美国教育家布鲁巴赫(J.W.Brubacher)等人认为反思性教育教学实践可分为三类:一是“对实践的反思”;二是“实践中反思”;三是“为实践反思”。

  “对实践的反思”是指反思发生在教育教学实践之后,“实践中反思”指的是反思发生在实践的过程中,而“为实践反思”则是前两种反思的预期结果,即“实践后反思”与“实践中反思”的目的,最终是要形成超前性反思的良好习惯。

  ?    2.反思的步骤?    概括国内外有关的一些研究成果,我们可以提出一个教师反思的框架:    (1)发现问题。

  教师关注教育教学中的特定问题,并从学校环境、课程、学生、教师本身等方面收集有关的资料。

  收集资料的方法包括自述与回忆、他人的参与性观察、角色扮演、轶事记录、各种检查表、问卷、访谈等,也可以借助于录音、录象档案资料等等。

  教研组、平行班老师要创设轻松、信任、合作的气氛,在合作中帮助教师发现问题所在。

      (2)分析问题。

  教师分析所收集到的资料,特别是关于自己教育教学活动的信息。

  教师以批判的眼光审视自己的思想、行为,包括自己的信念、价值观、态度、情感和技术方法等,以形成对问题的表征,明确问题的根源所在。

  这里,教师可以利用自我提问来帮助对问题的理解,也可以通过合作的方式(相互观察和分析)来进行。

      (3)确立假设。

  明确问题以后,教师开始在已有的知识结构中(或通过请教专家、同事,或通过阅读专业书籍、网上搜索文献资料等途径)搜寻与当前问题相似或相关的信息,以建立解决问题的假设性方案。

  这种寻找信息的活动是自我定向式的,它所产生的研究结果有助于教师形成新的、有创造性的解决办法。

      (4)验证假设。

  考虑了每种行动的效果后,教师就开始实施解决问题的方案。

  在检验的过程中,教师会遇到新的问题、新的经验,当这种行动过程再次被观察和分析时,就开始了新一轮的反思循环。

  ?    3.反思的方式?    教师应当如何对自己的教育教学活动进行反思呢?国内外的有关研究表明,以下几种反思的方法值得我们借鉴:    (1)课后备课。

  课后,教师根据教学中所获得的反馈信息进一步修改和完善教案,明确课堂教学改进的方向和措施,同时使有益的经验及时得到提炼和升华,不断增强教学效果。

      (2)写反思日记。

  教师在一天的教育教学工作结束后,写下自己的经验,并与教研组成员共同分析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缺点。

  另外,教师也可在上课和作业批改后主动征求、了解学生的意见,并详细记录教育教学的背景、效果、上课的具体感受、存在的问题以及通过反思后得出的解决办法等。

  写反思日记为有针对性地制定教育教学的改进计划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对新教师而言,有许多方式可以帮助他们学习自我反省,例如录下自己的一部分课堂教学内容,看完录制的授课情况后写下自己的看法,指出优点及可改进之处,并提出改进计划。

  指导教师应当在相应的训练过程中培养新教师的反省和探究的习惯。

      (3)课堂观摩。

  学科组(包括校内和校际)教师之间相互观摩彼此的课堂教学,详细描述他们所观察到的情景,并就有关问题进行讨论分析,最终形成一个最佳解决方案。

  参加研讨的教师把研讨的方案带回各自的课堂或学校,应用于实际的教育教学情景中。

      (4)专家会诊。请专业研究人员、教研室领导定期、追踪式听课,不断发现课堂教学观念、设计和操作中存在的实际问题,并通过共同讨论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5)行动研究。

  为弄清学校中所遇到的问题的实质,探索用以改进教育教学实践的行动方案,教师和校外专业研究者合作进行调查和研究。

  它不同于专业研究人员所进行的旨在探索普遍法则的“科学研究”或旨在树立教育理想的“哲学研究”,而是直接着眼于教育教学活动的改进。

  行动研究不仅在改善教育教学实践方面有着重要作用,而且有助于在整个学校教师集体中形成一种调查和反思研究的良好氛围。

  ?    总之,通过反思,促使教师主动地将与教育教学行为有关的因素纳入到自己教育教学活动的设计中来,慎重审视自己教育教学活动所依据的思想,并积极寻找新思维、新策略来解决所面临的问题。

  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教师将逐渐发展成为一个自觉而有效的反思者,从而不断促进自己的专业成长。

提交信息测一测您提升学历详细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