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别康桥》公开课教案:如何深入解读这首诗歌?

作者:纪升凯时间:2023-07-24 15:18:08

导读:" 《再别康桥》是中国现代诗人徐志摩创作的一首脍炙人口的诗歌作品,描绘了诗人离别康桥的情景,展现了诗人的孤独、无奈和对往事的回忆。如何深入解读这首诗歌呢?下面是一些解读方案:1.诗歌的背景和意象:-介绍诗歌写作的背景和徐志摩在康桥留学的经历。-分析诗中的意象,如“"

  《再别康桥》是中国现代诗人徐志摩创作的一首脍炙人口的诗歌作品,描绘了诗人离别康桥的情景,展现了诗人的孤独、无奈和对往事的回忆。如何深入解读这首诗歌呢?下面是一些解读方案:

1.诗歌的背景和意象:

  -介绍诗歌写作的背景和徐志摩在康桥留学的经历。

  -分析诗中的意象,如“康桥”、“风雨中”、“故人西辞黄鹤楼”等,解读这些意象所代表的情感和象征意义。

2.诗歌的情感表达和主题:

  -分析诗中表达的情感,如离别、孤独、无奈等,探究这些情感背后的原因和影响。

  -探讨诗歌的主题,如对逝去时光的思念、对故土的眷恋等,思考这些主题在现实生活中的意义和价值。

3.诗歌的艺术特点和表现手法:

  -分析诗中的语言表达和修辞手法,如比喻、对仗、夸张等,探求这些手法的作用和效果。

  -探讨诗歌的节奏和韵律,如何体现诗歌的音乐性和美感。

4.诗歌的文化与时代内涵:

  -探讨诗歌与中国文化的关系,如康桥和黄鹤楼的文化背景,了解诗中的文化象征和隐喻。

  -分析诗歌与当时社会、时代的关系,思考诗歌的思想价值和时代意义。

5.诗歌的评析与解读:

  -比较不同的解读观点,分析其合理性和可行性。

  -总结诗歌的核心主题和表达手法,探讨诗歌的艺术价值和文化内涵。

  通过以上解读方案,可以深入理解并解读《再别康桥》这首诗歌,帮助读者更好地欣赏和理解徐志摩的创作意图和诗歌表达。同时,也可以通过对这首诗的解读,启发读者对其他诗歌作品的思考和理解能力。

再别康桥公开课教案

    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时常需要用到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依据,有着重要的地位。那么什么样的教案才是好的呢?下面是我为大家收集的再别康桥公开课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誉袭做 再别康桥公开课教案篇1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感受康桥柔美秀丽的风光,体味作者对康桥依依惜别之情;

  2、引导学生体味诗中的意象美;

    3、当堂背诵全诗。

  教学重难点

  1、诗情的领悟是难点与教学的重点;

    2、意象的把握与体味。

  教学过程

  一、导语

    1.这座桥,风景秀丽,闻名遐迩;这个人,风流倜傥,才华横溢;这首诗,清新空灵,载誉中华。你想欣赏这座桥,走进这个人,感受这首诗吗?首先让我们先来认识这位具有浪漫情怀的现代派诗人。

  2、古人云: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所以在古人的作品中,既有西出阳关无故人的无奈,又有天下谁人不识君的豪迈,还有相见时难别亦难的苦涩,那么现代人是如何理解离别的呢?那么我们现在就来学习徐志摩的《再别康桥》,领略一下现代人笔下的别离之情!

    二、志摩其人及写作背景。

    三、简要情况-康桥情结,由此引出对《再别康桥》的示范朗诵。

    康桥,即剑桥,英国著名剑桥大学所在地。

  1920年秋,徐志摩经美国到伦敦,在剑桥大学、伦敦大学学习,1922年上半年由剑桥大学皇家学院特别生转为正式研究生。

  过了半年的正式学生生活后,8月中旬回国。

  1928年庆衡8月第三次来到英国,11月16日快要归国的途中,灵感闪现,挥洒自如地写下了的传世经典之作–《再别康桥》。

    《再别康桥》这首诗,较为典型地表现了徐志摩诗歌的风格。

  诗歌记下了诗人1928年秋重到英国、再别康桥的情感体验,表现了一种含着淡淡忧愁的离情别绪。

  康桥的一切,早就给他留下了美好的印象,如今又要和它告别了,千缕柔情、万种感触涌上心头。

  康河的水,开启了诗人的性灵,唤醒了久蜇在他心中的激情,于是便吟成了这首传世之作。

    四、《再别康桥》是诗人1928年第三次漫游欧洲,再回母校,故地重游时所作的,所以这个题目中有一个再字;那么,从这个别字,我们可以看出这首诗写的是什么啊?离别(学生答)对,它是一首离别诗。

  1.正音,正字

  河畔(pàn)青荇(xìng)长蒿(gāo)漫溯(sù)笙箫(xiāo)载①zǎi②zài载歌载舞装载登载斑斓(澜、阑)

    2.注意诗歌的节奏和重音,朗读时力求做到抑扬顿挫、身临其境、声情并茂,朗读时语调要柔和、舒缓。

  五、意象的含义和作用

    多情自古伤离别,自古以来,离别总是免不了一种沉重、一份哀伤。《再别康桥》的基调是否依然如此呢?它又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呢?

  同学们,读过这首诗后,你感觉到通常离别诗的那种沉重和压抑了吗?如果没有,它又带给了你一种怎样的感觉呢?

    明确:这首诗歌没有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的悲痛压抑,给我们带来的是清新飘逸、空灵自然的感觉。

    这首诗之所以给我们带来这样的感觉,不得不归功于诗人所选择的抒情对象。

  我们都知道,诗歌是以形象来反映世界的,准确地说,诗歌是以意象来反映诗人眼中和心中的世界的。

  所以说,有诗歌的地方就一定有意象,诗歌是离不开意象的,那么,什么叫意象呢?一支蜡烛,它是一个物质存在,它是一个意象吗?(学生答)不是,但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中的蜡烛却可以称之为意象,为什么?因为蜡炬成灰泪始干中的蜡烛寄托了诗人的感情,这里的蜡烛已经不是纯粹的客观物象了。

  古人常说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于海(《文心雕龙神思》),因此,所谓意象就是写入作品中的物和情的禅茄结合而形成的意境,意境=物 情,意象是客观物象和主观情理的融合。

  清代的王国维曾经说过一切景语皆情语,也就是说,作品中的物都是带有作者的思想感情的。

  所以,我们在鉴赏诗歌的时候就可以从诗中的景、物入手,从意象入手,去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进而揣摩作者的写作意图,即旨。

    同学们,《再别康桥》中有那些意象呢?这些意象又蕴涵了诗人怎样的情思呢?下面就请同学们带着这些问题来诵读全诗。

  同学们,读过这首诗后,大家觉得这首诗歌的意象有哪些呢?

  云彩,金柳,青荇,水草,清潭,星辉

    这短短的一首诗中就有这么多意象,这些意象都浸染了诗人怎样的情思呢?下面我们就来具体的分析一下这首诗歌。

  六、探究欣赏–欣赏

  三美

  这首诗,让人感到很美,大致说说你觉得美在哪里?

  整齐交错–建筑美爽口悦耳–音乐美秀丽迷人–绘画美

  (一)音乐美

    诗歌的音乐美,是对诗歌的音节而言,有节奏感、旋律美、弹跳性,都是音乐美的表现。

  A.押韵,韵脚为:来,彩;娘,漾;摇,草;虹,梦;溯,歌;箫,桥:来,彩。

  B.音节和谐,节奏感强。

  轻轻悄悄等叠字的仿佛运用,增强了诗歌轻盈的节奏。

  诗的第一节旋律上带着细微的弹跳性,仿佛是诗人用脚尖着地走路的声音;C.回环复沓。

  首节与末节,语意相似,节奏相同,构成回环呼应的结构形式。

  这样,通篇章节错落有致,诵读时,自然会有一种旋律感。

  (二)建筑美

  通过诵读,我们从听觉上已深深感受到了本诗音韵之谐和,节奏之明晰,感到了音乐的美感,那么我们再看看诗的外形,谈谈诗行的排列有何特点?

  四行一节错落排列字数相近回环呼应

    共七节,四行一节,每节两句,单行和双行错开一格排列,每句字数6-8字,与参差变化中见整齐,首尾回环呼应、结构严谨,给人以整体之美。

  美学家说,音乐是流动的建筑,建筑则是凝固的音乐。

  读着本诗,一种流动的建筑美和凝固的音乐美,令你心境摇摇,美不胜受。

  (三)绘画美

  1.读了很多遍课文,大家除了能感受到诗人依依惜别的深情外,对于作者所描写的康桥有什么印象?

    美丽,可以说是风光如画。

  苏轼在评价王维的诗时说: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味摩诘之诗。

  诗中有画。

  如今我们品味着徐志摩的这首《再别康桥》是不是可以称得上诗中有画。

    2.这首诗是通过一组意象来表现作者情感的,那么它所烘托出的那种气氛,那种艺术境界,我们就称之为意境。这首诗中出现了哪些意象?你最喜欢其中的哪个意象?

    (云彩,金柳,艳影,青荇,潭水,长篙,星辉)这些事物都是柔美而抒情的事物。

  它们都已超越了它们的自然属性,浸透了作者对康河的永久恋情。

  而是融入了作者主观情意的意象。

  七、比较阅读

    1.迄今为止,我们已经学过了不止一篇送别诗作。自古写离别诗之作可以说是数不胜数,大家比较熟悉的还记得有哪些诗词?

    古人云:黯然伤魂者唯别而已矣!所以在古人的作品中,既有西出阳关无故人的豪迈,也有相见时难别亦难的苦涩,更有杨柳岸,晓风残月的伤感,这些都是古人对于离别的理解。

    骆宾王的《于易水送人一绝》: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

    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王维《渭城曲》: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2.思考:《再》这首诗跟古代的离别诗词,在离别的对象、氛围、意象的选择上有什么不一样?特点:构思别出心裁,不落俗套。

    ①一般别离的诗,告别的是人,而此诗不是,告别的是康桥,作别的是西天的云彩,给人清新飘逸之感。

  ②一般别离的诗,告别时会有千言万语的嘱托与叮咛,或牵手顿足,或肝肠寸断;而此诗却从轻轻、悄悄、沉默渲染出了一个只着色不摹声的寂静环境,可谓是此时无声胜有声!

    ③独具特色的意象选取。没有告别送行的人,以及车水马龙,有的只是云彩,金柳,青荇,星辉等自然景物,给人回归自然,融合自然的感觉。

    3.与其他送别诗相比较,本诗情感上有何不同?大家看过柳永《雨霖铃》这首词吗?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这种离别的气氛带给我们的是一种什么样的感觉?(沉重)就是词中所说的多情自古伤离别,自古以来,离别总是免不了一种沉重愁绪,如柳宗元有《别舍弟宗一》:零落残魂倍黯然,双垂别泪越江边。

  都是两眼泪汪汪的离情别绪,但徐志摩的这首诗呢?大家读了有没有这种沉重之感?我们可以看到这首诗以轻轻的悄悄的沉默造成一种寂然无声的寂静环境,排除了离别中因伤别而产生的沉重感,增加了飘逸的成分,所以说本诗营造的气氛轻松。

  再别康桥公开课教案篇2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会意象分析,把握作者蕴含在意象中的情感。

    2、过程与方法目标:学生诵读感受美。教师指导学生讨论诗歌意象蕴含的情感。

    3、能力培养目标:新诗的欣赏方法。

    教学重点:新诗的鉴赏。分析理解诗人独具特色的意象选择。

    教学难点:诗的欣赏方法。

  教学方法:诵读欣赏法问答法

  课时安排:2课时

    一、导入。

    在我们每个人的一生当中,都不可避免地会经历离别。

  在座的同学们就刚刚经历了与培养你们三年的初中母校的分别,当回忆起母校你们会想起什么呢?有没有写一些离别话语?(采访学生并总结)今天我们就来赏析大才子徐志摩的一首关于离别的诗(题目作者ppt)首先简单了解下作者和写作背景。

  关于康桥,徐志摩曾这样评价(ppt,分析眼睛,胚胎,求知欲),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康桥对徐的重要性,没有康桥就没有徐志摩,没有康桥就没有那么多的传世佳作,我们今天就要来看看徐志摩这首关于康桥的离别诗歌能否与大家有心灵的共鸣。

    三、学生朗读。

    1、下面先请同学们边看视频边聆听范读,边听边思考读这首诗歌用什么语速语调比较适合。

  (板书生字词字音)

  明确:轻柔舒缓

  2、是什么内容决定要这么读?(与《沁园春》《雨巷》做比较)

  明确:离别,依依惜别的感情,诗歌记下了诗人1928年秋重到英国、再别康桥的情感体验,表现了一种含着淡淡忧愁的离情别绪

    3、请同学们在配乐声中用轻柔舒缓的语调,带着依依惜别之情齐读一遍,读得时候注意下黑板上的这几个生字词字音。(明显比你们早读课时好多了)

  四、品词析句

    “离别”这个话题,历代诗人写下了许多动人的诗歌。

  下面请同学们回忆一下,初中时候我们学过哪些关于离别的诗歌?(学生思考,发言。

  )。

    刚才同学们说得很好。老师也搜集了一些,我们一起来分享(ppt)。

  关于“别”的诗歌: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李白《赠汪伦》)依依惜别之情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充满诗意的离别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王维《送元二使安西》)深情体贴的离别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高适《别董大》)(满怀激情安慰友人的离别)

  如果我们把这些诗歌和徐志摩的这首诗比较一下,在送别的对象上有什么不一样呢?

    明确:一般离别诗离别的是人,这首诗离别的却不是人,是“西天的云彩”。

  3、明明是“再别康桥”为何只说“作别西天的云彩“?

    ——借代指康桥美好的一切。用康桥太直接,这样更诗意。

    启发:设想一下,如果是你们要远行,面对父母亲友,你们眼中所看到会是什么样的情景呢?照一般情况设想,诗人告别康桥时,可能有送行的人,诗人的眼中也会看到、车水马龙。

  但这一高楼大厦切,诗人都没有写,写入诗中借以寄情的物象是“云彩”。

  在诗歌中,一切景语皆情语,自然中的山水草木,鸟兽虫鱼,日月星辰等,一旦写进诗歌当中,就渗透着作者的感情,就成了艺术形象了,这就是意象。

  云的意象自古就受诗人的喜欢。

  (云的意象的ppt)徐志摩的很多诗作都深深打着“中国传统”的烙印,《再别康桥》一诗中,徐志摩为了押韵将“彩云”改为“云彩”,借这个意象来表达难舍难分之情。

    4、因为是跟云彩告别,所以作者是轻轻的,挥挥手,就好像作者是一位不食人间烟火的神仙,营造出一种清新飘逸之感,所以他的告别有没有沉重之感,没有!而是潇洒洒脱(板书:潇洒)。

    一找出意象。

    1、好。除了“西天的云彩”这个意象,同学们看看,这首诗还有哪些美好的景物?

    ——河畔的金柳,软泥上的青荇,榆荫下的一潭清泉。(板书:金柳新娘青荇潭天上虹等)

    2、这些意象都集中在第2、3、4节,我们先来看第2节。请一位同学朗读。

    二金柳。

    1、这一节写的是柳。

  那么在诗人的眼里,“柳”是什么柳?其“影”又是什么影?柳是“金柳”,影是“艳影”。

  我们经常说“花红柳绿”,在作者笔下,河畔的柳树为何是“金”色的?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因在夕阳中。

  夕阳照射下柳树变成了金色的。

  作者又把金柳比作了谁?用暗喻把柳树比做新娘。

  2、如果不是“金柳”,而是苍松翠柏,那么还能不能说是“新娘”,为什么?

    ——不能。因为“金柳”才有新娘的那种柔美,而苍松翠柏是阳刚之美。

  3、为什么要选择柳树而不是其他的树?难道是康桥边只有柳树?

    ——不是。

  柳这种植物是特别的`,读一读它的名字:柳——留。

  柳在中国的传统中的意思等于留。

  中国古代就有折柳赠别的习俗,在送别诗中柳是常见的意象。

  比如“客舍轻轻柳色新”(王维《送元二使安西》)而且柳树下垂的枝条,风一吹就像在挥手告别。

  原来不仅是徐志摩不想离开,河畔的金柳也不愿他离开。

  3、为什么不说朝阳中的新娘?

    ——夕阳中的新娘是带着忧愁的,和离别的气氛吻合,而朝阳中4的新娘太朝气蓬勃了,现在的你们才是这种气质,情调不合,夕阳中的新娘比较温柔(ppt,婚纱照对比),我们都知道新娘是少女最美丽的时候,夕阳下泛着金光的柳树是那么婀娜多姿,那么的美好,有了新娘,新郎是谁?诗人自己!诗人把自己当做了新郎,作者是想透过新郎对新娘的爱来表达什么?对康桥的爱,对康桥自然之美的喜爱之情。(板书爱)

  5、金柳的艳影明明是在波光里荡漾,诗人为什么说“在我的心头荡漾”?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

    ——“在我的心头荡漾”,无非是说康桥已经在诗人的心里扎下了根,难以忘怀,表达了诗人对康桥喜爱之情。

    分析完,再次朗读感受。

  第四节:

    欣赏完美丽的新娘,我们接下来来一起探讨第四节的青荇。

    1、请一位同学朗读。

  2、“青荇另一种叫法是什么,只是河里普通的水草,我们这边河流很常见,诗人竟然说他只想做一条水草,它有什么特别之处吗?

    明确:这个水草长得油油的,说明康桥的环境非常好,让人直觉到它顽强的生命力。“招摇”的意思本来是故意张大声势,引人注意,这个——拟人,什么样的人可以做到招摇,无拘无束,但用拟人的手法用在植物身上就显得很可爱。

    联系诗人在康桥的经历,他曾经在这里求学成长,在这里邂逅他一生的挚爱,所以康桥给他的就是这样自由成长的环境,现在离别之际,康河的流水、水草的那份安闲、自在让诗人无比眷恋。所以才发出甘心做康河中的一条水草,字里行间满满的都是对什么的向往?自由!(板书自由)

  再次朗读感受

    四潭天上虹。

    1、我们接着来看第四节,请同学齐读第四节。这里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就是把清泉比成虹。

    2、这一潭泉水就是拜伦潭。为什么说是彩虹似的梦,他们两者之间是不是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美好的梦容易破碎,而彩虹虽然美丽,却也容易消逝。所以说是彩虹似的梦

  3、那么这个梦到底是什么呢?

    彩虹和梦都是在描写诗人在康桥的生活感受,彩虹代表着风雨过后的美丽,象征着诗意、浪漫、明丽和柔情,这里象征着诗人在康桥的美好生活。梦是全诗理解的核心,整首诗写的都是梦,诗人回忆其实就是一场美好的梦,年轻的时候每个人都有色彩斑斓的梦,意气风发、豪情万丈,徐也是,但好多梦都破碎的,最终他选择了文学的道路,实践了自己的文学梦。

    七、品味五、六节。

    1、请大家看到第五节和第六节。

  齐读。

  这两节的感情相同吗?。

    ——不同。

  第五节兴奋欢快,第六节失意低落。

  (两个词:放歌/沉默)。

    2、第五节作者情不自禁“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在那一瞬间,他忘了自己要离开,他很愉悦。

  他似乎已经忘记了要离别康桥而去了完全忘情了。

  诗人对康桥迷恋的感情到了高潮。

    3、但是诗人放歌了吗?(没有。

  )你怎么看出来的?(但我不能放歌。

  )。

  4、我为什么不能放歌呢?

    ——但是作者突然意识到今晚要和康桥离别。

  而且是悄悄的离去,他的那种无奈,依恋,使他不能放歌。

  不是谁阻止,而是他觉得不应该放歌,唯有叹息,唯有悄悄地走。

  5、他为什么要悄悄?为什么要沉默?

    同学们什么时候要悄悄做事情?不想被人知道,或者不想人打扰,面对康河的美景,作者选择默默享受着这一切,独自一人分享着这一切的美好!因此这一节要读得稍微缓慢深沉。

  5、怎么理解“悄悄是别离的笙萧”一语?

    ——“笙萧”是中国传统的用以抒发感情的乐器之一,音质悠远苍凉。

  这一句把“悄悄”比作“别离的笙箫”,化静为动,化虚为实,化无形为有形,具有很好的审美效果。

  “沉默是今晚的康桥”一句也有类似的审美效果。

  6、大家再看到“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这一句,究竟是谁在沉默?这是什么表现手法?

    ——康桥和康桥的夏虫都是无知无识的事物,不可能为他沉默,因此是诗人自己沉默了。这是一种侧面烘托的手法。

  总结:

    上述几节诗,每一节都是一个可以画得出来的画面,比如河畔的金柳在康河里的倒影,康河水底的招摇的水草,榆阴下的长满浮藻的青潭。

  这些画面具有意境鲜明、色彩绚丽的特点。

  很美。

  诗人通过动作性很强的词语,如“荡漾”“招摇”“揉碎”“沉淀”,使每一幅画面变成了动态的画面,给人以立体感。

  更增添了画面的美感。

  (板书美)。

    师:带着美再次朗读一下。

    胡适曾说,徐志摩的人生观里只有三个大字:一个是爱,一个是自由,一个是美,在这首《再别康桥》里,他通过一个个美丽、可爱的意象让我们沉浸在康桥美丽的画面里,让我们感受到他对康桥的那份眷恋与柔情,这就是我们所说的情景交融(板书:情景交融)。正是因为这样一个个充满情感的意象,才让我们觉得离别也可以这样美,那这首诗不仅意象美,还说传说中经典的“三美”,我们留着下节课来慢慢品味。

  五、作业

    课后欣赏徐志摩的另一首离别诗:《沙扬娜拉》,并用今天我们学习的意象分析的方法去赏析这首诗。

  沙扬娜拉

  ——赠日本女郎

  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

  像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

  道一声珍重,道一声珍重,

  那一声珍重里有蜜甜的忧愁——

  沙场娜拉!

  再别康桥公开课教案篇3

  【教案设计说明】

    《再别康桥》是现代著名的诗人徐志摩的代表作。现被选入粤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在教学中要体现《语文新课程标准》规定的“课程目标”――阅读优秀作品,品味语言,感受其思想、艺术魅力,发展想像力和审美力;在阅读中,体味大自然和人生的多姿多彩,激发珍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感情,感受艺术和科学的美,提高审美的境界的目标。

    本课教案设计重点围绕诗歌的语言、艺术魅力两个方面,来培养学生品味诗歌的语言、提高鉴赏诗歌的能力。教学目标的实现,采用反复朗读,分析诗中的意象,通过朗读-思考-分析-朗读-教师范读等几个环节,达到理解诗歌的内容和重点诗句的意思,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的目标。

    重点难点目标的突破,利用设计问题的形式,从诗歌的朗诵技巧入手,从诗歌中的主要意象和其表达的情感等方面启发引导,借助多媒体课件进行辅助教学,提高教学效果。

  【教学目标】

    1.了解徐志摩及本诗的写作背景。

    2.掌握一般的朗读技巧,有感情地朗读诗文。

    3.分析诗中主要意象,体会诗的意境,理解诗歌的情感。

  【重点难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诗文。

    2、分析诗中主要意象,体会诗的意境,理解诗歌的情感。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方法】学生朗读,教师引导、总结点评

  【教学时间】一课时

  一、导入

    歌曲《再别康桥》欣赏。

  二、谈谈你所知道的徐志摩

    徐志摩(1896-1931)浙江海宁人,新月诗派的代表人物。

  1921年开始写诗,深受19世纪浪漫主义诗人拜仑、雪莱和印度诗人泰戈尔的影响。

  他的不少诗作语言清新、比喻贴切,风格轻柔明丽。

  徐志摩的康桥情结:

    1920年赴英国,就读于剑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其间徐志摩邂逅了林徽音,度过了一段美好的留学时光。

  1928年秋第三次到英国、再别康桥。

  这首《再别康桥》是作者在归国途中写下的切身感受。

    “我在康桥的日子可真是享福,恐怕这辈子再也得不到那样蜜甜的机会了。

  我不敢说康桥给了我多少学问或是教会了我什么。

  我不敢说受了康桥的洗礼,一个人就会变气息,脱凡胎。

  我敢说的只是——就我个人说,我的眼是康桥教我睁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我的自我的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的。

  ”。

  三、掌握轻重,注意节奏,读出诗歌优美流畅的旋律

    1、配乐:《安妮的仙境-班得瑞》。

  2、如何读出自己要强调的部分(教师有针对性地指导,范读诗歌)

  关于轻重音的把握轻音如何读出强调的意味

  四、体味意象,感知内容,读出诗中隐藏的康桥情结

    试从每一节诗歌中找出一个主要意象,老师指导朗读,分析这个意象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并有感情的朗读出来。

  板书设计:

  星辉:狂放

  ↗↘

  潭:梦想↘

  ↗夏虫:沉寂

  青荇:陶醉↘

  ↗↘

  金柳:喜悦↘

  ↗↘

  云彩:伤感云彩:伤感

    第1节,连用三个“轻轻的”,透露了难分难舍的离情,应该以轻微跳跃的节奏,衬托缓步飘然离去的形象,要读出别离伤感的情调。

    第2节,写岸边的金柳树倒映在康河里,仿佛夕阳中的新娘,要读出诗人无限眷恋和喜悦之情。

    第3节,写在康河的柔波里,诗人甘心做一条水草,要读出诗人对康桥深深的陶醉。

    第4节,写榆树下的清潭,沉淀着彩虹似的梦。要读出诗人融情入景,将梦想全部融入康桥。

    第5节,诗人感情达到了高潮。要读出他幻想着撑着一支长篙,泛舟到青草更青处寻他“彩虹似的梦”,“向星辉斑斓里”放声高歌的狂放。

    第6节,诗人由幻想回到现实,悄悄吹奏别离的笙箫,要读出情感回归沉寂的惆怅。

    第7节,与开头呼应。重章叠唱,但以词句的变换融入更多的不得不离去的哀愁,也要读出别离伤感的情调。

  情感线索非常清晰:愁(1)——喜(2-5)——愁(6-7)

    小结:这一系列“经诗人运思而成的寓意深刻的形象”——意象,构筑了哀而不伤,离愁中有沉醉的深沉意境,表达了诗人在离别康桥时的依恋不舍。《再别康桥》优秀教学设计

    五、欣赏配乐朗诵。

    六、学生再次配乐朗读。有时间请同学做朗读点评。

    七、尝试全班一起背诵诗歌。

  八、课堂小结,作业布置

  1背诵全诗

    2课后看看电影《人间四月天》。

  3朗读并赏析徐志摩诗《沙扬娜拉》

  沙扬娜拉

  ――赠日本女郎

  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

    像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

  道一声珍重,道一声珍重,

  那一声珍重里有蜜甜的忧愁——

  ――沙扬娜拉

《再别康桥》教案

关于《再别康桥》教案(通用12篇)

  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可能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教案是教学活动的总的组织纲领和行动方案。那么什么样的教案才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再别康桥》教案,欢迎阅读与收藏。

《再别康桥》教案篇1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鉴别关键词、理清思路、整体把握的能力,激发学生朗读品赏诗词的兴趣。

  2.培养学生鉴赏,评价现代诗词的能力。

  3.感知《再别康桥》的诗意美,艺术美和人情美。

教学重点:

  1.《再别康桥》中的诗意美和人情美。

  2.《再别康桥》的“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

教学过程:

一、作者简介:

  徐志摩:(1896----1931)笔名云中鹤、南湖,浙江海宁人,现代诗人,“新月派”代表诗人,他的诗,散文以及艺术观,受英国浪漫主义影响较深,注重意境创造与音律和谐。著作有《志摩的诗》,《翡冷翠的一夜》等,名作有《再别康桥》。

  他在中国新诗史上是位毁誉不一的诗人。

  1918年到1928年,他三次旅欧,在英国伦敦剑桥大学研究英国文学时,曾在康桥河里划船,在康桥上漫步,陶醉在美丽的大自然怀抱中。

  代表诗作《再别康桥》、《偶然》、《云游》等,。

  《再别康桥》是徐志摩最重要的代表作,是使诗人获得巨大声誉的诗作。

二、中国现代诗人简介

  现代诗诞生于五四运动前夕,它不断接受外来影响并溶化在自己民族风格中,涌现了众多艺术流派。

  代表作家有郭沫若、闻一多、艾青等。闻一多、臧克家和徐志摩都是我国新诗发展史上的先驱,虽然他们风格迥异,生活道路也各不相同,但都为我国新诗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三、概述诗歌写作背景

  《再别康桥》这首诗,较为典型地表现了徐志摩诗歌的风格。

  诗歌记下了诗人1928年秋重到英国、再别康桥的情感体验,表现了一种含着族升淡淡忧愁的离情别绪。

  康桥,即剑桥,英国著名剑桥大学所在地。

  徐志摩留学英国两年,大部分时间在此度过。

  这是他一生最美好的时光。

  康桥的一切,早就给他留下了美好的印象,如今又要和它告别了,千缕柔情、万种感触涌上心头。

  说得太伤感于事无补,写得太淡漠未免矫情,还是洒脱一些好。

三、示范朗读课文(展示多媒体课件)

四、同学们齐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五、学生讨论:(展示课件)

?一、整体感知《再别康桥》内容和形式

二、具体分析《再别康桥》的内容(节)

  1、234、5、6、7。

六、学生讨论:《再别康桥》语言形式(展示多媒体课件)

  七、再次朗读本诗,讨论它的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展示多媒体课件)

八、其他作品欣赏

(展示多媒体课件)扩大学生的视野

九、志摩影集

  (展示多媒体课件),进一步了解徐志摩。

十、英国剑桥大学掠影

  学生进一步感受文章。

十一、樱穗芦巩固练习

(展示多媒体课件)

十二、课后作业

3、意境:绘画美(客观物象) (主观情意)=意象

《再别康桥》教案篇2

一、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感受康桥柔美秀丽的风光,体味作者对康桥依依惜别之情;

2、引导学生体味诗中的意象美;

  3、当堂背诵全诗。

二、教学重难点

1、诗情的领悟是难点与教学的重点;

  2、意象的把握与体味。

三、教学设想

  以诵读为主,以课件贯穿始终,集音乐、画面、相片、朗诵等视听手段为一体,充分感受诗歌的优美境界。

四、课时: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语

古人云: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所以在古人的作品中,既有“西出阳关无故人”的无奈,又有“天下谁人不识君”的豪迈,还有“相见时难别亦难”的苦涩,那么现代人是如何理解离别的呢?那么我们现在就来学习徐志摩的《再别康桥》,领略一下现代人笔下的别离之情!

  二、志摩其人及写作背景。

  徐志摩(1896-1931),浙江海宁人,笔名云中鹤、南湖、诗哲。1918年赴美留学,1920年赴英国,就读于剑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其间徐志摩邂逅了林徽音,度过了一段美好的留学时光。

  三、简要情况-康桥情结),由此引出对《再别康桥》的示范朗诵。

  康脊带桥,即剑桥,英国著名剑桥大学所在地。

  1920年秋,徐志摩经美国到伦敦,在剑桥大学、伦敦大学学习,1922年上半年由剑桥大学皇家学院特别生转为正式研究生。

  过了半年的正式学生生活后,8月中旬回国。

  1923年3月在《时事新报》上发表了第一首记忆康桥的诗--《康桥在会吧》,但艺术上松散冗长,效果不佳;1925年7月再次访问伦敦,1926年1月写下了为人熟知的现代散文名篇--《我所知道的康桥》;1928年8月第三次来到英国,11月16日快要归国的途中,灵感闪现,挥洒自如地写下了的传世经典之作--《再别康桥》。

  《再别康桥》这首诗,较为典型地表现了徐志摩诗歌的风格。

  诗歌记下了诗人1928年秋重到英国、再别康桥的情感体验,表现了一种含着淡淡忧愁的离情别绪。

  康桥的一切,早就给他留下了美好的印象,如今又要和它告别了,千缕柔情、万种感触涌上心头。

  康河的水,开启了诗人的性灵,唤醒了久蜇在他心中的激情,于是便吟成了这首传世之作。

四、欣赏配乐朗读

,先让学生读,再用范读,学生能找出差距(5分)

五、朗读直至背诵全诗(配乐)(10分)

六、引导学生感受意象美(16分)

先引导学生把握诗中的意象(提问诗中的哪些景物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再让他们说出这是为什么--有诗人的情感融入;再让学生分析这些意象分别融入了作者的哪些感情)

  进而由教师总结出意象的含义--是融入了诗人主观情意的客观物象。

  这些意象都是柔美而抒情的事物,浸透了作者对康河的永久的恋情。他甚至想永远留在这里“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全诗通过这些意象构筑了梦幻般的氛围,如一首小夜曲,让人如痴如醉。

(配合板书七、课后小结(1分)

  "作诗本乎情景,孤不自成,两不相背景乃诗之媒,情乃诗之胚:合而为诗以数言而统万形,元气浑成,其浩无涯矣。"

《再别康桥》教案篇3

1、教材分析

  “再别康桥”本诗共有七节,可以用1课时来进行学习。

  主要介绍作者和诗歌写作背景,赏析诗歌和分析诗歌特点。

  具体来讲,主要通过介绍作者的生平经历来认识作者,写作背景则可以结合作者在英国剑桥大学的留学生活或者重返剑桥的经历来介绍,赏析诗歌环节主要通过对每节诗中的意向或修辞手法的分析来完成,分析诗歌特点主要是结合作者的构思、诗歌的意境和反应的情感来分析。

  据此,通过教师恰当的媒体运用和生动的分析,学生对该篇诗歌的理解和掌握便更进了一步。

  (1)教学重点:新诗的鉴赏方法,以及如何感知和鉴赏《再别康桥》的诗情美和艺术美。

  (2)教学难点:诗歌的意象与内容关系以及引导学生从诗中读出个人的独到见解。

2、教学目标

  1学习新诗的鉴赏方法,在逐步深入的朗读中领会诗歌的音乐美、意象美和建筑美。2通过对《再别康桥》一诗中意象和语言的赏析,体会诗人内心深厚的感情。

3、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学生课前自主上网搜集的有关康桥和作者的图片,教师准备的“再别康桥”诗歌朗诵的音频、视频和动画。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闻一多的死水,闻一多笔下的死水是一处肮脏、发臭、沉寂之所在,令人难以忍受。生活当然并不完全如此,也有许多如画的美景,今天上课之前老师先带领同学去领略一下英国的剑桥美丽的景色。

  展示幻灯片中有关康桥的图片,以便让学生对康桥有一个初步印象。

  这样的美景,同学们设身处地想象一下,是不是令人心旷神怡啊?假想一下,我们刚刚饱览剑桥美景,现在我们即将离别,我们会有怎样的思想感情啊?我们是如此,更何况在此生活过的人呢?1921年到1922年,徐志摩曾在康桥度过了将近两年的闲适、浪漫、自由的时光;康桥,留下了他最美好的生活记忆,在他短暂而明亮的一生中具有重要意义。

  他曾说过:“我的眼是康桥教我睁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我的自由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的。

  ”1928年8月,诗人再次来到康桥,离别后,将自己的缕缕情思,融汇在康桥美丽的景色里,用细腻的笔触表达丰富的情感,写作了兼具情感美与艺术美的《再别康桥》。

  背景介绍:此诗作于徐志摩第三次欧游的归国途中。

  时间是1928年11月6日,地点是中国海。

  7月底的一个夏天,他在英国哲学家罗素家里逗留了一夜之后,事先谁也没有通知,一个人悄悄来到康桥找他的英国朋友,遗憾的是他所熟悉的英国朋友一个也不在,只有他所熟悉的康桥,在那里静静地等待他,一幕幕过去的生活图景,又重新在他眼前浮现--在归国途中,面对汹涌的大海和辽阔的天空,他写下了这次重返康桥的切身感受。

徐志摩与康桥

  徐志摩最初是在美国留学,哥伦比亚大学的博士学位唾手可得,但他宁可放弃而到剑桥大学作一名根本拿不到学位的旁听生。

  他觉得只有在剑桥,他才体会到生命解放的真意味:“我在康桥的日子,可真幸福------我敢说的只是--我的眼是康桥教我睁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我的自主的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的。

  ”留美留英的取舍,学位弃取的选择,两相比较,便可看出徐志摩独特的个性,看出他追求理想人生的不惜代价。

  而这,正是他作为“情才”“奇才”的本色。

  5初读诗歌:(好,介绍完了作者,下面请同学们自己有感情的朗读一下这首诗)2至3分钟后叫停,展示初读诗歌幻灯片:康桥的生活和康桥的一切在徐志摩的一生中是一个永远的情结。

  康桥的一切,早就给他留下了美好的印象,如今又要和它告别了,千缕柔情、万种感触涌上心头。

  下面就让我们来聆听一下这首传世之作吧!(好,让我们共同来欣赏一下这首诗歌,开始播放音频。

《再别康桥》教案篇4

【学习目标】

1、通过诵读,了解诗中的意象

2、感受诗歌的独特意境,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3、通过咀嚼、吟诵,学会鉴赏现代诗歌的“意象美”

【学习方法】

  以诵读为主,反复朗诵鉴赏诗之美。

【导学过程】

一、导入

  迄今为止,我们已经学过了不止一篇送别诗作。古人云:黯然伤魂者唯别而已矣!所以在古人的作品中,既有“西出阳关无故人”的豪迈,也有“相见时难别亦难”的苦涩,更有“杨柳岸,晓风残月”的伤感,这些都是古人对于离别的理解,那么现代人是如何看待离别的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徐志摩的再别康桥,领略一下现代人笔下的别离之情!(板书:再别康桥)

再别康桥讲课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学会从诗歌的意象入手,品味诗歌意境。

  过程和方法:通过诵读,结合意象,欣赏诗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感悟美、感悟爱、感悟自由的能力。

【学情分析】

  初中阶段学生已经读过不少新诗,但是高中这一阶段才是文学鉴赏的开始,教师应该在领会编者意图的基础上,结合学生已经接触过相当一部分新诗作品的实际,采用适合诗歌特点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诗歌的兴趣,鼓励学生按照自己的感情解读诗歌,形成初步的诗歌鉴赏能力,培养文学美感。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品味诗人独特的意象选择。

  教学难点:由意象进入意境的体悟过程。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入文入境

  1、导语设计:“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一首带有淡淡哀愁的离别诗牵动了多少文人学者的心。

  徐志摩,他就这样悄悄地来,又这样悄悄地走了。

  诗人志摩是怎样一个人呢?让我们和志摩一起《再别康桥》,走进诗人内心。

  2、解题,介绍作者和时代背景。

  再,又一次;康桥,告别的对象。

  徐志摩(1896—1931),浙江海宁人,笔名云中鹤、南湖、诗哲。1918年赴美留学,1920年赴英国,就读于剑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其间徐志摩邂逅了林徽音,度过了一段美好的留学时光。

  《再别康桥》这首诗,较为典型地表现了徐志摩诗歌的风格。

  诗歌记下了诗人1928年秋重到英国、再别康桥的情感体验,表现了一种含着淡淡忧愁的离情别绪。

  康桥,即剑桥,英国著名剑桥大学所在地。

  康桥的一切,早就给他留下了美好的印象,如今又要和它告别了,千缕柔情、万种感触涌上心头。

  康河的水,开启了诗人的性灵,唤醒了久蜇在他心中的***,于是便吟成了这首传世之作。

二、诵读入境,感知内容

  1、教师示范朗读。

  注意:注意字音,把握节奏,听出情感。并且思考:

  a、用什么语速读。

  b、用什么语气读。

  C、用什么情感读。

  2、字词正音(见课件)。

  3、学生谈听读感受。

用大屏幕打出朗读指导:

  (1)语速:舒缓。。

  (2)语气:低沉。

  (3)情感:不舍。

  4、品味节奏。

押韵:

  (1)每节押韵、节节换韵。

  (2)韵脚分别是什么?来,彩;娘,漾;摇,草;虹,梦;溯,歌;箫,桥;来,彩。

  旋律:舒缓(第一节);轻柔(第二、三、四、五节);低沉平静(第六、七节)

  用屏幕打出这首诗的朗读节奏。

  5、思考:在第二段中,让作者心境荡漾的究竟是什么样的场景?用自己的语言把这一场景描绘出来。

  [示例]夕阳西照,给康河边的柳树披上了一层华丽的金衣,就像那盛装的新娘,在康河柔柔的水波中摇曳着身姿。

  6、根据上面的鉴赏方式,小组讨论:3、4、5、6段中通过作者的精心描写,你可以看到什么场景,请睁袜你把这种场景描述出来。

(把组分好,然后每小组描绘一小段)

(总结参考——同学回答完了之后进行总结)

  第三段:康河沁人心脾的河水中,青荇自由自在的在软泥中欢快的招手。

  第四段:梦像彩虹一样五彩斑斓,每一片康河的浮藻间都沉浸着有待发现的自由的梦。

  第五段:撑一支长篙,驾一叶扁舟,我在康河的柔波中泛舟寻梦,那满天的星光倒映在康河的水波中,水天一色。

  小舟在星光中摇摆穿行。

  此情此景,只有用歌声才能表达我的心情。

  第六段:梦依旧,人以非。

  我还能撑一支长篙去寻找自由的梦吗?今晚的沉默将伴着我悄悄地离开。

  离开这自由的康桥,离开这自由的梦。

  7、现在大家已经把文本的意境表达出来了。

  作者给大家描绘了一个让人向往的康河世界真所谓“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既然大家已经把诗中的画描述出来了,那么你能给每幅画取一个美丽的名字吗?。

挥手作别图

金柳荡漾图

青荇招摇图

梦满清谭图

寻梦放歌图

康桥沉默图

悄悄离别图

三、把握察核意象,体悟情感

  诗歌是借助意象来表达情感的,鉴赏诗歌可以从诗歌的意象入手进入意境并赏析诗歌。

1、提问:在景物描写的选择上独具特色,请同学们找出的景物分别是哪些?

  明确:云彩,金柳,柔波,青荇,青草,星辉等自然景物。

  (1).学生谈自己喜欢的意象及喜欢的理由。

  (2).教师补充点拨。

2、画面欣赏

  夕阳西沉,余辉给河畔的悉没激柳枝镀上了一层媚人的金黄,垂柳依依,仿佛是美艳温柔的新娘娇羞地立在那里,粼粼的波光中荡起了绯红的笑意,“我”似乎就是幸福的新郎了。

  不禁心头也荡漾起来。

  清清的河水滋润着软泥上的青荇,绿油油的,在康河的柔波里欢快地舞蹈,骄傲地招呼着行人,似乎在宣告它沐浴康河的自由与舒畅。

  以至于“我”都“甘心做一条水草”!“那榆荫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虹”,唤起的是人们对七彩生活的遐思;“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燃起的是人们对生活的浪漫和***。

  “金柳”“波光”“青荇”“星辉”等众多色彩明艳的形象,构成的是一幅明丽和谐的画卷。

  画面是迷人的,回忆就甜蜜,情感便随之热烈而奔放。

  这些五彩斑斓的意象让康桥像一幅画一样栩栩如生的展现在我们眼前,请同学们用这种方式把其他画面描绘出来。

(学生自主讨论,描绘画面)

  3、作者情感的发展过程小结。

难舍难分——欢喜和眷恋——更加欢喜和眷恋——对康桥永久的眷恋——感情达到***——情绪低落,静思默想——悄悄作别

四、深入品味,探究感悟

这首诗不光是看起来很美,听起来也很美,同学们有没有感觉到?

  分角色朗读、齐读、个人朗读,感悟三美。

  《再别康桥》在形式上具有三美:绘画美,音乐美,建筑美。

  绘画美,是指诗的语言多选用有色彩的词语。

  全诗中选用了“云彩,金柳,夕阳,波光,艳影,青荇,彩虹,青草”等词语,给读者视觉上的色彩想象,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康桥的一片深情。

  全诗共七节,几乎每一节都包含一个可以画得出的画面。

  如向西天的云彩轻轻招手作别,河畔的金柳倒映在康河里摇曳多姿;康河水底的水草在招摇着似乎有话对诗人说……作者通过动作性很强的词语,如“招手”“荡漾”“招摇”“揉碎”“漫溯”“挥一挥”等,使每一幅画都富有流动的画面美,给人以立体感。

  音乐美,是对诗歌的音节而言,朗朗上口,错落有致,都是音乐美的表现。

  押韵,韵脚为:来,彩;娘,漾;摇,草;虹,梦;溯,歌;箫,桥;来,彩。

  音节和谐,节奏感强。

  回环复沓。

  首节和末节,语意相似,节奏相同,构成回环呼应的结构形式。

  建筑美,是节的匀称和句的整齐。《再别康桥》共七节,每节两句,单行和双行错开一格排列,无论从排列上,还是从字数上看,也都整齐划一,给人以美感。

  (解说:在诗歌的形式美赏析方面,结合徐志摩崇和闻一多的“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的诗学主张,重点作这三方面的点拨。

  教师重点讲析绘画美,学生讨论音乐美和建筑美,最后教师总结。

  )。

五、课文总结,拓展延伸

  1、再读课文(齐背)。

  这首诗运用优美抒情的语言,描述了自己回到母校康桥,在河中泛舟的所见、所思、所感,表达了自己对康桥的眷恋和那如烟似波的离情别绪。

  2、拓展延伸。

  康桥是徐志摩灵魂的故乡,我们通过这首诗能感觉到诗人对康桥依依不舍,希望与康桥永不分离的感情。下面我们来欣赏徐志摩的另一首离别诗:《沙扬娜拉》。

沙扬娜拉

——赠日本女郎

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

像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

道一声珍重,道一声珍重,

那一声珍重里有蜜甜的忧愁——

沙场娜拉!

全班同学齐读后讨论:

(1)、这首诗是谁别谁?(诗人别日本女郎)

日本女郎的名字是什么?(沙扬娜拉)

她的名字还有其他的意思吗?

  ——“沙扬娜拉”是迄今为止对日语“再见”一词最美丽的翻译。“沙扬娜拉”既是杨柳依依的挥手作别,又仿佛在呼唤那女郎温柔的名字。

  (2)、这是诗人随泰戈尔访日后的感怀之作。

  诗一开始,就以一个构思精巧的比喻,描摹了少女的娇羞之态。

  “一低头的温柔”与“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两个对立的意象恰当地重叠在一起,使我们感到一股朦胧的美感。

  接下来,就的互道珍重,我们体会到诗人的那种离别之情。

(3)“甜蜜的忧愁”,忧愁怎么会是甜蜜的呢?

  ——甜蜜和忧愁在感情上似乎是矛盾的,其实不然。这样写使诗歌的情感更加饱满。

3、布置作业

  (1)、完成《学法大视野》中的相关作业。

  (2)、预习下一课。

再别康桥教案

  【教学目标】

    1、通过以读出韵律、情境、感情为步骤的递进式美读,理解全词大意,提升诗词的感悟和理解能力。

    2、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创作韵律图,依照韵律图反复朗读过程中,感受诗歌的音韵美、节奏美,获得审美感受。

    3、通过想象和联想,把握作者创设的情境,体会其中的情思和意味,从而养成良好的阅读趣味和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和难点】

    1、通过读出韵律、情境、感情的三步美读,进行审美体验,进而理解全诗,获得一种审美感受。

    2、在美读中把握意清正象的内涵,体会诗人在诗歌中蕴含的情感。

  【教学方法】

    情境教学法:学生通过想象进入情境,通过情境描绘与渲染,引导学生进入情境。

    朗读法(以读代讲):按照美读的步骤,层层递进,以学生自己的阅读实践代替教师的理解分析。

    想象、联想法:通过想象、联想引导学生进入情境,获得审美感受。

    情感渗透法:通过美读,将文本和学生自己的实践、情感体验相结合。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学生合唱李叔同的《送别》

    离别是个永恒的主题,从古至今,在“长亭外,古道边”流传着多裤正段少离别的凄美故事。

  这节课我们学习徐志摩的《再别康桥》,来感受徐志摩对康桥的别样离情。

  (板书课题)。

  二、展示目标

    1、掌握诗歌的诵读技巧。

    2、揣摩诗中的`意象,体会诗的意境。

    3、诵读诗歌,体会诗人蕴含在诗歌中的情感。

    引出“美读”:从朗读效果上,引导学生至“美读”,即美美地读,把诗歌读美。(板书:美读)

  三、听读诗歌,确定基调

  先请同学们听读诗歌,听完后说说这首诗歌给大家的第一感受是什么,怎么读?

  明确:唯美——景美、诗美、情美

  感情:惆怅、惜别语调:舒缓、低沉节奏:轻柔、和谐

  四、诵读体味,指导朗读

  (一)一轮诵读,因声求气

    1.全班齐读,师作评价,指导朗读方法。

    2、学生视绘制的节奏韵律图,放声自由读。

    3、请一名学生生试读一小节,学生评价。

  (板书:韵律)

  (二)二轮诵读,吟咏诗韵

    分析诗的音韵、节奏和结构,体会“音乐美”。

  明确:

    本诗的韵脚分别为:来、彩;娘、漾;摇、草;虹、梦;溯、歌;箫、桥;来、彩。从韵脚看,每节音韵统一,全诗逐节换韵,取韵又有开有合(开口、半开口和闭口音),有轻有重。

    本诗的节奏:全诗共七节,每节四行,每句为三到四个音步,韵式上二、四押韵,抑扬顿挫,朗朗上口。

    本诗的结构:首尾是呼应的,全诗7节,每节四句,每句字数6—8字,大致相等,各句又错开,整齐划一;但又反复强化那特胡誉定的情绪和格调,尾是首的复沓,但又不是简单重复,而是反复营造那“浓得化不开”的深深情味。

《再别康桥》优秀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引导学生感受康桥柔美秀丽的风光,体味作者对康桥依依惜别之情。

    2、引导学生体味诗中的意象美。

    3、当堂背诵全诗。

  【教学重难点】

    1、诗情的领悟是难点与教学的重点。

    2、意象的把握与体味。

  【教学设想毕姿】

    以诵读为主,以课件贯穿始终,集音乐、画面、相片、朗诵等视听手段为一体,充分感受诗歌的优美境界。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语(1~2分)

  古人云: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所以在古人的作品中,既有西出阳关无故人的无奈,又有天下谁人不识君的豪迈,还有相见时难别亦难的苦涩,那么现代人是如何理解离别的呢?那么我们现在就来学习徐志摩的《再别康桥》,领略一下现代人笔下的别离之情!

  (解释:康桥=剑桥=Gambriage)

    然后问学生知道哪些世界名校,学生会团族说出哈佛大学、牛津大学、剑桥大学,播放大学图片。让学生指出剑桥大学,引出对徐志摩的介绍。

  二、徐志摩个人资料(5分)

  (课件介绍)

    (简要情况──康桥情结,由此引出对《再别康桥》的示范朗诵。)

  三、欣赏配乐朗读《再别康桥》,先让学生读,再用范读,学生能找出差距(5分)

  四、朗读直至背诵全诗(配乐)(10分)

  五、引导学生感受意象美(16分)

  先引导学生把握诗中的意象(提问诗中的哪些景物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再让他们说出这是为什手或绝么──有诗人的情感融入;再让学生分析这些意象分别融入了作者的哪些感情)

    进而由教师总结出意象的含义──是融入了诗人主观情意的客观物象。

    这些意象都是柔美而抒情的事物,浸透了作者对康河的永久的恋情。他甚至想永远留在这里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全诗通过这些意象构筑了梦幻般的氛围,如一首小夜曲,让人如痴如醉。

  (配合板书)

  六、课后小结(1分)

    作诗本乎情景,孤不自成,两不相背。景乃诗之媒,情乃诗之胚:合而为诗以数言而统万形,元气浑成,其浩无涯矣。

  ──(选自谢榛《四溟诗话》)

  七、课后作业(1分)

    1、每人写一首小诗,借景物抒发某种感情。

    2、选学徐的其它诗歌。

  八、结束语

    《偶然》徐志摩。

《再别康桥》优秀教案

  教学重点

  诗人独具特色的意象选择;

    《再别康桥》的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

  教学设想

    教学方法:诵读吟咏法,欣赏法。

    媒体设计:播放校园歌曲《再别康桥》。

    播放黄磊朗诵带《再别康桥》。

    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

    课时安排:一课时。

  课堂教学设计

  一,导语:

    “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一首带有淡淡哀愁的离别诗牵动了多少文人学者的心。

  徐志摩,他就这样悄悄地来,又这样悄悄地走了。

  诗人志摩是怎样一个人呢?让我们和志摩一起《再别康桥》,走进诗人内心。

    二,播放歌曲《再别康桥》,附上剑桥的图片。

    (解说:音乐能陶冶人的性灵。

  《再别康桥》这首诗本身就极具音乐美。

  播一首由《再别康桥》改成的歌曲,可以让学生从另一个艺术层面去感受志摩的诗。

  配上剑桥的优美的图片,让学生由听觉到视觉都对《再别康桥》有一定的感知。

  )。

    三,志摩其人及写作背景。

    徐志摩(1896—1931),浙江海宁人,笔名云中鹤、南湖、诗哲。1918年赴美留学,1920年赴英国,就读于剑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其间徐志摩邂逅了林徽音,度过了一段美好的留学时光。

    《再别康桥》这首诗,较为典型地表现了徐志摩诗歌的风格。

  诗歌记下了诗人1928年秋重到英国、再别康桥的情感体验,表现了一种含着淡淡忧愁的离情别绪。

  康桥,即剑桥,英国著名剑桥大学所在地。

  康桥的一切,早就给他留下了美好的印象,如今又要和它告别了,千缕柔情、万种感触涌上心头。

  康河的水,开启了诗人的性灵,唤醒了久蜇在他心中的激情,于是便吟成了这首传世之作。

    四,播放黄磊朗读的《再别康桥》,老师指导朗读。注意诗歌的节奏及饱含的深情。

    五,整体鉴赏《再别康漏斗桥》。(从诗歌的意象,诗歌的形式入手赏析这首诗歌)

  (一),提示:自古写离别诗之作可以说是数不胜数,大家比较熟悉的还记得有哪些诗词?

    明确:骆宾王的《于易水送人一绝》:“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

  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

  ”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李白的《赠汪伦》:“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

  启返塌磨发:如果我们把这些诗歌和徐志摩的这首诗一下,在送别的对象上有什么不一样呢?

    明确:一般离别诗离别的是人,这首诗离别的却不是人,是“西天的云彩”,告别对象由人间向自然景物转移,跳出了寒喧叮咛的俗套,给人清新飘逸之感。

  这些物象(云彩等)寄托着诗人的感情,这种有着诗人感情的物象即是诗歌的意象。

  诗人如何选择意象来表达自己的感情,正是我们要重点赏析的部分。

    (二),从诗歌的意象入手赏析诗歌。

  提问:

  A,本文在意象的选择上独具特色,请同学们找出本文的意象分别是哪些?

    明确:云彩,金柳,柔波,青荇,青草,星辉等自然景物。

  B,学生讨论这些意象的选择有什么作用?

  明确:

    诗人告别康桥时,避开送行的人,周围的高楼大厦,车水马龙等平常物象,而选取云彩等自然景物,这就避开了人间烟火,造出一种清新感。

    如把河畔的金柳喻成夕阳中的新娘,这样就把无生命的景物化作有生命的活动,温润可人。

  柳树倒映在康河里的情景,浸透了诗人无限欢喜和眷恋的感情。

  夕阳照射下的柳枝,渡上了一层妩媚的金黄色。

  那金色的枝条随风轻轻摇摆,影子倒映在水中,像美丽的新娘。

  这波光里的艳影,在水中荡漾,也在诗人的心头荡漾。

  景中见情,情中有景,情景交融在一起。

  其他意象的选择也如此。

  绿油油的水草在柔波里招摇,仿佛在向诗人招手示意。

  而到晚上泛舟归来,水波与星光交相辉映,所以诗人情不自禁地要“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诗人的快乐通过恰当的意象选择达到了顶点。

  这正是本诗意象选择的独具特色之处。

    (三),从诗歌的形式入手赏析诗歌。

    《再别康桥》在形式上具有三美:绘画美,音乐美,建筑美衫亏。

    1,绘画美,是指诗的语言多选用有色彩的词语。

  全诗中选用了“云彩,金柳,夕阳,波光,艳影,青荇,彩虹,青草”等词语,给读者视觉上的色彩想象,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康桥的一片深情。

  全诗共七节,几乎每一节都包含一个可以画得出的画面。

  如向西天的云彩轻轻招手作别,河畔的金柳倒映在康河里摇曳多姿;康河水底的水草在招摇着似乎有话对诗人说……作者通过动作性很强的词语,如“招手”“荡漾”“招摇”“揉碎”“漫溯”“挥一挥”等,使每一幅画都富有流动的画面美,给人以立体感。

    2,音乐美,是对诗歌的音节而言,朗朗上口,错落有致,都是音乐美的表现。

    A,押韵,韵脚为:来,彩;娘,漾;摇,草;虹,梦;溯,歌;箫,桥;来,彩。

    B,音节和谐,节奏感强。

    C,回环复沓。首节和末节,语意相似,节奏相同,构成回环呼应的结构形式。

    3,建筑美,是节的匀称和句的整齐。《再别康桥》共七节,每节两句,单行和双行错开一格排列,无论从排列上,还是从字数上看,也都整齐划一,给人以美感。

    (解说:在诗歌的形式美赏析方面,结合徐志摩崇尚闻一多的“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的诗学主张,所以作这三方面的点拨。

  教师重点讲析绘画美,学生讨论音乐美和建筑美,最后教师总结。

  )。

提交信息测一测您提升学历详细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