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再别康桥》优秀教案包含哪些内容?

作者:欧韦浩时间:2023-07-24 15:18:12

导读:" 高一《再别康桥》优秀教案包含哪些内容?1.引言-介绍《再别康桥》这首诗的作者徐志摩,以及他在文学界的地位和影响力。-引出这篇文章的主题:高一《再别康桥》的优秀教案。2.教案概述-简要介绍教案的目标和背景,说明为何选择《再别康桥》作为教学内容。3.教学目"

高一《再别康桥》优秀教案包含哪些内容?

1.引言

  -介绍《再别康桥》这首诗的作者徐志摩,以及他在文学界的地位和影响力。

  -引出这篇文章的主题:高一《再别康桥》的优秀教案。

2.教案概述

  -简要介绍教案的目标和背景,说明为何选择《再别康桥》作为教学内容。

3.教学目标

  -阐述学生通过学习《再别康桥》可以达到的知识和能力目标,如理解诗歌的意义和主题、分析诗歌的语言特点等。

4.教学重点

  -强调教学中需要重点关注的内容,如诗歌的结构、押韵、修辞手法等。

5.教学步骤

5.1理解诗歌背景

  -介绍徐志摩创作《再别康桥》的背景,解释其情感和思想来源。

5.2诗歌结构分析

  -分析《再别康桥》的诗歌结构,包括四个六行的诗节、押韵等特点。

5.3诗歌主题解读

  -探讨《再别康桥》的主题,如爱与离别、人生的选择和追求等。

5.4语言特点分析

  -分析《再别康桥》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以及语言的形象和音乐感。

5.5诗歌欣赏与讨论

  -通过朗读和讨论,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再别康桥》。

5.6创作与表达

  -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感受,进行创作和表达,如写一篇与《再别康桥》相关的文章或诗歌。

6.教学评估

  -设计评估任务,如学生的诗歌分析作业、小组讨论的表现等,以检验学生对《再别康桥》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7.教学延伸

  -提供延伸阅读和学习资源,如其他徐志摩的诗歌作品、与离别主题相关的文学作品等。

8.教学反思

  -总结教学过程中的问题和不足之处,并提出改进意见。

  通过以上的教学内容,高一的学生可以全面理解和欣赏《再别康桥》这首诗。

  同时,他们也能够培养对诗歌的审美能力和文学理解能力。

  这样的教案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使他们在学习中体验到文学的魅力。

高一语文再别康桥教案【三篇】

  徐志摩是中国现在诗歌的重要代表。

  以他为代表的“新月派”诗歌,为中国新诗的发展建立了功劳。

  我整理了高一语文再别康桥教案【三篇】,希望对你有帮助!。

再别康桥教案1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着重分析意象以及意象的组合,体味诗歌的意象美。

  2.通过品味语言,发挥想象,以感受充溢于诗歌的真情,进而拉近学生与诗的联系,鼓励学生在喜欢的基础上多写写新诗。

【教学重难点】

  1.把握和分析意象。

  2.感受诗歌的真情。

【教学方法】

诵读、提问、讲解、创设情境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请同学们认真读一遍,并谈一谈初步印象。

  1.设计理由:学生对诗歌的原始阅读非常重要,在此基础上产生的原始理解是教学春信盯的起点和依据。

  2.在这个坦迹环节中,适当介绍作者。徐志摩,中国现代诗人、散文家。

二、诗歌可以分为叙事诗、抒情诗、哲理诗等,《再别康桥》属于哪一种呢?

  1.抒情诗。

  2.目的是从这个问题切入到下一个问题。

三、既然是抒情诗,那么它是怎样抒情的呢?

1.请同学们品味第二小节的“金柳”,“金柳”怎么会是“新娘”呢?为何我们联想不到?这是不是与作者的情感有关系?

  2.“金柳”“新娘”就是赋予作者情感的形象,我们叫做意象。

  3.理解“意象”要发挥想象,我们才能走入作品的情境中去。

  接下来,作者写道“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

  ”“艳影”是什么?请同学们想象美丽的影子,荡漾是怎么样的一种情愫?请同学们发挥想象,体验这种萦绕在心头的情感。

  4.请一位同学朗诵第二小节。教师注意指导学生扒和读出“荡——漾”的味道来。

四、进入第三小节,作者的感情有没有变化?如果有变化,是加强了还是减弱了呢?

  1、请一位同学先朗读,适时引导其回答。

2、从哪一句可以看出情感变得强烈了?“我甘心变成一条水草!”

  3、请同学们想象“青荇”在招摇,“水草”在柔波里招摇,与河畔的“金柳”、波光里的“艳影”组合成一幅怎么样的画面?这样的写作叫做“绘画美”。

  4、请同学们朗读,指导学生读出“甘心”二字饱含的幸福感。

五、通过指导朗读进入第四小节,作者为何说“那榆阴下的一潭,不是清泉”而是“天上虹”呢?

  1、引导学生理解诗歌语言的跳跃,这里的“虹”原来是“彩虹似的梦”。

  2、作者的“彩虹似的梦”实现了吗?没有,被“揉碎”了。请同学们结合自己的实践,自己的梦被揉碎了,情感怎么样?引导学生体验作者此时的伤感。

  3、请一位同学朗读,指导学生读出“揉碎”的伤感和“彩虹似的梦”的无奈。

  六、诗人的“梦”让他重回昔日在康桥读书的梦,这昔日的梦真的美好得像彩虹似的吗?进入第五小节。

  1、请同学们想象一下撑着长篙的感觉,向前,向更深处漫溯,忘记了时间,撑到星辉斑斓的时候,于是在那里放歌。多么自由自在啊!多么美好啊!这就是徐志摩所提倡的“自由与美”。

  2、请一位学生朗读,指导其读出诗人的欣喜之情。

七、朗读第七小节,诗人的情感变化了吗?为什么?诗人写了什么意象?这些意象前面的修饰词是什么?这些意象让你感受到诗人什么样的情感?

  1、诗人不能停留在昔日的梦,因为要离别了。诗人写了“笙箫”,修饰词是“别离的”,诗人此时是忧愁的。

2、诗人写了“夏虫”,修饰词是“沉默”,为何诗人要沉默?

  首先,夏虫也不堪离别的愁绪,故“沉默”了,不再“欢叫”了。其次,诗人希望离别的方式是静悄悄的,恰如作者在开头和结尾两个小节中都写到了的。

3、那诗人为何在开头和结尾采取同样的形式呢?有何表达效果?

  引导学生思考诗歌的特殊形式,回环往复会使诗歌有音乐美,感情浓厚。

  八、请同学们把课文完整地朗读一遍,适当师范指导。在读书声中结束。

再别康桥教案2

1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了解作者,1、体味诗中的意象美。2、体味诗中的情感美。

  过程与方法::初步掌握鉴赏诗歌的方法。

  1先粗读一遍,“粗知大意、得其梗概”即可2、细读全文,直到文章的哪些地方应当特别注意,应该深入揣摩。

  3、再品读一遍,咀嚼、消化。

  要深入体会含蓄蕴藉的意思,要透彻理解精微细致的意境。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培养健康而成熟心灵的激情。

2学情分析3重点难点

  1、意象的把握。

  2、诗情的领悟。

4教学过程

4.1第一学时

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再别康桥

  自古江南多才俊,今天我们再来认识一位性情温厚才气横溢的现代诗人——徐志摩。先请大家谈谈你所了解的徐志摩。

活动2【讲授】再别康桥

二、背景

1、关于志摩

  梁启超说:“徐志摩一手奠定了中国新诗坛的基础。

  ”胡适说:“他的人生观真是一种‘单纯信仰’,这里面有三个大字:一个是爱,一个是自由,一个是美。

  他梦想这三个理想的条件能够合在一个人生里,这是他的‘单纯信仰’。

  他的一生的历史,只是他追求这个‘单纯信仰’的实现的历史。

  ”。

2、我所知道的康桥

  “康桥的灵性全在一条河上;康河,我敢说是全世界最秀丽的一条水。”

  “我的眼是康桥教我睁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我的自我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的。”

  1922年归国后,徐志摩在现实的中国为了生活苦苦挣扎。

  1928年当他第三次欧游,第二次游历英国剑桥时,站在曾经梦想飞翔的康桥上,眼前不禁想起了早已不在的自由欢乐。

  作者感慨万千,后来在归国途中写下了这首感怀的离别诗篇。

3、作者其他名诗

《偶然》

  我是天空里的一片云,偶然投影在你的波心.你不必讶异,更毋须欢喜,转瞬消灭了踪影。

  你、我相逢在黑夜的海上,你有你的,我有我的方向。

  你记得也好,是忘掉,在这交会时互放的光亮。

《沙扬娜拉——赠日本女郎》

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像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道一声珍重,道一声珍重,那一声珍重里有蜜甜的忧愁,沙扬娜拉!

三、品读

  情境营造:《再别康桥》记下了诗人1928年秋重到英国、再别康桥的情感体验。

  康桥,即剑桥,英国剑桥大学所在地。

  康桥的一切,早就给他留下了美好的印象,如今又要和它告别了,千缕柔情、万种感触涌上心头。

  康河的水,唤醒了久蜇在他心中的激情,于是便吟成了这首传世之作。

  欣赏配乐朗读,营造氛围。

  老师范读,深入情境。

  学生齐读,体会感情。

四、细读

1、通过刚才的诵读,大家感受到诗人在这首诗中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怎样体现的?

  (1)依依惜别,恋恋不舍,难舍难分等。

  (2)“作别”表明是离别时分。

  诗歌开头连用三个“轻轻的”;“轻轻的走”“轻轻的来”“轻轻的招手”。写出了此地此景让人不忍离去更不忍打扰这份宁静安详,心中充满了无限依恋,可又不得不离去的无奈、感伤。

2、诗人在离别之时描写了哪些景物?体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怀?

  (1)岸边金柳。

  在中国古典诗歌意象中,“柳”与“留”谐音,传递出作者留恋不舍的情怀。

  夕阳西下,落日余辉斜照在树干树梢上呈现金色,同时金色比黄色更显高贵、灿烂、夺目,写尽了杨柳的富丽妩媚。

  作者用柳树来喻新娘,年轻貌美的女子,柔滑的肌肤,婀娜的体态,一如随风摆动风情万种的枝枝柳条,美丽万分,姿态。

  谁能抛开自己貌美的新婚妻子?谁能忍心别离自己挚爱的山水花草?然而离别终究还是近在眼前,那就再驻足停留,多看几眼,让它的美永驻我心。

  (2)水底青荇。

  河水清澈见底,绿油油的水草在水波中招摇,一切都是那么的惬意。

  轻柔的水草好像洞察了我的心思,在水中召唤着我,而我此刻也希望自己能化身为水草,永远沉浸于康河,依偎着康河,长久地生于斯长于斯。

  (3)榆阴潭水。在在康桥求学期间作者常常在康河上白天撑篙,夜里荡舟。

  拜伦潭倒映着天上的虹,天上的虹是静的,水中的虹是动的,给天上虹赋予了动态的美。

  那清泉已然不只是潭水,而是沉淀着彩虹般五彩斑斓的梦境,揉碎了在水波荡漾间遍布潭中。

  美好的梦啊,那是作者曾经对学业的进取,对爱情的追求。

3、离别在即作者做了什么事?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

  寻梦。

  再回母校,曾有的对事业,对人生,对爱情的诸多美梦,如这一船的星辉一样繁多、璀璨。撑篙再去寻觅,水波星光交相辉映,流连其中的诗人似乎又回到过去,忘记了要离开的事实。

  放歌。

  诗人快乐的心情达到极致,似乎只有高歌才能把这种难以言表的喜悦心情表达出来。

  沉默。

  可是诗人最终也没能唱出心底的喜悦,要离别的事实印在心中,拂散不去。

  美好的过往已是历史,诗人无法轻松,幻想去寻梦不得已又回到现实,情绪也因此而低落。

  离别时的沉默是人世间最深的感情,悄悄吹起离别的笙箫,空气中布满惆怅,夏虫好像也体会到了我此刻的离别之情,在本该喧闹的时节保持了沉默。

  今晚的康桥寂然无声,无声中又蕴涵了很多无法言表的离情别绪,将作者怅惘的心情推到极致。

  诗人热爱康桥,依恋康桥,可以同她分享快乐,却不愿、不忍让自己最心爱的康桥与自己一起共同体验痛苦、体味伤悲,所以满怀惜别之情带着理想幻灭后的感伤选择悄悄离开,连一片云彩都不带走。

  我对你千般柔情、万种情思,你的一点一滴在我心中都是如此神圣美好,因此,我把所有的美都留给你,让你继续在美中鲜活地存在,而我打点伤悲独自离去,这就是我对你的爱。

  爱不是占有,是成全。

  五、课堂小结。

再别康桥教案3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诗歌的三美,把握作者蕴含在诗歌中的情感。

  2.过程与方法目标:学生诵读感受诗歌三美。教师指导学生讨论诗歌意象蕴含的情感。

  3.能力培养目标:新诗的欣赏方法。

  教学重点:新诗的鉴赏。分析理解诗人独具特色的意象选择。

  教学难点:诗的欣赏方法。

教学方法:诵读欣赏法问答法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具使用:录音机

课堂教学设计:

  一、导入。

  上高中的第一天,我们好多同学离开了家。

  这就是离别。

  当然是暂时的离别。

  在每个人的一生当中,都会经历更多更另人伤感的离别。

  由“离别”这个话题,历代诗人写下了许多动人的诗歌。

  下面请同学们回忆一下,初中时候我们学过的关于离别的诗歌有哪些。

  (学生思考,发言。)

  刚才同学们说得很好。老师也搜集了一些,我们一起来分享。

关于“别”的诗歌: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李白《赠汪伦》)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高适《别董大》)

师:那么,我们今天要学的《再别康桥》,是谁别谁?

答:徐志摩别康桥

  师:对。

  那么,这首诗展示的,又将是怎么样的“别”呢?我们都知道,感情越深,离别越难。

  诗人与康桥到底有着怎样的情分?我们来了解康桥与徐志摩。

二、作者及背景简介(同学先讲,老师补充)

  徐志摩(1896-1931),浙江海宁人。

  笔名云中鹤、南湖、诗哲。

  1920年赴英国剑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

  剑桥就是诗歌中的康桥。

  1922年8月辞别剑桥启程回国。

  历任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教授,经常发表诗作,1923年与胡适等成立新月社,为新月诗派的主要人物。

  1928年诗人重游英国,在乘船归国途中,诗人挥笔写下了这首诗歌。

  1931年11月19日,诗人从南京乘飞机去北平,途中飞机失事,不幸遇难,死于泰山脚下,时年35岁。

  胡适说,徐志摩的人生观里只有三个大字:一个是爱,一个是自由,一个是美。

  他的作品就是这种精神的融合与体现。

  今天我们就来一起走进徐志摩的内心世界。

  三、学生齐读。

四、整体构思与思路

1、提问:这首诗抒发了作者一种怎样的感情?

  依依惜别的感情,也就是《再》中的“别”。诗歌记下了诗人1928年秋重到英国、再别康桥的情感体验,表现了一种含着淡淡忧愁的离情别绪

2、刚才我们提到了很多关于别离的诗歌,如果我们把这些诗歌和徐志摩的这首诗比较一下,在送别的对象上有什么不一样呢?

  明确:一般离别诗离别的是人,这首诗离别的却不是人,是“西天的云彩”。

3、明明是“再别康桥”为何只说“作别西天的云彩“?

  --借代指康桥美好的一切。用康桥太直接,这样更诗意。

  启发:设想一下,如果是你们要远行,面对父母亲友,你们眼中所看到会是什么样的情景呢?照一般情况设想,诗人告别康桥时,可能有送行的人,诗人的眼中也会看到高楼大厦、车水马龙。但这一切,诗人都没有写,写入诗中借以寄情的物象是“云彩”,意象的选择新颖,就好像作者是一位不食人间烟火的神仙,营造出一种清新飘逸之感。

  五、赏析诗歌的音乐美与建筑美。

  指名一名同学单独朗读。(带着感情的)

  教师评价:读的很美,为什么呢?因为同学对诗歌的感觉到位。

  这首诗歌本身很美。

  《再别康桥》是首新格律诗,新格律诗有个很大的特点就是“三美”--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

  (音乐美是指在韵律方面给人的美;绘画美是指描写的内容方面给人的美;建筑美是指外观整齐,给人建筑的美感。

  )而徐志摩是十分赞成这种观点的。

  他的诗歌也具有这种美,《再别康桥》这首诗,较为典型地表现了徐志摩诗歌的风格。

  一音乐美。

  1、我们一起来看看这首诗在节奏上有什么特点。

  请同学们看看第一节和最后一节。

  这两节有什么特点?。

  明确:第一节和最后一节在语意上相似,结构上也相似,读起来节奏也相同。

  这种方法叫做“回环往复”,在诗经中就叫做“复沓”。

  我们在《雨巷》中就接触过的。

  这样使得诗歌前后呼应,结构圆合,也增添了诗歌的节奏感。

  (板书:回环往复)。

  2、韵律和谐。

启发:①《雨巷》是压韵了的,而且是一韵到底,那么这首诗压韵了没有?(有)

  ②请同学找出韵脚。韵脚为:来,彩;娘,漾;摇,草;虹,梦;溯,歌;箫,桥;来,彩。

  ③每一小的节2、4句压韵,节节换韵。

  诗人追求的是诗歌韵律跳动的美感。

  (板书:韵律和谐)。

  3、诗歌节奏鲜明,韵律和谐。读起来琅琅上口,悦耳动听,充分体现了诗歌的音乐美。

  二建筑美。

1、同学们看这首诗一共有几节?(7)

  2、每一节有几行?(4。显得很匀称)(板书:节的匀称)

  3、每一行的字数是不是都一样的?(不一样。

  每一行的字数基本为六、七个字,间或有八个字,单行和双行错开一格排列,于参差变化中见整齐,整齐划一,给人以美感。

  每一节都两两错落有致,更加突显节的匀称。

  )(板书:句的整齐)。

  三学生默读,体会诗歌的音乐美、建筑美和诗歌中的依依惜别的感情。

  六、绘画美。

  一找出意象。

  1、好。同学们看看,重回康桥,哪些美景深深吸引了徐志摩?

  --河畔的金柳,软泥上的青荇,榆荫下的一潭清泉。

  2、这些美景都集中在第2、3、4节,我们先来看第2节。请一位同学朗读。

  二金柳。

  1、这一节写的是柳。

  那么在诗人的眼里,“柳”是什么柳?其“影”又是什么影?柳是“金柳”,影是“艳影”。

  我们经常说“花红柳绿”,在作者笔下,河畔的柳树为何是“金”色的?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因在夕阳中。

  夕阳照射下柳树变成了金色的。

  用暗喻把柳树比做新娘,新娘的美也就是柳树的美,新娘是少女最美丽的时候,既写出夕阳下泛着金光的柳树的美丽美好,而新郎对新娘的爱也就是作者对康桥的爱,也表达了对康桥自然之美的喜爱之情。

2、如果不是“金柳”,而是苍松翠柏,那么还能不能说是“新娘”,为什么?

  --不能。因为“金柳”才有新娘的那种柔美,而苍松翠柏是阳刚之美。

3、为什么不说朝阳中的新娘?

  --夕阳中的新娘是带着忧愁的,和离别的气氛吻合,而朝阳中4的新娘太朝气蓬勃了,情调不合。

夕阳中的新娘带着忧愁?新娘?忧愁?

  不是新娘带着忧愁,是离别……反正我觉得夕阳中的新娘好。

  朝阳中的新娘是带有力量的,喷薄而出的,夕阳中的新娘是温柔的,而且夕阳映红了她的脸庞,她的脸上飞上了红晕,是羞涩的。

4、为什么要选择柳树而不是其他的树?难道是康桥边只有柳树?

  --不是。

  柳这种植物是特别的,读一读它的名字:柳--留。

  柳在中国的传统中的意思等于留。

  中国古代就有折柳赠别的习俗,在送别诗中柳是常见的意象。

  比如“客舍轻轻柳色新”(王维《送元二使安西》)而且柳树下垂的枝条,风一吹就像在挥手告别。

  原来不仅是徐志摩不想离开,河畔的金柳也不愿他离开。

5、金柳的艳影明明是在波光里荡漾,诗人为什么说“在我的心头荡漾”?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

  --“在我的心头荡漾”,无非是说康桥已经在诗人的心里扎下了根,难以忘怀,表达了诗人对康桥喜爱之情。

  三青荇。

  1、我们再看到第三节,请一位同学朗读。

2、“青荇在水底招摇”用了什么手法?

  --拟人,表达了油油青草的多情可爱。

  “招摇”的意思本来是故意张大声势,引人注意。

  “招摇撞骗”中的“招摇”就是这个意思。

  这里的意思应该是“招手摇摆”,仿佛在招手致意,写出了水草对诗人的欢迎态度。

  显得生动、形象。

  同学们可以想象下,这是怎样一幅美景啊!。

  3、大家再看下一句:“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作一条水草。”这里的青荇,只是再普通不过的水草,而且还是在烂泥上,为什么徐志摩却愿意做这样的一条水草?

  --在这里,软泥让人们联想到泥的细腻与光滑,也很可爱,让人有亲近的愿望;而水草是油油的,让你直觉到它的生命力的旺盛。

  康河的流水、水草在作者眼中所呈现的那份安闲、自在、正是诗人心向往之的境界。

  正因为康河中的水草可以自由自在,无拘无束地生活,所以诗人才甘心做康河中的一条水草。

  四清泉。

  1、我们接着来看第四节,请同学齐读第四节。这里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就是把清泉比成虹。

  2、这一潭泉水就是拜伦潭。为什么说是彩虹似的梦?

  --美好的梦容易破碎,而彩虹虽然美丽,却也容易消逝。

  所以说是彩虹似的梦。

  康桥的生活、学习是徐志摩心底的一个梦,对康桥的眷恋就是对梦的眷恋。

  这样美丽的梦当然要呵护,要静静地呵护,这样的梦当然不愿醒,这样的康桥当然不愿离开。

  五绘画美。

  上述三节诗,每一节都是一个可以画得出来的画面,比如河畔的金柳在康河里的倒影,康河水底的招摇的水草,榆阴下的长满浮藻的青潭。

  这些画面具有意境鲜明、色彩绚丽的特点。

  很美。

  诗人通过动作性很强的词语,如“荡漾”“招摇”“揉碎”“沉淀”,使每一幅画面变成了动态的画面,给人以立体感。

  更增添了画面的美感。

  七、品味五、六节。

  1、请大家看到第五节和第六节。

  齐读。

  这两节的感情相同吗?。

  --不同。

  第五节兴奋欢快,第六节失意低落。

  (两个词:放歌/沉默)。

  2、第五节作者情不自禁“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在那一瞬间,他忘了自己要离开,他很愉悦。

  他似乎已经忘记了要离别康桥而去了完全忘情了。

  诗人对康桥迷恋的感情到了高潮。

  3、但是诗人放歌了吗?(没有。

  )你怎么看出来的?(但我不能放歌。

  )。

4、我为什么不能放歌呢?

  --但是作者突然意识到今晚要和康桥离别。

  而且是悄悄的离去,他的那种无奈,依恋,使他不能放歌。

  不是谁阻止,而是他觉得不应该放歌,唯有叹息,唯有悄悄地走。

  他生怕打扰惊醒了他心爱的康桥,只能悄悄欣赏,默默作别。

  因此这一节要读得稍微缓慢深沉。

5、怎么理解“悄悄是别离的笙萧”一语?

  --“笙萧”是中国传统的用以抒发感情的乐器之一。

  这一句把“悄悄”比作“别离的笙箫”,化静为动,化虚为实,化无形为有形,化无声为有声,具有很好的审美效果。

  “沉默是今晚的康桥”一句也有类似的审美效果。

6、大家再看到“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这一句,究竟是谁在沉默?这是什么表现手法?

  --康桥和康桥的夏虫都是无知无识的事物,不可能为他沉默,因此是诗人自己沉默了。这是一种侧面烘托的手法。

  八、品味第一节和第七节。

  1、好,我们再回过头来看第一节和最后一节。

  这两节都是直接抒发诗人感情的。

  先看第一节。

  作者再来康桥有什么特点?什么轻?。

  --轻轻地--脚步轻。

  2、"轻轻的",写了作者只身悄悄来到和离别康桥的情景,诗人以“轻轻的告别”突出了宁静的基调。连用三个,达到了一种什么效果?

  --唱三叹。

  连用三个,突出地表现了自己对康河的爱和依依惜别的情感。

  使我们体会到诗人会康桥的感情之浓烈。

  即使"作别"一刻还要把这种宁静之美藏于内心,不忍打破这种宁静之美的惜爱之情得以展现。

  3、请男生齐读第一节。再请女生齐读最后一节。

  4、第一节里面,诗人写到“作别西天的云彩”,最后一节却说“不带走一片云彩”,云彩明明是不能带走的为什么徐志摩还要说不带走呢?我们中国有很多人,因为喜欢某地,或者刻上“XXX,到此一游。

  ”或者摘一把花,采几束草带回去留做纪念。

  可是诗人爱康桥,却“不带走一片云彩”,表现了什么?。

  --表现作者对康桥爱得深爱得真爱得纯爱得善。

  突出作者的洒脱和飘逸。

  从作别到不带走,一步一步产生一种离别的美。

  不像其他的离别诗那样依依不舍,那样的沉重。

  感情是轻快的。

5、最后一节为什么又不说“轻轻的”而又变成“悄悄的”?

--避免重复

那怎么不是其他的,如“静静的”“慢慢的”“默默的”?

  --受上节影响,“悄悄~~今晚的康桥”而且都是叠字,产生种音韵美,承上节而来,读起来一气呵成,章法严谨。

  九、课外拓展。

  所以,康桥是徐志摩灵魂的故乡,我们通过这首诗能感觉到诗人对康桥依依不舍,希望与康桥永不分离的感情。下面我们来欣赏徐志摩的另一首离别诗:《沙扬娜拉》。

沙扬娜拉

--赠日本女郎

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

像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

道一声珍重,道一声珍重,

那一声珍重里有蜜甜的忧愁--

沙场娜拉!(全班同学齐读)

  1、这是诗人随泰戈尔访日后的感怀之作。

  2、诗一开始,就以一个构思精巧的比喻,描摹了少女的娇羞之态。“一低头的温柔”与“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两个对立的意象恰当地重叠在一起,使我们感到一股朦胧的美感。

  3、接下来,就的互道珍重,我们体会到诗人的那种离别之情。。

4、大家看看这一句:“甜蜜的忧愁”,忧愁怎么会是甜蜜的呢?

  --甜蜜和忧愁在感情上似乎是矛盾的,其实不然。这样写使诗歌的情感更加饱满。

5、这首诗是谁别谁?(诗人别日本女郎)

日本女郎的名字是什么?(沙扬娜拉)

她的名字还有其他的意思吗?

  --“沙扬娜拉”是迄今为止对日语“再见”一词最美丽的翻译。“沙扬娜拉”既是杨柳依依的挥手作别,又仿佛在呼唤那女郎温柔的名字。

  十、布置作业:背诵诗歌。

附:板书设计

第一课时:再别康桥

音乐美--韵律和谐,回环往复

新格律诗建筑美--节的匀称,句的整齐

绘画美--金柳,青荇,清泉

副板书:云中鹤、南湖、诗哲新月派

第二课时:再别康桥

金柳(比喻)新娘

绘画美青荇(拟人)招摇

清泉(暗喻)虹

副板书:轻轻地--悄悄地

高一语文《再别康桥》优秀教案

    《再别康桥》是中国诗人徐志摩脍炙人口的新诗,是高一语文要学习的内容,那么该文章教案如何写呢?下面是我给大家带来的高一语文《再别康桥》教案,希望对你有帮助。

  一、创设情境

    教师播放歌曲动画《再别桥旦康桥》,导入本课。

  二、朗读诗纳旅歌

  1.提问:你觉得诗词抒发了一种怎样的思想感情呢?

    2.教师介绍背景:1920年10月~1922年8月,诗人徐志摩曾游学于此。

  康桥时期是他一生的转折点。

  徐志摩曾说:“我的眼睛是康桥教我睁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我的自由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的。

  ”。

    3.教师朗诵全诗,配背景音乐和画面。要求学生注意节奏与重音。

    4.学生分各种形式朗读,教师逐节指导。屏幕出示全诗及其节奏与重音提示。

    点评:诗歌重在诵读,在诵读的基础上领悟是学习诗歌的好方法。

  三、自主学习

    学生带着任务在学习网站的“自主学习”栏目自学。“自主学习”包括“学习任务”、“徐志摩”、“诗歌意象”、“诗歌形式”、“诗歌诵读”和“英国风光”等内容。

  四、学习反馈

    方法:屏幕出示问题,学生抢答。

    1.从诗歌的意象入手赏析诗歌。

  ◆刚才你阅读了哪些古代的别离诗?如果我们把这些诗歌和《再别康桥》比较一下,它们送别的对象有什么不一样呢?

  ◆有着诗人感情的物象(云彩等)我们叫什么?诗歌选择的是哪些意象呢?

  ◆诗人告别康桥时,按理说,应该有送行的`人、周围的高楼大厦、车水马龙等平常物象,而作者却避开了这些,选取云彩等自然景物,这有什么好处呢?

    2.从诗歌的形式入手赏析诗歌。

  闻一多提出的诗歌形式上的“三美”主张是什么?你觉得《再别康桥》在形式上具有吗?

  ◆音乐美:

    A、从押韵上看:本诗一节一韵,每节换韵。

    B、从节奏上看:诗歌音节和谐,节奏感强。

    C、从首节和末节来看:回环复沓,语意相似,节奏相同,构成回环呼应的结构形式。

  ◆建筑美:

    A、从字数上看:《再别康桥》共7节,每节两句,每句6~8字。

    B、从排列上看:单行和双行错开一格排列,给人以流动的美感。

  ◆绘画美:

    A、选用“云彩,金柳”等词语,给读者色彩想象。

    B、诗人用了动作性很强的词语,使每一幅画都富有流动的画面美,如“招手”、“荡漾”等。

    C、全诗共7节,几乎每一节都包含一个画面,如向西天的云彩轻轻招手作别等。

    重点赏析“绘画美”,赏析的同时出示画面,然后学生看着画面回忆相应的诗句,再看着画面背诵全诗。

    教师小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从诗歌的意象、诗歌的形式入手赏析现代诗歌,屏幕显示。

    点评:诗歌鉴赏的方法是重点,通过重点讲解便于学生网上拓展,同时也有利于对本课另外三篇现敏茄扰代诗的学习。

  五、网上拓展

    布置任务:点击“相关网站”,进入“徐志摩名作欣赏”网站,和因特网上的专家一起赏析徐志摩更多的诗歌名作。然后,把你的学习成果让我们大家来分享。

    点评:让学生充分自由地去学习和创新。

  六、成果展示

    学生朗读并赏析“徐志摩名作欣赏”中的现代诗,重点赏析诗歌的意象美和形式美。

    点评:给学生自我展现的舞台。

  高一语文《再别康桥》创作背景

    此诗写于1928年11月6日,初载1928年12月10日《新月》月刊第1卷第10号,署名徐志摩。

  康桥,即英国著名的剑桥大学所在地。

  1920年10月—1922年8月,诗人曾游学于此。

  康桥时期是徐志摩一生的转折点。

  诗人在《猛虎集-序文》中曾经自陈道:在24岁以前,他对于诗的兴味远不如对于相对论或民约论的兴味。

  正是康河的水,开启了诗人的心灵,唤醒了久蛰在他心中的诗人的天命。

  因此他后来曾满怀深情地说:“我的眼是康桥教我睁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我的自我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的。

  ”(《吸烟与文化》)。

    1928年诗人故地重游。

  11月6日在归途的中国南海上,他吟成了这首传世之作。

  这首诗最初刊登在1928年12月10日《新月》月刊第1卷10号上,后收入《猛虎集》。

  可以说,“康桥情节”贯穿在徐志摩一生的诗文中;而《再别康桥》无疑是其中最有名的一篇。

    此诗作于徐志摩第三次欧游的归国途中。

  时间是1928年11月6日,地点是中国上海。

  7月底的一个夏天,他在英国哲学家罗素家中逗留一夜之后,事先谁也没有通知,一个人悄悄来到康桥找他的英国朋友。

  遗憾的是他的英国朋友一个也不在,只有他熟悉的康桥在默默等待他,一幕幕过去的生活图景,又重新在他的眼前展现……由于他当时时间比较紧急,又赶着要去会见另一个英国朋友,故未把这次感情活动记录下来。

  直到他乘船离开马赛的归国途中,面对汹涌的大海和辽阔的天空,才展纸执笔,记下了这次重返康桥的切身感受。

    不过当时的徐志摩留下的是英文版的《再别康桥》,当时是一位不知名的中国人翻译过来的。

  高一语文《再别康桥》作者简介

    徐志摩(1897~1931年)现代诗人、散文家。

  浙江海宁县硖石镇人。

  名章垿,小字槱森,后改名志摩。

  曾经用过的笔名:南湖、云中鹤。

  1897年出生,至1931年飞机出事,生活了35年,英年早逝。

  原名徐章垿,为什么改名叫徐志摩呢?因为他小时候特别可爱,清末时长着一个大脑袋,留着一个"猪尾巴",所以他的父亲就请了一个名叫志慧的和尚看相,说是将来必成大器。

  所以1928年,他出国时改名"徐志摩"——志慧和尚摸过的。

高中语文《再别康桥》教学教案

    这座桥,风景秀丽,闻名遐迩;这个人,风流倜傥,才华横溢;这首诗,清新空灵,载誉中华。你想欣赏这座桥,走进这个人,感受这首诗吗?接下来是我为大家整理的高中语文《再别康桥》教学教案,希望大家喜欢!

  高中语文《再别康桥》教学教案一

  再别康桥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分析

    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实验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一)第一单元第二课选编《再别康桥》,本单元主要学习中国新诗和外国诗歌。

    《再别康桥》是徐志摩写给母校——剑桥大学的一曲恋歌,表达了作者在即将离别母校时的殷殷的挚爱和深深的依恋之情。教学中可通过简介徐志摩以及他在康桥的生活,交待《再别康桥》的创作背景及创作意图;再通过朗读,感受诗歌的“音乐美”,分析结构,感受诗歌的“建筑美”,细细品味,感受诗歌的“绘画美”。

    此外,《再别康桥》表达离别情感的方式比较独特,可通过与其他著名的离别诗的比较,感悟《再别康桥》独特韵味。

  二、学生学习情况分析

    学生对徐志摩有一定的了解,但是这种了解大多是宽泛的,甚至有些是从影视作品(如电视剧《人间四月天》)中得到的,因此,学生在接触《再别康桥》的时候,极容易简单地理解其中的离别情感,而无法揣摩到徐志摩在与康桥离别时的复杂情怀。

    学生的兴趣点可能会放在首尾两节,放在徐志摩的情感世界上,教学中应好好把握学生的兴趣点,并由此切入,引导学生更加全面而深刻地解读作品。

    诗歌的语言是含蓄的,所传达的情感也常常是含蓄的,学生很难充分理解诗歌语言的内涵,再加上对作者的了解不够深入,从而产生阅读障碍。

    这首诗歌的学习难度并不大,学生会很感兴趣,因此在教学中应该做一些更加深入的挖掘,体味出诗歌更为丰富的韵味。

    学生刚升入高中,对诗歌鉴赏的理解可能还停留在初中的水平层面,应适当地引导他们从多角度去理解诗歌,多元化去鉴赏诗歌。

  三、设计思想

    依据新课程教育教学理念,在教学过程中,力求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学生主体的积极思考、大胆创新,在充分阅读文本的基础上,更加全面而深刻地解读文本。

    诗歌的欣赏应该是多元化的,因此,在教学中应鼓励学生从多个角度去思考,不应仅仅拘泥于一些概念化的经验化的解读,在鉴赏中要充分尊重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力求让学生从更深刻更新颖的层面去阅读文本。

    “以读带讲”一直是诗歌教学奉行的教学准则,而《再别康桥》本身是一首脍炙人口的诗作,学生对这首诗已经有一定程度的了解,只是学生不一定真的能够理解其中的丰富内涵,“以讲带读”或许可以帮助学生真正感悟这首诗的真意。

    不为教一首诗而教一首诗,应力争通过对一首诗的解读,让学生走近诗人,从而更深入地了解作码侍者的人生经历乃至内心世界。

    基于以上的考虑,在教学中最好辅以多媒体,以提供更为全面更为广泛的相关信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解读作品,让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有一定的收获。

  四、教学目标

    1.基础知识目标:明确诗歌的意象、意境以及它们对于诗歌的重要作用;了解新月诗派的“三美”主张,欣赏诗歌的“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

    2.情感教育目标:领悟徐志摩与母校的深厚情感以及抒发情感的恰当方式。

    3.能力培养目标:了解诗歌鉴赏的一般步骤以及诗歌鉴赏的一般方法,发挥充分的想象去感悟诗歌的意境;通过解读意象去把握诗歌的主旨;欣赏诗歌创作的艺术特色。

  五、教学重点和难点

  1.《再别康桥》是如何体现新月诗派的“三美”主张的?《再别康桥》美在何处?

  2.《再别康桥》的意象选择非常独特,如何理解意象的独特之处?这些独特的意象营造了怎样的意境?

  3.徐志摩为何对康桥情有独钟,仅仅是学生对母校的情怀吗?有没有其他原因?

  六、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新课

    本人谨稿学过多年的语文了,记得最深的还是那些脍炙人口的诗歌作品,比如“一只鹅,两只鹅,扑通扑通跳下河”。(学生笑)

  (抓住学生笑的时机,请他们谈一谈笑的原因,借此可以活跃课堂气氛,然后请学生诵读自己喜欢的诗歌作品)

  既然同学们都喜欢读诗,那对诗歌一定有自己的认识,请问“一片两片三四片,五片六片七八片,千片万片无数片”是一首诗吗?(在屏祥模孝幕上打出文字,学生讨论)

    经过讨论后,学生发言表达自己的看法,一致认为不能算作一首诗,因为实在读不出什么韵味。(又在屏幕上打出“飞入芦花皆不见”)经过讨论,同学们明确了,加上最后一句增添了诗歌的韵味,给读者无尽的想象空间,富有诗味。

    由此可见,诗歌总是带给人们丰富的想象,我们学习诗歌,就是要通过丰富的想象,感悟诗歌的意境。今天我们就用这样的方法来学习现代诗人徐志摩的代表作《再别康桥》。

  二、背景介绍

    康桥,即英国著名的剑桥大学所在地。

  1920年10月至1922年8月,诗人曾游学于此。

  康桥时期是徐志摩一生的转折点。

  诗人在《猛虎集?序文》中曾经说过:在24岁以前,他对于诗的兴味远不如对于相对论的兴味。

  正是康河的水,开启了诗人的性灵,唤醒了久蜇在他心中的诗人的生命。

  因此他后来曾满怀深情地说:“康桥的灵性全在一条河上;康河,我敢说是世界上最秀丽的一条水。

  我的眼睛是康桥教我睁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我的自我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的。

  ”。

    (在屏幕上展示这段文字,请学生找出印象最深刻的句子,学生很容易找出来,可继续让学生谈谈对这句话的看法。由此引导学生认识到康桥对徐志摩的重要性)

    康桥对于徐志摩是如此的重要,因此他写了多篇与康桥有关的作品:《康桥再会吧》《我所知道的康桥》《再别康桥》,有人甚至说,在徐志摩身上萦绕着“康桥情结”。

  三、朗读诗歌,体会作者离别的情感

  1.先推选一位同学朗读,请其他同学简单评价;

  2.再欣赏黄磊的朗诵录音;

    3.通过朗读,感悟作者在即将离开康桥时的情感。

    讨论后明确:作者主要表达了对康桥的“殷殷的挚爱,深深的依恋”之情。

  四、鉴赏诗歌,感受诗歌创设的意境

  1.诗歌的哪些章节恰当地表达了作者的离别情感?(学生讨论)

    (1)第一节“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

  (这一节的鉴赏,可以围绕三个问题展开:①离别时为何要“轻轻的”②“轻轻的”为何要提前③为何不向人作别而向云彩作别)

    这一节写久违的学子作别母校时的万千离愁,诗人以“轻轻的”告别突出了“宁静”的基调。

  短短的四句诗映照出了一个非常宁静的夕阳晚照的黄昏,做出了一个非常宁静的作别姿态。

  诗人曾说:“那四五月间最渐缓最艳丽的黄昏,那才真是寸寸黄金。

  在康河边上过一个黄昏是一服灵魂的补剂啊!”诗的开头有意连用的三个“轻轻的”,一下子就突出地表现了自己对康河的爱和依依惜别的情感,使我们仿佛感受到诗人踮着足尖,像一股清风一样来了,又悄无声息地荡去;而那至深的情丝,竟在招手之间,幻成了“西天的云彩。

  ”轻轻的来,轻轻的走,又轻轻的告别,即使那挥手的招呼,也没有一点点喧哗,来打破康河的宁静之美,给人一种宁静和谐的意境。

  这也正是康河给诗人最美丽的印象。

    (2)第二~四节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作一条水草。

  那榆荫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的虹;揉碎在浮藻间,沉淀彩虹似的梦。

  ”。

  (这几节的鉴赏,可以围绕以下几个问题展开:①“金柳”“新娘”等意象的独特效果②作者此时在干什么③“甘心做一条水草”说明了什么④为何要强调“油油地在水底招摇”)

    这几节写康河的美景,表达作者对康河的依恋和柔情。披着夕照的金柳,软泥上的青荇,树荫下的水潭,一一映入眼底。

    两个暗喻用得颇为精到:第一个将“河畔的金柳”大胆地想象为“夕阳中的新娘”,使无生命的景语,化作有生命的活物,温润可人。“新娘”这个意象尤为恰当,“新娘”是女子一生中最美丽的形象,不但写出康桥的明丽动人,更写出诗人在即将离别时的记忆犹新的感觉,这是“少女”等其他意象所表现不出的,诗人的难舍离愁可见一斑。

    第二个是将清澈的潭水疑作“天上虹”,被浮藻揉碎之后,竟变了“彩虹似的梦”。

  正是在意乱情迷之间,诗人如庄周梦蝶,物我两忘,直觉得“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并甘心在康河的柔波里,做一条招摇的水草。

  这种主客观合一的佳构既是妙手偶得,也是千锤百炼之功,更是诗人无拘无束的生命追求与美的精神的吐露和象征。

    “招摇”:常含贬义,常与“过市”连用;另有“逍遥”一义。

  用“逍遥”写水草,显现出无拘无束,自由自在的情态。

  这种“自在逍遥”的安闲,本是写人之词,用来写水草,又更显生动、形象。

    “油油的”“招摇”:“油油”是光润的样子,水流的样子,和悦的样子。

  用它修饰“招摇”,不但增强了水草的自在感,而且还使我们想起了水草得以“招摇”的河水:微风轻拂,水波轻涌,水质清澈,那些像涂了凝脂的水草在水中随微波来回轻摆,自在安闲。

  这是怎样一幅美景啊!而这美景全赖诗人的“招摇”。

  “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据此,我们就可以理解作者后面所说的这句诗深刻的含义和诗人强烈的情感体验。

  高中语文《再别康桥》教学教案二

  设计思路:

    《毛诗序》说:“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

  ”诗歌本质上就是情感的外化,字里行间最值得去揣摩咀嚼的就是诗人的情志。

  本诗的情感含而不露,但由于语言简洁平易,在具体教学中教师可以将诗歌交给学生去探究把握,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品读去揣摩作者的心性。

  教师积极主动地对学生进行引导,让学生通过教师的引导感受到类似的“大师小作”的语言魅力。

    课堂教学并不是语文教学的全部,对于语文来说我们更应该明白“工夫在课外”这句话的含义,语文教学应该有适当的留白,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我们必须明白:教师是导学者,而不是传声筒。

    本诗所采用的意象典雅柔美,极富传统文化内涵,由此营造出的意境鲜明优美,让人陶醉。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应注意领会意象的特殊内涵,品味意境中蕴含着的诗人情感。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品味《再别康桥》意境美,感受诗歌的语言魅力。

    学会抓住意象品读诗歌。

    过程和方法:从诗歌的意象角度入手,鉴赏诗歌。

    诵读入境,欣赏诗意;联想比较,对比品评。?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感悟、体验的能力,以及对文学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

    学生通过对具体字词和特定意象的推敲,做到准确把握作者的情感脉络。

  教学难点

    对诗歌情感脉络的把握,对诗歌独特意象的揣摩。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为了成全一份份沉甸甸的期许,也为了扬帆沧海,追逐梦想,抵达生命之巅,你们踏进了高中校园。

  在此之前,你们辞别了初中母校和父母老师,甚至远离了故乡那一方熟悉的水土,那里的山山水水,那里的一草一木都见证了你的成长,也许你有过不舍,也许你有过彷徨,但人生之路已经在你迈出的脚步里延长。

  离别总让人心潮起伏,离别时的情思已经被一代又一代的诗人反复梳理,今天我们带着自己的人生体验来一起品读徐志摩的《再别康桥》。

  题解

  1、作者简介

    徐志摩(1896—1931),浙江海宁人。

  笔名云中鹤、南湖等。

  1920年赴英国剑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

  剑桥就是诗歌中的康桥。

  1922年8月辞别剑桥启程回国。

  历任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教授,经常发表诗作,1923年与胡适等成立新月社,为新月诗派的主要人物。

  1928年诗人重游英国,在乘船归国途中,诗人挥笔写下了这首诗歌。

  题解

    徐志摩三次告别康桥:第一次是1922年,徐志摩从剑桥进修回国,留下了长诗《康桥,再会罢》;第二次是1926年,第二次旅游该国后,留下了著名的散文《我所知道的康桥》;第三次是1928年,诗人第三次旅游英国,怀着激动喜悦的心情谁也不通知地去看他康桥的英国朋友,可是不巧,由于事先没约好,朋友们都不在,只有康桥默默地、一如既往地等候着他。在康桥边上,七八年前的美好回忆接踵而来,在回国途中的中国海上,思绪不能自禁,留下了著名诗篇《再别康桥》。

  读诗

    学生自读诗歌:力求抑扬顿挫、身临其境、声情并茂。

    抽学生进行朗诵,并请学生进行点评,在点评的过程中力求做到把握诗人的主要情感,并将之融入到朗诵当中。

  品诗

  【学生思考讨论】

  这首诗写到了哪些景物,结合所写的景物试着用“图”的格式来简要概括每一个诗节?

  高中语文《再别康桥》教学教案三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诗歌的三美,把握作者蕴含在诗歌中的情感。

    2.过程与方法目标:学生诵读感受诗歌三美。教师指导学生讨论诗歌意象蕴含的情感。

    3.能力培养目标:新诗的欣赏方法。

    教学重点:新诗的鉴赏。分析理解诗人独具特色的意象选择。

    教学难点:诗的欣赏方法。

  教学方法:诵读欣赏法问答法

  课堂教学设计:

    一、导入。

    上高中的第一天,我们好多同学离开了家。

  这就是离别。

  当然是暂时的离别。

  在每个人的一生当中,都会经历更多更另人伤感的离别。

  由“离别”这个话题,历代诗人写下了许多动人的诗歌。

  下面请同学们回忆一下,初中时候我们学过的关于离别的诗歌有哪些。

    (学生思考,发言。)

    刚才同学们说得很好。老师也搜集了一些,我们一起来分享。

  关于“别”的诗歌: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李白《赠汪伦》)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高适《别董大》)

  师:那么,我们今天要学的《再别康桥》,是谁别谁?

  答:徐志摩别康桥

    师:对。

  那么,这首诗展示的,又将是怎么样的“别”呢?我们都知道,感情越深,离别越难。

  诗人与康桥到底有着怎样的情分?我们来了解康桥与徐志摩。

  (请同学看题目,你获得了哪些信息?

    ──引导学生借助诗歌的题目、作者、注释等内容,提取对理解诗歌有帮助的信息。

    生1:这是和康桥的第二次告别。

    生2:别而又别,说明对康桥充满着眷恋,不忍离去。

    师:同学们说得很好。我们再想想,对康桥充满眷恋,对一个地方的某样东西充满感情,其实质是什么?

    生(全体稍作思考后,部分同学回答):对剑桥生活的留恋。

    师:对。

  但我纠正第一个同学的说法,这是徐志摩第三次告别康桥。

  第一次是1922年,徐志摩从剑桥进修回国,留下了长诗《康桥,再会罢》,第二次是1926年,第二次旅游该国后,留下了著名的散文《我所知道的康桥》,第三次是1928年,诗人第三次旅游英国,怀着激动喜悦的心情谁也不通知地去看他康桥的英国朋友。

  可是不巧,由于事先没约好,朋友们都不在,只有康桥默默地、一如既往地等候着他。

  在康桥边上,七八年前的美好回忆接踵而来,在回国途中的中国海上,思绪不能自禁,留下了著名诗篇《再别康桥》。

  )。

  二、作者及背景简介(同学先讲,老师补充)

    徐志摩(1896—1931),浙江海宁人。

  笔名云中鹤、南湖、诗哲。

  1920年赴英国剑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

  剑桥就是诗歌中的康桥。

  1922年8月辞别剑桥启程回国。

  历任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教授,经常发表诗作,1923年与胡适等成立新月社,为新月诗派的主要人物。

  1928年诗人重游英国,在乘船归国途中,诗人挥笔写下了这首诗歌。

  1931年11月19日,诗人从南京乘飞机去北平,途中飞机失事,不幸遇难,死于泰山脚下,时年35岁。

    胡适说,徐志摩的人生观里只有三个大字:一个是爱,一个是自由,一个是美。

  他的作品就是这种精神的融合与体现。

  今天我们就来一起走进徐志摩的内心世界。

    三、学生齐读。

  四、整体构思与思路

  1、提问:这首诗抒发了作者一种怎样的感情?

    依依惜别的感情,也就是《再》中的“别”。诗歌记下了诗人1928年秋重到英国、再别康桥的情感体验,表现了一种含着淡淡忧愁的离情别绪

  2、刚才我们提到了很多关于别离的诗歌,如果我们把这些诗歌和徐志摩的这首诗比较一下,在送别的对象上有什么不一样呢?

    明确:一般离别诗离别的是人,这首诗离别的却不是人,是“西天的云彩”。

  3、明明是“再别康桥”为何只说“作别西天的云彩“?

    ——借代指康桥美好的一切。用康桥太直接,这样更诗意。

    启发:设想一下,如果是你们要远行,面对父母亲友,你们眼中所看到会是什么样的情景呢?照一般情况设想,诗人告别康桥时,可能有送行的人,诗人的眼中也会看到高楼大厦、车水马龙。但这一切,诗人都没有写,写入诗中借以寄情的物象是“云彩”,意象的选择新颖,就好像作者是一位不食人间烟火的神仙,营造出一种清新飘逸之感。

  1、构思:

  别出心裁,不落俗套:

    首先,告别对象由人转向物,跳出了“执手相看泪眼”或寒喧叮咛的俗套,给人清新飘逸之感。

    其次,创造了一种特殊的气氛。这首诗只着色绘景而不摹声,以“轻轻”“悄悄”“沉默”造成一种寂静环境,排除了“伤离别”的沉重感,增加了飘逸感。

    第三,意像选择独具特色。诗人借以寄情的物象是“云彩”“金柳”“柔波”“水草”“星辉”等自然景物,避开了人间烟火:高楼大厦、车水马龙、机械轰鸣及送行之人,这样就造出了一种清新感。

    独特构思来自诗人对个人自由天性的追求。

  徐志摩崇拜大自然,主张人类应接近自然,回归自然,融合自然。

  故想做“一条水草”,想到“青草更青处”寻梦,这是诗化人生的表现。

    五、赏析诗歌的音乐美与建筑美。

    指名一名同学单独朗读。(带着感情的)

    教师评价:读的很美,为什么呢?因为同学对诗歌的感觉到位。

  这首诗歌本身很美。

  《再别康桥》是首新格律诗,新格律诗有个很大的特点就是“三美”——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

  (音乐美是指在韵律方面给人的美;绘画美是指描写的内容方面给人的美;建筑美是指外观整齐,给人建筑的美感。

  )而徐志摩是十分赞成这种观点的。

  他的诗歌也具有这种美,《再别康桥》这首诗,较为典型地表现了徐志摩诗歌的风格。

    一音乐美。

    1、我们一起来看看这首诗在节奏上有什么特点。

  请同学们看看第一节和最后一节。

  这两节有什么特点?。

    明确:第一节和最后一节在语意上相似,结构上也相似,读起来节奏也相同。

  这种方法叫做“回环往复”,在诗经中就叫做“复沓”。

  我们在《雨巷》中就接触过的。

  这样使得诗歌前后呼应,结构圆合,也增添了诗歌的节奏感。

  (板书:回环往复)。

    2、韵律和谐。

  启发:①《雨巷》是压韵了的,而且是一韵到底,那么这首诗压韵了没有?(有)

    ②请同学找出韵脚。韵脚为:来,彩;娘,漾;摇,草;虹,梦;溯,歌;箫,桥;来,彩。

    ③每一小的节2、4句压韵,节节换韵。

  诗人追求的是诗歌韵律跳动的美感。

  (板书:韵律和谐)。

    3、诗歌节奏鲜明,韵律和谐。读起来琅琅上口,悦耳动听,充分体现了诗歌的音乐美。

    二建筑美。

  1、同学们看这首诗一共有几节?(7)

    2、每一节有几行?(4。显得很匀称)(板书:节的匀称)

    3、每一行的字数是不是都一样的?(不一样。

  每一行的字数基本为六、七个字,间或有八个字,单行和双行错开一格排列,于参差变化中见整齐,整齐划一,给人以美感。

  每一节都两两错落有致,更加突显节的匀称。

  )(板书:句的整齐)。

    三学生默读,体会诗歌的音乐美、建筑美和诗歌中的依依惜别的感情。

    六、绘画美。

    一找出意象。

    1、好。同学们看看,重回康桥,哪些美景深深吸引了徐志摩?

    ——河畔的金柳,软泥上的青荇,榆荫下的一潭清泉。

    2、这些美景都集中在第2、3、4节,我们先来看第2节。请一位同学朗读。

    二金柳。

    1、这一节写的是柳。

  那么在诗人的眼里,“柳”是什么柳?其“影”又是什么影?柳是“金柳”,影是“艳影”。

  我们经常说“花红柳绿”,在作者笔下,河畔的柳树为何是“金”色的?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因在夕阳中。

  夕阳照射下柳树变成了金色的。

  用暗喻把柳树比做新娘,新娘的美也就是柳树的美,新娘是少女最美丽的时候,既写出夕阳下泛着金光的柳树的美丽美好,而新郎对新娘的爱也就是作者对康桥的爱,也表达了对康桥自然之美的喜爱之情。

  2、如果不是“金柳”,而是苍松翠柏,那么还能不能说是“新娘”,为什么?

    ——不能。因为“金柳”才有新娘的那种柔美,而苍松翠柏是阳刚之美。

  3、为什么不说朝阳中的新娘?

    ——夕阳中的新娘是带着忧愁的,和离别的气氛吻合,而朝阳中4的新娘太朝气蓬勃了,情调不合。

  夕阳中的新娘带着忧愁?新娘?忧愁?

    不是新娘带着忧愁,是离别……反正我觉得夕阳中的新娘好。

    朝阳中的新娘是带有力量的,喷薄而出的,夕阳中的新娘是温柔的,而且夕阳映红了她的脸庞,她的脸上飞上了红晕,是羞涩的。

高中语文《再别康桥》教学教案相关文章:

1.高一语文《再别康桥》优秀教案

2.高中语文《再别康桥》课文解读

3.高中语文人教版《荷塘月色》教案设计

4.《故都的秋》优质教案设计

5.《再别康桥》读后感800字范文高中

6.初一语文《假如生活欺骗了你》教学教案

7.高中再别康桥读后感800字范文七篇

8.高中语文研修反思日志

9.高中再别康桥读后感800字作文七篇

10.初中九年级语文《雨说》优秀教案模板

《再别康桥》优秀教案设计

    《再别康桥》全诗以离别康桥时感情起伏为线索,抒发了对康桥依依惜别的深情。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语文课文《再别康桥》的优秀教案设计,希望对你们有帮助。

  《再别康桥》教案设计篇一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行并哗感受康桥柔美秀丽的风光,体味作者对康桥依依惜别之情;

  2、引导学生体味诗中的意象美;

    3、当堂背诵全诗。

  教学重难点

  1、诗情的领悟是难点与教学的重点;

    2、意象的把握与体味。

  教学过程

  一、导语

    1.这座桥,风景秀丽,闻名遐迩;这个人,风流倜傥,才华横溢;这首诗,清新空灵,载誉中华。你想欣赏这座桥,走进这个人,感受这首诗吗?首先让我们先来认识这位具有浪漫情怀的现代派诗人。

  2、古人云: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所以在古人的作品中,既有西出阳关无故人的无奈,又有天下谁人不识君的豪迈,还有相见时难别亦难的苦涩,那么现代人是如何理解离别的呢?那么我们现在就来学习徐志摩的《再别康桥》,领略一下现代人笔下的别离之情!

    二、志摩其人及写作背景。

    三、简要情况-康桥情结,由此引出对《再别康桥》的示范朗诵。

    康桥,即剑桥,英国著名剑桥大学所在地。

  1920年秋,徐志摩经美国到伦敦,在剑桥大学、伦敦大学学习,1922年上半年由剑桥大学皇家学院特别生转为正式研究生。

  过了半年的正式学生生活后,8月中旬回国。

  1928年8月第三次来到英国,11月16日快要归国的途中,灵感闪现,挥洒自如地写下了的传世经典之作--《再别康桥》。

    《再别康桥》这首诗,较为典型地表现了徐志摩诗歌的风格。

  诗歌档行记下了诗人1928年秋重到英国、再别康桥的情感体验,表现了一种含着淡淡忧愁的离情别绪。

  康桥的一切,早就给他留下了美好的印象,如今又要和它告别了,千缕柔情、万种感触涌上心头。

  康河的水,开启了诗人的性灵,唤醒了久蜇在他心中的激情,于是便吟成了这首传世之作。

    四、《再别康桥》是诗人1928年第三次漫游欧洲,再回母校,故地重游时所作的,所以这个题目中有一个再字;那么,从这个别字,我们可以看出这首诗写的是什么啊?离别(学生答)对,它是一首离别诗。

  1.正音,正字

  河畔(pàn)青荇(xìng)长蒿(gāo)漫溯(sù)笙箫(xiāo)载①zǎi②zài载歌载舞装载登载斑斓(澜、阑)

    2.注意诗歌的节奏和重音,朗读时力求做到抑扬顿挫、身临其境、声情并茂,朗读时语调要柔和、舒缓。

  五、意象的含义和作用

    多情自古伤离别,自古以来,离别总是免不了一种沉重、一份哀伤。《再别康桥》的基调是否依然如此呢?它又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呢?

  同学们,读过这首诗后,你感觉到通常离别蔽铅诗的那种沉重和压抑了吗?如果没有,它又带给了你一种怎样的感觉呢?

    明确:这首诗歌没有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的悲痛压抑,给我们带来的是清新飘逸、空灵自然的感觉。

    这首诗之所以给我们带来这样的感觉,不得不归功于诗人所选择的抒情对象。

  我们都知道,诗歌是以形象来反映世界的,准确地说,诗歌是以意象来反映诗人眼中和心中的世界的。

  所以说,有诗歌的地方就一定有意象,诗歌是离不开意象的,那么,什么叫意象呢?一支蜡烛,它是一个物质存在,它是一个意象吗?(学生答)不是,但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中的蜡烛却可以称之为意象,为什么?因为蜡炬成灰泪始干中的蜡烛寄托了诗人的感情,这里的蜡烛已经不是纯粹的客观物象了。

  古人常说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于海(《文心雕龙神思》),因此,所谓意象就是写入作品中的物和情的结合而形成的意境,意境=物 情,意象是客观物象和主观情理的融合。

  清代的王国维曾经说过一切景语皆情语,也就是说,作品中的物都是带有作者的思想感情的。

  所以,我们在鉴赏诗歌的时候就可以从诗中的景、物入手,从意象入手,去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进而揣摩作者的写作意图,即旨。

    同学们,《再别康桥》中有那些意象呢?这些意象又蕴涵了诗人怎样的情思呢?下面就请同学们带着这些问题来诵读全诗。

  同学们,读过这首诗后,大家觉得这首诗歌的意象有哪些呢?

  云彩,金柳,青荇,水草,清潭,星辉

    这短短的一首诗中就有这么多意象,这些意象都浸染了诗人怎样的情思呢?下面我们就来具体的分析一下这首诗歌。

  六、探究欣赏--欣赏

  三美

  这首诗,让人感到很美,大致说说你觉得美在哪里?

  整齐交错--建筑美爽口悦耳--音乐美秀丽迷人--绘画美

  (一)音乐美

    诗歌的音乐美,是对诗歌的音节而言,有节奏感、旋律美、弹跳性,都是音乐美的表现。

  A.押韵,韵脚为:来,彩;娘,漾;摇,草;虹,梦;溯,歌;箫,桥:来,彩。

  B.音节和谐,节奏感强。

  轻轻悄悄等叠字的仿佛运用,增强了诗歌轻盈的节奏。

  诗的第一节旋律上带着细微的弹跳性,仿佛是诗人用脚尖着地走路的声音;C.回环复沓。

  首节与末节,语意相似,节奏相同,构成回环呼应的结构形式。

  这样,通篇章节错落有致,诵读时,自然会有一种旋律感。

  (二)建筑美

  通过诵读,我们从听觉上已深深感受到了本诗音韵之谐和,节奏之明晰,感到了音乐的美感,那么我们再看看诗的外形,谈谈诗行的排列有何特点?

  四行一节错落排列字数相近回环呼应

    共七节,四行一节,每节两句,单行和双行错开一格排列,每句字数6-8字,与参差变化中见整齐,首尾回环呼应、结构严谨,给人以整体之美。

  美学家说,音乐是流动的建筑,建筑则是凝固的音乐。

  读着本诗,一种流动的建筑美和凝固的音乐美,令你心境摇摇,美不胜受。

  (三)绘画美

  1.读了很多遍课文,大家除了能感受到诗人依依惜别的深情外,对于作者所描写的康桥有什么印象?

    美丽,可以说是风光如画。

  苏轼在评价王维的诗时说: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味摩诘之诗。

  诗中有画。

  如今我们品味着徐志摩的这首《再别康桥》是不是可以称得上诗中有画。

    2.这首诗是通过一组意象来表现作者情感的,那么它所烘托出的那种气氛,那种艺术境界,我们就称之为意境。这首诗中出现了哪些意象?你最喜欢其中的哪个意象?

    (云彩,金柳,艳影,青荇,潭水,长篙,星辉)这些事物都是柔美而抒情的事物。

  它们都已超越了它们的自然属性,浸透了作者对康河的永久恋情。

  而是融入了作者主观情意的意象。

  七、比较阅读

    1.迄今为止,我们已经学过了不止一篇送别诗作。自古写离别诗之作可以说是数不胜数,大家比较熟悉的还记得有哪些诗词?

    古人云:黯然伤魂者唯别而已矣!所以在古人的作品中,既有西出阳关无故人的豪迈,也有相见时难别亦难的苦涩,更有杨柳岸,晓风残月的伤感,这些都是古人对于离别的理解。

    骆宾王的《于易水送人一绝》: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

    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王维《渭城曲》: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2.思考:《再》这首诗跟古代的离别诗词,在离别的对象、氛围、意象的选择上有什么不一样?特点:构思别出心裁,不落俗套。

    ①一般别离的诗,告别的是人,而此诗不是,告别的是康桥,作别的是西天的云彩,给人清新飘逸之感。

  ②一般别离的诗,告别时会有千言万语的嘱托与叮咛,或牵手顿足,或肝肠寸断;而此诗却从轻轻、悄悄、沉默渲染出了一个只着色不摹声的寂静环境,可谓是此时无声胜有声!

    ③独具特色的意象选取。没有告别送行的人,以及车水马龙,有的只是云彩,金柳,青荇,星辉等自然景物,给人回归自然,融合自然的感觉。

    3.与其他送别诗相比较,本诗情感上有何不同?大家看过柳永《雨霖铃》这首词吗?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这种离别的气氛带给我们的是一种什么样的感觉?(沉重)就是词中所说的多情自古伤离别,自古以来,离别总是免不了一种沉重愁绪,如柳宗元有《别舍弟宗一》:零落残魂倍黯然,双垂别泪越江边。

  都是两眼泪汪汪的离情别绪,但徐志摩的这首诗呢?大家读了有没有这种沉重之感?我们可以看到这首诗以轻轻的悄悄的沉默造成一种寂然无声的寂静环境,排除了离别中因伤别而产生的沉重感,增加了飘逸的成分,所以说本诗营造的气氛轻松。

  《再别康桥》教案设计篇二

  教学目标

    1、感知《再别康桥》的诗意美,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

    2、学会新诗的鉴赏方法。

    A、通过教师的指导朗读学会欣赏诗歌的音乐美。

    B、通过教师的分析赏析,学会从诗歌的意象及形式等方面入手赏析诗歌。

  教学重点

    诗人独具特色的意象选择。

    《再别康桥》的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

  教学设计

  一、导语

    “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一首带有淡淡哀愁的离别诗牵动了多少文人学者的心。

  徐志摩,他就这样悄悄地来,又这样悄悄地走了。

  诗人志摩是怎样一个人呢?让我们和志摩一起《再别康桥》,走进诗人内心。

    二、播放歌曲《再别康桥》,附上剑桥的图片。

    (解说:音乐能陶冶人的性灵。

  《再别康桥》这首诗本身就极具音乐美。

  播一首由《再别康桥》改成的歌曲,可以让学生从另一个艺术层面去感受志摩的诗。

  配上剑桥的优美的图片,让学生由听觉到视觉都对《再别康桥》有一定的感知。

  )。

    三、志摩其人及写作背景。

    徐志摩(1896—1931),浙江海宁人,笔名云中鹤、南湖、诗哲。1918年赴美留学,1920年赴英国,就读于剑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其间徐志摩邂逅了林徽音,度过了一段美好的留学时光。

    《再别康桥》这首诗,较为典型地表现了徐志摩诗歌的风格。

  诗歌记下了诗人1928年秋重到英国、再别康桥的情感体验,表现了一种含着淡淡忧愁的离情别绪。

  康桥,即剑桥,英国著名剑桥大学所在地。

  康桥的一切,早就给他留下了美好的印象,如今又要和它告别了,千缕柔情、万种感触涌上心头。

  康河的水,开启了诗人的性灵,唤醒了久蜇在他心中的激情,于是便吟成了这首传世之作。

    四、播放黄磊朗读的《再别康桥》,老师指导朗读。注意诗歌的节奏及饱含的深情。

    五、整体鉴赏《再别康桥》。(从诗歌的意象,诗歌的形式入手赏析这首诗歌)

  (一)提示:自古写离别诗之作可以说是数不胜数,大家比较熟悉的还记得有哪些诗词?

    明确:骆宾王的《于易水送人一绝》:“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

  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

  ”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李白的《赠汪伦》:“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

  启发:如果我们把这些诗歌和徐志摩的这首诗一下,在送别的对象上有什么不一样呢?

    明确:一般离别诗离别的是人,这首诗离别的却不是人,是“西天的云彩”,告别对象由人间向自然景物转移,跳出了寒喧叮咛的俗套,给人清新飘逸之感。

  这些物象(云彩等)寄托着诗人的感情,这种有着诗人感情的物象即是诗歌的意象。

  诗人如何选择意象来表达自己的感情,正是我们要重点赏析的部分。

    (二)从诗歌的意象入手赏析诗歌。

  提问:

  A、本文在意象的选择上独具特色,请同学们找出本文的意象分别是哪些?

    明确:云彩,金柳,柔波,青荇,青草,星辉等自然景物。

  B、学生讨论这些意象的选择有什么作用?

  明确:

    诗人告别康桥时,避开送行的人,周围的高楼大厦,车水马龙等平常物象,而选取云彩等自然景物,这就避开了人间烟火,造出一种清新感。

    如把河畔的金柳喻成夕阳中的新娘,这样就把无生命的景物化作有生命的活动,温润可人。

  柳树倒映在康河里的情景,浸透了诗人无限欢喜和眷恋的感情。

  夕阳照射下的柳枝,渡上了一层妩媚的金黄色。

  那金色的枝条随风轻轻摇摆,影子倒映在水中,像美丽的新娘。

  这波光里的艳影,在水中荡漾,也在诗人的心头荡漾。

  景中见情,情中有景,情景交融在一起。

  其他意象的选择也如此。

  绿油油的水草在柔波里招摇,仿佛在向诗人招手示意。

  而到晚上泛舟归来,水波与星光交相辉映,所以诗人情不自禁地要“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诗人的快乐通过恰当的意象选择达到了顶点。

  这正是本诗意象选择的独具特色之处。

    (三)从诗歌的形式入手赏析诗歌。

    《再别康桥》在形式上具有三美:绘画美,音乐美,建筑美。

    1、绘画美,是指诗的语言多选用有色彩的词语。

  全诗中选用了“云彩,金柳,夕阳,波光,艳影,青荇,彩虹,青草”等词语,给读者视觉上的色彩想象,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康桥的一片深情。

  全诗共七节,几乎每一节都包含一个可以画得出的画面。

  如向西天的云彩轻轻招手作别,河畔的金柳倒映在康河里摇曳多姿;康河水底的水草在招摇着似乎有话对诗人说……作者通过动作性很强的词语,如“招手”“荡漾”“招摇”“揉碎”“漫溯”“挥一挥”等,使每一幅画都富有流动的画面美,给人以立体感。

    2、音乐美,是对诗歌的音节而言,朗朗上口,错落有致,都是音乐美的表现。

    A、押韵,韵脚为:来,彩;娘,漾;摇,草;虹,梦;溯,歌;箫,桥;来,彩。

    B、音节和谐,节奏感强。

    C、回环复沓。首节和末节,语意相似,节奏相同,构成回环呼应的结构形式。

    3、建筑美,是节的匀称和句的整齐。《再别康桥》共七节,每节两句,单行和双行错开一格排列,无论从排列上,还是从字数上看,也都整齐划一,给人以美感。

    (解说:在诗歌的形式美赏析方面,结合徐志摩崇尚闻一多的“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的诗学主张,所以作这三方面的点拨。

  教师重点讲析绘画美,学生讨论音乐美和建筑美,最后教师总结。

  )。

    六、小结本文。

  《再别康桥》教案设计篇三

    一、教学内容分析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实验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一)第一单元第二课选编《再别康桥》,本单元主要学习中国新诗和外国诗歌。

  《再别康桥》是徐志摩写给母校--剑桥大学的一曲恋歌,表达了作者在即将离别母校时的殷殷的挚爱和深深的依恋之情。

  教学中可通过简介徐志摩以及他在康桥的生活,交待《再别康桥》的创作背景及创作意图;再通过朗读,感受诗歌的“音乐美”,分析结构,感受诗歌的“建筑美”,细细品味,感受诗歌的“绘画美”。

  此外,《再别康桥》表达离别情感的方式比较独特,可通过与其他著名的离别诗的比较,感悟《再别康桥》独特韵味。

  二、学生学习情况分析学生对徐志摩有一定的了解,但是这种了解大多是宽泛的,甚至有些是从影视作品(如电视剧《人间四月天》)中得到的,因此,学生在接触《再别康桥》的时候,极容易简单地理解其中的离别情感,而无法揣摩到徐志摩在与康桥离别时的复杂情怀。

  学生的兴趣点可能会放在首尾两节,放在徐志摩的情感世界上,教学中应好好把握学生的兴趣点,并由此切入,引导学生更加全面而深刻地解读作品。

  诗歌的语言是含蓄的,所传达的情感也常常是含蓄的,学生很难充分理解诗歌语言的内涵,再加上对作者的了解不够深入,从而产生阅读障碍。

  这首诗歌的学习难度并不大,学生会很感兴趣,因此在教学中应该做一些更加深入的挖掘,体味出诗歌更为丰富的韵味。

  学生刚升入高中,对诗歌鉴赏的理解可能还停留在初中的水平层面,应适当地引导他们从多角度去理解诗歌,多元化去鉴赏诗歌。

  三、设计思想依据新课程教育教学理念,在教学过程中,力求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学生主体的积极思考、大胆创新,在充分阅读文本的基础上,更加全面而深刻地解读文本。

  诗歌的欣赏应该是多元化的,因此,在教学中应鼓励学生从多个角度去思考,不应仅仅拘泥于一些概念化的经验化的解读,在鉴赏中要充分尊重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力求让学生从更深刻更新颖的层面去阅读文本。

  “以读带讲”一直是诗歌教学奉行的教学准则,而《再别康桥》本身是一首脍炙人口的诗作,学生对这首诗已经有一定程度的了解,只是学生不一定真的能够理解其中的丰富内涵,“以讲带读”或许可以帮助学生真正感悟这首诗的真意。

  不为教一首诗而教一首诗,应力争通过对一首诗的解读,让学生走近诗人,从而更深入地了解作者的人生经历乃至内心世界。

  基于以上的考虑,在教学中最好辅以多媒体,以提供更为全面更为广泛的相关信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解读作品,让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有一定的收获。

  四、教学目标1.基础知识目标:明确诗歌的意象、意境以及它们对于诗歌的重要作用;了解新月诗派的“三美”主张,欣赏诗歌的“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

  2.情感教育目标:领悟徐志摩与母校的深厚情感以及抒发情感的恰当方式。

  3.能力培养目标:了解诗歌鉴赏的一般步骤以及诗歌鉴赏的一般方法,发挥充分的想象去感悟诗歌的意境;通过解读意象去把握诗歌的主旨;欣赏诗歌创作的艺术特色。

  五、教学重点和难点1.《再别康桥》是如何体现新月诗派的“三美”主张的?《再别康桥》美在何处?2.《再别康桥》的意象选择非常独特,如何理解意象的独特之处?这些独特的意象营造了怎样的意境?3.徐志摩为何对康桥情有独钟,仅仅是学生对母校的情怀吗?有没有其他原因?六、教学过程设计一、导入新课本人学过多年的语文了,记得最深的还是那些脍炙人口的诗歌作品,比如“一只鹅,两只鹅,扑通扑通跳下河”。

  (学生笑)(抓住学生笑的时机,请他们谈一谈笑的原因,借此可以活跃课堂气氛,然后请学生诵读自己喜欢的诗歌作品)既然同学们都喜欢读诗,那对诗歌一定有自己的认识,请问“一片两片三四片,五片六片七八片,千片万片无数片”是一首诗吗?(在屏幕上打出文字,学生讨论)经过讨论后,学生发言表达自己的看法,一致认为不能算作一首诗,因为实在读不出什么韵味。

  (又在屏幕上打出“飞入芦花皆不见”)经过讨论,同学们明确了,加上最后一句增添了诗歌的韵味,给读者无尽的想象空间,富有诗味。

  由此可见,诗歌总是带给人们丰富的想象,我们学习诗歌,就是要通过丰富的想象,感悟诗歌的意境。

  今天我们就用这样的方法来学习现代诗人徐志摩的代表作《再别康桥》。

  二、背景介绍康桥,即英国著名的剑桥大学所在地。

  1920年10月至1922年8月,诗人曾游学于此。

  康桥时期是徐志摩一生的转折点。

  诗人在《猛虎集序文》中曾经说过:在24岁以前,他对于诗的兴味远不如对于相对论的兴味。

  正是康河的水,开启了诗人的性灵,唤醒了久蜇在他心中的诗人的生命。

  因此他后来曾满怀深情地说:“康桥的灵性全在一条河上;康河,我敢说是世界上最秀丽的一条水。

  我的眼睛是康桥教我睁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我的自我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的。

  ”(在屏幕上展示这段文字,请学生找出印象最深刻的句子,学生很容易找出来,可继续让学生谈谈对这句话的看法。

  由此引导学生认识到康桥对徐志摩的重要性)康桥对于徐志摩是如此的重要,因此他写了多篇与康桥有关的作品:《康桥再会吧》《我所知道的康桥》《再别康桥》,有人甚至说,在徐志摩身上萦绕着“康桥情结”。

  三、朗读诗歌,体会作者离别的情感1.先推选一位同学朗读,请其他同学简单评价;2.再欣赏黄磊的朗诵录音;3.通过朗读,感悟作者在即将离开康桥时的情感。

  讨论后明确:作者主要表达了对康桥的“殷殷的挚爱,深深的依恋”之情。

  四、鉴赏诗歌,感受诗歌创设的意境1.诗歌的哪些章节恰当地表达了作者的离别情感?(学生讨论)(1)第一节“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

  ”(这一节的鉴赏,可以围绕三个问题展开:①离别时为何要“轻轻的”②“轻轻的”为何要提前③为何不向人作别而向云彩作别)这一节写久违的学子作别母校时的万千离愁,诗人以“轻轻的”告别突出了“宁静”的基调。

  短短的四句诗映照出了一个非常宁静的夕阳晚照的黄昏,做出了一个非常宁静的作别姿态。

  诗人曾说:“那四五月间最渐缓最艳丽的黄昏,那才真是寸寸黄金。

  在康河边上过一个黄昏是一服灵魂的补剂啊!”诗的开头有意连用的三个“轻轻的”,一下子就突出地表现了自己对康河的爱和依依惜别的情感,使我们仿佛感受到诗人踮着足尖,像一股清风一样来了,又悄无声息地荡去;而那至深的情丝,竟在招手之间,幻成了“西天的云彩。

  ”轻轻的来,轻轻的走,又轻轻的告别,即使那挥手的招呼,也没有一点点喧哗,来打破康河的宁静之美,给人一种宁静和谐的意境。

  这也正是康河给诗人最美丽的印象。

  (2)第二~四节\\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作一条水草。

  \\那榆荫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的虹;\揉碎在浮藻间,\沉淀彩虹似的梦。

  ”(这几节的鉴赏,可以围绕以下几个问题展开:①“金柳”“新娘”等意象的独特效果②作者此时在干什么③“甘心做一条水草”说明了什么④为何要强调“油油地在水底招摇”)这几节写康河的美景,表达作者对康河的依恋和柔情。

  披着夕照的金柳,软泥上的青荇,树荫下的水潭,一一映入眼底。

  两个暗喻用得颇为精到:第一个将“河畔的金柳”大胆地想象为“夕阳中的新娘”,使无生命的景语,化作有生命的活物,温润可人。

  “新娘”这个意象尤为恰当,“新娘”是女子一生中最美丽的形象,不但写出康桥的明丽动人,更写出诗人在即将离别时的记忆犹新的感觉,这是“少女”等其他意象所表现不出的,诗人的难舍离愁可见一斑。

  第二个是将清澈的潭水疑作“天上虹”,被浮藻揉碎之后,竟变了“彩虹似的梦”。

  正是在意乱情迷之间,诗人如庄周梦蝶,物我两忘,直觉得“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并甘心在康河的柔波里,做一条招摇的水草。

  这种主客观合一的佳构既是妙手偶得,也是千锤百炼之功,更是诗人无拘无束的生命追求与美的精神的吐露和象征。

  >>>下一页更多精彩“《再别康桥》教学反思”

《再别康桥》教案

关于《再别康桥》教案(通用12篇)

  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可能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教案是教学活动的总的组织纲领和行动方案。那么什么样的教案才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再别康桥》教案,欢迎阅读与收藏。

《再别康桥》教案篇1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鉴别关键词、理清思路、整体把握的能力,激发学生朗读品赏诗词的兴趣。

  2.培养学生鉴赏,评价现代诗词的能力。

  3.感知《再别康桥》的诗意美,艺术美和人情美。

教学重点:

  1.《再别康桥》中的诗意美和人情美。

  2.《再别康桥》的“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

教学过程:

一、作者简介:

  徐志摩:(1896----1931)笔名云中鹤、南湖,浙江海宁人,现代诗人,“新月派”代表诗人,他的诗,散文以及艺术观,受英国浪漫主义影响较深,注重意境创造与音律和谐。著作有《志摩的诗》,《翡冷翠的一夜》等,名作有《再别康桥》。

  他在中国新诗史上是位毁誉不一的诗人。

  1918年到1928年,他三次旅欧,在英国伦敦剑桥大学研究英国文学时,曾在康桥河里划船,在康桥上漫步,陶醉在美丽的大自然怀抱中。

  代表诗作《再别康桥》、《偶然》、《云游》等,。

  《再别康桥》是徐志摩最重要的代表作,是使诗人获得巨大声誉的诗作。

二、中国现代诗人简介

  现代诗诞生于五四运动前夕,它不断接受外来影响并溶化在自己民族风格中,涌现了众多艺术流派。

  代表作家有郭沫若、闻一多、艾青等。闻一多、臧克家和徐志摩都是我国新诗发展史上的先驱,虽然他们风格迥异,生活道路也各不相同,但都为我国新诗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三、概述诗歌写作背景

  《再别康桥》这首诗,较为典型地表现了徐志摩诗歌的风格。

  诗歌记下了诗人1928年秋重到英国、再别康桥的情感体验,表现了一种含着族升淡淡忧愁的离情别绪。

  康桥,即剑桥,英国著名剑桥大学所在地。

  徐志摩留学英国两年,大部分时间在此度过。

  这是他一生最美好的时光。

  康桥的一切,早就给他留下了美好的印象,如今又要和它告别了,千缕柔情、万种感触涌上心头。

  说得太伤感于事无补,写得太淡漠未免矫情,还是洒脱一些好。

三、示范朗读课文(展示多媒体课件)

四、同学们齐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五、学生讨论:(展示课件)

?一、整体感知《再别康桥》内容和形式

二、具体分析《再别康桥》的内容(节)

  1、234、5、6、7。

六、学生讨论:《再别康桥》语言形式(展示多媒体课件)

  七、再次朗读本诗,讨论它的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展示多媒体课件)

八、其他作品欣赏

(展示多媒体课件)扩大学生的视野

九、志摩影集

  (展示多媒体课件),进一步了解徐志摩。

十、英国剑桥大学掠影

  学生进一步感受文章。

十一、樱穗芦巩固练习

(展示多媒体课件)

十二、课后作业

3、意境:绘画美(客观物象) (主观情意)=意象

《再别康桥》教案篇2

一、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感受康桥柔美秀丽的风光,体味作者对康桥依依惜别之情;

2、引导学生体味诗中的意象美;

  3、当堂背诵全诗。

二、教学重难点

1、诗情的领悟是难点与教学的重点;

  2、意象的把握与体味。

三、教学设想

  以诵读为主,以课件贯穿始终,集音乐、画面、相片、朗诵等视听手段为一体,充分感受诗歌的优美境界。

四、课时: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语

古人云: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所以在古人的作品中,既有“西出阳关无故人”的无奈,又有“天下谁人不识君”的豪迈,还有“相见时难别亦难”的苦涩,那么现代人是如何理解离别的呢?那么我们现在就来学习徐志摩的《再别康桥》,领略一下现代人笔下的别离之情!

  二、志摩其人及写作背景。

  徐志摩(1896-1931),浙江海宁人,笔名云中鹤、南湖、诗哲。1918年赴美留学,1920年赴英国,就读于剑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其间徐志摩邂逅了林徽音,度过了一段美好的留学时光。

  三、简要情况-康桥情结),由此引出对《再别康桥》的示范朗诵。

  康脊带桥,即剑桥,英国著名剑桥大学所在地。

  1920年秋,徐志摩经美国到伦敦,在剑桥大学、伦敦大学学习,1922年上半年由剑桥大学皇家学院特别生转为正式研究生。

  过了半年的正式学生生活后,8月中旬回国。

  1923年3月在《时事新报》上发表了第一首记忆康桥的诗--《康桥在会吧》,但艺术上松散冗长,效果不佳;1925年7月再次访问伦敦,1926年1月写下了为人熟知的现代散文名篇--《我所知道的康桥》;1928年8月第三次来到英国,11月16日快要归国的途中,灵感闪现,挥洒自如地写下了的传世经典之作--《再别康桥》。

  《再别康桥》这首诗,较为典型地表现了徐志摩诗歌的风格。

  诗歌记下了诗人1928年秋重到英国、再别康桥的情感体验,表现了一种含着淡淡忧愁的离情别绪。

  康桥的一切,早就给他留下了美好的印象,如今又要和它告别了,千缕柔情、万种感触涌上心头。

  康河的水,开启了诗人的性灵,唤醒了久蜇在他心中的激情,于是便吟成了这首传世之作。

四、欣赏配乐朗读

,先让学生读,再用范读,学生能找出差距(5分)

五、朗读直至背诵全诗(配乐)(10分)

六、引导学生感受意象美(16分)

先引导学生把握诗中的意象(提问诗中的哪些景物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再让他们说出这是为什么--有诗人的情感融入;再让学生分析这些意象分别融入了作者的哪些感情)

  进而由教师总结出意象的含义--是融入了诗人主观情意的客观物象。

  这些意象都是柔美而抒情的事物,浸透了作者对康河的永久的恋情。他甚至想永远留在这里“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全诗通过这些意象构筑了梦幻般的氛围,如一首小夜曲,让人如痴如醉。

(配合板书七、课后小结(1分)

  "作诗本乎情景,孤不自成,两不相背景乃诗之媒,情乃诗之胚:合而为诗以数言而统万形,元气浑成,其浩无涯矣。"

《再别康桥》教案篇3

1、教材分析

  “再别康桥”本诗共有七节,可以用1课时来进行学习。

  主要介绍作者和诗歌写作背景,赏析诗歌和分析诗歌特点。

  具体来讲,主要通过介绍作者的生平经历来认识作者,写作背景则可以结合作者在英国剑桥大学的留学生活或者重返剑桥的经历来介绍,赏析诗歌环节主要通过对每节诗中的意向或修辞手法的分析来完成,分析诗歌特点主要是结合作者的构思、诗歌的意境和反应的情感来分析。

  据此,通过教师恰当的媒体运用和生动的分析,学生对该篇诗歌的理解和掌握便更进了一步。

  (1)教学重点:新诗的鉴赏方法,以及如何感知和鉴赏《再别康桥》的诗情美和艺术美。

  (2)教学难点:诗歌的意象与内容关系以及引导学生从诗中读出个人的独到见解。

2、教学目标

  1学习新诗的鉴赏方法,在逐步深入的朗读中领会诗歌的音乐美、意象美和建筑美。2通过对《再别康桥》一诗中意象和语言的赏析,体会诗人内心深厚的感情。

3、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学生课前自主上网搜集的有关康桥和作者的图片,教师准备的“再别康桥”诗歌朗诵的音频、视频和动画。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闻一多的死水,闻一多笔下的死水是一处肮脏、发臭、沉寂之所在,令人难以忍受。生活当然并不完全如此,也有许多如画的美景,今天上课之前老师先带领同学去领略一下英国的剑桥美丽的景色。

  展示幻灯片中有关康桥的图片,以便让学生对康桥有一个初步印象。

  这样的美景,同学们设身处地想象一下,是不是令人心旷神怡啊?假想一下,我们刚刚饱览剑桥美景,现在我们即将离别,我们会有怎样的思想感情啊?我们是如此,更何况在此生活过的人呢?1921年到1922年,徐志摩曾在康桥度过了将近两年的闲适、浪漫、自由的时光;康桥,留下了他最美好的生活记忆,在他短暂而明亮的一生中具有重要意义。

  他曾说过:“我的眼是康桥教我睁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我的自由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的。

  ”1928年8月,诗人再次来到康桥,离别后,将自己的缕缕情思,融汇在康桥美丽的景色里,用细腻的笔触表达丰富的情感,写作了兼具情感美与艺术美的《再别康桥》。

  背景介绍:此诗作于徐志摩第三次欧游的归国途中。

  时间是1928年11月6日,地点是中国海。

  7月底的一个夏天,他在英国哲学家罗素家里逗留了一夜之后,事先谁也没有通知,一个人悄悄来到康桥找他的英国朋友,遗憾的是他所熟悉的英国朋友一个也不在,只有他所熟悉的康桥,在那里静静地等待他,一幕幕过去的生活图景,又重新在他眼前浮现--在归国途中,面对汹涌的大海和辽阔的天空,他写下了这次重返康桥的切身感受。

徐志摩与康桥

  徐志摩最初是在美国留学,哥伦比亚大学的博士学位唾手可得,但他宁可放弃而到剑桥大学作一名根本拿不到学位的旁听生。

  他觉得只有在剑桥,他才体会到生命解放的真意味:“我在康桥的日子,可真幸福------我敢说的只是--我的眼是康桥教我睁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我的自主的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的。

  ”留美留英的取舍,学位弃取的选择,两相比较,便可看出徐志摩独特的个性,看出他追求理想人生的不惜代价。

  而这,正是他作为“情才”“奇才”的本色。

  5初读诗歌:(好,介绍完了作者,下面请同学们自己有感情的朗读一下这首诗)2至3分钟后叫停,展示初读诗歌幻灯片:康桥的生活和康桥的一切在徐志摩的一生中是一个永远的情结。

  康桥的一切,早就给他留下了美好的印象,如今又要和它告别了,千缕柔情、万种感触涌上心头。

  下面就让我们来聆听一下这首传世之作吧!(好,让我们共同来欣赏一下这首诗歌,开始播放音频。

《再别康桥》教案篇4

【学习目标】

1、通过诵读,了解诗中的意象

2、感受诗歌的独特意境,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3、通过咀嚼、吟诵,学会鉴赏现代诗歌的“意象美”

【学习方法】

  以诵读为主,反复朗诵鉴赏诗之美。

【导学过程】

一、导入

  迄今为止,我们已经学过了不止一篇送别诗作。古人云:黯然伤魂者唯别而已矣!所以在古人的作品中,既有“西出阳关无故人”的豪迈,也有“相见时难别亦难”的苦涩,更有“杨柳岸,晓风残月”的伤感,这些都是古人对于离别的理解,那么现代人是如何看待离别的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徐志摩的再别康桥,领略一下现代人笔下的别离之情!(板书:再别康桥)

提交信息测一测您提升学历详细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