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获得小学数学除法课件三篇?

作者:郜泽运时间:2023-07-18 01:02:47

导读:" 如何获得小学数学除法课件三篇?1.了解需求:小学数学除法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一环,而获得精选的课件对于教学的有效性和学生的学习效果至关重要。下面将介绍三种获得小学数学除法课件的方法。2.联系教育机构:许多教育机构提供各种数学课件,包括小学数学除法课件。可以通"

如何获得小学数学除法课件三篇?

  1.了解需求:小学数学除法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一环,而获得精选的课件对于教学的有效性和学生的学习效果至关重要。下面将介绍三种获得小学数学除法课件的方法。

  2.联系教育机构:许多教育机构提供各种数学课件,包括小学数学除法课件。

  可以通过电话、电子邮件或网上平台联系这些机构,了解他们是否提供相应的课件,并了解其获取方式和价格。

  这种方法可以确保获得专业且适合小学生的数学除法课件。

  3.搜索在线资源:互联网提供了大量的在线资源,可以通过搜索引擎查找小学数学除法课件。

  许多教育网站和教学平台提供免费或付费的数学课件下载。

  在搜索过程中,可以使用关键词如“小学数学除法课件”、“小学数学除法教学资源”等,以获得更精确的搜索结果。

  在下载之前,要仔细查看课件的内容和质量,确保其与教学需求相符。

  4.参考教师交流平台:教师交流平台是教育工作者分享教学资源和经验的重要渠道。

  可以加入学科教师的微信群、QQ群或在线论坛,与其他教师交流并分享小学数学除法课件。

  这样不仅可以获得其他教师的经验和建议,还能够获取丰富多样的数学除法课件。

  总结:获得小学数学除法课件的方法包括联系教育机构、搜索在线资源和参考教师交流平台。

  无论选择哪种方法,都需要注意课件的质量和适用性,确保能够提供有效的教学帮助。

  通过利用多种资源,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丰富多样的数学除法课件,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人教版三年级下册数学第二单元《口算除法》课件【三篇】

【篇一】

  教学内容:

  16页例2估算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体会学习除法估算的必要,了解除数是一位数除法估算的一般方法。

    2、引导学生根据具体情况合理进行估算,知道什么时候要估大些,什么时候要估小些。

    3、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能力。

  教学重点:

    了解除数是一位数除法估算的一般方法。根据具体情况合理进行估算,知道什么时候要估大些,什么时候要估小些。

  教学难点:

   迟棚 根据具体情况合理进行估算,知道什么时候要估大些,什么时候要估小些。

  教学准备:

  自制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口算

  60÷6、240÷8、320÷4、420÷7、450÷9、630÷7、360÷6、400÷5、120÷3、160÷4、280÷4、540÷9

    2、说出下列各数的近似值。

  148≈193≈87≈93≈

  二、亲身体验,学习新知

  1、引入新课

  (1)有124箱货物,李叔叔三人开了三部车,他们三人平均每人大约运多少箱?

  (2)到西湖有223千米,客车行驶了4小时,平均每小时约行多少千米?

  (3)每听饮料3元,100元最多能买多少听饮料?

    (4)在一次地震中,有灾民182人,如果按每4人发一顶帐篷,最少要准备多少顶帐篷?让学生根据除法的含义列出各题的算式。

  124÷3223÷4100÷3182÷4

    提问:请学生逐一说出上面四道算式的意思,在说算式意思的过程中,体会生活中许多问题的解答要用除法估算来完成,理解除法估算是解决问题的重要方法。

    2、出示教科书第13页主题图,同时出示例题2。

    教师:要求“他们三人平均每人大约运多少箱?”列式是:124÷3。教师:大约是什么意思?

    教师:怎样进行除法估算?分小组进行讨论,然后汇报讨论结果。第一种方法第二种方法

  124≈120124=120 4

  120÷3=40(或3×40=120)120÷3=40

    平均每人大约运40箱剩下的4箱每人还可运1箱,每人大约运41箱。

    引导学生对以上两种估算的过程和方法进行比较:①两种估算的过程和方法都正确的。

    ②两种结果虽然有微小的差异,但都接近准确值,不影响问题的合理解决,可以说,这样的差异在本题的解决中是可以忽略不计的。

    3、让学生独立进行估算。

    第一种第二种第三种223≈200223=200 23223≈240200÷4=50200÷4=50240÷4=60平均每小时约行50千米、55千米、60千米。

    教师:以上3种结果都对,说明汽车的速度每小时在50~60之间,当然以55,因为它更接近准确值。

    小结:归纳除数是一位数除法估算的一般方法,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估算,一般是把被除数看成整百(整十)或几百几十(几前几百)的数,除数不变,用口算除法的基本方法进行计算。

  4、再现问题

  (1)每听饮料3元,100元最多能买多少听饮料?

  (2)在一次地震中,有灾民182人,如果按每4人发一顶帐篷,最少要准备多少顶帐篷?

  组织学生讨论

  ①在解决第一题的时候,能将100估成120吗?为什么?

    ②在解决第二题的时候。将182估成160合适还是估成200合适?

  5、教师小结

    通过以上的讨论,让大多数人明白:在第一题中,只有100元钱,所以估算时不能将100估大,只能估小;在第二题中,已知灾民182人,在考虑所需帐篷数时,应将182看成200,这样才能保证有足够的帐篷让灾民度过困难期。

  三、巩固运用

    完成教科书第16页做一做的第1题和搏芹第2题。

  四、课堂小结

  本节课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怎样进行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估算?

  五、课堂作业

    教材练习三的第3题和第4题。

  

【篇二】

  教学内容:

  17页练习四

  教学目标:

    1、经码银则过多练多想,让学生在练习的过程中熟练掌握除法口算的基本法。

    2、熟练掌握除法口算后,能在生活中学会运用。

  重点难点:

    注意发现学生错多,难以明白的一些典型例题给学生讲解。

  教学准备:

  自制课件

  教学过程:

  一、听算

  6÷2、60÷2、600÷2、6000÷2、8÷4、80÷4、800÷4、8000÷4、10÷2、2×5

  60÷3、20×3、24÷3、240÷3、2400÷3、120÷3、70÷7、10×7、54÷648÷8

  二、估算比赛

  用你自己喜欢的方法估一估

  125÷2、378÷5、435÷7、297÷4、469÷8、194÷6

  三、笔算比赛

  8÷2、80÷2、800÷2、8000÷2、18÷3、180÷3、1800÷3、90÷3

  54÷9、6×9、81÷9、7×9、8×9、7×9、27÷3、6×7、5×8、40÷5、45÷5、21÷3

  四、再现问题

  1、每听饮料3元,100元最多能买多少听饮料?

  2、在一次地震中,有灾民182人,如果按每人发一顶帐篷,最少要准备多少顶帐篷?

    组织学生讨论怎样估算?板书估算列式。

    3、教师小结。

  五、指导练习

    1、练习三第5题。

    学生独立做后全班交流。

    2、练习三第6题。

    学生读题,然后在书上填写,全班评价交流。

    3、练习三第8题。

    学生独立完成第(1)小题,然后再提问题。

    4、完成练习三后的思考题。

  六、课堂小结

    1、说说自己在除法口算中自己有些什么体会,你有什么发现想和大家一起分享。

  2、想想自己在除法口算中积累了那些经验?

    七、总结。

  大家想想自己在除法口算中总结了那些经验?

  

【篇三】

  教学内容:

  13-15页图示和例1

  教学目标:

    1、在实践操作活动中理解掌握一位数除法(被除数各个数位上的数都能被除数整除)口算方法。

    2、能正确、熟练地口算简单的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3.在与他人交流思维的过程中学会倾听与反思。

  重点难点:

    通过分木棍的实践操作活动,让学生理解、掌握几十几除以以位数的口算方法。

  教学准备:

  自制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口算

  12÷4、8÷2、14÷7、24÷6、35÷7、72÷9

  2、口答

  (1)70里有几个十?500里有几个百?

  (2)25里有几个十和几个一?39里有几个十和几个一?

    3、教师谈话收入课题。

  二、教学例1

  1、出示第13页主题图,教师:问根据图你能提出什么问题?怎样运算?

    2、出示例1。

  (1)赵大伯3次能运完60箱,平均每次运多少箱?

    观察:如用小棒来代替木箱,你打算怎样分?怎样列式?每份有多少?(学生实践操作,得出结论。)

    3、分好后在小组里交流一下自己分的方法。

  4、如果不分小棒,我们又怎样口算60÷3呢?结合学生汇报,

  5、教师板书:这样算6÷3=2、60÷3=20

    6、试一试。(学生独立完成)80÷4、60÷2

    (1)口算写出结果。

    (2)说说口算方法。

  三、教学例1第二个问题

  1、出示第二个(2)问题600÷3你能口算得出结果吗?

    先独立思考,然后在组内交流一下口算的方法。

  2、结合学生汇报,出图验证并板书

  这样算6÷3=2、600÷3=200

    3、试一试。

  360÷6、640÷8

  四、教学例1第三个问题

    1、出示第三个问题240÷3你能口算得出结果吗?先独立思考,然后在组内交流一下口算的方法。

  2、结合学生汇报,出图验证并板书:这样算24÷3=8240÷3=80

  五、巩固练习

    1、口算下列各题,并说说口算的方法。

  40÷5、640÷8

  2、课堂小结

  在这堂课上你学会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六、作业

  17页1.2

北师大版小学五年级下册数学《分数除法(三)》课件【三篇】

【篇一】

  教学内容:

    教材第29-30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能用方程解决简单的有关分数的实际问题,初步体会方程是解决实际问题。

    2.探索并掌握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3.能够运用分数除以整数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

    分析分数除法应用题中数量间的关系,用方程解答分数除法应用题。

  教学难点:

    运用分数除以整数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预习提纲:

  1.观察课本第29页的图,从中你能获得哪些数学信息呢?

  2.根据这些数学信息你能提出哪些问题?

    3.分析例题,写出等量关系,并试用方程解答。

  4.想想还有别的算法吗?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发探究

  1.同学们喜欢课外活动吗?你们喜欢参加哪些课外活动?

  2.课件出示:从画面中你能获得哪些数学信息呢?皮孝敬这些数量之间有什么关系?

  (1)打篮球的人数是踢足球的4/9.

  (2)踢毽子的人数是踢足球的1/3.

  (3)跳绳的人数是参加活动总人数的2/9.

  ……

  二、提出问题,自主探究

  1.根据这些数学信息你能提出哪些问题?

  操场上一共有27人参加活动,跳绳的小朋友人数是操场上参加活动总人数的2/9.跳绳的有多少人?

    列出这题的等量关系,并解答。全班交流。

  2.还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引出例题

    跳绳的小朋友有6人,是操场上参加活动总人数的2/9。操场上有多少人参加活动?

  这道题与上题有哪些区别和联系呢?能找到这道题的数量关系吗?

    你能用方程的知识,解决这样的问题吗?应该如何解设?小组讨论,再由教师指名在黑板上演示。

    解:设操场上有x人参加活动。

  χ×2/9=6

  χ×2/9÷2/9=6÷2/9

  χ×=27

  3.想一想,还有别的算法吗?怎么算?为什么?

  6÷2/9=27(人)

  三、巩固练习,实践探究

  刚才同学们根据图中的数学信息,提出了很多的数学问题,这些数学问题,你们能解答吗?

    1.操场上打篮球的有4人。

  (1)打篮球的人数是踢足球人数的4/9,踢足球的人数是多少?

  (2)踢毽子的人数是踢足球人数的1/3,踢毽子的人数是多少?

  (3)操场上踢足球的有9人,是操场上参加活动总人数的1/3,操场上参加活动有多少人?

    (4)操场上踢毽子的有3人,是操场上参加活动燃慎总人数的1/9,是操场上参加活动总人数的1/3。

  2.某月双休日9天,是这个月总天数的3/10,这个月有多少天?

    (板演过程中,着重分析学生可能存在的误解之处。)

    3.根据以下方程,编出相应的应用题。

  χ×1/5=30χ×2/3=40

    四、回顾反思,总结全课。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篇二】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提高分数除法的计算速度和正确率,并能正确的计算,解决实际问题。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动手动脑能力,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愿意交流合作,喜欢数学的情操,感受数学来源于生活,体验成功的欢乐。

  教学重点:

    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用方程方法解答分数除法应用题

  教学过程:

  一、复习巩固,为新知作铺垫

  课件出示:

  1、写出下列各题的数量关系式,判断谁是单位“1”

    (1)故事书的3/5是150本。

    (2)书的价钱是钢笔价钱的2/5。

    (3)汽车速度是火车速度的1/2。

    2、复习题:写出数量关系式,找出已知量和未知量。

  操场上有27人参加活动,跳绳的是操场上参加活动总人数的2/9,跳绳的有多少人?

    (1)谁是单位“1”;单位“1”是已知还是未知?

    (2)写出等量关系式。

  (3)找出题中的已知条件和未知条件

    (4)根据题意列式。

    学生独立完成,汇报反馈。

  二、导入新课

    看来同学们都能正确分析和解答分数乘法慎哪的实际问题,分数除法的实际问题怎么解答呢?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

  (一)学习新知

  1、出示情景图:从情景图中你能获得哪些信息?

  生简要回答

  2、出示例题:

  跳绳的有6人,是操场上参加活动总人数的2/9,操场上有多少人参加活动?

  3、讨论:(1)谁为单位“1”?是已知还是未知?

  (2)根据那句话得到的信息?

  (3)你能列出等量关系是吗?

  半数:参加活动总人数*2/9=跳绳的人数

  (未知)(已知)

  4、你们有什么办法利用以前的知识解答这道题?

    同桌互相说说,在练习本上做一做。

    生反馈,师板书。

    学生口头检验对错。

  5、对比复习题和例1,这两道题有什么相同点,不同点?

  (二)巩固新知

  看情景图,你还能提出问题吗?

    (1)生提问题,全班解答。

    (2)同桌互相提问题,写出等量关系式,列式解答。

  (三)练习、巩固

    打开书,29页,试一试1,自己独立完成。

  集体订正

  三、拓展延伸

  回过头来看例题,你还能用其他的方法解答吗?

  (用除法计算)

  四、总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分数除法(三)

  

【篇三】

  教学内容:

    教材第29~30页“分数除法(三)”。

  教学目标:

    1.能用方程解决简单的有关分数的实际问题,初步体会方程是解决实际问题的重要模型。

    2.在解方程中,巩固分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教学重难点:

    1.能够体会方程是解决实际问题的重要模型。

    2.能够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趣揭题

  1.出示课外活动情况图问:从图中,你们能获得哪些数学信息呢?

    2.引入并板书课题。

  二、扶放结合探究新知

  1.根据这些数学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2.引导学生逐一解答提出的问题。

  3.重点引导:跳绳的有6人,是操场上参加总人数的2/9,操场上有多少人?该怎样解答?

  4.引导观察,找出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三、反馈矫正落实双基

    1.指导完成P29的试一试的1,2题。

  2.你能根据方程

  X×1/5=30

  编一道应用题吗?

    3.请你想一个问题情景,遍一道分数应用题。

  四、小结评价布置预习

  1.引导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2.布置预习

    整理前面所学知识。

  板书设计:

  分数除法(三)

  跳绳的小朋友有6人,是操场上参加活动总人数的2/9,操场上有多少人参加活动?

  参加活动总人数×2/9=跳绳的人数

    解:设操场有X人参加活动。

新课标小学四年级上册数学《口算除法》课件【三篇】

【篇一】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难点:通过自主探究学会口算、估算的方法,能正确的进行口算、估算。

  由于教材内容呈现得比较简单,怎样才能扎实地让学生学会,并让学生体会到其中的数学思想,着实让我费了不少思想。

  为了顺利突破本节课重点难点,我进行了精心设计,主要突出了以下几点:。

    1、把估算也融入到口算的主题图中进行教学。

  教材安排的例题讲完整十数除以整十数的口算,接着是与之相对应的估算。

  而且估算和口算的主题图并没有什么直接的联系。

  这在教学上就转变得比较生硬,不利于学习的顺畅性。

  于是我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用主题图中的气球把整堂课的口算和估算串起来,让学生在一个大的情景中学习,这样就激发了学生的学习习惯和参与意识。

    2、讲清80÷20的算理。

  我想班里中下水平的学生在80÷20等于4还是40时,肯定会出错,因此算理的讲解应该是十分必要的。

  所以我利用教具边演示边讲解,清晰、直观的让学生理解了为什么计算80÷20可以计算8÷2.。

    课堂上我提倡算法的多样化。

  算法多样化是计算教学改革的一个新的理念,探索口算方法的过程,体会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

  另外,无论是用想乘法算除法还是把除数转化为一位数的除法,对学生的后面学习都是有用的,所以特别对学生说明,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口算,学生学得轻松,又通过倾听和交流得到了发展和能力上的提高。

    3、适时地对学生进行了恰当的评价,使每个学生都能获得成功的体验,充分感受到学习的快乐,从而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调动了学生参与学习的能动性,从而保证了学习效果。

    我感到整节课教学思路一般,练习设计具有层次性,在每个环节的处理上有欠到位,时间把握不是很恰当,最后能扎实地完成了本节课的教学任务。

  

【篇二】

    《口算除法》是一节计算课,本节课的教学重点难点:通过自主探究学会口算、估算的方法,能正确的进行口算、估算。力图数学计算教学体现“算用结合”,为了顺利突破本节课重难点,我进行了精心设计,主要突出了以下几点:

    1、情景的创设:口算题的内容枯燥平淡,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因此我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本课从课前引入、新知学习(分气球)到练习设计等设计方案,都充分利用生活素材,以用引算,以算为用。

  用分气球、分彩旗的游戏把整堂的内容串起来。

  融入了一个大的情景中,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习惯和参与意识。

    2、重视算理探究过程,提倡算法多样化。

  理解算理、掌握算法是计算教学的关键。

  教学时,我注意让学生主动探索口算方法,组织学生进行交流,让学纳冲生亲身经历探索过程,获得新的口算方法。

  在说算理的过程中,图式结合,让学生更清晰思考的过程。

  说时引导学生把过程说完整,培养学生的数学表达能力。

  算法的选择上尊重学生的想法,各种算法各有优点,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算。

    3、尊重学生主体,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本课教学中始终以学生为主体,把学生作为学习的主动探索者。

  首先放手让学生自主尝试解决80÷20,给学生充分的时间、空间展示自己的思维,使每一位想说的同学都有机会去说。

  允许学生有不同的思维方法,让更多的学生体验到成功的欢乐。

  接着,让学生自主分120个彩旗,有哪些不同的分法,让每个孩子把自己喜欢的算法说给同桌听,都发挥了学悄森生的主动性。

    4、在教学过程中,对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我做得还不够好。

  课堂节奏相对缓慢,课堂上欠缺**。

  值得引起我再次思考的是:如我在教80÷20的算法时,学生有提到同时去掉“0”的方法。

  这方法其实已经蕴含了“商不变”的思想,而此时这块内容学生还没学过,该如何讲解比较妥当我一直在思考。

  我当时没有启茄亩强调被除数和除数同时去掉“0”,导致学生在计算中出现0的处理不恰当。

  我想在学生碰到困难时,怎样引导才能拓展学生的思维,使学生的思维从模糊走向清晰?怎样把新知和学生的原有知识更紧密的联系、构通?是我本节课教学的遗憾。

    总之,一堂课从设计到实施总会有收获、有感悟,有遗憾,它将为我以后的课堂教学借鉴。

  

【篇三】

    重视算理探究过程,提倡算法多样化。

  理解算理、掌握算法是计算教学的关键。

  教学时,我注意让学生主动探索口算方法,组织学生进行交流,让学生亲身经历探索过程,获得新的口算方法。

  在说算理的过程中,图式结合,让学生更清晰思考的过程。

  说时引导学生把过程说完整,培养学生的数学表达能力。

  算法的选择上尊重学生的想法,各种算法各有优点,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算。

    在教学过程中,对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我做得还不够好。

  课堂节奏相对缓慢,课堂上欠缺**。

  值得引起我再次思考的是:如我在教80÷20的算法时,学生有提到同时去掉“0”的方法。

  这方法其实已经蕴含了“商不变”的思想,而此时这块内容学生还没学过,该如何讲解比较妥当我一直在思考。

  我当时没有强调被除数和除数同时去掉“0”,导致学生在计算中出现0的处理不恰当。

  我想在学生碰到困难时,怎样引导才能拓展学生的思维,使学生的思维从模糊走向清晰?怎样把新知和学生的原有知识更紧密的联系、构通?是我本节课教学的遗憾。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上册数学《小数除法》课件【三篇】

  【#课件#导语】课件是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经过教学目标确定,教学内容和任务分析,教学活动结构及界面设计等环节,而加以制作的课程软件。

  它与课程内容有着直接联系。

  使用课件能够吸引学生注意力,提高学习情绪,从而诱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下面是课件频道。

  【篇一】

  教学目标:

  1、体会小数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和整数是一样的,会计算小数四则混合(以两步为主,不超过三步)

    2、利用学过的小数加、减、乘、除法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发展应用意识。

    3、培养学生善于探讨数学问题的良好习惯,能够综合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掌握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的算法,会进行小数四则混合运算。

  教学难点:

    通过解决具体问题理解运算间的联系。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师:前几天五年级同学对我们平时所产生的生活垃圾进行了调查研究,下面就是五年级两个班级的调查汇报情况。(课件出示教材情境图)师:从这个调查汇报情况中你获得了哪些数学信息?

    学生:五年级1班汇报信息:一个人4周可产生30.8千克生活垃圾。五年级2班汇报信息:一个小区周一到周五共产生生活垃圾3.5吨,周末每天产生生活垃圾1.3吨。

    师:看到这些数学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引导学生根据不同的信息提出不同的数学问题。

  二、探究新知

    1、研究连除、乘除混合运算。

  根据学生提出的不同问题,教师有选择性地出示问题:一芦神个人4周可产生30.8千克生活垃圾,那么一个人平均每天产生多少千克生活垃圾?

    学生阅读题目后,教师提问:“要想求出一个人平均每天产生多少千克生活垃圾,需要什么书籍条件?题目中是否直接给出?用什么方法计算?”学生独立思考计算后,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想法。

  小组汇报,学生可能会呈现的方法

    一种方法:先计算4×7=28,算出四周一共多少天,再用30.8÷28算出平均一天产生多少垃圾。

    另一种方法:先算每周产生多少千克垃圾,用30.8÷4=7.7,再用7.7÷7算出平均每天产生多少千克垃圾。

    2、研究除、加混合运算。

    出示问题2:一个小区周一到周五共产生生活垃圾3.5吨,周末每天产生生活垃圾1.3吨。与平时相比这个小区周末每天要多处理多少吨生活垃圾?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要引导列分步算式的同学试着列出综合算式,根据其中的数量关系,运算出结果。

  3、总结规律

    引导学生面容两题中的三个综合算式,再一次得出结论: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与整数四则混合运算顺序相同,整数运算定律在小数运算中同样适用。

  三、巩固练习

  完成教材第17页算一算

  

【篇二】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理解小数除法的意义。

    2、掌握小数除以整数(恰好除尽)的计算方法。

    (二)能力目标:能够在情境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在观郑野察比较的过程中感受小数除法的异同,能够与他人合作交流解决问题。

    (三)情感目标:经历探索小数除以整数(恰好除尽)计算方法的过程,体验获得成功的乐趣。

  教学重点:

    小数除法的意义,小数除以整数(恰好除尽)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商的小数点与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

  教学方法:

    探究、交流、引导。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创设情境

  1、淘气打算去买牛奶,你从图上得到了什么数学信息?

  2、根据图上的数学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3、教师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引导学生列出算式:11.5÷512.6÷6

    引导学生观察这两个算式与以往我们学过的除法算式有什么不同。

  (被除数都是小数,除数都是整数。

  )。

    师:我们今天就来研究小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看看淘气到底应该买哪个商店的牛奶。

  二、探索新知,解决问题

    1、师:两个商店牛奶的单价分别是多少呢?我们先算一算甲商店的牛奶单价。

    2、学生交流讨论,教师巡视指导。

  3、教师引导学生比较汇总的各种方法,认为哪个方法比较简便实用?

    引导出“商的小数点与被除数的陪丛亏小数点对齐”。

    4、理解算理。

    5、引导归纳总结,明确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按照整数除法的计算方法;商的小数点与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

    6、学生尝试计算,教师巡视指导。

  三、巩固练习,拓展延伸

    1、完成教材第3页练一练第1题。

    集体订正。

    2、我是小小神算手。

  20.4÷4、96.6÷42、55.8÷31

    引导学生通过对比发现小数除以两位数与除以一位数的,都要注意商的小数点要与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

    3、完成教材第3页练一练第4题。

    教师巡视指导。

  四、全课总结

  今天你有什么收获呢?

  板书设计:

  甲商店牛奶每袋多少钱?乙甲商店牛奶每袋多少钱?

  11.5÷5=2.3(元)、12.6÷6=2.1(元)

 

【篇三】

  教学目标:

    1、通过生活中的情境,进一步体会小数除法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2、利用已有知识,自主探究除数是整数商是小数的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3、正确掌握已学过的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并能运用小数除法解决日常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教学重点:

    除数是整数,商是小数的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除得的结果有余数,补“0”继续除。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课件出示情境主题图

    开学了,班级购置了打扫卫生用具,买6把笤帚共花了18.6元,买4个簸箕共花了24元。你能提出哪些问题?怎样计算?

  引导学生列出算式并独立计算:18.6÷6、24÷4

    计算后说一说整数除法与小数除法的异同。

  二、对比中探索,交流中生成

  师:复习题中的两道问题同学们解决得非常好,如果老师把它们稍作改动,你还会不会计算呢?

  教师把情境题中的18.6改成18.9,把24改成26.

    1、初步尝试,发现问题。

  请你尝试计算这两题,你发现了什么?

    2、独立思考,尝试解决。

  师:有余数还能不能继续除下去?该怎么继续除?试算18.9÷6

    3、讨论交流,异中求同。

    (1)在小组内汇报自己的计算方法。

    (2)展示汇报。(可能出现第4页中几种不同的方法)

  (3)对比这几种方法: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引导学生发现,无论是转化成整数,拆分整数与小数分别除,还是竖式的方法,都有一个共同的地方,就是小数的末尾可以添“0”继续除,在具体的情境中可以解释为,18元里有6个3元,9?里有6个1角,剩余的3角可以换算成30分,30分里有6个5分,合在一起就是3.15元。

    4、应用方法,归纳总结。

  竖式计算26÷4

    (1)引导学生发现,整数除以整数有余数时,可以在被除数个位后点小数点,添“0”继续除,商的小数点一定要与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

    (2)尝试总结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三、巩固练习。

  1、买16个玩具恐龙花了12元,平均每个玩具恐龙多少元?

    2、错题诊所。

  209÷5=418、10÷25=4、1.26÷18=0.7

    3、先估算下面各题的商哪些大于1,哪些小于1,再竖式计算。

  32÷8、12÷25、2.45÷3

  4、一只蜜蜂的飞行速度是蝴蝶的2倍,如果蜜蜂每小时飞行11千米,蝴蝶每小时能飞行多少千米?

  四、课堂总结

  本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二年级下册数学《表内除法(一)》课件【三篇】

  【#课件#导语】课件中对每个课题或每个课时的教学内容,教学步骤的安排,教学方法的选择,板书设计,教具或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应用,各个教学步骤教学环节的时间分配等等,下面是整理的二年级下册数学《表内除法(一)》课件,欢迎阅读与借鉴。

  【篇一】

    教材内容:本单元是在学生已经初步了解了乘法的意义、学会乘法口诀口算表内乘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学生创设解决问题的情景,让学生了解知识来源于生活,消除学生因为第一次接触冲简汪除法而产生的陌生感,从而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去学习。

  教学是通过学生动手操作,分一分、摆一摆等方法,形成表像,在此基础上进行抽象概括,建立等分活动与除法的联系,培养学生解决问题和数学思考的能力。

    1、学习除法的初步认识,首先建立“平均分”的概念,平均分就是把总数分成同样多的份数或每份同样多。在总数中分走同样多的几部份,也就是几个减数相同,这样用除法计算比较简便。

    2、在实际操作中理解除法的含义。通过摆学具我们知道: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求每份是多少用除法计算,求一个数里面有几个另一个数也用除法计算。

    3、通过看一幅图,列两个乘法算式和两个除法算式的练习,沟通乘除法之间的联系。

    4、知道了除法的含义,记住了2~6的乘法口诀,那么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就比较容易了。求商时,根据乘法和除法的关系,先想除数和几相乘得被除数,再想用哪一句乘法口诀。

    5、除法应用题的数量关系与除法含义是紧密相联的,除法的含义有两种,一是把总数平均分成几份,求每份是多少;二是表示一个数里有几个另一个数。

  因此,除法应用题就有两种数量关系。

  这两种应用题的相同点都是除法含义,用除法计算,都已知要分的总数。

  不同点是其中的一个条件不同,问题不同,列出的散仔算式不同,单位名称也不同。

  教学目的:

    1、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体会除法运算的含义。会读、写除法算式,知道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2、使学生初步认识乘、除法之间的关系。能够比较熟练地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

    3、使学生初步学会根据除法的意*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4、结合教学使学生受到爱学习、爱劳动、爱护大自然的教育。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独立思考等良好的学习习惯。

    重难点、关键:通过动手操作建立“平均分”的概念。

  知道除法的含义。

  用除法计算应用题。

  能正确迅速地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

  【教学内容】12页—14页例1、例2做一做练习三1~3题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通过生活中常见的“每份同样多”的势力和活动情境,建立平均分的概念。

  过程与方法:合作探究

    情感与态度:让学生探索平均分的方法,会平均分,提高动手和合作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建立平均分的概念,探索平均分的方法

  【教具准备】实物投影

  【学具准备】

    每个小组12块糖。

  每个学生实物卡片。

  三角形。

  圆形学具若干。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揭示课题:

  教师:最近我们五小二年级一班要组织一次春游活动,我们帮他们分一分春游需要的物品,好吗?

  请小组长来领要分的物品,(每个小组12块糖)

    请学生试着分一分,要求要分得大家都满意。

    学生先在小组中分,再请学生到前面展示分的结果。

    多请几个小组,说说自己分的结果,预计都是每人分得3块糖。

  教师:这样分大家都满意吗?为什么?

    教师揭示课题:像这样把物品分成几份,每份分地同样多,就叫做平均分。(板书课题)

  二、合作探索:

  (一)分一分

    1、每个小组8张面包的实物卡片,学生用卡片在小组里分一分,(要求平均分)分完后请学生展示分的过程,说说分的结果。

    2、每个小组4张桔子的实物卡片,学生用卡片在小组里分一分,(要求平均分)分完后请学生展示分的过程,说说分的结果。

    3、每个同学用自己手中的学具分一分,(要求平均分)分完后请学生展示分的过程,说说分的结果。

  (二)找一找

  想想生活中什么时候要平均分?是怎样分的?

    先在小组里说说,再指名说。

  (三)连一连、圈一圈

  把10条鱼平均分在2个渔缸里,请学生连一连或圈一圈,

    说说分的结果。

  三、做一做

    咐源1、把12瓶矿泉水平均分成3份。说说你怎样分的。

  2、练习三1~3

  第1题:给每个花瓶里插上花,应该怎么插?如果要求每个花瓶里插上同样多的花,又应该怎么插?插几枝?

  四、总结

【篇二】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学习用2~5的口诀求商。

    2、经历用2~5的乘法口诀求商的计算过程,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在与同伴共同探讨计算方法的活动中,培养学习数学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会用2—5的口诀求商

  教具准备:挂图、小棒

  教学过程:

  活动程序与教师提示

  活动内容:

  关注要点

  活动一

  同学们,你经常到郊外去玩吗?在郊外你参加过哪些活动?

  今天天气特别好,你们想到郊外去玩吗?快快闭上眼睛,咱们现在就出发!

  (出示挂图)

  师:快来说一说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师:听了这些小朋友说的话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师:同学们真棒!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数学问题,现在我们就一个一个地来解决。

    学生回忆到郊外所参加过的活动,如放风筝、捕蜻蜓、捉蝴蝶、采野花等。

    学生在观察画面的基础上回答:有三个小男孩在捉蝴蝶、三个不女孩在采野花。

  小男孩说:我们3人共捉了15只蝴蝶。

  小女孩说:匀们3人共采了12种叶子。

  其中其中个小女孩说:我采了8朵花,每种2朵。

  。

  。

  。

  。

  (允许学生说出情境图中的其它信息)。

  学生可能提出的数学问题:男同学平均每人捉了几只蝴蝶?女同学平均每人采了几种叶子?那个穿红裙子的小女孩采了几种花……

    使学生产生兴趣,能够自然地进入到教师所创设的情境中。

    学生能否全面了解图中所包含的所有信息。

    学生对图中的信息提出有价值的数学问题。

  活动二

  师:男同学平均每人捉了几只蝴蝶?你能和算式表示出来吗?

  教师板书:15÷3

    师:15÷3等于几?你想怎么样来计算?先自己想一想,然后再在小组里交流。如果需要,可以使用学具。

  (教师巡回指导,参与到学生的探索活动中,了解学生独立思考和合作的情况,)

  师:哪个小组的同学来说一说你们组想出了哪几种方法?

    师:同学们刚才想了许多好的办法算出了15÷3的结果。其实我们都是在想几个3是15?也就是用三五十五的这句乘法口诀来计算。

  教师板书:

  三(五)十五商是5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怎么样用乘法口诀求商。

  教师板书:用口诀求商

  师:你喜欢用哪种方法来计算?

  学生说出算式:

  15÷3

    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进行合作交流。

  学生可能出现的方法有(学生边回答教师边板书):

  1、用小棒摆一摆:

    2、用乘法口诀三五十五来计算。

  通过教师的小结使学生对用口诀求商的方法有一个比较的印象

    学生选择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来计算。

    如果有学生能说出得数教师应予以鼓励。

    学生积极地参与探索合作。动脑筋想出办法后,在合作交流的过程中,清楚地表达出自己的想法。

    对学生有价值的想法及时地给与肯定,使他们对每一种算法都有所体验,提倡算法多样化。

    对于合作意识强的小组给予肯定。

    使学生初步感觉到用口诀求商比较方便。

    允许学生选择其它方法。

  活动三

    师:你能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帮助穿红裙子的小姑娘算一算她采了几种花吗?列算式表示出来。

  师:说说你是怎么样计算的?

  师:刚才没有用口诀来计算的同学,你现在能再来试一试吗?

    师:计算除法,我们还可以把它写成竖式。

  教师边讲解边板书:

  先写被除数8,再写╯,最后在╯8的左边写除数2,想8里面有几个2?然后再在横线上写4……

  4……商

  除数……2╯8……被除数

  8……2和4的积

  0

  学生回答:8÷2=4(种)

    学生可能回答:摆小棒连续连续4个2;想二四得八。

  。

  。

    学生学习除法竖式的书写和计算过程。理解每一步的意义及被除数、除数、商的位置

    学生正确用算式表示出来。

    鼓励用口诀求商的学生。

    除法竖式比乘法竖式要难,书写格式与加、减、乘法不同,计算的过程也比较复杂,所以重点让学生理解除法竖式的书写格式和计算过程。

  活动四

    自主练习第2题。

    (这道题主要帮助学生巩固熟悉2~5乘法口诀,为用口诀求商打好基础,所以教学时把它放在最前面,教师在课前把口诀写在卡片上或者制成音课件,用“开火车”的形式进行。)

  学生复习2~5的乘法口诀:

  二()得六()五二十五

  ()四十二四()十六

  四()二十()五十五

  ()四十二二()得六

    学生非常熟悉地说出2~5的乘法口诀。

  活动五

    师:这里有15个小方格,请你拿出自己喜欢的五种颜色涂一涂,每种颜色涂的同样多。

  师:你有什么问题要问吗?

  师:请你用算式来表示一下吧?

  师:你能用口诀来算出15÷5等于几吗?用哪句口诀?商是几?

  师:如果三种颜色涂一涂,每种颜色涂的同样多,每种颜色需要涂几个?

  师:在计算这两道算式时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引导学生产生每种颜色需要涂几个的想法,并提出问题:每种颜色需要涂几个?

  15÷5=3(个)

    学生回答:(三)五十五,商是3。

  学生列出算式并回答:

  15÷3=5(个)

  三(五)十五

    学生发现使用的都是三五十五这句口诀。

    每种颜色涂的同样多。

    学生列出正确的算式,说出所使用的口诀。

    学生体会到用一句乘法口诀能计算两道除法算式,意识到用口诀来求商的方便。

  活动六

  同学们喜欢玩风车吗?这3个风车上都有除法算式,如果你想让风车转起来,就赶快来算一算吧!看谁的风车转得最快!

  学生练习除法算式的计算:

  12÷42÷215÷34÷44÷212÷38÷46÷29÷316÷48÷26÷320÷410÷23÷3

    对能够运用口诀求商、正确率较高的学生,教师应及时予以鼓励。

  活动七

  谁来说一说今天你学到了哪些数学知识?

    学生对整堂课的学习内容作简单回顾与整理。

    能用自己的话进行简单的总结,也可以对自己这节课的表现做出评价。

  

【篇三】

  1、除法的初步认识

  除法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教材P13页,例4及下面的“做一做”和练习三的第1~3小题。

  教学目标:

    1、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温故知新,引入除法运算。

    2、通过教学活动,使学生理解除法的意义。

    3、让学生认识除号,了解除法算式的写法和读法。

  教学重点:

    1、理解掌握除法算式表示的意义。

    2、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难点:理解掌握除法算式表示的意义。

    教学准备:课件、学具。

  教学过程:

    一、设置问题,引导参与。

    1、谈话,出示情景图。

    同学们喜欢小动物吗?那我们国家的国宝是什么呢?大熊猫最喜欢吃的食物就是竹笋了。

  下面请同学们和老师来解决跟竹笋相关的问题。

  【出示例4】。

    2、学习例4。

    大熊猫想把12个竹笋平均放在4个盘子里。每盘应放几个?

    (1)理解题意。

    (2)开展活动,解决问题。

    指名请学生上台演示。

  鼓励学生有多种分法:可以是一个一个分的,也可以是两个两个分的或三个三个分的。

  但无论怎样分,结果都是一样的,每个盘子里放(3)个竹笋。

    (3)、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设计意图】: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设置问题,让学生自主参与,通过观察、操作、交流、解决问题等活动,强化应用平均分的意识,温故知新,为引入除法运算奠定基础。

  二、学习新知

  1、引入除法

    谈话:刚才我们通过平均分帮助大熊猫解决了一个大问题。

  这样的问题能不能用一种方法直接计算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种方法。

  【揭示课题除法】。

    问:把12个竹笋平均放在4个盘子里,每盘放3个,每盘放得同样多,是平均分吗?像这种,把12平均分成4份,求每份是多少的问题我们可以用除法来计算。

    2、介绍除法算式的读写。

    (1)、以前我们学过加、减、乘法,它们都有各自的符号,今天老是再给你们介绍一个符号,它就是“÷”,读作:除号。写时先画一条横线,再上下各一点,横线要直,两点要圆且对齐。

    (2)、学生练习书写除号。

    (3)、解决熊猫分竹笋的算式写法、读法。

    12表示被平均分的竹笋总数,写在除号前,4表示平均分的份数,写在除号后,3表示每份分得的个数,写在等号后面。熊猫分竹笋的算式写法就是:12÷4=3,这个除法算式读作:12除以4等于3。

  3、分一分,写一写,读一读

    让学生把12个竹笋分别平均分成2份,平均分成3份,并一一写出除法算式,再读一读。

    【设计意图】:在引导学生灵活应用平均分的基础上,提供“能不能用一种方法直接计算呢?”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

  在引入除法的基础上让学生参与“分一分,写一写,读一读”学习活动,给学生提供做中学的机会。

  让学生通过操作进一步感受解决问题的过程,领悟除法意义。

    三、应用新知,加深理解。

    1、教材第13页的下面的“做一做”的第1小题。

    把15条鱼平均放在5个盘里,每个盘里放()条。

    (1)、明确要求。(2)、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

    (3)、交流汇报。(4)、小结。

    2、教材第13页的下面的“做一做”的第2小题。

    分一分、填一填。

    把10根小棒平均分成2份,每份()根。

  10÷()=()

    把10根小棒平均分成5份,每份()根。

  10÷()=()

    (1)、明确要求。(2)、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

    (3)、交流汇报,说说除法算式表示的含义。(4)、小结。

    3、教材第15页练习三的第1~3小题。

  (1)、第一关(练习三第1题):“魔法卡片”

    出示算式卡片背面,请8名学生来抽卡,谁抽到哪一张就读哪一张,读得对的老师奖励聪明星。

    (2)、第二关(练习三第2题)“小帮手”。

    学生动手摆学具并填写算式,教师巡视。

    (3)、第三关(练习三第3题)“分西瓜”。

    学生先独立思考并解决,然后交流。

    【设计意图】:结合学生追求快乐的天性,好胜的心理,设计形式多样,富有挑战性的练习形式,营造出充满生气和激情的学习氛围,并运用奖励措施,满足孩子们成功的喜悦心理需求,维持学习新知的兴趣。

    四、课堂总结。

  同学们,这节课你最想对老师说些什么?

    五、板书设计。

  除法的初步认识

  例4:

    大熊猫想把12个竹笋平均放在4个盘子里。每盘应放(4)个。

    像这种,把12平均分成4份,求每份是多少的问题我们可以用除法来计算。

  12÷4=3

  除号

    读作:12除以4等于3。

    六、课后反思。

  1、除法的初步认识

  除法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教材P14页,例5及下面的“做一做”和练习三的第4~6小题。

  教学目标:

    1、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温故知新,继续学习除法运算。

    2、通过教学活动,使学生进一步理解除法的意义。认识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3、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掌握除法算式表示的意义,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难点:

    理解掌握除法算式表示的意义和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教学准备:情景图或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设置问题,引导参与。

    1、谈话,出示例5。

    例5、20个竹笋,每4个放一盘,能放()盘。

  (1)、要求仔细观察,看看需要解决什么问题?

  (2)、熊猫妈妈是怎样分竹笋的?你能用算式来表示吗?

    (3)、学生动手操作后,教师课件演示熊妈妈分竹笋的过程,再列出算式。

  20÷4=

  2、这个算式表示什么意思?

    把20这个数4个4个地分,可以分成()个4。

  20里面有几个4?

  3、为什么这个算式也用除法来表示?

    因为“把20个竹笋,每4个放一盘,求能放多少盘?”也是平均分,所以这个算式也用除法来表示。

    【设计意图】: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设置问题,引导学生自主参与,通过观察、操作、交流、解决问题等活动,强化应用平均分的意识,温故知新,为进一步学习除法运算奠定基础。

  二、学习新知

    1、认识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1)、除法算式中的三个数你能帮它取个名字吗?

    (2)、先让学生自己取,然后请学生看书学习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20÷4=5

  被除数除数商

  2、请学生对照算式与情景,说说算式中各数所表示什么?

    3、思考:看看例4和例5,小熊和熊猫妈妈的这两个问题为什么都可以用除法来计算?学生思考、比较、讨论。

    【设计意图】: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设置问题吲哚发奥学生自主参与,通过思考、比较,让学生知道把一些物体或一个总数平均分成相等的几份,就用除法来计算。

  三、应用新知,加深理解

    1、教材第14页下面的“做一做”的第1小题。

    分一分、填一填。

    12个,每份2个,分成了()份。

  12÷()=()

    12个,每份3个,分成了()份。

  ()÷()=()

    12个,每份6个,分成了()份。

  ()÷()=()

    (1)、明确要求。(2)、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

    (3)、交流汇报。(4)、小结。

    2、教材第14页的下面的“做一做”的第2小题。

    说出每个算式中的被除数、除数和商。

  10÷5=215÷3=518÷2=9

  48÷8=656÷7=828÷4=7

    出示算式卡片背面,请6名学生来抽卡,谁抽到哪一张就说出哪个算式中的被除数、除数和商分别是几,说得对的,老师奖励聪明星。

    3、教材第15~16页练习三的第4~6小题。

    (1)、练习三第4、5小题。

    第4小题。12个灯泡,每个灯座装2个灯泡,可以装()个灯座。

    第5小题。

  圈一圈,填一填。

  24里面有()个4。

  20里面有()个5。

    先让学生画圈一圈进行平均分,分后再填写算式。

    (2)、练习三第6小题。

    写出除法算式。

    6除以3等于2。()÷()=()

    被除数是12,除数是3,商是4。()÷()=()

    28串葡萄,每4串一份,分成了7份。()÷()=()

    把20个饺子平均分成5份,每份是4个。()÷()=()

    先让学生看清叙述平均分的要求,再让学生写出算式,最后让学生说一说除法算式表示的意思和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设计意图】:设计形式多样,富有挑战性的练习形式,让学生动手分一分,圈一圈等活动,营造出充满生气和激情的学习氛围,满足孩子们成功的喜悦心理需求,维持学习新知的兴趣。

    四、课堂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学生自由发言后,教师总结:同学们,我们现在更加清楚地明白了只要是平均分的过程,就可以用除法算式表示。我们学会了除法算式的写法、读法及除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

    五、板书设计。除法的初步认识

    例5、20个竹笋,每4个放一盘,能放()盘。

  20÷4=5

  被除数除数商

    六、课后反思。

  1、除法的初步认识

  除法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

    “除法的初步认识”综合练习课。教材P16~17页练习三的第7~11小题。

  教学目标:

    1、进一步体验除法算式与生活实际的密切练习。

    2、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分一分”活动,让学生进一步体会除法的意义。

    3、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初步的抽象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查漏补缺,反馈出现的问题,进一步理解掌握除法的意义,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初步的抽象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准备:图片、题卡或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1、谈话: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让我们从身边找一找数学,用我们学过的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吧!想想生活中哪些地方有数学,能否举出例子来?

    2、学生举例。

  3、自己能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吗?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从身边去发现除法问题,激发学习兴趣。

  二、展开学习

    1、引导学生完成第17页练习三的第10小题。

    把下面的圆片平均分并说给同桌听,再写出除法算式。

    (1)、请学生仔细观察图,了解到哪些信息?说给同桌听一听。

    (2)、要求学生独立完成。

    (3)、指名回答,教师板书算式。说说算式表示的意思。

    2、引导学生完成第16页练习三的第8小题。

    看图写出乘法算式和除法算式。

    有6把萝卜,每把5个。

  (1)、教师巡视

    (2)、学生交流汇报算式的意义。

    【设计意图】:通过让学生看图,进一步理解图意,正确写出除法算式,重点区别两种不同的分法和得数后面单位名称的写法。

    三、拓展应用,加深理解。

    1、引导学生完成第17页练习三的第9小题。

    按照算式圈一圈。

  10÷2=510个海螺

  15÷3=515只纸船

    (1)、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

  (2)、指名汇报是怎样想的?

    2、引导学生完成第17页练习三的第11小题。

    将口诀补充完整或填出未知乘数。

  ()×2=44×()=123×()=6

  三()十二()×4=202×()=8

  ()五二十五二()十二二()一十

  5×()=15()三得九四()十六

    (1)、同桌互相说一说自己的想法,每个算式或每句口诀该怎样填。

    (2)、全班交流汇报。

  (3)、这道题给你什么启发?

    3、学生独立完成16页练习三的第7小题。

    用摆一摆,再填上得数。

  14÷7=()8÷2=()18÷9=()24÷6=()

    要求学生自己动手操作,独立思考完成,全班交流并评价。

    4、数学知识分享。“你知道吗?”

    1659年,瑞士数学家拉恩在他的《代数》一书中,第一次用“÷”表示除法。“÷”用一条横线把两个圆点分开,恰好表示平均分的意思。

    【设计意图】:让学生用圈一圈物品的方法进行平均分。

  分后填写算式。

  让学生在独立写除法算式中熟悉除法算式的读法、及算式各部分的名称,加深对除法意义的认识,同时为后面学习用乘法口诀求商打好基础。

    四、课堂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五、课后反思。

小学四年级数学《乘、除法的一些简便算法》课件【三篇】

  【#课件#导语】数学教学课件的应用和其他学科教学课件的应用一样,可以丰富教师的教学方式,让教学时间化。

  优秀的数学教学课件还能充分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丰富数学教学内容,深化数学教学的内涵。

  下面是整理分享的小学四年级数学《乘、除法的一些简便算法》课件,希望对你们有帮助!。

  

小学四年级数学《乘、除法的一些简便算法》课件篇一

  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理解一个数连续乘以两个一位数,改成乘以这两个一位数的积的算理。

    2.理解一个数乘以一个两位数转化为一个数连续乘以两个一位数的算理。

  (二)能力训练点

    1.能正确运用一个数连续乘以两个一位数和一个数乘以两位数的简便算法。

    2.正确、合理地进行简算.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三)德育渗透点

    通过灵活、合理的简便算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教学重点:

    使学生理弊局解掌握一个数连续乘以两个一位数和一个数乘以一个两位数的简便算法。

  教学难点:

    选择合理的简便算法。

  教具、学具准备:

    投影片。

  教学过程:

  一、铺垫孕伏

  1.口算

  12×30、18×20、24×40

  35×4、25×4、45×2

    2.把两位数写成两个一位数相乘。

  15=()×()、30=()×()、24=()×()

    3.应用题:商店有5盒手电筒,每盒12个。每个手电筒卖6元,一共可以卖多少元?(让学生自己用不同方法列综合算式解答)一或陪人板演,其它学生完成在练习本上。

  第一种解法

  6×12×5=72×5=360(元)

  第二种解法

  6×(12×5)=6×60=360(元)

  你发现什么?

  使学生明确

    (1)两种解法的结果是一样的,即6×12×5=6×(12×5)从而得出:三个数相乘,除了从左到右依次相乘外,可以先把后两个数相乘,再和第一个数相乘,结果不变。

    (2)当两个乘数相乘得整十数时,第二种算法简便。

  板书课题:简便算法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1。

  (1)出示例1

  35×5×2学生试做

    (2)订正:使学生明确简算方法。

  35×5×2=35×(5×2)=35×10=350

    (3)拓展补充45×2×9。

    (4)学生完成做一做。

  2.教学例2(1)出示例225×16①讨论怎样计算简便?

  引导学生说出把16分成

    4×4,这样25×4×4计算起来比较简便。

    25×16=25×(4×4)=25×4×4=100×4=400②启发学生想不同的算法。

  (2)拓展补充

  15×12怎样算比较简便?

  三、巩固发展

  1.填空

  (1)27×4×5、(2)15×12

  =27×[()○()]、=15×[()○()]

  =27×[()○()]、=15×[()○()]

  =27×[]、=15×[]

  =、=

    2.在()里填上适当的数,在○里填写适当的运算符号,使计算简便。

  46×25×4=46×[()○()]

  3.练习二十五1题

  4.练习二十五3题(填写在书上)

  5.练习二十五5题

  四、全课小结

  今天你又学得了哪些新知识?

  五、布置作业

  练习4题.

  六、板书设计

  

小学四年级数学《乘、除法的一些简便算法》课件篇二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理解一个数连续用两个数除,每次都能除尽的时候,可以先把两个除数相乘,用它们的积去除这个数,结果不变的规律。使学生掌握除法中两种简便算法:(1)一个数连续除以两个一位数,如果这两个一位数的乘积是整十数时,就可以把两个一位数先乘起来,再用它们的衫卜蠢积去除被除数:(2)一个数除以一个两位数,如果能把除数分解成两个一位数,而且用其中的一个位数去数被除数比较简便时,就可以用这两个一位数依次去除被除数。

    2、能力目标:进一步掌握总结规律的方法。提高学生灵活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3、德育目标:培养学生由具体到抽象的概括能力和积极探索规律的精神。通过对规律性知识的运用,训练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教育学生做事要符合实际不要生搬硬套。

    4、创新目标:通过计算,引导学生观察,从而感受美源于生活,美来自生产和时代的进步。

  教学分析:

    乘这里讲的简便算法是:一个数连续除以两个一位数,改成除以这两个一位数的积;或者把一个数除以两位数,改成连续除以两个一位数。

  这种简便算法,是利用了“一个数连续用两个数除,每次都能除尽的时候,可以先把两个除数相乘,用它们的积去除这个数,结果不变”这一规律。

  此外,还要看两个一位数相乘的积是否得整十数,以及怎样把用两位数除改写成用两个合适的一位数连除,使计算简便。

  因此,教材一开始,先复习用整十数除的口算,把一个两位数改写成两个一位数相乘,为学习新知识做准备。

  再复习连除应用题,进而通过连除应用题的两种解法的结果一样,从而说明:一个数连续用两个数除,每次都能除尽的时候,可以先把两个除数相乘,用它们的积去除这个数,结果不变。

  教学重点:

    了解一个数连续用两个一位数去除,每次都能除尽的时候,可以先把两个除数相乘,用它们的积去除这个数结果不变这一规律。掌握由此规律得出的两种简便方法。

  教学难点:

  在除法中,灵活运用所学知识简便计算

  教学过程:

  一、教师行为:导引目标

  1、口算(投影出示)

  240÷20、360÷40、450÷30、350÷70

  450÷50、630÷70、800÷100、240÷80

    2、填空,把下面各数,分解成两个一位数相乘。

  35=()×()、54=()×()

  32=()×()、40=()×()

  25=()×()、28=()×()

  3、应用题(小黑板出示)三年级同学参加春季植树,把90人平均分成2队,每队3组,每组多少人?(两种方法解答)

    教师巡视点拨学生,订正。

    教师:刚才我们用两种解法解同一应用题,观察两种算式有什么联系和区别?学生明确:已知数相同,计算结果也一样,只是运算顺序不同。

    教师说明:也就是说两个算式相等。

  教师板书:90÷2÷3=90÷(2×3)

  教师:抛开具体的事理,单看两个算式,90÷2÷3还可以用90除以2和3的乘积计算

  填空练习

  180÷4÷5=180÷()、140÷5÷4=140÷()

  240÷5÷6=240÷()、190÷5÷2=190÷()

    教师提问:由以上练习,你能得到什么规律?教师引导明确:一个数连续用两个数除,每次都能除尽的时候,可以先把两个除数相乘,用它们的积去除这个数,结果不变。(投影出示)

    教师:学习了这一规律,可以帮助我们进行除法中的简便计算,这也就是我们今天学习内容“除法中的简便算法”教师板书课题。

  二、创造条件

    教学例3(1)出示例3390÷5÷6引导学生汇报,先算出5和6的积,再用积30去除390。提问为什么?因为两个一位数的乘积是整十数利用上面的规律计算简便。

    反馈练习1360÷8÷5引导学生口述思路。

  (2)练习810÷9÷2怎样计算简便?

  教师巡视把学生的不同作法板书并比较

  810÷9÷2810÷9÷2

  =90÷2=810÷(9×2)

  =45=810÷18=45

  教师提问:(启发学生)你发现了什么?

    引导学生明确:在计算连除法时,如果两个除数的积是整十数时,就可以先把两个除数先乘起来,用它们的积去除被除数,计算起来比较简便。

    教师提示:计算时方框的步骤不必写出来。

    (3)反馈练习:111页做一做。学生独立完成,并补充:190÷19÷2(加强对比灵活运用)

    教师巡视,指点差生,集体订正。

  组织研究

    教学例4教师:在例3中,我们利用这一规律把连续除以两个数,改成除以这两个数的积来简算。

  (1)出示例4:420÷35教师:你能进行简便计算吗?

  420÷35420÷35

  =420÷7÷5=420÷5÷7

  =60÷5=84÷7

  =12=12

  请同学们比较两种作法哪种要简便?为什么?

    引导学生明确第一种简便,因为第一步用7去除,能迅速地用口诀求商,所以比较简便。

    (2)教师小结:在计算时,要注意,要灵活运用所学知识,怎样使计算比较简便,就怎样计算。

  三、引导创新

  111页做一做(幻灯出示)

  350÷25、480÷32

  四、反思小结

  今天你又学得了哪些新知识?

    教师提示:今后我们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灵活使用使计算简便。

  

小学四年级数学《乘、除法的一些简便算法》课件篇三

  教学内容:

    教材第29~31页内容。

  学习目标:

    1.引导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了解乘除混合应用题的数量关系,能运用运算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计算。

    2.通过交流,让学生体验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提高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通过情境创设,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的现实性,体验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学习重点:

    根据解决的具体问题,选择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计算方法。

  学习难点:

  正确选择相应的简算方法使计算简便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师:同学们,为了加强青少年的身体素质,我校开展了丰富多彩的“大课间”活动,你们喜欢这个活动吗?(喜欢)老师了解到,为了丰富“大课间”的活动内容,学校最近又新买了一些体育用品,大家想知道都有什么吗?(想)

  师:请看情境图,学校都买了哪些体育用品?

    1.仔细观察,说一说你了解到了哪些数学信息。

  预设

    生1:学校买了5副羽毛球拍,花了330元。

    生2:学校买了25筒羽毛球,每筒32元。

    生3:我还看见一筒羽毛球上写着“一打装”。

  师:“一打”是多少个?(12个)

  2.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出示问题:王老师一共买了多少个羽毛球?每支羽毛球拍多少钱?

    设计意图:数学来源于生活,将学生置身于“大课间”活动的现实情境中,把学生的学习活动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起来,既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又增强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

  二、解决问题,探究学习

    1.教学教材29页例8(1)。

  (1)解决“王老师一共买了多少个羽毛球”这个问题都需要题中的哪些条件?(让学生找出解决此问题所需的条件)

    (2)指名列出算式,并说明解题思路。

    (3)引导学生用简便方法计算出结果。

  预设

    生1:运用乘法结合律可以使计算简便。

  12×25

  =(3×4)×25

  =3×(4×25)

  =3×100

  =300(个)

    生2:运用乘法分配律可以使计算简便。

  12×25

  =(10 2)×25

  =10×25 2×25

  =250 50

  =300(个)

    生3:先扩大再缩小可以使计算简便。

  12×25

  =12×(100÷4)

  =12×100÷4

  =1200÷4

  =300(个)

  师:你是怎样想的?(学生对于最后一种方法可能说不太清楚,教师应引导学生说出:100÷4=25,把25筒看成100筒,扩大到原来的4倍,要使计算结果不变,应缩小到原来的)

    (4)引导学生比较几种简便算法。

  ①这几种算法有哪些相同点?(结果一样;算法都比较简便)

  ②你喜欢哪种算法?在以后的解题过程中,你能应用自己喜欢的算法解决问题吗?

    (5)总结:思考的角度不同,解决问题的方法也就不同,但结果都是相同的。

    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乘、除法的简便计算。(板书课题)

    2.教学教材29页例8(2)。

    (1)找到解决这个问题都需要题中的哪些条件。

    (2)引导学生独立列式计算。

    (3)让学生汇报解题方法。

  预设

    生1:我先求出1副羽毛球拍多少钱,然后除以2求出每支羽毛球拍多少钱。

  330÷5÷2

  =66÷2

  =33(元)

    生2:我先求出5副羽毛球拍一共有多少支球拍,然后用总价除以支数求出单价。

  330÷(5×2)

  =330÷10

  =33(元)

    (4)唤起回忆,理解意义。

    ①组织学生仔细观察,在小组内讨论。

    ②教师结合学生的回答把两个算式用等号连起来。

  330÷5÷2=330÷(5×2)

  质疑:在这个算式中,为什么“一个数连续除以两个数”与“用这个数除以两个除数的积”的结果相等呢?

    学生借助题意理解:先求出1副羽毛球拍多少钱,然后除以2求出每支羽毛球拍多少钱和先求出5副羽毛球拍一共有多少支球拍,然后用总价除以球拍的支数求出单价,都能求出最终的结果,只是采用的方法不一样,所以一个数连续除以两个数,可以用这个数除以两个除数的积。

  (5)方法选优:相比之下,这两种计算方法哪种比较简便?(出示课堂活动卡)

    (6)引导总结,归纳规律。

    学生讨论、汇报后教师板书:一个数连续除以两个数,可以用这个数除以两个除数的积。用字母表示为a÷b÷c=a÷(b×c)(b、c均不为0)。

    设计意图:采用学生自主探究、小组合作的方式展开学习,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自己去探究发现,从而培养学生根据具体的情况选择合适的方法使计算变得简便的能力。

  三、巩固练习,拓展提高

    1.简便计算。

  32×125=(________×________)×125

  32×125=32×(________÷________)

  32×125=(________ ________)×125

  32×125=(________-________)×125

    2.同桌合作完成教材29页“做一做”,鼓励学生用简便方法计算。

  四、课堂总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五、布置作业

    教材30页1、4题。

提交信息测一测您提升学历详细信息