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四字成语故事,你知道有哪些?

作者:宿万潍时间:2023-07-18 01:21:14

导读:" 古代四字成语故事,你知道有哪些?1.有一天,国王听说有位智者懂得天下万物的来历和道理,于是他决定前去拜访。智者对国王说:“人生苦短,应当珍惜时间。不要因为一时的快乐而放弃长远的利益。”国王深思熟虑后,决定更加努力地治理国家,让人民过上更好的生活。从此,国家"

古代四字成语故事,你知道有哪些?

  1.有一天,国王听说有位智者懂得天下万物的来历和道理,于是他决定前去拜访。

  智者对国王说:“人生苦短,应当珍惜时间。

  不要因为一时的快乐而放弃长远的利益。

  ”国王深思熟虑后,决定更加努力地治理国家,让人民过上更好的生活。

  从此,国家兴旺昌盛。

  2.在古代的一个山村中,有一家人世代从事耕作。

  他们勤劳、勇敢,且乐于助人。

  一天,村子里突然发生了一场大火。

  大火烧毁了许多房屋和庄稼,将整个村子都困在了火海中。

  这时,有一位年轻人想出了一个办法:他用一块布在头上搓成了一根绳子,而后将绳子系在一块大石头上,然后将这块石头拖在背后,忍受着巨大的痛苦,艰难地逃离了火场。

  他用自己的行动告诉了大家,只要有毅力,就能克服艰难困苦。

  3.在一个古代帝国的宫廷中,有一位官员贪污腐败,以权谋私,百姓们都对他的行为感到不满。

  有一天,一位智者来到了这个官员的府邸,对他说:“官员,你要记住,不义之财终究会有报应。

  ”官员听后,心存愧疚,决定改邪归正,还给百姓们应得的权益。

  这件事成为了一个警示,提醒人们要秉持正义之心。

  4.古代有一个国家,国王有个非常聪明的臣子。

  国王决定考验这位臣子的智慧,于是他命令将两只完全相同的鸟笼放在王宫花园的两个角落里,然后要求臣子找到并带回一只活鸟。

  臣子思考了一会儿,然后带着一只鸟笼回来了。

  国王惊讶地问他是如何做到的。

  臣子笑着说:“臣子带回来的是一只装满了食物和水的鸟笼。

  因为只要鸟笼里的食物水源足够,鸟始终会活着。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智慧和善于思考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5.在古代,有一个国家的国君喜欢在宫殿中种植美丽的花卉。

  有一天,国君进行了一场花卉盛会,各种花卉争奇斗艳。

  然而,其中一种花却因为长得平凡而被国君忽视,这个花的名字叫“平凡”。

  国君的臣子们对国君说:“陛下,不要只看重外表,这朵花虽然平凡,但它却承载了无私和坚韧的品质。

  ”国君听后,感悟颇深,从此不再只追求外在的华丽,而更注重内在的价值。

  以上是一些关于古代四字成语故事的例子。

  这些故事中,虽然只用四个字,却能传达出丰富的内涵和智慧。

  每个故事都有其独特的主题和教训,它们不仅能帮助我们了解古代的文化和智慧,也能启发我们在现代社会中的思考和行动。

  让我们通过这些古代智慧的传承,不断追求真理和进步,为社会的发展做出贡献。

经典古代四字成语故事【6篇】

  【#能力训练#导语】成语多数为4个字,也有3字的以及4字以上的成语,有的成语甚至是分成两部分,中间有逗号隔开。

  下面是分享的经典古代四字成语故事【6篇】。

  欢迎阅读参考!。

【篇1】经典古代四字成语故事:明察秋毫

    齐桓公小白、晋文公重耳曾在春秋时先后称霸,统领诸侯,是霸主中的代表。

    几百年后,战国时的齐宣王田辟强也想称霸。

  齐宣王对孟子说:“您能把有关齐桓公、晋文公的事迹讲给我听听吗?”

    孟子答道:“对不起,我们孔夫子的门徒向来不讲霸主的事。

  我们只讲王道,用道德的力量来统一天下。

  ”。

  齐宣王问道:“那要有怎样的道德才能统一天下呢?”

    孟子说:“我听说,有一次新钟铸成,准备杀牛祭钟,您看见好好一头牛,无罪而被杀,心中感到不忍。

  凭您这种好心,就可以行王道,施仁政,统一天下。

  问题不在于您能不能,而在于您干不干罢了!比方有人说:‘我的力气能举重三千斤,但举不起一根羽毛;眼力能看清秋天鸟兽毫毛那样细微的东西,却看不见满车的木柴。

  ’您相信这种话吗?”。

  齐宣王说:“当然不相信!”

    孟子紧接着说:“是呀,不能相信。

  如今您的好心能用来对待动物,却不能用来爱护老百姓,这也同样难于叫人相信。

  老百姓之所以不能够安居乐业,是您根本不去关心的缘故。

  显然,这都是干与不干的问题,而不是能与不能的问题。

  您问能不能行王道、统一天下,问题也是如此,是不去干,而不是不能干!”。

【篇2】经典古代四字成语故事:千虑一得

    春秋时,晏婴在齐国历任三朝的宰相。他为人正直,生活俭朴,在齐国很有威望。

    有一天,齐景公派使者来看他。

  他正在吃饭,就把自己的饭菜分成两份,请使者一起吃。

  使者很感动,回去就把晏婴分食的事告诉了齐景公。

  齐景公想不到晏婴那么贫苦,就派使者送去一千两金子。

  可是连送了三次都被晏婴退回来了。

    齐景公特地召见他,说:“管仲对齐恒公的封赏不推辞,而你……”景公说到这里停顿了一下说:“为什么要拒绝呢?”晏婴说:“圣人千虑,必有一失;遇人千虑,必有一得。

  ”他自谦地说:“无论君臣,清廉为上,我这人愚钝,再三考虑也许有点道理。

  ”。

    成语“千虑一得”意思说,遇笨人的考虑也有可取之处。后来多理解为考虑周到。

【篇3】经典古代四字成语故事:一言为重

    古时候秦国有个相国叫商鞅,秦王非常器重他。公元前359年,他打算在秦国实行变法,但他怕百姓们不相信官府,就决定做件事以取得他们的信任。

    有一天。

  他把一根10米长的竿子竖在都耐消袭城南门外,然后告诉百姓如果谁昌兄把这根竹竿拿到城边北门,就赏给他10两银子。

  开始,大家听到这个消息都很吃惊,但没人敢试。

  于是商鞅又提高声音说:"谁把这根竹竿拿到北门,赏50两银子。

  "这时,有一个胆子挺大的人愿意去试一试。

  当他把竹竿拿到北门时,商鞅立刻赏给他50两银子。

  其他人看见了,都非常后悔自己没去试。

    经过这件事,大家都相信了官府。后来商鞅的变法进行地很成功,秦国因此成为了当时大的国家。

    后来,人们就用"一言为重"来比喻一个人信守诺言。

【篇4】经典古代四字成语故事:探骊得珠

    很久很久以前,有一户人家住在黄河边上,靠割芦苇、编帘子簸箕为生,日子过得非常贫困。

    有一天,儿子在河边割芦苇,烈日当空,晒得他头昏眼花,于是他就坐下来休息。

  他望着眼前的河水在阳光下闪耀着粼粼波光,想起父亲说过,在河的最深处有许多珍宝,可是谁也不敢去,因为那里住着一条凶猛的黑龙叫骊龙,他想,要是潜到河底,找到珍宝,我们一家人就用不着像现在这样一天干到晚,三顿还吃不饱,不如豁出去试一试。

  他把心一横,三下两下脱了衣服,一头扎进冰冷的河里。

    开始他还看得见四周的小鱼在游来游去,再往深处,光线变得越来越暗,水也越来越凉,最后,他什么都看不见了,四周一团漆黑。

  他心里有点害怕,不知该往哪儿游。

  就在这时,不远处有一个圆圆的物体在闪闪发光,定睛细看,啊,原来是明珠!他憋足一口气游过去,双手抱住明珠,使劲一拽,明珠就到了他怀里。

  他迅速浮出水面,上岸后撒腿就往家跑。

    父亲一见明珠,就问他是从哪儿得到的。

  他把经过一五一十地向父亲讲述一遍。

  父亲听了说:“好险哪!这颗价值千金的明珠是长在黑龙下巴底下的,你桥禅摘它的时候黑龙必定是睡着了。

  它要是醒着,你可就没命了。

  ”故事见于《庄子列御寇》。

  成语“探骊得珠”,比喻写文章能紧扣主题,抓住要点。

【篇5】经典古代四字成语故事:老马迷途

    春秋战国时期,齐恒公率军出征,却在途中因大雾迷失方向,找不到出路,靠一匹老马才能平安回国。

  从此,齐国上下对这匹识途老马倍加宠爱,渐渐地,老马迷失了自我。

  它常这样想,原来我有如此异能,我可是匹宝马啊!老马陷入了自我陶醉中。

    过了一个月,齐恒公再次出征,为了防止迷路,齐恒公又带上了这匹老马。

  老马得意极了,把头抬得高高的,连正眼也不瞧那些战马一眼。

  不出齐恒公所料,途中又遇大雾,只好就地扎营。

  因大雾久久不散,粮食也吃完了,齐恒公只好率人回城取粮,又把老马牵了出来,让它带路。

  老马心想:我有异能,肯定能带大王回去。

  于是,老马随便选择了一条路,扬蹄前行,不料走了几个时辰,却发现是条死路。

  齐恒公怒极之下,一刀杀了老马。

  原来老马太骄傲,没有在沿途做下标记,因此迷了路。

    老马刚醒悟,已是含泪于九泉之下了。

【篇6】经典古代四字成语故事:博士买驴

    当时有个博士,熟读四书五经,满肚子都是经文。他非常欣赏自己,做什么事都要咬文嚼字一番。

    有一天,博士家的一头驴子死了,就到市场上去买一头。

  双方讲好价后,博士要卖驴的写一份凭据。

  卖驴的表示自己不识字,请博士代写,博士马上答应。

  卖驴的当即借来笔墨纸砚,博士马上书写起来。

  他写得非常认真,过了好长时间,三张纸上都是密密麻麻的字,才算写成。

  卖驴的请博士念给他听,博士干咳了一声,就摇头晃脑地念了起来,过路人都围上来听。

    过了好半天,博士才念完凭据。卖驴的听后,不理解地问他说:“先生写了满满三张纸,怎么连个驴字也没有呀?其实,只要写上某月某日我卖给你一头驴子,收了你多少钱,也就完了,为什么唠唠叨叨地写这么多呢?”

    在旁观看的人听了,都哄笑起来。

  这件事传开后,有人编了几句讽刺性的谚语:“博士买驴,书卷三纸,未有驴字。

  ”。

    后众人们形容写文章或讲话不得要领,虽然写了一大篇,说了一大堆,却都离题很远就叫“博士买驴”,或叫“三纸无驴”,也就是所谓“下笔千言,离题万里”。

古代四字成语故事大全【6篇】

  【#能力训练#导语】成语在古代汉语与现代汉语的传承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它是汉语词汇系统中重要而又极富特色的组成部分。

  下面是分享的古代四字成语故事大全【6篇】。

  欢迎阅读参考!。

【篇1】古代四字成语故事:破釜沉舟

    秦朝末年,各地人民纷纷举行起义,反抗秦朝的暴虐统治。

  农民起义军的领袖,最的是陈胜、吴广,接着有项羽和刘邦。

  下面,讲一个项羽破釜沉舟的故事。

  有一年,秦国的三十万人马包围了赵国(那不是原来的那个赵国)的巨鹿(今河北省平乡县),赵王连夜向楚怀王(不是原来那个楚国的国王)求救。

    楚怀王派宋义为上将军,项羽为次将,带领二十万人马去救赵国。

  谁知宋义听说秦军势力强大,走到半路就停了下来,不再前进。

  军中没有粮食,士兵用蔬菜和杂豆煮了当饭吃,他也不管,只顾自己举行宴会,大吃大喝的。

  这一下可把项羽的肺气炸啦。

  他杀了宋义,自己当了“假上将军”,带着部队去救赵国。

    项羽先派出一支部队,切断了秦军运粮的道路;他亲自率领主力过漳河,解救巨鹿。

  楚军全部渡过漳河以后,项羽让士兵们饱饱地吃了一顿饭,每人再带三天干粮,然后传下命令:把渡河的船(古代称舟)凿穿沉入河里,把做饭用的锅(古代称釜)砸个粉碎,把附近的房屋放把火统统烧毁。

  这就叫破釜沉舟。

    项羽用这办法来表示他有皮薯如进无退、一定要夺取胜利的决心。

  楚军士兵见主帅的决心这么大,就谁也不打算再活着回去。

  在项羽亲自指挥下,他们以一当十,以十当百,拚死地向秦军冲杀过去,经过连续九次冲锋,把秦军打得大败。

  秦军的几个主将,有手散的被杀,有的当了俘虏,有的投了降。

  这一仗不但解了巨鹿之围,而且把秦军打得再也振作不起来,过两年,秦朝就灭亡了。

  打这以后,项羽当上了真正的上将军,其他许多支军队都归他统帅和指挥,他的威名传遍了天下。

【篇2】古代四字成语故事:势如破竹

    三国末年,晋武帝司马炎灭掉蜀国,夺取魏国政权以后,准备出兵燃启攻打东吴,实现统一全中国的愿望。

  他召集文武大臣们商量灭大计。

  多数人认为,吴国还有一定实力,一举消灭它恐怕不易,不如有了足够的准备再说。

    大将杜预不同意多数人的看法,写了一道奏章给晋武帝。

  杜预认为,必须趁目前昊国衰弱,忙灭掉它,不然等它有了实力就很难打败它了。

  司马炎看了杜预的奏章,找自己的最信任的大臣张华征求意见。

  张华很同意杜预的分析,也劝司马炎快快攻打吴国,以免留下后患。

  于是司马炎就下了决心,任命杜预作征南大将军。

  公元279年,晋武帝司马炎调动了二十多万兵马,分成六路水陆并进,攻打吴国,一路战鼓齐鸣,战旗飘扬,战士威武雄壮。

  第二年就攻占了江陵,斩了吴国一员大将,率领军队乘胜追击。

  在沅江、湘江以南的吴军听到风声吓破了胆,纷纷打开城门投降。

  司马炎下令让杜预从小路向吴国国都建业进发。

  此时,有人担心长江水势暴涨,不如暂收兵等到冬天进攻更有利。

  杜预坚决反对退兵,他说:“现在趁士气高涨,斗志正旺,取得一个又一个胜利,势如破竹(像用快刀劈竹子一样,劈过几节后竹子就迎刃破裂),一举攻击吴国不会再费多大力气了!”晋朝大军在杜预率领下,直冲向吴都建业,不久就攻占建业灭了吴国。

  晋武帝统一了全国。

【篇3】古代四字成语故事:闻鸡起舞

    晋代的祖逖是个胸怀坦荡、具有远大抱负的人。

  可他小时候却是个不爱读书的淘气孩子。

  进入青年时代,他意识到自己知识的贫乏,深感不读书无以报效国家,于是就发奋读起书来。

  他广泛阅读书籍,认真学习历史,于是就发奋读起书来。

  他广泛阅读书籍,认真学习历史,从中汲取了丰富的知识,学问大有长进。

  他曾几次进出京都洛阳,接触过他的人都说,祖逖是个能辅佐帝王治理国家的人才。

  祖逖24岁的时候,曾有人推荐他去做官司,他没有答应,仍然不懈地努力读书。

    后来,祖逖和幼时的好友刘琨一志担任司州主簿。他与刘琨感情深厚,不仅常常同床而卧,同被而眠,而且还有着共同的远大理想:建功立业,复兴晋国,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

    一次,半夜里祖逖在睡梦中听到公鸡的鸣叫声,他一脚把刘琨踢醒,对他说:“别人都认为半夜听见鸡叫不吉利,我偏不这样想,咱们干脆以后听见鸡叫就起床练剑如何?”刘琨欣然同意。

  于是他们每天鸡叫后就起床练剑,剑光飞舞,剑声铿锵。

  春去冬来,寒来暑往,从不间断。

  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长期的刻苦学习和训练,他们终于成为能文能武的全才,既能写得一手好文章,又能带兵打胜仗。

  祖逖被封为镇西将军,实现了他报效国家的愿望;刘琨做了都督,兼管并、冀、幽三州的军事,也充分发挥了他的文才武略。

【篇4】古代四字成语故事:水滴石穿

    张乖崖将他喝住,上前盘问。

  库吏不敢隐瞒,如实承认了。

  于是张乖崖下令把他捉进县衙,命手下衙役对他施以杖刑,以示警戒。

  库吏不服,喊道:“不就一文钱嘛,有什么了不起的?就为这么一文钱你就打我,你还能打死我不成?”。

    张乖崖听了这话,气愤至极,提笔在案卷上批道:“一日一钱,千日一千;绳锯木断,水滴石穿。

  ”意思是说,一天偷一文钱,看上去确实算不了什么,但是一千天就是一千文钱;绳子虽然很钝,但是日子久了,也可以把木头锯断;水从上往下滴虽然没有多大力量,但时间长了,也可以把很坚硬的石头滴穿。

  写罢,他下令把这名库吏斩首。

    成语“水滴石穿”就是从这个故事中得来的,有时也写作“滴水穿石”,有时又直接引用原文“绳锯木断,水滴石穿”合起来使用。

  意思是说,缺点、错误虽然不大,但天长日久积累起来,就会产生巨大的破坏作用。

  现在人们多从积极方面加以使用,表示虽然力量暂时十分弱小,但是只要坚持不懈,持之以恒,就能战胜困难,获得成功。

【篇5】古代四字成语故事:草木皆兵

    东晋时代,秦王苻坚控制了北部中国。

  公元383年,苻坚率领步兵、骑兵90万,攻打江南的晋朝。

  晋军大将谢石、谢玄领兵8万前去抵抗。

  苻坚得知晋军兵力不足,就想以多胜少,抓住机会,迅速出击。

    谁料,苻坚的先锋部队25万在寿春一带被晋军出奇击败,损失惨重,大将被杀,士兵死伤万余。

  秦军的锐气大挫,军心动摇,士兵惊恐万状,纷纷逃跑。

  此时,苻坚在寿春城上望见晋军队伍严整,士气高昂,再北望八公山,只见山上一草一木都像晋军的士兵一样。

  苻坚回过头对弟弟说:“这是多么强大的敌人啊!怎么能说晋军兵力不足呢?”他后悔自己过于轻敌了。

    出师不利给苻坚心头蒙上了不祥的阴影,他令部队靠淝水北岸布阵,企图凭借地理优势扭转战局。

  这时晋军将领谢玄提出要求,要秦军稍往后退,让出一点地方,以便渡河作战。

  苻坚暗笑晋军将领不懂作战常识,想利用晋军忙于渡河难于作战之机,给它来个突然袭击,于是欣然接受了晋军的请求。

    谁知,后退的军令一下,秦军如潮水一般溃不成军,而晋军则趁势渡河追击,把秦军杀得丢盔弃甲,尸横遍地。苻坚中箭而逃。

【篇6】古代四字成语故事:爱屋及乌

    这个典故出自《尚书大传·大战》。

  殷商末代的纣王是个残忍无道的昏君。

  当时的西部诸侯之头领姬昌,因反对纣王被囚禁。

  出狱后,姬昌回到周的都城岐山,称周文王,要*商朝。

  他聘请姜尚(姜太公)为军师,开始扩军备战,并迁都丰邑(今陕西省)。

  不久,周文王去逝,其子姬发继位,称周武王。

  他联络几个诸侯,出兵伐纣。

  大军渡过黄河,直逼商朝京城朝歌。

  商纣王早已失尽人心,朝歌很快被攻克,纣王自杀。

  纣王虽死,敌人并未完全肃清。

  周武王召见姜太公,请教如何处置商朝遗留下来的权臣贵族、官宦将士,能否使局面安定下来。

  姜太公答道:"臣闻之也,爱人者,兼其之鸟;不爱人者,及其胥余。

  "就是说,如果喜爱那个人,就连他屋顶上的乌鸦也喜欢;如果不爱那个人,就连他住处的墙壁也讨厌。

  姜太公的主张是要把敌对分子彻底消灭。

    后来,这个典故常被人们用作描述因为深爱某人,连带也喜爱他的亲属朋友等人这种现象。

古代四字成语故事【五篇】

  【#能力训练#导语】孩子们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肯定会学习到成语,成语就是用最简短的语言山旦,表达最深刻的意思。

  下面是分享的古代四字成语故事【五篇】。

  欢迎阅读参考!。

1.古代四字成语故事

  叶公好龙

    鲁哀公经常向别人说自己是多么地渴望人才,多么喜欢有知识才干的人。有个叫子张的人听说鲁哀公这么欢迎贤才,便从很远的地方风尘仆仆地来到鲁国,请求拜见鲁哀公。

    子张在鲁国一直住了七天,也没等到鲁哀公的影子。

  原来鲁哀公说自己喜欢有知识的人只是赶时髦,学着别的国君说说而已,对前来求见的子逗卖扰张根本没当一回事,早已忘到脑后去了。

  子张很是失望,也十分生气。

  他给鲁哀公的车夫讲了一个故事,并让车夫把这个故事转述给鲁哀公听。

    然后,子张悄然离去了。

    终于有一天,鲁哀公记起子张求见的事情,准备叫自己的车夫去把子张请来。

  车夫对鲁哀公说:“他早已走了。

  ”。

  鲁哀公很是不明白,他问车夫道:“他不是投奔我而来的吗?为什么又走掉了呢?”

    于是,车夫向鲁哀公转述了子张留下的故事。那故事是这样的:

    有个叫叶子高的人,总向人吹嘘自己是如何如何喜欢龙。

  他在衣带钩上画着龙,在酒具上刻着龙,他的房屋卧室凡是雕刻花纹的地方也全都雕刻着龙。

  天上的真龙知道叶子高是如此喜欢龙,很是感动。

  一天,真龙降落到叶子高的家里,它把头伸进窗户里探望,把尾巴拖在厅堂上。

  这叶子高见了,吓得脸都变了颜色,惊恐万状,回头就跑。

  真龙感到莫名其妙,很是失望。

  其实那叶公并非真的喜欢龙,只不过是形式上、口头上喜欢罢了。

2.古代四字成语故事

  一言为重

    古时候秦国有个相国叫商鞅,秦王非常器重他。公元前359年,他打算在秦国实行变法,但他怕百姓们不相信官府,就决定做件事以取得他们的信任。

    有一天。

  他把一根10米长的竿子竖在都城南门外,然后告诉百姓如果谁把这根竹竿拿到城边北门,就赏给他10两银子。

  开始,大家听到这个消息都很吃惊,但没人敢试。

  于是商鞅又提高声音说:"谁把这根竹竿拿到北门,赏50两银子。

  "这时,有一个胆子挺大的人愿意去试一试。

  当他把竹竿拿到北门时,商鞅立刻赏给他50两银子。

  其他人看见了,都非常后悔自己没去试。

    经过这件事,大家都相信了官府。后来商鞅的变法进行地很成功,秦国因此成为了当时大的国家。

    后来,人们就用"一言为重"来比喻一个人信守诺言。

3.古代四字成语故事

  专心致志

    从前有一个下棋能手名叫秋,他的棋艺非常高超。

    秋有两个学生,一起跟他学习下棋,其中一个学生非常专心集中精力跟老师学习。

  另一个却不这样,他认为学下棋很容易,用不着认真。

  老师讲解的时候,他虽然坐在那里,眼睛也好像在看着棋子可心里却想着:“要是现在到野外射下一只鸿雁,美餐一顿该多好。

  ”因为他总是胡思乱想心不在焉,老师的讲解一点也没听进去。

    结果,虽然两个学生同是一个传授,但是,一个进步很快,成了棋艺高强的名手,另一个却没学到一点本事。

    释义:致:尽,极;志:意志。

  把心思全放在上面。

  形容一心一意,聚精会神。

4.古代四字成语故事

  以貌取人

    孔子有许许多多弟子,其中有一个名叫宰予的,能说会道,利口善辩。

  他开始给孔子的印象不错,但后来渐渐地露出了真相:既无仁德又十分懒惰;大白天不读书听讲,躺在床上配缺睡大觉。

  为此,孔子骂他是“朽木不可雕”。

    孔子的另一个弟子,叫澹台灭明,字子羽,是鲁国人,比孔子小三十九岁.子羽的体态和相貌很丑陋,想要事奉孔子。

  孔子开始认为他资质低下,不会成才。

  但他从师学习后,回去就致力于修身实践,处事光明正大,不走邪路;不是为了公事,从不去会见公卿大夫。

  后来,子羽游历到长江,跟随他的弟子有三百人,声誉很高,各诸侯国都传诵他的名字。

    孔子听说了这件事,感慨他说:“我只凭言辞判断人品质能力的好坏,结果对宰予的判断就错了;我只凭相貌判断人品质能力的好坏,结果对子羽的判断又错了。真是‘吾以言取人,失之宰予,以貌取人,失之子羽’啊!”

    释义:根据外貌来判别一个的的品质才能。

5.古代四字成语故事

  草木皆兵

    东晋时代,秦王苻坚控制了北部中国。

  公元383年,苻坚率领步兵、骑兵90万,攻打江南的晋朝。

  晋军大将谢石、谢玄领兵8万前去抵抗。

  苻坚得知晋军兵力不足,就想以多胜少,抓住机会,迅速出击。

    谁料,苻坚的先锋部队25万在寿春一带被晋军出奇击败,损失惨重,大将被杀,士兵死伤万余。

  秦军的锐气大挫,军心动摇,士兵惊恐万状,纷纷逃跑。

  此时,苻坚在寿春城上望见晋军队伍严整,士气高昂,再北望八公山,只见山上一草一木都像晋军的士兵一样。

  苻坚回过头对弟弟说:“这是多么强大的敌人啊!怎么能说晋军兵力不足呢?”他后悔自己过于轻敌了。

    出师不利给苻坚心头蒙上了不祥的阴影,他令部队靠淝水北岸布阵,企图凭借地理优势扭转战局。

  这时晋军将领谢玄提出要求,要秦军稍往后退,让出一点地方,以便渡河作战。

  苻坚暗笑晋军将领不懂作战常识,想利用晋军忙于渡河难于作战之机,给它来个突然袭击,于是欣然接受了晋军的请求。

    谁知,后退的军令一下,秦军如潮水一般溃不成军,而晋军则趁势渡河追击,把秦军杀得丢盔弃甲,尸横遍地。苻坚中箭而逃。

四字成语故事有哪些?

  四字成语的寓言故事有:狐假虎威、叶公好龙、画蛇添足、守株待兔、掩耳盗铃、刻舟求剑、滥竽充数、亡羊补牢、井底之蛙、自相矛盾、买椟还珠、拔苗助长。

一、画蛇添足

  释义:画蛇时给蛇添上脚。

  比喻做了多余的事,非但无益,反而不合适。

  也比喻虚构事实,无中生有。

出处:汉·刘向《战国策·齐策二》:“蛇固无足,子安能为之足?”

译文:蛇本来没有脚的,你为什么要给它画上脚呢?

二、拔苗助长

  释义:把苗拔起来,帮助其成长。比喻违反事物的发展规律,急于求成,最后事与愿违。

  出处:先秦·孟子《孟子·公孙丑上》:“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

  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长者,揠苗者也。

  非徒无益,而又害之。

  ”。

  译文:天下不希望自己禾苗长得快一些的人很少啊!以为禾苗长大没用而放弃的人,就像是不给禾苗锄草的懒汉。妄自帮助它生长的人,就像这个拔苗助长的人,不但没有好处,反而害了它。

三、自相矛盾

  释义:比喻自己说话做事前后抵触。

  出处:先秦·韩非子《韩非子·难一》:“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莫之能陷也。

  ’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

  ’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勿能应也。

  ”。

  译文:有一个楚国人,既卖盾又卖矛。

  他夸耀自己的盾,说:“我的盾坚固无比,没有什么东西能够穿迟塌带透它。

  ”又夸耀自己的矛,说:“我的矛锋利极了,任何坚固的东西都穿得透。

  ”有人问他:“如果用您的衫桐矛刺您的盾,结果会怎么样呢?”那人张口结舌,一句话也回答不上来。

四、亡羊补牢

  释义:羊逃跑了再去修补羊圈,还不算晚。比喻出了问题以后想办法补救,可以防止继续受损失。

  出处:汉·刘向《战国策·楚策》:“见兔而顾犬,未为晚也;亡羊而补牢,未为迟也。”

  译文:见到兔子回头叫狗去追,这不算晚;羊被偷走赶紧加固羊圈,也还不迟。

五、买椟还珠

  释义:买下木匣,退还了珍珠。比喻没有眼力,取舍不当。

  出处:先秦·韩非子《韩非子·外储说左上》:“楚人有卖其珠于郑者,为木兰之柜,熏以桂椒,缀以珠玉,饰以玫瑰,辑以羽翠。

  郑人买其椟而还其珠。

  ”。

  译文:楚国有个珠宝商人,到郑国去卖珠宝。

  (他)用木兰香木(为珠宝)制作了(一只)盒子,用桂和椒所调制的香料来薰盒子,用美玉来点缀(它),用翠鸟的羽毛来连缀。

  有个郑国人买了盒子,却把盒里的珠码芦子还给了楚国人。

古代四个字成语故事大全

  【#能力训练#导语】成语是历史的积淀,每一个成语的背后都有一个含义深远的故事。

  下面是分享的古代四个字成语故事大全。

  欢迎阅读参考!。

1.古代四个字成语故事

  邯郸学步

    相传在两千年前,燕国寿陵地方有一位少年,不愁吃不愁穿,论长相也算得上中等人材,可他就是缺乏自信心,经常无缘无故地感到事事不如人,低人一等——衣服是人家的好,饭菜是人家的香,站相坐相也是人家高雅。

  他见什么学什么,学一样丢一样,虽然花样翻新,却始终不能做好一件事,不知道自己该是什么模样。

  家里的人劝他改一改这个毛病,他认为是家里人管得太多。

  亲戚、邻居们说他是狗熊掰棒子,他也根本听不进去。

  日久天长,他竟怀疑自己该不该这样走路,越看越觉得自己走路的姿势太笨、太丑了。

  有一天,他在路上碰到几个人说说笑笑,只听得有人说邯郸人走路姿势很美。

  他一听,急忙走上前去,想打听个明白。

  轮冲不料想,那几个人看见他,一阵大笑之后扬长而去。

  邯郸人走路的姿势究竟怎样美呢?他怎么也想象不出来,这成了他的心病。

  终于有一天,他瞒着家人,跑到遥远的邯郸学走路去了。

  一到邯郸,他感到处处新鲜,简直令人眼花缭乱。

  看到小孩走路,他觉得活泼、美,学;看见老人走路,他觉得稳重,学;看到妇女走路,摇摆多姿,学。

  就这样,不过半月光景,他连走路也不会了,路费也花光了,只好爬着回去了。

  故事出自《庄子·秋水》。

    成语“邯郸学步”,比喻枯搭生搬硬套,机械地模仿别人,不但学不到别人的长处,反而会把自己的优点和本领也丢掉。

2.古代四个字成语故事

  马首是瞻

    战国时,晋淖公联合了十二个诸侯国攻伐秦国,指挥联军的是晋国的大将荀偃。

    苟偃原以为十二国联军攻秦。

  秦军一定会惊慌失措。

  不料景公已经得知联军心不齐,士气不振,所以毫不胆怯,并不想求和。

  苟偃没有办法,只得准备打仗,他向全军将领发布命令说:“明天早晨。

  鸡一叫就开始驾马套车出发。

  各军都要填平水井,拆掉炉灶。

  作战的时候,全军将土都要看我的马头来定行动的方向。

  我奔向那里,大家就跟着奔向那里。

  ”。

    想不到苟偃的下军将领认为,苟偃这佯指令,大专横了,反感他说:“晋国从未下过这样的命令,为什么要听他的?好,他马头向西,我偏要向东。”

    将领的副手说:“他是我们的头,我听他的。”于是也率领自己的队伍朝东而去:这样一来,全军顿时混乱起来。

    苟偃失去了下军,仰天叹道:“既然下的命令不能执行,就不会有取胜的希望,一交战肯定让秦军得到好处。”他只好下令将全军撤回去。

3.古代四个字成语故事

  半途而废

    战国时期,魏国有一个叫乐羊子的人。他的妻子是一个知书达理的贤慧女子。

    有一天,乐羊子在回家的路上捡到一块金子,心里很高兴。

    回到家里,他就把这件事情告诉了妻子,并把金子拿给妻子看。

  他的妻子看了看金子,又看看乐羊子,然后温和地对他说:“我从前听人说‘壮士不饮盗泉之水,廉洁的人不食嗟来之食’。

  路上捡来的金子,怎么可以拿回家来呢?”。

    乐羊子听了妻子的话,很受感动,就把那块金子又扔回到原来的那个地方。

    第二年,乐羊子离开家人到了一个很远很远的地方,去拜师求学以增强谋生的本领。

  有一天,他的妻子正在家中织布,乐羊子突然回到家中,他的妻子很惊讶地间:“你的学业这么快就完成了?”

    乐羊子呐呐地说:“学业还没有完成,可是我在外画,天天想念你,所以回来看看。”

    他的妻子听了以后,转身拿起织机上的一把剪刀没桐拿,哼哼几下把织布机上已经织好了的布剪成了两段,乐羊子忙上前阻挡,他的妻子就对他说:“这织布机上的布,是一丝丝地累积起尺、成丈、成匹,是长期辛劳的结果,现在我把它剪断了,就等于前功尽弃,白白浪费了时间。你读书求学,不是也和我纺线织布一个道理吗?”

    乐羊子被妻子的话所感动,于是又立刻离开了家,继续拜师求学。

    几年后,乐羊子终于完成学业,然后寸返回家乡看望妻子。他的妻子高兴地站在门口迎接满载而归的丈夫。

    半途而废:比喻事业没做完就停止,不能善始善终。

4.古代四个字成语故事

  分道扬镳

    南北朝时期,北魏的元齐为朝廷立下了大功,被封为河间公。

  他有一个儿子,名叫元志。

  元志精明能干,很有文才,被任命为洛阳令。

    有一年,北魏孝文帝采纳了御史中尉李彪的建议,将都城由山西平城迁到河南洛阳。

  按照当时的封建礼节,官职低的元志应该给官职高的李彪让路,但元志生性倔强,不肯避让。

  他们两人争执不下,只好一起前往皇宫去请孝文帝裁决。

  李彪说:“御史中尉是皇上的重臣,作为官职比我低的洛阳令,元志不应该抢道。

  ”元志说:“我是洛阳这个地方的行政长官,凡是住在洛阳的人,不管是谁,统统编在我的户籍本中,御史中尉也在我的管理范围之内,我为什么要给李彪让路呢?”。

    孝文帝见自己手下的两个大臣发生争执,而且各有各的道理,便和稀泥说:“洛阳,我之丰沛,自应分道扬镳。

  自今以后,可分路而行。

  ”意思是说,洛阳是我国的都城,你们双方各有职责,那么就把路分开作为两部分,你们各自驱车在一边走。

  从今以后,谁也不要抢占谁的道路。

    元志和李彪从皇宫出来以后,马上用标尺量路画线,每人各走半边,也就相安无事了。

    后来,人们用“分道扬镳”作为成语,比喻志趣、目标各不相同,所以各走各的路,互相不干涉。镳,口;扬镳,举鞭驱马前进的意思。

5.古代四个字成语故事

  黔驴技穷

    过去贵州(黔)这个地方没有驴。有个多事的人运来了一头驴,运来后却没有什么用处,就把驴放到山脚下。

    一只老虎看见了驴,以为这个躯体高大的家伙一定很厉害,就躲在树林里偷偷观察着,后来又悄悄走出来,小心翼翼地接近驴,不知道驴子的底细。

    有一天,驴叫了一声,驴叫的声音很特别,很恐怖。

  大虎大吃一惊,远远躲开,以为驴要咬自己了,非常恐惧。

  然而,老虎反复观察以后,觉得驴并没有什么特殊本领,而且越来越熟悉驴的叫声了。

    老虎开始走到驴的前后,转来转去,还不敢上去攻击驴。

  以后,老虎慢慢逼近驴,越来越放肆,或者碰它一下,或者靠它一下,不断冒犯它。

  驴非常恼怒,就用蹄子去踢老虎。

    老虎心里盘算着:“你的本事也不过如此罢了!”于是老虎腾扑过去,大吼一声,咬断了驴的脖子,把驴给吃掉了。

    这个故事说明,驴子看上去躯体高大,好像很厉害;声音洪亮,好像有本事。

  但只要仔细观察就会发现驴子的本领不过如此。

  不值得畏惧。

古代四字词语的故事

  古代四字词语的故事就是成语故事,以下是几个成语故事及释读。

(一)亡羊补牢

【典故】

  这缓兆故事出自“战国策”。

  战国时代,楚国有一个大臣,名叫庄辛,有一天对楚襄王说:“你在宫里面的时候,左边是州侯,右边是夏侯;出去的时候,鄢陵君和寿跟君又总是随看你。

  你和这四个人专门讲究奢侈淫乐,不管国家大事,郢(楚都,在今湖北省江陵县北)一定要危险啦!”。

襄王听了,很不高兴,生气骂道:“你老糊涂了吗?故意说这些险恶的唤哪段话惑乱人心吗?”

  庄辛不慌不忙的回答说:“我实在感觉事情一定要到这个地步的,不敢故意说楚国有什么不幸。

  如果你一直宠信这个人,楚国一定要灭亡的。

  你既然不信我的话,请允许我到赵国躲一躲,看事情究竟会怎样。

  ”庄辛到赵国才住了五个月,秦国果然派兵侵楚,襄王被迫流亡到阳城(今河南息县西北)。

  这才觉得庄辛的话不错,赶紧派人把庄辛找回来,问他有什么办法;庄辛很诚恳地说:“我听说过,看见兔子牙想起猎犬,这还不晚;羊跑掉了才补羊圈,也还不迟。

  ……”。

【释读】

  这是一则很有意义的故事,只知道享乐,不知道如何做事,其结果必然是遭到悲惨的失败无疑。

  “亡羊补牢”这句成语,便是根据上面约两句话而来的,表达处理事情发生错误以后,如果赶紧去挽救,还不为迟的意思。

  例如一个事业家,因估计事情的发展犯了错误,轻举冒进,陷入失败的境地。

  但他并不气馁,耐心地将事情再想了一遍,从这次的错误中吸取教训,认为“亡羊补牢”,从头做起,还不算晚呢!。

(二)守株待兔

【典故】

  相传在战国时代宋国,有一个农民,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遇到好年景,也不过刚刚吃饱穿暖;一遇灾荒,可就要忍饥挨饿了.他想改善生活,但他太懒,胆子又特小,干什么都是又懒又怕,总想碰到送上门来的意外之财。

  奇迹终于发生了。

  深秋的一天,他正在田里耕地,周围有人在打猎。

  吆喝之声四处起伏,受惊的小野兽没命的奔跑。

  突然,有一只兔子,不偏不倚,一头撞死在他田边的树根上。

  当天,他美美地饱餐了一顿。

  从此,他便不再种地。一天到晚,守着那神奇的树根,等着奇迹的出现。

【释读】

  成语“守株待兔”,比喻亡想不劳而得,或死守狭隘的经验,不知变通。

(三)揠苗助长

【典故】

  从前宋国有一个农夫,嫌自已田里的秧苗长得太慢,因此整天忡忡忧忧。有一天,他又荷着锄头下田了,他觉得稻苗似乎一点也没长大,于是苦心思索着有什么办法可以使稻子长高一点。

  忽然,他灵机一动,毫不犹豫的卷起裤管就往水田里跳,开始把每一棵秧苗拉高一点。

  傍晚,农夫好不容易才完成他自以为聪明的杰作,得意洋洋和誉的跑回家,迫不及待的告诉他太太说:“告诉你一件了不起的事,我今天想到一个好点子,让咱们田里的稻苗长高了不少。

  ”农夫太太半信半疑,就叫儿子到田里去看,究竟是怎么回事。

  儿子听到家里的稻子长高了,兴奋地飞也似的跑到田里去看。

  这时,他发现稻苗是长高了,但是却一棵棵低垂着,眼看着就要枯萎了。

【释读】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千万不可以学宋国农夫的作法,一切事情都有它的顺序,如果一心只想早点完成就破坏它的次序,到头来不仅不能提早完成,反而一事无成。

提交信息测一测您提升学历详细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