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教育案例:如何有效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怎样”、“到底是谁”的问题?

作者:熊浩海时间:2023-07-22 11:08:12

导读:" 思想政治教育是培养学生正确思想观念、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的重要环节。在教育过程中,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怎样”、“到底是谁”的问题是非常关键的。下面是一些有效的方法和策略,可以帮助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思考。1.提供多样化的案例和材料通过提供多样"

  思想政治教育是培养学生正确思想观念、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的重要环节。

  在教育过程中,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怎样”、“到底是谁”的问题是非常关键的。

  下面是一些有效的方法和策略,可以帮助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思考。

1.提供多样化的案例和材料

  通过提供多样化的案例和材料,可以激发学生的思考。

  这些案例可以包括历史事件、社会问题、文学作品等,涵盖不同的领域和主题。

  学生可以通过分析这些案例,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理解,并与他人进行讨论和交流。

2.引导学生进行批判性思考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批判性思考,提出问题和质疑。

  例如,学生们可以被要求解释一个事件发生的原因,评估一个观点的合理性,比较不同的立场和观点等。

  通过这种方式,学生可以培养批判性思维和独立思考的能力。

3.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

  教师可以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

  例如,他们可以要求学生以不同的身份和角色来分析一个问题,比如政府官员、普通公民、学者等。

  这种方法可以帮助学生理解不同人的观点和利益,并培养他们的多元思维。

4.引导学生进行深入调查和研究

  为了更好地回答“为什么”、“怎样”、“到底是谁”的问题,学生需要进行深入的调查和研究。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帮助他们找到合适的研究方法和资源。

  通过这种方式,学生可以获取更多的信息和知识,并发展他们的研究能力。

5.鼓励学生进行团队合作

  团队合作可以帮助学生共同思考和解决问题。

  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分成小组,进行小组讨论和合作。

  在小组中,学生可以相互交流和分享自己的观点,并共同寻找问题的答案。

  通过团队合作,学生可以从他人的观点和经验中学到更多。

  总之,通过提供多样化的案例和材料,引导学生进行批判性思考,鼓励他们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引导他们进行深入调查和研究,以及鼓励他们进行团队合作,教师可以有效地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怎样”、“到底是谁”的问题。这些方法和策略可以帮助学生培养批判性思维、独立思考和合作精神,并提高他们的思考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如何在思品课上提高学生的问题意

  问题意识是创新型人才的基本素质,学生能否具有强烈的问题意识,需要教师去培育。

  进入新的世纪,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能否跟上形势发展的需要,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和科学素养的人,必须从教学中的学生问题意识入手。

 

一、学生问题意识及其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重要性

 

  问题意识是思维的一种问题性心理品质,主要指人们在认识活动中经常意识到一些难以解决疑惑的实际问题及理论问题,并产生一种怀疑、困惑、焦虑、探索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又驱使个体积极思考,不断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人们通常将思维的这种问题性心理倾向称为问题意识。

  问题意识在思维过程和创新活动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它既是思维的起点,也是思维的动力。

  作为思维的动力,问题意识不仅体现了个体思维品质的活跃性和深刻性,也反映了其独立性和创造性。

  也就是说,问题意识不是简单的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而是人们对客观事物进行自觉反映的心理过程,是揭示问题本质的发现过程,是研究和发现问题的动态过程。

  不重视对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而谈创新精神和创新教育,都是毫无实际意义的。

  具体说来,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重要性有以下几个方面:。

1.“问题意识”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源泉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在实践活动中,遇到或是意识到一些难以解决的疑虑问题或理论问题时,会产生一种怀疑、困惑、探究的心理,这就是问题意识的表现。

  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基石。

  它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这是因为,没有问题,就不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没有问题,学生就只能被动地接受知识,不会自主地探究和思索。

  现代教学方式应该注重“问题”在学习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教育的价值就在于发现问题,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这是因为素质教育的核心悄森扒是创新,而创新的首要条件是问题意识。

  不仅研究者要有问题意识,一切受教育者都要有问题意识。

  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课堂是产生问题的,不是解决问题的,要让学生带着问题进来,带着问题学习研究,带着更多问题出去。

  学习的真谛不在于解决问题,而在于提出问题。

  解决一个问题也许仅仅是一个数字上的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和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却需要有创造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

  德国教育家洪堡(VonHumboldt)认为,大学必须培养学生对真理与知识永无止境的探求、创新与不断反思的精神。

  所以顺应社会历史对人才培养的需求和标准,新时期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应特别重视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

2.“问题意识”是主体性教学的手段和互动性春饥原则的体现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要以学生为本,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则是学生主动构建的过程。

  著名教育家怀特海(AlfredNorthWhitehead)认为,一所大学的理想与其说是知识,不如说是力量;真正有价值的大学教育不是让学生记住细枝末节的东西,而是掌握普遍的方法、原理,并能应用于各种不同的具体事物。

  “直到你摆脱了教科书,烧掉了你的听课笔记,忘记了你为考试背熟的细节,这时,你学的知识才是有价值。

  ”[1]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让其主动自觉地发现问题和思考问题,是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最好方法。

  如果学生不善于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其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将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

  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是一个过程,它需要教师在教学中通过设计问题去激发,通过解决问题去培养。

  学生的问题意识往往能够激发出浓厚的学习兴趣和探究精神。

  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有利于促进学生的认知发展,使学生在发现问题和思考问题的过程中成为教学的主动参与者,成为知识的积极探求者。

3.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在培养学生问题意识上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

  现实生活是学生问题意识之源。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与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密切相关,与学生身边的社会生活变化密切相关。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会遇到许多疑惑问题,在实际的启昌学习过程中会遇到种种困难。

  当代大学生又是思想十分活跃的群体,他们善于观察、思考,我们应该充分利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平台,给学生展示自己思想的机会,在平等的交流中澄清疑惑,解决问题,正确理解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真谛,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应该积极引导学生对社会现实问题进行思考,用自己身边的事例去说明深刻的理论问题,这样才会使学生对理论不至于感到深奥和难以理解,从而引起他们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极大兴趣。

  同时,还应鼓励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和社会调查,把所学理论应用到实践中去,在实践中深化对理论的认识,并产生新的问题意识,继续进行更加深入的思考。

 

二、当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的状况及原因分析

 

1.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的状况

  (1)问题的提出主要来源于教师。

  我们知道,在教学过程中经常遇到困难、产生疑问的是学生,因此,问题的提出者、发问者理应也是学生。

  但事实却相反,教师总是提出问题的主角。

  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教师问、学生答已经成为天经地义的常规,难得有学生主动要求回答,更不要说主动提问了。

  导致这种局面的出现,一是因为当前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师道尊严”仍存在于许多人的思想深处,学生对书本质疑、对老师发问很容易被认为是对老师的不敬,这就导致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不断拉大;二是传统的教学是结论性教学,教师讲、学生听,教师灌输、学生吸纳,难以激活学生的思维。

  所以,导致问题的提出主要来源于教师。

  (2)学生很少主动向教师提出问题。

  传统教学中的师生关系是一种简单的“授-受”关系。

  它注重知识结论的传授和掌握,忽视对知识产生、发展的展示和探索。

  这种教学模式单调、乏味,使学生缺乏学习的兴趣,更懒得去发现问题和思考问题。

  学生也存在不敢提出问题的情况。

  有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了疑惑,但由于心理胆怯或自卑,不敢向教师或同学提出问题,害怕受到嘲弄、自尊心受到伤害,便把问题深埋在心底。

  课内没有学生提问的时间和空间,课外也缺少提问的环境和氛围,从而造成学生不想提出问题、不会提出问题的情况。

  有的学生不敢问或不愿问,是因为提出问题后不能得到善待,如老师会责怪自己上课没认真听讲,害怕同学会笑话自己这么简单的问题也要问,等等。

  长期下去,学生的思维便会形成惰性,造成学生从不怀疑书本给出的知识或老师、专家传授的知识,迷信于权威、书本,从不奢想提出自己独到的见解,以至面对本来就有多种答案的问题,也难以探究出新的答案。

  学生的创造力也就在无形当中被抹煞。

2.学生问题意识薄弱的原因分析

(1)传统的师生关系影响了学生的问题意识

  我国的基础教育改革颇有成效,许多在基础教育过程中被严厉批驳的现象,在高等教育领域却普遍存在。

  教师只注重把已有的知识、技能直接传授给学生,重结果、轻过程,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缺少自主性学习,学习方法呆板,主要靠死记硬背来完成学业,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未能得到体现,有着明显的被动学习的特征。

  教师在课堂上把知识掰开、揉碎、深挖细掘、讲深讲透,学生不用思考就能明白,实际上降低了学生思维的层次和价值,从而使学生不愿意去思考,也思考不出什么。

  另外,教师经常回答不了或回答不好学生的问题,也是造成学生“没有”问题的原因。

  这些情况表明,学生在学习中存在多方面的障碍,使其问题意识日趋薄弱。

  特别是在我国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上,更多的是接受,而少了质疑和提出问题的过程。

  这就要求改革教学模式,以激发学生产生问题始,以产生新的问题终,从而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怀疑精神和创新精神,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培养出符合时代发展需要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2)单一的教学方法影响了学生的问题意识

  缺失实践教学的封闭式课堂教学使学生没有机会了解现实,无从发现问题。

  这是因为:一是教学时间少,课时不够用;二是调课麻烦,容易打乱正常的教学秩序;三是财力缺乏,各院系没有社会实践活动资金;四是既影响他人,又费力费神,并不在学生考试范围之中和教师工作量考核范围之内,学生没热情,老师图省事;五是外出责任大,有安全风险,教师有顾虑。

  在传统的教学思想和观念束缚下,大多数院校还普遍沿袭了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法。

  2002年一项由教育部科教司等部门发起的“全国青少年创造能力培养社会调查”表明,认为教师教学是“灌输式”的中学生高达46.5%,大学生也高达44%。

  [2]教师重视知识的传授,强调知识的完整性、系统性,注重学生对知识掌握的多少而忽视了学生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发挥。

  由于教学方法单一,导致学生被动学习的状况突出,主要表现在上课走神、质疑困难、理解能力差、思考方式不正确等。

  教学方式的不灵活,禁锢了学生的思考,导致学生失去了自主思考问题、探究问题的机会,使学生对知识的尊重蜕变为对教材和教师权威的崇拜,不敢有不同见解和怀疑。

  这种接受式学习使学生变成了课堂的奴隶,思维逐步变得僵化,缺乏自主思维的习惯和独立人格,以致丧失了自我。

(3)传统的考试内容和形式影响了学生的问题意识

  标准化试题和试题库制度有它的优点,但对理论联系教育实际,而教育又随社会的变化而不断变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来说,这样的考试制度利少弊多。

  高等教育需要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这些内容可以较稳定地进入试题库,但高等教育不能囿于书本,应扩大信息量,应带有研究性质,然而这些带有教师个人研究因素的内容,却很难进入试题库。

  社会发展很快,教育发展也很快,教育不断面临新情况、出现新问题,这些情况和问题即使有些进入试题库,也往往落后于现实。

  标准化试题使思想政治教育进入了死胡同,学生平时学习轻松,期末突击、死记硬背。

  这种考试限制师生的自主性,束缚头脑,使学生不得不远离教育问题的发现和探究,从而影响了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进学生头脑”的效果。

 

三、探索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有效途径

 

1.教师要更新教学观念,发扬民主,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教师应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从人才培养、国家发展的高度去认识自己的工作,应充分运用现代教育理论知识和技能开展教学活动。

  教师要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育思想,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克服教育观念上的一些误区。

  过去,在知识、能力、素质的关系上,教师过于注重知识的传授,忽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在教与学的关系上,过于强调教师的主导性,忽视学生的主体性;在对学生的要求上,过于强调统一性,忽视学生的个体差异性。

  对“人才”和“好学生”的评价标准,许多教师倾向于学习好(实际上指考试成绩好)、听老师的话、遵守纪律、不越雷池一步;而对于想象力丰富、敢于质疑、标新立异的学生则有排斥心理。

  这样的评价标准显然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

  因此,教师必须转换这些不利于人才培养的传统观念,自觉地将知识传授和创新思维结合起来,创造出一个有利于人才健康成长和人的全面发展的良好教学环境,使每个学生能够充分发展自身的潜能和创造力。

  学生具有一定的问题意识,但这一意识能否得以表露和发展,取决于是否有一个适宜的和谐氛围。

  教师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必须民主、平等地对待学生,正确对待学生的提问,努力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消除学生的紧张感、压抑感和焦虑感。

  为此,教师要有胆识、有魄力,放下架子,把学习的权力交给学生,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学生在良好的师生氛围中,在宽松的学习环境中充分发挥自己的主体意识,大胆、自由地去疑问、去思考、去探索、去实践、去总结,充分体验“天高任鸟飞,海阔凭鱼跃”的喜悦与满足,品尝“曲径探幽”的艰辛和“柳暗花明”的惊喜。

  只有在这样的教学情境中,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表达欲望和成功欲望,才能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和问题意识。

  只有在这样的和谐氛围中,才能使学生与教师平等地对话,从而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潜能得到释放,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2.改变单一的教学方法,营造教学中的创新点和亮点,启发学生思考问题

  现代认知理论强调,要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学生对知识的尝试、发现和主动建构。

  课堂教学要重视教学主体,摈弃传统教学中把学生的思路强行纳入教师设计的轨道、束缚学生思维的方法。

  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过程,就是使学生的问题意识从无到有、从隐到显、从弱到强的过程。

  这就要求教师运用现代教育理念,采用科学的方法,设疑导思。

  比如,教学中最大限度地把时间留给学生,让学生发表意见,启发学生提出各种设想,这不仅可以使学生印象深刻,而且可以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以学生讨论为主,提出各自的问题及观点,以活跃学生的思想,开发学生独立学习和研究的能力;培养学生敢于问“问题”的精神,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努力为学生创造一个宽松、和谐、民主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想“问题”的欲望,锻炼学生敢问问题的勇气,并就其问题因势利导;对提出的问题不论多么肤浅或异想天开,都不要嘲笑,不能在语言或行动上挫伤学生的积极性,而要善于捕捉学生智慧的“火花”与“灵感”,推动学生不断发现和提出新“问题”,最终达到创新的目的,培养科学素养。

  同时,教师要敢于打破传统课堂纪律的约束,由教学过程的控制者、教学内容的指定者、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学生成绩的评定者转变为学生学习过程的引导者、促进者、合作者和参与者。

3.创设问题情境,鼓励学生改变学习习惯,着重发展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问题是具有极强的情境性的,它能够引领学生的兴趣和思维的走向,但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有赖于教师的教学技能。

  因此,教师应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精心设计各种问题情境,帮助学生进入思维状态,问题应该成为学生思维的向导、指南。

  也就是说,教师要善于通过各种手段创设问题情境,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从而诱发学生的问题意识。

  多媒体教学是引发问题的重要手段。

  多媒体课件可以把要探索的主题图文并茂、情境鲜活地展现出来,使学生的感官受到刺激、思维变得活跃,进而迸发出问题的火花。

  比如,讲“和平统一,一国两制”这一章中的“港、澳、台问题的由来”,可以把林则徐禁烟、英国发动鸦片战争、清政府被迫签订《南京条约》、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清政府被迫签订《北京条约》、《时局图》、《展拓香港界址专条》的内容、《中葡友好通商章程》的内容、中国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国民党败逃等影像和文字资料做成多媒体课件,引导学生观照历史、分析比较,探寻港、澳、台问题形成的诸多不同之处。

  然后,教师因势利导,启发学生思考它们在本质上有何区别,使学生通过这一系列的思考形成正确的观点。

思想政治教育成功案例

  导语:思想政治教育一直是我么社会比较关注的一大话题。以下是我为大家分享的思想政治教育成功案例,欢迎借鉴!

  小李以当地第一名的成绩考入广东某重点高校,第一学期期末,本来踌躇满志准备获取奖学金的她未能如愿。

  她的情绪从此一落千丈,变得郁郁寡欢,无心学习,也无法处理好与同学的人际关系,还整夜失眠。

  最后不得不去医院精神科检查,结果诊断她是患了抑郁症。

分析:

  这个属于大学生心理问题的,中的小李因为在评奖学金时没能如愿,心理产生了巨大的落差,无法接受这个现实。

  因此情绪发生了钜变,自我封闭起来,最终得了抑郁症。

  究其主要原因,是由于自我价值没有得到很好的体现,自身心理素质不强,对自己进行了一些否定。

  一般这样的学生情绪都比较低落、不稳定,不爱搭理人,做事情没有兴致,时间长了,容易造成心理情绪积聚,对学习、生活肯定会造成影响,严重的则会患上抑郁症。

  如果没有找到正常渠道发泄,可能会沉迷于一些自己觉得是正确的事物上面,比如网络。

  这就需要周围的人羣关注他们,给他们温暖,生活中有这种情绪的大学生也要多和身边的朋友谈心、交流,释放出自己的压力,以缓解这些症状,从而恢复到正常状态。

  针对这个存在的问题,除了家庭应当给孩子营造良好的家庭环境,随时关注孩子行为的变化,给予正确的引导外,学校更要做好德育工作,注重学生品德的培养,着重培养学生应对失败和挫折的能力,增强其控制情绪、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

  在此中我们应采取如下实施的一般方法和特殊方法。

(一)预防教育法

  所谓预防教育法,就是针对人们可能或将要发生的思想问题与行为偏向,事先进行教育,防止思想与行为偏向发生,或者将思想问题与行为偏向进行引导与转化。

  预防教育包含两方面的意思,一是在不良思想和错误行为刚刚冒头时,就及时采取相应的防范措施,防微杜渐;另一个是在不良思想和错误行为发生之前,就采取了有效的防范措施,避免不良思想和错误行为发生,防患于未然。

  预防教育还具有几个优点,首先,预防教育能增强的先导性。

  其次,预防教育能提高的主动权。

  最后,预防教育能强化的有效性。

  针对小李未能如愿获得奖学金而想不开,我觉得在评定奖学金之前学校领导、老师应该对所有学生进行思想工作,以确保所有的学生在对待评优这件事情上保持从容的心态。

  另外,对待思想已经产生极端想法的学生,老师、同学应该采取相关措施如与该类同学交流、使他们逐步走出思想的误区。

  通过对学生做思想工作,可以使学生看问题的角度多样化,最重要的是可以增强学生的心理素质。

(二)疏导教育法

  所谓疏导教育法,就是广开言路,集念迟思广益,让大家把各自的观点和意见都充分发表出来。

  疏,即疏通,导,即引导,循循善诱,说服教育,把各种不同的思想和言论引向正确、健康的轨道。

  疏通教育法就是对人民内部的思想认识问题,既不堵塞言路,又要善于引导,帮助人民羣众提高思想认识。

  疏导教育法的具体方式有分导、利导、引导,针对这个主要采取的是引导的方式。

  运用疏导教育法要注意两点:运用疏导教仔清李育法,要注意两点:第一,要创造民主条件,使人民敢讲真话,对错误思想的认识,允许讲出来,并及时给与引导和教育,使之得到纠正;第二,是疏导教育法虽然运用很多,但也不是万能的,它必须同理论教育法、实践教育法、批评与自我批评等方法结合起来使用。

  疏导教育法对于更好的收集民意、了解民情还是蛮有帮助的,作为工作者,对待小李的状况,我们应当在开展评优工作之前收集民意即学生的意见,咨询一下学生对待评优的工作有什么意见、建议。

  而工作者要根据实际情况过滤学生所提出的意见和建议,如果是错误的认识要结合理论的相关方法予以指出并纠正,引导其形成正确的思想认识。

  “思想是行为的先导”,有了正确的思想认识,小李就不会走到心灵的误区了,闹出如此悲剧!。

(三)心理辅导与心理危机干预

  大学生作为处在人生关键阶段的青年,思维活跃,感受敏锐,情感丰富,行为易变,正在形成而又尚未定型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不断受到社会变革、社会信息的冲击,令一些青年时而消沉,时而模糊,时而亢奋,容易产生心理问题。

1、心理疏导

  所谓心理疏导,就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在建立良好关系的基础上,围绕心正念理问题,相互理解、沟通、引导,达到消除心理障碍。促进身心健康的一种方式。

  运用心理疏导的方法,要掌握如下要点:一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要建立良好的关系,创造和谐轻松、畅所欲言的气氛。

  让受教育者将心中积郁的苦闷和内心困惑宣泄出来,减轻心理负荷,掌握受教育者心理症结所在。

  二是要通过分析心理障碍形成的原因和过程,开导受教育者思考,激发其领悟,促使受教育者心理冲突调解、转化,三要调动受教育者的能动性,树立克服心理障碍的决心和信心。

  要求教育者充分关心、理解、信任受教育者、帮助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使受教育者消除与人际环境的障碍与隔阂。

  此事件的形成足以说明小李的心理是有一定问题的,如内向,自卑,压力过大、不懂得处理各种关系。

  而心理辅导对于解决思想问题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方法,工作者应该与学生形成良好的关系,要取得学生的信任,当学生的最忠实的听众。

  必须借助一定的方法去解开学生心中的疑惑,尽量创造一个轻松的环境,让学生的压力得到减缓,最终促使一个健康人格的大学生呈现在我们面前。

2、心理危机干预

  危机干预,是一种心理救补措施,主要针对心理陷入危机状态者,给予适时救援,助其渡过危机,是一种短期的帮助过程。

  心理危机干预,要坚持立足教育、预防为主的原则,积极开展富有实效的心理健康教育,是预防和化解心理危机的基础,也是心理危机干预的重要途径。

  其实心理危机干预与心理辅导有类似之处,都是通过处理心理的问题使学生慢慢的成长起来。

  但心里危机更强调的是补救,当小李心理出现了问题,老师应当采取适当的措施去补救,让她走出危机,成为一个思想积极向上的人。

(四)隐性教育方法

  所谓隐性,是指利用隐形资源,采用比较含蓄、隐蔽的形式,运用文化、制度、管理、隐形课程等潜移默化地进行教育,使受教育者在有意无意间收到触动、震动、感动,提高思想道德素质的教育方式。

  关于隐性方法,这里主要运用了渗透式教育方法、陶冶式教育方法和实践教育体验方法。

  所谓渗透式教育方法,是指教育者将教育的内容渗透到教育者可能接触到一切事物和活动中,潜移默化地对受教育者产生影响的方法。

  大家都知道,大学与初高中有非常大的区别,过度的自由也许会导致做任何事情都随心所欲,包括评优的事情,也会局限在自己的思考范围内。

  小李因没被评上奖学金导致了抑郁症的形成,其中的原因也是由于只局限在自己的想法内所造成的。

  这就需要学校在平时采取渗透教育的方法,如多请一些专家来开相关的专题的讲座,我相信学生内心的视野也会变广阔,最终也会潜移默化的收到一定思想上的影响。

  这也能有效的遏制学生抑郁症的形成。

  所谓陶冶式教育方法,就是在过程中努力营造一个健康、乐观、向上的文化氛围和教育环境,开展喜闻乐见的文化艺术活动,使人们在耳濡目染中受到的方法。

  陶冶式教育方法就是寓教于境、寓教于情、寓教于乐。

  压力无处不在,小李对于奖学金的评定心理不平衡最终得了抑郁症主要是由于压力过大,又不懂得放松自己所致的,学校在开展众多文艺活动的同时应该鼓励学生积极参与,通过参加各类的活动,与不同学院的同学交流,心情还是会很舒畅的,而且通过活动也可以看到自己闪光的一面,心态霎时变好了,这是有效缓解压力的方法。

  这对于形成正确的思想认识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实践体验教育方法,就是组织人们自觉参与羣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以及社区的管理和建设,自愿参与各种生产劳动和社会服务活动,丰富实践体验,提高思想道德素质的方法。

  实验教育法与陶冶式教育法有相似之处,都是通过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最的的目的是促使人们提高思想道德素质,这也可以有效的制止小李陷入心理及思想的危机。

  作为一名未来的工作者,我们必须适应时代的发展要求,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关注学生的整体发展,积极培养学生良好的品格。

  同时我们又要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运用的一般及特殊方法,发挥自身优势,调动各方因素,致力于培养品格健康向上的学生,最大程度减少大学生严重心理问题的产生。

  而现今,我们作为大学生,也应该按照这个标准来要求自己,形成健康的心理素质,用理性去解决各种各样的问题,远离极端!。

如何有效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浇花浇根,教人教心。

  作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关键环节,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在塑造青年的灵魂、引领他们健康成长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但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思政课怎么才能上得解渴又实用?又如何才能发出时代“强音”,实现有效引领?。

“一流人才培养离不开一流的思想引领”

  在大连海事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曲建武看来,思政课上得好不好,是一件事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否后继有人的大事。

  “大学从来就是以育人为核心的。

  人育得怎么样?一个重要标准就是看学生带滚皮改着什么样的价值观离开校园。

  今天的大学担负着为实现中国梦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的重要任务,这就要求我们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握差作做好,培养出的学生能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

  “一流人才培养离不开一流的思想引领。

  世界上没有比塑造人的灵魂更崇高的事业,思想政治教育是走进学生心灵的工作。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党委副书记、副校长张军认为,成功的教育大判不是用各种信息和理论填充头脑,而是要致力于价值本身,“要遵循青年学生思想发展规律和人才培养规律,多为学生出‘选择题’,少替学生做‘判断题’。

  在强调‘培养什么样的人’和‘怎样培养人’的同时,更加注重引导学生思考和明确‘我要成长为什么样的人’”。

思想政治教育13种方法

  (1)疏导教育法,广开言路,集思广益,引导大家把各自观点和经验都发表出来。主要有分导(分而导之),利导(因势利导)和引导(启发诱导)三种方式。

  (2)比较教育法,将两种不同事物和现象的性质、特点进行比较鉴别,得出正确结论,以提高思想认识。就内容而言有横比和纵比之分,具体运用方式包括回忆对比法(回忆过去对比现在,忆苦思甜),比较鉴别法(通过比较鉴别真伪、是非),类比法(通过属性类似现象的比较得出他们其他的共同特征)。

  (3)典扒散型教育法,通过典型的人或事进行示范,教育人们提高思想认识,最常用的有两种形式。负面典型(反映落后的棚裤、错误的思想)和正面典型(代表正确的、先进的思想)。

  (4)自我教育法,按照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和要求,主动提高思想认识的方法,包括自我链此简修养(反省、反思、自我改造),自我管理(自制、自律)和自我调控(调整与环境关系、认知调控和情绪调控)三个方面。

  (5)激励感染教育法,通过激发人们的主观能动性来调动积极性的方法。包括目标激励,奖罚激励,竞争激励的激励方式和形象感染艺术感染、群体感染。

如何做好具体的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一、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

  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调动学校和社会等各个方面的力量。但在所有相关因素中,大学里的辅导员无疑成了最关键的因素之一,他们的素质和能力将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产生至关重要的影响。

  大学里学生们接触最多的莫过于辅导员。

  大至理想信念,小至卫生检查,具体到党员发展推荐、评优选好,学生与辅导员无不发生密切联系。

  因此,辅导员对学生的影响是极其显著的。

  鉴于此,加强对辅导员的选拔、培养和管理工作便显得尤其重要,作为学生领路人的辅导员,他们的素质与能力将不仅影响学生的大学生活,甚至会影响他们的一生。

  我们的辅导员必须具有高度的事业心和社会责任感,时刻不忘自己的使命和职责,用人文情怀去关心学生,教育学生,引导学生。尤其是在学生党员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的辅导员如何把握评价标准,将不仅影响到学生本人,也事关党和国家工作的大局,直接影响到今天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胡晌工作。

二、身教重于言传

  教书育人是裤清锋每个教育工作者的天职,言传身教则是教书育人的基本方法。在当前进一步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中,更要重视言传身教的作用。

  育人是一项具有政治倾向和道德伦理性的实践活动,因此任何一个教师,无论在课上还是课下,讲授的是社会科学还是自然科学,都在承担着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特殊角色。

  而作为学生,他们在接受知识的同时也在通过教师的“形体语言”获得德育方面的信息,从而修正自己的思想和行为。

  当代大学生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善于观察和思考,他们不但看老师怎么说,更要看老师怎么做。

  一个道德高尚、治学严谨的教师所给予学生的绝不仅仅是知识,他对学生思想道德观念的影响一定是最为广泛、深刻、持久的。

  人们常说,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作为工程师更注重的是实践,既要会说,更要正裂会做。

  要做好大学生灵魂的工程师,就要探索到达他们心灵的途径。

  在高科技的现代信息社会,大学生们通过各种媒体听到的已经很多,他们更需要的是行为上的楷模。

  这就要求我们教育工作者既要“学为人师”,更要做到“行为示范”;既要有学术水平,还要有品格、有人格,用博学和人格魅力去吸引学生。

  我院曾邀请过伍小平院士、马兴孝教授等做如何做人、怎样学习和怎样成长的报告,力学系还请老教授与学生谈心,用自己的亲身经历教育和启发学生,使他们感动得痛哭流涕。

  学生可以和导师面对面的交流、倾诉、提问,使他们能自觉地接受传递给他们的信息,这种“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影响和思想政治教育方式,一定更容易滋润当代大学生的心田。

三、重要依靠力量“学生干部”

  学生干部在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起着不可替代的示范作用。

  一般而言,学生干部都是在德、智、体等方面表现优秀的学生。

  他们有着高度的历史责任感、积极进取的精神状态和较好的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管理的能力。

  一个优秀的学生干部就是一个榜样、一面旗帜,对周围的同学起着其它方式不可替代的示范作用。

  因此,我们要高度重视充分发挥学生干部在政治上的核心作用、组织上的凝聚作用、道德上的表率作用、学习科研上的标兵作用。

  高校的学生干部主要包括党支部干部、团干部、学生会干部、研究生会干部、班级干部以及社团干部等。他们在高校学生工作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依靠力量。

  加强学生干部队伍建设,还必须培养出一支成绩优良、工作能力强、值得同学们信赖的班级干部队伍。

  辅导员老师只能从宏观上、整体上进行教育管理。

  深入学生内部、了解下面情况的主要靠学生干部,许多具体工作都要靠学生干部去付诸实施。

  学生干部也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得力助手。

  学生干部与普通学生在一起学习、生活,他们面临着和普通学生一样的实际问题,普通同学也更愿意向他们敞开自己的心扉。

  通过学生干部,我们可以比较准确地了解学生实际的思想状况。

  同时,学生干部也是联系学校各部门的纽带,传达各项任务的桥梁,贯彻和落实各项工作的骨干。

  因此,我们要充分发挥学生干部在联系、团结、教育大学生方面得天独厚的优势,使其成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力量。

简析如何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

    摘要伴随我国高校体制的越来越健全,就如何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也成为越来越多的人所思考的问题,在我国诸多高校思政教育方面的工作,普遍存在着不足之处,在新形势下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如何提高,成为高校政治教育的理论工作者以及实际工作者所面临完善的现实问题。本案就高校教育中所存在的问题及如何提高其教育的有效性展开分析,进而对高校思政教育有效性的实现规律进行探述。

  关键词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

    我国是一个重视高校教育的国家,特别是在精神文明建设范畴,一直以积极的方式探讨着加强高校教育的方式,思政教育作为高校教育的一部分,工作建设的有效性相对较弱。这在当今社会经济文明进程中面临着严峻挑战,必须要经过积极的探索,以寻求新的方法途径切实提高其实施的有效性。

  一、高校思政教育的有效性理论内涵简述

    有效性是指人类通过特定的实践活动,为了满足自身需求,在实现特定目的过程中,体现出的积极特性。

  而高校思政教育的有效性,我个人认为是:在思政教育实际的运作过程中,完成和满足大学生成长所必要的条件需求,以及对高校思政教育的目标,实现程度的有效窥探。

  思政教育的有效性主要体现在大学生,对于思政教育的接受程度以及认同度上,并包括高校学生在接受这一思想后,对于这些信息,所产生的人生、价值和世界观的影响,以及在行为上进行指导立场和观点及方法具体运用。

  因此高校思政教育的独特内涵可以总结为:是为了令大学生对中伍锋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坚定的建设信念,并在建设的过程中,赋予其正确的社会理想及优良职业道德,令其具备责任的意识和事业观念,遵纪守法,塑造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清晰意识。

  因此高校思政教育的有效性,是其政治生命力的完美体现,是衡量其思政工作成功的最终标准,更是对其腔弊晌加强及改进的客观依据。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目前存在的影响因素

    目前我国处于经济转型时期,这时期正处于一个经济的过渡阶段,经济的发展带来效益的同时,也会出现很多过于现实的物质事物出现,比如酒吧KTV等一些大型的娱乐场所,相对于这些场所的出现,对于学生的影响是巨大的,因为学生在这个时期还没有健全完善的人生价值观,频繁的出入这类场所会使其造成思想过早的蒙上一层物质意识,而在这个年龄其自制力的薄弱,就极可能会导致其道德价值取向及思想评判,出现多元发展的趋势。

    根据湖南衡阳一所高校的调查问卷来看,目前高校学生有60%想要过早的离开校园,理由据多是因为感觉校园生活太无聊学不到专业知识,没有社会有意思。就这些问题个人觉得教育出现如下问题:

    1.首先是学生大部分感觉社会比学校要有吸引力,那么这所高校的政治教育就极其薄弱,在课程的任教中其思想教育、素质教育没有做到位,众所周知在高校的思政教育中,有两门课程,一门是马列思想,一本是毛泽东思想概论,诸多教师大都是在教育授课中照本宣科,没有将毛概和马列思想的精华传递到学生中去,学生没有接受,便没有有效性之说。因此造成了学生管理和教育上难以形成综合的效应,因此这是高校思政教育中存在的需改进之处。

    2.其次在学生的思想中,感觉社会是好玩的,而没有在根本上意识到社会的基础,是建立在物质之上存在残酷竞争的,这就说明了学生在受教育途中,并没有在思政教育中,学到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因此导致了其群体的错误认知。

  这也在一定层面与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加深,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和产业化有关,校园学生数量激增,成分也随之复杂起来。

  目前学生中有诸多在校园开店,在校外兼职打卜清工的现象,这些过早现实化的学生现象,使思政教育工作出现了多层次的复杂性特点,另外随着高校扩招等具体事宜实施的同时,其管理的模式和教学的机制却没有相应的提升,因此造成了学生管理和教育上难以形成综合的效应问题。

    3.最后一点便是体现在学校生活太无聊这个观点上,学生出现这种观点,就证明了这所大学在教育上的失败,没有为学生营造出一种轻松和愉悦的学习氛围,再者高校在正常教育环节上,也没有进行素质趣味的教学手段改革探索,更何况思想政治政建设。

  这种放任自流的方式终会导致学生思想上出现过度以自我价值为主导的个人观,从而导致了大学生群体忽视了全面发展中的人文意识教育,在事件处理中,往往出现冷漠使然的自我考虑思维,没有整体的价值体系考量,习惯用自己思维决定事物标准。

  没有健全的的价值观,同时缺乏系统的行为规范指导,过度放纵自我思想,这些自我的标准与思想道德政治教育的理念是相孛的,因此这对于思政教育的有效性,制造了较大的影响和挑战。

  三、如何加强高校思政教育的有效性措施分析

    加强高校的思政工作的有效性,是新形势改革下为实现其使命必然的要求,也是有关新时期的形式,向高校思政教育提出的现实课题。我个人认为需要有以下改革:

  (一)切实加强高校思政教育的核心

    高校的思政教育,在加强思政教育推进中,应将育人的目标放在重要位置加强。

  加强教师队伍的思政建设,思政教育的推广,应当由具备马列思想理论水平高,有思政教育工作规律经验的专家,来进系统全面的领导。

  如果领导匹配不合理,对于思政工作很难推动和发展。

  因为只有上层建筑建造优良,才可能对学生整体的马列主义思想政治素质起到加强作用,从而促使提高对思政教育的重要性产生认识。

  (二)对思政教育内容加强和丰富

    面对高校思政教育内容的发展和时代性,高校应到做到与时俱进,将现行的思政内容进行拓展充实,首先应将理想信念作为教育的基本,进行教育精神内容的充实,因为理想信念作为人们实践形成的向往和追求,是人们的价值世界观和人生观,在理想目标上的体现。

  它建立在在人们认知基础之上,对一些理论思想以绝对理性的状态完成。

  因此在高校思政教育时,应注意把握学生的兴趣,杜绝教师照本宣科,在教育中增加一些对于学生感兴趣,但同时又具有鲜明教育意义的事例进行教育,同时还应针对学校里出现的一些不良事件,加以课堂上进行分析互动,调动学生的兴趣,以打破马列毛概课堂的沉闷感。

  同时将思想教育体系无形的化解到这些案例中,让学生在思维中抛却了难懂的政治文字理解消化,在轻松中对思维植入人生的理念。

  (三)增强人文素质教育

    增强人文素质的教育,对建设大学生的素质结构起着非凡性意义,它是实现大学生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基础和其融入社会服务的条件基础,对提高大学生人文及综合素质发挥着引导作用,因此切实的做好大学生人文素质的教育,加强其对理论和实践的教育模式兴趣的培养,具有现实的意义,高校教育者应在平时多鼓励大学生参加竞赛性和科研型的活动,以巩固其理论向实践转化的过程,另外还要拓展校园文化及改善人文环境,以扩大大学生的人文素质培养途径,另外在人文社科等课程的基础上,还可以开设地域文化,着手人文素质活动的举办。诸如依托其进行社团,书法绘画创作,摄影等地域文化主题活动,这既可以培养大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鼓励学生走出宿舍来,又能够培养学生在精神情操方面的审美等艺术素质。

  四、结束语

    在高校的思政教育有效性问题探讨上,不难看出,我国的高校思政教育作为一项现实战略任务,还有诸多需要完善和整合的方面,作为高等学府,其思政教育的发展,对社会主义政治建设,文化建设,都存在着重要的推进作用。因此高校就其思政教育的有效性,应进行大力的促进增强。

  参考文献:

  [1]徐刚.增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有效性之我见[J].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5).

  [2]徐继春,王立志.网络主题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范式、运作研究[J].理论界,2010(12).

  [3]宋菊芳.试论高校网络辅导员队伍建设[J].中国青年研究,2010(12).

提交信息测一测您提升学历详细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