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十五是什么节日?有哪些传统风俗?

作者:贾徐良时间:2023-07-18 20:48:39

导读:" 正月十五是中国传统的重要节日,也被称为元宵节。它是中国新年的最后一天,也是春节期间的一个重要节点。在这一天,人们会举行各种庆祝活动,享受美食和家庭团聚的快乐。同时,正月十五也有许多传统风俗与习俗。以下是正月十五的传统风俗:1.看灯笼:正月十五夜晚,人们会"

  正月十五是中国传统的重要节日,也被称为元宵节。

  它是中国新年的最后一天,也是春节期间的一个重要节点。

  在这一天,人们会举行各种庆祝活动,享受美食和家庭团聚的快乐。

  同时,正月十五也有许多传统风俗与习俗。

以下是正月十五的传统风俗:

  1.看灯笼:正月十五夜晚,人们会在庭院、街道和公园里放置各种彩灯和灯笼。

  灯笼通常用红色和黄色装饰,象征幸福和吉祥。

  人们会欣赏灯笼的美丽,同时也能够希望自己在新的一年中获得好运。

  2.猜灯谜:猜灯谜是正月十五的传统活动之一。

  人们会在灯笼上贴上各种谜语,让别人猜出谜底。

  猜灯谜不仅考验智力,还能增加团聚的乐趣。

  3.吃元宵:元宵是正月十五最重要的食物之一。

  它是一种由糯米制成的圆球状甜点,通常包裹着各种馅料,如花生、豆沙和果蓉。

  吃元宵象征着团圆和幸福。

  4.舞龙舞狮:正月十五也是舞龙舞狮的好时机。

  人们会组织龙狮队伍,在街道上表演舞龙舞狮,以庆祝新年的到来。

  舞龙舞狮不仅能增添节日气氛,还能驱邪避凶,祈求平安和好运。

  5.点燃烟花爆竹:在正月十五晚上,人们还会点燃烟花爆竹,以驱逐邪灵和恶鬼,庆祝新年的到来。烟花爆竹的声音和光彩能够营造出热闹喜庆的气氛,让人们感受到节日的快乐。

  正月十五作为中国传统的节日之一,有着丰富的传统风俗和习俗。

  通过欣赏灯笼、猜灯谜、吃元宵、舞龙舞狮和点燃烟花爆竹,人们能够感受到节日的喜庆和祝福。

  这些传统风俗不仅丰富了节日的内容,还传承和弘扬了中国的文化传统。

正月十五是什么节日有什么风俗

  正月十五是元宵节,元宵节的风俗有:赏花灯、吃元宵、猜灯谜、耍龙灯、踩高跷、押舟等等。元宵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之一,节毕迹日习俗自古以来就以热烈喜庆的观灯习俗为主。

元宵节

  元宵节又叫上元节、春灯节、元夕等,节日时间为每年农历的正月十五,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

  “元宵节”名字由来是因为农历正月是元月,古人称夜为“宵”,元宵节在早帆数谈期节庆形成之中,只称正月十五、正月半或月望。

  元宵节起源于民间开灯祈福古俗,关于元宵节的其它节日起源传说有燃灯习俗、汉武帝祭祀说、纪念平吕说等态碰。

正月十五是什么节日和风俗

  正月十五是元宵节。元宵节风俗有:吃汤圆、猜灯谜、耍龙灯、踩高跷、舞狮子。

1、吃汤圆

  吃“汤圆”是元宵节的一项重要习俗。

  汤圆,又名“汤团”、“元宵”。

  吃汤圆的风俗始于宋代,当时的汤圆称“浮圆子”,亦称“汤圆子”、“乳糖圆子”、“汤丸”、“汤团”,生意人则美其名曰:“元宝”。

2、猜灯谜

  玩灯是元宵节的一个重要项目。

  灯谜是元宵灯节衍生出来的一种文字游戏,也叫灯虎。

  将谜面贴在花灯上供人猜射,谜底多着眼于文字意义,并有谜格24种,常用的有卷雀茄闹帘、秋千、求凤等谜格,已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民俗文化。

3、耍龙灯

  耍龙灯,也纳滚称舞龙灯或龙舞。

  见于文字记载的龙舞,是汉代张衡的《西京赋》,作者在百戏的铺叙中对龙舞作了生动的描绘。

  而据《隋书·音乐志》记载,隋炀帝时类似百戏中龙舞表演的《黄龙变》也非常精彩,龙舞流行于中国很多地方。

  华夏崇尚龙,把龙作为吉祥的象征。

4、踩高跷

  踩高跷是民间盛行的一种群众性技艺表演。

  高跷本属我国古代百戏之一种,早在春秋时已经出现。

  我国最早介绍高跷的是《列子·说符》篇:“宋有兰子者,以技干宋元。

  宋元召而使见其技。

  以双枝长倍其身,属其胫,并趋并驰,弄七剑迭而跃之,五剑常在空中,元君大惊,立赐金帛。

  ”。

5、舞狮子

  舞狮子是我国优秀的民间艺术,每逢元宵佳节或集会庆典,民间都以狮舞前来助兴。

  这一习俗起源于三国时期,南北朝时开始流行,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

  据传说,它最早是从西域传入的,狮子是文殊菩萨的坐骑,随着佛教传入中国,从此舞狮子的活动顷罩也传入了中国。

  狮子是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后,和孔雀等一同带回的贡品。

  而狮舞的技艺却是引自西凉的“假面戏”,也有人认为狮舞是五世纪时产生于军队,后来传入民间的。

  两种说法都各有依据,今天已很难判断其是非。

正月十五的节日和风俗是什么?

  正月十五是元宵节,元宵节的传统风俗有吃元宵、闹花灯、猜灯谜、耍龙灯、舞狮子、走百病等。

  1、吃元宵:正月十五吃元宵,从宋朝开始,最早叫“浮元子”后来叫“元宵”,生意人还美其名曰“元宝”。可汤煮、油炸、蒸食,有团圆美满之意。

  2、闹花灯:正月十五有挂灯、打灯、观灯等习俗,又称灯节,闹花灯是元宵节传统节日习俗,始于西汉,兴盛于隋唐。

  3、猜灯谜:猜灯谜是从古代就开始流传的元宵节特色活动,这天都要挂起彩灯,燃放焰火,后来有好事者把谜语写在纸条上,贴在彩灯上高培喊激让人猜。因为谜语能启迪智慧又迎合节日气氛,响应的人众多,而后猜谜逐渐成为元宵节必不可少的节目。

  4、戚渗唯耍龙灯:耍龙灯,也称舞龙灯或龙舞。龙作为吉祥的象征,元宵节的时候很多地方都会耍龙灯,十分热闹。

  5、舞狮子:舞狮子是我国优秀的民间艺术,每逢元宵佳节或集会庆典,都会舞狮前来助兴。这一习俗起源于三国时期,南北朝时开始流行,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

  6、走百病:走百病也叫游百病、散百病、烤百病、走桥等,是一种消灾祈健康的活动。元宵节夜妇女相约出游,结伴而行,见桥必过,认为这样能祛病延年。

正月十五是什么节日和什么习俗

  元宵节,又称上元节、小正月、元夕或灯节,为每年农历正月十五日,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之一。

  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夜”为“宵”,正月十五日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

  根据道教“三元”的说法,正月十五日又称为“上元节”。

  元宵节习俗自古以来就以热烈喜庆的观灯习俗为主。

  元宵节是中国与汉字文化圈地区以及海外华人的传统节日之一。元宵节主要有赏花灯、吃汤圆、猜灯谜、放烟花等一系列传统民俗活动。

  此外,不少地方元宵节还增加了耍龙灯、耍狮子、踩高跷、划旱船、扭秧歌、打太平鼓等传统民俗表演。2008年6月,元宵节选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扩展资料:

  舞狮子是中国优秀的民间艺术,每逢元宵佳节或集会庆典,民间都以狮舞前来助兴。这一习俗起源于三国时期,南北朝时开始流行,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游乱史。

  “舞狮子”始于魏晋,盛于唐,又称“狮子舞”、“太平乐”,一般由三人完成,二人装扮成狮子,一人充当狮头,一人充当誉纳狮身和后脚,另一人当引狮人,舞法上又有文武之分,文舞表现狮子的温驯,有抖毛、打滚等动作,武狮表现狮子的凶猛,有腾跃、蹬高、滚彩球等动作。

  逐鼠是一项元宵节期间的传统民俗活动,始于魏晋时期。

  主要是对养蚕人家所说的。

  因为老鼠常在夜里把蚕大片大片地吃掉,人们传说正庆磨没月十五用米粥喂老鼠,它就可以不吃蚕了。

  《荆楚岁时记》中说,正月十五的时候,有一个神仙下凡到一个姓陈的人家,对他们说:如果你们能祭祀我,就让你们的桑蚕丰收。后来就形成了风俗。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元宵节

正月十五是什么节日 正月十五有哪些风俗活动

  正月十五是什么节日

    正月十五是元宵节,元宵节是我国传统文化当中的习俗节日,正月在我国文化当中也被叫做元月,又因为正唤猜扰月十五是一年当中的第一个月圆之夜,而古时候又将夜晚称为宵,因此才有了“元宵节”这一名称。

  正月十五元宵节的来历

    元宵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早在2000多年前的西汉就有了,元宵赏灯始于东汉明帝时期,明帝提倡佛教,听说佛教有正月十五日僧人观佛舍利,点灯敬佛的做法,就命令这一天夜晚在皇宫和寺庙里点灯敬佛,令士族庶民都挂灯。

  以后这种佛教礼仪节日逐渐形成民间盛大的节日。

  该节经历了由宫廷到民间,由中原到全国的发展过程。

    在汉文帝时,已下令将正月十五定为元宵节。

  汉武帝时,“太一神”的祭祀活动定在正月十五。

  (太一:主宰宇宙一切之神)。

  司马迁创建“太初历”时,就已将元宵节确定为重大节日。

    另有一说是元宵燃灯的习俗起源于道教的“三元说”;正月十五日为上元节,七月十五日为中元节,十月十五日为下元节。主管上、中、下三元的分别为天、地、人三官,天官喜乐,故上元节要燃灯。

  正月十五有哪些风俗活动

  1、放天灯

    元宵节放天灯也是一大民间习俗。

  天灯又称孔明灯,为三国时代诸葛亮所发明,放天灯的习俗,据传是由福建惠安的移民传入,距今已有二百多年的历史。

  传说天灯能将愿望上达天神,所以施放者均以毛笔在白纸灯上书写姓名、地址和祈求的心愿,并燃放鞭炮助长天灯升高的气势。

  2、耍龙灯

    耍龙灯,又称玩龙灯、舞龙灯、龙舞,是我国民间重要的传统文化活动之一。

  龙,作为中华民族的图腾,备受各民族的崇敬与爱戴,一直被视作中国五大瑞兽之首。

  每至年末岁尾,或重大节日节气,上至国家庆典,下至民间活动,都要欢欢喜喜耍龙灯,以祈求神龙降瑞,保一年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百业兴旺。

  3、吃元宵

    民间过元宵节有吃元宵的习俗。

  元宵由糯米制成,或实心,或带馅。

  馅有豆沙、白糖、山楂、各类果料等,食用时煮、煎、蒸、炸皆可。

  起初,人们把这种食物叫“浮圆子”,后来又叫“汤团”或“汤圆”,这些名称与“团圆”字音相近,取团圆之意,象征全家人团团圆圆,和睦幸福,人们也以此怀念离别的亲人,寄托对未来生活的美好愿望。

  4、送孩儿灯

    简称“送灯”,也称“送花灯”等,即在元宵节前,娘家送花灯给新嫁女儿家,或一般亲友送给新婚不育之家,以求添丁吉兆,因为“灯”与“丁”谐音。这一习俗许多地方都有,陕西西安一带是正月初八到十五期间送灯,头年送大宫灯一对、有彩画的玻璃灯一对,希望女儿婚后吉星高照、早生麟子;如女儿怀孕,则除大宫灯外,还要送一两对小灯笼,祝愿女儿孕期平安。

  5、舞狮子

    舞狮子是中国优秀的民间艺术,每逢元宵佳节或集会庆典,民间都以狮舞前来助兴。这一习俗起源于三国时期,南北朝时开始流行,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

  6、迎紫姑

    紫姑是民间传说中一个善良、贫穷的姑娘。

  正月十五,紫姑因穷困而死。

  百姓们同情她、怀念她、有些地方便出现了“正月十五迎紫姑”的风俗。

  每到这一天夜晚,人们用稻草、布头等扎成真人大小的紫姑肖像。

  妇女们纷纷站到紫姑常做活的厕所、猪圈和厨房旁边迎接她,象对待亲姐妹一样,拉着她的手,跟她说着贴心话,流着眼泪安慰她,情景十分生动,真实的反映了劳苦民众善良、忠厚、同情弱者的思想感情。

  7、走百病

    “走百病”,也叫游百病,散百病,烤百病,走桥等,这也是人们用来消灾祈健康的一种活动。

  走百病是明清以来北方的风俗,有的在十五日,但多在十六日进行。

  在元宵节之夜,很多妇女就会相约出游,结伴而行,见桥必过,就样就能祛病延年。

  元宵节这天单身的朋友利于多走动,也可以提升自己的情感运势。

  8、捏生肖

    捏生肖是山东荣城的风俗习惯。

  一般以黄豆细面作材料,生肖的姿态可以即兴发挥,只是都要配上一些蔬菜的种子和叶子,象征“五谷丰登”。

  生肖背上都背一个灯碗,碗中盛油,再插上一根缠着棉絮的小棍儿,俗称为“要捻”。

  到元宵夜盛在盘子里一齐点和旦燃,大家围着观看,希望爆出灯花,灯花越大越吉利,预示来年大丰收。

  并且,谁的生肖灯燃得时间最长,就预示着新的一年将鸿运当头、健康平安。

  9、偷菜

    相传元兆蔽宵“偷青”会带来好运气,特别是偷的过程中,被人发现更是好运连连,一到正月十四或十五的晚上村民就会敲锣打鼓地到彼此的菜地去偷菜,为的就是让别人发现。

  据说,被人骂得越厉害,来年就越好运气。

  古时候“偷青”当晚就得把偷回来的青菜吃掉,现在一般都是第二天吃。

  吃了这些偷来的菜,据说能驱邪祛病,人也会变得聪明、大度、心地善良。

正月十五是什么节 有哪些习俗

  1、农历正月十五是元宵节,又培轿称上元节、元夜、灯节。

  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夜为“宵”,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

  当随着社会和时代的变迁,元宵节的风俗习惯早已有了较大的变化,但至今仍是中国民间传统节日。

  元宵在早期节庆形成过程之时,只称正月十五、正月半或月望,隋以后称元夕或元夜。

  唐初受了道教的影响,又称上元,唐末才偶称元宵。

  但自宋以后也称灯夕。

  到了清朝,就另称灯节。

  在国外,元宵也以TheLanternFestival而为人所知。

  2、今天的元宵节,斗谨中原大地风俗依旧,吃汤圆,有的还吃年糕;挂灯笼,儿童挑灯笼,其实有的地方,特别是在豫东农村,少年儿童从正月初十都挑起了各式各样、五颜六色的灯笼;正月十五傍晚,还要上祖坟送配销肆灯;跑旱船,踩高跷,扭秧歌,舞龙狮,放拱灯,打烟火,走马灯,猜字谜,逛灯会,活动丰富多彩!人们喜气洋洋!

提交信息测一测您提升学历详细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