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中西文化交流最早是在哪个时期?

作者:甘轩涵时间:2023-07-30 06:19:55

导读:" 古代中西文化交流最早是在哪个时期?1.古代中西文化交流的起源-古代中西文化交流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世纪。-在这个时期,随着罗马帝国的扩张,罗马与中国的接触开始增多,文化交流也逐渐展开。2.古代罗马与中国的文化交流-罗马帝国与中国的文化交流主要通过丝绸"

古代中西文化交流最早是在哪个时期?

1.古代中西文化交流的起源

  -古代中西文化交流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世纪。

  -在这个时期,随着罗马帝国的扩张,罗马与中国的接触开始增多,文化交流也逐渐展开。

2.古代罗马与中国的文化交流

  -罗马帝国与中国的文化交流主要通过丝绸之路实现。

  -丝绸之路是古代重要的贸易路线,连接了东西方,并促进了文化交流。

  -在这一时期,罗马帝国向中国输送了大量的黄金、珍稀动物、玛瑙、玉石等商品,同时也接受了中国的丝绸、瓷器、茶叶等产品。

3.文化交流的影响和作用

  -古代中西文化交流对双方的文化产生了重要影响。

  -中国的丝绸、瓷器、茶叶等商品在罗马帝国受到热捧,成为当地贵族的时尚品。

  -同时,罗马帝国的艺术、建筑、法律等方面也对中国有所影响,例如中国的西方王国雕塑和建筑风格。

4.文化交流的意义和价值

  -古代中西文化交流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不同文明之间的相互了解和学习提供了平台。

  -这种交流不仅仅是商品的交换,更是知识和思想的交流,为各自文化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动力。

  -古代中西文化交流的经验和教训对今天的跨文化交流和理解仍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综上所述,古代中西文化交流最早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世纪,罗马帝国与中国之间的丝绸之路是实现这种交流的重要途径。

  这种交流对双方文化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不仅促进了商品的交流,也促进了知识和思想的交流。

  古代中西文化交流的意义和价值在今天仍然被重视,为跨文化交流和理解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启示。

中西方交流发生在公元前多少年

一、时间:

  汉武帝建元年(公元前140),张骞应募任使者,于建元三年出陇西,经匈奴,被俘,后逃脱。西行至大宛,经康居,抵达大月氏,再陆枯至大夏,停留了一年多才返回。

  元朔三年(公元前126),回汉朝,向汉武帝详细报告了西域情况,武帝授以太中大夫。

二、历程:

  1、汉代是中西关系的开拓时期,张骞出使西域,历史上称为“凿空”,创辟了影响深远的“绿洲之路”。

  中国人开始第一次注视西方,知道西域天地广阔、国家众多,物产新奇,民情殊异。

  同时,西域各国也得到了中国的信息。

  2、魏晋南北早没洞朝时代虽然分裂而纷乱,但是中西关系仍在多方面、多层次、不断地、或明或暗地进行。商胡贸易的繁盛,导致西域货币“金银之钱”在中国一些地方流通。

  3、隋唐时期中国古代文化的各个方面都得到高度发展,中西关系由此也有很大开阔。

  瓷器这时逐渐成为中国出口的重要产品,并经由南海而西航发展起“海上丝绸之路”,也称之为“陶瓷之路”。

  景教(也即基督教)作为重要的宗教形式,正是在这时传入到中国,并留察蠢下被人誉为世界石刻之王的《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

补充:

  “西”是个方位词,也是个文化词。

  西域最早指帕米尔高原东西两侧的中亚;后来逐渐包括了南亚次大陆、西亚的波斯、东罗马帝国以及西南亚的阿拉伯;郑和时代又包括了非洲东海岸;明清时期,“西”又扩至欧西,并称之为“秦西”、“远西”;晚明盛清时期,“西洋”特指欧洲。

  大航海之前,人类重要的文明区域,除了以中国为中心的东亚文化圈外,以印度为中心的南亚(印度教和佛教)文化圈、西亚北非(伊斯兰)文化圈和欧洲(基督教)文化圈,都属于“西”的范围。

中外文化交流的历史沿革

  秦代及秦以前,和外国的接触很少,文化交流今天所知者不多。

  相传殷朝灭亡后箕子曾入朝鲜,传播了中国的教化。

  统一的秦王朝声名远播,古代印度称中国为秦,至今西方许多国家的语言里,中国的名称来源于秦字。

  1-2世纪传到意大利的中国战国时期表铜器元代中外文化交流呈现出新局面。

  大蒙古国地跨欧亚,不仅经过中亚通往波斯、阿拉伯各地的陆路交通得到恢复,来往更频繁,而且范围更加扩大,向西直达欧洲。

  联系南海及印度洋沿岸各国的海上丝绸之路,也在宋代基础上更繁荣活跃起来。

  蒙古国及元朝统治者孙孝对于宗教只求其为大汗降福,采取兼收并蓄政策。

  教皇为防止蒙古向西侵略,又想联合蒙古抗击伊斯兰势力,1245~1342年,一百年中多次派遣教士东来,要求结好,并设教堂布教。

  1307年,孟特戈维诺被教皇任命为大都及东方总主教,接受其洗礼者达六千人左右。

  欧洲教士也兼营商业,从事贸易,波斯、阿拉伯以及欧洲的商人更是接踵而来,马可·波罗一家最为有名。

  他们大都留下了游历记录,有助于欧洲人了解东方,马可·波罗的书对以后欧洲人东行。

  13-14世纪时,中国运往埃及的蓝色锦缎,其花纹图案带有阿拉伯特色, 埃及阿扎姆墓地出土。

  探险启发尤大。

  中国与波斯、阿拉伯人之间的文化交流,通过伊利汗国广泛开展。

  中国的天文历法、医药之学、钞法及雕版印刷术、驿传之制,以及算盘,都传入伊利汗国,有的更向西传播到欧洲,而印刷术可能在此以前已从其他途径传源毁入阿拉伯国家。

  中国的火药于13世纪传进伊斯兰国家,火药的主要成分硝,波斯人称为”中国盐”,阿拉伯人称为“中国雪”。

  西方语言中的茶字译音,一是从福建方音传去,另一则由蒙古西传的北方读音。

  西方的天文历法、数学、医学知识等,也随着大批东来的波斯人、阿拉伯人传进中国,相互起了促进作用。

  蒙古统治者虽与周边诸国有过战争,但高丽、日本、缅甸、暹国、爪哇等国商船贸易从未中断。

  元朝原在七处港口设市舶司,后经裁并,只留庆元(今浙江宁波)、泉州、广州三处。

  中国与高丽之间文士的往来,与日本之间禅僧的往来,都极为频繁密切。

  制瓷技术也在此时传入暹国。

  中国旅行家周达观(见《真腊风土记》)到了柬埔寨,汪大渊(见《岛夷志略》)泛海直抵非洲东岸,这时关于非洲的知识又胜于宋代。

  非洲摩洛哥人伊本·拔图塔到过泉州、广州。

  他们的游记,成为元代中外文化交流的宝贵史料。

  鸦片战争(1840)至1949年,中国国际地位沦落,与外国的交往也不如过去之自由、平等而广泛。

  但由于振兴中国的需要,近百年来,中国学习日本及欧美,文化交流不论主动或被动,仍然颇为密切、广泛而深入,超过以往各个时期。

  日本明治维新后,中国曾有学习日本的高潮。

  康有为变法,即以日本为蓝本。

  1905年废科举后,全国各地设立学堂,大都聘任日本人任教习,而赴日留学的青年更不计其数。

  他们通过日本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以及各种社会政治学说,马克思主义最早就是通过日本刊物得知的。

  20世纪初中国的先进人物,几乎都在日本受过教育,回国后在各领域发生很大影响。

  19世纪中国设立了同文馆教授外文,翻译西书。

  以后严复和林纾(1852~1924)所译西方社会科学与文则裂稿学名著风靡一时。

  西方基督教教士来华,布教之外也传播西方文化。

  19世纪时,中国已有少数留学生派往美国,但赴欧美国家留学的高潮,是在进入20世纪以后。

  留学生学习内容,比以前赴日所学远为广泛,政治、经济、法律和理工农医之外,不少人去学文学、哲学、历史、教育以及绘画、雕刻、戏剧、音乐等等,从欧美各国全面吸取西方文化。

  中国各级学校制度仿效西方,西方教会也在中国创办各类学校,文化交流渗透社会的许多方面。

  五四运动提出“民主”“科学”后,欧风美雨铺天盖地,马克思主义的影响也日益扩大。

  若以20世纪40年代的中国与百年前鸦片战争前后相比较,思想、宗教、文学、艺术以及衣食住行、婚丧礼俗,等等,几乎社会一切方面都发生了巨大变化。

  无论这些变化有利或不利于中国社会的发展,都是与外国(主要是西方,先是通过日本,以后则直接)文化交流的结果。

  鸦片战争以后,西方对中国的观感虽有变化,但对中国文化的研究则逐渐深入,对中国艺术的爱好不减当年。

  这一百年中外文化交流中占主导的,却始终是中国接受西方的影响。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外文化交流进入了新的阶段。

求中国古代对外交往史~~~

中国古代对外关系史的几个问题

一、中国古代对外交往的三个时期

  在古代,我国同世界各国的交往是逐渐发展的。

  先是从周围的邻国开始,如朝鲜、日本、东南亚,以后逐渐扩展到印度、波斯、阿拉伯,最后到欧洲、东非和北非。

  我国封建社会对外经济文化往来,大致可分为三个时期:第一个时期为秦汉时期。

  这一时期的主要往来仅限于近邻的朝鲜、日本、越南、泰国、柬埔寨、缅甸等一些国家。

  直到东汉晚期才和西亚、欧洲有了正式直接往来。

  由张骞开通的“丝绸之路”,是这一时期我国外交关系最光辉的表现,教材里对此有重点叙述。

  东汉时期,班超出使西域时,派副使甘英出使大秦(罗马帝国),甘英到达了安息西境,因不明情况行至波斯湾而还。

  到166年,大秦国王安敦派使者正式来中国,这是中国和欧洲正式交往的开始。

  上述情况在教材里都有介绍。

  我国对外交往的第二个时期为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更主要的是隋唐时期。

  这一时期,我国封建经济处于繁荣上升阶段,对外经济文化交流也大大发展。

  这一时期的对外关系有三个特点:第一,我国已经逐步形成为东方的经济文化中心。

  对一些近邻国家的经济文化交流,已经不仅限于一般的来往,而是作为培养人才的中心和经济交流的中心。

  第二,此时期我国对外经济文化交流的空间范围大大扩大,除东亚和东南亚外,中亚、西亚、欧洲甚至非洲都已经有比较频繁的商业经济和文化方面的往来。

  最显著的如波斯、阿拉伯的使节的商人。

1

  大量来中国。

  唐朝时还有一批留居中国不回的波斯人。

  第三,此时期海运和陆运都很发达。

  我国对外交往的第三个时期是宋元明清(鸦片战争前)时期,这一时期的对外关系也有三个特点:第一,由于自北宋开始,封建社会中商品经济发展,内外贸易繁荣,对外航运也突飞猛进,尤其是海上运输,在世界名列前茅。

  宋元时代,在南中国海和印度洋上中国船队是最活跃的船队。

  第二,宋元明时期,我国在对外经济文化方面出现了一批富有远航经验的国际大游历家。

  他们包括元朝的汪大渊、明朝的郑和等人。

  同时从阿拉伯、波斯和欧洲来的大批商人中,也涌现一批世界著名的旅行家,如元朝时来华的意大利人马可波罗、摩洛哥人伊本白图泰等等。

  当然,汪大渊和伊本白图泰在教材上没有提到。

  第三,清初以后,由于封建统治阶段采取闭关政策,这些联系便逐渐中断了。

二、古代中外经济文化交流的四条渠道

在古代历史上中外经济文化交流,主要是通过四条渠道进行的:

  第一条渠道是贸易,这又包括官方贸易和民间贸易两种形式。

  著名的丝绸之路以民间贸易模升纯为主。

  第二条渠道是官方派遣使节、留学生等。

  第三条渠道是通过佛教徒和传教士来实现的。

  第四条渠道是战争,战争在客观上也曾为中外交旦咐流创造了条件。

  当然,第四条渠道不是我们所提倡的。

  在古代,中国与邻国之间也曾经发生过政治纠纷和军事冲突。

  例如,我国古代曾与日本发生过几次战争。

  唐高宗龙朔三年(663年),。

2

  唐军与新罗军队联合打败支援百济的日本军队。

  元世祖曾两次派军队进攻日本,但遭到了失败。

  元末明初和明朝中期,日本倭寇骚扰中国东南沿海地区,最后被戚继光、俞大猷等率军击败。

  明神宗时,中国派军队支援朝鲜共同打败日本发动的侵略战争,等等。

  在历史上,相邻国家之间绝对没有出现争斗的局面,似乎是迄今尚未见到的历史现象,这也是我们面对的实际情况。

  但应该认识到,各国统治阶级挑起的战争,在历史的长河之中,只是短暂的一瞬,而各国人民之间的友好交往,则是国际关系中的主流。

  三、古代中国和外国间的影响是互相的。

  在世界历史的发展过程中,各个国家、各个民族都创造出了具有自己特色的经济和文化。各个国家、各个民族在发展过程中,都或多或少要受到外来影响,同时在一定程度上又对外界发生影响。

  中国古代在整个奴隶社会以及封建社会的形成和上升时期,经济文化发展一直走在世界各国的前列,中国的四大发明对全世界经济文化的发展都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中国的政治制度和文化艺术对亚洲各国,尤其是对朝鲜、日本等国产生过巨大的影响,值得我们引以为自豪。

  当然我们也应该看到世界各国对中国也产生了一笑老定的影响。

  例如,中国种植的玉米、马铃薯、西红柿、烟叶、向日葵,最早是由美洲印第安人培育出来的。

  另外,像中国的佛教文化和佛教艺术受印度影响的痕迹非常明显,著名的云冈石窟和敦煌莫高窟等就有所反映。

  所以说,世界文明史,是在各国人民共同学习、互相促进中不断演化、完善的。

3

四、中外经济文化交流的启示

  在中国古代历史上,越是政治稳定、经济繁荣的时期,对外交流就越频繁,而频繁的对外交流,也促进了中国经济文化的发达,这给我们以启示:凡是善于向外国学习,同时又富于创新精神的民族,就可以取得本民族经济和文化的飞速发展。

  古代日本通过向中国学习,促进了日本的进步是一个十分鲜明的例子。

  在大化改新中,日本参照了中国唐朝时的政治、经济、军事制度,结合本国国情,制定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政治、经济、军事制度。

  在医学上,日本也吸收中国中医学的医疗技术,逐渐发展为具有日本民族特色的“汉方医学”。

  在文字上,日本利用中国汉字的简化笔画或是汉字的偏旁、冠盖作为音符,创制了日本文字假名。

  日本人民这种善于学习又富于创新的精神,是值得赞扬的。

  这个事例给我们以有益的启示:一个国宝如果落后,只要虚心地有选择地向他人的长处学习,不断地改革和创新,就能够迅速地取得进步。

东西方文化交流史-中国的开国

第一个阶段

  明万历年间,随着耶稣会传教士的到来,对中国的学术思想有所触动。

  此时的西方科学技术正要开始迅速发展,而中国这时科学技术的发展已经非常缓慢,大大落后于同时期的欧洲。

  传教士在传播天主教的教义同时,也大量传入西方的科学技术。

  当时中国一些士大夫及皇帝接受了科悄手学技术上的知识,但是在思想上基本没有受到影响。

  这一阶段的西学东渐,由于雍正的禁教,加上罗马教廷对来华传教政策的改变而中断,但较小规模的西学传入并未完全中止。

  此时的西学传入,主扒槐要以传教士和一些中国人对西方科学著作的翻译为主。

  1605年,利玛窦辑著《乾坤体义》,被《四库全书》编纂者称为“西学传入中国之始”。

  当时对中国的影响主要在天文学、数学和地图学方面,由于只在少数的士大夫阶层中流传,而且大部分深藏宫禁,没有能够很好的普及。

第二个阶段

  19世纪中叶前后开始,西方人再度开始进入中国,并以各种媒介带来西方的新知识。

  而由于鸦片战争及英法联军的刺激,促使清朝政府在1860年代开始,推行了洋务运动,也促使西方的科学技术再一次传入中国。

  当时的洋务人士,主要采取“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态度来面对西学,而主要关注的是西方的先进武器以及相关的器械运输等,而未试图对西方的学术思想加以学习,因此在这期间学术思想方面的传入主要借由西方传教士创办的媒体,以及洋务机构中为军事目的顺道译介的书籍。

  甲午战争以后,由于中国当时面临着国破家亡的命运,许多有识之士开始更积极全面地向西方学习,出现了严复、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等一批思想家。

  他们向西方学习大量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知识,政治上也要求改革。

  这一时期大量的西方知识传入中国,影响非常广泛。

  许多人以转译日本人所著的西学书籍来接受西学。

  进入民国时期,由于对政治的不满又进一步导致知识分子们提出“全盘西化”的主张,在五四时期这种思想造成了很大的影响。

  这一波的西学东渐,一直持续到当代而未止,但本条目主要探讨至五四前后。

西学东渐的媒介

来华洋人

  来华的西方人,包括传教士、外交家、官员等,均对西学东渐造成影响。

传教士

  在明末清初的一波西学东渐中,传教士扮演着相当重要的角色,当时主要以天主教耶稣会为主的传教士们(较晚亦有方济各会、多明我会等的教士),在试图将天主教传入中国的同时,引介了西方的科技学术思想,译著了大量的西方学术相关书籍。其中扮演起重要角色的有利玛窦、艾儒略、汤若望等人。

  在19世纪的西学东渐中,天主教士随口岸的开放来往各地,基督新教的教士也开始进入中国。

  他们成立教会学校、医院,并开设印书馆、设立期刊、并译著大量各种书籍。

  对于西学的传入有很大贡献。

  例如韦廉臣、李提摩太主持的广学会,其翻译出版的书刊,是康有春运友为、梁启超等人了解西学的重要资料来源。

其他来华洋人

  除了传教士之外,许多来华的官员、探险家等也成为传入西学的重要媒介,例如将领戈登对于中国洋务时期军事的影响。主持海关总税务司的赫德对于西方管理制度的引入,以及译介书籍、最早西方军乐队的引入都有影响。

出洋中国人

旅行家及商人及外交官

  明末清初有不少中国人随传教士到欧洲旅行,但早期都没留下相关文字,因此对西方文化的传入影响不大,最早有记录的是樊守义(1682-1753)在康熙年间随四位传教士出使罗马,写成《身见录》(1721年)一书,描写欧洲政治制度、建筑、风俗等,对于中国人对西方的认识有不少影响,许多对利玛窦等人著作存疑的中国学者,观点开始有了转变。乾隆年间的商人谢清高游欧后所著《海录》(1820年)则更广为人所知,记录欧洲的贸易、工艺、人民生活及世界地理。

  鸦片战争以后,自行出洋的中国人更多,1849年商人林铖的《西海纪游草》,记述其至欧洲及美国的记游。近代著名的政治思想家王韬在1867年出游欧洲,1870年出版《法国志略》、《普法战纪》二书;1879年出游日本,影响其各种主张思想,商人李圭1876年至美国参与博览会,写下《环游地球新录》一书,成为中国人中首位环游地球一周的记述者,并对美国的学术科技的发展有所介绍。

  而清政府也因洋务运动的推行,在1866年派官员斌椿等人考察欧洲12个国家,著有《乘槎笔记》;1868年至1870年由满人志刚首次正式出使欧洲及美国,著有《初使泰西记》。此外,早年同斌椿考察的同文馆学生张德彝,之后多次出游欧洲,著有《航海述奇》共七部,对欧洲社会学术文化的描写更加深入。

  光绪年间开始设立驻外公使之后,有更多重要官员和知识分子出使欧美并撰写游记,且由于公使较一般旅行者停留较久,因此对西方思想文化的了解能更加深入,其中对中国思想文化产生重大影响的包括李鸿章(著有《历聘欧美记》)、郭嵩焘(著有《伦敦与巴黎日记》)、刘锡鸿(著有《英轺私记》)、黎庶昌(著有《西洋杂志》)、曾纪泽(著有《使西日记》、《出使英法日记》)、薛福成(著有《出使英法义比四国日记》)、徐建寅(著有《欧游杂录》)等人。甲午战争以后,中外交通大开,出洋变成很普遍的现象,因此不赘述。

留学生

  近代中国的留洋学生起自于鸦片战争之后,早期的留学生,多为港、澳地区教会学校的学生,进一步出外发展,1850年至美国耶鲁大学读书的容闳,1848年至英国爱丁堡大学的黄宽等,即为早期留学生的代表之一。容闳在学习中,感受到中国社会文化的不足,因此回国后,即希望能有更多人出国学习西方事物,在他的争取提议下,终于在1872年清政府选派第一批留美幼童,次年并有第二批,他们在中学毕业后,主要以西方的军事、工业技术等学习为主,虽然在1881年被改变政策的清政府招回,但他们对于西学的传入有所贡献,也影响往后的留学生的留洋,他们之中最著名的包括詹天佑、唐绍仪、梁谕等。

  另一方面1875年开始,福建船厂及北洋水师学堂的学生也陆续被派至欧洲各国学习,对于晚清对西方海军的学习有所贡献,但其中最著名的严复反而不是在军事而是其他西学的传入有重大的影响。

  相较于洋务运动期间留学生多为官派且人数少而零星,甲午战争之后,首先兴起了留日浪潮,大量官方资助及民间自行前往的留日学生出现,对于由日本学习西学有很大的助益。

  此外,1900年以后,由于美国归还部分庚子赔款作为留美的经费,使留美的留学生人数大为增加。

  留学法国则在1912年左右,由李石曾、蔡元培等人发起勤工俭学的运动,使许多人得以留法。

  这些大量的留学生直接接触到西方的教育,得以更直接能将西学传入中国。

  1915年在美国康乃尔大学的一批留学生创办了中国科学社及《科学》杂志,对系统地向国内介绍、引进西方科学思想起到了重要作用。

媒体

  媒体是将少数知识分子所习得的西学,较快速地传布于较多人的方式,在近代的西学东渐之中,最主要的媒体有书籍、期刊、报纸等。

书籍的出版流通

  西学书籍的翻译和著述,是西学东渐相当重要的媒介,关于各种出版的书籍和简介,见于后面的书籍列表以及各学科的相关内容,这里主要探讨书籍的出版和流通。

  明末清初的西学东渐中,虽然出现了大量的由教士及士大夫合著合译的书籍,但这些书籍未能受到当时一般社会的重视,未能打入晚明已十分发达的商业出版界,因此虽然西学书籍有刻印出版,但主要仍仅流通于少数有兴趣的士大夫阶层。

  19世纪初以来,首先开始大量出版西学书籍的是西方的教会组织。

  如1843年英国传教士麦都思上海创建《墨海书馆》。

  墨海书馆出版了一批关于西方政治、科学、宗教的书籍,如《新约全书》、《大美联邦志略》、《博物新编》、《植物学》、《代微积拾级》、《代数学》,还出版中文期刊《六合丛谈》,是道咸年间译介西学最重要的出版组织,此外早期重要的西人出版社尚有美华书馆等。

  1887年起,由传教事、外商组成的广学会是另一个重要的西学出版机构,其出版翻译的大量政治、科技、史地、法律等方面的书籍,尤其在1895年以后成为维新派如康有为等人思想的重要来源。

  另一类重要的翻译出版机构,是由清政府在洋务运动的推行下所成立的,其中1865年成立的上海的江南制造局译书最多,影响最大,尤以科学技术方面书籍最多,北京的同文馆,则以国际公法、化学、法律方面的书籍影响最大。除此之外,福州船政局、开平矿务局、天津机器局、上海广方言馆、广州同文馆等机构都设有翻译出版的机构。

  中国民营的出版社始自于1897年成立的商务印书馆,由于商业性的考量,其出版重视较为通俗的知识介绍,以及配合新式教育的推而出版的新式教科书,同时由于其出版社分馆及销售点遍布全国,因此对于将西学新知传布于更广大的民众,有很大的贡献。其后于1912年成立与商务竞争的中华书局亦扮演着类似的角色。

  书籍的流通方面,除了书局书店之外,各式的图书馆也在维新运动时期开始推展,希望能改变传统中国官藏私藏书籍而不善加流通的情形。

  最早是维新派人士在全国各地成立学会并藏书向公众开放借阅,其中藏书除传统学术书籍外,增加了许多西学书籍。

  公共图书馆则要到1902年清政府规定各大学堂要设立图书馆,而1905年才有第一座大型公共图书馆在湖南成立,收藏大量西学书籍。

  其后各省也渐次成立。

  至民国时期,公私图书馆事业都更加发达,对于传布新学于民间产生不小作用。

期刊

  杂志报纸由于是定期出版,相较于图书而言,对于传播最新的西方知识有重要的角色。第一阶段的西学东渐,尚无期刊的出现。

  晚清早期的期刊多半是教会期刊。

  最早的中文期刊,是英国耶稣会教士马礼逊和米怜1815年于马六甲共同创立的《察世俗每月统记传》,虽然不在中国发行,但有不少流传入中国。

  中国本土则是1833年由荷兰教士郭士立在广州成立的《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内容介绍西方文化、新闻、文学等。

  其后数十年间陆续有传教士成立各种期刊,但大多延续时间不长(五年已算长),发行量影响力也都较小。

  1853年,理雅各和麦华陀在香港创办《遐尔贯珍》;1854年,美国传教士玛高温在宁波创办《中外新报》;1857年,墨海书馆伟列亚力出版中文期刊《六合丛谈》;1862年,英国耶稣会士在上海创办《中西杂述》;1868年由美国教士林乐知(YoungJohnAllen)成立的《中国教会新报》(1874改名《万国公报》,广泛介绍西方各种知识,其延续时间长,发行量大,是晚清传播西学重要的媒介。

  1872年,京都施医院在北京办的《中国闻见录》是北京最早的期刊。

  此外1876年由英国人傅兰雅(原名JohnFryer)在上海成立的《格致汇编》,是第一部科学专门的期刊,对西方科学知识的传入具有重大影响力。

  1895年甲午战争的刺激,使得大量各种国人所创的期刊兴起,多用于宣传西方政治思想及学术,最早包括康有为1895年成立的《万国公报》(与林乐知所创同名),1896年成立的《强学报》,同年梁启超成立的《时务报》等,这些刊物的发行量及影响力,都远超过早期的教会期刊,戊戌变法失败后,1898年在日本横滨创办了清议报之后1901年因火灾停刊,又创立《新民丛报》,同时革命派则在日本有《民报》,二报之间的互相争论,激发起读者们对于政治事务的热心参与以及许多西方政治经济社会理论的的认识。

  辛亥革命的成功,使得晚清政治性期刊的热潮减低,1915年成立的《新青年》,代表着新的一种,以文化的讨论为主要目的期刊,《新青年》以及其他类似的期刊,对于民国时期西方思想的传入产生的重大的影响。

报纸

  报纸虽相较于期刊而言,多具有报道及商业性质而缺乏较深入的知识,但由于出刊时间快发行量大,有助于把西方知识和消息广传开去。

  影响力较大的报纸中,最早的是1861年由英商匹克伍德在上海成立的《上海新报》,其内容除新闻、商务消息外,也有西方科学技术等的介绍。

  1864年香港连续出版了《中外新报》、《近事编录》和《德臣西报》中文版《华字日报》。

  其后,另一西商美查(ErnestMajor)在1872年成立《申报》,之后成为晚清民国的重要报纸,其内容虽然以新闻、奇闻为主,但也包含对西方思想及消息的报道,以及在读者投稿中对于中西文化接触问题的讨论(著名的是铁路与风水的争论)。

  1874年,王韬在香港创办《循环日报》——世界上第一家中国人创办的中文日报,王韬自任主笔,写下大量鼓吹变法自强的政论。

  在1895年以前,新式报纸的影响力仍然仅限于沿海口岸地区。

  但在1895后以后,这些报纸的发行量大增,如《申报》增加版面,发行地区也增加之外,有更多的报纸开始出现竞争,包括上海的《新闻报》、《时报》,天津的《大公报》等。

  此外,尚有革命派的报纸如《警钟日报》,且各报纸开始渐由早期以文言为主,转而以较多接近口语的文字来吸引更多的读者,不少白话报也在晚清全国各地出现,这些对对于西方新思潮的传布产生重大影响。

新式学校

  明末清初,教士艾儒略所撰的《职方外纪》(1623年)中,曾对欧洲国家的学校制度加以介绍,但未受当时士人的重视,也未影响中国的教育。

  在晚清这波西学东渐中,西式的新学堂才开始逐渐建立,并成为学习西学重要媒介,早期的西式学校多为西方人,尤其是教会所设。

  最早的学堂为1839年在澳门成立的马礼逊学堂,其后在当时唯一的口岸广州也有类似学堂成立。

  1840年鸦片战争之后,教会学校才广泛成立于各个口岸,1858年天津条约之后进一步发展至内地,成为早期西学在民间传布的重要管道。

  1876年徐寿、傅兰雅在上海创立的《格致书院》,是较早的一所教授西洋自然科学的学院。

  在洋务运动中,为培育相关人才,清政府也开始成立新式学校,最早的是北京的同文馆以及上海的广方言馆,其后在全国各地成立天文、电气、医学、军事等专业的西式学堂,教会学校也在这期间得到进一步发展,并开始淡化学校的宗教色彩,都对西学的传播产生重大作用。

  甲午战争的刺激和戊戌维新的鼓吹,于清末新政时期,使得新式学堂大量出现,大量传统的书院改为新式学堂,而1905年科举的废除,更使得传统的私塾失去了其主要作用而没落或转型,晚清新政中并正式采用西方学制来规范各级学校,其学习西学的内容也更为广泛。

港、澳及其他口岸租界的角色

  澳门由于在明后期由朝廷让与葡萄牙人,因此在明末清初的西学东渐中,西方传教士常以澳门为中继站,而一些学术思想亦经由此逐渐传入中国内地,而许多与西人打交道的中国人亦在澳门学习西方语言及文化。

  1841年,香港在南京条约中割让给英国,使得香港在很大程度上取代了澳门作为中西之间桥梁的作用,移入香港的中国人在这里得以接触到英国的政体、法律、习俗、学术文化等,在这个环境下,产生了近代中国不少具新思想的知识分子,包括如王韬、何启、洪仁玕等人。

  随着清朝与西方国家之间不平等条约的签订,各地通商口岸租界逐渐设立,产生了许多中西文化得以交流的管道,其中尤以上海租界最具代表性及影响力,居住在租界中的民众,较直接地接触到新的西方科技事物、西方式的政治法律体制、资本主义式的经济以及西式的媒体,也因此许多近代以来的新知识分子,都曾因在上海生活而受到西学的影响。此外,活跃于各个口岸的买办商人,因为商务的需要,成为较早开始接触了解西方语言文化习俗的一批人,如主张议会民主的郑观应即是广东口岸地区商人出身。

日本在西学传入中国的角色

  道光咸丰年间,中国原比日本早开始接触西方,因此日本人经常透过中国的译介(包括如魏源等人的著作)来了解西方。

  但随着日本人开始接触学习西学,包括明治维新的推行,使得在1870、1880年代时,对西学的学习开始超越中国,而为如李鸿章等人所注意。

  此外任日本领事的黄遵宪写于1887年的《日本国志》,介绍日本的历史及进步发展的情形,但未受到当时人的重视。

  甲午战争使更多人注意到日本人学习西方的成功,之后俄罗斯侵略中国东北,使清政府决定与日本友好,加上地缘之便,大量留学生到日本学习。由于文字的接近(当时日文汉字较现代日文的汉字更多),许多即使仅粗通日文的人,也能大致阅读甚至译介日本的西学译著,因此日本成为晚清时期(尤其在1895-1914年间),中国学习西方学术文化最重要的媒介。

  例如维新派的康有为,在推行新政时,多引日本学习西方政体制度的例子来作范例。

  晚清影响思想界最大的人物之一梁启超,其大量介绍西学的文字便有许多得自于在日本期间相关译著的学习。

  日本对中国西学东渐的影响,更可由大量的日本汉字的引用可看出,包括如“政治”、“社会”、“文化”、“经济”、“哲学”、“化学”、“物理”等重要的西方新概念词汇在内,共有数百个日本翻译的西方新词汇传入中国并广为应用。

  1914年以后,由于日本对中国政府提出二十一条,引起强烈的反日运动,加上留学欧美的管道逐渐便利,人数增多且更受到重视,因此日本作为中国学习西学的中介角色就减弱了。

中国人对西学看法的变化

明末清初

  明末清初西学的传入,使中国的少数士大夫开始认识到西方学问之中有其优于中国之处,但这并未造成中国人对于中西学的基本高下看法有所改变。西学中主要受到注意的仍是技术方面如天文历法、测量以及所谓的“西洋奇器”等,对于中国学术本身的影响冲击亦不大。

  此外,当时最常见的一种说法,便是“西学源出中国”,认为当下一些中学不及西学的事物,其实是中国古代已有而传入西方,但中国本身反而失传的事物,如黄宗羲认为一些数学原理是周公时代西传的。

  王夫之认为西学大多是“剽窃中国之绪余”。

  钱大昕认为西方天学算学,是习自于在中国已失传的祖冲之的著作,这样的看法使得当时人能很安心承认并学习这些西方较优越的学术。

晚清时期对西学看法的变化

  晚清道光咸丰之交中国人与西方人接触时,除了大多数人根本不重视甚至排拒西学的存在之外,仅有少数有识之士如林则徐、魏源等人,开始注意到西学有其优越之处,但基本上,他们仍不把西学看作是与中学对等的学术文化,从魏源的名言“师夷长技以制夷”来看,西学只能是“夷学”,其中虽有可取之处,但其地位远不及中国学术思想。

  在洋务运动早期,大多数人仍存有这种类似的看法,但随着与西方接触的增加,“西学”一词逐渐取代了“夷学”,许多官员及知识分子开始正视西学,视之为可与中学对等的学术思想,并开始探讨应当如何融合二者的优缺点来帮助中国富强,当时在政界学术界都有重要地位的张之洞所提出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便成为晚清新式知识分子们最典型的西学观点,认为西学在器物、制度上胜过中学,但在基本的思想道德人心等方面不如中国。

  这样的中学西学的观点,在晚清一度让这一代的知识分子暂时取得一个安心于学习西学的模式,但在清末最后十多年已开始受到挑战,到了民国初年,当更多的人对传统文化不满开始视西学为“新学”,认为西学高于中学而应当取代中学时,便引发了进一步的论战。

民国时期西学东渐的论战及影响

  第一次正面的理论对恃是从1915年《新青年》创刊开始的。

  论战的焦点是关于中西文化差异的评价和认识。

  《新青年》一问世,就大张旗鼓地宣传倡导新思想、新文化、新道德,而他们提倡的“所谓新者就是外来之西洋文化,所谓旧者就是中国固有之文化”,公开主张以西方文化来取代传统的封建文化。

  为了强调西洋文明的先进性,陈独秀在《东西民族根本思想之差异》中,把东方文明和西洋文明加以比较后,概括了东方文明和西洋文明的特点,他认为,西洋民族以战争为本位,东方民族以安息为本位;西洋民族以个人为本位,东方民族以家族为本位;西洋民族以法治为本位,以实利为本位,东方民族以感情为本位,以虚文为本位。

  文中尽是以西方文化之长来映照中国文化之短,这样的态度和明显的取向,很快引起了文化保守主义者的强烈反对。

  从1916年开始,《东方杂志》主编杜亚泉便以“枪父”为笔名,发表了一系列论述东西文化差异的文章,与陈独秀等人进行论战。

  他也采用陈独秀的比较方法,而其结论却完全相悖。

  他将西洋文明概括为动的文明,而将中国文明概括为静的文明。

  他说这两种文明可以互相补充,取长补短,却又“不可不以静为基础”。

  甚至西洋文明也必须由吾国文明,去救之弊,济之穷。

  他告诫国人不要受西方物质文明的“眩惑”,坚持要以儒家思想为是非之标准。

  他指责新思想新文化自西方输入,破坏了这一传统标准,于是造成了“人心之迷乱”少国是之丧失’,少精神之破产。

  陈独秀、李大钊等进行了针锋相对的反驳,李大钊采纳“枪父”的东洋文明主静、西洋文明主动的说法,却又在价值取向上完全否定了枪父的论点。

  紧接着,第二次大规模的论战是在1919年五四运动之后。

  此时,传统文化已受到了猛烈冲击,西方文化已如“洪水”般涌入,新文化的传播已是大势所趋,不可阻挡,完全拒绝外来文化的论调已根本站不住脚。

  于是文化战线上又产生了一种中西文化“调和’,论。

  1919年秋天起,章士钊到处讲演,鼓吹新旧调和之说。

  他认为:“调和者,社会进化至精之义也’,“不有旧,决不有新”,“不善于保旧,决不能迎新”。

  杜亚泉等人也赶紧呼应这一论调,进一步提出、中国固有文明不但不能“革除’,而且这种调和,也只有把西洋文明“融合于吾固有文明之中’。

  这实际上仍是一种改头换面的文化守旧论。

  李大钊在论战中从经济基础的决定因素方面分析了新文化必然取代旧文化,而不是与之调和的客观必然性。

  《新青年》、《新潮》、《民锋》、《每周评论》等杂志都积极参加了这场论战。

  这次论战一方面进一步传播了与封建传统文化彻底决裂的新文化精神,同时也大开了“全盘西化”论的先河。

  关于中西文化的第三次论战是发生在1920年代初期。

  其主题是中国文化在世界文化中的地位和价值问题。

  1918年,梁启超自欧洲归国,出版《欧游心影录》并发表了大量观感,主要观点是认为在欧洲一百年来的物质文明高度发展,却带来的许多灾难,要想解放“物质文明破产,哀哀欲绝的喊救命”的西方世界,只有依靠中国的古老文明。

  而梁漱溟于1921年出版的《东西文化及其哲学》,则认为,西方文化“是以意欲向前要求为其根本精神的’,印度文化“是以意欲反身向后要求为其根本精神的’,,而中国文化“是以意欲自为调和持中为其根本精神的”。

  他认为这三种文化系统代表了人类文化发展循序而进的三个阶段,并得出结论说:西方文化的路已经走到了尽头,紧接着“便是中国文化复兴成为世界文化的时代。

  ”胡适等人立刻起而应战。

  胡适认为:“现在全世界大通了,当初鞭策欧洲人的环境和问题现在又来鞭策我们了。

  将来中国和印度的科学化与民治化,是无可疑的。

  李大钊、瞿秋白等人则开始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武器参与这次论战。

  瞿秋白指出:“西方文化,现已经资本主义而至帝国主义,而东方文化还停滞于宗法社会及封建制度之间”,两者都应为当代社会所摒弃,只有进行无产阶级的世界革命,方能得真正文化的发展。

中国古代最早什么时候与西方、欧洲、中东有交流?中国古代有人学说英语吗...

是古代史吗?

中国:

中国历史大事年表

一、原始社会(约170万年前到约公元前21世纪)

约170万年前元谋人生活在云南元谋一带

约70-20万年前北京人生活在北京周口店一带

约1.8万年前山顶洞人开始氏族公社的生活

约0.5-0.7万年前河姆渡、半坡母系氏族公社

约0.4-0.5万年前大汶口文化中晚期,父系氏族公社

约4000多年前传说中的炎帝、黄帝、尧、舜、禹时期

二、奴隶社会(公元前2070年到公元前476年)

夏公元前2070年到公元前1600年

公元前2070年禹传予启,夏朝建立

商公元前1600年到公元前1046年

公元前1600年商汤灭夏,商朝建立

公元前1300年商王盘庚迁都殷

西周公元前1046年到公元前771年

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灭商,西周开始

公元前841年国人暴动

公元前771年犬戎攻入镐京,西周结束

春秋公元前770年到公元前476年

公元前770年周平王迁都洛邑,东周开始

三、封建社会(公元前475年到公元1840年)

战国(公元前475年到公元前221年)

公元前356年商鞅开始变法

秦(公元前221年到公元前206年)

公元前221年秦统一,秦始皇确立郡县制,统一源态货币、度量衡和文字

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起义爆发

公元前207年巨鹿之战

公元前206年刘邦攻入咸阳,秦亡

公元前206年—公元前202年楚汉之争

西汉(公元前202年到公元8年)

公元前202年西汉建立

公元前138年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

公元8年王莽夺取西汉政权,改国号新

东汉(25年到220年)

25年东汉建立

73年班超出使西域

105年蔡伦改进造纸术

132年张衡发明地动仪

166年大秦王安敦派使臣到中国

184年张角领导黄巾起义

200年官渡之战

208年赤避之战

三国(220年到280年)

220年魏国建立

221年蜀国建立

222年吴国建立

230年吴派卫温等率军队到台湾

263年魏灭蜀

265年西晋建立,魏亡

西晋(265年到316年)

280年东晋灭吴

316年匈奴攻占长键裂余安,西晋结束

东晋(317年到420年)

317年东晋建立

383年淝水之战

南北朝(420年到589年)

420年南朝宋建立

494年年到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

隋(581年到618)

581年隋朝建立

589年隋统一南北方

605年开始开通大运河

611年隋末农民起义开始,山东长白山农民起义爆发

唐(618年到907年)

618年唐朝建立,隋朝灭亡

627年-649年贞观之治

713年-741年开元盛世

755年-763年安史之乱

875年-884年唐末农民战争

五代(907年到960年)

907年后梁建立,唐亡,五代开始

916年阿保机建立契丹国

北宋(960年到1127年)

960年北宋建立

1005年宋、辽澶渊之盟

1038年元昊建立西夏

11世纪中期毕升发明活字印刷术

1069年王安石开始变法

1115年阿骨打建立金

1125年金灭辽

南宋(1127年到1276年)

1127年金灭北宋,南宋开始

1140年宋、金郾城大战

1206年成吉思汗建立蒙古政权

元(1271年到1368年)

1271年忽必烈定国号元

1276年元灭南宋

明(1368年到1644年)

1368年明朝建立,元朝结束

1405年-1433年郑和七次下西洋

16世纪中期戚继光抗日倭

1553年葡萄牙攫取澳门居住权

1616年努尔哈赤建立后金

1628年明末农民战争爆发

清(1636年到1911年)

1636年后金改国号为清

1644年李自成建立大顺政权,农民军攻占北京,明亡

1662年郑成功收稿滚复台湾

1673年三藩叛乱开始

1684年清朝设置台湾府

1689年中俄签订《尼布楚条约》

1771年土尔扈特部重返祖国

1839年林则徐虎门销烟

1840年-1842年鸦片战争

1842年中英《南京条约》签订

19世纪四五十年代中国无产阶级产生

1851年金田起义、太平天国建立

1856年-186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

1858年《爱珲条约》《天津条约》的签订

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民族资产阶级产生

1860年《北京条约》的签订

19世纪60到90年代洋务运动

1864年天京陷落、太平天国运动失败

1883年-1885年中法战争

1894年-1895年甲午中日战争

1895年中日《马关条约》签订

19世纪90年代帝国主义在中国强占“租借地”划分“势力范围”

1898年戊戌变法

1900年义和团运动高潮,八国联军侵略中国

1901年《辛丑条约》签订

1905年中国同盟会成立

1911年黄花岗起义、保路运动、武昌起义

西方的:只找到公元前

大事年表(一)公元前4000--公元1351年

公元前4000~前3000年

·古代埃及、西南亚、南欧、中欧和中国等地先后开始用矿石炼铜

公元前3760年

·古代犹太人日历的首年

公元前3500~前3100年

  ·古代两河流域乌鲁克时期。出现陶轮制陶和塔庙建筑,创造了楔形字

  ·古代埃及国家(诺姆)形成。出现了象形文字

公元前3500~前3000年

·古代两河流域居民开始使用轮式运输工具

·古代埃及人已在农业中使用犁、耙和施肥

公元前3372年

·古代南美玛雅年表中最早的日期

公元前3100年

  ·古代埃及上埃及统治者美尼斯征服下埃及,初步形成统一国家。埃及早王朝时期开始

公元前3000年

·古代两河流域苏美尔地区出现奴隶制城市国家

约公元前3000年

·古代埃及出现有桨和帆的船

·古代埃及人已使用铜镜

·古代印度人发明了印章文字

公元前3000~前2300年

·爱琴海地区克里特文明出现

公元前2686~前2181年

  ·埃及古王国时期。国家统一完成,君主专制确立,大规模兴建金字塔

约公元前27世纪

·古代两河流域苏美尔时代的英雄史诗《吉尔伽美什史诗》形成,为迄今已知最早的史诗

公元前26世纪

·古埃及著名的狮身人面像落成

约公元前2500年

·古埃及出现玻璃球

·古代苏美尔医学发现矿泉水有愈合特性

·古代苏美尔人已使用燃油灯,学会烤制面包和酿制啤酒

·欧洲出现编织机

约公元前2500~前1500年

·西亚古亚述时期

公元前25~前23世纪

·古代两河流域古巴比伦人发明在陶片上刻划地图,为已知最早的地图

公元前2378~前2371年

·古代苏美尔拉格什国王乌鲁卡基那在位,进行世界最早的改革

公元前2371~前2154年

  ·古代两河流域阿卡德王国时期。国王萨尔贡统一两河流域南部,向君主专制过渡

约公元前2300~前1750年

  ·古代印度哈拉帕文化时期。

  出现城市文化,国家形成。

  已使用文字,使用陶轮制陶。

公元前2181~前2040年

  ·古埃及第一中间期。统一王国瓦解,贫民奴隶大起义

约公元前2113~前2096年

·古代两河流域乌尔第三王朝创立者乌尔纳姆在位,颁布《乌尔纳姆法典》,为世界第一部成文法典

公元前2040~前1786年

  ·古埃及中王国时期。青铜器广泛应用,开发法雍湖地区,修建卡尔纳克神庙

约公元前2017~前1595年

·古代两河流域古巴比伦时代

约公元前2000年

·爱琴海地区迈锡尼文明出现

·古代埃及出现图书馆

·古代埃及人已制作木乃伊

公元前1900~前1600年

·古希腊出现线形文字,青铜器广泛使用

公元前1792~前1750年

·古代两河流域古巴比伦第6代国王汉穆拉比在位,君主专制确立,制定《汉穆拉比法典》

公元前1786~前1567年

  ·古代埃及第二中间期。贫民奴隶再次大起义,喜克索斯人入侵,统治埃及百余年(前1680~前1567)

约公元前18世纪

·古巴比伦出现农人历书,内容包括灌溉、耕耘和收获,为已知最早的农人历书

约公元前17~前14世纪

·小亚细亚赫梯古王国时期

公元前1567~前1085年

  ·古代埃及新王国时期。出现脚踏风箱,为冶金鼓风装置

约公元前1500年

·古代埃及人已使用24个字母符号

·古代埃及小说《锡诺赫的故事》问世,为已知最古老的小说

·古巴比伦人创造了发达的数学和天文学

·古代埃及人已知用绳结三角和毕达哥拉斯数字构成直角

·古代埃及人已使用避孕物

·马开始用于车辆运输

·英国索尔兹伯里和威尔特地区建造史前巨石群

·古代埃及人已使用水银

公元前1500~前1000年

  ·古代印度早期吠陀时代。瓦尔那制度萌芽

公元前1400年

·古代埃及出现水钟

公元前1379~前1362年

·古代埃及实施埃赫那吞改革

约公元前1300年

·古代埃及和美索不达米亚地区已有日晷

公元前14~前12世纪

·古代西亚赫梯帝国时期

公元前14世纪中叶~前11世纪末

2世界大事年表

·古代西亚古亚述帝国时期

公元前11~前9世纪

·古希腊荷马时代

公元前1000年

·古代埃及出现测量水流量的速度表

·古代埃及和印度出现麻风病

公元前1000~前600年

  ·古印度后吠陀时期。雅利安人国家形成,婆罗门教流传

公元前10世纪~前612年

  ·古代西亚新亚述帝国时期。铁器出现并广泛应用

约公元前10~前5世纪

·古代印度最早的哲学著作、婆罗门教经典《奥义书》形成

公元前9世纪末

·古希腊斯巴达国家形成

公元前8世纪

·古希腊史诗《伊利亚特》、《奥德赛》形成,传为荷马所作

·中东地区的帕加马人发明羊皮制成的书籍,称“羊皮书卷”

·亚美尼亚地区创建坎儿井

公元前776年

·古希腊第一次奥林匹克运动会在奥林匹亚召开

公元前700~前600年

·古代腓尼基人用山羊脂和草木灰制成肥皂,为有肥皂之始

公元前8~前6世纪

·古罗马王政时代

公元前626~前539年

·古代两河流域新巴比伦王国时期

公元前624~前547年

·古希腊哲学家泰勒斯在世,创立米利都学派

约公元前621年

·古雅典颁布《德拉古法典》

公元前610~前546年

  ·古希腊哲学家阿那克西曼德在世。撰写了古希腊首部哲学著作《论自然》

约公元前7世纪

·巴比伦人发现日食和月食重复出现的沙罗周期

·巴比伦、尼尼微、耶路撒冷和罗马出现石砌下水道系统

公元前604~前561年

·古代两河流域新巴比伦国王尼布甲尼撒二世在位,修建空中花园,灭犹太国,将犹太人掳往巴比伦

公元前594年

·古希腊雅典执政官梭伦实行政治经济改革,颁布《阿提卡法典》

约公元前585年

·古希腊自然哲学家泰勒斯发现摩擦起电现象

约公元前580~前500年

·古希腊数学家、哲学家毕达哥拉斯在世,创立毕达哥拉斯学派,提出毕达哥拉斯定理、数和谐说和

灵魂轮回说

约公元前563~前483年

·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在世,建立了完整的佛教教义学说

公元前558~前330年

·古代西亚波斯帝国时期

约公元前540~前470年

·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在世,提出自发辩证法思想

约公元前540~前468年

·耆那教创始人筏驮摩那在世,建立了完整耆那教教义学说

约公元前525~前456年

  ·古希腊剧作家埃斯库罗斯在世。传世之作有《被缚的普罗米修斯》、《波斯人》等

约公元前509年

·古罗马王政时代结束,共和时代开始

约公元前500~前449年

·希波战争,古希腊城邦反抗波斯帝国侵略

约公元前6~?世纪

  ·古希腊寓言家伊索活动时期。后人编写《伊索寓言》传世

公元前6~前5世纪

·古希腊色诺芬尼根据陆地海生动物贝壳,提出海陆变迁说

  ·古希腊奴隶制经济发达时期。雅典出现新兴的工商业奴隶主阶层

约公元前6~前2世纪

·古代印度顺世论派哲学形成

约公元前496~前406年

  ·古希腊剧作家索福克勒斯在世。有《俄狄浦斯王》、《安提戈涅》等作传世

公元前485~前425年

·古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在世,首创《希波战争史》(亦称《历史》),为西方史学开山之作

约公元前485~前406年

  ·古希腊剧作家欧里庇得斯在世。有《美狄亚》、《特洛亚妇女》传世

公元前469~前399年

·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在世,创立目的论唯心主义哲学体系,提出“助产术”辩证法认识论

约公元前460~前401年

·古希腊历史学家修昔底德在世,著有《伯罗奔尼撒战争史》

约公元前460~前370年

·古希腊哲学家德谟克利特在世,提出唯物主义的“原子论”学说和人们认识事物的“影像说”

公元前460~前370年

·古希腊科学家希波克拉底等人建立希腊医学并提出健康与病态理论

约公元前451~前450年

·古罗马颁布《十二铜表法》,为古罗马第一部成文法典

公元前432年

·古希腊建成帕提农神庙,由雕刻家菲迪亚斯装饰设计

公元前431~前404年

3世界大事年表

·发生伯罗奔尼撒战争

约公元前431~约前352年

·古希腊历史学家色诺芬在世著《长征记》,为古代有价值的历史军事之作

公元前427~前348/347年

·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在世,创立“学园派”,建立以“理念论”为核心的客观唯心主义哲学体系

约公元前5世纪

·古希腊建成雅典古城

公元前384~前322年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在世,创立逍遥学派,建立“实体论”哲学体系,首开逻辑学、伦理学、政

治学和生物学等学科研究

公元前370年

·古希腊欧多克索斯创立比例论

公元前341~前270年

·古希腊哲学家伊壁鸠鲁在世,创立伊壁鸠鲁学派,提出“原子自动偏斜运动”学说以及《社会契约

论》的萌芽思想

公元前334~前324年

·马其顿国王亚历山大大帝率军东征波斯、中亚和印度,行程万里,为世界古代史上著名的军事远

公元前330~前275年

·古希腊数学家欧几里得在世,著《几何原本》,为古希腊数学几何学的最高成就

约公元前323~前187年

·古印度摩揭陀王国孔雀王朝时期

公元前312~前64年

·中西亚塞琉西王国时期

约公元前310~前230年

·古希腊天文学家、数学家阿利斯塔克在世,首创地球自转并绕太阳公转的“太阳中心说”

公元前305~前30年

·古埃及托勒密王朝时期

公元前4世纪~公元3、4世纪

·古印度史诗《摩诃婆罗多》形成

公元前4、前3世纪~公元2世纪

·古印度史诗《罗摩衍那》形成

公元前287~前212年

·古希腊数学家、物理学家阿基米德在世,著《论量圆》,为古希腊数学的顶峰

约公元前284~前204年

·古罗马诗人李维在世,首次将荷马史诗《奥德赛》译成拉丁文,促进拉丁文形成和发展

约公元前280年

·古埃及亚历山大城港口建成法罗斯灯塔,为世界古代七大奇迹之一

约公元前269~前232年

·古印度摩揭陀王国孔雀王朝国王阿育王统治时期,孔雀王朝进入鼎盛阶段

公元前264~前241年

·第一次布匿战争发生

公元前247~公元226年

·伊朗帕提亚帝国时期

公元前234~前149年

·罗马共和时期农学家加图在世,著《农业志》,为现存最早的罗马农书

公元前218~前201年

·第二次布匿战争发生,罗马称霸西部地中海

公元前215~前204年

·第一次马其顿战争发生

公元前200~前197年

·第二次马其顿战争发生

公元前3世纪

·埃及托勒密王朝在亚历山大城建成规模巨大的亚历山大图书馆,为当时外国图书收藏抄写中心

·古印度孔雀王朝时期的阿育王狮子柱头建成

·古希腊埃拉托色尼首创“地理学”一词

公元前194~前108年

·卫满朝鲜时期

约公元前190~前125年

·古希腊天文学家、数学家喜帕恰斯在世,创立地球中心学说

公元前171~前168年

·第三次马其顿战争发生,罗马征服马其顿

公元前149~前146年

·第三次布匿战争发生,罗马军队毁迦太基城,征服迦太基

公元前133~前121年

·古罗马格拉古兄弟改革实施

公元前107年

·古罗马军事统帅G.马略开始军事改革

公元前106~前43年

·古罗马政治家、哲学家M.T.西塞罗在世,最先系统提出自然法学说,建立了折衷主义哲学体系

公元前2世纪

·古希腊人建成宙斯祭坛

·古希腊雕刻家阿历山德罗斯完成大理石圆雕阿佛洛狄忒,为古希腊时期的雕刻代表

·古印度开凿阿旃陀石窟

公元前2世纪末~前1世纪

·古罗马形成独立的图书誊抄行业,出现专门销售书籍的商贩和店铺

约公元前2世纪~公元2世纪

·古印度《摩奴法典》陆续编成

约公元前99~前55年

·古罗马哲学家卢克莱修在世,系统阐述和发展了古希腊原子唯物论和无神论思想

公元前73~前71年

·古罗马斯巴达克起义

公元前70~19年

·古罗马诗人维吉尔在世,代表诗作有《伊尼德》、《牧歌集》等

公元前65~前8年

·古罗马诗人、文艺批评家贺拉斯在世,主要作品有《颂歌》、《讽刺集》、《诗艺》等

中国古代与西域第一次文化大融合是在什么时期

大约从公元前11世纪周朝建立,至公元前207年秦朝灭亡8百多年间尘饥嫌的周秦时期,也是中国历史上发生第一次民族文化大融合的时期.

这8百多年间,黄河中下游域和江汉、江淮地区的中原华夏,与周围或进入中原的东夷、南蛮、西戎、北狄等各民族文化肢袜,在长期共存、频繁交往的过程中,通过互相学习、彼此汲取,以和平交往或者剧烈碰撞的方式,发生了主要是夷蛮戎狄等非派手华夏民族文化,融合入中原华夏农耕经济文化的,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民族文化大融合.

提交信息测一测您提升学历详细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