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成语故事大全:有哪些古代成语的故事?

作者:席浩卓时间:2023-07-18 01:21:13

导读:" 古代成语是汉语言中的宝贵遗产,它们不仅是语言的美化和丰富,更包含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智慧。这些成语有些来自于古代的典故和故事,通过这些故事,人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这些成语。下面是一些古代成语的故事:。1.明察秋毫:据说战国时期,齐国的国君孟尝君举行了一场考察,他"

  古代成语是汉语言中的宝贵遗产,它们不仅是语言的美化和丰富,更包含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智慧。

  这些成语有些来自于古代的典故和故事,通过这些故事,人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这些成语。

  下面是一些古代成语的故事:。

  1.明察秋毫:据说战国时期,齐国的国君孟尝君举行了一场考察,他让一只鹿在山上奔跑,然后让大臣们从山下观察,看看谁能察觉到鹿上是否有秋毫。最后,只有田忌看出了鹿身上的秋毫,因此他被孟尝君赞赏为“明察秋毫”。

  2.杯弓蛇影:据说东汉末年,有一位名叫马援的将军,他在征战中表现出色,被朝廷任命为大将军。

  但有一次,他在酒宴上喝醉了,看到杯子里的倒影,以为是一条蛇,结果拔剑砍向倒影。

  后来,他意识到自己多虑了,就用这个故事来形容人们想象中的危险或误会。

  3.见义勇为:相传战国时期,楚国有一位叫孟尝君的官员,他勇敢正直,不畏强权,经常为百姓争取利益。

  有一次,他听说一位贫穷的人被强盗欺负,于是立即前去救助,最终击退了强盗。

  这个故事成为了后来“见义勇为”的成语。

  4.狐假虎威:相传古代有一只狐狸,它发现了一只老虎的尸体,于是装扮成老虎的样子,威吓其他动物,谁也不敢靠近它。

  但有一天,一只真正的老虎出现了,狐狸被吓得落荒而逃。

  这个故事用来形容依仗别人的威势来欺压人的行为。

  5.守株待兔:相传古代有一个农民,他每天都在田里辛勤劳作,但他总是停不下来,一直守在株边等待兔子自己送上门来。

  最终,他的懒惰和侥幸心理使他一无所获。

  这个故事用来形容不努力而依靠运气的愚蠢行为。

  通过以上故事,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并运用这些古代成语,从中领悟到智慧和道理。古代成语故事大全有助于我们加深对这些成语的理解,也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运用这些成语,丰富我们的语言表达能力。

古代四字成语故事大全【6篇】

  【#能力训练#导语】成语在古代汉语与现代汉语的传承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它是汉语词汇系统中重要而又极富特色的组成部分。

  下面是分享的古代四字成语故事大全【6篇】。

  欢迎阅读参考!。

【篇1】古代四字成语故事:破釜沉舟

    秦朝末年,各地人民纷纷举行起义,反抗秦朝的暴虐统治。

  农民起义军的领袖,最的是陈胜、吴广,接着有项羽和刘邦。

  下面,讲一个项羽破釜沉舟的故事。

  有一年,秦国的三十万人马包围了赵国(那不是原来的那个赵国)的巨鹿(今河北省平乡县),赵王连夜向楚怀王(不是原来那个楚国的国王)求救。

    楚怀王派宋义为上将军,项羽为次将,带领二十万人马去救赵国。

  谁知宋义听说秦军势力强大,走到半路就停了下来,不再前进。

  军中没有粮食,士兵用蔬菜和杂豆煮了当饭吃,他也不管,只顾自己举行宴会,大吃大喝的。

  这一下可把项羽的肺气炸啦。

  他杀了宋义,自己当了“假上将军”,带着部队去救赵国。

    项羽先派出一支部队,切断了秦军运粮的道路;他亲自率领主力过漳河,解救巨鹿。

  楚军全部渡过漳河以后,项羽让士兵们饱饱地吃了一顿饭,每人再带三天干粮,然后传下命令:把渡河的船(古代称舟)凿穿沉入河里,把做饭用的锅(古代称釜)砸个粉碎,把附近的房屋放把火统统烧毁。

  这就叫破釜沉舟。

    项羽用这办法来表示他有皮薯如进无退、一定要夺取胜利的决心。

  楚军士兵见主帅的决心这么大,就谁也不打算再活着回去。

  在项羽亲自指挥下,他们以一当十,以十当百,拚死地向秦军冲杀过去,经过连续九次冲锋,把秦军打得大败。

  秦军的几个主将,有手散的被杀,有的当了俘虏,有的投了降。

  这一仗不但解了巨鹿之围,而且把秦军打得再也振作不起来,过两年,秦朝就灭亡了。

  打这以后,项羽当上了真正的上将军,其他许多支军队都归他统帅和指挥,他的威名传遍了天下。

【篇2】古代四字成语故事:势如破竹

    三国末年,晋武帝司马炎灭掉蜀国,夺取魏国政权以后,准备出兵燃启攻打东吴,实现统一全中国的愿望。

  他召集文武大臣们商量灭大计。

  多数人认为,吴国还有一定实力,一举消灭它恐怕不易,不如有了足够的准备再说。

    大将杜预不同意多数人的看法,写了一道奏章给晋武帝。

  杜预认为,必须趁目前昊国衰弱,忙灭掉它,不然等它有了实力就很难打败它了。

  司马炎看了杜预的奏章,找自己的最信任的大臣张华征求意见。

  张华很同意杜预的分析,也劝司马炎快快攻打吴国,以免留下后患。

  于是司马炎就下了决心,任命杜预作征南大将军。

  公元279年,晋武帝司马炎调动了二十多万兵马,分成六路水陆并进,攻打吴国,一路战鼓齐鸣,战旗飘扬,战士威武雄壮。

  第二年就攻占了江陵,斩了吴国一员大将,率领军队乘胜追击。

  在沅江、湘江以南的吴军听到风声吓破了胆,纷纷打开城门投降。

  司马炎下令让杜预从小路向吴国国都建业进发。

  此时,有人担心长江水势暴涨,不如暂收兵等到冬天进攻更有利。

  杜预坚决反对退兵,他说:“现在趁士气高涨,斗志正旺,取得一个又一个胜利,势如破竹(像用快刀劈竹子一样,劈过几节后竹子就迎刃破裂),一举攻击吴国不会再费多大力气了!”晋朝大军在杜预率领下,直冲向吴都建业,不久就攻占建业灭了吴国。

  晋武帝统一了全国。

【篇3】古代四字成语故事:闻鸡起舞

    晋代的祖逖是个胸怀坦荡、具有远大抱负的人。

  可他小时候却是个不爱读书的淘气孩子。

  进入青年时代,他意识到自己知识的贫乏,深感不读书无以报效国家,于是就发奋读起书来。

  他广泛阅读书籍,认真学习历史,于是就发奋读起书来。

  他广泛阅读书籍,认真学习历史,从中汲取了丰富的知识,学问大有长进。

  他曾几次进出京都洛阳,接触过他的人都说,祖逖是个能辅佐帝王治理国家的人才。

  祖逖24岁的时候,曾有人推荐他去做官司,他没有答应,仍然不懈地努力读书。

    后来,祖逖和幼时的好友刘琨一志担任司州主簿。他与刘琨感情深厚,不仅常常同床而卧,同被而眠,而且还有着共同的远大理想:建功立业,复兴晋国,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

    一次,半夜里祖逖在睡梦中听到公鸡的鸣叫声,他一脚把刘琨踢醒,对他说:“别人都认为半夜听见鸡叫不吉利,我偏不这样想,咱们干脆以后听见鸡叫就起床练剑如何?”刘琨欣然同意。

  于是他们每天鸡叫后就起床练剑,剑光飞舞,剑声铿锵。

  春去冬来,寒来暑往,从不间断。

  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长期的刻苦学习和训练,他们终于成为能文能武的全才,既能写得一手好文章,又能带兵打胜仗。

  祖逖被封为镇西将军,实现了他报效国家的愿望;刘琨做了都督,兼管并、冀、幽三州的军事,也充分发挥了他的文才武略。

【篇4】古代四字成语故事:水滴石穿

    张乖崖将他喝住,上前盘问。

  库吏不敢隐瞒,如实承认了。

  于是张乖崖下令把他捉进县衙,命手下衙役对他施以杖刑,以示警戒。

  库吏不服,喊道:“不就一文钱嘛,有什么了不起的?就为这么一文钱你就打我,你还能打死我不成?”。

    张乖崖听了这话,气愤至极,提笔在案卷上批道:“一日一钱,千日一千;绳锯木断,水滴石穿。

  ”意思是说,一天偷一文钱,看上去确实算不了什么,但是一千天就是一千文钱;绳子虽然很钝,但是日子久了,也可以把木头锯断;水从上往下滴虽然没有多大力量,但时间长了,也可以把很坚硬的石头滴穿。

  写罢,他下令把这名库吏斩首。

    成语“水滴石穿”就是从这个故事中得来的,有时也写作“滴水穿石”,有时又直接引用原文“绳锯木断,水滴石穿”合起来使用。

  意思是说,缺点、错误虽然不大,但天长日久积累起来,就会产生巨大的破坏作用。

  现在人们多从积极方面加以使用,表示虽然力量暂时十分弱小,但是只要坚持不懈,持之以恒,就能战胜困难,获得成功。

【篇5】古代四字成语故事:草木皆兵

    东晋时代,秦王苻坚控制了北部中国。

  公元383年,苻坚率领步兵、骑兵90万,攻打江南的晋朝。

  晋军大将谢石、谢玄领兵8万前去抵抗。

  苻坚得知晋军兵力不足,就想以多胜少,抓住机会,迅速出击。

    谁料,苻坚的先锋部队25万在寿春一带被晋军出奇击败,损失惨重,大将被杀,士兵死伤万余。

  秦军的锐气大挫,军心动摇,士兵惊恐万状,纷纷逃跑。

  此时,苻坚在寿春城上望见晋军队伍严整,士气高昂,再北望八公山,只见山上一草一木都像晋军的士兵一样。

  苻坚回过头对弟弟说:“这是多么强大的敌人啊!怎么能说晋军兵力不足呢?”他后悔自己过于轻敌了。

    出师不利给苻坚心头蒙上了不祥的阴影,他令部队靠淝水北岸布阵,企图凭借地理优势扭转战局。

  这时晋军将领谢玄提出要求,要秦军稍往后退,让出一点地方,以便渡河作战。

  苻坚暗笑晋军将领不懂作战常识,想利用晋军忙于渡河难于作战之机,给它来个突然袭击,于是欣然接受了晋军的请求。

    谁知,后退的军令一下,秦军如潮水一般溃不成军,而晋军则趁势渡河追击,把秦军杀得丢盔弃甲,尸横遍地。苻坚中箭而逃。

【篇6】古代四字成语故事:爱屋及乌

    这个典故出自《尚书大传·大战》。

  殷商末代的纣王是个残忍无道的昏君。

  当时的西部诸侯之头领姬昌,因反对纣王被囚禁。

  出狱后,姬昌回到周的都城岐山,称周文王,要*商朝。

  他聘请姜尚(姜太公)为军师,开始扩军备战,并迁都丰邑(今陕西省)。

  不久,周文王去逝,其子姬发继位,称周武王。

  他联络几个诸侯,出兵伐纣。

  大军渡过黄河,直逼商朝京城朝歌。

  商纣王早已失尽人心,朝歌很快被攻克,纣王自杀。

  纣王虽死,敌人并未完全肃清。

  周武王召见姜太公,请教如何处置商朝遗留下来的权臣贵族、官宦将士,能否使局面安定下来。

  姜太公答道:"臣闻之也,爱人者,兼其之鸟;不爱人者,及其胥余。

  "就是说,如果喜爱那个人,就连他屋顶上的乌鸦也喜欢;如果不爱那个人,就连他住处的墙壁也讨厌。

  姜太公的主张是要把敌对分子彻底消灭。

    后来,这个典故常被人们用作描述因为深爱某人,连带也喜爱他的亲属朋友等人这种现象。

古代成语故事【精选5篇】

  【#儿童故事#导语】成语故事包涵着我国从古代到现在的大道理大智慧,通过描写生活的一些简单的事,让我们感觉到有趣从而明白需要知道的,成语故事是我国历史的一部分,成语是历史的积淀,每一个成语的背后都有一个含义深远的故事,是我国几千年以来人民智慧的结晶。下面是的后续更新吧!

  

1.古代成语故事:一网打尽

    北宋时期,都城开封每年秋天都举行赛神会。

  有一年赛神会的日子又到了,进奏院主官苏舜钦叫属下找点东西卖掉,弄点钱喝赛神酒。

  进奏院是个清水衙门,找不出什么值钱的东西,就把日积月累积攒下的一堆拆下的公文封套纸卖了,但也没有几个钱,苏舜钦就拿出钱资助。

  其他人也有出些钱的。

  结果,酒席办得风风火火,大家也都喝得兴高采烈。

  没想到太子中舍官李定一与苏舜钦有怨恨,这次酒宴又没有邀请他参加,因此李定一气得怒发冲冠。

  他到朝廷告苏舜钦卖掉国家的东西,还铺张浪费。

  与苏舜钦素来不和的御史刘元喻奏请宋仁宗查办苏舜钦。

  宋仁宗不问青红皂白,免去了苏舜钦的官职,同时把那天参加宴会的人都处分了,赫赫有名的大诗人梅尧臣也深受其害。

  不久,苏舜钦抑郁成疾死缓轮了。

  欧阳修惋惜地说:“真想不到,因为赛神会的事,一时俊杰人物凯世都举网而尽了。

  ”恶贯满盈的御史刘元喻还自以为功高盖世,他洋洋得意地到处炫耀说:“我把他们一网打尽了!”梅尧臣写了一首诗,冷嘲热讽地抨击李定、刘元喻之流:客有十人至,共食一鼎珍。

  一客不得食,覆鼎伤众宾。

  

2.古代成语故事:无所适从

    北朝时期,齐国的魏兰根,相貌奇伟,卓有见识,学富五车。

  魏兰根的母亲去世后,要葬在常山郡境内。

  当地有一个董卓的祠庙,祠堂周围长了一片柏树。

  魏兰根开诚布公地说:“董卓活着时是*臣,他的祠堂不该保存下来。

  ”就命人把柏树全部砍伐干净,给他母亲做了棺材。

  别人推心置腹地劝他这样恐怕会不吉利,但魏兰根却置之不理。

    有一年,秦陇一带闹饥荒,可官府却丝毫不肯减轻税赋,结果发生农民起义。

  朝廷命令行台萧宝夤带兵讨伐起义军占据的宛川,当时任岐州刺史的魏兰根,也跟随萧宝夤的部队齐心协力共同作战。

  起义军很快失败了,宛川城被攻陷,官军抓获了大批俘虏。

  萧宝夤从中挑选了10名美女,赏给魏兰根做婢妾。

  魏兰根很不赞成,他开诚相见地说:“宛川县地处偏远,地头蛇势力很强,皇室的恩威则比较薄弱,因此老百姓才感到无所适从,结果因此才误人歧途,卷入了叛乱行动。

  如今朝廷应该总结经验教训,对他们采取怀柔政策:百姓饥寒,朝廷应该给他们送衣送粮,关心感化他们,让他们过上安居乐业的生活才对,怎么还可以把他们发配为奴仆呢?”于是他把这些女子全部遣返家乡。

  

3.古代成语故事:洗耳恭听

    传说上古时期,尧想把帝位让给许由,许由是个对政治不闻不问的人,不但拒绝了尧的请求,而且连夜逃进箕山,隐居不出。

  当时尧还以为许由谦虚,便更加认为他是个德高望重的人,他又派人去请他,说:如果你坚决不接受帝位,则希望能出来当个“九州长”。

  不料许由听了这个消息,更加厌恶,立刻跑到山下的颖水边去,掬水洗耳。

  许由的朋友巢父也隐居在这里,这盯哪肢时正巧牵着一条小牛来给它饮水,便问许由干什么。

  许由就把消息告诉他,并开诚布公地说:“我听入了这样不干不净的话,怎能不赶快洗洗我清白的耳朵呢!”巢父听了却冷嘲热讽道:“哼,谁叫你以前在外面招摇过市,造成名声,现在惹出麻烦来了,完全是你自讨苦吃,还洗什么耳朵,算了吧,别沾污了我小牛的嘴。

  ”说着,牵起小牛,径自走向水流的上游去饮水了。

    《高士传.许由》的原文是:“尧欲召我为九州长,恶闻其声,是故洗耳。”不过后来人们所说的“洗耳”,却和许由的洗耳含意完全不同,变成准备领教的意思,一般都叫做“洗耳恭听”—-把耳朵先洗一洗干净,以便恭恭敬敬地听取有益的良言或欣赏优美的乐曲。

  

4.古代成语故事:无所适从

    北朝时期,齐国的魏兰根,相貌奇伟,卓有见识,学富五车。

  魏兰根的母亲去世后,要葬在常山郡境内。

  当地有一个董卓的祠庙,祠堂周围长了一片柏树。

  魏兰根开诚布公地说:“董卓活着时是*臣,他的祠堂不该保存下来。

  ”就命人把柏树全部砍伐干净,给他母亲做了棺材。

  别人推心置腹地劝他这样恐怕会不吉利,但魏兰根却置之不理。

    有一年,秦陇一带闹饥荒,可官府却丝毫不肯减轻税赋,结果发生农民起义。

  朝廷命令行台萧宝夤带兵讨伐起义军占据的宛川,当时任岐州刺史的魏兰根,也跟随萧宝夤的部队齐心协力共同作战。

  起义军很快失败了,宛川城被攻陷,官军抓获了大批俘虏。

  萧宝夤从中挑选了10名美女,赏给魏兰根做婢妾。

  魏兰根很不赞成,他开诚相见地说:“宛川县地处偏远,地头蛇势力很强,皇室的恩威则比较薄弱,因此老百姓才感到无所适从,结果因此才误人歧途,卷入了叛乱行动。

  如今朝廷应该总结经验教训,对他们采取怀柔政策:百姓饥寒,朝廷应该给他们送衣送粮,关心感化他们,让他们过上安居乐业的生活才对,怎么还可以把他们发配为奴仆呢?”于是他把这些女子全部遣返家乡。

  

5.古代成语故事:图穷匕见

    公元前227年,荆轲带着地图作为礼物去见秦王赢政,秦王赢政接见了他。

  荆轲当着他的面打开地图,裹在地图中的短剑露出来了。

  荆辆一手抓住秦王的衣袖,一手举短剑便刺。

  但是他没有刺中,秦王如惊弓之鸟慌忙拔剑,一时又拔不出来,吓得他绕着柱子逃跑。

  荆柯紧追不舍,朝廷上的大臣们慌了手脚,他们手中都没有兵器,卫兵又全在殿下,没有命令不得上来。

  这时秦王的侍医夏无且,急挥药袋抽打荆轲,这才使秦王政得以惊慌失措地拔出剑来,他刺断荆柯的左腿,荆轲向他抛出短剑,但没有击中,结果被秦始皇擒住并杀死了。

古代成语故事(精选5篇)

  【#儿童故事#导语】成语故事是我国历史的一部分,成语是历史的积淀,每一个成语的背后都有一个含义深远的故事,是我国几千年以来人民智慧的结晶。下面是无整理分享的古代成语故事,欢迎阅读与借鉴,希望对你们有帮助!

  

1.古代成语故事:邯郸学步

    相传在两千年前,燕国寿陵地方有一位少年,不愁吃不愁穿,论长相也算得上中等人材,可他就是缺乏自信心,经常无缘无故地感到事事不如人,低人一等——衣服是人家的好,饭菜是人家的香,站相坐相也是人家高雅。他见什么学什么,学一样丢一样,虽然花样翻新,却始终不能做好一件事,不知道自己该是什么模样。

    家里的人劝他改一改这个毛病,他认为是家里人管得太多。

  亲戚、邻居们说他是狗熊掰棒子,他也根本听不进去。

  日久天长,他竟怀疑自己该不该这样走穗携路,越看越觉得自己走路的姿势太笨、太丑了。

    有一天,他在路上碰到几个人说说笑笑,只听得有人说邯郸人走路姿势很美。

  他一听,急忙走上前去,想打听个明白。

  不料想,猜哗伏那几个人看见他,一阵大笑之后扬长而去。

    邯郸人走路的姿势究竟怎样美呢?他怎么也想象不出来,这成了他的心病终于有一天,他瞒着家人,跑到遥远的邯郸学走路去了。

    一到邯郸,他感到处处新鲜,简直令人眼花缭乱。

  看到小孩走路,他觉得活泼、美,学;看见老人走路,他觉得稳重,学;看到妇女走路,摇摆多姿,学。

  就这样,不过半月光景,他连走路也不会了,路费也花光了,只好爬着回去了。

  

2.古代成语故事:三顾茅庐

    汉末,黄巾事起,天下大乱,曹操坐据朝廷,孙权拥兵东吴,汉宗室豫州牧刘备听徐庶(三国时谋土)和司马徽(三国时谋士)说诸葛亮很有学识,又有才能,就和关羽、张飞带着礼物到隆中(现今湖北襄阳县)卧龙岗去请诸葛亮出来帮助他替国家做事。

  恰巧诸葛亮这天出去了,刘备只得失望地转回去。

  不久,刘备又和关羽、张飞冒看大风雪第二次去请。

  不料诸葛亮又出外闲游去了。

  张飞本不愿意再来,见诸葛亮不在家,就催着要回去。

  刘备只得留下一封信,表达自己对诸葛亮的敬佩和请他出来帮助自己挽救国家危险局面的意思。

    过了一些时候,刘备吃了三天素,准备再去请诸葛亮。

  关羽说诸葛亮也许是徒有一个虚名,未必有真此才实学,不用去了。

  张飞却主张由他一个人去叫,如他不来,就用绳子把地捆来。

  刘备把张飞责备了一顿,又和他俩第三次访诸葛亮。

  到时,诸葛亮正在睡觉。

  刘备不敢惊动他,一直站到诸葛亮自己醒来,才彼此坐下谈话。

    诸葛亮见到刘备有志替国家做事,而且诚恳地请他帮助,就出来全力帮助刘备建立蜀汉皇朝。

  

3.古代成语故事:呆若木鸡

    战国时,斗鸡是贵族们寻欢作乐的一项活动,齐王便是当时的一位斗鸡迷。为了能在斗鸡场上取胜,齐王特地请专家纪渻(shěng)子帮他训鸡。

    齐王求胜心切,没过几天,便派人来催问,纪渻子说:“鸡没训好,它一见对手,就跃跃欲试,沉不住气。”

    过了几天,齐王又派人来问,纪渻子说:“还不到火候,看样子鸡虽不乱动了,但还不够沉稳。”

    又过了几天,纪渻子终于对来人说:“请你告诉齐王,我花工夫把鸡训好了。

  ”待到斗鸡时,对手的鸡又叫又跳,而纪渻子训好的鸡却像只木鸡,一点反应也没有,别的鸡看到它那副呆样竟然都被吓跑了。

  因此,齐王用这只鸡和别人斗,自然场场获胜。

  他那高兴的样子就甭(béng)提了。

    后来人们又把“呆若木鸡”这个成语引申表示十分愚(yú)笨,也形容因为害怕或惊奇发呆的样子。

  

4.古代成语故事:闻鸡起舞

    晋代的祖逖是个胸怀坦荡、具有远大抱负的人。

  可他小时候却是个不爱读书的淘气孩子。

  进入青年时代,他意识到自己知识的贫乏,深感不读书无以报效国家,于是就发奋读起书来。

  他广泛阅读书籍,认真学习历史,从中汲取了丰富的知识,学问大有长进。

  他曾几次进出京都洛阳,接触过他的人都说,祖逖是个能辅佐帝王治理国家的人才。

  祖逖24岁的时候,曾有人推荐他去做官司,他没有答应,仍然不懈地努力读书。

    后来,祖逖和幼时的好友刘琨一志担任司州主簿。他与刘琨感情深厚,不仅常常同床而卧,同被而眠,而且还有着共同的远大理想:建功立业,复兴晋国,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

    一次,半夜里祖逖在睡梦中听到公鸡的鸣叫声,他一芦厅脚把刘琨踢醒,对他说:“别人都认为半夜听见鸡叫不吉利,我偏不这样想,咱们干脆以后听见鸡叫就起床练剑如何?”刘琨欣然同意。

  于是他们每天鸡叫后就起床练剑,剑光飞舞,剑声铿锵。

  春去冬来,寒来暑往,从不间断。

  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长期的刻苦学习和训练,他们终于成为能文能武的全才,既能写得一手好文章,又能带兵打胜仗。

  祖逖被封为镇西将军,实现了他报效国家的愿望;刘琨做了都督,兼管并、冀、幽三州的军事,也充分发挥了他的文才武略。

  

5.古代成语故事:掩耳盗铃

    春秋时候,晋国世家赵氏灭掉了范氏。

  有人趁机跑到范氏家里想偷点东西,看见院子里吊着一口大钟。

  钟是用上等青铜铸成的,造型和图案都很精美。

  小偷心里高兴极了,想把这口精美的大钟背回自已家去。

  可是钟又大又重,怎么也挪不动。

  他想来想去,只有一个办法,那就是把钟敲碎,然后再分别搬回家。

    小偷找来一把大锤子,拼命朝钟砸去,咣的一声巨响,把他吓了一大跳。小偷着慌,心想这下糟了,这钟声不就等于是告诉人们我正在这里偷钟吗?他心里一急,身子一下子扑到了钟上,张开双臂想捂住钟声,可钟声又怎么捂得住呢!钟声依然悠悠地传向远方。

    他越听越害怕,不由自主地抽回双手,使劲捂住自已的耳朵。

  “咦,钟声变小了,听不见了!”小偷高兴起来,“妙极了!把耳朵捂住不就听不进钟声了吗!”他立刻找来两个布团,把耳朵塞住,心想,这下谁也听不见钟声了。

  于是就放手砸起钟来,一下一下,钟声响亮地传到很远的地方。

  人们听到钟声蜂拥而至把小偷捉住了。

古代成语典故大全及解释

  【#能力训练#导语】成语在古代汉语与现代汉语的传承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它是汉语词汇系统中重要而又极富特色的组成部分。

  下面是分享的古代成语典故大全及解释。

  欢迎阅读参考!。

古代成语典故大全及解释【篇一】

  1、一鼓作气(曹刿guì)

    出自《左传·庄公十年》:“夫战,勇气也。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

    释义:第一次击鼓时士气振奋。比喻趁劲头大的时候鼓起干劲,一口气把工作做完。

  2、一字千金(吕不韦)

    出自《史记·吕不韦列传》:“布咸阳市门,悬千金其上,延诸侯游士宾客有能增损一字者予千金。”

    释义:增损一字,赏予千金。称赞文辞精妙,不可更改。

  3、一字之师(郑谷)

    出自宋·计有功《唐诗纪事》:“郑谷改僧齐己《早梅》诗:‘数枝开’作‘一枝开’。

  齐己下拜,人以谷为一字师。

  ”。

    释义:改正一个字的老师。有些好诗文,经旁人改换一个字后更为完美,往往称改字的人为“一字师”或“一字之师”。

  4、一饭千金(韩信)

    出自《史记·淮阴侯列传》:“信钓于城下,诸漂母漂,有一母见信饥,饭信,竟漂数十日。

  ”又:“信至国,如所从食漂母,赐千金。

  ”。

    释义:比喻厚厚地报答对自己有恩的人。

  5、东山再起(谢安)

    出自《晋书·谢安传》:“隐居会稽东山,年逾四十复出为桓温司马,累迁中书、司徒运州等要职,晋室赖以转危为安。”

    释义:指再度出任要职。也比喻失势之后又重新得势。

  6、图穷匕见(荆轲)

    出自《战国策·燕策三》:“秦王谓轲曰:‘起,取武阳所持图。

  ’轲既取图奉之。

  发图,图穷而匕首见。

  ”。

    释义:比喻事情发展到最后,真相或本意显露了出来。

  7、纸上谈兵(赵括)

    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记载:战国时赵国名圆悄培将赵奢之子赵括,年轻时学兵法,谈起兵事来父亲也难不倒他。

  后来他接替廉颇为赵将,在长平之战中。

  只知道根据兵书办,不知道变通,结果被秦军大败。

    释义:在纸面上谈论打仗。

  比喻空谈理论,不能解决实际问题。

  也比喻空谈不能成为现实。

  8、负荆请罪(廉颇)

    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廉颇闻之,肉袒负荆,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释义:背着荆条向对方请罪。表示向人认错赔罪。

  9、卧薪尝胆(勾践)

    出自《史记·越王勾践世家》:“越王勾路反国,乃苦身焦思,置胆于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也。”

    释义:睡觉睡在柴草上,吃饭睡觉都尝一尝苦胆。形容人刻苦自励,发奋图强。

  10、接竿而起(陈胜)

    出自汉·贾谊《过秦论》:“斩木为兵,揭竿为旗。”

    释义:砍了树干当武器,举起竹竿当旗帜,进行反抗。指人民起义。

  11、三顾茅庐(刘备)

    出自三国蜀·诸葛亮《出师表》:“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释义:原为汉末刘备访聘诸葛亮的故事。比喻真心诚意,一再邀请。

  12、孺子可教(张良)

    出自《史记·留侯世家》:“父去里所,复返,曰:‘孺子可教矣。’”

    释义:指年轻人可培养。

  13、四面楚歌(项羽)

    出自《史记·项羽本纪》:“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

  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

  ’”。

    释义:比喻陷入四面受敌、孤立无援的境地。

  14、老当益壮(马援)

    出自《后汉书·马援传》:“丈夫为志,穷当益坚,老当益壮。”

    释义:年纪虽老而志气更旺盛,干劲更足。

  15、投笔从戎(班超)

  出自《后汉书·班超传》:“大丈夫无他志略,犹当效傅介子,张骞立功异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笔砚间乎?”

    释义:扔掉笔去参军。指文人从军。

  16、暴殄天物(商王)

    出自《尚书·武成》:“今商王受无道,暴殄天物,害虐烝民。”

    释义:原指残害灭绝天生万物。后指任意糟蹋东西,不知爱惜。

  17、暗渡陈仓(韩信)

    出自元·无名氏《暗度陈仓》第二折:“着樊哙明修栈道,俺可暗度陈仓古道。

  这楚兵不知是智,必然排兵在栈道守把。

  俺橘唯往陈仓古道抄截,杀他个措手不及也。

  ”。

    释义:比喻用一种假象迷惑对方,实际上却另有打算。

  18、嗟来之食(黔敖)

  出自《礼记·檀弓下》:“予唯不食嗟来之食,以至于斯也!”

    释义:指带有侮辱性的施舍。

  19、怒发冲冠(蔺相如)

    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相如因持璧却立倚柱,怒发上冲冠。”

    释义:指愤怒得头发直竖,顶着帽子。形容极端愤怒。

  20、手不释卷(吕蒙)

    出自《三国志·吴书·吕蒙传》注引《江表传》:“光武当兵马之务,手不释卷。”

    释义:书本不离手。形容勤奋好学。

古代成语典故大全及解释【篇二】

  1、韦编三绝(孔子)

    出自《史记·孔子世家》:“读《易》,韦编三绝。”

    释义:编连竹简的皮绳断了三次。比喻读书勤奋。

  2、墨守成规(墨子)

    出自明·黄宗羲《钱退山诗文序》:“如钟嵘之《诗品》,辨体明宗,固未尝墨守一家以为准的也。”

    释义:指思想保守,守着老规矩不肯改变。

  3、病入膏肓(蔡桓公)

    出自《左传·成公十年》:“疾不可为也,在肓之上,膏之下,攻之不可,达之不及,药不至焉,不可为也。”

    释义:形容病情十分严重,无法医治。比喻事情到了无法挽救的地步。

  4、一人得道,鸡犬升天(刘安)

    出自汉·王充《论衡·道虚》:“淮南王学道,招会天下有道之人,倾一国之尊,下道术之士,是以道术之士并会淮南,奇方异术,莫不争出。

  王遂得道,举家升天,畜产皆仙,犬吠于天上,鸡鸣于云中。

  ”。

    释义:一个人得道面仙,全家连鸡、狗也都随之升天。比喻一个人做了官,和他有关系的人也都跟着得势。

  5、高山流水(俞伯牙、钟子期)

    出自《列子·汤问》:“伯牙鼓琴,志在登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志在流水,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

    释义:比喻知己或知音。也比喻乐曲高妙。

  6、口蜜腹剑(李林甫)

    出自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唐玄宗天宝元年》:“尤忌文学之士,或阳与之善,啖以甘言而阴陷之。

  世谓李林甫‘口有蜜,腹有剑’。

  ”。

    释义:嘴上甜,心里狠。形容两面派的狡猾阴险,多指蛇蝎心肠的人。

  7、风声鹤唳(苻坚)

    出自唐·房玄龄《晋书·谢玄传》:“闻风声鹤唳,皆以为王师已至。”

    释义:形容惊慌失措,或自相惊忧。

  8、泰山北斗(韩愈)

    出自《新唐书·韩愈传赞》:“自愈没,其言大行,学者仰之如泰山北斗云。”

    释义:比喻道德高、名望重或有卓越成就为众人所敬仰的人。

  9、破釜沉舟(项羽)

    出自《史记·项羽本纪》:“项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沉船,破釜甑,烧庐舍,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

    释义:比喻下决心不顾一切地干到底。

  10、东窗事发(秦桧)

    出自元·孔文卿《东窗事犯》第二折:“吾乃地藏神,化为呆行者,在灵隐寺中,泄漏秦太师东窗事犯。”

    释义:比喻阴谋已败露。

  11、程门立雪(程颐、杨时)

    出自《宋史·杨时传》:“见程颐于洛,时盖年四十矣。

  一日见颐,颐偶瞑坐,时与游酢侍立不云。

  颐既觉,则门外雪深一尺矣。

  ”。

    释义:学生恭敬受教。比喻尊师。

  12、司空见惯(刘禹锡)

    出自唐·孟棨《本事诗·情感》载刘禹锡诗:“司空见惯浑闲事,断尽江南刺史肠。”

    释义:指某事常见,不足为奇。

  13、梦笔生花(李白)

    出自五代·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梦笔头生花》:“李太白少时,梦所用之笔头上生花,后天才赡逸,名闻天下。”

    释义:比喻写作能力大有进步。也形容文章写得很出色。

  14、力透纸背(颜真卿)

    出自唐·颜真卿《张长史十二意笔法意记》:“当其用锋,常欲使其透过纸背,此成功之极也。”

    释义:形容书法刚劲有力,笔锋简直要透到纸张背面。也形容诗文立意深刻,词语精练。

  15、胸有成竹(或成竹在胸)(文与可)

    出自宋·苏轼《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故画竹,必先得成竹在胸中。”

    释义:画竹前竹的全貌已在胸中。比喻在做事之前已经拿定主意。

古代成语典故大全及解释【篇三】

  1、闻鸡起舞(祖逖)

    出自《晋书·祖逖传》:“中夜闻荒鸡鸣,蹴琨觉,曰:‘此非恶声也。

  ’因起舞。

  ”。

    释义:听到鸡叫就起来舞剑。后比喻有志报国的人及时奋起。

  2、初出茅庐(诸葛亮)

    出自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三九回:“直须惊破曹公胆,初出茅庐第一功。”

    释义:原比喻新露头脚。

  现比喻刚离开家庭或学校出来工作。

  缺乏经验。

  3、完璧归赵(蔺相如)

    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城入赵而璧留秦;城不入,臣请完璧归赵。”

    释义:本指蔺相如将和氏璧完好地自秦送回赵国。后比喻把原物完好地归还本人。

  4、退避三舍(晋文公重耳)

    出自《左传·僖公二十三年》:“晋楚治兵,遇于中原,其辟君三舍。”

    释义:主动退让九十里。比喻退让和回避,避免冲突。

  5、乐不思蜀(刘禅)

    出自《三国志·蜀书·后主传》裴松之注引《汉晋春秋》:“问禅曰:‘颇思蜀否?’禅曰:‘此间乐,不思蜀。’”

    释义:比喻在新环境中得到乐趣,不再想回到原来环境中去。

  6、指鹿为马(赵高)

    出自《史记·秦始皇本纪》:“赵高欲为乱,恐群臣不听,乃先设验,持鹿献于二世,曰:‘马也。

  ’二世笑曰:‘丞相误邪?谓鹿为马。

  ’问左右,左右或默,或言马以阿顺赵高。

  ”。

    释义:指着鹿,说是马。比喻故意颠倒黑白,混淆是非。

  7、画龙点睛(张僧繇)

    出自唐·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张僧繇》:“金陵安乐寺四白龙不点眼睛,每云:‘点睛即飞去。

  ’人以为妄诞,固请点之。

  须臾,雷电破壁,两龙乘云腾去上天,二龙未点眼者见在。

  ”。

    释义:原形容梁代画家张僧繇作画的神妙。后多比喻写文章或讲话时,在关键处用几句话点明实质,使内容生动有力。

  8、入木三分(王羲之)

    出自唐·张怀瓘《书断·王羲之》:“王羲之书祝版,工人削之,笔入木三分。”

    释义:相传王羲之在木板上写字,木工刻时,发现字迹透入木板三分深。

  形容书法极有笔力。

  现多比喻分析问题很深刻。

  9、讳疾忌医(蔡桓公)

    出自宋·周敦颐《周子通书·过》:“今人有过,不喜人规,如护疾而忌医,宁灭其身而无悟也。”

    释义:隐瞒疾病,不愿医治。比喻怕人批评而掩饰自己的的缺点和错误。

  10、鞠躬尽瘁(诸葛亮)

    出自三国·蜀·诸葛亮《后出师表》:“臣鞠躬尽力,死而后已。”

    释义:指勤勤恳恳,竭尽心力。

  11、赤膊上阵(许褚)

    出自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五十九回:“许褚性起,飞回阵中,卸下盔甲,浑身筋突,赤体提刀,翻身上马,来与马超决战。”

    释义:光着膀子上阵。比喻亲身上场,不加掩饰地进行活动。

  12、马革裹尸(马援)

  出自《后汉书·马援传》:“男儿要当死于边野,以马革裹尸还葬耳,何能卧床上在儿女子手中邪?”

    释义:用马皮把尸体裹起来。指英勇牺牲在战场。

  13、黄袍加身(赵匡胤)

    出自《宋史·太祖本纪》:“诸校露刃列于庭曰:‘诸军无主,愿策太尉为天子。

  ’未及对,有以黄衣加太祖身,众皆罗拜呼万岁。

  ”。

    释义:五代后周时,赵匡胤在陈桥兵变,部下诸将给他披上黄袍,拥立为天子。后比喻发动政变获得成功。

  14、洛阳纸贵(左思)

    出自《晋书·左思传》:“于是豪贵之家竞相传写,洛阳为之纸贵。”

    释义:比喻著作有价值,流传广。

  15、背水一战(韩信)

    出自《史记·淮阴侯列传》:“信乃使万人先行,出,背水陈。

  赵军望见而大笑。

  ”。

    释义:表示没有退路。比喻与敌人决一死战。

古代成语故事精选(5篇)

  【#儿童故事#导语】成语故事是我国历史的一部分,成语是历史的积淀,每一个成语的背后都有一个含义深远的故事,是我国几千年以来人民智慧的结晶。下面是整理分享的古代成语故事,欢迎阅读与借鉴,希望对你们有帮助!

  

1.古代成语故事:楚王葬马

    楚庄王酷爱养马,把那些最心爱的马,都披上华丽的绸缎,养在金碧辉煌的厅堂里,睡清凉的席床,吃美味的枣肉。

  有一只马因为长得太肥而死了。

  楚王命令全体大臣致哀,准备用棺椁装殓,一切排场按大夫的葬礼隆重举行。

  左右大臣纷纷劝谏他不要这样搞,楚王非但不听,还下了一道通令:“谁敢为葬马向我劝谏的,一律杀头。

  ”。

    优孟听说了,闯进王宫就号啕大哭。

  楚庄王吃惊地问他为什么哭,优孟回答:“那匹死了的马啊,是大王最心爱的。

  像楚国这样一个堂堂大国,却只用一个大夫的葬礼来办马的丧事,未免太不像话。

  应使用国王的葬礼才对啊!”。

    楚王说:“照你看来,应该怎样呢?”优孟伏瞎回答:“我看应该用白玉做棺材,用红木做外椁,调遣大批士兵来挖个大坟坑,发动全城男女老幼来挑土。

  出丧那天,要齐国、赵国的使节在前面敲锣开道,让韩国、魏国的使节在后面摇幡招魂。

  建造一座祠堂,长年供奉它的牌位,还要追封它一个万户侯的谧号。

  这样,就可以让天下人都知道,原来大王把人看得很轻贱,而把马看得最贵重。

  ”。

    楚王这时终于恍然大悟,知道这是优孟在含蓄地批评他,便说:“我的过错就这样大吗?好吧,那你说现在应该怎么办呢?”优孟答到:“事情好办,依臣之见,用灶头为椁,铜锅为棺,放些花椒桂皮,生姜大蒜,把马肉炖得香喷喷的,让大家饱餐一顿,把它葬到人的肚子里。”

    寓言启示:对人做思想工作,要特别注意方式方法,哪种方式最易使对方接受就采用哪种方式。而“将欲废之,必固兴之”,这一朴素的辩证法观点,是首先值得考虑的。

  

2.古代成语故事:鼠屎断案

    三国吴主孙亮喜爱吃生梅子,吩咐太监去库房里取来蜂蜜渍梅。

  孙亮津津有味地吃着,忽然在蜜中发现了一颗老鼠屎。

  大家都吓得面面相觑。

  太监连忙跪下奏道:“这一定是库吏渎职所致,请陛下治罪。

  ”库吏被召到堂上。

  孙亮问他:“刚才太监是从你手上取蜜的吗?”库吏战战兢兢地回答:“蜜是臣下交给他的,但给他时并没有鼠屎。

  ”“胡说!”太监指着库吏鼻子,“鼠屎早就在蜜里了,这是你欺君罔上!”。

    太监一口咬定是库吏干的,库吏死不承认,说是太监放的。

  两人在堂上争执不下。

  侍中官刁玄和张邰出列奏道:“太监和库吏言语不同,难以决疑,不如押进监狱,一同治罪。

  ”孙亮环视众人,说:“这个容易知道。

  ”马上吩咐卫兵当众剖开鼠屎。

  大家定睛看去,只见鼠屎外面沾着蜜汁,里面却是干燥的。

    孙亮哈哈笑着说,“要是先在蜜中,里外都应浸湿,而今外湿里燥,显见是缺启空刚才放进去的。

  这一定是太监干的事!你与库吏有仇,故意嫁祸给库吏,欲借朕之手替你除去库吏。

  可是你却故意侮辱朕,今日若不杀你,世人都以为朕好欺负,左右武士将他拉出去斩首,以示他欺君之罪。

  ”太监吓得浑身哆嗦,连忙扑通一声跪下,磕头求饶,左右的人也感到十分吃惊。

    寓言启示:只要深入调查研究,对各种现象进行细致深入的分析,就能见微知著,察暗图明,世界上没有什么事情是不可以搞清楚的。

  

3.古代成语故事:獐鹿之辨

    北宋时,有个名人,他既是诗人又是当时的丞相。

  他就是王安石。

  他有一个儿子叫王雾,从小就很聪明。

  在王雾只有几岁的时候,有个南方来的客人送给他家一头獐,一头鹿,一笼关起,放在客厅里。

    王雾从来没见过这两种动物,感到很新鲜,整个一个上午都在客厅里玩。

  客人见他玩得很起劲,就开玩笑地对王雾说:“别人都说你人小聪明,我来考考你怎么样?”王雾说:“先生请讲。

  ”客人说:“我问你,哪只是獐?哪只是鹿?”。

    王雾看了半天,明明不懂,但却振振有词地回答道:“这还不简单?獐旁边的那只就是鹿,鹿旁边的那只就是獐。”客人听了,感到十分惊奇。

    寓言启示:在遇到难题时,应该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避重就轻,巧妙回答。

  

4.古代成语故事:逼鸭捕兔

    从前,有一个人他生来就好吃懒做,一天到晚除了吃饭就是睡觉,什么也不愿干却总是异想天开,一会儿想着旁旁要吃这,一会儿又想着要吃那,又不想费力气。

    一天,好吃懒做的他躺在床上忽然想到要能吃上野兔子做的佳肴该多好呀。

  他曾听人说鹘乌可以捕捉野兔,于是他勤快了一次,起床出门到市场上去买鹘乌。

  他在街上转来转去,不知鹘乌是什么模样。

  七买八买竟把一只鸭子买回家了,反正他还是不知道。

    第二天,这个人把鸭子带到野地里,等着野兔跑来。

  等呀等,果然有野兔子跑过来了。

  这人立即将鸭子抛掷出去,让鸭子去抓野兔。

  可是,这只鸭子飞不起来,一抛出去它就扑打着翅膀落在地上了。

  这人急了,又抓起鸭子再抛掷出去,鸭子又重重地落到地上。

  这个人烦死了,他接连三四次把鸭子抛掷出去,鸭子始终是飞不起来。

    这时,只见鸭子摔倒了又从地上站立起来,哀哀地对他说:“我只是个鸭子呀!你杀了我,吃我的肉,这是我应尽的本分。可是你要我去抓兔子,我哪能做得到呢?你为什么偏偏要把抛掷的苦处强加到我头上呢?”

    这个人却皱着眉头说:“你怎么会是只鸭子呢?我只当你是只飞得快、善于捕捉野兔的鹘乌呢。

  ”鸭子没办法,为了让这个人相信自己的确是只鸭子,它伸出自己的脚蹼给他看,说:“你看我这连在一起的脚丫子,看我这笨手笨脚的样子,是会捕捉野兔的鹘乌吗?”这个人无可奈何地看看鸭子,再看看四周,那只野兔子早已不知跑到哪里去了。

  这个人只好沮丧地返回家去。

    寓意:单凭自己的主观想象,不顾客观实际,强人所难,终究是达不到应有效果的。

  

5.古代成语故事:尺蠖变色

    晏子辞世已经十七年了。

  有一天,齐景公宴请各位大臣。

  酒席上,君臣举杯助兴,高谈阔论,直到下午才散。

  酒后,君臣余兴未尽,大家提出一起射箭比武。

  轮到齐景公,他举起弓箭,可是一支箭也没射中靶子,然而大臣们却在那里大声喝彩道:“好箭!好箭!”景公听了,很不高兴,他沉下脸来,把手中的弓箭重重摔在地上,深深地叹了一口气。

  正巧,弦章从外面回来,见此情景,连忙走到景公身旁。

    景公伤感地对弦章说:“弦章啊,我真是想念晏子啊。

  晏子死了已经十七年了,从那以后,就再也没有人愿意当面指出我的过失。

  刚才我射箭,明明没有射中,可他们却异口同声一个劲地喝彩,真让我难过呀!”。

    弦章听了,深有感触。

  他回答景公说:“这就是大臣们的不贤啊。

  论智慧,他们不能发现您的过失;谈勇气,他们不敢向您提意见,唯恐冒犯了您。

    不过呢,话又说回来了,我听说过这么一句话,就是‘上行下效’。不是吗?国君喜欢穿什么衣服,臣子就学着穿什么衣服;国君喜欢吃什么东西,臣子也学着吃什么东西。

    有一种叫尺蠖(huo)的小虫子,吃了黄色的东西,它的身体就变成黄色;吃了蓝色的东西,它的身体就又变成蓝色。刚才您说,十七年来没有人再指出过您的过失,这是否是因为晏子去世后,您就不再喜欢听人家批评您,而只喜欢听奉承话所造成的呢?”

    一席话说得齐景公心里亮堂了,他不好意思地点点头说:“太好了,今天这一番话,教我豁然开朗。

  这是你做了先生,我做了学生了。

  ”。

    寓意:只有真心愿意接受批评,才会经常听到别人对你的批评、建议;如果总是听到别人恭维自己,那恐怕原因就在自己身上。弦章的话是有道理的。

30个成语故事的历史典故有哪些

    你不知道的30个历史典故成语故事有哪些呢?下面由我给大家介绍30个成语故事的历史典故吧,仅供大家参考。

  30个成语故事的历史典故

  1.匡衡凿壁(匡衡凿壁)

    【出处】匡衡,字稚圭。

  勤学而无烛,邻舍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

  《西京杂记》卷二。

    【释义】后以之为刻苦读书的典实。

  【用法】作宾语、定语;指人勤学

  【近义词】凿壁偷光

  【押韵词】舳舻相继、舍身取义、安心乐意、英英玉立、河山带砺、率性任意、鹬蚌相持,渔人得利、胡天胡帝、不食之地、微言精义

  【成语故事】西汉时期,宰相匡衡从小因为家贫,没有条件进学堂,他白天帮人干活,晚上没钱买灯油,就只好在家里土墙上凿一个洞,借隔壁的灯光来读书,甚至到有书的人家去免费帮工换取书本,他刻苦学习终于在汉元帝时期当上太子少傅

    【成语举例】因效匡衡如态凿壁之义,于墙上穴一小孔,置灯彼屋而光射此房。清·李渔《闲情偶寄·居室·书房壁》

  2.老泪纵横(老泪纵横)

    【出处】请为父老歌,艰难愧深情。

  歌罢仰天叹,四座泪纵横。

  唐·杜甫《羌村三首》。

    【解释】纵横:交错。老人泪流满面,形容极度悲伤或激动。

  【用法】作谓语、定语;常与“泣不成声”连用

  【结构】主谓式

  【相近词】满面泪痕、泪如雨下

  【反义词】笑逐颜开、眉开眼笑

  【同韵词】电照风行、心和气平、兵无常形、官止神行、赫赫之名、肆虐横行、事无二成、少年老诚、一气呵成、便宜施行

    【成语故事】公元757年,杜甫得到唐肃宗的许可回家探亲,在回家途中亲眼看到安史之乱所造成的种种惨境。邻居问他战争何时才能结束,并诉说家乡的苦难:地没有耕种,孩子们被逼去打仗……说到伤心处,乡亲们老泪纵横,杜甫只好仰天长叹

  3.无中生有(无中生有)

    【出处】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老子》

    【释义】道家认为,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把没有的说成有。

  比喻毫无事实,凭空捏造。

  【用法】作谓语、宾语;指凭空捏造

  【结构】主谓式

  【相近词】造谣生事、信口雌黄、捕风捉影

  【反义词】确凿无疑、铁证如山、事出有因

  【押韵词】眠花卧柳、齐大非耦、十字街口、霹雳手、食不充口、帖耳俯首、鲐背苍耈、红灯绿酒、一介不苟、引领翘首

    【成语故事】春秋时期,大哲学家老子提出他的宇宙论。他认为宇宙的形成过程是道生天地,天地生万物,循环往复是道的运动,柔弱是道的运用,天下万物生于有形体的天地,有形体的天地生于无形体的道

  4.近水楼台(近水楼台)

    【典故】范文正公镇钱塘,兵官皆被荐,独巡检苏麟不见录,乃献诗云悄昌:‘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易逢春。’宋·俞文豹《清夜录》

    【释义】水边的楼台先得到月光。比喻能优先得到利益或便利的某种地位或关系。

  【用法】作主语、宾语、定语;指优先

  【结构】偏正式

  【相近词】靠山吃山、靠水吃水

  【反义词】隔岸观火

  【押韵词】文武全才、命世之才、矜能负才、助边输财、土木形骸、手到拈来、杞梓之才、朴斲之材、计斗负才、惠然肯来

  【成语故事】宋仁宗时期,杭州知府范仲淹脾气温和,与手下人同甘共苦,很多人得到他的关心与推荐提拔,有一个外地巡检苏麟到杭州办事,送范仲淹一首诗:“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易为春”,范仲淹明白他的意思就给了他想要的东西

  5.鸡鸣狗盗(鸡鸣狗盗)

    【出处】《史记·孟尝君列传》载:齐孟尝君出使秦被昭王扣留,孟一食客装渣运源狗钻入秦营偷出狐白裘献给昭王妾以说情放孟。

  孟逃至函谷关时昭王又令追捕。

  另一食客装鸡叫引众鸡齐鸣骗开城门,孟得以逃回齐。

    【解释】鸣:叫;盗:偷东西。

  指微不足道的本领。

  也指偷偷摸摸的行为。

  【用法】作主语、宾语、定语;指小本事

  【结构】联合式

  【相近词】旁门左道

  【反义词】正人君子

  【同韵词】文君新醮、不出所料、夺人所好、腹心相照、感恩图报、着有成效、求忠出孝、戒骄戒躁、闳远微妙、三星高照

    【成语故事】战国时期齐国相国孟尝君出访秦国,秦国的相国出于嫉妒劝秦昭王杀死他,秦昭王把他关了起来。

  孟尝君的门客晚上装成一条狗混进秦宫偷白狐袍子送给燕姬,燕姬求情放走了孟尝君。

  孟尝君一行深夜逃到函谷关,门客学鸡叫骗开城门逃跑。

  6.破釜沉舟

    【典故】项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沉船,破釜甑,烧庐舍,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史记·项羽本纪》

    【释义】比喻下决心不顾一切地干到底。

  【用法】作谓语、宾语、状语;形容做事的决心很大

  【结构】联合式

  【相近词】义无反顾、背水一战、决一死战

  【相反词】优柔寡断、瞻前顾后、举棋不定

  【同韵词】冥漠之都、雨歇云收、与羊谋羞、养尊处优、一壑一丘、归正首丘、帷幕不修、黄干黑廋、皮里春秋、无妄之忧

  【成语故事】秦朝末年,秦王派大将章邯带20万大军进攻诸侯国赵国,赵王派人向楚王求援,楚王让宋义挂帅,项羽辅佐率军救援,宋义故意拖延时机,项羽杀了宋义并率军渡过漳水去援赵,他们把锅砸了,把船沉入江底,作生死决战,终于击败秦军

  7.坚贞不屈(坚贞不屈)

    【出处】坚强而不屈,义也。

  《荀子·法行》王公束修厉节,敦乐爇文,不求苟得,不为苟行,但以坚贞之操,违俗失众,横为谗佞所构毁。

  《后汉书·王龚传》。

    【解释】坚:坚定;贞:有节操;屈:屈服、低头。意志坚定,决不屈服。

  【用法】作谓语、状语;指意志坚定

  【结构】补充式

  【相近词】威武不屈、坚强不屈

  【相反词】卑躬屈膝、奴颜婢膝

  【同韵词】批吭捣虚、穴处野居、燕雀之居、虎豹之驹、乘隙捣虚、温恭自虚、投刃皆虚、华屋丘墟、穷大失居、丢卒保车

    【成语故事】明朝末年,清豫亲王多铎率军攻打扬州,派明朝降将李遇春去扬州劝降史可法,被史可法痛骂而回。

  豫亲王多次用书信劝降,也被史可法回书痛骂。

  清兵攻陷扬州,史可法自杀未遂,被清兵俘虏,他坚贞不屈,慷慨就义。

  8.盲人摸象

    【出处】其触牙者即言象形如芦菔根,其触耳者言象如箕,其触头者言象如石,其触鼻者言象如杵,其触脚者言象如木臼,其触脊者言象如床,其触腹者言象如瓮,其触尾者言象如绳。《大般涅盘经》三二

    【释义】比喻对事物只凭片面的了解或局部的经验,就乱加猜测,想做出全面的判断。

  【用法】作宾语、定语、分句;指看问题以偏概全

  【结构】主谓式

  【相近词】管中窥豹、坐井观天

  【相反词】洞察一切、仰视观察

  【同韵词】东游西逛、后来者居上、一瓶不响,半瓶晃荡、详略得当、打翻身仗、层峦迭嶂、门户开放、一石激起千层浪、狂涛骇浪、大失所望

    【成语故事】古代佛经里讲到有几个盲人去摸大象,一个瞎子摸到大象的腿就说大象像棍子,一个摸到大象的耳朵就说大象像扇子,一个摸到大象的尾巴说像绳子。因为他们摸到的都是大象的一部分而没有看到大象的整体形象

  9.摩肩接踵

    【典故】临淄之途,车毂击,人肩摩。

  《战国策·齐策一》入城,宣布德意,不戮一人,中原归附者踵接。

  《宋史·李显忠传》。

    【释义】肩碰着肩,脚碰着脚。形容人多拥挤。

  【用法】作谓语、定语、状语;形容人多时

  【结构】联合式

  【相近词】熙熙攘攘、熙来攘往

  【反义词】地广人稀

  【同韵词】雾兴云涌、堤溃蚁孔、血气方勇、小怯大勇、恃强怙宠、成何体统、大智大勇、血气之勇、贯鱼成宠、北辰星拱、......

    【成语故事】春秋时期,齐国相国晏婴奉命出使楚国,楚王存心侮辱他,不给他走正门,说齐国没人就派这个矮人来。

  晏婴说齐国街上的人摩肩接踵,挥汗成雨。

  齐国的出使规矩就是无能的使臣只能去见无能的国君。

  楚王自取其辱,只好隆重接待。

提交信息测一测您提升学历详细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