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简单古代诗歌赏析精选」?

作者:华沛凯时间:2023-07-18 00:28:11

导读:" 简单古代诗歌赏析精选是一本关于古代诗歌的精选集,旨在帮助读者深入了解古代诗歌的魅力和美学价值。本书通过精心挑选的诗歌作品和详细的赏析,展示了古代诗歌的独特之处和艺术魅力。以下是本书提供的解决方案:1.提供全面的历史背景:为了更好地理解古代诗歌,本书将提供与每首"

  简单古代诗歌赏析精选是一本关于古代诗歌的精选集,旨在帮助读者深入了解古代诗歌的魅力和美学价值。本书通过精心挑选的诗歌作品和详细的赏析,展示了古代诗歌的独特之处和艺术魅力。

以下是本书提供的解决方案:

  1.提供全面的历史背景:为了更好地理解古代诗歌,本书将提供与每首诗歌相关的历史背景。这将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诗歌的主题和意义。

  2.详细解读诗歌的结构和技巧:本书将对每首诗歌的结构、韵律、修辞手法等进行详细解读。通过解析诗歌的技巧和特点,读者将能够更好地欣赏和理解诗歌的美学价值。

  3.分析诗歌的主题和情感表达:每首诗歌都有其独特的主题和情感表达方式。本书将通过分析诗歌的主题和情感,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诗歌的内涵和意义。

  4.提供相关注释和背景知识:为了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诗歌,本书将提供相关注释和背景知识。这将有助于读者更好地理解诗歌中的文化、历史和社会背景。

  5.引用名家评论和批评:为了进一步加深读者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本书还将引用一些著名文学评论家和学者的评论和批评。这将帮助读者从不同的角度审视诗歌,并获得更多的观点和理解。

  通过以上的解决方案,读者将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古代诗歌的美学价值,进一步培养自己的文学鉴赏能力。同时,本书还将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古代文化和历史,从而增加对古代诗歌的兴趣和理解。

简单古代诗歌赏析精选

  【#能力训练#导语】听诗、读诗、背诗的本质,其实是一种爱的教育,也是我们华夏民族流传千年的教育方式。

  给孩子早期的诗歌启蒙,不仅可以让他们领略中国文字和古诗词的音节之美,更可以锻炼孩子的吐字、用气,提升他们的语音语感,对这个时期孩子语言能力的培养非常重要。

  下面是分享的简单古代诗歌赏析精选。

  欢迎阅读参考!。

1.简单古代诗歌赏析精选

  凉州词

  王翰〔唐代〕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王翰的《凉州词》是一首曾经打动过无数热血男儿的千古绝唱,不少人以此诗来作为自己人生方向的指导。

    “葡萄美酒夜光杯”,在唐代这个“无人不饮酒、无人无好酒”的朝代,琳琅满目的美酒,鼓乐齐鸣的筵席,开篇一句便点出了这是一个豪情畅饮的欢聚氛围,为全诗定下了兴奋昂扬的感情基调。

    “欲饮琵琶马上催”此句一直以来存在着两种解读,一种是说正在大家裤迅准备畅饮之时,乐队也奏起了琵琶,更增添了欢快的气氛。

  意在渲染一种欢快宴饮的场面。

  还有一种说法,是说此时作战的号角声响起,意在突出沉重、悲凉、感伤的氛围。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喝醉睡躺在沙场上,朋友您别取笑我。

  自古以来出征打仗有几个人能安全归故乡呢?清代诗人施补华说这两句诗:“作悲伤语读便浅,作谐谑语读便妙,在学人领悟。

  ”(《岘佣说诗》)。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生活难免失意,但永远别失去骨子里那份潇洒。就像电影《美丽人生》那样,就算在最艰难最绝望的日子里,就算岌岌可危,死亡近在眼前,也可以用勇气与智慧去照亮你想照亮的人,成为你想成为的自己。

2.简单古代诗歌赏析精选

  小儿垂钓

  朝代:唐朝|作者:胡令能

    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

    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

  古诗简介

    《小儿垂钓》是唐代诗人胡令能所写的一首七言绝句。

  此诗描写一个小孩子在水边聚精会神钓鱼的情景。

  诗人通过描写典型细节,极其传神地再现了儿童那种认真、天真的童心和童趣。

  前两句叙述、描写,从外形着笔,是实写;后两句诗侧重神态来写。

  全诗从形神两方面刻画了垂钓小儿栩栩如生的形象,言辞流畅,清新活泼,寥寥数语便绘出一幅童趣盎然的图画,颇具生活情趣。

  翻译/译文

    一个头发蓬乱、面孔稚嫩的小孩在河边学钓鱼,侧着身子坐在草丛中,野草掩映了他的身影。

    路人想问路,小儿向路人招招手,生怕惊动了鱼儿,不敢回应过路人。

  赏析/鉴赏

    《小儿垂钓》是一首以儿童生活为题材的诗作,诗写一“蓬头稚子”学钓鱼,“侧坐莓苔草映身”,路人向小儿招手,想借问打听一些事情,那小儿却“怕得鱼惊不应人”(怕惊了鱼而不置一词),真是活灵活现、惟妙惟肖,形神兼备,意趣盎然。其艺术成就丝毫不亚于杜牧的《清明》一诗。

    此诗分垂钓和问路两层,第一、二句重在写垂钓(形),第三、四句重在问路(传神)。

    第一、二句,稚子,小孩也。

  “蓬头”写其外貌,突出了小孩的幼稚顽皮,天真可爱。

  “纶”是钓丝,“垂纶”即题目中的“垂钓”,也就是钓鱼。

  诗人对这垂钓小儿的形貌不加粉饰,直写出山野孩子头发蓬乱的本来面目,使人觉得自然可爱与真实可信。

  “学”是这首诗的诗眼。

  这个小孩子初学钓鱼,所以特别小心。

  在垂钓时,“侧坐”姿态,草映其身,行为情景,如在眼神闭前。

  “侧坐”带有随意坐下的意思。

  侧坐,而非稳坐,正与小儿初学此道的心境相吻合。

  这也可以想见小儿不拘形迹地专心致志于钓鱼的情景。

  “莓苔”,泛指贴着地面生长在阴湿地方的低等植物,从“莓苔”不仅可以知道小儿选择钓鱼的地方是在阳光罕见人迹罕到的所在,更是一个鱼不受惊、人不暴晒的颇为理想的钓鱼去处,为后文所说“怕得鱼惊不应人”做了铺垫。

  “草映身”,也不只是在为小儿画像,它在结构上,对于下句的“路人借问”还有着直接的承接关系──路人之向游纯裂小儿打问,就因为看得见小儿。

    后两句中“遥招手”的主语还是小儿。

  当路人问道,小儿害怕应答惊鱼,从老远招手而不回答。

  这是从动作和心理方面来刻划小孩,有心计,有韬略,机警聪明。

  小儿之所以要以动作来代替答话,是害怕把鱼惊散。

  小儿的动作是“遥招手”,说明小儿对路人的问话并非漠不关心。

  小儿在“招手”以后,又怎样向“路人”低声耳语,那是读者想象中的事,诗人再没有交代的必要,所以,在说明了“遥招手”的原因以后,诗作也就戛然而止。

    在唐诗中,写儿童的题材比较少,因而显得可贵。

  这首七绝写小儿垂钓别有情趣。

  诗中没有绚丽的色彩,没有刻意的雕饰,就似一枝清丽的出水芙蓉,在平淡浅易的叙述中透露出几分纯真、无限童趣和一些专注。

  此诗不失为一篇情景交融、形神兼备的描写儿童的佳作。

3.简单古代诗歌赏析精选

  饮湖上初晴后雨

  朝代:宋朝|作者:苏轼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古诗简介

    《饮湖上初晴后雨》是一首赞美西湖美景的七言绝句,写于诗人任杭州通判期间。这首诗不是描写西湖的一处之景、一时之景,而是对西湖美景的全面描写概括品评。

  翻译/译文

    晴天,西湖水波荡漾,在阳光照耀下,光彩熠熠,显得美极了。

  下雨时,远处的山笼罩在烟雨之中,时隐时现,眼前一片迷茫,这朦胧的景色也是非常美丽的。

  如果把美丽的西湖比作美人西施,那么淡妆也好,浓妆也好,她总是美丽的。

  赏析/鉴赏

    诗的上半首既写了西湖的水光山色,也写了西湖的晴姿雨态。

  “水光潋滟晴方好”描写西湖晴天的水光:在灿烂的阳光照耀下,西湖水波荡漾,波光闪闪,十分美丽。

  “山色空蒙雨亦奇”描写雨天的山色:在雨幕笼罩下,西湖周围的群山,迷迷茫茫,若有若无,非常奇妙。

  从题目可以得知,这一天诗人在西湖游宴终日,早晨阳光明艳,后来转阴,入暮后下起雨来。

  而在善于领略自然并对西湖有深厚感情的诗人眼中,无论是水是山,或晴或雨,都是美好奇妙的。

  从“睛方好”、“雨亦奇”这一赞评,可以想见在不同天气下的湖山胜景,也可想见诗入即景挥毫时的兴会及其洒脱的性格、开阔的胸怀。

  上半首写的景是交换、对应之景,情是广泛、豪宕之情,情景交融,句间情景相对,西湖之美概写无余,诗人苏轼之情表现无遗。

    下半首诗里,诗人没有紧承前两句,进一步运用他的写气图貌之笔来描绘湖山的晴光雨色,而是遗貌取神,只用一个既空灵又贴切的妙喻就传出了湖山的神韵。

  喻体和本体之间,除了从字面看,西湖与西子同有一个“西”字外,诗人的着眼点所在只是当前的西湖之美,在风神韵味上,与想象中的西施之美有其可意会而不可言传的相似之处。

  而正因西湖与西子都是其美在神,所以对西湖来说,晴也好,雨也好,对西子来说,淡妆也好,浓抹也好,都无改其美,而只能增添其美。

  对这个比喻,存在有两种相反的解说:一说认为诗人“是以晴天的西湖比淡妆的西子,以雨天的西湖比浓妆的西子”;一说认为诗人是“以晴天比浓妆,雨天比淡妆”。

  两说都各有所见,各有所据。

  但就才情横溢的诗人而言,这是妙手偶得的取神之喻,诗思偶到的神来之笔,只是一时心与景会,从西湖的美景联想到作为美的化身的西子,从西湖的“晴方好”、“雨亦奇”,想象西子应也是“淡妆浓抹总相宜”,当其设喻之际、下笔之时,恐怕未必拘泥于晴与雨二者,何者指浓妆,何者指淡妆。

  欣赏这首诗时,如果一定要使浓妆、淡妆分属晴、雨,可能反而有损于比喻的完整性、诗思的空灵美。

    这里,诗人抒发的是一时的才思,但这一比喻如陈衍在《宋诗精华录》中所说,“遂成为西湖定评”。

  从此,人们常以“西子湖”作为西湖的别称。

  苏轼本人对这一比喻也很得意,曾在诗中多次运用。

  后人对这一比喻更深为赞赏,常在诗中提到。

  王文诰在《苏文忠公诗编注集成》中称这首诗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名篇”。

  其特点之一是概括性特别强。

  它写的不是西湖的一处之景或一时之景,而是对西湖的全面写照和全面评价,区而它就具有超越时间的艺术生命色。

  这首诗的流传,使西湖的景色增添了光彩。

    此外,这首诗在艺术手法上的成功就是大量修辞手法的运用。

    互文。

  如:“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

  ”上半句省落“雨亦奇”,下半句省落“晴方好”。

  全句意思是说西湖的山水不论天晴还是下雨都很美妙。

  不能理解为:西湖的水只是天晴好看,西湖的山只是下雨美妙。

    对偶。

  如:“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

  ”是正对,意义相近,互为补充。

  由于“水光潋滟”与“山色空濛”,“晴方好”与“雨亦奇”,自独立成景,又共同构成一幅田园风光图,对仗工整,创造出神秘的意境,表达出作者对西湖的神往之情。

    比喻。

  诗歌中把“西湖”比作“西子”即西施,苏轼以自己的奇妙的观察品味,把西湖的自然美比作天然美女西施。

  通过巧妙地比喻,构成一幅生动可感的西湖图像,创造出更真切的意境,是十分贴切的比喻。

  西湖也叫西子湖,这个名字是从这首诗歌中的比喻而来。

  西湖也因此而锦上添花,越来越闻名。

4.简单古代诗歌赏析精选

  独坐敬亭山

  唐代诗人:李白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赏析

    此诗前两句“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看似写眼前之景,其实,把伤心之感写尽了:天上几只鸟儿高飞远去,直至无影无踪;寥廓的长空还有一片白云,却也不愿停留,慢慢地越飘越远,似乎世间万物都在厌弃诗人。

  “尽”、“闲”两个字,把读者引入一个“静”的境界:仿佛是在一群山鸟的喧闹声消除之后格外感到清静;在翻滚的厚云消失之后感到特别的清幽平静,尽既有消失的意思,又有慢慢消失在天际的感觉。

  闲,主要是为了表达闲适的感情,是以孤云的闲适衬托作者心境的闲适。

  这两个词对“独”有意境上的烘托作用。

  主要是为了写作者此刻独坐但情意悠然,很符合李白本人的仙道思想。

    这两句的意象以“众星拱月”式并置,前句中心词“鸟”是中心意象,加上“飞”字形成一个复合意象,强化动态表现意义。

  “众鸟”原可以让读者联想到山中闲静宁谧的场景,群鸟儿在空山中婉转鸣啼,有一种格外的逸趣,而眼前,众鸟高飞,离人越来越远,“高”字起到一个拓展空间的作用,抬头仰望,空阔的蓝天上,鸟儿在远走高飞,直至看不见。

  一个“尽”字,增强了此句的表现力度,表现出李白此时的万般惆怅。

  后句“云”为中心词,与“去”复合,默默的云也在渐渐飘走。

  而云并非满天白云,原本就只是“孤云”无伴,偏偏还悠闲地慢慢地飘离。

  诗人以“闲”写出了孤云的状态,突出了离去的过程,让读者在品味孤云离去的状态时,感知诗人内心的不忍和无奈。

    因此,这两句是写“动”见“静”,以“动”衬“静”。

  这种“静”,正烘托出诗人心灵的孤独和寂寞。

  这种生动形象的写法,能给读者以联想,并且暗示了诗人在敬亭山游览观望之久,勾画出他“独坐”出神的形象,为下联“相看两不厌”作了铺垫。

    三、四两句“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用浪漫主义手法,将敬亭山人格化、个性化。

  尽管鸟飞云去,诗人仍没有回去,也不想回去,他久久地凝望着幽静秀丽的敬亭山,觉得敬亭山似乎也正含情脉脉地看着他自己。

  他们之间不必说什么话,已达到了感情上的交流。

  “相看两不厌”表达了诗人与敬亭山之间的深厚感情。

  “相”、“两”二字同义重复,把诗人与敬亭山紧紧地联系在一起,表现出强烈的感情。

  同时,“相看”也点出此时此刻唯有“山”和“我”的孤寂情景与“两”字相重,山与人的相依之情油然而生。

  结句中“只有”两字也是经过锤炼的,更突出诗人对敬亭山的喜爱。

  “人生得一知己足矣”,鸟飞云去对诗人来说不足挂齿。

  这两句诗所创造的意境仍然是“静”的,表面看来,是写了诗人与敬亭山相对而视,脉脉含情。

  实际上,诗人愈是写山的“有情”,愈是表现出人的“无情”;而他那横遭冷遇,寂寞凄凉的处境,也就在这静谧的场面中透露出来了。

    “众鸟”、“孤云”这种动的意象与“敬亭山”这种静的意象相反并置,时间和空间的维度里仅仅出现了量的变化,而心理的维度却产生着质的变化:有理想、有才能而在政治上遭受压抑的士大夫往往对“逝去”,对“消散”有着特殊的敏感,人事短暂,宇宙永恒,常常是他们不遇时发出的慨叹。

  诗人引恒久的山为知己,可能是“长安不得见”后,不得已而为之的一种方式了。

  就算长安招引他,他也不知道自己会不会随“众鸟高飞”而去。

    诗人笔下,不见敬亭山秀丽的山色、溪水、小桥,并非敬亭山无物可写,因为敬亭山“东临宛溪,南俯城闉,烟市风帆,极目如画”。

  从诗中来看,无从知晓诗人相对于山的位置,或许是在山顶,或许在空阔地带,然而这些都不重要了。

  这首诗的写作目的不是赞美景物,而是借景抒情,借此地无言之景,抒内心无奈之情。

  诗人在被拟人化了的敬亭山中寻到慰藉,似乎少了一点孤独感。

  然而,恰恰在这里,诗人内心深处的孤独之情被表现得更加突出。

  人世间的深重的孤独之情,诗人人生悲剧的气氛充溢在整首诗中。

  全诗似乎全是景语,无一情语,然而,由于景是情所造,因而,虽句句是景,却句句是情,就像王夫之所说,是“情中景,景中情”。

5.简单古代诗歌赏析精选

  清明

  杜牧〔唐代〕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赏析

    这一天正是清明节,诗人杜牧在路上行走,遇上了下雨。

  清明,虽然是柳绿花红、春光明媚的时节,可也是气候容易发生变化的期间,常常赶上“闹天气”。

  远在梁代,就有人记载过:在清明前两天的寒食节,往往有“疾风甚雨”。

  若是正赶在清明这天下雨,还有个专名叫作“泼火雨”。

  诗人遇上的,正是这样一个日子。

    诗人用“纷纷”两个字来形容那天的“泼火雨”,真是好极了。

  “纷纷”,若是形容下雪,那该是大雪。

  但是用来写雨,却是正相反,那种叫人感到“纷纷”的,绝不是大雨,而是细雨。

  这种细雨,也正就是春雨的特色。

  细雨纷纷,是那种“天街小雨润如酥”样的雨,它不同于夏天的倾盆暴雨,也和那种淅淅沥沥的秋雨绝不是一个味道。

  这“雨纷纷”,正抓住了清明“泼火雨”的精神,传达了那种“做冷欺花,将烟困柳”的凄迷而又美丽的境界。

    这“纷纷”在此自然毫无疑问的是形容那春雨的意境;可是它又不止是如此而已,它还有一层特殊的作用,那就是,它实际上还在形容着那位雨中行路者的心情。

    且看下面一句:“路上行人欲断魂”。

  “行人”,是出门在外的行旅之人,不是那些游春逛景的人。

  那么什么是“断魂”呢?在诗歌里,“魂”指的多半是精神、情绪方面的事情。

  “断魂”,是极力形容那一种十分强烈、可是又并非明白表现在外面的很深隐的感情,比方相爱相思、惆怅失意、暗愁深恨等等。

  当诗人有这类情绪的时候,就常常爱用“断魂”这一词语来表达他的心境。

    清明这个节日,在古人感觉起来,和我们今天对它的观念不是完全一样的。

  在当时,清明节是个色彩情调都很浓郁的大节日,本该是家人团聚,或游玩观赏,或上坟扫墓,是主要的礼节风俗。

  除了那些贪花恋酒的王孙公子等人之外,有些头脑的,特别是感情丰富的诗人,他们心头的滋味是相当复杂的。

  倘若再赶上孤身行路,触景伤怀,那就更容易惹动了他的心事。

  偏偏又赶上细雨纷纷,春衫尽湿,这给行人就又增添了一层愁绪。

  这样来体会,才能理解为什么诗人在这当口儿要写“断魂”两个字;否则,下了一点小雨,就值得“断魂”,那不太没来由了吗?。

    这样,我们就又可回到“纷纷”二字上来了。

  本来,佳节行路之人,已经有不少心事,再加上身在雨丝风片之中,纷纷洒洒,冒雨趱行,那心境更是加倍的凄迷纷乱了。

  所以说,纷纷是形容春雨,可也形容情绪;甚至不妨说,形容春雨,也就是为了形容情绪。

  这正是我国古典诗歌里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一种绝艺,一种胜境。

    前二句交代了情景,问题也发生了。

  怎么办呢?须得寻求一个解决的途径。

  行人在这时不禁想到:往哪里找个小酒店才好呢?事情很明白:寻到一个小酒店,一来歇歇脚,避避雨;二来小饮三杯,解解料峭中人的春寒,暖暖被雨淋湿的衣服;最要紧的是,借此也能散散心头的愁绪。

  于是,向人问路了。

    是向谁问的路呢?诗人在第三句里并没有告诉我们,妙莫妙于第四句:“牧童遥指杏花村”。

  在语法上讲,“牧童”是这一句的主语,可它实在又是上句“借问”的宾词——它补足了上句宾主问答的双方。

  牧童答话了吗?我们不得而知,但是以“行动”为答复,比答话还要鲜明有力。

    “遥”,字面意义是远。

  但我们读诗的人,切不可处处拘守字面意义,认为杏花村一定离这里还有十分遥远的路程。

  这一指,已经使我们如同看到。

  若真的距离遥远,就难以发生艺术联系,若真的就在眼前,那又失去了含蓄无尽的兴味:妙就妙在不远不近之间。

  “杏花村”不一定是真村名,也不一定即指酒家。

  这只需要说明指往这个美丽的杏花深处的村庄就够了,不言而喻,那里是有一家小小的酒店在等候接待雨中行路的客人的。

    诗里恰恰只写到“遥指杏花村”就戛然而止,再不多费一句话。

  剩下的,行人怎样地闻讯而喜,怎样地加把劲儿趱上前去,怎样地兴奋地找着了酒家,怎样地欣慰地获得了避雨、消愁两方面的满足和快意……,这些诗人就“不管”了。

  他把这些都含蓄在篇幅之外,付与读者的想象,由读者自去寻求领会。

  他只将读者引入一个诗的境界,他可并不负责导游全景;另一面,他却为读者展开了一处远比诗篇所显示的更为广阔得多的想象余地。

  这就是艺术的“有余不尽”。

    这才是诗人和我们读者的共同享受,这才是艺术,这也是我国古典诗歌所特别擅长的地方。

  古人曾说过,好的诗,能够“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在于言外”。

  拿这首《清明》绝句来说,在一定意义上,也是当之无愧的。

    这首小诗,一个难字也没有,一个典故也不用,整篇是十分通俗的语言,写得自如之极,毫无经营造作之痕。

  音节十分和谐圆满,景象非常清新、生动,而又境界优美、兴味隐跃。

  诗由篇法讲也很自然,是顺序的写法。

  第一句交代情景、环境、气氛,是“起”;第二句是“承”,写出了人物,显示了人物的凄迷纷乱的心境;第三句是一“转”,然而也就提出了如何摆脱这种心境的办法;而这就直接逼出了第四句,成为整篇的精彩所在—“合”。

  在艺术上,这是由低而高、逐步上升、高潮顶点放在最后的手法。

  所谓高潮顶点,却又不是一览无余,索然兴尽,而是余韵邈然,耐人寻味。

  这些,都是诗人的高明之处,也是值得我们学习继承的地方!。

简单古诗及其赏析精选

  【#能力训练#导语】古诗是古代人们抒发内心情感的出口,是表达自我的一种方式,富有中华文明特有的美感。

  它们或是铿锵,或是婉转,风格各异,皆耐人寻味。

  下面是分享的简单古诗及其赏析精选。

  欢迎阅读参考!。

1.简单古诗及其赏析精选

  梅花敬碰敏

  王安石〔宋代〕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赏析

    此诗前两句写墙角梅花不惧严寒,傲然独放;后两句写梅花的幽香,以梅拟人,凌寒独开,喻典品格高贵,暗香沁人,象征其才华横溢。

  亦是以梅花的坚强和高洁品格喻示那些像诗人一样,处于艰难环境中依然能坚持操守、主张正义的人。

  全诗语言朴素,写得则非常平实内敛,却自有深致,耐人寻味。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写墙角梅花不惧严寒,傲然独放,“墙角数枝梅”,“墙角”不引人注目,不易为人所知,更未被人赏识,却又毫不在乎。

  “墙角"这个环境突出了数枝梅身居简陋,孤芳吵游自开的形态。

  体现出诗人所处环境恶劣,却依旧坚持自己的主张的态度。

  “凌寒独自开”,这里写梅花没写她的姿态,而只写她“独自开”,突出梅花不畏寒,不从众,虽在无人偏僻的地方,仍然凌寒而开,写的是梅花的品质,又像写人品。

  “独自”,语意刚强,无惧旁人的眼光,在恶劣的环境中,依旧屹立不倒。

  体现出诗人坚持自我的信念。

    “遥知不是雪”,“遥知”说明香从老远飘来,淡淡的,不明显。

  诗人嗅觉灵敏,独具慧眼,善于发现。

  “不是雪”,不说梅花,而说梅花的洁白可见。

  意谓远远望去十分纯净洁白,但知道不是雪而是梅花。

  诗意曲折含蓄,耐人寻味。

  暗香清幽的香气。

  “为有暗香来”,“暗香”指的是梅花的香气,以梅拟人,凌寒独开,喻典品格高贵;暗香沁人,象征其才华横溢。

    立在僻静甚至冷清的墙角,冲破严寒静静开放,远远地向世人送去浓郁的幽香,这是绝世之梅,也是绝世之人。

2.简单古诗及其赏析精选

  绝句

  杜甫〔唐代〕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赏析

    这首《绝句》是诗人住在成都浣花溪草堂时写的,描写了草堂周围明媚秀丽的春天景色。

    诗歌以一幅富有生机的自然美景切入,给人营造出一种清新轻松的情调氛围。

  前两句,诗人以不同的角度对这副美景进行了细微的刻画。

  翠是新绿,是初春时节万物复苏,萌发生机时的颜色。

  “两”和“一”相对;一横一纵,就展开了一个非常明媚的自然景色。

  这句诗中以“鸣”字最为传神,运用了拟人的手法把黄鹂描写的更加生动活泼,鸟儿成双成对,构成了一幅具有喜庆气息的生机勃勃的画面。

  而黄鹂居柳上而鸣,这是在静中寓动的生机,下句则以更明显的动势写大自然的生气,白鹭在这个清新的天际中飞翔,这不仅是一种自由自在的舒适,还有一种向上的奋发。

  再者,首句写黄鹂居柳上而鸣,与下句写白鹭飞翔上天,空间开阔了不少,由下而上,由近而远,使诗人所能看到的、所能感受到的生机充盈着整个环境,这样就再从另一角度显出早春生机之盛。

    第三句“窗含西岭千秋雪”,写诗人凭窗远眺,因早春空气清新,晴天丽日,所以能看见西岭雪山。

  上两句已点明,当时正是早春之际,冬季的秋雪欲融未融,这就给读者一种湿润的感受,此句“窗”与“雪”间着一“含”字,表现出积雪初融之际湿气润泽了冬冻过的窗棂,这更能写出诗人对那种带着湿气的早春生机的感受。

  而“西岭”,正是诗人看到窗前初融的冰雪而想起草堂近旁的西岭,想到西岭山上的长久积雪,以西岭上的千秋积雪代替窗上的残雪,这就使所表达的意境更为广远。

  另外,诗人从少年时就怀有报国的志向,在历经数十年的重重阻扼之后终于有重展的机会,多年战乱得以平定,这与诗人看到窗前的融雪而想到西岭,并以岭上千年雪代窗上残雪,进而给诗人以顽雪消融之感正好相联系。

    末句更进一步写出了杜甫当时的复杂心情。

  一说船来自“东吴”,此句表战乱平定,交通恢复,诗人睹物生情,想念故乡。

  用一个“泊”字,有其深意,杜甫多年来飘泊不定,没有着落,虽然他心中始终还有那么一点希冀,但那种希冀,已经大大消减了。

  “泊”字,正好写出了诗人这种处于希望与失望之间的复杂心情。

  而“万里”则暗示了目的达到的远难,这与第三句中的“千秋”并列,一从时间上,一从空间上,同写出那种达到目的之难。

  三国孙权自古就被不少士人誉为明主,作者亮枝借东吴代指孙权,暗示了杜甫对当朝皇帝的希望。

  而以“泊”、“万里”、“东吴船”合而为一句,正是为了写出那个“难”字。

    全诗看起来一句一景,是四幅独立的图景,但诗人的内在情感使其内容一以贯之,以清新轻快的景色寄托诗人内心复杂的情绪,构成一个统一的意境。

  一开始表现出草堂的春色,诗人的情绪是陶然的,而随着视线的游移、景物的转换,江船的出现,便触动了他的乡情。

  表面上表现的是生机盎然的画面,而在欢快明亮的景象内,却寄托着诗人对时光流逝,孤独而无聊的失落之意,更写出了诗人在重有一线希望之时的复杂心绪,在那希望之外,更多的是诗人对失望的感伤。

3.简单古诗及其赏析精选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李白〔唐代〕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唯通:惟)

  赏析

    这首诗不同于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那种少年刚肠的离别,也不同于王维《渭城曲》那种深情体贴的离别。

  而是表现一种充满诗意的离别。

  其之所以如此,是因为这是两位风流潇洒的诗人的离别,还因为这次离别跟一个繁华的时代、繁华的季节、繁华的地区相联系,在愉快的分手中还带着诗人的向往,这就使得这次离别多了点诗意,少了份伤感。

    李白与孟浩然的交往,是他当年轻快意的时候,所以眼里所看到的无不是美好惬意。

  这次离别正是开元盛世,太平而又繁荣,季节是烟花三月、春意最浓的时候,从黄鹤楼顺着长江而下,这一路都是繁花似锦。

  李白是那样一个浪漫、爱好游览的人,所以这次离别完全是在很浓郁的畅想曲和抒情诗的气氛里进行的。

  李白心里没有什么忧伤和不愉快,相反地认为孟浩然这趟旅行快乐得很,他向往扬州地区,又向往孟浩然,所以一边送别,一边心也就跟着飞翔,胸中有无穷的诗意随着江水荡漾。

    “故人西辞黄鹤楼”,这一句不光是为了点题,更因为黄鹤楼是天下名胜,可能是两位诗人经常流连聚会之所。

  因此一提到黄鹤楼,就带出种种与此处有关的富于诗意的生活内容。

  而黄鹤楼本身,又是传说仙人飞上天空去的地方,这和李白心目中这次孟浩然愉快地去广陵,又构成一种联想,增加了那种愉快的、畅想曲的气氛。

    “烟花三月下扬州”,在“三月”上加“烟花”二字,把送别环境中那种诗的气氛涂抹得尤为浓郁。

  烟花,指烟雾迷蒙,繁花似锦。

  给读者的感觉绝不是一片地、一朵花,而是看不尽、看不透的大片阳春烟景。

  三月是烟花之时,而开元时代繁华的长江下游,又正是烟花之地。

  “烟花三月”,不仅再现了那暮春时节、繁华之地的迷人景色,而且也透露了时代气氛。

  此句意境优美,文字绮丽,清人孙洙誉为“千古丽句”。

  李白渴望去扬州之情溢于言表。

    诗的后两句看起来似乎是写景,但在写景中包含着一个充满诗意的细节。

  “孤帆远影碧空尽”李白一直把朋友送上船,船已经扬帆而去,而他还在江边目送远去的风帆。

  李白的目光望着帆影,一直看到帆影逐渐模糊,消失在碧空的尽头,可见目送时间之长。

  帆影已经消逝了,然而李白还在翘首凝望,这才注意到一江春水,在浩浩荡荡地流向远远的水天交接之处。

    最后一句是眼前景象,但又不单纯是写景。

  李白对朋友的一片深情,李白的向往,正体现在这富有诗意的神驰目注之中。

  诗人的心潮起伏,正像滚滚东去的一江春水。

  总之,这一场极富诗意的、两位风流潇洒的诗人的离别,对李白来说,又是带着一片向往之情的离别,被诗人用绚烂的阳春三月的景色,将放舟长江的宽阔画面,将目送孤帆远影的细节,极为传神地表现出来。

4.简单古诗及其赏析精选

  竹里馆

  王维〔唐代〕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赏析

    此诗写隐者的闲适生活以及情趣,描绘了诗人月下独坐、弹琴长啸的悠闲生活,遣词造句简朴清丽,传达出诗人宁静、淡泊的心情,表现了清幽宁静、高雅绝俗的境界。

    起句写诗人活动的环境非常幽静。

  开头一个“独”字便给读者留下了突出印象,这个“独”字也贯穿了全篇。

  “幽篁”指幽深的竹林。

  《楚辞·九歌·山鬼》说:“余处幽篁兮终不见天。

  ”“竹里馆”顾名思义是一座建在竹林深处的房子,王维独自坐在里面。

  他的朋友裴迪的同题诗写道:“出入唯山鸟,幽深无世人。

  ”仅诗的第一句就塑造了一个悠然独处者的形象。

    次句承上写诗人悠然独处,借弹琴和长啸来抒发自己的情感。

  我们知道王维是的音乐家,所以考取进士后,当上了太乐丞。

  但是他独自坐在竹里馆中弹琴显然不是供人欣赏的,而是抒发自己的怀抱。

  “长啸”指拖长声音大声吟唱诗歌,如苏轼《和林子中待制》:“早晚渊明赋归去,浩歌长啸老斜川。

  ”可见弹琴还不足以抒发自己的感情,接着又吟唱了起来。

  他吟唱的诗也许就是这首《竹里馆》。

    诗中写到景物,只用六个字组成三个词,就是:“幽篁”、“深林”、“明月”。

  对普照大地的月亮,用一个“明”字来形容其皎洁,并无新意巧思可言,是人人惯用的陈词。

  至于第一句的“篁”与第三句的“林”,其实是一回事,是重复写诗人置身其间的竹林,而在竹林前加“幽”、“深”两字,不过说明其既非庾信《小园赋》所说的“三竿两竿之竹”,也非柳宗元《青水驿丛竹》诗所说的“檐下疏篁十二茎”,而是一片既幽且深的茂密的竹林。

  这里,像是随意写出了眼前景物,没有费什么气力去刻画和涂饰。

    三、四两句写自己的内心世界没有人能理解。

  “深林人不知”本来就是诗中应有之意,如果对人知与不知毫不在意,那他就不会写出这句诗,既然写了这句诗,就表明他还是希望有人能够理解自己的,遗憾的是陪伴他的只是天空中的一轮明月。

  起句写“人不知”,结句写“月相照”,也可谓相互呼应了。

    诗中写人物活动,也只用六个字组成三个词,就是:“独坐、弹琴、长啸”。

  对人物,既没有描绘其弹奏舒啸之状,也没有表达其喜怒哀乐之情;对琴音与啸声,更没有花任何笔墨写出其音调与声情。

  表面看来,四句诗的用字造语都是平平无奇的。

  但四句诗合起来,却妙谛自成,境界自出,蕴含着一种特殊的艺术魅力。

  作为王维《辋川集》中的一首名作,它的妙处在于其所显示的是那样一个令人自然而然为之吸引的意境。

  它不以字句取胜,而从整体见美。

  它的美在神不在貌,领略和欣赏它的美,也应当遗貌取神,而其神是包孕在意境之中的。

  就意境而言,它不仅如施补华所说,给人以“清幽绝俗”(《岘佣说诗》)的感受,而且使人感到,这一月夜幽林之景是如此空明澄净,在其间弹琴长啸之人是如此安闲自得,尘虑皆空,外景与内情是抿合无间、融为一体的。

  而在语言上则从自然中见至味、从平淡中见高韵。

  它的以自然、平淡为特征的风格美又与它的意境美起了相辅相成的作用。

    可以想见,诗的意境的形成,全赖人物心性和所写景物的内在素质相一致,而不必借助于外在的色相。

  因此,诗人在我与物会、情与景合之际,就可以如司空图《诗品·自然篇》中所说,“俯拾即是,不取诸邻,俱道适往,著手成春”,进入“薄言情悟,悠悠天钧”的艺术天地。

  当然,这里说“俯拾即是”,并不是说诗人在取材上就一无选择,信手拈来;这里说“著手成春”,也不是说诗人在握管时就一无安排,信笔所之。

  诗中描写周围景色,选择了竹林与明月,是取其与所要显示的那一清幽澄净的环境原本一致;诗中抒写自我情怀,选择了弹琴与长啸,则取其与所要表现的那一清幽澄净的心境互为表里。

  这既是即景即事,而其所以写此景,写此事,自有其酝酿成熟的诗思。

  更从全诗的组合看,诗人在写月夜幽林的同时,又写了弹琴、长啸,则是以声响托出静境。

  至于诗的末句写到月来照,不仅与上句的“人不知”有对照之妙,也起了点破暗夜的作用。

  这些音响与寂静以及光影明暗的衬映,在安排上既是妙手天成,又是有匠心运用其间的。

5.简单古诗及其赏析精选

  枫桥夜泊

  张继〔唐代〕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赏析

    全诗以一愁字统起。

  前二句意象密集:落月、啼乌、满天霜、江枫、渔火、不眠人,造成一种意韵浓郁的审美情境。

  这二句既描写了秋夜江边之景,又表达了作者思乡之情。

  后两句意象疏宕:城、寺、船、钟声,是一种空灵旷远的意境。

  夜行无月,本难见物,而渔火醒目,霜寒可感;夜半乃阗寂之时,却闻乌啼钟鸣。

  如此明灭对照,无声与有声的衬托,使景皆为情中之景,声皆为意中之音,意境疏密错落,浑融幽远。

  一缕淡淡的客愁被点染得朦胧隽永,在姑苏城的夜空中摇曳飘忽,为那里的一桥一水,一寺一城平添了千古风情,吸引着古往今来的寻梦者。

  《唐诗三集合编》“全篇诗意自‘愁眠’上起,妙在不说出。

  ”《碛砂唐诗》:“‘对愁眠’三字为全章关目。

  明逗一‘愁’字,虚写竟夕光景,辗转反侧之意自见。

  ”《古唐诗合解》:“此诗装句法最妙,似连而断,似断而连。

  ”。

    为什么诗人一夜未眠呢?首句写了“月落、乌啼、霜满天”这三种有密切关联的景象。

  上弦月升起得早,到“月落”时大约天将晓,树上的栖鸟也在黎明时分发出啼鸣,秋天夜晚的“霜”透着浸肌砭骨的寒意,从四面八方围向诗人夜泊的小船,使他感到身外茫茫夜空中正弥漫着满天霜华。

  第二句写诗人一夜伴着“江枫”和“渔火”未眠的情景。

    诗人运思细密,短短四句诗中包蕴了六景一事,用诗意的语言构造出一个清幽寂远的意境:江畔秋夜渔火点点,羁旅客子卧闻静夜钟声。

  所有景物的挑选都独具慧眼:一静一动、一明一暗、江边岸上,景物的搭配与人物的心情达到了高度的默契与交融,共同形成了这个成为后世典范的艺术境界。

  其名句有:“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

    这首诗采用倒叙的写法,先写拂晓时景物,然后追忆昨夜的景色及夜半钟声,全诗有声有色,有情有景,情景交融。

简单的古诗阅读赏析大全

  【#婴幼儿#导语】背诵古诗词除了能够培养孩子的语言能力和记忆能力,还能够培养道德素质,为以后的学习打好基础,慢慢的转化成为了孩子的文化财富。

  下面是分享的简单的古诗阅读赏析大全。

  欢迎阅读参考!。

1.简单的古诗阅读赏析大全

  咏鹅

  骆宾王〔唐代〕

    鹅,鹅,鹅,曲项向天歌。

    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译文

    “鹅,鹅,鹅!”面向蓝天,一群鹅儿伸着弯曲的脖子在歌唱。

    白色的身体漂浮在碧绿水面,红红的脚掌拨动着清清水波。

  注释

    曲项:弯着脖子。

    歌:长鸣。

    拨:划动。

  鉴赏

    《咏鹅》相传是骆宾王在七岁时写的一首诗,这是一首咏物诗。

  这首千古流传的诗歌,没有什么深刻的思想内涵和哲理,而是以清新欢快的语言,抓住事物(鹅)的突出特征来进行描写。

  写得自然、真切、传神。

    开头的“鹅、鹅、鹅”不只是模拟鹅的叫声,而且把思维的那种跃动表现出来,融为一体。

  小诗人用三个“鹅”字道出鹅由远至近的欢叫声,让人渐渐看清它“曲项”的外形和“向天歌”的得意神态,再写鹅在水中嬉戏时有声有色的情景。

  表现小诗人细微入神的观察力。

    小作者通过白描的手法,简单的略加勾勒,鹅的鲜明形象就脱颖而出。

  “曲项向天歌。

  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一幅可爱的动态的形象。

2.简单的古诗阅读赏析大全

  相思

  王维〔唐代〕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

    愿君多采撷枯樱洞,此物最相思。

  赏析

    这是借咏物而寄相思的诗,是眷怀友人之作。

  起句因物起兴,语虽单纯,却富于想象;接着以设问寄语,意味深长地寄托情思;第三句暗示珍重友谊,表面似乎嘱人相思,背面却深寓自身相思之重;最后一语双关,既切中题意,又关合情思,妙笔生花,婉曲动人。

  全诗情调健美高雅,怀思饱满奔放,语言朴素无华,韵律和谐柔美。

  可谓绝句的上乘佳品。

    红豆,生于南国,其果鲜红浑圆,外表晶莹剔透,因为常被南没枯方人作为服饰装饰物。

  红豆与相思联系在一起,则是来源于一个凄美的爱情故事。

  传说,古代一位女子,因为丈夫战死边疆,思念亡夫太甚哭死在了树下,此后化为了红豆,在春天的时候生长发芽。

  从此以后,红豆被人们称为了相思子,也在文学中引用为相思之意。

  而“相思”不限于男女情爱范围,朋友之间也有相思的,如苏李诗“行人难久留,各言长相思”即著例。

  此诗题一作《江上赠李龟年》,可见诗中抒写的是眷念朋友的情绪。

    “南国”(南方)既是红豆产地,又是朋友所在之地。

  首句以“红豆生南国”起兴,暗示后文的相思之情。

  语极单纯,而又富于形象。

  次句“春来发几枝”轻声一问,承得自然,寄语设问的口吻显得分外亲切。

  然而单问红豆春来发几枝,是意味深长的,这是选择富于情味的事物来寄托情思。

  “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王维《杂诗》)对于梅树的记忆,反映出了客子深厚的乡情。

  同样,这里的红豆是赤诚友爱的一种象征。

  这样写来,便觉语近情遥,令人神远。

    第三句紧接着寄意对方“多采撷”红豆,仍是言在此而意在彼。

  以采撷植物来寄托怀思的情绪,是古典诗歌中常见手法,如汉代古诗:“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即著例。

  “愿君多采撷”似乎是说:“看见红豆,想起我的一切吧。

  ”暗示远方的友人珍重友谊,语言恳挚动人。

  这里只用相思嘱人,而自己的相思则见于言外。

  用这种方式透露情怀,婉曲动人,语意高妙。

  宋人编《万首唐人绝句》,此句“多”字作“休”。

  用“休”字反衬离情之苦,因相思转怕相思,当然也是某种境况下的人情状态。

  用“多”字则表现了一种热情饱满、一往情深的健美情调。

  此诗情高意真而不伤纤巧颂岁,与“多”字关系甚大,故“多”字比“休”字更好。

    最后一句“此物最相思”只因红豆是最能表达相思之物。

  中国人常说,睹物思人。

  这“物”可能是他吃过的、穿过的,也可能是他看过的、听过的;可能是他喜欢的,也可能是他厌恶的。

  只要是与他有关系的,哪怕只有一丝关联,都能激起思念者敏感的神经。

  诗人所希望的,是友人每每看见这最能代表相思之意的红豆,就能想起正在相思的“我”、正在思念“你”的“我”。

  从诗人对朋友的深切叮咛中,我们看到了诗人自己深重的相思之意。

  正是诗人对朋友的满心思念,才使他希望朋友亦如此。

  用这种方式表露情怀,语意高妙,深挚动人。

    全诗洋溢着少年的热情,青春的气息,满腹情思始终未曾直接表白,句句话儿不离红豆,而又“超以象外,得其圜中”,把相思之情表达得入木三分。

  它“一气呵成,亦须一气读下”,极为明快,却又委婉含蓄。

  在生活中,最情深的话往往朴素无华,自然入妙。

  王维很善于提炼这种素朴而典型的语言来表达深厚的思想感情。

  所以此诗语浅情深,当时就成为流行名歌是毫不奇怪的。

3.简单的古诗阅读赏析大全

  所见

  朝代:清朝|作者:袁枚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赏析/鉴赏

    野外林阴道上,一位小牧童骑在黄牛背上缓缓而来。

  也不知有什么开心事儿,他一路行一路唱,唱得好脆好响,整个树木全给他惊动了。

  忽然,歌声停下来,小牧童脊背挺直,嘴巴紧闭,两眼凝望着高高的树梢。

  “知了,知了,知了……”树上,一只蝉儿也在扯开嗓门,自鸣得意地唱呢。

  正是它把小牧童吸引住了,他真想将蝉儿捉一手呢!这情景,全被人看在眼里,写进诗中。

  诗人先写小牧童的动态,那高坐牛背、大声唱歌的派头,何等散漫、放肆;后写小牧童的静态,那屏住呼吸,眼望鸣蝉的神情,又是多么专注啊!这从动到静的变化,写得既突然又自然,把小牧童天真烂漫、好玩多事的形象,刻画得活灵活现。

  至于下一步的动静,小牧童怎样捕蝉,捕到没有,诗人没有写,留给读者去体会、去遐想、去思考。

4.简单的古诗阅读赏析大全

  小池

  杨万里〔宋代〕

    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阴一作:荫)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赏析

    此诗是一首描写初夏池塘美丽景色的、清新的小诗。

  一切都是那样的细,那样的柔,那样的富有情意。

  宛如一幅花草虫鸟彩墨画。

  画面之中,池、泉、流、荷和蜻蜓,落笔都小,却玲珑剔透,生机盎然。

    第一句,紧扣题目写小池的源泉,一股涓涓细流的泉水。

  泉水从洞口流出,没有一丝声响,当然是小之又小的。

  流出的泉水形成一股细流,更是小而又小了。

  这本来很寻常,然而作者却凭空加一“惜”字,说好像泉眼很爱惜这股细流,吝啬地舍不得多流一点儿。

  于是这句诗就立刻飞动起来,变得有情有趣,富有人性。

    第二句,写树阴在晴朗柔和的风光里,遮住水面。

  这也是极平常之事,可诗人加一“爱”字,似乎用她的阴凉盖住小池,以免水分蒸发而干涸,这样就化无情为有情了。

  而且,诗舍形取影,重点表现水面上的柔枝婆娑弄影,十分空灵。

    三、四句写池中一株小荷以及荷上的蜻蜓。

  小荷刚把她的含苞待放的嫩尖露出水面,显露出勃勃生机,可在这尖尖嫩角上却早有一只小小蜻蜓立在上面,它似乎要捷足先登,领略初夏风光。

  小荷与蜻蜓,一个“才露”,一个“早有”,以新奇的眼光看待身边的一切,捕捉那稍纵即逝的景物。

    诗题“小池”全篇都在“小”字上做文章。

  诗词需有不同的题材与刚才,有的重大题材,须写出壮阔的境界、恢宏的气势;有的题材甚小,仅是生活中一个细节,但却能写出幽情逸趣。

  且此诗写的犹如一幅画,画面层次丰富:太阳、树木、小荷、小池,色彩艳丽,还有明亮的阳光、深绿的树荫、翠绿的小荷、鲜活的蜻蜓,清亮的泉水。

  画面充满动感:飞舞的蜻蜓、影绰的池水,充满了诗情画意。

5.简单的古诗阅读赏析大全

  泊船瓜洲

  王安石〔宋代〕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赏析

  诗人回首江南,大地一片翠绿,这固然是春风吹绿的,但是那葱绿的禾苗难道不是变法措施产生的实效吗?

    但是官场是险象环生的,诗人望着这瓜洲渡口,也望着钟山的明月,发出了“明月何时照我还”的慨叹,诗人是想早点离开是非黑白颠倒的官场,离开那丑恶,腐朽的地方体现作者希望重返那没有利益纷争的家乡,很有余韵。这首诗不仅借景抒情,

    情寓于景,情景交融,而且叙事也富有情致,境界开阔,格调清新。最令人津津乐道的还是在修辞上的锤炼。

    其中“绿”字可以体会到诗人用词的修饰,把吹改为绿,为的是生动,在这之前王安石也有多次斟酌推敲这个字,曾试过满,过等字,但最后还是把这个字改成了“绿”。

6.简单的古诗阅读赏析大全

  饮湖上初晴后雨

  苏轼〔宋代〕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赏析

    这是一首赞美西湖美景的诗。

  此诗不是描写西湖的一处之景、一时之景,而是对西湖美景的全面描写概括品评,尤其是后二句,被认为是对西湖的恰当评语。

  作者畅游西湖,从早到晚,一边欣赏美丽的湖光山色,一边饮酒构思,意笃八极,神游万仞。

  于是乎写就了这首传诵一时的佳作。

    诗的前两句既写了西湖的水光山色,也写了西湖的晴雨时的不同景色。“水光潋滟晴方好”描写西湖晴天的水光:在灿烂的阳光照耀下,西湖水波荡漾,波光闪闪,十分美丽。

    “山色空濛雨亦奇”描写雨天的山色:在雨幕笼罩下,西湖周围的群山,迷迷茫茫,若有若无,非常奇妙。

  从第一首诗可知,这一天诗人陪着客人在西湖游宴终日,早晨阳光明艳,后来转阴,入暮后下起雨来。

  而在善于领略自然并对西湖有深厚感情的诗人眼中,无论是水是山,或晴或雨,都是美好奇妙的。

  从“晴方好”“雨亦奇”这一赞评,可以想见在不同天气下的湖山胜景,也可想见诗人即景挥毫时的兴会及其洒脱的性格、开阔的胸怀。

  上半首写的景是交换、对应之景,情是广泛、豪宕之情,情景交融,句间情景相对,西湖之美概写无余,诗人苏轼之情表现无遗。

    诗的后两句进一步运用他的写气图貌之笔来描绘湖山的晴光雨色,而是遗貌取神,只用一个既空灵又贴切的妙喻就传出了湖山的神韵。

  苏轼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西湖之美与西施之美相比,当然无可非议。

  但,我们知道,历还有不少女子,其美与西施相比,恐怕也差不了多少。

  可苏轼为什么偏偏要选西施来比西湖呢?我想是不是有两个原因:一是西施的家乡在浙江,而且离西湖不远;二是西施和西湖,都有个“西”字,这真是个天作之合。

  至于称西施为西子,恐怕不仅是为了尊重,还与平仄有关系(第三句最后一个字要求仄声字,而“施”是平声字)。

  现在,西湖也叫西子湖,就是源于苏轼这首诗。

  对这个比喻,存在有两种相反的解说:一说认为诗人“是以晴天的西湖比淡妆的西子,以雨天的西湖比浓妆的西子”;一说认为诗人是“以晴天比浓妆,雨天比淡妆”。

  两说都各有所见,各有所据。

  但就才情横溢的诗人而言,这是妙手偶得的取神之喻,诗思偶到的神来之笔,只是一时心与景会,从西湖的美景联想到作为美的化身的西子,从西湖的“晴方好”“雨亦奇”,想象西子应也是“淡妆浓抹总相宜”,当其设喻之际、下笔之时,恐怕未必拘泥于晴与雨二者,何者指浓妆,何者指淡妆。

  欣赏这首诗时,如果一定要使浓妆、淡妆分属晴、雨,可能反而有损于比喻的完整性、诗思的空灵美。

7.简单的古诗阅读赏析大全

  小儿垂钓

  朝代:唐朝|作者:胡令能

    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

    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

  赏析/鉴赏

    《小儿垂钓》是一首以儿童生活为题材的诗作,诗写一“蓬头稚子”学钓鱼,“侧坐莓苔草映身”,路人向小儿招手,想借问打听一些事情,那小儿却“怕得鱼惊不应人”(怕惊了鱼而不置一词),真是活灵活现、惟妙惟肖,形神兼备,意趣盎然。其艺术成就丝毫不亚于杜牧的《清明》一诗。

    此诗分垂钓和问路两层,第一、二句重在写垂钓(形),第三、四句重在问路(传神)。

    第一、二句,稚子,小孩也。

  “蓬头”写其外貌,突出了小孩的幼稚顽皮,天真可爱。

  “纶”是钓丝,“垂纶”即题目中的“垂钓”,也就是钓鱼。

  诗人对这垂钓小儿的形貌不加粉饰,直写出山野孩子头发蓬乱的本来面目,使人觉得自然可爱与真实可信。

  “学”是这首诗的诗眼。

  这个小孩子初学钓鱼,所以特别小心。

  在垂钓时,“侧坐”姿态,草映其身,行为情景,如在眼前。

  “侧坐”带有随意坐下的意思。

  侧坐,而非稳坐,正与小儿初学此道的心境相吻合。

  这也可以想见小儿不拘形迹地专心致志于钓鱼的情景。

  “莓苔”,泛指贴着地面生长在阴湿地方的低等植物,从“莓苔”不仅可以知道小儿选择钓鱼的地方是在阳光罕见人迹罕到的所在,更是一个鱼不受惊、人不暴晒的颇为理想的钓鱼去处,为后文所说“怕得鱼惊不应人”做了铺垫。

  “草映身”,也不只是在为小儿画像,它在结构上,对于下句的“路人借问”还有着直接的承接关系──路人之向小儿打问,就因为看得见小儿。

    后两句中“遥招手”的主语还是小儿。

  当路人问道,小儿害怕应答惊鱼,从老远招手而不回答。

  这是从动作和心理方面来刻划小孩,有心计,有韬略,机警聪明。

  小儿之所以要以动作来代替答话,是害怕把鱼惊散。

  小儿的动作是“遥招手”,说明小儿对路人的问话并非漠不关心。

  小儿在“招手”以后,又怎样向“路人”低声耳语,那是读者想象中的事,诗人再没有交代的必要,所以,在说明了“遥招手”的原因以后,诗作也就戛然而止。

    在唐诗中,写儿童的题材比较少,因而显得可贵。

  这首七绝写小儿垂钓别有情趣。

  诗中没有绚丽的色彩,没有刻意的雕饰,就似一枝清丽的出水芙蓉,在平淡浅易的叙述中透露出几分纯真、无限童趣和一些专注。

  此诗不失为一篇情景交融、形神兼备的描写儿童的佳作。

8.简单的古诗阅读赏析大全

  风

  李峤〔唐代〕

    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

    过江千尺浪,入竹万竿斜。

  赏析

    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过江千尺浪,入竹万竿斜。这是一首描写风的小诗,它是从动态上对风的一种诠释和理解。

    风无形,空气流动形成风。但它又是有形的,一阵微风掠过,小草含笑向人们点头,花儿在风中摇曳着,变着法儿撒欢儿,炊烟随着风的节奏跳起直上重霄的舞蹈,纤细的柳枝轻拂着树下游人的脸庞。

    风也有自己的思想和感情,当它欢欣的时候,往往伴着细雨洋洋洒洒飘落,春天来临的时候,风过千山秀、二月春风似剪刀,春风拂拂,像“飞天”的裙裾在梳理着,春风吹醒冬眠的柳绦,春风送来翩飞的燕子,春风吹绿了千沟万壑,春风摇醒了小草的青春,也在人们心中播下了盎然的春意。

    当它发怒的时候,过江卷起漫天狂澜,有苏轼的《赤壁怀古》来证明: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它引发海啸,将参天大树连根拨起,用掌击碎轿车甩向路沟,用衣袖挥断成片树木,狂笑着,轻蔑地看着对它束手无策的人们,视自己为一列战车,而世上万物如螳臂。

    当它悲哀的时候,会发出呜呜咽咽的声音,似在诉说心中的悲怨与委屈,似小孩在哭泣,听之也不得不为之动容。

    风是神奇的,风是千变万化的,风是柔弱的,风又是强悍的。敏感的风,多情的风,凄婉的风,千姿百态的风,你是人类的朋友,却也给人类带来无尽的灾难,风,你让人不得不爱,同时也让人惧之三分。

9.简单的古诗阅读赏析大全

  画鸡

  唐寅〔明代〕

    头上红冠不用裁,满身雪白走将来。(裁一作:戴)

    平生不敢轻言语,一叫千门万户开。

  赏析

    《画鸡》是一首题画诗。

    “头上红冠不用裁,满身雪白走将来”,这是写公鸡的动作、神态。

  头戴无须剪裁的天然红冠,一身雪白,兴致冲冲地迎面走来。

  诗人运用了描写和色彩的对比,勾画了一只冠红羽白、威风凛凛,相貌堂堂的大公鸡。

  起句的“头上红冠”,从局部描写公鸡头上的大红冠,在这第一句里,诗人更着重的是雄鸡那不用装饰而自然形成的自然美本身,所以诗人称颂这种美为“不用裁”。

    承句“满身雪白”又从全身描写公鸡浑身的雪白羽毛。状物明确,从局部到全面;用大面积的白色(公鸡)与公鸡头上的大红冠相比,色彩对比强烈,描绘了雄鸡优美高洁的形象。

    “平生不敢轻言语,一叫千门万户开”。

  这是写公鸡的心理和声音。

  诗人拟鸡为人揭开了它一生中不敢轻易说话的心理状态,它一声呜叫,便意味着黎明的到来。

  它一声呜叫,千家万户都要打开门,迎接新的一天的到来。

  “平生不敢轻言语”,诗人的诗路急转,说公鸡一生不敢随便啼叫,此句的气色收敛,还很低调,尤其“不敢”一词,用的很贴切,为第四句的结句做了铺垫,并对下句有反衬效果。

  后两句用拟人法写出了雄鸡在清晨报晓的情景,动静结合,运用了诗歌的艺术手法,使两句产生了强烈的对比树立了雄鸡高伟的形象,表现了公鸡具备的美德和权威。

    这首诗描绘了公鸡的威武,写出了它的高洁。

  把鸡这种家禽的神态气质和报晓天性展现的淋漓尽致。

  它平时不多说话,但一说话大家都响应,由此表达了诗人的思想和抱负,从此诗还可看出诗人“不避口语”的写诗特点,富有儿歌风味。

10.简单的古诗阅读赏析大全

  村居

  高鼎〔清代〕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赏析

    这首描绘春天风光的小诗,是诗人闲居农村时的即景之作。

    “草长莺飞二月天”写时间和自然景物。

  生动地描写了春天时的大自然,写出了春日农村特有的明媚、迷人的景色。

  早春二月,小草长出了嫩绿的芽儿,黄莺在天上飞着,欢快地歌唱。

  堤旁的柳树长长的枝条,轻轻地拂着地面,仿佛在春天的烟雾里醉得直摇晃。

  “草长莺飞”四个字,把春在的景物写活,使读者仿佛感受到那种万物复苏、欣欣向荣的气氛,读者的眼前也好像涌动着春的脉搏。

    “拂堤杨柳醉春烟”写村中的原野上的杨柳,“拂”,“醉”,把静止的杨柳人格化了。

  枝条柔软而细长,轻轻地拂扫着堤岸。

  春日的大地日暖融融,烟雾迷蒙,微风中杨柳左右摇摆。

  诗人用了一个“醉”字,写活了杨柳的娇姿;写活了杨柳的柔态;写活了杨柳的神韵。

  这是一幅典型的春景图。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主要写人物活动。

  描述了一群活泼的儿童在大好的春光里放风筝的生动情景。

  孩子们放学早,趁着刮起的东风,放起了风筝。

  儿童正处在人生早春,儿童的欢声笑语,兴致勃勃地放风筝,使春天更加生机勃勃,富有朝气。

  儿童、东风、纸鸢,诗人选写的人和事为美好的春光平添了几分生机和希望。

  结尾两句由前两句的物写到人,把早春的迷人渲染得淋漓尽致。

    春景既然如此动人,生活在这如画的春光中的人更是如此,诗的后两句,由景而及人,诗人饶有情致地写了一个群童放风筝的场面。

  天气实在太好了,连平时爱在外贪玩的小学生们也一反常态,放学后早早地回到家,赶紧放起风筝来。

  “散学归来”用一“早”字,说明连孩子们也让这风和日丽的气候给打动。

    全诗前半部分写景,后半部分写人,前半部分基本上是写的静态,后半部分则添加了一个动态。物态人事互相映衬,动态静态彼此补充,使全诗在村居所见的“春”景这一主题下,完美和谐地得到了统一。

古代经典咏物诗赏析精选

  【#诗词鉴赏#导语】咏物诗是托物言志的诗歌,通过事物的咏叹体现人文思想。

  咏物诗中所咏之“物”往往是作者的自况,与诗人的自我形象完全融合在一起,作者在描摹事物中寄托了一定的感情。

  在诗中作者或流露出自己的人生态度,或寄寓美好的愿望,或包涵生活的哲理,或表现作者的生活情趣。

  以下是考网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古代经典咏物诗,给大家作为参考,欢迎阅读!。

1.古代经典咏物诗精选

  《将进酒》

  朝代:唐代

  作者:李白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

    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倾耳听一作:侧耳听)

    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不足贵一作:何足贵;不复醒一作:不愿醒/不用醒)

    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古来一作:自古;惟通:唯)

    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

    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

    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

  鉴赏

  作者:佚名

    将进酒,唐代以前乐府歌曲的一个题目,内容大多咏唱饮酒放歌之事。

  在这首里,李白“借题发挥”借酒浇愁,抒发自己的愤激情绪。

  这首诗非常形象的表现了李白桀骜不驯的性格:一方面对自己充满自信,孤高自傲;一方面在政治前途出现波折后,又流露出纵情享乐之情。

  全诗气势豪迈,感情奔放,语言流畅,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李白咏酒的诗篇极能表现他的个性,这类诗固然属长安放还以后所作,思想内容更为深沉,艺术表现更为成熟。《将进酒》即其代表作。

    《将进酒》原是汉乐府短箫铙歌的曲调,题目意绎即“劝酒歌”,故古词有“将进酒,乘大白”云。

  作者这首“填之以申己意”(萧士赟《分类补注李太白诗》)的名篇,约作于天宝十一载(752),他当时与友人岑勋在嵩山另一好友元丹丘的颍阳山居为客,三人尝登高饮宴(《酬岑勋见寻就元丹丘对酒相待以诗见招》:“不以千里遥,命驾来相招。

  中逢元丹丘,登岭早神宴碧霄。

  对酒忽思我,长陆拍亏啸临清飙。

  ”)。

  人生快事莫若置酒会友,作者又正值“抱用世之才而不遇合”(萧士赟)之际,于是满腔不合时宜借酒兴诗情,来了一次淋漓尽致的抒发。

    诗篇发端就是两组排比长句,如挟天风海雨向读者迎面扑来。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颍阳去黄河不远,登高纵目,故借以起兴。

  黄河源远流长,落差极大,如从天而降,一泻千里,东走大海。

  如此壮阔景象,绝对不是肉眼可以看到的,作者是幻想的,“自道所得”,言语带有夸张。

  上句写大河之来,势不可挡;下句写大河之去,势不可贺轿回。

  一涨一消,形成舒卷往复的咏叹味,是短促的单句(如“黄河落天走东海”)所没有的。

  紧接着,“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恰似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如果说前二句为空间范畴的夸张,这二句则是时间范畴的夸张。

  悲叹人生短促,而不直言自伤老大,却说“高堂明镜悲白发”,一种搔首顾影、徒呼奈何的情态宛如画出。

  将人生由青春至衰老的全过程说成“朝”“暮”之事,把本来短暂的说得更短暂,与前两句把本来壮浪的说得更壮浪,是“反向”的夸张。

  于是,开篇的这组排比长句既有比意——以河水一去不返喻人生易逝,又有反衬作用——以黄河的伟大永恒形出生命的渺小脆弱。

  这个开端可谓悲感已极,却不堕纤弱,可说是巨人式的感伤,具有惊心动魄的艺术力量,同时也是由长句排比开篇的气势感造成的。

  这种开篇的手法作者常用,他如“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宣城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沈德潜说:“此种格调,太白从心化出”,可见其颇具创造性。

  此诗两作“君不见”的呼告(一般乐府诗只于篇首或篇末偶一用之),又使诗句感情色彩大大增强。

  诗有所谓大开大阖者,此可谓大开。

2.古代经典咏物诗精选

  陋室铭

  朝代:唐代

  作者:刘禹锡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孔子云:何陋之有?。

  赏

  作者:佚名

    铭是古代一种刻于金石上的押韵文体,多用于歌功颂德与警戒自己。明白了铭的意思,也就明白了题意,作者托物言志,通过对居室的描绘,极力形容陋室的不陋,“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这一中心,实际上也就是借陋室之名行歌颂道德品质之实,表达出室主人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陋室铭》即开篇以山水起兴,水可以不在深,只要有了仙龙就可以出名,那么居处虽然简陋,却因主人的有“德”而“馨”,也就是说陋室因为有道德品质高尚的人存在当然也能出名,声名远播,刻金石以记之。

  山水的平凡因仙龙而生灵秀,那么陋室当然也可借道德品质高尚之士播洒芬芳。

  此种借力打力之技,实为绝妙,也可谓作者匠心独具。

  特别是以仙龙点睛山水,构思奇妙。

  “斯是陋室,唯吾德馨”,由山水仙龙入题,作者笔锋一转,直接切入了主题,看引论铺下了基础。

  也点出了陋室不陋的原因,其原因是德馨二字。

    在此点看出,作者写此随笔是经过反复思考的,绝对不是一时的灵感冲动。

  绝句可以是灵光乍现,而连接无暇却是平时的功底积累与反复推敲了。

  4—7句刁难下祭出此文,并将其刻于石上,具有很强烈的针锋相对的性质。

  从全文的写作手法来看,通篇以“比”的手法一气呵成,而不是烘托。

  那么“苔痕”和“谈笑”二句究竟在说什么呢?青苔在石阶上(照样)绿意盎然,野草在荒地里(依然)郁郁青青。

  言下之意是什么呢?我刘禹锡在哪里都不改本色,我所交往的都是有修养的饱学之士,没有(你们这些)无学之辈。

  作者以青苔和野草来比喻自己独立的人格,这是气节的写照,是不屈的宣言。

3.古代经典咏物诗精选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朝代:唐代

  作者:岑参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难着一作:犹著)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赏析

  作者:佚名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是岑参边塞的代表作,作于他第二次出塞阶段。

  此时,他很受安西节度使封常青的器重,他的大多数边塞诗成于这一时期。

  岑参在这首诗中,以诗人的敏锐观察力和浪漫奔放的笔调,描绘了祖国西北边塞的壮丽景色,以及边塞军营送别归京使臣的热烈场面,表现了诗人和边防将士的爱国热情,以及他们对战友的真挚感情。

    全诗以一天雪景的变化为线索,记叙送别归京使臣的过程,文思开阔,结构缜密。共分三个部分。

    前八句为第一部分,描写早晨起来看到的奇丽雪景和感受到的突如其来的奇寒。

  友人即将登上归京之途,挂在枝头的积雪,在诗人的眼中变成一夜盛开的梨花,和美丽的春天一起到来。

  前面四句主要写景色的奇丽。

  “即”、“忽如”等词形象、准确地表现了早晨起来突然看到雪景时的神情。

  经过一夜,大地银装素裹,焕然一新。

  接着四句写雪后严寒。

  视线从帐外逐渐转入帐内。

  风停了,雪不大,因此飞雪仿佛在悠闲地飘散着,进入珠帘,打湿了军帐。

  诗人选取居住、睡眠、穿衣、拉弓等日常活动来表现寒冷,如同选取早晨观雪表现奇异一样是很恰当的。

  虽然天气寒冷,但将士却毫无怨言。

  而且“不得控”,天气寒冷也会训练,还在拉弓练兵。

  表面写寒冷,实际是用冷来反衬将士内心的热,更表现出将士们乐观的战斗情绪。

    中间四句为第二部分,描绘白天雪景的雄伟壮阔和饯别宴会的盛况。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用浪漫夸张的手法,描绘雪中天地的整体形象,反衬下文的欢乐场面,体现将士们歌舞的积极意义。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笔墨不多,却表现了送别的热烈与隆重。

  在主帅的中军摆开筵席,倾其所有地搬来各种乐器,且歌且舞,开怀畅饮,这宴会一直持续到暮色来临。

  第一部分内在的热情,在这里迸发倾泄出来,达到了欢乐的顶点。

    最后六句为第三部分,写傍晚送别友人踏上归途。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归客在暮色中迎着纷飞的大雪步出帐幕,冻结在空中的鲜艳旗帜,在白雪中显得绚丽。

  旗帜在寒风中毫不动摇、威武不屈的形象是将士的象征。

  这两句一动一静,一白一红,相互映衬,画面生动,色彩鲜明。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虽然雪越下越大,送行的人千叮万嘱,不肯回去。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用平淡质朴的语言表现了将士们对战友的真挚感情,字字传神,含蓄隽永。

  这一部分描写了对友人惜别之情,也表现了边塞将士的豪迈精神。

    这首诗,以奇丽多变的雪景,纵横矫健的笔力,开阖自如的结构,抑扬顿挫的韵律,准确、鲜明、生动地制造出奇中有丽、丽中奇的美好意境,不仅写得声色宜,张弛有致,而且刚柔相同,急缓相济,是一乎不可多得的边塞佳作。

  全诗不断变换着白雪画面,化景为情,慷慨悲壮,浑然雄劲。

  抒发了诗人对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和因友人返京而产生的惆怅之情。

古代诗歌赏析

春夜喜雨唐代:杜甫

原文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携猛型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白话译文

  好雨似乎会挑选时辰,降临在万物萌生之春。

  伴随和风,悄悄进入夜幕。细细密密,滋润大地万物。

  浓浓乌云,笼罩田野小路;点点灯火,闪烁江上渔船。

  明早再看带露的鲜花,成都满城必将繁花盛开。

赏析:

  本诗一开头就用一个“好”字赞美“辩猜雨”。

  这里把雨拟人化,其中“知”字用得传神,简直把雨给写活了。

  春天是万物萌芽生长的季节,正需要下雨,雨就下起来了。

  它的确很“好”。

  颔联进一步表现雨的“好”,其中“潜”、“润”、“细”等字生动地写出了雨“好”的特点。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这仍然用的是拟人化手法。

  “潜入夜”和“细无声”相配合,不仅表明那雨是伴随和风而来的细雨,而且表明那雨有意“润物”,无意讨“好”。

  紧接着颈联从视觉角度描写雨夜景色。

  在不太阴沉的夜间,小路比田野容易看得见,江面也比岸上容易辨得清。

  如今放眼四望,“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只有船上的灯火是明的。

  此外,连江面也看不见,小路也辨不清,看起来这雨准会下到天亮。

  这两句写出了夜雨的美丽景象,“黑”与“明”相互映衬,不仅点明了云厚雨足,而且给人以强烈的美感。

  尾联是想象中的雨后情景,紧扣题中的“喜”字写想象中的雨后之晨锦官城的迷人景象。

  如此“好雨”下上一夜,万物就都得到润泽,发荣滋长起来了。

  万物之一的花,最能代表春色的花,知尘也就带雨开放,红艳欲滴。

  诗人说:等到明天清早去看看吧,整个锦官城(成都)杂花生树,一片“红湿”,一朵朵红艳艳、沉甸甸,汇成花的海洋。

  “红湿”“花重”等字词的运用,充分说明诗人体物细腻。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这首诗写于唐肃宗上元二年(761)春。

  杜甫在经过一段时间的流离转徙的生活后,终因陕西旱灾而来到四川成都定居,开始了在蜀中的一段较为安定的生活。

  作此诗时,他已在成都草堂定居两年。

  他亲自耕作,种菜养花,与农民交往,对春雨之情很深,因而写下了这首描写春夜降雨、润泽万物的美景诗作。

作者简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尝自称少陵野老。

  举进士不第,曾任检校工部员外郎,故世称杜工部。

  是唐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宋以后被尊为“诗圣”,与李白并称“李杜”。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春夜喜雨》

什么叫诗歌鉴赏?

诗歌鉴赏就是从以下角度鉴定诗歌,分别是:

一、看类型

  从诗歌内容的角度来看,古典诗歌的考查基本类型有以下几类。

  ①送别类。

  ②怀古类。

  ③思乡怀人类。

  表达对家乡或亲人思念为主。

  ④战争或边塞类。

  ⑤闲适类。

  ⑥借景抒情类。

  ⑦托物言志类。

  ⑧爱情类。

  ⑨民生类。

  以上九种类弄,只要学生掌握住基本的阅读水平,在认真阅读原诗二至三遍后,基本可以定住类型。

二、定感情

  意象找到之后,全诗感情自然显现。能够表现诗歌感情-色彩的词语有:愉悦、欢快、激愤、沉痛、悲愤、哀伤、悲凉、赞美、仰慕、惜别、依恋、豪迈、闲适、恬淡、迷恋、热爱、忧愁、寂寞、伤感、孤独、烦闷、坚守节操、忧国忧民等。

三、定主旨

  即确定诗歌所表现的思想内容,这是诗歌创作的核心,同时也是诗歌鉴赏的核心。

  诗歌的思想内容不外乎以下几个方面:热爱祖国大好河山、忧国忧民、怀古伤今、反对战争、追求和平、蔑视权贵、愤世嫉俗、怀才不遇、寄情山水、归隐田园、登高览胜、惜春悲秋、忆友怀旧、思乡念亲、相知相亲、别恨离愁等。

扩展资料

特点

  诗歌饱含着作者的思想感情与丰富的想象,语言凝岩源练而形象性强,具有鲜明的节奏,和谐的音韵,富于音乐美,语句一般分行排列,注重结构形式的美。

  我国现代诗人、文学评论家何其芳曾说:“诗返岩是一种最集中地反映社会生活的文学样式,它饱含着丰富的想象和感情,常常以直接抒情的漏枣御方式来表现,而且在精炼与和谐的程度上,特别是在节奏的鲜明上,它的语言有别于散文的语言。”

  这个定义性的说明,概括了诗歌的几个基本特点:第一,高度集中、概括地反映生活;第二,抒情言志,饱含丰富的思想感情;第三,丰富的想象、联想和幻想;第四,语言具有音乐美。

它具有以下四个特点:

  (1)诗歌的内容是社会生活的最集中的反映。

  (2)诗歌有丰富的感情与想象。

  (3)诗歌的语言具有精练、形象、音调和谐、节奏鲜明等特点。

  (4)诗歌在形式上,不是以句子为单位,而是以行为单位,且分行主要根据节奏,而不是以意思为主。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诗歌

提交信息测一测您提升学历详细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