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没有关于变态心理学案例分析的论文形式的文章?

作者:穆澍澍时间:2023-07-23 12:57:04

导读:" 关于变态心理学案例分析的论文形式的文章存在吗?1.引言-提出问题:变态心理学是犯罪心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通过对变态心理学案例的分析,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犯罪者的心理特征和行为模式,从而有助于预防和打击犯罪。-引出主题:本文将探讨是否存在关于变态心理学案例分析的"

关于变态心理学案例分析的论文形式的文章存在吗?

1.引言

  -提出问题:变态心理学是犯罪心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通过对变态心理学案例的分析,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犯罪者的心理特征和行为模式,从而有助于预防和打击犯罪。

  -引出主题:本文将探讨是否存在关于变态心理学案例分析的论文形式的文章,并讨论其重要性和应用价值。

2.介绍变态心理学案例分析

  -解释变态心理学的概念:变态心理学是犯罪心理学中研究罪犯异常心理特征的一个分支,包括性犯罪、连环杀手等犯罪类型。

  -强调案例分析的重要性:通过对变态心理学案例的深入分析,可以揭示犯罪者的动机、心理状态以及行为模式,为犯罪预防和心理治疗提供参考依据。

3.存在的论文形式的文章

  -提及相关研究:在学术圈中,确实存在大量关于变态心理学案例分析的论文形式的文章。这些文章通常由心理学家、犯罪学家等专业人员撰写,以系统地分析和阐述特定案例的心理背景和行为特征。

  -引用一些经典案例:例如,TedBundy和JeffreyDahmer等著名的连环杀手案例,往往成为变态心理学研究的焦点。相关论文通过对这些案例的细致观察和分析,揭示了犯罪者的心理机制和行为动机。

4.论文形式的文章的重要性和应用价值

  -深入了解犯罪心理:通过阅读变态心理学案例分析的论文形式的文章,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犯罪者的心理特征和行为模式,从而对犯罪心理有更全面的认识。

  -为犯罪预防提供参考:通过对案例分析的研究,我们可以发现犯罪者的共同特征和行为模式,从而为犯罪预防和打击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

  -为心理治疗提供指导:变态心理学案例分析的论文形式的文章还可以为心理治疗提供指导,帮助心理学家和临床医生更好地识别和处理类似犯罪者的案例。

5.结论

  -总结存在的论文形式的文章:确实存在关于变态心理学案例分析的论文形式的文章,这些文章通过深入分析案例,为研究人员、执法机构和心理治疗师提供了重要的资料和指导。

  -强调继续研究的重要性:由于变态心理学案例分析的复杂性和敏感性,我们需要继续深入研究,以促进更好的理解和更有效的犯罪预防和心理治疗方法的发展。

谁帮我写一个变态心理学案例分析啊1500。。急用

《玛丽和马克思》电影中的变态心理学分析

成长环境对人的影响

  玛丽,8岁的小女孩儿。她平凡,平凡到不美丽的地步。

  玛丽的爸爸在一个工厂从事非常机械的操作工作——给茶叶包系标签,但他的爱好是制作鸟的模型——鸟,意味着自由地飞翔。而他的理想,是去做探索金属的工作。

  不知道是什么原因导致这个男人没有去追求自己的梦想(玛丽的妈妈说玛丽的出生是一个事故,姑且可以推断这个孩子是意外怀孕而生下来的,大概玛丽的爸爸还没有做好任何准备的时候就做了父亲),从剧情来看,他用自己系标签赚来的钱负担家人开支,大概是为了责任和安全吧。但无论如何,我们能想象得到这是个没有和自己在一起的男人,并且他在这样的状态里度过了自己的一生,所以我们也能理解他为什么那么沉默寡言,到了与家人没什么沟通的地步。

  而玛丽的妈妈呢?那是个靠酗酒度日的女人,并且她有去商场“借”东西的习惯。

  都说酗酒已经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第三个杀手,在欧美国家,酗酒的人非常多,以至于俄罗斯都颁布法令禁止人们喝酒,并提高酒类的价格。

  一般来说,要靠酗酒度日的人,大多是生活压力太大,或者不满于现实。

  玛丽的妈妈嫁了一个那么沉默的丈夫,并且没有足够的能力为家人创造富足的生活,这估计是她酗酒和小偷小摸习惯的主要原因。

  当然也不排除跟她自己的个性特质有很大的关系。

  玛丽的妈妈对玛丽缺少照顾,到无法帮玛丽订一下扣子的地步。

  因为有这样的生活背景,8岁的玛丽自然没有钱购买玩具,但好在,她会为自己制作“伪造品”玩具——她最喜欢的动画片《Noblet一家》里的人物——由此可山伏咐以看出玛丽是个有创造性的,并且适应环境能力很强的孩子。

  从家庭治疗的角度来看,在这样的家庭背景中长大的孩子,很容易也有一些心理上的问题,比如只有8岁的玛丽就通过心情戒指告诉我们她“忧郁,无意识焦虑”,并且因为这种忧郁的状态常被老师和同学欺负,再比如后来成年后的玛丽在遭遇挫折的时候,采取了和她妈妈一样的应对方式——酗酒。并且差点和她妈妈一样选择了离弃自己的生命。

  马克思,44岁的单身中年男子。

  他刚出生的时候就和妈妈一起被父亲抛弃,6岁的时候妈妈又用叔叔的枪自杀了,可以猜测这个“叔叔”是马克思的继父。这是一个父亲缺位的人,而母亲又没有能尽到教养的责任。

  对于孩子来说,母爱意味着无条件地抱拥的爱,这份爱给我们最原始的安全感和信任感。但马克思很明显没有这两样东西,所以他对新生的事物和人才会显得那么的不安和害怕。

  通常来说,一个父亲缺位的男人,要么会因为成长过程中缺少规则和惩罚而变得桀骜不驯,难以管教,要么就去到另一个极端——因为缺少父亲的阳刚榜样而变得懦弱和退缩,马克思明显是后者。

  所以我一直很重视家庭对人的影响,一个人的样子,一部分是先天的(甚至可能和遗传都没有太大的关系),一部分是抚养方式的,还有一部分是社会文化影响的,但最主要的部分还是先天和抚养方式。比如一个先天就内向敏感的人,如果遇到一个开朗幽默积极乐观的家庭环境,很可能就部逗纯分地弥补了内向敏感,使得这个人成年后表现出来的个性可能就会看起来开朗外向。

精神疾病详解

  电影为我们做了一个很详尽的精神疾病的案例展示,在生活中我们是很少能够在小范围内一次性见到这么多典型症状的,这是我想写这篇文字的初衷——从变态心理学的角度来逐步分解一下各种典型症状。

一、焦虑性神经症和焦虑性人格障碍

  焦虑性神经症又分两种,一种是惊恐发作或急性焦虑发作,一种是弥漫性焦虑症。

  前者的典型症状是每当发作,就会产生明显的躯体感觉,如呼吸急促,震颤,大汗淋漓,有濒死感。

  而后者,是自己都不太注意的焦虑感觉,深入骨髓的如影随形的慢性焦虑。

  很明显,马克思是二者均有。

  每当他大吃特吃的时候,其实就是这种弥漫性焦虑的感觉在作祟——这使他延伸出暴食症。而玛丽的信件里因为提到爱的问题,使马克思陷入惊恐发作而不得不入院治疗。

  几乎超过百分之七十的神经症患者都是人格障碍。

  医学上认为人格障碍是先天的,人格障碍除了有强迫性人格障碍之外,还有很多,比如表演性人格障碍(芙蓉姐姐就是典型),比如反社会性人格障碍(郑民生们),比如偏执性人格障碍、边缘型人格障碍、焦虑性人格障碍等等。

  传统上来说,大多数医生都认为人格障碍基本无法根治,大多数厅辩反社会性人格障碍最终都是自杀或者被法律判死刑,但可以通过心理治疗得到有限的缓解。

  不过去年我听说已经有了边缘性人格障碍得到治愈的案例,需要心理医生以抱持性的态度不间断地治疗三年,或者边缘性人格障碍的人幸运地遇到了一个极好的伴侣,在这种安全的亲密关系里也可能得到疗愈。

  二、暴食症。

  马克思的肥胖是由暴食症引起,这其实是神经症的一种,很难治愈,预后不好。

  目前还没有发现十分有效的根治方案,很多人都是在好转与复发之间徘徊。

  目前暴食症大多由有处方权的精神科医生来治疗,但治疗方案更多的是用认知行为疗法,不过收效甚微。

  也有进行厌恶疗法的,比如电影里的马克思就被施以“电刑”。

  但厌恶疗法的危害非常大,一般都不太用。

  因为很可能用厌恶疗法治好了暴食,但却引发了其他的问题。

  通常会暴食的人都在经受着焦虑感的折磨。

  而进食这个动作,可以有效地缓解焦虑,因为食物的感觉分散了患者的注意力,使得焦虑感得到分散。

  比如马克思在参加暴食者匿名研讨会的路上就因为焦虑而多吃了两个巧克力热狗。

  马克思的日趋肥胖也说明了暴食症难以治愈的特点。

  三、精神分裂症。

  马克思的精神分裂症症状复杂,这里要分开多个来说。

  1、精神分裂症之情感淡漠。

  情感淡漠多发于精神分裂症的衰退期,一些脑器质性病变的人也可能会这样。主要症状是对大多数人都会引发情感波动事情缺乏反应,缺乏内心体验,无法表达感情,对人非常冷淡,表情也经常很呆板。

  马克思在研讨会上认识的女人向他表达爱意时,对他却是个可怕得要战抖的事情。

  马克思不会哭泣,不会表达感情,虽然他很想那样,却无法做到。

  他会因为玛丽在信里问他关于爱的问题而发病,因为他无法去爱,甚至他都无法做出笑的表情。

  他也无法从别人的表情上获知对方的情绪,所以需要随身带着一个画满各种表情的小册子。

2、精神分裂症之语词新作

  电影里的马克思创造的词语是“疑惑迷惑”,他解释为“同时迷惑和疑惑”,还有“雪灰”,他解释为“雪和灰尘的结合”,还有“司马克哈勃”,他解释为“当发现杂货店的袋子底部破了的时候”。我曾经在书上见过一个例子,说是有个人创造的新字是“男女”,他解释为字是“结婚”的意思。

3、精神分裂症之真性幻觉

  幻觉又分真性幻觉和假性幻觉。主要不同之处是前者像真的——幻觉位置清晰,精确,与客观事物一样,而后者不像真的——位置不清晰,不准确,时有时无,与客观事物不一样。

  马克思小时候的虚拟的这个叫Ravioli先生的朋友,他描述为“看不见的”,然而却经常向这个朋友挥手,并且说他就在角落里看书,这说明他的幻觉是真性幻觉。

四、关于亚斯伯格症

电影里提到了这个病症,这是我第一次听到这个词,所以以下信息来自互联网:

  亚斯伯格症候群是一种精神发展疾患(也就是说亚斯伯格症是精神疾病的延伸发展疾病)。

  它的临床特征与自闭症有许多相似之处:同样具有社交技巧的缺陷,同样对某些特殊事物有超越一般人的兴趣。

  然而,亚斯伯格症也有与自闭症相异之处:亚斯伯格症患者较自闭症患者有较佳的语言及认知能力。

  另一方面,许多临床研究中显示亚斯伯格症患者动作较自闭症患为笨拙。

  目前的诊断体系大多沿用亚斯伯格医师在50年前对亚斯伯格症病人的观察:病人除了缺乏正常社交能力(如:缺乏情绪互动或分享能力),也需具备下列症状:。

  i)包含一或多种刻板而局限的兴趣模式,兴趣之强度或对象二者至少有一为异常(如:强烈着迷百科全书,或对捷运路线过于投入着迷);

  ii)无弹性地固执于特定而不具功能性的常规或仪式行为;

iii)刻板而重复的身体动作(如:拍打手掌)

  iv)持续专注于物体之一部份。

吸引力法则

  从吸引力法则的角度来看,类似人群会有频率比较接近的振幅,所以他们很容易在生活中相遇。

  玛丽遇到马克思,一方面他们的成长历程极其相似——都被人欺负,都被人群抛弃,这可能导致他们对生活有类似的内心体验。

  再就是他们都很孤独都渴望朋友,还有他们的个性特质都很单纯而富有创造性,他们喜欢看同一部动画片(因为那部动画片在讲一个很爱交朋友并且有很多朋友的人的故事),连对食物的口味都那么接近,当然还有很重要的一点,他们都有自己的心理问题。

  玛丽的邻居赫斯波,一个在战争中饱受恐惧折磨的残疾人,他患有严重的广场恐怖症,所以不得不每天把自己关在家里,连去取信这种事情都要玛丽帮忙。

  玛丽喜欢的男人(后来成为了她的丈夫)有严重的口吃,并且他因此总被人欺负,在澳大利亚他属于少数族群——中东人,并且后来我们发现他还是个双性恋。

  而马克思的邻居呢?那是一个被马克思描述为“沉默寡言”的老太太,我据此猜测她可能有自闭倾向。

  多有意思,他们是这样的人,所以他们的周围也都是些与他们差不多的人。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可以发现这个奇妙的现象,比如单亲家庭长大的人很容易遇到在类似家庭长大的伴侣和朋友,再比如环绕在你周围的朋友总是和你差不多性格类型的,还有个谚语叫“不是一家人,不进一家门”,甚至还包括一些专家教女孩子怎么挑选男朋友的一个招数——看看他都和什么样的朋友来往,其实都是在说这个吸引力法则——我们总是吸引那些和我们像的人和事来到我们的身边,因为我们倾向于在周围的人事物上证明自己是对的。

  举个例子,如果你的潜意识觉得自己很卑微,那么你可能就会吸引来认为你很卑微的朋友和爱人。

  所以不妨观察一下你身边的人和事,相信你会发现很多你未曾留意过的东西。

关系是疗愈的良药

  在心理咨询领域,有一句广为流传的话叫做:“所有的心理问题都是关系的问题”。

  因为玛丽的出现,马克思开始有机会向别人敞开心扉,真诚地谈论自己。

  因此使马克思幻觉里出现了四十多年的朋友Ravioli先生离他而去,这很明显是个疗愈的迹象。

  同时在和玛丽通信的过程中,他逐渐对自己的焦虑感不再排斥,而是主动去调整,甚至在熨平玛丽的信的过程中,还减轻了他的神经痛。

  而玛丽呢?马克思的友谊使她从被动适应环境变成去改造环境,勇敢地追求自己想要的生活,而马克思邮寄给她的那个心形巧克力上的“Loveyourselffirst”给了她更多的内心力量,让她明白一个没有自我的人是没有资格获得爱情的这个道理,让她开始从关注外在转而关注自己的内心世界,丰富自己,满足自己,并最终嫁给了自己喜欢的人,虽然那个人最终和自己的同性爱人走了。

  我们的生命自诞生开始,就在追求一份安全的充满爱的关系,关系让我们成长,关系让我们勇敢,关系让我们获得力量。

  我们的第一份重要的关系,就是与自己的父母的关系,一个女儿与父亲的关系,一个儿子与母亲的关系,是最早的男人与女人的关系,我们在这份关系里学会与异性相处,同时也在这份关系里体验与异性关系的感觉,那是我们最早的对异性的认识,我们也是在父母身上学会如何经营关系——如果我们与父母的关系出现问题,那么这个问题也很可能反映在我们的婚姻关系里。

  我们的第二份重要的关系,就是我们的伴侣关系了。

  如果在父母那里有缺失的东西,这是我们唯一得到弥补的机会,在母子或父女关系那里有创伤的,也将在伴侣关系里得到疗愈。

  每当我碰到那种想爱但有怕受伤的人,都会告诉他们,如果你全身心地投入这份感情,在这个关系里敞开自我,即便是受伤,你也必定有收获——你收获的将是爱的能力。

  没有人生来就会爱的,爱,是需要学习的。

  只要你在关系里真诚,敞开,接纳,你就有机会更加全面地认识自我,从而得到自我的成长,只要你愿意选择真实地看待这段关系,以及这段关系里的对方和自己,你将获得更多内心的力量,而这份力量,除了可以运用在两性关系里,还可以运用到其他方面,不如职场,比如生活。

正常OR不正常

  很久以前我在豆瓣上看过一个长长的帖子,帖子的主题是讲精神病人的世界。虽然很多内容有重复和杜撰的嫌疑,但我还是看到了另一个世界,丰富的,浩瀚的,奇异的,五光十色的世界。

  有时候我会想究竟什么是精神有问题,或者说发明“有问题”这个概念的专家们究竟有没有参透人生的终极意义,因为在我看来实际上很多精神病人的逻辑是很有意思的,按照他的思维,那些逻辑是完全解释得通的。

  然而我们这些自以为的正常人因为无法理解他们的逻辑,因为就把他们归为不正常的范畴。

  比如最早造字的仓颉,我们现在用的字不都是他造的吗?那他是不是精神分裂里的语词新作的典型呢?。

究竟什么是正常,而什么又是不正常呢?

  我更愿意把那些出现反社会行为的人视为“不正常”,这里所说的“不正常”不是病理性的,而是他的行为对别人有了危害,或者有了影响,这是应该被关在精神病院的不正常的精神病人。再就是那些因精神问题而失去工作能力的人,或者他有潜在的危害社会的因子,也可以归类为“不正常”而按精神病人来医治,而那些仅仅是因为自己有一套与别人不一样的逻辑的人,或者仅仅是因为声称自己能看到一些别人看不到的东西的人,就被认为是精神出现了异常,我其实是不太能接受这个观点的。

  而像马克思这样的人,他不该被归类为不正常,他能阅读和书写,并且通过阅读而发现自我意识,并且坚持无神论的观点,虽然缺少情感体验,但那不阻碍他拥有丰富的内心世界,他会思考宇宙的起源这种哲学的问题,他认真观察身边的事物,关心弱小(将钱捐赠给流浪动物协会),他有工作能力,可以操作机器,在数学运作方面有天赋,还能同时看两页书。他还有幽默感,比如他假扮机器人,和玛丽开玩笑说鱼会因为人们乱丢烟头而染上抽烟的习惯。

  尤其是他从未做过任何对社会有害的事情——他曾经被作为案底清白的杰出人士征召去做陪审团成员就是例证。而那被称为正常的人,却在自己的生日宴会上杀了自己所有的朋友。

  事实上马克思能做到的很多,那些自诩“正常”的人,能做到多少呢?比起那些把自己的母亲饿死在屋子里的“正常”人,马克思对他那盲人邻居的照顾何其宝贵。

SO,究竟是谁正常,谁不正常呢?

P.S

  看完电影后,我的第一感觉就是:国外的底层人群生活得真好,一个工作能力不强,长时间失业,即便工作也只能做清洁街道工作的人,可以住得起房子,看得起心理医生,病了有急救车接他去医院,并且一住就是几个月,他可以买得起巧克力,有人关心他的暴食问题,最让我惊讶的是,他竟然能买得起打字机。

  老实话,我可真羡慕。

  不知道中国啥时候也可以这样。

  嗯嗯。

  特此感叹!。

  不过这段时间学校和幼儿园的不太平,令到一些重性精神病人有机会得到免费医治,这也算是见到曙光了吧。

P.P.S

  电影里有一段话非常好,摘抄在这里,与所有看到这篇文字的人共勉:“我原谅你是因为你不是完人,你并不是完美无暇而我也是,人无完人,即便是那些在门外乱扔杂物的人,我年轻时想变成任何一个人除了自己,伯纳德哈斯豪夫医生说如果我在一个孤岛上,那么我就要适应一个人生活,只有椰子和我,他说我必须要接受我自己,我的缺点和我的全部,我们无法选择自己的缺点,它们也是我们的一部分然而我们必须适应它们,然而我们能选择我们的朋友,我很高兴选择了你。

  每个人的人生就是一条很长的人行道,有的很整洁,而有的像我一样,有裂缝香蕉皮和烟头,你的人行道象我一样,但是没有我的这么多裂缝。

  有朝一日,希望你我的人行道会相交在一起,到时候我们可以分享一罐炼乳。

  你是我最好的朋友。

  你是我唯一的朋友。

  ”。

  接纳自己,很多时候比接纳别人还要难。

  但我们要勇敢,从认真地不带评判地看真实的自己开始。只要我们能认真地不带评判地看真实的自己,离接纳自己的那一天,就不远了。

一个人,只有成为自己,生命才能焕发光彩!

P.P.P.S

  喜欢电影的最后一个镜头:玛丽来到马克思的家里看他,马克思安静地倚在沙发上,玛丽走向窗边的打字机那里,放下马克思负气邮寄给她的打印机的零件,转头看见墙壁上空荡荡的层板,那上面曾经是马克思三大人生目标之一《Noblet一家》人物,他全部送给了玛丽。

  玛丽抱着孩子坐在马克思身边,握了一下马克思的大手,看到他戴在胸前的表情小册子,一回头看到在一个显眼的位置,放着很久以前玛丽邮寄给他的自己的眼泪,镜头摇上去,镜子上贴着玛丽8岁的时候邮寄给他的自己的照片,再往上摇,玛丽曾经写给马克思的信,一张一张,错落有致地贴了满满一墙,很多很多,很多很多。

  画外音响起马克思的话:“你是我最好的朋友,你是我唯一的朋友”。

  其时的音乐深情而轻柔,悠远而绵长,为情感的抒发起到了很好的烘托作用。

  ——看电影的时候我没有哭,但写到这里,鼻子忽然酸酸的。

  是的,我被那爱,被那流动着的爱打动了。

谁有变态心理学案例分析啊?最好是论文形式的,1000字左右,快!急用...

我手上有几篇可以联系我我先给你一篇看看用百度hi吧

变态心理学学科概况

  变态心理学是研究病人的异常心理或病态行为的医学心理学分支,又基橘含称病理心理学。它用心理学原理和方法研究异常心理或病态行为的表现形式、发生原因和机制及其发展规律,探讨鉴别评定的方法及矫治与预防的措施。

变态心理学简史

  早在公元前4、5世纪,古希腊医生希波克拉底已经开始对人的变态心理进行过一些描述和研究,并试图用朴素的唯物主义观点解释心理异常现象。他反对以求神诅咒等方法对待患者,认为应从患者的身体和大脑中寻找致病原因。

  约在公元前一世纪,另一位古希腊医生阿斯克列皮阿德斯首先使用了“心理障碍”与“心理不健全”的伍凳术语。

  此后,经过长期的历史发展,变态心理学逐渐成为心理学的一个领域,使有关变态心理的研究从思辨转向实验,从患者的外部表现进入其内心活动。

  在中国,公元前11世纪的殷代末期,就已有“狂”这一病名载于文献。

  成书于秦汉时期的医学典籍《黄帝内经》,最早列出“癫狂篇”,对变态心理作了医学描述,并且存录了有关治疗的资料。

  以后历代医家和学者在探讨医药或哲理的过程中,对于变态心理的表现、成因和矫治等屡有论述,至明清时期,更在理论和实践上有许多重要的进展。

  二十世纪20年代后期,欧美各国有关变态心理学的著作陆续介绍到中国。

  中国学者朱光潜等较系统地评价变态心理学的各种学派,论述了这一学科的任务和研究方法,推动了当时中国变态心理学的科学研究与实际应用。

  其后,不少学者相继撰写有关变态心理学的著作,并开展了实验与临床的研究。

  70年代后期以来,随着整个心理学、特别是医学心理学在中国的迅速发展,变态心理学受到重视,取得了较大的进展。

变态心理学的内容

  变态心理学的研究可以帮助人们从异常与正常的对照中更加清楚地揭示人的心理本质,即揭示心理现象对于大脑的依赖关系,以及对于客观现实的依赖关系。

  变态心理学以普通心理学、包括实验心理学的基本知识和实验技术为基础,它的研究成果又可为普通心理学开辟新的工作领域,提炼新的研究课题,从而充实、丰富普通心理学。

  变态心理学是医学心理学中的一个重要分支,它与医学心理学的其他分支交叉渗透,互为补充。

  变态心理学与精神病学既有紧密联系,又各有不同的任务和课题。

  精神病学是医学的一个分支,以变态心理学为理论基础,搏笑直接服务于疾病的诊断和防治,其临床资料和实践成果又可丰富变态心理学的内容,验证变态心理学的理论和假说。

  对变态心理发生的原因和机制有多种探索途径。

  由于理论观点和研究方法不同,对变态心理的认识也不尽一致。

  在变态心理学的发展进程中,曾出现过不少试图解释各种病态心理或行为的变态心理模式。

  这些模式都较注意根据统计结果区分病态和常态,考虑到变态心理和常态心理之间存在连续的量的改变。

  通常,人们总是把在群体中出现频率高的心理现象称为常态,反之则称为变态。

  例如,在群体中智力的分布,呈现为常态曲线,若以智商表示,群体中95%以上的人的智商在70~129之间,属正常;智商不到70者,约占5%以下,则被视为智力低下;130以上者则一般称之为智力超常。

  按躯体疾病的模式来理解变态心理,称为生物医学模式又称疾病模式。

  希波克拉底曾以四种体液不平衡来解释变态心理。

  中医沿用躯体疾病的理论对癫狂进行辨证论治,即属于这一模式的代表。

  19世纪菲尔肖提出细胞病理学说之后,从人脑的组织结构改变中找寻变态心理的原因曾风行一时。

  最成功的例子是麻痹性痴呆,病理学家不仅发现了患者脑结构的典型改变,而且还从死者的脑组织中找到了苍白螺旋体。

  此外,各种急性和慢性器质性脑病综合征以及症状性精神病都显示了变态心理与躯体疾病、特别是脑病的因果关系。

  于是,变态心理的医学模式获得了大量的论据。

  精神异常被看作是一种疾病状态,躯体和行为的异常改变组成其症状,根据特别的症状组合即可作出疾病诊断。克雷佩林根据大量临床观察经验,按照医学模式对形形色色的变态心理加以分类,建立了精神疾病现代分类系统的雏型。

  心里动力学模式从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说明变态心理发生的原因和机制,认为变态心理不符合一般疾病的概念,而是意识与无意识之间的冲突,即内驱力和欲望引起的内在冲突,以致产生固恋及倒退行为等,这均可引起情绪障碍甚至导致心理变态。

  处于无意识中的本能欲望经常要求获得满足,但又因社会的制约而不得不被意识压制下去,于是形成内心冲突,因而往往引起焦虑。

  为了减轻或消除焦虑时的紧张不安,以保障内心的安宁,在人的心理活动中存在着一系列心理防御机制,各种变态心理就是各种防御机制单个的或多个组合起来发生作用的外部表现。

  心理防御机制(如压抑)的过度运用,常引起明显的精神异常和人格缺陷。

  行为主义模式以华生的行为主义理论和斯金纳的学习理论来说明病态行为发生的原因和机制。

  即所谓心理冲突之类概念不过是主观臆测,不可能进行客观的测量和评定,对变态心理的研究应注重于可观察的行为表现;病态行为和正常行为一样,是通过学习获得的,因而也可以经过再学习,通过对抗性条件作用加以矫正。

  行为疗法应用于。

  临床,在矫正恐怖症性变态等病态行为方面取得的成效,使这一模式经受了实践检验,获得支持,并对行为医学的兴起产生一定的影响。

  社会学模式强调社会因素对发生变态心理的作用,认为经济贫困、种族歧视、生活变更、社会压力等,都可能引起变态心理,而变态心理乃是社会病理学的反映。

  跨文化精神病学的研究成果显示,社会文化背景不同,对变态心理的判断标准、患病率的统计分析、症状的表现形式以及预后的估计等,都可能存在差别。

  例如,从社会利益的角度来看,人格障碍、性变态,瘾癖之类问题,都是破坏性的、属于违反道德规范的行为,为社会所不容。

  从医学心理学的观点来看,这类人存在着心理变态,致于不能恰当地适应社会生活。

  变态心理有多种表现形式,可根据不同的标准或其严重程度分类。按心理过程或症状,可分为感觉障碍、知觉障碍、注意障碍、记忆障碍、思维障碍、情感障碍、意志障碍、行为障碍、意识障碍、智力障碍、人格障碍等。

  评定心理现象是否异常,有赖于制定明确的客观标准。

  然而,心理的正常与异常之间的界限往往只是相对而言,不一定十分清楚,有时又可互相重叠。

  一般说来,所谓异常至少有三方面的含义:首先从统计学方面考察:处于群体中常态曲线两个极端的个体处于异常;其次从个人生活史考察:常把个体当前的心理活动与以往的加以对比,看是否有异于寻常的改变,临床病史往往会反映出这类变化;最后从社会适应状况考察:可根据个体社会适应能力缺陷的程度,分析其是否属于异常,患者的家属常常是以此为标准而要求治疗。

  此外,在评定心理现象是否异常时,不可忽略参考社会文化背景等方面的资料。

  对变态心理的矫治,可分为心理治疗和躯体治疗两大类。

  心理治疗是矫正变态心理的基本方法。

  由于各学派的理论观点不同,施治方法也各有所异。

  言语和非言语的心理疗法目前均已被广泛用于各类变态心理患者;催眠疗法、暗示疗法、行为疗法等则各有其相应的适应症,只有选择恰当,才能获得显著的疗效。

  躯体治疗包括精神药物治疗、物理治疗、心理生理治疗和外科治疗。

  20世纪50年代初,精神药物问世之后,改变了以往对严重的行为碍障束手无策的状态。

  精神药物对幻觉、妄想等表现的精神病性障碍以及躁狂症抑郁症、焦虑症等情感障碍,都有显著治疗效果。

  30年代开始使用的胰岛素治疗,已为精神药物所取代,电休克治疗几乎极少应用;对一些严重的难以治愈的变态心理,也很少使用对症性精神外科治疗。

  此外,包括心理治疗、躯体治疗、工作治疗、文娱治疗的综合性疗法,效果显著,被越来越多的医务工作者所重视和采用。

  预防变态心理的产生是变态心理学中的一个重要课题。

  由于变态心理产生的原因多种多样十分复杂,这就要求各个方面采取综合性预防措施。

  另外,还应当积极开展心理咨询工作,及时干预各种心理危机,这对于预防对紧张刺激产生不良适应甚至引起自杀,以及预防婚姻和家庭的破裂,减少心理社会因素的有害作用等,都是十分有益的。

有哪些变态心理学的书籍推荐

1入门的——你离变态有多远:变态心理学绘本书~

赵敏彤

出版社:武汉大学出版社;第1版(2010年3月1日)

内容简介

  《你离变态有多远:变态心理颂坦学绘本书》是第一本以绘本形式生动、有趣地讲解变态心理学的书。

  看扁头(BT)老师怎样带领小焦、小抑、障障、阿性和我们进入变态心理学的严肃世界。

  看这本书,轻松学习变态心理学!。

中国心理治疗与心理咨询专业委员会秘书长姬雪松隆重写序推荐

原来变态是这样啊!

人格障碍障障

焦虑症小焦

性心理障碍阿性

据说每个人都与“变态”亲密接触过

变态——到底是啥样

我们离变态有多远?

变态啊!

恐怖症阿恐

抑郁症小抑

癔症阿癔

2实用的——《他们在跟踪我:变态心理学案例故事》

安德鲁·格兹费尔德(作者)

出版社:世界图书北京出版公司;第1版(2006年5月1日)

内容简介

  作者作为一名经验丰富的社会工作者和心理学家,从自身经历出发,阐述和解释了多种文化、种族、宗教及社会经济背景下的精神障碍患者案例。

  《他们在跟踪我:变态心理学案例故事》通过“患者自己的语言”尽可能地重现对事件的原始叙述,并用美国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DSM)诊断标准进行解释说明。

  文字清晰易懂,组织形式十分独特,每个案例都从背景介绍开始,并逐步深入,直至这个案例的评价、诊断、治疗方案、可能的药物治疗以及预后,使读者能够得到关于患者的一个更全面、精确的印象。

  此外,读者还会获得有关心理药物学——一种重要的精神障碍治疗手段的知识。

  这本书是中国心理学会推荐图书。

  指导心理治疗师从容面对棘手案例,帮助普通人深入了解身边的特殊人群。

  《他们在跟踪我:变态心理学案例故事》作者是具有多年咨询和治疗经验的心理治疗师,在书中介绍了心理障碍的众多种类。

  作者对每一种心理障碍都介绍了两个案例,使读者可以从不同的角度了解某种心理障碍的不同表现。

  从案例中学习心理咨询和治疗是一种很有效的学习方法。

  《他们在跟踪我:变态心理学案例故事》内容深入浅出,语言丰富有趣,是一本专业心理学工作者和心理学爱好者颤带都会感兴趣的专业书籍。

  《他们在跟踪我:变态心理学案例故事》作者对治疗每一种心理障碍的药物也进行了介绍,这是其他介绍心理治疗的书籍中较少见到的,可以让读者对心理药物的作用和副作用有一定的了解。

3理论性专业性都比较强的——《变态心理学与心理治疗》

霍西玛(作者)

出版社:世界图书出版公司;第1版(2005年10月1日)

丛书名:中国心理学会推荐使用教材

内容简介

  本书人内容来看,可以分为四个大部分。

  第一部分是对于变态行为的概括性介绍,内野洞桐容包括第一章至第五章。

  第二部分对各种常见的变态行为进行了具体的介绍,包括第六章至十七章,从临床症状、产生机理、诊断标准、心理治疗和药物治疗等多个方面进行了具体的描述。

  第三部分为第十八章心理与身体健康的关系。

  第四部分为第十九章精神健康以及与之有关的社会政策和法律。

  总之,本书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心理学优秀著作,笔者有幸先睹为快,愿将其荐给我国的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界同行以及高等学校心理专业的教师和学生,相信大家都会获益匪浅。

求‘变态心理学’的案例!

  例,男,15岁,一年来逐渐出现性格古怪。

  行为离奇。

  经常拒食或模察吃饭时不肯咀嚼,要硬性吞下去,不敢吃猪肝,说“吃了猪肝自己会变成猪”。

  自称“大脑神经细胞被人偷窃了”入院后诊断为精神分裂症。

  问他拒食原因,袜码谈答道:“吃饭时米会感到痛苦”,问他根据什么,则答:“过去妈妈说过植物也有神经系统的”。

  例,男,29岁,断言半年来姑母要害他而入院,诊断为精神分裂症。

  精神检查证实病人确有被迫害妄想,坚信姑母告碰要将表妹强嫁于他。

  病人为此十分气愤,认为近亲结婚是绝对不会答应的。

  问他这种想法的根据时,病人说一天他去姑母家,表妹拿了一碟玫瑰酥与核桃酥请他吃。

  他认为玫瑰是爱情的表示,核桃是合起来志同道合的意思,因而他断定表妹看中了他。

  并说以后姑母又串通其他人采取了一系列的行动,逼他就范。

应用心理学实践论文?

    应用心理学具有实践性、应用性很强的特性,其基本理论源于实验,而大量的心理现象是通过实验得以揭示和验证,实验教学是理论联络实际的重要途径。下面是我给大家推荐的,希望大家喜欢!

  篇一

  《应用心理学专业实验教学改派和革的探索》

    摘要:应用心理学是一门应用性、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具有自然学科和社会科学双重属性,而实验教学是应用心理学教学中的一个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但是,目前心理学实验教学中仍存在不少棘手问题。本文从应用心理学专业实验教学的现状、培养目标、心理学实验教学的改革和对未来的展望四个方面进行探讨。

  关键词:应用心理学;实验教学;教学改革

    应用心理学是将心理学基本原理与基本理论运用于教育、行政、司法、企业、医疗、学校、家庭与管理等社会实践领域,侧重于解决实际心理问题,从其发展历史程序看,既有自然科学属性,也有社会科学属性。

  应用心理学是一门应用性、实践性较强的学科,而实验教学是应用心理学教学中的一个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目前,应用心理学专业实验教学仍存在不少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现状

    近年来,随着心理学向人们社会生活的渗透,应用心理学专业人才的需求逐渐增多。

  全国培养应用心理学本科人才的高校近二百所,专业方向主要涉及教育心理、健康心理和人力资源管理领域。

  但是,实验教学仍存在一个明显的误区,演示性和验证性实验专案繁多,而涉及行政、人力资源管理、家庭治疗、心理健康教育等应用性、设计性与综合性实验操作偏少,不符合应用心理学的专业性质。

  虽然心理学实验计算机化已成为心理学实验教学的发展趋势,然而当前的实验系统只是一个相对封闭的实验软体,学生机械地点选滑鼠做实验,计算机给出实验结果,学生不能深入地掌握其机理。

  心理学实验教学仅限于实验室,其针对性不强、应用性不足,也无法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

  具体来说,应用心理学实验教学中仍存在的问题有:第一,实验教学观念的偏见;第二,教学内容的局限;第三,教学形式的单调;第四,教学手段的落后;第五,考核方式的单一;第六,理论与实验教学脱节等。

  二、培养目标

    应用心理学具有实践性、应用性很强的特性,其基本理论源于实验,而大量的心理现象是通过实验得以揭示和验证,实验教学是理论联络实际的重要途径,因此,实验教学是应用心理学教学工作的必备环节之一,实验教学的改革已成为教学改革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部分。

  21世纪应用心理学专业实验教学是以应用型人才为培养目标,其核心在于“应用性”。

  首先,培养学生掌握应用心理学领域中各个分支学科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学习与应用心理学专业相关学科的基本理论;其指羡仿次,掌握心理学的实验研究方法,具有从事心理学教学、心理学研究和心理咨询与治疗及一切相关领域的实践能力,注重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紧密结合;再次,高校在提高实验教学质量的基础上,满足社会对心理学科人才的需求,着重提高学生的主观意识、创新能力和实际工作能力。

  三、应用心理学实验教学的改革和探索

    迫于对应用心理学实验教学进行改革和探索,因此,有针对性地用科学的态度去研究并解决应用心理学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对于通过提升应用实验教学效果促进应用心理学教学质量的提高是非常重要的,同时培养适合现代化需求的应用型人才就显得尤为重要。

    1.更新实验教学观念。

  应用心理学是一门实践性和应用性都很强的专业,而实验教学是培养“应用”人才的重要环节。

  如果要改革实验教学,那么转变教学观念为当唯纤前第一要务。

  传统的实验教学观念是老师讲学生听,以理论为主,学生存在被动地接受知识,主观能力差,自主创新意识不强,科研能力薄弱等问题。

  基于传统的教学观念,实践教学应该以应用能力培养为核心,以应用型人才为培养目标,建立与课堂理论教学相对独立而又紧密结合的实验教学新体系,充分体现应用心理学实验教学在应用心理学教学计划中的比例,改变过去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

  教学理论源于实验,又在实践中得以验证。

  教师在培养学生学习好基本实验技能基础上,应该权衡实验室教学与实践性教学,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实验教学与实践教学密切结合,充分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以符合为社会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尽量降低“高分低能”学生的比率。

    2.拓宽实验教学范围。

  传统的应用心理学实验教学,内容过于陈旧,更新实验教学内容,应权衡演示性和验证性试验专案,逐渐推广涉及行政、人力资源管理、心理健康教育与医疗保健等方面的应用性、设计性与综合性实验。

  打破学生照搬照抄、死记硬背以应付闭卷考试的不良习惯,更多的是培养学生对实验教学的兴趣。

  当前的心理学实验教学内容能够做到在掌握经典实验正规化的基础上,调动学生对实验设计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或在心理测量知识基础上走出实验室进行问卷设计、调查,培养学生的实践和能力创新意识,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如,混合实验设计,学生自行设计“不同记忆材料、记忆时间长短对记忆成绩的影响”的实验。

  学生会总结出多种设计方案——完全随机化的3×3设计和随机化区组的3×3设计等,实际操作时每组可根据自己的设计方案进行。

  学生自己设计的方案,不仅操作起来更加得心应手,而且进一步加深对“实验设计”理论知识的理解,从而熟练地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中去,针对性和应用性很强,理论与实践密切结合。

    3.丰富实验教学形式。

  基于以往的实验教学形式都是以实验室教学为主,而实践性实验教学较为少见。

  因此,教学大纲应做到适时修订,增加实验课时,以实验室教学与实践性实验教学为主,不断改革教学形式,合理调整教学方法。

  从实验室教学改革来看,应用心理学专业实验教学培养学生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逐渐采用案例教学、情境教学、小班教学、角色扮演和双语教学等。

  就拿案例教学来说,该教学法是在老师的指导下,利用案例引导实验教学活动,组织学生学习和探讨的一种教学方法。

  比如,在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讲解中提出具体的励志案例,使学生更好地掌握马斯洛需要理论的应用及其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同时,学生可以将自己在平时或实习时遇到的典型案例供班级讨论和分析,将教材知识与具体案例相结合,深入学习以便更好地理解和运用。

  除了在心理学实验室做好基本实验以外,鼓励学生走出实验室进行探索性和研究性学习,实践性教学的改革也不容忽视。

  将所学的间接经验应用于实践中的方法有:①问卷调查,即自行设计实验或问卷进行调查,并将资料纳入SPSS、Epidata等进行统计分析。

  ②见习,即不要非等到大四时才安排学生参加实践活动,平时以见习的形式,定期鼓励学生进入各种不同的环境,应用发挥自己所学专业,如去医院与终极病人接触交流,开导病人向好的方向努力,扭正其悲观心理;去精神病院了解精神异常病人表面和心理与常人不同的状态;去劳教单位与不同程度不同性质的犯罪人员沟通,从中探究社会某一暗面境况,引导其改过自新,重塑人的积极心;③实习,即鼓励学生去学校从事心理学教学,鼓励学生去医院从事心理咨询,或者鼓励学生去企业从事人力资源管理等,以符合当代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需求。

    4.改变实验教学手段。

  以往的实验教学手段可能以实验仪器为主,实验技术更新缓慢,实验教学走单一、落后的路线,而没能将心理学实验计算机化充分地发展。

  改革心理学实验教学手段必须将心理实验与计算机技术深入地结合。

  比方说,现阶段最流行的技术之一就是事件相关电位***EventRelatedPotentials,ERP***,该技术将心理实验与计算机技术密切结合,学生可以通过知觉***记录和分析人的脑波以预测其心理活动,应用性和针对性较强,可以培养学生实验操作技能和综合技能,符合现代应用心理学专业应用性人才培养的需求。

    5.改革实验考核方式。

  改革心理学实验教学,必须打破单一的考核方式即闭卷考试,仅凭卷面分数判定学生的优劣,不符合应用心理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要求。

  在实验考核中为了能更能好地反映学生的实际水平和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基础实验技能和综合实验技能,可尝试采取:“小论文 闭卷考试”、“实验报告 闭卷考试”。

  除了学期的闭卷考试以外,鼓励学生完成一篇自己感兴趣的论文,如针对“当前中国高校大学生的考研形势”为主题写一篇综述,考核成绩不再单一化;可以鼓励学生完成一份自己熟悉的实验报告,针对某个实验如“感觉剥夺实验”写出具体的实验正规化、实验方案、操作方法和实验步骤等;甚至可以鼓励学生完成一份自己已经掌握的案例报告,也或者关于某个案例如“创伤后应激障碍”写出具体的案例分析和总结。

  简言之,考核方式的改革对于培养应用型人才是至关重要的。

    6.开放心理学实验室。

  关于应用心理学实验室的问题,我国高校已建立不少的心理学实验室,大多数实验室管理较规范,实验仪器和装置也很齐全;但仍有部分实验室不符合标准化的要求,实验仪器和装置没办法做到培养新一代人才的要求。

  鉴于此,开放应用心理学实验室,首先是在实验室的软硬体设施建设基础上,加强实验室管理的力度,鼓励学生进行应用型、设计型、综合型实验,为培养学生实验创新能力提供必要的时间和空间保障。

  学生遇到的实际问题,或是自己萌生的个别想法,完全可以到实验室验证解决,这既能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主观意识,提高学生的操作能力和科研能力,又能提高实验装置的利用率;同时,鼓励学生根据已学的心理学原理,自行设计实验正规化、操作方法和实验步骤,甚至可以主动让学生参与到老师的科研课题中去,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通过对心理学实验教学改革的探索,体会到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对心理学实验教学提出了新的挑战,体会到学生的操作技能、创新能力和科研能力的重要性。

  心理学实验教学改革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主动学习,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学生的实际水平和综合素质,为社会培养更多的应用型人才。

  随着实验技术的更新和研究的深入,应用心理学实验教学改革有着日益广阔的前景。

  参考文献:

  [1]***程,王大顺.新建本科院校应用心理学专业人才培养的现状与定位[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12,25***7***:89-92.

  [2]李妍,刘平.心理学实验教学改革初探[J].教育时空,2012,5:170.

  [3]凤林谱,刘新民,杭荣华,等.变态心理学课程考核改革的探索[J].科技资讯,2012,35:10-11.

    作者简介:周桂花***1985-***,女,2011级心理学研究生,研究方向:神经心理学;刘新民,男,教授,硕士生导师,从事心理学研究。

点选下页还有更多>>>

提交信息测一测您提升学历详细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