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教学在新课程革新下如何思考?

作者:邴鸿泽时间:2023-07-24 15:39:15

导读:" 实践教学在新课程革新下如何思考?随着教育理念的不断更新和时代的发展,新课程革新已经成为教育改革的核心议题之一。在新课程背景下,实践教学的重要性愈发凸显,它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培养实际应用能力。然而,如何在实践教学中充分发挥新课程的优势,提高学生的学"

实践教学在新课程革新下如何思考?

  随着教育理念的不断更新和时代的发展,新课程革新已经成为教育改革的核心议题之一。

  在新课程背景下,实践教学的重要性愈发凸显,它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培养实际应用能力。

  然而,如何在实践教学中充分发挥新课程的优势,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以下是一些解决方案:。

  1.结合实际生活情境:通过将学习内容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的实际应用,激发学习的兴趣。例如,在学习物理时,可以引入一些与学生生活相关的案例,让学生通过实践操作来理解物理原理。

  2.引入项目式学习:项目式学习是一种将学习与实践结合的教学方法,可以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教师可以设计一些有挑战性的课程项目,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并解决问题,提高他们的综合能力。

  3.创设情境性学习环境:在实践教学中,创设情境性学习环境是非常重要的。

  教师可以通过布置实践任务、组织实践活动等方式,让学生在真实的环境中进行学习和实践。

  这样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并将其运用到实际情境中。

  4.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实践教学通常需要学生进行团队合作,教师可以通过设计合作项目、组织团队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这样可以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会互相协作、分工合作,提高解决问题的效率和质量。

  5.鼓励学生进行反思和总结:实践教学需要学生不断进行实践和探索,教师可以通过定期组织学生进行反思和总结,帮助他们深入思考自己的实践经验和成果。这样可以促进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在实践中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

  总之,实践教学在新课程革新下的思考是多方面的,需要教师有创新的教学理念和方法,以及良好的教学设计和组织能力。通过结合实际生活情境、引入项目式学习、创设情境性学习环境、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以及鼓励学生进行反思和总结,可以更好地发挥实践教学的优势,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新课程改革下教师如何进行教学反思

  对于一名教师而言,教学反思是提升教学能力必不可少的环节。教学反思活动主要涉及四个方面的内容,即教学实践活动、个人经验、教学关系与教学理论,这四个方面的问题构成了教学反思的中心工作。

一、对教学实践活动的反思

  教师在教学实践历程中,要及时捕捉能够引起反思的事件或现象,通过理性检查与加工,逐渐形成系统的认识,形成更为合理的实践方案。例如在教学过程中讲解知觉的基本特征:选择性、整体性、理解性和恒长性,学生的对于四者的区别很难把握,这样在学习中就可以进行规律总结突出本质,选择性强调对象和背景的对比,整体性注重的是部分和整体的关系,理解性离不开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恒长性保持本质的不变。

二、对个人经验的反思

  教师对个人经验的反思有两个层面,一是对个人日常教学经历进行反思使之沉淀成为真正的经验,二是对经验进行解释从而获得提升。

  教学反思可以帮助教师把他的经历升华为真正的、富于个人气息的经验,并且不断使自己的经验体系得到拓展。

  经验形成过程的同时应该是解释和理解的过程,重新阅读经验的过程也仍然是解释和理解的过程,这样才能常读常新,每一次的阅读过程就是一次重新理解和创造的过程。

三、对教学关系的反思

  通常在教学反思实践中,人们往往把注意力放到对具体事务的反思上,而不可见的关系在反思活动中经常被忽视。从关涉的人的角度,需要反思教师与学生的闷宽关系、教师当前的自我与过去的自我的关系、教师本人与其他教师的关系等;从关涉的教学要素的角度,需要思考教师与教学目标、课程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的关系;从关涉的教学支持系统的角度,需要思考教师与社会文化、价值体系、课程与教学改革、时代精神与理念等的关系等等。

四、对教学理论的反思

  任何教学理论都不是完美无缺、持续的有些理论都需要重新认识和把握。

  同时,教学实践是教学理论的源泉,实践活动本身就是理论的前兆,蕴涵着丰富的可能性理论。

  对教学理论进行反思有三种基本的样式。

  第一是对实践的理论反思。

  对于教师个人经历与在此基础上形成的经验体系,应不断地从理论层面进行解释和建构,通过对教学实践与教学理论之间的不断观照、反省、联结,既可以完成对实践的理论提升,又有机会对先有理论进行审视。

  第二是对教学理论的实践反思。

  教师在学习和掌握某一教学理论后,通过在教学实践中的还原,该理论的各种元素得到实践的考验,使得教师能够进一步理解教学理论中的道理、价值,在此基础上进行原有理论的判断与选择。

  第三是对教学理论的理论反思。

  在理蚂皮亮解和学习教学理论时,教师是主人而不是理论的奴仆,教师有权利依据自己的知识背景与学术专长对教学理论进行反省,对理论进行修正与再创造,通过比较不同的教学理论发现某一理论的缺憾,从先有理论推演新理论,从其他学科不断更新的概念范畴中建构新理论,这种针对原握隐有理论的修正、推演概括与建构就是对教学理论的理论反思。

  在对教学进行反思时,应力求从实践活动、个人经验、教学关系、教学理论四个内容进行。如果一个反思对象能够在这样四个层面得到重新认识和理解、解释,那么这样的教学反思应该是深刻的,也会获得丰硕而长久的反思效益。

我对课改的思考与实践 综合实践课应成为学校课改的重要窗口

    摘要: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纲要规定:综合实践活动是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和高中阶段学生的一门必修课。笔者所在学校在有关部门的领导下,开设了综合实践活动课,开展了有关综合实践活动的教学研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关键词:课程改革综合实践课

  

    要获得个体的自由和解放,学校课程绝对不能局限于系统化的书本知识,而要关照个体作为具体的活生生的存在的生活经验。――平纳

    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纲要规定:综合实践活动是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和高中阶段学生的一门必修课。

  可以说设置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新课程改革中的亮点、难点、重点。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实施的程度,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折射了一所学校在新一轮课程改革中的步伐与深度。

  我校在高邮市教育局有关部门的领导下,于2002年秋开始实施课改,并率先在全市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开展有关综合实践活动的教学研究。

  五年来,学校领导高度重视本校及下属各完小的综合活动课程的实施能力,狠抓课程落实,以课程为依托,以科研促课改,有力地推动了综合实丛漏弯践活动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实施。

  

  一、统一思想认识,提高课程管理

  

    2002年秋开学初,学校即成立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开发领导小组,中心小学常务副校长亲自挂帅,各村完小也都成立了以校长为首的课程资源开发领导小组,拟定了课程资源开发计划和方案。

  全区各校按市教育局渗闷要求,在3~6年级安排了综合实践课,每周三节课,并在学校课程表中明确反映。

  在实施过程中,我们根据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特点,安排综合实践活动课时,以半天活动课时居多,个别情况适当调度,时间集中,这样便于学生在活动时有充足时间进行调查、采访、开展实验等。

  

  二、以研讨促培训,以培训促提高

  

    2002年11月,我校面向全市开设了规模较大的综合实践活动公开课。

  市教科室领导、专家听课、点评、指导,校内外计六十多名教师参与听课。

  专家和与会人员对公开课进行点评,对公开课给予了较高评价。

  公开课的成功开设,如同催化剂,为我区我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发与实施注入了活力。

  广大教师在观摩中,眼界开阔了;研讨中,思路活达了。

  我校也以此为契机,在全区教研计划中安排了“综合实践活动课教学开放周”。

  各校开学初就定时间、定地点、定人员。

  “活动教学开放周”里中心小学从校长到有关学科教师均参与听课、研讨。

  “教学开放周”的开展,使越来越多的教师在研讨中得到培训,教师的研究能力、教学水平不断提高。

  

  三、加强相互交流,拓展课程空间

  

    五年来,我校抓住一切学习交流机会,积极参加市局组织的各项综合实践课程交流会、研讨会。

  先后赴江都、扬州及市实小等单位学习、观摩,取他人之长,补自己之短。

  此外,我们积极与社区联系,与社会有关部门联系,为我校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资源拓展了更广的空间。

  中心小学先后成立了“‘五自’教育实践基地”、“无公害蔬菜研究所”、“罗氏沼虾实践基地”等四个综合实践基地。

  各完小也都设有各自的活动基地。

  这些基地活动正常,提高了学生的认知能力、动手能力,扩大了学生与社会的交往,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受到上级及周边单位、群众的一致赞扬。

  

  四、以课题为抓手,提升办学品位

  

    综合实践活动作为一门开放的实践性的课程,本身需要每位实施者结合学生的经验和社区背景,创造性地开发与实践课程。

  通过对课程的自主设计,创造搜伍一种生动的课程,从而重建一种学校文化和课程文化。

  基于这种创新的教学理念,我校积极向扬州教育科研单位申请了“基于乡土文化的综合实践课程开发研究”的课题。

  我们以课题为抓手,发挥中心小学示范辐射作用,积极组织全区完小一齐参与课题研究。

  几年来,先后组织了30多节全区性综合实践活动公开课或研讨课,已开发和编写了三本综合实践课教学设计;组织教师积极参与上级有关教学案例和论文评选活动;孙玉富、秦玉萍等教师的案例设计和论文还获得了省、扬州市评比一、二、三等奖。

  结合综合实践活动,我校还聘请了市教育局教科室有关专家开设了有关专题讲座。

  随着课题的全面启动,研究的不断深入,教师参与课程资源开发与实施的能力不断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不断增强,学校办学品位也在不断提升。

    面对瞬息万变、人才竞争日益突出的当今社会,江泽民同志曾深情说:“不能整天把青少年禁锢在书本上和屋子里,要让他们参加一些社会实践,打开他们的视野,增长他们的社会经验。”

  我校在努力着、实践着……

  

  参考文献:

  [1]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郭元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设计与实施.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3]周成平.新课程名教师100条建议.中国科技出版社.

新课程理念下如何做好教学反思

一、教师为什么要自我反思

1、自我反思是促进教师成长的阶梯

  长期以来,我们在教师培训方面一直存在针对性、时效性不强的问题,往往重视形式上的规划和设计,重视规则的学习和对他人的模仿,轻视教师自身经验的积累,轻视教师自主发展的进程。

  美国学者舒尔曼指出,教师知识结构一原理规则的知识 教育案例知识 实践智慧知识,其中实践智慧知识是教师知识结构系统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不同发展阶段教师的专业知识,从一般原理规则的知识,到特殊案例的知识,再到运用原理规则于特定案例的策略知识是不同的。

  教师的知识结构以原理知识为主悄档,包括学科的原理、规则,还有一般教学法的知识,均属于明确的知识。

  有经验的数师在教学实践中逐步积累案例知识(指学科教学的特殊案例、个别经验)。

  专家教师还具备丰富策略知识即运用教育学、心理学原理于特殊案例的策略,其核心是教学实践的反忠。

  案例知识和策略知识很大部分是教师的亲身经验,以默会知识居多。

  教师教学能力的提高是一个积累总结的过程。

  教学的反思是教帅积累教育教学经验、提高教学素养的有效方法;教师对自己的教学进行有意识的积累总结,能较快地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能力。

  美国学者波斯纳提出了一个教师成长公式:经验十反思=成长。

  他还指出:没有反思的经验是狭隘的经验,至多只能形成肤浅的知识。

  如果教师仅仅满足于获得经验而不对经验进行深入思考,那么他的发展将大受限制。

  由此可见,反思对于一名教师的成长有多么重要。

2、自我反思是适应课程改革的需要

  新课程改革增加厂教学中本来就存在的不确定性:教学日标、教学结果、教学对象、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教明缓学评价等都具有不确定性。

  新课程改革强调的是教师的创新,要求教师树立特色意识,形成个性化的教学。

  怎样才能形成自己的个性化教学?最丰要的就是要求教师勇于创新。

  善于反思,不断积累,不断总结,不断完善。

  新课程改革使教师具有更多的创造新形式、新内容的空间更注重教师对教材的个性化处理,更注重教师具有新的教育理念.更注重教师对教学提出自己的、新的、独特的教学思路。

  运用符合学生实际的、更有成效的、新的教学方法,因而也就要求教师更注重对自身教学进行反思,不断总结、积累自己在教学过程中的所得、所思、所感,激运模把自己的经验、积累转变成新课程改革的教学材料。

  在新课程改革中。

  教师只有不断反思,才能把自己的创新推向更高的层次,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要。

  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成为一个“研究者”。

  新课程所蕴含的理念、方法以及新课程实施过程中所出现和遇到的各种各样的新问题,都是过去的经验和理论难以解释和应付的,教师不能被动地等待别人的研究战果。

  更不能不假思索地把这些成果应用到教学中。

  教师要成为一个研究者,以研究者的眼光审视和分析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中的各种问题,不断对自己的教学过程反思。

  对积累的经验总结,这是教师角色适应与发展的必要条件。

  新课程改革的主。

  体是教师,改革的成败在教师。

  教师是把理想课程转变成现实课程的载体.新课程要求教师更新观念,变革自己的教学行为.做课程的开发者、学习的促进者、教学的研究者、反思的实践者。

  其中自我及思是课改中教师必备的不可或缺的基本能力,是“教师专业发展和闷我成长的核心因素”。

二、教学评价中教师如何进行自我反思

  评价是促进教师进行自我反思的一个重要手段。教师可以在自我评价、他人评价、评价学生中进行自我反思。

 1、在自我评价中反思

   教师在自我评价中,要对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和全面发展状况进行系统的自我反思,要充分认识自己的优势和不足。

  评价的目的不在于评优评劣,而在于由此形成改进的计划,促进教师自身的提高。

  自评是促进教师反思能力发展的最佳途径。

  教师在自我评价中的反思可以围绕以下5个内容进行。

(1)、思所得,发扬长处,发挥优势

  作为教师,每一堂课总有自己满意的地方,也就是成功之处。

  或是教学过程中达到预先设计目的的做法,或是课堂教学中突发事件的应变过程,或是教育学、心理学中一些基本原理运用的感触,或是教学方法上的改革与创新,或是双边活动开展得很成功,或是在备课时未曾考虑到而在课堂上突然进发出的灵感和火花,等等。

  无论是哪一方面有益的收获,课后及时反思,这样日积月累、持之以恒,并把它们归类整理,提升形成一些带有规律性的东西,供以后教学时参考使用,并在此基础上不断地改进、完善、推陈出新。

  这样对提高教师的课堂教学能力,探索课堂教学改革的思路,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会大有好处。

(2)、思所失,汲取教训,弥补不足

  众所周知,任何一节课,即使教师的备课十分细密,慎之又慎,也不可能十全十美。如:对教材处理不当;对教学中偶发事件估计不足;对某个问题阐述有失偏颇;或者感到对某个问题

如何在新课改中实施社会实践活动的探索?

  在新课改中实施社会实践活动的探索社会实践活动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良好载体,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一种良好形式。

  本次课程改革是建国以来改革力度最大、影响最为深远的一次教育变革,其核心在于通过变革人才培养模式,发展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社会实践活动是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一部分,是本次新课改的一大旅搜亮点,是一种全新的课程形态,主要以此为载体,使学生能够融入社会,感触生活,通过参与、体验与感悟,增强对社会的认识和理解,发展学生的批判思维,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一、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的意义社会实践是学生走向社会的一个很重要的锻炼环节,也是教育与实践相结合的具体体现。

  学生参加实践活动,对德智体本身来说是课堂教育的延续。

  1、有助于提高提高学生的动手参与能力社会实践是教育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以学生个人主动参与及体验为主,山首是巩固所学知识、吸收新知识、发展智能的重要途径,它不受教学大纲的限制,学生可以在这个课堂里自由驰骋,发挥自己的才能,在动手的过程中,体会课本知识,发展自己的动手能力。

  充分利用在校期间的以学习为主、学好和掌握科技知识的有力条件,在社会实践中磨炼自己,真正锻炼和提高自己的适应能力。

  同时,通过必要的社会实践来获取学分,也是新课程的要求。

  2、有助于激发学生对社会问题的思考培养组织中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将有助于学生接触群众,了解社会;学生在社拆唯历会实践过程中,很自然地要走出校门,要离开书本,走入社会,通过融入社会、贴近自然、感触生活,增加对社会的认识与理解、体验与感悟,并能够在此基础上反思社会现象,发展批评思考能力,从而增强社会责任意识,这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

  同时学生在参与实践活动的过程中,会促使学生对出现的一些问题的思考,并站在他们的角度上探寻解决的办法,加深学生对社会的认识。

  3、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社会实践活动具有实践性、开放性、生成性和自主性等特点,对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特别是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是实施素质教育的良好载体。

  学生在社会实践的过程中,通过参与、动手、思考、解决问题等等过程,将所学的书本知识内化为自己的能力,全面提升学生的思想素质、求真精神和务实的品质;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积极向上、珍爱美好生活的优良心理品质。

  4、有助于学生尽早地融入社会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对社会有用的人才,学校学习的最终目的是要学以致用,为以后的社会生活积累必要的知识储备。

  社会实践活动可以使学生对书本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有一个练习的机会,同时也使学生对社会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在这种双向了解的过程中,学习社会知识,促进学生的社会化,为以后的融入社会生活做一个铺垫和准备。

  二、学校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的途径组织在校学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是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的重要措施。

  学校在活动内容的把握上应以学生的实际能力为基础,密切结合学生的生活与学习的实际,积极探寻有助于学生运用所学知识、锻炼学生能力的内容,以提高社会实践活动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具体来说,有以下几种形式:1、以校内服务为主的岗位实践活动社会实践活动首先应该从与学生学习生活关系密切的校内生活开始。

  学校在具体的开发过程中,可以充分运用学生的能力,相信学生,放手让学生从事一些校内岗位的锻炼,从而提高学生的能力。

  如校园迎宾活动、校园卫生值日的检查、纪律的维护、家长会时的一些服务导引工作、大型活动时的秩序维护等等;也可帮助老师做一些辅助的工作,如帮助图书馆进行图书的整理、登记工作,帮助实验老师进行实验仪器的整理,帮助微机老师进行电脑系统维护等;还可从事一些校园的公益劳动,如进行公益卫生打扫、到食堂帮橱......通过这些活动,既锻炼了学生的能力,也使学生对他们生活的校园有一个了解,了解部分老师的工作,从而使他们珍惜劳动成果,尊重老师的工作。

  2、以调查研究为主的社会实践这类活动与学生开展的研究性学习结合起来,学生在老师的指引下,针对某一社会现象,进行资料查询、专家走访、实地考察,提出这一现象出现的缘由、目前的现状、解决的办法等,进而形成自己的考察报告。

  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选题、调查的过程到形成报告,都需要认真地思索,移动手机充值卡,不但要开始脑筋充分运用所学的知识,而且充分锻炼学生的资料收集能力、分析问题能力、观察能力、与人交往能力、写作能力等等。

  在这类实践中,教师一定要对学生进行认真地指导,切实选择适合学生实际的、经过学生的努力便于解决而又存在一定难度的论题。

  如调查水污染、学生心理状况、课间教室关灯与资源节约等。

  3、以社区服务为主的社会实践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走出教室,进入实际社会情境,直接参与和亲身经历各种社会生活活动,开展各种力所能及的社区服务性、公益性、体验性的学习与实践,以获取直接经验,发展实践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感。

  针对自己生活的社区,学生通过垃圾分类、清除非法广告、帮助孤残老人和儿童、慰问军属烈属等各种形式的活动,进一步了解社会,增强社会责任感。

  4、以公益宣传为主的社会活动学生利用节假日,走上街头,进行公益宣传,提高公众对某一社会现象的关注,增强公众的科学意识,建设环保节约型社会。

  如环保宣传、交通安全宣传、节约水资源的宣传、法律知识宣传、禁烟宣传等等,这类宣传比较容易进行,只要结合着某一节日(如世界水日)进行就行,但要注意在宣传时不但要面向公众,还要与学生自己的生活实际相联系,在宣传的过程中也提高学生自己的意识与水平。

  5、以参观为主的实践活动在学校的组织下学生可以进行一些参观活动,这些参观可分为两类,一类是自己所在地的现代化企业,一类是本地的一些人文自然景观。

  通过参观现代企业,使学生感受现代企业文化和企业管理,体验现代高科技。

  通过参观本地的人文自然景观,如历史博物馆、科技馆、地质博物馆、一些遗址等,使同学们了解本地的自然人文情况,增强学生对区域性文化的了解。

  总之,通过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可心有效地锻炼学生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增强学生社会生活能力。

  当然在这一过程中,也会存在一些困难,如社会实践活动的时间安排问题、教师的跟进问题、甚至活动的一些经费问题等等。

  但在活动过程中,俺们只要用心发掘资源,一定能够找到合适的方式与方法,也一定能够对学生的成长起到积极的作用。

新课改背景下课堂教学改革的现状思考与对策_怎样有效实施新课改...

    课堂教学改革是新课程改革的关键环节,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要途径。许多一线的教师,已比较明确地认识到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现代课堂教学的特征应该是以学为主,先学后教,而不是以讲为主,先教后学,课堂应该是袭简谨“学堂”而不是“讲堂”。

    随着新课改的步步深化,课堂教学已表现出以下几个显著特点:其一,以学生发展为本,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重要思想已被更多的教师领会,并取得明显成效。

  表现在课堂教学的时间分配上,许多教师已开始注意到让学生也占有一定的时间,已杜绝了全堂课均由教师讲授的“满堂灌”的现象。

  其二,注重学生能力和素质的培养与提高已成为广大教学工作者的共识,表现在课堂教学形式上,师生互动已被重视,师生间相互讨论,运用各种方式让学生参与教学活动,已成为师生交流的主要形式。

  其三,先进的现代教育教学理论和现代教育信息技术被更多的教师接受和运用,表现在教学手段上,信息技术、多媒体技术等已被广泛引入课堂教学,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产生了不可忽视的积极意义。

    以注重学生潜能的开发与素质的全面培养为核心的新的课堂教学模式正在逐渐形成,课堂教学效益的提高也在悄然发生着变化。这是以素质教育精神为核心的课程改革给我们带来课堂教学的新形势。

    从现实的课堂教学改革来看,仍存在一些问题,有的甚至比较严重,应该引起教育管理和教学管理工作者的高度重视。课堂教学中,“形式主义”的问题还严重存在。

    其一,从教学时间分配上看,虽然形式上也给了学生一部分时间,有的学校还强行要求教师讲授不能超过多少分钟,但这并不等于学生就成了学习的主人,就拥有了学习的主动权。

  多数情况下,学生仍是教师的附庸。

  有许多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自己看上几分钟课本(或练习题),自己讲一阵子,或干脆由学生念题目,教师讲答案,要不就是让学生进行机械重复地反复练习,以求“牢固不化”。

  如此简单重复,看似学生活动占了不少的时间,其实只等于把要说出的题目用学生自己“看”来代替了,甚至还加重了学生的学习负担,其智能得不到开启与激发,仍处于被动的地位。

    其二,在课堂教学形式上,形式主义的东西仍严重存在。

  在“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这两点上,许多教师理解得不深,处理得不当,不是“左”就是“右”。

  对“自主”“合作”“探究”和启发式、学导式等新课改所提倡的教学方式的精神内涵,理解不透,领会不深,妄加应用甚至庸俗化地“滥用”。

  有的教师过分夸张“学生主体”地位,为了不让别人说自己“目中无学生”,就干脆课课搞学生自学、学生讲解、学生讨论。

  眼下,以“讨论”为主要方式的“合作式学习”似乎已成为课堂教学中的重要环节与不可或缺的方式;许多教师对所要“讨论”的问题不加选择,不提要求,也不予以适当的引导,只求师生和生生之间的“热闹”。

  课堂中的许多“讨论”,学生其实并没有经过真正的思考,往往是“讨论”刚刚开始,就草草收场,讨论成了走过场,凑“环节”,并没有能够真正起到开发学生思维潜能的作用。

    其三,在教学手段的选择与运用上,也存在着比较严重的形式主义。

  现在的教具确实是越来越现代化了。

  从起初的挂图、小黑板到后来的投影仪,现在计算机、多媒体也已步入了课堂,确实显示了教育发展的美好前景。

  所以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许多教师便用现代化教学媒体作“门面”,以此来提高教学的“档次”。

  有的教师平时什么教具也不用,但在公开课、竞赛课上,却能把课堂教学搞成教具展示会,所有“轻重武器”都一起上场。

  光操作教具的“助教”就有好几个。

  执教教师自己也手忙脚乱。

  现代化教具仅仅成了现代课堂教学的时尚与标志。

  如此形式主义的表现令人担拍基忧。

  要消除目前课堂教改中的形式主义,真正贯彻“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思想与原则,有两点是关键:

    第一,领导和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要一起转化。

    教育系统的每位领导和同志都应该深入学习和领会新课改的理论,并将其内化为自己的教育教学观念。

  以素质教育为核心内容的课程改革,意在推行“以人为本”的教育,即把人的主体地位(人的存在)和人的主体性(人的创造与创新的主观能动性)紧密结合起来的一种“创造性”教育。

  作为教师,无论选用什么教具,采用什么方式,如何分配课堂教学时间,进行课堂教学,最根本的一点,是应把学生当“人”看,重视学生的存在(客观的咐罩实际与需要)。

  作为领导,在课堂教学改革方面,不管有多少“高明”的见解,对教师也应该坚持“以人为本”,一定要把教师当“人”看,不要动不动就随意地用一些所谓的理论去生硬地束缚或指责他们,甚至像教师训斥“差等生”一样,让教师的自尊心和工作热情受到挫伤。

    第二,教师应重视和处理好“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两者的关系。

    我们必须明确,无论教学的时间分配,还是教学方式的采用,还是教学手段的运用,都应该树立起“以学生为本、为学生服务”的教学思想,从实质上让学生能够成为“学习的主体”,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当然,学生要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也要有一个适应的过程。

  作为教师,我们要千方百计地从各个方面去努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自信心;在发挥“主导作用”时,注重导兴趣、导信心、导思路、导方法、导人生的哲理与启迪。

  唯有民主、平等的师生互动,才能够使学生的文化、心理、品质、人格各个方面的素质得以全面而健康地发展,才能够构建充满生命灵动和活力的课堂教学的新模式,才能实现“转变教学方式、转变学习方式”课程改革目标。

怎样做好新课改下教学反思

一、为什么要进行“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是一种有益的思维活动和再学习方式,每一位优秀教师的成长都离不开教学反思。

  如果一个教师仅仅满足于获得经验而不对经验进行深入的思考,那么,即使是有“20年的教学经验,也许只是一年工作的20次重复;除非……善于从经验反思中吸取教益,否则就不可能有什么改进”。

  他可能永远只能停留在一个新手型教师的水准上。

  我国著名心理学家林崇德也提出“优秀教师=教学过程 反思”的成长模式。

  叶澜教授说: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难以成为名师,但如果写三年反思则有可能成为名师。

    教学反思可以激活教师的教学智慧,探索教材内容的崭新呈现方式,构建师生互动机制及学生学习新方式。

  它是我们教师成长的“催化剂”,是教师发展的重要基础。

  是否具有反思的意识和能力,是区别作为技术人员的经验型教师与作为研究人员的学者型教师的主要指标之一。

  二、“教学反思”思什么?

    简单地说,教学反思就是研究自己如何教、如何学;别人如何教、如何学;如何在教中学、学中教的问题。教师要反思的内容很多,但以下几方面是反思的重点。

    反思成功得意之处。

  如教学中引起师生共振效应的做法;课堂上一些精毁核彩的师生对答、学生争论等;教学思想方法和教学原则运用的体会;教法改革和临时应变的教学措施;感受最深的教材改进和创造性的处理。

  这些可供以后教学时参考,有不断改进和完善教学的功效。

    反思失误之处。

  侧重审视自己课堂教学的失误之处,以及解决问题的办法、对策。

  如问题情磨悔境的创设有没有给学生思考的空间;学习活动的组织是否有利于学生的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学习有没有流于形式;是否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发展;学生学习的兴趣如何等等。

  对他们进行回顾、梳理,并作出深刻反思、探究和剖析,使之成为以后教学时的借鉴,同时找到针对问题的解决办法和教学新思路,写出改进的策略和“二度设计”的新方案。

    反思学生见解。

  学生的一些独特见解犹如智慧的火花,不纤游掘仅能启发同伴,对教师的教学也有开拓思维的良好作用。

  如课堂上学生的独特见解、学生的精彩回答、学生的创新思维等都源于学生对文本的独特理解、源于学生对世界的独特感受,是十分丰富的可贵的课程资源,也是教师可利用的宝贵教学资料。

    反思学生的问题和建议。

  学生在学习中肯定会遇到很多困难,也必然会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有些是个别的,有些是普遍的,也有些是教师意想不到的,还有一些是富有创新性的。

  可能有的问题一时难以解答,教师就应及时记录下来这些问题,并及时反思,以便在今后的教学中对症下药。

  这样做,一方面可以丰富自己的教学思维和教学经验,另一方面也能促进自身教科研水平的提高。

  同时,还关注了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教学主体作用和体现了教学民主意识。

  还有对于学生的教学建议也应该做必要的记录和反思。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我们只有在教学工作中多多反思,总结发扬教学的成功经验,改正弥补教学中的缺点与不足,不断进步,不断完善,才能使自己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

  三、怎样进行“教学反思”?

  (一)选准反思对象

    “教学反思”的主要对象有:回顾反思、记录改进自己的教学行为和理念;观摩反思同事的教学行为和理念,参与集体交流研讨,诊断自己或同事的教学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分析反思公开发表的课堂实录(课例)意图、理念,对比反思自己的课堂教学,发现别人成果的可资借鉴之处。

  (二)熟悉反思过程

    反思过程一般包括以下几个步骤: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提出假设——验证假设。

  也有人以经验学习理论为基础,将教师反思分为以下四个环节:具体经验—→观察分析—→抽象的重新概括—→积极的验证。

  在此过程中提高教师的反思能力,从而提高他们的教学能力。

  (三)明确反思方式

    1.内省式反思,即通过自我反省的方式来进行反思,可通过反思日记、课后备课、成长自传等方式完成。

    2.学习式反思,即通过理论学习或通过与理论对照进行反思。

    3.交流式反思,即通过与他人交流来进行反思,可用观察交流、学生反馈、专家会诊和微格教学等方法。

  观摩交流,即教师之间相互观摩,根据交流观摩的实际情景,进行分析提出问题,共同研究解决问题的方案。

  学生反馈,即教师通过从学生那里了解到的自己教学效果情况,分析提出改进措施,使之达到学生期望的效果。

  专家会诊,即专业研究人员、学校领导、同行教师定期对教师教学行为会诊,从中发现教师教学工作中的不足,并通过共同研究来解决问题。

  微格教学,即以少数学生、教师或专家为对象,在较短的时间内尝试做小型的课堂教学,并把教学过程制成录像,课后反复观看交流,积极听取他人的意见和建议。

    4.研究式反思,即通过教学研究来进行反思。以研究的态度从事教学、以研究的视角反思教学、以反思的成果改进教学。

  (四)掌握反思方法

  1.自我提问法

    指教师对自己的教学进行自我观察、自我监控、自我调节、自我评价后提出一系列的问题,以促进自身反思能力提高的方法。

  这种方法适用于教学的全过程。

  如设计教学方案时,可自我提问:“学生已有哪些生活经验和知识储备”,“怎样依据有关理论和学生实际设计易于为学生理解的教学方案”,“学生在接受新知识时会出现哪些情况”,“出现这些情况后如何处理”等。

  备课时,尽管教师会预备好各种不同的学习方案,但在实际教学中,还是会遇到一些意想不到的问题,如学生不能在计划时间内回答完问题,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出现理解分歧等。

  这时,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反馈信息,思考“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问题,如何调整教学计划,怎样的策略与措施更有效”,从而顺着学生的思路组织教学,确保教学过程沿着最佳的轨道运行。

  教学后,教师可以这样自我提问:“我的教学是有效的吗”,“教学中是否出现了令自己惊喜的亮点环节,这个亮点环节产生的原因是什么”,“哪些方面还可以进一步改进”,“我从中学会了什么”等。

  2.行动研究法

    行动研究是提高教师教育教学能力的有效途径。

  如“合作讨论”是新课程倡导的重要的学习理念,然而,在实际教学中,我们看到的往往是一种“形式化”的讨论。

  “如何使讨论有序又有效地展开”即是我们应该研究的问题。

  问题确定以后,我们就可以围绕这一问题广泛地收集有关的文献资料,在此基础上提出假设,制定出解决这一问题的行动方案,展开研究活动,并根据研究的实际需要对研究方案作出必要的调整,最后撰写出研究报告。

  这样,通过一系列的行动研究,不断反思,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教学水平必将有很大的提高。

  3.教学诊断法  

    “课堂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而科学、有效的教学诊断可以帮助我们减少遗憾。

  教师不妨从教学问题的研究入手,挖掘隐藏在其背后的教学理念方面的种种问题。

  教师可以通过自我反省法或小组“头脑风暴”法,收集各种教学“病历”,然后归类分析,找出典型“病历”,对“病理”进行分析,重点讨论影响教学有效性的各种教学观念,最后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

  4.交流对话法

    教师间充分的对话交流,无论对群体的发展还是对个体的成长都是十分有益的。

  如在集体备课时,教师可以向同事提出自己在教材解读、教材处理、教学策略、学生学习等方面遇到的疑点与困惑,请大家帮助分析、诊断、反思,并集思广益提出解决办法。

  这样合作反思、联合攻关,可达到相互启发、资源共享、共同成长的目的。

  5.案例研究法

    在课堂教学案例研究中,教师首先要了解当前教学的大背景,在此基础上,通过阅读、课堂观察、调查和访谈等形式收集典型的教学案例,然后对案例做多角度、全方位的解读。

  教师既可以对课堂教学行为作出技术分析,也可以围绕案例中体现的教学策略、教学理念进行研讨,还可以就其中涉及的教学理论问题进行阐释。

  如发表于《中小学管理》2005年第1期上的《一次失败的集体备课》案例分析,就是一个用案例分析法对一次集体备课行为的失败原因与启示进行多角度、全方位反思解读的典型案例。

  6.观摩分析法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教师应多观摩其他教师的课,并与他们进行对话交流。

  在观摩中,教师应分析其他教师是怎样组织课堂教学的,他们为什么这样组织课堂教学;我上这一课时,是如何组织课堂教学的;我的课堂教学环节和教学效果与他们相比,有什么不同,有什么相同;从他们的教学中我受到了哪些启发;如果我以后教这一课时,会如何处理……通过这样的反思分析,从他人的教学中得到启发、得到提高。

  如前不久我观摩一位实习教师《我的读书生活》一课,遇到这样一个情况:教学完成后,教师请学生谈谈阅读的体会,学生们纷纷发言:“我喜欢读书,因为我觉得读书有无穷的乐趣。

  ”“我用一句名言概括我的阅读体会:‘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

  ”“读书虽然很苦很累,但为了将来的生存和发展,又必须下苦工夫读书。

  ”“我觉得读书苦中有乐。

  ”正在兴头上,班上一位后进生“霍”地站起来大声说:“读书苦,读书累,读书还要交学费。

  ”引得全班哄堂大笑,部分同学还点头表示赞同,教室里一下子炸开了锅。

  实习教师慌了神,不知怎样应对,只好微笑着以一句“这就是你的体会?”草草收兵。

  可不能小看这个小插曲。

  因为它可以检验出教师是否具有教学机智,又关系到课文的教学目标是否达成,还关系到教师是否对学生成长坚持了正面引导。

  这就是一个很有反思研讨价值的失败案例。

  7.总结记录法

    一节课结束或一天的教学任务完成后,我们应该静下心来细细想想:这节课呈现的教学内容是否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识规律,总体设计是否恰当,教学环节安排是否合理,教学方法运用是否得当,学生思维能力与动手能力是否得到了富有成效的训练,教学手段的运用是否充分,重点、难点是否突出;今天我有哪些行为是正确的,哪些做得还不够好,哪些地方需要调整、改进;学生的积极性是否调动起来了,学生学得是否愉快,我教得是否愉快,其成败得失的原因何在?还有什么困惑?等等。

  把这些想清楚,然后记录下来,这样就为今后的教学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经验。

  经过长期积累,我们必将获得一笔宝贵的教学财富。

  (五)养成反思习惯

    教师的成长过程也就是不断反思、重构自己对教育教学理论与实践基本看法的过程。

  让教师真正意识到并切身体验到反思对其专业发展的作用,对于督促教师自觉进行反思、养成良好的反思习惯具有重要意义。

  教师自身也应树立高度的责任感、培养持之以恒的精神、创造良好的反思氛围,养成自觉反思的好习惯。

  四、“教学反思”只是课后才做的事情吗?

    其实不然,教学反思应贯穿于教师的整个教学生涯,而不是某一阶段的特殊任务。

  “教学反思”不单单是教学经验、教训的总结,它是伴随整个教学过程的监控、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活动。

  就一节课而言,教学反思应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而不应只是课后才做的事。

  课前反思可以明确目标,加强自觉实践;课中反思可以调控教学,提高教学效益;课后反思可以使教学经验理论化,促进教师专业可持续发展。

  一句话,时时是反思之时,处处是反思之地。

  五、如何写好“教学反思”?

    (一)从文体结构上,我们建议把“教学反思”看成“一事一议”的实用性议论文。

  其写作结构可以概括为“教学实例——得失(成败)分析——理性思考”,第一、二部分是“反”,第三部分是“思”。

  第三部分是重点,应详写,尽量写出深刻的切实可行的方案策略。

    一般来说,首先叙述具体的教学活动(应简略些),接着分析在这一活动中自己的成败得失之处,最后针对成败得失,结合新课程、新理念谈自己的思考和感悟。

  (二)从写作内容上看,大致可以从以下五个方面选择话题来写“教学反思”:

    1.写成功之处。如教学过程中达到预先设计的教学目的、引起教学共振效应的做法;课堂教学中临时应变得当的措施;层次清楚、条理分明的板书;某些教学思想方法的渗透与应用的过程;教育学、心理学中一些基本原理有意使用的感触;教学方法上的改革与创新等等,把他们详细得当地记录下来,供以后教学时参考使用,也可在此基础上不断地改进、完善、推陈出新。

    2.写不足之处。即使是成功的课堂教学也难免有疏漏失误之处,对它们进行系统地回顾、梳理,并对其作深刻的反思、探究和剖析,使之成为今后再教学时的参照物。

    3.写教学机智。课堂教学中,随着教学内容的展开,师生的思维发展及情感交流的融洽,往往会因为一些偶发事件而产生瞬间灵感,这些“智慧的火花”常常是不由自主地突然而至,若不及时利用课后反思去捕捉,便会因时过境迁而烟消云散,令人遗憾不已。

    4.写学生创新。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学生总会有“创新的火花”在闪烁,教师应当充分肯定学生在课堂上提出的一些独特的见解,这样不仅使学生的好方法、好思路得以推广,而且对学生也是一种赞赏和激励。

  同时,这些难能可贵的见解也是对课堂教学的补充与完善,可以拓宽教师的教学思路,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

    5.写“再教设计”。

  一节课下来,静心沉思:本节课摸索出了哪些教学规律;教法上有何创新;知识点上有什么新发现;组织教学方面有何新招术;解题的诸多误区有无突破;启迪是否得当、训练是否到位。

  及时记下这些得失,并进行必要的归类与取舍,考虑一下再教这部分内容时应该如何做,写出“再教设计”,这样可以做到扬长避短、精益求精,把自己的教学水平提高到一个新的境界和高度。

    总而言之,写教学反思,贵在及时、贵在坚持。

  一有所得,及时记下,有话则长,无话则短,以写促思,以思促教。

  长期积累,必有“集腋成裘、聚沙成塔”的收获。

提交信息测一测您提升学历详细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