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上册课件中有关《再别康桥》的内容是什么?

作者:郜浩越时间:2023-07-24 15:18:11

导读:" 高一上册课件中有关《再别康桥》的内容是什么?1.了解《再别康桥》-介绍《再别康桥》这首诗歌的作者、诗歌的主题和背景。-解读诗歌的内容、情感和意义。2.文化背景-探讨《再别康桥》所处的历史背景和文化环境,如何影响了作者的创作。-分析诗歌中所表达的思"

高一上册课件中有关《再别康桥》的内容是什么?

1.了解《再别康桥》

  -介绍《再别康桥》这首诗歌的作者、诗歌的主题和背景。

  -解读诗歌的内容、情感和意义。

2.文化背景

  -探讨《再别康桥》所处的历史背景和文化环境,如何影响了作者的创作。

  -分析诗歌中所表达的思想和情感,在当时社会背景下的意义。

3.诗歌结构与语言特点

  -分析诗歌的结构和韵律,如何体现了作者的情感和思想。

  -探讨诗歌中使用的修辞手法和意象,如何增强了作品的艺术效果。

4.诗歌主题与意义

  -引用诗歌中的关键词和句子,解释作者想要表达的主题和情感。

  -分析诗歌中的象征意义和隐喻,如何传达了作者对离别和追忆的感慨。

5.与其他作品的对比与联系

  -将《再别康桥》与其他诗歌或文学作品进行对比,探讨相似和不同之处。

  -分析《再别康桥》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6.教学目标与启示

  -分析高一上册课件中关于《再别康桥》的教学目标和教育意义。

  -总结学习《再别康桥》的启示和价值,对学生的学习和人生有何影响。

7.学生反馈与讨论

  -引用学生的反馈和讨论,了解他们对《再别康桥》的理解和感受。

  -分析学生对诗歌的不同解读,探讨不同解读的可能性和合理性。

8.教学活动建议

  -提供一些教学活动的建议,如课堂讨论、诗歌朗诵或创作等,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再别康桥》。

  通过这样有序的内容安排,读者可以全面了解高一上册课件中关于《再别康桥》的内容,包括诗歌本身的解读、文化背景的分析、诗歌的结构与语言特点、主题与意义的探讨,以及其他相关内容如教学目标、学生反馈等。这样的新闻报道不仅能够满足读者对课件内容的需求,还能够提供更多深入的思考和讨论。

高一上册课件:《再别康桥》

【篇一】

  教学目的

    1,感知《再别康桥》的诗意美,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

    2,学会新诗的鉴赏方法。

    3、通过教师的指导朗读学会欣赏诗歌的音乐美。

  4、通过教师的分析赏析,学会从诗歌的意象及形式等方面入手

    赏析诗歌。

  教学重点

  诗人独具特色的意象选择

    《再别康桥》的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

    教学方法:诵读吟咏法,欣赏法。

    陪档媒体设计:播放校园歌曲《再别康桥》。

    播放黄磊朗诵带《再别康桥》。

    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

    课时安排:一课时。

  课堂教学设计

    “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一首带有淡淡哀愁的离别诗牵动了多少文人墨客的心。

  徐志摩,他就这样悄悄地来,又这样悄悄地走了。

  诗人志摩是怎样一个人呢?让我们和志摩一起《再别康桥》,走进诗人内心。

    二,播放歌曲《再别康桥》,附上剑桥的图片。

    (解说:音乐能陶冶人的性灵。

  《再别康桥》这首诗本身就极具音乐美。

  播一首由《再别康桥》改成的歌曲,可以让学生从另一个艺术层面去感受志摩的诗。

  配上剑桥的优美的图片,让学生由听觉到视觉都对《再别康桥》有一定的感知。

  )。

    三、徐志摩其人及写作背景。

    徐志摩(1896—1931),浙江海宁人,笔名云中鹤、南湖、诗哲。1918年赴美留学,1920年赴英国,就读于剑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其间徐志摩邂逅了林徽音,度过了一段美好的留学时光。

    《再别康桥》这首诗,较为典型地表现了徐志摩诗歌的风格。

  诗歌记下了诗人1928年秋重到英国、再别康桥的情感体验,表现了一种含着淡淡忧愁的离情别绪。

  康桥,即剑桥,英国剑桥大学所在地。

  康桥的一切,早就给他留下了美好的印象,如今又要和它告别了,千缕柔情、万种感触涌上心头。

  和首康河的水,开启了诗人的性灵,唤醒了久蜇在他心中的激情,于是便吟成了这首传世之作。

    四,播放黄磊朗读的《再别康桥》,老师指导朗读。

  注意诗歌的节奏及饱含的深情。

  (学生读,指名个别读)。

    五,整体鉴赏《再别康桥》。(从诗歌的意象,诗歌的形式入手赏析这首诗歌)

  提示:自古写离别诗之作可以说是数不胜数,大家比较熟悉的还记得有哪些诗词?

    明确:“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芦棚乱”“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李白的《赠汪伦》:“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

  (启发:如果我们把这些诗歌和徐志摩的这首诗一下,在送别的对象上有什么不一样呢?)

    明确:一般离别诗离别的是人,这首诗离别的却不是人,是“西天的云彩”,告别对象由人向自然景物转移,跳出了寒喧叮咛的俗套,给人清新飘逸之感。

  这些物象(云彩等)寄托着诗人的感情,这种有着诗人感情的物象即是诗歌的意象。

  诗人如何选择意象来表达自己的感情,正是我们要重点赏析的部分。

  (出示幻灯)(意象)。

    (一),从诗歌的意象入手赏析诗歌。

  提问:

  1、本文在意象的选择上独具特色,请同学们找出本文的意象分别是哪些?

    明确:云彩,金柳,柔波,青荇,青草,星辉等自然景物。

  2、学生讨论这些意象的选择有什么作用?

    明确:诗人告别康桥时,避开送行的人,周围的高楼大厦,车水马龙等平常物象,而选取云彩等自然景物,这就避开了人间烟火,造出一种清新感。

    把河畔的金柳喻成夕阳中的新娘,这样就把无生命的景物化作有生命的活动柳树倒映在康河里的情景,浸透了诗人无限欢喜和眷恋的感情。

  夕阳照射下的柳枝,渡上了一层妩媚的金黄色。

  那金色的枝条随风轻轻摇摆,影子倒映在水中,像美丽的新娘。

  这波光里的艳影,在水中荡漾,也在诗人的心头荡漾。

  景中见情,情中有景,情景交融在一起。

  其他意象的选择也如此。

  绿油油的水草在柔波里招摇,仿佛在向诗人招手示意。

  而到晚上泛舟归来,水波与星光交相辉映,所以诗人情不自禁地要“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诗人写潭底彩虹似的梦、夜空斑斓的星辉和自己放歌的狂态,营造了一幅镜花水月、朦胧迷离、似梦非梦的图画,营造了让诗人魂牵梦萦、心迷神醉的意境。

    诗人的快乐通过恰当的意象选择达到了顶点。这正是本诗意象选择的独具特色之处。

    (二)从诗歌的形式入手赏析诗歌。

  (学生分四人小组讨论后回答)

    (《再别康桥》在形式上具有三美:绘画美,音乐美,建筑美。)

    1,绘画美,是指诗的语言多选用有色彩的词语。

  全诗中选用了“云彩,金柳,夕阳,波光,艳影,青荇,彩虹,青草”等词语,给读者视觉上的色彩想象,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康桥的一片深情。

  全诗共七节,几乎每一节都包含一个可以画得出的画面。

  如向西天的云彩轻轻招手作别,河畔的金柳倒映在康河里摇曳多姿;康河水底的水草在招摇着似乎有话对诗人说……作者通过动作性很强的词语,如“招手”“荡漾”“招摇”“揉碎”“漫溯”“挥一挥”等,使每一幅画都富有流动的画面美,给人以立体感。

    2,音乐美,是对诗歌的音节而言,朗朗上口,错落有致,都是音乐美的表现。

    A,押韵,韵脚为:来,彩;娘,漾;摇,草;虹,梦;溯,歌;箫,桥;来,彩。

    B,音节和谐,节奏感强。

    C,回环反复。

  首节和末节,语意相似,节奏相同,“轻轻”、“悄悄”等叠字的反复运用,增强了诗歌轻盈的节奏。

  诗的尾节与首节句式相似,遥相呼应,它是尾声,给人一种梦幻般的感觉。

  )。

    3,建筑美,是节的匀称和句的整齐。《再别康桥》共七节,每节两句,单行和双行错开一格排列,无论从排列上,还是从字数上看,也都整齐划一,给人以美感。

    (解说:在诗歌的形式美赏析方面,结合徐志摩崇尚闻一多的“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的诗学主张,所以作这三方面的点拨。教师重点讲析绘画美,学生讨论音乐美和建筑美。

  4、学生指名用一段话来描绘:你的面前浮现出怎么样的一幅图画?

    师述:诗人闻一多20年代曾提倡现代诗歌的“音乐的美”“绘画的美”“建筑的美”,《再别康桥》一诗,可以说是“三美”具备,堪称徐志摩诗作中的绝唱。

    六、小结本文。

    我们从诗歌的意象,诗歌的形式入手赏析现代诗歌,同学们要学会这种鉴赏新诗的方法。

    七、学生再读诗歌,感受诗的内容和形式的美。(放女声录音,学生跟着读)

  八、联想迁移,拓展诗歌

  阅读鉴赏:《沙扬娜拉——赠日本女郎》

    欣赏徐志摩的另外一首的离别诗,并与《再别康桥》作简单的比较。

  沙扬娜拉

  ——赠日本女郎

  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

  像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

  道一声珍重,道一声珍重,

  那一声珍重里有蜜甜的忧愁——

  沙场娜拉!

    1、学生朗读全诗。

    2、学生独立欣赏全诗。

  3、教师点评:

    明确:这首精致的小诗,描摹了日本女郎那种温柔而礼貌的神态。

  诗的第一行描写了日本女郎同客人道别时鞠躬的神态,突出其温柔。

  接着用娇羞的水莲形容女郎的美丽与温柔也流露出诗人对其由衷的赞美。

  “道一声珍重,道一声珍重”,依依惜的神情宛在面前,诗人从女郎的道别声中听出了”密甜的忧愁”,这正是诗人此时此地的内心感受.而这一切是刹那间袭来的情思.。

    诗在外在形式上也是着意追求的,注意诗的音乐美。

  五行中有四行是字数不一的长句,第三行是两个短句重复,形成了起伏缓慢的节凑和柔和的旋律,采用的韵脚是“柔、羞、愁”。

  美的内容和美的形式高度统一。

  九、布置作业:课外读徐志摩诗

  

【篇二】

    再别康桥的语言清新,音韵和谐,神思飘逸,令人神往;离情别绪,离而不伤,别而不愁,令人折服。

  一、课文教学内容选择

  (一)从课标对诗歌的要求看,还有以下教学内容

    1、加强诵读涵泳,在诵读涵泳中感受作品的意境和形象,获得情感的体验、心灵的共鸣和精神的陶冶。

    2、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学习从意境和意象、语言技巧等方面对作品进行赏析,感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获得丰富的审美感受。

  (二)从单元目标看,有以下教学内容

  1、指导学生鉴赏中国新诗

  2、学习诗歌鉴赏的主要方法:

    抓住诗歌中的意象;要知人论世;要注意欣赏诗歌的形式美,分析诗歌的表达技巧;要品味诗歌凝练、含蓄,富有跳跃性和音乐性的语言等。这个单元的鉴赏重点是情感与意象

  3、反复吟咏,体会声律之美

  4、运用联想和想像,领悟情景浑然交融的意境

  (三)从课后练习看,有以下教学内容

  1、让学生体会这首诗的音乐性、韵律感,积累经典名篇

    2、整体感知诗歌思想美、情感美、意象美、语言美和结构美,重点体会诗歌的形式美。

  3、通过诵读达到欣赏、理解、审美的目的

    4、了解中国现代新诗的“新月派”及其“三美”的美学主张。

    《再别康桥》一文是“新月派”诗人徐志摩的传世之作,因为徐志摩崇尚闻一多的“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的诗学主张,因而他的诗歌具有语言清新、音韵和谐、想象丰富、意境优美、神思飘逸的特点。

  《再别康桥》这首诗较为典型地表现了徐志摩诗歌的这种风格特点。

  诗歌记下了诗人1928年秋重到英国,再别康桥时的情感体验,表现了一种带着淡淡忧愁的离情别绪。

  根据新课程标准及教参的要求,结合的特点,我确立教学目标如下:

  知识与技能目标:

  1.了解徐志摩及诗歌风格

    2、品味诗的意象美,领悟诗的意境,体会诗人真情。

    3、学习诗歌鉴赏的一些方法。

  过程与方法目标:

    合作学习进行探究,通过反复诵读,展开联想与想象品意象、悟真情。

  情感态度及价值观目标:

    体悟作者情怀,引发共鸣,逐渐养成良好的审美情趣培养审美能力。

    教学重点:训练学生诵读诗歌的能力,领悟诗情,赏析诗歌画面、诗意美。

    教学难点:把握意象,品味意境,把握作者情感。

  二、教学设计及意图

    课前播放蔡琴深情歌唱的《再别康桥》。

  (一)导入新课

    1、特级教师于漪说:“在课堂教学中,要培养激发学生的兴趣,首先要抓住导入课文的环节,一开课就能把学生牢牢地吸住。

  ”我这样导入:歌声停了,但是我们同学依然还沉浸在刚才的歌声当中。

  这首歌是蔡琴深情演绎的,它的歌名叫《再别康桥》。

  而《再别康桥》最初是一首诗,是一位诗坛名家创作的一首诗。

  胡适曾经如是说:“他的人生观真是一种‘单纯信仰’,这里面只有三个大字:一个是爱,一个是自由,一个是美。

  他梦想这三个理想的条件能够会合在一个人生里,这是他的‘单纯信仰’。

  他的一生的历史,只是他追求这个单纯信仰的实现的历史。

  他的理想是英国式的民主,英国式的政治,他把这种理想寄予到诗里。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这首诗《再别康桥》。

  2、作家档案

  由教师简介作家知识

    徐志摩(1896-1931):浙江海宁人。

  现代诗人、散文家;中国现代文学杰出诗人之一。

  1921年至1922年,就读于英国康桥大学(即剑桥大学)。

  1921年开始创作新诗,1922年在返国大量诗文。

  1923年与闻一多、胡适、梁实秋等人发起组织新月社,为新月社的代表诗人。

  1931年11月19日由南京飞往北平途中因飞机失事遇难。

    《再别康桥》这首诗,较为典型地表现了徐志摩诗歌的风格。

    诗歌记下了诗人1928年秋重到英国、再别康桥的情感体验,表现了一种含着淡淡忧愁的离情别绪。

  康桥,即剑桥,英国剑桥大学所在地。

  康桥的一切,早就给他留下了美好的印象,如今又要和它告别了,千缕柔情、万种感触涌上心头。

  康河的水,开启了诗人的性灵,唤醒了久蜇在他心中的激情,于是便吟成了这首传世之作。

  (二)初读诗歌感知诗情

    1、听配乐朗诵,初步感受诗情。

    2、自由诵读,整体感知诗情。

  明确:不舍、依恋、伤感、惆怅

  (三)诵读诗歌,吟咏涵韵

    1、分七个诵读组吟咏涵韵各小节。要求从语气、停顿、重音等方面说说诵读的体验。

    2、请各诵读组汇报诵读体验,教师适时点拨明确。

  附诵读指导:空格表示句中的停顿

  轻轻的我走了,

  正如我轻轻的来;

  我轻轻的招手,

    作别西天的云彩。

    (低沉,舒缓。

  前两句两顿,后两句美句三顿。

  第二句注意三个地方:“我”微微上扬;“轻轻的”语速稍慢;句后略有停顿,以读出“分号”的作用。

  )。

  那河畔的金柳,

  是夕阳中的新娘;

  波光里的艳影,

    在我的心头荡漾。

    (语气上扬;深情地舒缓地甜蜜地;因为情绪的激动,二三句可不停顿,第四句越读越慢,将“荡漾”二字顿开。)

  软泥上的青荇,

  油油的在水底招摇:

  在康河的柔波里,

  我甘心做一条水草!

    (语气平缓;深情地陶醉地。

  因为抒情的需要,第一三句需要淡化停顿;第二句后略有停顿,以显现“分号”的作用;“水草”读出重音。

  )。

  那榆荫下的一潭,

  不是清泉,是天上的虹

  揉碎在浮藻间,

    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语气平缓;深思地深沉地感慨地;“不是清泉,是天上的虹”句中自然停顿;“彩虹似的梦”几个字语气不重但字字清晰。)

  寻梦?撑一支长篙(gāo),

  向青草更青处漫溯,

  满载一船星辉,

    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语气上扬;语速加快;向往地畅想地愉快地;“寻梦?撑一支长篙”句中自然停顿;因为激情的需要二三句不做停顿;第四句语速放慢,“在星辉斑斓里”后面作稍长时间的停顿;“放歌”应该是清脆,一字一顿。)

  但我不能放歌,

  悄悄是别离的笙箫;

  夏虫也为我沉默,

  沉默是今晚的康桥!

    (语气下沉;语速放慢;深沉地舒缓地有点惆怅地;用句中的停顿来很好地表达作者心中的略带伤感的情绪;“康桥”二字要读得比较沉重。)

  悄悄的我走了,

  正如我悄悄的来;

  我挥一挥衣袖,

    不带走一片云彩。

    (语音更低沉一点;语气更加轻柔一些;宁静地潇洒地;“悄悄的来”四个字要读得很清晰;最后一句越读越慢;“云彩”二字,轻音处理。)

    总要求:要读出宁静感,要读出节奏感,要读出起伏感,要读出惜别感。

    朗读的基调要低沉,语气的变化要鲜明,节奏的处理要舒缓。

  (四)品读诗歌,体悟诗情

  问题1:诗人在离别之时描写了哪些景物?体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怀?

  归纳:

    (1)岸边金柳。

  在中国古典诗歌意象中,“柳”与“留”谐音,传递出作者留恋不舍的情怀。

  夕阳西下,落日余辉打照在树干树梢上呈现金色,同时金色比黄色更显高贵、灿烂、夺目,写尽了杨柳的富丽妩媚。

  作者用柳树来喻新娘,年轻貌美的女子,柔滑的肌肤,婀娜的体态,一如随风摆动风情万种的枝枝柳条,美丽万分,姿态。

  谁能抛开自己貌美的新婚妻子?谁能忍心别离自己挚爱山水花草?然而离别终究还是近在眼前,那就再驻足停留,多看几眼,让她的美永驻我心。

    (2)水底青荇。

  河水清澈见底,绿油油的水草在水波中招摇,一切都是那么的惬意。

  轻柔的水草好像洞察了我的心思,在水中召唤着我,而我此刻也希望自己能化身为水草,永远沉浸于康河,依偎着康河,长久地生于斯长于斯。

    (3)榆荫潭水。

  在康桥求学期间作者常常在康河上白天撑篙,夜色飘荡。

  拜伦潭倒映着天上的虹,天上的虹是静的,水中的虹是动的,给天上虹付予了动态的美。

  那清泉已然不只是潭水,而是沉淀着彩虹般五彩斑斓的梦境,揉碎了在水波荡漾间遍布潭中。

  美好的梦啊,那是作者曾经对学业的进取,对爱情的追求。

  问题2:离别在即作者做了什么事?表现诗人什么样的情感?

    归纳:寻梦。

  再回母校,曾有的对事业,对人生,对爱情的诸多美梦,如这一船的星辉一样繁多、璀璨。

  撑篙再去寻觅,水波星光交相辉映,流连其中的诗人似乎又回到过去,忘记了要离开的事实。

    放歌。诗人快乐的心情达到极至,似乎只有高歌才能把这种难以言表的喜悦心情表达出来。

    沉默。

  可是诗人最终也没能唱出心底的喜悦,要离别的事实印在心中,拂散不去。

  美好的过往已是历史,让人无法轻松,幻想去寻梦不得已又回到现实,情绪也因此而低落。

  离别时的沉默是人世间最深的感情,悄悄吹起离别的笙箫,空气中布满惆怅,夏虫好象也体会到了我此刻的离别之情,在本该喧闹的时节保持了沉默。

  今晚的康桥寂然无声,无声中又蕴含着很多无法言表的离情别绪,将作者怅惘的心情推至极至。

    诗人热爱康桥,依恋康桥,可以同她分享快乐,却不愿、不忍让自己最心爱的同自己一起共同体验痛苦、体味伤悲,所以满怀惜别之情带着理想幻灭后的感伤选择悄悄离开,连一片云彩都不带走。

  我对你千般柔情、万种相思,你的一点一滴在我心中都是如此神圣美好,因此我把所有的美都留给你,让你继续在美中鲜活的存在,而我打点伤悲独自离去,这就是我对你的爱。

  爱不是占有,是成全。

  (五)赏读诗歌,寻美品美

    《再别康桥》是一首音节和谐、意境优美经典传诵之作,刚才我们通过对文章的意象和意境进行解读已经强烈感受到了作者对康桥的深情。正所谓“好书不厌百回读”,好的文章也是如此,现在让我们再来读一读,议一议,说一说,这篇文章都让你感受到了哪些美或是哪里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归纳:

    1、音乐美,是对音节而言的,琅琅上口、错落有致,都是音乐美的表现。

  主要表现在:①韵脚严整,韵脚为:来、彩;娘、漾;摇、草;虹、梦;溯、歌;箫、桥;来、彩。

  ②节奏鲜明,旋律和谐,每行基本由二至三个音步构成,读来琅琅上口,悦耳动听。

  ③回环往复。

  首节和尾节,语意相似,节奏相同,构成回环呼应的结构形式。

    2、建筑美,表现为诗节和诗行的排列组合上,四行一节,每一节诗行的排列两两错落有致,每行的字数基本为六七个字,间或八个字,于参差变化中见整齐。

    3、绘画美,表现为诗人选用了众多意象,景中有情,情中有景,情景交融,使得物与我达到了完善地相融,在我们面前的呈现出柔美、婉约的意境。夕阳、星辉、波光、艳影、榆荫,或浓或淡的光线带来了明暗变化;金柳、云彩、青草、彩虹,色彩的多变带来了视觉的冲击;每一节都是一幅色彩绚丽、宁静秀美的风景画。

    4.语言美。

  如轻轻、油油、悄悄的叠字用法,让语言有了起伏变化,有了抑扬顿挫,有了轻快舒缓的音韵美。

  “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顶真的修辞格式,让行文有了紧凑与缓慢,有了欢快与哀婉,有了回环跌宕的旋律美。

  开头与结尾处“轻轻的”“悄悄的”在内容上相呼应,形式上相对称,形成周而复始的和谐美。

    5、情感美。

  徐志摩通晓国文,深谙外语,他的诗文既有中国传统诗歌含蓄典雅,又有外国诗歌的欢快热烈。

  轻轻的、悄悄的、挥挥衣袖、作别云彩,浪漫而温柔,细腻而多情,若不是江南那独步天下的才情如何能写出如此清丽、淡雅的情怀。

  作者想纵情歌唱,唱出心中对康桥的思,对康桥的恋,对康桥的爱,当分开的愁怨涌上心头,他挥手离别,这炙热、浓烈的情感又如交响曲般能融化冰雪,动人心魄。

    结语:有人说,《再别康桥》像一首歌,不,歌太铿锵了;有人说,《再别康桥》像一颗钻石,不,钻石太璀璨了;有人说,《再别康桥》像一条彩虹,不,彩虹太斑斓了;有人说,《再别康桥》像一个梦,不,梦太缥缈了。那么,《再别康桥》像什么呢?我只能说它美得让我无法形容,怎么读也把玩不够,欣赏不透。

高一语文必修一课件:《再别康桥》

  【#课件#导语】现在很多老师上课都用课件,通过课件教学可以帮助同学们更好的学习,更好的了解上课内容,下面是给大家带来高一语文必修一课件:《再别康桥》,大家可以看一下,希望对同学们学习语文有所帮助。

  

【篇一】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诗歌的三美,把握作者蕴含在诗歌中的情感。

    2.过程与方法目标:学生诵读感受诗歌三美。教师指导学生讨论诗歌意象蕴含的情感。

    3.能力培养目标:新诗的欣赏方法。

    教学重点:新诗的鉴赏。分析理解诗人独具特色的意象选择。

    教学难点:诗的欣赏方法。

  教学方法:诵读欣赏法问答法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具使用:录音机

  课堂教学设计:

    一、导入。

    上高中的第一天,我们好多同学离开了家。

  这就是离别。

  当然是暂时的离别。

  在每个人的一生当中,都举晌会经历更多更另人伤感的离别。

  由“离别”这个话题,历代诗人写下了许多动人的诗歌。

  下面请同学们回忆一下,初中时候我们学过的关于离别的诗歌有哪些。

    (学生思考,发言。)

    刚才同学们说得很好。老师也搜集了一些,我们一起来分享。

  关于“别”的正槐锋诗歌: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李白《赠汪伦》)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高适《别董大》)

  师:那么,我们今天要学的《再别康桥》,是谁别谁?

  答:徐志摩别康桥

    师:对。

  那么,这首诗展示的,又将是怎么样的“别”呢?我们都知道,感情越深,离别越难。

  诗人与康桥到底有着怎样的情分?我们来了解康桥与徐志摩。

  二、作者及背景简介(同学先讲,老师补充)

    徐志摩(1896-1931),浙江海宁人。

  笔名云中鹤、南湖、诗哲。

  1920年赴英国剑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

  剑桥就是诗歌中的康桥。

  1922年8月辞别剑桥启程回国。

  历任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教授,经常发表诗作,1923年与胡适等明塌成立新月社,为新月诗派的主要人物。

  1928年诗人重游英国,在乘船归国途中,诗人挥笔写下了这首诗歌。

  1931年11月19日,诗人从南京乘飞机去北平,途中飞机失事,不幸遇难,死于泰山脚下,时年35岁。

    胡适说,徐志摩的人生观里只有三个大字:一个是爱,一个是自由,一个是美。

  他的作品就是这种精神的融合与体现。

  今天我们就来一起走进徐志摩的内心世界。

    三、学生齐读。

  四、整体构思与思路

  1、提问:这首诗抒发了作者一种怎样的感情?

    依依惜别的感情,也就是《再》中的“别”。诗歌记下了诗人1928年秋重到英国、再别康桥的情感体验,表现了一种含着淡淡忧愁的离情别绪

  2、刚才我们提到了很多关于别离的诗歌,如果我们把这些诗歌和徐志摩的这首诗比较一下,在送别的对象上有什么不一样呢?

    明确:一般离别诗离别的是人,这首诗离别的却不是人,是“西天的云彩”。

  3、明明是“再别康桥”为何只说“作别西天的云彩“?

    --借代指康桥美好的一切。用康桥太直接,这样更诗意。

    启发:设想一下,如果是你们要远行,面对父母亲友,你们眼中所看到会是什么样的情景呢?照一般情况设想,诗人告别康桥时,可能有送行的人,诗人的眼中也会看到高楼大厦、车水马龙。但这一切,诗人都没有写,写入诗中借以寄情的物象是“云彩”,意象的选择新颖,就好像作者是一位不食人间烟火的神仙,营造出一种清新飘逸之感。

    五、赏析诗歌的音乐美与建筑美。

    指名一名同学单独朗读。(带着感情的)

    教师评价:读的很美,为什么呢?因为同学对诗歌的感觉到位。

  这首诗歌本身很美。

  《再别康桥》是首新格律诗,新格律诗有个很大的特点就是“三美”--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

  (音乐美是指在韵律方面给人的美;绘画美是指描写的内容方面给人的美;建筑美是指外观整齐,给人建筑的美感。

  )而徐志摩是十分赞成这种观点的。

  他的诗歌也具有这种美,《再别康桥》这首诗,较为典型地表现了徐志摩诗歌的风格。

    一音乐美。

    1、我们一起来看看这首诗在节奏上有什么特点。

  请同学们看看第一节和最后一节。

  这两节有什么特点?。

    明确:第一节和最后一节在语意上相似,结构上也相似,读起来节奏也相同。

  这种方法叫做“回环往复”,在诗经中就叫做“复沓”。

  我们在《雨巷》中就接触过的。

  这样使得诗歌前后呼应,结构圆合,也增添了诗歌的节奏感。

  (板书:回环往复)。

    2、韵律和谐。

  启发:①《雨巷》是压韵了的,而且是一韵到底,那么这首诗压韵了没有?(有)

    ②请同学找出韵脚。韵脚为:来,彩;娘,漾;摇,草;虹,梦;溯,歌;箫,桥;来,彩。

    ③每一小的节2、4句压韵,节节换韵。

  诗人追求的是诗歌韵律跳动的美感。

  (板书:韵律和谐)。

    3、诗歌节奏鲜明,韵律和谐。读起来琅琅上口,悦耳动听,充分体现了诗歌的音乐美。

    二建筑美。

  1、同学们看这首诗一共有几节?(7)

    2、每一节有几行?(4。显得很匀称)(板书:节的匀称)

    3、每一行的字数是不是都一样的?(不一样。

  每一行的字数基本为六、七个字,间或有八个字,单行和双行错开一格排列,于参差变化中见整齐,整齐划一,给人以美感。

  每一节都两两错落有致,更加突显节的匀称。

  )(板书:句的整齐)。

    三学生默读,体会诗歌的音乐美、建筑美和诗歌中的依依惜别的感情。

    六、绘画美。

    一找出意象。

    1、好。同学们看看,重回康桥,哪些美景深深吸引了徐志摩?

    --河畔的金柳,软泥上的青荇,榆荫下的一潭清泉。

    2、这些美景都集中在第2、3、4节,我们先来看第2节。请一位同学朗读。

    二金柳。

    1、这一节写的是柳。

  那么在诗人的眼里,“柳”是什么柳?其“影”又是什么影?柳是“金柳”,影是“艳影”。

  我们经常说“花红柳绿”,在作者笔下,河畔的柳树为何是“金”色的?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因在夕阳中。

  夕阳照射下柳树变成了金色的。

  用暗喻把柳树比做新娘,新娘的美也就是柳树的美,新娘是少女最美丽的时候,既写出夕阳下泛着金光的柳树的美丽美好,而新郎对新娘的爱也就是作者对康桥的爱,也表达了对康桥自然之美的喜爱之情。

  2、如果不是“金柳”,而是苍松翠柏,那么还能不能说是“新娘”,为什么?

    --不能。因为“金柳”才有新娘的那种柔美,而苍松翠柏是阳刚之美。

  3、为什么不说朝阳中的新娘?

    --夕阳中的新娘是带着忧愁的,和离别的气氛吻合,而朝阳中4的新娘太朝气蓬勃了,情调不合。

  夕阳中的新娘带着忧愁?新娘?忧愁?

    不是新娘带着忧愁,是离别……反正我觉得夕阳中的新娘好。

    朝阳中的新娘是带有力量的,喷薄而出的,夕阳中的新娘是温柔的,而且夕阳映红了她的脸庞,她的脸上飞上了红晕,是羞涩的。

  4、为什么要选择柳树而不是其他的树?难道是康桥边只有柳树?

    --不是。

  柳这种植物是特别的,读一读它的名字:柳--留。

  柳在中国的传统中的意思等于留。

  中国古代就有折柳赠别的习俗,在送别诗中柳是常见的意象。

  比如“客舍轻轻柳色新”(王维《送元二使安西》)而且柳树下垂的枝条,风一吹就像在挥手告别。

  原来不仅是徐志摩不想离开,河畔的金柳也不愿他离开。

  5、金柳的艳影明明是在波光里荡漾,诗人为什么说“在我的心头荡漾”?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

    --“在我的心头荡漾”,无非是说康桥已经在诗人的心里扎下了根,难以忘怀,表达了诗人对康桥喜爱之情。

    三青荇。

    1、我们再看到第三节,请一位同学朗读。

  2、“青荇在水底招摇”用了什么手法?

    --拟人,表达了油油青草的多情可爱。

  “招摇”的意思本来是故意张大声势,引人注意。

  “招摇撞骗”中的“招摇”就是这个意思。

  这里的意思应该是“招手摇摆”,仿佛在招手致意,写出了水草对诗人的欢迎态度。

  显得生动、形象。

  同学们可以想象下,这是怎样一幅美景啊!。

    3、大家再看下一句:“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作一条水草。”这里的青荇,只是再普通不过的水草,而且还是在烂泥上,为什么徐志摩却愿意做这样的一条水草?

    --在这里,软泥让人们联想到泥的细腻与光滑,也很可爱,让人有亲近的愿望;而水草是油油的,让你直觉到它的生命力的旺盛。

  康河的流水、水草在作者眼中所呈现的那份安闲、自在、正是诗人心向往之的境界。

  正因为康河中的水草可以自由自在,无拘无束地生活,所以诗人才甘心做康河中的一条水草。

    四清泉。

    1、我们接着来看第四节,请同学齐读第四节。这里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就是把清泉比成虹。

    2、这一潭泉水就是拜伦潭。为什么说是彩虹似的梦?

    --美好的梦容易破碎,而彩虹虽然美丽,却也容易消逝。

  所以说是彩虹似的梦。

  康桥的生活、学习是徐志摩心底的一个梦,对康桥的眷恋就是对梦的眷恋。

  这样美丽的梦当然要呵护,要静静地呵护,这样的梦当然不愿醒,这样的康桥当然不愿离开。

    五绘画美。

    上述三节诗,每一节都是一个可以画得出来的画面,比如河畔的金柳在康河里的倒影,康河水底的招摇的水草,榆阴下的长满浮藻的青潭。

  这些画面具有意境鲜明、色彩绚丽的特点。

  很美。

  诗人通过动作性很强的词语,如“荡漾”“招摇”“揉碎”“沉淀”,使每一幅画面变成了动态的画面,给人以立体感。

  更增添了画面的美感。

    七、品味五、六节。

    1、请大家看到第五节和第六节。

  齐读。

  这两节的感情相同吗?。

    --不同。

  第五节兴奋欢快,第六节失意低落。

  (两个词:放歌/沉默)。

    2、第五节作者情不自禁“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在那一瞬间,他忘了自己要离开,他很愉悦。

  他似乎已经忘记了要离别康桥而去了完全忘情了。

  诗人对康桥迷恋的感情到了*。

    3、但是诗人放歌了吗?(没有。

  )你怎么看出来的?(但我不能放歌。

  )。

  4、我为什么不能放歌呢?

    --但是作者突然意识到今晚要和康桥离别。

  而且是悄悄的离去,他的那种无奈,依恋,使他不能放歌。

  不是谁阻止,而是他觉得不应该放歌,唯有叹息,唯有悄悄地走。

  他生怕打扰惊醒了他心爱的康桥,只能悄悄欣赏,默默作别。

  因此这一节要读得稍微缓慢深沉。

  5、怎么理解“悄悄是别离的笙萧”一语?

    --“笙萧”是中国传统的用以抒发感情的乐器之一。

  这一句把“悄悄”比作“别离的笙箫”,化静为动,化虚为实,化无形为有形,化无声为有声,具有很好的审美效果。

  “沉默是今晚的康桥”一句也有类似的审美效果。

  6、大家再看到“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这一句,究竟是谁在沉默?这是什么表现手法?

    --康桥和康桥的夏虫都是无知无识的事物,不可能为他沉默,因此是诗人自己沉默了。这是一种侧面烘托的手法。

    八、品味第一节和第七节。

    1、好,我们再回过头来看第一节和最后一节。

  这两节都是直接抒发诗人感情的。

  先看第一节。

  作者再来康桥有什么特点?什么轻?。

    --轻轻地--脚步轻。

    2、"轻轻的",写了作者只身悄悄来到和离别康桥的情景,诗人以“轻轻的告别”突出了宁静的基调。连用三个,达到了一种什么效果?

    --唱三叹。

  连用三个,突出地表现了自己对康河的爱和依依惜别的情感。

  使我们体会到诗人会康桥的感情之浓烈。

  即使"作别"一刻还要把这种宁静之美藏于内心,不忍打破这种宁静之美的惜爱之情得以展现。

    3、请男生齐读第一节。再请女生齐读最后一节。

    4、第一节里面,诗人写到“作别西天的云彩”,最后一节却说“不带走一片云彩”,云彩明明是不能带走的为什么徐志摩还要说不带走呢?我们中国有很多人,因为喜欢某地,或者刻上“XXX,到此一游。

  ”或者摘一把花,采几束草带回去留做纪念。

  可是诗人爱康桥,却“不带走一片云彩”,表现了什么?。

    --表现作者对康桥爱得深爱得真爱得纯爱得善。

  突出作者的洒脱和飘逸。

  从作别到不带走,一步一步产生一种离别的美。

  不像其他的离别诗那样依依不舍,那样的沉重。

  感情是轻快的。

  5、最后一节为什么又不说“轻轻的”而又变成“悄悄的”?

  --避免重复

  那怎么不是其他的,如“静静的”“慢慢的”“默默的”?

    --受上节影响,“悄悄~~今晚的康桥”而且都是叠字,产生种音韵美,承上节而来,读起来一气呵成,章法严谨。

    九、课外拓展。

    所以,康桥是徐志摩灵魂的故乡,我们通过这首诗能感觉到诗人对康桥依依不舍,希望与康桥永不分离的感情。下面我们来欣赏徐志摩的另一首离别诗:《沙扬娜拉》。

  沙扬娜拉

  --赠日本女郎

  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

  像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

  道一声珍重,道一声珍重,

  那一声珍重里有蜜甜的忧愁--

  沙场娜拉!(全班同学齐读)

    1、这是诗人随泰戈尔访日后的感怀之作。

    2、诗一开始,就以一个构思精巧的比喻,描摹了少女的娇羞之态。“一低头的温柔”与“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两个对立的意象恰当地重叠在一起,使我们感到一股朦胧的美感。

    3、接下来,就的互道珍重,我们体会到诗人的那种离别之情。。

  4、大家看看这一句:“甜蜜的忧愁”,忧愁怎么会是甜蜜的呢?

    --甜蜜和忧愁在感情上似乎是矛盾的,其实不然。这样写使诗歌的情感更加饱满。

  5、这首诗是谁别谁?(诗人别日本女郎)

  日本女郎的名字是什么?(沙扬娜拉)

  她的名字还有其他的意思吗?

    --“沙扬娜拉”是迄今为止对日语“再见”一词最美丽的翻译。“沙扬娜拉”既是杨柳依依的挥手作别,又仿佛在呼唤那女郎温柔的名字。

    十、布置作业:背诵诗歌。

  附:板书设计

  第一课时:再别康桥

  音乐美--韵律和谐,回环往复

  新格律诗建筑美--节的匀称,句的整齐

  绘画美--金柳,青荇,清泉

  副板书:云中鹤、南湖、诗哲新月派

  第二课时:再别康桥

  金柳(比喻)新娘

  绘画美青荇(拟人)招摇

  清泉(暗喻)虹

  副板书:轻轻地--悄悄地

  

【篇二】

  一、诗的第一节和最后一节分别是:

  第一诗节:轻轻的我走了,

  正如我轻轻的来,

  我轻轻的招手,

    作别西天的云彩。

  最后一个诗节:悄悄的我走了,

  正如我悄悄的来,

  我挥一挥衣袖,

    不带走一片云彩。

    ?徐志摩1921年赴英国留学,入剑桥大学学习,并——西方教育的熏陶及欧美浪漫主义和唯美派诗人影响,奠定其浪漫主义诗风,并于1923年他成立了新月社。

    ?“我在康桥的日子,可真幸福,深怕这辈子再也得不到那样甜蜜的机会了。(徐志摩《吸烟与文化》)

    ?在剑桥。1921年秋天,他认识了人艳如花的才女林徽因。

    ?徐志摩曾三次来到康桥,第一次是1921年1922年在这里学习,第二次1925年4月重游,归国后写敬文《再别康桥》。第三次是1928年8月,写下了《再别康桥》。

    ?正是康桥的水,开启了诗人的性灵,唤醒了久蛰在他心中的诗人的天命。

  因此他后来曾满怀深情地说:我的眼是康桥教我睁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我的自我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的。

  ”(《吸烟与文化》)。

    参阅这些材料,回答问题,第一节写久违的学子作别——校时的万千离愁,却连用三个“轻轻的”,结尾的诗节连用两个“悄悄”谈谈你的理解。

  二、母校从来都不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徐志摩笔下的康桥非常有持点,他既没写旧日的老师和同学,也没写教师和书本,而是写了那条美丽的康河(为什么?),写康河哪些景物?有怎样的美?(选一例赏析)

    1、河代表深情的回忆。

    2、写了康河的金柳、青荇、清泉、青草、星辉、夏虫。

    3、小小的细节承载了无尽的纯美,至情至性,天然灵动,小巧蕴藉。明妩深情,青春伤感,潇洒飞扬。

    “金柳”意象极美,“柳”这个经典意象跨越千年的风韵,婀娜妩媚过唐诗文词。

  带着《诗经》最初的文化印记和情感烙印“惜我往矣,杨柳依依”的柳,如今在英伦的剑桥的河畔美丽而舒展,就像诗人曾经的金色的年华和绚烂的爱情,“金柳”真是神来之笔,诗鬼李贺曾有“嫁与春风不用媒”的诗句。

  “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

  “新娘”集世间所有的娇美、惊艳、幸福和爱恋,是康桥河畔最焦点的焦点。

    ?“青荇”也同样来自诗经的河洲水湄,来自诗三百的第一章:“参差荇菜,左右流之”。在中国传统的意象中,在古老的吟唱中“荇菜”是当之无愧的“爱情草”,而“青荇”和“金柳”紧紧呼应,“金”对“青”,一热一冷,一闹一静,参差对照,别具别致,“柳”和“荇”是世间最诗意最多情的意象,开篇已为整首诗做下了铺垫、意境。

    金柳的艳影,青荇招摇,所有的青春往事,欲说还休,浓入淡出,淡出浓入,相得益彰。

    而“软泥”和“油油”作者描摹的功力入木三分,力透纸背,泥是软的,柔的,象征青春的一段美好的忧伤,真是彻骨。

    “清泉”一节已达到了“花非花,雾非雾”的境界了。

    榆树阴凉,清泉、天上虹、浮藻,彩虹梦交织在一起,惝恍迷离,交相辉映,意趣横生,彼此映照,梦耶非耶,诗已由现实走向梦幻,诗境与梦境难舍难分,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真是梦语、艺语、痴人语。

    “寻梦”联结上诗的两大部分,挽结诗的现实与梦境,白昼与黑夜,具体与抽象,视觉与听觉,多彩与纯色,热闹与冷静,有声与无声。

    “寻梦”撑的是一支“长篱”,“长篱”古朴自然、灵动、巧妙,散发着怀旧的情愫,旧日的情怀。

    “青草更青处”是化无形为有形,“青”字的叠用有强烈的暗示和象征作用,回到青春,回到大学,回到初恋。

    “放歌”到“不能放歌”情感的抒发的百转千回中积蓄,在一波而三折中凝聚反复的冲撞中,是“悄悄”的别离的笙箫,这种深情,天地可鉴,日月可证,即使小小的“夏虫”也放弃了聒噪,和整个的康桥一起交汇成一种大沉默,在这种大沉默中有千钧的离愁,有万千的别愁,无尽的思念。

    三、徐志摩是“新月派”诗人,“新月派”讲究诗歌的三美:音乐美、建筑美、色彩美,再次朗诵这首诗。

  思考一下《再别康桥》除了新月派主张的“诗歌三美”之外,还有怎样的美?

  提示:灵动之美

  深情之美

  潇洒之美

  静谧之美

  梦幻之美

  拟人之美

  青春之美

  朦胧之美

  轻盈之美

  淡然之美

  真挚之美

    四、读徐志摩的诗《偶然》加深理解徐志摩式的潇洒作别。

  五、诗外阅读《我所知道的康桥》

再别康桥的全文内容是什么?

一、原文如下:

再别康桥

作者:徐志摩

  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

  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

  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

  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

  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

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

那榆荫下的氏芹一潭,不是清泉,

  是天上虹揉碎在浮藻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寻梦?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

  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但我不能放歌,悄悄是别离的笙箫;

  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

创作背景:

  在英国剑桥大学学习的那段日子,尤其深深地影响了徐志摩的一生,他称剑桥(也即“康桥”)为自己的“精神故乡”。剑桥所体现的英式文明,令徐志摩陶醉,逐渐形成他心中梦寐以求的“康桥理想”。

  1922年徐志摩回国。

  军阀统治下中国现实的黑暗,令他心中的理想渐渐破灭。

  1928年秋天,他再度游历英国,《再别康桥》写于从英国回来的1928年11月6日的轮船上。

二、赏析:

  《再别康桥》的惆怅之情深藏于飘逸、洒脱的抒写之中。

  “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抒情主人公就如一朵流云,无形无迹,自由而舒展。

  主人公心中的康桥也如梦似幻,美好而易碎。

  诗中用“金柳”、“青荇”、“星辉”、“笙箫”等意象来描写康桥景观之美和自己对康桥的眷恋。

  这些意象往往既是写景同时又是抒情,景与情难分难解。

  “那湖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新娘”既是一种景象,也是“我”心中的眷恋着的情人形象,是“我”心中之旧情的流露——情与景已互为一体。

  在金柳之间,在青荇之上,“我”固执地寻找着“彩虹似的梦”,“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而事实上,“我”又不能纵情放歌,只有“沉默”,“悄悄”地离去。

  景色依旧,人事全非,落诗人用与情人缠绵惜别的心情和笔调与“康桥”道别,写出了一种包含淡淡的惆怅和酸楚的不舍之情。

  应该说,这首诗,是诗人在与自己心中的理想道别,那份深情和静谧,似乎唯恐惊破心中之梦。

  它微妙地展露了诗人因“康桥”理想的破灭而无限哀伤的情怀。

  徐志摩的诗单纯、轻盈、柔婉而又深含忧郁之情。

  他善于将气氛、情感和景象融为一体,写梦幻般的景象的同时也充溢着一模猛种梦幻般的情调。

  而且情绪回环反复,自由舒展,毫不扭捏做作。

  《再别康桥)读起来特别舒缓、悦耳,有一种和谐、优雅的音乐美。

三、作者简介:

  徐志摩(1897年1月15日—1931年11月19日),现代诗人、散文家。

  原名章垿,字槱森,留学英国时改名志摩。

  曾经用过的笔名:南湖、诗哲、海谷、谷、大兵、云中鹤、仙鹤、删我、心手歼码毕、黄狗、谔谔等。

  徐志摩是新月派代表诗人,新月诗社成员。

  1915年毕业于杭州一中,先后就读于上海沪江大学、天津北洋大学和北京大学。

  1918年赴美国克拉克大学学习银行学。

  十个月即告毕业,获学士学位,得一等荣誉奖。

  同年,转入纽约的哥伦比亚大学的研究院,进经济系。

  1921年赴英国留学,入剑桥大学当特别生,研究政治经济学。

  在剑桥两年深受西方教育的熏陶及欧美浪漫主义和唯美派诗人的影响。

  奠定其浪漫主义诗风。

  1923年成立新月社。

  1924年任北京大学教授。

  1926年任光华大学、大夏大学和南京中央大学(1949年更名为南京大学)教授。

  1930年辞去了上海和南京的职务,应胡适之邀,再度任北京大学教授,兼北京女子师范大学教授。

  1931年11月19日因飞机失事罹难。

  代表作品有《再别康桥》《翡冷翠的一夜》。

再别康桥 的七个小节分别写了什么内容

  《再别康桥》第1节写久违的学子作别母校时的万千离愁。

  第2节至第6节,描写诗人在康河里泛舟寻梦。

  披着夕照的金柳,软泥上的青荇,树荫下的水潭,一一映入眼底。

  将河畔的金柳”想象为“夕阳中的新娘”,使无生命的景色,化作有生命温润可人;将清澈的潭水疑作“天上虹”,成了“彩虹似的梦”。

  正是在意乱情迷陪毁之间,诗人物我两志,“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芦派备头荡漾”,并甘心在康河的柔波里,做一条羡散招摇的水草。

  第5、6节,诗人借用“梦/寻梦”,“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放歌,/但我不能放歌”,“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四个叠句,将全诗推向高潮,此时的沉默,又胜过多少情语!最后一节以三个“悄悄的”与首阙回环对应。

  潇洒地来,又潇洒地走。

  挥一挥衣袖,又何必带走一片云彩呢?全诗一气呵成,荡气回肠。

  诗人崇拜闻一多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的诗学主张,而尤重音乐美。

  这首《再别康桥》:全诗共七节,每节四行,每行两顿或三顿,不拘一格而又法度严谨,韵式上严守二、四押韵,抑扬顿挫,朗朗上口。优美的节奏象涟漪般荡漾,有一种独特的美感。

再别康桥的高一教案

  一、教材分析

    《再别纯哪康桥》以别离后对康桥往昔的追忆为内容的诗歌。

  诗歌以离别康桥时的情感起伏为主线,是实践闻一多“三美”理论的典范之作。

  对比《雨巷》,二者在结构的安排和艺术手法的运用上十分相似。

  全诗七小节,首尾两小节都在反复的叠唱中,表达着诗人在现实情景中的感伤情绪;中间五小节为诗人的梦境或回忆、想象,意象的处理技法上都表现出了诗人的独到匠心。

  二、学情分析

    在《沁园春·长沙》《雨巷》两首诗歌学习的基础上,学生基本能够对诗歌语言的含蓄性、凝练性、跳跃性进行赏析,但分析的过程还不够完整,较难从诗歌的语言中读出诗人的言外之意。因而,教学过程中试着在解读诗歌言外之意时插入对诗人的简介。

  三、教学目标

    1、了解徐志摩;

    2、进一步学会分析诗歌语言含蓄、凝练和跳跃性特征的方法;

    3、进一步掌握意象与情感的分析方法;

    4、读懂《再别康桥》的言外之意。

  四、教学方法

  范读和配乐朗诵、问题引导、小组探究、传统讲授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问:同学们,从小学到初中,我们或许都曾和两个学校朝夕相处了很多年。如今离开母校的你们,最留恋母校的什么?最想回到母校的哪个角落?为什么?

    生答。

    师总结:我们之所以会对母校的某处风景、某栋楼有这么多的情愫,是因为我们在这里留下了我们在不同年龄阶段中的最重要的时光。

  当我们回忆起来的时候,这些人、事、物都会与我们有着密切的、千丝万缕的联系,因为我们将自己对母校的心思和情感都寄托这些我们人事物中。

  当我们把这些我们用情至深的人事和景物注入笔端时,每一个字,每一句话都是情话。

  今天,我们讲学习徐志摩的《再别康桥》,看看诗人最留恋的是母校的哪些人、哪些事、哪些景。

  二、朗读示范

    1、板书荇、篙、溯的读音并进行简单的解释。

  2、解题

    诗人曾留学英国康桥大学(现剑桥大学)。

  1922年8月,首次回国时作有《康桥,再回吧》一文。

  1928年,诗人再次游历欧洲并回到康桥,11月在归国途中的中国海上作《再别康桥》一诗,故言“再别”。

    三、学生根据配乐进行朗读。在读的过程中找出诗歌中描写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有什么特征?

  云彩:飘动的、绚烂的、梦幻的

  金柳:色彩明亮的、摇曳多姿的、柳=留=留别青荇:绿油油的、充满生机的、富有生命力的潭水:清澈的、纯净的长篙:诗人寻梦的方式星辉:浪漫的、美好的夏虫:沉默的、多情的

    这些意象,共同构成了一幅宁静、清丽的图画,表达了诗人对母校深沉的爱,同时也传达出一种淡淡的离愁别绪。

  四、试着用诗歌里的四个字概括每一小节的内容

 历裤闹 1、作别云彩→夕阳金柳→青荇招摇→榆阴潭水→星辉满溯→夏虫沉默→挥手云彩

    2、小组讨论,并派代表谈谈你最喜欢哪一小节的意境,为什么?并把这一小节的画面进行简单的描述。

  五、分小节赏析第一小节作别云彩

  1、“我”走时“轻轻地”,可以看出诗人离别时怎样的心情?

    结合住校生第一次离家和中秋假后再次返校和家人分别的情感体验,让学生谈谈离别时的心情。并明确:离别之时,总是动作轻悄,缓步飘然而去,只为不给送别“我”的对象制造更多的离愁别绪。

  2、“轻轻地走”可以理解,为何来也是“轻轻地”?

    (1)唐宋之问有“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之语。

  这种情感,在我们回到母校时也常有。

  “怯”是紧张的,激动的,急切的。

  在这样的心境下,我们回母校的脚步必然是轻的。

  我们沉浸在回忆的往事里,害怕触及往事。

  “轻轻的”正是这种“近乡情怯”的`体现。

    (2)诗人1920年康桥认识林徽因,为了和林徽因在一起,徐志摩于1922年与原配张幼仪离婚。

  但徐、林二人并未走到一起,林徽因对于徐志摩并没有深厚的感情,更像是徐志摩的单相思。

  1931年,当徐肢罩志摩听说林徽因在北京举行演讲时,徐即刻从南京乘飞机往北京,但不幸的时,由于天气原因,飞机失事。

  正是这样一段康桥往事,徐志摩回到母校不免勾起这段甜蜜而忧伤的回忆,“轻轻地来”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其实,徐志摩的才情与他的多情是相似的。1924年,徐志摩在北京认识了陆小曼,两人迅速坠入爱河,1926年10月,陆小曼离婚后与徐志摩成婚。

  3、为何招手也是“轻轻地”?

    一言一行总关情。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在一种离愁别绪中,我们总是希望离别的时间能慢点,离别的慢与动作的轻轻,正是这种心情的体现,是感伤不舍得心里写照。

  第二课时

  一、回忆导入

  第一小节连用三个“轻轻地”有什么妙处?

    (1)强调诗人对康桥的热爱与不舍,怕打破此处的宁静和美。

    (2)三个轻轻都传达出离别的感情,奠定整首诗的情感基调。

    (3)形成往复回环的效果,富有节奏感。

  二、分节赏析

  第二小节

  1、哪位同学可以描绘一下“夕阳金柳”的画面?

    夕阳西下,落日余晖洒在河畔的柳枝上,如青丝般婀娜多姿柔软的柳条泛着金光。柳枝的倩影倒影在波光粼粼的湖面上,微风吹过,泛起点点圈圈的涟漪。

  2、“新娘”可否换成“姑娘”,为什么?

    不好。“新娘”是一个女子一生中最美丽的时候,一个女子一生只有一次当新娘的机会,只有用新娘这个词,才能表现出康桥在诗人心中的崇高和不可替代的地位。

  3、“荡漾”改成“飘荡”好不好?为什么?

    (1)飘荡是来回摆动;荡漾不仅有来回摆动之意,还有泛起阵阵涟漪感。

    (2)诗人对新娘般的金柳的感情,不是一飘而过的,而是久久不能平复的。用荡漾,更符合诗人的心境特点。

  第三小节

  1、“油油的”你能联想到哪些词?用“油油的”形容青荇,可否换成“自由的”?

  (1)绿油油、油光、润滑油……

    (2)“油油的”表现出青荇旺盛、蓬勃的生命力,表现出青荇在水中亮丽的光泽、自由地生长的情态。

    (3)“油油的”讲青荇随水起伏、招摇荡漾的姿态表现了出来。

  2、你能从“我甘心做一条水草”中体会出诗人对康桥怎样的感情?

    甘心是一种心甘情愿。诗人爱屋及乌,爱康桥,爱康桥的水,愿做一条水草,陪伴康桥,表现出诗人对康桥无尽的爱恋和永久的深情。

  第四小节

  1、“揉碎在浮藻间”,是什么被什么揉碎在浮藻间?

    彩虹一样的梦被浮藻揉碎在清澈的潭水中。

  2、怎么理解“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1)诗人将潭水比作虹,又将虹看作是梦。

  虹倒影在水里,也就是说诗人对康桥的迷梦沉浸在水里。

  之所以说“揉碎”,其实主要表现的是诗人被康桥的美陶醉以致意乱神迷。

    (2)诗人第二次来到康桥,已经是六年之后的时间,然而诗人对康桥的梦却一直没有变化,藏在内心的深处,因此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而正因为此处有梦,才有了下一节的寻梦。

  第五小节

  1、寻梦为什么是问号?

    (1)结合自身写日记的表达习惯,可以发现寻梦表明诗人在现实与梦境中徘徊,是诗人的自言自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上半部分是对梦的回忆,而本节则是对梦的找回。

    (2)强化诗人的感情,表现诗人渴望再次回到六年前在康桥的美梦之中。

  2、为什么说此节是诗人情感的最高潮?

    (1)结合自身经验谈。

    (2)《诗经·大序》说:“情动于中而行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歌咏之;歌咏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就是说,诗人是情到深处才想放歌,所以可以认为此节是诗人情感的最高峰。

  第六小节

  1、“夏虫也为我沉默”好在哪里?

    拟人,将夏虫人格化,赋予了夏虫人的情感。

  实际上,夏虫的沉默,就是诗人离别时的无言。

  而无言并非真正意义上的无语,而是心绪万千,不知从何说起。

  纵然有千言万语,但离别是总是化作“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

  2、如何从本诗情感的起伏变化来理解“但我不能放歌”?

    我想放歌,是因为我在梦中遇见了康桥。而我之所以不能放歌,一是因为康桥的美让我不敢“造次”,不敢去破坏;二是因为我此时已然梦醒,回到了离别的现实环境中来了。

  3、你还能想到其他关于离别时千言万语化成无言的不舍与伤感的诗句吗?

    (1)苏轼《江城子》: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2)李清照《武陵春·春晚》: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3)白居易《潜别离》:不得哭,潜别离;不得语,暗相思。两心之外无人知。

  第七小节

  1、此处连用两个悄悄有什么好处?

    (1)与第一小节首尾呼应,表达诗人轻悄而来,又轻悄而走的情意。

    (2)强化诗人离别时候的伤感和对康桥的不舍深情的作用。

    (3)节奏上有一唱三叹,回环往复的效果。

  三、小结本诗

  1、请你谈谈学完本诗之后对该诗印象最深刻的是什么?

    2、顺势讲解新月派诗歌的“三美”理论。

    (1)音乐美:节奏轻快,韵律和谐,抑扬顿挫,郎朗上口。

    (2)绘画美:意象和意境的布局、色彩等。

    (3)建筑美:诗歌的排列、字数等形式美。

  四、作业

    完成《新课程新练习》的相关内容。

再别康桥 的七个小节分别写了什么内容

《再别康桥》第1节写久违的学子袜隐作别母校时的万千离愁.第2节至第6节,描写诗人在康河里泛舟寻梦.披昌好宽着夕照耐亮的金柳,软泥上的青荇,树荫下的水潭,一一映入眼底.将河畔的金柳”想象为“夕阳中的新娘”,使无生命的景色,化作有...

提交信息测一测您提升学历详细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