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教案范文:如何设计一堂生动有趣的语文课?

作者:乜荣浩时间:2023-07-18 00:41:43

导读:" 如何设计一堂生动有趣的语文课?介绍:一堂生动有趣的语文课可以激发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以下是一些设计生动有趣的语文课的方法:1.确定教学目标:-设定明确的教学目标,明确要求学生在课堂上需要掌握的知识和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让他们"

如何设计一堂生动有趣的语文课?

介绍:

  一堂生动有趣的语文课可以激发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以下是一些设计生动有趣的语文课的方法:

1.确定教学目标:

  -设定明确的教学目标,明确要求学生在课堂上需要掌握的知识和能力。

  -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让他们对课程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

2.创设情境:

  -设计一些情境,使学生能够在真实的语境中进行学习和实践。

  -利用故事、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源,让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和交流来理解和运用语文知识。

3.使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

  -结合多种教学方法,如讲解、讨论、实践等,使学生能够全面参与课堂活动。

  -利用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活动,激发学生的思维和创造力。

4.设置互动环节:

  -设计一些互动环节,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中来。

  -利用问题解答、游戏竞赛等方式,增加学生对课程内容的兴趣和关注。

5.提供实践机会:

  -设计一些实践任务,让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语文知识进行实际操作。

  -帮助学生将课堂学到的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提高他们的学习动机和效果。

6.给予及时反馈:

  -及时给予学生反馈,让他们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和进步。

  -鼓励学生的努力和进步,提高他们的自信心和学习动力。

7.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创建一个积极、和谐的学习环境,让学生感到安全和舒适。

  -鼓励学生互相合作、分享和帮助,增强团队合作意识。

  通过以上的设计,可以使语文课堂活动更加生动有趣,激发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和积极性。

初中语文教案设计方案创意实用方案5篇

  教学工作是一项创造性的工作。

  因此写教案也就不能千篇一律,要发挥每一个老师的聪明才智和创造力,所以老师的教案要结合本地区的特点,因材施教。

  以下是我精心收集整理的初中语文教案设计方案,下面我就和大家分享,来欣赏一下吧。

初中语文教案设计方案1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

教学目标

(一)认知目标

  1.了解有关《资治通鉴》的文学常识。

  2.掌握文中涉及的常用文言词语。

(二)过程和方法目标

  1.能在熟练朗读的基础上,正确断句和停顿。

  2.通过理解文意,体会对话中的不同语气,揣摩想象人物当时的神态和心理活动,进而分析人物形象及其性格特征。

(三)情感目标

  学生能够懂得学无止境,学有益于人的完善和发展。

教学重点、难点

  1.揣摩体会人物的语言特点,进而分析人物形象及其性格特征。

  2.联系生活,让学生真正领悟到读书有益于人的发展和完善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激趣引读

1.故事导入

  三国时期吴国有位大将,名叫吕蒙。

  此人武艺高强,战功卓著,深受吴王孙权的信赖。

  可吕蒙有个毛病:不爱读书学习。

  孙权屡屡劝他多学点知识,可他每次都推三阻四的,还自以为自己一介武夫,读书有何用?这回,孙权又来劝他了,结果怎样呢?让我们来看《孙权劝学》一文。

2.作品介绍

  本文选自《资治通鉴》,题目是编者加的。

  《资治通鉴》是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间的史事。

  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北宋政治家,史学家。

  (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注释。

  )。

二、读译课文,理解文意

1.读一读

  (1)认读:读准字音、停顿、节奏、表情,注意人物对话的语气。

  (2)全班齐读。

  (3)解读:边大声朗读课文边根据课下注释逐句理解课文大意,有不理解的,同桌可以相互讨论。

  (4)释疑:交流讨论不理解的语句。

  (5)故事复述。

2.议一议

  主要讲了孙权劝吕蒙学习的故事,孙权为什么“劝”,是怎么“劝”的,“劝”的结果怎样?请仔细揣摩文章中人物对话的语气来谈。

  (1)卿今涂掌事,不可不学!”(语气坚决果断,神态郑重严肃,既严要求,又充满关心、期望,希望吕蒙能胜大任。

  语重心长,谆谆告诫。

  )。

  (2)“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耳”(前一句表反问语气,对吕蒙辞学有责备、恼怒之意,后一句则说得语重心长,言辞恳切,足见对吕蒙的关心、爱护。)

  (3)“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从自己的切身体会来谈,现身说法,神情激动,语气殷切。

  )。

  (4)“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既感到十分惊讶,又由衷为吕蒙的进步感到高兴,惊异、赞许之态呼之欲见。)

  (5)“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表示感叹语气,并非对鲁肃不满,而是表现出吕蒙对自己才略长进后感到很自豪、自得。)

三、模仿表演,体验反思

1、模仿表演

  请三位同学分角色扮演孙权、吕蒙与鲁肃,然后进行对话表演。要注意模仿人物语气,体会说话时人物的心境,演完后学生作点评。

2、体验反思

这个故事给你有什么启示呢?

四、总结存储,课外延伸

1、总结存储

  本文通过孙权劝告吕蒙读书,吕蒙读书后大有长进的故事,告诉我们学有益于人的完善和发展的道理。本文以对话为主,用不多几句话,就使人受到人物说话时的口吻、神态和心理。

2、课外延伸

  ①解释“吴下阿蒙”“刮目相待”并造句。

  “吴下阿蒙”原指三国时期吴国大将吕蒙。

  意思是说人没有学问的意思。

  现在多用在他人有了转变方面,凡学识大进,或地位从低下而攀高了,以及穷困而至富有了,都可以用此语。

  ②写一篇读后感,谈谈学了本文后你的体会。

  ③课后背诵全文。

板书设计

孙权劝学

《资治通鉴》

不可不学学习的必要性正面描写

劝现身说法学习的可能性人物对话

结友而别鲁肃的言行侧面烘托

初中语文教案设计方案2

【教学内容】

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

【教材分析】

  鲁迅先生的《阿长与山海经》所追忆的保姆,她是一个粗人,没有文化、粗俗、好事,是一个很不幸的人。

  但她又是一个热望一生平安的劳动妇女,质朴善良、热心帮助孩子解决疑难。

  鲁迅先生深情地抒写了对她的真挚的怀念。

  教读这篇文章,应引导学生学习本文选取典型事例表现人物主要性格以及详写与略写相结合的写法。

  了解叙述、描写等表达方式,体会描写的作用和方法,从而更深地感悟鲁迅对阿长的深厚怀念之情,领会阿长性格中的纯真美。

【教学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了解阿长这个人物形象及作者的感情

  2、重点研读买《山海经》的部分,体会语句的深层含义。

3、感悟鲁迅对阿长的深厚怀念之情,领会阿长性格中的纯真美

【重点难点】

  1、学习本文选取典型事例表现人物主要性格的写法。

  2、领悟这篇回忆性散文的用双重眼光看待人物和欲扬先抑的写法。

【教具准备】录音机、配乐磁带、幻灯片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说起鲁迅,我想大家应该都不陌生吧!谁来说说鲁迅?

  2、在鲁迅的童年生活中,长妈妈是个很有影响的、特殊的人物。

  鲁迅没有专门写过回忆母亲的文章,却在他四十五岁那年,写了这篇回忆性散文——《阿长与》。

  以纪念自己童年时期的一个保姆,可见对她的感情之深。

  (背景音乐)。

  让我们满怀深情地读一读课题。

3、读了这个题目,你有什么疑问?

(生质疑)

二、整体感知:

  1、阿长究竟是怎样一个人,她与《山海经》又有什么关系,让鲁迅对他有这样深的感情,让我们带着疑问速读课文。

2、说说阿长在你眼中是个怎样的人?

(生预设:无知、淳朴、善良、粗鲁……)

3、师小结:

  总之,阿长是个好人,但又不是十全十美的人,她是一个复杂的人。

三、拎出线索:

1、那么这样一个人,作者对她的感情怎样呢?

  2、自由朗读课文,同桌讨论:标出课文中表示作者对阿长感情变化的词句。

(随机板书:不大佩服——不耐烦——空前敬意——憎恶——新的敬意——怀念)

四、精读买《山海经》部分

1、我们知道世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从对阿长的憎恶到最后对她产生一生的敬意和怀念,态度发生了180度的转变,而促使鲁迅有这种变化的原因是什么呢?

(给“我”买《山海经》)

  2、轻声朗读课文19—29段,四人小组讨论把最能打动“我”的句子找出来,说说理由,写上旁批。

3、学生反馈

预设:

A、“过了十多天,……哥儿,有画的‘三哼经’,我给你买来了!”出示幻灯

  (这句话充分表现了她对孩子的心思观察的多么细致,对孩子的愿望多么体贴,为了满足孩子的正当愿望又是那样认真,郑重其事。)

a、齐读这一句,最能触动你内心情感的是哪几个字?(三哼经)

b、一个文盲,但却能为“我”买来心爱的书,可见他是很关心“我”,在乎“我”的感受,正是从这三个字中,可以想象她都遇到了什么困难?(生想象,并指名说)

c、阿长为“我”买一本书可谓是历尽千辛万苦,但他总是把痛苦六在自己心中,而把喜悦传达给我,哪位同学愿意用朗读把阿长的喜悦传达给我们?(生读——生评价——生再读——再评价)

  B、“似乎遇着了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悚起来了。”出示幻灯

a、此时,我的心情如何?程度有多深?能把这种感觉读出来吗?(生读)

b、如果换做是“我”的父亲或是母亲为“我”买来《山海经》会有这种感觉吗?为什么?

c、当阿长来问《山海经》是怎么一回事时,“我”是怎样想的,为什么这样想?

(生反馈)

  d、师小结:正是因为这是令我念念不忘的书,而且是我一直不以为然的阿长为我买的,使我对他产生的新的敬意。

  C、“这又使我发生新的敬意了,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却能够做成功。

  她确有伟大的神力。

  ”出示幻灯。

a、齐读,为什么说长妈妈具有伟大的神力?

b、在你的童年生活中,有没有这样的一种体验?

(生自由畅说)

c、到底是什么让长妈妈有这样伟大的神力呢?

(善良、纯朴、关心孩子)

d、朗读指导

e、师小结:

  正是这种善良、纯朴的优秀品质,让制作粗拙的《山海经》成了我最为心爱的宝书,而且影响了我的一生,让长妈妈成了“我”最怀念的人。

五、情感升华

出示幻灯:“仁厚黑暗的地母啊,愿在你的怀里永安她的灵魂!”

1、指导朗读

  2、此时你还听到了鲁迅怎样的心里话,请用自己的语言为课文换一种结尾。

(生练笔)

3、小结:

  是啊,这样一个纯朴善良的人,怎不让人产生敬意和怀念呢!而这篇文章凝聚着鲁迅对长妈妈的全部情思,寄托了鲁迅对善良人的衷心祝福。

六、布置作业

  在鲁迅先生的眼里,长妈妈和《山海经》是密不可分的。

  可以这样讲,没有长妈妈就没有渴慕已久的《山海经》。

  所以,这四本书就成了“我最为心爱的宝书”,以至得到《山海经》后,连“谋害隐鼠的怨恨,从此完全消灭”。

1、隐鼠一事,文中出现了好几次,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下发材料)

  教师读《狗?猫?鼠》的片断。

  2、《朝花夕拾》原名《旧事重提》,是鲁迅的散文集,收入的十篇文章,大都是回忆童年、少年生活的。

  写这些文章时,鲁迅已40多岁了,所以取名为《朝花夕拾》,含义是:早晨的花晚上拾取。

  希望同学们能抽出时间去读一读。

  3、认真研读《阿长与山海经》里面的其他故事。

初中语文教案设计方案3

【背景分析】

1、教材分析:

《三峡》节选自《水经注》,是我国南北朝时期地理学家郦道元所作的一篇写景散文,它以简洁凝练、富有概括力的语言,简单勾勒了三峡峰峦重叠的景观,并用浓墨重彩描绘江水四季的变化以及与之相伴的万千气象写山,突出连绵不断、遮天蔽日的特点写水,则描绘不同季节的不同景象如夏季的水流迅疾,春冬的清冽明丽,秋季的空灵肃杀

文章富有诗情画意,朴素自然,意味隽永

2、教学设想:

文言文教学在促使学生学习语言知识的同时,要有意识地增强学生的文化积淀,充实文化底蕴,培养审美意识和审美情趣新《课标》要求:“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

本文是一篇优美的写景散文,语言精炼,意境优美,犹如诗词一般,完全可以把它当作诗词来学因此,教学本文,除了让学生掌握基本的文言实词、虚词和文言句式外,重要的是,在品读和赏析中了解三峡的自然景观,感受三峡的自然美,体会作品的意境美和作者的情感美

3、教学方法:

①借助多媒体进行教学

②加强对文章的朗读、欣赏、体味

4、课前准备:

①布置学生预习:反复朗读课文,借助工具书并结合课本注解,了解课文大意,并划出难以理解的词句

②要求学生在网上搜集有关三峡的资料(地理的、历史的、文化的、经济的、政治的等等),并将搜集到的资料提供给老师,由教师选择应用于备课之中

【教学过程】

一、课堂导入

(伴随着背景音乐,多媒体展示一组与“三峡”有关的图片:自然风景图片、三峡工程图片、各种字体写成的《早发白帝城》书法作品)

师伴随变换的画面解说:长江孕育了中华丰厚的文化,而长江上的三峡,则以它迭出的奇境、变幻的四季、涌动的波涛、耸峙的山峦,激发了古今文人画家无尽的灵感和情思,从而创作了无数不朽的艺术作品今天,我们就学习其中的一篇文学作品——郦道元的游记散文《三峡》

(多媒体显示课题)

二、了解相关资料

(多媒体显示下列互联网搜索到的材料)

1、三峡:瞿塘峡、巫峡、西陵峡的总称,在长江上游重庆奉节和湖北宜昌之间

2、作者:郦道元,北魏地理学家,撰《水经注》

3、《水经注》:郦道元收集有关全国水道的记载,并结合自己的游历见闻为《水经》(魏晋时代无名氏所著,一部记载全国水道的地理书,记录非常简略)作的注释该书以《水经》为纲,详细记载了一千多条大小河流及有关的历史遗迹、人物掌故、神话传说等,是我国古代面、最系统的综合性地理著作,文笔绚烂,语言清丽,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

三、朗读课文,粗知文意

1、(多媒体播放配乐配图的课文朗读)

学生听课文的朗读,在听读中体会文章的语言美和内容美

2、教师提示生字的读音和句子朗读的节奏,学生再进行朗读体会

3、教师提示本课需重点掌握的字词(多媒体显示下列内容)

l生字:阙(quē)嶂(zhàng)曦(xī)巘(yǎn)属(zhǔ)引哀转(zhuǎn)

l通假字:略无阙处(“阙”通“缺”,空缺)

l一词多义:自三峡三百里中(在)

自非亭午夜分(如果)

l重点实词:沿溯阻绝乘奔御风哀转久绝素湍绿潭

四、品析课文,领略美景

(六)课文内容结构分析:

教师提示:课文五个段落,分别从“山”和“水”两个方面来表现三峡的优美壮丽景色

教师提出问题,学生分组讨论

①第一段围绕“山”来写景,突出了山的什么特点?

②后四段以“水”为核心来写景,是从哪些方面来写的?各表现了景物怎样的特点?

③作者描写景物,不但有形有色而且有声有情,请你找出表现形、色、声、情的关键词语,并认真体味

师生总结(多媒体显示板书)

中心景物景物特点

山————连绵不断、遮天蔽日

夏——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水春冬——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秋——林寒涧肃、高猿长啸

2、品析美景,领会美情:

让学生根据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结合例句,用“三峡的美,你看,”的形式说一句话

(多媒体展示例句:三峡的山美你看,七百里三峡,两岸都是连绵的高山,几乎没有中断的地方,重重的悬崖,层层的峭壁,遮蔽天空,挡住阳光)

学生自由品析三峡的美,然后在小组内讨论交流

各小组推荐代表发言,教师总结(多媒体出示板书)

三峡的山:雄壮美

三峡的夏水:奔放美

三峡的春冬之水:秀丽美

三峡的秋水:凄婉美

学生带着感情齐读课文,努力读出课文中蕴含的“美”来

五、拓展阅读和训练

1、师:“三峡”以其优美的景色,成为众多文人吟咏歌颂的对象,课前我们展示的书法作品——李白的《早发白帝城》,也是千古传诵的名篇,诗歌的内容与本课对三峡的描写也有相应照的地方

让学生齐声背诵《早发白帝城》(多媒体同时展示诗歌的内容)

(七)分发“同类文拓展阅读”材料(附后),学生通过自主、互助的方式完成

六、作业

要求学生课后利用图书馆、互联网等,再搜集其他三峡图片、写三峡风光的诗句、与三峡有关的传说等,对其中的文字材料进行专题摘抄

初中语文教案设计方案4

教学目标:

1.积累字词

  2.学习并掌握文中比喻和夸张的运用,学会品评重点语句。

  3.感受作者对托尔斯泰的崇敬和赞美之情。

教具:PPT

教学重点:学习并掌握文中比喻和夸张的运用

教学难点:赏析重点语句,理解人物形象

  关键:引导学生通过查询资料,了解托尔斯泰的生平,思想变化和精神追求,形成自己的认识。

教学手段:自主、合作、探究

第一课时

一、自由交流:

  以四人小组为单位,以“我所知道的托尔斯泰”为题,进行交流。交流围绕三个重点展开,生平、艺术成就、见解与思想,约5分钟,5分钟后,请同学代表发言。

二、教师小结并导入:

  托尔斯泰是一位文学巨匠,创作了世界文学中第一流的作品。

  他在俄国文坛驰骋了近60年,创作了大量的文学作品,题材广泛,体裁多样,可以说是浩如烟海,其中以《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最为。

  托尔斯泰一生都致力于寻求和谐的社会秩序,尤其是到了晚年,托尔斯泰坚决地站到农民的立场上来,强烈反对土地私有制,主张博爱,从宗教、伦理中寻求解决社会矛盾的道路,他逝世以后,遵照他的遗嘱,遗体安葬在一个小森林中,没有墓碑,没有十字架,茨威格称之为世间最美的坟墓。

  下面,就让我们来近距离地观察列夫托尔斯泰。

三、自学检测:

1、给加点字注音:

黝黑滞留愚钝禁锢轩昂犀利侏儒酒肆尴尬炽热颔首低眉广袤无垠

2、解词:

器宇、鹤立鸡群、正襟危坐、禁锢、颔首低眉、诚惶诚恐、无可置疑、黯然失色、广袤无垠

四、研读课文,品味语言、理解人物形象:

(一)研读课文第一小节:

  1、师范读课文,请同学们注意读音和句子中的停顿。

2、请生齐读课文

3、思考:这段文字写了托尔斯泰哪一方面的外貌特征?主要是通过什么方法写的?

  明确:主要表现了托尔斯泰须发浓密的特点,通过大量比喻和夸张来表现的。

  4、品读:请同学们找出文中使用比喻和夸张的语句,体会这样写的好处。

  明确:这一段文字抓住托尔斯泰面部多毛,须发浓密的特征反复描写,大量运用比喻和夸张,不仅生动写出了托翁的特点,而且使人产生美的遐想。

(二)第2——5节

  刚才我们集体研读了第一小节,下面请同学们自主研读第2—5节,看一看这几节分别写了托尔斯泰哪些方面的外貌特征,是如何写的。(学生自由阅读,思考)

五、布置作业

初中语文教案设计方案5

教学目标:

  1、深入走进文本,读懂母亲的优秀品格,读懂母亲的爱子之心。

  2、从文章所写的具体事件中分析母亲的形象,概括母亲的品性。

  3、联系生活体验,体会母亲的关爱,培养孝敬母亲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欣赏公益广告《我为妈妈洗脚》。

  师:从广告中可以看出:妈妈的一言一行都会对自己的孩子产生影响。

  板书课题、作者。

二、初步感知

  1、作者的母亲冯顺娣,教师引用作者《先母行述》中一段话。

2、速读课文,说说本文作者最想对母亲表达什么感情?从哪里可看出来?

三、解读探究

1、找一找:找出文中语句说说我为什么要感谢母亲?

  如果我学得了一丝一毫的好脾气,如果我学得了一点点待人接物的和气,如果我能宽恕人,体谅人——我都得感谢我的慈母。

  2、说一说:母亲的“好脾气、待人接物的和气、能宽恕人体谅人”的品性,请你从文中找出概括性语句或典型事例来说一说。(教师可从“母亲对我的训练、母亲与家人相处、母亲对自己的人格”三方面加以引导概括并赏析语句)

课文写了母亲这样几件事情:

A.叫我早起,聆听教诲,“催”去上学;

B.我说了不该说的话,她重重责罚我;

C.新年之际,债主来要债,她从不骂一声,脸上从不露出一点怒色;

D.受了两个嫂子的气,她只忍耐着,忍到不可再忍时,悲哭一场,以解心中之苦;

  E.听了五叔的牢骚话,表现出刚气,不受一点人格上的侮辱。

  通过写这些事,表现母亲以下品性。

  她是一位恩师,对我谆谆教诲;对我要求严格,却从不拿孩子出气;气量大,性情好,事事留心,事事格外容忍;待人仁慈、温和,从来没有一句伤人感情的话。

3、想一想:作者主要写母亲是他的恩师,为什么除了写母亲怎样训导我之外,还用更多的笔墨写她与家人相处的情形?

  写母亲与家人相处的情形,是为了体现母亲平时的待人接物以及这些对我的影响。写她以身示范对我的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教育和影响,这不仅写母亲对我的“言教”,更写了母亲对我的“身教”。

4、作者简介

(四)情感体验,拓展延伸

  1、学生齐读课文最后一节。

  2、文章结尾写道:“我在我母亲的教训之下度过了少年时代,受了她的极大极深的影响。

  ”请说说你自己哪些方面深受父母、师长或其他事物的影响?(仿句:如果,如果,如果,我都得感谢。

  )。

(五)小结课文、布置作业

  1、母亲是一本永远也读不透的书。夜深人静之时,请撷一轮清辉,读几篇关于母亲的文章吧。

推荐的文章:

三毛的《守望的天使》

朱德的《我的母亲》

王恒绩的《疯娘》

韩静霆的《母爱是船也是帆》

初中语文作文课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老师,总归要编写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手慎到预期的教学效果。那么应当如何写教学设计呢?以下是我收集整理的初中语文作文课教学设计范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初中语文作文课教学设计1

  一、教学目标:

    通过片段训练,使学生能进行细致的描写。

  二、教学重点:

  片段练习

  三、教学难点:

    通过片段练习,掌握进行细致描写的技巧。

  四、教学设想:

  演示实验——练习——分析——片段练习——方法

  五、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课堂导入:同学们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感到最可怕的是写作文,往往胶尽脑汁而无处下笔,搜肠刮肚找不到一个词语。其实,你们都是幸运的,因为前人留给我们太多的宝藏,“孔子的‘三人行,必有我师’,李太白的杯中酒,薯陆曹雪芹笔下的十二金钗,只要我们能多读好书,再掌握一定的作文技巧,又何愁写不好作文呢?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解决作文中的一个难题:“怎么进行细致的描写”?

  (二)讲授新课

    1、教师演示:教师手拿一个纸飞机,用力射出去,然后飞机掉教师演示到了地上。

  要求:(1)同学们要仔细观察,然后用一段话进行描写。

  (2)同学们之间交流、分享。

    2、摘录例句:a、老师把纸飞机用力的射了出去,飞机在空中飞了一圈,掉到了地上。

  b、老师右手拿一个纸飞机,高高向斜后方举起,身体向右倾斜45度角,右脚后退一小步,头微微抬起,向斜上方看,用力的将飞机射了出去。

  飞机在空中像一个翩翩起舞的女子,画了一道优美的弧线,轻轻地站在了地上。

  3、分析:这两段话,你认为哪段写的好?为什么?

    4、教师引导分析:得出“描写三原则”。

  师总结:描写是什么呢?我认为描写就是把你看到的东西,可能是一个人、一件物品、一个场景,告诉没有看到的人。

  如果你要告诉别人什么,首先一定要告诉别人。

  师总结:描写时,除了告诉别人“有什么”“怎么样”外,还要告诉别人“像什么”(板书:像什么)运用一定的修辞,这样才能使你的作文生动形象。

  “有什么”使我们明白了描写的对象,“怎么样”使描写具体起来,而“像什么”使描写变得更形象、生动,这三点就是描写三原则。

    5、下面,同学们按照描写的三原则,检验一下自己刚刚的描写,进行修改。

    6、教师让同学们将自己修改后的片段读出来,然后同学之间进行互评,教师让同学们将自己修改后的片段读出来。

  7、美文共赏:朱自清的《春》分析:春天里“有什么”?春天里“怎么样”?春天的事物“像什么”?

    8、作业:每人发一张图片——小鸭游水图,让同学们课后按图片所画进行描写练习。要示:用词准确,100字左右。

  初中语文作文课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通过片段训练,学生能对一件事情做到具体叙述。

    2、过程与方法:通过演示实验、练习,掌握一定的写作技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营造浓郁的文学氛围,激发学习文学热情,陶冶学生心情。教学重点:片段练习教学难点:通过片段练习,掌握如何使作文具体化的技巧方法

  教学设想:演示实验—练习—分析—片段练习—方法总结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课堂导入:

    同学们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感到最可怕的是写作文,感到最难的也是写作文,胶尽脑汁而无处下笔,搜肠刮肚找不到一个恰当的词语。

  不由的发出感叹:“作文难啊,难于上晴天”。

  其实作文难写吗?答案是肯定的!真那么难写吗?亦不然!因为在祖国的语言文字里,有黄河的不羁和刚强,有长江的奔放和潇洒,有泰山的威武,有草原的粗犷,有彩陶的古朴典雅,有花椒的芳香四溢。

  有先秦的繁星明月:是皎洁的汉宫秋月,是珠落玉盘的琵琶,是高山流水的琴瑟,是“推”“敲”不定的月下门,是庄子的逍遥游,是孔子的颠沛流利,是魏王的老毕手敬骥之志,是诸葛的锦囊妙计,是君子好逑的《诗三百》,是魂兮归来的《楚词》,是执过羊鞭的《兵法》,是受过宫刑的《史记》,是李太白的杯中酒,是曹雪芹的梦中泪,是千古绝唱的诗词曲赋,是功垂青史的《四库全书》……它不仅是我们每个人学习、工作、生活的工具,而且负载着丰富的情感,深邃的思想,人类的文明。

  有了这些,我们写作文怎么会难写呢?何愁写不好呢?这就要我们平时养成多读书、读好书的习惯,写好读书笔记。

  因为书到用时方恨少。

  这节课老师和同学们一起解决作文中的一个难题:如何使作文具体化?。

  二、活动一:

    (一)、教师演示:教师手拿一枚硬币,硬币从手中滑落,掉到讲桌上后又掉到地上。

  1、要求:

    (1)、每一个同学仔细观察这种现象,然后用一句话描写这种现象。

    (2)、同学之间交流、分享。

  摘录例句:

    (1)、有一枚硬币从老师手中滑落,掉到了地上。

    (2)、有一枚硬币从老师胖乎乎的手中滑落,掉到了讲桌上,然后又像一个小精灵叮叮当当的掉到了地上,在地上画了一个优美的`圆弧后平静地躺在哪儿。

  2、分析:

    在同学们写的句子中你认为哪一句写的最好?原因是?第二句比第一句增加了一些内容,说说增加了哪些内容?通过讨论分析得出结论:都认为第二句好。第二句不仅写出了硬币从哪儿掉下来,更写出了老师的手,硬币掉到地上的响声,还运用拟人的手法,写出了硬币的姿态,写出了情感。

  3、教师点拨:

    我们在课堂上要会听课:伸开耳朵去细心的听,睁大眼睛去仔细的看,张开嘴巴去详细的说,用心去细细的想,让后用笔去写写、记记——你看看你变的“聪”明了。

  在前面的学习讨论中,逐步扩充,最终使句子完整、生动、形象,我们不妨给它取名“步步追问”。

  用这个方法可以把内容写的具体一些。

  但是同学们想想:在现实生活中,我们遇到的事情,能不能每件事情都要去演示,都要去追问,这显然是不可能的!有些事情我们不能去演示,只能通过联想和想象去解决,使情节更合理,我们不妨叫它“想象延伸”。

  如“绿色”、王羲之“之”字写法、“台阶”你可以想到什么?。

  4、学生讨论总结:

  由“绿色”想象到:“水、植物、春天、军人、生命、和平、希望、朝气、青春……等”;

    由王羲之“之”字写法想象到:“要有个性、不要墨守成规、行行出状元……等”;有“台阶”想象到:“一切从零开始、成功的道路的不平坦的、人梯精神、永不止步……等”。

  这样以来我们的思维变的活跃了,视野开阔了,作文变得好写了。

  5教师点拨:我们每天生活在祖国温暖的怀抱之中,生活在亲人、老师、同学的关爱之中、生活在亲情之中,其乐融融。

  要我们去刻画一个人物的肖像,同学们想想,上面两种方法是否可行?显然以上两种方法是不不够的,我们必须对一个人的某一部位,某个方面进行精细的描绘,才能表现出这个人的优秀品质,我们不妨叫它“局部雕刻”。

  举例:《范进中举》中胡屠户形象。

    三、活动二:根据以上方法进行片段练习。

    (一)、练习话题1:我惭愧。

  1、公式:具体心理形象=步步追问 想像延伸

  2、注意:

  (1)、是什么原因惭愧?

  (2)、惭愧时是什么表情?

  (3)、惭愧时是什么心理?

    3、师生互动交流,分享成果。

  4、教师范文:

    我惭愧。

  我站在老师跟前,耷拉着脑袋,脸火烧火燎的,两只手没处放了,只是无意识的拧着衣角,两脚无力的支撑着身体。

  心里好像打翻了五味瓶,酸甜苦辣咸,什么滋味儿都有。

  同学们信任我,选我当班干部,我却做出这等丢人现眼的事儿,我对的起谁?是家里的父母,还是学校里的老师。

  我的目光在地面上搜寻着,如果有个缝儿的话,我一定会钻进去。

    (二)练习话题2:既喜欢又讨厌的同桌。

  1、公式:具体人物形象=步步追问 想象延伸 局部雕刻

  2、注意:

  (1)喜欢到什么程度?

  (2)讨厌到什么程度?

  (3)为什么会有这样两重情况?

    (4)特别注意人物刻画。

    3、学生练笔、师生互动、交流分享成果。

    4、教师范文:“我以后就是你的同桌啦!”她边说边习惯性的搔着后脑勺,脸上挂着笑。

  我大吃一惊,“和你同桌?”她耸耸肩,一脸无辜。

  有谁不知她是班上最大胆最调皮的女孩儿呢?我有点畏惧。

  日子过的很快。

  印象中,每天晚自习铃声响起时,她就会问我:“准备好了吗?”我点点头,马上双手捂住耳朵。

  不一会儿,耳边骤然响起:“组长收数学作业。

  ”其声如雷霆乍惊,即使最懒的同学也会乖乖地交上作业。

    四、活动三:拓展延伸。

    我们在刻画人物,描写事物运用“三步走”策略可以做到具体生动,但是要写出文章的神韵,还远远不够。还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大胆夸张,来点叛逆。

  范文:

    已知:数学卷2张,语文卷2张,物理、化学卷各1张,英语卷2张,求:能否在眼皮打架之前做完?解:因为:一天24小时,在校上课学习时间9个小时,睡觉休息时间8个小时,吃喝拉撒、路上时间2个小时,数学卷2个小时,语文卷2个小时,物理化学卷2个小时,英语卷2个小时。

  所以:总共需要27个小时。

  结果:在眼皮打架之前不能完成。

    2、巧妙悖论,来点幽默。

    范文:那个“络腮胡子”可谓“绝顶聪明”,该长胡子的地方没长,不该长的地方却大把地长。推着的那辆自行车也是很特别,除了铃铛不响,什么都响。

    3、准确扑捉,画一副漫画。

    范文:孩子不足两岁,塌鼻子,眼睛两丝斜缝,眉毛高高在上,跟眼睛远隔得彼此要害相思病。

    4、学以致用,历练身手。

    范文:幸福就是“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的那种甜蜜,是“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那种恬淡。

  幸福就是“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的那种舒畅,是“我醉君复乐,陶然共忘机”的那种神怡。

  幸福就是“吹面不寒杨柳风”、“万紫千红总是春”的那种美感,是“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的那种悠闲。

  幸福就是“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的那种惬意,是“会当凌绝顶”、“阅尽人间春色”的那种豪放……。

  五、总结:

    文似看山不喜平。

  所以除了引人眼球的标题,一锤定音的开头,回头百媚生的结尾外,还要做到词语生动、句式灵活、善用修辞、文体立意等诸多方面。

  做生活中的有心人,在生活中运用语文,在生活中学会语文。

  六、作业:

    以“他在娘的脸上亲了一下”为话题,写150字左右的片段。

初中语文优秀教案范文

    抓住本文骈散结合的写法。

  指导学生读准字音,合理停顿,抑扬顿挫,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以达到顺畅地背诵全文的目的。

  以下是我为您整理的初中语文优秀教案范文,供您参考,更多详细内容请点击教案查看。

  篇一:《岳阳楼记》

  教学目标:

  1、积累掌握文言文中重要的实词虚词

    2、学习记事、写景、议论紧密结合的写法,学习精炼、生动的语言;培养翻译和朗读的能力。

    3、了解作者“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进步的政治主张。

  4、背诵全文教学

  教材分析:

  重点:1.掌握重要加点字词,背诵课文

    难点:1.学习作者“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阔大胸怀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远大抱负。

    2.抓住本文骈散结合的写法。指导学生读准字音,合理停顿,抑扬顿挫,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以达到顺畅地背诵全文的目的。

  教学设想:

    本课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文言文。

  作者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家范仲淹。

  文中除了大量的文言实词、虚词和重要的句子需要翻译理解外,还要学习古仁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阔大胸怀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远大抱负。

  因此学习中把重点放在文言知识的掌握上,难点放在对文章主旨的把握上。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流程:

  岳阳楼记优秀教案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封建时代许多有志的文人士大夫都把“穷则独善其身,大则兼济天下”当作自己的人生信条。

  他们为官时积极从政,力主改革,为官一方,造福百姓;被贬时,则寄情山水,独善其身。

  苏轼、柳宗元、范仲淹都是其中的代表。

  特别是范仲淹“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更是表现出了阔大的胸怀和远大的抱负。

  成为天下人的楷模。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名篇《岳阳楼记》。

  二、作家作品简介

  1.作家简介:

    《岳阳楼记》选自《范文正公集》。

  作者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苏州吴县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

  他出身贫寒,幼年丧父,对下层人民的痛苦感受深刻。

  26岁登进士第,因敢于直言强谏,屡遭贬斥,久不被重用。

  宋仁宗天圣年间任西溪盐官,建议在泰州修捍海堰。

    宝元三年,任陕西经略安抚招讨副使,加强对西夏的防御,屡立战功。

  庆历三年,西夏请和,范仲淹还朝,任参知政事。

  曾提出十条改革措施,包括限制以“思荫”为官,选用干练的人员、严格执行政令导项,又主张兴修水利。

  因遭保守派反对罢政,于庆历五年贬放邓州,以后还做过杭州、青州的太守。

  后在赴颖州任途中病死。

  死后谥号文正,世称“范文正公”。

    他以六十四岁的人生,矢志不渝地追求自己的人生理想和政治主张,深受当世和后人称道。

  文章和诗词俱脱俗超凡,是其心志和情感的形象外化。

  有《范文正公集》传世。

  2.背景资料:

    《岳阳楼记》是范仲淹被罢去参知政事而贬官河南邓州时,应好友滕子京之请而写的。

  膝子京请范仲淹为重修的岳阳楼写记,并送去一幅《洞庭晚秋图》。

  范仲淹依据此图,凭着丰富的想象,写下了千古名篇《岳阳楼记》。

  滕子京与范仲淹同年举进士,因才华出众但豪迈自负,被权贵所嫉,贬谪到岳州做太守。

  范仲淹熟知他的思想和性格,经常想劝慰他,却一直无机会。

  适逢滕子京重修岳阳楼,请范仲淹代笔记胜,这就给了范仲淹一个规箴知己的好机会,而范仲淹自己也在贬中,亦有抒发自己理想的需要,于是范仲淹就写下了这篇抒发自己胸襟、规劝朋友的千古名篇。

  3.岳阳楼:

    岳阳楼在湖南省岳阳市巴丘山下,原来是三国时期吴国都督鲁肃的阅兵台。

  唐朝张说在阅兵台旧址建造楼阁,取名“岳阳楼”,常与文人雅客登楼赋诗。

  后李白、杜甫、白居易、李商隐、刘禹锡、孟浩然等诗人相继登楼吟咏,岳阳楼声名鹊起。

  三、合作探究

    (一)研读第1段。教师范读课文,从情感上抓住学生。

    1.对照书下注释,理解重要的词句。

  词:越明年、谪、守、增、制、属、作文

    句子:滕子京谪守巴陵郡。

    政通人和,百废具兴。

    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2.思考与讨论

  (1)第一自然段交代了什么内容?

    明确:交代了重修岳阳楼的背景和作“记”的缘由。

    (2)作者开篇用“谪”字点明了滕子京当时的处境。可见滕被谪以后心情不会太好,作者开篇直指,有何用意?

    滕子京虽被贬岳州,却积极从政,政绩斐然。

  “政通人和,百废具兴”范仲淹写《岳阳楼记》既是为了称赞好友不以个人沉浮为意,一心寄情与民的高尚情怀,也是为了勉励他像“古仁人”那样“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同时,作者自己在庆历五年也遭贬谪,也是为了自勉勉人。

    (二)教读第2段。先指定学生朗读朗读,然后学生合作解决重要的词句。

    1.要着重理解的词句。

  词:夫、胜状、晖、备、然则、极、骚人、得无异乎

    句子: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

    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2.思考与讨论。

    这一段写“岳阳楼之大观”,虽然概括,却写得富于形象,气魄宏大。

  (l)找出本段概括描写洞庭湖全景的句子

    明确(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重点句子的赏析

    如:“衔远山”洞庭湖中有许多小山,用“衔”字形象地写出湖与山的关系。

  “吞长江”长江流经洞庭湖,用“吞”字,不仅形象地写出湖与江的关系,而且“吞”字声音宽舒洪亮,读来气势磅礴。

  “衔”、“吞”字连用,化静为动,使描写的景物富于动态和活力,“浩浩汤汤”字音响亮,叠字加强气势,形容水大流急,既绘声、又绘形。

  “气象万千”写洞庭湖上景象变化之多之快。

  此外如“横无际涯”的“横”,显得境界开阔而有气魄,从这些例子可以看出作者炼字的功力。

  (2)这一节的写景在全文起什么作用?

    “作者从岳阳楼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宏大开阔的景致描写,引出“迁客骚人,多会于此”,由此提出“览物之情,得无异乎”的问题,自然引出下文景物之“异”和感受之“异”为结尾的议论作了铺垫。

  大声朗读这两段,在熟练的基础上背诵

    四、总结:重修岳阳楼的背景政通人和,百废具兴。

    五、作业设计:熟悉全文,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

  板书设计:

  岳阳楼记

  范仲淹

    作记的缘由属予作文以记之。

  洞庭全景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岳阳楼记优秀教案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岳阳楼的景致宏大而又气象万千。它的早晚景致有什么不同?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又有何不同呢?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范仲淹的《岳阳楼记》。

    二、复习旧知。

    1、重点词句翻译。

    2、检查1、2两段的背诵。

    三、讲读第3、4段。

  1.指明同学朗读第3段课文,讨论解决重要的字词及句子翻译

    2.学生齐读第3段。

  3.讲析第3、指明同学朗读第3段课文,讨论解决重要的字词及句子翻译

    4.学生齐读第3段。4段。

  重要的词语:霪雨、霏霏、开、排、樯、楫、;薄、冥冥、景、一、集、芷、汀、而或、

    重要的句子: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沙鸥翔集,锦鳞游泳

    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浮光跃金,静影沉璧

  四、合作探究

  (1)以上两段合在一起是文章的第三部分,讨论这一部分写了什么内容?和上文有什么联系?

    这一段描写了洞庭湖景色阴晴的变化以及迁客骚人登楼时不同的心情。这段内容紧扣上段概述的洞庭湖“朝晖夕阴,气象万千”和“览物之情,得无异乎”的意思来写:

    先写了霪雨霏霏中洞庭湖上萧条凄凉的景象,很自然地引出了迁客骚人远离京都,怀念故土的失意、忧虑、悲苦的情感。表现了迁客骚人“物悲则己悲”的思想感情,照应上文“异”字的一个方面。

    其次,描写洞庭湖春和景明时的明媚景象,很自然地引出迁客骚人此时的喜悦之情。这一段主要表现迁客骚人“物喜则己喜”的思想感情,是照应上文“异”字的又一方面。

    (2).作者写迁客骚人们或悲或喜的情感有什么作用呢?带着这个问题,我们来学习文章的第五段。

    五、教读第5段。学生齐声朗读课文,掌握重要的词句及翻译

    1.要重点理解的词句。

  词:尝、求、古仁人、心、或、、为、以、是、进、退、然则、先、后、微

  句子: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这一段是学习的难点所在,教读应着重帮助学生理清文章的思路。

    2、本文前四段交代了重修岳阳楼的概况,记了登搂所见的不同的“景”以及由景而产生的不同的“情”。

  作为一篇“记”,写了这些也就够了,但作者的本意却不在写景抒情,而在于由此引出一番振聋发聩的议论来。

  本段以“嗟夫”提起下文,笔锋突转,提出了一个“古仁人之心”来,并且指出“古仁人之心”与迁客骚人的思想感情是不同的。

  请想一想:作者认为古仁人之心和迁客骚人的思想感情不同在哪里?。

    明确:(迁客骚人的思想感情往往因个人遭遇或外物的变化而发生变化;他们“以物喜,以己悲”而古仁人则“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3、这样看来,古仁人的悲喜感情跟外物没有关系,跟个人遭遇也没有关系。那么跟什么有关系呢?

    他们“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不是忧“民”,便是忧“君”——怕皇帝做出害民的事情来;他们“进亦忧,退亦忧”,可见他们的“忧”跟个人的进退、荣辱都没有关系。他们是为民生疾苦而忧心忡忡。

  4、古仁人有没有快乐的时候呢?

    在天下人感到快乐后古仁人才会快乐。

  可见他们的忧乐完全是随天下人的忧乐而转移的。

  这就是作者所认为的“古仁人之心”。

    5、这种“古仁人”是作者心目中的理想人物,作者以天下为己任,常说“土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

  他借滕子京嘱写《岳阳楼记》的机会,表明自己“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阔大胸怀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远大抱负。

  同时也包含着对滕子京的勉慰。

  最后一句以问句的形式表达,自励励人,委婉含蓄。

  六、文章主旨:

    本文通过对岳阳楼周围景物的描写,以及对“迁客骚人”“览物之情”的分析,表达了作者“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胸襟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也表示了对好友滕子京的慰勉之意。

    总结:今天学完了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我们知道封建士大夫们尚且具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远大抱负,作为新时代的我们,更应该胸怀天下,以天下事为己任,努力成才,勇担责任,为国家的富强作出贡献。

  篇二:《爱莲说》

  一:教学目标:

    1、熟读课文并把握词、语句,疏通文意。

    2、学习本文托物言志和衬托的手法。

    3、认识古代仁人不慕荣利,安贫乐道,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

  资料袋:

  1、了解“说”这种文体

    "说"就是古代—种以议论为主的文体,既可以说明议论,也可用来抒发感情。本文就是一篇借物咏志讽世的散文。

  2、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

    周敦颐,宋代著名的唯心主义哲学家,字茂叔。“元公”是他死后的谥号。

    周敦颐非常博学,而且人品很高,胸怀磊落,为官清正,深得民心,为百姓所爱戴。

  《爱莲说》是他在公元1068年担任南康郡守时写下的。

  他曾带领属下在官署的一侧挖池种莲,后人称为"爱莲池"。

  每当夏秋之交,莲花盛开,披霞含露,亭亭玉立。

  微风吹过时,田田荷叶轻摇,朵朵鲜花颔首,阵阵馨香扑面。

  周敦颐凭栏放目,触景生情,深感官场的黑暗,深爱莲花的高洁,写下了著名的《爱莲说》。

  二、学习过程:

    (一)、读准字音。

  周敦颐()可爱者甚蕃()出淤()泥而不染

  濯()清涟()而不妖不蔓()不枝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花之隐逸()者也噫()陶后鲜()有闻

  (二)课堂探究

  1、积累重点词语,疏通文意

  蕃:独:染:濯:益:植:

  亵:鲜:宜:

  2、重点句子翻译: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三)合作探究:(一)

  1、作者把莲花比作-------------

    2、文章从生长(),体态(),气质()三方面写莲的。

  3、---------------(句),赞美了莲--------------------.

  合作探究:(二)

    1、课文写了莲,还写了()和()花,分别比作()()。

    2、文章运用了()写法,抒发了作者()情感。

  三、思维拓展:

    联系莲花,,谈谈君子形象对我们今天如何做人,完善自我品行修养的启示。

  四、当堂检测:

  1、《爱莲说》选自《》,作者,是时著名的家.

  2、《爱莲说》的结构,我们可以概括为:一条线索,即以为线索;两个陪衬,即以为莲的总陪衬,以和作为莲的旁衬和反衬;

  3、《爱莲说》中用来比喻君子既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又不孤高自傲的句子是:

  4、比喻君子通达事理,行为方正,美名远扬的句子是:

  5、比喻君子志洁行廉,庄重而又令人敬佩的句子是:

  6、“与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意思相反的一句是:

  7、文中最能概括莲的高贵品质的一句话是:

  8、作者描写莲花,为什么要先写陶渊明爱菊,世人爱牡丹?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篇三:《雷电颂》

  【学习目标】

    1、朗读课文,在朗读中把握人物的情感及人物的性格。

    2、联系背景资料,理解作品的思想感情。

    3、理解和学习屈原爱国爱民的思想和英勇无畏的斗争精神。

  【学习重、难点】

    1、朗读课文,在朗读中把握人物的情感及人物的性格。

    2、联系背景资料,理解作品的思想感情。

  【知识链接】

  1、作者、人物介绍:

    屈原:名平,字原,号灵均,我国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战国时期出国人。

  用楚辞形式写了我国第一首政治抒情诗《离骚》。

  因看透秦国吞并六国的野心,力劝楚王联齐抗秦,后来遭奸人陷害,罢官放逐,但仍心系祖国。

  楚国被攻占后,自投汨罗江而死。

    郭沫若:现代著名作家,诗人,剧作家,历史学家,他从抗战的现实斗争中深切感受到人民的呼声和时代的责任,又从往昔的历史回顾中汲取着斗争的力量与澎湃的诗情。

  2、戏剧知识介绍

  1)戏剧的概念:

    戏剧,是一种综合的舞台艺术,她借助文学、音乐、舞蹈、美术等艺术手段塑造舞台艺术形象,揭示社会矛盾,反映社会生活。

  2)戏剧的种类:

  从表演形式上,可分为话剧、歌剧、舞剧、诗剧、广播剧、电视剧、街头剧、活报剧等;

  从作品内容的性质上,可分悲剧、喜剧、正剧等;

    从故事情节上,可分为独幕剧、多幕剧等。

    从时代分,可以分为历史剧和现代剧。

    3)戏剧的要素:包括舞台说明、戏剧冲突、人物台词等。

  4)戏剧的基本特点:

  (1)、空间和时间要高度集中(2)、矛盾冲突要尖锐集中(3)、语言要表现人物性格

    5)戏剧的文学部分,通称为剧本,是文学的一大类别,与诗歌、散文、小说并列。

  3、了解剧情和背景

    时间是在午夜已经过去,黎明尚未到来的时候。

  靳尚前来布置和催促郑詹尹立即执行南后毒死屈原、纵火焚尸的密令。

  地点是东皇太一庙正殿,神像林立,奇形怪状,阴森可怖,给人以威压的气势和令人窒息的气氛。

  自然景象是雷电交加,狂风大作,无边的黑夜在颤动,在撕裂,在爆炸。

  这个典型环境意味着现实世界给屈原的肉体和精神的严重伤害,又象征着光明与黑暗的搏斗。

  4、关于《雷电颂》的舞台说明(正文前小字部分)

    舞台说明为舞台上的屈原的动作、形象外貌作了一个必要的交代,为读者理解下文的震天撼地的呼喊作了铺垫。

  【学法建议】指导——自主学习

  【教学流程】

  一、预学思考

  1、掌握下面词语,给加点的字注音

  睥睨()污秽()犀利()迸射()播弄()虐待()雷霆()拖泥带水伫立咆哮稽首()驰骋()诡谲()占筮()潸然()鞭挞()

  2、解释词语

  睥睨:播弄:鞭挞:

  3、阅读舞台说明,说说舞台上的屈原是个怎样的形象?

  二、合作学习

    1、朗读课文(自由朗读、指名朗读,齐读)。

  2、与以往的课文相比,本文在表现形式上有什么特别之处?

  3、读了这篇课文之后你知道了屈原的内心都想了哪些事物?饱含了屈原怎样的思想感情?

  篇四:《强项令》

  教学目标:

    1、学习董宣秉公执法,不畏权贵的性格和品质。

    2、培养阅读文言文的能力,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教学重难点:

    重点:在读懂课文的基础上,分析任务性格品质。

    难点:文言词句的分析、讲解。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检查预习,导入:

    今天我们来讲一个秉公执法者的故事,他就是强项令——董宣。请同学根据你的预习,复述这个故事。

  二、列出生字

  三、串讲课文

    第一节:写董宣执法的故事。

    1、董宣,字少平……吏不能得。

    解词:特,特例。

    征,征召。

    苍头,家奴。

    因,因为。

    匿,藏匿。

    简析:先交代事件的起因。

  湖阳公主的家奴“白日杀人,因匿主家,吏不能得”。

  矛盾冲突就此展开。

    指名朗读,翻译。

    2、及主出行……因格杀之。

  解词:

    及,等到。

    以奴骖乘,以,用。

    乃,于是,就。

    以刀画地,以,用。

    叱,呵斥。

    数,数落,列举。

    因,于是,就。

    格杀,打死。之,指代家奴。

    简析:写事件发展,董宣找准机会,“格杀”家奴。

    指名朗读,翻译。

    3、主即还宫诉帝……流血被面。

  解词:

    欲,想要。

    之,指代董宣。

    乞,乞求。

    纵,纵容。

    何以,以何,凭什么。

    须,等待。

    被,覆盖。

    简析:写事件高潮。

    指名朗读,翻译。

    4、帝令小黄门持之……宣以班诸吏。

  解词:

    持,托扶。

    使,命令。

    谢,认错。

    从,顺从。

    顿,叩头。

    之,凑足音节,无实意。

    据,撑,按。

    俯,低头。臧,藏,。

    行,施行,施加。

    敕,下令。

    悉,全,全部。

    班,分发。

    以,把。

    简析:写矛盾冲突的第二个回合和故事的结局。

    指名朗读,翻译。

  5、由是搏击豪强……第一节完

  解词:

    由是,从此。

    震栗,害怕得发抖。

    简析:写董宣令豪强震栗,写他在百姓中的威望。

    6、总结第一节:本段写董宣秉公执法的一个故事,突出他的不畏权贵、执法必严的精神。文章叙事具体、层次清楚,只本文的写作特点。

  第二课时

  一、串讲第二段

    这一节写董宣去世后家中贫困的景况。

    1、在县五年……敝车一乘。

    解词:卒,死亡。

  遣,派遣

    唯,只。

    妻子,妻子和儿子。

    敝,破旧。

    简析:写董宣死后家中的景况,表现他的清贫、廉洁。

    指名朗读,同桌翻译。

    2、帝伤之……葬以大夫礼。

    解词:伤,悲伤,感到悲痛。

    乃,才。

    以,因为。

  葬以大夫礼,以大夫礼葬,以,用

    简析:写皇帝发现他是一个非常廉洁的官员,感到很伤心,按大夫的礼节安葬了他。

    二、分析课文内容和人物形象。

    1、引导学生归纳两段文字的主要内容。

    学生发言后明确:第一节写董宣严格执法的故事。

  表现他不畏权贵的精神。

  事件的起因是湖阳公主家奴白日杀人,因匿主家,吏不能得。

  发展:董宣找准机会,格杀家奴。

  高潮是公主回宫告状,董宣痛陈理由,皇帝命董宣向公主叩头谢罪,董宣宁死不从。

  结局是皇帝明白了个中道理,重赏董宣。

  第二节写董宣去世后家中贫困的景况和皇帝对他的评价和待遇,表现他为官清廉。

  2、引导学生体会表现手法上的特点

    第一节是正面描写董宣,第二节是侧面写董宣,正面和侧面相互呼应。第一节是课文的详写部分,是课文的重点内容,第二节是课文的略写部分,是课文的次要内容,文章详略得当,行文活泼,富于变化。

  3、引导学生归纳人物性格特征和品质

    秉公执法,不畏权贵,为官清廉,奉公克己。

  三、延伸讨论

    董宣未经审判,“格杀”湖阳公主家奴,你对此有什么看法?(主要是让学生明白古代封建社会和现在文明社会“法”与“执法”的不同,他们根据自己了解的程度讨论,言之成理即可。)

初中语文教案范文

    学生根据注释提示,借助工具书,疏通文句,圈点勾画难词难句。

  同桌之间讨论交流,教师巡视,答疑解惑。

  以下是我为您整理的初中语文教案范文,供您参考,更多详细内容请点击教案栏目查看。

  篇一:《愚公移山》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积累文言文重要的实词、虚词,辨析一词多义。

    2.理解课文深刻的寓意。

  能力目标

    1.反复朗读课文,整体把握文意,探究文章的内涵,培养文言文自读能力。

    2.把握愚公这一人物形象,体会对比,衬托手法的表达效果。

  德育目标

    学习愚公精神,正视成长道路上的艰难险阻,勇往直前。

  教学重点、难点

    1.积累文言文常用的词语,培养语感。

    2.理解本文的时代意义,培养多角度分析问题的能力。

    2.理解神话结尾的作用,体会“京城氏之子”“跳往助之”这一细节的作用。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愚公移山的故事家喻户晓,同学们耳熟能详,愚公移山这首歌恐怕也都吟唱自如。下面请看动漫flash——愚公移山。

    学生欣赏画面,品味美妙的乐曲。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示范背诵课文。学生循声跟读。

    2.学生齐读课文,教师提示句子停顿。

  惩/山北之塞曾不能/损魁父之丘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

    3.学生根据注释提示,借助工具书,疏通文句,圈点勾画难词难句。同桌之间讨论交流,教师巡视,答疑解惑。

    4.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始一反焉汝之不惠亡以应

  一厝朔东无陇断焉

  三、思读课文,理解寓意

    1.学生分两组,展开课堂辩论。

  辩题:愚公、智叟到底淮愚?

  正方:愚公实愚

  反方:智叟不智

  辩词选摘:正方:愚公实愚

    两座山雄伟高大.实难移走;愚公年且九十,山未移身先死。如何享利?全家人力量微弱,

    况且只有一个七八岁的孩子帮忙;工具落后,敲石挖土,用畚箕装了土石远运山外;路途遥远。运土石到渤海之尾,隐土之北。

  反方:智叟不智

    愚公痛感迂塞之苦,有艰苦奋斗的精神;”指通豫南,达于汉阴”,确知移山之利,有长期奋斗的思想准备;有子孙的支持,使移山之役得以顺利开始;深明可移之理,“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有发展变化的观点;感动天帝,将山搬走,显示愚公移山力量之大,精神感人至深;智叟知难而止,无所作为,讥讽阻拦愚公移山是真正的愚。

    教师总结:经过一番激烈的辩驳,愚公智叟孰智孰愚已成不争的事实,那就是愚公不愚,智叟不智。

  2.提问:这是一篇古代寓言,它通过愚公移山成功的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呢?

    示例:要克服困难,就必须下定决心,只要坚持不懈,成功终会属于我们。

    做任何事。都要有坚定的信念,要有恒心和毅力。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大小、多少是相对的,都可以向自己的对立面转化,成功、失败亦如此。

  四、品读课文,把握本文的艺术特征

  1.提问:如何理解课文的神话结尾?

    生1:这是作者迷信思想的反映。

    生2:这反映了作者阶级的局限性。

    生3:这是对愚公移山巨大力量和伟大精神的肯定和歌颂,也表达了古代人民借助想象、寄托于神话向自然斗争并取得胜利的愿望。这个神话结尾,增强了故事的艺术效果,使“愚公移山”的形象更为高大、感人。

    教师点拨:神话不同于迷信,在生产力极不发达的社会条件下,人们只能幻想通过具有超人力量的神来帮助人类征服自然。这个神话式的结尾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的美好愿望。

  2.关于对比、衬托手法

    学生讨论,明确:文中有多处对比,如愚公与智叟、京城氏之子和智叟、愚公之妻和智叟的对比。

  愚公有实现“指通豫南,达于汉阴”以造福人民大众和后代子孙的宏伟抱负,对人力的无穷尽怀有坚定信念;智叟只看到自然的威力,看不到人力的伟大,认为愚公移山是“不惠之举”,两相对比,一个高尚,一个平庸。

  京城氏之子听说愚公移山就“跳往助之”,而智叟却“笑而止之”,对比之下,更显出智叟见解鄙陋,对造福千万人的事业的冷漠态度。

  愚公之妻对丈夫关心,提出合情合理的疑问;智叟表现出极度的轻蔑,嘲讽之意溢于言表,一“君”一“汝”,境界全出。

    文中运用衬托的例子也不少,如写太行、王屋二山的高大,运土路程的遥远,一年返家一次对显现愚公的气魄,说明移山劳动的艰巨具有衬托作用。写操蛇之神的“惧”和天帝的“感”也从侧面反映了愚公的决心不可动摇。

  六、课堂小结教师朗诵《愚公移山》歌词:

    听起来是奇闻,讲起来是笑谈,任凭那扁担把脊背压弯,任凭那脚板把木屐磨穿。面对着王屋与太行,凭着是一身肝胆。

    讲起来不是那奇闻,谈起来不是笑淡,望望头土:天外天,走走脚下一马平川,面对着满堂儿孙,了却了心中祈愿。

    无路难呀开路更难,所以后来人为你感叹。

    多媒体显示:没有比脚更长的路,没有比人更高的山。

    学生齐读。结束全文学习。

  七、布置作业

  篇二:《诗经》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诗经》的基本知识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2.把握《诗经》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和章法的节奏特点。

    3.反复朗读,直至成诵。

  能力目标

    1.在熟读成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形象思维能力。

    2.深入理解这两首诗,提高学生诗歌鉴赏的能力。

  德育目标

    正确认识古代劳动人民对美好爱情的追求和向往。

  教学重点、难点

    1.创造性地运用朗读手段分析抒情主人公的形象。

    2.学习两首诗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体会它的表达效果。

    3.品析语言,体会诗歌的音韵美、意境美、含蓄美。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语设计

    《论语》曰:“不学诗,无以言。

  ”古人认为经过《诗经》教化,可以使人“温柔敦厚”。

  《诗经》在古代一直被选作各类学校的教材,甚至连东汉大字者郑玄家的婢女都熟读《诗经》,日常生活中能以《诗》相对。

  今天我们学习冠于三百篇之首的《关雎》。

  二、资料助读多媒体显示以下内容: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本来只称《诗》,后来被儒家奉为经典,改称《诗经》。

  收录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约五百年间的诗歌305篇,也称“诗三百”,这些诗歌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

  “风”又叫“国风”,是各地的歌谣,人民大众的口头创作,是《诗经》中的精华部分。

  有不少篇章揭露贵族统治集团对人民的压迫和剥削,也反映了人们的劳动生产情况和爱情生活。

    《关雎》是《风》之始也,也是《诗经》第一篇。

  古人把它冠于三百篇之首,说明对它评价很高。

  《史记?外戚世家》曾经记述说:“《易》基乾坤,《诗》始《关雎》。

  《书》美厘降……夫妇之际,人道之大伦也。

  ’,孔子说:“《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其声、情、文、义俱佳,足以为《风》之始,三百篇之冠。

  三、朗读全诗,整体感知

  1.学生听录音配乐朗读,正音,同时出示投影:

    睢鸠(jūjiū)一种水鸟。

    窈窕(yǎotiǎo):文静美好的样子。

    逑(qiú):配偶。

    荇莱(xīng):一种可食的水草。

    寤寐(wùmèi):这里指日日夜夜。

  寤,醒时。

  寐,睡时。

    笔(mào):挑选。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教师作诵读指导。

    教师提示:第一章雎鸠和鸣于河之洲上,其兴淑女配偶不乱,是君子的好匹配。

  这一章的佳处,在于舒缓平正之音,并以音调领起全篇,形成全诗的基调。

  以“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统摄全。

  第二章、第三章中的“求”字是全篇的中心,写深切的思慕和求而不得的忧思。

  声调亦迫促,与前后平缓之音有别。

  第四章、第五章写求而得之的喜悦。

  曰“友”,曰“乐”,用字自有轻重,深浅不同,应读出兴奋和快乐之情。

    3.教师范读,为感悟理解课文创设氛围。

    4.学生结合注释,译读全诗。多媒体显示:

  关雎

  关雎鸟关关和唱,夜长长相思不断,

    在河心小小洲上。尽翻身直到天光。

    好姑娘苗苗条条,哥儿想和她成双。

    长和短水边荇莱,采荇人左采右采。

  水荇莱长短不齐,好姑娘苗苗条条,

    采荇菜左右东西。弹琴瑟迎她过来。

    好姑娘苗苗条条,追求她直到梦里。

    水荇莱长长短短,采荇人左拣右拣。

  追求她成了空想,好姑娘苗苗条条,

    睁眼想闭眼也想。娶她来钟鼓喧喧。

    教师提示:诗歌重在想象、联想,对于字面意思不必字字落实,可以疏其大意而不求甚解,但重点字词,关键字词要落实。

    5.学生齐读,放录音,再听一次,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四、思读全诗,把握文意

    1.教师提问:这首诗讲了一个什么故事,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

    生1:写了一个男子对一位美丽少女的相思之情,想追而不得。

    生2:他日思夜想,辗转反侧,夜不能寐。

    生3:他做梦梦见弹琴奏瑟,迎娶这位姑娘。

  ……

    教师小结:这苜诗很短很完整,既写对爱情求而不得的相思之苦,但又不陷于难以自拔的低沉哀吟,是一首古老而优秀的民歌作品。看来,冠于《诗经》之首的《关雎》的确名不虚传。

    2.教师提问:既然大家都认为它是爱情诗,那么它是如何抒发相思之情的?请具体分析。

    教师小结,前人对此有究属赋比兴何种手法的争论。

  实际上就诗中这两句看来,并不排斥是作者的实见之景,但对全诗来说,确也起着媒介、比喻、联想,以至象征的作用。

  因此我们认为不必如此拘泥。

  六、试背全诗

  七、布置作业

    1.大声朗读,背诵全诗。

    2.预习《蒹葭》,结合注释,串解大意。

  篇三:《蒹葭》

  一、导语设计

    同学们,有人会唱《在水一方》这首歌吗?它是早些年一首电视连续剧的插曲,根据《蒹葭》改编而成,可见诗经对后世文学创作有很大影响。今天我们一起学习《蒹葭》。

  二、朗读全诗,整体感知

    1.多媒体显示画面,让学生感受画面之美。有未读文章先有情之效。

    金秋之季,拂晓之时,芦花泛白,清露为霜,瑟瑟秋风,苇丛起伏,茫茫秋水。

  清澈澄明,水上烟波万顷,空中雾霭迷蒙,弯曲的河道,水中的小洲,宛然在日。

  此时,一位痴情的恋者,踯躅水畔,他热烈而急切地追寻着心上的恋人。

  那恋人好像在水一方,但一水盈盈河道阻隔。

  “伊人”可望而不可即,于是他徘徊往复”心醉神迷,内心痛苦,不可言状。

    2.教师播放示范朗读磁带或配乐朗读课文,学生听读入境,体味感情。

    3.学生自由朗读全诗,教师提醒学生注意把握感情分寸,读出凄迷之景,惆帐之情。

    4.放录音,学生复听一次,纠正自己朗读中的错误,教师可同时出示投影,检查字词掌握情况。投影显示:

    给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注音。

  蒹葭伊人溯洄唏湄跻坻浚

  明确:jiānjiāyīrénsùhuíxīméijīchísì

    5.学生结合注释,译读全诗。

    教师提示:诗歌重在吟诵、品味。在译诗时,要运用联想、想象,在头脑中浮现此情此景。

  三、美读全诗,重在鉴赏

    1.教师请同学们谈初读诗歌的感受。

    生1:本文写的朦胧缥缈,有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感觉。

    生2:这首诗意境优美,我特别喜欢秋天凄清悲凉的况味,和诗人惆怅失意的心情正好吻合。

    生3:我最佩服主人公不畏艰险,不屈不挠的精神,因为诗中几次提到“溯洄从之。道阻且长”嘛!

    生4:我觉得“伊人”应该是漂亮的、高洁的,又是时隐时现、闪烁不定的。

    总结:看来本诗的确“言尽而意无穷”,给了我们无限丰富的想象、开拓、创造的空间。正是这种多重意境交相叠合的开放式结构,使这首言情之作成为极富张力,意蕴宏深,多姿多彩的诗的极品。

    2.作品文字简单,内容单纯,但给予人们的美感却非常丰富,能否用几个词来概括作品的美?明确:含蓄美、意境美、朦胧美。

    3.具体赏析诗歌的美。

    教师把全班分为六个组,每两组负担一个方面的鉴赏任务。

  围绕“含蓄美、意境美,朦胧“美”展开讨论交流。

  其中以一个组为主。

  另一个组补充、评价。

  1.含蓄美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文字简约。

  以表面极经济的文字建构一个十分广阔的想象和咀嚼的空间,这是该诗的一大长处。

  作品没有直接抒情,没有叙述这位恋人对心上人如何思念,而只写了他左右求索,寻找恋人的行动,然而主人公那痴心的迷恋、刻骨的相思和失望的痛苦都通过动作形象而含蓄地表现出来。

    形象可感。

  作品虽未刻意刻画恋爱双方的形象。

  但主人公的执著、“伊人”的高洁我们可以清晰感知。

    余音绕梁。

  诗只写寻求之难,伊人“宛在”,便戛然而止,结果如何,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余地。

  这就是所谓“含不尽之意于言外”。

    2.意境美体现在多重叠合的架构。

    (1)烟水迷离的景和主人公如醉如痴的情幻化而生,难分难解。

    (2)深秋一派萧瑟的景象和主人公惆怅失意的心情浑然一体。

    (3)诗人的执著追求和伊人宛在,觅之无踪的境界浑然为一。

    (4)“伊人”高洁而富有魅力的精神气质,被蒹苍露白、秋水澄明的景致烘托出来。

    3.朦胧美体现在写法和模糊的意象。

    作品没有直叙心情,而是采用曲笔。

  作写意式的远距离的勾勒。

  距离产生美感。

  主人公和伊人的身份、面目、空间位置都是模糊的,给人以雾里看花、若隐若现、朦胧缥缈之感。

  四、比读全诗,问题探究

  教师提问:《关雎》和《蒹葭》都可以看作爱情诗,但风格和表现手法相同吗?

    明确:《关雎》一诗重在“叙事”,可以看出主人公爱慕、追求、幻想这样一条线索。

  《蒹葭》没有一个明确故事。

  只选一个场景。

  第二、三章是第一章的反复咏叹。

  《蒹葭》比《关雎》情感韵味更浓郁。

    在艺术手法上,《蒹葭》比《关雎》“兴”的特点更突出。“蒹葭”“水”“伊人”交相辉映,浑然一体,用作比兴的事物与所要描绘的对象形成了一个完整的艺术世界。

  五、课堂小结

    《诗经》是人类文明的春天,是初生天地的源头清水,开阔、丰盈、简单、洁净。

  这源泉处的草木,也跟淳朴的先民及其歌声一样简朴优美。

  从诗经中走出的女子袅袅娜娜、款款盈盈游历在平原秀野风和日丽中。

  痴情的少年千回百转,却找不到她的岸。

  让我们于于净净与素心相通.吟诵这优美的文字,传唱这古老的歌谣!。

  六、布置作业

    1.《蒹葭》这首诗对后世的影响是相当大的。

  上网搜集相关信息,看哪些诗篇化用了《蒹葭》的诗句。

  背诵这两首诗,并为一篇写一段赏析文字。

  篇四:《桃花源记》

  教学目标:

    1.认识作者通过描绘"世外桃源"所表达的社会理想。

    2.学习本文以渔人行踪为线索,以时间为顺序,以简练、质朴的语言进行记叙的写作点。

    3.了解古今词义的变化。积累部分文言常用词语。

    教学重点;以行踪为线索,以时间为顺序教学时数:用二课时完成。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1.由成语"世外桃源"导入课文。

  引起学生阅读课文的兴趣。

  2.介绍作者及本文的写作背景3.老师范读课文4.指导学生朗读课文(老师提出具体要求,指导学生朗读。

  要求:一句读分明;二节奏合理;三语速适中,四语句流畅;五注意音韵铿锵。

  老师也可以边提要求边做示范。

  )5.对照注释,理解课文。

  (注意重点词语的解释。

  )(如果程度好的班级,可以对照课文,直接笔译,然后站起来读,同学补充,老师作点拨)6.第一段翻译与评点:原文:晋太元中,武陵人捕渔为业。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渔人甚异之。

  复前行,欲穷其林。

    重点词语:行:指船行。

  忽:说明是偶然的。

  之:指见到的景象。

  异之:为见到的景象感到诧异。

  穷:穷尽,走到头。

    译文:东晋太元年间,有个武陵人以捕鱼为职业。

  (有一天)他顺着小溪划船,忘了路的远近。

  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桃林)夹着溪水两岸,长达几百步,中间没有别的树。

  (地上)芳草鲜艳美丽,落花纷纷。

  渔人非常诧异。

  再往前走,想走到这林子的尽头。

    评点:写渔人捕鱼时偶然发现桃林经过。这是故事的开端。

  7.读第2段课文,翻译并评点:

    原文: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

  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重点词语:舍船,丢下船。

  才:只,仅仅。

  悉:都。

  属:即类,之属:即这一类事物。

    译文:桃林在溪水发源的地方就没有了,(紧接着)就有座山,山有个小洞口,里面好像有光似的。

  (渔人)便丢下船,从洞口进去。

  初进时,洞口很窄,仅容一人通过。

  只走了几十步,突然变得开阔敞亮。

  (这里)土地平坦开阔,房舍很整齐,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塘和桑竹一类的树林。

  田间小路,交错相通,鸡狗的叫声不断传来。

  里边的人来来往往耕种操作的情形,男女的穿戴,都和外边的人一样,老人和小孩都高高兴兴地自由自在地娱乐。

    评点:这段写渔人进入桃花林,看到桃源人的生活环境,见到一片安宁和乐的世外天地。

  朗读第3段,翻译并评点

    原文: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

    重点词语:乃:竟然。

  妻子:妻子和儿女。

  焉:相当"于之"、即"从这里"。

  语:()告诉。

  足:值得。

  "问所从来":即"问从何来"。

  "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乃",即"竟然","无论"是两个词。

  无:不要;论:说。

  跟现代汉语用的"无论"不同。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延",邀请。

    译文:桃花源里的人见了渔人,竟大吃了一惊,问渔人从哪里来。

  渔人详尽地回答了他们。

  他们便邀请渔人到家中,摆酒杀鸡招待他。

  村中听说有这样一个人,都来打听消息。

  桃花源的人说自己的先辈们为了躲避秦朝的祸乱,带领妻子儿女和乡亲到这个与世隔绝的地方,就不再出去了。

  于是就和外面的人断绝了来往。

  他们问起渔人现在是什么朝代,竟不知道有汉朝,更不要说魏晋了。

  渔人把自己知道的事情一一对他们说了,大家听了都感叹惋惜。

  其余的人各自又请渔人到自己家中,都拿出酒饭来款待他,住了几天,渔人告辞离去。

  这里的人叮嘱他说:"这里的情况不值得对外边的人说啊!"。

    评点:这段写渔人进入桃花源,在桃花源人家里做客及辞去的经过。

    2、3段为第二部分,是故事的发展。

  朗读第4段,翻译并评点

    原文: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

  不复得路。

    重点词语:志:同"",做标记。

  "便扶向路":向:从前,"向路":去桃花源时走的路。

  诣:到……去,这里指谒见。

  如此:象这样。

    译文:(渔人)出来后,找到他的船,就沿着旧路(回去),(一路上)处处做了记号。

  他回到武陵郡城,去拜见太守,告诉了这些情况。

  太守立即派人跟他前往,寻找先前所作的标记,竟迷失了方向,再也找不到原来的那条路。

  读第5段,翻译并评点

    原文: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

  未果,寻病终。

  后遂无问津者。

    重点词:刘子骥,与陶渊渊明同时代的人,把他写进去,表示真实可靠。

    译文:南阳的刘子骥,是一位高尚的名士,听了这件事。

  很高兴地前往,还没有实现,不久就病终了。

  以后就再没有问路探访的人了。

    评点:写渔人离开桃源后,太守等人先后探讨桃源未果的情形。

  这是故事的结局和尾声。

  为故事的第三部分。

    3.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4.背诵课文。

  5.作业:

    (1)完成课后作业一、二、三、五。

  (2)指出下列句中加点词古今词义的差别:

初中语文备课教案范文模板

    教案是教师在上课之前的必要准备,有助于课堂的进程推进,及时发现学生的学习问题,并作出相应的解决策略。下面是由我为大家整理的“初中语文备课教案范文模板”,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初中语文备课教案范文模板(一)

  一、教材分析

    乡愁作为人类普遍的一种情结,是诗歌创作历久常新的主题之一,文学史上留下了许多抒写乡愁的名篇佳作,余光中的《乡愁》便是其中情意深长动人的一曲,因为他抒写的不是一般游子的思乡之情,而是在特殊年代由于海峡阻隔而产生的对大陆的思念之情,更是漂泊到孤岛上去的千千万万人的思乡情怀,具有强烈的现实感和鲜明的时代感。

  诗人从平凡的生活中提炼出邮票、船票、坟墓、海峡这一组意象,层层推进,生动形象地抒发了乡关之思、故国之恋。

  全诗构思精巧,复沓手法以及叠音词的运用更增强了诗的音韵美。

  二、教学目标

    1、通过朗读品悟,引导学生体会诗人浓浓的思乡爱国之情。

    2、通过比较赏析,引导学生感悟诗歌的意象美。

    3、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鉴赏能力,激发学生表达情感的欲望。

  三、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结合生活体验去感受诗人的情感。

  四、教学难点

    正确理解和把握诗中的四种意象。

  五、教学方法

    诵读法、讨论法、比较法。

  六、教学过程

    (一)听一听: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课间多媒体播放音乐)

    导语:同学们,你们从刚才的音乐中听出了一种怎样的情感呢?(乡愁)是的,游子思乡、故土难忘,这是人类的普遍情感。

  由于政治原因,台湾海峡将台湾与大陆阻隔半个多世纪,台湾人民对大陆故乡的思念与日俱增,对两岸和平的渴望日趋强烈。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台湾著名诗人余光中的诗作——《乡愁》。

    (二)读一读:感受诗味,体会诗的情感美。

    ⒈教师示范朗读。

    ⒉学生自由朗读,师指导、解疑。

    ⒊学生试读课文。

    ⒋师生点评指导。

    ⒌把握诗歌主题。

  (1)设疑:大家读过不少抒写乡愁的诗,与一般乡愁诗相比,这首诗在情感上有什么突出的地方?从哪儿可以看出?这一处该怎样读?

    (2)补充资料图片,进一步体会两岸同胞渴望祖国统一的爱国情怀。

    ⒍深情齐读诗歌。

    (三)议一议:比较鉴赏,体会诗的意象美。

    1.出示改诗,引导学生比较、品评。

    设疑:(1)乡愁是一种大家都可能曾经体验过可又说不清道不明的情感。读了原诗,你觉得余光中是怎样将乡愁形象展现出来的,使你对乡愁有了一些具体的感觉?(运用了几种具体的事物来表现)

  (2)乡愁怎么是邮票、坟墓?这些事物会使你产生怎样的联想?老师改写的诗有没有这种效果?

    2.学生思考、交流、发言。

    3.引导学生理解何谓意象。

    明确:诗歌一般是通过创设意象来抒发情感的,创设意象就是借助某一事物,把自己的感情寄托于其上加以表达的写作手法。在这首诗中,作者把对故乡的思念之情寄托在邮票、船票、坟墓、海峡这些事物上,使说不清道不明的乡愁变得具体可感了,并且能给人以丰富的联想。

    ⒋美读:想象情景,体会情感,读出韵味。

    (四)写一写:拓展迁移,体验人生的情感美。

    1、请根据以下情境,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仿照诗句,用具体的事物来抒写乡愁。

    ①情境:中秋月圆之夜,作为一名住宿生,当你独处寝室,这时,乡愁是xx。

    ②学生自创。

    2、学生思考、创作、交流,师生共同点评。

    (五)布置作业。

    1、背诵这首诗。

    2、仿写诗歌。

  初中语文备课教案范文模板(二)

  一、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全诗,背诵全诗。

    2.通过小组合作探究等方式,理解诗情,理解全诗内容及重点词。

    3.感受诗人独在异乡、思念亲人的感情。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全诗内容及重点词。

    难点:感受诗人独在异乡、思念亲人的感情。

  三、教学方法

    朗读法、问答法、小组讨论法。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每逢佳节亲人相聚一堂,欢乐的气氛难得难忘。

  有一个人在九月九日重阳节的时候在他乡苦读。

  看着别人扶老携幼、开开心心地过节,于是他拿起手中的笔来表达心中对家乡亲人的无限思念。

  他是谁呢?今天我们共同走进他的诗作《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来感受千古佳作的无限魅力。

  (二)初读感知

  1、思考这首诗的题目《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是什么意思?

    诗人写这首诗的时候独自一人在长安读书,求取功名,恰逢重阳节,诗人无比思念家乡的亲人,就写下了这首诗。

    2、教师指导学生认读生字。

    3、教师范读古诗,学生齐读古诗。

  (三)深入研读

    1、理解首联独、异乡、为异客,理解诗句意思,体会情感。

    独:独自一人。

    异乡:他乡,故乡以外的地方。在诗中指的就是长安。

    为异客:做他乡的客人。

    体会出作者孤独、无奈的情感。

  2、理解颔联诗人为什么每逢遇到节日就加倍的思念亲人?

    3、诗中说“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请大家想一想,到底少了哪一个人呢?

  4、诗人写这首诗要表达什么样的情感?

  (四)巩固提高

  王维的笔下,有着这样浓浓的乡思诗句,你还知道哪些有关乡思的诗呢:

    王维的《杂诗》中还有——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

    李商隐《夜雨寄北》诗云——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五)小结作业

    小结:道不尽的离愁,诉不完的思乡,曲折有致地铺展在我们面前。

  历经1000多年,当我们今天再次读起它的时候,涌向心头的又岂止是感动。

  在不知不觉间我们也走进了这浓浓的乡愁中,今后无论我们走到哪里,同学们都不要忘记亲人,不要忘记故乡。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作业:搜集王维的其他诗词,研读并赏析。

  五、教学反思

    本首诗歌,主要描写了王维的思乡之情。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添加更多的吟诵、朗诵比赛等,帮助学生更好地体会诗歌。

  初中语文备课教案范文模板(三)

  一、教学目标

    1.感受汉语之美之奇之瑰丽。

    2.明确阅读的重要性与个性化写作的必要性。

  二、德育目标

    激发学生热爱祖国语言的感情。

  三、学习重点

    感受语文之美,明确学习方法及要点。

  四、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热爱语文学科,激发他们的兴趣。

  五、课时设计

    一课时。

  六、教学流程设计

  (一)导语

    同学们好!以后就由我和大家一起学习语文。

  如果同学们在学习上有什么疑难问题,或者在生活中有什么困惑,我都愿意和同学们交流、探讨,我希望能成为同学们的良师益友。

  今天是新学期的第一课。

  我主要是和同学们一起来探讨什么是语文,怎样学习语文。

    虽说这已是老生常谈的话题,但我觉得这确实有探讨的必要性。因为,小学阶段的语文学习是以识记为主,以字词的积累为主,而现在,我们同学由小学生成为中学生了,由儿童变成少年了,我们就要去领略祖国语言文字的博大精深;去感悟《离骚》汉赋的气势如虹、唐诗宋词的凝炼隽永、诸子散文的词彩句丽;去探讨那栩栩如生、生动形象的四大名著。

    我们有着五千年灿烂的中华文化,学习语文丰富的内涵,他能使你满腹诗书,出口成章;他能使你洞察历史,志存高远;他能使你心灵纯洁,感情丰富;他能使你聪明智慧,善思善辩;他更能使你文思泉涌,笔下生辉。

  (二)何为语文

  第一、问大家一个应该非常简单的问题:

    什么是语文?(自由回答)组织讨论。

  第二、小结

    1.语:语言。

  语言是最基础的社会现象,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

  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人们利用它来交流思想,表达感情。

  现代语言学要求每个人至少掌握一种语言。

  进入新世纪,要求更高,升学就业,考工晋级还要考英语。

    中国的语言是汉语,我们小学阶段的语文课就是汉语的基础,初中的语文课在小学的基础上加以拓宽延伸,就远的方面而言,学好语文是为了国家的发展,民族的振兴;就近的方面而言,学好语文是为了自己的生存。学习语文的重要性后面再具体讲。

    2.文:文字(文学)。

  文字是记录语言的符号,是人们交际中必不可少的重要条件。

  古代的人最早以结绳记事,后来逐渐有了六书造字法。

  我们中国的文字是独特的方块文字,每一个字都是音、形、义的结合体。

  学好汉字自然不用多说,写好汉字更显得十分的重要。

  汉字的书写非常讲究,书法就是一门历史悠久的艺术。

    3.语文学科:我们今天要学的语文,除了说话写字(语基及其运用)以外,还包括现代文的阅读理解、文言文的阅读理解、写作等内容。以及听、说、读、写这些基本能力的训练。

    4.语文的性质:语文学习必须与生活密切联系。

  语文是交际工具,它反映生活并服务于生活。

  语文的使用范围十分广泛,它可以深入到整个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

  只要有人活动的地方就需要语文。

  古人有一句话叫做“处处留心皆学问”(苏轼审鸡头案的故事),我们也可以说是“处处留心皆语文”(张大千与梅兰芳的君子小人故事)。

    第三、刚才的回答我们似乎是在力求科学。我们能不能改变一个风格,回答得尽可能诗意一些,这样,我们以“语文是……”的形式在练习本上尽可能地多地写一些话,给大家三分钟时间,然而小组内交流,请把大家认为精彩的话作上记号,待会儿请一个同学组织一下代表小组发言。

    1.独立书写,小组交流;

    2.各组奉献,前面已经被人讲过的就不必再说(发言者自己先报姓名。老师遇到十分精彩的,要问这个创作者的姓名,要求课后交上来)。

    第四、出示袁卫星的有关语文一段话,请大家尽快记诵。

    1.大声地朗读。

    语文是炫目的先秦繁星,是皎洁的汉宫秋月;是珠落玉盘的琵琶,是高山流水的琴瑟;是“推”“敲”不定的月下门,是但求一字的数茎须;是庄子的逍遥云游,是孔子的颠沛流离;是魏王的老骥之志,是诸葛的锦囊妙计;是君子好逑的《诗经》,是魂兮归来的《楚辞》;是执过羊鞭的《兵法》,是受过宫刑的《史记》;是李太白的杯中酒,是曹雪芹的梦中泪;是千古绝唱的诗词曲赋,是功垂青史的《四库全书》……(袁卫星)

  2.提问:你知道其中的哪些典故?哪几本书?

  3.除此之外,你还知道哪些典故?读过哪些本书?

    4.背诵,默写。

  (三)语文学习的具体要求

  第一、做好课文的预习:

    1.读课文一遍,利用注释或工具书读准字音,在作业本上抄注音、注解一遍,词语三遍。

  作业本距离左边1厘米处划一竖线。

  第一行写课题,第一行第一列写日期,第二行开始写内容,要写题目,题号统一写在第一列。

  次日交。

    2.再读课文,试着了解作者写了哪些内容,然后明晰作者的思路是什么,文章的主要观点是什么,最后总结出文章的写作技巧是什么,语言运用特点是什么;文章值得借鉴的是什么,读后受到的启发有哪些,文章有什么不足及需要商榷的地方。

  如果是名家名篇,还需要查找资料了解作者情况及文章诞生的背景等。

  书上留下读过的痕迹。

    3.三读课文,试着用有声的语言表达出作品的意境和思想情绪。特别是抒情性强的作品,如诗歌、抒情散文等,吟诵得好,就学好了一大半。

    第二、有目的的认真听好课,做好笔记。

  争取课堂多发言,积极参加讨论(四人小组,组长)。

  注意要收放自如。

  有疑问的地方先做好记号,等合适的时机再问。

    第三、整理思路和笔记,写写学习心得。

  按时的、保质保量完成作业。

  书上课后有作业的,也做在练习本上,要求同上。

  每篇课文上好后准备好听写,听写内容包括字词以及一些重要的问题。

  作业优良计,听写100分计。

  有错误,及时订正,每个写三遍。

  不合格的重做重听。

  第四、其他事项:

    1.课前演讲,写好稿子在方格稿纸上,提前一天给老师看,内容可关于语文的各方面。

  时间3-5分钟。

  其他同学点评。

  10分计。

    2.随堂作文,45分钟完成。

  写在作文本上,第一页写目录。

  100分计。

    3.做个随笔集,给它取个名字,自己也可以取个笔名,配点画。

  每周随笔两篇,思想健康,内容自定,形式不限,字数最少300字。

  5分计。

    4.做个摘抄集。

  每周两次,如果是短文章,全抄,写明作者及出处;如果是书籍中的语段,至少500字。

  抄完后就你所摘录的这段写感想。

  感想至少也是100字。

  5分计。

    5.剪报本,贴好后,注明报纸名称、版面和日期。

  写点评,一个点评至少100字。

  半个学期交一次,一个学期交两次。

  优良计。

    6.课外读本自己看,选取内容自己上。加分。

    7.词语手册自己看,抽查,扣分。

    8.作业本在预习时自己做,上完课做完作业。

  一个单元交一次。

  平时抽查,扣分。

    9.每人每周练习三篇钢笔字。

    10.积累。每周背诵两首古诗词。

  (四)结束语

    同学们,如果不出意外,我们将要在一起度过x年的时光,我们要好好地度过这x年。

  我很爱你们,不过请记得爱是相互的,我也同样需要你们爱我,非常需要。

  你们应该向我和其他人证明你们都是真诚、善良、懂事,并且勤奋学习的人。

    我相信你们在这x年里会是你们自己和我共同的骄傲,无论在语文学习上,还是在其他方面。我现在不需要你们在口头向我保证,相信大家在内心已经向自己作出了保证,并且将会在行动中得到完美的体现!

  初中语文备课教案范文模板(四)

  一、教学目标

    1、品味作者平淡简捷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2、学习通过几个生活片断表现人物的方法。

    3、学习劳动人民的优良品质,并以平等和人道主义的精神关注他们的疾苦。

  二、教学重点

    学习通过几个生活片断表现人物的方法。

  三、教学难点

    学习劳动人民的优良品质,以平等和人道主义的精神关注他们的疾苦。

  四、教学用具

    多媒体。

  五、教学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

  谈话导入,话题:在生活中,你关注得最多的是什么人?

    生:明星、家人、自己。

    师:明星是因为有着耀眼的光环我们关注他们;伟人作出了非凡的成就我们关注他们;因为血浓于水我们关注家人……而我们在生活中接触得最多的却是那些没有亲情关系不起眼的普通人他们虽然没有耀眼的光环,没有作出非凡的成就,却有着金子般的心。

  (意在营造亲切平和的教学气氛,发现生活中的问题。

  )。

  (二)设问导读

  1、画说老王:

    师:今天老师要给你们介绍一个十分不起眼的普通人,请看画像。他叫老王,(板题)从画像上看,你觉得这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有何依据?

    生:从他满脸的皱纹看,他是一个历尽沧桑的老人。

    生:从他破旧的衣着看,他是一个贫穷的老人。

    生:从他的表情看,他是一个善良的老人。

    (意在培养学生细致观察的能力,对他人关注的习惯。)

  2、问询老王:

    师:这样一个老人就站在你的跟前,你关心他什么?把你的关切向他表达出来。

  生:老王,你是做什么的?

  老王,你生活得怎么样?

  老王,你为人怎样?为什么作家会如此关注你?

    (意在唤起学生对他人的关心和同情,为后面学生阅读课文蓄势,让学生带着自己的问题读书。)

  3、走近老王:

    师:老王是一个普通人,写老王的作家可不是一个普通人。

  简介杨绛。

  杨绛——钱钟书——《围城》。

    师:面对陌生的老王,你们有那么多的揣测,和那么多的关切,现在你们循着杨绛的笔墨,去走近老王,解开心中的谜团。

    生:读课文。

  (三)点拨导思

  1、评说老王:

    师:刚才看了老王,现在又读了老王,老王是不是你心目中的那个老王?你对他的关切作者告诉你没有?老王在你的心目中留下了怎样的印象?请用“老王是一个xx的人,表现在xx。”的形式表达出来。

    生:老王是一个社会地位卑微的人。表现在他住在荒僻的小胡同、破破落落的大院、塌败的小屋里。

    生:老王是一个善良老实的人。

  表现在送冰时,愿意给我们家带送,车费减半。

  他送的冰比他的前任送的大一倍,冰价相等。

    生:他有一颗金子般的心。表现在送钱先生看病,不要钱。

    (意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精神,完成对文章内容的个性化理解。)

  2、品味老王:

  师:文章中最能打动你的是哪个片断?在这个片断中打动你的又是哪些细节?

    生:最让我感动的是:老王临死还要送鸡蛋香油还人情这一情节。

    师:有此同感的同学请举手。既然大家都认为这一段感动人,那么我们一起来欣赏这一片断。

    (1)、精读。

    师:请同学们以自己喜欢的方式:默读、小声读、放声读。可圈点,可旁批。

    生:读课文。

    (2)、小组交流体会。

    师:请同学们把自己的独到体会说出来,与大家分享。

    生:我觉得,课文中说老王“镶嵌”在门框里,“镶嵌”一词用得好。写出了老王消瘦与不灵活,

    生:“他一手拿着布,一手攥着钱”中“攥”字也用得好。写出了老王拿钱时激动的心情。

    (3)、质疑,合作探究。

    师:就这一情节,你有没有疑问?提出来请大家帮你。

    生:文章中,当“我”要给老王钱,他不要,可后来还是收了钱。为什么?

  “我”拿钱给老王是为了帮助他,而作者为什么说“我却拿钱侮辱他”?

  (以生——生、生——师合作的形式相互质疑,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初中语文课本优秀教案范文

  教案是老师在进行教学的重要参考材料,对教学进度和节奏的把控有重要的作用,可以提高教学效率。

  优秀的教案设计可以帮助老师提高教学水平,对教学过程进行预测和推演,从而更好地实槐让现教学目标。

  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优秀的教案设计,供大家参考。

《白杨礼赞》教案

一、教学目标

  ◎正确说出全文结构,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学生通过朗读、阅读和品味关键字等方法,结合教师解释和自主合作交流等方式,在理解文章结构的基础上感受象征手法的表达效果。

  ◎学生通过学习本文,北方农民、哨兵所具有的团结、向上的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

  学生通过朗读、阅读和品味关键字等方法,结合教师解释和自主合作交流等方厅余式,在理解文章结构的基础上感受象征手法的表达效果。

三、教学方法

  谈话法、小组合作探究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请学生说说自己喜欢的植物,以及自己喜欢它的哪一种品格,互动两轮,顺势引题。

(二)通读全文,整体感知

  1.通读课文,谈谈读完课文有什么感受。

  2.请学生简述文章中主要写了那些对象。

(杨树;人)

(三)细读课文,深入研读

  1.朗读课文1-6自然段,请用一个词概括杨树的特点。

(不平凡)

2.同桌合作,文中描写了杨树哪些不平凡?

(生长的环境:单调;形态:力争上游)

3.朗读课文7-9自然段,说说北方的农民、哨兵等人具有哪些特点?

(生命力强;质朴、坚强、力求上进)

4.小组讨论,作者是如何从树过渡到人的?

(象征的手法)

(四)小组讨论,拓展延伸

白杨树和北方的农民、哨兵等人具有相似性,为什么此处不是比喻而是象征?比喻和象征有何区别?

  (比喻:喻体通常为具象的,两者是特征上的相似;象征通常是用具象象征抽象的特点,两者所体现的品格品质相似。)

(五)回顾全文,小结作业

  结合板书请学生集体简述本文说明的内容,结束课文。

  作业:请学生再次回想下自己喜欢的植物,使用象征手法写一段200-300字的短文,下次课分享。

五、教学反思

  本文写自1940年,茅盾曾经的文字多以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为主角,此篇热情地歌颂了抗战中的士兵百姓。

  《白杨礼赞》写于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最艰苦的时期。

  1940年5月,茅盾离开新疆返回内地,受朱德同志邀请前往延安。

  在延安参观讲学期间,看到了抗日军民团结战斗的精神风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皖南事变后,作者借礼赞西北高原上的白杨树,来表达对北方抗日军民热爱和赞美之情,便写下了此文。

  结合这段创作背景,学生会更加深刻地理解茅盾写作对象及写作风格的改变。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教案

一、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全诗,背诵全诗。

  2.通过小组合作探究等方式,理解诗情,理解全诗内容及重点词。

  3.感受诗人独在异乡、思念亲人的感情。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全诗内容及重点词。

  【难点】感受诗人独在异乡、思念亲人的感情。

三、教学方法

  朗读法、问答法、小组讨论法。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每逢佳节亲人相聚一堂,欢乐的气氛难得难忘。

  有一个人在九月九日重阳节的时候在他乡苦读。

  看着别人扶老携幼、开开心心地过节,于是他拿起手中的笔来表达心中对家乡亲人的无限思念。

  他是谁呢?今天我们共同走进他的诗作《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来感受千古佳作的无限魅力。

  【板书课题】。

(二)初读感知

◎思考这首诗的题目《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是什么意思?

  诗人写这首诗的时候独自一人在长安读书,求取功名,恰逢重阳节,诗人无比思念家乡的亲人,就写下了这首诗。

  ◎教师指导学生认读生字。

  ◎教师范读古诗,学生齐读古诗。

(三)深入研读

◎理解首联独、异乡、为异客,理解诗句意思,体会情感

  独:独自一人。

  异乡:他乡,故乡以外的地方。在诗中指的就是长安。

  为异客:做他乡的客铅伏局人。

  体会出作者孤独、无奈的情感。

◎理解颔联诗人为什么每逢遇到节日就加倍的思念亲人?

  ◎诗中说“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请大家想一想,到底少了哪一个人呢?

◎诗人写这首诗要表达什么样的情感?

(四)巩固提高

王维的笔下,有着这样浓浓的乡思诗句,你还知道哪些有关乡思的诗呢?

  王维的《杂诗》中还有——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

  李商隐《夜雨寄北》诗云——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五)小结作业

  小结:道不尽的离愁,诉不完的思乡,曲折有致地铺展在我们面前。

  历经1000多年,当我们今天再次读起它的时候,涌向心头的又岂止是感动。

  在不知不觉间我们也走进了这浓浓的乡愁中,今后无论我们走到哪里,同学们都不要忘记亲人,不要忘记故乡。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作业:搜集王维的其他诗词,研读并赏析。

五、教学反思

  本首诗歌,主要描写了王维的思乡之情。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添加更多的吟诵、朗诵比赛等,帮助学生更好地体会诗歌。

《藤野先生》教案

一、教学目标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正确把握文章的线索。

  ◎通过教师讲授和小组合作,学生可较为熟练地进行人物性格特征的分析。

  ◎结合创作时代背景,学生可深刻体会作者深刻的爱国情感。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通过教师讲授和小组合作,学生可较为熟练地进行人物性格特征的分析。

  【教学难点】正确把握本文的线索,学生可深刻体会作者深刻的爱国情感。

三、教学方法

  谈话法、小组合作探究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请学生说说自己遇到的最难忘的老师,并说说原因,互动两轮,顺势引题。

(二)通读全文,整体感知

◎教师提问,学生独立思考,回顾:散文的线索是什么?

  (明确:是对零散的散文语言材料加以整合,加工,使之更加有序,情感或观点更加鲜明的语言组织方式。)

◎朗读全文,独立思考,本文详写了几件事?分别是什么?

(明确:改讲义、匿名信事件、观看教学影片、送别)

◎同桌讨论,与藤野先生相关的是哪几件?另外两件如何归类?

  (明确:改讲义、送别是叙述作者与藤野先生间的互动,次两件是照应了标题《藤野先生》,是文章的明线;匿名信事件、观看教学影片是与作者的爱国情感相关,属于暗线。)

(三)细读课文,深入研读

◎通读全文,学生独立思考:关于藤野先生,本文写了几件事?几件详写?几件略写?

  (明确:详写的有改讲义和送别;略写的有被当做扒手、询问裹小脚、担心作者不参加解剖课。)

◎同桌讨论,改讲义这件事体现了藤野先生怎样的性格特征?

  (明确:A.作为学者,治学严谨;作为教师,认真负责B.尊重他人,没有民族间的偏见。)

◎小组合作,探讨一下其它几件事体现了藤野先生怎样的性格特征?

  (明确:送别——没有民族间的偏见;询问裹小脚——治学严谨,对自己专业领域里的知识盲点非常感兴趣;担心作者不参加解剖课——作为教师,认真负责;尊重他人的信仰,没有民族偏见;被当做扒手——不拘小节。)

◎独立思考:藤野先生是一个怎样的人?

  (明确:藤野先生是一位生活中不拘小节,工作中治学严谨,认真负责,人格上非常尊重他人,没有民族偏见的教师。)

(四)小组讨论,拓展延伸

小组讨论,本文提现了作者怎样的爱国思想?

  (明确:体现了鲁迅先生“弃医从文”的心路历程,展现了鲁迅先生对祖国深沉的热爱之情,以及设身处地思考如何唤醒中国人麻木思维的深切的社会责任感。)

(五)回顾全文,小结作业

  小结:结合板书请学生集体简述本文说明的内容,结束课文。

  作业:对比阅读本文与《阿长与山海经》,分析一下从人物描写的方法上看二者有何异同,从所反映的中心思想上看,二者有何异同。下节课分享。

五、教学反思

  若想深刻了解本文,把握本文情感,须对鲁迅先生个人生平以及时代背景有一定地了解,在这个问题地处理上,可以预先留下预习任务,让学生先对此进行材料收集和分享,在导入环节讨论。

提交信息测一测您提升学历详细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