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确定棉纺织工艺设计中的设备?

作者:巢思浩时间:2023-07-24 15:50:50

导读:" 如何确定棉纺织工艺设计中的设备?1.棉纺织工艺设计的重要性-棉纺织工艺设计是决定纺织品质量和效率的关键环节。合理选择和配置设备是确保工艺流程顺利进行的关键。因此,确定适合的设备对于提高纺织品的质量和生产效率至关重要。2.分析产品需求-在确定棉纺"

如何确定棉纺织工艺设计中的设备?

1.棉纺织工艺设计的重要性

  -棉纺织工艺设计是决定纺织品质量和效率的关键环节。

  合理选择和配置设备是确保工艺流程顺利进行的关键。

  因此,确定适合的设备对于提高纺织品的质量和生产效率至关重要。

2.分析产品需求

  -在确定棉纺织工艺设计中的设备之前,首先需要分析产品的需求。

  这包括纺织品的种类、用途、规格和质量要求等。

  根据产品需求,确定所需设备的功能和性能指标,以及相应的生产能力。

3.考虑生产工艺流程

  -在选择设备时,需要考虑生产工艺流程中的各个环节。

  这包括纺纱、织造、印染等不同的工序。

  根据每个工序的特点和要求,选择适合的设备。

  例如,对于纺纱工艺,需要选择纺纱机、纺纱锭等设备;对于织造工艺,需要选择织机、织物检测设备等。

4.考虑设备的性能和质量

  -设备的性能和质量直接影响到产品的质量和生产效率。

  因此,在选择设备时,需要考虑设备的性能指标、稳定性、耐用性等因素。

  可以参考设备厂家提供的相关资料,并进行实地考察和试验,以确保设备的可靠性和适用性。

5.考虑设备的投资和维护成本

  -设备的投资和维护成本是企业选择设备时需要考虑的重要因素。

  除了设备的购买成本外,还需要考虑设备的能耗、维护费用以及后期更新和升级的成本。

  在选择设备时,需要综合考虑这些因素,寻求经济合理的选择。

6.参考专业人士的意见和建议

  -在确定棉纺织工艺设计中的设备时,可以咨询专业人士的意见和建议。

  可以与工艺师、设备供应商、行业协会等进行交流,了解行业的最新技术和设备趋势。

  他们的专业知识和经验可以为设备选择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总结:

  在确定棉纺织工艺设计中的设备时,需要综合考虑产品需求、工艺流程、设备性能和质量、投资和维护成本等因素。通过合理选择和配置设备,可以提高纺织品的质量和生产效率,为企业的发展带来更大的竞争优势。

纺织的工艺流程是哪些?

  纺织工艺流程包括纺纱工艺和织造工艺两部分。

  纺纱工艺流程主要包括:清棉、梳棉、精梳、并条、粗纱、细纱。

  织造工艺流程主要包括:络筒、整经、浆纱、穿经、织造、整理。

一、纺纱工艺流程主要设备及任务:

  1、清棉工序:清除原棉中的大部分杂质、疵点及不宜纺纱的短纤维。

  2、梳棉机:对清棉工序下机的棉卷经过刺辊、锡林盖板、道夫等工序进行。

  分梳、除杂、混合成棉条入筒。

3、精梳工序:

精梳机:

  1)除杂:清除纤维中的棉结、杂质和纤维疵点。

  2)梳理:进一步分离纤维,排除一定长度以下的短纤维。

  3)牵伸:将棉条拉细到一定粗细,并提高纤维平行伸直度。

4、并条工序:

并条机:

  1)并合:用6~8根棉条进行并合,改善棉条长片段不匀。

  2)牵伸:把棉条拉长抽细到规定重量,并进一步提高纤维伸直平行程度。

  3)混合:利用并合与牵伸,根据工艺在并条机上进行棉条混合。

  4)成条:将圈条做成成型良好的熟条,有规则地盘放在棉条筒里。

5、粗纱工序:

  粗纱机:对并条合成的熟条经过牵伸、加捻,使纱条具有一定的强力,以利于粗纱卷绕,并有助于纱条在细纱机上的退绕。

6、细纱工序:

  细纱机:将粗纱牵伸拉细到所需细度,并加捻,形成具有一定捻度和强力的细纱并卷绕在筒管上。

二、织造工艺流程主要设备及任务:

1、络筒工序:

  络筒机:是将捻线机上下来的管纱重新卷绕成茄衫一定形状、容量大的筒子,同时消除纱线上的杂质和疵点,从而提高后序工序的生产率。

2、整经工序:

  整经机:按工艺设计要求,把一定根数的经纱,按规定的长度、幅宽,在一定张力的作用下平行卷绕在经轴上。

3、浆纱工序:

  浆纱机:为了让丝的单纤维相互粘结,增加丝的断裂尘裤强度,以利于上机的顺利织造。把整好的经轴放在浆纱机上,经过吸浆,通过烘箱烘干。

4、穿经派纳简工序:

  穿经机:将经轴上的每一根经纱根据工艺设计要求,按照一定的次序穿入综丝和钢筘,并在经纱上插放停经片,已确定织造环节一切顺利。

5、织造工序:

  梭织机:将经轴在梭织机上通过梭子导纬纱,按工艺要求交织成坯布,并卷绕成布卷。

纺织业的具体流程,步骤,和需求是什么?

到里面去看搏纳看基亮没键芹

纺织工艺流程

  所谓纺纱,乃是取动物或植物性纤维运用加捻的方式使其抱合成为一连续性无限延伸的纱线,以便适用于织造的一种行为。

  纺纱流程包括除杂、松解、开松、梳理、精梳、牵伸、加捻、卷绕8个步骤。

1、除杂

  纺纱学是研究将纺织短纤维加橘销工成纱线的一门科学,纱线一般都是由许多长度不等的短纤维通过捻接的方法制成的,还有由很长的连续单丝捻合而成。

  在纺纱过程中首先需要清除杂疵,即对原料进行初步加工,也称为纺纱原料的准备。原料的种类不同,杂质的种类和性质不同,加工的方法和工艺亦不同。

  原料的初步加工方法主要有物理方法(如轧棉)、化学方法(如麻的脱胶、绢丝的精练)以及物理和化学相结合的方法(如羊毛的洗涤和去草炭化)。

2、松解

  将杂乱无章、横向紧密联系的纤维加工成纵向顺序排列,而且具有一定要求的光洁纱线,需要将块状纤维变成单根纤维状态,解除纤维原料存在的横向联系,建立起牢固的首尾衔接的纵向联系。前者称为纤维的松解,后者称为纤维的集合。

  纤维的松解是彻底解除纤维与纤维之间存在的横向联系.但是必须尽可能减少纤维的损伤。纤维的集合是使松解加工的纤维重新建立起排列有序的纵向联系,这种联系是连续的,而且应使集合体内的纤维分布是均匀的,并同时具有一定的线密度和强度。

  纤维集合体,还需要加上一定的捻度。集合过程也不是一次完成的,要经过梳理、牵伸以及加捻等多次加工才能够完成。

3、开松

  开松是把大块纤维撕扯成为小块、小纤维束。

  广义上说,麻的脱胶也是一种开松。

  随着开松作用的进行,纤维和杂质之间的联系力减弱,从而使杂质得到清除,同时使纤维之间得到混和作用。

  开松作用和杂质的去除并不是一次完成的,而是经过撕扯、打击以及分割等作用的合理配置渐进实现的。

4、梳理

  梳理作用是由梳理机上的大量密集梳针把纤维小块、小束进一步松解成单根状态,从而进一步完善了纤维的松解。梳理后纤维间的横向联系基本被解除,除杂和混和作用更加充分。

  但其中有大量的纤维呈弯曲状.且有弯钩,每根纤维之间仍有一定的横向联系。

5、精梳

  精梳机的梳理作用是利用梳针对纤维的两端分别进行握持状态下的更为细致的梳理。

  精梳机加工能够排除一定长度以下的短纤维和细小杂疵,促使纤维更加平行、顺直。

  化学纤维因其长度整齐、杂质少、伸直平行状态好,一般不经过精梳机的加工。

6、牵伸

  把梳理后的条子抽长拉细,逐渐达到预定粗细,这个过程叫做牵伸。

  为纤维之间牢固地建立有规律的首尾衔接关系奠定了基础。

  但是,牵伸会带来纱条短片段不匀,因此,需要配置合理的牵伸装置和工艺参数。

7、加捻

  加捻是将须条绕其本身轴线加以扭转,使平行于须条轴向的纤维呈螺旋状,从而产生径向压力使纤维间的纵向联系固定下来。

8、卷绕

  将半成品或者成品卷绕成一定的形式,以便于储存、运输和下一道工序的加工,该过程称卷绕。卷绕过程应该在不影响产品产量、质量的基础上连续地进行,应该努力实现各工序之间的连续化生产,尽可能地减少卷绕过程造成的质量问题。

  总之,纺纱过程一般包括原料准备、开松、梳理、除杂、混和、牵伸、并合、加捻以及卷绕等作用,有些作用是经过多次的反复来实现的。

扩展资料:

纺纱工艺发展史

1、双手搓捻

  大多数天然纤维,例如羊毛、棉花等等,只有几吋长,所以必须先把它们搓成长纱,然后才能织布,最先采岁祥用这个办法的,大概是西元前9000年左右生活在米索不达米亚扎格洛斯山区的居民,因为他们是最先驯服绵羊的的民族。

  在此时,大概只须用双手搓捻,就可搓出原始的羊毛纱。后来,亚麻和棉花纤维也被用来制造纱线,使得织品的种类更为丰富。

2、手工纺纱杆圆雀游及锭子

  从西元前7000年左右起,人类开始用燃杆(纺纱杆)和锭子纺纱。纺纱者一只手拿着上有纤维的捻杆,另一只手把纤维抽成一根松纱,绕在另一根棒或锭子顶端的凹槽裏。

  锭子底下用扁平的石块或锭盘加重固定。

  纺纱者把锭子像陀螺那样旋转,锭子便把松纱燃紧成纱线,然后再把纱线绕在锭子上。

  此种方法沿用了几千年,所制造的一些纱线品质相当好。

3、纺车

  纺车的出现对纺纱技术起了的重大的影响。

  一般认为纺车起源于中国,是由缫丝机演变而来。

  欧洲纺车的起源并不清楚,它们出现的年代较晚,最早记载纺车的年代约是在十四世纪左右。

  十五世纪,在撒克逊(如今东德一部分)出现了一种经过改进的纺车,燃杆装在机器上,轮子用脚踏板操纵,这种机器可以同时纺纱和绕线,纺纱者於是可以腾出双手,减轻劳动力。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纺纱

纺织机械的主要特点有哪些

  纺织机械是把天然纤维或化学纤维加工成纺织品所需要的各种机械设备的统称。

  把棉、痳、丝、毛等不同的纤维加工成纺织品所需要的工序不尽相同,有的完全不同,所以需要的机器也各式各样,种类繁多。

  分类只要有纺纱设备、织造设备、印染设备、整理设备、化学纤维抽丝设备、差衫缫丝设备和无纺织布设备。

  纺纱设备又分为加工短纤维和加工长纤维两类。

  棉和棉型化纤属短纤维类,毛、麻、绢及其混纺化纤属长纤维类。

  两类纤维的加工工序不同,设备也不能通用,只不过某些机器的设计原理相近。

  即使同一类设扰瞎备,机器的结构也相类似,但由于原料的性质和对织物的最终要求不同,一般也不能通用。

  纺纱设备主要分加工短纤维和加工长纤维两类,其因品种繁多.机器结构、用途及性能各有不同。

  按其在工艺流程中的顺序分为开清棉机械、梳棉机、精梳机、成卷机、络筒机、并纱机、并条机、粗、整经工序纱机、细纱机、转杯纺纱机、毛麻纺纱机械等。

  织造设备按其工艺分络筒工序、虚李腔整经工序、穿经工序、织造工序、整理工序。

  印染设备烧毛机(布面烧毛)、退煮漂机(布面浆料退掉)、丝光机(使布面纤维整齐排列,布面有光泽,染料的吸附更好点)、均匀轧车(布料染色)、定型机(面料的定型)、预缩机...。

装置设备布置设计的一般要求是什么?

  答:(1)满足工艺流程要求,按物流顺序布置设备;

  (2)工艺装置的设备、建筑物、构筑物平面布置的防火间距应满足表5.1.10的要求,符合安全生产和环境保护要求;

  (3)应考虑管道安装经济合理和整齐美观,节省用地和减少能耗,便于施工、操作和维修;

  (4)应满足全厂总体规划的要求;装置主管廊和设备的布置应根据装置在工厂总平面图上的位置以及有关装置、罐区、系统管廊、道路等的相对位置确定,并与相邻装置的布置相协调;

  (5)根据全年最小频率风向条虚扒敏件确定设备、设施与建筑物的相对位置;

    (6)设备应按工艺流程顺序和同类设备适当集中相结合的原则进行布置。

  在管廊两侧按流程顺序布置设备、减少占地面积、节省投资。

  处理腐蚀性、有毒、粘稠物料的设备宜按物性分别紧凑布置;。

    (7)设备、建筑物、构筑物应按生产过程的特点和火灾危险性类别分区布置。为防止结焦、堵塞、控制温降、压降,避免发生副反应等有工艺要求的相关设备,可靠近布置;

  (8)设备基础标高和地下受液容器的位置及标高,应结合装置的坚向布置设计确定;

  (9)在确定设备和构筑物的位置时,应使其地下部分的基础不超出装置边界线;

    (10)输送介质对距离。角度、高差枝差等有特殊要求的管道布置,应在设备布置设计时统筹规此没划。

谁有关于纺织的知识文档,可以给我一份吗?

    纺纱与织布的总称。

  中国古代的纺织与印染技术具有非常悠久的历史,早在原始社会时期,古人为了适应气候的变化,已懂得就地取材,利用自然资源作为纺织和印染的原料,以及制造简单的纺织工具。

  直至今天,我们日常的衣、某些生活用品和艺术品都是纺织和印染技术的产物。

  纺织中纺纱系统:

    粗梳毛纺系统、精梳毛纺系统  一、粗梳毛纺系统产品包括:粗纺呢绒类、毛毯、地毯、工业用呢;  羊毛的初加工→和毛、加油→梳毛→细纱。  1)羊毛的初加工作用:对不同质量的原毛先进行区分,再采用一系列机械、化学方法,除去原毛中的各种杂质;  2)和毛、加油作用:减小摩擦,防止静电;  3)梳毛作用:彻底梳松混料;使混料中的各种纤维充分混合;去除草杂、死毛及粗硬纤维;使纤维逐步伸直平行;将毛网制成粗纱;  4)细纱作用:将粗纱纺制成具有一定强力、一定重量、一定质量要求的细纱  二、精梳毛纺系统产品包括:精纺毛织品、绒线(含针织绒纱)、长毛绒  制条(混合、加油→梳毛→1~3道交叉针梳机→直型精梳机→条筒针梳机→复洗槐戚机→未道针梳机)→前纺(混条机→4~5道针板粗纱机→针轮(或皮圈)粗纱机→后纺(环锭细纱机→络筒机→并线机→捻线机)  主要工艺流程:①毛条制条(由原料到毛条);②前纺(由毛条到粗纱);③后纺(由粗纱到合股毛纱)。

  纺织中织布系统:

    1.三原组织:平纹组织、斜告明亮纹组织、缎纹组织  2.变化组织:以原组织为基础,加以变化而获得各种不同的组织。

    3.联合组织:是将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组织按各种不同的方法联合而成  的新组织。

    4.复杂组织:复杂的经纬纱中,至少有一种是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系统  的纱线组成。

  基本概念

  中国机纺织

    具纺织起源于五千年前新石器时期的纺轮和腰机。

  西周时期具有传统性能的简单机械缫车、纺车、织机相继出现,汉代广泛使用提花机、斜织机,唐以后中国纺织机械日趋完善,大大促进了纺织业的发展。

    纺织原料多样化  古今纺织工艺流程和设备的发展都是因应纺织原料而设计的,因此,原料在纺织技术中具有重要的地位。

  古代世界各国用于纺织的纤维均为天然纤维,一般是毛、麻、棉三种短纤维,如地中海地区以前用于纺织的纤维仅是羊毛和亚麻;印度半岛地区以前则用棉花。

  古代中国除了使用这三种纤维外,还大量利用长纤维——蚕丝。

    蚕丝在所有天然纤维中是最优良、最长、最纤细的纺织纤维,可以织制各种复杂的花纹提花织物。

  丝纤维的广泛利用,大大地促进了中国古代纺织工艺和纺织机械的进步,从而使丝织生产技术成为中国古代最具特色和代表性的纺织技术。

    纺织是一种服务于人类穿着的手工行业,纺纱织布,制作衣服,遮丑饰美,御寒避风,防虫护体,大约便是纺织起源发展的重要动机。

  古史传说中国先民是从“不织不衣”①、“而衣皮苇”②,然后演变到“妇织而衣”③。

  这种传说是与穿着文化的发展规律相吻的。

    据考古资料,中国纺织生产习俗,大约在旧石器时代晚期已见萌芽,距今约2万年左右的北京山顶洞人已学会利用骨针来缝制苇、皮衣服。

  这种原始的缝纫术虽不是严格的纺织,但却可以说是原始纺织的发轫。

  而真正纺织技术和习俗的诞生流行当在新石器文化时期。

    《易?系辞》:“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所谓衣裳,便是指用麻丝织成布帛而缝制的衣服。

  这则记述反映的正是中国新石器时代纺织业诞生,麻、丝衣服开始出现并流行的真实情况。

  甘肃秦安大地湾下层文化出土的陶纺轮,表明原始的纺织业在西北地区新石器时代早期便已出现,距今已有8000年左右的历史。

  新石器时代中、晚期,原始纺织业开始呈现欣欣向荣、日新月异的大发展趋势。

  全国各地文化遗址普遍可见到与纺织有关的遗物,其中,最为重要者有下列诸例:  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距今年代近7000年。

  曾在出土的牙雕盅上发现刻划蚕纹四条,并发现苘麻的双股线痕袜宽迹和出土了木质纺车和纺机零部件。

  江苏吴县草鞋山遗址,距今约6000年。

  发现迄今最早的葛纤维纺织品,实物是用简单纱罗组织制作,经线以双股纱线合成的罗地葛布。

    1926年,山西夏县西阴村仰韶文化遗址中发现经人工割裂过的“丝似的、半个茧壳”,这是迄今最早的蚕茧实物,距今约5000多年。

    河南郑州青台遗址,距今约5500年。

  发现了粘附在红陶片、头盖骨上的苎麻、大麻布纹和丝帛残片,同出十多枚红陶纺轮。

  其中丝帛残片是迄今最早的丝织品实物。

    河北正定南杨庄仰韶文化遗址,距今5400年,1980年出土两件陶塑蚕蛹,这则是迄今最早的陶塑蚕蛹。

    浙江吴兴钱山漾遗址,距今4700年。

  除发现多块麻纺织技术较草鞋山葛布先进的苎麻布残片外,还发现了丝带、丝绳和丝帛残片。

  从丝织品编织的密度、拈向、拈度情况看,钱山漾的缫丝、合股、加拈等丝织技术已具有相当的水平。

    以上实例情况说明,麻织和丝织的技术与习俗,在新石器时代中、晚期的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地区均已获得迅速的发展和流行。

  尤其是草鞋山罗地葛布的发现,证实了传说的“五帝”时代即新石器时代的确存在“夏日衣葛”的习俗。

    《左传?哀公七年》:“禹合诸侯于涂山,执玉帛者万国。

  ”帛即丝织品,万国持有丝织品,其语虽未免有些夸大,但却反映了禹时及夏朝的丝织习俗的盛行。

  《帝王世纪》:“未喜(妹喜)好闻裂缯之声而笑,桀为发缯裂之,以顺适其意”,夏桀王为讨好妹喜而撕裂的缯,便是指丝织品之一种。

  《管子?轻重甲》:“昔者桀之时,女乐三千人……无不服文绣衣裳者。

  ”这种“文绣衣裳”,自然非丝织品而莫属,以此足见夏代丝织业之发达和丝织习俗之流行。

  有关夏代的纺织情况,在考古发掘中也有所表露:  1960年,二里头遗址出土的一件铜铃上,粘附有一层纺织物痕迹,经发掘者观察认为是麻布痕迹。

    1980年,二里头遗址Ⅲ区发掘的二号墓中的一件玉圭,在刃部和顶端都粘附有麻布残迹。

    1981年,二里头遗址墓葬出土的兽面铜牌和一件铜铃上,也都发现麻布痕迹。

    以上考古发现表明,夏代除了流行如文献传说的丝织业外,在社会的中、下层,恐怕主要是流行麻葛类纺织习俗。

    商朝的纺织,据目前的发现看,至少已有丝织、麻织、毛织、棉织等等。

    商代的丝织,在殷墟出土的甲骨文记录中,已有充分的反映。

  甲骨文已见桑、蚕、丝等字,桑字如桑树的象形,商代已种植桑树,这是没有疑问的。

  种桑是为了养蚕,蚕字也是蚕虫的肖形。

  山西夏县西阴村仰韶文化遗址曾发现过半个蚕茧,浙江河姆渡牙雕盅上也见蚕的刻划图形,郑州青台、浙江钱山漾发现的丝织品,均说明新石器时代的养蚕习俗存在当确凿无疑,养蚕习俗至商朝更加盛行,这是合乎常规的继承发展,说商代养蚕业十分发达,这也应毫无疑问,殷墟考古发现的玉蚕即是一有力的佐证。

  养蚕是为了抽取蚕丝,抽取蚕丝后便可以进行丝织,甲骨文的丝字,是两束缠绕好的抽丝象形。

  桑、蚕、丝是丝织的前提,种桑、养蚕、抽丝技术的发生与发达,使商朝的丝织业也取得了空前发达的成就。

  《说苑?反质篇》说:殷纣王“锦绣被堂……非惟锦绣、絺、紵之用邪!”《帝王世纪》也说:殷纣王时“妇女衣绫纨者三百余人”,此两则记述从某种意义上反映了商代丝织的发达情形,考古发掘也证实了商朝的丝织已达到品类繁多、精益求精的阶段。

  如河北藁城台西遗址发现的粘附于青铜器上的丝织物,就包含有平纹纨、皱纹縠、绞经罗、菱纹绮等等;殷墟妇好摹铜器上粘附的丝织品有纱纨(绢)、朱砂染色帛、双经、纬缣、回纹绮等;武官大墓三件铜戈上也发现绢帛痕迹,殷墟其它地点的墓葬也经常发现有丝绳、丝带和覆盖尸体的丝帛片等,在传世的商代铜器上,也见发现花绮的报道。

    商代的麻织,由于更具有广泛性、大众性,故其发达情况亦丝毫不逊于丝织。

  浙江河姆渡遗址发现的苘麻痕迹和纺车等,说明麻织业在中国渊源甚早。

  商代麻织品的发现,已见于北京平谷刘家河商代墓葬和河北藁城台西商代遗址等,这些发现共同表明,商代麻织的技术水平已达到一定的高度。

    商代的毛织,目前主要见于新疆哈密五堡遗址,该遗址出土的毛织品,有平、斜两种组织,并用色线编织成彩色条纹的罽,表明毛织技术已具一定水平,遗址年代在公元前13至14世纪,距今约3200年左右,相当于商代晚期。

  河北藁城台西商代遗址也曾在麻织品的夹杂中发现一根羊毛,经鉴定属山羊绒。

  这些发现表明,中国毛织的技术与习俗,至少在商代便已出现。

    福建崇安武夷山船棺葬中曾出土有青灰色棉布,经鉴定是联核木棉。

  武夷山船棺葬的年代与前述新疆哈密五堡大略相同,故木棉纺织的技术与习俗据此而知,大约在商代晚期亦已发生。

    西周时期的纺织,基本继承了自新石器时代以来的丝、麻、葛织等传统,并继承了商代的毛织习俗。

  考古发掘所见的西周纺织资料,主要有陕西宝鸡茹家庄西周墓出土的丝织山形纹绮残片,青海都兰出土的用绵羊毛、牦牛毛制成的毛布、毛带、毛绳、毛线等毛织品。

  文献记载中则有不少丝织、麻织、葛织的流露。

  《诗?大雅?瞻印》:“妇无公事,休其蚕织”、《诗?豳风?七月》:“蚕月条桑……猗彼女桑”、“七月鸣鵙,八月载绩,载玄载黄,我朱孔扬,为公子裳”,《诗?郑风?出其东门》:“缟衣綦巾,聊乐我员”,《陈风?东门之扮》:“谷旦于差,南方之原,不绩其麻,市也婆娑”,以上是有关桑、蚕、丝织、麻织和丝麻衣服成品的记述,至于葛织情况,《诗?魏风?葛屦》、《小雅?大东》均有“纠纠葛屦,可以履霜”的诗句,从句意看,此时期的葛织已不是“夏则衣葛”①或“夏日衣葛絺”②的情景,而是局限于制作葛鞋上了。

  《孟子?藤文公上》说:“许子衣褐”,褐即是毛织的衣服,《诗经》中也见到“无衣无褐”之语,结合出土材料可知,西周时期显然是流行毛织生产习俗的。

  纺坠

    纺坠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用于纺纱的工具,它的的出现至少可追溯到新时石器时代。

  根据考古资料,在全中国三十几个省市已发掘的早期居民遗址中,几乎都有纺坠的主要部件纺轮出土。

  出土的早期纺轮,一般由石片或陶片经简单打磨而成,形状不一,多呈鼓形、圆形、扁圆形、四边形等状,有的轮面上还绘有纹饰。

    纺坠的出现不仅改变了原始社会的纺织生产,对后世纺纱工具的发展影响十分深远,并且它作为一种简便的纺纱工具,一直被沿用了几千年,即使在二十世纪,西藏地区一些游牧藏民,仍在用它纺纱。

  纺车

    古代通用的纺车按结构可分为手摇纺车和脚踏纺车两种。

  手摇纺车的图像数据在出土的汉代文物中多次发现,说明手摇纺车早在汉代已非常普及。

  脚踏纺车是在手摇纺车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目前最早的图像数据是江苏省泗洪县出土的东汉画像石。

  手摇纺车驱动纺车的力来自于手,操作时,需一手摇动纺车,一手从事纺纱工作。

  而脚踏纺车驱动纺车的力来自于脚,操作时,纺妇能够用双手进行纺纱操作,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

  纺车自出现以来,一直都是最普及的纺纱机具,即使在近代,一些偏僻的地区仍然把它作为主要的纺纱工具。

  水力大纺车

    古代纺车的锭子数目一般是2至3枚,最多为5枚。

  宋元之际,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在各种传世纺车机具的基础上,逐渐产生了一种有几十个锭子的大纺车。

  大纺车与原有的纺车不同,其特点是:锭子数目多达几十枚,及利用水力驱动。

  这些特点使大纺车具备了近代纺纱机械的雏形,适应大规模的专业化生产。

  以纺麻为例,通用纺车每天最多纺纱3斤,而大纺车一昼夜可纺一百多斤。

  纺绩时,需使用足够的麻才能满足其生产能力。

  水力大纺车是中国古代将自然力运用于纺织机械的一项重要发明,如单就以水力作原动力的纺纱机具而论,中国比西方早了四个多世纪。

  踏板织机

    踏板织机是带有脚踏提综开口装置纺织机的通称。

  踏板织机最早出现的时间,目前尚缺乏可靠的史料说明。

  研究者根据史书所载,战国时期诸侯间馈赠的布帛数量比春秋时高达百倍的现象,及近年来各地出土的刻有踏板织机的汉画象石等实物史料,推测踏板织机的出现可追溯到战国时代。

  到秦汉时期,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的广大地区已普遍使用。

  织机采用脚踏板提综开口是织机发展史上一项重大发明,它将织工的双手从提综动作解脱出来,以专门从事投梭和打纬,大大提高了生产率。

  以生产平纹织品为例,比之原始织机提高了20至60倍,每人每小时可织布0.3至1米。

提交信息测一测您提升学历详细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