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大学是如何发展壮大的?

作者:贾徐良时间:2023-07-28 16:48:49

导读:" 东北大学是如何发展壮大的?1.引言-介绍东北大学的悠久历史和影响力,强调其在中国高等教育领域的重要地位。-提出问题:东北大学是如何实现发展壮大的?2.确立发展目标和战略-强调东北大学的使命和愿景,即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社会责任感的高素质人才。-介绍东北大学"

东北大学是如何发展壮大的?

1.引言

  -介绍东北大学的悠久历史和影响力,强调其在中国高等教育领域的重要地位。

-提出问题:东北大学是如何实现发展壮大的?

2.确立发展目标和战略

  -强调东北大学的使命和愿景,即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社会责任感的高素质人才。

  -介绍东北大学制定的发展战略,如“双一流”学科建设、国际化办学、产学研结合等。

3.加强学科建设和师资队伍建设

  -详细介绍东北大学在学科建设方面的努力,如增设新的学科专业、优化课程设置、引进国内外优秀教师等。

  -引用学科排名和科研成果,突出东北大学在某些学科领域的优势。

4.推动国际化办学

  -强调东北大学与国外高校的合作与交流,如联合招生、学生交换项目、教师互访等。

  -引用国际学生的增加和国际教育项目的丰富性,突出东北大学在国际化办学方面的成就。

5.促进产学研结合

  -描述东北大学与企业合作的情况,如科技合作、产学研项目、技术转移等。

  -引用相关研究成果和产业化项目的成功案例,突出东北大学在产学研结合方面的贡献。

6.加强人才培养和学生发展

  -介绍东北大学的教育教学改革,如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等。

  -引用学生就业率和创业成功率的数据,突出东北大学在人才培养方面的成果。

7.结论

  -总结东北大学的发展壮大之路,强调其在学科建设、国际化办学、产学研结合和人才培养方面的成就。

  -展望东北大学未来的发展方向,如进一步提升学科实力、加强国际交流合作等。

8.后续发展

  -提出关注东北大学未来发展的重点,如加强创新能力、推动社会服务、促进学术交流等。

  -鼓励读者关注东北大学的最新动态和成就,为其发展壮大提供支持和关注。

东北大学得以复名主要是得益于哪两位校友的努力

宁恩承张学良

  东北大学始建于1923年4月26日,是一所具有爱国主义光荣传统的大学。

  1928年8月至1937年1月,著名爱国将领张学良将军兼任校长。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东北大学被迫流亡办学,1949年3月,在东北大学工学院和理学院(部分)的基础上成立沈阳工学院。

  1950年8月,定名为东北工学院,1993年3月,复名为东北大学,1997年1月原沈阳黄金学院并入东北大学,1998年9月划转为教育部伍蠢直属高校。学校是国家首批“211工程”和“985工程”重点建设的高校,2017年9月,进入一流大学灶橘饥建设高校行列。

  在近百年的办学历程中,东北大学始终坚持与国家发展和民族复兴同向同行,形成了“自强不息、知行合一”校训精神和“实干、报国、创新、卓越”东大文化。

历史上,东北大学师生曾是“一二·九”运动的主力和先锋,在建设时期,学校先后研发出国内第一台模拟电隐返子计算机、第一台国产CT、第一块超级钢以及钒钛磁铁矿冶炼新技术、

  钢铁工业节能理论和技术、控轧控冷技术、混合智能优化控制技术等一大批高水平科研成果,兴办了第一个大学科学园,在技术创新、转移和产学研合作方面形成了自己的办学特色。

东北大学秦皇岛分校成立及发展的历史是怎样的呢?真心希望比较详实一点...

  成立:1987年,有一批国内地质学配空备界知名的教授,准备将东北大亏迅学秦皇岛分校前身——冶金地质职工大学建设成一所地质类本科院校,但是国家政策不允许。

  后来,国家冶金部出面,希望能把这个学校归纳到冶金部里面,成为冶金部一所重点大学的分院。

  于是,经原国家教委(教育部)批准,在原冶金工业部主持下,学校整建制并入东北工学院,成立东北工学院秦皇岛分院,要求录取分数在东北工学院和北京钢铁学院(北京科技大学)录取分数线以上,即以重点大学的标准进行招生。

发展:

  1993年,因东北工学院复名为东北大学,学校更名培毁为东北大学秦皇岛分校;

  1996年,学校承担东北大学“211工程”建设子项目;

  1998年,学校随东北大学由原冶金部属院校划转为教育部直属高校。

  2001年,学校开始独立招生,电子注册和学生毕业统一管理权归东北大学。

  2005年,学校成立东北大学研究生院秦皇岛分院;  

  2006年,学校开始承担东北大学”985工程“建设子项目。

  未来规划:在十二五末(2015年),学校整体水平与东北大学总校持平。

东北大学创始人是谁?

  1922年春,张作霖命奉天省长兼财政厅长王永江筹办东北大学。

  原国立沈阳高等师范学校改办为东北大学理工科,原文学专门学校(原奉天法政学堂)改办为东北大学文法科。

  校长由王永江兼任,学生480余人。

  文法科设中国文学系、英文学系、俄文学系、法律学系、政治学系;理工科设数学系、物理学系、化学系、土木工学系,机械学系,并成立东北大学筹委会。

  1923年4月19日,奉天省公署颁发“东北大学之印”,4月26日正式启用,东北大学宣告成立,时任奉天省省长王永江为首任校长。

扩展资料

  东北大学截至2017年12月,学校设有100多个研究机构,其中国家重点实验室3个,国家工程(技术弊毁)研究中心4个,国家工程实验室3个。

  设有国家级协同创新中心2个,辽宁省协同创新中樱旦心3个。

  建有科技部国家科技政策东北研究中心、教育部科技政策研究战略培育基地、民政部城乡社区研究院等人文社科基地。

  “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东北地区中心亦设在东北大学。

  2014年10月,东北大学和白俄罗斯国立技术大学在白俄罗斯首都明斯克联合建立了世界首所科技型孔子学院——“白俄罗斯国立技术大学科技孔子学院”。

参考资租颂备料来源:百度百科-东北大学

东北大学是一所研究型的大学吗?它的实力怎么样?

  东北大学确实是一所研究型的大学,这所大学在国内所拥有的名气是比较高的,而且是一座典型的985大学,在东北地区已经算是最好的一所大学了。

  我们国家一共有30多所985大学,东北大学是其中的一所大学。从这一点就可以看得出来这所大学在国内所拥有的地位,这所大学正是凭借的在社会当中所具有的地位,每年都能够获得大量的资金方面的祥手支持。

  东北大学是一所985大学。

  我相信每一个高考生对于985大学都是比较执着的,对于那些学习成绩比较好的人来说,基谨孙嫌本上都能够上一个比较不错的大学。东北大学正是因为有了985名校这个称呼,所以才能够在社会当中获得更高的名气的。

  这所大学学术研究氛围比较浓厚。

  这所大学的学术氛围其实是比较浓厚的,正是因为研究学术方面拥有着一定的优势,所以很多想要读博士的人都会选择这所大学的。学术研究对于每一个学校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而且研究的成果也能够让一所学校获得更高的地位。

  这所大学的凯塌教育资源是非常丰富的。

  这所大学之所以能够获得现如今的发展,主要是因为东北大学所能够获得的资源是比较多的,不仅仅能够获得国家方面的政策支持,而且能够获得省会的政策支持。这所大学每年都为社会输出一些比较优秀的人才,而且学生的发展也是比较好的。

  作为国内的一所985大学这所大学,每年招生都是比较容易的,而且是很多普通老百姓的孩子最主要的一个选择。这已经算是一个非常不错的平台了,在毕业之后就能够获得进入大公司工作的机会的。

东北大学谁创建

1.云涛日破

(1923-1931)

  20世纪初,中国处于内忧外患之中,东北肥沃的黑土地孕育着富庶,也引得列强垂涎。

  日本以其地理条件的便利,将魔爪伸向东尘冲滑北,不仅进行残酷的经济侵略、资源掠夺、还进行文化控制。

  在这风雨飘摇的时局下,诞生了东北大学。

  1921年初,东北仍是千里冰封,万里雪飘,而几位知识分子的内心却充溢炙热的激情。

  他们向时任东三省巡阅使、奉天督军的张作霖建议:欲使东北富强,不受外人侵略,必须兴办大学教育,培养各方面人才。

  他们就是当时奉天省代省长王永江和奉天省教育厅厅长谢荫昌。

  对于他们的建议,奉天省议会于当年10月25日进行讨论,通过联合吉、黑两省创办东北大学以储备人才、振兴教育的议案。

  1922年春,东北大学筹备委员会成立,次年4月19日,奉天省公署颁发“东北大学之印”,4月26日正式启用,东北大学宣告成立,在原文学专门学校旧址开办文法科大学,在高等师范学校旧址开办理工科大学,王永江为首任校长。王永江出任校长后,坚持他一向的严谨作风,聘名师、招学生、购设备,学校顺利起步。

  建校之初东大呈请奉天省公署,拨地另建校舍。

  省公署很快批复,拨昭陵前白桩外陵地并毗邻民地共500余亩,作为新校址。

  经一年多建设,1925年9月,理工大楼、教授住宅、学生宿舍及相应的附属设施在新校址竣工。

  理工科先行迁入,与仍在原址的文法科大学遥相呼应,形成南北两校区。

  1926年的东大一览曾对当时的校园环境进行了这样的描述:理科工科校址,偏南一带地势高阜,土质坚厚,中建正楼一座,形如蛱蝶,南瞰城郭,北倚昭陵,而新开河环抱楼前洋洋西去,瞻眺环境爽垲葱茏诚胜地也。

  这方圣地孕育了东北大学蒸蒸日上的未来。

  学校按照现代大学的格局设立了理、工、文、法、教育等较为齐全的学科,各学科之学会雨后春笋般发展起来。

  文法科成立自治会、夏声社、社会科学研究社;工学院成立矿学会;理工预科成立英语研究会;孙国封院长为促进科学进步,发起科学教育协进会。

  这一时期校内各种学术讲座开展的红红火火,主讲人不仅有国内的名师、大家,还有来自英法美等发达国家的学者、专家,所讲题目从“火山现象”,到“教育的变迁”;从“东三省农业发展与中国民生关系”,到“列国对华之联合政策”,内容涉及政治、人文、科技等多个领域。

  “知行合一”是东北大学当时的校训。

  为力戒纸上谈兵,东大建成工厂,使学生能够在实践中求得真知,巩固所学,留学德国归来的杨毓桢判戚任厂长。

  1926年11月,文法理工各科组织学生参观华北机械厂及纺织厂,以增长工业方面知识;同年12月,俄文系学生抵达哈尔滨,实地考察;1927年,理工科学生参观奉海路、抚顺煤矿。

  实地参观考察、创建学会、开办讲座,刚刚诞生的东北大学已经开始运用现代教育的方式和手段,启迪学生思想,丰富学术文化。

  这些传统延续至今,成为东大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1927年11月,东北大学首任校长王永江因病逝世后,大学委员会公推奉天省省长刘尚清继任校长,踵事增华,历有建设。

  1928年8月16日,震惊中外的皇姑屯事件刚刚过去两个多月,身负国仇家恨的东北保安委员会委员长张学良继任东北大学校长。一直以教育为立国之本的少帅对东大的发展倾注了大量心血,明确提出以“研究高深学术,培养专门人才,应社会之需要,谋求文化之发展”为办学宗旨,在学校建设和派腊管理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新举措,东北大学从此进入了发展的新时期。

  为改善办学条件,张学良校长先后共捐献180万现洋,建筑文法学院教学楼各一座、可容数百人的凹字型学生宿舍一座、教授住宅38栋、化学馆、纺织馆、图书馆、实验室及马蹄形体育场等。

  时任建筑委员会技术部主任的孙国封院长曾言:本校此次建筑实为东三省伟大工程。

  对于东大的建筑,一位老校友这样深情回忆:东北大学学堂的教室,建筑宏伟、工精料美,样式新异,斜阳夕照,辉煌美丽,眩目夺神,而我们得在这个教室里受课,是何等的荣幸!何等的快乐!。

  1945年8月14日,东大师生与全国人民一道迎来了抗战胜利的曙光。在这场战争中,有60位东大人奋勇向前,献出了宝贵的生命,被授予烈士称号。

  当胜利来临,人们百感交集,陆侃如教授欣然提笔撰写对联:万里流亡,尝胆卧薪,缅怀黑水白山,此时真个还乡去;八年抗战,收京降敌,珍重禹时舜壤,来日无忘守土难。

  1946年东大师生从三台陆续返回沈阳,1947年2月在北陵原校址开学。1948年6月,国民党在东北战场败局已定的情况下,命令东北大学再迁北平;1949年1月31日,北平和平解放,随着新中国的成立,东北大学进入新的历史时期。

3.力耕躬学

(1949-1993)

  东北全境解放后,为适应新中国建设对人才的大量需求,1949年3月,东北行政委员会决定,以东北大学工学院为基础建立沈阳工学院,校址设在原沈阳奉天工业大学和市第二工科学校。

  次年4月东北人民政府工业部决定筹建东北工业大学,包括沈阳工学院、抚顺矿专和鞍山工专。

  8月,东北人民政府发布命令,将上述三校合组为东北工学院,校址设在长沼湖,也就是现在的沈阳南湖,著名冶金专家靳树梁担任院长。

  1950年9月,东北工学院举行成立大会暨首次开学典礼,当时学生2936人,教师417人。

  教师中既有原东北大学的教授,也有从全国各地招聘的专家、学者。

  广纳贤才,吸取各方专家之所长。

  受聘的教师来自天南海北,有的是高等学府的名师,有的是生产单位的技术专家。

  建国之初,在教育资源匮乏的情况下,这一举措,为东工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动力。

  刚刚成立的东北工学院,各项工作迅速展开,从招聘教师,到招收学生;从专业的设置到基层教学组织的创建,为了让学校尽快走上正轨,大家只争朝夕。

  1951年10月8日,东北人民政府批准了东北工学院南湖基建工程开工申请,南湖校区的建设紧锣密鼓地展开。经过一年多的施工,1953年4月17日,原铁西校址交给工农速成中学,东北工学院迁往南湖校址。

  当时的院长靳树梁曾在一首词中这样描绘南湖旧时的景象:“风自吹襟,人争掩鼻,汩汩沟流半粪污,湖安在?指几行衰柳,一片黄泸。

  ”然而,经过东工人几百个昼夜的建设,这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再也寻不到旧时的模样。

  一代又一代青年学子从这里汲取知识的甘露,获得智慧的启迪,这里也便成为年轻的梦开始的地方。

  光阴荏苒,而今用梦和希望滋润的校园,越发显出勃勃生机,新建筑鳞次栉比,新景观悦目赏心。

  1952年,全国范围进行高校院系调整。

  根据国家建设需要,大连工学院的电机系;哈尔滨工业大学的采矿系、冶金系;山东大学采矿系均并入东工。

  东工的化工系各组,土木系的水利、路工两组,机械系的汽车组调到大连工学院。

  地质系各组、数学系、物理系全体学生及部分教师分别调整到长春地质学院、东北人民大学(现为吉林大学)、东大。

  院系调整后,东北工学院进一步修订了专业教学计划和课程大纲,认真改进和充实教研组。

  建校以来,这种在实践中的改进就从未停止过。

  不断总结教育、教学过程中的经验、教训;研究、完善教学法;编写、翻译教材,以《现代炼铁学》为代表的一批优秀教材正是那一时期教师们的心血结晶。

  教师们高昂的工作热情也深深地感染着学生,学生中勤奋好学蔚然成风。

  这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采矿系五四届采煤甲乙两班。

  1954年4月,东工发布了《关于介绍五四煤甲、乙两班学习经验的通令》,决定授予两班“学习模范班”称号,“五四煤”的经验开始在学生中推广。

  而今,“五四煤”的成员都已进入古稀之年,但他们踏实、严谨的学风成为一笔宝贵财富,感召着后来的学子。

  东北大学早在建校之初,就以“知行合一”为校训,注重实践。

  来自生产第一线的靳树梁院长更是对此身体力行。

  他带领几位青年教师为本溪钢铁公司成功地解决了高炉结瘤问题;在四川威远钢铁厂高炉改造失败,四处求助甚至借鉴了苏联经验,仍无济于事的情况下,切中要害,提出科学、有效的解决方案,为高炉的正常生产做出贡献。

  他主张工科院校要实行厂校合作,教学要面向生产,理论要联系实际。

  在他的倡导下,东工与多家厂矿、科研院所签订了合作合同,共同对生产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科学研究。

  学生的认识实习、生产实习、毕业实习环节得到强化。

  在此基础上,按照培养工程师的目标,东工首先对矿区开采专业五三届学生进行毕业设计,这是全国工科院校中最早进行毕业设计的专业。

  教育部肯定了毕业设计的经验,并向全国高等工科院校进行推广。

  面向实践夯实理论基础,东工人求真、务实的精神就已经在孕育之中。

  1953年,学校召开了科学研究座谈会,确立了“在加强教学工作的基础上,并与教学工作密切结合起来,逐步开展科学研究工作”的方针。此后,学校开始有计划地组织教师进行科学研究工作,学生中的科研工作也逐步展开。

  1953年末东工出版了第一本《科学研究资料》;

  1955年初,举行了第一次科学报告会;同年召开学生科学报告会,选举产生了学生科学技术协会。

  1955年6月,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会成立,院长靳树梁教授被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

  1957年教师谢绪恺,在第一届全国力学学术会议上,宣读了《研究线性系统稳定性的新方法》论文,提出了多项式稳定的必要条件和充分条件。该组条件后来被编入《一般力学》教材中,被命名为“谢绪恺判据”。

  1958年国庆前夕,国内第一台模拟电子计算机在东北工学院研制成功。与今天的PC机相比,这台计算机占地30平方米,堪称庞然大物,然而就是这个庞然大物,为中国的信息技术发展写下光辉的一笔,这一笔凝聚了东工人的智慧、东工人的坚忍不拔的努力和奋斗。

  经过十年的建设,东北工学院获得长足发展,1960年10月根据中共中央《关于增加全国重点高等学校的决定》,东北工学院被列为全国64所重点大学之一。这为东北工学院的发展揭开了新的一页。

  1977年恢复高考制度,学校招收了文革后第一批学生,共计1667名。东北工学院再次成为莘莘学子向往的著名学府;

  1978年,在全国科学大会上,炼铁教研室被评为先进集体,教师张嗣瀛被评为先进科技工作者,22项科研成果获优秀成果奖;

  1978年,东北工学院首批被恢复为全国88所重点高校之一。

  1978年,在广泛调查和讨论基础上,学校制定了《东北工学院1978至1985年规划》。

  规划中明确指出:“尽快把我院整顿、建设和发展成既是教育中心,又是科研中心;既出科研成果,又出专门人才的社会主义理工科大学。

  ”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学校工作重点迅速转移到教学和科研上来。

  以钒钛磁铁矿高炉冶炼新工艺项目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为代表,东工人用他们特有的勤奋和智慧,培育出一大批科研成果,科学研究之风大兴,科研工作开展地有声有色。

  进入20世纪80年代,在改革开放政策的指引下,东北工学院本着“以改革促发展”的原则,紧紧围绕两个中心,推行一系列改革,极大地促进了学校各项工作的开展。1986年11月6日,李鹏副总理视察东工,并题词勉励:“坚持教育改革,为国家培养更多的优秀人才”。

  改革开放,促使东北工学院将发展的视角瞄向国际教育舞台。

  1981年,美国北卡罗莱纳州阿巴拉契大学校长约翰·托马斯率代表团来校参观访问,次年9月,毕可桢院长率团到美国匹茨堡大学和阿巴拉契大学,进行校际交流和教育考察。

  这是具有历史意义的一次互访,以此为开端,东北工学院的国际交流日益频繁,互派学者、联合科研、召开国际学术会议,学校在世界学术界的影响不断扩大。

  1978年后,东北工学院恢复了招收研究生制度。1986年4月,国家教委批准东工试办研究生院,这是学校把高层次人才培养作为重要任务的里程碑,也是东北工学院步入第一层次大学的重要标志。

  1987年继辽宁分院之后,东北工学院成立了秦皇岛分院,1988年4月,成立了冶金部东北工学院继续教育中心,同年9月国家教委批准东工成立成人教育学院。这些变化使东工在人才培养上,从过去比较单一的以培养工科全日制本科生为目标的办学结构,逐步转变成以研究生与本科生为主体,多层次、多类型并存,以工科为主体,理工文管相结合的办学结构。

提交信息测一测您提升学历详细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