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经典成语故事都有哪些?

作者:谢明升时间:2023-07-18 01:21:16

导读:" 古代经典成语故事都有哪些?1.《百步穿杨》-成语意义:形容射箭技艺高超。故事梗概:相传,春秋时期的齐国有一位名叫孟尝君的大臣,他在齐庄公面前表演射箭,准确无误地连续射中了一百个飞向自己的箭矢。2.《画蛇添足》-成语意义:指做多余的事情,弄巧成拙。故事梗概:相传,春秋"

古代经典成语故事都有哪些?

  1.《百步穿杨》-成语意义:形容射箭技艺高超。

  故事梗概:相传,春秋时期的齐国有一位名叫孟尝君的大臣,他在齐庄公面前表演射箭,准确无误地连续射中了一百个飞向自己的箭矢。

  2.《画蛇添足》-成语意义:指做多余的事情,弄巧成拙。

  故事梗概:相传,春秋时期的楚国有一位名叫白居易的画家,他画了一幅栩栩如生的蛇,但因为自信心过于膨胀,不甘心于一幅画只有蛇而已,于是他在画上添加了蛇的四只脚,结果画蛇添足,弄巧成拙。

  3.《亡羊补牢》-成语意义:指事情发生后及时采取补救措施。

  故事梗概:相传,战国时期的齐国有一位农民,他的一只羊逃出了围栏。

  他没有立即去追赶,而是先修补了围栏,防止其他羊再次逃跑。

  后来,他果然发现其他羊也想逃跑,但因为围栏已经修好,羊无法突破,从而避免了更大的损失。

  4.《杞人忧天》-成语意义:形容无事生非,杞人忧天。

  故事梗概:相传,战国时期的杞国有一位名叫庄周的杞人,他常常忧心忡忡地担心天空会塌下来。其他人对他的担忧一度认为他是疯子,但后来发现他是在无事生非,从而形成了这个成语的意义。

  5.《画龙点睛》-成语意义:指在文章或艺术作品的关键部分加入一个重要的点睛之笔。

  故事梗概:相传,唐代画家郑板桥在一幅画中画了一条栩栩如生的龙,但是觉得画龙还不够完美。于是他邀请了一位名叫郑板桥的画家来为画龙点睛,郑板桥在龙的眼睛上点了一下,画龙立刻栩栩如生,生动活泼。

  以上是一些古代经典成语故事的梗概。

  这些故事体现了古代人们对于技艺、智慧和人生态度的理解和表达。

  这些成语通过简洁的语言和形象的故事情节,给人们提供了丰富的思考和启示。

  无论是在语言运用中还是在生活中,这些成语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丰富了我们的表达方式。

古代成语故事大全(5篇)

  【#儿童故事#导语】成语故事是我国历史的一部分,成语是历史的积淀,每一个成语的背后都有一个含义深远的故事,是我国几千年以来人民智慧的结晶。下面是无整理分享的古代成语故事大全,欢迎阅读与借鉴,希望对你们有帮助!

  

1.古代成语故事:无所适从

    北朝时期,齐国的魏兰根,相貌奇伟,卓有见识,学富五车。

  魏兰根的母亲去世后,要葬在常山郡境内。

  当地有一个董卓的祠庙,祠堂周围长了一片柏树。

  魏兰根开诚布公地说:“董卓活着时是*臣,他的祠堂不该保存下来。

  ”就命人把柏树全部砍伐干净,给他母亲做了棺材。

  别人推心置腹地劝他这样恐怕会不吉利,但魏兰根却置之不理。

    有一年,秦陇一带闹饥荒,可官府却丝毫不肯减轻税赋,结果发生农民起义。

  朝廷命令行台萧宝夤带兵讨伐起义军占据的宛川,当时任岐州刺史的魏兰根,也跟随萧宝夤的部队齐心协力共同作战。

  起义军很快失败了,宛川城被攻陷,官军抓获了大批俘虏。

  萧宝夤从中挑选了10名美女,赏给魏兰根做婢妾。

  魏兰根很不赞成,他开诚相见地说:“宛川县地处偏远,地头蛇势力很强,皇室的恩威则比较薄弱,因此老百姓才感到无所适从,结果因此才误人歧途,卷入了叛乱行动。

  如今朝廷应该总结经验教训,对他们采取怀柔政策:百姓饥寒,朝廷应该给他们送衣送粮,关心感化他们,让他们过上安居乐业的生活才对,怎么还可以把他们发配为奴仆呢?”于是他把这些女子全部遣返家乡。

  

2.古代成语故事:图穷匕见

    公元前227年,荆轲带着地图作为礼物去见秦王赢政,秦王赢政接见了他。

  荆轲当着他的面打开地图,裹在地图中的短剑露出来了。

  荆辆一手抓住秦王的衣袖,一手举短剑便刺。

  但是他没有刺中,秦王如惊弓之鸟慌忙拔剑,一时又拔不出来,吓得他绕着柱子逃跑。

  荆柯紧追不舍,朝廷上的大臣们慌了手脚,他们手中都没有兵器世旅,卫兵又全在殿下,没有命令不得上来。

  这时秦王的侍医夏无且,急挥药袋抽打荆轲,这才使秦王政得以惊慌失措地拔出剑来,他刺断荆柯的左腿,荆轲向他抛出短剑,但没有击中,结果被秦始皇擒住并杀死了。

  

3.古代成语故事:取而代之

    西汉时期,项羽年少时读书不肯用功,学剑又不精通,叔父项梁骂他不务正业。

  可是项羽却反唇相讥道:“读书不过是记个名姓而已、剑术学得再好,也只能是一个人孤军作战,不值得学习。

  我要学习率领一万人作战的本事!”项梁听了这话高兴得心花怒放,于是就教给他兵法。

  有一天,秦始皇出巡到会稽,渡钱塘江,项梁和项羽一块出来观看。

  项羽看见秦始皇的车驾浩浩荡荡,威仪非凡,便用手指着秦始皇搜蚂凳,对项梁开诚布公地说:“我们可以代替他!”项梁听了这话,惊慌失措地堵住他的物薯嘴说:“可不要胡说八道,这是要灭掉九族的滔天大罪啊!”不久,陈胜举兵起义反秦,项羽便跟项梁在会稽响应,杀了太守,领兵抗秦。

  项羽后来自称西楚霸王。

  

4.古代成语故事:耐人寻味

    李文澄《努尔哈赤》四:华伦从袋里拿出一把锋利的小刀,割开关公臂上的皮肉,一直挖到骨头。

  只见臂骨中毒,已经变黑了。

  华伦用小刀去刮骨上中毒地方,发出飒飒的声音。

  周围的人们都不忍再看了。

  关公却一边饮酒吃肉,一边说笑下棋,全无一点痛苦的表情。

  这关公不讳疾忌医,右臂虽然中毒入骨,经过刮骨疗毒,很快伸展自如,康复如故了。

  ”小芳说到这里,稍停一下,继续说道:“还是这个神医华伦,为曹操治头疼病,就大不相同了。

  ”那曹操头脑疼痛不可忍,华伦诊后对他说:“你这头疼病,吃汤药治不好,必须先喝麻沸汤,然后用利斧砍开脑袋,取出风涎,方可以根除。

  ”曹操听说以后,非常生气地说:“你是要杀俺吗?……”遂喊左右侍卫,将华伦关在狱中致死。

  后来曹操的头疼病终于使他丧命。

  这两个人治病的故事,很耐人寻味。

  同是神医华信,一个不怕刮骨疗毒,治好了病;一个讳疾忌医,死于非命。

  产生相反的后果。

  

5.古代成语故事:名不副实

    很早以前,在一条街道上有一户家境殷实的人家。

  家里有两个儿子,长子名盗,次子名殴。

  这两个儿子都聪明能干、父母都很喜欢他们。

  有一天大儿子盗披着一件衣服从家里出来,手里拿着锄头想到田地里去除草。

  母亲看到儿子衣服穿得太单薄了,于是叫道:“盗!盗!”这时街上恰巧走过府吏,听见叫声便跑过来把盗绑了起来。

  母亲看见两位府吏误会了,想叫殴去说明情况,一时间惊慌失措,她只大声地叫道:“殴!殴!”两位官吏听到“殴”的声音,不约而同地看着盗,觉得这人面色如土,越看越觉得贼眉鼠目的,于是狠命地殴打他、等他母亲和弟弟过来说明真相后,盗已经躺在地上奄奄一息,不省人事了。

  这个成语原意是说名不副实的害处,表示要经常审查名和实。

  现在这个成语的意义已经变了。

古代成语故事(精选5篇)

  【#儿童故事#导语】成语故事是我国历史的一部分,成语是历史的积淀,每一个成语的背后都有一个含义深远的故事,是我国几千年以来人民智慧的结晶。下面是无整理分享的古代成语故事,欢迎阅读与借鉴,希望对你们有帮助!

  

1.古代成语故事:邯郸学步

    相传在两千年前,燕国寿陵地方有一位少年,不愁吃不愁穿,论长相也算得上中等人材,可他就是缺乏自信心,经常无缘无故地感到事事不如人,低人一等——衣服是人家的好,饭菜是人家的香,站相坐相也是人家高雅。他见什么学什么,学一样丢一样,虽然花样翻新,却始终不能做好一件事,不知道自己该是什么模样。

    家里的人劝他改一改这个毛病,他认为是家里人管得太多。

  亲戚、邻居们说他是狗熊掰棒子,他也根本听不进去。

  日久天长,他竟怀疑自己该不该这样走穗携路,越看越觉得自己走路的姿势太笨、太丑了。

    有一天,他在路上碰到几个人说说笑笑,只听得有人说邯郸人走路姿势很美。

  他一听,急忙走上前去,想打听个明白。

  不料想,猜哗伏那几个人看见他,一阵大笑之后扬长而去。

    邯郸人走路的姿势究竟怎样美呢?他怎么也想象不出来,这成了他的心病终于有一天,他瞒着家人,跑到遥远的邯郸学走路去了。

    一到邯郸,他感到处处新鲜,简直令人眼花缭乱。

  看到小孩走路,他觉得活泼、美,学;看见老人走路,他觉得稳重,学;看到妇女走路,摇摆多姿,学。

  就这样,不过半月光景,他连走路也不会了,路费也花光了,只好爬着回去了。

  

2.古代成语故事:三顾茅庐

    汉末,黄巾事起,天下大乱,曹操坐据朝廷,孙权拥兵东吴,汉宗室豫州牧刘备听徐庶(三国时谋土)和司马徽(三国时谋士)说诸葛亮很有学识,又有才能,就和关羽、张飞带着礼物到隆中(现今湖北襄阳县)卧龙岗去请诸葛亮出来帮助他替国家做事。

  恰巧诸葛亮这天出去了,刘备只得失望地转回去。

  不久,刘备又和关羽、张飞冒看大风雪第二次去请。

  不料诸葛亮又出外闲游去了。

  张飞本不愿意再来,见诸葛亮不在家,就催着要回去。

  刘备只得留下一封信,表达自己对诸葛亮的敬佩和请他出来帮助自己挽救国家危险局面的意思。

    过了一些时候,刘备吃了三天素,准备再去请诸葛亮。

  关羽说诸葛亮也许是徒有一个虚名,未必有真此才实学,不用去了。

  张飞却主张由他一个人去叫,如他不来,就用绳子把地捆来。

  刘备把张飞责备了一顿,又和他俩第三次访诸葛亮。

  到时,诸葛亮正在睡觉。

  刘备不敢惊动他,一直站到诸葛亮自己醒来,才彼此坐下谈话。

    诸葛亮见到刘备有志替国家做事,而且诚恳地请他帮助,就出来全力帮助刘备建立蜀汉皇朝。

  

3.古代成语故事:呆若木鸡

    战国时,斗鸡是贵族们寻欢作乐的一项活动,齐王便是当时的一位斗鸡迷。为了能在斗鸡场上取胜,齐王特地请专家纪渻(shěng)子帮他训鸡。

    齐王求胜心切,没过几天,便派人来催问,纪渻子说:“鸡没训好,它一见对手,就跃跃欲试,沉不住气。”

    过了几天,齐王又派人来问,纪渻子说:“还不到火候,看样子鸡虽不乱动了,但还不够沉稳。”

    又过了几天,纪渻子终于对来人说:“请你告诉齐王,我花工夫把鸡训好了。

  ”待到斗鸡时,对手的鸡又叫又跳,而纪渻子训好的鸡却像只木鸡,一点反应也没有,别的鸡看到它那副呆样竟然都被吓跑了。

  因此,齐王用这只鸡和别人斗,自然场场获胜。

  他那高兴的样子就甭(béng)提了。

    后来人们又把“呆若木鸡”这个成语引申表示十分愚(yú)笨,也形容因为害怕或惊奇发呆的样子。

  

4.古代成语故事:闻鸡起舞

    晋代的祖逖是个胸怀坦荡、具有远大抱负的人。

  可他小时候却是个不爱读书的淘气孩子。

  进入青年时代,他意识到自己知识的贫乏,深感不读书无以报效国家,于是就发奋读起书来。

  他广泛阅读书籍,认真学习历史,从中汲取了丰富的知识,学问大有长进。

  他曾几次进出京都洛阳,接触过他的人都说,祖逖是个能辅佐帝王治理国家的人才。

  祖逖24岁的时候,曾有人推荐他去做官司,他没有答应,仍然不懈地努力读书。

    后来,祖逖和幼时的好友刘琨一志担任司州主簿。他与刘琨感情深厚,不仅常常同床而卧,同被而眠,而且还有着共同的远大理想:建功立业,复兴晋国,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

    一次,半夜里祖逖在睡梦中听到公鸡的鸣叫声,他一芦厅脚把刘琨踢醒,对他说:“别人都认为半夜听见鸡叫不吉利,我偏不这样想,咱们干脆以后听见鸡叫就起床练剑如何?”刘琨欣然同意。

  于是他们每天鸡叫后就起床练剑,剑光飞舞,剑声铿锵。

  春去冬来,寒来暑往,从不间断。

  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长期的刻苦学习和训练,他们终于成为能文能武的全才,既能写得一手好文章,又能带兵打胜仗。

  祖逖被封为镇西将军,实现了他报效国家的愿望;刘琨做了都督,兼管并、冀、幽三州的军事,也充分发挥了他的文才武略。

  

5.古代成语故事:掩耳盗铃

    春秋时候,晋国世家赵氏灭掉了范氏。

  有人趁机跑到范氏家里想偷点东西,看见院子里吊着一口大钟。

  钟是用上等青铜铸成的,造型和图案都很精美。

  小偷心里高兴极了,想把这口精美的大钟背回自已家去。

  可是钟又大又重,怎么也挪不动。

  他想来想去,只有一个办法,那就是把钟敲碎,然后再分别搬回家。

    小偷找来一把大锤子,拼命朝钟砸去,咣的一声巨响,把他吓了一大跳。小偷着慌,心想这下糟了,这钟声不就等于是告诉人们我正在这里偷钟吗?他心里一急,身子一下子扑到了钟上,张开双臂想捂住钟声,可钟声又怎么捂得住呢!钟声依然悠悠地传向远方。

    他越听越害怕,不由自主地抽回双手,使劲捂住自已的耳朵。

  “咦,钟声变小了,听不见了!”小偷高兴起来,“妙极了!把耳朵捂住不就听不进钟声了吗!”他立刻找来两个布团,把耳朵塞住,心想,这下谁也听不见钟声了。

  于是就放手砸起钟来,一下一下,钟声响亮地传到很远的地方。

  人们听到钟声蜂拥而至把小偷捉住了。

20个经典成语故事

  20个经典成语故事有老马识途、负荆请罪、纸上谈兵、三申五令、围魏救赵、一字千金、退避三舍、一鼓作气,暗度陈仓、悬梁刺股。

  背水一战、凿壁借光、刻舟求剑、叶公好龙弊念握。

  沧海桑田,不拘一格、了如指掌,长风破浪、拔苗助长、一叶障目。

1、老马识途

  春秋时期,齐桓公应燕国请求,带兵打败了山戎国的侵犯;山戎国国王密卢逃到孤竹国请求救兵,管仲跟随齐桓公打败了孤竹国的援兵。

  在回国途中,因假向导引入迷谷,使齐军受困。

  管仲建议用一匹老马带路而化险为夷。

2、负荆请罪

  战国时,赵国有两位重臣廉颇与蔺相如,因蔺相如多次立功,赵王封他为相国,廉颇不服气,认为自己的武功盖过他的嘴。蔺相如为了国家,对廉颇多次避让,廉颇得知他的良苦用心后惭愧不已,便背着荆条,到蔺相如家门请罪,从此两人和好,成为同生共死的交情。

3、纸上谈兵

  战国时,战国名将赵奢的儿子赵括饱读兵书,能健谈用兵之道,连父亲也难不倒他,自认为是天下无敌。

  赵奢认为他是纸上谈兵不知交通。

  后来赵奢死了,赵括顶替廉颇带兵,蔺相如等人极力反对,赵王坚持,赵括在长平之战中损兵40万。

4、三令五申

  孙武流寓于吴,吴王想试试孙武的军事才能,就将180名年轻宫女交给孙武操练。

  孙武将宫女分作两队,让吴王的宠姬当队长。

  孙武向宫女们交代了口令之后击鼓传令,宫女们一阵哄笑,队伍乱成一片。

  孙武再一次下达命令,宫女们只觉得好玩,根本不听命令。

  孙武说号令既然已经明白又不听令,这是头领之罪,下令将两名队长处死。

  吴王急忙叫人传令不能斩杀王妃,孙武仍然杀了两个王妃。

  然后,孙武重新操练宫女,这回没人敢不听号令了。

5、围魏救赵

  战国时,魏军围困赵国京城邯郸。

  赵国向齐国求救,齐威王命田忌为将,孙膑为军师,出兵救赵。

  田忌原想直接引兵去救赵国的邯郸,孙膑主张引兵去围攻魏国的京城大梁,魏必回兵自救,这样,不但能解除赵国的围困,还能使魏军疲劳不堪。

  田忌采纳了孙膑的策略,引兵直奔大梁。

  魏军闻讯急忙撤回围攻邯郸的部队,星夜回军援救大梁。

  走到桂陵,齐军以逸待劳迎击魏军。

  魏军大败,几乎全军覆没。

6、一字千金

  战国时期,秦王嬴政年幼继位,由相国吕不韦辅政,为了笼络人心,增强实力,吕不韦组织人编写《吕氏春秋》,并把这一部10多万字的书挂在咸阳的门市上,宣布谁能指出书中不足,增加或删除其中一字者,赏给其千金。

7、退避三舍

  春秋时期,晋国内乱,晋献公的儿子重耳逃到楚租庆国。

  楚成王收留并款待他,他许以如晋楚发生战争晋军退避三舍。

  后来重耳在秦穆公的帮助下重回晋国执政。

  晋国支持宋国与楚国发生矛盾,两军在城濮相遇,重耳退避三舍,诱敌深入而大胜。

8、一鼓作气

  春秋时期,齐国恃强凌弱攻打鲁国,鲁庄公率军迎敌,两军相遇,齐军擂起战鼓,而鲁军在曹刿的带领下没有擂鼓。

  齐军第三次擂鼓时士气已经低落,鲁军才第一次擂鼓。

  鲁军靠的就是一鼓作气的士气以少胜多,打败了齐军。

9、暗度陈仓

  秦末项羽灭了秦以后,自封西楚霸王,背叛谁先攻入咸阳的人为王的约定,刘邦极为不满,领兵进入四川,沿途烧了巴蜀的栈道,封为汉王,刘邦得到韩信的帮助,明里在修栈道,背地绕道轻取项羽的大将章邯,进而取得中原为王高绝。

10、悬梁刺股

  汉朝时儒学大师孙敬小时候读书十分刻苦,经常读到深夜,怕自己睡着就把头发用绳子系在屋梁上。战国时纵横家苏秦到秦国游说失败,为博取功名就发愤读书,每天读书到深夜,每当要打瞌睡时,他就用铁锥子刺一下大腿来提神。

11、背水一战

  西汉三年刘邦派大将韩信和张耳率军攻打赵国,赵王刘歇和大将陈余率20万大军在井陉口迎战。陈余不听谋士李左车的建议,与韩信硬拼,韩信用计将其引至河边,然后派兵轻取赵军大营,杀死陈余,活捉刘歇,消灭赵国。

12、凿壁借光

  匡衡勤奋好学,但家中没有蜡烛照明。

  邻家有灯烛,但光明照不到他家,匡衡就把墙壁凿了一个洞引来邻家的光明,让光明照在书上来读。

  同乡有个大户人家叫文不识的,是个有钱的人,家中有很多书。

  匡衡就到他家去做雇工,又不要报酬。

  主人觉得很奇怪,问他为什么这样,他说:“我希望能得到你家的书,通读一遍。

  ”主人听了,深为感慨,就把书借给他读。

  于是匡衡成了大学问家。

13、刻舟求剑

  楚国有个渡江的人(也可称为路过江的人),把佩带的剑掉进了江里。

  他匆忙在船沿上刻上一个记号,说:"这儿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

  "。

  楚国有个渡江的人(也可称为路过江的人),把佩带的剑掉进了江里。

  他匆忙在船沿上刻上一个记号,说:"这儿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

  "。

  船靠岸后,这个人顺着船沿上刻的记号下水去找剑,但找了半天也没有找到。船已经走(行驶)了很远,而剑还在本来的地方。

14、叶公好龙

  从前有个叫叶公的人非常爱好龙。

  在他的家里,墙上画着龙,柱子上雕着龙,穿的盖的上面都绣着龙。

  天上的真龙听说叶公爱好龙,就来到叶公家访问他,长长的尾巴伸在堂上,把头探进窗户里张望。

  叶公看到天上的真龙后,吓得魂飞胆破,脸色都变色了,匆忙躲起来。本来,叶公爱好的不是真龙,而是那些画的、绣的、刻的假龙。

15、沧海桑田

  桑田,农田。

  大海变成桑田,桑田变成大海。

  比喻世事变化很大。

  从前仙人王远和麻姑,他们相约到蔡经家去饮酒,王远一行很快就到蔡经家,但没见到麻姑的到来,就派使者去请。麻姑到来说她奉命去巡视蓬莱,已经三次见到东海变成桑田,现在海水又退了一半。

16、不拘一格

  清朝思想家龚自珍面对腐败的清政府,主张改革,提倡禁烟,得不到朝廷重用。

  48岁毅然辞官归隐,在路过镇江时看到当地人在祭拜天神,他作诗一首:“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

  ”。

17、了如指掌

  古代帝王都要建始祖庙,在庙里按始祖的等级依次排列设置灵位,每逢有大的行动、节日,帝王们就进庙祭祖,称为“啰”礼。

  很多人对啰礼不理解,向孔子请教。

  孔子认为鲁国的宗庙违背了周礼,他避而不谈,指着手掌说:“知道啰礼的人治国就了如指掌。

18、长风破浪

  南朝宋国著名将领宗悫从小就有雄心壮志,喜欢舞枪弄剑,他的叔父宗炳问他的志向,他回答说:“愿乘长风破万里浪!”,后来他带兵攻打林邑国,运用计谋取胜,被封为左卫将军。

19、拔苗助长

  从前宋国一个农夫担心自己田里的禾苗长不高,就天天到田边去看。

  三天过去了,禾苗没见动静。

  他想出一个办法,就急忙奔到田里,把禾苗一棵棵拔高一些。

  回去对儿子说禾苗长高了一大截,儿子跑到田里一看,禾苗全都枯死了。

20、一叶障目

  有个书呆子从古书上读到“蝉翳叶”的故事,信以为真,就四处寻找,把蝉躲藏处的树叶全部摘下,拿回家遮脸作试验,问妻子能不能看见他。

  妻子气愤说看不见。

  他就拿这片树叶去街上行窃,被抓后说:“我一叶障目,你们能看见吗?”。

经典古代四字成语故事【6篇】

  【#能力训练#导语】成语多数为4个字,也有3字的以及4字以上的成语,有的成语甚至是分成两部分,中间有逗号隔开。

  下面是分享的经典古代四字成语故事【6篇】。

  欢迎阅读参考!。

【篇1】经典古代四字成语故事:明察秋毫

    齐桓公小白、晋文公重耳曾在春秋时先后称霸,统领诸侯,是霸主中的代表。

    几百年后,战国时的齐宣王田辟强也想称霸。

  齐宣王对孟子说:“您能把有关齐桓公、晋文公的事迹讲给我听听吗?”

    孟子答道:“对不起,我们孔夫子的门徒向来不讲霸主的事。

  我们只讲王道,用道德的力量来统一天下。

  ”。

  齐宣王问道:“那要有怎样的道德才能统一天下呢?”

    孟子说:“我听说,有一次新钟铸成,准备杀牛祭钟,您看见好好一头牛,无罪而被杀,心中感到不忍。

  凭您这种好心,就可以行王道,施仁政,统一天下。

  问题不在于您能不能,而在于您干不干罢了!比方有人说:‘我的力气能举重三千斤,但举不起一根羽毛;眼力能看清秋天鸟兽毫毛那样细微的东西,却看不见满车的木柴。

  ’您相信这种话吗?”。

  齐宣王说:“当然不相信!”

    孟子紧接着说:“是呀,不能相信。

  如今您的好心能用来对待动物,却不能用来爱护老百姓,这也同样难于叫人相信。

  老百姓之所以不能够安居乐业,是您根本不去关心的缘故。

  显然,这都是干与不干的问题,而不是能与不能的问题。

  您问能不能行王道、统一天下,问题也是如此,是不去干,而不是不能干!”。

【篇2】经典古代四字成语故事:千虑一得

    春秋时,晏婴在齐国历任三朝的宰相。他为人正直,生活俭朴,在齐国很有威望。

    有一天,齐景公派使者来看他。

  他正在吃饭,就把自己的饭菜分成两份,请使者一起吃。

  使者很感动,回去就把晏婴分食的事告诉了齐景公。

  齐景公想不到晏婴那么贫苦,就派使者送去一千两金子。

  可是连送了三次都被晏婴退回来了。

    齐景公特地召见他,说:“管仲对齐恒公的封赏不推辞,而你……”景公说到这里停顿了一下说:“为什么要拒绝呢?”晏婴说:“圣人千虑,必有一失;遇人千虑,必有一得。

  ”他自谦地说:“无论君臣,清廉为上,我这人愚钝,再三考虑也许有点道理。

  ”。

    成语“千虑一得”意思说,遇笨人的考虑也有可取之处。后来多理解为考虑周到。

【篇3】经典古代四字成语故事:一言为重

    古时候秦国有个相国叫商鞅,秦王非常器重他。公元前359年,他打算在秦国实行变法,但他怕百姓们不相信官府,就决定做件事以取得他们的信任。

    有一天。

  他把一根10米长的竿子竖在都耐消袭城南门外,然后告诉百姓如果谁昌兄把这根竹竿拿到城边北门,就赏给他10两银子。

  开始,大家听到这个消息都很吃惊,但没人敢试。

  于是商鞅又提高声音说:"谁把这根竹竿拿到北门,赏50两银子。

  "这时,有一个胆子挺大的人愿意去试一试。

  当他把竹竿拿到北门时,商鞅立刻赏给他50两银子。

  其他人看见了,都非常后悔自己没去试。

    经过这件事,大家都相信了官府。后来商鞅的变法进行地很成功,秦国因此成为了当时大的国家。

    后来,人们就用"一言为重"来比喻一个人信守诺言。

【篇4】经典古代四字成语故事:探骊得珠

    很久很久以前,有一户人家住在黄河边上,靠割芦苇、编帘子簸箕为生,日子过得非常贫困。

    有一天,儿子在河边割芦苇,烈日当空,晒得他头昏眼花,于是他就坐下来休息。

  他望着眼前的河水在阳光下闪耀着粼粼波光,想起父亲说过,在河的最深处有许多珍宝,可是谁也不敢去,因为那里住着一条凶猛的黑龙叫骊龙,他想,要是潜到河底,找到珍宝,我们一家人就用不着像现在这样一天干到晚,三顿还吃不饱,不如豁出去试一试。

  他把心一横,三下两下脱了衣服,一头扎进冰冷的河里。

    开始他还看得见四周的小鱼在游来游去,再往深处,光线变得越来越暗,水也越来越凉,最后,他什么都看不见了,四周一团漆黑。

  他心里有点害怕,不知该往哪儿游。

  就在这时,不远处有一个圆圆的物体在闪闪发光,定睛细看,啊,原来是明珠!他憋足一口气游过去,双手抱住明珠,使劲一拽,明珠就到了他怀里。

  他迅速浮出水面,上岸后撒腿就往家跑。

    父亲一见明珠,就问他是从哪儿得到的。

  他把经过一五一十地向父亲讲述一遍。

  父亲听了说:“好险哪!这颗价值千金的明珠是长在黑龙下巴底下的,你桥禅摘它的时候黑龙必定是睡着了。

  它要是醒着,你可就没命了。

  ”故事见于《庄子列御寇》。

  成语“探骊得珠”,比喻写文章能紧扣主题,抓住要点。

【篇5】经典古代四字成语故事:老马迷途

    春秋战国时期,齐恒公率军出征,却在途中因大雾迷失方向,找不到出路,靠一匹老马才能平安回国。

  从此,齐国上下对这匹识途老马倍加宠爱,渐渐地,老马迷失了自我。

  它常这样想,原来我有如此异能,我可是匹宝马啊!老马陷入了自我陶醉中。

    过了一个月,齐恒公再次出征,为了防止迷路,齐恒公又带上了这匹老马。

  老马得意极了,把头抬得高高的,连正眼也不瞧那些战马一眼。

  不出齐恒公所料,途中又遇大雾,只好就地扎营。

  因大雾久久不散,粮食也吃完了,齐恒公只好率人回城取粮,又把老马牵了出来,让它带路。

  老马心想:我有异能,肯定能带大王回去。

  于是,老马随便选择了一条路,扬蹄前行,不料走了几个时辰,却发现是条死路。

  齐恒公怒极之下,一刀杀了老马。

  原来老马太骄傲,没有在沿途做下标记,因此迷了路。

    老马刚醒悟,已是含泪于九泉之下了。

【篇6】经典古代四字成语故事:博士买驴

    当时有个博士,熟读四书五经,满肚子都是经文。他非常欣赏自己,做什么事都要咬文嚼字一番。

    有一天,博士家的一头驴子死了,就到市场上去买一头。

  双方讲好价后,博士要卖驴的写一份凭据。

  卖驴的表示自己不识字,请博士代写,博士马上答应。

  卖驴的当即借来笔墨纸砚,博士马上书写起来。

  他写得非常认真,过了好长时间,三张纸上都是密密麻麻的字,才算写成。

  卖驴的请博士念给他听,博士干咳了一声,就摇头晃脑地念了起来,过路人都围上来听。

    过了好半天,博士才念完凭据。卖驴的听后,不理解地问他说:“先生写了满满三张纸,怎么连个驴字也没有呀?其实,只要写上某月某日我卖给你一头驴子,收了你多少钱,也就完了,为什么唠唠叨叨地写这么多呢?”

    在旁观看的人听了,都哄笑起来。

  这件事传开后,有人编了几句讽刺性的谚语:“博士买驴,书卷三纸,未有驴字。

  ”。

    后众人们形容写文章或讲话不得要领,虽然写了一大篇,说了一大堆,却都离题很远就叫“博士买驴”,或叫“三纸无驴”,也就是所谓“下笔千言,离题万里”。

古代成语故事精选10篇

  成语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大特色,有固定的结构形式和固定的说法,表示一定的意义。接下来由我给大家带来关于古代成语故事,方便大家学习

古代成语故事

1、班门弄斧

  鲁班是战国时代的鲁国人。他是一个善于制作精巧器具的能手,人们叫他“巧人”,民间历来把他奉为木匠的始祖。

  班门弄斧即在鲁班门前卖弄使用斧子的技术。

  也就是说,想在大行家面前显示自己的本领,这种太不谦虚的可笑行为,就叫做“鲁班门前弄大斧”,简称“班门弄斧”。

  这和俗语所说的“关公面前耍大刀”的意思差不多。

  其实,“班门弄斧”这句成语早在唐朝就有它的雏形了。文学家柳宗元在一篇序文中就有这样一句:“操斧于班郢之门,斯颜耳!”意思是说,在鲁班和郢人(也是一个操斧能手)的门前表现用斧子的本事,脸皮也太厚了。

  这句成语有时也用作自谦之词,表示自己不敢在行家面前卖弄自己的小本领。

2、一鸣惊人

  战国时代的派亏齐威王在很年轻的时候,就当上了皇帝。

  年轻的他因此骄傲自满,每一天饮酒作乐,不但不处理国家大事。

  不准大臣劝阻,如果有人不听他的话、或是违反他的规定,就会受到死刑的处罚。

  就这样过了三年,国家政治混乱,邻近的魏国也常派兵攻打。

  大臣们对国家的安危很担心,却又不敢提出劝告。

大夫淳于髡故意对他说:“宫中有一只大鸟,三年来都不飞不叫,大王明白这是甚么鸟吗”

  聪明的齐王一听就明白淳于髡的用意。

  他说:“这只鸟不是普通的鸟,平时不飞不叫,但只要一飞直往上冲,一鸣叫声惊人。”

  齐王还出兵反击魏国的侵略,使魏国割地求和。

  之后其它国家都很害怕,不敢再来侵犯,从此齐国持续了二十多年的和平生活。

3、邯郸学步

  相传在两千年前,燕国某地有一位少年,不愁吃不愁穿,论长相也算得上中等人材,可他就是缺乏自信心,经常无缘无故地感到事事不如人,低人一等——衣服是人家的好,饭菜是人家的香,站相坐相也是人家高雅。他见什么学什么,学一样丢一样,虽然花样翻新,却始终不能做好一件事,不明白自己该是什么模样。

  家里的人劝他改一改这个毛病,他认为是家里人管得太多。

  亲戚、邻居们说他是狗熊掰棒子,他也根本听不进去。

  日久天长,他竟怀疑自己该不该这样走路,越看越觉得自己走路的姿势太笨、太丑了。

  有一天,他在路上碰到几个人说说笑笑,只听得有人说邯郸人走路姿势很美。

  他一听,急忙走上前去,想打听个明白。

  不料想,那几个人望见他,一阵大笑之后扬长而去。

  邯郸人走路的姿势究竟怎样美呢?他怎样也想象不出来,这成了他的心病。最后有一天,他瞒着家人,跑到遥远的邯郸学走路去了。

  一到邯郸,他感到处处新鲜,简直令人眼花缭乱。

  看到小孩走路,他觉得活泼、美,学;望见老人走路,他觉得稳重,学;看到妇女走路,摇摆多姿,学。

  就这样,但是半月光景,他连走路也不会了,路费也花光了,只好爬着回去了。

4、杀鸡取卵

  阿三家养了一只很健壮的母鸡。

  它到处捉虫子吃,把自己喂得饱饱的。

  每一天午后,这只母鸡都会准时下一个大个儿的蛋。

  阿三家母鸡下的蛋又大又好,远近闻名许多人都争着来买他家的鸡蛋。他就用这些鸡蛋来换大米,够他全家吃,颤雹日子过得美滋滋的。

  一天,阿三的妻子跟他嘀咕:“你说这鸡要是一天能下两个蛋多好阿,我们家的大米就会多出一倍呢。

  ”“可不是嘛,每一天能下三个蛋,不,四个,五个……能下十个蛋才好呢。

  ”阿三说。

  他的妻子说:“这母鸡每一天都能下一个蛋,肚子里必须存了不少蛋吧。”阿三点点头:“那当然!”

  妻子又说:“它一天只下一个蛋,也太慢了吧。

  不如我们一下子把鸡蛋全拿出来,就发,大财了。

  ”。

  阿三想了想说:“对阿,我怎样没想到这个呢还是你聪明,我此刻就把鸡蛋全取出来。

  哈哈,咱们就能过上更好的日子了。

  ”。

  他说着就捉来母鸡,很快把母鸡的肚子打开了。咦母鸡肚子里都是一些没长尘洞神成的小鸡蛋黄,有的还没芝麻大呢。

  阿三和妻子都傻了眼,后悔也来不及了。再也,没有母鸡下蛋换米了,他们俩对着母鸡大哭起来。

  没过几天,阿三家的米缸就见了底,他们只能回忆以前的完美日子了。

5、刻舟求剑

  古时候,楚国有一个人,在他坐船过江的时候,一不留意,把身上挂的一把宝剑掉进江里去了。

  那个人不慌不忙地从衣袋里取出一把小刀,在船舷上落下宝剑的地方刻了一个记号。

  嘴里自言自语嘱咐自己:“别忘记了,我的宝剑是从这儿掉下去的。

  ”。

同船人见他不着急的样貌都很纳闷,就问他:“为什么不赶快下水捞宝剑?你在船舷上刻个记号有什么用呀?”

  “着什么急,我的宝剑是从这个地方掉下去的,一等船靠岸了,我就要从这个刻有记号的地方跳下水去,把宝剑找回来。”

  过了一会儿,船到了目的地,停下来靠了码头,这个人便从船上刻的记号处,跳下水去捞宝剑,但是,摸了好长时间也没有找到。

  同船人看到他这样寻找宝剑都感到很可笑,有一个人说:“宝剑掉江里以后,船还是在行走的,而宝剑沉在水底下是不会跟着走的。事实上,此刻船离开丢剑的地方已经很远了,再按船舷上刻记号处去找它怎样能找到呢?”

  大家都议论说:“这个人连一个很普通的道理也不懂得呢。”

  之后人们根据这个故事引申出“刻舟求剑”这句成语,比喻人们做事情要从客观实际出发,注意事物的发展变化,来处理。

6、大义灭亲

  春秋时期,卫国的州吁(yù)杀死哥哥卫桓(huán)公,自立为国君。

  州吁驱使百姓打仗,激起人民不满。

  他担心自己的王位不稳定,就与心腹大臣石厚商量办法。

  石厚就去问自己的父亲——卫国大臣石(què),怎样巩固州吁的统治地位。

  石对儿子说:“诸侯即位,应得到周天子的许可,他的地位就能巩固。

  ”石厚说:“州吁是杀死哥哥谋位的,要是周天子不许可,怎样办?”石说:“陈桓公很受周天子的信任,陈、卫又是友好邻邦。

  ”石厚没等父亲把话说完,抢着说:“你是说去请陈桓公帮忙?”石连连点头。

  州吁和石厚备了许多礼物,却被陈桓公扣留了。

  原先,这是石的安排。

  卫国派人去陈国,把州吁处死。

  卫国的大臣们认为石厚是石的儿子,就应从宽处理。

  石就派自己的家臣到陈国去,把石厚杀了。

  史官认为石杀子是“大义灭亲”。

  成语“大义灭亲”,此刻指为了维护国家和人民利益,对犯罪的亲属不徇(xùn)私情。

7、病入膏肓

  春秋时期,晋景公有一次得了重病,听说秦国有一个医术很高明的医生,便专程派人去请。

  医生还没到,晋景公恍惚中做了个梦。

  梦见了两个小孩,正悄悄地在他身旁说话。

  一个说:“那个高明的医生立刻就要来了,我看我们这回难逃了。

  ”另一个小孩说道:“这没什么可怕的,我躲到肓的上面,你躲到膏的下面,无论他怎样用药,都奈何我们不得。

  ”。

  不一会儿,秦国的名医到了。

  名医诊断后,对晋景公说:“这病已没办法治了。

  疾病在肓之上,膏之下,用灸法攻治不行,扎针又达不到,吃汤药,其效力也达不到。

  这病实在没法子治啦。

  ”。

  晋景公听了,心想医生所说,果然验证了自己梦见的两个小孩的对话,便点了点头说:“你的医术真高明阿!”说毕,叫人送了一份厚礼给医生,让他回秦国去了。

  “病入膏肓”这则成语,指病已危重到了无法救治的地步,也常用来比喻事情到了无可挽回的地步。

8、退避三舍

  春秋时候,重耳逃亡来到楚国。楚成王认为重耳日后必有作为,就以国君之礼相迎,待如上宾。

  一天,楚王设宴招待重耳,忽然问道:“你若有一天回晋国当上国君,该怎样报答我呢?”重耳略一思索说:“美女侍从,珍宝丝绸,大王您有的是;珍禽羽毛,象牙兽皮,更是楚地的盛产。

  晋国哪有什么珍奇物品献给大王呢?”楚王说:“公子过谦了。

  话虽然这么说,可总该对我有所表示吧?”重耳笑笑回答道:“要是托您的福,果真能回国当政的话,我愿与贵国友好。

  假如有一天,晋楚两国之间发生战争,我必须命令军队先退避三舍(一舍等于三十里),如果还不能得到您的原谅,我再与您交战。

  ”。

  四年后,重耳真的回到晋国当了国君,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晋文公。晋国在他的治理下日益强大。

  公元前633年,楚国和晋国的军队在作战时相遇。

  晋文公为了实现他许下的诺言,下令军队后退九十里,驻扎在城濮(pú)。

  楚军见晋军后退,以为对方害怕了,立刻追击。

  晋军利用楚军骄傲轻敌的弱点,集中兵力,大破楚军,取得了城濮之战的胜利。

  成语“退避三舍”,此刻常用来比喻不与人相争或主动让步。

9、志在四方

  春秋时,晋献公在宠妾(qiè)骊姬的挑拨下,杀了太子申生,公子重耳和夷吾分别逃亡到狄(dí)国和梁国。

  之后,晋献公死了,夷吾在秦穆公和齐桓公的帮忙下做了国君,他怕重耳回来争夺王位,就派人去杀他。于是,重耳又从狄国历尽艰险,逃到了齐国。

  齐桓公对重耳以及追随他的子犯、赵衰、狐偃(yǎn)等人都十分优待,还把一个本家姑娘齐姜嫁给了重耳。重耳在齐国一住七年,日子过得舒服极了,他也不想再回晋国去了。

  齐桓公死后,齐孝公做了齐国国君,齐国开始衰弱。子犯、赵衰、狐偃等一齐来到桑园里秘密商议,要想办法让重耳离开齐国。

  这事让重耳的妻子齐姜明白了。

  齐姜是个女中豪杰,期望丈夫能做一番大事业,就对重耳说:“公子,你有远大的志向,我很高兴。

  你走吧!男子汉大丈夫总得做一番事业,留恋妻子和贪图安逸是没有出息的!”。

  重耳听了很惊讶,说:“我并没打算离开你,离开齐国呀,我不走!”齐姜听了,明白重耳不想走,就和子犯等人商量了一个计策,用酒把重耳灌醉后,把他送出了齐国。

  之后,重耳在六十二岁的时候,最后回到晋国,当上了晋国的国君,史称晋文公。

  成语“志在四方”,常比喻人要树立远大的志向。

10、唇亡齿寒

  春秋时候,晋献公想要扩充自己的实力和地盘,就想找借口派兵去消灭虢(guó)国。

  但是在晋国和虢国之间隔着一个虞(yú)国,讨伐虢国务必经过虞国。

  “怎样才能顺利透过虞国呢?”晋献公问手下的大臣。

  大夫荀息说:“虞国国君是个目光短浅、贪图小利的人,只要我们送他美玉和宝马,他会答应借道的。

  ”晋献公一听有点舍不得。

  荀息看出了晋献公的心思,就说:“虞虢两国是唇齿相依的近邻,虢国灭了,虞国也难独存,您的美玉宝马但是是暂时存放在虞公那里罢了。

  ”晋献公听后,便采纳了荀息的计策。

  虞国国君见到这两份珍贵的礼物,顿时心花怒放,听到荀息说要借道虞国时,当时就满口答应下来。

  虞国大夫宫之奇听说后,赶快阻止道:“不行,不行,虞国和虢国是唇齿相依的近邻,我们两个小国相互依存,有事能够互相帮忙,万一虢国灭了,我们虞国也就难保了。

  俗话说:‘唇亡齿寒’,没有嘴唇,牙齿也保不住阿!借道给晋国万万使不得。

  ”虞公说:“人家晋国是大国,此刻特意送来美玉宝马和咱们交朋友,难道咱们借条道路让他们走走都不行吗?”宫之奇连声叹气,明白虞国离灭亡的日子不远了,于是就带着一家老小离开了虞国。

  果然,晋国军队借道虞国,消灭了虢国,随后又把亲自迎接晋军的虞公抓住,灭了虞国。

  成语“唇亡齿寒”,比喻双方关系密切,利害相关。

古代成语故事精选10篇相关文章:

★历史三字成语故事精选10篇

★中华古代成语故事精选5篇

★历史寓言故事成语

★中国古代经典成语故事5篇

★中国古代成语故事精选

★中国古代经典成语故事

★古代励志成语故事精选

★成语故事大全精选合集

★古代成语故事精选

经典成语故事大全(10篇)

  【#儿童故事#导语】成语故事是我国历史的一部分,成语是历史的积淀,每一个成语的背后都有一个含义深远的故事。下面是无整理分享的经典成语故事大全,欢迎阅读与借鉴,希望对你们有帮助!

  

1.经典成语故事:鱼目混珠

    从前,有一个人叫满愿,他买到了一颗又大又明亮的珍珠,经常独自把玩,从不让别人看。

  他的邻居寿量从路上捡来一颗大“珍珠”,也珍藏起来。

  后来,他们俩得了同一种病,医生说要用珍珠粉配药。

  他们只得拿出各自藏着的珍珠。

  医生笑着对寿量说:“你这颗不是珍珠,是鱼的眼睛啊!”。

    [注释]珠:珍珠。

    [提示]比喻以假乱真,以次充好。

  

2.经典成语故事:杯弓蛇影

    西晋时,一个叫乐广的人请一位朋友来家里喝酒,朋友看见酒杯里有条蛇在游动,回家就病了。

  乐广知道后,又把这人请来,让他坐在原来的位置,告诉他那条蛇是挂在墙上的一张弓的倒影。

  朋友如释重负,病也很快好了。

    [提示]比喻因疑虑而引起惊恐和担忧。

  

3.经典成语故事:不寒而栗

    西汉时,有个叫义纵的官员,性格残暴,心肠毒辣。

  他在上任的第一天,就下令加重对关在当地监狱里的两百多个犯人的处罚。

  那些犯人的亲友来探监,都被他抓了起来。

  后来,他还觉得不够,就将犯人和他们的亲友全部杀死。

  老百姓知道了都浑身打颤,十分害怕。

    [注释]栗:发抖。

    [提示]不因寒冷而发抖。形容非常恐惧。

  

4.经典成语故事:愚公移山

    传说,古代有个老人叫愚公,他家门前有太行和王屋两座大山,走路很不方便。

  他决心带领全家挖掉这两座大山。

  有个叫智叟的老头,认为不可能。

  愚公说:“我死了有儿子,儿子死了有孙子,子子孙孙芦厅没有穷尽,这山却不会再长高了,终有一天会被挖平的。

  ”。

    [提示]比喻做事有顽强的毅力,不怕困难。

  

5.经典成语故事:鹬蚌相争

    一只大河蚌躺在河滩上晒太阳。

  它张开贝壳,一只鹬鸟闪电一般扑过来,长长的嘴像剑一样刺入贝壳。

  河蚌立即关紧贝壳,把鹬鸟的长嘴夹住了。

  在他们互不相让地争斗时,一位渔翁恰巧路过,很轻松地把它们俩都捉住了。

    [注释]鹬:鹬鸟。

    [提示]比喻两者相争,两败俱伤,让第三者得利。一般“鹬蚌相争,渔翁得利”连用。

  

6.经典成语故事:凿壁偷光

    汉朝时,有个读书人叫匡衡,因为家境贫穷,买不起蜡烛和灯油,晚上无法看书。

  他发现隔壁富户每天晚上都点着蜡烛,屋里被照得通亮,就偷偷在猜哗伏墙壁上凿了个小孔,光亮就从这个小孔里照过来。

  匡衡就在这光亮下刻苦读书。

  他后来成为一个很有学问的人。

    [注释]壁:墙壁。

    [提示]指想尽办法刻苦读书。

  

7.经典成语故事:贪小失大

    齐国的达子带兵同燕国作战,他请求齐王犒劳军队,齐王不答应。

  交战以后,齐国大败,达子战死,齐王也逃到外地。

  燕国军队进入齐国的都城后,争着抢取齐王的财物。

  人们认为齐王是“贪于小利以失大利者也”。

    [提示]因贪图小利而造成重大损失。

  

8.经典成语故事:道听途说

    古时候,有个齐国人叫毛空。

  他告诉一个叫艾子的人说:“有一块肉从天上落下来,它长三十丈,宽十丈。

  ”见艾子不穗携相信,他就改口说:“那就二十丈吧。

  ”看艾子还是不相信,他又改口说:“那就十丈吧。

  ”艾子问:“肉掉在哪里了?”他答不上来了,只得承认是在路上听别人说的。

    [注释]道、途:路。

    [提示]指传闻,没有根据的话。

  

9.经典成语故事:邯郸学步

    战国时,赵国都城邯郸的人以走路姿势优美而著称。

  有个燕国人来到邯郸,要学习当地人如何走路。

  他发现满街的人走路姿势各异,但都很优雅,就见一个学一个。

  结果呢,什么姿势都没学会,连自己原先是如何走路的都忘记了,只好爬着回家去。

    [注释]邯郸:地名,在河北省。

    [提示]比喻学人的长处没学到家,反而把自己原有的东西也丢了。

  

10.经典成语故事:金玉其外,败絮其中

    从前,有个卖柑桔的人,他处理过的柑桔放置时间久,外表非常漂亮,可是里面却干得像一团烂棉花。

  于是有人指责他这样骗人太不应该了。

  卖柑桔的人笑着回答说:“世上的骗子多的是,那些掌握军权的武将、神气活现的文臣,难道都是为国为民的人物吗?他们又何尝不是外表华丽、内质败坏呢?人们对这样的现实视而不见,为什么非要挑剔我的柑桔呢?”。

    [注释]金玉:泛指珍宝,比喻美好。败絮:烂棉花。

    [提示]比喻人或事物表里不一,外表华美,内质败坏。

提交信息测一测您提升学历详细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