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鉴赏应该从哪几个方面赏析?

作者:纪升凯时间:2023-07-18 00:28:17

导读:" 古诗作为文学艺术的瑰宝,是中华民族的文化遗产之一。鉴赏古诗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欣赏古人的智慧和情感,还可以提升我们的审美能力和文学素养。那么,古诗鉴赏应该从哪几个方面来进行呢?以下是一些方面的解析和赏析方法。1.诗歌的题材和主题古诗的题材和主题包罗万象,涉"

  古诗作为文学艺术的瑰宝,是中华民族的文化遗产之一。

  鉴赏古诗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欣赏古人的智慧和情感,还可以提升我们的审美能力和文学素养。

  那么,古诗鉴赏应该从哪几个方面来进行呢?以下是一些方面的解析和赏析方法。

1.诗歌的题材和主题

  古诗的题材和主题包罗万象,涉及到人生哲理、自然景物、历史典故等等。在鉴赏古诗时,我们可以从诗歌的题目和主题入手,理解古人的思想和情感表达。

2.诗歌的结构和韵律

  古诗的结构和韵律是其独特之处。我们可以从古诗的句式、字数、韵律格律等方面来分析诗歌的结构和韵律规律,进一步欣赏古诗的美感。

3.诗歌的语言和修辞手法

  古诗的语言和修辞手法是其艺术表达的核心。通过分析古诗中的比喻、夸张、对仗等修辞手法,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诗人的情感和意境。

4.诗歌的文化背景和时代特点

  古诗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风俗、价值观念和文化传统。在鉴赏古诗时,我们可以了解诗人的生活环境、历史背景和时代特点,进一步理解诗歌中的意义和价值。

5.诗歌的情感和意境

  古诗是诗人情感和意境的流露。通过读懂诗人的情感和意境,我们可以更好地体验古诗带给我们的美感和共鸣。

  通过以上几个方面的赏析,我们可以更全面地了解和欣赏古诗的内涵和艺术魅力。同时,鉴赏古诗也需要多读多思多感悟,培养自己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古诗鉴赏应该从哪几个方面赏析

  1、从浓厚的表达情感的词、句或表达感情的事物入手。

  叙事或抒情、议论带有诗人极浓厚、强烈的感情成分、感情色彩。所以,品味诗歌中具有浓厚情感的词句或强烈感情色彩的事物,是我们迅速地把握诗歌中形象和题旨的重要途径。

  2、从“带有仿燃诗人主观色彩的景物”入手。

  诗人们善于通过写景来表达自己的主观感情,因而,使诗中的景物明显地带有诗人的主观感情色彩,融入了诗人的情感和独特的思想,从而形成情与景的和谐统一,也就有了古人追求的寓情于景、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的艺术境界和表现方式。

  3、从“诗眼”入手。

  古人写诗讲究炼字、炼句,有“为求一字稳,耐得半宵寒”;有“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有“语不惊人死不休”;有被称为“红杏尚书”宋祁的诗句“红杏枝头春意闹”着一“闹”字,就静中显动,使杏花怒放,春意盎然,鸟语花香的大自然活力跃然纸上。

  4、从“意象”入手。

  “意象”一词最早见于刘勰的《文心雕龙》。

  它包括抽象的主观的“意”与具体的客观的“象”两个方面。

  它是“意”(诗人主观的审美思想与审美情感)与“象”(作为审美客体的现实生活的景物、事象和场景)在文学的第一要素——语言中和谐交融和辨证的统一。

  5、从抒情方式和表现手法两个方面入手。

  在诗歌鉴赏中,抓住抒情方式和表现手法,我们可以探求诗人运用抒情方式和表现手法的真实意图,把握诗歌的内涵及诗人内心感情。

扩展资料:

  古诗词的意境是鉴赏的最高层级,可使鉴赏者得到美的享受,情感的熏陶,心灵的净化,从拿禅而主动自觉地去创造、拓宽古诗词的艺术境界。

  领悟意境要注重比较、挖掘求新、联想创新。如:陆游《卜算子·咏梅》与范成大《霜天晓角·梅》两首咏梅都偏重于虚写,以梅喻人,借梅抒怀备敏虚,但意境不同。

  从环境看,陆词选了一个风雨黄昏,突出环境的凄苦,奠定了梅花的“寂寞”形象;范词为笔下的梅花选择了一个雪后月夜的环境,烘托了梅花的幽独形象。

  从作者的感情寄托来看,陆词写了梅花的“寂寞”形象之后,以“独自”、“如故”两层含义深化梅花不邀宠、不取媚、独自承受风雨打击,独自承受狐独凄苦的主观精神。“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

  作者依据梅花开于百花之先的特点,生发为梅花的精神境界,她并不追求在春天开放,为的是不与百花争宠斗艳,任随百花妒忌,甘愿独受凄寒,赋予梅花不求荣华的高尚情操。“如故”进一步赞美了梅花高洁刚强、永葆节操的可贵的品格。

  “零落”、“成泥”、“碾作尘”逐层强化地假设出梅花的惨烈命运,反跌出“只有香如故”的可贵。作者以咏梅言志,花品人格融汇一体。

  范词中的梅花没有陆词梅花的多层次品格,诗人用“胜绝”,愁亦绝”来表现梅花的神韵:美到极点,而忧愁也到极点,并以独倚画楼之人的形象来与梅花互相映衬,渲染了愁思,梅花的形象是幽怨动人的。一经比较,两词意境深浅尽出。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古诗词赏析

诗词赏析应该从哪些方面入手?

鉴赏、评价

1.把握诗歌的意象与意境

诗歌的意象:

诗歌的意象是多种多样的,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类:

(一)象征性意象

(二)比喻性意象

(三)描述性意象

(四)通感性意象

2.鉴赏诗歌中的形象

所谓“形象”就是文学作品中展示出来的生活图画,一般可分为人物形象和自然景物

(1)人物形象.诗中的诗人形象“我”,一般指的就是抒情主人公,即诗人自己.有别于小说中的“我”(非作者本人).

(2)景物形象.诗中的景物形象是情中景.抒情诗,往往是借助客观物象(山川草木等)表现出来的主观感情形象,也就是含有“意”的形象,即“意象”.诗人一般借意象来表现自我,诗人作为主体,往往与意象这个客体合而为一.有时诗中有几个意象,各个意象之间都有一定的联系.

一般的短评写作时要注意先“盖帽”,即说出诗人的形象的总体特档余桥征,再以此为“中心论点”,从诗歌的具体语词方面对这个论点进行分析论证.其他三个方面的鉴赏和评价一般也使用这个思路.值得注意的是一定要围绕“这个”论点来写.初学者往往失却重点,在简短的文字中写到各方面的内容.

鉴赏诗人形象的思路与其他文学作品中的方法一致,一般从其“社会地位”“思想意识”“性格特征”等方面入手.但在具体写作过程中不宜出现这些字眼,我们在这时借用的是它的方式和思路.

3.鉴赏作品的语言

诗歌的语言主要特征有:凝练性、形象性、情感性、跳跃性.鉴赏诗歌的语言主要从这几个方面入手.而这几个方面往往是合为一体的.

4.鉴赏作品的表达技巧

表达技巧指诗人在借助语言文字塑造艺术行猛形象时,灵活运用一般创作规则和方法所表现出来的具体而又特殊的艺术手段.主要考查艺术特色和表现形式.

(1)抒情方法.

抒情方法包括直接抒情(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间接抒情的主要手段有借景或物抒情,借人或物言志,另外还有融情于景、怀古伤今和即事感怀等.

(2)表现手法.

表现手法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把握:

  1、创作方法:赋、比、兴;

  2、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议论;

3、构思技巧:以动写静,乐景写哀、虚实结合、小中见大、点面结合、毁迅想象联想、象征寄托等.

在这三个方面中,第三方面为其重点.

(3)用典.

鉴赏诗歌的用典主要明确两点:

1、典故的来源及其含义.

  2、用典的作用.用典的作用在唐以前诗歌中主要表现为增加诗歌的容量,使诗典雅耐读,富于文采;在唐以后的诗词曲中主要是怀古伤今,咏史言志.

(4)风格

风格是由创作个性决定的作品在思想与艺术上总的特色.风格就大处而言,有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之分.从诗词曲的总体风格来讲有诗庄、词媚、曲谐(俗)之说,词又有豪放和婉约之别.

1、不同的风格有不同的特征:

浪漫主义:善于抒发对理想世界的热烈追求,常用夸张手法,语言热情奔放,想象瑰丽神奇.代表的诗人有屈原、李白、李贺、苏轼、龚自珍等.

现实主义:注重按照生活本来的样了精确细腻地描写现实,真实地反映人民的生活与追求.代表的诗人有杜甫、辛弃疾、陆游等.

2、许多诗人形成了自己的独特的风格:

苏轼、辛弃疾:豪放柳永、李清照:婉约李煜、刘禹锡:隽永

谢朓、谢灵运:自然李白:清新飘逸杜甫:沉郁顿挫

屈原:雄浑悲壮王安石:雄健高峻陶渊明:淡远闲静

王维:恬淡优美王昌龄:雄壮豪迈李贺:雄浑奇特

曹操:豪放磅礴

3、不同类型的诗有不同的风格:

宫廷诗:缠绵宛转田园诗:恬淡宁谧山水诗:清新优美

边塞诗:悲凉慷慨讽喻诗:沉郁激愤咏史诗:雄浑壮阔

(5)修辞:

主要掌握高考所要求的八种修辞手法,考查的形式一般是明辨修辞的艺术手法,分析修辞的艺术效果.

5.评价作品的思想内容

第一,思想感情:

考查的主要有三点:

1、情感类别:哀怨、激愤、憎恶、忧愁、欣喜、欢快、向往、离愁别恨、怀古伤今等.

2、情感载体:杨柳——离别菊花——傲骨圆月——团圆落叶——失意等.

3、抒情方法:见前“鉴赏表达技巧部分”

第二,内容主旨:

考查的主要有:

1、涉及的文化常识、生活常识、历史典故、神话传说和自然现象.

2、某一诗句的大意或内涵.

3、诗人的思想倾向、政治主张、志向追求、生活经历等.

4、时代背景、社会现实.

  诗歌表现思想内容的形式大致有两种,一是借景物抒情,一是借人物言志.律诗、绝句大多是先描写景物,后抒发情怀;词曲往往是咏物怀古,即借事物、借人物来表明心志.思想内容也就在抒情言志的诗句里得到集中的体现.

对诗歌思想感情的鉴赏,首先从诗歌的基本内容入手,其次写出作者在诗歌中所蕴含的情感.

三、总结、表述

灵活运用常见的古诗鉴赏术语,准确得体地表述自己“就诗论诗”的心得

  “写什么”方面:写景抒情;咏物言志(情);怀古咏史;即事感怀;边塞征战;山水田园;意象;意境;背景;主旨.

  “怎样写”方面:浪漫主义;现实主义;诗眼;借景抒情;融情于景;直抒胸臆;虚实相济;绘形绘声绘色;动静结合;化静为动;炼字;起承转合;赋比兴;夸饰;用典;含蓄;对仗;韵脚.

  “为何写”方面:抒发……的思想感情;反映……的社会现实;表现……的情趣;寄托……的情怀(如爱慕、愁绪、惆怅、苦闷等);表达……的追求;流露……的倾向;发出……的感慨;袒露……的心迹;造就……的情致.

古诗鉴赏应从哪四点来分析

  古诗鉴赏从大的方面可以说是从两个方面下手:思想内容与艺术形式。

  具体地塌明来说,思想内容是指诗歌的内容与主旨,即诗歌的题材与思想。

  艺术形式则有很多,如修辞手法、表现手法、表达方式、抒情方式、写作手法等。

  简言之,古诗鉴赏可以用这样的句式来表达:本答衡首诗通过什么的修辞手法、表现手法、表达方式、抒情方式、写作手法等表团举告现了什么样的主旨或思想感情,为读者营造了怎样的诗歌意境。

  然后重点分析本诗最有特色的地方。

  这样的回答只要你对诗歌有一定的理解,得分会较高。

如何进行诗句赏析?从哪些角度进行赏析?

从哪些角度鉴赏诗歌的形式

  诗歌的鉴赏无非是两个大方面:内容与形式。

  近几年高考诗歌的鉴赏在设题上,往往要求从一个角度来鉴赏诗歌。

  那么可以从哪些角度来鉴赏诗歌的艺术手法(即诗歌的形式)呢?。

角度一:从语言角度——

  古典诗歌语言的形象性(塑造形象)、含蓄性(言此意彼)、凝练性(言少意丰)、跳跃性(节奏感及想象联想)以及语言的整体风格,常常成为高考的命题置疑点。

  任选角度可以从炼字的角度来把握关键字词表情达意的作用,体会诗人所炼之“意”。

  鉴赏诗歌时特别要关注作谓语的动词、形容词和作修饰语的数词、叠词、表颜色的词和包孕性强的虚词。

示例:过香积寺 王维(2003年高考全国卷试题第17题)

    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

    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

    注:安禅,佛家语,指闭目静坐,不弊猛举生杂念;毒龙:指世俗欲念

    问:古人评诗时常用“诗眼”的说法,所谓“诗眼”往往是指一句诗中最精练传神的一个字,你认为这首诗第三联两句诗的“诗眼”分别是哪一个字?为什么?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

    答案及答题思路:诗眼分别是“咽”和“冷”(第一个层面:明确答出第一问)。山中的流泉由于岩石的阻拦,发出低吟,仿佛呜咽之声,照在青松上的月色,由于山林的幽暗,似乎显得阴冷(第二个层面:具体分析文本,回答“为什么”),“咽”、“冷”二字绘声绘色,精练传神地显示出山中幽静孤寂的景象,衬写出了作者本身禅寂的心境(第三个层面,诗眼在表现景物特点,表达诗人情感方面的作用)。

角度二:从捕捉意象角度——

  什么是意象?清人吴乔说:“诗意大抵出侧面。

  ”(《围炉诗话》)诗歌的创作十分讲究含蓄、凝练。

  诗人的抒情往往不是情感的直接流露,也不是思想的直接灌输,而是言在此意在彼,写景则借景抒情,咏物则托物言志。

  这里的所写之“景”、所咏之“物”,即为客观之“象”;借景所抒之“情”,咏物所言之“志”,即为主观之“意”;“象”与“意”的完美结合,就是“意象”。

  它既是现实生活的写照,又是诗人审美创造的结晶和情感意念的载体,是诗歌抒情言志的基本单位。

  有两类诗:一类以意象单纯、内涵丰富取胜;另一类意象繁富,结构复杂,乍看炫眼,而细加咀嚼,又不难把握其内在、清晰的情感脉络。

示例一:

鹧鸪天  晏几道(2004年广西、海南等省高考题)

  十里楼台倚翠微,百花深处杜鹃啼。

  殷勤自与行人语,不似流莺取次飞。

  惊梦觉,弄晴时。

  声声只道不如归。

  天涯岂是无归意,怎奈归期未可期。

问:在这首词中,作者为什么要描写杜鹃的啼叫声?最后两句是什么意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解答分析:步骤一:解释“杜鹃”这一传统意象的寓意以及它与主题租碧的关系。

  步骤二:解释句意,在把握全诗主旨的前提下来理解句意。

  步骤三: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切忌空洞,注意文本的个性化解读。

  比如光答“表达了作者的愁绪”是不行的,应具体答出“怎么样”的感情或感慨。

  三个问题按顺序答题。

  答案:“杜鹃”是古典诗歌中常见的一个意象,它那“不如归去”的啼叫表达了哀怨、凄凉或思归的情思,诗人从描写杜鹃的啼叫声入手来表达游子思乡这一主题。

  最后两句是说:不是不想回家,只是自己不能决定回去的日期。

  表达了作知弊者无法主宰自己的生活,浪迹天涯有家难归的感慨。

示例二:滁州西涧韦应物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问:后两句历来为人们称道,这两句描绘了哪些意象?创设出一种怎样的意境?表达出作者什么样的心境?

  解答分析:诗人表达丰富复杂的感情,写作上或触景伤情(烟雨、残月、江水、片云),或感时生情(中秋望月、重阳登高、伤春悲秋、日暮思归),或托物传情(月、雁、笛、柳)。

  这一类题型的鉴赏,必须以解读诗歌意象的寓意并把握意象与作者主旨、情感的关系为突破口,才能把握诗歌的内容,领会诗歌的主旨,进入诗歌的意境,感知诗人的情感。

  答题时注意题干中的关键词一定要答具体“哪些”、“怎样的”、“什么样的”。

  答案:后两句描绘的意象有:春潮、雨、野渡、舟自横;这些意角的组合创设出一种孤寂、闲适的意境,表达了作者自甘寂寞的恬淡胸襟。

角度三:从表达方式的角度——

  诗词中主要运用记叙、议论、描写、抒情四种表达方式,这其中描写、抒情是考查的重点。描写方式有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衬托、渲染、动静、点面结合);抒情方式有直接抒情(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借景抒情或融情于景)。

示例:江城子苏轼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

  小轩窗,正梳妆。

  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岗。

鹧鸪天贺铸

  重过阊门万事非,同来何事不同归?梧桐半死清霜后,头白鸳鸯失伴飞。

  原上草,露初晞,旧栖新垅两依依。

  空床卧听南窗雨,谁复挑灯夜补衣!。

  问:两首词都是悼念亡妻。请比较分析苏词和贺词在抒情方式上的不同。

如何对古诗词赏析

一、基本方法思路:

  1、从作者入手,联系已知作者的生活经历,风格知识理解内容;

  2、借助于诗词的标题、注释、写作背景,理解诗人写作意图;

  3、从语言入手,抓住诗词中关键词句(动、形容词、议论和抒情的词句);

  4、词表现手法的赏析(情景交融、托物言志、化静为动、动静结合、对比映衬、虚实明暗、含蓄委婉、直抒胸臆、引用典故等)。

二、分辨诗词题材和作者的风格特点:

  1、田园:对田园生活的向往和热爱之情,归隐田园的渴望。

  2、边塞:反映边塞的苦寒,寂寞生活和思念家乡亲人,渴望国家安宁和报效祖国、为国建功立业的爱国情怀。

  3、忧国(民):表达强烈的爱国之情;或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对统治者的担忧、不满。

  4、咏史:感慨历史,希望统治者以史为鉴,吸取教训。

  5、送别:诉说友情,表达依依不舍的思念之情和对友人的劝慰、祝愿。

  6、思乡:抒发自己在他乡的孤独、寂寞、凄凉,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

  7、咏物:借歌咏自然事物来表达志向、心愿,抒发愤慨、不满。

  8、写景:对大自然、对生活的热爱之情,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和热爱之情。

  9、叙事:通过所见闻的事情来抒发自己的喜悦(同情、愤慨、痛恨、悲伤)之情。

  10、爱情:写男女爱慕之情和爱情生活,抒发一种相思、离别之苦。

三、分析表达技巧:

  1、表现手法:托物言志、情景交融、寓理于事、联想、想象、渲染、对比、衬托、虚实结合、动静结合、正侧面结合、直抒胸臆、卒章显志、借古讽今、欲扬先抑、欲抑先扬等;

  2、修辞手法:比喻、比拟、借代、对偶、夸张、象征、对比、衬托、双关、设问、反问、反语、通感、互文、用典、化用、叠词等;

  3、表达方式:叙述、描写、抒情、议论等。

扩展资料:

答题握棚羡例子:

  1、汉代刘邦——《大风歌》:大风起兮云飞扬。

  威加海内兮归故乡。

  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赏析:这是一首成功的凯歌,直抒胸臆,雄豪自放。

  全诗充满着一种王霸之气,成王者可以呼风唤雨,无所不能。

  几年兼并战争的胜利,造就了刘邦的王者气魄,但很难彻底清洗他原本市井流氓的无赖习气,处处表现了他志满意得,狂妄自大的心理特征。

  2、唐代孟浩然——《春晓》: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此诗没有采用直接叙写眼前春景的一般手法,而是通过“春晓”(春天早晨)自己一觉醒来后瞬间的听觉感受和联想,捕捉典型的春天气息,表达自己喜爱春天和怜惜春光的情感。

  诗的前两句写诗人因春宵梦酣,天已大亮了还不知道,一觉醒来,听到的是和携屋外处处鸟儿的欢鸣。诗人惜墨如金,仅以一句“处处闻啼鸟”来表现充满活力的春晓景象。

  但人段拍们由此可以知道就是这些鸟儿的欢鸣把懒睡中的诗人唤醒,可以想见此时屋外已是一片明媚的春光,可以体味到诗人对春天的赞美。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古诗词赏析

古代诗歌应从哪几方面进行鉴赏

古代诗歌鉴赏的一般方法

第一节诗歌的形象的鉴赏

  诗歌的形象包括意象、人物形象。诗歌的形象倾注了诗人的思想感情,因此,只有真正了解了诗歌的形象,才能深入领会诗人思想感情。

一、鉴赏诗歌的意象

  1.抓景物特点,探知诗人的感情。

  “诗言歌咏,见景生情”,诗人的写景作为后一两句的情感抒发的基础。

  由景物的物象可以则盯探知诗人的情感。

  如李白的《静夜思》前两句是写景,以地上霜喻月光,十分真切地描写了深秋静夜的寒意萧瑟。

  后两句则直接抒发了思念故乡的情感。

山居秋暝(唐·王维)

  空山新慧穗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2.析意境,探知诗人的感情。

  “意”就是指作者的主观感情,“境”是指的是作者所创设的生活图景,主要是由景物构成。“意境”就是将作者的思想感情和生活场景融合在一起所塑造的耐人寻味的艺术境界。

  在意境的创设上,画面或雄浑壮丽,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或幽清明净,如“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或沉郁孤愁,如“野旷天底树,江清月近人”;或和谐静谧,如“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或开阔苍凉,如“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或高远辽阔,如“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意境常见的表达程式有两两相对的四组概念:

宏阔——苍凉、雄浑、莽苍、辽阔、高远、壮阔、深远

细腻——空寂、缠绵、幽静、幽美、宁谧、婉转、朦胧

繁复——繁丽、热烈、高亢、繁华、淳朴、喧闹

清冷——暗淡、渺茫、寥落、萧条、荒凉、冷寂

  “一切景语皆情语”,在古代诗歌中,诗人常把要抒发的情感寄寓于所描写的景物之中,即人们常说的融情于景,借景抒情。

台城(唐·韦庄)

  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

3.透过表面意义,挖掘深层含义

谒金门(唐·冯延巳)

  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闲引鸳鸯香径里,手挼红杏蕊。

  斗鸭阑干独倚,碧玉搔头斜坠。终日望君君不至,举头闻鹊喜。

  二、鉴赏诗歌中的物象。

  诗人借助具有某种特定内涵的事物来表明自己的心迹或某种情感。如咏物抒情诗。

  1.抓物象的特点。次北固山下(唐·王湾)

  客路青孙碧和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2.抓物与志的“契合点”:挖掘物象内在的品格、精神。

小松(唐·杜荀鹤)

  自小刺头深草里,而今渐觉出蓬蒿。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

  3.抓意象的特殊内涵。

  在中国古代诗歌中,诗人常用一些特定的事物来表达主题思想及感情,这些事物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诗人赋予了某种特定的内涵。

  分析古代诗歌可以从这些事物的特有内涵入手。

  下面举例说明。

  ①以冰雪的晶莹比喻心志的忠贞、品格的高尚。

  ②对月思亲——引发离愁别绪,思乡之愁。

  ③以折柳表惜别。

  ④以蝉喻品行高洁。古人认为蝉餐风饮露,是高洁的象征,所以古人常以蝉的高洁表现自己品行的高洁。

  ⑤以草木繁盛反衬荒凉,以抒发盛衰兴亡的感慨。

⑥菊花——坚贞高洁的品质

⑦梅花——傲霜斗雪,不怕打击挫折,纯净洁白

⑧松——坚贞高洁松树是傲霜斗雪的典范

⑨莲——表达爱情由于“莲”与“怜”音同

  ⑩梧桐——凄凉悲伤的象征梧桐则是凄凉悲伤的象征。

11杜鹃鸟——凄凉哀伤的象征

12鹧鸪鸟——离愁别绪

13鸿雁——游子思乡怀亲之情和羁旅伤感

  在诗歌中,以景传情达意的往往具有一定的固定性,如:以“故乡明月”传达“乡思情”;以“松风山月”传达“隐逸情”;以“寒林残月”传达“诗人的忧愁”;以“中秋圆月”传达“相思情苦”;以“风雨落花,双燕孤飞,重阁玉枕”传达“闺怨情”;以“长亭折柳”传达“惜别情”;以“江湖扁舟,月落乌啼”传达“诗人的羁旅之苦”;以“梦后酒醒,烟柳断肠,寒雨斜阳,残烛啼鹃”传达“悲欢离合情”;以“昔荣今非,几度夕阳红”传达“对世事沧桑的感叹”;以“空城落花”传达“对国势衰危的哀叹、一腔的爱国情”;等等。

三、鉴赏诗歌中的人物形象

观猎(唐·王维)

  风劲角弓鸣,将军猎渭城。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

  忽过新丰市,还归细柳营。回看射雕处,千里暮云平。

  四、鉴赏诗歌中抒情主人公的形象。

  诗中的抒情主人公,一般指“我”,即诗人自己。

  ①知人论世,关注背景。

  蝉(唐·虞世南)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咏蝉(唐·骆宾王)

  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不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

  露重尺难进,风多响易沉。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

蝉(唐·李商隐)

  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

  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

  ②抓抒情主人公的语言神态、动作、心理。

登幽州台歌(唐·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第二节思想内容的评价

  一、由诗眼入手。所谓“诗眼”往往是指一句诗中最精练传神的一个字。

过香积寺(唐·王维)

  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

  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

  注:安禅,佛家语,指闭目静坐,不生杂念;毒龙:指世俗欲念

  二、由典故入手。

  古代诗歌是以凝练的文字表现丰富的内容,用一个典故就可以省去许多文字。因此理解典故是把握古代诗歌思想感情的重要途径。

(一)典故的类别

  1.引用前人语句。

  ①直引:直接引用前人的诗文句子作为自己的诗词中的句子。

  例: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辛弃疾《京口北固亭怀古》)——引用杜甫《登高》中的“无边落木潇潇下,不尽长江滚滚流。

  ”。

  ②化用:将前人的句子改动一些作为自己的诗句。

  例:客从南溟来,遗我双鲤鱼。

  (杜甫)——化用《汉乐府》中的“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

  ”。

  2.引用神话传说。

  例:江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

  (李贺《李贺箜篌引》)——“江娥”、“素女”传说中的神女。

  3.引用历史故事。

  ①明引:例: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未篡时。(白居易《放言》)

  ②暗引:功名图麒麟。(杜甫《前出塞》)——宣汉帝把霍光等十一位功臣的像画于麒麟阁。

  ③反引: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李商隐《贾生》)

(二)分析典故的方法

  1.体会诗人用典的目的。了解典故重要的不是了解典故内容的本身,而是要理解诗人用典的目的,因为它和诗歌中表达的思想内容有密切的关系。

  2.体会诗人用典的用典意图。

  诗人对往事的重提,肯定有现实的原因或触发感情的媒介。

  也就是说,诗人用典是针对现实而来的。

  只用现实相结合才能体味到诗人的情感所在。

第三节语言和艺术技巧的鉴赏

一、语言艺术鉴赏

(一)语言的风格

  1.朴素与绮丽绮丽诗风的语言特点:绮错、婉媚、浮华、艳丽、纤巧。

  朴素诗风的语言特点:清淡质朴、洗炼畅达、不事雕琢,言简意深。

  “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是对李白诗歌语言最生动形象地概括。

  2.直白与含蓄直白诗风比起一般的朴素诗风,直白诗风更显朴素、平淡。

  诗人在诗歌中运用了近乎口语的语言,并且有的诗还溶入了俗语俚词、民歌之类,所以这种诗又被称为白话诗(近于打油诗)。

  此类诗风的语言特点:浅易如话、素朴真率、通俗凝练。

  3.沉郁与豪迈在众多诗人中,有愤世嫉俗者,有报国无门者,有屡试不第者,有屡遭贬谪者,有为民请命、哀叹民生者,他们的诗表达自我的哀怨,切中社会现实,反映阶级现象。

  代表诗人如杜甫、韩愈、李商隐等。

  此类诗风的语言特点:沉郁苍凉,节奏舒缓,具有很强的感染力,且近于生活(多用俗语和对话)。

  如杜甫的《兵车行》中“爷娘妻子走相送”“牵衣顿足拦道哭”等句利用俗语,增加了诗歌的真实性。

  豪迈诗风的语言特点,主要体现在浪漫主义诗歌中(包括边塞诗),这类诗歌语言特点往往与诗人的心胸抱负有很大的关系。

  诗人们或因生活在盛世政治清明时期,受到美好山河的熏陶,心怀满腔热情(如李白在年青时就立下不小的志愿“奋其智能,愿为辅弼,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或因仕途失意,便把立功边塞当作求取功名的出路(如高适);或因国难当头而主动请缨愿死疆场(如苏轼)。

  所以在他们所写的诗歌中充满豪言壮语,显示一种豪情。

  此类诗风的语言特点:铿锵有力、笔力豪健,节奏明快、音调高昂。

(二)语言的锤炼

  古人讲究炼字,要注意体味关键字词的意味。例:华子岗(裴迪)

  日落松风起,还家草露唏。云光侵履迹,山翠拂人衣。

二、表达技巧的鉴赏

(一)修辞的巧用

  1.比喻比喻除使诗歌所描绘的意象更加形象生动外,还可体现出意象的情态特征。

  兰溪棹歌(戴叔伦)凉月如眉挂柳湾,越中山色镜中看。兰溪三日桃花雨,半夜鲤鱼来上滩。

江上看山(宋·苏轼)

  船上看山走如马,倏乎过去数百群。前山槎牙忽变态,后岭杂沓如惊奔。

  仰看微径斜缭绕,上有行人高缥缈。舟中举手欲与言,孤帆南去如飞鸟。

2.隐语(谐音)、双关

  在有些诗歌尤其是民歌中,作者为了表达出一种委婉含蓄的情感,往往采用隐语、双关的修辞手法。

  春思(唐·李白)燕草如碧丝,秦桑低绿枝。

  当君怀归日,是妾断肠时。

  春风不相识,何事入罗帏?竹枝词(唐·刘禹锡)。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二)表现手法

  表现手法又叫表达技巧、艺术手法,是指诗歌的章法和技巧。

  1.象征象征是诗歌惯用手法,主要作用是用物象征人的品德节操。如:以“梅”象征高洁、清秀、淡雅、素朴;以“菊”象征高洁、傲霜斗雪的坚强,被称为“隐逸之花”;以“兰芷”象征名贵、孤芳、清高;以“牡丹”象征富丽;等等。

寻陆鸿渐不遇(皎然)

  移家虽带郭,野径入桑麻。近种篱边菊,秋来未著花。

  扣门无犬吠,欲去问西家。报道山中去,归来每日斜。

  2.托物言志托物言志,是作者借助物的象征义来表达个人胸怀心志的一种艺术手法,又叫感物抒怀。

  托物言志诗,又叫写物诗。

  如:。

  墨梅王冕我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

3.借景达情常用写景方式有:

  (1)侧面烘托诗人在写景时,不从正面景物入手,而是从与其有关的侧面景物入手,以对侧面景物的描写来达到反映主题的效果,即是侧面烘托。如:

  石头城(唐·刘禹锡)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

  (2)以景衬情(景)诗人在描摹细微婉曲、隐秘难言的情感或浓情密意时,往往通过景物来渲染衬托。

[双调]清江引·秋怀(元·张可久)

  西风信来家万里,问我归期未?雁啼红叶天,人醉黄花地,芭蕉雨声秋梦里。

  鹿柴(唐·王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影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3)动、静景或动静景结合或动静景相互映衬

  在一些山水诗中,往往有静景,如山、月等;动景,如水流、风摇等等。

  据侧重点的不同,作者有时只写动景或静景,有时动静景兼写,有时为写静景而以写动景来衬托,有时为写动景而以写静景来衬托。

  如王维的《鹿柴》以“人语响”衬“空山”之静;其《山居秋暝》以“竹喧”“莲动”来衬“空山”之静,抒发一种闲情逸致。

  戴叔伦的《兰溪棹歌》采用了动景(前两句)静景(后两句)结合的方法,将山水的明丽动人,月色的清爽皎洁,渔民的欣快欢畅,淋漓尽致地展现在明澈秀丽的画卷中。

(4)塑造意境,渲染氛围,抒发情感

  古今诗歌中,先写景后叙事抒情或全篇写景的诗作很多,诗人往往借助景物把气氛渲染得浓浓的,为下文抒情作铺垫或融情入景中。根据景物的性质可分为喜景和哀景。

①喜景衬喜情,哀景衬哀情

  “情乐则景乐,情哀则景哀”,诗人的高妙之处就是把情融入景中,通过景传达自己的喜怒哀乐,做到情景的交融。如:登高(唐·杜甫)枫桥夜泊(张继)

  ②喜景衬哀情以乐景写哀,更见其哀。

  绝句(杜甫)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5)虚实结合

塞上听吹笛(唐·高适)

  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天山。

  (6)卒章显志诗人往往在诗歌的结尾表达自己的心志或情怀。

  如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结尾“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句,表达诗人要自由自在,驰骋闲放,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心志。

  又如其另一首《行路难》尾句“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表达实现理想的豁达。

  (7)移情移情就是将人的情感转移到事物身上,使外物与人同喜同悲。比如《扬州慢》也有“废池乔木犹厌言兵”之句,乔木尚且厌恶战争,何况扬州百姓呢?

  赠别二首(唐·杜牧)多情却以总无情,唯觉樽前笑不成。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

  (8)烘托烘托就是“烘云托月”,借描绘别的事物以突出主要对象。

赋得暮雨送李胄(唐·韦应物)

  楚江微雨里,建业暮钟时。漠漠帆来重,冥冥鸟去迟。

  海门深不见,浦树远含滋。相送情无限,沾襟比散丝。

  【析】诗人侧面写了“帆、鸟、海、树”,烘托出暮雨的细密和诗人浓浓的离愁别恨。

  (9)匠心独运的结构在诗歌的结构安排上,诗人也是独具匠心的。常用的结构模式有:

  ①层层渲染、铺垫。江上看山(宋·苏辙)

  朝看江上枯崖山,憔悴荒村赤如赭。暮行百里一回头,落日孤去霭新画。

  前山更新色更深,谁知可爱信如今。唯有巫山最浓秀,依然不负远来人。

诉衷情(宋·陆游)

  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

  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

  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

  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州!。

  ③结构对比对比手法在诗歌中运用较多,因其具有层次性的特点,结构性较强。

  画眉鸟(宋·欧阳修)百啭千声随意移,山花红紫树高低。始知锁向金笼里,不及人间自在啼。

  诗歌的表达技巧是多方面的,还有如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表现手法、欲扬先抑的技巧等等。

第三篇古代诗歌分类鉴赏

第一节写景抒情诗的鉴赏

  一、把握形象的特征和寓意。

  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把握诗歌意象。

  如白居易《琵琶行》“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

  ”“枫叶”、“荻花”、“秋”三个意象不光点明了景物、时节,还通过这三个意象特有的属性渲染了送别时的环境氛围和诗人忧伤的情绪。

  古诗意象往往寓繁于简,寓万于一,以高度浓缩的艺术形象诱发想象,产生奇特的审美效果。

  二、体味诗歌情景交融的意境。

  通过描写景物来抒发感情,是中国古典诗的一大特色,山水田园诗更是如此。

  自然景物一经诗人摄入笔端,就必然带上诗人的感情色彩,为表达诗的特定情感服务。

  情景交融的手法有融情入景、借景抒情、寓情于景等等。

  三、领会诗人写景所表现的情感。

  一般地写景诗,字里行间透出的情感都是比较容易把握的,但一些表面上纯粹是写景的山水小诗,就不那么好理解了。

  这就要求我们对作者的身世,当时的时代背景有一定的了解,即知人论世,才可能准确地领会诗人写景所表现出的情感。

  这里牵涉到一个感情寄托的问题,分析诗歌,应认真判断感情寄托的深浅,切忌随意拔高作品的思想内涵。

  四、分析诗歌的写作技巧和语言特色。

  山水田园诗写景的方法很多,鉴赏时应主要注意写景的常见方法和技巧。

  1.留意作者观察景物的立足点和描写景物的角度,如高、低、俯、仰的变化。

  2.把握和分析作者描写景物的方法,如绘形、绘声、绘色。

  如“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

  3.理解和说明描写景物的技巧,如虚实结合(“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以动衬静(“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明、暗对比(“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以小见大(“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粗笔勾勒和细部描绘相结合(“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与“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比兴手法的运用。

  语言运用方面,既要学会欣赏像盛唐诗人所描写的雄浑壮丽的景象,如王维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又要善于体会诗人细致入微的观察、捕捉和描摹,如杜甫的“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

第二节咏物言志诗的鉴赏

  咏物言志诗是通过对独特的事物的赞赏,来表达自己的精神品质或理想。鉴赏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把握所咏之物的特点既然是咏物诗,当然要写所咏之物的形态、色泽、特征,追求贴切逼真,但如果仅仅是客观的描摹,满足于形似,那也不是一首好的咏物诗。

  也就是说,不但要形似,而且要神似。

  如“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

  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

  薄宦梗犹泛(行踪漂泊不定),故园芜已平。

  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

  ”(李商隐《蝉》)这是一首咏物诗,以蝉喻作者自己。

  前四句写蝉的艰难处境:由于自命高洁,总是食不果腹;虽然竭尽全力地叫,也是白费精神,得不到同情。

  这实际是说诗人自己。

  下面四句则直抒胸臆。

  三联上句说自己官位低微,无所归依;下句说田园都荒芜了,还做这个官干什么呢?透出要辞官归隐的心意。

  尾联又把自己的命运和蝉联系起来,从蝉的叫声得到警示,醒悟到自己和蝉一样清苦。

  作者是怀着崇敬和同情的心情写蝉的,用蝉来警戒自己,要像蝉那样保持清高和廉洁,即使政治环境恶劣,也永远不变初衷。

二、体悟诗人在描摹事物中所寄托的感情

  陶渊明咏菊,抒写自己悠闲适、不慕富贵的心境;陆游咏梅,表明自己为媚于俗、坚守正义的气节。

  由于作者的经历遭际、情趣爱好以至观察角度的不同,即使写同一事物,他们也往往会有不同的感受,表达出不同的感情来。

  当然不是所有的咏物诗都含有诗人明确意识的寄托。

  但是一首优秀的咏物诗,总是以其生动的形象和强烈的美感吸引读者,而且有意无意地透过所咏之物,或流露诗人的人生态度,或寄寓美好的理解,或隐含生活的道理。

  这就是我们在读解时要细加领悟的。

  如“花枝草蔓眼中开,小白长红越女腮。

  可怜日暮嫣香落,嫁与东风不用媒。

  ”(李贺《南国十三首》)这是李贺辞官回乡居住在昌谷家中所作。

  诗中第一、二句是写新花开,三、四句则写暮春花落,通篇把花人格化。

  花开时像越女那双水灵灵的眼神和那副白里透红的漂亮的脸蛋,美不胜收。

  可是好景不长,一到日暮(暮春)百花凋零,落红满径。

  “可怜”乃惜花伤春之情,也是诗人自伤自悼之词。

  末句则用拟人的手法写落花身不由已的时候的状态。

  从表面上看“嫁与东风”是自愿,“不用媒”证明了这一点。

  其实娇花又何尝愿意离开枝头。

  “嫁与东风”虽“不用媒”,仍是不自主的事情。

  花盛开时未嫁,而花凋零时始嫁,则培增惆怅。

  其实,这是一种悲剧的气氛,却从欣喜的情调来写它。

  似乎反常,又合乎诗中旨趣之道。

  联系诗人当时的境况,诗人才不过二十多岁,正当风华正茂,却不被当局所用,怀才不遇,自生自灭,不胜悲凄。

  细味此情,便知诗人写此诗的良苦用心。

三、分析咏物诗的写作技巧

  咏物诗的写作技巧或拟人,或比喻,或正面描写,或侧面烘托等。

第三节怀古咏史诗的鉴赏

  一、弄清史实对于作品所涉及的史实和人物一定要有所了解,这就要求我们要积累一些历史知识。在阅读一首诗时,一定要读好注解,这也是读懂材料的一把钥匙。

  二、要体会意图后代作家对尘封的往事发思古之幽情,一定有现实的原因或触发感慨的媒介。

  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苏轼被贬黄洲,到过当地一处叫赤鼻矶的地方——传闻就是当年三国时的古战场赤壁——凭吊,这赤鼻矶也可以说是触发诗人感想的媒介。

  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诗人登上京口北固亭,从历史上的孙权、刘裕以京口为基地坚持抗击北方劲敌,联想到南宋小朝廷在风雨飘摇中苟且偷安,这京口北固亭是触发诗人感想的媒介。

  南宋小朝廷的苟且偷安,自己报国无门,是诗人引发诗情的现实原因。

三、领悟感情诗人怀古咏古,大致有这样几种情况:

  一种是对历史作冷静的理性思考,诗人自己不置身其中。

  如杜牧和王安石都写过《题乌江亭》诗。

  杜牧为项羽自刎而惋惜:“江东弟子多俊才,卷土重来未可知。

  ”然而王安石却感到项羽的失败历史的必然:“江东弟子今虽在,肯为君王卷土来。

  ”。

  二种情况是把史实和现实扭和在一起,或是感慨个人遭遇,或是搏击社会现实。

  我们中学里学过的两首宋词《念奴娇·赤壁怀古》和《京口北固亭怀古》,便是如此。

  第三种情况是只抓住历史的影子,故意借题发挥,如李商隐的《贾生》就是这么一首借古讽今和杰作。

  四、分析写法在构思上,怀古咏史诗可以说百花齐放,有以景衬情的,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有议论引发的,如清人刘献庭的“六奇已出陈平计,王饵曾闻贾谊言。

  敢借妄自归异国,汉家长策在和番。

  ”(《王昭君》),对汉元帝的统治无能作了辛辣的讽刺。

  在章法上,或作正对比,或侧面烘托等。

第四节即事感怀诗的鉴赏

  古人常以“即事”为题写诗,因一点事由生发,抒写心中的感慨,如怀亲、送友、思乡、赠人、人生感悟、闲情逸趣等。

  一、弄清诗人感慨的事由。

  这类诗用往往因一点事由而发感慨,所以鉴赏这类作品,必须了解诗人感慨的事由。

  例如同是怀乡思亲:杜甫的《月夜》是在战乱离散、月夜冷清的情景中思念妻子;李煜的《浪淘沙令》是在国破身囚、欢梦醒来的景况中痛悼故国。

  朱弁的《春阴》是在被拘塞北、春寒阴冷的环境中盼望返乡。

  由此引发的感慨的事由不一样,诗人抒发感慨的事由不一样,诗人抒发的感情和采用笔法也不一样。

  二、赏析“事”与“怀”的结合。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谁家玉笛暗飞声?”诗人的故园情思是由一曲《折杨柳》引发的,先写笛声满城飞扬,再写故园之思深浓,“事”与“怀”结合紧密、自然熨帖。

  三、体味诗人所抒之“怀”的深挚感人。

  特别是思乡、念亲、怀友、离别之佳作,其情必感人至深,绝不矫情造作。

  如杜甫的《江南逢李龟年》“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

提交信息测一测您提升学历详细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