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版五四制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教案是什么?

作者:席浩卓时间:2023-07-28 16:06:53

导读:" 青岛版五四制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教案是什么?1.介绍青岛版五四制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教案的背景-青岛版五四制是指根据五四教育改革方案,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教育体制。-数学是小学生的重要学科,四年级下册教案是为了满足学生数学学习的需要而"

青岛版五四制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教案是什么?

1.介绍青岛版五四制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教案的背景

  -青岛版五四制是指根据五四教育改革方案,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教育体制。

  -数学是小学生的重要学科,四年级下册教案是为了满足学生数学学习的需要而编写的。

2.教案的组织结构和内容

  -青岛版五四制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教案按照知识点和教学目标进行组织,每个知识点都有相应的教学活动和练习题。

  -教案包括以下内容: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教学资源和评价方式等。

3.强调实践性和创新性的教学方法

  -青岛版五四制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教案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教学方法多样化,包括课堂探究、小组合作、游戏活动等。

  -教案中还鼓励学生进行实际应用,将数学知识转化为实际问题的解决能力。

4.教案的评价方式

  -青岛版五四制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教案的评价方式综合考虑了学生的认知、动手和创新能力。

  -评价方式包括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小组合作成果等。

5.教案的优势和局限性

  -青岛版五四制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教案的优势在于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但教案的局限性在于可能存在过于注重形式化的教学过程,忽视了学生个体差异和兴趣发展的问题。

  总结:青岛版五四制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教案是根据五四教育改革方案编写的,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

  教案的组织结构和内容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方法等,强调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实际应用能力。

  教案的评价方式综合考虑学生的认知、动手和创新能力。

  然而,教案可能存在形式化教学过程和忽视个体差异的局限性。

四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

四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4篇

  在数学课上四年级数学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自主的学习,谈谈自己的理解和感悟。

  你会写四年级数学教案?四年级数学教案对每个四年级数学教师的教学工作具有许多的帮助。

  你是否在找正准备撰写“四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下面我收集了相关的素材,供大家写文参考!。

四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篇1

教学内容:

  亿以内数的认识(教猜茄册科书第2~4页的内容,练习一第1题。)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认识计数单位“万”“十万”“百万”“千万”和“亿”,知道亿是个大数;知道亿以内各个计数单位的名称和相邻两个单位之间的关系。

  2.理解、掌握我国记数习惯,每四个数位为一级。

  3.掌握数位顺序,能够根据数级初步地读出亿以内的数。

过程与方法:

  通过情境创设、小组合作学习等形式,使学生获得正确读数一些基本方法的成功体验;培养学生分析、综合的能力,培养学生在生活中主动探究的意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验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关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

  记数单位以及各记数单位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

  数级、数位、记数单位的区别以及“位值”的理解。

教学准备:

  课件、计算器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1、课件导入

  同学们,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接触到很多大数。(出示投影)

  1994年首都北京的人口有一千零五十一万。

  光的速度是每秒二十万千米。

  地球离月亮大约有三十八万四千四百千米。

  在日常生活和生产中,还经常用到比万大的数,今天咱们一起来认识一些大数。(板书课题)

2、介绍主题图(出示主题图)

  2000年我国进行了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

  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这次普查中这六个省市、穗宏自治区的人口数据。

  (课件出示:我国人口)。

谁能尝试读出上面这些数?

指名读数,并让学生说说他是怎样读的?

二、探究交流解决问题

出示例1:13819000这个数有多大呢?

  1.计数器操作,认识计数单位。

在这个计数器上,你发现了什么?

  用计数纳庆器数数:拨上一千,然后一千一千地数,一直数到九千,再拨上一千。

问题:九千再加上一千是多少?千位满十要怎样?

  认识十个一千就是一万。

  (板书“万”。

  )。

  让学生在计数器上一万一万地数,一直数到九万,再加一万,是多少?认识十个一万是十万,板书“十万”。用同样方法,完成一百万、一千万、一亿的认识,分别板书:百万、千万、亿。

  2.小组讨论学习计数单位间的关系。

大家知道万、十万、百万、千万、亿是什么吗?你们发现这些计数单位之间有什么关系?

3.认识数位和数位顺序表

  (1)学习数位。

  将13819000按数位顺序写出。

  说出每个数字所占的数位名称、计数单位,表示有多少个这样的计数单位。

  (2)同桌学生互相说一说其他数位上的数各表示多少。

  (3)学习“数级”。介绍我国计数的四位分级法。

为了便于读亿以内的数,我国沿用了四位一级的计数规律,即从右起每四位为一级.个、十、百、千是个级,表示多少“个”;万、十万、百万、千万是万级,表示多少个“万”.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内化提高

  完成第4页“做一做”第1题。

  同桌之间互相说数,一个一、一万一万地说,另一个拨。

四、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让学生谈谈学习体会、收获。

四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篇2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巩固除法法则、估算及验算方法。

  2、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

  过程与方法:使学生经历笔算除法计算的过程,巩固两位数除法的笔算方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学生养成认真计算和认真检查的良好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商的位置。

教学难点:

  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计算法则。

教具图片、口算卡片

教学过程:

教师导学

一、复习导入

1、口算卡片(略)

2、填空

1)把320平均分成40份,,每份是()

2)每份是70,490里面有()个70

3)()÷()=20……19,除数最小是()

  4)322÷40的商写在()位上。

  5)475与195的差里有()个70。

6)如果4×30 6=126,那么126÷30=()……()

  7)有163个鸡蛋,每30个装一箱,这些鸡蛋需要()个箱子。

3、说说怎样计算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

二、练习内容

1、计算

346÷42171÷571674÷93876÷732001÷8710332÷84

2、计算并验算

4814÷838445÷333243÷471827÷631568÷282669÷36

  3、按要求在()里填上一位适当的数字,再计算。

商是一位数商是两位数

()25÷38  ()76÷27

()96÷82  ()04÷64

解决问题;

1)一个排球42元,300元最多可以买几个排球?

2)一部电话机94元,一部扫描机846元,扫描机的单价是电话机的几倍?

3)探究题

小英做一道除法题时,把除数48看成84,结果得到的商是37余12,求正确的商是多少?

4)竞赛题

三、总结

通过这几节课的学习,你学会计算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了吗?说说怎样计算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

四、作业

91页5----8

四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篇3

一、背景设计

  “空间与图形”是小学数学的重要内容,《数学课程标准》对“空间与图形”的教学作了比较具体的要求,经历探究物体与图形的形状、大小、位置关系和变换的过程,掌握空间与图形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并能解决简单的问题。

  丰富对现实空间及图形的认识,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发展形象思维等。

  而“角”的认识是苏教版第四册第七单元的内容。

  但对于刚进入一年级的小朋友来说,对“角”的知识比较抽象。

  虽然生活中对角已积累一些经验。

  但对角的几何图形还是第一次认识。

  教学起来比较困难,教学时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经历活动增加学生对角的感性认识,创设认识和理解数学角的情境。

  使学生对“角”的认识由生活中的具体感知,逐步过渡到数学中的抽象概括,发展了学生的空间观念。

  <一>学情分析(学习需要的分析)。

1、实际是什么?(认知起点能力)

  学生在认知上已经认识了平面图形,能够识记平面图形中的角及实物中的角。

  2、应该是什么?(认知上达到——使能目标)。

  知道角是如何形成的识记角各部分的名称,会用不同方法做角,知道角有大小,会比较的大小,学会画角并能实际理解应用。

  <二>学生分析:本班学生基础性知识掌握较好,学习能力较强,在撑握已有的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探究、发现,会很好地达到教学目标。

<三>教学目标的分析

  1、知识与技能目标:结合生活情境认识角,能够识记和理解角各部分的名称,会用不同的方法做出角,能识别角有大小,学画、能识记理解和应用。

  2、过程与方法:让学生经历“感知—表象—抽象概括”的过程,初步体验空间与图形的意义。

3、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学生自己学习的精神,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发展数学思考。

二、教学策略分析

  <一>教学重点:经历活动,形成角的正确表象,初步建立的概念。

  <二>教学难点:经历直观感知抽象出角的几何图形,并理解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关系。

  <三>突破方法:设法为学生创设情境,唤起学生的探究欲望,让学生置身于情境中体验数学学习与生活的联系,其次借助直观动演示,使抽象为具体降低学习难度,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得到不同的发展。

  <四>教与学的分析: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教材的特点和低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采用启发式教学模式,运用动手操作法、直观演示法、互动交流法,引导学生通过探究学习、自主学习等方式,自主建构知识体系。

  并借助多媒体手段,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参与性。

  从而“变教为诱、变诱为思、以诱达思”。

  三、教具学具的准备:课件、活动角、剪刀、水彩笔、木棒、纸。

四、教学媒体的选用

1、设计思想:第一次认识几何图形的角,对二年级学生来说是很抽象的,教学时必需通过直观形象来帮助学生从实物中抽象出角的图形,先认识实物中的角,指一指、摸一摸等初步感知,然后经态课件演示从实物中抽象出角,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一、链接生活引入新知

1、板书角,师:你认识吗?读一读,说说你是怎样理解的?(或者说生活中你在那里看到角)

师:是呀!这些角生活中处处可见,而今天我们要研究的角是数学意义的角,数学中的角是怎么样的呢?老师想听听大家的看法,好吗?

2出示实物图:(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正方形等)

指角:指一指你认为的角在哪里?

画角:看来大家对角的认识有些不同,能画出你心目中的角吗?

3谈话引入:大家心目中的角有所不同,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数学意义的角具有仕么样的特点呢?1、说生活中的角

2、指角(选择自己喜欢的图形)

3画角:在纸上试画,说说画的角是怎样的)

为学生学习数学角创设具体情境打开思路,使学生对角的认识由生活中的具体感知逐步过渡到数学中的抽象根据

二、操作感知、自主构建

(一)抽象角—建立表象1、演示观察,正确感知:

1课件演示—角的形成过程(从房子剪刀、扇子中抽象出角)

提问:你又发现了什么?

  2、画角、课件演示(从一点出发,引出两条直的线)。

3、师:动动小手也画一个角,好吗?

  4、师:谁愿意告诉大家你是怎样画的。

  5、学习角的各部分名称(自学教材)。

  6、练习内化、丰富表象、课件演示。

  ①判断,深化表象(下面的图形哪些是角,哪些不是角)。

  ②回归生活,深化认识。

  师:我们已经认识了数学意义中的角,所具有的特点,那么生活中的角是否都是数学意义中的角。

课件演示(实物图:五角星、扇子、山羊等)1、观察交流、初步理解角的形成过程

2、学生画角

3、汇报你是怎样画的

4、汇报角各部分名称

  5、学生练习、评价通过从实物中抽象出不同的角的过程让学生感知角的特点,然后通过看、画、找等多种感官活动初步建立角的表象,进一步感受数学源于生活,其次借助于媒体片段,激发学生的兴趣,启发学生思维。

(二)做角—操作内化、实践体验1、谈话:想不想做角呢?比比看谁的手最巧?

2、师巡视

  3、师:通过展示你们发现了什么?1、做角:用毛线、吸管、小棒等学具做角。

2、交流做法

3、展示、相互评价

  4、议一议做、比、议、评,体会解决问题策略性的多样化,这一过程即巩固对角的认识,又为学习角的大小架起了桥梁。

  (三)感知大小—实践活动、感悟体验1、引导观察,比较大小。

师:谁来告诉老师,你发现了什么?

  2、创设冲突,引发争论。

师:你能画一个很大的角吗?

3、在视频仪上展示,提问:你认为哪个角大?为什么?

4、直观演示:

①课件演示:有两边重合,向左旋转;②拉活动角

  5、师:根据观察和活动,上面的角到底谁大,它的大小与什么有关。1、观察、说一说哪一个角大?

  2、学生画角,小组讨论。

3、学生仔细观察,感知它的变化

  4、学生拉活动角、体验(角的大小与边叉开的距离有关)让孩子经历实践活动沟通了学生经验与知识的联系,获得感性知识并掌握角的本质特征,体会角的大小与两边交叉开的程度有关,从而感受学习的乐趣。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三、总结欣赏延

  伸1、师:这节课,每位小朋友都开动脑筋,经历指、画、做、摸、想等活动,获得了许多新知识,老师真为你们感到自豪,说说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2、师完成板书,认识角。

  3、欣赏—发现美。

  师:同学们,角不仅不数学中被应用,而生活也被广泛应用,古今中外许多建筑都利用了角的特性,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感受它们的奇妙和美丽。

(课件演示:伴随着悠扬的音乐,欣赏古建筑物)

  4、“小小设计师”用角或者有角的图形拼出你喜欢的图案。1、生谈收获

  2、带着音乐,感受角在生活中的价值感受角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及数学的魅力,体验数学的美,培养学生对数学的情感,使学生热爱数学的情感油然而生。

五、教学流程

六、自我评价

  1、以生动活泼的课堂组织形式与引导学生自主探索,贯穿与教学活动中,借助于形象直观的教学手段、深入浅出的化复杂为简单,化抽象为具体,降低学生学习的难度,缩短学生的认知过程。使学生进的大小,获得对数学的理解,成功的快乐。

  2、《课标》指出:“数学活动必需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

  为此,教学中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让学生在情境中生疑引探,在实践活动中体验感悟。

  在练习中升华,从中学到了数学的思想、数学的方法,从而产生了数学学,用数学的需要。

  3、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生活,回归生活。在感受数学知识与生活的联系时,发现数学知识的价值,教学中借助多媒体手段,创设了一个悠扬动听的音乐和一幅幅美的图片和建筑物,这样一个情境,不仅让学生看到了角的广泛应用,并感受到了数学的魁力,从而产生热爱数学的情感。

四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篇4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明确可以根据方向和距离两个条件确定物体的位置。

  (2)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有关定向知识。

2.过程与方法目标:

  培养学生多种的学习方式。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学习,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二、教学重点:

  能根据任意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的位置。

三、教学难点:

  对任意角度具体方向的准确描述。

四、教学课时:

1课时

五、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主题图

六、教学过程:

(一)、设置情景

  1、出示情境图。

如果你是赛手,你将从大本营向什么方向行进?你是怎样确定方向的?

  2、小组讨论:运用以前学过的知识得到大致方向。

①训练加方向标的意识:加个方向标有什么好处?

②突出以大本营为观测点:为什么把方向标画在大本营?

  (二)、探究任意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的位置。质疑:

1、知道吐鲁番在大本营的东北方向就可以出发了吗?

2、如果这时就出发可能会发生什么情况?

  小组讨论:沿什么方向走就能保证赛手更准确、更快的找到目标:地。

  研究时,可以用上你手头的工具。吐鲁番在大本营东偏北30度

  练一练:你说我摆,为小动物安家。

  (课前剪好小图片,课上动手操作。)

  例:我把熊猫的家安在偏,的方向上。

例:我把熊猫的家安在西偏北30°的方向上,熊猫摆在哪?

  讨论:为什么猴子的家在西偏南30°,而小兔家在南偏西30°的方向?解决问题,寻找得出距离的方法。如果你的赛车每小时行进200千米,你要走几小时能到达考察地?

图上没有直接标距离,你有什么办法解决它呢?

仔细观察地图,你发现了什么?

  小组试一试解决。吐鲁番在大本营东偏北30°。

(三)、教学例1

1出示例1.

教师:东偏北是什么意思?东偏北30°表示什么?起点到终点的这一条线段表示什么?

  如果我这样叙述:1号检查站在北偏东60°,距离起点大约1千米的地方。那1号检查站改画在什么位置上?

  (让学生发现这两种说法所表达的意思是否一样。)

  请你在这一副图中标出一个2号检查站:东偏南30°,大约走2千米。

2号检查站能不能换一个说法呢?(南偏东60°,大约走2千米)

  小结:我们可以根据题目提供的方向和距离这两个条件来确定物体的位置。

  2完成第20页“做一做”。

(四)、练习:

  1、以雷达站为观测点,填一填。

  护卫舰的位置是偏度,距离雷达站千米。

  巡洋舰的位置是偏度,距离雷达站千米。

  鱼雷艇的位置是偏度,距离雷达站千米。

  2、以电视塔为观测点,按要求填空。

  文化广场在电视塔西偏南45度的方向;体育场在电视塔东偏南30度的方向;博物馆在电视塔东偏南60度的方向;动物园在电视塔北偏西40度的方向。

(五)、课后延伸

  游乐场要新建两个游乐项目:一个在观览车西偏北40o方向上,约200米处新添一个“登月舱”,另一个“天外来客”在观览车南偏东20o方向上,约150米处。请你在平面图上标出这个新项目标:位置。

(六)全课总结

(七)作业布置

小学四年级数学教案详案

    小学数学的教学最离不开的就是教案,我们做好数学教案可以更好地培养学生们的数学思维,提升数学成绩。下面是由我为大家整理的“小学四年级数学教案详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小学四年级数学教案详案(一)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理解和掌握袜大乘法分配律;初步感受运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算。

    2、数学思考:通过让学生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培养学生概括、分析、推理的能力,并渗透“从特殊到一般,再由一般到特殊”的认识事物的方法,提高数学的应用意识。

    3、解决问题:灵活运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计算。

    4、情感与态度:使学生欣赏到数学运算简洁美,体验“乘法分配律”的价升好纤值所在,从而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学习数学的主动性。

    教学重点:充分感知并归纳乘法分配律。

    教学难点:理解乘法分配律的意义。

  教具准备:课件

  激问导学:

  一、激问导学

    创设情境,激趣引思。

    提出问题,筛选重心。

    活动一:买衣服。

  1、阅读理解:你发现那些数学信息?

    2、思考问题:请选择数学信息解答。

    3、汇报、交流。

    体验学习。

  二、自主体验

  发表、反思:学生激活经验,尝试体验,吵仿引发观点

    活动二:计算周长。

  1、请你介绍这个长方形的周长有哪些部分组成?

    2、请根据所给的数据计算它的周长。

    3、汇报计算情况。

    体验学习。

  三、合作体验

    方法探究、学法指导、领悟提炼、培养学习能力。

    活动三:观察、对比。

  1、思考:你有什么发现?

    2、结合活动说一说列式的含义。

  3、试一试:你能用字母把列式转化为公式吗?

    4、汇报、交流。

    5、归纳、总结。

    综合体验。

  四、实践体验

    综合实践体验,拓展延伸,感悟内化,对知识进行多元化运用体验。

    1、在横线上填上适当的数。

    (1)(24 8)×125=____×____ ____×_____。

    (2)25×(20-4)=25×____—25×____。

    (3)45×9 55×9=(____ ____)×_____。

    (4)8×27 73×8=8×(_____ _____)。

    2、下面各题可以用乘法分配律计算吗?为什么?把能用的写出来。

    (1)(12 31) 82。

    (2)17×17 15×16。

    (3)14×9 9×36。

    (4)(24 37)×8。

    3、思考题。

    (1)9×47 53×9。

    (2)25×(100—4)。

  五、课堂学习体验小结

    学生课堂学习评价,教师课堂教学反思,多元体验,共同发展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在计算中,你有哪些好的建议?(a-b)×c=?请你结合“买衣服活动”课后思考。

  小学四年级数学教案详案(二)

  教学目标:

    1.掌握多位数的大小比较方法,能正确比较多位数的大小。

    2.掌握整万数和整亿数改写成用“万”或“亿”作单位的方法,能正确地进行改写。

    3.培养学生知识迁移的能力,渗透优化的数学思想。

    教学重点:掌握多位数的大小比较方法和改写的方法。

    教学难点:灵活运用知识解决数学问题。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1.课件出示下列两个数:

  400000、4000000

    (1)提问:你能读出这两个数吗?分别让学生读一读。

  (2)解决问题:十万位上的“4”表示什么?百万位上的“4”又表示什么?

  师:为什么同样的数字“4”,在不同的数位上所表示的大小是不一样的?

    启发学生思考,并明确:不同数位上的数表示不同的意义。

    (3)比一比,这两个数哪个大哪个小?指名回答。

    2.在○里填上“>”“<”或“=”。

    988○1000。

    765○489。

    566○581。

    反馈时让学生说说比较万以内数的大小的方法。

    3.导入:刚才,我们对于万以内数的大小的比较方法进行了回顾,下面我们来看一看,这种方法对万以上的多位数是否也适用?这就是这节课要学习的内容。(板书课题)

  二、交流共享

    1.课件出示教材第20页例题5。

  让学生观察表格,说一说,这三年出版社图书的种类各是多少?

    指名读一读,得出信息。

    2.独立思考,完成排序。

    提问:这三年出版的图书数量各不相同,哪一年出版的种类多?哪一年出版的种类少?请同学们按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

    学生独立思考后进行比较和排序。教师巡视,进行个别指导。

    3.小组交流。

    师:请同学们把自己比较的方法在小组内进行交流,看看小组内同学之间有没有不同的比较方法,谁的方法更加简便。

    学生在小组内进行交流。教师巡视,参与个别小组交流,了解学生的交流情况。

    4.组织全班交流汇报。

    学生可能会有以下两种比较方法,如果没有,教师可以进行必要引导。

    方法一:370000>300000>250000。

  提问:你是怎么想的?

    引导学生得出:先看三个数的位数是否相同,三个数都是六位数;再比较位,位大的数就大。

  追问:如果位相同,又该怎么比呢?

  生答:就比较第二位,第二位大的数就大……

  方法二:250000=25万,300000=30万,370000=37万,37>30>25,37万>30万>25万

    5.数的改写。

    (1)引导学生关注数的改写过程。

  提问:第二种方法可行吗?在比较这三个数的大小时,要先做什么?(将三个数改写成用“万”作单位的数)

  追问:什么样的数可以改写成用“万”作单位的数呢?

  (2)教师引导学生观察两种比较方法,提问:两种比较的方法相同吗?哪一种方法更简便?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领悟到:将这三个数先改写成用“万”作单位后再比较更简便。

  (3)小组讨论:怎样将一个整万或整亿的数改写成用“万”或“亿”作单位?

    组织交流汇报:把一个整万的数改写成用“万”作单位的数,只要把这个数末尾的4个0去掉,在后面加上一个“万”字;把一个整亿的数改写成用“亿”作单位的数,只要把这个数末尾的8个0去掉,在后面加上一个“亿”字。

    (4)即时练习。

  课件出示题目:你能先把这三年各类图书的总印数改写成用“亿”作单位的数,再把它们按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吗?

    6300000000=()亿。

    7000000000=()亿。

    7700000000=()亿。

    ()亿>()亿>()亿。

    (5)小结:在日常生活中,为了方便,常常把整万或整亿的数改写成用“万”或“亿”作单位的数。

  三、反馈完善

    1.完成教材第21页“练一练”第1题。

    先组织学生对这几个数进行分级,再读一读,最后再在教材上进行改写。

    2.完成教材第21页“练一练”第2题。

    先比较大小,再说说大小比较的方法。

    3.完成教材第23页“练习四”第1~4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组织讲评、订正。

  四、反思总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哪些疑问?

四年级下册数学《小数与单位换算》教案

    教案要成为一篇独具特色“课堂教学散文”或者是课本剧。

  所以,开头、经过、结尾要层层递进,扣人心弦,达到立体教学效果。

  以下是我为大家精心整理的“四年级下册数学《小数与单位换算》教案”,欢迎大家阅读,供您参考。

  更多详请关注!。

  四年级下册数学《小数与单位换算》教案(一)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低级单位向高级单位进行单名数互化的方法。

    2、理解单名数互化的理由。

    3、渗透事物是普遍联系的观点。

  教学重点:

    低级单位向高级单位进行单名数互化的方法。

  教学难点:

    复名数化单名数用小亩码数表示的方法。

  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

  标签:

  小数与单位换算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出示4个小朋友的身高数据,按高矮顺序排排队。

  1、你有什么感觉?怎样比较方便呢?

    2、在实际生活和计算中,有时需要把不同计量单位的数据进行改写,改成相同计量单位。

  自主探究:

  把上面的数据改写成以米为单位的数

  1、80cm=()m

    (1)学生先独立练习,然后总结自己的改写方法。

    (2)策划自己的表达方案,小组讨论。

    (3)全班交流。

  方法一:80cm=80/100m=0、8m

  方法二:1m=2500px80cm=80÷100=0、8m

    方法三:80÷100,可以直接利用小数点移动的规律。

  (4)你喜欢哪种方法?为什么呢?

  2、1米45厘米=()米

  (1)尝试

  (2)交流

    1米45厘米,1米已经是用米作单位了,只要将45厘米改为米作单位,再将1米作整数部分,45厘米化成米的小数作小数部分就可以了,45厘米=0、45米,因此1米45厘米=1、45米。

    (3)理解1米45厘米表达的意义。

  (4)小结:低级单位是如何改写成高级单位的名数的?

  实践应用:

  第50页“做一做”

    (1)先引导学御兄生判断是由低级单位换算成高级单位。

  (2)想一想:它们两个单位之间的进率是多少?

    (3)用自己喜欢的方法独立练习。

  课堂小结:

    对比总结:我们把低级单位的数改成高级单位的数,要除以进率,把高级单位的数改成低级单位的数,要乘进率。

  课后习题:

  400厘米=()米

  6000千克=()吨

  3吨500千克=()千克

  3600千米=()千米()米1吨-320千克=()千克

  480毫米 520毫米=()毫米=()米

  1米-54厘米=()厘米

  830克 170克=()克=()千克

  3、001吨=()吨()千克

  3、7平方分米=()平方毫米

  5、80元=()元()角

  ()吨()千克=4、08吨

  ()分米=1、5米

  510米=()千米

  5米16厘米=()米

  板书:

  0、95米=()厘米

  0、95米:9分米加5厘米,合起来就是95厘米

  0、95×100=95厘米)

  四年级下册数学《小数与单位换算》教案(二)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低级单位向高级单位进行单名数互化的方法。

    2、理解单名数互化的理由。

    3、渗透事物是普遍联系的观点。

  教学重点:

    低级单位向高级单位进行单名数互化的方法。

  教迅拆哪学难点:

    复名数化单名数用小数表示的方法。

  导入新课:

  一、创设情境

    出示4个小朋友的身高数据,按高矮顺序排排队。

  1、你有什么感觉?怎样比较方便呢?

    2、在实际生活和计算中,有时需要把不同计量单位的数据进行改写,改成相同计量单位。

  二、自主探究

  把上面的数据改写成以米为单位的数

  1、80cm=()m

    (1)学生先独立练习,然后总结自己的改写方法。

    (2)策划自己的表达方案,小组讨论。

    (3)全班交流。

  方法一:80cm=80/100m=0、8m

  方法二:1m=100cm80cm=80÷100=0、8m

    方法三:80÷100,可以直接利用小数点移动的规律。

  (4)你喜欢哪种方法?为什么呢?

  2、1米45厘米=()米

  (1)尝试

  (2)交流

    1米45厘米,1米已经是用米作单位了,只要将45厘米改为米作单位,再将1米作整数部分,45厘米化成米的小数作小数部分就可以了,45厘米=0、45米,因此1米45厘米=1、45米。

    (3)理解1米45厘米表达的意义。

  (4)小结:低级单位是如何改写成高级单位的名数的?

  三、实践应用

  第50页“做一做”

    (1)先引导学生判断是由低级单位换算成高级单位。

  (2)想一想:它们两个单位之间的进率是多少?

  (3)用自己喜欢的方法独立练习、

  四、课堂总结

四年级下册数学《小数的意义和性质》教案

    明确地制订教学目的,具体规定传授基础知识、培养基本技能﹑发展能力以及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合理地组织教材,突出重点,解决难点,便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

  以下是我为大家精心整理的“四年级下册数学《小数的意义和性质》教案”,欢迎大家阅读,供您参考。

  更多详请关注!。

  四年级下册数学《小数的意义和性质》教案

  (一)单元素材解读

  1、素材的选取

    本单元,我们以自然界中形形色色的蛋为素材。为什么选取这样一个素材呢?主要是基于以下两点考虑的:

    (1)体现小数在自然界及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教材中提供了一些鸟蛋、龟蛋的质量,这些数据不仅真实、可靠,而且非常神奇和有趣,同样是鸟蛋,鸵鸟蛋1、65千克多重,蜂鸟蛋才0、46克(2粒黄豆差不多、3000倍)如果没有小数,蜂鸟蛋的大小都很难描述,体现了小数产生的必要性。

    (2)重视学科整合,实现数学教育的多维价值。

    学科整合,是新课程改革倡导的一种新的课程观。

  在小学各学科中,彼此之间有着前千丝万缕的联系,构成了整个教育教学的体系,如何将各学科的信息元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发挥教育的整体功能,这正是值得我们去潜心研究的问题,本单元选取“形形色色的鸟蛋、龟蛋等”为素材,其目的就是为了充分发挥科学陵燃没学科与数学学科的合力,以实现教育功能的最大化。

  这也正是我们青版教材这套“百科全书”的伟大之处。

  2、情境串

  (二)单元知识分析

  (三)单元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

  小数的意义和性质

  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规律

  用“四舍五入法”求小数的近似值

    [小数的意义是小数读写、小数大小的比较的基础,小数的性质是小数化简和改写的依段铅据;小数点位置的变化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规律又是名数改写的依据;用四舍五入法求小数的近似值是小数应用必备的知识点。

  所以,这3个教学重点抓住了,其他的知识则水到渠成。

  ]。

  难点:

    名数的改写(特别是复名数的改写)[这里涉及到精确度的要求问题。

  难度也不小。

  ]。

    用“四舍五入法”求小数的近似数。

  (四)单元主要编写特色

    1、数形结合,化抽象为直观,降低教学难度。

    小数的意义是比较抽象的数学概念,小数的性质也是抽象的数学规律,学生要想真正理解和掌握这些概念,是有一定困难的。

  为了突破这些难点,教材把抽象的数学知识与具体的图形联系起来,挖掘和利用概念中的直观成分,能有效的降低了教学的难度,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和认识。

  如教材50页在学习小数得计数单位时,用大正方形表示整数“1”,它的十分之几、百分之几分别表示成一位小数、两位小数;57页学习小数的基本性质时,依托直尺显示几厘米是十分之几分米;55页在数轴上建立点与相应的一位小数、两位小数的联系、、、、、、这些都加深了学生对小数的意义和性质的理解。

    2、始终把小数的意义作为教学重点。

    本单元编排的五个信息窗,教学内容是循序渐进的,小数的意义是进一步教学小数性质、比较小数大小的规则、小数点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名数改写的方法的基础,后4个窗的每一个知识点的探索,都从小数的意义的角度切入,随着尺纳这些知识点的教学,小数的概念也逐步地清晰化和明朗化,对小数的认识也进一步得到升华。

    3、选择大量有意义的现实数据。

    前面解读素材的时候说过清息窗的数据全部选用了真实的数据,这一特点,不仅体现在信息窗中,练习中也体现很充分。如(54页、6题)蔬菜之最、(60页、9)几种食物每100克所含的主要营养成分、(69页、5)几种植物的吉尼斯纪录情况、(70页、9)几种动物的奔跑速度、几个州的人口数据等等,集知识性、应用性、思想教育为一体,对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等都将起到积极的作用。

  (五)单元信息窗解读

  信息窗1(49页)

  1、情境图(见教材49页)

    (1)情景图解读:此信息窗的情景题目为“鸟蛋的质量”。情景图上呈现的是丹顶鹤、信天翁、鸵鸟、鸡以及四种鸟的鸟蛋,并标示了四种鸟蛋得的质量。

    (2)情景图承载的信息:有4条:(1)丹顶鹤质量0、25千克(2)信天翁蛋的质量0、365千克(3)鸵鸟蛋质量一点六五千克(4)鸡蛋质量零点零六千克。

  2、知识点

    本信息窗一共有3个例题,包含的知识点分别是(1)小数的意义(两位小数的认识)(2)小数的意义(三位小数的认识、小数的计数单位和数位)(3)小数的读写。

  3、教学建议

    (1)以两、三位小数的意义为教学重点,逐渐形成比较系统完整的小数概念和计数方法。

    有关小数意义的教学,教材是这样编排的,先学习小数的读写,接着学习两位小数和三位小数的认识,同时以两三位小数为例,认识计数单位,和数位,归纳总结小数的意义。

  例题没有涉及三位以上的多位小数,练习中基本也没涉及。

  目的是降低难度,集中精力以两、三位小数为抓手,充分认识小数的意义。

  因此,在教学时,教师要细化教学过程,充分利用直观手段,让学生得到充分的感知和体验。

  :分母是10的分数还可以写成一位小数,一位小数表示十分之几;分母是100的分数还可以写成两位小数,两位小数表示百分之几、、、、、、通过学习例题和作基本练习,对小数的认识逐步加深。

  在此基础上,如果遇到像58页0、0297千克;64页0、0528;72页1、3295公顷;74页40075、5696千米这样的四位小数或者在生活中遇到更多位数的小数时,能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自主迁移,自命其理,逐渐就形成了比较系统完整的小数概念。

  (2)在自主整理数位顺序表的活动中理解小数数位及数位之间的关系

    比如教材51页在学习小数的数位顺序表示,教师可以把数位顺序表中的记数单位一行字去掉,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索,自己去整理小数的数位顺序和计数单位,加深学生对数位和计数单位的理解。(让学生独立去填,完全放手)

  (3)借助计数器帮助学生体会数位和位值的含义

    教材53页用计数器帮助学生体会数位和位值的含义,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由于受版面的限制,教材没有把此内容安排在探索里,而是将它放在练习中,建议教师将它当作又例题功能的习题来处理,你能在计数器上拨出下面的小数吗?充分认识它的重要性,不能把他和普通习题一样看待。

  4、注意的问题

  (1)结合身边事例,加深对小数实际意义的理解

    青版教材把小数的教学分为两个阶段,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家居中的学问--小数的初步认识”,本册本单元“蛋的世界----小数的意义和性质”是系统学习小数知识的开始,其内容是小数中最基础的知识,是学习小数四则计算的基础。

  所以,本单元是整个小数教学的重点。

  因此,在这部分内容的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结合身边的事例加深对小数实际意义的理解。

  能用语言归纳小数的意义。

  比如:在学习完例题后让学生说一说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小数?

    学生根据自己的经验可以举出许多例子如:到书店买书《谈谈新的学习方式》5、35元;《新十万个为什么》10、95元;《童话大王》3、85元;《我们爱科学》8、10元;还有测量身高,小红1、46米,小明1、52米。

    (2)要引导学生归纳概括小数的意义,提高抽象概括能力。

    “抽象”是数学的本质。

  引导学生用比较规范、简洁的语言抽象概括数学概念,将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是概念教学的主要目标之一。

  因此,我们要在概念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抽象、归纳和概括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3)借助直观模型,建立小数的概念。

    教材在学习小数的意义的探索中,为我们提供了一些直观模型(见教材50页两位数是平面图形,三位数是立体图形),这些数学模型对学生直观地理解小数的意义都将起到很大的帮助作用。希望老师们利用图片或多媒体,动态地展示出平均分的过程,让学生深刻理解小数的意义。

    (4)灵活处理教材中的教学情景,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对于教材中原创的教学情境,我个人的意见是:一要尊重。

  二要理性对待。

  之所以要尊重是因为,青版教材所选取的素材,应该说凝聚了许多专家、学者、研究人员、一线骨干教师的智慧。

  又经过这几年教学实践的检验,应该说是比较实用和有效。

  因此,老师们要深刻地挖掘其内涵,充分利用她,用需老师的话说,不要贱卖了她。

  说道理性地对待教材中的情境。

  是因为,受教学条件、学生生活环境及地域特点的影响,再好的素材,也不可能适应所有的教学对象,因此教师可以根据自己学生的具体情况,在现实生活中广泛地挖掘真实、有效、生动且有浓厚的“数学味”的教学情境,来代替原有的情境,以适应学生的学习需求,实现情境引入应有的价值。

  5、自主练习

  53页第2题55页小屋

  信息窗2(56页)

  1、情境图(见教材56页)

    (1)情景图解读:此信息窗的情景题目为“龟蛋的质量”。情景图上呈现的是平胸龟、蛇龟、绿毛龟、金钱龟和小鳄龟及五种龟的龟蛋,同时还标示了五种龟蛋的质量。

    (2)情景图承载的信息:有5组:(1)平胸龟质量11、68克;长0、4分米(2)蛇龟质量24、12克(3)绿毛龟质量11、85克(4)金钱龟质量24、3克(5)小鳄龟质量11、84克;长0、40分米。

  2、知识点

    本信息窗一共有5个例题,包含的知识点分别是(1)整数部分不同的小数大小的比较(2)整数部分相同的小数大小的比较(3)小数大小不变的规律(小数的基本性质)(4)小数的化简(5)小数的改写。

  3、教学建议

  (1)引导学生提出对学习新知有“研究价值”的问题

    信息窗中提供了5条信息,从组合的角度来说,学生可以提出许许多多的问题,比如说学生提惯了的加减法的问题,一般情况下面对这些信息他们还会提出“谁比谁重多少的问题”。

  在这里,教师一定要注意对学生进行引导。

  引导他们提出对本节课学习有关的问题(你能提出比较两种量之间的大小的问题吗?),保证学习时间的有效性性。

    (2)教学小数的性质,突出对性质内涵的体验。

    首先体验性质的合理性,然后体验性质的应用性。

  小数的性质是小数概念的重要内容之一。

  教学小数的性质,能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小数的意义,又为教学小数四则计算作必要的知识准备。

  教材分两段教学小数的性质。

  第一段是理解性质的内容(57第2个红点),第二段是应用性质化简和改写小数(58页小电脑)。

  在总结发现小数的性质时,由于受版面的限制,教材中只列举了一个例子,从规律的发现和总结的角度来讲,例子有些单薄,说服力不强,因此,在学生总结发现规律前,建议能引导学生再补充一些类似的例子来验证自己的发现。

  例2、5元=2、50元。

  0、1米=0、10米=0、100米等等,这些例子,可为小数的性质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让学生在许多实例里,体验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的规律。

    (3)在比较大小的练习中,压缩思考过程,掌握比较要领。

    学生在红点教学的过程中,初步接触了比较小数大小时经常遇到的一些情况(整数部分不同的、整数部分相同的、小数末尾有零和没有零的),并详细地体验了比较的方法。

  那么,在自主练习中,可以让学生应用初步获得的经验,通过一定数量的练习,进一步体验比较的方法,掌握比较大小的要领。

  如59页2(2)比较0、604、0、64、0、064、0、46、0、6的大小,都是纯小数,只要看十分位是6的挑出来比较0、604、0、64、0、6再看这三个数百分位,由小到大排起来是0、6、0、604、0、64,剩下的两个比较小的数0、064最小,因此,五个数的排列顺序是0、064、0、4、0、6、0、604、0、64,如此处理练习,能够引导学生压缩思考过程,体会比较的要领,培养思维的灵活性和敏锐程度。

    (4)在开放的问题中,发现并掌握比较小数大小的一般规律。

    61页11题。

  在8、□7>8、47,方框里可以填0、1、2、3;56、24?56、2□方框里可以填5、6、7、8、9;通过填这些数,如果两个小数的整数部分相同,十分位上的数大的小数大,如果十分位上的数也相同,百分位上数小的那个小数比较小。

  练习12题把组成用卡片组成6个不同的两位小数,按大小顺序排列顺序,学生又一次体验了在第11题里的发现。

  这些发现就是比较小数大小的一般法则,掌握这些法则,就能迅速比较小数的大小,正确作出判断。

  4、注意的问题

  (1)红点1和红点2的教学顺序可以随“问”而“行”

    见教材56页,教师引导学生提出哪个重?哪个轻的问题后,学生可能先提绿毛龟蛋与金钱龟蛋相比,哪个重?也可能先提小鳄龟蛋与平胸龟蛋相比,哪个重?由于这两个知识点不存在着先后之分的问题,所以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提问顺序,随机确定知识学习的先后顺序。

    (2)利用直观手段,发现小数的性质。

    小数的性质实际是分数性质在小数上体现,因为小数末尾添上0体现在分数上就是分子分母都添上0,小数末尾去掉0,道理也是如此、小数的性质很重要,学生知道小数的末尾添“0”去“0”不改变小数的大小,就加深了对小数意义的理解。

  它还是小数四则计算、小数的化简与改写、小数大小的比较的基础。

  所以必须要让学生对小数的性质有深刻的理解。

  小数的性质实质上是说明小数在什么情况下是相等的。

  它与分数的基本性质是相通的。

  由于学生还没有学过分数的基本性质,所以只能通过直观手段来说明。

  (见教材57页)这两个图的作用很重要,一定要让学生理解。

    (3)对教材中设置的关键性的问题,要为学生留有讨论的时间和空间。例如58页在学习小数的化简时教材中抛出了一个关键性的问题:“这个0可以去掉吗?”在学习小数的改写时,教材有抛出了一个关键性的问题:“怎样把5改写成三位小数呢?”对于这些关键性的问题,教师一定引起重视,不要一掠而过,要给学生提供充足独立思考和合作探索的时间和空间,充分调动他们的思维,加深其对知识的理解和内化。

  5、自主练习

  61页10、11题

  信息窗3(62页)

  1、情境图

    (1)情景图解读:此信息窗的情景题目为“四种鸟蛋的质量关系”。情景图上呈现的是杜鹃、蜂鸟、锦鸡、几维鸟,同时还标示了几维鸟蛋的质量及它与其他3种鸟蛋之间的倍数关系。

    (2)情景图承载的信息:有4条:(1)几维鸟蛋质量460、5克;(2)一个几维鸟蛋的质量相当于10个锦鸡鸟或100个杜鹃蛋或1000个蜂鸟蛋的质量。

  2、知识点

    本信息窗一共有3个例题,包含的知识点分别是(1)小数点位置向左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2)小数点位置向右移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3)运用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解决问题。

  3、教学建议

  (1)解释新的表述方法

    过去,在小学数学阶段关于扩大和缩小的问题,约定俗成的理解是:扩大几倍就是乘几,缩小几倍就是除几。但是一些人对此有不同的看法,有人认为:数a扩大n倍,应是a na倍,而不是na,也有人认为:倍只适用于数的扩大不适用于数的缩小(有人认为缩小一倍,原来的数就为0a-na)、考虑到上述问题以及与中学的衔接,我们的教材在表述上做了变化(见教材63页),在“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规律”中,将“扩大、、、、、、倍”“缩小、、、、、、倍”修改为“扩大到它的、、、、、、、倍”“缩小到它的、、、、、、分之一”、

  扩大到原数的10倍

  扩大到它的10倍

  缩小到原数的1/10

  缩小到它的1/10

    (2)处理好“补零”的问题。

    在应用“小数点位置的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这一规律解决问题时,重点要解决好“补零”和“去零”的问题、特别是小数点向左移动时,如果整数数位不够,则要在数的左边用0补足,补零问题分两种情况,一是非整十整百整千的数,如,1缩小到原来的1/10就是0、1,如果缩小到原来的1/100就是0、01,小数点后面的0要自己补上。二是,整十整百整千的数,小数点向左移动后,小数末尾的零要去掉、如,250缩小到原来的1/1000(教材63页最后一个绿点,只是出示了问题,没有呈现计算过程、在这里,老师一定要将“补零”问题处理到位)

  4、注意的问题

    (1)处理好新旧表述方法的取舍问题。

    前面说过,将一个数扩大或缩小的表述方法与以前不同了,那么,以后的学习中我们就要一行的表述方法为准绳,废除原来不科学的说法。特别是有些不正规的学生用书中,可能还会存在老的说法,教师要注意向学生加以说明,以免造成不必要的混乱。

    (2)根据认知需要确定例题功能。

    案例见幻灯片人教版小数变化的规律。

  5、自主练习

  66页第9题

  信息窗4(67页)

  1、情境图

    (1)情景图解读:此信息窗的情景题目为“天鹅的成长”。情景图上呈现的刚出生的天鹅和成鹅时天鹅,图中同时还标有这两个时期天鹅的体重。

    (2)情景图承载的信息:有2条:(1)刚出生的天鹅体重200克;(2)成鹅的体重是10、5千克。

  2、知识点

    本信息窗一共有2个例题,包含的知识点分别是(1)单名数的改写(2)复名数的改写。

  3、教学建议

  (1)掌握名数互化的3个主要步骤

    a先分清是低级单位的数改写成高级单位的数还是高级单位的数改写成低级单位的数,从而决定怎么计算。

    b要清楚两个单位间的进率,是10,100,还是1000。

    c根据上述两个方面判断确定小数点应该向左还是向右移,移动几位。

  (2)引导学生对改写方法进行归纳总结

    学生在学习了红点单名数的改写和小电脑复名数的改写以后,对名数的改写方法有所了解,教材中虽然没有要求学生对改写方法进行归纳和总结,我个人的意见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说说改写的基本步骤和方法,提高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

  4、注意的问题

    (1)体现改写成相同单位的必要性。

  教材67页提出的问题是天鹅长大后比出生时体重增加了多少,要解决这个问题必须将不同的单位改写成相同的单位、教材的编写意图本身就是从解决问题入手,引出小数与名数的改写,突出这种改写是解决问题的需要、在教学时,教师要注意突出体现这一点、

    (2)鼓励改写方法多样化。

  关于多样化的问题,一是,例题本身体现了多样化的特点,如,探索部分,第一个孩子是把高级单位的名数改写成低级单位的名数,第二个同学的做法是将低级单位的名数改写成高级单位的名数、

    另外,学生还可能有其他算法,①200克=0、2千克;②0、5千克-0、2千克=0、3千克;③10千克 0、3千克=10、3千克。

    (3)复名数的互化是难点,要突破。

    小数与复名数的互化之所以是一个教学难点,主要原因有两点:一是学生常常把进率弄错(进率是10还好说,进率是100、1000或60的就有些困难),二是学生对单名数复名数的认识不足,过去在整数部分接触的就不多,到了小数部分,名数的互化比整数部分更复杂,造成学习上的困难。68页小电脑,出示的是一道复名数改写的题目,这是本信息窗的教学难点,教材只出示了问题,没有呈现改写过程,其目的是增加他的开放性,但并不表示可以弱化它,教师不应轻描淡写,一定要一步步给学生讲解清楚,特别是2、39千克=___千克___克,这里涉及一个补零的问题,教学有一定的难度、教学时要处理到位。

  5、自主练习

  68页第1题

  信息窗5(71页)

  1、情境图

    (1)情景图解读:此信息窗的情景题目为“测量鸟蛋”。情景图上呈现两个孩子正在测量鸟蛋的长径的场景。

    (2)情景图承载的信息:有2组:(1)小华读得鸟蛋长径是3、9厘米,小明读得鸟蛋的长径是4厘米;(2)鸟蛋的宽径是2、04厘米。

  2、知识点

    本信息窗一共有2个例题,包含的知识点分别是(1)用四舍五入法求小数的近似数(2)求小数近似数方法的巩固(特殊情况取近似数)。

  (自主练习中:将小数改写成用万或亿做单位的数;保留后的小数末尾正好是0的数。

  )。

  3、教学建议

    (1)探索环节,要抓住关键性问题进行探讨。

    见教材71页,设置了2个关键性问题,合作探索部分,只要抓住这两个关键点,近似数的问题就会迎刃而解。

  (2)理清保留小数的位数与精确度的关系

    在求小数近似数的过程中,引导学生理解保留几位小数的含义,保留一位小数就是精确到十分位,省略十分位后面的尾数;保留两位小数就是精确到百分位,省略百分位后面的尾数,依此类推。

    另外,要特别指出的是,在求小数近似数的时候,要引导学生弄明白保留不同位数小数的精确程度问题,如:教材72页绿点2、0中的0可以不写吗?这个绿点的设置是让学生体会精确程度。

  如果不写、则表示2、04保留到整数,写上0则表示保留了一位小数,精确到十分位比精确到整数的精确程度要高。

  虽然2和2、0从小数性质的角度上看,大小是相等的,但从精确度上看,它们表示了不同的精确程度。

  所以,近似数2、0末尾的“0”在这里不能去掉。

  4、注意的问题

    (1)结合身边的现实情景,让学生感受求近似数的意义。

    比如:测量物体的长度、重量时由于工具的限制,必然产生误差,所得结果都是近似数(身高1、63米);如用直尺测得课桌的长是1、12米,用秤称小名的体重是25、5千克,这里的1、12和25、5就是近似数,还有对大数进行统计时,一般也取近似数,如某城市有13、5万人,中国有13、1亿人口。这里的13、5万和13、1亿都是近似数、通过这些事例,让学生体会到与实际大体符合的数据或者说是接近实际的数就叫近似数,进一步理解近似数的意义。

    (1)适当增补使用“≈”习题。

    教材上没有出现让学生自己写“≈”的习题,教师可根据实际情况,适当增补此类练习,让学生学会使用“≈”,因为在后面学习用小数四则运算解决问题的时候,要用到“≈”。

  5、自主练习

    73页第5题74你学会了吗。

  (六)本单元提出研讨的几个问题

  1、如何帮助学生建立小数意义的模型?

  2、小数的性质和名数的互化都是本单元的教学难点,要突破这些难点,你认为可以采取哪些有效措施?

  3、在探索数学规律的教学中,应怎样发挥计算器的作用?

  4、新课程倡导学生自主学习,那么,教师的指导作用和提升作用应如何把握?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5篇

  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时常需要准备好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恰当地选择教学方法,合理分配课堂教学时间。下面是我给大家整理的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希望大家喜欢!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篇1

  这学期的教研活动快要结束了,也就意味着这学期也即将结束。今天上午数学组没有课的老师都听了我讲的一节数学课,也是四年级下册第八单元《数学广角》的植树问题,现对教学的反思总结如下:

一、导入

  课前活动时,我选择学生的小手为素材,引入植树问题的学习。

  让学生清晰地看出手指的个数与空格数之间是相差1的。

  使学生直观认识并总结出了手指数与间隔数的关系,为下面的学习作了铺垫,同时也激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引导探究,发现“两端要种”的树的棵数和间隔数之间的关系

1、小组合作,自由探究,发现规律

提示学生可以借助线段图来帮忙学习,让部分优生能顺利发现并总结规律

  2、简单验证,总结规律。

棵数=间隔数 1

间隔数=棵树-1

3、例题学习,例题拓展,让学生明确两端和两边的概念区别

  4.应用规律,解决问团衫题。

  这里我一共借用了课本练习的一道题:一个求车站的个数,目的是让他们利用所学植树问题的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源于生活,用于生活,数学就在我们身边。从而使学生深刻感受到数学的应用价值,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本以为自己设计的教案考虑到了学生的生活经验,结合生活实际,重视了数学思维培养,方法的渗透,是可行的,学生们应该是能够掌握的。

  可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在“棵数”时还是跃跃欲试的学生们到求路长时一个个都感动困难重重。

  到后来参与的总是那几个平时成绩比较优秀的学生。

  看来这样的设计很难顾及全体学生的发展,这与我的设计有关,如果再上这种课,我一定要再认真设计教案,已达到教学目标。

  当然,再好的设计在实践中都会有不如意的地方。在以后的教学中在生生、师生互动的过程中不断孙拦开发课程资源,完善自我。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篇2

  植树问题是人教版第八册数学广角中的一个新内容。植树问题通常是指沿着一定的路线植树,这条路线的总长度被树平均分成若干段(间隔),由于植树要求的不同,路线被分成的段数(间隔数)和植树的棵数之间的关系就不同。

  教材将植树问题分为几个层次:两端都栽、两端不栽、环形情况以及方阵问题等。

  其侧重点是:在解决植树问题的过程中,向学生渗透一种在数学学习上、研究问题上都很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化归思想,同时使学生感悟到应用数学模型解题所带来的便利。

  本课的教学,不仅仅使学生熟练解决与植树问题相类似的实际问题,还要借助内容的教学发展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反思整个教学过程,我认为我执教的这节课整体是成功的。

  首先,设计流畅简单易懂。

  整节课设计基于我班学生实际情况,课前创则或胡设情境使学生明确要学习的内容,紧接着引出例题探讨植树问题。

  我改小数据,将长度改成20米。

  目的在于,让学生在开放的情景中,突现知识的起点,从而用一一对应的思想方法让学生理解多1少1的原因,建立起深刻、整体的表象,提炼出植树问题解题的方法。

  在这里改小数据,有利于学生的思考,主要照顾后20℅的学生。

  然后以例题展开,让学生动脑、动手反复验证,最终总结出:段数 1=棵数。

  整节课条理清晰、层次分明、浅显易懂,始终围绕重点内容进行难点的突破。

  其次,注重实践体验探究。

  教学中,我创设了情境,向学生提供多次体验的机会,注重借助图形帮助学生理解知识。

  在教学过程中,我想办法设计植树方案,在学生自主探索的过程中很多学生采用了画线段图的方式,交流时再现线段图,让学生看到把一条线段平均分成4段,加上两个端点,一共有5个点,也就是要栽5棵树。

  使学生发现植树时准备树苗的问题并不能简单的用除法来解决。

  改变间距后,段数和棵数相应也发生了变化。

  这样就把整个分析、思考、解决问题的全过程展示出来,让学生经历这个过程并从中学习一些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

  这节课虽扎扎实实,但问题也存在着。

  一、学生能够找到简单植树问题的规律“棵数=间隔数 1”,却无法运用这个规律求路长的问题。因为学生的认知起点与知识结构逻辑起点存在差异,以为学生能发现“棵数=间隔数 1”就能解决问题了,实际上这只是部分学生具备了继续学习的能力,这恰恰导致了能找规律却不会用规律。

  二、把握每一个细节,问题即时解决,站在学生的角度去思考问题。

  比如:学生的质疑,间隔长和间隔数之间的区别,两端和两边的区别,应该考虑学生的知识构建,学生的知识认知一般是在具体情景中通过活动体验而自主建构的。

  没有体验,建构就会显得很抽象。

  在这一次的教学设计中,虽然我创设了情境,但学生仅凭一次体验是不可能全部达到继续建构学习主题的水平。

  由于植树问题的情况复杂,还要学生多加练习,巩固知识。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篇3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能根据一组相关的数据,绘制折线统计图。

  2.过程与方法:经历处理实验数据的过程,了解折线统计图的特点;从折线统计图上,获取数据变化的信息,并进行简单预测。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规范有序的解决问题的步骤。

学习重点

  能根据一组相关的数据,绘制折线统计图。

学习难点

  从折线统计图上,获取数据变化的信息,并进行简单预测。

教学过程

  一、知识回顾。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条形统计图,条形统计图有什么优点?

  二、自学指导。

1.情景导入:

(用蒜苗生长的动画图片引入新课)

  2.由学生动手,演示笑笑的蒜苗生长情况统计表。

  3.动画演示蒜苗生长情况折线统计图(要强调学生注意观察画折线统计图的步骤)。

  让学生分析在格子图中画折线统计图可以分成哪两步。

  三、习题巩固。

  课本P89练一练1。

  四、实践应用。

  课本P89练一练2。

  五、课堂小结。

1.折线统计图有什么优点呢?

  折线统计图有利于直观了解事物的变化情况。

2.怎样画折线统计图呢?

  (1)先在格子图中描点。

  (2)连线。

3.统计图一般有几种形式呢?

  统计图一般有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扇形统计图三种形式。

  4.进行预测时,先要找出数量变化趋势中的规律,再进行预测。

  六、知识拓展。

  为了寻找小玲跳绳成绩提高的秘密,笑笑帮助小玲记录了锻炼的情况,并制成了统计图。

(1)小玲跳绳中哪一阶段成绩提高最快?哪一阶段成绩提高比较缓慢?

  答:小玲第5~10天成绩提高最快,第15~20天和20~25天成绩提高比较缓慢。

(3)估计小玲第8天的成绩大约是多少,达到每分135个大约是在第几天?

  答:估计小玲第8天的成绩大约是118个,达到每分135个大约是在第12天。

  七、目标检测。

  1.要表示上海20__年全年每月降水量的变化情况,用()表示合适。

A.条形统计图

B.折线统计图

C.扇形统计图

  2.统计图一般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下面的折线统计图表示的是李明从9时到11时由甲地到乙地骑车行驶的情况。

(1)李明从甲地到乙地一共用了多长时间?甲乙两地的路程是多少千米?他平均每时行驶多少千米?

(2)李明在中途停留了吗?如果停留了,那么停留了多长时间?

(3)李明在最后30分里行驶了多少千米?比他骑车行驶全程的平均速度快多少?

  八、实践作业。

  根据十几天观察蒜苗得到的结论,写一篇《我的蒜苗长得快》数学实践小论文。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篇4

【学习目标】

  1、理解并掌握方程的意义,弄清方程与等式间的联系与区别。

  2、通过在不同的情景中建立等量关系列方程,经历方程模型的建构的过程。

  3、初步培养学生的观察、抽象概括等能力。

【学习重点】

  会用方程表示事物之间简单的数量关系。

【学习难点】

  能根据图义,找到等量关系列出方程。

【学习过程】

一、谈话引入

  师:生活中经常遇到各种各样的数,对吗?比如说,谁愿意告诉我你今年多大了?(学生说)只知道自己的年龄还不行,谁知道妈妈今年多大了?(学生说)自己的年龄,妈妈的年龄对你来说是已知数,那老师的年龄对你来说是……..(未知数)以此来引出未知数。

二、利用等量关系,正确列出等式

1、出示天平图1:天平左边10克,天平右边:2克和一个樱桃

师:看天平的显示,谁能列出一个等式?(樱桃的质量 2克=10克),如果用未知数X来表示樱桃的质量,那么,可以列出一个什么样的等式呢?(2 X=10)

  2、出示情景图2:四盒种子的质量一共是20__克。

你从图中发现了什么?(4盒种子的质量=20__克)

师:能根据这个相等关系写出一个等式吗?

师:请你给同学们介绍一下你的等式,先说字母表示什么意思?

师:如果用y表示每块月饼的质量,怎样用数学式子表示这个等式呢?(板书:4y=20__)

师:下面老师加大难度,敢接受挑战吗?(同学们在家里帮爸爸妈妈倒过开水吗?现在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老师倒开水的过程,找一找这里有相等关系吗?)

  3、课件出示图3:一壶水刚好倒满两个开水瓶和一个杯子。

师:你们找到其中的相等关系了吗?(两个热水瓶的盛水量 200毫升=20__毫升)

师:如果用z表示每个热水瓶的盛水量,那么这个关系式可以怎样表示?(板书:2z 200=20__)

  4.理解方程的意义。

师:刚才我们通过称樱桃,称种子和水壶倒水的三次实践活动,得出了下面这三个等式:(x 5=104y=3802z 200=20__)

  (1)同桌交流。说一说:上面的等式有什么共同特点?

  (2)全班交流。

  教师小结:这样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方程。(板书课题:方程)

师:自己读一读,你认为关键词是什么?

  (3)巩固知识。

师:说一说方程必须具备哪几个条件?(一必须是等式,二必须含有未知数)

  5、会写方程师:你会自己写出一些方程吗?写下来同桌交换检查。

  (学生试着写出各种各样的方程,再在全班展示,当然也有可能会出现一些不是方程的式子,教师应引导学生说出它不是方程的原因。)

三、巩固练习

1.判断

下面式子哪些是方程,哪些不是方程?

35 65=100x-14>72y 24

5x 32=4728<16 146(y 2)=42

  2、练一练课本67页第一题说一说各图中的等量关系,再列出方程。

四、总结评价

  师:关于方程还有很多有趣的内容,相信同学们还会以饱满的精神、积极地态度去研究、去探索方程的奥妙。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篇5

  “植树问题”是人教版新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四年级下册“数学广角”的内容,它原先是奥数知识,是少部分学有余的孩子学习的。

  而新课程改革后,该内容被选入课本,每个孩子都要参与学习。

  这时,我们该怎样去组织课堂教学呢?。

  1、引导学生画图理解。

  植树问题的思维有一定的复杂性,对于刚接触植树问题的四年级学生来说,则更有一定的难度了。

  所以,我觉得让学生画图来理解深化,更好一些。

  学生在画图的过程中,不仅可以很好的理解题意,找到其数量间的关系,而且能很好的培养其学习方法和思维习惯。

  让学生通过直观的观察初步感知三种情况:两端都栽“棵树=间隔数 1”,一端栽一端不栽“棵树=间隔数”,两端都不栽“棵树=间隔数-1”。

  等学生找到规律后再解决这类问题就简单多了。

  2、创设情境,让数学走近生活。

  “数学来源于生活,而又服务于生活。”在学生初步感知植树问题的几种不同种法的基础上,创设与学生的生活环境和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学生感兴趣的、以便能更好的理解与植树问题有关的生活题型,如插红旗,安路灯、排队做操等,让学生在具体生活中理解数学现象,并运用规律解决形式各异的生活问题,使学生深深地体会到数学的价值与魅力。

  3、加强训练。

  数学离不开训练,特别是对小学生,因为他们的忘性较大,很多的知识在课堂上学的很好,但时间一长,就会遗忘。这样,就要求教师注重平时的有意识的强化和训练,只有这样,才能加深理

  4、这部分虽学得扎扎实实,但问题也存在着。

  (1)针对学生能够找到简单植树问题的规律“棵数=间隔数 1”却无法运用这个规律求路长的问题,因为学生的认知起点与知识结构逻辑起点存在差异。

  以为学生能发现“棵数=间隔数 1”就能解决问题了,实际上这只是部分学生具备了继续学习的能力,这恰恰导致了能找规律却不会用规律。

  也就是在发现规律与运用规律间缺少了的链接,我要加强对规律的扩散教学,比如:得出规律时,可以说说“间隔数=棵数-1,路长=间隔数X间隔长”等等知识的扩散。

  (2)把握每一个细节,问题即时解决,站在学生的角度去思考问题。

  比如:学生的质疑,间隔长和间隔数之间的区别,两端和两边的区别,应该考虑学生的知识构建,学生的知识认知一般是在具体情景中通过活动体验而自主建构的。

  没有体验,建构就会显得很抽象。

  在这一次的教学设计中,虽然我创设了情境,但学生仅凭一次体验是不可能全部达到继续建构学习主题的水平。

  我可以利用线段图或者实例来帮助学生学习。

  让学生有可以凭借的工具,借助数形结合将文字信息与学习基础结合,使得学习得以继续,使得学生思维发展有了凭借,也使得数学学习的思想方法真正得以渗透。

提交信息测一测您提升学历详细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