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三首》教案中的哪些内容适合四年级上册语文教学?

作者:邴鸿泽时间:2023-07-24 15:34:41

导读:" 《古诗三首》教案中的哪些内容适合四年级上册语文教学?1.《古诗三首》教案的背景介绍-简要介绍《古诗三首》这本教材的出版背景和目的,以及适用的年级和教学内容。-强调该教材的特点,如注重培养学生对古诗的兴趣和理解能力,并提高他们的语文水平。2.教材分析-逐首"

《古诗三首》教案中的哪些内容适合四年级上册语文教学?

1.《古诗三首》教案的背景介绍

  -简要介绍《古诗三首》这本教材的出版背景和目的,以及适用的年级和教学内容。

  -强调该教材的特点,如注重培养学生对古诗的兴趣和理解能力,并提高他们的语文水平。

2.教材分析

  -逐首分析《古诗三首》中的三首古诗,包括《静夜思》、《游子吟》和《登鹳雀楼》。

  -对于每首古诗,分析其诗歌形式、作者背景以及蕴含的意境和情感。

  -强调每首古诗中的重要词汇、句式和修辞手法,以及可以引发学生思考和讨论的问题。

3.教学目标和重点

  -列举适合四年级上册语文教学的教学目标,如培养学生对古诗的欣赏和理解能力,提高他们的朗读和背诵能力。

  -着重强调教学重点,如理解古诗的意境和情感,掌握重要词汇和句式,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创造力。

4.教学方法和活动设计

  -提供适合四年级上册语文教学的教学方法,如课堂讲解、小组合作、角色扮演和创作活动等。

  -设计相关活动,如针对每首古诗的分析讨论、朗读比赛、古诗创作和表演等,以促进学生的参与和互动。

5.教学资源和评估方式

  -推荐适合四年级上册语文教学的教学资源,如古诗音频、注释和解读视频、相关绘画和文化背景资料等。

  -提供评估方式,如听写、朗读评分、创作作品评价等,以帮助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评估和反馈。

6.教师备课和自我提升

  -提供教师备课建议,如教师可以提前阅读古诗注释和相关研究资料,准备好教学课件和活动所需材料。

  -强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自我提升,如多参加教研活动、与同行交流、不断学习和更新教育理念等。

  通过以上的内容,可以帮助四年级上册语文教师全面了解《古诗三首》教案中的哪些内容适合教学,并提供具体的教学思路和建议,以促进学生对古诗的理解和欣赏能力的发展。

四年级上册语文《古诗三首》教案

    在上语文课前,语文教师只有做好准备工作,才能精彩的讲课!为此,下面我分享了语文S版四年级上册语文《古诗三首》教案以供大家学习参考。

  语文S版四年级上册语文《古诗三首》教案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生字会认“霜、寺、”会写“遍、渐、霜、愁、眠、苏、寺”。

    2、理解古诗的意思,想像古诗所描绘的画面,从中感受到自然美和语言美。

    3、有感情地朗读诗文。背诵诗文。

    4、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把对诗句的理解和想像结合起来,入情入境,理解诗句所表达的情感。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把对诗句的理解和想像结合起来,入情入境,理解诗句所表达的情感。

  教学准备:

  小黑板、生字卡片、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理解《望洞庭》。

  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导入新课。

    师生共同回忆所学过的古诗,并背诵。

    二、学习第一首古诗《望洞庭》。

    1、解题,思考:诗的题目是什么意思?自由读诗。

    2、作者简介。

    刘禹锡:字梦得,河南洛阳人。

  贞元九年进士,与柳宗元交好,人称“刘柳”,又与白居易常相唱和,又并称“刘白”。

  他的诗风格清新,婉转含蓄,善于吸收民歌精华,并多反映社会生活。

    三、学生自学喊态消古诗。

    1、引导同学根据注释并结合查字典自学古诗,了解诗的大意。

  2、结合注解,自读自悟

  3、试着逐句讲讲诗句的意思,并体会作者此时的心情如何?

    四、学生反馈,教师点拨。

    (诗句意思:秋夜皎洁的月光与清澈的湖水交相辉映,融为一体,湖面上没有一丝风,湖面平静得像一面平滑的镜子。

  远远望去,洞庭山倒映在水中,山水浑然一体,如同白色银盘里的一只青螺。

  )。

    五、指导朗读,巩固练习。

    1、读全诗练习背诵。

    2、同桌互背。

    3、指名背诵。

  六、作业

    1、背诵并默写古诗。

    2、想象《望洞庭》所描绘的景色,用几句话写下来。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学习《菊花》。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简介作者。

  元稹:河南河内(今洛阳一带)人,他曾经作过宰相,是唐朝著名诗人,和白居易共同提倡新乐府诗,世称“元白”

    二、学习古诗《菊花》。

  1、解题,思考:诗的题目告诉我们是关于描写什么的?

    2、自由读诗。

    三、学生自学古诗。

    1、引导同学根据注释并结合查字典自学古诗,了解诗的大意。

  2、结合注解,自读自悟

  3、试着逐句讲讲诗句的意思,思考:作者为什么会爱菊花呢?

    四、学生反馈,教师点拨。

    (诗句意思:一丛丛的秋菊绕着房屋开放,好像到了陶渊明的家一样。

  我绕着篱笆观赏菊花,太阳渐渐西下,我还久久不愿离开。

  不是因为百花之中我最爱菊花,而是菊花开完后就没有花可以欣郑知赏的了。

  )。

    五、指导朗读,巩固练习。

    1、读全诗练习背诵。

    2、同桌互背。指名背诵。

  六、作业

    1、背诵并默写古诗。

    2、用自己的话说说古诗描绘的景色。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学闭握习《枫桥夜泊》。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简介作者。

    张继:字懿孙,南阳(今河南)人。

  天宝进士。

  其诗多登临记行之作,不事雕琢。

    二、学习古诗《枫桥夜泊》。

  1、解题,思考:诗的题目告诉我们什么?

    2、自由读诗。

    三、学生自学古诗。

    1、引导同学根据注释并结合查字典自学古诗,了解诗的大意。

  2、结合注解,自读自悟

  3、试着逐句讲讲诗句的意思,思考:作者为什么会爱菊花呢?

    四、学生反馈,教师点拨。

    (诗句意思:月亮落下去的时候,栖息在树上的乌鸦不停地叫着,寒霜弥漫在夜空中。

  我躺在船上,看着江边的枫树和渔船上的灯火,心情愁闷,久久不能入睡。

  半夜的时候,姑苏城外寒山寺的钟声传到了客船上。

  )。

    五、指导朗读,巩固练习。

    1、读全诗练习背诵。

    2、同桌互背。

    3、指名背诵。

  六、作业

    1、背诵并默写古诗。

    2、用自己的话说说古诗描绘的景色。

  板书设计:

  望洞庭

  湖光/秋月//两/相和,

    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色,

    白银盘里//一/青螺。

  枫桥夜泊

  月落/乌啼//霜/满天,

    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

    夜半/钟声//到/客船。

  菊花

  秋丛/绕舍//似/陶家,

    遍绕/篱边//日/渐斜。

  不是花中//偏/爱菊,

    此花/开尽//更/无花。

看了四年级上册语文《古诗三首》教案的人还看:

1.有的人优秀教学设计

2.季羡林成功优秀教案设计

3.不懂就要问教案

4.大班社会

部编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第七单元

  部编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教案21古诗三首出塞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通过反复朗读古诗,体会诗歌的意境,了解诗歌的意思,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2.入情入境学习古诗,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想像能力以及互相交往、合作学习的能力。

  3.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描述的意境,体会诗人同情戍启迟边将士、渴望和平的感情。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1.教师激情:同学们,我们生活在一个诗的国度里,胸有诗书气自华。

  读诗,能够陶冶人的情操;读诗,能够使我们的生活浪漫多彩;今天,我们就来读诗,学诗。

  2.板书课题,学生齐读之后,谈谈对题目的理解。

  二、初读古诗,读通读顺1.下面请大家自由读诗,把古诗读正确、读流利。

  (学生自由读诗)2.检查读书情况:根据学生朗读情况教师相机点拨、引导学生把诗句读正确、读流利。

  三、借助注释,了解大意1.借助工具书、课文的注释、课前收集的资料,尝试着理解一下诗句的意思。

  如果有不懂的地方,就请你和小组等同学交流一下。

   2.汇报交流:这一环节引导学生采用不同的学习成果,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张扬学生的个性,促进学生主体的创新发展,激发学生创新性思维能力。

  四、展开想象,领悟诗情1.指导感情朗读:在学生理解诗意的基础上,采用学生自己练读、指名朗读、同学评议、小组赛读、教师范读等不同的形式指导学生朗读课文。

  这一过程中教师适时发挥电教媒体的作用,创粗态设情景,激发感情,指导朗读。

    2.师创设情景:(音乐起,出示课件)夜色中,荒远苍凉的塞外山峰,一轮明月照着边关,那些背井离乡、长途跋涉来戍守边关的战士们,白天军务繁忙,到了静夜,面对边塞荒凉的关山,面对一轮明月,他们可能会想些什么呢?3.学生展开想象,发表看法。

  4.引导学生体会诗歌的意境,读出诗的韵味。

  五、拓展延伸,积累语言1.师:一首《出塞》把我们带到了古代凄凉悲怆的战争生活。

  其实,有许多诗人从不同的角度接触到这个题材。

  课外,你收集到了哪些边塞诗词,能不能运用我们刚才学习古诗的方法,自读你最喜欢的一首诗呢? 2.学生自学古诗,教师巡视指导。

  3.小组交流自学成果。

  4.全班交流汇报,注意引导学生采用不同的形式,可以读诗谈体会、合作背诗、轮流背诗、诗配画……不同的形式汇报。

   凉州词教学目标:1.抓住重点词句,启发学生想象,读懂诗意,体会诗人的情感。

  2.有感情的朗读古诗,体会将士们的豪情,能熟读成诵。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理解课题1.西域沙漠,人烟稀少,这,就是唐朝的边塞重镇,凉州当地歌曲中夹杂有少数民族的曲调,别具一格,人们称之为凉州词,许多诗人都喜欢为它填写新词咏唱。

  今天我们来学习唐朝著名诗人王之焕写的《凉州词》。

  (老师边说边写课题)2.了解作者王之涣二、初读古诗,读通读顺1.学生自由朗读、与同座对读,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检查自读情况。

  3.教师范读,指导读出节奏。

  4.学生自由练读,注意读出诗的节奏感。

  三、借助注释,了解大意1.借助工具书、课文的注释、课前收集的资料,尝试着理解一下诗句的意思。

  2.小组交流读懂了什么。

  四、展开想象,领悟诗情1.刚才大家通过读诗初步了解了古诗的内容,你刚才说到那盛宴摆满了葡萄美酒啊,让我们读读这一句(出示诗句第一行),展开想象,你看到了什么?(醉人的葡萄酒、那精致的夜光酒杯闪着亮光盛满了香甜的美酒。

  )引入悄凳李资料:同学们,这就是夜光杯,相传是周穆王时代,西域胡人用白玉精制成,因“光明夜照”得名;凉州往西就是新疆的吐鲁番,那里可是盛产葡萄美酒和夜光杯的地方,很多同学发出了惊叹声,谁来读出这样惊喜的感觉?这样的葡萄美酒和夜光杯,让你眼前仿佛出现了怎样的场景?你想想到些什么?碰杯声、欢笑声,劝酒声,多么欢快的气氛啊。

  这情景使人异常兴奋。

  ——读盛大的酒宴上有很多夜光酒杯盛满了香甜的葡萄酒,酒席上摆满了丰盛的食物,很多将士在举杯欢庆,真是豪华的盛宴啊,真是令人神往啊,谁能把这样盛大的场面读出来。

  指名读,女生读。

  2.将士们刚要举杯豪饮时,你们听,什么声音传来了?(急促的琵琶声。

  )边听边读,这急促的琵琶声在催促什么?(1)这急促的琵琶声在催促战士们赶快奔赴战场。

  引读:边关的战事多频繁、多紧急啊,战士们刚要举杯就要上战场了,多可惜啊,读。

  (2)这急促的琵琶声还在催促什么?还有不同的感受吗?西域人有骑在马上弹奏他们特有的琵琶以助兴的习俗。

  评价:在这样的大漠想喝杯酒很难,要举办这样的盛宴更难,这急促的琵琶曲还在催促将士们多饮几杯酒,直到一醉方休。

  读。

  ——是不是应该从“催”里读出:1快尽兴畅饮;2快奔赴战场3快喝,喝完了要奔赴战场。

  师小结:同学们通过边读边想,从这个“催字”中读出了不同的情怀。

  3.小结:这场酒宴真是非常隆重,有欢快的琵琶声,有醉人的美酒,酒宴上人声鼎沸、酒杯交。

更多想情请点击:原创力语文教案

部编版小学四年级上册语文第九课《古诗三首》教案及教学反思

  【#教案#导语】“诗歌不是无情物,字字句句吐衷肠。

  ”古诗教学只有多读多悟才能让学生产生共鸣,从而受到感染,激发浓厚的情趣,体味诗中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

  以下是为大家精心整理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

1.部编版小学四年级上册语文第九课《古诗三首》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正确认读、书写本课的生字、词语。

    2.引导学生通过多媒体,反复诵阅读古诗,体会诗的意境,了解诗歌的意思。

  【过程与方法】

    学习本课可先引导学生解诗题,知作者,并通过设计悬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自读古诗乎氏带,把握节奏,再通过自由交流理解诗意,其间适时引导朗读,体会词语的用法、诗的意境,在理解品读中感悟诗人的思想感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对祖国灿烂文化的热爱,培养学生的爱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

    引导学生欣赏古诗,积累古诗中的名句。

  难点

    体会诗句中含有的哲理。

  教学准备:

    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古筝曲《渔舟唱晚》。

    学生:搜集三首诗的作者的有关资料。

  教学时间:

  3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正确认读、书写本课的生字、词语。

    2.有感情的朗诵古诗并背诵古诗。

    3.通过在读中岁芦想象意境,描绘意境等灵活多样的学习方法了解诗意,体会古诗的意境。

    4.想象诗句描述的景象,感受诗人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

  教学重难点:

  重点

    了解诗意,体会古诗的意境。

  难点

    想象诗句描绘的景象,感受诗人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

  教学过程:

  一、画面引入新课

    1.(多媒体播放《渔舟唱晚》古筝曲,欣赏“残阳照水图”和“新月东升图”)同学们看了这么美的画面,有什么想说的吗?用自己的话说说画面的内容。

  (根据不同的话进行点评)同学们讲得很详细,语言也很美,但是有一个人比你们更厉害,他仅用了28个字就把这两幅画面的意境描绘得淋漓尽致。

  你们相信吗?想知道他是谁吗?他是怎样讲的呢?。

    2.观看多媒体(走进作者及课文内容),了解诗人及作诗背景。

  二、指导学诗,体会意境

    1.理解题意。

  (1)题目“暮江吟”你是怎样理解的?

  (2)从题目看出这首诗是写景还是叙事?写了什么时候的景色?

    2.学生读诗自学,初步弄清古诗的含义,根据自己对诗的理解,大胆想象,用彩笔绘画一幅《暮江吟》的图画。

  三、理解诗意,体会诗情

    1.从学生的绘画中挑选出几份具有代表性错误的图画张贴在黑板上,让学生观察,对比诗文进行评析。

    2.多媒体出示前两句:“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这两句诗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色?

    3.多媒体出示后两句诗:“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1)出示注释,学生自读自悟后两句诗。

    可怜:可爱。

    似核前:好像。

    (2)“露似真珠月似弓”是什么意思?指名回答。

    (3)为什么“露似真珠月似弓呢”?老师指点回答。

  (因为这是可爱的九月初三夜,九月初三,是月初,月亮还是弯弯的月牙。

  )。

  4.最后一句诗用了两个比喻,它们分别是把什么比作什么?你们能说出来吗?

    师指点:把月亮比作弓,把露水比作晶莹发亮的珍珠。

  (1)提问:诗中描绘的是什么时候江边的景色?

  (从傍晚到夜幕降临的江边景色,可见诗人从黄昏时起,一直玩赏到新月升起的时候)

  (2)从诗中描绘的景物,你可以体会到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可以体会到诗人对大自然的喜悦、热爱之情)

    5.朗读指导。

    (1)请大声地自由地朗读古诗,看谁能读出诗的韵律美,节奏美,读出诗人的情感。

  (2)(教师播放动画:诗人站在江畔激情吟诵)此时你们就是那位身着古装的白居易,面对奇景吟诗一首……谁先来展示一下?

    (3)有与他不同理解的吗?以你的理解读读吧!全体同学按照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诵读。

    (4)看同学们读得热火朝天,我心里直痒痒,谁来和老师比试读一读。

    (5)听范读。

  (出示课件: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第一句,平缓,轻柔;第二句,惊叹;后两句赞美)。

    (6)大家看着画面,听着音乐再次齐声读一遍。(呈现秋景图,播放古典乐)

  四、绘画着色,感受诗文的画面美

  学生通过学诗,了解了诗中描写了深秋时候,从傍晚到夜幕降临江边的景色,你们能把这两幅画涂上适当的颜色吗?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正确认读、书写本课的生字、词语。

    2.有感情的朗诵古诗、背诵古诗并默写古诗。

    3.体会诗人对庐山雄奇壮观、千姿百态景象的赞美及诗句所蕴含的人生哲理。

    4.理解诗句的含义,能与他人交流自己的感受。

  教学重难点:

  重点

    引导学生欣赏古诗,积累古诗中的名句。

  难点

    体会诗句中含有的人生哲理。

  教学过程:

  一、介绍诗人,导入新课

    1.今天我们来学习我国宋代的文学家、书画家苏轼的一首诗。(板书:题西林壁)

    2.谁来说了你对苏轼相关情况的了解。

  (学生介绍苏轼的生平及写此诗的背景,教师指点、补充)

  二、自主学习,初步感知

    1.自由读诗,读准字音,读正确、流利。

    2.同桌互读互查,了解大意。

    3.指名读,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4.借助注释和字典,理解诗中词句的意思,把不理解的标出来。

    5.小组学习,交流讨论,尝试解决不理解的问题。

  三、汇报交流,深入感悟

    1.小组汇报。

  2.教师对学生汇报中出现的问题给予纠正、引导,并适时提问:怎样才能看清庐山的真面目呢?你有没有体验过从不同角度看事情,结果各不相同的例子?你从这首诗中受到什么启发?

    3.有感情地朗读古诗文,想象古诗描绘画面,体会古诗的意境。(教师范读)

    4.两个同学对读,深入体会。

    5.小组接龙练习背诵。

  四、小结学法

    初读,读准读通;再读,了解大意;三读,理解句意;四读,体会情感;五读,想象情境。

  板书设计: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正确认读、书写本课生字、词语。

    2.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了解古诗的大意,领悟古诗所蕴含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

  重点

    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难点

    借助注释理解诗意,明白人和事物各有长短,应取长补短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1.在冬天,同学们最希望的就是下一场雪了。

  老师带了一些图片让大家一饱眼福。

  (课件出示:人们把雪称为报春使者)。

    2.在冬天,我们总要提到一种植物,它就是梅花。(课件出示:人们也把梅称为报春使者)

    3.那么雪和梅争着报春,谁更美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雪梅》。

  二、学习古诗

    1.自由读诗,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作者在诗里想告诉我们什么呢?我们来理解诗意。

  指名读注释。

  结合注释,和同桌交流,说说诗意。

    (1)一、二句的意思:梅花和白雪相互争春,彼此各不相让,谁也不肯认输,连诗人要评论它们二者的高下,也需要搁下笔来好好地想一想,煞费一番心思了。

    (2)三、四句的意思:梅花在颜色的洁白上要比雪差三分,而雪在气味的芳香上,却要输给梅花一段了。

    (3)颜色洁白是雪的长处,是梅花的短处;而怡人的清香是梅花的长处,却是雪的短处。(板书:各有长短)

    (4)指导有感情地朗读。(不服输的语气;诗人为难的语气;各有长短的语气)

    3.雪和梅争春,为什么比不出高低?假如没有梅花,就不能映衬出雪的洁白无瑕;没有雪的寒冷,也就不能显出梅花不畏风霜,吐露芬芳的高贵品格。怎样才能更完美呢?(板书:取长补短)

    4.让我们一起踏雪寻梅,看看雪与梅互相映衬的美景吧!(课件引出主题)只有取长补短,既有晶莹洁白的雪,又有暗香浮动的梅,才是冬天最美的景,才是最美的报春使者。

    5.这首诗写雪与梅的古诗不仅向我们展示了雪与梅互相映衬的美景,还告诉我们应该取长补短的道理。让我们来背一背古诗。

  三、拓展延伸

    1.这首诗的作者在写完诗后大发感慨,又写了一首《雪梅》,算是对前一首的补充与解释。

  一起来看看。

  (课件出示《雪梅(二)》)。

2.部编版小学四年级上册语文第九课《古诗三首》教学反思

    《暮江吟》《题西林壁》《雪梅》三首古诗有共同之处,又有不同的侧重点,站在不同的角度描写不同的事物。而古诗教学更重要的是在了解古诗大意的基础上熟读成诵,并懂得一定的人生哲理。

    1.教学效果(思效)。

    古诗教学一直以来都是不好把握的,很多古诗学生早已是背得朗朗上口,但是对于其中的寓意学生又是极难掌握的,把握不好便会将课上得枯燥乏味,所以我试着用创设情境的方式来引导学生。如何指导学生读出古诗的韵味,这也是古诗教学的重难点。

    古诗中有些语句不好理解,比如“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句诗的内在含义。

  我告诉学生一个道理:“要想认识事物的本质,必须全面客观地把握、冷静地分析,才能不被局部现象所迷惑。

  ”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一句俗语:“*者迷,旁观者清。

  ”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来讨论,懂得今后应如何从不同角度看问题。

    还有“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也需要引导学生联系实际理解“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的道理。

    2.教学收获(思得)。

    (1)古诗词学习以“读”为本。

  在整个教学环节中,教师能够做到放手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启发学生领读,充分尊重了学生的已有经验,注重了资源开发。

  在理解重点词句的基础上,抓住“读”的根本,结合古诗情境美的特点,积极创设情境,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促进学生理解感悟。

  然后让学生反复吟诵,感悟诗句的意境,培养读书能力,激发阅读兴趣。

  写字环节中若是能够到学生身边单独指导的话会更好。

    (2)抓住关键词语加深古诗的理解。比如启发学生抓住“铺”“瑟瑟”等关键词,以及“珍珠”“弓”形象的比喻,“涧、瑟”的字形和字义的理解;比如“可怜”一词的理解;比如“一道残阳铺水中”的“铺”的巧妙之处,以点带面“牵一发而动全身”,从而保留了古诗的整体美,放手给学生自读感悟的个性空间。

    (3)尊重学生的诵读意愿。课上我给足学生时间,放开手脚尽是让学生独立练读,而不是课堂上那种整齐划一的齐读,达到熟读成诵,培养他们对古诗句的语感,把古诗的语言纳入自己的语言中来。

    3.不足之处(思失)。

    古诗教学说起来简单,但是在教学过程中还是出现了很多的问题。

  例如,很多的问题可能并没有符合年级学生的领悟水平。

  的不足就是课堂局限于三首古诗的学习,没有进行适当的拓展延伸。

  古诗的理解不能仅仅局限于这一首诗,而应该联系相关资料,拓展大量相关古诗词,横向纵向联系起来体会“处处皆学问”的道理。

    4.改进措施(思改)。

3.部编版小学四年级上册语文第九课《古诗三首》教学反思

  《暮江吟》:

    《暮江吟》这首古诗,是白居易在前往杭州赴任途中所写,展现了一幅色彩绚烂的秋江暮景图。

    在教学这首诗时,我设计如下的学法步骤:知诗人,破诗题;懂字义,解句意;体诗境、悟诗情。

  大部分同学通过学习理解了诗意,了解古诗所描写的景色,能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并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这节课从总体上讲我还比较满意,自己觉得有以下几个地方做的不够好:。

    一、在破诗题、介绍完作者后应介绍一下写作背景,这样有利于学生对诗句的理解。

    二、学生回答问题后应及时给予激励性评价。这节课上我的评价方式有些单一,缺乏激励性,有时还不及时。

    三、教学方式不够灵活,学生的学习热情没有充分调动起来。

    四、朗诵古诗的时间不充足,应采用多种方式诵读。

  《题西林壁》:

    教学《题西林壁》这首诗时,我课前先布置学生查阅相关的资料,有关于题壁诗的,有关于苏轼生平的,还有苏轼的其他著作等,以便于课前预习的资料查阅,让他们更全面地了解了诗歌的背景、相关的内容,更有助于诗歌学习。

    由于这首诗的诗句意思浅显,学生看看注释就能大致读懂字面的意思。

  因此,教学本诗时,我把重点放在让学生对诗中所蕴含道理的感悟上,我先采用讨论学习的方法让学生探讨这首诗的含义,使大家明白了一个道理:“要想认识事物的本质,必须全面客观地把握,冷静地分析,才能不被局部现象所迷惑。

  ”在理解含义的基础上,我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来讨论,比如对一个同学,我们应该怎样看?只看到他的缺点呢,还是只看到他的优点呢?还可以举出其他事例,告诉同学们今后应如何从不同角度看问题。

  在现实生活中,你还发现了哪些站在不同角度会看见不同的事物的例子,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来讨论。

  没想到,学生回答地让我惊讶!他们说出了很多连我都没发现的例子,我不得不称赞他们的观察力,我顺势又提了个问题:通过学习了古诗,你受到了什么启发?他们回答地也比较到位。

  通过这样的学习,从而达到了两个目的,一是体会诗中的情和理,培养学生对古诗的初步感受能力;二是开拓学生视野,让他们感受祖国风光的壮美,激发热爱祖国的情感。

  而且懂得了应该怎样正确地对待人和事。

  我认为在教学古诗时,让学生以诗人的身份去读去感悟,效果较好。

    整堂课用“赏美景、品名诗”这条线串起来,这样活而不散。在这堂课中我还做到了个性化朗读和多元化感悟,使得学生更能品出“诗中有画、诗中有歌、诗中有理”的韵味,实现了学习目标。

  当然,还有一些不足之处:

    1.由于学生感悟很多,所以预设的拓展的内容没有出示;虽然力求关注每位学生,设计了多样化评价、解说式评价、引导性评价等评价方式,但真正到了课堂上,还是觉得不尽完美。

    2.在处理教学难点时,有点急于求成。

  在前两句诗歌的学习中,学生已经基本明白“看不清庐山的本来面目,只因为自己身在庐山之中,看来看去,只能看到庐山的一部分”。

  但要他们谈谈学习古诗后有什么启发时,学生思维转不过来,于是我直接点拨,没有给学生思考、讨论、交流的机会(心里担心着时间所剩无几了)。

  其实,应该给学生充分思考、讨论的时间,最后的拓展阅读完不成的话,可以放到课后。

  《雪梅》:

  通过这节课,我有了以下几点收获:

    1.*了诗歌教学的单一模式。

    传统的诗歌教学就诗教诗:揭示诗题,了解诗人,读通诗歌,了解诗意,体会诗情,背诵诗歌。

  教学方式呈单线形,模式化,而我认为我这堂课视野宽阔,以梅花为主题来重新构建课堂。

  从历代诗人吟咏梅花的诗句入手,体会梅花的色香味以及内在精神,展示了较为广阔的梅文化背景;然后再切入文本,解读文本。

  所以这堂课不能简单地归为工具性或人文性,我觉得更是一种文化性。

    2.提升了诗歌教学的审美艺术。

    意味着创新,本堂课每一个教学环节、教学细节乃至教师的教学语言都是经过教师反复推敲,精心打磨,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的清新亮丽。

  例如诵读诗歌的创新艺术——师生接读,反复引读,前后回读,创设情景地读,步步升华地读,诗意浓浓,回味无穷。

  再如教学流程的设计艺术——由梅花的外形到内在品质,由梅花到像梅花一样的人,再由梅花的主人到读梅花的学生,最后由梅花魂扩展到民族魂,一气呵成,艺术无痕。

  再看整堂课的教学节奏——该艳则艳,该淡则淡;能简则简,当艳不让;疏密有致、浓淡相宜,就像一幅墨梅图,素雅中透出幽香,赏心悦目,沁人心脾,让人回味无穷。

小学语文单元说明和教材分析(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

第三单元留心观察

一、对教材和丛书的分析1.教材分析

  本单元以“留心观察”为人文主题,围绕着“体会文章准确生动的表达,感受作者连续细致的观察”这一语文要素安排了《古诗三首》《爬山虎的脚》《蟋蟀的住宅》3篇课文。

  《古诗三首》中,白居易的《暮江吟》是一首写景胡茄佳作,诗人选取了傍晚的绚丽美景图和夜晚的朦胧夜色图表达了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苏轼的《题西林壁》既是一首写景诗,又是一首哲理诗,诗人从不同角度观察庐山,既赞美了其千姿百态的景色,又表达了人生哲理;卢钺的《雪梅》是一首咏物诗,诗人通过描写雪、梅的不同特点让我们认识到它们各有优点。

  三首诗均体现出诗人对生活的细心观察。

  《爬山虎的脚》细致生动地介绍了爬山虎的特点以及它的爬墙过程,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它的喜爱之情。

  《蟋蟀的住宅》用拟人的修茄做正辞手法具体介绍了蟋蟀住宅的特点和建造住宅的经过,表达了作者对它们的敬佩和赞赏。

  这两篇文章都体现了作者在日常生活中抓住事物特点仔细观察并生动准确地进行说明的能力。

  那么,怎样引导学生在学习中感受“体会文章准确生动的表达,感受作者连续细致的观察”这一语文要素并学以致用呢?综合上述单元教材分析,教学过程中、我们首先可以从修辞手法的角度体会文章表达的准确生动。

  如教学《古诗三首》时,引导学生读“露似真珠月似弓”时通过比喻来感受露珠圆润的光泽与新月的精巧;读“梅雪争春未肯降”时借用拟人感受梅、雪的各不相让;教学《爬山虎的脚》时,学习作者通过把“每根细丝”比作“蜗牛的触角”化抽象为具体,生动形象地写出细丝的样子和特点;而通过《蟋蟀的住宅》一文,更要学习作者把蟋蟀当作人来写,把蟋蟀和别的昆虫作对比,使蟋蟀聪明、坚毅、吃苦耐劳的形象跃然纸上。

  同时,要让学生明白准确生动地说明事物,首先要进行细致的观察。

  没有观察、了解就没有发言权,这是前提。

  在读文过程中,还要引导学生关注动词、副词的运用、如《蟋蟀的住宅》一文使用了“扒、搬、踏、推、铺”等一系列动词来描述蟋蟀建造住宅的过程,给人以简单利落之感;使用了“最多”这个副词来说明隧道的深度不会超过九寸,体现了语言的准确性。

  另外,对于感受作者连续细致的观察这一文本特点,我们也可以引导学生从以下方面去留意:一、明确观察对象,带着兴趣观察。

  如《爬山虎的脚》作者就是对“爬山虎是怎么爬墙的”这个问题产生兴趣才开始仔细观察的。

  二、做到细心琢磨、研究。

  不仅要用眼看,还要闻、摸、听、想,这样才能发现事物的特点并抓住特点进行观察。

  三、要连续、全面地观察事物的特点。

  事物往往是发展变化的,比如《爬山虎的脚》,作者就是通过连续观察,动静结合地描述其脚触着墙时和没触着墙时的不同状态。

  四、按照一定的顺序进行观察。

  这样能够理清写作思路,《爬山虎的脚》中对叶子的描写就很好地为我们做出了范例。

  本单元安排了口语交际“爱护眼睛,保护视力”。

  要求学生在对本班同学视力及用眼现状观察的基础上分析影响视力的原因,讨论保护视力的方法,提出保护视力的建议。

  可以说它既是对本单元人文主题的课外延展,又是对语文要素的迁移运用。

  本单元习作方面的要求是“进行连续观察颤悔,学写观察日记”。建议学生试着连续观察,用日记记录下观察对象的变化、观察的方法、观察的过程,以及观察者当时的想法和心情。

  形式可以多样,除传统的文字记述外,还可以附上图画或照片。

2.丛书分析

  与本单元教材匹配的是“语文主题学习”丛书四年级上册2《探索世界》中的“专题阅读———观察之趣”,这里面包括“范文阅读”“组文阅读”“自由阅读”三个部分。

  其中,“范文阅读”中的《登飞来峰》和《游山西村》因富含哲理而闻名,《雪梅(其二)》展现了诗人对生活细致人微的观察和热爱,《古诗三首》学完后可以引导学生以明理、赏景、悟情、状物为线将“范文阅读”部分中的以上三首古诗进行整合阅读,通过找关键词句的方法培养学生读悟古诗的能力和观察的感知力;《牵牛花》《神奇的丝瓜》《灰蝗虫(节选)》《蝉出地洞(节选)》则通过作者连续、细致的观察记录了牵牛花、丝瓜、灰蝗虫的生长变化以及蝉的地洞和习性,是对课文中学到的观察顺序、观察方法很好的巩固。

  《牵牛花》可以与《爬山虎的脚》相结合,通过对比阅读体会牵牛花的藤蔓向上爬的过程和作者陶醉在观察中的乐趣;《灰蝗虫(节选)》《蝉出地洞(节选)》可以与《蟋蟀的住宅》整合,用抓重点句段的方法感受洞穴的建造过程,同时关注动词,体会作者生动有趣的表达。

  “组文阅读”部分有4篇文章《芋》《梧桐树》《麻雀》《一条腿的鸟》,同样是通过作者认真、连续的观察让我们了解了芋、梧桐树、麻雀、一条腿的鸟的特性,后面设计的两份学习单能有效引导学生体会从不同方面观察及感受作者生动有趣的表达。

  “自由阅读”篇目《春宵》《望月怀远》《通天坞的杨梅》《玩月亮》《刺猬·松鼠》能有效地引导学生进一步体会观察的乐趣和意义。

二、单元教学目标

  1.识记22个生字和2个多音字,会写39个生字,培养学生自主识字和归类书写的能力。

  2.读懂课文内容,了解作者是怎样进行观察并记录的,从文中体会观察方法和作者把文章写准确、生动的方法。

  3.整合阅读配套丛书,巩固学习方法,积累语言。

  4.学习作者多角度多感官进行连续、细致的观察方法和生动准确的表达方法,学以致用,写观察日记,体会观察的乐趣,感受写作的快乐。

  反思:让学生掌握如何“留心观察”这一人文主题和学会准确生动表达。

  即:细致的观察方法和生动准确的表达方法。

  写观察日记。

四年级上册语文部编版9.古诗三首的主要内容怎么写知道?

四年级上册语文部编版9.古诗三首的主要内容:

  1、《暮江吟》是唐代诗人白磨掘居易创作的一首七绝。

  这是一首写景佳作。

  诗人选取了红日西沉到新月东升这一段时间里的两组景物进行描写,运用了新颖巧妙的比喻,创造出和谐、宁静的意境,通过吟咏表现出内心深处的情思和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2、《题西林壁》是宋代文学家苏轼的诗作。

  这是一首诗中有画的写景诗,又是一首哲理诗,哲理蕴含在对庐山景色的描绘之中。

  前两句描述了庐山不同的形态变化。

  庐山横看绵延逶迤,崇山峻岭郁郁葱葱连环不绝;侧看则峰峦起伏,奇峰突起,耸入云端。

  从远处和近处不同的方位看庐山,所看到的山色和气势又不相同。

  后两句写出了作者深思后的感悟:之所以从不同的方位看庐山,会有不同的印象,原来是因为“身在此山中”。

  3、蔽游雹雪梅,指宋代诗人卢梅坡的两首《雪梅》诗,光有梅花没有没有雪,梅花就显得没有神韵,但是,有了雪陪伴梅花,宏帆而观雪赏梅的人不会作诗来批判它们,那他也还是个俗人。天已晚了,刚刚写好一首赞美它们的诗,雪又下下来了,梅、雪、诗三者合在一起构成了最美的景色。

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第9课《古诗三首》课文原文及知识点

  【#四年级#导语】古体诗是诗歌体裁。

  从诗句的字数看,有所谓四言诗、五言诗和七言诗等。

  准备了以下内容,供大家参考。

原文

  暮江吟

  [唐]白居易

  一道残阳铺水中,

    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

    露似真珠月似弓。

  题西林壁

  [宋]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雪梅

  [宋]卢钺

  梅雪争春未肯降,

    骚人阁笔费评章。

  梅须逊雪三分白,

    雪却输梅一段香。

知识点

  一、我会写组词

  暮mù(暮色、暮年、暮气)

  吟yín(吟唱、吟诵、呻吟)

  题tí(题字、题诗、问行拿题)

  侧cè(侧影、侧门、侧重)

  峰fēng(峰峦、山峰、顶峰)

  庐lú(庐山、庐舍、草庐)

  缘yuán(缘由、缘故、姻缘)

  降xiáng(降伏、归降、降龙伏虎)

  阁gé(阁下、阁子、阁楼)

  费fèi(费事、费解、费时)

  须xū(必须、须知、须要)

  逊xùn(逊色、逊位、谦逊)

  输shū(输血、输入、运输)

  二、我会认组词

  瑟sè(瑟瑟、瑟缩、瑟瑟发抖)

  骚sāo(风骚、牢骚、骚扰)

  三、多音字

  似sì(好似)shì(似的)

  降xiáng(投降)jiàng(降落)

  四、古诗大意

    《暮江吟》:一道余辉铺在江面上,阳光照射下,波光粼粼。

  江水一半呈现出深深的碧绿,一半呈现出红色。

  更让人怜爱的是九月凉露下降的初月夜,滴滴清露就像一粒粒真的珠子一样,一弯新月仿佛是一张精巧的弓。

    《题西林壁》:从正面看庐山是连绵起伏的山岭,从侧面看就成了耸立的山峰,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庐山,庐山呈现各种不同的样子。我之所以认不清庐山真正的面目,是因为我自身处在庐山之中。

    《雪梅》:梅花和雪花都认为各自占尽了春色,谁也不肯相让。

  这可难坏了诗人,难写评判文章。

  梅花虽然没有雪花那样晶莹、洁白,但是雪花却少了梅花的一股幽香。

  五、问题归纳

  1.江水为什么一半是绿色,一半是红色,你看见过这种景象吗?

    因为太阳接近地平线,江面有一半已经照不到阳光所以半江是绿色,半江是红色,“铺”既写出了夕阳的柔和,又写出了照得面积广大而均匀。

  2.《暮江吟》这首诗中,作者赞美哪些景物是“可怜”的?

    “可怜”的意思是可爱。当作者看到弯弯的如弓一样的新月、珍珠一样的露珠时,他感到这一切都是可爱的。

  3.《题西林壁》和《雪梅》这两首诗有什么相同之处?

    这两首诗的相同之处就是都蕴含着深刻的哲理。

  《题西林壁》先描写了看到的庐山景色,然后阐述了道理:观察问题应客观全面,如果主观片面,就得不出正确的结论。

  《雪梅》在末句点明了雪和梅的特点,告诉我们:人各有所长,也各有所短,要有自知之明;取人之长,补己之短,才能不断进步。

  4.作者为什么说自己“不识庐山真面目”呢?他不是已经说庐山“横看成岭侧成峰”了吗?

    因为他所站的位置不同,横看成岭侧成峰是站在远处看的,而不识庐山真面目则是身在庐山时看的。

  也就是人们常说的“*者迷,旁观者清”。

  所以我们要想对事情有一个全面地了解,就要多听一听其他人的意见。

  六、课文主题

    《暮江吟》通过描仔歼写红日西沉到新月东升时,江边的美丽景色,表达了诗人热爱自然美景,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同时从侧面表达了诗人离开朝廷后的轻松愉快的心情。

    《题西林壁》描写了庐山变化多姿的美丽景色,同时阐述了一个道理,那就是看事物必须要站在客观的立场上,从各个角度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雪梅》通过把梅花和雪花进行对比,告诉了人们人各有所长,也各有所短,要有自知之明。取人之长,补己之短,才是正理。

暮江吟

  译文

    一道余辉铺在江面上,在阳光的照射下,波光粼粼,金光闪闪。江水一半呈现出深深的碧绿,一半呈现出殷红。

    更让人怜爱的是九月凉露下降的初月夜,滴滴清露就像粒粒珍珠一般,一弯新月仿佛是一张精致的弓。

  赏析

    这首七绝是一首写景佳作。

  语言清丽流畅,格调清新,绘影绘色,细致真切。

  诗人选取了红日西沉到新月东升这一段时间里的两组景物进行描写,运用了新念带冲颖巧妙的比喻,创造出和谐、宁静的意境。

  全篇用“可怜”二字点逗出内心深处的情思和对大自然的热爱。

  其写景之微妙,历来备受称道。

  明代。

    杨慎《升庵诗话》评云:“诗有丰韵。

  言残阳铺水,半江之碧,如瑟瑟之色;半江红,日所映也。

  可谓工微入画”。

  《唐宋诗醇》评云:“写景奇丽,是一幅着色秋江图”。

  清代王士祯《唐人万首绝句选》评云:“丽绝韵绝,令人神往。

  ”。

    夕阳临江,美景绚烂,半江碧绿如瑟瑟之色,半江为红日所映。

  “残阳”紧扣标题“暮江”二字。

  “铺”字用得贴切精当,显示出阳光是斜照而非直射。

  “瑟瑟”本是宝石名,这里用来形容残阳照不到的半边江水的颜色,与阳光照到的呈红色的一面交相辉映,加之天边缓缓下沉的红日,构成一幅色彩绚丽的残阳铺水图。

    白居易的诗擅长铺叙,而这首小诗则一反常态,跳宕腾挪,富于变化。

  前面还是江面晚景,马上给人们展现的却又是夜晚景色,看似突兀,实则自然。

  “露似真珠月似弓”一句,不仅比喻恰当贴切,同时也隐藏着深厚的意蕴。

  因为只有傍晚到初夜这一段,才有露水,也只有初三的月亮才会如一弯弓,并且于这时分悬在遥远的天空中。

  与首二句残阳碧波的描写联系起来看,时间上是由傍晚到初夜,可见诗人流连忘返,长时间陶醉于眼前美景之中。

  诗人惜墨如金,仅用二十八字就描绘出残阳碧波的交辉与月牙初悬的静夜两幕胜境。

  本来是平常的景致,一经诗人生动准确的描绘与组合,便显得那么迷人!凡读此诗者,也会不由得与诗人一起,陶醉于这奇妙的境界中。

    这是一首借景抒情的精巧的小诗。诗中描绘出两幅图画。

提交信息测一测您提升学历详细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