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型课程设计中,如何在局域网中实施网络信息安全技术?

作者:穆澍澍时间:2023-07-23 13:00:49

导读:" 小型课程设计通常会涉及到在局域网中实施网络信息安全技术。网络信息安全对于保护敏感数据和防止未经授权的访问至关重要。在实施网络信息安全技术时,以下是一些可以采取的措施:。1.安装防火墙:防火墙是保护局域网免受潜在威胁的第一道防线。通过设置防火墙规则,可以限"

  小型课程设计通常会涉及到在局域网中实施网络信息安全技术。

  网络信息安全对于保护敏感数据和防止未经授权的访问至关重要。

  在实施网络信息安全技术时,以下是一些可以采取的措施:。

  1.安装防火墙:防火墙是保护局域网免受潜在威胁的第一道防线。通过设置防火墙规则,可以限制对网络的访问,并阻止恶意流量进入网络。

  2.使用加密协议:通过使用加密协议(如HTTPS)来保护数据在传输过程中的安全性。加密协议可以确保敏感信息在传输时不会被窃取或篡改。

  3.实施访问控制策略:通过实施访问控制策略,可以限制对网络资源的访问。这可以包括使用访问控制列表(ACL)来限制特定用户或IP地址的访问权限。

  4.定期更新和维护系统:定期更新和维护系统以确保其安全性。这包括及时安装操作系统和应用程序的安全补丁,以及定期检查和更新网络设备的配置。

  5.使用强密码和多因素身份验证:强密码和多因素身份验证可以增加用户账户的安全性。强密码应该包括字母、数字和特殊字符的组合,并且不应该与个人信息相关联。

  6.监控和检测:实施网络监控和入侵检测系统,以便及时发现和应对潜在的安全威胁。这些系统可以监视网络流量和活动,并自动触发警报。

  7.培训和教育:为员工提供网络安全培训和教育,以提高他们对网络威胁的认识,并教授他们如何正确处理敏感信息和遵守网络安全政策。

  8.备份和恢复:定期备份数据,并建立恢复计划,以应对数据丢失或受损的情况。备份数据应存储在安全的位置,并定期测试恢复过程。

  9.定期审计:定期进行网络安全审计,以评估系统的安全性并发现潜在的漏洞。审计可以包括对系统配置的检查、漏洞扫描和渗透测试。

  10.限制物理访问:限制对网络设备和服务器的物理访问,以防止未经授权的人员接触到敏感数据或对系统进行未经授权的更改。

  通过实施以上网络信息安全技术,可以保护小型课程设计中的局域网免受潜在的网络威胁。这些措施应与组织的网络安全政策相一致,并定期进行评估和更新,以确保网络安全的持续性。

毕业论文<局域网内网安全设计与实现>

  相关资料:

  企业内网安全分析与策略

  一、背景分析

    提起网络信息安全,人们自然就会想到病毒破坏和黑客攻击。其实不然,政府和企业因信息被窃取所造成的损失远远超过病毒破坏培盯和黑客攻击所造成的损失,据权威机构调查:三分之二以上的安全威胁来自泄密和内部人员犯罪,而非病毒和外来黑客引起。

    目前,政府、企业等社会组织在网络安全防护建设中,普遍采用传统的内网边界安全防护技术,即在组织网络的边缘设置网关型边界防火墙、AAA认证、入侵检测系统IDS等等网络边界安全防护技术,对网络入侵进行监控和防护,抵御来自组织外部攻击、防止组织网络资源、信息资源遭受损失,保证组织业务流程的有效进行。

    这种解决策略是针对外部入侵的防范,对于来自网络内部的对企业网络资源、信息资源的破坏和非法行为的安全防护却无任何作用。

  对于那些需要经常移动的终端设备在安全防护薄弱的外部网络环境的安全保障,企业基于网络边界的安全防护技术就更是鞭长莫及了,由此危及到内部网络的安全。

  一方面,企业中经常会有人私自以Modem拨号方式、手机或无线网卡等方式上网,而这些机器通常又置于企业内网中,这种情况的存在给企业网络带来了巨大的潜在威胁;另一方面,黑客利用虚拟专用网络VPN、无线局域网、操作系统以及网络应用程序的各种漏洞就可以绕过企业的边界防火墙侵入企业内部网络,发起攻击使内部网络瘫痪、重要服务器宕机以及破坏和窃取企业内部的重要数据。

  二、内网安全风险分析

    现代企业的网络环境是建立在当前飞速发展的开放网络环境中,顾名思义,开放的环境既为信息时代的企业提供与外界进行交互的窗口,同时也为企业外部提供了进入企业最核心地带——企业信息系统的便捷途径,使企业网络面临种种威胁和风险:病毒、蠕虫对系统的破坏;系统软件、应用软件自身的安全漏洞为不良企图者所利用来窃取企业的信息资源;企业终端用户由于安全意识、安全配竖和知识、安全技能的匮乏,导致企业安全策略不能真正的得到很好的落实,开放的网络给企业的信息安全带来巨大的威胁。

  1.病毒、蠕虫入侵

    目前,开放网络面临的病毒、蠕虫威胁具有传播速度快、范围广、破坏性大、种类多、变化快等特点,即使再先进的防病毒软件、入侵检测技术也不能独立有效地完成安全防护,特别是对新类型新变种的病毒、蠕虫,防护技术总要相对落后于新病毒新蠕虫的入侵。

    病毒、蠕虫很容易通过各种途径侵入企业的内部网络,除了利用企业网络安全防护措施的漏洞外,最大的威胁却是来自于内部网络用户的各种危险应用:不安装杀毒软件;安装杀毒软件但不及时升级;网络用户在安装完自己的办公桌面系统后,未采取任何有效防护措施就连接到危险的网络环境中,特别是Internet;移动用户计算机连接到各种情况不明网络环境,在没有采取任何防护措施的情况下又连入企业网络;桌面用户在终端使用各种数据介质、软件介质等等都可能将病毒、蠕虫在不知不觉中带入到企业网络中,给企业信息基础设施,企业业务带来无法估量的损失。

  2.软件漏洞隐患

    企业网络通常由数量庞大、种类繁多的软件系统组成,有系统软件、数据库系统、应用软件等等,尤其是存在于广大终端用户办公桌面上的各种应用软件不胜繁杂,每一个软件系统都有不可避免的、潜在的或已知的软件漏洞。无论哪一部分的漏洞被利用,都会给企业带来危害,轻者危及个别设备,重者成为攻击整个企业网络媒介,危及整个企业网络安全。

  3.系统安全配置薄弱

    企业网络建设中应用的各种软件系统都有各自默认的安全策略增强的安全配置设置,例如,账号策略、审核策略、屏保策略、匿名访问限制、建立拨号连接限制等等。

  这些安全配置的正确应用对于各种软件系统自身的安全防护的增强具有重要作用,但在实际的企业网络环境中,这些安全配置却被忽视,尤其是那些网纤游络的终端用户,导致软件系统的安全配置成为“软肋”、有时可能严重为配置漏洞,完全暴露给整个外部。

  例如某些软件系统攻击中采用的“口令强制攻击”就是利用了弱口令习惯性的使用安全隐患,黑客利用各种网络应用默认安装中向外部提供的有限信息获取攻击的必要信息等等。

  4.脆弱的网络接入安全防护

    传统的网络访问控制都是在企业网络边界进行的,或在不同的企业内网不同子网边界进行且在网络访问用户的身份被确认后,用户即可以对企业内网进行各种访问操作。在这样一个访问控制策略中存在无限的企业网络安全漏洞,例如,企业网络的合法移动用户在安全防护较差的外网环境中使用VPN连接、远程拨号、无线AP,以太网接入等等网络接入方式,在外网和企业内网之间建立一个安全通道。

  5.企业网络入侵

    现阶段黑客攻击技术细分下来共有8类,分别为入侵系统类攻击、缓冲区溢出攻击、欺骗类攻击、拒绝服务攻击、对防火墙的攻击、病毒攻击、伪装程序/木马程序攻击、后门攻击。

    对于采取各种传统安全防护措施的企业内网来说,都没有万无一失的把握;对于从企业内网走出到安全防护薄弱的外网环境的移动用户来说,安全保障就会严重恶化,当移动用户连接到企业内网,就会将各种网络入侵带入企业网络。

  6.终端用户计算机安全完整性缺失

    随着网络技术的普及和发展,越来越多的员工会在企业专网以外使用计算机办公,同时这些移动员工需要连接回企业的内部网络获取工作必须的数据。

  由于这些移动用户处于专网的保护之外,很有可能被黑客攻陷或感染网络病毒。

  同时,企业现有的安全投资(如:防病毒软件、各种补丁程序、安全配置等)若处于不正常运行状态,终端员工没有及时更新病毒特征库,或私自卸载安全软件等,将成为黑客攻击内部网络的跳板。

  三、内网安全实施策略

  1.多层次的病毒、蠕虫防护

    病毒、蠕虫破坏网络安全事件一直以来在网络安全领域就没有一个根本的解决办法,其中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人为的原因,如不安装防杀病毒软件,病毒库未及时升级等等,也有技术上的原因,杀毒软件、入侵防范系统等安全技术对新类型、新变异的病毒、蠕虫的防护往往要落后一步。

  危害好像是无法避免的,但我们可以控制它的危害程度,只要我们针对不同的原因采取有针对性的切实有效的防护办法,就会使病毒、蠕虫对企业的危害减少到最低限度,甚至没有危害。

  这样,仅靠单一、简单的防护技术是难以防护病毒、蠕虫的威胁的。

  2.终端用户透明、自动化的补丁管理,安全配置

    为了弥补和纠正运行在企业网络终端设备的系统软件、应用软件的安全漏洞,使整个企业网络安全不至由于个别软件系统的漏洞而受到危害,完全必要在企业的安全管理策略中加强对补丁升级、系统安全配置的管理。

    用户可通过管理控制台集中管理企业网络终端设备的软件系统的补丁升级、系统配置策略,定义终端补丁下载。将补丁升级策略、增强终端系统安全配置策略下发给运行于各终端设备上的安全代理,安全代理执行这些策略,以保证终端系统补丁升级、安全配置的完备有效,整个管理过程都是自动完成的,对终端用户来说完全透明,减少了终端用户的麻烦和企业网络的安全风险,提高企业网络整体的补丁升级、安全配置管理效率和效用,使企业网络的补丁及安全配置管理策略得到有效的落实。

  3.全面的网络准入控制

    为了解决传统的外网用户接入企业网络给企业网络带来的安全隐患,以及企业网络安全管理人员无法控制内部员工网络行为给企业网络带来的安全问题,除了有效的解决企业员工从企业内网、外网以各种网络接入方式接入企业网络的访问控制问题,同时对传统的网络边界访问控制没有解决的网络接入安全防护措施,而采用边界准入控制、接入层准入控制等技术进行全面的实现准入控制。

  当外网用户接入企业网络时,检查客户端的安全策略状态是否符合企业整体安全策略,对于符合的外网访问则放行。

  一个全面的网络准入检测系统。

  4.终端设备安全完整性保证

    主机完整性强制是确保企业网络安全的关键组件。

  主机完整性可确保连接到企业网的客户端正运行着所需的应用程序和数据文件。

  信息安全业界已经开发出了多种基于主机的安全产品,以确保企业网络和信息的安全,阻止利用网络连接技术、应用程序和操作系统的弱点和漏洞所发起的攻击。

  并已充分采用了在个人防火墙、入侵检测、防病毒、文件完整性、文件加密和安全补丁程序等方面的技术进步来有效地保护企业设备。

  然而,只有在充分保证这些安全技术的应用状态、更新级别和策略完整性之后,才能享受这些安全技术给企业网络安全带来的益处。

  如果企业端点设备不能实施主机完整性,也就不能将该设备看成企业网络受信设备。

  仅供参考,请自借鉴

  希望对您有帮助

如何加强网络信息安全

问题一:怎样加强网络与信息安全标准化建设加强信息安全建设的几点认识

董振国

  信息安全建设是电子政务建设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电子政务信息系统承载着大量事关国家政治安全、经济安全、国防安全和社会稳定的数据和信息;网络与信息安全不仅关系到电子政务的健康发展,而且已经成为国家安全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缺乏安全保障的电子政务信息系统,不可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电子政务。

一、强化安全保密意识,高度重视信息安全,是确保政务网络信息系统安全运行的前提条件

  目前,电子政务信息系统大都是采用开放式的操作系统和网络协议,存在着先天的安全隐患。

  网络攻击、黑客入侵、病毒泛滥、系统故障、自然灾害、网络窃密和内部人员违规操作等都对电子政务的安全构成极大威胁。

  因此,信息安全保障工作是一项关系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全局的长期性任务。

  我们必须认真贯彻“一手抓电子政务建设,一手抓网络和信息安全”的精神和中办发[2003]27号文件关于信息安全保障工作的总体要求,充分认识加强信息安全体系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高度重视网络和信息安全。

  这是做好信息安全保障工作的前提条件。

  “高度重视”首先要领导重视;只有领导重视才能把信息安全工作列入议事日程,放到重要的位置,才能及时协调解决信息安全工作所面临的诸多难题。

  其次,要通过加强网络保密知激的普及教育,特别是对县处级以上干部进行网络安全知识培训,大力强化公务员队伍的安全保改郑密意识,使网络信息安全宣传教育工作不留死角,为网络信息系统安全运行创造条件。

二、加强法制建设,建立完善的制度规范,是做好信息安全保障工作的重要基础

  确保政务网络信息安全,必须加强信息安全法制建设和标准化建设,严格按照规章制度和工作规范办事。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信息安全工作尤其如此。

  如果我们能够坚持建立法制和标准,完善制度和规范并很好地执行,就会把不安全因素和失误降到最低限度,使政务信息安全工作不断登上新的台阶。

  为此,一要严格按照现行的法律法规规范网络行为,维护网络秩序,同时逐步建立和完善信息安全法律制度。要加强信息安全标准化工作,抓紧制定急需的信息安全和技术标准,形成与国际标准相衔接的具有中国特色的信息安全标准体系。

  二要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和日常工作规范。要根据网络和信息安全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紧密联系本单位信息安全保密工作的实际,本着“堵漏、补缺、管用”的原则,抓紧修订、完善和新建信息安全工作的各项规章制度及操作规程,切实增强制度的科学性、有用性和可操作性,使信息安全工作有据可依、有章可循。

  三要重视安全标准和规章制度的贯彻落实。

  有了制度,不能把它束之高阁。

  不按制度办事,是造成工作失误和安全隐患的重要原因。

  很多不安全因素和工作漏洞都是由于没有按程序办事所造成的。

  因此,要组织信息化工作人员反复学习有关制度和规范,使他们熟悉和掌握各项制度的基本内容,明白信息安全工作的规矩和方法,自觉用制度约束自己,规范工作。

  四要建立完善对制度落实情况的监督检查和激励机制。

  工作程序、规章制度建立后,必须做到行必循之,把规章制度的每一条、每一款落到实处。

  执行制度主要靠自觉,但必须有严格的监督检查。

  要通过监督唤衫检查建立信息安全工作的激励机制,把信息安全工作与年度考核评比及“争先创优”工作紧密结合起来,激励先进,鞭策后进,确保各项信息安全工作制度落到实处。

  各地、各部门要不定期地对本地和本系统的制度落实情况进行自查自纠,发现问题及早解决。

三、建立信息安全组织体系,落实安全管理责任制,是做好政务信息安全保障工作的关键

调查显示,在实际的......>>

  问题二:如何提升网络信息安全保障能力健全的网络与信息安全保障措施随着企业网络的普及和网络开放性,共享性,互连程度的扩大,网络的信息安全问题也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

  一个安全的计算机网络应该具有可靠性、可用性、完整性、保密性和真实性等特点。

  计算机网络不仅要保护计算机网络设备安全和计算机网络系统安全,还要保护数据安全。

  网络安全风险分析计算机系统本身的脆弱性和通信设施的脆弱性共同构成了计算机网络的潜在威胁。

  信息网络化使信息公开化、信息利用自由化,其结果是信息资源的共享和互动,任何人都可以在网上发布信息和获取信息。

  和歼腔这样,网络信息安全问题就成为危害网络发展的核心问题,与外界的因特网连接使信息受侵害的问题尤其严重。

  目前企业网络信息的不安全因素来自病毒、黑客、木马、垃圾邮件等几个方面。

  计算机病毒是一种危害计算机系统和网络安全的破坏性程序。

  它可以直接破坏计算机数据信息,也可以大量占用磁盘空间、抢占系统资源从而干扰了系统的正常运行。

  随着Internet技术的发展、企业网络环境的日趋成熟和企业网络应用的增多,病毒的感染、传播的能力和途径也由原来的单一、简单变得复杂、隐蔽,尤其是Internet环境和企业网络环境为病毒传播、生存提供了环境。

  黑客攻击已经成为近年来经常发生的事情,网络中服务器被攻击的事件层出不穷。

  黑客利用计算机系统、网络协议及数据库等方面的漏洞和缺陷,采用破解口令(passwordcracking)、天窗(trapdoor)、后门(backdoor)、特洛伊木马(Trojanhorse)等手段侵入计算机系统,进行信息破坏或占用系统资源,使得用户无法使用自己的机器。

  一般大型企业的网络都拥有Internet连接,同时对外提供的WWW和EMAIL等服务。

  因此企业内部网络通过Internet连接外部进行大量的信息交换,而其中大约80%信息是电子邮件,邮件中又有一半以上的邮件是垃圾邮件,这一比例还在逐年上升。

  企业局域网内部的信息安全更是不容忽视的。

  网络内部各节点之间通过网络共享网络资源,就可能因无意中把重要的涉密信息或个人隐私信息存放在共享目录下,因此造成信息泄漏;甚至存在内部人员编写程序通过网络进行传播,或者利用黑客程序入侵他人主机的现象。

  因此,网络安全不仅要防范外部网,同时更防范内部网。

  网络安全措施由此可见,有众多的网络安全风险需要考虑,因此,企业必须采取统一的安全策略来保证网络的安全性。

  一个完整的安全技术和产品包括:身份认证、访问控制、流量监测、网络加密技术、防火墙、入侵检测、防病毒、漏洞扫描等;而造成安全事件的原因则包括技术因素、管理因素以及安全架构设计上的疏漏等问题。

  1.外部入侵的防范措施(1)网络加密(Ipsec)IP层是TCP/IP网络中最关键的一层,IP作为网络层协议,其安全机制可对其上层的各种应用服务提供透明的覆盖式安全保护。

  因此,IP安全是整个TCP/IP安全的基础,是网络安全的核心。

  IPSec是目前唯一一种能为任何形式的Internet通信提供安全保障的协议。

  IPSec允许提供逐个数据流或者逐个连接的安全,所以能实现非常细致的安全控制。

  对于用户来说,便可以对于不同的需要定义不同级别地安全保护(即不同保护强度的IPSec通道)。

  IPSec为网络数据传输提供了数据机密性、数据完整性、数据来源认证、抗重播等安全服务,使得数据在通过公共网络传输时,不用担心被监视、篡改和伪造。

  IPSec是通过使用各种加密算法、验证算法、封装协议和一些特殊的安全保护机制来实现这些目的,而这些算法及其参数是保存在进行IPSec通信两端的SA(Secur......>>。

  问题三:如何加强网络安全如果是个人用户,选用好的杀毒软件,平时不要接收或者打开陌生人发的消息链接之类的。

  就可以了。如果是很大的网弧你在管理的话,

用好交换机的端口安全和mac绑定等命令,

在设置好ACL和NAT

应该算是很安全了

  问题四:如何加强个人信息安全对于个人的自我保护是网络隐私权保护第一重要环节。网民进行保护网络隐私权的方式有很多。

  一是将个人信息与互联网隔离。

  当某计算机中有重要资料时,最安全的办法就是将该计算机与其他上网的计算机切断连接。

  这样,可以有效避免被入侵的个人数据隐私权侵害和数据库的删除、修改等带来的经济损失。

  换句话说,网民用来上网的计算机里最好不要存放重要个人信息。

  这也是目前很多单位通行的做法。

  二是传输涉及个人信息的文件时,使用加密技术。

  在计算机通讯中,采用密码技术将信息隐蔽起来,再将隐蔽后的信息传输出去,使信息在传输过程中即使被窃取或截获,窃取者也不能了解信息的内容,发送方使用加密密钥,通过加密设备或算法,将信息加密后发送出去。

  接收方在收到密文后,使用解密密钥将密文解密,恢复为明文。

  如果传输中有人窃取,他也只能得到无法理解的密文,从而保证信息传输的安全。

  三是不要轻易在网络上留下个人信息。

  网民应该非常小心保护自己的资料,不要随便在网络上泄露包括电子邮箱等个人资料。

  现在,一些网站要求网民通过登记来获得某些“会员”服务,还有一些网站通过赠品等方式鼓励网民留下个人资料。

  网民对此应该十分注意,要养成保密的习惯,仅仅因为表单或应用程序要求填写私人信息并不意味着你应该自动泄漏这些信息。

  如果喜欢的话,可以化被动为主动,用一些虚假信息来应付对个人信息的过分要求。

  当被要求中输入数据时,可以简单地改动姓名、邮政编号、社会保险号的几个字母,这就会使输入的信息跟虚假的身份相联系,从而***了数据挖掘和特征测验技术。

  对唯一标识身份类的个人信息应该更加小心翼翼,不要轻易泄漏。

  这些信息应该只限于在在线银行业务、护照重新申请或者跟可信的公司和机构打交道的事务中使用。

  即使一定要留下个人资料,在填写时也应先确定网站上是否具有保护网民隐私安全的政策和措施。

  四是在计算机系统中安装防火墙。

  防火墙是一种确保网络安全的方法。

  防火墙可以被安装在一个单独的路由器中,用来过滤不想要的信息包,也可以被安装在路由器和主机中。

  在保护网络隐私权方面,防火墙主要起着保护个人数据安全和个人网络空间不受到非法侵入和攻击等作用。

  五是利用软件,反制Cookie和彻底删除档案文件。

  如前所述,建立Cookie信息的网站,可以凭借浏览器来读取网民的个人信息,跟踪并收集网民的上网习惯,对个人隐私权造成威胁和侵害。

  网民可以采取一些软件技术,来反制Cookie软件。

  另外,由于一些网站会传送一些不必要的信息给网络使用者的计算机中,因此,网民也可以通过每次上网后清除暂存在内存里的资料,从而保护自己的网络隐私权。

  六是针对未成年人的网络隐私保护,除了对未成年人进行隐私知识和媒介素养教育外,应在家长或监护人的帮助下,借助相关的软件技术进行。

问题五:如何做好网络安全信息安全工作做到以下几点就可以了:

1.信息系统边界

  信息系统边界是企业信息系统和外界数据交互的边界区域,是保障数据安全的第一道屏障。

  为了保障信息系统边界的数据安全,需要部署如下安全设备和措施:一要设置高效、安全的防火墙设备,通过访问策略和阻断策略对通过边界的双向流量进行网络侧过滤,阻止不明身份黑客对信息系统的访问。

  二要部署先进的IPS主动防攻击设备,通过配置网络常见攻击匹配包对双向流量进行应用层的检测,可以有效地降低病毒、蠕虫和木马等攻击风险。

  三要配备主流的流量控制设备,通过检查异常流量,保护边界出口带宽的正常使用。

  四要部署边界设备审计系统和日志分析系统,定期采集网络设备和安全设备的操作日志和运行日志,出具日志报告。

  通过对日志报告的分析,信息安全管理人员可以对信息系统遭受的攻击、网络边界的规则效用以及设备运行状况进行评估,从而制定下一步相应的安全规划。

2.桌面终端域

  桌面终端域由员工桌面工作终端构成,是涉密信息安全事件的温床。桌面终端域安全防护是安全防御的第二道屏障,主要包括以下三方面:

  一是桌面终端操作系统安全。

  公司大部分PC所使用的操作系统是微软公司的WindowsXP或者WindowsVista,针对黑客攻击行为,微软公司会定期发布系统安全补丁包。

  信息内外网应各部署一套微软WSUS补丁服务器,定期统一下载操作系统安全补丁。

  二是系统防病毒策略。

  计算机病毒是电脑系统瘫痪的元凶。

  防病毒策略由部署在信息内外网的防病毒服务器来实现。

  在信息内外网各部署一套防病毒服务器,信息内外网PC设备安装防病毒客户端,定期自动从防病毒服务器更新防病毒库。

  三是移动存储介质安全。

  缺乏有效保护的移动介质是传播病毒的有效载体,是泄露公司机密和国家机密的罪魁祸首。

  公司应部署安全移动存储系统,对U盘进行加密处理。

  所有员工均使用安全U盘,规避移动介质风险。

3.应用系统域

  应用系统域由运行企业应用系统的服务器和存储企业应用数据的数据库组成。

  应用系统域安全防护是安全防御的第三道屏障。

  应用系统域和系统边界以及桌面终端之间需要部署防火墙设备,不同安全防护等级的应用系统域之间也需要部署防火墙设备。

  应用系统维护人员需要认真统计系统的应用情况,提供详实的端口应用情况,制定实用的访问和阻断策略。

问题六:如何保障网络信息安全保障网络安全的几点做法

1、保障硬件安全

  常见的硬件安全保障措施主要有使用UPS电源,以确保网络能够以持续的电压运行;防雷、防水、防火、防盗、防电磁干扰及对存储媒体的安全防护。

2、保障系统安全

  安装防病毒软件并及时对系统补丁进行更新,对于不必要的服务及权限尽可能的关闭,对于外来的存储介质一定要先进行病毒查杀后再使用。

3、防御系统及备份恢复系统

  利用防火墙可以对不同区域间的访问实施访问控制、身份鉴别和审计等安全功能。入侵检测系统(IPS)是防火墙的合理补充,能帮助系统对付网络攻击,提高了信息安全基础结构的完整性。

4、安全审计与系统运维

  对监控网络内容和已经授权的正常内部网络访问行为,可以实时了解网内各客户机及服务器出现的情况,存在的异常进程及硬件的改变,系统漏洞补丁的修复情况等等。

5、人员管理与制度安全

  加强计算机人员安全防范意识,提高人员的安全素质以及健全的规章制度和有效、易于操作的网络安全管理平台是做好网络安全工作的重要条件。

  问题七:如何增强大学生的网络安全意识随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网络安全问题日趋突出。

  在网络安全问题中,人的因素是第一位的。

  欧洲网络与信息安全局在《提高信息安全意识》中指出:“在所有的信息安全系统框架中,人这个要素往往是最薄弱的环节。

  只有革新人们陈旧的安全观念和认知文化,才能真正减少信息安全可能存在的隐患。

  ”大学生是国家未来发展的生力军,他们的网络安全意识是网络安全的第一道防线。

  加强大学生网络安全意识直接关系到国家的未来,增强大学生网络安全意识刻不容缓。

一、大学生网络安全意识薄弱

  大学生是当代网购市场的主力军,多数在校大学生都有网购经验,而他们又因社会经验不足,思想单纯,鉴别能力有限和对网络信息的真实行把握得不够完整等特点,往往成为网购中的受害者。

  不仅如此,网络很容易泄露个人隐私,包括一些社交网站都必须让登陆者提供真实姓名、电话等个人信息,而这些内容很容易被商家所利用,通过邮件短信等形式发布一些广告,干扰学生的正常学习。

  然而大学生对自己信息的隐私性把握不住,他们认为填写一些数据不会影响到自己的生活。

二、大学生网络安全意识薄弱的主要原因

  造成大学生网络安全意识薄弱的原因有很多,既有整个网络环境的问题、学校教育的空缺,也有大学生自身网络素质的问题。(一)网络不安全因素比较隐蔽

  网络不安全因素的隐蔽性欺骗了大学生。

  现在有很多学生都有QQ号、网银账号被盗的经历,但是也有很多学生认为没有人企图对他们实施数据盗窃。

  所以,他们想当然地认为网络安全问题不是普通大学生要注意的事情,网络犯罪分子只对高度机密且有价值的数据、银行账户等敏感信息感兴趣,对普通大学生没有兴趣,因为他们没有什么有价值的东西。

  事实上,网络安全不仅是指网络信息安全,还包括网络设备安全和网络软体安全。

  由于技术原因,目前的电脑操作系统都存在安全漏洞,入侵者可以利用各种工具借助系统漏洞入侵他人电脑,或盗取他人的信息,或借用他人电脑对网络实施恶意攻击。

  所以,网络安全出了问题不只是个人隐私泄露,也不只是频繁地重装系统的麻烦,而是可能导致经济损失,甚至还可能使自己成为罪犯的替罪羊,陷入到法律纠纷当中。

  (二)学校网络安全教育的缺位大学生网络安全知识匮乏、网络法律和道德意识淡薄的现状与学校在网络安全教育方面的缺位有着一定的关系。

  1.大学生网络安全知识匮乏。

  大学生普遍知道诸如防火墙、病毒、木马等网络安全方面的常用术语,有74%的学生知道要给电脑安装防火墙,要定期升级病毒查杀工具。

  然而,83.6%的学生认为只要有防火墙、防病毒软件等网络安全工具就可以保证他们的安全,却不清楚不良的上网习惯、网络安全工具的不正确使用、系统本身的漏洞等都是危害网络安全的因素。

  出现以上现象的原因,在于大学生的网络安全知识一般都是来自于周围的同龄人或互联网,很少是通过学校教育获得的。

  目前,高校一般都开设了公共计算机课程,但是该课程对于网络安全的教育严重滞后,不能适时地为学生传授网络安全知识。

  网络安全知识的匮乏,使得大学生行走在网络危险的边缘而不自知。随着网络诈骗等犯

  罪现象的出现和攀升,有些大学生开始意识到网络安全问题的存在,然而由于自身相关知识的匮乏,以及网络使用的技能不强,使得他们尽管很关注自己的网络安全,但是对网络上层出不穷的窃取和破坏行为常常发现不了,即使发现了也束手无策。

  2.大学生网络法律知识空白,网络道德观念模糊。

  目前,高校一般没有开设专门的网络安全法制教育课程,大学生对于网络安全的法律法规不太清楚,网络道德观念也比较模糊。

  在参与网络......>>。

问题八:如何完善互联网信息安全的法律制度一、网络信息安全立法的系统规划

  为了促使网络信息安全立法的基础性工作能够积极有序地进行,我们首先应当做好网络信息安全立法的系统规划,它同时也是有效提高立法水平的关键措施之一。在制定立法的系统规划时,我们需要科学整合立法的所有需求,促使立法之间能够实现相互协调,从而增强立法的预见性、科学性。

  其一,立法的目的是促进发展。

  我们应当明确立法是为了更好地为发展提供规范依据和服务,是为了确保发展能够顺利进行。

  针对跟网络有联系的部分,我们可以将其归到传统的法律范围内,并尽量通过修订或完善传统法律来解决实际的问题。

  如果一些问题必须要通过制定新的法律才能解决,我们再实施新法律的制定也不迟。

  并且新法律必须具备良好的开放性,能够随时应对新问题的发生。

  其二,要重视适度干预手段的运用。为了促使法律可以跟社会的现实需求相适应,我们应当积极改变那些落后的调整方式,将网络信息安全法律制度的完善重点转移到为建设并完善网络信息化服务,争取为网络信息的安全发展扫清障碍,从而通过规范发展来确保发展,并以确保发展来推动发展,构建良好的社会环境以促进我国网络信息化的健康发展,形成一个跟网络信息安全的实际需求高度符合的法治文化环境。

  其三,要充分考虑立法应当遵循的一些基本原则。

  在立法的具体环节,我们不仅要考虑到消极性法律制定出来将造成的后果,还应当充分考虑积极性法律附带的法律后果。

  因此,我们不仅要制定出管理性质的法律制度,还要制定出能够促进网络信息产业及网络信息安全技术持续发展的法律制度,并涉及一些必要的、能够积极推动我国网络信息安全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内容。

二、完善我国网络信息安全法律制度的具体措施

(一)及时更新我国网络信息的立法观念

  当下,一些发展中国家及大多数发达国家正主动参与制定网络信息化的国际规则,尤其是电子商务的立法,这些国家的参与热情最高,欧盟、美国及日本正在想方设法将自己制定的立法草案发展成为全球网络信息立法的范本,其他国家也在加强对立法发言权的争取,于是国际电子商务规则的统一出台是我们指日可待的事情。

  从这一紧张且迫切的国际形势来看,中国在实施网络信息化立法时应当要适度超前我国实际的网络信息化发展进程,及时更新我国网络信息的立法观念,勇于吸取发达国家先进的立法经验,加快建设网络信息安全立法的速度,尽快将国内的网络信息化立法完善。

  与此同时,我国也应当积极争取在制定国际网络信息化规则时享有更多的发言权,切实将中国的利益维护好。

(二)加强研究我国网络信息的立法理论

  发展到今天,已经有相当一部分国人在从事我国网络信息化的理论研究工作,取得了显著的研究成果,为完善我国网络信息安全的法律制度奠定了必要的理论依据。

  然而,这些研究工作并不具备必要的组织及协调,在力度和深度上都远远不够,至今也没有得出实际的法律草案,根本无法跟立法的需求相符。

  为了配合法律制度的完善,我们需要更加系统、更加深入地研究立法理论。

  具体地,我们要做好两个主要的工作:其一,建议我国的一些相关部门在全国范围内成立专门的学术研讨会,针对网络信息安全的法律政策进行研究,掀起我国研究立法理论的热潮,积极推动网络信息立法的实现。

  其二,积极研究国外的网络信息立法,借鉴其中较先进的法律体系及经验,同时要处理好网络信息安全立法跟其他法律之间的关系。

(三)积极移植国外先进的网络信息法规

  跟中国相比,西方一些发达国家更早进行网络信息立法的研究和实践,并已经制定出很多保护网络信息安全的法律制度,个别发达国家甚至已经构建了完善的网络信息安全法律体系。所以,我们应提高对国外新的信息立法的关注......>>

问题九:如何有效的解决网络信息安全问题一、家层面尽快提具战略眼光家中国络安全计划充研究析家信息领域利益所面临内外部威胁结合我情制定计划能全面加强指导家政治、军事、经济、文化及社各领域中国络安全防范体系并投入足够资金加强关键基础设施信息安全保护二、建立效家信息安全管理体系改变原职能匹配、重叠、交叉相互冲突等合理状况提高***管理职能效率三、加快台相关律规改变目前些相关律规太笼统、缺乏操作性现状各种信息主体权利、义务律责任做明晰律界定四、信息技术尤其信息安全关键产品研发面提供全局性具超前意识发展目标相关产业政策保障信息技术产业信息安全产品市场序发展5、加强我信息安全基础设施建设建立功能齐备、全局协调安全技术平台(包括应中国响应、技术防范公共密钥基础设施(PKI)等系统)与信息安全管理体系相互支撑配

  问题十:怎样实现信息安全?我觉得应该从三个角度去实现:网民、企业、国家。

网民们、企业:

  安全防范意识薄弱:网民、企业的网络安全防范意识薄弱是信息安全不断受威胁的重要原因。

  目前,网民和企业虽有一定的认知网络安全知识,但却没能将其有效转化为安全防范意识,更少落实在网络行为上。

  很少能做到未雨绸缪,经常是待到网络安全事故发生了,已造成巨大财产损失才会去想到要落实、安装网络安全管理这些安全防护系统。

2.国家:

  (1)网络立法不完善:中国在网络社会的立法并不完善且层级不高。

  一些专家指出,中国还没有形成使用成熟的网络社会法理原则,网络法律仍然沿用或套用物理世界的法理逻辑。

  在信息安全立法上,缺乏统一的立法规划,现有立法层次较低,以部门规章为主,立法之间协调性和相通性不够,缺乏系统性和全面性。

  (2)核心技术的缺失。

  无论是PC端还是移动端,中国都大量使用美国操作系统。

  中国在PC时代被微软垄断的局面,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又被另一家美国巨头谷歌复制。

  由于操作系统掌握最底层、最核心的权限,如果美国意图利用在操作系统上的优势窃取中国信息,犹如探囊取物。

所以只有三管齐下才能做好信息安全!

  (1)首先应运用媒体、教育的方式提高广大网民的网络安全防范意识,再者国家应加快完善我国网络立法制度。值得高兴的是:为确保国家的安全性和核心系统的可控性,国家网信办发布网络设备安全审查制度,规定重点应用部门需采购和使用通过安全审查的产品。

  (2)但是作为网络攻击的主要受害国,不能只依靠网络安全审查制度,须从根本上提升中国网络安全自我防护能力,用自主可控的国产软硬件和服务来替代进口产品。因国情,所以一时间要自主研发出和大面积的普及高端服务器等核心硬件设备和操作系统软件也是不可能。

  (3)所以现在一些企事业、***单位已大面积的开始部署国产信息化网络安全管理设备,如像UniNAC网络准入控制、数据防泄露这类网络安全管理监控系统等等。

  用这类管理系统,达到对各个终端的安全状态,对重要级敏感数据的访问行为、传播进行有效监控,及时发现违反安全策略的事件并实时告警、记录、进行安全事件定位分析,准确掌握网络系统的安全状态的作用。

  确保我们的网络安全。

如何加强网络安全管理技术

    导语:如何加强网络安全管理技术?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网络简塌信息安全管理问题不容忽视。在实际运行过程中,计算机网络信息安全是一个动态的过程,需要建立一个完善的网络安全防范体系,针对用户不同需求,采用不同的防范措施,避免泄露用户的隐私和信息。

  如何加强网络安全管理技术

    第一,要安装防火墙,可以有效的防止内部网络遭到外部破坏。

    防火墙的设置,可以有效防范外部入侵,可以有效的对数据进行监视,阻挡外来攻击。虽然有了防火墙作为屏障,但是不能从根本上保障计算机内网的安全,因为很多的不安全因素也会来自内部非授权人员的非法访问或者恶意窃取,因此,在计算机网络内部,还要做好身份鉴别和基本的权限管理,做好文件的保密储存,保证内部涉密信息的安全性。

    第二,口令保护。

    在计算机运行过程中,黑客可以破解用户口令进入到用户的计算机系统,因此,用户要加强设置口令的保护,在实际使用过程中要定期更换密码等。

  就目前而言,较为常用的是采用动态口令的方式,建立新的身份认证机制,大大提高用户账户信息的安全性。

  动态口令主要通过一定的密码算法,从而实时的生成用户登录口令。

  因为登录口令是与时间密切相关的,每次口令不一样,而且一次生效,从而解决了口令的泄露问题,有效的保证用户信息的安全性。

    第三,数据加密。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迅速发展,电子商务广泛应用,企业之间的数据和信息需要互联网进行传播,在进行传输过程中,可能出现数据窃取或者被篡改的威胁,因此,为了保证数据和信息的安全,要进行保密设置,采取加密措施,从而保证数据信息的机密性和完整性,防止被他人窃取和盗用,维护企业的根本利益。另外,在实际传输过程中,如果有的数据被篡改后,还可以采用校验技术,恢复已经被篡改的内容。

    第四,提高网络信息安全管迅咐伏理意识。

    对企业而言,要向员工广泛宣传计算机网络信息安全知识,做好基本的计算机安全维护,普及一定的安亩携全知识,了解简单的威胁计算机安全的特性,认识到计算机网络信息安全的重要性,提高员工的警觉性;还要建立专业的网络信息安全管理应急小左,对计算机网络信息运行中遇到的问题要进行分析和预测,从而采取有效的措施,帮助企业网络运行安全。

  对个人而言,要设置较为复杂口令,提高使用计算机安全意识,保护个人的重要隐私和机密数据。

  个人用户要及时升级杀毒软件,有效防止病毒入侵,保证计算机运行安全。

  另外,为了防止突发事件,防止计算机数据丢失,个人用户要对重要的数据进行复制备份,在计算机遇到攻击瘫痪以后,保证数据资料不会丢失,避免受到不必要的损失。

  如何加强网络安全管理技术

  1.加强政府网站安全工作组织领导,提高责任意识

    从哈尔滨市每年开展的政府网站绩效考核工作可以看出,有相当数量部门领导没有把政府网站建设和安全管理工作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存在重建设轻管理的问题。

  借鉴全国其他省(市)的先进经验,一是建议市政府将政府网站纳入地方政府和部门绩效考核体系,作为领导班子综合考核评价的内容之一,作为领导干部选拔任用的依据。

  二是要按照谁主管谁负责、谁运行谁负责的原则,强化管理和明确责任,确保政府网站安全管理工作落实到人,一层抓一层,做到网站管理不缺位,信息安全有保障。

    2.建立健全政府网站安全管理制度,认真贯彻执行。

    一是建立政府网站的安全管理制度体系,指导和制约网站安全建设和管理工作。网站出现相关问题时,工作人员要快速向网站相关负责人反映,以便及时得到处理;二是建立网站日常巡检制度,指定人员每日检查网站运行情况,及时发现并妥善解决存在的问题;三是建立具体负责人制度,对网站的网络管理、数据库服务维护、信息处理等实行谁主管谁负责;四是建立节假日值班制度,做到信息及时更新,保证网站不间断运行;建立日志记录备案制度,对网站日常工作要如实记录,并作为技术管理档案保存。

  3.加强人才队伍的培养,统筹建立哈尔滨市应急处理体系

    一是加强政府网站安全管理培训。

  通过参加信息安全、信息技术、信息管理等方面的培训,进一步提高网站工作人员整体建设网站、管理网站的能力。

  二是强化技术支撑保障工作。

  成立哈尔滨市信息安全测评中心,为哈尔滨市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网站提供技术保障和技术支撑服务。

  三是建立政府网站专项应急预案,以保证政府网站在事故发生时得到快速、及时处理。

  四是建立信息安全检查监督机制。

  依据已确立的技术法规、标准与制度,定期开展信息安全检查工作,对检查中发现的违规行为,按规定处罚相关责任人,对检查中发现的安全问题和隐患,明确责任部门和责任人,限期整改。

    4.统筹规划政府网站群建设,实施集约化管理。

    积极推进云模式下政府网站群的集约化建设。

  一是按照哈尔滨市电子政务建设的总体要求,进行统筹规划,统一网站运行载体,避免分散、重复建设,即:利用哈尔滨市信息中心平台的基础环境作为哈尔滨市政府网站运行载体;由哈尔滨市信息中心平台的技术队伍,承担哈尔滨市政府网站的建设及日常运行的技术维护工作;对于缺乏建设、维护网站能力的单位或部门,不再建设独立网站,由哈尔滨市信息中心平台代为承载其应向社会公众提供的政府信息公开等政务公共服务功能。

  二是确立统一标准,完善政府信息公开和政务信息资源共享机制,规划“中国哈尔滨”门户网站群及内容管理系统建设,进一步整合各部门政府网站,按照统一规划、分步实施的原则,建立统一的`站群管理平台,将哈尔滨市各政府机构网站整合到站群平台上运行,形成以市政府门户网站为核心,以政府机构网站为群体的,资源共享、协调联动的网站群体系,全面提高政府网站公共服务水平。

  三是加强网站群建设管理,强化安全保障,建立应急响应机制,依托由哈尔滨市信息中心平台现有技术、人才优势,为哈尔滨市政府网站建设单位提供安全技术支持、信息技术培训、网络安全风险评估等服务。

  5.加大安全技术体系建设

    技术防护是确保网站信息安全的有力措施,在技术防护上,主要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是要加强网络环境安全。

    首先要安装网站防火墙(WAF)、网站防篡改系统、网络防火墙和入侵检测系统等,在传统的网络防火墙基础上,网站防火墙(WAF)从网络的应用层面提高网站安全防护能力,利用入侵检测系统识别黑客非法入侵、恶意攻击以及异常数据流量,通过对网站防火墙(WAF)和网络防火墙进一步优化配置来阻断黑客非法入侵、恶意攻击。网站防篡改系统是网站最后一道防护屏障,一旦防护失效时,网站首页或内容被篡改,防篡改系统可立即恢复网站被篡改的内容,不至于造成政治事件和影响,同时给网站管理人员短暂喘息时间,及时修改和完善网站安全配置文件,确保网站安全稳定运行。

    二是加强网站平台安全管理。

    在现有中心平台的基础上,进一步优化完善网络结构、合理配置网络资源,配置下一代防火墙、病毒防护体系、网络安全检测扫描设备和网络安全集中审计系统等设备,从边界防护、访问控制、入侵检测、行为审计、防毒防护、安全保护等方面不断完善哈尔滨市信息化中心平台的安全体系建设,确保在哈尔滨市信息中心平台基础环境下,大数据平台、大工业体系信息化辅助决策平台和云模式下政府网站群平台安全稳定建设运行。

    三是加强网站代码安全。

    一个安全的网站,不但要有良好的网络环境,更要有高质量的应用系统,现时期由于网站代码不严密、安全性差引起的网络安全事件屡见不鲜,这就要求网站技术开发人员在开发应用系统过程中,要养成良好的代码编写习惯,尽量不要使用来历不明的代码和插件,编写程序时要严格过滤敏感的字符,并且在系统开发完成后,要有相应的代码检测机制和手段,及时更新漏洞补丁,从源头上遏制网站挂马、SQL注入和跨站点脚本攻击等行为。要部署网页防篡改系统,网页防篡改系统具备实时阻断非法修改和对非法修改的文件进行恢复的能力,在其他防护措施失效的情况下,能够有效地解决网页被篡改的问题,实现针对网站信息的保护。

    四是加强数据安全。

    要加强数据库的安全,采用正版数据库系统,通过网络安全域划分,数据库被隐藏在安全区域,同时通过安全加固服务对数据库进行安全配置,并对数据库的访问权限做最为严格的设定,最大限定保证数据库安全;部署数据灾备系统,对网站和关键应用系统数据进行定期备份,利用市政府大楼机房环境,将这些数据进行异地备份,确保关键数据安全,防止造成无法挽回的损失。

...课项目及所收集信息,谈谈如何构建安全网络信息环境,以及如何从技 ...

一、引言

微型计算机和局域网的广泛应用,基于client/server体系结构的分布式系统的出现,I

SDN,宽带ISDN的兴起,ATM技术的实施,卫星通信及全球信息网孝高纳的建设,根本改变了以往主机

-终端型的网络应用模式;传统的、基于Mainframe的安全系统结构已不能适用于新的网络环

境,主要原因是:

(1)微型机及LAN的引入,使得网络结构成多样化,网络拓扑复杂化;

(2)远地工作站及远地LAN对Mainframe的多种形式的访问,使得网络的地理分布扩散化

;

  (3)多种通讯协议的各通讯网互连起来,使得网络通信和管理异质化。

构作Micro-LAN-Mainframe网络环境安全体系结构的目标同其它应用环境中信息安全的

目标一致,即:

  (1)存储并处理于计算机和通信系统中的信息的保密性;

  (2)存储并处理于计算机和通信系统中的信息的完整性;

  (3)存储并处理于计算机和通信系统中的信息的可用性;

  (4)对信息保密性、完整性、拒绝服务侵害的监查和控制。

对这些安全目标的实现不是绝对的,在安全系统构作中,可因地制宜,进行适合于自身条

  件的安全投入,实现相应的安全机制。但有一点是应该明确的,信息安全是国民经济信息化

  必不可少的一环,只有安全的信息才是财富。

对于潜在的财产损失,保险公司通常是按以下公式衡量的:

潜在的财产损失=风险因素×可能的损失

这里打一个比方,将信息系统的安全威胁比作可能的财产损失,将系统固有的脆弱程度

比作潜在的财产损失,于是有:

系统的脆弱程度=处于威胁中的系统构件×安全威胁

此公式虽不能将系统安全性定量化,但可以作为分析信息安全机制的适用性和有效性的

  出发点。

  对计算机犯罪的统计表明,绝大多数是内部人员所为。由于在大多数Micro-LAN-Mainf

rame系统中,用户登录信息、用户身份证件及其它数据是以明文形式传输的,任何人通过连

  接到主机的微型机都可秘密地窃取上述信息。图1给出了我们在这篇文章中进行安全性分析

  的网络模型,其安全性攻击点多达20个。本文以下各部分将详细讨论对此模型的安全威胁及

  安全对策。

@@14219700.GIF;图1.Micro-LAN-Mainframe网络模型@@

二、开放式系统安全概述

1.OSI安全体系结构

1989年2月15日,ISO7498-2标准的颁布,确立了OSI参考模型的信息安全体系结构,它对

  构建具体网络环境的信息安全构架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其核心内容包括五大类安全服务以

  及提供这些服务所需要的八类安全机制。图2所示的三维安全空间解释了这一体系结构。

@@14219701.GIF;ISO安全体系结构@@

其中,一种安全服务可以通过某种安全机制单独提供,也可以通过多种安全机制联合提

  供;一种安全机制可用于提供一种或多种安全服务。

2.美军的国防信息系统安全计划DISSP

  DISSP是美军迄今为止最庞大的信息系统安全计划。它将为美国防部所有的网络(话音

、数据、图形和视频图象、战略和战术)提供一个统一的、完全综合的多级安全策略和结构

  ,并负责管理该策略和结构的实现。图3所示的DISSP安全框架三维模型,全面描述了信息系

  统的安全需求和结构。第一维由九类主要的安全特性外加两类操作特性组成,第二维是系统

组成部件,它涉及与安全需求有关的信息系统部件,并提供一种把安全特性映射到系统部件

的简化手段;第三维是OSI协议层外加扩展的两层,OSI模型是面向通信的,增加两层是为了适

  应信息处理。

@@14219702.GIF;DISSP安全框架雏形@@

3.通信系统的安全策略

  1节和2节较全面地描述了信息系统的安全需求和结构,具有相当的操作指导意义。但仅

有这些,对于构作一个应用于某组织的、具体的网络应用环境的安全框架或安全系统还是不

  够的。

目前,计算机厂商在开发适用于企业范围信息安全的有效策略方面并没有走在前面,这

就意味着用户必须利用现有的控制技术开发并维护一个具有足够安全级别的分布式安全系

  统。

  一个安全系统的构作涉及的因素很多,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

  一个明晰的安全策略必。

不可少,它的指导原则如下:

  ·对安全暴露点念数实施访问控制;

  ·保证非法操作对网络的数据完整性和可用性无法侵害;

  ·提供适当等级的、对传送数据的身份鉴别和完整性维护;

  ·确保硬件和线巧没路的联接点的物理安全;

  ·对网络设备实施访问控制;

  ·控制对网络的配置;

  ·保持对网络设施的控制权;

  ·提供有准备的业务恢复。

一个通信系统的安全策略应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总纲;

  适用领域界定;

  安全威胁分析;

  企业敏感信息界定;

  安全管理、责任落实、职责分明;

  安全控制基线;

  网络操作系统;

信息安全:包括用户身份识别和认证、文件服务器控制、审计跟踪和安全侵害报告、数

  据完整性及计算机病毒;

  网络安全:包括通信控制、系统状态控制、拨号呼叫访问控制;

  灾难恢复。

三、LAN安全

1.LAN安全威胁

1)LAN环境因素造成的安全威胁

LAN环境因素,主要是指LAN用户缺乏安全操作常识;LAN提供商的安全允诺不能全部兑现

  。

2)LAN自身成员面临的安全威胁

LAN的每一组成部件都需要保护,包括服务器、工作站、工作站与LAN的联接部件、LAN

  与LAN及外部世界的联接部件、线路及线路接续区等。

3)LAN运行时面临的安全威胁

(1)通信线路上的电磁信号辐射

(2)对通信介质的攻击,包括被动方式攻击(搭线窃听)和主动方式攻击(无线电仿冒)

  (3)通过联接上网一个未经授权的工作站而进行的网络攻击。攻击的方式可能有:窃听

网上登录信息和数据;监视LAN上流量及与远程主机的会话,截获合法用户logoff指令,继续

  与主机会话;冒充一个主机LOCON,从而窃取其他用户的ID和口令。

(4)在合法工作站上进行非法使用,如窃取其他用户的ID、口令或数据

(5)LAN与其他网络联接时,即使各成员网原能安全运行,联网之后,也可能发生互相侵害

  的后果。

(6)网络病毒

4)工作站引发的安全威胁

(1)TSR和通信软件的滥用:在分布式应用中,用户一般在本地微机及主机拥有自己的数

  据。

  将微机作为工作站,LAN或主机系统继承了其不安全性。

  TSR是用户事先加载,由规定事。

  件激活的程序。

  一个截获屏幕的TSR可用于窃取主机上的用户信息。

  这样的TSR还有许多。

某些通信软件将用户键入字符序列存为一个宏,以利于实现对主机的自动LOGON,这也是很危

  险的。

(2)LAN诊断工具的滥用:LAN诊断工具本用于排除LAN故障,通过分析网上数据包来确定

  线路噪声。由于LAN不对通信链路加密,故LAN诊断工具可用于窃取用户登录信息。

(3)病毒与微机通信:例如Jerusalem-B病毒可使一个由几千台运行3270仿真程序的微机

  组成的网络瘫痪。

2LAN安全措施

1)通信安全措施

(1)对抗电磁信号侦听:电缆加屏蔽层或用金属管道,使较常规电缆难以搭线窃听;使用

  光纤消除电磁辐射;对敏感区域(如电话室、PBX所在地、服务器所在地)进行物理保护。

(2)对抗非法工作站的接入:最有效的方法是使用工作站ID,工作站网卡中存有标识自身

  的唯一ID号,LAN操作系统在用户登录时能自动识别并进行认证。

(3)对抗对合法工作站的非法访问:主要通过访问控制机制,这种机制可以逻辑实现或物

  理实现。

  (4)对通信数据进行加密,包括链路加密和端端加密。

2)LAN安全管理

(1)一般控制原则,如对服务器访问只能通过控制台;工作站间不得自行联接;同一时刻

,一个用户只能登录一台工作站;禁止使用网上流量监视器;工作站自动挂起;会话清除;键盘

  封锁;交易跟踪等。

(2)访问控制,如文件应受保护,文件应有多级访问权力;SERVER要求用户识别及认证等

  。

(3)口令控制,规定最大长度和最小长度;字符多样化;建立及维护一个软字库,鉴别弱口

  令字;经常更换口令等。

(4)数据加密:敏感信息应加密

(5)审计日志:应记录不成功的LOGIN企图,未授权的访问或操作企图,网络挂起,脱离联

  接及其他规定的动作。

  应具备自动审计日志检查功能。

  审计文件应加密等。

  (6)磁盘利用:公用目录应只读,并限制访问。

(7)数据备份:是LAN可用性的保证;

(8)物理安全:如限制通信访问的用户、数据、传输类型、日期和时间;通信线路上的数

  据加密等。

四、PC工作站的安全

  这里,以荷兰NMB银行的PC安全工作站为例,予以说明。在该系统中,PC机作为IBMSNA主

  机系统的工作站。

1.PC机的安全局限

  (1)用户易于携带、易于访问、易于更改其设置。

(2)MS-DOS或PC-DOS无访问控制功能

  (3)硬件易受侵害;软件也易于携带、拷贝、注入、运行及损害。

2.PC安全工作站的目标

  (1)保护硬件以对抗未授权的访问、非法篡改、破坏和窃取;

  (2)保护软件和数据以对抗:未授权的访问、非法篡改、破坏和窃取、病毒侵害;

  (3)网络通信和主机软硬件也应类似地予以保护;

3.安全型PC工作站的设计

  (1)PC硬件的物理安全:一个的可行的方法是限制对PC的物理访问。在PC机的后面加一

  个盒子,只有打开这个盒子才能建立所需要的联接。

(2)软件安全:EraconPC加密卡提供透明的磁盘访问;此卡提供了4K字节的CMOS存储用

  于存储密钥资料和进行密钥管理。其中一半的存储区对PC总线是只可写的,只有通过卡上数

  据加密处理的密钥输入口才可读出。此卡同时提供了两个通信信道,其中一个支持同步通信

  。具体的安全设计细节还有:

A、使用Clipcards提供的访问权授予和KEY存储(为脱机应用而设)、Clipcards读写器

  接于加密卡的异步口。

  B、对硬盘上全部数据加密,对不同性质的文件区分使用密钥。

C、用户LOGON时,强制进入与主机的安全监控器对话,以对该用户进行身份验证和权力

赋予;磁盘工作密钥从主机传送过来或从Clipcards上读取(OFFLINE);此LOGON外壳控制应用

  环境和密钥交换。

D、SNA3270仿真器:利用Eracon加密卡实现与VTAM加解密设备功能一致的对数据帧的加

  密。

E、主机安全监控器(SECCON):如果可能,将通过3270仿真器实现与PC安全监控程序的不

  间断的会话;监控器之间的一套消息协议用于完成对系统的维护。

五、分布式工作站的安全

分布式系统的工作站较一般意义上的网络工作站功能更加全面,它不仅可以通过与网上

服务器及其他分布式工作站的通信以实现信息共享,而且其自身往往具备较强的数据存储和

  处理能力。基于Client/Server体系结构的分布式系统的安全有其特殊性,表现如下:

(1)较主机系统而言,跨局域网和广域网,联接区域不断扩展的工作站环境更易受到侵害

;

(2)由于工作站是分布式的;往往分布于不同建筑、不同地区、甚至不同国家,使安全管

理变得更加复杂;

(3)工作站也是计算机犯罪的有力工具,由于它分布广泛,安全威胁无处不在;

(4)工作站环境往往与Internet及其他半公开的数据网互联,因而易受到更广泛的网络

  攻击。

  可见,分布式工作站环境的安全依赖于工作站和与之相联的网络的安全。它的安全系统

  应不劣于主机系统,即包括用户的身份识别和认证;适当的访问控制;强健的审计机制等。除

此之外,分布式工作站环境还有其自身的特殊安全问题,如对网络服务器的认证,确保通信中

  数据的保密性和完整性等。这些问题将在后面讨论。

六、通信中的信息安全

通过以上几部分的讨论,我们已将图1所示的网络组件(包括LAN、网络工作站、分布式

  工作站、主机系统)逐一进行了剖析。下面,我们将就它们之间的联接安全进行讨论。

1.加密技术

  结合OSI七层协议模型,不难理解加密机制是怎样用于网络的不同层次的。

(1)链路加密:作用于OSI数据模型的数据链路层,信息在每一条物理链路上进行加密和

  解密。它的优点是独立于提供商,能保护网上控制信息;缺点是浪费设备,降低传输效率。

  (2)端端加密:作用于OSI数据模型的第4到7层。其优点是花费少,效率高;缺点是依赖于

  网络协议,安全性不是很高。

(3)应用加密:作用于OSI数据模型的第7层,独立于网络协议;其致命缺点是加密算法和

  密钥驻留于应用层,易于失密。

2.拨号呼叫访问的安全

拨号呼叫安全设备主要有两类,open-ended设备和two-ended设备,前者只需要一台设备

  ,后者要求在线路两端各加一台。

  (1)open-ended设备:主要有两类,端口保护设备(PPDs)和安全调制解调器。PPDs是处于

  主机端口和拨号线路之间的前端通信处理器。其目的是隐去主机的身份,在将用户请求送至

  主机自身的访问控制机制前,对该用户进行预认证。一些PPDs具有回叫功能,大部分PPDs提

  供某种形式的攻击示警。安全调制解调器主要是回叫型的,大多数有内嵌口令,用户呼叫调

  制解调器并且输入口令,调制解调器验证口令并拆线。调制解调器根据用户口令查到相应电

  话号码,然后按此号码回叫用户。

  (2)two-ended设备:包括口令令牌、终端认证设备、链路加密设备和消息认证设备。口

令令牌日益受到大家欢迎,因为它在认证线路另一端的用户时不需考虑用户的位置及网络的

  联接类型。它比安全调制解调器更加安全,因为它允许用户移动,并且禁止前向呼叫。

口令令牌由两部分组成,运行于主机上与主机操作系统和大多数常用访问控制软件包接

  口的软件,及类似于一个接卡箱运算器的硬件设备。

  此软件和硬件实现相同的密码算法。

  当。

一个用户登录时,主机产生一个随机数给用户,用户将该随机数加密后将结果返回给主机;与

  此同时,运行于主机上的软件也作同样的加密运算。主机将这两个结果进行对比,如果一致

  ,则准予登录。

  终端认证设备是指将各个终端唯一编码,以利于主机识别的软件及硬件系统。只有带有

  正确的网络接口卡(NIC)标识符的设备才允许登录。

  链路加密设备提供用于指导线路的最高程度的安全保障。此类系统中,加密盒置于线路

  的两端,这样可确保传送数据的可信性和完整性。唯一的加密密钥可用于终端认证。

  消息认证设备用于保证传送消息的完整性。它们通常用于EFT等更加注重消息不被更改

  的应用领域。一般采用基于DES的加密算法产生MAC码。

七、安全通信的控制

  在第六部分中,我们就通信中采取的具体安全技术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讨论。但很少涉及

  安全通信的控制问题,如网络监控、安全审计、灾难恢复、密钥管理等。这里,我们将详细

  讨论Micro-LAN-Mainframe网络环境中的用户身份认证、服务器认证及密钥管理技术。这三

  个方面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

1.基于Smartcards的用户认证技术

  用户身份认证是网络安全的一个重要方面,传统的基于口令的用户认证是十分脆弱的。

  Smartcards是一类一话一密的认证工具,它的实现基于令牌技术。其基本思想是拥有两个一

  致的、基于时间的加密算法,且这两个加密算法是同步的。当用户登录时,Smartcards和远

端系统同时对用户键入的某一个系统提示的数进行运算(这个数时刻变化),如果两边运行结

  果相同,则证明用户是合法的。

  在这一基本的Smartcards之上,还有一些变种,其实现原理是类似的。

2.kerboros用户认证及保密通信方案

对于分布式系统而言,使用Smartcards,就需要为每一个远地系统准备一个Smartcard,

这是十分繁琐的,MIT设计与开发的kerboros用户认证及保密通信方案实现了对用户的透明

  ,和对用户正在访问的网络类型的免疫。它同时还可用于节点间的保密通信及数据完整性的

  校验。kerboros的核心是可信赖的第三方,即认证服务中心,它拥有每一个网络用户的数据

加密密钥,需要用户认证的网络服务经服务中心注册,且每一个此类服务持有与服务中心通

  信的密钥。

对一个用户的认证分两步进行,第一步,kerboros认证工作站上的某用户;第二步,当该

  用户要访问远地系统服务器时,kerboros起一个中介人的作用。

  当用户首次登录时,工作站向服务器发一个请求,使用的密钥依据用户口令产生。服务

  中心在验明用户身份后,产生一个ticket,所使用的密钥只适合于该ticket-granting服务。

此ticket包含用户名、用户IP地址、ticket-granting服务、当前时间、一个随机产生的密

钥等;服务中心然后将此ticket、会话密钥用用户密钥加密后传送给用户;用户将ticket解

  密后,取出会话密钥。当用户想联接某网络服务器时,它首先向服务中心发一个请求,该请求

由两部分组成,用户先前收到的ticket和用户的身份、IP地址、联接服务器名及一个时间值

  ,此信息用第一次传回的会话密钥加密。服务中心对ticket解密后,使用其中的会话密钥对

  用户请求信息解密。然后,服务中心向该用户提供一个可与它相联接的服务器通信的会话密

  钥及一个ticket,该ticket用于与服务器通信。

kerboros方案基于私钥体制,认证服务中心可能成为网络瓶颈,同时认证过程及密钥管

  理都十分复杂。

3.基于公钥体制的用户认证及保密通信方案

在ISO11568银行业密钥管理国际标准中,提出了一种基于公钥体制,依托密钥管理中心

  而实现的密钥管理方案。该方案中,通信双方的会话密钥的传递由密钥管理中心完成,通信

  双方的身份由中心予以公证。这样就造成了密钥管理中心的超负荷运转,使之成为网上瓶颈

  ,同时也有利于攻击者利用流量分析确定网络所在地。

  一个改进的方案是基于公钥体制,依托密钥认证中心而实现的密钥管理方案。该方案中

,通信双方会话密钥的形成由双方通过交换密钥资料而自动完成,无须中心起中介作用,这样

  就减轻了中心的负担,提高了效率。由于篇幅所限,这里不再展开讨论。

八、结论

计算机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要求相应的网络安全保障,一个信息系统安全体系结构的确

立有助于安全型信息系统的建设,一个具体的安全系统的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一个明晰的

安全策略对于安全系统的建设至关重要,Micro-LAN-Mainframe网络环境的信息安全是相对

  的,但其丰富的安全技术内涵是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

[网络信息安全浅析]如何保护网络信息安全

    摘 要:近年来,互联网信息篡改、泄露等恶性事件日益增多,对个人隐私甚至国家安全造成了极大的威胁。

  本文针对这些问题进行了分析研究,并提出了一些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信息安全;信息安全保障;信息安全技术;网络;策略。

  

    随着全球信息化进程的推进,信息安全已经成为阻碍信息化进程的一个重要因素。

  由于计算机网络具有联结形式多样性、终端分布不均匀性和网络的开放性、互联性等特征,如今普及使用的操作系统又存在漏洞与缺陷,导致网络易受黑客、恶意软件和其他不轨行为的攻击。

  无论是在局域网还是在广域网中,都存在着诸多物理和人为因素导致的系统脆弱性和潜在威胁。

  因此增加了保护网络信息安全的难度。

  

  一、威胁网络信息安全因素分析

  

  1 威胁网络信息安全的技术因素

    (1)操作系统存在安全漏洞。

  任何操作系统都不是无法摧毁的“堡垒”,操作系统设计者留下的微小“破绽”,都给网络安全留下了许多隐患,造成网络攻击者利用这些“后门”作为攻击网络的通道。

  市场上流行的操作系统虽然经过大量的测试与改进,仍存在漏洞与缺陷,入侵者可以利用各种工具扫描网络及系统中存在的安全漏洞,并通过一些攻击程序对网络进行恶意攻击,这样的危害可纤带以造成网络的瘫痪,系统的拒绝服务,信息的被窃取、篡改等。

    (2)网络的开放性和广域性设计使得信息的保密难度较大,这其中还包括网络自身的布线以及通信质量而引起的安全问题。

    网络系统的安全威胁主要表现在主机可能会受到非法入侵者的攻击,网络中的敏感信息有可能泄露或被修改,从内部网猛竖祥向公共网传送的信息可能被他人窃听或篡改等等。典型的网络安全威胁主要有窃听、重传、伪造、篡改、非授权访问、拒绝服务攻击、行为否认、旁路控制、电磁/射频截获、人员疏忽。

    互联网的全开放性也使得网络可能面临来自物理传输线路,或者对网络通信协议以及对软件和硬件实施的攻击;互联网的国际性,使网络攻击者可以在世界上任何一个角落利用互联网上的任何一个机器对网络发起攻击,这也使得网络信息保护更加困难。另外,互联网协议中的TCP/IP(传输控制协议/网际协议)、FTP(文件传输协议)、E-mail(电子邮件)、RPC(远程程序通信规则)、NFS(网络文件系统)等都存在着许多安全漏洞。

    (3)安全配置不当造成了安全管理上的漏洞。

  例如,防火墙将无法防止因策略配置不当或错误配置引起的安全威胁。

  因为防火墙是一个被动的安全策略执行设备,它必须根据事先配备好的安全指令来发挥作用。

    (4)无线系统中的电磁泄露。无线通信系统中的数据以电磁波的形式在空中进行传播,存在电磁波泄露,且易被截获。

    (5)计算机病毒的存在。

  计算机病毒是编制或者在计算机程序中插入的破坏计算机功能或数据,影响计算机软件、硬件的正常运行,并且能够自我复制的一组计算机指令或程序代码。

  计算机病毒具有传染性、寄生性、隐蔽性、触发性、破坏性几大特点。

  大量涌现的病毒在网上传播极快,给全球范围的网络安全带来了巨大灾难。

  

  2 威胁网络信息安全的人为因素

  

    (1)管理人员素质低、管理措施不完善、用户安全意识淡薄等。

    (2)人为的无意失误。如操作员安全配置不当造成的安全漏洞,用户口令选择不慎,都会对网络安全带来威胁。

    (3)人为的恶意攻击。

  一是主动攻击,以各方式有选择地破坏信息的有效性和完整性,主动攻击包括拒绝服务攻击、信息篡改、资源使枝搏用、欺骗等攻击方法;二是被动攻击,被动攻击主要是收集信息而不是进行访问,数据的合法用户对这种活动一点也不会觉察到。

  被动攻击在网络正常运行的状态下进行截获、窃取、破译,以获得重要机密信息,主要包括嗅探、信息收集等攻击方法。

  

  二、加强网络信息安全保护技术的策略

  

    网络信息安全是通过技术和管理手段,确保消息在公用网络信息系统中传输、交换和存储流通的保密性、完整性、可用性、真实性和不可抵赖性。这其中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安全管理策略:

  

  1 计算机网络系统的安全策略

    主要是配合行政手段,制定有关网络安全管理的规章制度,在技术上实现网络系统的安全管理,确保网络系统安全、可靠地运行,主要涉及以下四个方面。

    (1)网络物理安全策略。计算机网络系统物理安全策略的目的是保护计算机系统、网络服务器、网络用户终端机等硬件实体和通信链路免受自然灾害、人为破坏和攻击;验证用户的身份和使用权限、防止用户越权操作;确保计算机网络系统有一个良好的工作环境;建立完备的安全管理制度,防止非法进入计算机网络系统控制室和网络黑客的各种破坏活动。

    (2)网络访问控制策略。

  访问控制策略是计算机网络系统安全防范和保护的主要策略,它的主要任务是保证网络资源不被非法使用和非常规访问。

  它也是维护网络系统安全、保护网络资源的重要手段。

  所以网络访问控制策略是保证网络安全最重要的核心策略之一。

    (3)网络信息加密策略。

  信息加密策略主要是保护计算机网络系统内的数据、文件、口令和控制信息等网络资源的安全。

  信息加密策略通常采用以下三种方法:①网络链路加密方法:链路加密方法目的是保护网络系统节点之间的链路信息安全。

  ②网络端点加密方法:端点加密方法目的是保护网络源端用户到目的用户的数据安全。

  ③网络节点加密方法:节点加密方法目的是对源节点到目的节点之间的传输链路提供保护。

  对于信息加密策略,网络用户可以根据网络系统的具体情况来选择上述的几种加密方法实施。

    (4)网络安全管理策略。确定网络安全管理等级和安全管理范围;制定有关网络操作使用规程和人员出入机房管理制度;制定网络系统的管理维护制度和应急措施等等。

  

  2 网络信息安全策略的设计与实现

    要保障信息安全,首先必须解决网络安全,网络安全可以极大地保障信息安全。

  安全策略管理包括安全组件的全部领域。

  如防火墙,TDS(TivoliDfrectoryServer)、访问列表和路由器、认证技术等。

    根据网络的结构特点及面临的安全隐患,可以通过防火墙、入侵检测(IDS)、网络防毒、网络隔离、网络监控、认证中心(CA)与数字证书、身份认证等防范措施来架构起一个立体的网络安全解决方案。

    ①防火墙可以把网络分开进行隔离管理。防火墙是内部网与Internet(或一般外网)间实现安全策略要求的访问控制保护,是一种具有防范免疫功能的系统或系统组保护技术,其核心的控制思想是包过滤技术。

    ②入侵检测技术能够帮助系统对付网络攻击,扩展了系统管理员的安全管理能力(包括安全审计、监视、进攻识别和响应),提高了信息安全基础结构的完整性。

  入侵检测被认为是防火墙之后的第二道安全闸门,在不影响网络性能的情况下能对网络进行监测。

  入侵检测系统采用先进的基于网络数据流实时智能分析技术,判断来自网络内部和外部的入侵企图,进行报警、响应和防范:并可对网络的运行情况进行监控、记录和重放,使用户对网络运行状况一目了然;同时提供网络嗅探器和扫描器便于分析网络的问题,定位网络的故障;入侵检测系统还可对自身的数据库进行自动维护,不需要用户的干预。

  入侵检测系统不对网络的正常运行造成任何干扰,是完整的网络审计、监测、分析系统。

    ③网络防毒可以实现从服务器到工作站,再到客户端的全方位病毒防护及集中管理。网络防毒的管理模式有以下几种:分散式管理模式,适用于服务器较少的小型局域网;直接集中控制管理模式,适合于服务器较多的中型局域网;既可分散又可集中控管的管理模式,既适合于小型网络的分散式管理模式(不需要TVCS),又适合于大型跨网段、跨平台网络的集中管理。

    ④网络隔离是实现机密性的重要途径,防止高密级信息向低密级网络、涉密和敏感信息向公开网络扩散。

  物理隔离与逻辑隔离是常见的网络隔离方法。

  网络隔离是目前最好的网络安全技术,它消除了基于网络和基于协议的安全威胁,常用的是基于VPN的网络隔离。

    ⑤认证中心(CA)与数字证书是信息在互联网上流传的又一安全保障。

  认证中心又叫CA中心,它是负责产生、分配并管理数字证书的可信赖的第三方权威机构。

  认证中心是PKI安全体系的核心环节,因此又称作PKI/CA。

  认证中心通常采用多层次的分级结构,上级认证中心负责签发和管理下级认证中心的证书,最下一级的认证中心直接面向最终用户。

    ⑥数字证书及身份认证。

  数字证书,又叫“数字身份证”、“数字ID”,是由认证中心发放并经认证中心数字签名的,包含公开密钥拥有者以及公开密钥相关信息的一种电子文件,可以用来证明数字证书持有者的真实身份。

  身份认证是指计算机及网络系统确认操作者身份的过程,解决了用户的物理身份和数字身份相对应的问题,给他们提供了权限管理的依据。

  目前常见的身份认证方式主要有三种,第一种是使用用户名加口令的方式;第二种是生物特征识别技术(包括指纹、声音、手迹、虹膜等);第三种也是现在电子政务和电子商务领域最流行的身份认证方式――基于USBKey的身份认证。

    以上技术均可概括为两类,即主动防御保护技术和被动防御保护技术。

  主动防御保护技术的实现方式一般采用数据加密、身份鉴别、存取控制、权限设置和虚拟专用网络等技术来实现。

  被动防御保护技术的实现方式主要有防火墙技术、入侵检测系统、安全扫描器、口令验证、审计跟踪、物理保护及安全管理等。

  

  三、结语

  

    随着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的发展,信息交换将日益成为企业与企业之间、政府与政府之间或政府与企业之间日常事务往来的重要手段。

  因此,认清网络信息安全的重要性,采取必要的安全策略,对于保障网络信息的安全性将十分重要。

  同时,计算机安全技术目前正处于蓬勃发展的阶段,新技术层出不穷,其中也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漏洞,因此,进行网络信息安全防范要不断追踪新技术的应用情况,及时升级、完善自身的防御措施。

提交信息测一测您提升学历详细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