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评职称:致力于农业发展的真正英雄还需面对“冷嘲热讽”吗?

作者:吴运达时间:2023-07-30 06:29:10

导读:" 农民是国家的脊梁,是农业发展的中坚力量。然而,在现实生活中,农民评职称仍然面临着许多问题,包括“冷嘲热讽”。尽管如此,我们仍然可以通过以下解决方案来改善农民评职称过程中的问题:。1.提高农民的社会地位和待遇。社会地位和待遇的提高可以帮助农民获得更多的尊重"

  农民是国家的脊梁,是农业发展的中坚力量。

  然而,在现实生活中,农民评职称仍然面临着许多问题,包括“冷嘲热讽”。

  尽管如此,我们仍然可以通过以下解决方案来改善农民评职称过程中的问题:。

  1.提高农民的社会地位和待遇。

  社会地位和待遇的提高可以帮助农民获得更多的尊重和认可,减少冷嘲热讽的发生。

  政府可以通过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产品价格、加强农民职业培训等方式来改善农民的生活条件,从而提高其社会地位和待遇。

  2.完善评职称制度。

  目前,农民评职称的标准和程序相对不够完善,容易导致评职称结果的不公正。

  政府可以加强对农民评职称制度的监管,确保评职称的公正性和科学性。

  同时,应该根据农民的实际工作情况和成就,制定相应的评职称标准,使其更加符合农民的实际需求。

  3.加强对农民工作的宣传和宣传。

  农民的工作是艰苦而辛苦的,他们为国家的粮食安全和农业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政府和媒体应该加大对农民工作的宣传力度,让更多的人了解和认识到农民的重要性和贡献,从而减少冷嘲热讽的发生。

  4.培养农民的职业荣誉感和自豪感。

  农民是农业发展的真正英雄,他们应该有自己的职业荣誉感和自豪感。

  政府和社会可以通过组织一些评选活动、颁发荣誉证书等方式,表彰那些为农业发展做出突出贡献的农民,激励他们为农业事业继续贡献力量。

  5.加强农民的职业培训和技能提升。

  农民是农业生产的主体,他们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对于农业发展至关重要。

  政府可以加强农民的职业培训,提供农业技术咨询和支持,帮助农民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和技能,从而提升其在农业生产中的地位和作用。

  通过上述解决方案的实施,我们可以帮助农民评职称的过程变得更加公正和科学,减少冷嘲热讽的发生。同时,通过提高农民的社会地位和待遇,加强对农民工作的宣传和宣传,培养农民的职业荣誉感和自豪感,加强农民的职业培训和技能提升,我们可以让农民真正成为农业发展的英雄,获得应有的尊重和认可。

农民评职称遭遇“冷嘲热讽”,农民评职称有着怎样的示范意义?

  农民评职称意味着农民有了自己的上升,通道表示,国家对农民的付出以及个人的能力的认可,这样才能让农民更有尊严,更有渗茄凳价值,让更多的人涌进农村丛旅,实现纳缺乡村振兴发展。

农民评职称遭“冷嘲热讽”,农民评职称到底有什么样的示范意义呢?

  大家都知道教师可以评职称,职称可以带来很多好处,比如升职加薪,落户支持,提高养老金,拥有更高权威和职业资质等等。

  因此但凡所从事的行业能够评职称,有冲劲的人都会去试一把,毕竟评上以后可以给自己的职业发展带来很多帮助。

  但很少有人听说过农民也能评职称,这事发生在了河北石家庄,一位叫李永平,另一位叫于江,他们都是当地农民,但通过有关部门组织的技能考试后,两人都获得了初级职称,成为了所谓的“新型职业农民”。

  这件事听起来确实很新鲜,但也招来不少网友冷嘲热讽,主要是大家现在对农民都存在很大偏见,认为他们身处社会最底层,做的工作也没有什么技术含量,评一些职称显得有些“名不副实”。这种想法肯定是错误的,干农活也需要技能,农民也可以成为人才,既然如此,围绕一些农事生产推出相应的技能水平测试就很有必要,而评职称可以带来很多侍芦积极影响,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第一,提高部分农民的待遇

  前面提到评职称有诸多好处,现在农民也可以评职称,那意味着他们同样可以享受到这些福利,这变相等于提高了部分农民的待遇。现在农村普遍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养老难,户口无法迁移等等,有了职称后能得到有效缓解。

第二,鼓励农民向专业化人才转型

  有了国家认证,农民再也不是大家瞧不起的底层职业,这会驱使更多人往专业化转型,成为新时代的“高级农民”或者说“农业博士”。到时候一定会涌现出很多人才,大家会学着开各种机器干农活,研究各岁毁种育苗种植的技术,群体素质会不断提高。

第三,为农业注入更强的发展活力

  农民强,农业才更发达,当农民开始往专业化转型后,农业也会开始展现更强的活力。以前大家都是手工作业,面朝黄土背朝天,未来乎谈备将会是大机器生产时代,农业会变得更加欣欣向荣。

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先进个人事迹素材

  从范围上分,可分为集体事迹材料和个人事迹材料。

  集体事迹材料是体现群体的先进事迹。

  个人事迹材料是体现个体的事迹材料,从先进对象的形成和内涵上来分,可分为在一个较长时间内形成的。

  以下是我给大家带来的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先进个人事迹素材,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

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先进个人事迹素材1

  袁隆平一生扎根在稻田之间,实现了千百年来人民心中最朴素的愿望,攻克了曾经绊倒半个地球的难题,让上亿人口摆脱饥饿。袁老如同夜空中最闪亮的那颗星,照亮了后来者继续前行的路,他给世人留下的不仅是丰富的食粮,还有无尽的精神财富。

  我们纪念袁隆平,是缅怀他仰望星空的精神。

  袁老的两个梦想耳熟能详。

  一个是“禾下乘凉梦”,梦想试验田的水稻像高粱那么高,穗子像扫把那么长,颗粒像花生那么大;另一个是杂交水稻覆盖全球,保障国家和世界的粮食安全。

  耄耋之年,袁隆平又提出研发“海水稻”的宏大构想。袁老说,“海水稻”研发成功以后,在我国内陆和咸水湖周边进行产业化推广潜力巨大,如果可以推广两亿亩,亩产200—300公斤计算,可增产粮食500亿公斤,多养活约两亿人!

  梦想总是属于敢想敢为的先行者——2020年,袁隆平团队在十地启动“海水稻”万亩种植示范,10万亩“海水稻”平均亩产稳定超过400公斤。中国人再次牢牢端稳了饭碗!

  我们纪念袁隆平,是缅怀他脚踏实地的品格。

  袁隆平一生致力于杂交水稻技术的研究、应用与推广,长期奋战在农业第一线,把自己在一生浸润在稻田里。

  他坚信:“电脑里长不出水稻,书本里也长不出水稻,要种出好水稻必须得下田。

  ”他立下收徒“土味门规”——“你下不下田?你不下田我就不带!”。

  与大地贴得更近,看天空才会更远。

  袁隆平曾说:“我会鼓起勇气继续干下去,从‘90后’一直搞到‘百零后’”。

  隐没于乡间水田的袁老,生命的最后时刻还在为“禾下乘凉梦”和“覆盖全球梦”奔忙,还在努力带给中国和世界惊喜。

  多一些脚踏实地的科学家,多一些锲而不舍的追梦者,中国的广袤大地上,就会孕育出更多希望。

  我们纪念袁隆平,是对英雄的呼唤和尊重。

  国士无双,袁隆平是一位真正的国民英雄,在他的心里,国家利益重,科学事业重,名利却最轻。

  “杂交水稻之父”、中国工程院院士、“共和国勋章”获得者;中国特等发明奖、国家科学技术奖、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世人也给了袁隆平的荣誉和礼赞。

  时代需要榜样,时代呼唤英雄。

  英雄人物用自己的行动,引领时代的方向,他们的精神影响着后来人,是为祖国乃至全人类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他们展现出的精神是一个时代的音。

  我们看到,在物质条件越来越丰富的今天,人们也越来越注重精神的追求和内心的富足。

  全社会对抗疫英雄的爱戴,对航空专家的敬仰,从国家层面对袁隆平、钟南山一个个国民英雄的崇高礼遇,也在向社会昭示:人生价值的实现,靠的是坚定正确的人生方向和艰苦奋斗的作风精神。

  我们纪念袁隆平,也是对人生价值和意义的一次反思。

  你我都是芸芸众生中一个渺小的存在,我们大多不会成为袁隆平那样的国民英雄,甚至我们也成不了整天操心经济走势的商业大佬,也不是时时关心国家大事的政界领导,但我们每个奋斗的个体,都可以成为自己的英雄。

  我们可以像袁隆平那样,做一个对自己有要求,坚定目标就能够坚持下去的人。

  那么我们便是自己的英雄——愿你我既能做那个为英雄鼓掌的人,也能成为那个被鼓掌的人。

  最后借用钟南山团队的悼文,向袁老致敬,闭蚂也向每一个坚持梦想的人致敬:感念我们在这个时空相遇的每分每秒,我们的星空因为有了每个不同的你而璀璨。

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先进个人事迹素材2

  他被称为“杂交水稻之父”。

  国际水稻研究所所长斯瓦米纳斯博士曾这样评价过他“他的成就不仅是中国的骄傲,还给全世界带来了福音”。

  他就是——袁隆平。

  袁隆平在湖南长轿贺埋沙开设了一片试验田。

  他忘记自己是知识分子,烈日炎炎的夏日,袁隆平在似火的骄阳下,哈着腰、一株株、一穗穗的辨认寻找他梦寐以求的混生在稻田里的雄性不育系。

  七月的阳光炙烤着大地,到田地里就像一个闷热的火炉,汗水流了一层又一层,在背上结了一层盐霜,皮肤晒得黑得透亮。

  每天拖着沉重的身躯回到工作所,助手叫他明天在家休息,他去。

  袁隆平说:“要不我们俩一起拍汪去,这样能快些找到雄性不育系。

  ”他这样艰辛的到稻田工作,就年常年家在水田里不怕苦的农民都自叹不如。

  他的行动让人不解,很多农民兄弟都问他:“你个知识分子,月月有工资拿,每天讲讲课,做做实验多清闲啊。

  和农民一起吃这个苦;遭这个罪是为啥呢?”是啊,为什么呢?他们不知道,袁隆平心中藏着一个造福全人类的梦想,让人类战胜饥饿的梦想。

  每当这时,袁隆平都会手拿烟袋笑一笑,随即又钻进那一望无际的稻田里。

  袁隆平就是这样安贫乐道,不惧困苦,不怕失落,他会从杂交水稻事业的每一个微小的进展中得到鼓励,得到灵感,而从不计较个人得失。

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先进个人事迹素材3

  常言,民以食为天。

  生存,是人类亘古不变的主题,自人类诞生起就从未停止过对粮食的渴望。

  又有俗话说,人是铁饭是钢,一顿不吃饿得慌。

  足以体现粮食于人们而言的重要性。

  一个国家想要在世界上立有不败之地,首先要解决的就是人民的温饱问题。

  上世纪,灾祸来临,饥荒严重,人们的生活遭遇严峻考验。

  怀着对国家、对人民的忧虑,对生存下去的迫切期盼,有一位博学多才的人,踏上了培育水稻新品种的漫漫研究长路。

  他,就是伟大的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

  黑且瘦,颧骨突出。

  青丝间染上了白雪的颜色。

  手掌宽大粗糙。

  衣着朴素。

  话并不多。

  身为中国工程院院士的袁隆平,形象却朴实得像个平凡的农民。

  他亦笑称自己,“再怎么打扮都是个农民”。

  不同于别的院士坐在室内、享受国家的津贴,袁隆平是实实在在当了一辈子的农民,在田里劳苦了一辈子。

  袁隆平是坚韧而执着的。

  在探索杂交水稻的这条路上,他遭遇过太多太多的困难,遇到过太多太多次的失败,可他始终没有放弃。

  他拥有博爱,宽厚的胸怀,怜悯苍生,以己身赴汤蹈火在所不惜。

  在研究尚未成功时,袁隆平为了寻找一株自然突变的雄性不育株,在田间,头顶毒阳,脚踏烂泥,一穗一穗的仔细寻找。

  他用粗糙的大手抚过稻穗,向深沉的黑土地倾诉梦想。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国家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财力推广种植杂交水稻。

  种植杂交水稻后,产量大增,获得了全国无数农民大力称赞。

  之后,杂交水稻引起了世界范围的关注,世界各国纷纷引进种植。

  杂交水稻,养活了中国,养活了世界。

  袁隆平成功了。

  他能够成功的原因值得我们深思与探究。

  袁老说过,他信奉这样一条公式:知识 汗水 灵感 机遇=成功。

  首先,知识——袁隆平毕业于西南农学院;其次,汗水——几十年如一日对杂交水稻的研究;其三,灵感——依据对遗传学已有的较深的认识,论证出“鹤立鸡群”的稻株是“天然杂交稻”;其四,机遇——发现了一株雄花花药不开裂、性状奇特的植株。

  这几点,他都具备了,所以他成功了。

  而这四点其中,最可贵的莫过于“汗水”,试问有谁能坚持把一生的时间都花在田里?若是几个月,或许有人能坚持,若是几十年,都怯了。

  袁隆平做到了,所以成为“杂交水稻之父”的不是别人,而是他,袁隆平。

  袁隆平是专注而敬业的。

  一次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没多久,袁隆平便起身告退,“水稻长了,要到田里去了。

  ”是这般的朴质的话语,满溢出对名利的淡泊与对本业的钻而不倦,如何不教人感动!如今的人们,已经被社会上的浮华迷失了眼睛,灵魂覆满尘埃,空洞而贫乏。

  袁隆平获得成功的道理与我们能否获得成功,本质上是相通的,我们企望获得成功,却总是不愿付出,与成功屡屡擦身而过,终不可得。

  他一生只做了一件事情,并把这件事做到了极致。说他拯救了世界也并不为过。

  “我毕生的追求就是让所有人远离饥饿。”

  ——这是他泽被苍生的胸怀。

  这位老人,现已过古稀之年。

  他仍然用他的生命烛光照亮着世界,关注着农业,将一生献之天下苍生。

  在他身上,彰显出了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盛而不衰的传统美德——孜孜以求,钻之弥坚的探索精神,博爱无私,敬业乐业的奉献精神。

  他用他的智慧,支撑了世界以亿计的人民!。

  如果没有杂交水稻的发明,很难想象我们依靠什么存活至今。我们每个人,都应怀着最诚挚的谢意与最真挚的感动,向袁老致敬!

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先进个人事迹素材4

  近日,一篇公号文章《请暂时遗忘袁隆平,我们应该认识一下这些给我们米饭吃的人们》,让中国工程院院士袁隆平在朋友圈获得了一波“新流量”。

  首先,“请暂时遗忘袁隆平”,这个论题根本立不住脚。凭何让人们忘记袁隆平,又如何可以让人们忘记袁隆平?“吃水不忘打井人”,今天我们吃着袁隆平培育出的大米,你又让我们忘记袁隆平,除了忘恩负义,世上有这样的人吗?

  其实,公号文章只是想说明:袁隆平“杂交水稻之父”名不符实;“给我们米饭吃”的人,除了袁隆平还大有人在;袁隆平的成就被“过度放大”,应该被“暂时遗忘”,把“舞台”留给其他科学家。

  真是岂有此理!我们不否认,“给我们米饭吃”的人不止是袁隆平一人,但仅仅是因此,我们就该忘记袁隆平吗?再说,现在是创新创造的时代,“舞台”就摆在每个人面前,用一句广告语来说:“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广。

  ”“舞台”岂是给让出来的?君不见,占着茅坑不拉屎、在学术荣誉上殚心竭虑地造假者比比皆是,却不思如何作为,难道是社会没有给他们“舞台”吗?。

  再说,袁隆平是谁?相信多数的中国人都知道,他就是闻名中外的“杂交水稻之父”。

  但这个“荣誉”绝不是吹出来、夸出来的,而是他数十年孜孜不倦、潜心研究,用勤奋努力的汗水换来的。

  袁隆平是我国第一个发现水稻杂种优势现象的科学家,他1971年找到雄性不育系,1974年找到三系配套模式,此后成立“全国杂交水稻研究协作组”,1976年我国就实现了三系配套大规模制种,不到6年时间完成这些工作,速度之惊人,难道这些是能够让出来的吗?袁隆平的敏锐洞察力、超强组织力和坚定执行力,业界无不佩服,这也不是可以让出来的。

  我们不妨看看央视《感动中国》节目给袁隆平的一段颁奖词:……民以食为天,人类从未停止过对饥饿的抗争,从未停歇过对粮食的渴望。

  面对严峻现实,世界陷入了粮食恐慌,人们连连发问:谁来养活中国,谁来养活世界?20世纪70年代,中国通过对杂交水稻的成功研究,最终将水稻亩产从300公斤提高到了800公斤,并推广2.3亿多亩,增产200多亿公斤。

  这些事迹都归功于今天的获奖者——袁隆平。

  事实胜于雄辩,袁隆平今天依然奋斗不止,显然,公众号文章是罔顾事实,说袁隆平“杂交水稻之父”名不符实、成就被“过度放大”了,大有吃不到葡萄就说葡萄酸的意味。

  袁隆平,毕生梦想就是消除饥饿,他是一位真正的耕耘者。

  事实上,不论过去、还是今天,像袁隆平,还有屠呦呦一样成就卓著的科学家很多,他们淡泊名利,默默无闻,致力于科学研究。

  我们只见有学术造假者,从没见过哪位科学家的成就是被人让出来的。

  可以说,袁隆平不可遗忘,也不可能被遗忘,他的科学贡献不但是对中华民族的,也是对世界的。

  他追求科学的精神,正是我们这个时代所需要。

  做人当有良心,那些鼓吹遗忘袁隆平者,那些妒忌袁隆平科学成就者,还是好好学习一下袁隆平的创造精神吧,别辜负了这个时代,要用自己的汗水去努力创新创造,机遇历来就对每个人都是平等的,舞台就摆在每个人的面前。

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先进个人事迹素材5

  “让更多的人吃饱了饭”的袁隆平离开了,享年91岁。

  巨匠陨落,举世哀恸。

  他的辞世,是中国和世界科学界的巨大损失,是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的巨大损失。

  “国之脊梁”,必将被我们永远铭记。

  卓越贡献改变世界。

  袁隆平是“杂交水稻之父”、中国工程院院士、“共和国勋章”获得者,是令人尊敬和爱戴的科学家。

  他是杂交水稻研究的开创者,是世界上第一个将水稻的杂交优势成功地应用于生产的科学家,发明“三系法”籼型杂交水稻,成功研究出“两系法”杂交水稻,创建了超级杂交稻技术体系。

  他几十年来致力于杂交水稻技术的研究、应用与推广,为我国粮食安全、农业科学发展和世界粮食供给作出巨大贡献。

  用一粒种子改变世界,解决全球百分之六十人口的吃饭问题,袁隆平的贡献旷古烁今,“杂交水稻之父”名副其实。

  治学态度影响深远。

  袁隆平是新中国培养的第一代大学生,饱受困难挫折,阅尽人间沧桑。

  无论境遇如何,他的身上始终流淌着家国天下的热血,青春年华挥洒在田间地头,须眉皓然仍然孜孜不倦于攀爬超级杂交稻的巅峰。

  一路走来,袁隆平的科研不乏质疑、失败、挫折,他始终保持埋头苦干、不畏艰苦的科研基本功,闯出一片新天地。

  他那句“哪有搞科学研究不失败的呢”,一直鼓舞着无数科学家博弈科学的竞场;他那句“做科研不要怕冷嘲热讽,不要怕别人说你标新立异”,一直激励着年轻学子勇闯创新的殿堂。

  高尚情操受人敬仰。

  袁隆平的人生原则是淡泊名利、踏实做人。

  他无数次拒绝了来自国外的高薪聘请,因为他知道他和杂交水稻的根都在中国。

  功名之下不忘初心,他始终铭记投身科学研究的激情与梦想,始终铭记把杂交水稻不断带向更高境界的不渝追求。

  对待成就,他极富人情味,常怀感恩心,把杂交水稻的功劳归功党和人民。

  生活中,他既不追逐时尚的消费观,也不把个人的财富看成是负担,曾因为多看了几眼豪车上新闻,却依然选择普通的车子下试验田。

  “如果老想着享受,哪有心思搞科研呢?”这就是他对待生活的态度。

  斯人已逝,精神永存。

  袁隆平的卓越人生,就像他最热爱的种子一样,深埋在后人心间,令人从中汲取力量,传承使命。

  种子优良了,水稻才能根深叶茂,硕果累累。

  “禾下乘凉”和“杂交水稻覆盖全球”两个梦依然任重道远,但有“杂交水稻之父”的故事相伴,将激励更多的人为科技兴国而战,未来可期。

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先进个人事迹素材相关文章:

★袁隆平人物事迹学习心得5篇

★缅怀袁隆平事迹个人感受【5篇】

★《功勋》袁隆平感人事迹心得体会感想6篇

★袁隆平先进事迹心得体会及意义2021

★袁隆平《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教材原文

★2021对袁隆平的感悟作文5篇

★袁隆平事迹心得感悟800字

★袁隆平事迹心得感想5篇最新

★袁隆平事迹心得感悟

★袁隆平人物事迹观后感学习心得5篇

全国已有多位农民评上“正高级”,新型职业农民职称有何意义?

  意义在于对新型技术人才的培养,强化民间工业技术。其次,也是为了对农民提供更好的经济补贴。

  农民是一个国家的基础,毕竟任何一个国家的强大与否。

  粮食的需求量是非常重要的并好,所以农民承担的非常重要的职责。

  我国一直以来,对于农业方面是十分重视的。

  不仅仅给予大量的经济补贴,还提供了很多先进的种植技术以及制造技术。

  全国已有多位农民评上“正高级”。

  在我们的印象当中,当农民应该不需要任何门槛。

  事实昌旦上也的确如此,纵观中国几千年的历史。

  中国地区农民阶级的人数数量是最多的,占据了全国总人口的将近90%左右。

  但是现如今我国已经对农业以及种植方面进行改革,比如最新推出的相关新型职业农民职称。

  截止目前为止,已经开始在全国各地去进行推广。

  并且将农民职称划分为初级中级以及高级,不同的级别给予不同的经济补贴。

  为培养新技术人才打下基础。

  首先我国之所以要对农民进行划分,并且对于胜负一定技术的农民,进行职称的评比。

  归根结底,这是为了培养新技术人才。

  要知道国家的技术人才数量越多,那么国家的总体实力才会变得越来越强大。

  对于当今世界绝迅铅而言,最重要的无非是资源以及人才。

  资源与人才两者缺一不可,是一个国家强大的基础。

  给予农民一定的经济补贴。

  最后也是为了给农民一定的经济补贴。

  虽然我国重视农业方面的生产,但是总体上来讲,农民的经济收入与其他阶级仍有较大的差距。

  我国西部以及东部地区的发展失去平衡,贫富差距正在进一步扩大当中。

  因此必须要缩小双方以及两个阶级之间的差距,才能够实现我国全面小康的目的。

袁隆平是如何克服杂交水稻这个难题的呢

  有一次,房东冒雨挑着一担稻谷回来。他告诉袁隆平,这是他从另一个村子换来的稻种。

  “为什么要换稻种呢?”

    “那里是高坡敞阳田,谷粒饱满,产量高。

  施肥不如勤换种啊。

  ”面对饥荒,老乡们不是坐等国家救济,而是主动想办法提高产量,袁隆平很受感动。

    从这件事上,他也得到很大启发:改良品种,提高产量,对于战胜饥饿有重大意义。他想,自己除了教好课,还要在农业科研上做出些成绩来,为老乡们培育出高产量的好种子。

    袁隆平教过遗传育种、作物栽培等学科。

  在他看来,杂种优势是自然界中存在的普遍现象。

  然而,按照传统经典理论,水稻恰恰没有杂交优势,它是一种自花授粉作物。

  一株水稻只要一开花,雄花自然就会给同株上同时开放的雌蕊柱头授粉。

    难道水稻真的不能杂交?从小爱刨根问底的袁隆平有些不服气。

    还是从上学时代开始,袁隆平就渐渐形成了鲜明的特点:喜欢思索,爱提问。

    一节数学课上,老师讲了一条乘法的重要法则:正数乘正数得正数,负数乘负数也得正数。

    当其他同学全部点头时,袁隆平却发问:“老师,负数乘负数,为什么行渗启也得正数?”老师不耐烦解释说,你只需要背就行了。尽管没有获得满意答复,但他开始对抽象的概念发生兴趣,开动脑筋进行思索,强烈的求知欲使他不再迷信书本和权威。

    时隔多年,提及这段往事,袁隆平笑着说:因为老师的那个回答,从此,我的数学没学好。但袁隆平的学生纷纷“揭露”他:他数学好得很,算水稻产量,谁都算不过他,又快又准。

    1960年7月,袁隆平在安江农校实习农场早稻试验田里,偶然发现一株水稻植株与众不同。怀着好奇的心理,第二年春天,他把收获的这株种子播到试验田里,结果表明这是一株地地道道的“天然杂交稻”。

  袁隆平欣喜若狂,既然自然界都存在“天然杂交稻”,那说明水稻和其他异花授粉作物一样,具有杂种优势!

    用实践推翻经典权威理论的袁隆平,当即决定跳出“无性杂交”学说的束缚,开始进行水稻的有性杂交试验。

    回想起年轻时的那股干劲,袁隆平感慨不已:当时幸亏我猛醒得早,如果老把自己拴死在一棵树上,也许至今还一事无成。在种种“权威”的压力面前,我坚信真正的权威永远来自实践。

    然而,要找到“天然雄性不育株”却是一件极其不容易的事。

    袁隆平很有耐心,一边教学一边继续试验。

    机会终于来临了!1964年7月,袁隆平头顶烈日,在稻田里惊喜地寻找到一株“天然雄性不育株”,经人工授粉,结出了数百粒第一代雄性不育材料种子。

    1966年2月,袁隆平第一篇论文《水稻的雄性不孕性》在《科学通报》杂志发表,首次提出通过培育雄性不育系、档如保持系和恢复系的三系法培育杂交稻,以大幅度提高水稻产量。

    犹如一声惊雷,震动整个农业界和科技界。

    时任国家科委九局局长赵石英以科委九局名义致函湖南省科委与安江农校,支持袁隆平的水稻雄性不育研究活动,指出这项研究的意义重大,如果成功,将使水稻大幅度增产。

  攻城拔寨

    “文革”到来后,袁隆平的水稻雄性不育试验被迫中断。然而,在全国一片政治狂热中,袁隆平冷静、超然的态度,为他开展科学试验提供了有力的喊核“庇护”,以他为首的杂交水稻研究小组悄然诞生。

    正当研究向前推进时,一场突如其来的“变故”给袁隆平心爱的水稻雄性不育试验“当头一棒”:几年积累下来的700多株珍贵不育材料秧苗,一夜之间被人全部拔除毁坏。

    这一天,时隔30多年后,袁隆平仍清楚地记得。“那是我的孩子啊!多年培养仅有的一点心血,毁于一旦,简直天都要塌了!”袁隆平回忆当时情景说。

    很多人认为,这下袁隆平该死心了。令人意料不到的是,在泥田里呆坐了许久后,袁隆平想通了:重新再来。

    接下来几天,他在烂泥巴里四处寻找残存的秧苗。直到第四天,在学校一口废井里找到5根秧苗后,袁隆平才算松了一口气,继续坚持试验。

    6年时间,袁隆平当了回“农民”,日出而作,日落挑灯夜读。但,袁隆平仍是一头雾水,因为先后用1000多个品种,做了3000多个杂交组合后,仍然没有培育出不育株率和不育度都达到100%的不育系。

    难道是技术路线有问题?抑或是根本就不可能达到?袁隆平不停地提出假设,又一遍遍地予以自我解答。

  猛地,他心里一亮:如果跳出常规稻的小圈子,重新选用亲本材料,利用远缘的野生稻与常规稻杂交,那结果又将如何呢?

    回顾那段岁月时,袁隆平把当时的这个大胆想法归结于8个字:知识、汗水、灵感、机遇。

  他说,灵感很重要,你特意找找不到,需要有外界东西刺激。

  灵感来了,一首好诗、一个好曲子就来了,没有灵感,挖空心思,搜肠刮肚也写不出一首好诗。

    1970年11月23日,根据袁隆平的指导,助手在海南的普通野生稻群落中,找到一株雄花败育株,发现其对野败不育株有保持能力。袁隆平如获至宝,因为这对培育水稻不育系和随后的三系配套来说,无疑找到了突破口。

    此时,责任、道义、胸襟等大家风范又一次在袁隆平身上闪现。手握比金子还珍贵的“野败”,却没有闭门独享,他将“野败”材料迅速分发到全国30多个科研单位,进行协作攻关,用上千个品种与“野败”进行上万个测交和回交转育试验,以扩大选择概率。

    这样做,是因为他心里只有一个愿望:以最快速度育出高产杂交稻,让它造福于人民。

    1972年,袁隆平与同事们一起率先育成我国第一个实用水稻雄性不育系及保持系“二九南1号”;1973年,协作组通过测交找到水稻雄性不育恢复系,至此三系配套难关全部攻克,一举奠定杂交稻从理论成为现实的基础。从某种意义上说,杂交稻培育已经宣告成功。

  这一年,已是袁隆平当“农民”的第9个年头!

    趁热打铁,袁隆平开始进行杂交水稻大田生产试验。

  看着试验田比周围水稻植株高出一大截,袁隆平心里格外高兴,似乎看到了杂交稻增产的绝对优势。

  然而,1个月过后,他的算盘再次落空了,试验田水稻“只长草,不结谷”。

  一些同行送来了冷嘲热讽:“可惜人不吃草,要是人吃草,杂交水稻的优势就太可观了!”。

    面对这种质疑,袁隆平显现出从未有过的自信。

  他不厌其烦地给出科学解释:“从表面上看,试验是失败了,但从本质上看,试验是成功的。

  实践证明水稻杂种优势是强大的,至于优势是体现在稻谷上还是稻草上,那只是个具体技术问题,是完全可以解决的。

  ”。

    随着杂交水稻“优势关”、“制种关”的相继攻克,袁隆平培育杂交水稻的梦想距离现实愈来愈近:1974年育成第一个强优势组合“南优2号”;1975年研究出一整套生产杂交种子的制种技术;1976年开始,三系杂交稻开始在全国大面积推广,比常规稻平均亩增产

    20%左右。

  袁隆平和他的杂交水稻震惊了全世界。

  1982年,国际水稻研究所所长斯瓦米纳森由衷地说:“我们把袁隆平先生称之为‘杂交水稻之父’,他是当之无愧的。

  他的成就不仅是中国的骄傲,也是世界的骄傲。

  ”。

    “作为一个农业科技工作者,不能因为取得了丁点的成绩就沾沾自喜。

  科学是没有止境的。

  只有敢于探索,敢于创新,才能成果迭出。

  躬身不辍

    袁隆平回顾自己育种走过的路程,总结以往的经验和教训,觉得要加快育种步伐,不能只局限于一个安江和长沙,而要到气候炎热的云南和海南岛去。

    当时,跑到千里迢迢之外的南方育种,需要克服除经费紧张之外的很多预想不到的困难甚至是风险。但与争取时间相比,袁隆平认为这个险值得一冒。

    1969年冬,他带领学生来到云南省元江县,租居在农技站的一座无人居住的平房里,还租了农技站的水田作为实验田,把不育材料的珍贵种子浸下了水。

    这时,一场突如其来的灾害降临了。

    元月2日凌晨,袁隆平在睡梦中被猛然惊醒。他发现身子下的床在晃动,天花板上噼里啪啦往下掉石灰块。

    “快起来,地震了!”袁隆平大声地将两个年轻学生喊醒,把浸在铁桶内的谷种抢了出来。才过了一会儿,那座平房“轰隆”一声倒塌了。

  天亮了,余震不断,大地仍在摇晃……

  农技站老支书来看望他们了:“这里是危险区,你们应赶快离开!”

    袁隆平指着浸在铁桶里的稻种说:“种子都要下田了,我们怎么能离开?”他们在水泥球场里用塑料布搭起了一个窝棚。水泥地上垫了几把稻草,再铺上一张草席,就成了床铺。

    发了芽的稻种在摇晃的土地上播下了,秧苗在南国的暖风里茁壮成长。

    不久,粮食供应发生了困难,他们就吃当地的甘蔗。

  甘蔗虽然好吃,当饭吃可不好受。

  三个人吃得口腔里都磨出了泡。

    经过5个月的辛勤劳动,袁隆平又繁育了一代雄性不育的种子。

    从这次开始,以后每年冬季,袁隆平像候鸟一样,飞向温暖的南方,在南国的水田里繁殖育种,加速实验。他与季节赛跑,被助手和学生们称为“追赶太阳的人”。

    时至今日,袁隆平对于“追赶太阳”仍旧痴迷不已,每年有近1/3的时间留在海南育种。

    有助手、学生不忍心看他劳累,劝导他:你年纪那么大了,要少下田,多休息。

  有什么事你在办公室交待,我们帮你去做。

  袁隆平乐呵呵地说:关在屋子里手脚发痒,下田搞试验,才有乐趣。

  出去见见太阳,对身体也大有好处。

  挑战高度

    少年求学时养成的思考特性,伴随袁隆平整个人生。

  对于任何问题,他都善于提出自己的观点。

  这使得他敢于探索,敢于破除权威,不断超越自我。

    三系杂交水稻的成功,举世赞叹。袁隆平没有骄傲,更没有止步,他感到三系法虽然大幅度地增产,但也存在着配组不自由、种子生产环节多等不足,他决心开展新的攻关,提出了育种方法从三系向两系再向一系迈进的战略设想。

    这又是一条前人没有走过的路。

    有好心人说,你已成了着名科学家,万一搞砸了,岂不坏了名声?袁隆平回答:“搞科研如同跳高,跳过一个高度,又有新的高度在等你。要是不跳,早晚要落在后头,即使跳不过,也可为后人积累经验,个人的荣辱得失又算得了什么!”

    1987年,两系法研究被列为国家“863”计划项目,袁隆平出任责任专家,主持全国16个单位协作攻关。1995年,两系法杂交水稻大面积生产应用,到2000年全国累计推广面积达5000万亩,平均产量比三系增长5%-10%,续写了“东方魔稻”的新篇章。

    在袁隆平两系法杂交理论的启发下,我国两系法杂交高粱、油菜、棉花、小麦等相继研究成功,并发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

    当全国农业界的兴奋还没有离开两系法时,袁隆平又提出了更高的奋斗目标———研究超级杂交稻:把塑造优良的株叶型与杂种优势有机结合起来,走旨在提高光合作用效率的超高产杂交水稻选育技术路线。

    此前,日本和国际水稻研究所均提出过“超级稻计划”,由于难度较大,技术路线选择失当,搞了十几年至今未能达到预期目标。

    1998年,这一项目受到时任国务院总理朱基的高度重视,获总理基金1000万元资助。

  同时,也被列入国家“863”计划。

  经过5年攻关,2000年,超级杂交稻达到农业部制定的第一期目标:实现百亩示范片亩产700公斤以上,2004年,实现百亩示范片亩产800公斤的第二期目标,百亩示范片亩产900公斤的第三期目标也将在2010年提前实现。

  中国超级杂交稻研究再一次在国际上引起轰动,各国水稻专家纷纷向袁隆平表示祝贺,称赞:“中国人,了不起!”

    “搞科学实验还是要有一点幻想才行的。

  ”78岁的袁隆平想象力依然丰富。

  他曾做过一个“禾下乘凉梦”:我梦见,有一天我们种的水稻,长得比高粱还高,稻穗比扫帚还长,谷粒有花生米那么大,沉甸甸下垂的千万个穗子好似大瀑布,我就坐在稻穗下面乘凉。

  对杂交水稻的发展前景,他充满了信心。

    他在遗传育种方面开展的卓有成效的研究,使得中国杂交水稻在产业上形成了很强的优势,为我国的粮食生产安全问题做出了重大贡献,不仅中国人民受益,外国人民也受益。

  世纪质疑

  上世纪90年代后期,美国经济学家莱斯特·布朗发出质疑:21世纪谁来养活中国?

    袁隆平以研究杂交水稻的成果,乐观而自信地回答:依靠科技进步和国人的努力,中国人完全有能力养活自己,同时还能帮助其他国家发展杂交水稻,造福世界人民。

  从三系杂交稻到超级杂交稻,袁隆平和他的团队用事实证明他们做到了!

    据统计,到2006年为止,我国累计推广种植杂交水稻56亿多亩,增加稻谷5200多亿公斤。近年来,我国杂交水稻年种植面积约2.4亿亩,年增产的稻谷可以养活7000多万人口。

    袁隆平还算过一笔账:全国4.5亿亩水稻种植面积,如果每年推广种植超级稻1亿亩,每亩就算增产150公斤的话,一年可以增产150亿公斤。这相当于我国一个中等省的全年的粮食产量,可以供养4000万人口。

    袁隆平说:“粮食作物的单产水平提高后,不仅可以保证国家所需的粮食总产量,同时,农民还可以把多余的土地另辟他用,比如种植经济效益更高的作物等,最终使农民富裕。”

    目睹了袁隆平创造的“水稻神话”后,美国普都大学教授、四届美国总统农业顾问汤·巴来伯格由衷地说:袁隆平为中国赢得了可贵的时间,他增产的粮食实际上使人口增长率下降了。他在农业科学上的成就击败了饥饿的威胁,他领导着人们走向丰衣足食的世界。

    袁隆平不仅时刻守望着国人的“饭碗”,世界人民的“饭碗”也装进了袁隆平的心中。

    1980年,杂交水稻作为我国出口的第一项农业专利技术转让美国,引起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上世纪90年代初,联合国粮农组织将推广杂交水稻列为解决发展中国家粮食短缺问题的战略措施。

    多年来,袁隆平怀着“造福世界人民”的宽广胸襟,7次赴国际水稻所开展合作研究,十几次赴印度、越南、缅甸、孟加拉等国指导发展杂交水稻,20多次举办杂交水稻国际培训班,为30多个国家培训技术骨干500余名。

    在袁隆平的倡导和建议下,“杂交水稻外交”正成为我国“走出去”战略的一项重要内容。截至2006年,杂交水稻在东南亚、美洲、非洲等40多个国家被研究或引种,种植面积达150万公顷。

    袁隆平乐观地估计,到2010年,杂交水稻在国外的种植面积将达到1500万公顷,这样至少可以增加300万吨粮食,够养活将近1亿人口。

    “杂交水稻成果不仅属于中国,也属于全世界!谁想种都可以,而且越多越好!”袁隆平再一次感动了世界。2004年,美国世界粮食奖基金会将农业界的最高荣誉“世界粮食奖”授予袁隆平,以奖励他在世界粮食安全和拯救饥饿方面做出的卓越贡献。

  战略眼光

    袁隆平被同行们习惯地称为战略科学家,而不是战术科学家。

    这样的称谓是有道理的。因为袁隆平不仅是杂交水稻事业的开创者,始终是这一研究领域的领军人物,而且在杂交水稻的研究和发展中建立和完善了一整套理论和应用技术体系,从而创建了一门系统的新兴学科———杂交水稻学,让中国的杂交水稻研究将世界各国远远留在身后,甚至领先美国20多年。

    四十多年来,杂交水稻研究的每一发展阶段、每一项重大创新,都离不开他所起到的关键作用,都体现了他非凡的经验智慧与学术思想。

    在科研实践的同时,袁隆平不断进行经验总结和理论升华。

  从1966年发表我国杂交水稻研究的第一篇论文以来,先后发表论文60多篇,其中在国外发表12篇;出版专着7部。

  在很多学生和同行看来,袁隆平是世界级的大科学家,他对科学的理解,已经上升到了哲学的层面。

    袁隆平不仅思想开明,而且意识超前,他主张建立起分子育种室,并不遗余力地加强对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先后输送多名年轻科技人员出国或到香港深造。

  有人问他:“您这样不断地把他们送出去,就不怕他们不回来?”

    袁隆平的回答极具战略性:中国杂交水稻技术要继承和创新,需要建立一个科研梯队,需要大量超过我的人才。让他们都窝在我的手下,受着我的思想束缚,怎么能超过我呢?!

    在袁隆平的亲自培养、直接教导和间接影响下,不论是在他的研究中心,还是在全国杂交水稻技术攻关协作单位,已经形成了一支梯队结合、协同作战的杂交水稻技术队伍,肩负起将杂交水稻向纵深发展的重任。

  仅仅是这些还不够!

    袁隆平的杂交水稻瞄准的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有人曾风趣地说,中国农民吃饭靠“两平”,一是靠邓小平的责任制,二是靠袁隆平的杂交水稻。

    从1976年开始,“三系”杂交稻在全国大面积推广,为解决我国粮食问题做出了历史性的贡献。说到粮食安全,袁隆平反复强调:中国粮食多一点不怕,要是少一点,麻烦就大了!

    袁隆平极其敏锐地发现,在中国当前工业化、城镇化和现代化加快发展的时期,保护耕地与发展用地的矛盾已十分尖锐,中国的科学家必须要研究出办法,让农民用更少的田种出让更多人吃的粮食。

    他将自己的目标归纳为“种三产四”计划,即种三亩地能够产出四亩地的产量来。

  这就是通过推广“超级杂交稻”来提高水稻的单产。

  袁隆平表示,计划在5年之内,让中国6000万亩农田产出过去8000万亩农田的产量,从技术上来讲,这些目标完全可以实现。

    杂交水稻的研究前无古人,后虽有来者,但毕竟水平与中国的研究相距甚远。因此,袁隆平主要的精力是超越自己,而且不但自己动手研究,更重要的是,在前进目标一片迷茫中,向中国杂交水稻界指点科研方向。

    回顾杂交水稻几十年的发展历程,袁隆平坦言,改革开放以来的30年,是杂交水稻在中国乃至世界最快速发展的时期。

    “杂交水稻首先在中国获得成功,并逐步走向世界,这要归于优越的社会主义制度,归于伟大的人民,是广大农业科技工作者特别是全国杂交水稻协作组成员艰苦奋斗、通力协作的结晶。

  我只是在这方面做了一点工作,取得了一些成果。

  ”袁隆平说,现在,推广超级稻写进了中央“一号文件”,这是对水稻科研人员的巨大鼓舞。

    人类因为有袁隆平这样的农业科技工作者而自豪和庆幸。从解决人类生存问题的角度看,用“伟大”二字作为袁隆平的注脚并不过分。

  袁隆平简介

    1930年9月1日,袁隆平出生于北平。

  1953年,袁隆平从西南农学院农学系毕业后,来到湖南省安江农校教书。

  1964年袁隆平开始研究杂交水稻,1973年实现三系配套,1974年育成第一个杂交水稻强优组合南优2号,1975年研制成功杂交水稻制种技术,从而为大面积推广杂交水稻奠定了基础。

    1981年,袁隆平和籼型杂交水稻获国内第一个特等发明奖。

  1982年,袁隆平被聘为农牧渔业部技术顾问、全国杂交稻专家顾问组副组长。

  同年,被国际同行誉为“杂交水稻之父”。

    1985年,袁隆平提出杂交水稻育种的战略设想,为杂交水稻的进一步发展指明了方向。1987年袁隆平任863计划两系杂交稻专题的责任专家,1995年研制成功两系杂交水稻,1997年提出超级杂交稻育种技术路线,2000年实现了农业部制定的中国超级稻育种的第一期目标,2004年提前一年实现了超级稻第二期目标。

    1995年袁隆平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他先后获得首届“何梁何利基金生物学奖”、首届“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等多项国内奖项和联合国“科学奖”、以色列“沃尔夫奖”、“世界粮食奖”、“拯救饥饿奖”等11项国际大奖。

  2006年,袁隆平当选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干事姆博先生赞扬袁隆平取得的科研成果,是继70年代国际培育半矮秆水稻之后的“第二次绿色革命。

农业类专业人员评审职称需要哪些条件?

一、农业类职称有哪些?

(一)农业类职称

  1.技术员;

  2.助理农艺师(助理畜牧、兽医师);

  3.农艺师(畜牧、兽医师)。

(二)基本标准:

  1.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和法律法规。

  2.热爱“三农”工作,认真履行岗位职责,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敬业精神,作风端正。

  3.身心健康,具备从事农业技术相关工作的身体条件。

  4.按照要求参加继续教育。

5.农业技术人员申报各层级职称

二、农业技术人员评职称要满足哪些条件?

不同职称所要求的条件都是不一样的,例如:

(一)农业技术员

  1.熟悉本专业的基础理论和专业技术知识。

  2.具有完成技术辅助性工作的实际能力。

  3.具备大学本科学历或学士学神哪冲位;或具备大学专科、高中(含中专、职高、技校)毕业学历,从事本专业技术工作满1年。

(二)助理农艺师(助理畜牧师、助理兽医师)

  1.掌握本专业的基础理论和专业技术知识。

  2.具有独立完成一般性技术工作的实际能力,能够处理本专业范围内一般性技术难题。

  3.能够向群众传授本专业技术知识,进行一般性技术指导或技术咨询服务工作。

  4.具有指导农业技术员的能力。

  5.具备硕士学位或第二学士学位;或具备大学本科学历或学士学位,从事本专业技术工作满1年;或具备大学专科学历,取得本系列员级职称后,从事本专业技术工作满2年;或具备高中(含中专、职高、技校)毕业学历,取得本系列员级职称后,从事本专业技术工作满4年。

(三)农艺师(畜牧师、兽医师)

  1.熟练掌握并能够灵活运用本专业的基础理论和专业技术知识,了解本专业新技术、新理念、新方法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2.具有独立承担本专业范围内较复杂技术工作的能力,能够结合农业农村生产情况,解决较为复杂的实际问题。

  3.参与农业农村科研或推广项目实施、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重大动植物疫病防控、农业重大灾害处置、重要农业遗传资源保护利用、行业发展规划编制、政策法规制(修)订、技术标准和规程缓行制(修)订、重大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或技术咨询报告撰写、技术培训教材编写等;或能够结合农业农村生产实际制定技术工作规划、计划,并参与推广先进技术、科研成果,在降低成本,提高生产率,增加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等方面作出成绩。

  4.具有指导助理农艺师(助理畜牧师、助理兽医师)的能力。

  5.具备博士学位;或具备硕士学位或第二学士学位,取得本系列助理级职称后,从事本专业技术工作满2年;或具备大学本科学历或学士学位,或具备大学专科学历,取得本系列助理级职称后,从事本专业技术工作满4年;或具备高中(含中专、职高、技校)毕业学历,取得助理级职称后,从事本专业技术工作满5年。

(四)高级农艺师(高级畜牧师、高级兽医师)

  1.系统掌握本专业的基础理论和专业技术知识,具有跟踪本专业科技发展前沿的能力,在相关领域取得重要成果。

  2.长期从事本专业工作,业绩突出,能够解决农业农村生产中的复杂问题或重大技术游歼问题。

3.取得相应中级职称后,业绩、成果要求符合下列条件之一:

  (1)主持、承担研制开发或推广的新品种、新技术、新产品、新方法等,具有国内先进水平,得到一定规模的应用;

  (2)作为主要完成人,获得本专业或相关专业具有较高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的发明或实用新型专利;

  (3)作为技术骨干,参与的农业农村重大工程、计划、项目等在本领域被广泛认可,或在重要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任务、重大动植物疫病防控、农业重大灾害处置、重要农业遗传资源保护利用等工作中发挥了重要技术支撑作用,或作为主要编写者,参与编写的农业农村重大政策法规、发展规划、技术标准和规程、可行性研究报告、技术咨询报告、技术培训教材等在本领域被广泛认可;

  (4)发表的本领域研究成果,受到同行专家认可。

  4.在指导、培养中青年学术技术骨干方面发挥重要作用,能够指导中级职称技术人员或研究生的工作和学习。

  5.具备博士学位,取得本系列中级职称后,从事本专业技术工作满2年;或具备大学本科学历或学士学位,或具备硕士学位或第二学士学位,取得本系列中级职称后,从事本专业技术工作满5年。

(五)正高级农艺师(正高级畜牧师、正高级兽医师)

  1.具有深厚的专业理论功底,科研水平、学术造诣高或科学实践能力强,全面掌握本专业国内外前沿发展动态,具有引领本专业科技发展前沿的能力,取得重大理论研究成果或关键技术突破,或在相关领域取得创新性研究成果,推动了本专业发展。

  2.长期从事本专业工作,业绩突出,能够主持解决农业农村生产中的复杂问题或重大技术问题,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

3.取得相应副高级职称后,业绩、成果要求符合下列条件之一:

  (1)主持研制开发或推广的新品种、新技术、新产品、新方法等,具有国内领先水平,得到大规模应用;

  (2)作为第一完成人,获得本专业或相关专业具有显著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的发明或实用新型专利;

  (3)主持的农业农村重大工程、计划、项目等在本领域被广泛认可,或在重要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任务、重大动植物疫病防控、农业重大灾害处置、重要农业遗传资源保护利用等工作中发挥了关键性技术支撑作用,或主持编写的农业农村重大政策法规、发展规划、技术标准和规程、可行性研究报告、技术咨询报告、技术培训教材等在本领域被广泛认可;

  (4)发表的本领域研究成果,经同行专家评议具有较高学术价值。

  4.在指导、培养中青年学术技术骨干方面作出突出贡献,能够指导相应副高级职称人员或研究生的工作和学习。

  5.一般应具备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或学士及以上学位,取得本系列副高级职称后,从事本专业技术工作满5年。

(六)农业技术推广研究员

  1.长期在县乡及以下农业农村一线和各类涉农企业从事技术推广工作,业绩突出,群众公认。

  2.具有较为全面系统的专业知识和丰富的实践经验,掌握本领域前沿发展动态,能够创造性地解决复杂的实际问题或重大技术问题。

3.取得农业系列副高级职称后,业绩、成果要求符合下列条件之一:

  (1)主持推广的新品种、新技术、新产品、新方法等得到大规模应用,产生显著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

  (2)作为第一完成人,获得具有重大实用价值的本专业及其相关专业发明或实用新型专利;

  (3)指导实施的农业农村技术推广重大工程、计划、项目在本领域被广泛认可,或在重要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任务、重大动植物疫病防控、农业重大灾害处置、重要农业遗传资源保护利用等工作中发挥了关键性技术支撑作用,或主持编写的技术推广规划、技术标准和规程、可行性研究报告、技术咨询报告、技术培训教材等在本领域被广泛认可;

  (4)能够为农民生产生活、农村社会服务、农产品质量安全、重大动植物疫病防控、农业重大灾害处置提供技术支撑和服务保障,在农业转型升级、农村发展繁荣、农民增收致富等方面作出突出贡献。

  4.在指导、培养农业技术推广骨干方面作出突出贡献,能够指导相应副高级职称人员的工作。

  5.一般应具备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或学士及以上学位,取得本系列副高级职称后,从事农业技术推广相关工作满5年。

三、农业技术人员评职称需要什么材料?

  不同的地区、不同的职称所需要的材料都是不一样的,申报人应根据自己的专业技术岗位,对照国家、省的职称政策及相应资格条件,如实填报并一次性提交全部申报材料。详细的情况可咨询当地相关政府部门。

提交信息测一测您提升学历详细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