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顿第二定律说课稿有哪些内容?

作者:王博晨时间:2023-07-27 00:16:26

导读:" 牛顿第二定律是力学中的重要定律之一,被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本文将围绕牛顿第二定律的相关内容进行分析和讨论,以便读者了解该定律的多个方面。以下是关于牛顿第二定律说课稿的内容:1.什么是牛顿第二定律-简要介绍牛顿第二定律的概念和含义-引用牛顿第二定律的公式和"

  牛顿第二定律是力学中的重要定律之一,被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本文将围绕牛顿第二定律的相关内容进行分析和讨论,以便读者了解该定律的多个方面。

以下是关于牛顿第二定律说课稿的内容:

1.什么是牛顿第二定律

-简要介绍牛顿第二定律的概念和含义

-引用牛顿第二定律的公式和符号表示

2.牛顿第二定律的数学表达

-对牛顿第二定律公式进行详细解释和推导

-强调力、质量和加速度之间的关系

3.牛顿第二定律的实际应用

-举例说明牛顿第二定律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如推动物体、拉动物体等

-引用一些工程学和科学实验中使用牛顿第二定律的例子和案例

4.牛顿第二定律的单位和量纲

-介绍牛顿第二定律中各个物理量的单位和量纲

-解释如何使用单位和量纲进行物理量的换算和计算

5.牛顿第二定律的局限性和扩展

-分析牛顿第二定律的适用范围和条件,如速度接近光速时的相对论效应

-提及相对论力学和量子力学对牛顿第二定律的补充和拓展

6.牛顿第二定律与其他力学定律的关系

-讨论牛顿第二定律与牛顿第一定律和牛顿第三定律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强调牛顿第二定律在力学中的重要性和地位

总结:

  牛顿第二定律是力学中的基本定律之一,它描述了物体受力后的加速度与所受力的关系。

  掌握牛顿第二定律的数学表达、实际应用、单位和量纲以及其局限性和扩展,有助于我们更深入地理解和应用力学的知识。

  同时,牛顿第二定律还与其他力学定律密切相关,对于掌握整个力学体系有着重要作用。

《牛顿第二定律的应用》说课稿

    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说课稿,说课稿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册敏教研活动的开展。那么什么样的说课稿才是好的呢?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牛顿第二定律的应用》说课稿,欢迎大家分享。

  《牛顿第二定律的应用》说课稿1

  一、教材分析

  1、地位和作用

    牛顿运动定律是力学知识的核心内容。

  将牛顿运动定律与运动学知识结合可推导动量定理、动能定理、动量守恒定律和机械能守恒定律;将牛顿运动定律与万有引力结合,可研究天体运动规律;此外,牛顿运动定律在电磁学、热学中也有广泛的应用。

  因此,牛顿运动定律实际上几乎贯穿了经典物理学的全部内容。

  在历年的高考中,单纯考查牛顿运动定律的题目并不多见,主要是牛顿第二、第三定律与其他知识的综合应用,因此牛顿运动定律并不是作为源姿运一个单独的知识点,而是作为一个知识基础体现在历年的高考试题中。

  牛顿运动定律的综合应用问题是经典物理学的核心内容,是高考的重点和难点,本部分内容的考题突出了与实际物理情景的结合,出题形式多以大型计算题的形式出现,从近几年的高考形式上来看,20xx年上海物理卷第22题、海南卷第15题、江苏卷第13题、安徽卷第22题、山东卷第24题、xx年上海单科卷第21题、海南卷第15题,xx年海南卷第16题均以计算题的形式出现。

    总之,牛顿运动定律是力学乃至整个物理学的基本规律,是动力学的基础;本节复习课是力的知识,运动学知识和牛顿运动定律分析解决动力学问题的一般思路和方法,为学生学好整个物理学奠定基础。

  以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质,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培养学生,按照教学大纲要求,结合新课程标准,提出如下三维教学目标:

  2、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知道已知受力情况求解运动情况的解题方法,进一步学习对物体进行正确的受力分析,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总结归纳的能力,培养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通过例题变式学生探究,培养学生发散思维和合作学习的能力,通过例题示范让学生学会画受力分析图和过程示意图,培养学生分析物理情景构建物理模型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问题探究培养学生主动自主学习,受到科学方法的训练,养成积极思维,解题规范的良好习惯;让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蕴含着物理知识,从生活走向物理,再从物理走向社会,从而进一步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3、重、难点

    (1)本节为复习课,重点内容是选好例题,讲清已知受力情况求运动情况的方法。

    (2)应用牛顿运动定律解题重要的是分析过程,建立情景,抓住运动情况,受力情况和初始条件,依据定律列方程求解,但学生往往存在重结论,轻过程,习惯了套公式得结果所以培养学生良好的解题习惯,建立掌握方法是难点。

  二、学情分析

    根据学生的实际需要来处理教材,让课堂围绕学生转此前学生已有力的初步知识,运动学规律,简单的受力分析,矢量运算法则,牛顿第二定律,本节将这些知识综合应用解决,已知受力情况求解运动情况问题,培养学生科学分析方法和良好思维的能力。

    学生在涉及到不在一条直线上的多个力的合成可能是本节学习的关键,应加以突破。当物体经历一个较复杂的物理过程,建立物理情景构建物理模型,解决问题的思路是学生学习的障碍。

  三、教法分析

    本节将采用实例分析法、归纳法和雹梁讲练结合法,通过例题变式总结受力分析的方法,让学生能够正确快速的对研究对象进行受力分析。

  通过例题变式培养学生多角度、全方位的思维品质,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通过例题归纳解决已知受力情况求运动情况的解题程序,让学生逐步习惯于时间题先作定性和半定量分析,弄清问题的物理情景后再动笔,并养成画情景图的良好习惯。

  最大限度调动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充分体现“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教学原则,本节采用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四、学法指导

    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现代教育更重视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学法指导,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自主探究,调动课堂气氛,赞赏学生提高各种问题,让学生在课堂中能感受如何发现问题,并更多地体会成功的喜悦。鼓励学生动手画物体受力示意图,运动情景示意图,构建物理模型以达到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的目的。

  五、教学程序

  教学过程

  1.引入新课

    通过前面几节课的学习,我们已学习过了牛顿运动定律,本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怎样掌握运用牛顿运动定律解决动力学问题方法。

  牛顿第二定律揭示了运动和力的内在联系。

  因此,应用牛顿第二定律即可解答一些力学问题。

  我们通过以下例题来体会应用牛顿第二定律解题的思路、方法和步骤。

  2.教学过程设计

  (一)、知识要点回顾与梳理

  3.运用牛顿第二定律对超重和失重现象中的物体进行分析

  超重状态:

  F—mg=ma,F=mg ma,F>mg

  失重状态:

  mg—F=ma,F=mg—ma,F

    可见,在超重和失重现象中,物体实际重力并没有发生改变。改变的是外界对物体的压力(或拉力),即物体的“视重”发生变化。

    即视重<实重──物体处于失重状态;

  视重>实重──物体处于超重状态

  (二)、知识要点针对性训练题

  (三)、类型例题解题思路探究

  (四)、类型题解题方法总结

  (五)、类型例题变式训练

  (六)、课堂小结与作业布置

  1、超重与失重状态的分析小结

    在平衡状态时,物体对水平支持物的压力(或对悬绳的拉力)大小等于物体的重力。

    当物体的加速度竖直向上时,物体对支持物的压力大于物体的`重力,由F-mg=ma得F=m(g+a)>mg,这种现象叫做超重现象;

    当物体的加速度竖直向下时,物体对支持物的压力小于物体的重力,mg-F=ma得F=m(g-a)

    特别是当物体竖直向下的加速度为g时,物体对支持物的压力变为零,这种状态叫完全失重状态。

  2、动力学的两类基本问题

    1)、已知物体的受力情况求物体运动中的某一物理量:应先对物体受力分析,然后找出物体所受到的合外力,根据牛顿第二定律求加速度a,再根据运动学公式求运动中的某一物理量。

    2)、已知物体的运动情况求物体所受到的某一个力:应先根据运动学公式求得加速度a,再根据牛顿第二定律求物体所受到的合外力,从而就可以求出某一分力。

    综上所述,解决问题的关键是先根据题目中的已知条件求加速度a,然后再去求所要求的物理量,加速度象纽带一样将运动学与动力学连为一体。

    3、作业布置:<<创新设计>>资料练习作业手册第295页。

  《牛顿第二定律的应用》说课稿2

老师、同学们:

    大家好!我说课的题目是《牛顿第二定律的应用》。下面我分部分内容来讲述我的设计思路。

    首先是分析教材、分析学生。

    本节课是在学习了直线运动、力学和牛顿定律之后编排的,是对牛顿第二定律的实际应用,是本章的重点内容,也是高考的核心内容。

  本节内容主要是运用牛顿第二定律解决生活、生产中两类动力学问题,旨在帮助学生建立和理解以加速度为中心的力与运动关系的知识体系,提高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拓宽力学的解题范围。

  但高一的学生思维具有单一性、定势性,他们往往存在重结论、轻过程,习惯于套公式得结果。

  加上刚学完牛顿第二定律,对受力分析还不是很熟悉,我们只能逐步展开、加深,逐渐培养学生良好的解题习惯。

  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学生的认知特征,我确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帮助学生建立并理解正确的力与运动的关系;培养学生利用牛顿运动定律分析解决力学问题的能力;训练学生解题规范、画出正确的受力分析图和运动情景图的能力;通过本节课,使80%的学生能基本解决中等难度的力与运动的题目。

    作好受力分析图,弄清物体的运动情景,掌握应用牛顿第二定律解题的基本方法是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内容。

    根据此特点,我采用了师生讨论,以学生活动为主的教学模式。

  通过以上分析,我设计了如下的教学程序:

    牛顿第二定律揭示了力与运动的关系,通过复习提问牛顿第二定律的内容和公式引入新课,然后通过三个案例分析来突破本节课的重难点,接着是通过练习巩固加深,提升能力。最后小结布置作业。

    下面一起来看看我是怎么突破重难点的。

    宝来汽车是大家熟悉的,首先以它作为背景,设计了两个例题。提出我的问题:例1、例2分别已知什么?求什么?目的让学生自己归纳应用牛顿第二定律解决的两种类型的动力学问题。

    接下来是案例分析二,也就是例1,这是已知受力情况求运动情况的类型题。为了解决这类型的题目,我设计了以下问题:

  1、研究对象?

    2、受力分析图。做好受力分析图之后再然学生画出运动情景图。

  3、力与运动联系的桥梁?

  4、选用哪些公式求加速度呢?

    5、如何求刹车距离?每提出一个问题,都让学生讨论得出答案。通过逐步深入的问题,让学生体会运用牛顿第二定律解决问题的方法,强调受力分析和弄清运动情景的重要性。

    等学生完成得差不多了,再展示解题过程。

    下面是对例1的拓展。

    1、如果考虑反应时间,怎样求刹车和停车距离;

    2、在限速的公路上如何判断是否违章?问题:判断的依据是什么?通过拓展,让学生建立前后知识的联系。

    案例分析三,这是已知运动情况求受力情况的类型。有了例1作为基础,我设计了更深层次的问题。

  1、与例1比较,有哪些相同的步骤?

    2、研究对象的运动包含几个过程?分别做什么运动?画出受力分析图、运动情景图。求牵引力F,实际上求哪个物理量?如何求?求解的方法跟例1一样吗?解决了这些问题之后再让学生完成解题过程,然后是展示解题过程,让学生对照自己的解答分析出现的错误。

    这是中等难度题。

  通过与例1的解题思路进行比较,使学生更快地掌握解题方法。

  问题层层深入又容易达到,让学生享受成功的喜悦,增强解题信心。

  让学生分析自己的典型错误,提醒自己今后解题要注意的地方。

  解完两种类型题目之后,再提出这样的问题:

  1、你认为解决这两类问题的突破口是什么?

  2、求加速度有几种途径?

    3、归纳这两类问题的解题步骤。

    我设计这些问题的目的在于让学生归纳方法,从实践上升为理论的过程。

    接下来是通过练习巩固,提升能力。这个题与例2的情景一样,只是把平面问题改为斜面问题,目的在于学以致用、暴露典型错误。

    这个题我只作以下点拨。

    等学生做得差不多之后,展示学生答案,指出典型错误,使题目加深印象。并强调物体在斜面上受力分析时,要用正交分解法。

    这是课堂小结。

    通过三个例题的分析、讨论,80%的学生能基本解决中等难度的力与运动的题目。

  最后说一下我的板书:如课件所示!

  通过这节课的教学,我有以下反思:

  优点:

    (1)本节课始终以“宝来”汽车的运动作为背景,主题明确。

    (2)以学生活动为主,层层深入的设问符合学生的思维过程,让学生感受每一步的成功,而不是看到题目望而生畏,更好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3)本节课实际上可以认为是习题课,选好题目是本节课的关键。

    缺点:由于一节课时间较紧,学生活动的时间受一定限制。

  小部分基础较弱学生可能还没跟上。

  另外拓展不能太多,否则完成不了教学任务。

  这是我这节课的设计,谢谢大家的指导!谢谢!

牛顿第二定律教案设计范文

    牛顿第二运动定律的常见表述是:物体加速度的大小跟作用力成正比,跟物体的质量成反比,且与物体质量的倒数成正比。接下来是我为大家整理的牛顿第二定律教案设计范文,希望大家喜欢!

  牛顿第二定律教案设计范文一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知道得到牛顿第二定律的实验过程

  理解加速度与力和质量间的关系

  理解牛顿第二定律的内容;知道定律的确切含义

  能运用牛顿第二定律解答有关问题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分析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

  德育目标

  使学生知道物理学中研究问题时常用的一种方法——控制变量法

  四教学重点

  牛顿第二定律的实验过程

  牛顿第二定律

  五教学难点

  牛顿第二定律的推导及意义

  六教学方法

  体现新教材特色,指导学生在参与合作中学习,并体验简单的科学研究过程和方法

  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一)引入新课

  下面问题可以引导学生思考

  (1)神舟六号飞船返回舱返回时为何要打开降落伞?

  (2)赛车在开出起跑线的瞬间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进一步思考:赛车比起一般的家用汽车质量上有什么不一样?这一设计是为什么?

  进一步提出问题,完戚森成牛顿第二定律探究任务引入物体的加速度与其所受的作用力、质量之间存在怎样的关系呢?

  (二)进行新课

  教师活动:学生分析讨论后,教师进一步提出问题:

  l、牛顿第二定律的内容应该怎样表述?

  讨论a和F合的关系,并判断下面哪些说法不对?为什么?

  A、只有物体受到力的作用,物体才具有加速度.

    B、力恒定不变,加速度也恒定不变。

    C、力随着时间改变,加速度也随着时间改变。

    D、力停止作用,加速度也随即消失。

    E、物体在外力作用下做匀加速直线运动,当合外力逐渐减小时,物体的速度逐渐减小。

    F、物体的加速度大小不变一定受恒力作用。

    出示例题引导学生一起分析、解决。

  例题1:某质量为1100kg的汽车在平直路面试车,当达到100km/h的速度时关闭发动机,经过70s停下来,汽车受到的阻力是多大?重新起步加速时牵引力为2000N,产生的加速度应为多大?

    假定试车过程中汽车受到的阻力不变。

    例题2:一个物体,质量是2kg,受到互成120°角的两个力F1和F2的作用。这两个力的大小都是10N,这两个力产生的加速度是多大?

  (三)课堂总结、点评

    首先引导学生明确牛顿第二定律的适用码和条件:即宏观物体的低速运动问题。公式中的力为物体所受外力的合力。

    让学生利用牛顿第二定律解释说明引入课程时提出的问题,考察学生利用规律解释问题的能力。

  (四)实例探究

  ☆对牛顿第二定律的理解

  1、下列对牛顿第二定律的表达式F=ma及其变形公式的理解,正确的是:

  A、由F=ma可知,物体所受的合外力与物体的质量成正比,与物体的加速度成反比;

  B、由m=F/a可知,物体的质量与其所受的合外力成正比,与其运动的加速度成反比;

  C.由a=F/m可知,物体的加速度与其所受的合外力成正比,与其质量成反比;

    D、由m=F/a可知,物体的质量可以通过测量它的加速度和它所受到的合外力而求得。

  2、在牛顿第二定律公式F=kma中,有关比例常数k的说法正确的是:

  A、在任何情况下都等于1

  B、k值是由质量、加速度和力的大小决定的

  C、k值是由质量、加速度和力的单位决定的

  D、在国际单位制中,k的数值一定等于1

  ☆力和运动的关系

  3、关于运动和力,正确的说法是

  A、物体速度为零时,合外力一定为零

  B、物体作曲线运动,合外力一定是变力

  C、物体作直线运动,合外力一定是恒力

  牛顿第二定律教案设计范文二

  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牛顿第二定律是动力学部分的核心内容,它具体地、定量地回答了物体运动状态的变化,即加速度与它所受外力的关系,以及加速度与物体自身的惯性——质量的关系;况且此定律是联高模亩系运动学与力学的桥梁,它在中学物理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不言而喻,所以本节课的教学对力学是至关重要的.本节课是在上节探究结果的基础上加以归纳总结得出牛顿第二定律的内容,关键是通过实例分析强化训练让学生深入理解,全面掌握牛顿第二定律,会应用牛顿第二定律解决有关问题.

  学情分析

  学生学习了第二节实验课: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对a?m?F三者关系都有了初步了解,并且总结出了相关规律,所以对本节理论课内容做好了铺垫,对掌握本节内容具有重要作用,?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能准确表述牛顿第二定律

  2、理解数学表达式中各物理量的意义及相互关系

  3、知道在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牛顿”是怎样定义的

  4、能运用牛顿第二定律分析和处理简单的问题

  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上节课实验结论的归纳,培养学生概括和分析推理能力

  情感与态度

  1、渗透物理学研究方法的教育——由实验归纳总结物理规律

  2、让学生感受到物理学在认识自然上的本质性、深刻性、有效性

  教学重点:

  牛顿第二定律

  教学难点:

  1、牛顿第二定律公式的理解

  2、理解k=1时,F=ma

    教学方法和程序:探讨、归纳、数字化实验、讯飞多媒体辅助互动等。具体步骤是:创设物理情景→回顾与思考→数字化演示实验→总结规律→讯飞多媒体辅助互动。

  教学过程:

  教学事件顺序教学任务及实现途径教师活动预测学生活动事件1复习上节内容的基础上,建立本节内容相关的知识结构体系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向学生提问:回忆上节实验探究课内容,我们研究了哪几个物理量?

  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

  能用公式反应他们之间的关系吗?

  回忆、同学间展开讨论、最后举手踊跃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

    通过数字化实验加深学生对F,m,a三者关系的理解。边回忆边总结上节课所学的内容,再次向学生展示演示实验,并通过数字化实验加深对实验的过程以及结果的理解

  回答学生提出相关的疑问认真听讲并且在此过程中提出相关疑问

    在教师的引导下,初步讨论其规律设计意图:通过播放多媒体演示实验和数字化实验,根据图像关系,引导学生再次总结a.m与F的可能存在的关系,引导学生得出a∝F/m的结论,通过正比例关系式y=kx,则可得出F=kma的关系。

    回忆旧知识,运用实验数据总结规律,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尊重物理事实的精神,事件2通过上面的总结归纳,已经得出了牛顿第二定律F=kma的关系,对系数K进行讲解对牛顿丁二定律F=kma进行讲解(强调F为物体所受的合外力、a为研究对象因F作用产生的加速度,m为研究系统的总质量)通过谈论对比可以知道,k是一个比例系数,国际上k=1,那么为什么呢?接下来向学生讲解k=1的原因。

  对于k=1,学生存在很大的疑惑,有人会提出问题,在讲解完k=1后,学生仍然对国际规定系数存在疑问

  通过进一步的举例说明,学生相对比较理解牛顿第二定律F=kma中k=1

    (1)为了简化公式及平衡物理规律和物理量之间关系;(2)这种规定不仅是通过实验可以实现,也具有理论意义。

  设计意图:让学生知道公式中k=1,心生疑问,带着疑问才能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去主动热情学习新知识,对系数k的讲解使学生对国际规定系数有初步的了解。

  通过对学生疑难的讲解,加深对牛顿第二定律的认识,以便以后的理解和运用。

  事件3得出牛顿第二定律F=ma后,有必要对该定律的特性进行说明,这样学生对牛顿第二定律才会有进一步认识指出:牛顿第二定律有哪些特性。

  ②在相对理解牛顿第二定律的基础上,对表达式F=ma的六大性质结合形象例子进行探讨(包括因果性(力是产生加速度的原因);矢量性(a、F都是矢量,a的方向由F决定,力的分解和合成遵循平行四边形法则);瞬时性(合外力消失,即a消失);相对性(牛顿第二定律只适用于惯性系)、独立性(物体的各个力都能产生独立的a即∑Fi/mi=F合/m总)、同一性(a与F与同一物体某一状态相对应))(并且根据学生的提出的相关特性的疑问举例说明)学生讨论,尝试并且回答老师提出的特性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提出相关特性的疑问,

    设计意图:对牛顿第二定律的特性进行探究,能够加深学生对牛顿第二定律本质上的理解,使前面所学知识连贯起来,这对牛顿定律的解题或是实际运用过程中有很大的帮助。

    事件4学习了牛顿第二定律后,要学会对公式的运用,小试牛刀,对课本习题试做再进行讲解对力和运动关系进行小结:物体所受的合外力决定物体产生的加速度:(1)、F合=0,a=0:匀速直线运动(2)、F合恒定,与v同向:匀加速直线运动(3)、F合恒定,与v反向:匀减速直线运动。

    接着让学生合上课本,对着PPT上的例题1(课本P75)进行试做。

  在学生做题过程中,对部分学生进行思路的点拨,引导其思维方向

  在总结了本节课内容后,学生试做例题1,有学生对该题迎刃而解,有些还没有思路,不知道如何下手

    。

  做题需要方法,按照一般的做题思路,授予学生做题步骤待大部分学生完成后,对该提进行讲解,做题注意方法,根据解题步骤(①确定研究对象,对研究对象进行模型化;②对研究对象进行正确的受力分析或是运动情况进行分析;运用牛顿第二定律或是结合以前所学的运动学公式列出方程;③根据公式并结合题给条件(注意发现挖掘隐含条件)解出所求的物理量。

  )解例题1。

  运用解题该步骤再次试做例题2,并讲解

    通过讯飞多媒体发布课堂作业并点评。

  回答学生提出关于解题的中问题学生根据自己的解题思路与老师教给的解题步骤进行对比,找出适合自己的方法

    学生会提出其他做题方法或是做题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发布课堂习题并点评设计意图:做题不在于多在于精,不提倡题海战术,要学会做题方法,真正体现“授人与鱼不如授人与渔”学于致用,用接近学生生活中例子运用牛顿定律,体现了该定律的实用性,体现了新课标的要求,事件5对本节内容进行总结,并布置课后作业帮学生梳理知识,巩固学生知识结构框架。

  牛顿第二定律教案设计范文三

  一、教材地位与作用:

  本节内容是在上节实验课程“探究加速度、质量与力的关系”的基础上进行知识的探究和总结,在知识上要求知道决定加速度的因素、理解加速度、质量、力三者关系;在技能上要求能设计和操作实验,会测定相关物理量;体验性上要求经历探究活动、尝试解决问题方法、体验发现规律过程,体会科学研究方法──控制变量法、图象法的应用牛顿第二定律将力学和运动学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具体的、定量的回答了加速度和力、质量的关系,是动力学中的核心内容,是本章的重点内容

  学生学情分析:

  学生学习了第二节实验课: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对amF三者关系都有了初步了解,并且总结出了相关规律,所以对本节理论课内容做好了铺垫,对掌握本节内容具有重要作用,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理解加速度和力的关系以及加速度和质量的关系;

  ②理解牛顿第二定律的内涵和外延;

  ③在学生实验的基础上得出牛顿第二定律F=kma,使学生对

  牛顿第二定律有初步的理解并且能准确表述牛顿第二定律;

    ④能应用牛顿第二定律解决简单问题。

  过程与方法:

  ①引导学生学会应用控制变量法,探究牛顿第二定律各变量间的关系

  ②通过对牛顿第二定律表达式的推导,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和分析推理能力

    ③通过对多媒体演示实验现象,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思维走向,通过实验现象看本质,体验实验的乐趣,总结并得出相关规律,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

  四、教学内容的重难点:

    ①重点是把握牛顿第二定律a、m、F三者关系,要求实验数据较为精确,得出关系F=kma才具有说服力。

    ②难点是对F=kma中系数k=1理解和深入理解该定律中各物理量的意义和相互关联,牢固掌握定律的物理意义等。

    五、教法和策略:归纳探究法、讲解法和实验法等。具体步骤是:创设物理情景→回顾与思考→分组讨论→多媒体演示实验→总结规律。

  六、教学过程:

  教学事件顺序教学任务及实现途径教师活动预测学生活动事件1复习上节内容的基础上,建立本节内容相关的知识结构体系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向学生提问:回忆上节实验探究课内容,我们研究了哪几个物理量?

  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

  能用公式反应他们之间的关系吗?

  回忆、同学间展开讨论、最后举手踊跃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

  通过学生的回答,积极引导学生的思维方向,使进入本节有关的内容边回忆边总结上节课所学的内容,再次向学生展示多媒体演示实验,加深对实验的过程以及结果的理解

  回答学生提出相关的疑问认真听讲并且在此过程中提出相关疑问

    在教师的引导下,初步讨论其规律设计意图:通过播放多媒体演示实验,根据图像关系,引导学生再次总结a.m与F的可能存在的关系,引导学生得出a∝F/m的结论,通过正比例关系式y=kx,则可得出F=kma的关系。

    回忆旧知识,运用实验数据总结规律,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尊重物理事实的精神,事件2通过上面的总结归纳,已经得出了牛顿第二定律F=kma的关系,对系数K进行讲解对牛顿丁二定律F=kma进行讲解(强调F为物体所受的合外力、a为研究对象因F作用产生的加速度,m为研究系统的总质量)通过谈论对比可以知道,k是一个比例系数,国际上k=1,那么为什么呢?接下来向学生讲解k=1的原因。

  对于k=1,学生存在很大的疑惑,有人会提出问题,在讲解完k=1后,学生仍然对国际规定系数存在疑问

牛顿第二定律教案设计范文相关文章:

1.教学经验总结格式

2.高中教育叙事范文

3.教学经验总结材料

4.《万有引力定律在天文学上的应用》教案与高中学习方法

5.高中物理教师教学工作总结优秀范文

6.物理教师个人年终工作总结范文2020

7.高二物理教学工作心得总结优秀范文

8.高中物理教学反思范文

9.高中物理教师个人教育工作总结范文

10.高考物理教师工作总结范文5篇

高中物理牛顿第二定律教案大全

    该定律是由艾萨克·牛顿在1687年于《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一书中提出的。

  牛顿第二运动定律和第一、第三定律共同组成了牛顿运动定律,阐述了经典力学举信中基本的运动规律。

  接下来是我为大家整理的高中物理牛顿第二定律教案大全,希望大家喜欢!。

  高中物理牛顿第二定律教案大全一

  【教材分析】

    本章教科书将牛顿第二定律的探究实验和公式表达式分成两节内容,目的在于加强实验探究和突出牛顿第二定律在力学中的重要地位。

  牛顿第二定律的首要价值应该是确立了力与运动之间的直接关系,即因果关系。

  如知道了物体的受力情况,物体的运动状态及其变化就完全确定了。

  这应该是人类在认识自然过程中取得的重要思想成就。

    本节内容首先在上节课实验的基础上,通过分析说明,提出了牛顿第二定律的具体内容表述,得出牛顿第二定律的数学表达式。

  从SHAPEMERGEFORMAT到SHAPEMERGEFORMAT,到F=kma,再到最后得出F=ma,其中蕴含有丰富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性目标。

  因此,更要注重对学生思想观念和心理的影响,即让学生感受到物理学在认识自然上的本质性、深刻性、有效性。

  教科书突出了力的单位1N的物理意义,它是为后面学习单位制的内容准备的。

  引导学生进行必要的讨论。

  本节最后通过两个例题介绍牛顿第二定律应用的基本思路,它们也是学习、理解牛顿第二定律的基本组成部分。

  【学情分析】

    在学习这一内容之前,学生已经掌握了力、质量、加速度、惯性等概念;知道质量是惯性的量度、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会分析物体的受力。已具备一定的实验操作技能,学生对物理学的研究方法已有一定的了解,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等方面的能力有了一定提高。

    在非智力因素方面,学生学习积极主动,对学习物理有较浓厚兴趣;有较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乐于探究自然界的奥秘;敢于坚持正确观点,勇于修正错误;喜欢和同龄人一起学习,有将自己的见解与他人交流的愿望。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掌握牛顿第二定律的文字内容和数学公式。

    2.理解公式中各物理量的意义和相互关系。

    3.知道在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牛顿”是怎样定义的。

    4.会用牛顿第二定律的公式进行有关的计算。

  二、过程与方法

    1.以实验为基础,归纳得到物体的加速度跟它的质量及所受外力的关系,进而总结出牛顿第二定律。

    2.认识由实验归纳总结物理规律是物理学研究的重要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实验探究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创新精神。

    卖答让2.渗透物理学研究方法的教育,体验物理方法的魅力。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引导学生探究加速度和力、质量间的关系的过程并总结牛顿第二定律。

    2.牛顿第二定律的应用。

  教学难点:

    1.牛顿第二定律的意义。

    2.理解k=1时,F=ma。

  【教学方法】

    1.启发引导、实验探究、合作交流。

    2.通过实例的分析、强化训练,使学生理解牛顿第二定律的意义。

  【教学用具】

  牛顿第二定律演示器、小车(两个)、钩码(50g若干)、细线若干、三角板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环节教学内容学生活动

    导入新课同学们上节课在实验室做了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的实验,同学们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了吗?有没有得出什么结论?下面先请同学们在黑板上画出a-F和EMBEDEquation.DSMT4图象。

    教师同时用牛顿第二定律演示器演示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

  实验结论:加速度与力成正比、与质量成反比

  新课教学

  新课教学

  一、牛顿第二定律

  通过对同学们上节课实验结论的分析总结,同学们能不能简单的概括一下牛顿第二定律的内容?

  那我们都学习过,加速度是矢量,那么在牛顿第二定律里加速度方向如何?

  那么我们完整的牛顿第二定律定义:

    物体的加速度大大小跟它受到的作用力成正比,跟它的质量成反比,中局加速度的方向跟作用力的方向相同。

  牛顿第二定律可以用比例式来表示

  EMBEDEquation.DSMT4

  则

  或者

  上式是一条比例式,如果写成等式又如何表达?

  表达式:F=kma

    式中K是比例系数,F指的是物体所受的合力。

  二、力的单位

  同学们在初中已知道力的单位是牛顿,但同学们知道一牛顿的力有多大吗?

  由F=kma

  当k=1时,F=ma

  取m=1kga=1m/s2

  则:F=ma=1kg×1m/s2=1kg·m/s2

    kg·m/s2就是力的单位。我们规定1kg·m/s2为一个单位的力,为了纪念牛顿,我们就把一个单位力的称为1牛顿,所以1N=1kg·m/s2,意思就是一牛顿的力相当于把质量为1kg的物体产生1m/s2的加速度所需的力。

  所以当m,a取国际单位时,K=1,牛顿第二定律就表述为:F=ma

    定义:物体加速度的大小跟它受到的作用力成正比,跟它的质量成反比。

    加速度方向与物体所受作用力方向相同。

  因为在这三个因素中,质量是标量,力和加速度是矢量

  同学起来回答:

  F=kma

  高中物理牛顿第二定律教案大全二

  一、教学目标

  1、掌握牛顿第二定律的文字内容和数学公式;

  2、理解公式中各物理量的意义及相互关系

    3、知道在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牛顿“是怎样定义的。

  二、教学重点

  1、知道决定物体加速度的因素、

  2、加速度与力和质量的关系的探究过程

  三、教学难点

  1、理解牛顿第二定律各个物理量的意义和联系

  2、牛顿第二定律的应用

  四、教学方法

  在探究过程中,渗透科学研究方法如:控制变量法、实验归纳法、图象法等

  五、教学过程

  1、知识回顾

    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变化,即产生加速度。

  问学生:加速度的大小与那些因素有关呢?

  学生回答:力还有物体质量

    思考:力是促使物体运动状态改变的原因,力似乎“促使”加速度的产生。质量是物体惯性的量度,而惯性是保持物体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所以质量似乎是阻碍“加速度”的产生。

    猜想:加速度可能与力、质量有关系。

  结合实际:

    小汽车:质量小,惯性小,启动时运动状态相对容易改变。

    火车:质量大,惯性大,动力大,启动时运动状态相对难改变。

  2、回忆课本所研究的内容

    (1)、质量m一定,加速度a和力F的关系。

  处理数据:得出结论:当m一定时,a和F成正比,

  即:aF

  SHAPEMERGEFORMAT

  (2)、力F一定时,加速度a和质量m的关系

  SHAPEMERGEFORMAT

    得出结论:当力F一定,加速度a和质量m成反比,即:a。

  3、引出牛顿第二定律

    通过大量实验和观察到的事实都能得出同样的结论,由此可以得出一般性的规律:物体加速度的大小跟它所受到的作用力成正比、跟它的质量成反比,加速度的方向跟作用力的方向相同,这就是牛顿第二定律。

  高中物理牛顿第二定律教案大全三

  【教材地位与作用】

    本节内容是在上节实验课程“探究加速度、质量与力的关系”的基础上进行知识的探究和总结,在知识上要求知道决定加速度的因素、理解加速度、质量、力三者关系;要求经历探究活动、尝试解决问题方法、体验发现规律过程。牛顿第二定律将力学和运动学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具体的、定量的回答了加速度和力、质量的关系,是动力学中的核心内容,是本章的重点内容。

  【学情分析】

    在学习这一节内容之前,学生已经掌握了力、质量、加速度、惯性等概念;知道质量是惯性的量度、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会分析物体的受力;通过上一节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知道了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这些都为本节学习准备了知识基础,牛顿第二定律通过加速度把物体的运动和受力紧密的联系在一起,使前三章构成一个整体,是解决力学问题的重要工具,应使学生明确对于牛顿第二定律应深入理解,全面掌握。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理解加速度与力和质量间的关系。

    (2)理解牛顿第二定律的内容,知道定律的确切含义。

    (3)能运用牛顿第二定律解答有关问题。

  2、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归纳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

  3、德育目标

    (1)渗透物理学研究方法的教育。

    (2)认识到由实验归纳总结物理规律是物理学研究的重要方法。

    (3)培养学生严谨思考的能力,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教学重点】

  理解牛顿第二定律

  【教学难点】

  牛顿第二定律的应用

  【教学策略】

    回顾与思考→创设物理情景→分组讨论→老师讲解→总结规律。

  【教学流程图】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环节和

  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知识回顾】

    回忆上节课探究的a与F、m关系。

  向学生提问:回忆上节实验探究课内容,控制变量法的应用?我们研究了哪几个物理量?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能用公式反应他们之间的关系吗?回忆上节课知识,集体回答。

  回忆上节课探究的a与F、m关系。

  【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问题1、神舟六号飞船返回舱返回时为何要打开降落伞?

    问题2、赛车在开出起跑线的瞬间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引导学生思考2个问题。

    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赛车比起一般的家用汽车质量上有什么不一样?这一设计是为什么?同学间分组讨论、各小组派代表回答问题。

  通过这个问题,学生容易联想到质量越小,运动状态越容易改变,所以加速度和物体质量、合外力有关。

  【新课过程】。

  牛顿第二定律:

    1、内容:物体的加速度跟所受的合外力成正比,跟物体的质量成反比,加速度的方向跟合外力的方向相同。

  2、公式:F=ma?

    设问:力的国际单位是什么?它是如何规定的呢?构建物理模型,提出关注的细节。

  讲解:K是比例常数,那k应该是多少呢?

    教师总结:力是使物体产生加速度的原因,力的国际单位是1N=1kg.m/s2。学生分组讨论分析。

    学生自己总结后作答,不完整的地方由其他同学补充。通过上节探究的a与F、m关系,运用实验数据总结规律,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尊重物理事实的精神3、对该定律的特性进行说明,这样学生对牛顿第二定律才会有进一步认识。

    六大特性①因果性(力是产生加速度的原因),=2GB3②矢量性(a、F都是矢量,a的方向由F决定,力的分解和合成遵循平行四边形法则),=3GB3③瞬时性(合外力消失,即a消失),=4GB3④相对性(牛顿第二定律只适用于惯性系),=5GB3⑤独立性(物体的各个力都能产生独立的,=6GB3⑥同一性(a与F与同一物体某一状态相对立)。提问:牛顿第二定律有哪些特性?

    在相对理解牛顿第二定律的基础上,对表达式F=ma的六大性质结合形象例子进行探讨。

    根据学生的提出的相关特性的疑问举例说明。学生讨论,尝试并且回答老师提出的特性。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提出相关特性的疑问。

  对牛顿第二定律的特性进行探究,能够加深学生对牛顿第二定律本质上的理解,使前面所学知识连贯起来,这对牛顿定律的解题或是实际运用过程中有很大的帮助。

  4、做题需要方法,按照一般的做题思路,授予学生解题步骤。

  ①确定研究对象;②对研究对象进行正确的受力分析或是运动情况进行分析;③根据公式并结合题给条件(注意发现挖掘隐含条件)解出所求的物理量。

    例题:一个物体,质量是2kg,受到互成120°角的两个力F1和F2的作用。这两个力的大小都是10N,这两个力产生的加速度是多大?

    课堂训练P104习题1、2、3老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得出解题步骤,并做适当的补充说明。

高中物理牛顿第二定律教案大全相关文章:

1.高一物理《向心力向心加速度》教案与学好高中物理的方法

2.《万有引力定律在天文学上的应用》教案与高中学习方法

3.高中物理年终教学工作总结5篇精选

4.高中物理教师教学工作总结优秀范文

5.高中物理教学反思优秀

6.高中物理教学工作总结范文

7.高中物理老师教学工作述职总结最新范文

8.高中物理教师工作述职总结优秀范文

9.高一老师个人年度工作总结优秀范文大全

2020高中物理牛顿第二定律教案

    牛顿第二运动定律实验是物理中的一个很基础、必要的验证性实验,涉及到检验一个物理定律或规律的基本途径和方法,因此对于其实验精度往往有特殊的要求。接下来是我为大家整理的2020高中物理牛顿第二定律教案,希望大家喜欢!

  2020高中物理牛顿第二定律教案一

  一、?新课标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牛顿第二定律是在实验基础上亏州建立起来的重要规律,它是动力学的核心规律,也是学习其它动力学规律的基础。

  在《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共同必修模块“物理1”中涉及本节的内容有:“通过实验,探究加速度与物体质量、物体受力的关系,理解牛顿第二定律。

  ”本条目要求学生通过实验,探究加速度、质量、力三者的关系,强调让学生经历实验探究过程。

  2.学习的主要任务

    在知识上要求知道决定加速度的因素、理解加速度、质量、力三者关系;在技能上要求能设计和操作实验,会测定相关物理量;体验性上要求经历探究活动、尝试解决问题方法、体验发现规律过程,体会科学研究方法──控制变量法、图象法的应用。

  3.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①知道决定物体加速度的因素。

    ②加速度与力和质量的关系的探究过程。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在猜想的基础上进行实验设计,提出可行的实验方案、完成实验并得出实验结果。

  二、学生学习情况分析

    在学习这一节内容之前,所教的学生已经掌握了力、质量、加速度、惯性等概念;知道质量是惯性的量度、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会分析物体的受力。

  已具备一定的实验操作技能,会用气垫导轨与光电测时系统或打点计时器研究匀变速直线运动;具备一定的计算机操作能力。

  学生对物理学的研究方法已有一定的了解,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等方面的能力有了一定提高。

  三、教学目标分析

  1.知识与技能目标

  ①让学生明确物体的加速度只与力与和质量有关,并通过实验探究它们之间的定量关系;

    ②培养学生获取知识和设计实验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

  在探究过程中,渗透科学研究方法(控制变量法、实验归纳法、图象法等);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①通过学生之间的讨论、交流与协作探究,培养团队合作精神;

    ②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体验解决问题的成功喜悦,增进学习物理的情感。

  四、教材处理与教学策略

    在教材处理上把牛顿第二定律分为两个学时。

  第一学时主要的任务是: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第二学时主要的任务是:建立牛顿第二定律并进行初步的应用。

  在课堂中采用多媒体课件作为辅助手段,创设物理情景,启发引导学生,帮助学生建立形象直观的认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五、教学器材

    教学设备:多媒体教室、课件。

    实验器材:细线、砝码、小车、钩码、一端带有滑轮的长木板、打点器、纸带、毫米刻度尺、垫木、等。

  六、教学过程设计

  1.实验设计

    (1)启发学生销羡蔽按如下思路得出实验方法:对于一个物体(使m不变),不受力时加速度为零→受力后加速度不为零→受力越大则加速度越大。

  2020高中物理牛顿第二定律教案二

  一、设计思想

  1、引入新的教学理念

    新的教学理念明确指出了三个维度的教学目标: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因此,在教学设计时,不能只考虑知识目标,还应兼顾另外两个方面的目标。

  2、派尺重视实验在物理概念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物理知识来源于实践,特别来源于观察和实验。

  观察现象,进行演示和学生实验,能够使学生对物理事实获得具体明确的认识,这是理解概念和规律的必要基础。

  对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实验技能,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及引起学生学习兴趣,具有不可代替的作用。

  二、教学分析

  教材分析

    地位与作用牛顿第二律是本章的重点内容之一,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是高中物理的核心内容之一。

  教材内容特点1、更深入的定量研究力和运动的关系问题。

  2、使用定性的语言文字叙述和定性、定量的实验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分析讨论比较复杂的物理现象。

  学情分析知识基础高一学生通过物理知识的学习,对物体的受力分析并不陌生,但对用控制变量法研究物理量间的关系问题还较陌生,学习起来有一定难度。

  学习能力1、学生的分析、推理、抽象思维能力及实验设计操作能力不强;2、学生在学习方法、学习习惯、认识水平方面欠缺。

    3、学习潜能大。学习动力学生对本节知识具有新鲜感,有亲身感受,求知欲强,好奇心大,积极性高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1、通过探究实验,让学生探究出加速度与力及质量的关系,更好的体会牛顿第二定律

    2、培养学生设计实验、实验操作、分析问题的综合能力。

  教学难点理解物体的加速度和作用力及质量间的关系。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通过演示实验认识加速度与质量及力的定量关系;。

  2、会用准确的文字叙述牛顿第二定律并掌握其数学表达式;

    3、通过加速度与质量及力的定量关系,深刻理解力是产生加速度的原因这一规律过程与方法通过本节教学逐步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操作及分析能力、推理能力、归纳总结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人类认识自然规律的方法和过程。

    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勇于探索的精神,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教学设想教学方法鉴于高一学生思维的单一性和直观性。

  兴趣正在从直观—因果—概括认识转化,本节课采用定性的感受实验和定量的探究实验相结合的教法及诱思探究教学摸式。

  教学手段实验探究为主要手段。

  学法指导

    方法指导指导学生认设计实验,动手操作及分析归纳的方法能力培养通过探究实验及数据处理,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归纳总结的能力;通过实际问题的处理,培养良好的书面表达能力。

  ??

  三、教学流程

  教学流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

    设计意图新课导入1、给学生提供3个实验。2、问题:观察到了什么现象?通过实验现象对a、F、M的关系有什么想法实验1、轻、重物体在真空管中的下落;

  实验2、轻、重物体在空气中的下落,实验3、用磁铁吸质量较大的物体和质量较小的物体

    ?通过实验活动,创设学习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形成良好的探究动机。为控制变量的提出创设条件?探究活动?

  实验设计

  及讨论

  ?例举生活中质量相同作用力不同加速度好像不同的例子

  2020高中物理牛顿第二定律教案三

  一、教学内容分析

  1.内容与地位

  在共同必修模块物理1的内容标准中涉及本节的内容有:“通过实验,探究加速度与物体质量、物体受力的关系.理解牛顿运动定律”.本条目要求学生通过实验,探究加速度、质量、力三者的关系,强调让学生经历实验探究过程.

  牛顿第二定律是动力学的核心规律,是学习其他动力学规律的基础,是本章的重点内容,它阐明了物体的加速度跟力和质量间的定量关系,是在实验基础上建立起来的重要规律,在理论与实际问题中都有广泛的运用.在教学过程中要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经历探究加速度、质量、力三者关系的过程,可以通过实验测量加速度、力、质量,分别作出表示加速度与力、加速度与质量的关系的图像,根据图像导出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式.学习过程中引导体会科学的研究方法——控制变量法、图像法的应用,培养观察能力、质疑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交流合作能力.在知识的形成中真正理解牛顿第二定律,同时体验到探究的乐趣.

  2.教学目标

  (1)经历探究加速度与力和质量的关系的过程.

  (2)感悟控制变量法、图像法等科学研究方法的应用.

  (3)体验探究物理规律的乐趣.

  (4)培养观察能力、质疑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交流合作能力.

  3.教学重点、难点

  引导学生探究加速度与力和质量的关系的过程是本节课教学的重点,通过实验数据画出图像,根据图像导出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式是本节的难点.

  二、案例设计

  (一)复习导入

  教师:什么是物体运动状态的改变?物体运动状态发生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学生:物体运动状态的改变就是指物体速度发生了改变,力是使物体运动状态发生变化的原因.

  教师:物体运动状态的改变,也就是指物体产生了加速度.加速度大,物体运动状态变化快;加速度小,物体运动状态变化慢.弄清物体的加速度是由哪些因素决定的,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那么物体的加速度大小是由哪些因素决定的呢?请同学们先根据自己的经验对这个问题展开讨论,让学生尝试从身边实例中提出自己的观点.讨论中体会到a跟力F、物体质量m有关.

  (二)探究加速度a跟力F、物体质量m的关系

  1.定性讨论a、F、m的关系

  学生:分小组讨论.

  教师:在学生分组讨论的基础上,请各组派代表汇报讨论结果.

  引导学生总结出定性的结论:a与F、m有关系,当m一定时F越大,a就越大;当F一定时,m越大,a就越小.

  请思考:

  在这里为什么要组织学生开展这样的讨论?2.定量研究a、F、m的关系

  (1)设计实验方案

  教师在肯定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提问:如何定量地研究a与F、m的关系呢?指出刚才大家在定性讨论a、F、m三者关系时,就已经采用了在研究a与F关系时保持m一定,在研究a与m的关系时保持F一定的方法,这种方法叫做控制变量法,它是研究多变量问题的一种重要方法.下面我们可应用这种方法,通过实验对a、F、m的关系进行定量研究.

  教师进一步引导,使学生明确要在实验中研究a、F、m的关系必须有办法测出a、F、m.

  教师在指出讲台上放有气垫导轨、气源、两个光电开关和与之配套的数字计时器、滑块、细线、砝码、小桶、弹簧秤、托盘天平、一端带有滑轮的长木板、小车、钩码、打点计时器、纸带、刻度尺,并说明每个光电开关与数字计时器一起能测出一定宽度的遮光板通过它的时间进而测出物体的瞬时速度后,让学生根据给定的器材设计实验方案,并在小组讨论基础上,全班交流.在大家互相启发、补充的过程中形成较为完善的方案.

  学生:设计出如下实验方案.

  方案一以小车、打点计时器、纸带、长木板、细线、小桶、钩码、砝码、刻度尺、天平为器材,研究小车的运动.用天平测出小车的质量m1,测出小桶的质量m2,把小桶与小桶中砝码的总重力m′g当作小车受到的拉力F,从打点计时器打出的纸带上测出△s,由△s=at2计算出小车的加速度a.

  方案二以气垫导轨、气源、两个光电开关、数字计时器、滑块、刻度尺、细线、小桶、砝码、钩码、天平为器材研究滑块的运动.用天平测出滑块的质量m1,测出小桶的质量m2,把小桶与小桶中砝码的总重力m′g当作滑块受到的拉力F,用导轨旁边的刻度尺测出两光电开关的距离s0,用刻度尺测出固定在滑块上的遮光片的宽度△s,根据数字计时器给出的遮光片分别通过前后两个光电开关所经历的时间△t1、△t2,由于△s?s0,因此可以根据v1=△s/△t1和v2=△s/△t2计算出滑块在两光电开关间运动时的初、末速度,再由计算出滑块的加速度a.

  教师引导学生讨论两种方案的可行性,让学生踊跃发表自己见解.

  教师:上述两种方案都是可行的.但前一种方案中小车受到的摩擦力较大,实验误差较大,因此就得想办法消除摩擦力的影响,那么如何消除摩擦力呢?建议有兴趣的同学自己利用课余的时间去实验室用前一种方案或其他方案进行实验探索.本节课我们采用上述后一种方案进行实验探究.

  教师:不论采用上述哪种方案,我们把小桶与小桶中砝码的总重力mg当作小车(包括上面的钩码)或滑块(包括上面的钩码)受到的拉力,这是有条件的,这条件就是m?m′(m为小车与钩码或滑块与钩码的总质量).

  (2)进行实验探究

  教师:引导学生在气垫导轨上研究a、F、m三者关系,为了让学生能有条不紊地进行实验,用电子幻灯片打出研究内容、实验步骤和数据记录表格如下:

  【研究内容】研究m一定时,a与F的关系

  【研究步骤】①用天平分别测出单个滑块的质量m1=__________g,小桶质量m2=__________g,则滑块总质量m等于m1加上放在它上面的钩码的质量△m1.

  ②在桶中放置质量为△m2的砝码,则m′=m2 △m2,当m?m′时,认为F=m′g(g取9.8m/s2).

  ③用刻度尺测出遮光片的宽度△s=__________m,用轨道边上的标尺测出两光电开关之间的距离s0=__________m.

  ④实验时,保持s0不变,把各次滑块运动中遮光片经过前后光电开关的时间△t1、△t3代入公式计算出各次滑块运动的加速度,

  并把实验数据填入表5-1.

  表5-1研究m一定时,滑块加速度a与其受力F的关系

  单个滑块质量

  m1=_____g[

  滑块总质量

  m=_____g

  小桶质量[]

  m2=_____g

  遮光片宽度

  △s=_____m

  两光电开关间距

  s0=_____m实验次数小桶上的砝码质量△m2/g小桶与坛码总质量m′/g△t1/s△t2/s滑块加速度a/(m﹒s-2)滑块受的拉力F/N1??????2??????3??????4??????【实验的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研究内容二】研究a与m的关系(F一定)

  【研究步骤】①用天平分别测出单个滑块的质量m1=__________g,小桶质量m2=__________g,则各次实验中滑块总质量m等于m1加上放在它上面的钩码的质量△m1.

  ②在小桶中放置质量为△m2的砝码,则m′=m2 △m2,当m?m′时,认为F=m′g(g取9.8m/s2),并保持m不变.

  ③用刻度尺测出遮光片的宽度△s=__________m,用轨道边上的标尺测出两光电开关之间的距离s0=__________m.

  ④实验时,保持s0不变,把各次滑块运动中遮光片经过光电开关的时间△t1、

  △t2代入公式,计算出各次滑块运动的加速度,

  把实验数据填入表5-2.

  表5-2研究滑块加速度a与滑块总质量m的关系(拉力F一定)

  单个滑块质量

  m2=_____g

  小桶质量

  m2=_____g

  小桶与砝码的总质量

  m′=_____g

  遮光片宽度

  △s=_____m

  两光电开关间距

  s0=_____m实验次数滑块砝码质量△m1/g△t1/s△t2/s滑块加速度a/(m﹒s-2)滑块与砝码总质量m/g1?????2?????3?????4?????【实验的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说明在简要说明数字计时器的使用方法,强调实验过程应使气垫导轨保持水平,两光电开关间距要尽可能大些,尽可能使m′远大于m(如果m′≥20m,则可认为m′?m)等注意事项后,请两位学生上台操作并报告测量数据,其他学生边观察边在课前印发的实验数据记录表(表5-1、表5-2)上填上实验测量数据.

  教师:把全班学生分成8个小组,第1组~第4组学生分别完成(表5-1)中从实验次数1~4各项目的计算与填写,第5组~第8组学生分别完成(表5-2)中从实验次数1~4各项目的计算与填写.

  教师:让学生反馈计算结果,并填入电子幻灯片(表5-1)、(表5-2)的对应栏目中.

  教师:引导学生对表5-1的数据①通过直接观察;②通过在坐标纸上画出a-F图像进行分析,得出a∝F(m一定时)的结论.

  在描点画图时,让学生体会为什么要让描出的点尽可能多地分布在某一直线的两侧,尝试说出实验误差的原因.

  教师:引导学生对表11-2的数据①通过直接观察②通过在坐标纸上画出a-m图像进行分析,只能得出当F一定时,m越大a就越小的结论.

  教师:能不能就此马上断言a与m成反比?让学生展开讨论.

  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全班交流的基础上,问学生能不能猜想a与m成反比?

  如何证明这种猜想是否正确?请思考讨论.

  学生:可以画出a与图像,看它是否为过原点的直线.

  学生:还可以通过计算a与m的比值来判断.

  教师:让学生分组计算出对应各次实验的,并在全班反馈填人表11-2后,在坐标纸上作出a-图像.

  学生:确实实验得到的直线是接近过原点的,实验误差允许范围内a与m是成反比(F一定时)的.

  说明这里开展一系列讨论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体会从a-m图像转化到a-图像的意义,认识图像法描述物理规律的作用.

  教师:本实验只是让我们对于自然规律的探究有所体验,实际上一个规律的发现不可能是几次简单的测量实验就能得出,还需要通过大量的实验事实来论证.

2020高中物理牛顿第二定律教案相关文章:

1.2020高三物理教学反思大全

2.2020高中物理易错点大汇总

3.2020高一物理教师的教学工作计划

4.高中物理必修1牛顿第二定律知识点

5.2020年高一第二学期物理教学的工作计划

6.2020高一物理老师的工作计划

7.2020高考物理知识点归纳

8.2020高考物理知识点

9.2020高考物理知识点总结

10.2020高中物理解题方法全攻略,高中物理快速提分秘籍

高一物理上册必修1《牛顿第二定律》教案

  高一物理上册必修1《牛顿第二定律》教案【一】

  教学准备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掌握牛顿第二定律的文字内容和数学公式.

  2.理解公式中各物理量的意义及相互关系.

  3.知道在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牛顿”是怎样定义的.

  4.会用牛顿第二定律的公式进行有关的计算.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上节课实验结论的总结,归纳得到物体的加速度跟它的质量及所受外力的关系,进而总结出牛顿第二定律,体会大师的做法与勇气.

  2.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和分析推理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渗透物理学研究如禅方法的教育.

  2.认识到由实验归纳总结物理规律是物理学研究的重要方法.

  3.通过牛顿第二定律的应用能深切感受到科学源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牛顿第二定律的特点.

  教学难点

  1.牛顿第二定律的理解.

  2.理解k=1时,F=ma.

  教学工具

  多媒体、板书

  教学过程

  一、牛顿第二定律

  1.基本知识

  (1)内容

  物体加速度的大小跟它渣姿尘受到的作用力成正比,跟它的质量成反比,加速度的方向跟作用力的方向相同.

  (2)表达式

  F=kma,F为物体所受的合外力,k是比例系数.

  2.思考判断

  (1)牛顿第一定律是牛顿第二定律在合外力为零时的特例.(×)

  (2)我们用较小的力推一个很重的箱子,箱子不动,可见牛顿第二定律不适用于较小的力.(×)

  (3)加速度的方向跟作用力的方向没必然联系.(×)

  探究交流

  如图所示的赛车,为什么它的质量比一般的小汽车质量小的多,而且还安装一个功率很大的发动册祥机?

  【提示】为了提高赛车的灵活性,由牛顿第二定律可知,要使物体有较大的加速度,需减小其质量或增大其所受到的作用力,赛车就是通过增加发动机动力,减小车身质量来增大启动、刹车时的加速度,从而提高赛车的机动灵活性的,这样有益于提高比赛成绩.

  二、力的单位

  1.基本知识

  (1)国际单位

  牛顿,简称牛,符号N.

  (2)1N的定义

  使质量为1kg的物体产生1_m/s2的加速度的力叫1N,即1N=1kg·m/s2.

  (3)比例系数的意义

  ①在F=kma中,k的选取有一定的任意性.

  ②在国际单位制中k=1,牛顿第二定律的表达式为F=ma,式中F、m、a的单位分别为牛顿、千克、米每二次方秒.

  2.思考判断

  关于牛顿第二定律表达式F=kma中的比例系数k

  (1)只要力F的单位取N就等于1.(×)

  (2)在国际单位制中才等于1.(√)

  (3)只要加速度单位用m/s2就等于1.(×)

  探究交流

  在一次讨论课上,甲说:“由a=Δt(Δv)可知物体的加速度a与Δv成正比,与Δt成反比”,乙说:“由a=m(F)知物体的加速度a与F成正比,与m成反比”.你认为哪一种说法是正确的?

  【提示】 乙的说法正确.物体的加速度的大小是由物体所受合力的大小和物体的质量共同决定的,与速度的变化量及所用时间无关.其中a=Δt(Δv)定义了加速度的大小为速度变化量与所用时间的比值,而a=m(F)则揭示了加速度取决于物体所受合力与物体的质量.

  三、牛顿第二定律的几个性质

  【问题导思】

  1.加速度的方向与合力的方向有什么关系?

  2.作用在物体上的力发生变化时,加速度是否变化?

  3.作用在物体上的各个分力也能产生加速度吗?

  牛顿第二定律揭示了加速度与力和质量的定量关系,指明了加速度大小和方向的决定因素,对牛顿第二定律,还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深刻理解.

  是加速度的定义式,它给出了测量物体的加速度的方法,这是物理上用比值定义物理量的方法.

  是加速度的决定式,它揭示了物体产生加速度的原因及影响物体加速度的因素.

  例:如图所示,一辆有动力驱动的小车上有一水平放置的弹簧,其左端固定在小车上,右端与一小球相连,设在某一段时间内小球与小车相对静止且弹簧处于压缩状态,若忽略小球与小车间的摩擦力,则在此段时间内小车可能是(  )

  A.向右做加速运动  B.向右做减速运动

  C.向左做加速运动D.向左做减速运动

  【审题指导】 解答该题注意应用以下程序

  力和运动关系的定性分析

  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先由受力情况分析加速度,再由加速度与速度的关系分析运动性质,即同向加速运动,反向减速运动.

  四、牛顿第二定律的简单应用

  【问题导思】

  1.如果物体受到力的作用,就一定有加速度吗?

  2.求物体的加速度的方法有哪些?

  3.应用牛顿第二定律解题的一般步骤是什么?

  应用牛顿第二定律解题的方法一般有两种:矢量合成法和正交分解法.

  1.矢量合成法:若物体只受两个力作用时,应用平行四边形定则求这两个力的合力,再由牛顿第二定律求出物体的加速度的大小及方向.加速度的方向就是物体所受合力的方向.反之,若知道加速度的方向也可应用平行四边形定则求物体所受的合力.

  2.正交分解法:当物体受多个力作用时,常用正交分解法求物体的合外力.应用牛顿第二定律求加速度,在实际应用中常将受力分解,且将加速度所在的方向选为x轴或y轴,有时也可

  例:质量为m的木块,以一定的初速度沿倾角为θ的斜面向上滑动,斜面静止不动,木块与斜面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如图所示.

  (1)求向上滑动时木块的加速度的大小和方向.

  (2)若此木块滑到最大高度后,能沿斜面下滑,求下滑时木块的加速度的大小和方向.

  【审题指导】 解答本题时可按以下思路进行分析:

  【解析】 (1)以木块为研究对象,因木块受到三个力的作用,故采用正交分解法求解,建立坐标系时,以加速度的方向为x轴的正方向.木块上滑时其受力分析如图甲所示,根据题意,加速度的方向沿斜面向下,将各个力沿斜面和垂直斜面方向正交分解.根据牛顿第二定律有

  mgsinθ f=ma,N-mgcosθ=0

  又f=μN,联立解得a=g(sinθ μcosθ),方向沿斜面向下.

  (2)木块下滑时其受力分析如图乙所示,由题意知,木块的加速度方向沿斜面向下.根据牛顿第二定律有

  mgsinθ-f′=ma′,N′-mgcosθ=0

  又f′=μN′,联立解得a′=g(sinθ-μcosθ),方向沿斜面向下.

  【答案】

  (1)g(sinθ μcosθ),方向沿斜面向下

  (2)g(sinθ-μcosθ),方向沿斜面向下

  应用牛顿第二定律解题的一般步骤:

  1.确定研究对象.

  2.进行受力分析和运动状态分析,画出受力分析图,明确运动性质和运动过程.

  3.求出合力或加速度.

  4.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列方程求解.

  五、常见力的突变

  例:如图所示,质量相等的三个物块A、B、C,A与天花板之间、B与C之间均用轻弹簧相连,A与B之间用细绳相连,当系统静止后,突然剪断A、B间的细绳,则此瞬间A、B、C的加速度分别为(取向下为正)(  )

  A.-g、2g、0  B.-2g、2g、0

  C.0、2g、0D.-2g、g、g

  【解析】剪断细绳前,对B、C整体进行受力分析,受到总重力和细绳的拉力而平衡,故FT=2mg;再对物块A受力分析,受到重力、细绳拉力和弹簧的拉力;剪断细绳后,重力和弹簧的弹力不变,细绳的拉力减为零,故物块B受到的合力等于2mg,向下,物块A受到的合力为2mg向上,物块C受到的力不变,合力为零,故物块B有向下的加速度,大小为2g,物块A具有向上的加速度,大小为2g,物块C的加速度为零,故选B.

  【答案】 B

  轻绳、轻杆、轻弹簧、橡皮条辨析

  1.它们的共同点是:质量忽略不计,都因发生弹性形变产生弹力,同时刻内部弹力处处相等且与运动状态无关.

  2.它们的不同点是:

  课后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

  1.牛顿第二定律:F=ma.

  2.牛顿第二定律具有同向性、瞬时性、同体性、独立性.

  3.牛顿第二定律解决问题的一般方法.

  板书

  4.3牛顿第二定律

  1.内容:物体的加速度跟所受的台力成正比,跟物体的质量成反比,加速度的方向跟合力的方向相同

  2.表达式F=ma

  3.理解

  (1)同向性:加速度的方向与力的方向始终一致

  (2)瞬时性;加速度与力是瞬间的对应量,即同时产生、同时变化、同时消失

  (3)同体性:加速度和合外力(还有质量)是同属一个物体的

    (4)独立性:当物体受到几个力的作用时,各力将独立地产生与其对应的加速度,而物体表现出来的实际加速度是物体所受各力产生加速度叠加的结果。

  高一物理上册必修1《牛顿第二定律》教案【二】

  教学准备

  教学目标

  1、掌握牛顿第二定律相关知识;

    2、了解控制变量法,培养学生动手实验能力和分析概括知识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牛顿第二定律的知识及其应用;难点:实验演示的操作。

  教学工具

  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我们讲了牛顿第一定律,它的内容是什么呢?

    一切物体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直到有外力迫使它改变这种状态为止。

  也就是说,没有外力作用时,物体保持原来的状态,静止的保持静止、运动的保持匀速运动。

  那如果有外力作用呢?。

    (引导回答)有外力作用----状态改变----速度改变----有加速度产生。

    在上节课中我们还讲了:质量是物体惯性大小的量度,质量越大的,状态越难改变。这就涉及到三个物理量:力、加速度和质量,三者之间到底有何关系呢?我们这节课就来研究它。

  二、进行新课

  1、实验介绍

    实验是我们掌握物理知识的一个重要途径,今天就利用实验来帮助我们解决这个问题。F、m、a三者都是变量,在研究此类问题时,我们先使其中一个量保持不变,来研究另外两个量的关系,这就是控制变量法。

  (1)原理:F可以用弹簧秤测量,m可以用天平测量,那加速度呢?

  a=(S2-S1)/T2

  测量加速度的方法:a=(Vt-V0)/t2

  S=V0t at2/2------------S=at2/2------------a=2S/t2

  (2)设计

    在光滑的导轨上放一量小车,一端系有细绳,绕过定滑轮后吊着砝码,砝码质量远小于小车质量。

    受到恒力作用的小车做匀速直线运动,有S=V0t at2/2----S=at2/2------a=2S/t2,为了便于比较,我们取两个小车做双轨实验。当时间t相同时,有a1/a2=S1/S2。

  (3)实验操作(1)

    平衡摩擦力;将两辆质量相同的小车放在导轨上;系上细绳,跨过定滑轮挂上质量不同的砝码;利用控制杆控制两辆小车同时运动;记录数据。

  (4)实验操作(2)

    将两辆质量不同的小车放在导轨上;系上细绳,跨过定滑轮挂上质量相同的砝码。

    利用控制杆控制两辆小车同时运动;记录数据。

  2、实验结论

    m一定时,F与a成正比;F一定时,m与a成反比。

  3、牛顿第二定律

    内容:物体的加速度与力成正比,与质量成反比。公式:F=Kma;注:取国际单位时,K等于1。

    平衡摩擦力分析(导出)牛顿第二定律更一般的表述:物体的加速度与合外力成正比,与质量成反比,加速度的方向与外力的方向相同。

  三、本节小结

  课后习题

    完成课后作业第1、2、3题。

  高一物理上册必修1《牛顿第二定律》教案【二】

  教学准备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掌握牛顿第二定律的文字内容和数学公式.

  2.理解公式中各物理量的意义及相互关系.

  3.知道在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牛顿”是怎样定义的.

  4.会用牛顿第二定律的公式进行有关的计算.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上节课实验结论的总结,归纳得到物体的加速度跟它的质量及所受外力的关系,进而总结出牛顿第二定律,体会大师的做法与勇气.

  2.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和分析推理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渗透物理学研究方法的教育.

  2.认识到由实验归纳总结物理规律是物理学研究的重要方法.

  3.通过牛顿第二定律的应用能深切感受到科学源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牛顿第二定律的特点.

  教学难点

  1.牛顿第二定律的理解.

  2.理解k=1时,F=ma.

  教学过程

  [复习巩固]见课件

  [新课导入]

  师:利用多媒体播放上节课做实验的过程,引起学生的回忆,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再一次体会成功的喜悦,迅速把课堂氛围变成研究讨论影响物体加速度原因这一课题中去.

  学生观看,讨论上节课的实验过程和实验结果.

  师:通过上一节课的实验,我们知道当物体所受的力不变时物体的加速度与其所受的作用力之间存在什么关系?

  生:当物体所受的力不变时物体运动的加速度与物体所受的作用力成正比,

  师:当物体所受力不变时物体的加速度与其质量之间存在什么关系?

  生:当物体所受的力不变时物体的加速度与物体的质量成反比.

  师:当物体所受的力和物体的质量都发生变化时,物体的加速度与其所受的作用力、质量之间存在怎样的关系呢?

  [新课教学]

  一、牛顿第二定律

  师:通过上一节课的实验,我们再一次证明了:物体的加速度与物体的合外力成正比,与物体的质量成反比.

  师:如何用数学式子把以上的结论表示出来?

  生:a∝F/m

  师:如何把以上式子写成等式?

  生:需要引入比例常数k

  a=kF/m

  师:我们可以把上式再变形为F=kma.

    选取合适的单位,上式可以,简化。前面已经学过,在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是牛顿.其实,国际上牛顿这个单位是这样定义的:质量为1kg的物体,获得1m/s2的加速度时,受到的合外力为1N,即1N=1kgom/s2.

  可见,如果各量都采用国际单位,则k=1,F=ma

  这就是牛顿第二定律的数学表达式.

  师:牛顿第二定律不仅描述了F、m、a的数量关系,还描述了它们的方向关系,结合上节课实验的探究,它们的方向关系如何?

  生:质量m是标量,没有方向.合力的方向与加速度方向相同.

  师:对,我们如何用语言把牛顿第二定律表达出来呢?

  生:物体的加速度跟所受的合力成正比,跟物体的质量成反比,加速度的方向跟合力的方向相同.

    师:加速度的方向与合外力的方向始终一致,我们说牛顿第二定律具有同向性。

  [讨论与交流]

  (多媒体演示课件)一个物体静止在光滑水平面上,从某一时刻开始受到一个方向向右、大小为5N的恒定外力作用,若物体质量为5kg,求物体的加速度.若2s后撤去外力,物体的加速度是多少?物体2s后的运动情况如何?

  学生进行分组讨论

  师:请同学们踊跃回答这个问题.

  生:根据牛顿第二定律F=ma,可得a=F/m,代入数据可得a=lm/s2,2s后撤去外力,物体所受的力为零,所以加速度为零.由于物体此时已经有了一个速度,所以2s以后物体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师:刚才这位同学说2s后物体不再受力,那么他说的对不对呢?

  生:不对.因为此时物体仍然受到重力和水平地面对它的支持力.

  师:那么在这种情况下的加速度又是多少呢?

  生:仍然是零,因为重力和支持力的合力为零,牛顿第二定律中物体所受的力是物体所受的合力,而不是某一个力.

  师:非常好.以后我们在利用牛顿第二定律解题时一定要注意这个问题,即用物体所受的合力来进行处理.

  [课堂训练]

  讨论a和F合的关系,并判断下面哪些说法不对,为什么.

  A.只有物体受到力的作用,物体才具有加速度

  B.力恒定不变,加速度也恒定不变

  C.力随着时间改变,加速度也随着时间改变

  D.力停止作用,加速度也随即消失

  答案:ABCD

  教师点评:牛顿第二定律是表示力的瞬时作用规律,描述的是力的瞬时作用效果是产生加速度.物体在某一时刻加速度的大小和方向,是由该物体在这一时刻所受到的合外力的大小和方向来决定的.当物体所受到的合外力发生变化时,它的加速度随即也要发生变化,F=ma对运动过程的每一瞬间成立,加速度与力是同一时刻的对应量,即同时产生、同时变化、同时消失.这就是牛顿第二定律的瞬时性.

  师: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即使再小的力也可以产生加速度,那么我们用一个较小的力来水平推桌子,为什么没有推动呢?这和牛顿第二定律是不是矛盾?

  生:不矛盾,因为牛顿第二定律中的力是合力.

  师:如果物体受几个力共同作用,应该怎样求物体的加速度呢?

  生:先求物体几个力的合力,再求合力产生的加速度.

  师:好,我们看下面一个例题.

  多媒体展示例题

  (例1)一物体在几个力的共同作用下处于静止状态.现使其中向东的一个力F的值逐渐减小到零,又逐渐使其恢复到原值(方向不变),则…………………()

  A.物体始终向西运动B.物体先向西运动后向东运动

  C.物体的加速度先增大后减小D.物体的速度先增大后减小

  生l:物体向东的力逐渐减小,由于原来合力为零,当向东的力逐渐减小时,合力应该向西逐渐增大,物体的加速度增大,方向向西.当物体向东的力恢复到原值时,物体的合力再次为零,加速度减小.所以加速度的变化情况应该先增大后减小.

  生2:物体的加速度先增大后减小,所以速度也应该先增大后减小.

  生3:这种说法不对,虽然加速度是有一个减小的过程,但在整个过程中加速度的方向始终和速度的方向一致,所以速度应该一直增大,直到加速度为零为止.

  师:对.一定要注意速度的变化和加速度的变化并没有直接的关系,只要加速度的方向和速度的方向一致,速度就一直增大.

  多媒体展示例题

  (例2)某质量为1000kg的汽车在平直路面上试车,当达到72km/h的速度时关闭发动机,经过20s停下来,汽车受到的阻力是多大?重新起步加速时牵引力为2000N,产生的加速度应为多大?(假定试车过程中汽车受到的阻力不变)

  生:物体在减速过程的初速度为72km/h=20m/s,末速度为零,根据a=(v-vo)/t得物体的加速度为a=一1m/s2,方向向后.物体受到的阻力f=ma=一l000N.当物体重新启动时牵引力为2000N,所以此时的加速度为a2=(F f)/m=1m/s2,方向向车运动的方向.

  师:根据以上的学习,同学们讨论总结一下牛顿第二定律应用时的一般步骤.

  1.确定研究对象.

  2.分析物体的受力情况和运动情况,画出研究对象的受力分析图.

  3.求出合力.注意用国际单位制统一各个物理量的单位.

  4.根据牛顿运动定律和运动学规律建立方程并求解.

  师:牛顿第二定律在高中物理的学习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希望同学们能够理解牛顿第二定律并且能够熟练地应用它解决问题.

  [课堂训练]

  如图4—3—1所示,一物体以一定的初速度沿斜面向上滑动,滑到顶点后又返回斜面底端.试分析在物体运动的过程中加速度的变化情况.

  解析:在物体向上滑动的过程中,物体运动受到重力和斜面的摩擦力作用,其沿斜面的合力平行于斜面向下,所以物体运动的加速度方向是平行斜面向下的,与物体运动的速度方向相反,物体做减速运动,直至速度减为零.在物体向下滑动的过程中,物体运动也是受到重力和斜面的摩擦力作用,但摩擦力的方向平行斜面向上,其沿斜面的合力仍然是平行于斜面向下,但合力的大小比上滑时小,所以物体将平行斜面向下做加速运动,加速度的大小要比上滑时小.由此可以看出,物体运动的加速度是由物体受到的外力决定的,而物体的运动速度不仅与受到的外力有关,而且还与物体开始运动时所处的状态有关.

  课后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

  1.牛顿第二定律:F=ma.

  2.牛顿第二定律具有同向性、瞬时性、同体性、独立性.

  3.牛顿第二定律解决问题的一般方法.

  板书

  4.3牛顿第二定律

  1.内容:物体的加速度跟所受的台力成正比,跟物体的质量成反比,加速度的方向跟合力的方向相同

  2.表达式F=ma

  3.理解

  (1)同向性:加速度的方向与力的方向始终一致

  (2)瞬时性;加速度与力是瞬间的对应量,即同时产生、同时变化、同时消失

  (3)同体性:加速度和合外力(还有质量)是同属一个物体的

  (4)独立性:当物体受到几个力的作用时,各力将独立地产生与其对应的加速度,而物体表现出来的实际加速度是物体所受各力产生加速度叠加的结果

牛顿第二定律的内容

  物体加速度的大小跟作用力成正比,跟物体的质量成反比,且与物体质量的倒数成正比;加速度的方向跟作用力的方向相同。牛顿第二运动定律和第一、第三定律共同组成了牛顿运动定律,阐述了经典力学中基本的运动规律。

牛顿第二定律的概念

  物体的加速度跟物体所受的合外力F成正比,跟物体的质量成反比,加速度的方向跟合外力的方向相同。

  用公式来表述牛顿第二定律就贺则是:F=ma;其中,F是让启物体所受到的合外力,m为质量,a为加速度。

  F与a均为矢量,两者方向相同。

  当物体静止或做匀速直线运动时,加速度为零,其合外力F为零。

牛顿第二运动定律特点

  瞬时性:牛顿第二运动定律是力的瞬时作用效果,加速度和力坦拍如同时产生、同时变化、同时消失。

  矢量性:向量F=m*向量a是一个矢量表达式,加速度和合力的方向始终保持一致。

  独立性:物体受几个外力作用,在一个外力作用下产生的加速度只与此外力有关,与其他力无关,各个力产生的加速度的矢量和等于合外力产生的加速度,合加速度和合外力有关。

  因果性:力是产生加速度的原因,加速度是力的作用效果h故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等值不等质性:虽然向量F=m*向量a,但m*向量a不是力,而是反映物体状态变化情况的;虽然m=向量F/向量a,仅仅是向量F/向量a度量物体质量大小的方法,m与向量F或向量a无关。

提交信息测一测您提升学历详细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