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农村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现状如何?

作者:巢思浩时间:2023-07-18 01:56:19

导读:" 宁夏是我国西北地区的一个省级行政区,农村地区占据着该地区的大部分。在宁夏农村地区,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是一个重要的问题。那么,宁夏农村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现状如何呢?以下是一些关于这个问题的解决方案:。1.加强教师教育技术培训:-提供全面的教育技术培训"

  宁夏是我国西北地区的一个省级行政区,农村地区占据着该地区的大部分。

  在宁夏农村地区,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是一个重要的问题。

  那么,宁夏农村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现状如何呢?以下是一些关于这个问题的解决方案:。

1.加强教师教育技术培训:

  -提供全面的教育技术培训,包括基本的计算机操作、网络应用、多媒体教学等内容;

  -鼓励教师参加各种教育技术培训班、研讨会等,提升他们的教育技术能力;

  -建立教师教育技术培训的长效机制,确保每位教师都有机会接受培训。

2.提供教育技术设备和资源:

  -配备教育技术设备,如计算机、投影仪、音响设备等,为教师提供教学工具;

  -提供丰富多样的教育技术资源,如教学软件、网络教育资源等,帮助教师提升教学效果;

  -建立教育技术资源共享平台,教师可以在平台上分享教学经验和资源。

3.建立教育技术指导团队:

  -设立专门的教育技术指导团队,为教师提供指导和支持;

  -通过定期的教育技术指导会议、培训等活动,帮助教师解决教学中遇到的问题;

  -制定教育技术指导手册,为教师提供详细的教学指导。

4.加强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组织教师交流活动,如教学观摩、教学比赛等,让教师之间相互学习、交流经验;

  -建立教师合作团队,共同研究教学方法和教育技术应用;

  -鼓励教师参与各种教育技术研究和创新活动,提高他们的教育技术能力。

  综上所述,宁夏农村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目前存在一定的不足,但通过加强教师教育技术培训、提供教育技术设备和资源、建立教育技术指导团队以及加强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等措施,可以逐步提升他们的教育技术能力,提高教学质量。

...宁夏农村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现状分析与思考

    宁夏农村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现状  农村教育是我国基础教育中极其重要的部分,西部欠发达地区的教育更值得关注。

  随着新技术、新媒体在教学中的应数蚂用对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师需要提高自身的教育技术能力来适应这种新要求。

  那么,农村中小学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到底如何?存在哪些问题?带着这些疑问,笔者于2010年11月在对宁夏永宁县一线农村中小学教师培训过程中进行了问卷调查。

  此次调查下发问卷165份,收回有效问卷156份,有效回收率为94.5%,并用Spss进行数据统计和分析,保证了数据的真实可靠。

  问卷调查主要从教育技术应用的意识与态度、知识与能力、应用与创新、培训及需求这四个维度进行设计。

  1.教师对教育技术有很强烈的应用意识与态度

    教师对教育技术的意识和态度直接影响着教师在教学中应用教育技术的程度。近年来,随着宁夏政府在计算机硬件方面的大力投入,越来越多的农村教师使用计算机,部分教师在教学中已经有意识地将信息技术与具体学科进行整合。

    由表1发现,教师在意识和态度上已经普遍认可和接受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但是在与部分教师的访谈中了解到,教师普遍存在对技术的恐惧和困惑,不能将态度、想法转化为实际行动。

  相当一部分教师对教育技术中信息技术设备运用的效果没有清晰明确的认识,只是随大流使用,最后觉得在时间和精力上顾不过来,进而对教育技术存在疑虑。

  2.教师对教育技术基本知识知之甚少,能力水平较低

  (1)教师教育技术理论和方法掌握欠缺

    调查发现,教师对教育技术的概念、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多元智能理论、教学媒体理论、媒传教学理论、教学设计理论、教育(技术)研究方法和教学设计的方法仅限于知道。教育技术理论的欠缺,使教师不能将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提高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切实地将多媒体设备运用起来发挥其效率。

  (2)教师教育技术基本操作技能水平较低

    教师教育技术基本技能主要考察的是教师对信息技术的基础知识和操作技能的掌握,是否具有利用信息技术获取、交流、处理与应用教学信息的能力。

  通过调查发现,36%的教师掌握了计算机的基本操作,教师可以进行简单的文字处理(42.9%)、制作课件(32.1%)、图像处理(18.6%)、音频处理(12.2%)和视频处理(9.6%)。

  对于动画制作、网页设计、思维导图、使用网络课程平台、博客/论坛这样层次高一些的教育技术技能掌握的教师比较少,水平参差不齐,应用能力相对较弱,仅有26.3%的教师会使用QQ、QQ空间及电子邮件。

  访谈中大部分教师提到在实际告银教学中最欠缺的技术是音视频的处理,包括录音、音视频的截取合并、声音视频效果的添加、更改、删除等,致使教师在制作课件、下载资料过程中花费大量的时间,还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教师对如何高效获取适用、好用的教学资源辅助备课存在较大的困难。

  为了公开课等其他活动,有些教师干脆放弃自己制作课件,直接从网上随便找一个相近的课件,将就着讲课,在调查中普遍存在这种教育技术技能不能满足日常教学需要的现象。

  3.教师在教育技术实际应用和创新方面薄弱

    调查发现,在信息技术的使用环境方面,73.7%的学校办公室有专用的计算机,80.1%的计算机接入互联网,基本保证教师的教学需要;49.2%的学校有专职的信息技术人员,47%的教师可以在信息技术人员的帮助下,及时解决教学中遇到的问题;54%的学校鼓励教师使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进行教学,但仅有25.1%的学校在软硬件更新上很及时。

    在教学中,43.1%的教师经常利用网络搜集、选择教学中所需要的资源应用于学科教学中;46%的教师会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与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教学媒体;48%的教师认为将信息技术应用到教学中,能够表现教学的教学重难点、提高教学效率、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进学生自主学习,但是在这些人中23.7%的教师对信息技术的应用保持中立;只有34.2%的教师经常和其他的同事讨论交流运用信息技术的经验和疑问,教师之间袜毕宴的团队合作机制不够完善;13.5%的教师对学科教学中信息技术应用的效果进行反思,在自己的博客/微博或QQ空间里写教学反思;几乎没有教师使用信息化工具收集学生的个人信息及优秀作品。

  4.教育技术培训效果不明显,教师需求迫切

    通过调查,48.3%的教师认为目前所掌握的技术能够满足教学需要;52.6%的教师认为在教育技术培训中最需要培训的是课件制作技能和教学设计方法技能;教师在教育技术教学应用中最缺的部分是有用的信息资源(61.5%)和时间精力(69.9%);教师对教育技术的培训意见是采用灵活的培训模式(62.2%)和精心安排培训内容(69.9%);教师最愿意接受的培训是专家进驻学校(62.5%);教师急需的培训内容主要包括信息技能的培养(73.1%)和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方法培养(59%)。

    通过和部分教师的访谈发现,教师普遍反映时间精力不够,既要培训,又要完成常规教学任务,导致培训不专心;培训完后,很多教师不经常使用讲过的技能就会产生遗忘,致使培训效果不明显。培训内容较多,时间太短,很多知识一带而过,不够详细,不能将培训的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结合起来进行合理的应用。

  制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主要因素

    通过培训中的问卷调查和访谈,笔者发现宁夏农村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普遍较低,原因是多方面的,也是复杂的。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教师自身对技术的恐惧和困惑

    目前,教师对教育技术教学应用的重要性存在认识上的模糊,仍停留在表面层次。

  教师看起来意识和态度积极,实际上则缺乏稳固的认识基础。

  由于教师在学科、年龄和原有教育技术能力方面存在较大差异,不能熟练地运用教学媒体,普遍存在对技术的恐惧,只要提到技术,就认为是高不可攀的东西,自己无法学会,不能将态度、想法转化为实际行动在教学中应用。

  部分教师只会制作简单的PPT,稍有难度的教育技术技能掌握情况不佳,更没有进行精心的教学设计,最后由于教学任务繁重,时间和精力上顾不过来,就认为使用信息技术手段进行教学不仅没有提高教学效果,反而增加了教学负担。

  还有教师对信息技术运用的效果缺乏清晰明确的认识,存在过多疑虑,产生畏难情绪,宁可让设备闲置,也不愿使用,严重制约了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发展。

  2.缺乏有效指导和领导重视

    首先,随着大量新媒体在教育教学领域的引入,教师面对教育技术应用的多样化,不能及时更新教学理念,不能根据教学实际决定自己能够利用教育技术做什么、怎么去做、要达到什么目标,不能将教育技术环境、设备设施、教学资源充分利用起来提高自己的教学效果和效率。教师的困惑和迷茫得不到及时的引导,就会使教师在教学中应用教育技术时陷入误区。

    其次,很多学校缺乏专职的信息技术人员,同伴之间也缺乏相互探讨、相互合作的氛围,致使教师在实际教学中遇到的技术问题和困惑不能及时解决,影响了教师进一步尝试探究的信心。许多主管教育的领导忽视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应用的重要性,对教师使用信息技术不给予支持与鼓励,也不想办法解决教学资源问题,对已添置设备的利用率漠不关心,极大地阻碍了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可持续发展。

  3.教师培训流于形式

    面对当前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现状,培训是提高的最好方式。然而我们发现在培训中还存在五个主要问题:一是培训内容没有结合教师教学实际精心安排、不具有实效性;二是教师对信息技术的理解和掌握程度差异较大,没有进行分层教授,致使掌握好的教师对培训失去兴趣,掌握程度低的教师跟不上培训节奏;三是单纯的技术培训,缺乏先进的教育技术理论和方法指导,忽视了将其与具体学科联系,没有转变教师教学观念,不能将所学的东西整合到实际教学中开展教学活动,安排教学环节;四是培训没有激发教师的情感参与,使教师缺乏培训学习的内部动机,普遍满足于原来掌握的教学理论与方法,不去接受和研究新技术、新理论和新方法;五是培训不注重强调知识的内化,致使教师不能将培训知识内化为专业技能。

  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发展的策略探究

    为有效提高宁夏农村中小教师的教育技术应用能力,使教育技术在教师的工作中成为自然的、不可或缺的工具,我们需要以现代教育理论为指导,整理出与教师日常工作密切相关的教育技术的应用需要,提高教师应用教育技术的能力和水平。

  教育技术的普及不仅仅是手段和方法的运用,更重要的是教育观念的转变,只有在正确的教育思想、观念指引下,才能把教育技术有效地整合到学科教学中去,从而促进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应用能力和信息素养的大面积提高,推进教育信息化和教育现代化的发展。

  以下是对提高中小教师教育技术应用能力的策略探究。

  1.引导教师转变教育观念,提高对教育技术能力重要性的认识

    改变教师对教育技术能力的认识误区,引导教师认识到不能将教育技术能力等同于信息技术技能。

  并且让教师充分认识到教育技术能力是每个学科每位教师都必须具备的能力,是从“如何教”的角度对教师的专业技能提出的规范要求。

  使教师不仅观念上接受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更要在具体行动和整合效果上下工夫。

  有了足够的认识,教师才会有意识地选择合适的技术支持教学,在教学设计中对整个教学过程、教学活动、教学步骤、教学资源进行科学而具体的规划,才会有效地组织与实施教学,并且主动地寻找策略和方法提高自己的教学效率和效果。

  2.分析教师实际需要,排除技术恐惧

    针对教师对技术的恐惧和困惑,分析教师的教学需要,借助先进的教学理念作指导,以先进技术技能作支撑,帮助教师以先进的教学思想进行教学设计,将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方法融入课堂教学活动中。

  在教师必备技术上下工夫,给教师提供能够学得会、用得上、用得好,能减轻教师日常工作负担的技术,主要包括信息检索技术、表达展示技术和实践反思技术。

  使教师能够掌握以上三种最主要的技术,能够恰当地利用演示文稿满足教学需要,运用信息技术对自己的教学实践进行反思,可以有效排除教师的技术恐惧,使教师转变态度,切实应用信息技术,提高教育技术能力。

  3.重视校本培训,注重提高培训质量

    校本培训是提高教师教育技术应用能力最切实可行和最有针对性的方式。

  校本培训的对象主要是本校教师,可以派专门人员(如教研组组长)汇总教师在教育技术应用方面的问题和需求,依靠学校现有人力、物力和信息资源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开展各种形式的培训,集中解决教师的实际问题。

  在培训中,还要注意打破传统的培训方式,可借鉴新的培训模式,比如英特尔未来培训模式等,有重点地抓好各学科中教育技术能力强的骨干教师,起带头作用,完善合作机制,鼓励教师之间的互帮互学,充分调动每一位教师学习和应用的积极性。

  在培训过程中还要做到以下几点:(1)结合教师实际需要,精心安排培训内容;(2)分层教学,照顾掌握程度良好和较差教师需要;(3)教育技术理论和技术培训并重;(4)激发教师参与,重视知识和技能内化。

  

  参考文献

  [1]张文杰.当前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能力培训的思考[J].科协论坛,2008,(4).

  [2]焦建利.网络时代教师必备之八项信息技术[J].信息技术教育.2007,(1).

  [3]何克抗.正确理解“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的目的、意义及内涵[J].中国电化教育.2006,(11).

农村中学语文教学现状的思考|农村教育现状的思考与分析

    时代在前进,社会在进步,一切都在不经意间起着变化,我们面对的学生更是如此。

  改革开放前,由于整个社会都相当穷困落后,人们大部分时候都不得不为自己的生计考虑,所以那个时候对学生的前途理想教育常常从这方面入手,也能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

  现在却不同了,社会的富裕程度已不可同日而语,人们不再为生计发愁了,如果教师在进行前途理想教育的时候,还是一成不变地照搬过去的老办法,不但显得面目可憎,而且效果也甚微。

  由此看来,我们的工作思路和教学方法是不是过时了,是不是应该随着时代的步伐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加以变化?由此更联系到一些具体的教学问题,如我是一个农村中学的语文教师,纵观我个人和同仁的语文教学效果,往往都令人很不满意,大家都困惑不已:这到底是怎么了?自己使用的是过去无数次获得成功的教学方法,也比过去更努力了,但教学效果却是一届不如一届,问题到底出在哪里呢?。

    穷则思变,变则通。

  我们的出路在哪里?其实道理很简单,做政治思想工作要如轮与时俱进,各科教学也是一样。

  现在的语文教师是大家都做得了,但大家都做不好的职业。

  大家都能做,是因为语文是母语,所有教师都有一定的基础,如果缺语文教师,谁都可以上,拿一本教材,准备几本备课资料,就可以凑合;大家都做不好,是说无论你是科班出生还是半路出家,效果都不怎么样。

  造成这一现状的原因是什么呢?。

  

  一、教学方法陈旧单一,不主动求变

  

    每个做教师的都受过较高层次的教育,都经历过诸多语文教师,脑海中既有成功者留下的倩影,也有失败者留下的痕迹。

  参加工作后,在农村义务教育制度这块贫瘠的土地上,接触和学习新的教学方法和模式的机会相对要少很多,于是他们只能把过去脑海中雹橡亏的一些记忆当成宝贝,把它们当成“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每篇文章都是“老三篇”:识生字,解新词,划分段落层次,概括段落大意,理解文章的主题,总结文章的写作方法。

  节节课如是,天天如是,期期如是,年年如是,把学生的头都教大了。

  这样的教法教没了文章的个性,教没了学生的个性,更可怕的是教没了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和热情。

  笔者曾经和其他几位农村中学语文教师一起听过一堂教学观摩课,他们对教师的授课方法、教师的激情,对学生的专注、学生的热情,对课堂的气氛,对教学效果羡慕不已,原来语文课还可以这样上!私下说,回去要试一试。

  后来,第三次遇源神到那几位乡村同行,问进展如何,他们面有难色,说回去要试一试。

  后来,再次遇到那几位乡村同行,问进展如何,他们面有难色,说了一些客观原因,说没办法,还是外甥打灯笼――照舅(旧)。

  语文课不受欢迎,教师知道,但是他们就是不去主动求变,抱着混日子的心态去应付,如此下去,语文课的路焉能好走?语文课的教学效果焉能有保障?

  

  二、知识老化,缺乏吸引力

  

    农村学校大都基础设施薄弱,既没有藏书丰富的图书馆,也没有像样的阅览室,更不用说接触先进时尚的网络信息。

  教师是无书可读,无资料可查,无证据可考。

  八小时之外大都是坐在一起闲聊或参与“棋牌乐”,教师读书学习之风淡化了,拼搏进取之心泯灭了,教书育人仅仅是谋取“稻粮”的手段,为国家和社会培养高素质合格人才的责任心没有了。

  教师在这样的环境下拥有了这样的心态,他们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把同样的知识、同样的故事,一遍又一遍地讲给哥哥姐姐听,又讲给弟弟妹妹听;讲给父亲母亲听,又讲给儿子女儿听。

  曾听同事们讽刺某一乡村小学语文教师,说他正信心满满地给学生讲一生动故事时,下面有一学生举手说知道这个故事,父亲告诉他的,他的父亲也是这位老师的学生。

  这个学生的举动让那个教师尴尬不已。

    乡村教师带着半桶水走上了讲台,就用这半桶水去滋润一届又一届的学生,从没想到要为这半桶水增添一点新的血液,注入一丝新的活力,让自己的课堂生动起来。这样的课堂学生焉能得到鲜活的知识?焉能令学生对它产生浓厚的兴趣?

  

  三、教得烦琐,学得被动

  

    大部分教师都不相信学生,他们把自己认真钻研,深入挖掘的东西点点滴滴灌输给学生,生怕遗漏了什么地方。

  一节课下来,教师写满了几黑板,学生的书上、笔记本上抄得满满的。

  本来很轻松、很愉悦的美文欣赏课,把大家都弄得疲惫不堪。

  课后,学生抄的那些东西都随风而去,不留任何痕迹,留下的只有疲惫和厌倦。

  教师的作用本来是“解惑”,而不是“填充机”。

  老子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授人以鱼只救一时之及,授人以渔则可解一生之需。

  ”叶圣陶先生也曾精辟论述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关系:“故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与,而在相机诱导。

  必令学生运其才智,勤其练习,领悟之源广开,纯熟之功弥深,乃为善教者也。

  ”古今大家的观点都是强调教师不能全盘包办,只需要传授方法就行。

    因此语文教育工作者要深谙该学科的特点,更多地把主动权还给学生。不是说“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吗?语文不是自然科学,不要追求答案的唯一性和一成不变,只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语文课才能收到成效,才能变得生动鲜活起来。

  

  四、只重视课堂,忽视课外

  

    影响学生语文成绩的因素是多方面的,课堂只是其中的一个方面。

  我们经常说某某出身于书香门第,好像他的个人能力、个人综合素养就得到了保证,为什么呢?因为他经常和有素养的人交流,家人的谈吐、家庭的藏书对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提高了他的语言综合能力,即使他在课堂上学得不怎么样,他的语文成绩一定不会很差。

  因此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多读书,培养他们有一个好的读书习惯,向他们推荐一些语言优美,情节生动活泼,故事性强且思想品位较高的作品,让他们把读书不当成一种“学习”,而当成一种娱乐,在娱乐中受熏陶,在娱乐中提高自身的语文能力。

    古今中外,依靠课外阅读而成就事业或培养出优秀人才的事例比比皆是。

  高尔基没有在学校进行过正规的文化课训练而最终能成为一代大师,靠的就是自己大量的阅读积累和丰富的人生经历;华裔诺贝尔奖获得者李政道教授学的是物理,但在业余时间,阅读了大量的中国古典文学,特别是对《庄子》颇有研究,他说《庄子》的思想对他影响很大,对日后成就他的事业很有帮助;当代教育能手魏书生有大量的社会活动,耽误了很多课,但他的教学质量不但没有落下来,还能超出同行很多,靠的就是阅读。

  我曾经也做过这样的尝试:我向学校提出我带一个班从初一到初三不变更,用自己的藏书办了一个班级图书角,还要求每个同学至少补充一两本书,我把那些基础训练统统放弃了,早晚自习、课余时间、周末全部还给学生,要求每个学生每周至少阅读一两本课外书。

  开始领导担忧,同行有微辞,并且学生的成绩还有一定程度的下滑,但我顶住压力坚持下来,后来效果就显现出来了,我带的那个班级语文成绩遥遥领先不说,学生的其他各科也都名列前茅。

  我们的感受是: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有热情,教学效果不担心。

  陶渊明说读书要不求甚解,就是要人们多读书,即使读不懂也要读,今天不懂,书读得多了,人生经历、社会知识丰富了也就懂了。

  课外阅读就是一种无形的积累,知识本来就是相通的,积累达到一定的程度就会发生质变,就变成了学生的能力。

    现在农村中学语文教学难还与环境有关。

  农村相对城市来说还比较落后,既没有几家像样的图书馆,也没有网络,家长更没有这种意识,学生是无书可读,也不能读,因为那是“不务正业”。

  要解决这一矛盾还有待时日。

    综上所述,农村中学语文教学的现状堪忧是由多方面的因素决定的,既有期待社会进步、政府大量投入要解决的“硬件”问题,也有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和社会责任心的“软件”问题。如果这些问题都能迎刃而解,那么农村中学的语文教学质量一定会有一个质的飞跃。

  

  (作者单位:湖南省华容县终南中学)

农村小学教育现状及对策如何分析?

如下:

一、农村小学教育存在的问题

  1、办学条件落后。

  学校的办学条件与校园文化等硬件设施方面有着密切关联。根据数据显示,农村小学明显有办学经费不足、设施老化、师资团队缺乏等现状,而校园硬件设施老化会直接限制教学活动;由于经费的不足,与城市教育相比,许多教学质量无法满足,例如校园缺乏多媒体教室、计算机室等,而且在教师培养这一块也会面临问题。

  诚然,教师的专业素质与教育水平是密切相关的,若是学校缺乏对教师的定期培养计划,那其教学质量与理念也会逐步落后。根据调查表明,大部分农村小学教师不懂计算机网络的知识和操作,且单一的教学模式并不能引导学生的全面发展,这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教学水平的发展。

  2、教师编制不足。

  教师编制的不足是目前农村教育最常见的现状,而农村小学代课教师居多,教师团队缺乏稳定性。且农村小学存在一位教师教学多个学校的问题;农村条件艰苦,教师的待遇也不是很高,尽管也有素质较高的教师存在,但也很难安心工作,如此造成教师流失,代课老师增多的现象。

  3、学校教学观念落后。

  受到农村教学环境的限制,师资队伍有明显的老龄化、学历偏低、缺乏专业教师等现象。

  目前农村的小学教师依靠普通的理论以及教育模式进行教学,缺乏系统化的教学手段,只依赖学校所学以及浅薄的经验支撑,教学思维并不前卫,存在局限性。

  而近年来小学教师虽然学历均在大专之上但也并未达到教师应该具备的专业素质斗拦耐,制约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4、缺失校园文化。

  目前农村小学教育有明显的缺乏校园文化建设的现象,受到办学条件的限制,不能给学生提供课外阅读书籍,课外活动的拓展也近乎没有,只是一味的应试以及机械式的练题,此项因素严重制约了校园丰富的教学生活。

二、农村小学教育的改进对策

  1、加大教育投资力。

  学校的办学条件直接影响了学校的教育水平,城市教学环境中,学生拥有更优质完善的教学资源和条件,而农村教育环境明显有缺陷,大部分农村小学缺乏独立图书馆、操场以及微机室等。各级政府应该首要重视农村教育的建设,加强考察力度,了解农村办学条件的实际情况。

  针对性地解决农村教育出现的问题。而经费一旦不足就会导致教学环境、硬件环境、问价建设等方面的落后,所以各级政府应该对农村小学的办学环境进行改造,为农村小学提供充足的衡辩经费美化校园环境,充实图书资料以及上课必须的仪器,合理完善资金的管理,确保学校的教育需求。

  2、完善教育体制,提高教师素质。

  教师应该不断地更新适应新的教育模式,这一点是必须引起重视的。因为教育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国家的未来,而小学教育又是其基础,为实现农村小学教育与城市教育的一体化,使得两者并驾齐驱,这项目标尤其重要。

  而教师的专业素质也是影响教育水平提升的重要因素,不容忽视。农村小学应该严格执行小学教师资格的规章制度,积极吸引优秀专业的小学教师的任教,同时也应该加强对教师的培训力度;其次通过提高农村小学教师的待遇水平,稳定师资团队也是一项可行措施。

  另外,建议城市学校与农村小学的教师进行定期的对调考察,加强两者的合作交流,让农村教师能够学习到全新的教学模式,使两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3、推行校园文化,加快教育的改革。

  校园文化应该从办学理念、校训、办学条件、校风校纪等方面着手,精神文化的建设也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教育水平的发展,学校的建设应该在不断创新的同时还空春得带有自身的特色,物质文化建设与精神上的建设缺一不可,两者应该齐头并进。而对于教学课程的改革。

  目前农村小学的学生在基础知识上还有待提高,分科的课程过于分散化并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应当建立综合课程贯穿起来;另外农村小学应该合理利用自身的环境条件,比如将教育与农村的自然风光或者民族风俗相结合。

  让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时还能锻炼实践能力。合理科学地对教学课程进行改革,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遵循教育发展的路线,利用优势的条件找到适合农村小学的教学课程。

浅谈农村小学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问题及解决策略论文

浅谈农村小学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问题及解决策略论文

  1.农村小学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现状

    1.1部分农村小学教师的职业道德有待加强。

    1.2农村小学教师知识结构不合理。

    农村小学教师知识结构欠缺。

  近年来,城市与乡村的教育差距越来越大。

  主要由于多数农村小学教师的福利待遇低。

    1.3专业能力与素质教育的要求相距甚远。

    1.4农村学校教师流失严重,教师团队不稳定。

  2.农村小学教师专业素质的基本要求

    专门职业对从业人员的基本要求主要表现在专业素质的高纳州低。教师也同样,一般认为,对一个教师专业素质的基本要求包括三个方面:职业道德的基本要求、专业知识的基本要求、专业能力的基本要求。

    2.1小学教师职业道德的基本要求。

  职业道德是教师从事教育工作必须遵循的各种道德规范。

  教师高尚职业道德的体现在教师的每一言,每一行之中。

  对学生的心灵和品格塑造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

    (1)教师应该爱岗敬业。

    (2)教师应该热爱学生。

    首先,教师的道德也体现在对学生的关爱上。

  教师热爱学生,既是教师职业道德的一种表现,又是一种教育手段。

  作为一名合格的教师要"爱自己的孩子是人,爱别人的孩子是神。

  "平等、公正的对待每一位学生,关心爱护每一位学生。

  努力做到以学生发展为本,一视同仁。

    其次,农村小学教师应该不断地丰富自己的.教育理论知识,特别是关于小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方面的知识,进一步了解小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树立科学的教育观。

    (3)教师应该为人师表。

  教师应该为学生树立良好的道德形象,为人师表,这是教师职业道德的另一个体现。

  教师要言行一致,以身作则。

  要求学生能做到的老师一定先做到。

  教师是学生的楷模,学习的榜样,教师要一身立教,用心灵塑造心灵,那么,怎样做到为人师表呢?我认为"爱心、责任心、事业心"是成就一个教师为人师表的基础,只要三者相辅相成,才会成为一个职业道德高尚的老师。

    2.2小学教师专业知识的基本要求。

  专业知识是指一定范围内相对稳定的系统化的知识。

  教师作为一个专业人员,必须具备从事教育工作所要求的基本知识。

    作为一名专业的教师,则应该具备教育理论知识、学科专业租核知识和通识类知识三方面知识。下面就以上三方面来阐述农村小学教师的专业知识发展状况,从而进一步提出对农村小学教师专业知识的基本要求。

    教育理论知识是教师进行学科教学的重要理论指导,教育理论知识主要包括教育心理学、教育学原理、教法知识等等。

    学科专业知识是指与教师任教学科相对应的专业理论知识,是教师从事学科教学工作,保证教学质量的前提。

  随着新课程在农村的推进,有许多农村教师意识到自己学科专业知识薄弱,部分教师应该补充这方面的知识。

  近几年来,随着新教材教学内容的调整,新的小学《课程标准》颁布后,新的内容纳入到小学课本当中,教师学科专业知识不够显得尤为突出。

  这对于那些学科专业知识缺乏的农村教师,将是新的挑战,他们应该及时补充相关学科专业知识,使自己学科专业知识不断完善。

    教师除了精通所教学科的知识外,还要有广博的通识类知识储备,这样才能够满足每一个学生多方面的探究兴趣和多方面发展的需要。农村小学教师应该积极主动的参加学校组织的进修与培训活动,不断的去寻找学习的内在动机,这样在面对新课程改革时,他们才会适应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在教学过程中得心应手。

    2.3小学教师专业能力的基本要求。

  专业能力是教师教学必不可少的能力。

  小学教师专业能力我认为主要包括现代教育手段运用能力、教学反思能力、教育科研能力等等。

  下面从以上三个方面对农村小学教师专业能力的基本要求进行阐述。

    现代教学手段运用能力。现代教学手段是指能对教学工作起到辅助性的展示、演示、模拟、拓展的一切现代化的机器设备,常指计算机、投影仪、实物展台、幻灯片以及其他影音设备现代教学手段运洞型蔽用能力。

    教学反思能力。反思的本质是一种理论与实践的对话,用反思来改善实践的效益,用实践来提高反思的质量,教师要勤于反思,在反思中收获,在反思中提高,在反思中获得真知灼见和宝贵的经验,促进师生之间的交流,促进教师理论和实践水平的提高。

    教学科研能力。

  在农村小学教师队伍中对教师教学科研的意义和概念非常理解的教师很少,部分农村教师都处于半理解的状态,因此增强教学教学科研能力是很有必要的。

  我们每一个教师都应该成为教育实践的研究者,这样教育就有可能取得更大的进步。

  3.加强农村小学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策略

    3.1加强农村教师职业道德建设。

    3.2优化农村教师现有的知识结构。教师专业知识包括:通识类知识、学科专业知识和教育理论知识三个方面。

    3.3为提高农村教师教学能力搭建平台。

    第一,学校应建立"传-帮-带"的师徒关系制度。

    第二,提高教师的基本功。

    第三,鼓励教师积极承担和参加各种级别的研究课。

    3.4制定优惠政策,稳定农村教师队伍。

    (1)增加农村教育经费的投入。

    (2)提高农村教师工资和福利待遇。

    (3)在评优、晋级、晋职方面实施政策倾斜。

;

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中关于教育技术的概念

教育技术基本概念

  教育技术是在视听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经验的基础上,于1970年由美国教育技术委员会向美国国会递交的报告中首次提出,后来经1972年、1977年和1994年三次修改后形成的一个完整概念,现行的"教育技术"定义中,美国教育传播与技术学会(简称AECT)在1994年发布的有关“教育技术”的定义影响很大。

  我国对教育技术定义的讨论相当丰富,《中国电化教育》和《教育技术研究》杂志发表了几乎国内全部重要学者对教育技术定义理解的论文。

  AECT‘94定义:教学技术是关于学习资源和学习过程的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的理论和实践。

  英文原文:InstructionalTechnologyisthetheoryandpracticeofdesign,development,utilization,managementandevaluationofprocessesandresourcesforlearning.该定义将教育技术的研究对象表述为关于“学习过程”与“学习资源”的一系列理论与实践问题,改变了以往“教学过程”的提法,体现了现代教学观念从以教为中心转向以学为中心,从传授知识转向发展学生学习能力的重大转变。

  学习过程是学习者通过与信息、环境的相互作用获取知识和技手扒能的认知过程,学习资源是学习过程中所要利用的各种信息和环境条件。

  新的教学理论要求学生由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转变为能积极进行信息处理的主动学习者,而教师要提供能帮助和促进学生学习的信息资源和学习环境。

  从21世纪社会发展和人类发展的需求出发,建造一个能支持全面学习、自主学习、协作学习、创造学习、终身学习的社会教育大系统。

教育技术发展历史

  美国教育技术产生最早,发展脉络清晰完整,在世界上影响最大,其他国家如日本、英国、加拿大等国均以美国的教育技术理论模式做借鉴,英国、美国可作为毁州研究教育技术发展历史的典型代表。

  美国教育技术的形成与发展可从三个方面追溯:一是视听教学运动推动了各类学习资源在教学中的运用;二是个别化教学促进了以学习者为中心的个性化教学的形成;三是教学系统方法的发展促进了教育技术理论核心——教学设计学科的诞生。

  这三个方面发展的起源不同,但都与”视觉教学——视听教学——视听传播——教育技术“这一发展轨迹。

  1、视觉教育最早使用视觉教育术语的是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的一家出版公司,1906年,它出版了一本介绍如何拍摄照片、如何制作和利用幻灯片的书,书名就是《视觉教育》。

  1923年,美国教育协会建立了视觉教育分会。

  2、视听教育30年代后半叶,无线电广播、有声电影、录音机毕余昌先后在教育中获得运用,人们感到视觉教育名称已经概括不了已有的实践,并开始在文章中使用视听教育的术语。

  1947年,美国教育协会的视觉教育分会改名为视听教学分会。

  在诸多关于视听教育的研究中,堪称代表的是戴尔(E.Dale)于1946年所著的《教学中的视听方法》。

  该书提出的“经验之塔”理论成了当时以及后来的视听教育的主要理论根据。

  3、视听传播1960年,美国的视听教育协会组成特别委员会,研讨什么是视听教育。

  1963年2月,该委员会提出报告,建议将视听教育的名称改为视听传播,并对此作了详细的说明。

  另外,许多研讨视听教育的文章和著作,也都趋向于采用传播学作为视听教育的理论基础。

  4、教育技术由于媒体技术的发展和理论观念的拓新,国际教育界深感原有视听教育的名称不能代表该领域的实践和研究范畴,1970年6月25日,美国视听教育协会改名为教育传播和技术协会(AssociationforEducationalCommunicationandTechnology,简称AECT)。

  1972年,该协会将其实践和研究的领域正式定名为教育技术。

  教育技术的名称确定以后,人们便开始探讨它的定义。

  1970年,美国政府的一个专业咨询机构教育技术委员会在给总编和议会的一份报告中指出:“教育技术是按照具体的目标,根据对人类学习和传播的研究,以及利用人力和非人力资源的结合,从而促使教学更有效的一种系统的设计、实施、评价学与教的整个过程的方法。

  ”。

我国教育技术发展

  我国的教育技术最早主要是音频和视频技术,及其它技术手段在教育中的发展和应用,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电化教育手段。

  以广播电视和卫星为主体的远程教育形式,促使了教学的组织、学习方式和教学方法的一些变革。

  80年代中后期,计算机网络技术和通信技术的不断成熟和进步,带来了信息传播技术的迅猛发展,同时也使教育技术乃至教育方式产生了革命性的变化。

  世界各国都把科教兴国作为重要举措,对教育技术的发展给予了前所未有的关注,把发展教育技术作为教育的发展和民族发展的推动力。

  美国1998年投入510亿美元,使每一位公民都能利用信息技术终身学习。

  克林顿担任总统时曾提出,2000年美国必须实施100%的学校与国际互联网连通,使美国从小学到大学都实行“人、机、路、网”成片的先进国家。

  德国教育部长阿莱格尔1998年宣布,制定教育技术发展方案,重点倾向于应用多媒体教学和微机操作水平的提高。

  马来西亚建立了“多媒体超级走廊”,使教育信息化达到了国际水平。

  我国继国家教育部颁发了《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教育技术工作的意见》之后,1999年6月13日发布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则为教育信息化和教学手段现代化的发展提出了更为明确的任务:大力提高教育技术手段的现代化水平和教育信息化程度。

  陈至立部长曾强调指出:“要深刻认识现代教育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重要地位及其应用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充分认识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是现代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对教育的要求;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要求。

  ”教育技术正从教育改革边缘移向中心,教育技术在教育系统中的地位和作用下呈现出前所未有的重要。

现代教育技术

  突出“现代”是体现在:(1)更多地注意探讨那些与现代科学技术有关的课题;(2)充分利用众多的现代科技成果,作为传播教育信息的媒体,为教育提供丰富的物质基础;(3)吸收科学和系统思维方法,使教育技术更有时代特色,更科学化,系统化。教育技术与教学媒体教课书语言实验系统传统教育媒体现代教育媒体黑板实物标本模型报刊图书资料图表照片挂图视听媒体幻灯投影录音录像电视电影CDVCD摄像系统综合媒体微格教学系统CAI系统多媒体计算机卫星接收教育媒体网络手机无线宽带网络在人类文明的进程中,各种技术的发展与进步为人类社会起了不可估量的作用.文字的出现,特别是印刷术的发明,使跨越时间和空间的知识传播成为可能.幻灯,无声电影,有声电影,无线电广播,电视,投影等视听媒体的发展,大大提高了知识传播质量和效益.随着人类社会步入信息社会,以多媒体技术与网络技术为代表的信息技术,具有将储存记忆,高速运算,逻辑判断,自动运行等功能与信号,语言文字,声音,图形,动画,视频等多种媒体信息集于一体的功能,使人类对知识的学习进入到立体传播阶段.现代教育技术呈现出声像技术与计算机技术的综合化,信号处理的数字化,信息储存的光盘化,教学过程的智能化等趋势,使世界各地的受教育者能够随时进行自主学习,快速,便捷地获取世界最先进,最优秀的文化.

AECT94定义与2004定义比较

1、教育技术AECT94定义:是为了促进学习对有关资源与过程进行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的理论与实践.2、教育技术AECT2004定义:教育技术是通过创造,使用,管理适当的技术过程和资源,促进学习和改善绩效的研究与符合道德规范的实践.3、该定义表明:(1)界定的概念名称是"教育技术"(EducationalTechonology).而不是"教学技术"(InstructionalTechnology).(2)教育技术有两大领域:"研究"和"符合道德规范的实践".(3)教育技术有双重目的:"促进学习"和"改善绩效".(4)教育技术有三大范畴:"创造""使用""管理".与AECT94定义比较,相当于将94定义中的五大范畴整合为2004定义中的三大范畴.其对应关系是:将94定义中的"设计""开发"两个范畴合为一个范畴"创造";将94定义中的"利用"范畴改成了一个较简单的词"使用";将94定义中的"管理"与"评价"两个范畴化为"管理"一个范畴.(5)教育技术有两大对象""过程"和"资源".与94定义中的"学习过程""学习资源"有一定区别.2004定义中的"过程"和"资源"之前有一个限定词"适当的技术性的"过程与资源.(6)教育技术的主要特征在于其技术性.4、教育技术AECT2004定义的主要贡献:(1)将教育技术的研究范围由教学领域扩展到企业绩效领域;(2)首次明确提出教育技术的实践应符合道德规范的要求;(3)首次将"创造"作为教育技术领域的三大范畴之一,强调教育技术创新;(4)从对一般的教学过程和教学资源的研究限定为对"适当的技术过程和资源"的研究,突出了专业特色和工作重点.5、该定义也存在一些不足,首先是局限于美国的社会文化背景与行业背景,强调了定义的实用性和规定性,对教育技术本质的认识仍不够深入;其次,在一定范围内强调教育技术实践的道德规范性是必要的,但要注意避免矫枉过正.

教育技术的特征

  关于教育技术的特征教育技术不是一般的某种教学方法的应用,它包含了三种概念(学习者为中心、依靠资源、运用系统方法)综合应用于教育、教学的理论与实践。

  教育技术重视分析、研究学习者的特点(诸如行为水平、能力、知识基础、年龄特征等),因为学习者的情况对于选择目标、确定步调、确定评价性质等许多教育决策都产生直接影响。

  在教育技术中,解决问题的表现形式是依靠开发使用学习资源与促进个别化学习来提高人的学习质量。

  学习资源包括信息、人员、材料(教学媒体软件)、设备(硬件)、技巧和环境,是一个复杂的系统。

  要使它们在学习中产生整体功能、发挥优良作用,就必须通过进行系统的设计实现优化组合。

  因此涉及到进行一系列的教育开发工作,进行有效的教学资源开发和有效的教学过程设计。

  教育技术重视所有学习资源或称为人类的学习媒体的开发、应用、管理,设计和学习者的学习经验,强调用科学的系统方法来分析和整合“教、学”过程。

  例如,利用系统方法对教学活动进行设计,经过需求分析、内容分析、学习者分析,制订出可以操作的逐次递进的学习目标,并根据这些学习目标选择适当的策略(过程、方式、媒体),以形成一个完整的教与学的设计方案,并在方案的试行中,进行评价总结,依据需要作必要的调整和修改。

  这样的系统过程为实现优化教学活动(或学习经验)提供了途径。

  可以把教育技术应用于解决教学问题的基本指导思想概括为:以学习者为中心、依靠资源和运用系统方法三个概念的整合应用。

  其基本的实践原则是首先要鉴定问题,弄清所要解决问题的本质,然后根据问题的实质来研究、设计解决问题的方案。

  其操作程序是按照系统方法的程序和步骤来操作实施。

  操作过程可分为六个步骤,即鉴定、设计、选择、实施、评价和修改与推广。

  亦可概括为两个基本环节,鉴定问题和解决问题,即首先确定要解决的是什么性质的问题(或需求),然后再根据问题的性质来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案。

  其过程如图1.4所示。

  在应用实践中,对进行的每一步骤还需要运用有关的理论、知识和技术来支持教育开发的系统方法。

  可以说,实际上教育技术早已普遍存在于各种教育教学活动中,无论是采用学校的班级授课、个别化教学,还是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形式,都或多或少,或部分或全部涉及到一些使用媒体的教学技术内容和不包含实在媒体的相关方法、策略等教学技术内容。

  例如,在日常教学活动中涉及的、称为传统的教育媒体:教科书印刷品、黑板、粉笔、实验室、教具、挂图,及条件较好的学校配备的、称为现代的教育媒体:幻灯机投影仪、电视录像教学、计算机辅助教学、卫星教育系统等。

  同时,教师常常进行的课前备课,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特点选择使用相应的教学程序和方法,了解教学效果、学生学习情况的测验等,都是属于不包含实在媒体的相关方法、策略等教学技术内容。

  因此,一切教育活动中都涉及教育技术的内容。

  虽然教育技术本身不是陌生的事物,存在于日常的教学活动中,但是,作为专门的学科内容,一个研究卓有成效的领域,一套对改善教育效果、对教育发展和改革存在着巨大潜力的有效方法和专业知识技能,还未被所有教育工作者认识、熟悉、掌握,需要更多的学习、使用和进一步推广。

教育技术与现代教育观念的联系

  教育技术与现代教育观念的联系学习化社会概念的提出,既是对未来人类社会发展方向的一种预测,同时也是对人类未来发展提出的一种理想和目标,其中还包含人类对自身未来社会发展所提出的挑战。

  终生学习的概念,实质上是在综合了终生教育和学习化社会概念的基础上提出的一个概念,它涵盖了终生教育和学习化社会的基本思想。

  由此出发,终生学习的概念应该包含有3个方面的最为基本的内涵和外延:第一,终生学习必须具有学习化社会的前提,也就是社会必须为人们的终生学习提供学习的条件和机会;第二,这种学习不能是一种终极性学习方式,而应该是一种终生性的学习方式,是持续人一生的学习方式;第三,终生学习还必须要求打破某一种教育机构垄断教育的局面,必须实现社会处处是教育、社会无处无教育的学习化情景。

  终生学习以上3方面的基本内涵和外延,体现出终生学习与终生教育和学习化社会之间的关系,但这并不意味着终生学习仅仅是终生教育和学习化社会的简单相加,其实,终生学习概念的提出在思考角度和视角方面具有其独特之处,该概念是从学习者主体的角度加以提出的。

  可以说,终生学习强调了学习者的主体性地位,强调了把教育和学习看成是以主体为核心的一种生活方式。

  学习化社会和终生学习具有极强的主体性特征。

  学习化社会是一个以学习者为中心的社会形态,因此,对学习者主体地位的强调就成为了学习化社会的重要前提。

  同时,终生学习不是一种外在的被动式学习,而是从学习者自身需要出发的一种主动的自愿的学习,在此意义上,也要求充分体现出学习者的主体性地位。

  这种主体性特征所延伸出来的就是学习化社会和终生学习中学习方式的个性化,即不同的主体在学习方式的选择上具有符合自己实际的个性特点。

  这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传统教育由于强调一统和共性而对个性的忽视。

  当然,对个性化的强调也并非否认学习化社会和终生学习共性的具备,事实上,学习化社会和终生学习同样具有共性或整体性的特征。

  这种共性或整体性主要体现在从教育角度看,整个社会的教育属于一个主体,从个人一生受教育的实践来看,人生的教育属于一种整体性行为。

  从终生学习所想达到的目标来看,它是力图建立这样的一个社会:即整个社会无处不具有学习的机会和条件,教育成为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学习成为普遍的社会行为方式和价值选择;学习在社会中发挥和扮演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因此,从此目标界定出发,要求社会勇于承担起相应的教育责任,为教育和学习创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和环境。

  由于学习化社会学习者主体性学习地位的获得,使传统的以管理者和教授者角色出现的教育者再也不能适应新的需要,因此,这要求教育者的角色发生相应的改变。

  在角色改变的同时,也连带地使教育者的功能发生转变。

  这可以说是对教育者,尤其是对教师带来的最大影响。

  教育者作为社会成员的组成部分,在学习化社会同样面临终生学习和终生教育的问题,因此,这就要求教师首先应具备学习者的新型角色定位。

  教育者或教师在学习化社会,无论是作为社会公民,还是作为专业人员,都必须不断地学习,不断地了解和掌握新的知识和信息,这也是教育者更好地完成本职工作的重要保证。

  传统师生关系是一种自上而下的关系模式,教育者或教师处于管理者、监督者的地位,学生自然就是被管理者。

  在这种关系模式下,学习者的个性和主体性都得不到发挥,导致教学过程中学生要素的缺失。

  而学习化社会由于突出强调了学习者的主体性地位,学习者在教学中的作用发挥,成为衡量和评价教学的重要指标,在此种背景下要求改变教育者、管理者、教授者和监督者的角色定位,而实现教育者和学习者的平等性合作。

  要求教育者充分尊重学习者的人格、个性和主动性,教学便成了教育者和学习者合作完成的一种过程。

  在此意义上,学习化社会和终生学习无疑对教育者带来了极大的冲击。

  此外,学习化社会学习者主体地位的获得,要求教育者改变传统教授者的角色,而以引导者的身份进行教育。

  传统教育模式是一种自上而下的只由教师讲,而学生不参与的单向式的教育方式,但是到了学习化社会,这种单向式的学习将会被学习者自身的学习所取代,这就要求教育者从传统的教授者的角色向引导者方向转变,通过教育者自身的经验、技巧和知识积累,引导学生更好地学习。

  在这一过程中,教育者和学习者之间的关系是属于平等的合作关系。

  学习化社会和终生学习对教育者所带来的冲击无疑是十分巨大的,这也是我们现在的教育工作者正在或即将面临的最大挑战。

  终生教育、终生学习和学习化社会作为一种重要的国际性教育理念和教育思潮,一方面对教育领域理论的丰富和完善正在或必定会产生重要的影响和推动作用;另一方面,这些宏观性的理念、思潮不仅仅是理论层面的趋势,而是逐步在走向现实,逐步从理论层面向实践层面转化。

  在不久的将来,终生教育、终生学习和学习化社会将成为世界各国努力追求的理想和目标。

  终生教育、终生学习和学习化社会所带来的冲击是广泛而又深远的,既对传统的教育理论带来巨大的冲击,同时也对世界各国的教育实践构成了挑战,当然同时也是一种动力。

  终生教育、终生学习和学习化社会形成的冲击和挑战可以说是全方位的,既有对每一个社会成员的挑战和冲击,也有对机构、团体、政府和国家的挑战和冲击。

  面对如此的挑战和冲击,顺应终生教育、终生学习和学习化社会的潮流将成为一种明智的选择。

  只有这样,才能实现社会和个人的可持续性发展,这是教育自身的理想和目标。

  同时,学习化社会的基础条件和技术保证离不开信息技术和教育技术,所以,它也是教育技术本身的重要使命。

教育技术与教育的发展关系

  教育技术与教育的发展关系在教育发展的认识中流行着“四次革命论”,这种观点主要有这样一些来源:其一,1978年底,由原美国驻中华人民共和国联络处印发的小册子—《美国教育技术》提出。

  它写道:“历史学家已经确定了教育上曾发生的三次重大革命。

  第一次是将教育年轻人的责任从家族转移到专业教师手中;第二次是采用书写文字作为与口语同样重要的教育工具;第三次是发明印刷术和普遍运用教科书。

  第四次教育革命现正发生于西方国家,尤其是美国。

  这是近年来电子学、通信技术及数据处理技术飞跃进展的结果。

  ”其二,据1972年正式发表的美国卡内基高等教育委员会(CarnegieCommission)的专题报告《第四次革命一一高等教育中的工业技术》披露,“四次革命说”源自英国教育家阿什比。

  阿什比(Ashby.E.)曾长期领导过拥有实权的英国大学教育经费评议会,他还先后担任过“女王学院”和剑桥大学的副校长。

  他虽然自称“是一个行政管理人员”,但做过13年教授,富有历史的、教育的广博知识。

  1966年,他赴以色列技术学院作了题为“教育中的技术学”(TechnologyinEducation)的演讲,旨在“讨论教育技术的一些潜力和风险”。

  阿什比在演讲的中开宗明义地指出“Inthelonghistoryofeducationtherehavebeenfourintellectualrevolutions”,直译即为“在教育的漫长发展史上产生过四次智力革命”。

  然后他展开论述:“当教育的职责由家庭转移到基督教会或犹太会堂时,这是第一次革命”;第二次革命“就是采用书写作为教育工具”;“第三次革命是印刷术的发明”;“我们现在正面临着第四次教育革命”,源于“本世纪在教学上又开始采用新技术......如电影、唱片、电视、录音机、程序教学、数字计算机”。

  [2]“人类教育史上曾有过教育技术的三次重大革命。

  自本世纪50年代以来,随教育机器、教育电视、计算机辅助教学、卫星通讯技术的发展,教育技术开始了西方教育家所谓的‘第四次革命’。

  ”这两种观点确实起到了非常积极的作用,对人们的认识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其三,章伟民、曹揆申的观点。

  他们认为:“如果真要说教育发展史上有四次革命的话,应该把阿什比所谓的第二和第三次革命,即“采用书写文字”和“印刷术的发明”归作一次革命,而把班级授课制的推行看成另一次革命。

  理由是根据美国教育传播和技术协会前主席伊利(E1y,D.P,1972)所描述的教育技术领域,它主要涉及三类资源,即教学人员、教学工具和教学活动。

  教师和教科书曾经是教育史上最重要的人力资源和工具资源,而教学活动则表现为各种教学的形式和方法。

  ”“如果说,以专职教师的出现为标志的第一次教育技术革命为后来的‘教师中心’铺设了温床,以教科书的采用为标志的第二次教育技术革命为后来的‘书本中心’创造了条件,那么,以班级授课制的推行为标志的第三次教育技术革命则为后来的‘课堂中心’带来了契机。

  从某种意义上说,正是教育技术的这三次重大变革,奠定了近现代的学校教育工作模式。

  ”“现代教育技术所追求的目标是:在充分发挥任课教师主导作用的同时,开拓更多的教育信息来源,使学生有较大的学习自主权和主动性,真正发挥他们的学习主体作用;在精选善用文字教材的同时,编制多样化符号形态的教学资料,让学生能通过各种感官认知教材,提高接受信息的效果;在认真组织班级面授的同时,采取灵活多变的教学形式和方法,使教学体制符合‘教育大众化’和‘学习个别化’的双重需要,增强教育对现代社会发展的适应性。

  总之,教师、课本和课堂还将作为‘现实的东西’继续存在,只是在当前的第四次教育技术革命中,它们都需要进行改革,使之成为新的教育方式的有机组成部分。

  [3]”尽管这些说法存在一些不同,但是就题目和内容来看,无疑是在论述教育革命的新进展问题。

  综合上述可以顺理成章的做出推论:。

第一次革命

  第一次革命,是由于人类社会有了专职的教师,把孩子们集合起来在一起学习。

  对年轻一代的教育责任,从家族手中转移到专业教师手中,引起了教育方式的重大变革。

  从此,那种随着家族在劳动中和日常生活中学习的形式,便成为特定的教师职业和学生跟随专业教师的学习形式。

  “儿童被集中在一起,由专人进行教育”,“教育是由原始社会的大家族负责的”情况消失了。

  与人类早期的任何社会分工所达到的必然结果一样,这样的教育活动大大提高了自己的效率。

第二次革命

  第二次革命,由于人类创造了文字,出现了文字体系,把书写作为与口语同样重要的教育工具,引起了教育方式的由此重大变革。

  从此可以不像过去那样,要把知识信息都装在脑子里,或用结绳记事的方法来帮助记忆,而可以书写下来或铭刻在木板和石头上。

  教育由口耳相传的单一信息传播方式转为以文字为主的等多种信息传播方式的传授,并增加了信息的来源和记录的可靠性。

  这给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特别是自学都带来了极大的便利和条件,教育活动效率自然又大大提高了一步。

第三次革命

  第三次革命,由于印刷术的出现和班级授课制的完善。

  使用纸张印刷的教科书及便宜又方便,内容丰富、信息记载容量大,很快得到普遍运用。

  人们不仅可以向教师学习,也可以向书本学习,引起了教育方式的再一次变革。

  教科书的运用,极大的扩大了教育的对象,使知识传播的速度和广度大大增加,把知识传得更远。

  不久,班级授课制也随之产生,开始对大量学生进行编级分班教学。

  开创了人类社会对年轻一代进行系统地传授科学文化知识和技能的新天地。

  其特征是:有规定的学习年限和课程表;班级学生的年龄和学力基本相同;教材统一,学习进度一致;教师面对学生集体授课,授课方法多种多样。

  这种“工业化大生产”的教育形式促成了“宝塔式”的教育制度,形成了所谓“精英”教育的体制。

  由于教师和教科书的作用得到了更充分的发挥和体现,从人类教育整体上看,教育活动的效率又上了一个台阶。

第四次革命

  第四次革命,是由于信息技术(例如,通信技术、同步卫星技术、电视技术、计算机技术等)和系统科学方法、人类脑科学及心理学等现代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并先后被引入到教育领域,正在引发和推动教育理念、方式、结构等的又一次重大的变革。

  学习资源不只仅限于教师和教科书,更多的教育媒体被引入到学习中。

  学习环境的扩展,使人类学习的场所丰富起来,“地球村”和全球性的学习这些前人们想都无法想象的事情成为现实,随之而来的,不仅是对教育理念、教育时间、教育形式、教育结构等方面的革命性、震荡性的冲击,而且必然引起教育的深刻、全面、广泛而持久地变革。

  这一变革最终将成为怎样一种教育局面,现实中,人们可能是无法完全、清楚地预先描绘出的。

  但是,它造就的将会是一个学习化的社会,这是可以确信无疑的。

  教育技术作为“学习的资源和过程的设计、开发、管理、应用和评价的理论与实践”,必然会在这场变革中发挥巨大的作用。

我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试行)》

  为了提高我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水平,促进教师专业能力发展,2004年12月25日,国家教育部正式颁布了《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

  这是我国中小学教师的第一个专业能力标准。

  它的颁布与实施是我国教师教育领域一件里程碑性的大事,将对我国教师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为了加深广大教师对《标准》的了解,本文将对制定标准的重要意义、标准的研究与制定过程、标准的体系结构与基本内容以及标准的贯彻与实施等问题作一较为全面的阐述。

一、制定教育技术能力标准的重要意义

1.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必要条件

  众所周知,应用现代教育技术,促进各级各类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尤其是促进基础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已经成为当今世界各国教育改革的主要趋势和国际教育界的基本共识。国际教育界之所以会有这样的共识,是因为现代教育技术的本质是利用技术手段(特别是信息技术手段)优化教育教学过程,从而达到提高教育教学效果、效益与效率的目标。

  效果的体现是各学科教学质量的改进;

  效益的体现是用较少的资金投入获取更大的产出(即培养出更多的优秀人才);

  效率的体现是用较少的时间来达到教学内容和课程标准的要求。

  现代教育技术所追求的这三个方面的目标,也是各级教育部门领导和校长们时时刻刻都在关注的目标。

  而确保这些目标的实现,正是现代教育技术的优势所在。

  但是技术是要靠人来掌握的,要让现代教育技术的上述优势得以发挥,需要靠教师去实施。

  这样,就对教师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教师的专业技能中,提高应用教育技术的能力已变得越来越重要。

  《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的制定,就是要从制度上保证广大教师具有合格的应用教育技术的专业技能。

2.基础教育课程改亮胡液革的迫切需求

  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核心是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让青少年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这就要求教师改变在课堂上的教学方式与行为模式。

  而应用教育技术正是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与行为模式的最重要手段。

  此外,信息技术与各学科教学的整合还是新课改成功的必要条件,而有关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理论、方法(即如何在各学科教学中进行有效的整合)则是现代教育技术研究的基本内容。

  所以,制定《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引导教师尽快提高应用教育技术的能力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迫切需做吵求。

3.教师培训规范化的需要

  中小学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培训是一个庞大的市场,由政府主持制定一套国家级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对于规范所有培训机构的培训要求与培训行为(不管这些培训机构是企业还是事业单位),以及建立准人制度和评价体系都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二、教育技术能力标准的研制过程

  为了适应基础教育深化改革与发展的需要,全国教师教育信息化专家委员会从成立之日(2002年4月)起就向教育部师范司提出建议——应尽快制定我国的《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

  师范司领导极为重视,不仅充分肯定这个建议,还要求教师教育信息化专家委员会立即对研制这一标准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进行前期调研与论证。

  在充分调研与论证的基础上,教育部于2003年4月正式启动“中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研制”项目,并将该项目列入教育部的重大研究课题,委托全国教师教育信息化专家委员会组织实施。

  于是以北京师范大学、华南师范大学、西南师范大学和中央电教馆等单位的有关专家为核心的标准研制组很快成立,并随即分成几个子课题迅速开展工作。

  《标准》的研制过敬物程前后共经历了体系框架及内容设计、广泛征求意见、初稿研讨与修订、标准试验与完善四个阶段,历时近两年,共有40余名专家、学者,近20个单位和机构参与了该项目的研究与开发。

  为了提高标准的科学性与适用性,专家们深入地研究和借鉴了西方发达国家的相关标准(特别是教育技术标准)以及国内的相关研究成果。

  其中国外的相关标准有:美国教师教育技术标准(NETS.T),美国学生教育技术标准(NETS.S),美国学校管理人员教育技术标准(NETS。

  A),美国教育传播与技术协会的《教育传播和教学技术项目认证标准》(简称ECIT认证标准);英国教师ICT培训标准,英国教师专业发展标准和英国中小学校长职业标准等。

  国内的相关研究成果则涉及:《我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调查与分析》(王铟等),《中小学教师的教育信息技术绩效标准研究》(张建伟等),《教育技术类专业人员的能力素质社会需求分析与专业课程框架设计》(赵为华、尹俊华),以及《教育技术人员能力素质的社会需求专题调查》(何克抗、李克东)等。

  2004年6月,《标准》的初稿基本形成,《标准》研制组随即在全国七个实验区,共100余所中小学内通过座谈、问卷调研等方式广泛征询意见,并在其中选择了部分学校进行《标准》使用的试验。通过广泛的意见征询和《标准》使用的试验,研制组获得了大量的反馈信息,从而形成对《标准》初稿进行修改的指导思想:

  (1)《标准》的体系结构与基本内容既要借鉴国外先进经验,又要充分考虑我国的国情;

  (2)在突出教育技术要求的前提下,既要重视信息技术,又不能忽视传统的媒体和技术;

  (3)为了使《标准》能在全国范围普遍适用,对《标准》的表述宜粗不宜细;

  (4)对于适合三类不同人员(教学人员、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的教育技术能力标准,既要有共性,又要有明显区别,以体现不同的工作特点与需求;

  (5)对《标准》的所有条目要尽可能建立具有可操作性的绩效指标;

  (6)对《标准》的所有条目的表述既要具体并有可操作性,又不要出现某种软件的名称或某家公司的产品品称。

  在上述思想指引下,标准研制组经过多次讨论、修改,几易其稿,终于在2004年11月完成我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2004版)的正式文本。

  在《标准》研制过程中,除了在体系结构与基本内容方面认真吸取国外的先进经验以外,对发达国家制定标准过程的有益经验我们也注意兼收并蓄。例如美国在制定标准过程中取得的下述经验就很值得我们借鉴:

  (1)坚持一个《标准》——全国不分地区都采用同一个教育技术标准;

  (2)开发两类实施案例——围绕每一个学科设计的单科实施案例和涉及若干个学科、面向研究性学习的综合实施案例;

  (3)注意三方面的结合——教育技术专家与学科专家相结合,教育技术标准的研究与实施案例的开发相结合,教育技术标准的要求与课程标准的要求相结合;

  (4)狠抓四个环节——在《标准》研制过程中要始终关注彼此密切相关的四个环节,即研究标准、开发案例、进行试点、评估检验。这四个环节环环相扣,前一环节为后一环节奠定基础、做好铺垫,后一环节则是前一环节的巩固、深化与拓展,所以四者缺一不可。

三、我国教育技术能力标准的体系结构与基本内容

  通过分析国外众多标准的制定经验,我们发现美国的教育技术标准有较好的理论基础,较严密的逻辑关系和较完整的体系结构;英国的标准(包括英国的教师专业发展标准和中小学校长职业标准)从总体上看,系统性、条理性不太强,但有些条目的内容颇有新意而且要求具体,有较强的可操作性。

  所以,在研制我国教育技术能力标准的体系结构与基本内容的过程中,我们着重借鉴了美国和英国的相关经验。

  例如:。

美国学生的教育技术标准体系结构可用“6(4)10”概括:

  6——表示有6个能力素质维度。

  (4)——表示有4个不同的学习阶段。

  10——表示有10个概要绩效指标。

  6个能力素质维度是:基本操作与概念,社会道德与人文要求,将技术作为提高学习效率的工具,将技术作为协作交流的工具,将技术作为研究探索的工具,将技术作为解决问题与决策的工具。

  4个不同学习阶段是:学前——小学2年级,小学3--5年级,初中6—8年级,高中9—12年级。

  10个概要绩效指标则按不同的年级段由低到高、由浅入深地围绕6个能力维度给出了具体的行为指导。

美国教师教育技术标准的体系结构则可用“6(4)23N”表示:

  6——表示有6个能力素质维度。

  (4)——表示有4个不同的了作阶段。

  23——表示有23个一级指标。

  N——表示有N个概要绩效指标。

  6个能力素质维度是:基本操作与概念,规划、设计学习环境并体验,教学、学习与课程,运用技术促进评价,运/口技术促进绩效和专业实践,社会、道德、法律—与人文要求。

  4个不同工作阶段是:一般性准备阶段,年业性准备阶段,教学实习阶段,职后执教一年的阶段。

  N个概要绩效指标则按不同的工作阶段由低到高、巾浅入深地围绕6个能力维度给川了具体的行为指导,而且不同阶段的绩效指标个数并不相同(一般性准备阶段17个,专业性准备阶段24个,教学实习阶段15个,职后执教一年21个)。

我们根据中国的国情和对中小学的实际调研情况并借鉴美、英的经验,最终形成了具有我国特色的“4(14)N”教育技术能力标准体系结构:

  4——表示有4个能力素质维度。

  (14)——表示有14个一级指标。

  N——表示有N个概要绩效指标(对于教学人员、管理人员、技术人员这三类子标准,N依次为41、46、44)。

4个能力素质维度是:

  应用教育技术的意识与态度(包括信息需求意识、信息应用与创新意识、对信息的敏感性与洞察力以及对信息的兴趣与态度等);教育技术的知识与技能(包括教育技术的基本理论与方法、基本操作技能、信息的检索加工与表达、信息安全与评价等);教育技术的应用与创新(包括教学设计、教学实践、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自主学习与协作学习等);应用教育技术的社会责任(包括信息利用及传播有关的道德、法律、人丈关怀等)。

  以教学人员的教育技术能力子标准为例,其体系结构与基本内容如图1所示。

  整个《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的总体框架则如图2所示。

  由图可见,其中包含三个子标准。

  每一个子标准的体系结构都与图1相同,但其基本内容则有差异(以反映不同人员的工作特点与需求)。

四、教育技术能力标准的贯彻与实施

  为了有效地贯彻实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国家教育部决定尽快启动一个称之为“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的重大项目(以下简称“931工程项目”)。为了说明这一项目对贯彻实施上述标准的意义.与作用,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对该项目作一简要介绍。

1、项目的基本目标

(1)总体目标

  从现在起到2007年,用三年左右的时间制定和完善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在此基础上形成一套包括“培训、考核和认证”在内的完整的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养机制,并依托教师网络联盟和教育部考试中心组织实施,从而为尽快提高广大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与素质提供有力的支持。

(2)具体目标

  ①制定《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标准》,形成有中国特色的培养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机构与制度。

  根据我国实际情况,组织专家制定《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通过若干地区的试点,不断修订和完善这一标准,然后在全国范围进行大面积实施,最终形成一套完整成熟的包括培训、考核和认证在内的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养机构与制度。

  ②依托教师网联和省市教育部门组织三级培训。

  依托教师网联和省市教育部门深厚的学术背景、丰富的培训资源和培训经验,在全国范围内建立几个国家级培训基地,在各省本着严格筛选原则建立31个省级培训中心(除港澳台地区外每省各设一个),每省根据实际情况再建立若干个地市级培训中心,以形成完整的培训网络体系。

  ③全面提高中小学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并将这种能力作为任职资格条件。

  通过上述三级培训和大力开展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有效整合。在全国范围内培育一批具有较高应用教育技术能力的骨干教师(其中国家级骨干教师1万名,省级骨干教师10万名);与此同时,对1000多万中小学教师进行一轮教育技术全员培训;实施教师资格考试,并将应用教育技术能力作为中小学教师任职资格的必备条件之一。

  ④建立全国性教师教育技术能力考试体系。

  针对中小学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考核,建立全国性教师教育技术能力考试体系。

  该体系由教育部考试中心在全国范围内组织实施,设立省级、地市级等各级考点,形成规范的考试组织模式;建立丰富的、可动态更新的试题库;考试方式包括传统笔试、上机操作和教学案例设计与实施等内容。

  力求通过这种考试,不仅在形式上有突破,更希望能真实地反映出教师应用教育技术的能力。

2.项目的主要内容

(1)完成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特征描述(这种能力特征描述既完全遵循《标准》,又是对《标准》的进一步细化,因而对培训大纲的编写和考试大纲的制定具有直接的指导意义):

  (2)培训大纲编写与培训教材开发;

  (3)考试大纲制定与试题库建设;

  (4)培训机构认证标准的制定。

3.实施项目的组织机构

为了保证“931工程项目”的顺利实施,需要有若干组织机构(见图3所示),各组织机构的职能如下:

(1)教育部"931工程”领导小组及办公室

  负责项目的宏观管理与调控;

  制定相关政策;

  对培训与考试的结果进行评估;

  检查督促与项目有关的各项工作。

(2)全国教师教育信息化专家委员会

  负责《标准》的制定、解读与完善;

  审核培训资源;

  编写培训大纲与审核考试大纲;

  组织编写或推荐优秀的培训教材。

(3)全国教师教育网络联盟

  负责对全国上千万的中小学教师具体实施培训。

(4)国家级培训基地(国家级培训基地直接由教育部确定)

  负责对省市级培训中心的培训者进行培训。

  (5)国家级培训机构认证中心(中央电教馆)负责制定国家级培训基地和各级培训中心的资质认证标准;

  对省、市、县三级培训中心的资质进行认证。

(6)教育部考试中心

  负责组建教育技术应用水平考试专家委员会;

  制定考试大纲,拟定考试题型并建设考试题库;

考务组织与管理,颁发合格证书:

  制定与自学考试接轨的相关政策。

4.与项目有关的政策支持

在实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应用能力建设”项目的同时,教育部将制定有关政策,以便尽快达到以下两个目标:

  (1)使《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成为中小学教师资格认证的组成部分;

  (2)使“全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项目”成为教师继续教育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并长期确立下来。

5、项目的预期成果

(1)培训

  在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的支持下,依托全国教师教育网络联盟,以有效提高教学质量与教学效率为目标,在三年内培训具有较高应用教育技术能力的国家级骨干教师1万名,省级骨干教师10万名,并分批对1000多万中小学教师进行一轮教育技术全员培训。为广大中小学教师创造更多的教育技术培训机会,以不断增强教师应用教育技术的能力。

(2)考试

  通过全国性教育技术能力考试,使一大批中小学教师获得教育部签发的应用教育技术能力资格证书。

(3)培训资源建设

  建立一系列相关的教学资源库,为广大中小学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培训提供丰富的优质资源;建立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培训门户网站和一批教师教育虚拟社区及网上学校。

(4)认证

  通过认证,建设几个国家级培训基地、31个省级培训中心、上千个地市级培训中心;建立一套科学合理且具有权威性的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和相应的考试及认证体系,并将应用教育技术能力作为中小学教师任职资格的必备条件之一。

提交信息测一测您提升学历详细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