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第一次大规模融会是在哪个朝代?

作者:权德涵时间:2023-07-30 06:19:57

导读:" 中国文化第一次大规模融会是在哪个朝代?1.概述-介绍中国文化的丰富多样性和历史延续性,强调中国文化的演变和融合过程。-提出问题:中国文化第一次大规模融会是在哪个朝代?这个问题引发了广泛的讨论和观点。2.唐朝(618-907年)-解释唐朝是中国历史上文化繁荣的时期,也"

中国文化第一次大规模融会是在哪个朝代?

1.概述

  -介绍中国文化的丰富多样性和历史延续性,强调中国文化的演变和融合过程。

  -提出问题:中国文化第一次大规模融会是在哪个朝代?这个问题引发了广泛的讨论和观点。

2.唐朝(618-907年)

  -解释唐朝是中国历史上文化繁荣的时期,也是文化融会的一个重要阶段。

  -描述唐朝时期的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和文化繁荣,这为不同地区和民族的文化交流提供了机会。

  -引用唐代文学、音乐、绘画等领域的融合成果,如唐诗、唐音乐、唐画等。

3.元朝(1271-1368年)

  -引出元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融合时期,汇集了多个民族的文化。

  -讨论元朝时期蒙古人统治下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特别是蒙元文化与汉文化的融合。

  -引用元代文学、戏剧、建筑等领域的代表作品,如元曲、元杂剧、元大都等。

4.明朝(1368-1644年)

  -讨论明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文化融合时期,也是中国文化大规模融会的一个重要阶段。

  -引出明朝时期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和文化繁荣,促进了不同地区和民族的文化交流。

  -引用明代文学、绘画、建筑等领域的代表作品,如明传统小说、明画、明代建筑等。

5.结论

  -总结各个朝代的文化融合情况,强调中国文化的多元性和历史延续性。

  -指出中国文化的大规模融会并没有限定在某一个朝代,而是在历史的长河中不断演变和发展。

  -强调中国文化的融合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断地吸收、融合和创新,使中国文化在世界上独具特色。

中国文化第一次大的融会是在什么朝代中国文化概论选择题

  个人认为中国文化第烂颂一次大融合实际发生在周朝时期,后来为秦始皇同意奠定了文化基早历伍础。

  但是现在很多人认为是在东晋南北朝时期。五胡乱华,到武悼天王冉闵现世。

  PS:任何文化大融合都伴随着社陆或会动荡,战争侵略的发生。

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民族大融合是在哪个时期?

  大约从公元前11世纪周朝建立,至公元前207年秦朝灭亡8百多年间的周秦时期,也是中国历史上发生第一次民族文化大融合的时唤饥期。

  这8百多年间,黄河中下游域和江汉、江淮地区的中原华夏,与周围或进入中原的东夷、南蛮、西戎、北狄等各民族文化,在长期共存、频繁交往的过程中,通过互相学习、彼此汲取,以和平交往或者剧烈埋世碰撞的方式,发生了主要是夷蛮戎狄等非华夏民族文化,融合入弯链肢中原华夏农耕经济文化的,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民族文化大融合。

中原的华夏民族和四方夷狄出现第一次大规模的民族交融是在什么时期?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是我.国古代洞轮的动.乱时期,但也是第一个民.族大融合的高.潮时期。

  这一时期,与汉.族及与其中颤伍有着密切联.系的卖或各族,他们出现在中原政.治舞台上以后,骤然间加快了民.族融合的过程,纷纷离散聚合。

  动.乱给中.国带来深重灾.难,但是客观上那个促进了民.族交流和游牧民.族的汉化进程。

  不论南方还是北方,民.族之间双向或多向的迁徙、对流,是这一时期民.族融合的特点。

  北方民.族大融和的结果是鲜卑族消失,北方回归完全的汉文化。

6.中国第一次民族大融合发生在哪个朝代

  南北朝时期。一方面是晋朝政权的南迁使得部分北方人和南方人融合,另一方面更北方的游牧民族开始在汉族文化圈建立政权,从而与北方汉人融合。

  至简坦于春秋战国时期?虽说是中国粗腊历史上最混乱的战争时期之一没有问题,但是要知道仅仅是战争并不能使普通的人民进行流动,事实上春秋战国时代诸侯的人口策略是限制平民的流动(不过倒是鼓励士人的流动),而且对异民族(蛮族、游牧民族)非常排斥,赵武灵王仅仅是唯一的岩咐滑特例。

66.中国第一次民族大融合发生在哪个朝代

答案好像是春秋战国

真正的历史是:

  公元前202年汉高祖刘邦在河南荥阳即皇帝位,建都洛阳,汉朝宣告成立,史扒枣称西汉,到公元220年曹丕称魏帝,汉誉猛献帝让位,东汉灭亡,两汉历时422年。

  这时期的汉族所融合的周边民族的数目和人数是历史上最多的一次,是汉族第一次大融合时期。

  融入汉族的外民族包括北春虚拆部的匈奴、鲜卑、高句丽等,南部的诸越族、南蛮、交趾等,西北的氐、羌、西域诸国,西南的叟、蜀、巴等族。

中外文化有两次大交汇,第一次始于哪个朝代

在历史上中外文化的交汇主要有答凳两次:

  第一次是从汉到唐几百年间,中国传统文化和南亚印度佛教文化的交汇;

  第二次是从明清之际到近现代,中国文化和欧洲西方文化的交汇。

汉唐佛教文化交流:

  1、汉朝后期,在社会政治上,宦官外戚斗争为患,天灾时起,黄巾起义,军阀混战而民不聊生;在学术上,两汉儒家困於「经学考据」、「谶纬合流」而抑郁难抒。

  因此平民、士子在长期生活悲苦、心灵困顿之时,佛教的无常及因果观,纾解了他们的情绪,而方等般若的精深更启迪了他们的思想。所以,到了汉末三国时代,佛教逐渐由上层遍及民间,由少数人逐渐扩展到多数人,弘化地区也由洛阳、长安往南方开展。

2、魏晋

  魏晋以来,时局纷扰,传统儒学名教解体,名士避世弃儒,趋附老庄「以无为本」思想而蔚为风气。当时佛教般若「性空」之学甚契此派「贵无」思想,又有学通儒道,博学多识的道安大师及弟子慧远等,有系统的融和、开展,故玄谈名士莫不以「般若性空」充实其学,或增清谈之资,佛教於焉深入士大夫阶层而迅速传播。

3、南北朝

  佛教在东晋时代形成南北区域。

  北方有匈奴、羯、鲜卑、氐、羌等民族所建立的十六国。

  这些地区的统治者,多数提倡佛教,以后赵、前秦、后秦、北凉均盛,在中国佛教史上占极重要的地位,其代表人物为道安和鸠摩罗什。

  南方为东晋王朝所保有,其文化是西晋文化的延长,一向和清谈玄理文流的佛教,也随着当时名僧不断地南移,形成了庐山和建康两地的佛教盛况,其代表人物则为慧远和佛陀跋陀罗。

4、隋

  隋文帝在位期间,大兴佛教,并招请隐居僧侣出山,号召佛徒“为国行道”,使佛教再度兴盛于世,也使社会得到安定。隋文帝在治国上,采用并容儒教、佛教、道教相辅治国的政策,调和三教的关系。

  隋炀帝杨广在位时,朝廷对佛教也是采取积极扶持的政策。

  隋炀帝本人是佛教菩萨戒弟子。

  其在位时,下令装补故经,并写新本,修治和铸刻佛像很多,同时,也对佛教严加控制,把江南佛教有影响的名士集中在扬州,春樱以便支配,并下令沙门致敬王者。

5、唐

  唐朝虽以道教为国教,佛教受到推崇,先后有唐高宗、武则天、唐中宗、唐肃宗、唐德宗、唐宪宗、唐懿宗和唐僖宗八位皇帝六迎二送供养佛指舍利。每次迎送声势浩大,朝野轰动,皇帝顶礼膜拜,等级之高,绝无仅有。

扩展资料:

一、八大宗派

  中国佛教经南北朝时期的拓展发扬,随著隋唐的统一,在政治稳定、经济繁荣、文化融和及帝王的护持等条件下,使得佛教经典翻译更有系统,义理更为明确,南北各学派的思想学说特色更加明显,且因各有师承、专重的经典及独到的思想主张,於是八大宗派在隋唐正式形成,开创了中国佛教的黄金时代。

二、译经事业

1、汉魏西晋时期──译经的初创时代

  本期的译经师,多为西域高僧,译经费用多来自民间私人资助,规扒举丛模则为一、二人对译,故所译经籍虽然不少,仍多为断简零品。此乃佛教处於早期传播阶段情形,尔後佛教流布渐广,则译经事业便有明显的开展。

2、东晋南北朝时期──译经的进展时代

  第二期译经的特色乃因国家的重视与护持,在庞大译经组织的优势下,高僧云集,共襄助译,故能发展到有系统译介大经大论的能力,使译经事业呈现高速发展之势。

3、唐代时期──译经的全盛时代

  本期的译经特色,在於主译者已由外来高僧转为由本国高僧来担任,典型的代表是玄奘与义净两位大师。译经事业在审慎严格及历时久远的经营下,成就了深得佛旨又浩瀚如海的汉文三藏圣典。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中国佛教

提交信息测一测您提升学历详细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